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十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十篇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11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1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实践创意思维

一、创意素描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创意”一词,什么是创意?《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意”是这样解释的:“创”就是创造、创建、开创,“意”就是主意、意念、意趣。在通常用语中,“创,始造之也”,包含最先的、崭新的含义。即在打破原有事物的常规状态下,建立起事物新的状态,引申为创造、创新、标新立异。创意(idea),在英文中指主义和想法,也有创造力和独创的意思。创意一词是一定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理念超前或思路新颖,具有原创性,有时与创新同义。

(二)创意素描

创意素描就是把创新思维融入素描训练中,以创新为核心的素描形式。这里,创意成为素描的限定词,说明创意素描突出创新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和审美意识。具体说,创意素描可理解为运用素描形式、创新思维方法、表现真实的和非真实的存在,是按照一定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来展示物象面貌的,即把主观构想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

(三)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

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作品新颖、奇异,甚至是无中生有、不合常规。既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象变换为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设计形象,又可以通过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新的视觉形象。如龙凤形象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意象造型的典范;从长了翅膀的“天使”到毕加索自行车座与车把组合为“牛头”的奇妙设计,是西方独特的想象和丰富思维的典范。

二、创意素描训练的意义

(一)传统素描教学的缺陷

以往的素描教学忽视艺术思维的训练,把造型“基础”囿于客观物象表象摹写能力和单一化思维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难以获取认识规范之外的多维的思维构想,其结果是虽然基本功很扎实,但思维想象力匮乏,创造力不强,设计的作品缺乏新意和创新。

(二)思维的目的是创意

思维的目的是创意,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只有创造才能产生新颖和奇异的视觉形象,因此,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素描是根据艺术设计主题的要求,借助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视觉形式的体验,将情感融入设计的创意表现中,使创造思维开发和形式语言表现得到升华。因此,强调设计的主观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成为创意素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意义。

三、创意素描———思维训练的艺术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并适当增强联想、自由想象、逆向思维意识。

(一)创意思维训练

思维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创造力问题的基础。创意是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艺术设计领域更重视创意的表达,追求创意的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在整个设计教学活动之中,探索设计素描的创意思维是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设计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创意素描训练中,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法,另辟蹊径地构建新观念,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具有个性的创意素描形式。在创意素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素描教学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状况。

(二)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逆向思维的规律

人们习惯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规律通常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生活中常见形象的规律往相反方向思考,进行形象改变;二是把生活中可见的事情往相反方向思考来改变事物的内容。其目的是传达生动、有趣、幽默、感人的品质;三是伴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常人对身边的形象司空见惯,在头脑中易形成定势。用逆向思维打破生活中的形象变化规律,塑造前所未有的新奇形象,刺激观众的大脑,吸引注意力,达到造型意义上的创新目的。在艺术设计领域,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3.逆向思维的训练

运用逆向思维对常态中的空间物像进行反向观察、逆向思维,就会打破常规,产生新奇的视觉感受。例如,当把一个石膏头像放倒,从不同视觉加以观察,便会产生不同常态的丰富的空间结构,改变视觉经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运用,就是要求设计者摆脱习俗,打破常规,丰富联想。这是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模式

联想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联事物的思想活动,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反映在人脑中又会产生各种联想。既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又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2.联想的规律

从造型角度看联想的思维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物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的内容;二是由一物的启发想出另一种形象;三是制造可以让观众产生联想的形象。它可以分为因果关系、近似关系、接近关系、对比关系等形式。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存在联系,可以从物象的某个局部联想到其他局部,从一种物象联想到另一种物象。这种联想的范围能够随着想象力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可从视觉感知联想到味觉、嗅觉、触觉的感知。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经过提炼、升华和扩展,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就会产生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会导致另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帮助设计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3.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中的想象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随着它进行一系列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画面。通过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基本形式特征,在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之间引发联想,提炼“有意味”的设计情趣;在设计创意全新的形式中,培养联想力和表现力。在将不同物象整合时,寻找和发掘内在的联系和设计“趣味”,即用联想思维训练,使设计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四、创意素描训练的方法途径在创意形象的训练中,怎样才能获取新、奇、异的创意视觉形象呢?创意形象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

(一)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

让学生选择一些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比如螺丝钉,螺帽,各种花朵,废旧易拉罐、饮料瓶,树叶局部、绳子、机械构造、揉皱的报纸、编织的毛衣、枯萎的花朵、水果的剖面、木头的肌理、皮毛、羽毛的质感,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与传统素描拉开一定的距离。

(二)打破常态作画习惯

选择与平时不同的非常规的角度,比如从物体顶端观看,从物体底面观察,都会产生形态上的变异。打破常规,把石膏像放倒,或将物体悬挂于空中,由观察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画一些破碎的石膏头像,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既有约束限定,又有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使每个学生的画面都不一样。

(三)形象的变异

变异是将创意形象在保持完整形体不变的基础上,做局部的“偷梁换柱”或将创意形象的物质属性予以转换,在原有形象中增加矛盾的视觉要素。把一种物象或几种物象的功能转嫁到某一物象上的方法。改变物象的材质特征或局部材质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蜘蛛侠,蝙蝠侠就是把人与蜘蛛、人与蝙蝠置换组合到一起的新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一个物象的表面与另一个物象的轮廓加以结合,达到奇异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置换的设计手法。想象力的表现在于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新颖性。并且这种结合具有纯粹的视觉心理意味,如何在视觉上使之协调,就要求根据画面的形态加以具体的分析,防止牵强别扭的生拼硬凑。

(四)形象的置换

置换是利用创意形象的母体形象或母体形象中局部的形似性或近似性,寻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另一形态或形态局部以替换母体形象中的某一局部,在不打破原有母体形象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其母体形象被替换的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把人的头用足球来置换,借助人的头部与足球都是圆形的相似性,实现其巧妙的置换,使人耳目一新。也有将电灯泡置换成人的脑袋的,这是借助电灯泡与脑袋相似性的特点而置换的。电灯内的钨丝能够发光,象征这人闪光的智慧,使画面构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形象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创意形象的一种“形散神凝”处理方法,将物象或物象局部进行夸大、缩小,大胆夸大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其特征更加凸显;或用违反正常理性思维,获取创意视觉形象。不受任何制约是想象画的特点,想让对象怎样就怎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并用画面实现。要求大胆夸张,大胆幻想,在精神上有了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也许这些作品是虚幻的,但这些形象语言传达了特定的愿望与最终的目标,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创造了美好的、超越现实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新奇形态。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培育;创造力多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50-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基地。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沃土?下面就谈谈我这几年来的教学体会: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告诉我们: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沃土。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应欢迎学生指正或批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倡:常用商量、鼓励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道题你想想一定会解答的,再试试好吗?”“你是怎么想的,能告诉大家吗?”“你说的比我原来的想法好,真了不起!”“别泄气,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等等,这都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动、灵活、自主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开放,从而迸发创造灵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例如:上三年级的一节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猜谜的游戏。我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纸背面的一侧写了四句话:

1、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正方体共18个。

2、蓝色的个数加上3等于红色的个数。

3、红色的个数减蓝色的个数等于黄色的个数。

4、蓝色的个数除以3等于2。

纸背面的另一侧有用字母表示的关系式:b+r+y=18,b+3=r,r-b=y,b÷3=2。纸的正面中间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正方体(折在中间隐藏起来)。请同学们根据纸背面的提示猜一猜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同桌之间玩这个游戏。要求:老师给出18个三种颜色的正方体,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设计出一种方案,然后用语言或数学关系式表示出来。请你的同桌来猜三种颜色的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汇报阶段,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2y=b,b+r=15,b×y=18”的数学关系式,学生根据他们写出的数学关系式,很快猜出了r=9,b=6,y=3。

教师让学生在猜谜游戏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很好玩,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把传统中的“听中学”与“看中学”转变为主动的、活动的“做中学”,为学生设置创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数学关系式并表达自己的方案。用字母表示的数学关系式是高年级的内容,而三年级的学生却在没有任何渗透、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把问题解决了。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很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育创造力的助推器。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3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性能力,在传授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4

物象的表象素描训练主要作用于客观形态的表层研究,如物象形态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体积感等,引导学生以写实的手法掌握设计造型的语汇,注重其创造力和审美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自然形态还是人工形态都是为人们感官所感知的,在截取这些物象形态特征后,学生应准确地捕捉其形式特点,进行描绘刻画,通过物象形态比例、结构、空间、明暗、透视等规律要素把形态关系客观地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以视觉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相结合,把握习作的整体感,将其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纳统一在表现形式之中,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观再现。物象形态的处理是每个人不同理念的结果,对物象深入体验尽可能接近自己眼中的视觉形象,甚至可从其微观的表现中进行深入刻画,以此提高学生对现实物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创作表现。这种表现形式的安排可创造出新物象形态以及空间的动态组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设计与创造的内在潜力。建立在对物象形态理解基础上而进行的造型活动,其本身就已具备主观设计活动的意识,设计创造本源来自物象世界,构建起超越物象形态的宏观与微观视觉形式,为我们研究形态的表象关系打下了基础。把传统与现代设计观念统一起来,找到切入点并融入设计素描的时代特征,使设计素描的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判断,使创造意识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传达,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探索,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依靠理性分析,所以设计素描形态表象实践训练应适合设计需求的表现形式与要求,在未脱离物象形态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基础上,充分挖掘设计范畴的表现手段并增强其形式意义和实用价值。

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通过客观物象的启迪而产生联想的心理过程。设计素描训练不把造型基础作为唯一的训练环节,同时通过创造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接受物象形态的启发而产生丰富想象。设计素描训练不仅能够准确地描绘物象的形态关系,同时也能够主动表现物象形态直至对物象形态深化提炼出抽象符号并进行主动运用,这一过程体现出认知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训练利用素描要素,如黑、白、灰构成对比,线条关系对比,点、线、面的运用等进行有意识地创造,并采用多种不同手段、材料工具,积极引导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把素描要素精心安排、编制、创造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这里创造性思维训练同样存有内在规律,它依存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通过联想的表现形式以形达意,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强调深层的探索性和表现性,这种对物象形态分析、解构、打破、重构并超越形态的表象,展示出物象的整体本质而不是空洞的形式符号,这既不是完全抽象的构成关系也不是对物象形态的真实再现,其物象形态关系的转换以创作者的意图、情感为标准,在摆脱客观自然形态表象的同时而形成深刻的审美关系。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拓宽思路并有新的探索和发现,在不同层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组织构建新的形态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综合静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复杂变化的静物体中,引导学生构图、取舍、联想、演绎,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兴趣点,使学生以最明确的表现形式传达出思想性、情感性和想象力。这一创造活动以自然形象形态的主要特征为基础,通过自然形态的构成元素重建新的艺术形式并富有创造意义的新形象。

目前,学生考学前的素描训练多已公式化、模式化,被动的学习思维方式已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设计素描表现形式的目的在于突破自然现象的客观性,把头脑中的联想与客观自然物象进行创造性地构思、组合而成为统一的有机体,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趣味,并表达出自身的思想与情感。艺术设计是一f-j创造性的学科,就基础素描而言并没有离开媒介物体,它是对现实和想象客观物象的描绘,设计素描本源是在对物象形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转变为理性严谨分析的特性素描,它强调从自然物象的表层到内在的认识和理解,由此转换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意识,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逻辑,把内心潜在的情感意识释放出来,因此,训练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方法以及多样化的造型表现形式和自然形象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5

关键词:造型基础训练视觉空间架构创造力

一、传统造型基础训练对空间认识的不足

美术活动是一种依赖空间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不同层次美术教育研究的角度大多与客观对象存在的各种空间关系有关,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提高学生空间智能有效途径的美术教育,它具备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但事实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所接受的西方欧式空间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形态,也并非美术研究空间角度的对象。爱因斯坦的四维宇宙时空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并非传统经典数学所描述的是那种均匀的“平直”空间,而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变化“疏密不均”的空间,包括时间发展中的多层空间关系。因此,客观、正确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空间和时间是美术造型基础训练的首要前提。

但是,受静止的抽象空间观念的长期教育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用至今的西方绘画的成像方式影响,一直以来,学校美术造型基础训练长期保持着程式化教学定式,即学生用画纸、颜料这些静止的材料,塑造着静止的形态,反映着逼真化的静止空间。这些形态和空间通常是在二维空间上“真实”再现一个统一的三维空间效果,形成视错觉空间。笔者认为,这种习惯性美术基础训练定式虽然对学生二维、三维的空间能力转化有所帮助,但也容易使学生陷于对自然空间被动、机械、封闭的再现描摹之中,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空间创造力。因为,一是它忽视了学生在空间建构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判断和选择,以及自我意识所呈现的开放性与时间性带来的能动空间的自由。二是由于人眼观察的局限性,传统透视学中的三维空间只是解释了人类有限的视距内瞬间所观察到的空间距离,视距不够和视角不宽是其明显的缺陷,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被人们忽视的没有具体视觉距离的意识空间。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造型基础训练时最大限度地开发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改造既有空间形态或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形态,培养他们独特的空间表现方法及创造理念,为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美术造型基础课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让学生深刻理解绘画时空空间的本质属性、绘画造型基础训练中的视觉活动与空间表现的能动性及其与时间的关联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造型基础训练中提升空间创造力的教学实践

第一,在美术造型基础训练中,改变思维的惯性、转动三维意念、养成空间意识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基础。化静为动,化单角度为多角度,使二维静态的固定化的图像在意念中“转”起来,将现实中的不可能转变为画面中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运用意念转动物体,想象不同视角所带来的不同视觉空间效果,可先从原有的平面图像及所处环境想象为三维开始。再在具体作业中以某一物象媒介,展开画面的构想与描绘,如选择一张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几秒后,闭上眼睛,在意念中重现此动物的若干三维形态,想象动物沿竖向轴和横向轴分别原地旋转的大结构变化,想象它快速奔来又朝远处奔去,加上天空、远山、阳光,再想象它以不同速度,有时横向奔跑,有时纵向奔跑,等等。做此练习,可以通过空间的转换以及虚拟的空间来构想画面,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慢慢变得具有空间性了。

第二,养成360度全景观察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关键。多元化与多层次空间构造能力需要学生具有相当高的空间观察能力,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全部感官,运用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既要强调对物体质感、肌理、明暗等视觉因素的观察,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自然物象的发展变化因素(如一个苹果逐渐变甜的变化),观察到位了,才会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和特点的把握和认知,并极致地表达对空间的深刻理解。观察方式不受单一视角观察物象的局限,而是用开放、游走、细察、取舍等方式来观察物象。观察带来想象,想象来自观察,这种观察,除了用眼睛,还可以用心,所以这种观察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对熟悉的石膏、模特的观察等,还应包含现实中无所不包的对象和题材。如角落凌乱堆放的东西、无序的纹理状态、生活的一个瞬间等,有可能还包括非现实或超现实中的多维空间世界,如尘埃的浮动漂移、鸟兽的突然造访等。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空间观察方法的阐述、分析,也要致力于对改变常规视角所感受到的观察趣味、表现的愉悦画面,对绘画空间求新、求异的不同的造型体验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培养。

第三,运用综合空间理念的多元化空间表达方式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重要渠道。打破自然空间对绘画空间的束缚,不受透视关系的制约,培养学生根据画面空间构成和主题需求而设定不同的空间表达样式,允许在同一画面上表现两个甚至三个局部的空间,这些局部空间的存在必然处于时间中,具有了时间特征,自由组合和删减不同时空造型的这种视觉表达方式是让学生能专注于如何从静止的画面上创造流动感。如在创意素描中将不同形体静物组合练习,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写实方向,突出趣味性、个性等独特韵味和表现。学生根据作品要求和需要,可对空间层次的主次关系进行调度、支配,在画面上按自己预设的视觉流程组织画面各构成元素,引导视觉力在画面位移。具体表现可以运用对比手段,使画面结构、形象色彩在疏密、虚实、阴阳、张弛等方面给予受众不同视觉刺激与令人兴奋的幻觉,让受众第一时间注意什么,稍后注意什么,最后注意什么。利用这种时间差使人对画面产生不同空间层次的运动错觉和视觉力场感受,增加画面趣味性和生动性,营造一种意境或氛围,提高学生视觉空间营造主动性和空间关系的表现力。这样,由画面空间说话,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氛围里去体会画面的构成与节奏,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

空间建构是一种造型能力,也是一种审美能力。这种能力的掌握,需要经过相关的造型训练来完成,掌握空间的律动关系,并非简单地依靠切割来取舍,还要根据画面的节奏、动势、意境等关系来合理安排,最终,运用恰当的空间语言,丰富画面空间形式,使空间更富有趣味。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6

关键词: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 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迁移和扩展。这对于促使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准确度,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联想思维有利于知识的新旧联系,形成系统

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像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贮存在记忆中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例如:通过类比联想,使学生知识贯穿一条线形成系统化。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这样当用到势能,学生在头脑中就会有一系统的联想,是在机械势能基础上的类比联想。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对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好奇能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获取追求新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学生只有对这种学习活动持主动参与的态度,才会使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活跃的状态,变被动的学会为主动的会学,思维才具有创造性。

三、营造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开放具有创新性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大胆提问,引发猜想、想象。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物理学家们在提出新的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实验,创造性地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之前或过程中,想象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法拉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场”和“场线”的概念,为电磁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实验前和实验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对法拉第来说,没有他大胆的想象就没有他的“场”。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科学、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观点去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敢于克服从众,崇尚权威心理思想。玻尔在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时,发现与经典电磁理论存在两大矛盾,正是因为他没有盲目崇尚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经典权威理论,而是敢于反常规地大胆提出与经典理论相矛盾的三点假设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进行完善,后经实验证实获得成功的。

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8

广告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以思想、文化、品格为内蕴的人才,其内在动力就是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创造力的形成根植于教育启迪心智、培育人文精神、激发创造力,培植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力的功效。如何激发培养创造力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认为由于现代诗歌所独具的特点,对于广告人才创造性培养,尤其是文化符号的创造力培养来说,现代诗歌的读写训练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这里面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广告人才创造性问题的认识;现代诗歌特征与广告创作能力的培养的关系与具体做法等。

为此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广告所涉及的“创造性”,以及它同现代诗歌学习的关系。广告表现的创造体现在表现策略和表现手段的运用两个方面。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运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围绕文化符号的创造与建构,梳理广告实践中的创造性应当包含以下几种:(1)对“现有状态”的突破和改变。包括对现有领域有所改变,或把它转变成一个新领域的行为、思想以及成果。(2)与想象力密切相关的能产生具有原创性和有价值成果的、富有想象力的活动。(3)人类天赋本能的延伸和发展。如“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继续或替换”“创造性的知觉和欲望比任何其他事物更能使人类感到人生和生命的价值”。(4)对于各种要素的组合。如认知能力、想象力与全部个性品质的综合等。综合来看,创造能力的核心是想象能力,原创能力。而当我们深入挖掘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时,就会发现这正是诗歌的长处。

具体来说诗歌的创造性特点和具有的培养广告人才创造性能力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诗歌直接指向了社会意义系统和个人感知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一方面积极维护个人感受的价值;一方面同整体社会象征系统和价值系统保持沟通与挑战的充满张力的关系。所以,现代诗歌某种意义上是一处个人感受、社会表征、象征图示之间积极的充满活力的语义场。一直以来它都表现为对于固有的陈旧模式的突破,并将这作为其价值的重要依据。这正是一种强烈的对于“现有状态”的突破和改变姿态,而且十分符合我们对于广告创造性能力的基本界说。

2.现代诗歌不同于其他符号艺术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初创期的经验与符号的共同振颤,以精妙精细的话语回应经验的发现、感知与命名。就像马克思所说:“现代社会的谜底就是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全面的深刻的感受能力的人。”现代诗歌就是向这个谜底探索的艺术。现代诗歌由于对于感知和其载体语言的敏锐,以及其面对的是公共语义的贫乏,因此现代诗歌的艺术更多是指向语言自身,用充满想象力、敏感性、新的意义的语言进行公共社会的想象力和敏感性的启蒙。诗歌对于广告实践和实践主体的意义,就在于其是对于符号的创造,凝练而充满想象力的心智的练习和语言实践的符号试验。是绝对原创的对于语言、感受、语义场的创造性的修辞探索。这也是广告人才创造性训练的核心所在。

总之。诗歌创造尤其是现代新诗的学习与练习可以有效的帮助广告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它首先改变的学生对于自我与世界的体认角度与方式,尤其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建构与解构等。是对于创造者物我关系的认识途径。其次,有助于形成他们的创新精神。诗歌是对于世界表象时空背后的疆域的探索,也是对于自我感知世界的探索,并努力寻找两个世界交汇之处。诗歌的作者要努力揭示在表象世界和自我感知世界所体验到的真。这需要不断地求新求异,不断地实验各种方式方法,寻找最为合适的表达策略,以传达作者的体验与感受。另外,学会命名世界、事物,寻找最佳的解构切入点。还有,对于语言符号本身的张力的衡量体味等等。当然,都市商品经济的非人性化体验与诗歌所带来的人性温暖,使得诗歌在现代都市中所具有的更为本质的力量。是未来广告实践的一个途径,也应是用现代诗作创造性训练的一个额外收获。

诗歌由于它所具有的诸多创造性特点,这使得它成为非常重要的进行广告创作训练的手段。同时,既是文化符号创新的学习和训练途径,也是进行多元化广告全方位训练的基础。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具体的学习与训练。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9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73-01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而今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1.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马可发明无线电,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劳动的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运用“分综合和归纳”促进思维发展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动画;想象;培养;艺术个性

动画是人类童性的瑰宝,有着无尽想象的空间,是纯粹、朴素又蕴含无尽潜力的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也未曾输给过诗歌、小说、戏剧或是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作为电影的一个分支,不仅有着电影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也有电影无法达到的优势。它有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幻想与梦境,有着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美丽色彩,不同的色彩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在不同的风格更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但无论怎样的不同,也都在不断地给人们心灵的抚慰,用独特的方式阐释真实的世界。动画是不会过时的艺术,记忆自己童年的梦想。

1想象是动画灵魂

动画片不同于真人电影,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假设性的艺术,不受演员表演、场景布置等因素限定,成为能够给观众带来“审美想象”的重要的媒介之一。所以,在动画创作中,尤其是虚拟现实类动画片,想象力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不管面对的是哪个年龄段的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始终是动画片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涉及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诸多因素,贯穿于任何动画片之中,想象力的缺失,必将导致动画片的质量下降。

动画需要无限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动画创作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非凡的创意,可以是故事的创新也可以是表现材质的创新。故事的创新以《海底总动员》为例,这部动画电影为观众创造出了天马行空的科幻世界。

2动画想象力的培养

(1)动画想象力的三重含义。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动画的想象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超现实动画形象的具体构想。例如,《千与千寻》中全身是手的锅炉爷爷,汤婆婆及面无神;《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等形象。二是设计并表现动画形象的超现实行为和动作,如孙悟空亦人亦猴,斑比是拟人化的鹿,胡迪是拟人化的玩具……他们具有两面性格,这就决定了他们行为动作的共性和个性。三是营造超现实的环境,超现实的动画形象及其行为动作生活在超现实的环境里,构成形象、情节、环境三要素在超现实的形态中达到吻合。

(2)如何培养想象能力。

1)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在创作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特征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艺术个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个性上的差异,这来源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素质等方面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形成敏感的洞察力和善于创造的个性,教师在创作教学中要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并加以肯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2)培养奇妙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对“眼”的锻炼,它是创作源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形体特征,用眼睛去捕捉美,去发现、挖掘周围美的现象、美的事物,从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在人物表情课上,要求学生设计几种不同的人物表情,在设计之前先要同学上台表演不同的表情动作,通过细微观察,找准特点,再来进行大胆的想象、夸张的设计就简单多了。

3)通过作品欣赏,激发想象力。欣赏优秀作品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分析,创设情景,建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意象,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在欣赏课上教师更要注意多多利用学生自己的作品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学生每节课都要完成一些作业,随时对其中的好作品进行赏析品评,把作者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有机结合起来。一般是先请作者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讲讲自己是怎样发挥想象、进行构思的,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然后学生们集思广益,谈谈要是自己画会怎样表现,想象一下怎样画会更好;最后是老师小结。在这种作品赏析中,学生很容易设身处地,学习别人展开想象、进行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收获比较大。

3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艺术贵在创新,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将想象变为艺术现实是创造。将想象经过绘画和制作得以呈现是创造,将客观现实对象转换为艺术形象的写生,并使其形式获得完美,也是创造。

(1)教师须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可以有多名教师共同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如三维建模课上,在学生进行人物建模设计之前,先通过美术教师仔细讲解人物解剖知识,让学生正确了解人体结构后,再通过软件教师讲解技术操作,在课堂上做到了一个艺术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2)营造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心理轻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创新兴趣也逐渐得以培养。

(3)加强知识的积累。

诗人歌德曾说过:为了不失去我们的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天天朗诵一首诗,天天画点画儿。可见,丰富的知识是创造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艺术与各种知识也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多种制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显露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把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求最广泛地、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加强教学环境的更新。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动画人才,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成立工作室,保证一人一台设备,在教学管理中按照公司企业的工作规程来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参与大量商业项目来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熟悉了工作流程,提高了业务能力,同时在大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4总结

艺术创新是动画发展的根本。没有奇特的畅想,观众就体会不到奇妙的意境,也就没有惊喜可言。不同年龄人群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对新奇的渴望,对美的感悟,对幽默的欣赏,对悬念的期待。中国动画应当把动画作品的认识提高到艺术作品的高度,要发挥无限的形象力,不断地推陈出新,要以崇高的激情去追求,去探索,去想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