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教育思想十篇科学教育思想十篇

科学教育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38

科学教育思想篇1

一、利用新教材中科学史的科学教学

科学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我认为通过科学史有关内容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的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育科学精神。

如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介绍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从简单的光学显微镜到复杂的电子镜说明科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然后介绍细胞发现的历史,事实上是一部显微镜发明与发展的历史。简要地介绍细胞的发现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研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发展需要几代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科学蓬勃发展和科学研究更需要协作努力的今天,体验这种科学精神、培养这种科学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学史的德育教育

翻阅任何一本科学史,每位科学家的成长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血与火的生死搏斗,有辛勤耕耘的艰难岁月,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发明……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是一首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世界的动人篇章。

1.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吸取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在各自生长的土地上创造着各自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产生后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变异类型的后代因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另一些变异类型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自然环境对环境的后代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的选择,物种发生了进化。学习科学史,就在于认识科学发生发展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和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和发展科学。

2.正确评价中国传统科学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中华民族已有50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人口最多、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述、朱载育的声学研究成就以及北京的天坛,来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和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探究科学家的成材之路,以人为镜,指导发展,开发智力,培育英才。

科学史上,人才辈出。讨论能源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时,可让学生讲述李四光利用地质学理论寻找石油的故事。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1920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认为我国东部有石油资源。居里夫人也说过:“没有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1902年她经过45个月的努力,才从30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了0.1克氯化镭,还把提炼的第一克镭(值75万法朗)献给了实验室。这里向人们揭示了立志、勤奋、坚持。一个个活生生的光辉形象,令学生为之震撼,这比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科学精神的教学效果要好许多倍。

4.正确分析科学内容及其蕴涵的矛盾,研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培养唯物辩证科学史观的重要环节。

可在教学中举例,如伽利略利用理想的斜面实验,证实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还用推理的方法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要比轻的物体坠落得快”这一错误观点,并且对抛体的运动、摆的等时性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去揭示科学内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联系身边中的科学

科学教育思想篇2

关键词:活教育;启示;意义;科学教育

 

一、引言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陈鹤琴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而“活教育”课程理论是“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它不仅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国化、科学化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他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我们的活教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许多应用,笔者在实习中对此很有兴趣,因此笔者选择“活教育思想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作为本次研究内容。

通过对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分析,借鉴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该如何实施,为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解决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活教育”,是由陈鹤琴先生一手创立的,其灵魂是“活”,核心是“做”。他反对没有人性的、死读书的死教育,所以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希望改善当代的教育现状,这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它是陈鹤琴从事学前教育多年的经验和总结,理论基础也很深厚,对我国幼儿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幼儿科学教育”,所谓幼儿科学教育其实就是指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对其进行的科学的教育,要注意的是这个词的关键点是幼儿而不是其他的人群所以必须是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而科学呢只的是要用正确的方式,而且要做到循序渐进。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当前,关于国内对于科学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继而,也出现了不少理论。

1、关于活教育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课程论对于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他提出我国幼儿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他主张让幼儿自己去做,去实践了解,他在他提出的17条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能做的让他自己做,让他自己去接触了解。

2、杜威“儿童中心论”

杜威先生对于旧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持有批判态度,他指出旧教育对于新时期幼儿教育的不足,不利于幼儿科学有效的成长发展,所以他提出要让幼儿“从做中学”。他认为仅仅让儿童从书本和教师口中获得经验是远远不足的,要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去操作,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才能更加深刻。

 

三、“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活”,现当代的教育都是相当的死板,只有活教育才能使幼儿有更好的发展。“活教育”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和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它不仅是陈先生长期教育实践总结,还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为什么讲做人呢,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做人。这个“做人”的“人”是广义的,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先做好这个中国人。中国的社会性质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也要认清社会性质,做一个“现代中国人”。

(二)“活教育”的方法论

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与死教育不同,传统的死教育可以说是“教师讲,学生听”,儿童处于机械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得到的知识也是间接的,都是从书本中得知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这样孩子对于他们得到的知识,了解的知识才能够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活教育”课程论

即“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传统的“死教育”都是让儿童直接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书本上获取的知识是间接的、死板的,所以应该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大自然与大社会中获取知识是活的、直接的。陈鹤琴指出,课程是整体的,连贯的,他反对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式教学,主张游戏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各科与各项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1、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如何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指导?

3、该研究在实践中可以提供那些帮助?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具有真实性,通过直接观察来获取资料,不需要其他的中间环节,同时观察法具有及时性,可以及时的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本研究以t园的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在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进行观察。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能在短时间同时调查很多对象,获取大量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经济省时。本研究以Q园的小班群体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问卷点差、面谈等多种途径进行调查。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Q园小(四)班5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7人,女生25人,探究时长为3个月。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此次研究我发现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下文中我将对此进行一一分析。

(一)轻视幼儿科学教育,偏重知识教育

通过在与其他同学的谈话调查时我发现,在w同学所实习的F园中,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不存在科学教育,对幼儿进行的只是单一的知识教育,甚至是提前渗透了小学教育的内容,这种做法是很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容易造成幼儿的片面性发展,违背了幼儿全面发展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的课程论中提出的“五指活动”,意在让幼儿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发展。

(二)教师教、幼儿听,缺少实践

笔者在t园实习的经历中发现,幼儿教师上课所采用的形式基本为“教师做、幼儿听”,并不会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操作实践,幼儿所获得的仅仅是单一的口头经验,并不能去亲身体会。“活教育”的方法论中指出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其核心就是这个“做”字,而该园的幼儿教师并没有让幼儿去“做”,去实践操作,仅仅就是做给幼儿看,甚至是单一的口头传授,幼儿不能够实践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的经验也是不深刻的。

(三)教育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

幼儿教师在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所授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很难理解教育的内容。有时仅仅提供书本给幼儿进行学习,幼儿阶段所识汉字十分稀少,更不要说直接给他们书本供他们学习了。“活教育”课程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应当让幼儿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让他们在接触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六、“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针对教师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不偏重单方面的教育,注重全面发展教育

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单方面的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要结合多方面的元素,不能过分偏重知识教育,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设计中要多领域渗透,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做好幼儿的全面发展。将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灵活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二)让幼儿去操作实践

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做给幼儿去看,更不能去单一的口头传授,要多让幼儿去感受,去操作,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才是直观的,全面的。要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去获得知识经验,让幼儿去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

(三)教育内容选择恰当

在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年龄特点来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在教师的授课方面也变得更加简单,不会那么复杂。要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我们的活教材。

(四)提供合适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是必须的,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会造成幼儿的消极等待现象,授课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同时活动的材料还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要让幼儿对它感兴趣,喜欢去做,千万不能让幼儿厌恶。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师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幸军,幼儿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陈静,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J].北京:早期教育教科研,2011.

科学教育思想篇3

(一)学科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而事实上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还是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学科建设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郁,相对于其他成熟学科来说还存在着学科自信意识不强、学科认同度不够高、学科建设可借鉴经验相对缺乏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导师不关心学科建设,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而是偏离到别的学科方向上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只是从事公共课教学,不愿意在学科建设上面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缺乏学科建设意识。因此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是提升自身学术科研能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在不断强化学科意识的同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通过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辐射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学科边界有待进一步明晰

学科建设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边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研究的特殊领域。在学科建设过程当中只有明晰学科的边界,才能赢得学科发展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系统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学科的具体建设过程当中,还客观地存在着学科内涵有待增强,学科边界有待明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设置还呈现出随意和混乱无序,学术研究方向散乱和宽泛,学术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轻调研、凭直觉和印象较多,轻原创,简单移植和照搬照抄较多的现象。因此,要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队伍的科学化建设和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三)学科领军人物相对匮乏

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学科的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具备学科建设发展的丰富经验,同时能够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也有着清晰的认识。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等瓶颈问题,这形成了在学科引进人才的时候往往存在“一将难求”的困局,尤其是存在着缺领军人才,缺优秀中青年学者的现象,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学科建设研究上,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大多还处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个体的学术研究活动多、基础课题研究多,但是关于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理论研究、有组织的重大基础理论攻关少,没有形成集中的团队研究力量,难以形成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以至于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层次领军队伍,缺乏引领示范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学科全面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学科全面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创新是一种全面科学的创新,发展中要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创新,也要注重思维层面创新,还要加强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引领和辐射学科的全面科学发展。然而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学科的全面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原创性成果不多,重复的研究成果较多,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可以交锋的理论流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调查研究,以至于实证研究不足,能够运用实证研究来证明自己观点的独创理论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学科的一些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社会的需求度还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面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情况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的获奖成果数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能力。

二、推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强化一种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指导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的根本。同志指出: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任务繁重。推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以一种更加自觉的导向和态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民族地区高校要进一步树立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意识,从学科设置的角度和时间、空间统一的角度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从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理论品格4个方面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归属认同意识和历史意识,摆脱“泛马克思主义”的观念,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二)处理好两种关系:与其他二级学科建设的关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了6个二级学科,加强思想政教育学科建设就必须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定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进行这样的科学定位: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又是领头的学科,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学科。这一深刻而准确的定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战略定位,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定位下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需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同时也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建设的不同重点,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同时还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架构下进行规划,使之与其他5个二级学科之间形成相互依托与支撑,从而促进6个二级学科协调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需要处理好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说是“提高与普及”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主动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同时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自觉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不断增强自身的学科归属感。

(三)协同三支队伍: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

同志在2005年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造就3个层次人才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学科的领军人物、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根据同志的讲话精神,李长春同志提出了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着眼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努力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创造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将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3支队伍协同发展。要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导师评聘遴选制度、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提升导师科研创新素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创新;不断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任职资格、道德规范、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并逐步遴选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和学历,鼓励辅导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现实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要求辅导员要积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探索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将实践研究升华为理论研究,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

(四)实现四个突破:学科内涵提升有新突破、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网络思政教育有新突破、学科的国际化视野有新突破

科学教育思想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 心理学 学科归属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自建立以来,学科体系便得到不断地发展,理论基础不断地深化,研究内容不断地拓展,研究方法也不断地创新。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起步较晚,在各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困难,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还是在其实践活动中都会涉及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就显得比较困难。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其学科归属。

1 明确学科归属的必要性

由于学科归属不明确,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简单拼凑;学科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队伍成员主要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队伍之中,缺乏社会人士的加入,这些问题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艰难进行。

由学科不明确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看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归属的重要性。

(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有利于这一学科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目前尚不成熟。学科归属的明确是学科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在学科归属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范畴等问题,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能够明确学科定位,保持学科的正确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它的学科归属,才能给这一学科以科学的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其方法,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

2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学科归属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与心理学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学科归属的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但又有学者认为它应归属于心理学这一学科。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心理学一样也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但是它主要是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不是研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组织活动,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①心理是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借鉴了心理学的知觉、感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凡是涉及到人的就必然会涉及到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且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

从这方面来说,许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1)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成立的背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背景下创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③党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一些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下,通过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母系学科。

(2)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归属在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如武怀堂的以心理学为视角的著作《思想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思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④姜相志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⑤胡凯、荣复康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⑥虽然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定义不同,但是在原则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效补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一般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而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研究不够。”⑦这样的结果就是灌输式教育,但是在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更加重视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

总之,从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

注释

①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③ 胡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4).

④ 武怀堂.思想教育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⑤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科学教育思想篇5

   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内容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科学教育思想篇6

关键词:“人本管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解析

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培养高质人才的必要需求。目前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得体且到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此时实施“人本管理”的管理机制也备受重视,这种管理模式始终秉持“尊重学生,关怀学生,爱护学生”的管理原则,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本文作者对“人本管理”的内涵进行解析,并探究近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挖掘“人本管理”在大学思政教育实现科学化中发挥的重大意义。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获得这样的信息。所谓的“人本管理”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工作。“人本管理”的思想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产生的,但是其得到真正应用是在其形成的三四十年以后。“人本管理”的管理理念是对人性的尊重,在考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管理工作,此时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当然学校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实“人本管理”的管理模式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超越与完善,它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人的需求,素养以及发展等方面,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力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品性,磨练人的意志,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大学生就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践行“人本管理”的管理机制,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随,它应用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各类学科达到了“软管理”的目标,实现了对高校大学生的“科学管理”。另外“人本管理”与思政管理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使单纯的教育方式得以转换,对大学生采取各种激励手段,使他们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和感悟,当价值观得以统一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会取得更大的成绩。1.高校领导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得以有效落实。大多数高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但是高校领导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课程赋予重视,当然他们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重大意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教师一般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他们有的是辅导员,有的是其他任课老师兼任的,有的是学校内勤管理人员;另外高校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金投入的相对较少,致使师生失去了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总之由于高校领导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重视,导致这一门课程的排是应付行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目的也就不会达到。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过于落后,不能将时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等相关内容呈现在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容的陈旧与落伍,不能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致。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灌入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尊重大学生发展的需求,此时大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体现,学生的感受以及想法得不到抒发。总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这样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健全。教学方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显著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单一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记牢定义就会达到教学的目标。由于教师不能及时的应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手段,不能采取游戏式情景教学模式,这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学习就缺乏兴趣,有的大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就无法落实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目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忽视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调动出来,当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意义也大大减半。

二、探究利用“人本管理”促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化的有关路径

1.尊循学生的教学原则。利用“人本管理”促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化的高校教学目标,那么就必须明确尊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它也是实现科学化的基础内容。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遵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及诉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以及导学。另外教师应该时刻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谈论环节,使师生间的思想得到有效的对接,这样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更为丰满。教师除了遵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还应该积极践行人文关怀的原则,关心以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措施以及方法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怀与安慰。此外教书育人的原则也是思政教师在关注中必须坚守以及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了达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2.健全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利用“人本管理”促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化,此时的教学方法必须实现改善的目标。大力倡导“人本管理”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师就应该撇开“传授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力争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合适的时期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此时学生对思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及领悟,达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完善以及扩充,是对“人本管理”的认可与追随,这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也是显著的。3.增添教学设备,协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用“人本管理”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互联网技术的引用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需要。互联网利用自身传播效率高的属性,及时的为大学生传递一些与时俱进的社会信息,使学生对社会热门事件或者焦点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引用为学生打造一个崭新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在校园网站上自己的言论以及见解,这样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氛围就被营造了。坚持“人本管理”,学生受到尊重,他们的言论以及建议是自由的,但是必须属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范畴,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的思想达到更深层次发展的目的。

三、“人本管理”是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管理机制的追随

现阶段,大学生功利主义色彩是浓厚的,“人本管理”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有透彻的认识以及深刻的感悟。另外“人本管理”的实施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的与“生活教育”的人本管理体制相交融,此时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

四、结语

科学教育思想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科学教育思想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发展的初期,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这种传承,首先,体现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通过总结、概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创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次,体现为对成熟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参照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依然要注重学科传承,但更要注重学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固然要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经验,但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上;固然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但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探索、建设与发展;固然要继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更要注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在探索创新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科学教育思想篇9

0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部署方案,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点强调相关党政机关领导和基层工作人员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并且要通过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变化,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导方向,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所赋予的时代内涵,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活动形态、知识形态、组织形态,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达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发展的目标。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之路

1.1逐步明确学科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要想更好的学习它、应用它,并不断完善和优化它,首先就要明确它的学科定位,因为学科定位直接影响了其学科的属性,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在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它应该属于政治学范畴,其二是认为它应该属于教育学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逐步从二级学科发展到一级学科,在此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也日渐清晰。直到200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为二级学科,同时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也指出了其属性为法学门类。我党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革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明确,我们足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内容依旧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

1.2逐步完善学科体系

要想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包含了多个研究领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合理地将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并且充分利用各科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创新,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其他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等都在逐步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相信在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之下,一定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更加全面、具体,研究范畴更加广阔,构建一个内容完备、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1.3逐步优化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人才成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优势,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同样,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方面的教育,它不仅重视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也重点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科研、教学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传承下去,并做好宣传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规格、目标、层次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和拓展。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育内容更加深刻和具体,结构也更加细致清晰,所研究的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使人才培养能力更上一层楼。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国家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养,而人才的培养又推动了学科的进步。

1.4逐步加强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需要全方位的支持,有主要负责理论研究的人员,也有专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同时,还包括参与实践工作的党政干部。多年以来,我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一直非常关注,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选聘标准、培养发展和管理考核,在很多地区建立了专门培训高校辅导员的研修基地,针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专题教育,还组织一些国内外考察活动,并且,对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安排进修,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总之,通过采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路径

2.1优化学科建设环境

首先,要充分重视学科环境的建设,为学习者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学者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交流平台不能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单位,要将范围扩大到全国,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学习互动平台。其次,不要单纯地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要经常组织学习人员进行各项研究实践活动,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氛围,构建一些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平台,比如:网络学术平台、学科会议平台等,从而推动学科建设。最后,建立健全的理论研究机构和实践培训基地,对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要进行定期的研讨,此外,对具备理论基础知识能力的人员进行实践培训,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2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首先,建立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队伍,同时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平台,对于思想政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即便当时没有想出最优的解决方法,事后也要建立跟踪研究机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继续研究和讨论,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完美对策,培养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参与实践、讨论问题、分享经验的工作热情。其次,在不断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向更多的人宣传思想政治内涵,使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最后,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纳入到企业发展整体规划中,加强企业管理层以及普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企业战略布局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教育思想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1-0058-05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