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十篇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十篇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09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1

一目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保证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通过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切实通过规范学校作息时间和作业量,保障学生睡眠时间。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学生睡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

组长:校长

副组长:吴振、王昌洪

成员:吕先强、朱其龙、黄永春、庞武、李其春、王志远、黄洪英及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朱贤礼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职责: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三睡眠的布置与实施

1.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我校将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2.学校、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校合力,倡导家长科学监督学生睡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睡眠动态。

3.立足学校作息时间,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整体考虑学生居家的作息时间,确保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系统、科学、合理制定学生的睡眠计划,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形成习惯。

我校严格落实教育部要求学校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和监督,引导家长支持,形成家校合力,确保中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4.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学作息时间。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安排作息时间,上午上课时间为8:00,学校、教师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初中生就寝时间不晚于22:00,引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5.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大课间。我校合理安排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和下午大课间均为30分钟,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学校严格上下课管理,不得拖堂,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课下班主任要及时到岗,保障学生安全。

6.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各学科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7.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针对性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8.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全校班级开展睡眠专题班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9.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学生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四睡眠的管理与监督

通过家长群向全体家长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让学生明确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我校规定晚休时间21:50-7:00,午休时间12:10-14:00。同时休息时间作如下要求:

1.住宿学生必须服从寝室管理员的统一安排和指挥。

2.按时起床,按时就寝,非本宿舍学生不得在寝室留宿。

3.学生不准在寝室、走廊内疯、赶、打、闹。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2

一、活动主题:健康睡眠远离慢病

二、活动背景:

睡眠对一个人极为重要,对一个家庭来说,重要性也不可低估。良好的睡眠,带给人们健康的人生,和谐的家庭。针对国内日益增多的睡眠问题,全面提高公众睡眠健康水平,减少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201X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鉴于公众对科学地促进睡眠健康和防治睡眠疾病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我国睡眠科学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睡眠药物以及睡眠健康产品的科技研发还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中国睡眠研究会呼吁中国的睡眠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睡眠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为中国公众提供科学的睡眠知识。同时要加强心理干预,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促进和提升我国睡眠健康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和提升健康睡眠产品(如睡眠药品、睡眠环境、卧具、助眠系统等)的开发,给公众以安全、有效的高科技、高质量的睡眠相关产品。改善大众的睡眠健康,开展科学睡眠学术交流,以多种传媒形式(报刊、网络、视频等)传播科学睡眠知识,高效利用专业睡眠医学的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四、活动开展:

最佳睡姿照片征集。全校各

第一步:相应201X年世界睡眠日主题,在全校各宿舍楼张贴照片“征集令”,征集各类睡姿睡容。制作主题展板,宣传世界睡眠日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第二步:展出宣传展板,对征集的照片在二食堂广场进行展示并投票评比,对排名靠前的照片制作者进行奖励。

五、资源需要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写出每一点能设想到的东西,没有遗漏。在此部分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人员的组织配置、活动对象、相应权责及时间地点也应在这部分加以说明,执行的应变程序也应该在这部分加以考虑。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方面:会场布置、接待室、嘉宾座次、赞助方式、合同协议、媒体支持、校园宣传、广告制作、主持、领导讲话、司仪、会场服务、电子背景、灯光、音响、摄像、信息联络、技术支持、秩序维持、衣着、指挥中心、现场气氛调节、接送车辆、活动后清理人员、合影、餐饮招待、后续联络等。请根据实情自行调节。

六、经费预算:

活动的各项费用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周密的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

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是否有应变措施,损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损失多大,应急措施等也应在策划中加以说明。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注明组织者、参与者姓名、嘉宾、单位(如果是小组策划应注明小组名称、负责人)。

2017年第17个世界睡眠日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标

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市民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推广普及睡眠知识,降低失眠发病率。

2、开展义诊活动,培养市民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预防和治疗失眠问题,保持健康睡眠,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活动内容

(一)睡眠系列讲座

讲座后开展现场咨询互动。讲座主题和地点具体参见表格。

(二)现场义诊活动

1、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睡眠义诊

内容:睡眠专家现场义诊、免费心理体检。

时间:201X年3月21日上午9:00开始

工作人员:市心理卫生协会、市康宁医院专家

参加对象:全体市民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范江岸路1105号(市中医院旁)。5路、9路、527路直达。

2、江东区东柳街道锦苑小区小广场义诊

内容:现场睡眠、心理咨询和义诊,现场量血压,睡眠展板展示,睡眠健康小册子分发。

时间:201X年3月21日上午9:00开始

工作人员:精防工作队伍、市心理卫生协会专家

参加对象:全体市民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3

睡眠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要在睡眠中度过。在儿童,睡眠是早期发育中脑的基本活动,在生命的早期所需睡眠时间应更长。新生儿每天需16~20h睡眠时间。从出生到2岁,他们的睡眠时间为9500h(约13个月),而清醒的时间仅8000h。在2~5岁期间,每日睡眠时间和清醒时间相等。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每日睡眠时间占全天的40%。研究表明,与清醒状态相比,睡眠是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其与机体的能量保存有关,对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睡眠能巩固记忆和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良好的睡眠对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对儿童而言,睡眠对健康的影响较成人更为重要。睡眠障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

国外资料表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0%~45%,青春期为11%~30%。男女间发生率在不同文献报道亦不同。常见的睡眠问题表现为睡眠时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呼吸暂停、夜惊、梦呓、失眠、不愿上床睡觉等。夜间睡眠不佳将使儿童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受到损害,也会引起一系列情感行为问题,如好斗、多动症、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质量。在儿科关注最多的是睡眠呼吸疾病,在儿童睡眠障碍中占7%~10%,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为2%,常于睡眠时因严重的打鼾、憋气、呼吸暂停产生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由此可导致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轻者可造成精神不集中,智力发育落后,影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重者可造成儿童睡眠时突然死亡。肥胖、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易患睡眠呼吸疾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儿童睡眠障碍常被忽视,往往迁延数年。目前在国际上,人体睡眠状况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已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涉及的学科包括神经科学、耳鼻喉、口腔、心血管、肾脏、血液、内分泌等诸多专业,并和医学影像学科、医学工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已发展成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新型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充足的睡眠是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之一。国际儿科学界对睡眠质量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更为关注,睡眠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我国虽在成人睡眠医学方面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在本世纪初儿童睡眠障碍这一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疾病,尚未得到儿科医师、保健医师和家长应有的重视。在儿科界亦未得到总体的认识,从临床管理到科学研究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为了解中国地区2~12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2003年6月-2006年6月作者在中国8个城市随机抽取30000名2~12岁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合格问卷28424份,回收率为94.7%。结果表明2~12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39,11.16,10.91,10.68,10.27,9.81、9.67,9.61,9.57,9.60h和9.61h。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27.11%,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5.7%,喉头哽咽1.1%,张口呼吸5.3%,睡眠呼吸暂停0.4%,磨牙7.6%,梦呓4.9%,梦游0.6%,遗尿3.2%,睡眠中肢体抽动2.5%,睡眠不安8.7%。部分睡眠障碍症状的发生率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差异。有症状的儿童白天存在困倦、多动或烦躁等表现,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我国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也表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1.00%~46.97%,说明儿童睡眠障碍相当普遍。从2005年在我国儿童早期发育项目中,进行12省市的0~3岁小儿睡眠状况调查和干预方法研究,儿童睡眠对行为认知的影响,婴儿睡眠型的研究等,编写了《儿童睡眠医学培训教材》,《儿童睡眠的建议》和《睡眠与成长》,结合社会和网络对医务工作者和儿童家长进行了大量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良好睡眠牵系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与人口素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草案)》将在前一个十年纲要基础上,继续完善0~3岁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而睡眠质量对于0~3岁儿童是最重要的发展内容。提高家庭教育中对婴幼儿睡眠重要性的认知、研究和行动干预势在必行。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起步,为使儿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其中有些儿童睡眠医学问题应予特别关注。

1儿童睡眠障碍的分类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可由身体某系统生长发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呼吸、神经等各系统的疾病引起,能够直接影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后复原程度。儿童睡眠障碍可分为3种类型:1)睡眠失调:各种因素导致的睡眠量、质和时序方面的改变。以睡眠不安和睡眠过多为特征。前者有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等表现,后者常见于oS-aS、发作性睡病和原发性日间嗜睡症等疾病。2)异态睡眠:指在睡眠中出现异常发作事件,如梦行、梦魇、梦呓、夜惊等。3)病态睡眠:指由躯体、精神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目前研究发现其发病因素有环境、遗传、心理行为异常和器质性疾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和遗传。

2睡眠与生长发育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睡眠问题是常见的。一些睡眠障碍就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一样,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当普遍且每日均可能发生的病症。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在不同年龄发生的睡眠障碍不尽相同,表现出睡眠障碍与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有着密切联系。在婴儿期,睡眠障碍主要是很难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形成行为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和持续睡眠困难,可持续到幼儿期甚至儿童后期。其主要原因在于生后8~12周小儿睡眠发育的重要阶段未得到相应重视。没能建立好昼夜睡眠周期,在行为发育上未在睡眠/觉醒周期形成的能力。

2~3岁幼儿期多发睡眠不安、夜惊、梦呓和梦行症等。一些研究表明夜惊可能由于生物学、环境因素和儿童认知发育相互作用的中间过程。而梦呓和梦行症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4~9岁易发生睡眠时频繁打鼾、磨牙症和梦魇。其原因多与在这个年龄期间咽部淋巴组织(腺样体、扁桃体等)生理性生长高峰,呼吸道变窄易感染;牙齿发育恒牙替代乳牙的萌动及这个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而在10岁后至青春期多发睡眠不足、失眠症和发作性睡病。青春期失眠的发生率为10%~20%,多由于环境影响使调节睡眠一觉醒周期的内生性节律周期紊乱造成。睡眠障碍不仅造成身体器官组织学上的损伤,更严重的还会损伤儿童的知识和行为学习能力,使儿童在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上发生障碍。这些都表明睡眠障碍有明显的随年龄发育的阶段性。

3睡眠与环境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条件。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哺育环境就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儿童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儿童本身是弱势的一方,儿童睡眠行为和睡眠问题不仅随年龄有改变,且随伦理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睡眠障碍是儿童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家庭环境的营造与家长所受教育、文化习俗影响以及家庭经济情况有关。睡眠问题是家长主诉的5大原因之一,排列在疾病、喂养问题、行为问题和身体异常之后第5位。应该指出的是尽管目前睡眠疾病已发现有89种之多,但儿科中睡眠障碍大多数为小儿成长中的睡眠功能紊乱问题。家长因小儿睡眠障碍来就诊,常与小儿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家长对睡眠障碍的认知程度有关。很多情况下,是儿童的睡眠问题影响了父母的睡眠和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或小儿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才来就诊。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对睡眠知识的缺乏,都将会导致病情延误,迁延成为慢性。儿童睡眠障碍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可发生心血管疾病,生长迟缓,还可发生明显的行为问题和教育失败。有些儿童睡眠障碍如oSaS、不宁腿综合征及发作性睡病延误至成年,严重影响自然生长发育。

4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

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众多学者用从生物电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先进的方法对睡眠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但对睡眠认识的缺乏仍使人们处于尴尬之中。没有人能说清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的作用有休息和复员、逃避捕食者、储存能量和信息处理等学说,但无一得到确切的证实。人类自胎儿时期即有睡眠现象,这一点是从经母体腹壁测胎儿脑电波发现的。不同年龄的睡眠脑电波是有差异的。多导睡眠检测(pSG)是诊断睡眠障碍公认的金标准,但目前对睡眠中脑电现象一些基本问题尚不完全清楚。如在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和快速眼球运动(Rem)的转换机制及nRem第3、4期与Rem的真实作用方面有着很大争议。儿童由于其脑电表现有他本身的特点。新生儿脑电图和成人的差别特别大,随着生长发育不断变化、成熟而不断改变,直到6个月后才趋近于成人,使pSG在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更为复杂化。1968和1971年国际上分别制定的成人pSG标准和新生儿pSG标准,但这并不能作为小儿各年龄组pSG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应以动态的跟踪评估来分析儿童睡眠状况。儿童pSG诊断的标准化仍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

5睡眠障碍防治

儿童睡眠障碍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很多内科和行为干预治疗对睡眠障碍十分有效,父母对儿童的支持、鼓励和安慰对睡眠障碍的解决相当重要。在药物治疗方面,苯海拉明作为一种温和镇静剂必要时可用于夜惊儿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受体中枢兴奋药治疗发作性睡病;地西泮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梦行症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在药物方面,界于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很多药物儿童临床实验研究缺如。这就更增加儿科用药的困难,很多情况下医生是凭借临床经验。儿科睡眠障碍治疗药物的研究,特别在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方面势在必行。

睡眠障碍不仅能治疗,且能通过对家长的宣教进行预防。如告诉父母新生儿正常睡眠的周期和相关的知识,让家长培养3~6个月儿童安静躺着,自己入睡,培养婴幼儿正常的昼夜睡眠规律,及睡眠/觉醒周期自动转换的能力。这些方法通常使家长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睡眠环境,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儿童睡眠障碍不再只是临床上的oSaS、发作性睡病等某个系统的单个疾病,其发生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家庭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加之睡眠问题与很多疾病共存,实际上加深了儿童期内科、精神科、发育科和心理社会学科问题的复杂性,这些特点使得儿童睡眠障碍在某些方面比成人更加复杂。能否具有良好的睡眠已成为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4

来自生活的故事

志强是一名高三男孩。在心理咨询室坐下之后,他就问:“您说我们一天4小时睡眠够不够?”起码要8小时睡眠,这是不言而喻的,他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原来,志强是个尖子生,但成绩排在他前面的还有两名同学。进入高三以后,志强决心好好拼搏一场,要超过他们。既然是拼搏就得拿出个拼搏的样子,首先得抓紧时间。哪里还可以挤时间,只有少睡觉了。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只睡4小时。可是,坚持一个月后,他越来越觉得精力不行了,而且,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名次也下滑了。

其实志强自己也明显感到了睡眠的不足,以致交流中情不自禁地吐露心声:何尝不想足足睡透一回,可不敢啊!

睡眠本是平常事,在我们周围,如今却成了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奢望和期盼。

来自调查的数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48.2%的中小学生感觉睡眠不足;23.5%的中小学生晚上很难入睡,睡眠质量欠佳。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哈尔滨中学生中53.5%的人睡眠时间为6~7小时,2%的学生睡眠时间为4~5小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3.8%的学生经常失眠,而且睡眠状况随年级的增长而越来越差。

山东省政协委员曾振宇教授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仅有3%的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77.5%的学生每天睡6~7小时,高达19.5%的学生竟然每天只睡4~5小时,中学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学生睡眠长期严重不足。

虽然调查数据不尽相同,但结果一致表明,中学生的睡眠状况普遍不好,时间不足,质量不好,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程度。

来自专家的解说

睡眠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天中,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睡眠中分泌。生长激素能加速软骨和骨骼生长,使人长高。睡眠还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式,可以保护大脑,恢复体力,维护身心健康。中学生正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睡眠不足的危害很大,会影响身体发育,引起免疫力降低,诱发各种疾病。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脑功能下降,学习时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个别的还会诱发焦虑不安、精神不振等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睡眠质量不足原因何在?一是客观方面的。由于复杂的原因,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增无减,这是根本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中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因而感到课业负担过重的同时,又屈从压力,甚至自加压力。心理咨询中了解到,不少中小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自己再增加学习任务。于是,只有侵占睡眠时间。而且,晚睡了还要对同学保密,怕别人比自己更晚,超过自己。令人痛心!再有,不少中小学生产生情绪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失眠等睡眠障碍,影响了睡眠质量。

来自实践的对策

一是采取有效对策。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对青少年的未来负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

二是普及睡眠知识。通过普及科学睡眠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建立科学睡眠的意识,认识到盲目侵占睡眠时间的危害,保证睡眠时间。

三是进行心理调节。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及时化解心理压力,有利于消除失眠等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

再有,增加体育锻炼,也是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的好办法。

相关链接

之一:测测自己是不是“缺觉族”?

1.我需要闹钟才能准时起床。

2.我每天早上都得经过一番挣扎才能起床。

3.我学习时经常感觉很烦躁且疲惫不堪。

4.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

5.我在深入思考问题时反应比其他人慢。

6.我看电视时经常会不知不觉地打盹儿。

7.我经常会在周末多睡几个小时。

8.我需要午睡来补充精力。

9.我可在上床后马上睡着。

10.我经常有黑眼圈。

以上的10个问题,如果你在回答中有超过3个“是”的话,那你就是“缺觉族”成员了,需要及时调整睡眠。

之二:怎样让自己睡个好觉?

1.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2.睡前不要猛吃食物,特别是刺激性食物。

3.睡前不要喝有兴奋作用的饮料。

4.坚持有规律的身体锻炼。

5.保持稍凉的卧室温度。

6.大睡要放在晚间。

7.保持安静的环境。

8.选择一张舒适的床。

9.睡觉之前洗一个热水澡。

10.不要依赖安眠药。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5

【关键词】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护理

睡眠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科学家证实,睡眠保护大脑,解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活力,还与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住院病人,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所起的作用更重要,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min;(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3)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4)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h;(5)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广义的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和异常睡眠,睡眠障碍又包括:失眠症、过度嗜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障碍[1]。只有持续1个月以上睡眠紊乱可确诊为精神障碍,而大多数人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暂的睡眠障碍。但这些短暂的睡眠障碍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理功能,因此,要做好住院病人的睡眠护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住院病人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16~60岁;学历:小学3例,初中14例,高中14例,大专10例,本科9例;职业:农民10例,工人15例,学生5例,干部5例,其他15例;住院时间7~21天。排除因素:(1)既往有基础慢性病者;(2)既往确诊为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及准备妊娠者;(4)婴幼儿及60岁以上的老人。

1.2方法

采用“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及“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百分比表”对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及“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百分比表”见表1、表2。表1睡眠质量自评量表 表2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百分比表

2结果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3个支柱,渴望健康,就要充分重视睡眠,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均较入院前差,大多数病人存在短暂的睡眠障碍,其主要原因:(1)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2)睡眠时间规律的改变;(3)陌生的人际关系;(4)对疾病、手术、相关治疗的知识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感;(5)疾病引起的不适感;(6)与家人的分离;(7)其他因素。

3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5%~35%承认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睡眠质量问题不仅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病有关,而且是多种躯体疾病、意外事故和死亡的高危因素[2]。

3.1临床表现

(1)入睡困难;(2)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5)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

3.2护理诊断

睡眠形态紊乱。

3.3护理

针对住院患者引起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及各种影响因素如:环境、人际关系、焦虑恐惧、手术、相关治疗、其他因素等,采取相应的护理。

3.3.1基础护理

(1)评估患者的睡眠形态。(2)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同室病友、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3)安排有助于睡眠的环境,如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关闭门窗,拉上窗帘,病室温度要适宜,被子厚度要适宜。(4)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入睡习惯和方式。避免趴着睡觉,这样很难保持身体处于“中间”状态,而且会引起身体的疼痛和不适。如果非要趴着睡的话,可以把一只胳膊的肘部向上,弯曲着放在枕头以下,这样会减轻背部和颈部的不适。(5)建立比较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表,如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白天的活动量,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和次数。(6)有计划地安排及治疗护理,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①减少睡前活动量;②睡前可以喝一杯热牛奶,避免饮咖啡、浓茶;③热水泡脚、热水洗澡;④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7)限制睡前饮水量,以免夜尿多影响睡眠。(8)向病人讲解疾病、治疗、用药的相关知识,减少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9)调动社会支持系统,通知家属及亲戚可以在允许探视的时间来看望病人,减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10)做好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因疾病造成的疼痛及不适而引发的睡眠紊乱。

3.3.2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治疗性的护患关系。(2)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心理治疗措施,其内容包括给失眠者以关心与安慰,向他们解释失眠的性质,说明失眠并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并向失眠者宣讲睡眠卫生知识。(3)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治疗措施,通过身体或肌肉的松弛,可达到心理状态或情绪的放松。可集体训练,也可独立训练。从身体的某一部位开始放松,完成之后再放松邻近的一部分肌肉,如此逐步扩展,最终使全身放松[1]。

3.4健康教育

当病人出现失眠后,由于外界对失眠有害身体的夸大性宣传,使患者深信不疑,造成失眠的恐慌,继而出现夜间焦虑,不相信通过自身力量能改善睡眠,而是努力寻求既能改善睡眠,又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药物或仪器等,希望能起到安眠的作用,一旦无效就对睡眠失去信心[3]。用病人可理解的语言向病人讲解有关睡眠和失眠的知识,除药物以外缓解睡眠质量差的方法,减少对其恐惧感。

【参考文献】

  1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180.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6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普外科;焦虑;恐惧

ComparativeobservationoftargetedpreoperativenursinginterventionandUsualCareforanxietyandFearsonGeneralSurgerypatients/LiUwang-liu.//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3,10(26):074-075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mpactandclinicaleffectoftargetedpreoperativenursinginterventionsforanxietyandfearsofgeneralsurgicalpatients.method:152surgicalpatientsadmittedintothedeparmentofGeneralSurger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thetargetedcaregroup(tCgroup)andtheusualcaregroup(UCgroup).patientsinbothgroupsreceivedconventionalcaremeasures,whilepatientsoftCgroupweregivenpsychologicalcaremeasuresforanxietyfearsinadditon.indicatorsofthetwogroupssuchasanxietyscore(SaSScale)whenadmittedtohospitalandbeforetheoperation,sleeptimebeforetheoperation,nursingsatisfactionratewerecompared.Result:preoperativeSaSscoreoftC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UCgroup(p

【Keywords】targetednursinginterventions;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anxiety;Fear

First-author’saddress:the478DistrictofKunmingSanatorium,Kunming650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6.036

手术患者术前往往存在焦虑恐惧心理,从而降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增加手术的危险性且不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1]。本研究观察了针对性术前护理干预对于普外科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情绪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普外科2012年1-6月共收治152例手术患者,文化程度:大学44例,高中中专66例,初中28例,小学10例,文盲4例;拟行手术:胆囊切除术44例,胃癌切除术34例,肠癌切除术30例,乳腺癌根治术20例,甲状腺切除术16例,疝修补术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针对性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针对性护理组患者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31~78岁,平均(48.4±15.2)岁;常规护理组患者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龄28~77岁,平均(47.9±1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拟行手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术前、术后教育,营养支持,术后引流等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焦虑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措施:(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入院热情接待、入院自我介绍、帮助熟悉环境、日常真诚交流、了解患者习惯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2)心理护理:普外科患者癌症患者较多,且大部分患者为首次经历手术,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真诚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认识造成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并耐心解答或解决,给予患者真诚的帮助支持,并寻求其家属的协助,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容获得患者的配合[3]。(3)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还应当承担对患者的日常宣教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康复指南等[4]。(4)睡眠干预:手术患者因为恐惧焦虑心理从而产生失眠现象,并进一步加剧不良情绪,因此应当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拉好窗帘、保持病房安静等措施,对于失眠患者尽量采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措施[5]。

1.3评价指标分别于入院时、手术前1d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手术前1d的睡眠时间,在患者出院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6]。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对SaS评分、睡眠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及睡眠情况的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针对性护理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

表1两组焦虑恐惧心理及睡眠情况的比较(x±s)

组别SaS评分(分)睡眠时间(h)

入院时术前1天入院时术前1天

针对性护理组(n=76)48.4±9.222.1±5.45.8±1.17.0±0.8

常规护理组(n=76)49.2±8.745.2±8.96.0±0.96.4±1.1

t值0.550819.34481.22683.8457

p值0.58260.00000.22180.0002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针对性护理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

表2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非常满意

(例)满意

(例)不满意

(例)非常不满意

(例)满意率

(%)

针对性护理组(n=76)61141098.7

常规护理组(n=76)48207189.5

3讨论

焦虑情绪是指个体在面对潜在威胁时表现出来的复杂、消极的不良心理反应,并通过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引起患者的生理功能紊乱,严重的焦虑情绪可表现为恐惧心理[7]。眭升[8]对210例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后认为,担心自己的健康及预后、担心手术住院费用过高、对相关疾病缺乏了解、担心医护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等原因是引起患者焦虑的常见原因。张清泽[9]报道,普外科手术患者全国常模标准为(37.23±0.58),显著高于正常人及其他非手术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脉搏增快等反应,过度的焦虑恐惧不利于手术进行及患者术后恢复。

李冬梅[10]认为,术前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并采用了与本研究相似的全面了解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术前疏导顾虑、取得家属协助、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心理训练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睡眠的护理。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帮助缓解不良情绪,而较差的睡眠质量则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负担[11]。本研究通过对睡眠环境的改善、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确保患者充足休息等措施,使针对性护理组患者的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常规护理组。

综上所述,针对普外科患者常见的焦虑恐惧情绪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吴娜.心理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影响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0):1463-1464.

[2]李征华,黄北南.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评估及护理对策[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118-119,121.

[3]申运良.心理护理对外科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22):3788-3789.

[4]张红霞.不同护理方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和术后疼痛感知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8):119-120.

[5]王海英.人性化护理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131-132.

[6]胡娟,罗菊桃.护理干预对改善混合痔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12(4):39-40.

[7]麻荣萍.临床护理路径对白内障病人手术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12):3323-3324.

[8]眭升,朱霆,朱蓓.普外科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134-135.

[9]张清泽.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评估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33):7185-7185.

[10]李冬梅.术前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焦虑恐惧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4):115-116.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

【中图分类号】R4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4-01

住院患者多数为慢性重症,病程长,患者情绪不稳定,负性心理较重,造成治疗意志薄弱、不坚定等,并出现睡眠障碍[1]。睡眠障碍一般与躯体疾病有关,与患者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心理、生理上全面的帮助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预后效果。笔者选取内科住院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500例,其中250例采用护理干预,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0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及诊断均符合睡眠障碍诊断标准[2]。纳入与排除标准:无传染性及精神性疾病史;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130例,女性12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为(60.2±5.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51例,中学文化64例,大学及以上文化35例。研究组中男性131例,女性119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为(60.7±5.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53例,中学文化63例,大学及以上文化3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开窗通风半小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进行翻身、皮肤护理等。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对患者提出的合理建议与需求尽可能的满足。②生活护理。生活中应对患者关心爱护,对家属讲解亲情支持、家庭温暖的重要性,避免情绪上的变化影响患者的心理,对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膳食,避免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③操作护理。尽量减少夜间的操作,走路、关门窗应动作轻柔,减少噪音的污染。④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机体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⑤知识宣教。由于对疾病本身及治疗的恐惧,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因而院内应组织医师、护士进行定期讲座,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目的、发病原因,鼓励患者提出自身的疑虑,加强互动环境,消除患者存在的疑虑,了解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疗效评价标准探究两组间睡眠状况。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标准[3]:由18个条目组成的七个成份,内容包括,入睡时间、药物、睡眠的效率、时间、困难、质量、日间功能等,每个成份0~3分,得分范围为0~21分,总分相加,得分愈高表明睡眠质量愈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护理后,研究组pSQi评分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睡眠指标比较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入睡潜伏期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较高的改善,因此,对治疗及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模式也有着较大的转变[4]。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经济、心理、疾病的折磨,通常出现睡眠质量的下降,预后并不理想。而根据相关研究显示[5],睡眠质量与患者的恢复直接相关。睡眠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病症,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与干预,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后。现有的护理模式为生物护理,对于睡眠的关注不够深入,因而护理效果并不理想。

护理干预(nursingintervention)是对传统护理的一种完善与加工,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后结合自身能力制定出具体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对以往鲜少涉入的睡眠领域进行了重点观察,增加了心理、人际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干预。由上表可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为患者提供情感宣泄的窗口,在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关切、耐心的态度,使用通俗的言辞加强患者的理解,应用成功案例增加患者的信心,疏导不良情绪。受教育程度限制,患者对疾病存在疑虑,严重者抗拒治疗,长期以往,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因而有效的知识宣教能够加深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化被动为主动,端正治疗态度,提高愈后。而生活上的支持与关心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拉近护患间距离。食物上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维持了机体的膳食平衡,促进了机体的恢复。适当的身体锻炼帮助机体加速新陈代谢,维持健康状态,缩短了恢复时间,提高了睡眠质量,本次研究收效良好。

有研究显示[6],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心理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满意程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pSQi评分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患者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入睡潜伏期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结果显示,心理干预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排除负性心理;相关知识的介绍使患者认识了治疗的重要性。生活、饮食上的干预,促进了疾病的转归,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结合护理干预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能够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双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55-557.

[2]张艳飞,刘晓玲,任定玉,等.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6):4464-4466.

[3]金湘辉,聂利民.护理干预改善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4,(8):1389-1391.

[4]彭德珍,赵丽萍,马丽丽,等.弥漫性路易体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577-579.

[5]王淑芳.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四川医学,2012,33(12):2234-2235.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8

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给予改善自我护理能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满意度为78.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关键词]健康教育;消化内科;自我护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3(b)-0060-02

消化系统疾病是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健康教育作为护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减少不良应激事件的刺激,引导患者尽快适应目前的疾病状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对收治的60例消化内科患者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为(52.8±6.3)岁。疾病类型:胃部疾病42例,肠道疾病33例,肝脏疾病20例,胆系疾病13例,胰腺疾病5例,其他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3例,初中47例,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文化程度等其他资料方面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给予改善自我护理能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如下。①普及疾病知识:通过个人宣教、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包括自身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常规内镜检查方式、治疗方法、营养护理、用药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②心理疏导: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聆听患者的主诉,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提高治疗的自信心。③饮食指导:消化内科疾病与饮食密切相关。指导患者科学饮食,根据所患疾病的特点,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以及导致疾病诱发的食物。④睡眠干预: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保证病房的安静和整洁,控制噪音;合理安排病房,避免患者间的相互干扰;夜间护理工作应该尽量避免在患者有效睡眠时间内进行。⑤用药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不可胡乱的吃药;要坚持长期服药,不可擅自断药。⑥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坚持合理膳食、按时按量服药、定期来医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是由美国学者根据orem自护理论于1979年设计的自我护理能力测量工具。该量表共包括43个条目,4个维度,采用5分评分法,每个问题分值为0~4分,总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越高。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分数范围0~21分,分数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分数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应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各项目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

应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应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满意度为96.7%,而对照组满意度为78.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3讨论

3.1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推行,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也不容忽视患者的生存质量[3]。通过对消化内科患者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增强了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了治疗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让患者有计划、有目标的完成指定的护理计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积极的心理和情绪,增强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4]。

3.2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的好坏对消化内科患者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此类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一般差于正常人群[5]。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及心理干预,可减少或消除影响疾病发作的诱发因素,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6]。

3.3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研究发现,消化内科大多数疾病都与患者生活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识,培养科学、良好的生活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7]。加强对消化内科患者的健康指导,可调动护士、患者本身、家属的积极性,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满足患者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8]。

我院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满意度为78.3%,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消化内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参考文献]

[1]林超.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71-2572.

[2]胡丽梅.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22.

[3]王岚,朱燕,邹静,等.健康教育处方在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882-2884.

[4]程文娟.浅析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397-398.

[5]段伟莉,吕元红,周雀云.层级全责护理在niCU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4(12):119.

[6]akyolaD,CetinkayaY,BakanG,etal.Self-careagencyandfactorsrelatedtothisagencyamongpatientswithhypertension[J].JClinnurs,2007,16(4):679-687.

[7]王国府,李海云.400例消化内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7):55-56.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9

飞速的经济节奏塑造了现代中国人奇怪的生物钟。早饭,从中午开始;入夜后,锦衣夜行,工作、玩乐。朝九晚五的辛苦工作后,很多职场人士的第一选择不是睡觉,而是牺牲睡眠时间投身到夜晚轰轰烈烈的娱乐活动中――由此诞生了城市午夜时分灯火通明的足疗店、KtV、台球厅、酒吧街和小吃街……

拼命工作、拼命玩乐,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拼命三郎。GDp增速越快,人类越睡不着,似乎已经成为定律。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新加坡都曾经因为GDp曲线的不断走高而睡不着觉。中国政府刚刚把今后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7%。这是否意味着,“十二五”期间,中国人会随着GDp的增速而越来越睡不着?

对此,《小康》专访了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陈彦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门诊主任医师刘艳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睡眠问题。

社会越发达,有睡眠障碍的人就越多

《小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睡不着、睡不好,睡眠问题到底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刘艳骄:睡眠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睡眠障碍首先是医学问题,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已经明确属于睡眠障碍的疾病已多达89种。全身各种器官的疾病都可能引起睡眠问题,而不良的精神刺激更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

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增加了,持续性人为地剥夺睡眠时间,导致人们出现各种睡眠问题和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精神障碍。睡眠问题、睡眠紊乱、睡眠疾病正在由医学问题变成社会问题。

社会越发达,有睡眠障碍的人就越多。美国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我们高,全美有400多家像样的睡眠中心,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现有的睡眠中心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解决睡眠障碍的需求。

史占彪: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睡不着觉,所以睡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睡眠障碍是属于心理生理障碍――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生理障碍,类似于厌食症、贪食症和障碍。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但是中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反而更愿意承认自己有生理问题。因为总感觉心理问题会被人耻笑,而生理问题会被人关怀。

睡眠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快速发展期,城市化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睡眠是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矛盾的聚焦点,所以睡眠可以作为一个灵敏的指标,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睡眠当中找到答案。吃好、睡好是人类的本能,以前没东西吃,现在有吃的,吃不好;现在的床比原来的床好多了,怎么反而睡不着?一定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冲突把它扭曲了。这是在一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代价。

连睡觉的权利都剥夺了,

活着还有什么尊严

《小康》: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职场人都不能按时就寝。您如何看待职场人拖延睡眠时间的问题?

陈彦方: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自然生态情况。而现在的生活节奏不是天人相应的。人体有生物钟,有本身的生物节奏,白天是阳,夜晚是阴。现在很多人的生物钟都被工作或者被娱乐活动打乱了。

现在的趋势是,中国人的睡眠质量越来越不好。一个原因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所以很多中国人缺少安全感,幸福感不高。饮食、性和睡眠,是人的第一层需求,第二层需求就是安全感、幸福感。幸福感包括被人尊重、有社会归属感、个人价值能够得到承认和体现。

《小康》:很多人即便是躺下了,也睡不着,思绪翻飞。

史占彪:我们不像发达国家,这些地方制度相对完善,规则清晰,套路明确,有板有眼,所以人们活得有预期、明确、踏实、有安全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切都在变化发展之中,既要讲规则,更要熟悉潜规则,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时候灵活性比原则性更重要。因为不懂得灵活,不熟悉潜规则,可能就没有机会给你去讲规则了。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感到很多方面的不确定,因此衍生出诸多焦虑、烦恼、纠结,因而也就放松不下来,当然就睡不着了。

《小康》: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许多职场人士并非不能按时睡觉,而是有拖延工作的习惯,在白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拖拖拉拉,这样到了晚上他就必须熬夜工作。拖延症为什么会在职场蔓延?

史占彪:拖延是时代的陋习。整个社会都在制造拖延。明明是一年的活,现在非要让你三个月干完。不拖延,不拖延就会得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只有拖延才能活下来。

所以要学会在应付工作和享受工作中找到平衡。我们正在共同被社会的一种力量牵引,不管作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个人,要学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面,根据自己的规律、特点,寻求科学的发展。不要纯粹迎合社会的需要,在保持社会规则,符合社会习俗的前提下,还要有自己的弹性。不要把个体牺牲掉了,去换取GDp的增速。

如果连睡觉的权利都被工作、社会责任等等因素剥夺了,人类就没有真正的尊严了。现代人的生命质量不高,我们需要唤醒自己对基本睡眠权利的尊重和关注!

中老年工作人群易受失眠折磨

《小康》: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睡眠问题?

史占彪:现在人睡不着有几个原因:有心事、过于关注自己、睡眠节律紊乱。

对一般人来说,吃饱喝足以后就出门折腾去,折腾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而对于心事过重的人来说,总想花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成绩,老是在琢磨和纠结,这个想的过程非常消耗心理能量,会睡不着。有时候知识分子不如农民兄弟的幸福感强,老是想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过于关注自己了。

睡眠节律紊乱的人,一会少睡,一会多睡,一会不睡,身体就会很迷茫,这主人叫什么呢?领导太乱,下属没法干。长期生活不规律,睡眠会受到影响。

陈彦方:中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罹患群体。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关注中老年睡眠”的主题,以唤起全社会对该群体睡眠健康的重视。

中老年工作人群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作及精神压力大、作息无规律、各类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长期失眠导致精神萎靡、情绪不稳、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等。

《小康》:根据调查,职场人士的“睡不好”主要表现为起床后疲倦、多梦、睡不踏实、缺少深度睡眠和入睡困难。这些外在的表现能说明什么问题?

史占彪:还是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所致。解决方法是减负。入睡困难跟焦虑有关;睡时多梦跟神经衰弱有关;早醒跟抑郁有关。紧张不安、提心吊胆、焦虑、纠结、郁闷、无聊……这些现代人的通病都会导致睡不好。

睡眠专业医师少,睡眠研究落后

《小康》: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

陈彦方:早晨起来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昨天我睡好了吗?二是,一觉醒来,昨天的疲劳恢复了吗?三是头脑清醒吗?四是,我对今天充满信心吗?

普通人的失眠有两种:一是正常心理反应造成的,比如有人中后突然睡不着;二是有些白领、官员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睡不好,这是比较长期的,多数属于亚健康。

在医学上,衡量睡眠问题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疾病有四个标准:一是症状标准:入睡困难,半小时内无法入睡;易醒;比平时早醒一小时以上;或自己对睡眠的质、量感到不满。二是严重标准:自己感到痛苦、感觉失眠明显影响了自己的社会功能。三是病程标准:每周至少三次失眠,持续一个月,就属于疾病。四是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问题。

《小康》:很多人对睡眠问题有误解,认为只有睡不着才是睡眠问题。请问医学界对睡眠问题和睡眠疾病的区分?

刘艳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现睡眠问题,这种睡眠问题并不等于睡眠疾病,出现睡眠问题的几率大概在40%~45%左右。从事行政管理的或者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大概有1/3左右都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甚至睡眠紊乱,很多人需要长期吃安眠药。

《小康》:作为个人,如何为自己营造良好睡眠?已经出现问题的如何治疗才科学?

陈彦方: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石。医学实践证明,拥有健全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营养的膳食等,是营造良好睡眠的基本要素。

一要学会睡子午觉,就是中午后最好小憩一会。二是晚上11点以前要睡觉,因为11点后人的内分泌等都会变化。三是建立、营造睡眠小环境,床就是用来睡觉的,不要在床上打游戏、工作等等。

出现失眠问题后,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个人在出现失眠问题后滥用药物的情况比较严重。要正确使用药物,吃安定类药物要有医生的指导。

失眠症的治疗应该是心理治疗结合躯体治疗,是内科、神经科、精神科等等科室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诊疗程序。

《小康》:从宏观角度看,目前中国在睡眠研究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刘艳骄:我们国家的睡眠医学的专业医师太少,真正进行过系统培训的睡眠专业医师不足5000人,面对日益增长的睡眠障碍,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关于睡眠的科普小知识篇10

那么,对梦游这个扑朔迷离的现象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研究表明,梦游主要是人的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大脑的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通常人在睡眠时大脑皮质的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之中,倘若这时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产生梦游。

梦游症发作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半夜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二是动作明显笨拙而迟缓,缺乏目的性;三是每次发作的行为表现都差不多,具有重复性;四是患者次日醒后对其行为全无记忆。

研究发现,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也密切相关。重大的精神创伤如亲人亡故、意外事故等往往可引起梦游症;而精神紧张、睡眠环境变更、过度疲劳,以及服用催眠药物或饮酒等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又往往可以诱发梦游症。

欧洲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如果你梦游的话,控制方向的不是别的,而是你的基因;再如果你梦游时被撞了一下,疼得龇牙咧嘴的也不是你而是你的基因。欧洲科学家发现,能对人体免疫系统起调节作用的HLa-DQB1基因产生特定变异后,也许会促进免疫系统攻击在睡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从而使人梦游。

有一个争论不休的很老的问题:那些梦游者到底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

中国睡眠协会理事长张景行教授说,我们平时所称的梦游,准确地说应该叫睡行症。因为梦游不是在做梦的睡眠阶段里,起来走路或者做事情。人在做梦的时候,全身肌肉是瘫痪的,不能行动。因此,研究发现梦游只发生在人的深睡眠和浅睡眠交替的时候。在深浅交替的睡眠中,人的身体可以运动,那时的人也有一定的意识。

一些专家认为,梦游者是处于半睡半醒状态。铁普里特兹博士曾经花了10年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说:“梦游者的运动器官是醒着的,而感觉器官却睡着了,起码是部分睡着了。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在睡眠状态下走路做事,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