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素养重要性十篇人文素养重要性十篇

人文素养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01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1

一、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是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对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大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社会、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指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乐群”指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共同协作精神。“敬业”与“乐群”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离开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那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是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品质,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技能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势必造成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二、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不是考试分数能够评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于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当技能型人才在从事制造、维修等一系列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机械式工作,到后来逐步发展为产品设计师,这一过程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细致专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会向身边的人传递出工匠之美,工作成品不再是功能部件的拼凑图,而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的技能人才们需要一双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身边的工业之美,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技能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美的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努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感性素质的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并且避免造成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

三、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2

1人文素养的定义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语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之人。英语教学过程恰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包含德育、智育、美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有的同学甚至有厌学倾向。面对这样的大的背景和教学对象,为职校的学生添补一定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帮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更加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同样,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以真挚、亲切的情感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有大方得体的教姿教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很重要,课堂上的适度的“微笑”更有良好的效应。

3.2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英语课堂上,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mymother》时,导入部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了一些动物世界里表达母爱的图片,使学生们很快进入课文的主体,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带着这种感恩的情怀来学习此课文,很快进入角色,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3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英语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丰富,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材编排,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当前,市面上推广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数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比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whycollege?”“theworldbeyondclassroom”,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新目标,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积累社交经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学习第五单元“winningatallcosts”让学生学习到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知识,同时学习到了运动员们的体育精神。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本上,还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鉴赏和研究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4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级体系,大多以课终的试卷的成绩为主,这就潜移默化的暗示应试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忽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改善这种对语言的单一的评价,向多元化进行转变。注重对学生阶段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平时成绩。比如完成预习作业、完成课后的对话练习、课堂上的表现等等都可以纳入测评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更加侧重于情感、态度、方法等反面的评价,突出自评和互评的作用,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书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白瑞荣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4

摘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隐性职业素养日益受到重视。要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2]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5

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措施

一、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周易》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人文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是指高雅学问和高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统称教养。“素养”是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就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大致可分为六方面。

1.科学素养。这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部特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我国只有3.27%的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欧盟国家的水平。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增强其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外显于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经典文献当中,也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3.文学素养。这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思想体现在文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和修养。观其文,秉其性,知其人。文学素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写作、思辨和交际的能力。商科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文学素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通晓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熟悉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学会文学创作。

4.艺术素养。主要指对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作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艺术的兴趣、鉴赏、体验与创作等。商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鼓励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流派,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5.历史素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良好的历史素养,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明辨是非,还可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法律素养。这是公民具有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并自觉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目前,不少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件亦屡见不鲜,如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2010年药家鑫杀人案等,其案犯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培养其良好的法律素养具有战略意义,影响深远。商科院校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二、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1.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潮流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商科院校主要培养现代商科人才,应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学校建设成传授科学知识与倡导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商科院校培养特色人才

国内外的商科院校大都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商科专门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道德情操、富有洞察力和深刻见解的,有文化教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启动“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明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商科人才的总体要求。湖南商学院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商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商科人才的责任,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其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wto时代社会亟需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种发展态势为我国商科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求商科院校培养出既懂经济又经营管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商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亦义不容辞。

4.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提高人的素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商科院校的大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健全的人格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必不可少。首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追求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其次,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完善商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其人文知识体系,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道德修养,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保证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不足

1.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陶冶

爱因斯坦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只能使人形成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商科类院校大都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偏少,课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其次是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开设的相关人文课程也主要停留在人文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2.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

目前,商科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说教层面,未能很好地做到“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高校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人文素养教学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这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商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好,知识全面,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积极健康的心态。但也有不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商科院校应构建立体式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1.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商科院校应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教学大纲编制、教材选订和教学组织的指导,开设种类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如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哲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法律与社会伦理课程等等。商科院校应保证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体系占有一定比例,对授课教师的资质和授课方式做出具体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言传身教,还应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量人文素养课程的学分,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贯彻落实,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社团是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它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以其开放性、学习性、互、趣味性吸聚广大学生。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大学生社团也可以组织有特色的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人文素养。如理论学习型社团,可组织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先烈的遗迹,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如学术型科技社团,可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如社会公益型社团、文学艺术社团,也可组织文艺演出和公益讲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商科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团蓬勃发展,培育优秀社团,使高校社团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3.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商科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舞台。社会实践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获得比在课堂更直接、更深刻的体验,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人格信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商科院校应与社会紧密合作,整合校内校外多种教育资源,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

五、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培养商科类人才是商科院校的核心职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首先,高校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性,确立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创新意识为重点,切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其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人文、艺术、思想政治等人文素养层次高的专任教师担任人文素养教学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学骨干队伍。再次,商科院校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重视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人文师资的配备、经费投入等,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充裕的资源支持。再次应科学规划和全面监控,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执行性。制订相关鼓励政策,调动师生自觉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人文素养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特色教材,尽可能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人文素养教材。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从四方面着手。第一,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建设专门的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素养教育的活动和成果。重视校园的文化中心、文化展厅、文化橱窗的建设,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文化作品展,普及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精神。第二,举办各类人文素养教育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多种人文知识讲座,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大型文艺晚会、人文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征和商科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组建各种有益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使社团活动成为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3.校企互动,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

校企互动,高效整合学校、企业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心支持,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效果。首先,商科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地位,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其次,商科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平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拓企业实践基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企业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积极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人文素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学校应建立操作性强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评估细则,构建多元互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走过场,敷衍了事。其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社团、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演讲辩论及知识竞赛,并将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的评估内容。同时,学校为学生颁发人文素养教育的结业证书,完善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档案,为学生就业、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袁群人.文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的审美艺术[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6

1.“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它立足于个体的发展。它主要包括人生追求、目标、理想、信念、道德水准、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显示在人类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

2.语文教学的现状

教学内容的知识化及教学过程的机械化。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常常是以一个传授者的高姿态把教学局限在知识层面,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没有将语文文学作品的内容深意挖掘出来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往往陷入一种僵硬的机械化过程,学生就像是产品,是按模具生产出来的。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的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价值的功利化。一方面,现在社会要求公民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素养,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科学素养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直接反映到教学中体现为重视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面对升学的压力,家长与社会都趋向于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变了,不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去重视知识层面的教学与学习。

学生自我人文素养培养的缺失。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学习变成了一种为社会、为父母的学习,而不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学生容易产生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他们将来的个人发展是不利的。

3.将人文素养贯穿到语文教学的途径

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学生真正所需为本,应该从单一的知识授予转变为培养完整的人。教学内容不应局限在知识层面的教学,而应真正将文本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教学的过程,不应是一种机械的教与学的过程,而应是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成为学习主人的过程。

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以自身形象影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知识丰富、人格高尚、心中有爱,是构成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知识是前提,人格是基础,关爱是途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把学生教好,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情感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是人性的本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教师要与学生加强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能够真正抛开顾虑,彼此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在理解、尊重、信任的学习世界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因为好的人文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其次要将教学中的单一知识授予转变为知识授予与人文素养培养两者同时进行。要将蕴含在文本深处的意义挖掘出来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并最终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调查根源策略

课题: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3jxtd061。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说过,“没有科技,做不好事;没有人文,做不好人”。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养成厚重鲜明的人文精神、扎实过硬的与社会和职业对接、适应的人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人生与事业插上劲健的翅膀。

然而,目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较于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人文积淀、相较于社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水平普遍偏低,这已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人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根源挖掘、对策探寻。笔者对此也极为关注,但在观察中发现,有的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够合理严谨、有的对根源的挖掘缺乏针对性、有的对出路的探寻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这就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朝正确有效的方向纵深发展。以下是笔者对这三方面所做的反观与思考,与学人切磋,共同为促进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发展、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做出努力。

一、对问卷调查方式方法的思考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摸清目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状况,是许多学人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的基础,但对有些调查方式的侧重、对问卷的制定,笔者存有疑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但是,应该指出,许多调查采取的方式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这些缺陷必将影响结论的准确性。

一是选取调查对象方面有缺陷。选取调查对象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表面上看,有些调查涉及的地区和院校都足够多,抽取样本的随机性似乎很大。但是,如何确保这种随机性呢?比如,教师样本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专业基础课教师或者公共课教师?学生样本是大一的学生,还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些往往都不够明确,而样本的差异无疑会导致结论的差异。

二是调查内容设计方面有缺陷。首先,不能简单地用人文知识是否全面来衡量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人文素养不仅外化为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内化为人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取向、意志品质、沟通能力等。其次,问卷不宜采用答案优选的方式。比如,“有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有没有必要阅读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等,这些问题对于“求真”调查几乎没有意义。最后,有些问题本身就模糊不清,无法保证调查结论的准确有效性。例如,“你了解新中国60年历史吗?”这样的问题很不严谨,怎样算对新中国历史“了解”,怎样算“不了解”?回答“了解”或“不了解”主观随意性很大,很难说明任何问题。

三是回收问卷时效性方面有缺陷。考察一个人知识面有严格的时效性限制,如果不能确保回答问题的时效性,也就不能保证答案的真实性。比如,“四书五经”包括哪些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等,如果不是在独立的问卷环境中,被调查者只要随手一查或随口一问,答案就知道了。

笔者也曾进行过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查,范围不大,但努力规避了上述缺陷,尽量保证调查的针对性、现实性、时效性。调查对象为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财经类市场营销、会计、商务、物流等专业二年级学生426人及任课教师37人。笔者摒弃了单纯的人文知识点的问答,也没有让学生简单去勾画选择题,而是针对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进行考察。如,让学生当即给班主任老师写份请假条、让学生拟出一小型公益活动的策划方案、随机调查到课率、设立具体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某种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反应与具体做法等。

关于写份请假条的调查,共收到学生请假条407张,其中,格式错误的占65%,有明显语病的占36%,字迹潦草不清的占61%。关于2013年某日的课堂缺课率,调查结果是平均达到20%,有的班级缺课率高达47%。在情境反应考察中,有41%的学生的反应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有26%的学生的反应是对他人强烈的排斥与敌视,有31%的学生的反应是“能帮就帮帮吧,看情况”。

在对37位任课教师的调查中,调查内容主要有对学生听课状况的满意度,师生、生生沟通的流畅度等。其中,对学生听课状态不满意的占98%,对学生作业不满意的占76%,认为学生沟通能力差的占82%。

调查结果分析后显示,当下高职学生不仅是人文知识缺失严重,更重要的是人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缺失严重,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对人际关系、人生价值反应冷漠。

二、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的思考

学界很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欠缺。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导致中小学阶段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这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根源。二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导致高职院校只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缺少相关课程,课时严重不足。三是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很多高职学生由于没有升入本科被他人瞧不起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文学、历史、艺术类书籍等束之高阁,再加上就业难问题使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

上述观点都有道理,但也有不禁推敲之处,缺乏针对性。

首先,应试教育确实导致了唯分数论,忽视人文素养教育,这是要大力扭转的。但这个问题就不应仅在高职学生中存在,在整个高等院校学生中都应存在,因为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但笔者的调查表明本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比高职学生普遍要好。所以,把这作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针对性并不强。

其次,把人文素养缺失归咎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合理。每一类型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味斥责“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为工作需要的人”和“厚技能教育、薄人文素养培养”的观点,不仅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且是对我国探索了十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简单粗暴的否定。人文素养培养在任何时候都重要,它本应贯穿于学龄前、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但是,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这与人文素养教育本不矛盾,也应无所谓厚薄之分。

再次,将自卑感和就业难视为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更是无稽之谈。试问:有了自信心,就业前途光明,难道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吗?

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笔者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内因上讲,性格、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逆反心理持续时间长而且强烈,接受文化知识的能力差,对正确事物的认知度低,没有耐心,缺乏毅力和自制力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会影响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

从外因上讲,不良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是造素养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是家庭环境。娇惯、辱骂、暴力等错误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对人文情怀的严重摧残,也是养成后天良好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障碍。

第二是学校环境。教师总是偏爱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而对表现不乖、成绩不好的学生则不重视,甚至排斥和不尊重。一个从来不被重视的人不可能重视别人,不被尊重的人更不会懂得尊重别人。更为严重的是时间长了,这些不被重视的孩子会自发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群体,游离于班级之外,互相传达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感染不良气息,互相寻求刺激,释放“负能量”,以叛逆的方式获得同伴的认同。这正是他们升入高职学校后,陋习难改,排斥思考的原因。因为他们早已失去学习的灵性,积淀了太多得过且过的慵懒。

第三是社会环境。在经济利益的角逐中,中国人原来崇尚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被无情地抛弃。在商海里捞得盆满钵满的富人就是成功人士。他们糜烂、奢侈、恶搞、挥金如土的生活引领着社会潮流。

三、对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的思考

目前,对如何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专家学者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但是,许多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空谈。例如,有人主张不分专业普遍开设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将这些课程的考试成绩纳入学业成绩中,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有人主张为了保证人文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人文素养课程要开足学时,每周不低于两学时,至少要在大一、大二连开两年。有人主张要加强人文素养课程教材建设,把文、史、哲、艺、法等知识统编为一大本人文素养教材。还有人主张建立一支专门的、高素质的人文课程的教师队伍。要加强人文学科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人文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态度。

这些主张都不无道理,但实现性很弱。第一,对人文素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清。人文素养既包括人文知识,也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其中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塑造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绝不简单等同于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能狭隘地认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只能依靠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第二,脱离高职教育实际。高职教育虽属高等教育系列,但是学制只有三年,政策规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要不低于1:1,不少学校采用“2+1”教学模式,在校学习只有两年时间,其中还要穿插课程见习。无论是国家规定的“两课”、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公共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时都已经压缩到了极限,简单增加课时的方法是不现实的。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议等于没说。公共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需要高素质,至于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做人做事态度,是对所有教师的起码要求。

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教育,应该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评价标准。但是,由于人文素养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团队的作用。

1.教师应确立“教书育人,育人重于教书”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任何教育,德是品质目标,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供的是“道”。虽然高职教育特别强调技能培养,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德”和“道”是“技”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把德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很多理工类专业课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当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只管传授“技能”,不问其他。这就不能称为好教师,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师。好的教师既要懂得教书,更要善于育人;既是启迪学生领悟知识的导师,又是人文素养优良的示范;既要“学高为师”实现技能的传授,更要“身正为范”,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治学精神等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贯彻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例如,对于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法”,老师不能仅仅把完成项目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考察其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

2.强化教育的整体功能,营造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人文氛围

人文素养教育绝不仅仅是某个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个教育阶段的教师或某个教学团队的责任,整个教育主体都义不容辞。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励学生的人生追求,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学校社团可以将具有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多做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科技、艺术、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奉献的价值,享受做人的尊严,感悟人生的胜境,体会传递“正能量”带来的愉悦。

3.强化政府管理功能,净化社会大环境

人文素养教育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民族精神养成的大事。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取缔妨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和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坚决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端。还要加强对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的监管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腐朽的生活方式。

4.要让学生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自身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省精神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精神。而许多人文素养缺失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都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自省精神。有些同学做人做事随意性极大,他们常立志却不能立长志;有些学生严重缺乏自信,自卑心理过重;有些学生一味追求特立独行,逆反心理过强,盲目排斥家长和老师的善意劝告,不听任何积极的建议,我行我素,过分敏感。为了暂时保住自己不丢面子,不惜采取说谎,甚至害人害己的做法,一旦感到有损自尊,就立即出现情绪上的反应,做出危害集体、危害他人的行为。这些无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是人文素养缺失的集中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沟通上的障碍、心理上的懦弱、行为上的叛逆和学习上的排斥等。大学教育有义务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有义务警醒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对未来工作、家庭、生活的影响。

21世纪,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正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人文素养教育,关系到整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及时纠正学生认识偏差、行为偏差,塑造完整人格,是高职院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2).

[2]苗富强.试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35).

[3]周艳茹,王子科.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J].调查研究,2011(2).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9

一、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教育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要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人文素养对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以及精神素质,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学生的身心基本都处在不成熟阶段,心理和生理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受到现代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动荡,意志不坚定,在巨大的压力或挫折面前容易产生彷徨、无措的情绪,再加上现阶段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素质评价水平较差,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教师尽快、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格素养的完善过程中不断实现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1.以教师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人文素养的魅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影响、熏陶学生,让学生自主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关注社会,自觉充实自我,给学生以独特的文化感染;另外,教师要具有时代精神,勇于尝试新事物,有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卓越的思想感悟。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工作作风、教学态度以及人文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会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工作情况,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文素养来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以语文著作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到学生内心的,这可以通过教育自觉性来实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学著作或文学作品来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作品的人文素养的挖掘,能够通过人文素养的熏陶来丰富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逐渐形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很多文学形象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如《窦娥冤》中的窦娥代表冤屈,《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以及《梁祝》中的祝英台都代表坚贞等,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让学生在情感感悟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以教学活动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人文精神,发扬学生的个性以及自由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质疑问难、启发他们奇思妙想,并且以发展中的眼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优化学法,如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有些学生喜欢圈点勾画,边读边点评;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以树状图来分析、理清线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独立完善学习任务,感受文章的人文情怀,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易・贲》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做人的基本良知,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更自由。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数学专业知识,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和热情。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因此,推进课程改革,重心就落在如何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等,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数学教师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关怀人类,逐步养成健全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以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归宿。因此,发展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是培育优良师资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知识狭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师成长(培养)中的缺失,是造成若干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诸多要求。然而,这些人文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数学学科能否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师是否有高度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倾向上的偏颇,使数学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特征被淡化了,功利性和工具性色彩则过于浓重了,这便造成了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于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依旧按陈旧的方式方法教学,只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忽视思想方法的讲解分析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升学考试的主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为了应对考试,获得好的优秀率与成功率,数学教师不得不把追逐分数作为第一要务,由此而牺牲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了第二位。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不少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所学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知识,很多教师感到上课比较吃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基本上是不读书。这可能是数学新课程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

1.2视域狭小,缺乏创新

研究发现,就数学知识的内容而言,初中数学教师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但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外界事物的联系,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高等数学知识与初等数学知识缺乏联系。由此造成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教学的照本宣科甚至断章取义。数学有着浓厚的人文背景,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历史长河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其根源。如几何中圆与线的相离、相切、相割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唯美的画面来诠释,既形象地刻画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又让学生欣赏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在古诗高超的艺术境界中,学生情感完成了升华。

1.3人文知识欠缺,教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从近几年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查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而在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中得分不多。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大力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融洽关系和氛围,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理解、信任,以发展他们的最大潜能。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严重缺乏人文情怀,课堂授课照本宣科,一人满堂灌,不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惟我独尊,对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亦或随意否定,亦或打击、讽刺,如此又如何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呢?优秀的数学教师特别擅长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注意倾听课堂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中学数学中有非常多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在一次中学调研中,一位数学老师牺牲了他的教学进度,让学生给出了一道几何题的14种不同解法,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教师失去的可能是当前的小利,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为学生建立了自信,营造了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良序竞争的和谐氛围。

2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亟需一大批综合素养高的数学教师来推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得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组织与使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呢?这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2.1教师自身素质

从我们对100名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第一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为44%,学历对教师素质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教师综合素质的决定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存在高学历低水平的教师和低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因此学历不代表能力,而真正影响教师能力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学科授课能力的把握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在教育中是否有积极进取的责任心,是否具有对教育的人文情怀。视野狭小,缺少终身学习的信念,缺少与人合作的勇气与诚意是形成数学教师优秀人文素养的关键。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范围的师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关怀,其次才是严格和负责任,问卷结果令人担忧,只有四成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虽然有些初中数学教师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内化和积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用心”,是对所有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中考仍然是指导大多数初中教学的指挥棒。为了追求高的优秀率与升学率,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放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略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人文内涵。调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单打独斗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缺少与其他数学教师的合作与沟通,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为保证数学所谓的主科地位,总是在向学生强调本门学科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2.2职前学习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文理分科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在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知识分文、理,而文化却是一体的,因此数学教育从文化层面来看,已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了。作为文化赖以形成的初级形态所面对的文、理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文化水平的形成与提高。文理分科也是造成理科生人文知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大学专业分化过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偏少,部分学校为体现其所谓的数学特色,在课程调整中大量删减人文课程,连教育学、心理学都被缩减到了36学时。教育教学中强化未来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注重。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除数学课程外,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使未来教师能够从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历史与文化角度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

2.3职后学习流于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80%的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下的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专升本和函授等形式修完了本科。针对这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模式,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内涵和授课方式值得商榷,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提高不明显。目前在我国初中缺乏促进初中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的评价机制,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数学方面的进修和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出现了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学科知识缺失的同步增长的情况。改善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状况与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本人对学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教师从心底产生学习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数学教师除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外,还应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而形成不分文、理的总体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与提高数学教师的文科尤其是传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职后的学习与培训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质量,要关注教师数学知识的解释性和联系性,全面发展教师知识维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理性,感受数学人文;通过数学的学习,领悟数学思想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人性发展上朝着全面发展的人更迈进一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是一个由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而组成的统一体,担负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比提高其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注释

郑葳,王大为.教师十大素养①人文素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54~63.

汪会玲,刘晓玫.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