首页范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十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十篇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1:52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一、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的实质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表现在会计学界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列入其研究的议题。目前对管理会计讨论更多的是管理会计是否应独立成科,至于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原则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还谈不上。一些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只是一些数学模型的拼凑,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很少,只能在少数会计杂志上看到。第三,只重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企业内部数据,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信息,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存在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极为有限

我国大多数企业会计还处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及报账的传统核算型阶段,还没有进入管理型阶段。管理会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经营决策;(3)标准成本核算;(4)责任会计。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不多,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并不存在独立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更多的是采用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满足于各种内部报告所需。而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从其产生就在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运用和发展,不仅在广大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推广。

(三)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缺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我国专门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4月30口,会计师事务所达到5639家,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8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5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只是在1999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没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现代西方国家一般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专职机构的缺乏则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四)管理会计人才没有职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项目的考试,管理会计还没有职业化。在企业中只设有财务会计科室,没有成立管理会计科室,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任务是由财务人员来替代,而财务人员因缺乏管理会计理念,在思维上受财务会计束缚,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早已职业化。美国为适应企业界的需要和应学术界的要求,其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就设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项目。申请者要想成为管理会计师,首先必须接受有关科目的考试,成绩合格者,还必须在参加考试或考试后7年内具有连续两年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且必须遵守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经过这样的选拔,美国已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的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信息的载体管理会计报告也就自然缺乏发展和应用的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加入wto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和修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中心,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是为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的权益,也是为加人wto及与国际会计接轨做准备。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财务会计报告的日益完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就迫使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决定了应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系统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指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能力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差别”中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特征。所以,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要求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也不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只要是对生产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是重要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不把信息的相关性排除在外,但相关性仍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当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财务会计报告首先考虑的是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

2.时效性。管理会计的及时性是指必须为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最为及时、迅速的信息。如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实际结果、预测和信息。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过时的信息则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则指会计信息的及时加工和按照固定的编报日期进行编报和传递。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并没有体现象管理会计报告一样的迅速强烈的时效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财务会计报告一旦选中某一种编制程序,就应该保持一贯性,并且要遵循相应的公认会计准则,以便保持财务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信息的可靠性等。

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特征的比较,不

难发现,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企业信息对管理者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能够满足人世后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建议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承载的任务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信息,旨在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建议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应重点反映如下内容:(1)产品销售信息。反映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部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2)风险管理能力信息。风险管理能力信息属于非计量性信息,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形式表示,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但企业有必要对这类信息进行综合管理。(3)人力资源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部分信息应当包括人事状况,具体有领导班子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以及一般员工的状况等。(4)企业预测、决策、分析报告信息。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管理会计的职能,企业应当及时有效的披露预测、决策、分析等信息,因为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这些方面。(5)其他信息。如某些专项工程的效益分析、新产品开发的效益分析、对外投资效益分析等等。

(二)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报告模式建议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2

   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日益普及,需对现行的会计模式进行创新,适合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新型会计模式———利益相关者会计应运而生。张智霞(2010)首次把“利益相关者会计”界定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将价值链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有机结合、对企业价值增值运动(创造过程与分享结果)及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进行反映与控制并报告给利益相关者据以做出决策、维护权益、提高效益的价值管理信息系统。利益相关者会计提供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总体财富及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各类利益相关者享有的权益信息,不仅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的需要,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和增值分享关系最优化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目标服务,而且有助于推动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二、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国内会计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会计进行了研究。王竹泉教授主要分两条线深入展开对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研究,一是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要求的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创建了“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企业价值增值报告模式”。二是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的研究,创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概念模型,提出财务披露监管的目标是减少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张智霞(2010)在《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理论基础》中以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概念界定作为研究的起点,对其哲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会计学基础作了具体论述,阐明利益相关者会计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张智霞(2011)从六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利益相关者会计建立的必要性: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下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新需求的需要;适应实施业务流程管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的需要;充分调动增值创造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会计的职能作用、参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推进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有机融合的需要;促进企业作为一个契约集合有效运行的需要。

   三、利益相关者会计研究的六大难点

   1.利益相关者会计的学科定位。从整个学科的角度探讨利益相关者会计学科定位问题,有利于研究者从更宽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上深化会计理论研究。而利益相关者会计学科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因此其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会计学是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理论基础。那么,利益相关者会计与传统会计、现代会计有何区别与联系?利益相关者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就研究领域来看,它们之间是包含、交叉、部分重叠还是其他呢?利益相关者会计如何体现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之间的融合呢?显然,将利益相关者会计简单归属于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在学科定位上是不确切的。那么,应如何合理地对利益相关者会计进行学科定位,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前我国会计学界尚无研究者专门就此撰文进行深入探讨。而合理确定利益相关者会计的学科定位是利益相关者会计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会计研究中必须尽早解决的一个难点。

   2.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是指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理论结构构建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既是该学科会计理论结构的组成部分,又是对该学科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理论,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确选择逻辑起点有助于在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研究中增强推理论证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还没有形成对会计理论结构的统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可否考虑两种思路:第一种研究思路是分别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研究各自的理论结构。西方国家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而且研究的重点主要在财务会计。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研究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四种观点:以会计假设、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但至今尚未形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会计理论结构,这为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便于比较分析,从而构建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理论结构。第二种研究思路是在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高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如何以会计理论结构中的起点理论为出发点构建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结构,已成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3.适合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权益理论的建立。会计为了反映和体现不同的产权思想,相应产生了业主权论、企业主体论、剩余权益论、企业理论等几种不同的权益理论。但从本质上来看,这几种权益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可以视为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理论。虽然从长期来说,不同性质的不同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可能各不相同,但在一定时期内,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企业的某一类或某几类利益相关者。而会计是为了反映产权关系而产生的,决定了它将主要界定和维护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业主权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一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企业理论可以视为一种广义上的多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那么,上述这几种权益理论是否适合作为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权益理论呢?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几种权益理论均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并且是建立在财务资本的产权关系基础上的,反映和维护的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不能反映和体现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所有者所享有的权益,因此笔者认为这几种权益理论是不适合作为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权益理论的。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对企业性质认识的深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会计的服务对象日益扩大,它不再仅仅是向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如股东)提供会计信息,而是向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如管理者、员工、政府、股东、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作为产权思想产物的会计权益理论也应与时俱进,进行相应改革,会计权益理论由此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此,如何建立适合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权益理论从而为利益相关者会计的发展铺平道路成为研究的难点。

   4.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要求的财务报告模式的构建。针对财务报告模式如何设计这一问题,我国已有会计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设计通用型的财务报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财务报告。另一类是从企业合约的视角针对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政府等)分别设计各自适用的财务报告,从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如分别设计管理者适用型财务报告、股东适用型财务报告等。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时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如果会计信息生产、披露的成本大于披露的效益,那么即使该种财务报告在理论上是完善的,也难以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在利益相关者治理背景下,如何合理确认会计信息使用者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建立适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成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3

现阶段,我国处在高速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化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正逐步取缔传统模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应该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人员、管理、监察制度进行逐一调整与优化,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全面性、公正性与高效性,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再助东风。

2、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优化性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性,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剖析研究。首先,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相对片面化认识,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是简单的财务会计流程,并未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性与意义性,对其理论体系的确立形成造成较大困难与阻碍。其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际运用与理论探究缺乏有效的结合。该现象影响了数理统计方法与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对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稳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效性与作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2、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造成理论体系发展局限性

首先,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影响性。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较为滞后,部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实质含义并不清楚,在思想观念方面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进而导致了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局限性的产生,这种局限性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其次,部分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也极大妨碍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实际的财务会计运作,只有提升实际财务会计运作水平与技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低下对整体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1]。

3、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优化对策

3.1、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离不开人的因素。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首先,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进取的理论体系理念尤为重要。因此,相关机构应该举办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体验学习。将传统的会计管理与实际岗位实践相机结合,即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其次,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使会计人员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性与实质性。同时,应该打造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岗位管理工作中的独立性,做到秉公办理、实事求是。最后,通过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效性与实际性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对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3.2、加大管理层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加强对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会计管理体系,即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性与需求性。其次,应该增强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视程度。根据案例企业的实际现状与发展需求及时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创新与改革,使高层决策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最后,相关领导应该加大对审计部的支持力度,使审计部门具有相对的监察与督导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运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通过业务培训与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2]。

3.3、加强基础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务管理规范要求,结合自身案例单位实际情况,切合实际的将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案例单位应该完善基础性电算化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财务软件将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与网络化结合,并对原始数据与更新数据进行细化整理与统筹共享,对数据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进行认真鉴别,这也是对现代化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基础。最后,应该以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为核心基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途径与突破渠道,进而形成现代化、科学化、数字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3]。

3.4、完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基本已经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当下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体系,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延伸,该体系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组织合作,体系的基本概念是目标一致、合作开展、相辅相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落实也是促进财务与业务有效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决策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全面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必须将体系建立以系统化、合理化、协同化与现实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不能只是涂于表面的形式化。其次,针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该组建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并加强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控制作用。其次,在相关财务风险处理方面,一定要切实履行财务风险管理相关规定,认真、从容、理性、科学的面对风险的来临,用实际行动实现风险降低最小化。

3.5、强化管理会计的界定

首先,要对管理会计进行合理性界定。界定的目的是为其更好地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存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种学科分类,部分人员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很难分清,而通过强化管理会计界定,可以更为清晰明了地掌握管理会计的实质内涵与意义[4]。因此,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必须突破必要瓶颈,不能只局限于固定学科研究分析领域,对日后企业的实质发展需求与内部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应该进行具体研究,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与参考,进而为实现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与综合发展奠定坚实保障基础。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4

【关键词】会计管理应用问题对策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已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应用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显得日益重要,我国企业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而且呈恶化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会计作用不力应该是主要原因。虽然管理会计在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责任会计、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零基预算、净现值法等方法的实施颇有成效,但在大多数小型企业、商业服务类企业中却没有应用过管理会计方法。从应用效果上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中还存在相当的问题。表现如下: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专著较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滞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其次,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新能力;对我国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也未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案例总结。这是我国管理会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

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但它们基本上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紧密地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另外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

二、针对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因此应加快健全金融体制、价格体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只有当市场是健全的,市场提供的信息才及时有效,才能为管理会计的方法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努力减少影响企业管理部门决策的行政因素,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决策。在完善相关法律方面,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定相关法律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或制定,出台管理会计准则,对目前我国管理的实际加以指导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减少或杜绝会计虚假信息。

2.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提高我国管理会计水平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要处理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矛盾问题。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研究的领域都是企业的价值运动,财务会计的对象是过去的价值运动,而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未来的价值运动。管理会计来源于财务会计,两者相互支持、协调工作,各自发挥自身不同的功能,共同为企业决策部门服务。但是从工作分工上讲,财务会计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于社会各相关方面;而管理会计则通过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在企业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管理会计是从企业本身管理的需要出发,为企业管理者正确地进行最优管理决策提供主要依据,所以管理会计必须有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大量吸收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不断融合到管理会计的概念体系中去,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研究组织,使之规范化;还可以大量出版发行管理会计书刊,在高等院校扩大管理会计教学领域,组织面向全社会的管理会计资格考试认证等等,使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需要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攻关,形成一个由理论研究者、实务应用者、企业决策者、教育人士和研究人员共同推进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潮流,营造出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虽然二十多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应做到:其一,加强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要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4.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主要问题;建议和对策

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并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业绩的分析,行为的决策所发展起来的会计分支。鉴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对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策略。这样不仅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一、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理论的基本含义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和企业的财务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根据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一系列财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企业规划和控制,而且专门辅助企业高层做出科学决策的会计分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财务会计的部分理论,这样最终才能形成管理会计理论。

(二)管理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它在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再加上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瞬息万变,以致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了。随之出现的也就是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并为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一个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工作只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然而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没有为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会计相关体系。主要表现在相关会计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工资保险等制度也不完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无法实施,而且很难将有效的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一种理论付诸于实践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理论,只有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然而纵观我国企业的会计部门,很多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都只是一些基础的分析,完全缺少实际应用的经验。作为国家,在相关管理上也没有颁布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使得企业在机制运行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会计根本没有明确的定论,从而使得相关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是盲目行事。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标准,长远看来这是不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

(三)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整体看来,管理会计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发展内容,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在发展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知识层次低,工作专业性不够......。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它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而会计人员作为管理会计的直接操作者,因此他们的个人素质将会对管理会计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还有待提升,加上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且专门的训练,所以在工作中难免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四)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中,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是非常低的。任何一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每个季度和阶段都会进行相关的财务核算。但是很多企业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人工操作的手段进行管理会计的核算。表面上看虽然是节约了成本,但是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人工手段往往容易出错,然而管理会计是一门要求准确高效的学科,如果出现错误,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的冲击着企业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了。

三、提升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改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落后的经营理念

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的个人素质对企业财务决策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改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落后的工作理念。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并在企业管理层中建立一定的管理会计相关机制,以此提升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特别是在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运用实践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加大对员工的督促力度。这样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管理会计决策。

(二)完善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然而一个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因此为了充分有效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制定管理理论体系的时候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将其完美的融入到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中。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还需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使建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更加科学。

(三)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个企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是只单纯的依靠领导层的决定,还要依靠相关部门员工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企业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会计管理部门作为坚强的后盾,而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作为企业,除了尽可能的减少开支成本外,还要懂得必要的投入。所以高层领导可以定期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对会计员工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专业管理会计知识。只有将管理会计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除此之外,在选拔相关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的专业性程度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

(四)用法律手段约束会计人员的言行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直接和企业的经济命脉相联系,在金钱的诱惑下难免会使得一些意志力不强的人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比较常见的就是:制造假账、违规操作、制造虚假财务报表等。所以为了避免这样行为的出现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加大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在会计内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则在于能激发员工们依法从业的重要性。如果能够结合现实中所出现的违法案例进行讲述,以此告诫员工其结果的严重性,那么就能让他们更深刻的觉悟到依法办事的必要性。

(五)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支撑力,不仅提高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机处理得出的数据信息,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有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而提高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企业在管理会计中,除了不断地向员工普及相应地网络思想意识外,尤其还要考虑到老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他们对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还比较陌生,熟练程度也不够,而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大力进行科普外,最好还是要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催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由此可见,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主要是从企业本身的管理需要出发,并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相应地依据,由此可见,它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对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也是希望能为今后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孙茂竹阎达五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5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

引言

相比较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发展长期以来饱受着诸多的争议与批评。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发展学科,其有着一定的不成熟性,存在一系列理论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之前,务必要理清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一、管理会计发展概述

就历史层面上而言,先有管理会计实务发展,后有管理会计理论。就实务层面上而言,倘若将管理会计视为内部报告会计,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前的会计大体为管理会计。针对管理会计学科的形成、发展,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梳理,可将其划分成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初~上世纪五十年代),该阶段管理会计主要特点为基于美国管理学家taylor科学管理学说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也就是标准成本控制、预算会计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制造企业改善生产效率,也就是改善劳动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为主要目标、任务。第二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阶段管理会计主要内容发展成帮助企业预测,开展短期、长期决策,进而引入了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以为企业决策分析提供依据,讲究“先将事情做对,再将事情做好”。第三阶段———创新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该阶段以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普兰为首要代表,重新审视了管理会计理论之于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消除了与管理决策关联性的不足,剔除了关键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建立起各式各样科学实用的现代管理会计新方法。

二、现代管理会计目标

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现代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支持,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价值增值依旧可采用财务指标,好比经济增加值eVa来开展衡量,也可选取非财务指标,诸如核心竞争能力指标来开展衡量。

三、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及相关逻辑关系

整个管理会计工作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发展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促进管理会计学科有序发展。

1.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

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及控制的具备会计特性的部分均为管理会计。由此要对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予以确立,第一步就应当对“什么是会计”形成明确认识:1)会计有着统计核算或有着统计谋划与打算的特点;2)会计有着一定的意义。而在为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控制及满足上述特点的事项或活动均属于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按照时间秩序开展划分,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可划分成价值创造活动前、中、后。也就是说,可以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据此开展区分。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前,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是经由统计核算开展预测及谋划的,涵盖有预测分析、目标成本确定、经营决策分析及全面预算等。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是开展即时核算及控制,涵盖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核算与控制等。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后,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为开展事后综合结果的核算及控制,涵盖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等。

2.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传统管理会计学科内容有着庞杂无序的特征,不成体系,使得该学科长期以来都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次研究认为,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逻辑关系是相对明确的。过去会存在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庞杂无序内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相互间关系未做到正确梳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可依据人的价值创造前、中、后该时间秩序开展区分,不过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深层次逻辑关系对应原则则为“控制论”。控制论一方面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延伸,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实践阶段性的产物。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控制指的是人们结合给定前提、预定目的,经由对条件的转变及创造,促进事物朝可能性范围内确定的方向发展。还有学者指出,控制系统同样可理解成一个信息系统,控制论体系中的反馈即为信息反馈。管理会计是指对组织中的人的价值活动的支持、控制的会计。管理会计对应开阵的谋划、控制及产生的核算信息,均对控制论理念进行了很好地诠释。而此部分控制论理论的具体化,即为对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管理会计内容体系逻辑关系。事前控制,又可称之为前馈控制,指的是通过开展采集信息数据、了解规律及预测趋势等工作,合理评估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构建科学适用的应对措施。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应当开展事前控制,其首要表现是通过“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来对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开展评定;基于上述评定,获取资源配置计划,也就是全面预算。此外,对于某些企业而言,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达成“事前算赢”的目标,则可考虑推行目标成本法来对目标成本予以确定。事中控制,大体表现于即时核算、纠偏两方面,而即时核算是纠偏的重要前提。即时核算主要目的是第一时间掌握每一位行为人行为价值形成的状况,并且为企业全面价值流转环节管理提供依据。控制则是对偏好计划且负面内容予以优化调整。鉴于此,事中控制具体而言涵盖了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成本核算、责任核算与控制等。事后控制,可等同于今后活动的事前控制。就企业而言,物是相对静止的,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以及人的行为。事后控制的重中之重即在于如何调动起人创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唯有客观地核算出每个人的行为贡献并予以科学的激励,方可真正意义上推动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鉴于此,事后控制主要由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构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即便管理会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加上由于管理会计经验数据获取的高难度,致使如今众多年轻学者望而却步。然而,依旧可见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务界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管理会计帮助企业价值增值的价值越来越可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全面分析现代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及相关逻辑关系等,积极促进管理会计学科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运国.关于现代管理会计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0,(2):9-11.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7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管理

一、会计理论现状

会计本质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会计信息系统论”,另一种是“会计管理活动论”,其中“会计信息系统论”代表人物是葛家澍教授和余绪缨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人物是已故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杨纪琬教授。“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生产过程的行为,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部分“会计管理活动论”代表者主张“会计管理”就是人们控制生产过程和总结观念,管理内容是分配不同社会劳动生产和调节劳动时间。“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提供财务信息是会计的本质,其认为会计应当分为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会计职业被迫重新认识和规划自身职业形象和本质,30年代中期,美国会计界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借此表明会计界的艺术观立场和态度。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多以“会计信息系统论”为职业标准,但“会计管理”概念依旧在各种领域应用,尽管目前各领域对“会计管理”概念的应用是加以改进变更后的,例如:“会计管理”等于“对会计的管理”,“会计控制”等于“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等于“会计监督”等,目前这种变更意义后的概念认识虽然活跃在各领域,但依然需要理清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之间的联系。

二、会计理论概念及关系

(一)会计管理概念

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会计管理”概念首次提出,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管理活动,1985年阎达五教授又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一书,此书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而后在1987年又出版《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一书,至此,“会计管理”概念初步形成。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管理是通过组织经济活动、控制过程、指导行为,通过收集并处理信息对人们经济行为提出建议,是一种讲求经济效果的管理活动。“会计管理”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要素,通过预测、预算、分析、预报、核算、控制、业绩考评、决策等八项职能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会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也就是说“会计管理”本质不仅仅是随时间进行事前、事发时、事后的循环管理,还有根据经济信息构成记录、分析、反馈等会计控制循环的深层含义。

(二)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异同

1.会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称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处理财务关系或组织财务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杨纪琬教授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管理形式,也就是采用间接性管理手段去全面管理一切能称之为“财务”的财,财务管理如同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部门相同,都是管理系统下的子系统。财务管理虽然是管理系统下的单独子系统,但与会计管理又是有所关联的,因为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并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联又有区别。

2.内部控制

常用的较规范会计控制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构成部分,内部控制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框架整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等六个阶段。从原始组织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都属于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进入制度阶段,在1972年,aiCpa委员会了《审计准则公告》,正式将会计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会计控制”主要是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机构,主要从事记录活动,“内部控制”包括为企业内部提供资产保护、会计数据正确性审核,主要为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作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内部财产安全、保证企业即定方案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其必须遵循七原则:合法性、整体性、针对性、一贯性、适应性、经济性、发展性。内部控制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渐渐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从“会计记录”发展到“内部会计控制”再到“会计制度”成为如今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合为一体。

3.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真实度、可靠性等进行考察控制的行为,“会计管理”主要管理货币反应的经济信息、活动等情况,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也就是会计控制,会计管理建立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密不可分,二者的核心价值都是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合理合法、促进企业发展,而会计管理只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会计管理仅仅是带有提升经济效益目的,因此会计内部控制不等于会计管理。

4.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是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也是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为了严格按照法律标准执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也有重叠部分,因为会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法律法规却是会计监督的职能,而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工作内容,会计信息提供者同时进行部分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工作,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相关联。会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执法监督,可以细分为: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财务收支、财产物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监督等。会计工作监督就是“对会计的管理”或“对会计的监督”,这是一种外部发起,对内监督的行为,会计监督的职能主题是保证财产、财务信息的安全、真实等,除了企业外部对内壁发起的监督外,其余的工作内容属于“内部会计监督”,也就是说应当属于内部控制。会计监督无法细分其到底属于会计管理还是会计控制,但无论会计监督属于哪一项,它都是内部控制子系统。结束语通过图四可以看出,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间有联系但又是三个个体,三者都属于内部控制,并且与内部框架融合为一体,这也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意义所在。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三者的职能边界与图四中清楚界定不同,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三者边界定义模糊不清,这其中也有“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信息系统论”与当今会计业融合的作用。总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基础与核心相同,但三者却是独立的个体,职能有所关联但互不交集。

参考文献:

[1]张秀涛.刍议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辨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7):230-231.

[2]李颖.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01):84-84.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会计也在不断的革新,目前对会计学进行的有关理论研究的重点在财务会计方面,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不高,关注力度不足,致使当前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缓慢,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对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策略的研究,可以为管理会计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创新

一、管理会计理论分析

一定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是管理信息优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过程。管理信息对管理科学化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形式的管理不能没有信息。最简单的管理也不能离开信息,科学化管理更需要及时取得应用信息。管理科学化必须高度重视各类信息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管理人员便不能确定目标,作出决策,编制计划,组织实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所以,信息是管理的载体,信息是实现管理职能的依据和手段,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健全自适应信息体系,以便有效及时准确传递和使用信息,这是企业得以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一步,否则,离开信息,一切无从谈起。

信息“横断”问题出现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要达到企业管理科学化目标,企业(组织)必须要积极的建立健全具有创造性的自适应信息体系,管理信息体系其本质其实是一个把经济信息作为主体部分的信息体系。经济信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方式方法来得到有用信息,但是没有哪一个企业发展最急需的经济信息是可以脱离会计职能而获得的。美国的会计学会(aaa)1966年发表了一本会计学著作《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在书中对会计做了如下定义:“会计是能够帮助使用信息的人员做出有根据性的判断及决策,从而去计量、辨认和进一步进行经济信息传递的一个程序”。该定义强调“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当前,会计还通过其他方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而管理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

20世界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二战后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迅速的投入到生产应用当中,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新的环境变化要求企业尽快做出相应的管理调整,要求企业管理积极的适应现代化发展,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有了新的基本要求。基于管理当局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1950年,英国赴美考察企业会计管理任务结束,在同年11月,进行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报告,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管理者提供控制日常经济行为以及制定发展政策的途径来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我国的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可以把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这一途径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关管理信息内容的会计,它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科学化要求企业积极的建立健全自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信息,而会计是主要用来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起着重要的信息职能。而更为重要的是:管理会计对管理提供直接服务,有机的结合了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同样,它的本质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共同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行文至此,我们看出:管理和会计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血缘”之亲,而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就是“近亲血缘。

二、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管理会计从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引起了会计理论教育界、相关的主管部门及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984年,李天民教授完成并出版了《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这一著作,著作将山西机器厂、我国的第四砂轮厂以及南京的第二机床厂这些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收录其中,迄今出版的有关管理会计的著作及教材己成百上千。现在,在我国许多权威的会计刊物上,常常能够看到很多关于我国某些企业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取得良好成果的经验介绍及极具典型的事例。自1981年到2002年止,在权威的会计刊物《会计研究》这本杂志中,已经发表了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论文共计395篇。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引入,在政府的引导下,会计界进一步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班组经济核算,以及资金、银行内部制度等等极具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责任会计相关理论。尽管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一个残酷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进入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遇到瓶颈,具体问题如下:

1.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缺少统一的理论体系及标准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分离出来的用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想方设法提高效益的一个会计分支,其主要内容是管理控制和成本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也叫“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化。西方的会计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有如下的解释:他们认为管理会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途径,综合分析、整理加工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做出许多重大决策。然而,在我国,引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的时间相对较晚,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小,很多时候只是通过翻译国外理论著作、直接搬抄,加之翻译时受翻译者个人主观意念影响以及翻译水平影响,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存在许多的分歧,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系统。此外,引入管理会计之后,我国的会计务实界对这一理念的重视不足,最终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善及创新。我国的会计理论缺乏完善的统一系统,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采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管理时,没有正确规范的有利引导,缺乏统一的规范,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盲目而不自知,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十分的混乱。就我国某上市地产企业GYB来说,尽管在企业内部设置了管控主管和成本会计主管这两个职务,但是因财务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不同,他们的职权长时间被架空,这就出现了成本会计无法与上级对接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使企业内部管理极为混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务脱节问题极为严重

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普遍且极为严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不吻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理论仍旧是保持理性经济状态作为前提的传统认识,并未真正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然而实际的经济状态并不能保持理性,因此就会出现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彼此相分离的现象。这也正是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现在稍显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满足实际缺乏资料的会计管理操作。就GYB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管理层有很多高学历的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然而得到的有关现场成本资料和管控的资料繁冗复杂,又缺少最关键的数据分析资料,因此这些高级专业会计人员很难着手处理那些实际企业问题。

3.基层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相应创新发展意识

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传统的会计行业发展而来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甚至不清楚还有管理会计。直接表现为基层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对管理会计的体系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务会计业认同度极低,所以,实施管理会计总是缺乏实务会计业的有力支持,实际操作困难重重,无法取得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大企业中很难被推广应用,这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时,一味的注重培训较为现实的专业技巧,而并不给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教育,所以基层广大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很难学习到管理会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回归、及投入和产出模型等许多极为有用的专业知识。尽管这些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实务工作中应用机会极为少见,但是恰当的应用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资源,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创新发展企业管理会计理论的策略

1.以实务推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会计注重集中化、差异化和进行成本控制三大效益差,因此,企业务实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促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在寻求长远发展和注重短期效益之间进行权衡,在企业整体利益和某一项目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决定,这实际上也可以极大的推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过去传统的会计核心是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并不能给企业提供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的有利资源。此外按照最新的上市企业年报我们能够得出,上市企业的成本信息已经在年报中进行了披露,所以,企业可以很好的参考竞争对手的成本来发展自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变革,同时,还有一个在务实中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就是寻求方法尽量的减少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相脱节的现象。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会计评价体系来实现,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监督记录整个会计工作过程,进一步使企业可以从本质上将管理会计决策标准提升到实现企业最大价值这一高度,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企业的价值对评价整个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并且囊括了成本、现金和利润等等内容。因此,会计实务界是促进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2.加快科学、合理管理会计体系及运行标准的建设

我国的管理会计基本上是将国外的理论直接搬过来应用,忽略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等等方面,直接将国外的管理会计引入应用,与我国的实际相脱节,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不但不利于企业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因此,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按照我国的发展要求,对国外的管理会计实践成功的事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总结经验,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掘其内在规律,完善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坚决执行,将其落到实处。

3.提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会计要想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率,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一定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业人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对管理会计的意识。企业要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管理会计团队,服务于企业管理过程。要想使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式进行,其一是强化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加入战略会计和平衡计分卡来拓展管理会计的知识内涵,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有效的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管理会计专业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积极的鼓励管理会计从业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完善自身管理会计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提供更多的有利信息,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卢福智.现代企业管理会计项目规划和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09:58-59.

[2]丁建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9

「关键词大会计学形成与发展内容与范围理论体系发展趋势

一、“大会计学”从何而来(一)“大会计学”的提出

这里提出的“大会计”,不是“大财务”与“大会计”之争的“大会计”,而是另有所指的“大会计”。在实务界和理论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大农业”、“大流通”和“大交通”等等之说,之所以言之为“大”,主要是反映在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对于原有之物要大。在科学界,早期有人把科学只限于自然科学,后来才有“大科学”之说,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人们认识之后,再不提“大科学”,也知道科学的内涵就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见,言之为“大”,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认识。

会计科学是否在扩大,这不是什么人主观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会计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思考已久,并先后多次表达了这一观点:1996年发表《论建立会计科学学》一文(《财会月刊》1996年第9期),在文中孕育了“大会计学”的思想.1997年发表《“大会计科学”在形成》一文(《现代会计》1997年第2期),正式提出了“大会计科学”(即“大会计学”)的概念,并在文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历史发展对会计科学的要求;会计科学在发生变化:“大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大会计科学”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等。此后,又发表了《试探“大会计科学”》一文(台湾《管理会计》1997年第40期),在文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大会计科学”在形成:“大会计科学”的结构:“大会计科学”的特点;建设“大会计科学”等。有关“大会计学”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关注,《“大会计科学”在形成》一文,还获得中国会计学会1998年会计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大会计学”观点的提出并得到会计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认同,这表明会计学在发展。“大会计学”之“大”,是表明会计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领域在扩大,会计深度在加强,会计学的内容和性质在发生变化。有人担心,我们提出“大会计学”,而国外还没有提“大会计学”,在理论上是否能站得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实践来检验“大会计学”是否能站得住。当然,有关大会计学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

“大会计学”的提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形成的基础,它是会计环境变迁的结果,会计环境决定着会计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决定着会计学的发展与变化。

1.会计所处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20世纪中期以来,会计发展的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新经济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新经济正在逐渐发展。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使智力资源成为第一要素。知识经济的发展,源于两种动力:一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基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知识智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有了知识,就可以有资本,就能创造价值;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经济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区域性经济将继续发展。(2)不断创新的高科技环境。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处于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成为知识经济建立的基础,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为核心,用高技术发展产业;信息社会化,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产业、居主导地位;高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3)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人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强调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4)依法治理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在进入wto的条件下,法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中国的各种法律和法规,还要包括wto的各种运行规则,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的国际通行规则、主要发达国家的各种规则。(5)实行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化不仅要建设和经营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促使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在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广泛运用信息。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相应要求管理信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推行信息化以来,经济管理已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现代管理时期,它的特点是实施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内部管理、信息管理、人本管理和知识管理等。加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实行管理信息化。

2.客观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大会计学的发展。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会计的范围在扩大。会计学“大”的领域,反映了会计历史的发展过程。会计领域是指会计的范围。这里的会计,要比传统上仅指会计工作的范围要大的多,会计工作是其基础,此外,还包括其他内容。也就是说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内容在扩大:(1)会计工作本身的内容在扩大,如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产品经营为主发展为资本经营,其他资本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经营形式从厂店经营发展到网上经营,网上经营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2)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为适应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促进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相应要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建立和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一体化的加强,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也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

3.会计的范围不仅是从表面形式上看范围扩大了,而从其内在的质量上分析也是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联系在扩大,会计领域范围的扩大是一个过程,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扩大,在其扩大过程中,会计对外联系是日益密切,相互联系在扩大,形成了会计对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作用在扩大,随着会计对外联系的扩大,相伴而使其影响作用在扩大,在会计系统内部,在加强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日益重视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和拓宽其他职能。客观环境的需要才产生“大会计”并发展“大会计”。

(三)“大会计学”的形成

会计环境变化使会计范围在扩大。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人们冲破了长期以来思想上的禁锢,从固守会计的“纯洁性”,即所谓“纯会计”——记账、算账、报账才是会计的老传统观念解放出来,向会计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大会计学”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会计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会计学的开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从总体讲,是要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即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的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会计工作的模式。1958年至1965年间,是我国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的时期。1966年开始的“”,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坏。在“”期间,会计学的建设受到全面破坏。

2.会计学科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80——90年代)。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此相适应,会计工作开始进行改革。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会计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会计、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也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原有的会计学科得到更新、充实和发展,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引进的会计学科得到全面运用,如《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学科得以建立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如《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会计法学》、《会计组织学》等;一批新的会计学科深入探索和逐步建立,如《会计哲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文化学》、《会计行为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公关学》、《会计实验学》、《会计方法学》、《会计教育学》等等。各种会计学科建设,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综合研究,即对某些同类性质的会计学科,或全部会计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专门探讨,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研究;三是边缘性质,即对其他现代科学与会计学的结合进行探讨。中国会计实践特别是会计改革20多年的实践证明,会计“纯”科学已被突破。它主要表现在会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要核算而且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最起码的是要进行会计监督)。这并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断,而是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客观存在的需要。

3.对大会计学综合研究的基础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各种会计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各种会计学科的综合研究也在进行和发展,与之相应出版了一批综合性的著作和工具书。在这一时期,出版的综合性会计工具书主要有:王亘坚、岳曙耕主编《财会知识手册》(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年);杨纪琬主编《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沈云主编《实用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王文元主编《新编会计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杨纪琬、娄尔行主编《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成圣树主编《会计审计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侯文铿主编《会计辞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葛家澍等主编《中国财会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于玉林主编《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等等。这些综合性工具书的显著特点,是对会计理论的综合研究,将会计理论分成各种类别或各种学科进行探讨,这实质上就是将各种分散的会计学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会计学发展的规律。对大会计学的研究,在认识上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会计?是否有大会计?在会计界,有些人始终存在一种认识,总以为会计就是“算”,不外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会计人员只是记账的形象长年萦绕在脑海。社会上有人也这样认为。在历史上,曾有过这种认识。但在历史上也有另外的认识。马克思曾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里,马克思指出会计不仅要算(作为对过程的“观念总结”)而且要管(“作为对过程的控制”)。这种早就对会计“纯”科学认识的突破,值得我们后人深思。中国会计实践特别是会计改革20多年的实践,以及反映会计改革成就的已出版的各种会计书籍证明,会计“纯”科学已被突破。会计“纯”科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会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要核算,而且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事实上,从会计学的发展历史来分析,一些发达国家会计学的发展也在突破“纯”会计学的限界。

4.21世纪大会计学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人的智慧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依托,新世纪将经历一场影响深远的知识大革命。在新世纪的条件下,大会计学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各种会计学科的丰富、完善和新学科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大会计学会有更多人士的关注和有组织的系统研究。2002年5月,《大会计学概论》的出版发行,被认为是大会计学形成的标志.可以说,21世纪是大会计学的新起点,会计科学将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向前迅跑!

二、“大会计学”“大”在何处

会计环境的变化,促进会计学的领域在扩大,会计学反映的内容比原来的要大,但其范围空间应当有多大,需要加以专门研究。

(一)“大会计学”“大”的界定

会计学“大”的范围,即会计领域,反映了如上所述“大会计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这里的会计领域,要比传统上仅指会计工作的范围要大的多,会计工作是其基础,此外,还包括其他内容。也就是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内容在扩大,一是会计工作本身的内容在扩大,如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产品经营为主发展为资本经营,其他资本经营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经营形式从厂店经营发展到网上经营,网上经营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二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为适应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促进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相应要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建立和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一体化的加强,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

对会计领域“大”的界定。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在企业没有一项工作不与会计工作相关,岂不都成为会计工作的内容,如企业材料采购、商品采购与会计工作相关,购进设备、引进技术与会计工作相关。诚然,企业的各项工作,凡涉及资金的,都与会计工作相关,相关的内容不都是会计工作的内容,这就需要对会计领域的“大”给予界定。凡属“大”的内容,要把握以下几点:(1)是能以货币计量的工作,在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即凡是能以货币计量的,都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不属于会计工作范围。(2)是能引起资金发生变化的工作。即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凡是引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的增加或减少,都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不引起资金发生变化,既或是能以货币计量,也不属于会计工作。(3)是有关会计人员的涉及工作内容的工作。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而会计人员的素质又是至关重要,与此相关要重视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以做好会计工作。(4)是有关会计机构的工作。会计机构是做好会计工作的组织保证,通过会计机构组织会计人员工作,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工作,正确处理与外部各方面的关系,完成会计工作任务。会计领域的“大”,“大”在其范围大。这比原来的只以会计核算(记账、算账、报账)为会计的范围要大得多,进而比以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为会计的范围又要大得多。

从对会计领域“大”的界定可以看出,有几种认识是对会计领域的误解:一是以为会计工作只是集中在企业财务部(财务科、财务处)的工作才是会计工作,而实行分层核算与管理的在其他层次的会计工作不是会计工作,实际上这些都是会计工作,只是实行的集中与分级核算管理相结合的形式。二是以为会计领域只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而与此相关的对会计工作的事务管理工作,为会计工作服务的会计市场,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会计研究工作,为会计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会计教育工作等不属于会计领域,实际上这些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浑然一体的工作。

(二)“大会计学”“大”的范围

以上分析表明,会计领域“大”的范围,应当包括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教育等不同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会计工作。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把各种具体工作都叫做会计工作,或叫做财务工作、财务会计工作;在会计研究工作中,有时把会计核算叫做会计工作,把财务管理叫做财务工作。会计工作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一定的任务,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实践的活动。会计工作的范围有多大,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工作的范围,按照工作单位的性质不同,包括企业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如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等的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如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政党组织等的会计工作。其他单位会计工作,如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的内容,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会计工作等同为会计核算工作,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写写算算的工作,不包括管理方面的工作。从一定会计总体出发,会计工作的内容,按其性质不同,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把会计工作等同为会计核算工作,是不全面的。会计工作按其内容不同,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三个方面。

2.会计市场。为适应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审计和咨询、服务体系。统一社会审计体系,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发展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调节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在会计市场中,中介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中介服务行业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喻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评价者、企业财务状况的鉴证者、投资人权益的维护者、资本流动的引导者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者。据统计,全国大约有90万个不同类型的社会中介组织。过去很多由政府完成的职能开始向这些社会中介组织转移。其中经济类的社会中介组织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业自主类,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商会等;第二类是经济鉴证类,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公证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质量检验所和计量中心等;第三类是咨询服务类,主要包括各种咨询公司、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产权交易中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经纪人公司和广告公司等。

会计市场是一个体系,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含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咨询公司、财务公司和人才招聘等。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加入wto,我国将有计划地逐步开放会计市场。

3.会计研究。会计研究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会计研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在会计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包括实际会计工作者、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教学人员,其中主要是会计研究人员。进行会计研究的人员要熟悉和掌握会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手段。会计研究的内容是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凡能反映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都是会计研究的内容。会计研究的任务是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这里,会计研究主要是指会计学术研究,是对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

会计研究的内容是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反映会计工作规律的资金运动或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管理。在实际会计研究工作中,为了全面、深入和创新地开展会计研究,还要把与会计相关的内容同会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会计研究的内容,还包括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研究会计。会计研究的内容,按其内容性质,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方法研究,或包括会计核算研究和会计管理研究;会计研究按其内容作用,包括学术性研究和实务性研究,或包括会计基础研究和会计应用研究。也有人认为会计研究包括会计基础研究、会计应用研究和会计开发研究。

会计基础研究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探讨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律,建立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讨会计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寻求会计领域的新事物、新理论,扩大会计科学知识,建立相应的会计学科及其理论体系。会计基础研究的内容,对于指导会计实际工作具有普遍、深远的影响;新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建立,会使会计工作有较大的改变和显著的发展。会计基础研究比较艰难,对于把握新的会计基础研究课题,在原有课题基础上的研究难有新的突破,进行研究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较长时间。会计基础研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要求从事研究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既具有坚实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坚实的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基础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会计应用研究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探讨会计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会计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会计基础研究形成的基础理论,根据企业、事业等单位的不同情况,按照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要求,运用到会计工作中去。会计应用研究的内容,是会计基础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是针对会计工作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会计工作中某种具体事项有直接作用。会计应用研究比较具体、灵活,能依据会计基础理论,根据企业、事业等单位的不同情况,在不同层次上,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容易地取得研究成果。会计应用研究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过程,要求从事研究的人员既熟练地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又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通过调查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才能使会计应用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

4.会计思想。会计思想是会计领域的构成内容之一。国家兴旺发达关键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国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思想。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简称会计思想(观念),来自会计实践。会计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必然会对会计工作者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会计思想根基于会计工作实际,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会计思想也受一定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思想(观念)是一个体系。思想(观念)体系是人们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认识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人们对某种或某方面的认识形成某种思想(观念),对各个方面的认识形成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思想(观念)体系。

会计思想(观念)也是一个体系,是会计人员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方面认识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按其性质分为哲学思想(观念)、专业思想(观念)和规范思想(观念)。

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客观的会计事物有正确的认识。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世界观是根本,人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科学地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科学地认识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也才能科学地形成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正确目标与方案。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制约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世界观中内涵了人生观。人生观是在实践中对世界观的运用,是应用世界观来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但价值观的范围要比人生观广泛得多。人的实践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关系统一于自身。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总是不满足于现存世界的价值,而要超越它们,构建某种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将价值理想不断转化为现实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5.会计教育。会计教育是会计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家和经济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专门会计人才,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关于会计专业与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会计教育受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生产力状况、科技水平和国家社会制度所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依据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法规,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基本规律培养会计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专门会计人才。“德”是思想品质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智”是知识渊博,专业理论扎实,技术操作熟练,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体”是有较好的体能,精力旺盛,具有胜任工作的体力。这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育工作者要依据会计教育目的,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以便促进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会计教育已成为一个体系。会计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教育系统。会计教育体系包括中等会计教育(如中专会计教育、职业高中会计教育)、高等会计教育(本科会计教育、专科或高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会计教育和成人高等会计教育)和其他会计教育(如各种短期会计培训班)。

三、“大会计学”建立何种体系

会计学是研究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同样,大会计学也是研究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问题在于“大会计学”需要建立何种体系。大会计学体系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体现在内容的性质上是会计理论体系,而体现在内容的形式上则是会计学科体系。

(一)“大会计学”理论体系

大会计学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会计学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大会计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大会计学理论构成也就是大会计学理论的分类。会计理论的分类,一方面是反映会计实践的情况,会计工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反映了对会计实践的认识从个别、类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反映出其在不断地提高。会计理论的分类表明,对会计理论分类的研究、认识与运用,对于完善会计工作,深入开展会计研究,发展会计教育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会计理论按内容作用不同分类,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1)会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规律的理论。(2)会计应用理论,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技术基础性理论。(3)会计开发理论,是运用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阐述创造会计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理论。

2.会计理论按内容性质不同分类,分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体制理论。(1)会计核算理论,是关于会计核算对象、职能、基本前提、原则等基础理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核算程序理论,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核算内容的理论。(2)会计管理理论,是关于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原则和管理体系(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管理内容的理论。(3)会计体制理论,是关于建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会计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理论。

3.会计理论按内容表达逻辑形式不同分类,分为会计概念、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1)会计概念,是反映会计领域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过会计概念全面反映会计领域的客观事物;(2)会计判断,是对两个或更多的会计概念或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断定的思维形式;(3)会计推理,是由一个或一组会计判断(前提)推出另一个会计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会计概念体系表达了会计理论体系,反映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构成会计理论的框架系统或网络系统,而用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去充实、丰富和完成这个框架系统,使之成为丰富的会计理论。

在国外,还有各种会计理论的分类。例如,将会计理论按其作用分为描述性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贝克奥伊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就认为,会计理论可以分为:(1)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实务中的各种实例的描述、论证和解释,试图证实会计理论就是说明会计‘是什么’”的理论。(2)规范性会计理论,“试图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而不是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的理论。这种分类从理论上分析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易将会计理论划分为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且什么是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也不容易界定。如一本《财务会计学》,其内容划分为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是比较困难的,不易掌握和运用。

在会计理论分类基础上形成的大会计学理论体系,从基本方面反映了大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如何将在会计理论分类基础上形成的大会计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明晰化,在会计界有不同的认识。为了建立一个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会计理论的体系,有必要从各种会计理论体系的对比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反映科学的分类,又揭示现实的认识。根据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大会计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1)会计基础理论: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会计学“大”的领域;大会计学的形成;大会计学的体系;会计基础学科理论。(2)会计应用理论:企业会计学科理论;预算会计学科理论;个体经济会计学科理论;人本会计学科理论;专门会计学科理论;综合性会计学科理论。(3)会计发展理论:现代会计学的学科比较;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会计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新世纪大会计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大会计学的发展在于创新。

(二)“大会计学”学科体系

大会计学科体系是由各种分支学科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怎样由会计分支学科构成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会计分支学科(简称会计学科)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的会计理论体系。各种会计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体系。它包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各种会计分支学科。在会计学科体系中,某些相同性质的会计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类学科(学科群);不同类别及其所属的会计学科形成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学科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会计学科类别划分的科学性;类学科中各学科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大会计学得到发展的形势下,反映对大会计学的研究情况是出版了各种会计书籍,其中,综合反映“大会计学”情况的是出版了一些会计工具书。如1982年出版的《会计辞典》(龚清浩、徐振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内容分会计一般、工业会计类、农业会计类、商业会计类、外贸会计类、基本建设会计类、预算会计类、银行会计类、国外常用会计和其他等10类词目,反映当时会计学科的发展。1989年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郭道扬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内容分会计发展史、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税收会计、金融会计、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对外贸易会计、基本建设会计、交通运输会计、军队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西方财务会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管理会计、工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农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商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分析和审计等21类篇目,反映当时会计学科的发展。1990年出版的《会计辞海》(侯文铿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内容分基础性会计(4门学科)、生产部门会计(3门学科)、流通部门会计(11门学科)、服务部门会计(8门学科)、其他专业性会计(5门学科)、检验性会计(3门学科)、技术性会计(2门学科)和研究性会计(5门学科)等8大类41门学科,较全面地反映当时会计学科的发展。1994年出版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于玉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内容分基础性学科(10门学科)、职能性学科(13门学科)、综合性学科(23门学科)、部门性学科(第一产业部门8门学科、第二产业部门18门学科、第三产业部门47门学科,共73门学科)和专门性学科(25门学科)等共5大类144门学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古今中外现代会计学科的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地反映“大会计学”或会计学的学科体系,在我国的会计界还存在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会计职能不同,分为基础会计学科、职能会计学科和相关会计学科。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检验性学科和研究性学科。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内容的范围不同,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此外,还有其他观点。以上各种分类,虽有其道理,但不尽完善。

笔者认为,大会计学科体系是各种会计分支学科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学包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各种会计学科;各种相同性质学科形成类别学科;各种类别学科形成“大会计学”或大会计学的学科体系。为了全面反映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分为:第一,基础性学科。又分为:⑴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如会计原理、计算机会计学;⑵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第二,职能性学科。又分为:⑴企业会计职能学科,如财务管理学、经济责任会计学;⑵社会会计职能学科,如咨询会计学、会计教育学。第三,部门性学科。又分为:⑴第一产业部门学科,如农业会计、农户会计;⑵第二产业部门学科,如工业会计、基建会计;⑶第三产业部门学科,如商业会计、交通运输会计、银行会计。第四,综合性学科,如成本会计学。第五,专门性学科。如税务会计、会计法学、物价变动会计、环境会计。同时,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还可分为:一是会计基础学科;二是会计单位学科;三是会计专门学科;四是会计综合学科。或者分为:一为会计基础学科;二为企业会计学科;三为预算会计学科;四为个体经济会计学科;五为人本会计学科;六为专门性会计学科;七为综合性会计学科等。

按会计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类聚性,即将性质相近的学科形成一类;二是层次性,即学科类别与其学科小类、学科之间具有层次关系;三是相关性,即各种学科之间在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四是相对性,即各学科的内容及其所属类别因其发展而有其变化。这种会计学科体系较好地反映了“大会计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会计学”未来怎样发展

人类已进入新的21世纪,新世纪在经济、科技、文化、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影响会计学的发展。会计学发展的趋势,按其内容的形式是向边缘化方向发展,按其内容的范围是向细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一)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科学是反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客观世界是普遍相互联系的。国际间,各个国家与各地区之间,通过各种渠道,使之在经济、资金、物资、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和人员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联系,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交流与联系日益增多、加快、加强、加深和扩大。客观世界又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级系统,都是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边缘化提供了客观的可能。同时,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认识,相应也就需要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或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知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正由于客观事物的这种复杂性,如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其认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手段,会增加更多的投入,影响其效用;如采用多维的方式对其认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手段,在少增加或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会取得更好的效用。因此,客观事物的联系性、复杂性和效用性,需要各学科的边缘化。

边缘化是两种事物在某点上或某方面、某种性质上的相互溶合。边缘化采取溶合的方式,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溶合。会计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会计学与各种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溶合提供了可能。如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与信息理论的有机溶合,是将信息理论溶于会计理论之中。所谓信息,是以各种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凡以各种形式能反映事物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就是信息。会计信息则是以各种形式反映资金运动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经济信息,也就是说,凡以各种形式能反映资金运动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就是会计信息。科学发展的科学边缘化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会计科学的边缘化发展,使得原有会计学科得到完善,并建立新兴会计学科。会计科学的边缘化也即会计学的边缘性,它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会计学与其他科学的边缘化发展,主要是边缘化的会计理论和边缘化会计学科。

会计学科边缘化发展按学科融合的性质可以分为:(1)会计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与数学的结合形成《会计数学》,会计与物理的结合形成某种会计理论,会计与生物学的结合形成某种会计理论等。(2)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学与税收学的融合而形成《税务会计》;会计科学与相关学科融合而形成《会计文化学》、《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战略会计学》、《会计法学》、《会计公关学》和《环境会计学》等。还有,如引入知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相应形成《知识经济会计》、《信息经济会计》和《网络经济会计》等。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形式分主要有:(1)单一融合,会计学与其他一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学与哲学的融合而形成《会计哲学》;(2)多元融合,会计学与其他多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行为学、法学、公关学等多门学科的融合而形成《人本会计学》。

(二)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在新世纪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细化了会计内容。这种细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经济生活中需要的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认识的细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在会计学细化的客观必然性趋势影响下,会计学内容的细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会计学细化的会计理论和细化的会计学科。会计学科的细化是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在这方面,会计学科细化具有专门性的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从而形成会计的分支学科。会计学科的细化主要有会计基本学科的细化和会计学中某些专门学科的形成。

1.会计基本学科的细化。即在原有会计基本学科基础上发展的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的细化。譬如,《财务会计学》的细化就是适应某方面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资金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无形资产会计》、《负债会计》和《权益会计》等;《高级会计学》为适应某方面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合伙企业会计》、《合并报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和《破产会计》等;《管理会计学》为适应某方面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2.会计学的细化。即在会计学的研究内容中,客观需要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所形成的会计分支学科。譬如,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会计方法学》;在会计核算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质量会计》、《税务会计》、《所得税会计》和《增值税会计》等;在会计管理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加强某方面管理的《战略会计》和《会计市场学》等;在会计体制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人才会计学》或《人力资源会计学》和《会计组织学》等。

(三)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会计学科在边缘化、细化的同时,在其基础上还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会计学科综合化的客观基础,是在于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主要与次要、直接与间接等联系等。物质世界中具体事物有其相对性而作为一个系统存在,要从系统出发研究其联系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国民经济的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积累和消费)各环节相互联系;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种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国民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联系;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相互联系。科学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联系;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联系,如会计学与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会计学是一个系统,会计学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如会计原理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之间的相互联系。

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因其内容性质的相互联系程度不同,有一般联系(共性联系)、松散联系和核心联系(紧密联系);因联系性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联系共同圈。反映客观事物联系的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相关学科的比较、类学科的综合和全部学科的综合,从而形成相关的会计学研究。

相关学科的综合比较研究。会计学科相关学科的综合,是通过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相互借鉴、充实和完善本门会计学科,或将相关学科取其精华综合为一门会计学科,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相同学科的比较研究等。对相关会计学科的比较研究,在现实的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如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从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比较;从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内容比较;从我国现实管理会计变化比较;等等。以上比较表明,从发展趋势看,管理会计或者是具有财务管理的内容而将财务管理融合其中,或财务管理吸收管理会计的内容而成为现代财务管理,这两种可能都将使管理会计成为一种会计管理活动。

类学科的综合研究。会计学科对类学科的综合,是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怎样确定类学科,一是按会计学内容的某种性质或某种标志,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归为一类进行综合研究,如以会计管理为标志,将具有会计管理性质的会计学科归为一类进行研究;再是把全部会计学科作为一个总体,按会计学内容的某种性质或某种标志,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按会计学内容的性质和范围,把全部会计学科划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职能学科、会计专门学科和会计综合等学科群(类)进行研究,或按其他标志把全部会计学科划分为若干学科群进行研究。对类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同类各学科的共性及其特点、差异及其原因,探讨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和具有特点的专项理论,以发展同类各个分支学科。对类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各学科特点等。

会计学总体的综合研究。对全部会计分支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大会计学”进行研究,就是对全部会计学科的总体综合性研究,探讨会计学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籍以发展会计学,探讨会计学体系籍以发展各分支性的会计学科。

参考文献

1..1991.实践论.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

2.李京文.1992.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光明日报,12月7日。

3.2000.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光明日报,12月31日。

4.朱?基.1996.管理科学,举国之道.光明日报,9月20日。

5.赵昌文、童利忠.2000.企业再造与管理变革.光明日报,3月21日。

6.关培兰.2000.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十大要点.光明日报,7月28日。

7.罗长海著.1999.企业文化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杨纪琬、阎达五.1980.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第1期。

9.葛家澍.1981.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

10.杨纪琬等主编.1991.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篇10

1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问题

目前,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虽然应用了管理会计理论,但是在实际实践期间,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有效性,难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1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制度还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主要因为高校投资者、资金所有者为国家政府部门,其可以为高校提供较多资金,但是并没有要求高校予以资金的偿还,也不能将高校作为盈利工具。高校不能自行对资金进行管理与调控,国家政府部门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制定长远的规划,更无法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与监督不够重视,不能更好的对高校财务资金进行核算、预算与结算,难以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

1.2缺乏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相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不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在财务管理期间,不能根据高校财务管理需求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期间,已经设置了统一的评价指标,但是财务管理人员还不能更好的对资金进行规划,也无法全面分析高校财务数据问题,难以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最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工作作用,难以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1.3缺乏健全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无法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首先,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认真负责相关工作。其次,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只重视自身利益,忽视群体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最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不能根据其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审批制度,也无法全面考虑高校财务管理后果,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理论应用的重要性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较为重要,主要因为其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资金优化配置效率,增强高校资金使用效果,规范高效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促进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2.1完善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可以完善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相关需求,无法提高相关工作质量。然而,在应用管理会计理论之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内部管理工作方式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质量,将高校内部管理人员所提供的数据与外部信息相互融合,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在会计核算之后,利用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增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控制质量。另外,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部分会计管理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可以有效更新教学设备,并且兴建各类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使得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升,进而增强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使得高校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提高高校管理与决策工作质量

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高校管理与决策工作质量。主要因为当前高校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只有全面整改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达到良好的财务管理效果。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就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高校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对预算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规划依据,同时,还可以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编制预算数据,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提升,这样,才能加快高校的发展。同时,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对新技术、教学配置与实验设备等的引进进行经济评价,促进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2.3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安全性。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不断控制高校成本支出,为高校拓展市场提供良好的支持。同时,高校在办学形式、筹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经济风险,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安全性。

2.4有利于高校领导对下属进行考核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理论,有利于高校领导对下属进行考核。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可以对高校各个资金使用环节进行监控,无论是高校财务预算、成本管理工作,还是财务核算与分析工作,都可以建立完善的控制系统。因此,高校在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实施财务管理工作之后,可以有效对其进行分析、考核与评价,这样,才能为高校领导人员提供良好的决策信息,加强领导人员对各个部门下属的监督与管理,进而达到良好的财务管理效果。由此可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较为重要,不仅可以控制高校成本的支出,还可以增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优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增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3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措施

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保证可以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方式,逐渐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发挥管理会计理论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管理会计在高校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也随之快速进步,很多高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投资方面产生较大需求,然而,在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投资决策存在较大风险,难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无法发挥财务管理工作作用。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管理会计理论,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率,重点关注投资风险的控制,进而降低投资成本。在此期间,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就要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对投资决策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关注投资时间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投资风险价值。投资时间价值就是在同样的资金投资中,不同时间点都具有不同的价值,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合理的时间之内对投资资金进行使用,这样,才能提高资金使用率。投资风险价值,就是在高校投资中,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要全面考虑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并且科学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增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果。

3.2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当前,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理论应用观念,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理论作用。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不科学,难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理论应用观念,不断完善预算工作制度,合理实施预算管理工作,进而提高高校资金筹集与分配效率,增强资金支配效果。同时,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在预算管理期间,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不断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与质量,增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工作效果。

3.3管理会计理论中本量利分析应用

本量利分析方式是管理会计理论中最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高校明确年度利润、招生成本、预测费用等工作进度,进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首先,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重视相关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根据高校招生规模,制定出招生计划方案,全面了解高校学生学费与住宿费用等,合理的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同时,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将成本数据作为相关标准,然后利用成本分析方式将高校成本划分为变动与固定成本,其中,变动成本就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成本也在不断变化。而固定成本就是无论学生数量是否有变动,都不会出现变化的成本,例如:高校中基本的职工薪资、职工保险费用等成本;其次,利用本量利分析基本教学模型。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方式对基本教学模型进行分析,保证可以提高高校成本管理效率,增强高校成本管理效果;最后,预测高校年利润。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方式预测高校年利润,保证可以得出精确的预测结果,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

3.4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战略方案中的应用

在高校财务管理期间,财务战略方案的制定较为重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保证可以提高其管理质量。首先,在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方案期间,相关管理人员要明确财务会计核算范围,根据高校市场竞争情况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战略方案的制定质量;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重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这样,才能保证高效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应用,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