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0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造性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无处不用数学。”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前,使数学兼有科学与技术的双重身份。因此,数学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善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尤其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设疑难,激发思维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在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问难不失为激发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数学教师讲课,一般都通过理论解析、案例评析、演板练习等方式进行,这样,一是让学生在练习时有针对性,二是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具体和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也完成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在认识了乘法意义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5+5+5+5+4=?学生的反应是情绪化的,大部分同学都在嚷嚷“不能写成乘法算式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指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的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化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孩子们得出的答案是5×4+4(一般思维),6×4(4个6创新思维),4×6(6个4创新思维),7×4-4(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必须积极地去开发。

二、比较分析,促进思维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可以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例如,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了多少米?等等,通过比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鼓励想象,加强思维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笔者发现,合理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不失时机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

四、引化训练,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3

一、立足“双基”,注重能力培养

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制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有丰富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这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双基”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同时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展开讲解,完善其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足够的能力,去形成创制性思维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1.精心设疑,提高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又叫创造性问题解决,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它总是从问题开始,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自己脑筋去分析、去思考,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从“疑”入手,设法造成学生思维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学生解惑动因和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我讲“求线段和的最短距离”的问题时,我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一少年从a出发,骑着马去河边让马饮水,然后回村庄b。怎样走,路程最短?”此时,让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上边的问题在你争我辩的氛围中得以解决。这样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合作探究,预留创造性思维空间。《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一理念指出:我们教师在平日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相互沟通的时间与创造思维的空间。只有这种在探索中求异,在交流反思中的活动,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合理引导,教授创造性思维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容授人以渔”。那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讨论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思维十分活跃,但有时可能缺乏思维的条理而来回乱碰。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势利导,通过小小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让学生逐渐理清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这样教学,不仅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还教给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猜想、分析、交流的创新思维方法。

4.强化训练,提高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此,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方式:

⑴训练学生由同一题设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目的是学生要克服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解题方案,既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这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充分揭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⑵训练学生根据同一结论联想到多种题设的发散性习惯。例如:abc中,e、d分别在边ab、ac上,要使abc∽ade,只准增加一个已知条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这样做学生认为是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觉得可以一试。同时,这种训练还可以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培养了他们善于创制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4

一、注意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虽有独创的成分,但它是以思维的灵活性作为基础的,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思维品质,它在数学教学中活跃地表现为解题能力,即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的能力,灵巧地从一种解题思路转向另一种解题思路的能力。课本上的例题往往具有典型性,通过对例题的讲解,既复习旧知识,又介绍新知识,是知识的应用和解题方法的示范。因此在讲解一个例题后,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揭示条件和结论同一必然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从同一材料来源,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思考实现同一目标的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也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案例1】求证等腰三角形中的两个底角相等。

[D][a][B][C]

如图,已知aBC中,aB=aC,求证∠C=∠B

解法一:作∠BaC的平分线aD,由SaS可证得:aBD≌aDC,即得:∠B=∠C;

解法二:作BC边上的中线aD,由SSS可证得:aBD≌aDC,即得:∠B=∠C;

解法三:作BC边上的高线aD,由HL可证得:aBD≌aDC,即得:∠B=∠C;

解法四:直接证明aBC≌aCB,由SSS可证得,即得:∠B=∠C.

对案例1的不同方法的解答,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而且对中位线以及梯形与三角形的中位线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更是体现了数学中的思想。对例1的讲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引导他们进行知识整理的同时,恰当地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第四种方法正是思维活跃而后产生的独创的发现。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注意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特点表现为洞察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实质,以及揭示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具有从所研究的材料中暴露被掩盖住的个别特殊性的能力,还具有组合各种具体模式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深刻性。

适量的习题是掌握知识的必需,因此在进行练习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习题的作用。一题多变,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常规习题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把条件、结论完整的习题进行变化,让学生先猜测结论,再进行证明;给出多个条件,让学生在解题前,先进行必要的收集、整理、筛选;要求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加强发散型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三、注意前后知识的贯穿,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数学知识的复习不是靠多做几道练习题就能奏效的,一堂好的复习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巩固学过的知识,更应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为目的,把整个复习作为思维不断演化和扩展的训练过程,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复习过程中,在强调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应该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既能运用旧知识来帮助掌握新的知识,又不断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数学复习中,知识结构完整,知识跨度较大,数学方法齐全,因此在复习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复习,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有联系又有区别,方程、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是画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时必不可少的基础,掌握函数的图象、性质也为研究方程和不等式提供方便。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就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就更有可能。

四、引导学生反思,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特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操纵条件和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二是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为数众多的信息。三是新颖性,它在概念、理解、结论方面都包含着新的因素。独创性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为不按常规进行思考、解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可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折叠长方形aBCD的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eC的长。

分析:这是一个折叠问题,学生都能通过折纸,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关系,设De=eF=x,得到:x2=42+(8-x)2,解出x=5,得eC=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5

【关键词】创造;思维;培养;教学环境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1.教师要创设引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情景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性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学富有实践性、创造性。

2.迎合现状营造创造性氛围课堂

现在学生由于多数受到家庭宠爱,性格比较活泼敢想敢说他们获得知识面也比较广,对一些问题往往有独到想法,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问题还没出来时,有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断然评价他答案,而应因势利导鼓励他讲出理由可以让学生去想去说,每想法都是课堂上生成资源,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将题目变成开放题。营造出创造性教育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创造性,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造性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造性能力培养。

3.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要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每个学生以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才能让他们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深挖教材资源巧用一题多变训练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学生总是陷于题海中,她们做了大量题目几乎成了做题机器,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知识点零散,系统知识点内涵和外延规律之间联系不清楚,她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而没有深挖题目之间内在联系,只有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乐学数学这就要求教师重视以课本为依据考查基本知识灵活、综合运用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注重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习题内涵或将原例题中条件或结论改变一下使之新例题;或将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改编为一些开放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或对课本例题、习题解法来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解归一等形式让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创造性视野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1.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新思维。

2.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敢于假设、怀疑,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钛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3.诱发灵感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6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教学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旋律、节奏创编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音乐课上的创作活动不同于艺术家的音乐创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音乐创作中的神秘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创作旋律时引导学生通过旋律填空、旋律连接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在一开始时,教师出示两小节的乐音“13535鼓励学生大胆地连接下去,再创造几个小节来构成一个完整乐句。开始学生可能会有些害怕,把创作看得很神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12357”这几个音,接着再用这几个音即兴给学生弹一段音乐,弹完后学生都觉得好听,这样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活跃起来,他们接着使用“13535”就可以创作出许多变化多端又具有创意的音乐旋律。又如在节奏创编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教师先击出节奏“×××××”,请学生一个一个来接,当学生用不同音色的乐器分别击出自己创作的不同节奏时,他们会非常兴奋,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喷涌而出人意料。通过这种旋律、节奏创作教学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内容会不断扩展,音乐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多,由此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树立起他们的创作信心,培养了求异的思维。

二、利用音乐鉴赏激发学生创作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常常处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伴随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笼罩在美感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思想最活跃的状态,极力想超越经验的世界。此时,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尤其具有创意。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欣赏创作。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应多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学生听到国歌时可以想到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如何为祖国争光,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亿万人自豪激动的心情是怎样;有的学生会随着音乐表现人民战士在战场上打仗的情景,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有的学生会用水彩笔画出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上的美丽情景等。通过这种欣赏创作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创意的想象,他们用语言、表演、绘画、讲故事、朗诵等形式创作,寻求不同的结果,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三、利用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也是创作欲极强、最能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游戏的形式去讲解,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挥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求异思维。如在学习《火车开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这一课设置成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扮成山洞,扮演火车司机、小动物等,学生们因此会充满兴致,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边创作边沉醉在自己创作的游戏中。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利用表演诱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创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能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欲望,为学

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任由其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创作中体现自我创新的个性,培养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生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用肢体语言表演出这三个不同时值的音符。实践中,学生很有创造性和丰富想象力地用乌龟慢慢爬的动作,或用大象慢慢走的动作去表现二分音符,有的用企鹅或是鸭子走路的动作表现四分音符,有的用马或钟表摆动的动作去表现八分音符。通过这种表演创作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联想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及创作能力。

五、利用自制乐器提高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自制简易乐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笔者在教授《认识乐器音色》一课时,由于乐器不够,为保证每个学生手中都要有乐器,课前,笔者就启发学生自己制作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在原有掌握的音乐知识基础上,学生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如竹筒、黄豆、饮料瓶、酒瓶和易拉罐等制作出简单的、花样繁多的打击乐器。课中,笔者再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去表现各种音乐形象和音乐场景,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化学实验学习情境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圆满完成化学基础教育,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种善于发现新知识、分析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多种途径,下

面是近期我在化学创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1.通过创新课堂演示实验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

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更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还可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比如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可以做如下改进:利用废旧的日光灯管,在透明胶带纸上紧贴润湿了的pH试纸,放进灯管内,然后在两端分别塞上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棉花团和塞子,观察氨与盐酸的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但可以让学生观察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现象,而且可以看到气体运动的相对运动速度的快慢,气体的酸碱性,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浓盐酸在空气中有白雾现象而浓氨水没有等等。最后诱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的实验设计。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创新力。

2.通过加强探索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学生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学生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在探究性实验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做实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3.通过一些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对于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必须一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要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我认为: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用具、步骤,也无明示要观察的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中学时代,学生间的讨论在我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在每次家庭小实验活动结束后,笔者都留出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给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力求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比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二氧化硫通入氯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能否褪色?褪色的原理是什么?该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该反应与二氧化硫让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相同?这样不断创设疑问情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

三、从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食品添加剂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能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如何防止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这些类似“生活小常识”的知识在新版化学课本上有较多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生活乐趣,增加他们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创新力。再如,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与人类的问题,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课上讲到这一问题时,我们不但要从化学的角度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综合思考,解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采取化学方法保护环境,使学生能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尝到创新的快乐,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永初.化学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8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表: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2n2n2n4n2nDna分子数2n4n4n4n4n2n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3)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4)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的东西逐渐引向理性的抽象概括,如果把感性认识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就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虽然条件、分解程度和释放的能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又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虽方式不同,但其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又如,通过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出虽然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又如,在讲“Dna分子结构多样性"时,用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得当。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环境;创造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活动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新颖的且有价值的智力品质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教学中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对中学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多的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非常规的想象力以及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有利条件。为此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改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的主讲为主导,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活。让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理必讲。要鼓励学提问、质疑、想象,要高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强化参与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eFGH可能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这样便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后让学生从这个题中总结了基本规律,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aCBD时四边形FeGH为矩形;aC=BD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aC=BD且aCBD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有的学生还发现了如下规律:若e、H分别为aB、aD的中点,F、G分别是BC、CD的三等分点,则四边形eFGH为梯形,在这一点上,高度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再发现思维。

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性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思维情境,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例:已知过圆m:(x-2)2+y2=1外一点(4,0)的直线l(自己添加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需补充恰当条件才能求直线的方程。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呢?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顿时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情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个个踊跃,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补充形形的条件,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

例如:(1)l与圆m相切;(2)l过圆心;(3)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4)被圆截的弦长取到最大值等。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各自解法及涉及的知识,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待定系数法,韦达定理等。通过这类例题的教学,全面释放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心理倾向

所谓激励,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精神与潜能,使其向期望的目标努力。有的学生对数学本来就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如果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再受到挫折,则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便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设法运用激励原则,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心理条件,提高参与意识。

例已知ab≠0,试比较■与■的大小。

多数学生想到了如下的一般解法:先对■小于等于零和大于零,进行讨论,再两边6次方。

有一位同学却对本题提出了非常有新意的解法:

先两式立方,再比较(a■+b■)与(a■+b■)的大小。

(■)■=(a■+b■)■=a■■+b■■>a■a+b■b≥a■+b■

■>■

对此,笔者在课堂上高度评价了这位同学的创新解法,该生也大受鼓舞,从此,他的成绩也日渐提高。

四、加强情感交流,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用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考欲,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教学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欲望,师生中的坦诚交流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灵感,真正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力量。

综上诉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功能,根据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因素,注重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2]曾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4(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篇10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善疑者善学。”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学习既有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同层次上的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作为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具备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凝练能力。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指数方程”时,笔者将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中一题引入课堂教学:“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初日各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几何相逢”,此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过来,随后,笔者用白话将这一故事幽默地解释一遍,经过笔者的解读渲染,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随后,笔者再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启发,在猜疑探索中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懂得在学习过程中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如何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解题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观察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勤于思考,只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了观察的顺序、方法和技巧,才更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观察现象,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想象力好像思维的一双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通过想象获得新发现,解决新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更有利于在解题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以后,创造性思维获得有效提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独特见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题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题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思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显著

提升。

三、把握好数学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在探索中领悟数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