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教育辅导培训十篇网络教育辅导培训十篇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01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1

激活;网络;认识;体会优势;学有所获;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采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首选,教育技术培训、"国培"、继续教育培训都采用了网络培训的形式,因此,远程网络学习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挑战,如何使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满腔热情投身于远程网络学习中来,特别是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的老教师也能积极参与,学有所获,就成为我们培训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认识网络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被认识和理解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培训,网络培训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我们首先对它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它的性能、功效,所产生的效应以及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因此作为辅导教师的我们,在辅导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辅导的艺术与技巧。引导学员去了解培训平台,认识培训平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对网络远程培训的欲望,认识培训平台提供的与专家交流的便利,珍惜学习机会,提高学习效果,以让他们自主的投入到网络学习中去。

2.体会网络学习优势,产生学习愿望

网络学习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学习的便捷性,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拉近了学习者和名师之间的距离,因而,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缩小了的距离还是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要实现网络学习目标就必须利用技术学习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在网络学习中,辅导教师实际上担负起了教育专家和培训学员的桥梁作用,技术上,学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多次演练,可以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计算机操作技巧,使学员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至于在知识经济时代落伍,理念上接受教育专家指点,实现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以往的面授,学员可以接受辅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但整个培训很难接触教育专家。网络培训,学员直接接受的是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但要学习理解先进的理念,就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习更新自己的信息处理水平,辅导教师应加强并激发学员的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的便捷性,只有加上辅导教师的诲人不倦,网络的功能才可以充分发挥。每次进入培训平台网站后,学员能在网上自由地向指导老师提问,辅导教师也应给予尽快而准确回复,因而,对于信息技术的更高要求,是以往的面授无可比拟的,这种利用技术的交流沟通,既会使师生之间技术水平得以共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实现辅导教师与培训学员的双向共赢。

网络培训中也发现一些厌学现象,其实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不是不愿意学,也不是没有兴趣学,主要是不会学,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或培训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参加培训学习的老师,都是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经验,也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或急需解决的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他们都是带着工作或实践中的问题、困难而来的。学习、培训的实效性和目的性较强。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必须善于捕捉和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问题,形成话题,展开讨论。使他们那些在实际生活中较难解决或解决不了的教学问题,在我们这个平台中,通过大家交流探讨得以解决,让网络学习与"现实教育"和谐统一,学员就会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培训学习中来。

3.发挥学员主体作用,收获快乐人生

与现代教育理论相适应,辅导教师和学员虽然在平台中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不必居高临下。在整个网络培训过程中,二者只是借助于这个平台,共同面对工作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或需要,在一起互相学习、沟通和交流,自由的表达观点,畅谈经验、体会,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整个过程,应该是宽松的、和谐的。辅导教师和培训学员都应该享受这种快乐――这样学员和学员之间、辅导教师和学员之间,就有可能进行充分的思想情感交流,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网培"这一共同的目标。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2

【关键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独立地获得资讯并对事物作出判断,继而产生和传播信息。新媒体信息已经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等。在教思政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号)文件中明确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知识之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重视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研究和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领新媒体的思想教育阵地。

1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界定

媒体素养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包括获得、分析、交流、批判、创造等,是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对媒体内容、形式、策略等进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社会的、性别种族等的综合批判能力[1]。新媒体素养是对于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而言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因职业定位的特殊性,辅导员新媒体素养还应包含对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引导能力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2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对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展开分析,我们选取了5所高校①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8.33%。其中,男性辅导员69名,女性辅导员90名,25岁至35岁的辅导员人数达79.25%。

2.1辅导员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

2.1.1使用的新媒体工具种类多,QQ与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

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采用多种新媒体工具与平台,比如QQ、微信、易班等。在使用频率的调查中,有84.28%的辅导员每天使用QQ,80%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QQ的覆盖面、即时性和群功能使得它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微信的公众平台拥有自媒体功能,部分辅导员已经尝试建立公众平台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2.1.2实现事务型工作的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

新媒体使师生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实现与学生的快速沟通,使事务型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81.76%的辅导员表示在使用新媒体时,有一半及以上的时间是用来“转发各类通知和文件,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52.2%的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发送自己撰写的指导性文章、博客、微博等”,然而使用时间仅占10%以下。就工作类型而言,辅导员依托新媒体便捷事务性工作的比例较高,例如评优评奖、就业工作、党团建设和社区管理等占一半以上,用于进行思想引导工作的辅导员比例仅占28.30%。

2.2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2.2.1辅导员擅于从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新媒体素养偏弱

辅导员擅于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获取信息,具备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在“使用新媒体的目的”调查中,有75.47%的辅导员选择了“工作”。对于“偶然中接触到的,自己不熟悉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85.5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做精读分析。可见,辅导员能自觉养成从新媒体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能自觉、敏锐地捕捉有用信息,积极参与新媒体活动,然而49.0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媒体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内涵。

2.2.2辅导员对新媒体素养培训的需求迫切

辅导员对新媒体知识素养知识缺乏,表示有必要参加相关培训。调查显示,“比较了解新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的辅导员仅占6.92%,“认为自己在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方面的能力比较好”的辅导员也只有24.53%。76.1%的辅导员觉得很有必要参加培训,已经参加过相关培训的辅导员仅有11.95%。已参加的培训的辅导员表示,曾接受培训的主题为“网络素养培训”、“新媒体认识学习”等,时间多为1周。

2.2.3辅导员具备新媒体的常规运用能力

在新媒体运用素养的调查中,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引领学生思潮的比例不高,只占34.81%。辅导员对于新媒体运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基本能算合格,最常用的如“文献检索”、“课件制作”、“易班平台”等掌握比例较高,分别占79.87%、81.13%和67.92%。在熟练程度的排序中,“文献检索”与“课件制作”也名列前两位。掌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和”的超过半数,达到51.57%。辅导员在“网页制作”和“视频拍摄与编辑”方面的能力不足。

2.2.4辅导员具有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但行动力不足

辅导员们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如“当媒体呈现的观点与您自己的已有观点相矛盾时”,81.13%的辅导员选择“要多方面考察一下该事件”。对新获得的信息,53.8%的辅导员有时会进行真实性验证,25.32%的会经常进行真实性验证。但是辅导员在批判素养方面表现出的行动力远远不足,调查中,“如果发现新媒体报道的某些信息有错误或偏差”,只有8.18%的辅导员“要跟媒介联系,要求纠正”,甚至有6.92%的辅导员认为“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想法”。

2.2.5多数辅导员能遵守新媒体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对搜集到的所需信息,54.14%的辅导员会“整理变为自己的信息后再使用”,35.67%会“完全理解并编辑后再使用”。这也体现了大多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新媒体道德素养。所有的辅导员在“上网时如果遇到诸如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都能选择“批判遏制”或“保持自律”。但能主动“批判遏制”的比例是38.99%,低于选择“保持自律”的比例。对于“学术上滥用新媒体信息的行为”,有80.38%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应予坚决反对”,但仍有近两成的辅导员觉得无所谓。

2.2.6辅导员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调查中,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人人网、微信等,关注普遍性和群体性的话题”,42.77%“依托党员干部或学生干部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重大事件或敏感话题上进行引导”。仅有6.29%的辅导员“主要依靠学校宣传部、信息办等部门力量,目前个人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辅导员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但大多仍未建立高效的网络舆论管理团队。

3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现存问题

新媒体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是自创信息呈现上的被动局面,二是话语权上的被动局面。新媒体平台上各类信息传播迅速,受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辩证分析能力,容易被不良行为和言论影响,形成歪曲的认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工作通常是一个“发现后再引导”的过程,是滞后和被动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态势要从提升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入手,着力解决如下现存问题:

3.1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阻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工具以高用户黏度为目标,注重娱乐性、新奇性和私密性,学生选择这些工具可以自由而私密地与同辈和朋友们交流互动,这些互动模式大多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而这里的“多”指具有非行政属性的群体。辅导员能够主动选择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工具与学生互动,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如我们调查显示,辅导员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上传下达各类信息或开展事务型工作。由于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每天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上传下达的工作量很大,辅导员缺少系统提升新媒体素养的时间和精力。

3.2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缺乏是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足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显示,辅导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5岁以下,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背景分散,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上明显不足,即缺少意识形态理论、中外意识形态辨析、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社会热点和难点的辨别、判断和说服能力方面较弱,难以掌握引导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侵袭的话语权。显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辅导员对新媒体信息的综合批判能弱,对新媒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控能力不足。

3.3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培训机制欠缺

经调查,只有24.5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75.1%的辅导员认为有必要参加新媒体素养相关的培训,以获得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制作或加工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的批判能力等。以上海为例,仅有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和德育处举办的“辅导员网络素养轮训班”的培训是以提升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为目的。

3.4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大学生是当今受新媒体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新媒体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建设性地使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与资源,具备信息批判和运用能力,遵循新媒体使用规范和道德,以能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媒体素养相关的课程,导致大学生缺少媒体素养相关的普及教育,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不遵循相关规范和道德要求。

3.5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弱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声,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是现行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挑战。调查显示,仅有34.81%的辅导员会利用新媒体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效果与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密切相关。新媒体创作能力是在对新媒体信息广泛阅读、分析、批判和整理的基础上,对个人观点进行创作(写作、录制、编辑等)的过程,是辅导员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全面体现。这不仅与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有关,也与辅导员的培训和实践密切相关。

3.6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能力不足

辅导员对新媒体舆情引导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普遍重视新媒体舆情,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等关注敏感话题,42.77%的辅导员建立了舆情监管团队。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传播爆炸性和影响显著性的特点,辅导员应明确其重要性和严肃性,意识到单靠个人力量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是远远不够的,应围绕上级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应舆情监管机制及应对措施,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4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策略

为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应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它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包含保障机制、学习培训、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体系急需建立。

4.1建立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是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专题培训是目前辅导员比较赞同的培训方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整合新媒体素养提升上的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培训保障机制,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方案应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各能力模块进行设置,着力提高辅导员在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作及制作方面的能力,具备新媒体应用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整合的方法与模式,训练辅导员的媒体公关艺术网络舆情处理技巧和网络语言表达艺术等。

4.2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

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增强辅导员在新媒体中跟学生沟通的能力,将沟通交流由单向传播、单纯灌输、控制为主变为双向传播、互动交流和引导为主。从传播学角度看来,高校德育就是一个以信息传播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精神行为状态的过程[3]。随着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科特色和思想特点,打造有吸引力、有针对性和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4.3创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传统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参与性低、材料与新媒体技术整合难度大、活动素材制作复杂、活动效果难以保证等劣势,目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要突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亟待建立辅导员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的进一步推进,也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实践检验。

4.4鼓励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骨干

在我国,除北大、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有传媒素养教育的课程外,绝大多数学校相对而言还是空白。在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开设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有难度的情况下,应鼓励辅导员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推进。具备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也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体现。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定期开展新媒体素养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完善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教学资源。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是单一的能力模块,而是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思想观念密切相连的综合修养。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能促进辅导员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备研判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翔.媒体素养的理论了内涵、核心观念及其跨学科性[J].北方论丛,2012(4):56-58.

[2]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

[3]曾海艳.高校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2(5):200.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3

【关键词】辅导员;博客;网络

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与渠道,这是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更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网络研究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针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设和运行辅导员博客平台,正是辅导员运用网络技术和手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 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的意义

据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对学校144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活动,从大学生上网时间地点、上网花费、偏好、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络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网络道德等多方面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了了解。调查显示,学生存在上网时间较长、花费较大、偏好娱乐型上网、网络安全意识较低、网络文明程度不高的缺点。50.9%的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娱乐上,只有16.2%的学生经常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从未浏览过的占29.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互动性差、不够灵活的占24.5%。者充分说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不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调查还发现,“每天上网”的学生人数约占20.7%,大部分学生(70.7%)被网络“现代化的信息”深深吸引,10.3%的学生认可网络可以“任意发表见解”的优点,可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空间,辅导员博客网所能发挥的作用将很巨大。

首先,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是实际工作的需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大的任务。如果能借助网络平等性、透明性、广泛性、互动性等优势,积极建设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博客网平台,就可以弥补常规教育工作的不足,还能够使辅导员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得到梳理、公开,得到广大学生、家长甚至是领导的认同,不仅能提高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更能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是管理人性化的需要。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把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着眼于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必须有效利用网络等为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新兴载体,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事务性的工作很多。网站开通后,辅导员通过在博客上纪录工作、公布制度、普及知识、抒发感受、引发讨论等方式,既能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同学,又能有效地梳理工作,还可以对本职工作进行展示,引发理解和共鸣……总之,借助辅导员博客,辅导员实现了个人化的“政务公开”,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四,辅导员博客建设,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博客,辅导员相互间不仅能看到工作开展情况和教育方法、手段,更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使网站成为辅导员之间交流借鉴的园地。同时,学校针对“学辅博园”的使用和辅导员应具备的网络素质专门对辅导员进行了培训,使辅导员的网络技术知识、个人思考能力与写作能力等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素质不断增强。目前,网站建设情况已经成为学校考核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参数,很好地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2 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的对策

2.1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的保障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根本保证。辅导员博客建设领导工作,是辅导员开展博客工作的组织保障。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其次,健全网络功能是基本条件。网站内容健康实用,紧密围绕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涵盖了评奖评优、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资助、党建与团建等诸多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为学生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网站栏目、板块设计合理,层次结构明晰,链接构造正确,便于浏览查找。个人博客种类繁多、立意新颖、实时更新、美观大方。网站技术可靠、保障有力。依托学校校园网,有专用域名、透明ip、服务器、机房等,并设有专人负责网站的信息维护、安全维护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对不安全和不文明的信息及时剔除, 从而保障了网站的安全有效运行。同时,网站将根据运行情况和时事热点、学生特点不断进行更新,确保建设与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2.2进一步加强导员博客建设管理工作

首先,各级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博客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大对辅导员博客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更新硬件设施,为辅导员工作创设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辅导员优秀博文评选、辅导员博客大赛等活动,提升辅导员上博客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工作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辅导员博客建设管理办法。一方面,建立囊括工作原则、博客内容、博客属性、博客形式等在内的辅导员博客建设管理办法,对辅导员上博客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对辅导员博客的量化考核制度和学生民主测评工作制度,对在该项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辅导员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对不合格人员及时教育整改。

第三,进一步开展与辅导员博客相关的专题培训。主要是不定期召开以辅导员博客建设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交流经验,互助学习;有针对性地探讨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的辅导员博客建设新方法、新思路;邀请专业教师举办包括网络应用技术培训、网络语言应用、网页制作、美工设计培训等在内的专题培训活动,提升辅导员的网络运用能力;择优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知名高校举办的辅导员博客的专项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第四,进一步理顺网上网下的互动与呼应机制。主要是将辅导员上博客工作与日常工作中的谈心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归纳总结,将网上形成的成果灵活运用到网下的具体工作中;积极促进qq、msn、短信飞信平台和email等网络技术手段与辅导员博客的融合;积极在辅导员博客网中添加校内网等网站链接,吸引学生眼球;积极建立辅导员博客圈、博客群组等博客群,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扩大辅导员博客的影响面等等。

第五,网站主题鲜明。注重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性和进步性。辅导员老师的博文和日志,无不高举党的伟大旗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最新时事、社会热点与学生实时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承明.辅导员博客的“经营”实践与思考.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4

关键词:自适应学习;在职教师培训;网络培训模式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重要途径,学习支持服务作为教和学之间的桥梁,它在网络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学习支持服务难以做到一对一的辅导策略,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知识提供相应的辅导方法,尽可能地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导学策略

1.多途径个性化信息推送

在信息推送方面,除了学习平台交流外,还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件和电话交流。因此,在职教师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QQ群、飞信等推送通知,鼓励学员通过邮件等途径交流。

2.提供清晰明了的研修指南和考核标准

辅导教师在培训开始前,要根据培训中的内容模块制订研修指南以及整个培训的考核标准。研修指南包括各模块包含的内容、重难点、重难点突破方法等。考核标准包括培训所得学分、培训时长各模块考核详细评价标准等。

3.考虑学习者学科和年龄的差异

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用年龄的学员在导学部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导学部分进行学习支持时,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如年龄稍大的学习者尽量选择较为传统的信息方法,如手机短信邮件;考核评价标准做成表格和图两种形式,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学习等。

二、交流评价策略

1.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交流评价方式

在职教师中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一般包括行动者、反思者、理论者和实用者四种类型。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实践应用能力不尽相同,要根据各种类型提供不同的交流评价方式进行个性化辅导。

2.严格控制回复时间和质量

在调查中发现,学员在发贴或提出问题后,在6小时之内回答是最有效的,因此辅导教师要严格控制回复时间,至少每6个小时要对学习平台中学员提出的问题发起讨论。此外,辅导教师要严格把控回贴的质量,促使学习者深入学习。

三、知识辅导策略

1.事实性知识的辅导

由于事实性知识的孤立性和较低的抽象概括性,因此在辅导过程中除了帮助学员重复和强化记忆外,更要注重情境化记忆,将事实性知识放在一个教师较为熟悉的情境中。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记忆事实性知识以及减少“只会记忆不会应用的现象”。

2.概念性知识的辅导

概念性知识相对事实性知识其概括性和组织性提高了很多,因此在记忆过程中相对容易一些。概念性知识一般是基础性知识,在辅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概念、原理等概念性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程序性知识奠定基础。

3.程序性知识的辅导

在进行程序性知识辅导时,首先要清楚地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能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主要是原理性与规律性知识才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其次,程序性知识学习前要有必要的子技能学习。最后,相对复杂的程序性知识,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局部技能的学习,再进行整体学习。

四、再生资源激发和利用策略

1.建立资源库

(1)优秀资源库。辅导教师可以将学员的优秀作业和心得体会进行整合,并进行“推荐”,被“推荐”后的资源会上传到优秀资源库中,供其他培训的学员作参考。

(2)常见问题集。对于学员多次提出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答案设置成“FaQ”,其他学员如果遇到这类问题时,就可以很快得到答案,同时也可以减少辅导教师的工作量。

2.创建奖励机制

(1)优秀学员颁发证书。在培训中对于被“推荐”的优秀作业、精彩的评论和深刻的学习体会将在最终学员评价中有相应的加分,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标准之一。被评为优秀学员,将颁发证书进行鼓励。

(2)平台首页推荐。对优秀的作业、心得体会或者分享的优秀教学案例,辅导员将这些优秀作品除了做成课程简报到课程平台上之外,还将这些优秀的学习资源到课程首页进行推荐。

参考文献:

[1]赵卫滨.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构建与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毛伦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维度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

[3]王成慧.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5

[关键词]引领式在线培训;质量保证;分层管理;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04-05

英国e-LearningCenter创始人JaneKnight女士在《数字化学习技术指南》一书中提到,在线的课程模式分为内容核心模式和沟通核心模式两类。从学习者角度来看,两种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分别对应了两种在线学习模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和引领式学习模式。北京大学从2006起开展网络师资培训项目,引入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利用远程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开展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先后设计研发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网络培训课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网络培训课程”以及“班主任培训网络课程”三门网络师资培训课程。截止2009年底先后在广东、辽宁、新疆、内蒙、四川、广西、陕西、贵州等地培训学员数近30万,经过3年多的远程培训实践,北京大学在远程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和稳健的教学平台。2010年,北京大学结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开发研制了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科培训课程。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启用的培训课程包含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语文四个学科。此次的火规模远程培训同样采用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

一般来说,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班教学,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于远程学习的特殊性,考虑其教学质量问题应该关注整个培训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尤其是将远程教学模式应用于大规模的师资培训,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北大引领式在线培训系统逐渐发展形成为由资源系统、管理系统、评价系统、交互系统组成的一个成熟系统。本文以“国培计划”北大远程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影响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因素。

一 课程资源

教学资源一直被认为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核心因素,过去的10年里,在网络教育领域对于学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于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相对比较少。“国培计划”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国培计划”课程用户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这一用户群体有如下的几点基本特征:①教学任务重,接受培训的时间有限;②教育热情高,资源严重匮乏;③继续教育愿望强烈,但培训机会少等。因此,参加培训能学到什么是这些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虽然引领式培训模式重在沟通,但要想给受训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培训服务,仍需设计丰富的贴近一线教师需求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质量保证是此次远程培训质量保证的基础。

1 内容的选择贴合一线教师的需求

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北大网院国培教学专家团队就培训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定做了细致深入的研讨,各学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方面确定“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典型案例为载体,同类问题聚合为模块”为设计理念。

核心问题的梳理来源于研发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及前期调研,在问题的选择上面,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切切实实地帮助解决一线教师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性比较强。例如: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梳理了6个中西部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入了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两部分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①如何合理确定教学目标;②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③如何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④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⑤如何提高练习的科学性与针对性;⑥如何运用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师教与学的有效。

案例的选择以能说明问题为依据,用案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实录,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片段,但要求能突出教学问题,有侧重点;同时,案例不一定只选择“完美”的,“有缺陷”的案例只要能说明问题都可以选取。

同类问题聚合为模块,本次培训课程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考虑到时间等各方面的因素,每一个核心问题的阐释视频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一个教学单元可包含多个类似的核心问题,每个模块解决一类型问题,一般来说一门80学时的课程由6-10个模块组成。

2 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打破以往“专家讲座为主”满堂灌式的传统培训模式,设计为“专家引领性讲授和实践性课堂点评相结合”的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每个模块都包含有热身活动、专家引领、名师讲堂、拓展阅读等内容,其中专家引领、名师讲堂里提供了专家的引领视频、专家对话教学内容、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录分析等内容供学员学习。拓展阅读的内容提供了与本模块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供学员选读。

教学视频以问题为单元逐步推进。视频内容不再单一地以专家讲座为主,增加了很多专家互动的成份,每个问题视频一般由案例、案例研讨、问题聚焦、专家对话、主持人小结等元素构成;部分学科模块还采用了主持人制,由主持人研讨课程方案、设计模块内容、讲授重点问题、连线课程专家、搜集相关案例等。在视频的组织方面,通过穿插专家采访、讨论、案例视频等来调节相对单调的“半身像”讲授。

3 学习活动:简单明了和一致性

美国异步网络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法则,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①教学过程要简单明了;②教学活动要保持一致性。这两条经验法则的目的是:尽量让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本身,而不是浪费在技术平台和教学手段上。为贯彻这两条法则,北大网络课程的设计中精心选择学习活动并保持一致性,每个模块的学习活动包含专家引领视频、名师讲堂、在线测试、交流研讨、实践课堂作业;同时,为了保证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本身,所有学习活动都设置在课程主页面中,实现了相对固定的网络学习空间;按照时间线索组织所有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只需要按照时间线索,顺序完成课程主页面中各项学习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时间的组织上采用“大同步、小异步”的形式,按序开放教学模块,新模块开启后,过期的教学模块不关闭。对于一个教学模块,学习时间固定,在该时间段内,学员可以随意选择时间来学习该模块的内容,但一旦超过了模块学习规定的时间段,在线测试与实践课堂作业将不能提交,学员必须等到课程培训末期进行补交作业。

二 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与专家支持服务团队

教学管理是教与学过程落实的组织和制度保证,也是网络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观测点。因此,要改善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网络学习是一种受控的自主学习,管理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可见,作为一种网络学习行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远程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北京大学在实践引领式在线培训模式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虚拟组织管理体系。

1 三级教学管理体系

为保障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i的顺利进行,北京大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并明确各岗位聘用机制和岗位职责。即:北大教学监督及省级教学监督、教学助理、辅导教师岗位。

(1)辅导教师

由于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的核心即在于教师对学习者的引领,因此,在对受训教师的管理上采用了基于“班级”的管理模式。将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受训教师随机地分成不同的“班级”,然后在“班级”内部再将受训教师随机地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教学班匹配一名专业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的日常工作可分为教学与管理两部分,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

①定期教学公告,引领学员学习,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②评价学员提交的主观性作业。学员提交的任何一份作业,都要求辅导教师在24小时内作出评价反馈;

⑨编写模块学习小结,提炼学员问题给专家,为专家与学员的交流做枢纽;

④跟踪并记录学员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站内消息、班级讨论区、邮件、QQ群等)督促掉队学员;

⑤……

(2)教学助理

为便于对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每15-20名辅导教师匹配一名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学助理,教学助理工作主要面向辅导教师,职责如下:

①指导辅导教师日常工作,帮助其解答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②监督辅导教师日常工作,对辅导教师工作中不当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

③定期向北大监督人员汇报各班各模块教学进展情况,提交辅导教师日常工作检查表,辅助北大网院管理部门对辅导教师进行考核;

④……

(3)北大教学监督与省级教学监督

按学科分省、分地区安排北大教学监督,主要工作为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负责对教学助理和辅导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定期抽查所负责的教学班级,及时发现辅导教师与教学助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指正。

省级教学监督主要负责监督本省市学员学习情况,与各教学单位保持联系,确保学员的登录情况,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并处理。

为便于三级教学管理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了“辅导教师工作论坛”。论坛将工作事务分区管理,网院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安排值班人员,在非工作日也能随时在线解决辅导教师和教学助理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2 三级教学专家支持服务团队

本次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支持服务的教学专家团队由学科领域里的知名学者、长期关注中小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和在教学一线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同样采取三级分层管理的模式,即首席专家、主持专家、核心专家团队三级。从课程的设计、制作到教学实施阶段,教学专家全程参与,从课程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学科前沿知识等各方面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专家进入各个教学班观察学员的学习情况,进入辅导教师工作论坛与辅导教师沟通交流,进入在线答疑论坛为学员答疑解惑,并定期开展实时答疑。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含:

(1)编辑学科简报: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分省编写模块聚焦,主要反映学员在该阶段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省编写阶段学习简报,简报中一般包含重点问题梳理、热(难)点聚焦、作业精选、辅导教师精彩点评、案例分享、精彩交流、班级感言等。

(2)辅导答疑:教学专家的辅导答疑包含实时和非实时两种类型,通过“在线答疑论坛”进行,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一般组织实时答疑2-4次。

(3)作业抽查:教学专家可进入教学班抽查学员作业,直接点评反馈,与学员进行交流。

(4)撰写总结报告:培训结束后分省撰写培训教学情况学科总结报告。

教学专家团队间通过邮件、QQ群、在线工作室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备课会。

三 过程性评价体系

对于受训教师,本次培训没有最终的考试环节,评价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采取过程性评价体系,将满分100分分配到各项学习活动中,重点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察。课程中参与评价的项目有“测试”“交流研讨”“实践课堂作业”,其中测试只有一次提交的机会,学员提交后系统会进行打分,学员可查看成绩以及错误题目的正确解释;交流研讨中学员提交的讨论帖与实践课堂作业由辅导教师主观评价。辅导教师在对学员的作业进行评价时,不仅需要打分,而且要求给出详细的评语,指出学员作业中的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学员可根据辅导教师的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平台允许学员重新提交作业,辅导教师针对学员对作业最终的修改情况给出合理评价。同时,为了缓和工学矛盾,在课程时间安排里设计了补交作业的时间,错过正常作业提交时间的学员有机会补交作业,补交作业会在作业总成绩中扣掉一定的分数。每个模块的学习活动总成绩都为100,每个模块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辅导教师评分后,平台自动根据模块权重进行核算,将最终成绩显示在平台的“成绩单”里。各模块学习活动评价量规如表1所示。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成绩在逐渐累加,平台详细记录了学员的学习痕迹,学员可以通过查看“个人学习记录”和“成绩单”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四 交流与交互

引领式在线培训模式重在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手段,为师生之间提供便捷且能将“交互”转变为“资源”共享的交互平台是引领式在线教育能收到良好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北京大学应对“国培计划”大规模教师培训需求,设计了如下几种有效的交流与交互工具:

(1)站内消息:一种类似于手机短信的交流工具,在教学平台里,该工具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学员可以通过站内消息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可以与同伴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站内消息向班级全体学员方便地通知、公告等;

(2)班级讨论区:这是一个师生共用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心得交流、日常教学问题探讨、交流谈心的空间。学员可以通过在“班级讨论区”发帖的形式向教师、同学发起提问,或者引起一个交流话题,大家一起讨论,同时辅导教师也可以将一些醒目的学习提醒在此;

(3)在线研讨论坛:班级讨论区的交流局限于一个教学班,而在线研讨论坛则是一个全开放、全公开的平台,来自

不同省份的参训学员、辅导教师、专家、省级专家可以在此探讨教学问题,进行沟通和交互。

除了上述三种平台设计的交互工具外,一般辅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建立班级QQ群、邮件群与学员方便地交流。

五 总结

培训结束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此次受训学员进行调研,可以看出学员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是都比较高的。表2为内蒙学员满意度调查结果。

北大负责的其他省市如山西、贵州、河南、黑龙江、广西、宁夏等10个地区的国培项目学员整体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及满意的评价比例均在96%以上。学员的满意度与好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此次培训的质量保证做的相对比较完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培训开始初期学员登录不积极,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偏远地区地方教育部门上下级沟通不够及时:②学员的培训意识不强,在获得培训账号后,没有及时地登录教学平台。

(2)地方选派的辅导教师工作意识不强,本次国培,辅导教师80%是通过地方选派种子教师,对种子教师进行培训者岗前培训后选聘为辅导教师,这些辅导教师的工作意识普遍不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这些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参加过网络指导教师这类型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教师是第一次接触远程培训,对远程平台操作生疏,不适应远程教学工作;②大部分种子教师都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较大、工作任务较重,经历有限。

(3)学员作业中存在抄袭现象。一些学习不够积极的学员,为应付完成作业获得培训成绩,采取网络摘抄、抄袭同伴作业等行为提交作业。

(4)视频课程下载等问题。由于涉及到版权问题,目前的视频课程只供在线浏览,不提供下载,但部分受训教师希望能够永久保留这些学习资源。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前期的精心设计是远程培训质量保证的基础,但在大规模培训实施过程中依然会不间断地表现出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实现培训的真正有效性,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改进一再实践……,这是一个长期循环的过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验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秦宇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版),2005,(11):37-39.

[2]刘晓晴,王以宁关于提高先到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8):23-27.

[3]郭,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4-28.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

目前,中国高校有在校大学生2500万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也多达十余万人。辅导员队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后者将早期“政治辅导员”的称谓改称为“辅导员”,并且首次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随后,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制定并下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这一系列密集的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也为高校辅导员培训指明了工作方向。本文指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关制度不完善

由于中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起步晚,辅导员队伍建设、角色定位、培训、晋升及考核激励机制等都不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尤其是《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已经指导辅导员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高校在具体制定的校级辅导员培训相关制度存在问题。

(1)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与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关的时间、经费保障机制。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和复杂性,辅导员培训工作一般不会安排在日常工作时间中,更多的是集中在假期进行。辅导员培训所需经费高校也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另外,缺乏科学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及相应的奖惩机制。

(2)培训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学生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各高校在制定培训制度时往往对其重视不够,导致学校制定出来的培训制度仅仅停留在文字上,不接地气,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具体执行。

(3)缺乏培训监督和反馈制度。接受培训的辅导员自身缺乏学习积极性,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各方面原因极大地影响着培训的效果。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培训信息反馈机制。培训单位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真实有效地反馈给学校,学员对培训单位的教学质量给出公正评价。培训单位与学员互相评价,高校根据培训过程中各方的反馈信息综合评定,不断地提升培训质量与效果。

2.高校辅导员培训形式单一,课程不系统

目前高校培训采取的主要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加强广大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课堂理论讲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差太远,很难激发辅导员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培训、挂职锻炼实践教育、国内外考察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三大部分。由于高校辅导员所读的专业各有不同,所以每个辅导员的理论功底、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本身就会有很大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掌握会比其他专业的辅导员要好,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其他专业的辅导员更有优势,软件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对于处理学生工作时所用到的办公软件及程序编写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往往是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省的辅导员培训同样的课程。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区别对待,影响培训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三大部分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方面,需要吸收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并且结合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起步较晚,所以目前精品系列教材和课程还不完善。

3.高校辅导员学历,科研水平提升困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要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近年来,我国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但是学校现任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本科学历的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而具有博士学位的辅导员的缺乏导致很难组建具有不同梯次成员的科研团队,进而难以产出重要的科研成果。辅导员渴望提升理论水平,但纠缠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知识及开展研究工作。

4.高校之间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低

各省、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低。由于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很多辅导员培训都是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本校专家在校内完成的。这样不仅会导致工作思路狭窄,更会浪费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聘用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辅导员培训教师来完成各种校内培训,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而且对于促进高校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各省、高校之间辅导员互相交流培训机制不完善,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得不到广泛传播。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改进建议

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可以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全面提升辅导员服务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并创新培训相关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相关文件,但是高校是具体执行这些政策的主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创新培训相关机制,不仅要从健全培训制度入手,更要完善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奖惩、监督和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等制度,将这些制度有机地融为一体,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的科学、创新、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切实保证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培训形式多样化,大力强化学网络培训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这些培训内容包含多学科知识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培训、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教育、国内交流、国内外考察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可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打造网络培训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和复杂性,辅导员很难有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学习培训课程。网络培训课程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无论何时何地,辅导员可自由安排培训课程的学习。网络培训可覆盖全国约十万辅导员,全国的优秀辅导员培训课程都可纳入其中。任何一门培训课程都可被全国辅导员学习,全国每一位辅导员都可与培训导师进行交流与评价。无论导师还是学员,每个人既是网络平台的参与者也是建设者,集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关力量提升高校辅导员培训质量。

3.提升高校辅导员学历与科研水平

近年来,我国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但是学校现任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则是少之又少。通过选拔优秀的骨干辅导员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更能有效提升其科研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建具有不同学历水平的科研团队,强化科研团队的梯队建设,能提高广大辅导员队伍在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另外,考虑到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吻合度问题,很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的专业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专业。这种情况就造成了这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所以这部分辅导员继续读硕士或者博士时,可选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专业,有效提升理论水平,以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2):42-45.

[2]王民忠,赵锋,彭庆红.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146):42-44.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7

关键词:网络思政;辅导员;核心素养

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辅导员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论诠释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等,程琼、王洛忠[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一文中提出从思想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素养、道德品质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四个方面寻求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的路径。汪平、梁慧和许宁[2]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辅导员核心素养,分析其构成、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辅导员核心素养认同机制,从而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信息的膨胀、新媒体的介入对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媒介接触的信息品类增多且图文并茂,若辅导员再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去教育学生,则学生势必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网络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要认清网络思政的优与劣,坚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剔除网络中的不利信息,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实际,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然而,目前关于如何在网络思政视域下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对网络思政视域下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提出新的途径,以期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3]。

1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结构分析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学习素养等,它是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也最为基本的能力与思想品德。其中,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体现出辅导员的“三观”以及道德观和政治观,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它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其教书育人方面起着导向作用,但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辅导员形成长期意识。辅导员作为师资力量的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成为祖国栋梁之材,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有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够为青年学生传输正确的思想,使他们的成长之路不会偏航,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正能量、做正事的人。简而言之,辅导员应具备育人素养,将学高为范作为终身目标。辅导员还应具备学习素养,因为在核心素养的内容中,学习素养属于基本素养。学习素养是指辅导员基本的学习能力,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理念等。

2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1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日常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指导者,自身应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便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育部颁布的第43号令文件,辅导员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结合新时代的技术设备促进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打开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建立网络阵地,促使青年成为具有正能量、积极进取、弘扬主旋律的人。因此,高校辅导员有必要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面对新时代衍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寻求新方法和新思路。

2.2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诸多教育任务,比如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的学习疑难、管理好学生队伍等。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以便实现职业价值,进而实现“育人育己”“成人达己”。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学校其他部门并不十分认可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十分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此外,很多辅导员都将精力放在教研和教学上,没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重视,也没有将其当成核心工作内容。尽管如此,在人才培育方面,辅导员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不仅学校,就连辅导员自身也没有重视自身的队伍建设,他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日常事务上,没有潜心进行科研,也忽略了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此以往,辅导员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提升核心素养,努力获得较高职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这不仅有利于辅导员产生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信心,也能够令他们获得同行教师的尊重与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2.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很繁重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及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所包含的9项内容,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理论教育以及网络思政建设等。其工作量也体现出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辅导员要依据相关理论,而理论的现实归宿也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因此,在理论建设方面,无论是学风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目的都在于高效地解决问题。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发展成长规律进行深刻研究,然后依据工作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3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路径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具备的适合个人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的必备品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辅导员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并针对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进行分类指导,以便从中发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辅导员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将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化为辅导员实践工作中可操作、易掌握、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从而提升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4]。

3.1营造氛围,创造育人环境

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内外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内部动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资源,搭建平台,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导向力量,为高校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了避免政策流于形式,政府还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其次,社会要认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承认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有必要在社会上对典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事迹进行宣传,以帮助高校辅导员重塑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最后,高校要积极落实政策,积极采纳并细化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案,选拔骨干辅导员,将其作为优秀榜样,从而在校内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得其他辅导员也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基于此,高校要帮助辅导员突破发展瓶颈,通过优化评聘办法,在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职级晋升与实际工作表现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令高校辅导员能够走上更加专业的成长道路。

3.2加强教育和引领

辅导员往往在接受短暂的职前教育之后,紧接着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要想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就要将重心放在辅导员职后教育上,而且这样也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培养辅导员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日常时间以及假期时间对辅导员进行集中培养,通过这种系统的、具有目的性的培养,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提升自我。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典型事迹予以认可并宣传,使得辅导员的地位与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其次,高校在辅导员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管理和组织的作用,其在聘用辅导员时要把好质量关,还要在辅导员入职后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逐渐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同时还要分析国内外形势,帮助辅导员树立坚定的立场,提高对外界侵扰的抵御能力。最后,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5]。只有让辅导员产生本源动力,才能激发他们成就事业的热情,使他们对工作产生热爱之情。然而要想激发辅导员的本源动力,就需要高校进行监督和指导,使得辅导员少走弯路,让他们能够顺利提升核心素养。高校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案,令每个辅导员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相关的培养策略。高校辅导员互相之间应分享心得,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展开学习交流,使得自身素养更加完善,内外发力,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核心素质。具体而言,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高校辅导员要坚定职业理想。辅导员要树立职业理想,并以此为终生奋斗方向,但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多辅导员并不认可自己的工作价值,个别辅导员甚至将当前的工作视为过渡期,这就很难让他们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也很难让他们对职业产生认同感。第二,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烦琐的,他们需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他们自身练就过硬的本领,能够高效应对各项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遇到各种成长困惑和生活问题时,往往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与开导,辅导员这时要对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感同身受,尤其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辅导员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3.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有良好的业务能力,明确培养人的方法。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这也是其骨干地位的体现。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备培养人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首先,辅导员在积极参与集中培训的同时,要展开自主学习,这就要求高校建设专业的研修基地,为辅导员提供研修平台。培训主要分为三级,分别为部级、省级以及校级。辅导员在入职初期可以申请校级培训,满2年工龄能够申请省级培训,满4年工龄能够申请部级培训。其次,各级部门应针对辅导员的专业以及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给予专业指导和对口培训,帮助辅导员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辅导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提升育人效果。

3.4搭建良好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关注度,辅导员的地位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国家与高校都对辅导员队伍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针,很多高校搭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平台。首先,高校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方向,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平台,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结合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策略。与此同时,高校要兼顾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以及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职称评审进行专业规划,制定与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标准。比如,对于辅导员职称评审,高校可采取“三单”模式,即评议组单列、指标单列、计划单列。此外,高校还要制定适合辅导员的奖励考核办法,分别从措施以及制度上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做好铺垫,使他们待遇有保障,做事有平台,同时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些措施有助于辅导员地位的提高,令辅导员在学校产生归属感。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给予关心,相关部门和学工部门要及时了解辅导员对于工作以及学校的看法,帮助他们解决心中困惑和实际困难,助其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使其坚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决心。最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借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新媒体与教育资源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价值。高校辅导员是以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与大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朝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琼,王洛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86-89.

[2]汪平,梁慧,许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6):71-76.

[3]张莉,鲁萍,杜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130-132.

[4]高蓉蓉,王豪.强化“六个要”:高校辅导员素养提升的思想着力点[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4):74-77.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8

辅导员队伍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问题

根据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对辅导员、班主任作了明确的定位: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如何实现辅导员队伍专职设置一直是个混乱状态,相关的晋升、辅导员自身发展和待遇问题,一直以来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定的因素,也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纵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来源趋于多样化,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做出大量的颇有成效的工作,但辅导员在很多力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尤其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辅导员配备比例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专职辅导员要按1150或1200的比例配备,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一直以来,因为人数不够,高校辅导员都是超负荷工作,学生比例太大,也是导致思想教育不能全面、深入铺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2.工作繁杂,岗位定位不清晰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不仅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同时还要承担许多事务性工作。高校辅导员除了以上繁重的工作外,还要接受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学院办公室等各党政机关的工作任务。校、院系的双重管理造成了辅导员整天忙于杂务,很难做好专门性工作。

3.专职辅导员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

有调查数据显示,32.4%的辅导员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辅导员的发展持消极态度的占60.4%,65.4%的辅导员认为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此外,做几年辅导员后工作去向不能确定,在调查中,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发展前途”的占71.7%,辅导员流动性大,占到总数的10%以上,思想极不稳定,流动严重。

4.理论水平低,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

高校辅导员由于事务性工作过多,部分人自觉不自觉的就放松了政治理论的学习与专业学习。造成了掌握政治理论知识不够,不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理论来引导学生,造成在开展学生思想工作时出现教育空乏无力的局面,专业知识的引用不足导致教育缺乏说服力。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扩招造成在校学生人数猛增,学生质量良莠不齐,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和棘手问题,这就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将很难驾驭当代大学生,并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

5.专业培训不足,继续教育机会少

作为当代大学的辅导员,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加大。尤其是心理和就业的突出矛盾,也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在心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化技能。所以,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必须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来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解决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措施

1.转变辅导员角色定位,激发一线辅导员工作热情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高校中心工作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辅导员的角色愈加多样化,已经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人生引跑者、心理咨询医生、知心朋友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2.形成稳定合理的辅导员管理和薪资待遇机制

首先,针对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健全完备的辅导员培养机制,和教师同等的晋升机制等,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后续化发展问题。其次,形成真正切实有效的鼓励工资制度,解决年轻辅导员后续生活困难,才是保证辅导员队伍稳定的根本因素。

3.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多元化的双重影响下,面对科技发展和信息发达的社会状态,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压力,辅导员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文化意识、专业意识应不断增强。针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问题应及时调整工作状态,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1.什么是“双师型”辅导员队伍

“双师型”辅导员制度是借助专业课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务”这一提法来界定辅导员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辅导员,即“综合加专长”模式的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门综合知识,当好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辅导员这一教师角色;同时还要求辅导员依照自身的学科背景,结合学生成长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研究,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2.如何开展“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这“双师型”是指辅导员既通过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通过掌握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效果不好”的问题,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本着这一目标,高校应制订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项目及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社会交际专家、党务工作专家、人文艺术指导专家等几个方面的专长培训方向。按照统筹规划、个人自愿的原则,安排辅导员有选择地进行课程学习。

(1)心理咨询师

随着竞争和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交往、感情等问题日趋复杂,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培训建设是专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加大对辅导员专业心理培训的力度。

(2)职业规划师

通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就业难,有业不就或不对口的局面。

(3)网络监控师

辅导员通过专业的网络技能培训,掌握搭建学生交流网络平台的计算机技能,实现和学生的实时互动与网络监察,介入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把握学生舆论方向,从而营造和谐轻松的网络学习环境。

(4)社会交际专家

通过对辅导员的社交学、口才学、行为心理学的专业化培养,掌握社交技巧和礼仪,更好地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开班授课,促进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

“双师型”是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更多强化其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社会角色定位,成为一专多能的现代化辅导员。一方面,形成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拓宽辅导员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开展,深层次地挖掘教育的潜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的局面,为社会提供更加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宇.浅析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9

一是认真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和学前培训。为了让所有新生了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知识,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顺利地获取高等院校、农广校等农民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各种支持服务,对每批次的新生均进行入学教育和学前培训,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培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高等院校、农广校等农民培训机构的教学支持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二是结合成人特点加强和规范导学、助学工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主体是基层干部、农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也面临学习与工作、生活的矛盾。我们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农时安排某一周为辅导周,或者在培训中不定期的安排各种形式的助学,指导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等等。坚持聘请教学水平高并经过东北农业大学聘任的教师进行面授辅导,这样既解决了远程网络教育学习师生不见面、缺乏交流的局限性,又提高了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对要求必须参加的辅导时数达不到总时数70%的学员做出不准参加相应课程考试的规定。通过运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了学习效果。

三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做好学员的学用结合教育,培树学以致用典型,促进培训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比如2011年秋季学员刘振彪,参加学习时担任宽城县独石沟乡蓝旗地村村支书,蓝旗地村经济落后,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由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通过农广校组织的东北农业大学网络专科学习,刘振彪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动村民们靠科技致富,在种植板栗的基础上又搞起了网箱养鱼,年收入达到35000元。之后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搞开发跑资金、找优惠政策、成立了移民养鱼协会,使全村的渔业在产、供、销上都有了保障,全村已有网箱养鱼500箱,继而又开办占地60亩具有现代休闲旅游意义的满族文化风情园。通过不断的深造学习,刘振彪用他的智慧,用他致富事业的执着,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至今90%以上农民掌握了两门以上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带领村民踏上了致富路,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好评。

四是开展好学员的毕业前教育。各批次学员在完成学业后除举行毕业典礼外还应组织毕业前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专业技能服务意识。引导学员以在校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契机,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五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操作流程,加强对咨询服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控制管理,处理好学生的各类咨询、查询等问题,做到有记录、有反馈。

二、逐步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构建功能完善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是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是改善教学条件,提供优质资源。落实教学需要的学习场地、配备必要的辅导学习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及其他必要的条件和设施是办好远程教育的前提。承德市农广校先后建立数控软件实训室一个、图书资料室一个、大型电子阅览室一个、农化实验室一个、电工电子实验室一个、中级电工维修实训室一个,电气控制及pLC一个,数控实训车间一个,并建设成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金融等专业实习、实训、考核为一体的部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服务于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属八个县分校均配备有办公场所、教室、计算机房等,有专职老师负责远程教育的辅导、管理、服务,学员可以就近进行网上学习、实践,方便培训、交流、降低学习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远程教育各教学环节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是建立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动态网络信息资源系统。为了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为农民提供大量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高校不断重视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制作。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依托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大学等专门机构建立完善的学习资源库,实现农民教育的终身性。资源库的建设在符合农民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的同时,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征,突出地域特色,结合承德的自然、历史及社会条件,促进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以农民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对学习效果实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与学生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检查学生制定的自主学习计划,利用网络平台登录次数、作业、撰写学习笔记等形式督促学生按时并独立地完成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扫清学习障碍,促使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为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校采取了结构记分法,每门课程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作业、参加辅导时数、笔记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院安排的作业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网上作业,一种是纸质作业,分别在每门课程的期末总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我们还提出学生必须撰写网上学习笔记,将每一次学习的时间、课程、重点记录下来,每学期不少于32次,最后科学汇总出学员的平时成绩。通过对平时成绩的严格管理,学员对网上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技能。

四是为农民提供有效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作为直接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承德市农广校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提供通俗易懂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不断满足农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农民是现实生产者,学习科学技术基本上是利用业余时间,只能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得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针对农民培训服务的网络课程,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能够尽快用于生产实践。

三、结束语

网络教育辅导培训篇10

以往的培训在开始之前很少有培训方与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基本上都是培训教师报到后,直接开始面授,对于受训教师对本领域知识的把握程度、接受能力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笔者认为,培训教师应该根据培训计划,在每次培训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对受训教师做问卷调查并布置学习任务,内容包括英语知识的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教学案例的学习等,要求学员完成一定量的自我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受训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和目标。培训机构可以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全面把握受训教师所擅长以及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作为下一步进行个性化培训的参考。

二、建立多样化的面授模块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专业背景以及教育经历各异,很多人甚至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培训内容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区分开,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面授模块。模块的设置可以参照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方式,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种。必修模块包括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选修模块内容应该涵盖教学方法、中西文化以及一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文学素养等。同时,在培训期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开拓眼界、提升教学素养。

三、建立个性化的网络辅导

多样化的面授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个性化的网络辅导则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教师不同的特点以及需求,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的接受度和关注点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接受培训后,其问题点也会不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即时交流的途径,e-mail、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些媒体工具建立远程辅导系统的可行性大,有效性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辅导可以实现培训教师一对一具体教学,让教师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而学员的个性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网络的随时性也有利于师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四、建立训后实践、观摩环节

面授和网络辅导可以帮助受训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但这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理论培训结束后,还应邀请城市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将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介绍给受训教师,同时采取一对一联络的助学模式。因为城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教材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学习策略、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可以组织受训教师走进城市中小学英语课堂,一方面,可以直观感受优秀的英语课堂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在备课—说课—授课三个环节接受指导后,可以自己尝试组织课堂活动,感受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积累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受训学员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在对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邀请了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名师到教学现场,为学员上示范课、研讨课,使学员从中了解到了英语教育的多样性。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