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学专业基础知识十篇农学专业基础知识十篇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53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1

农产品经纪与创业教育

1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是以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目标,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涉农经贸类新专业。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以笔者供职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开的,基于我院是为供销行业特别是为农村现代流通领域和湖南经济服务,主要培养商贸流通领域尤其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产品经济与专业恰恰满足了我院的这一服务面向,即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设置与服务面向的吻合程度。

由于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才开设的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方面面都处于探索之中的大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体现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基础技能。构建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经纪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超常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第三,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校内实训是基础性、常用性实训形式。主要是高仿真模拟职业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反复模拟训练,以熟练掌握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及专业市场知识,为校外实训打下基础。校外实训是提高性、实战性实训形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岗位中顶岗实训,通过实战,促使学生对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及专业市场知识做到真正掌握和实际运用。

通过实施以上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即: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营销业务能力、商务经纪与综合中介业务能力、产品鉴定与等级评定能力等。

2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发展理念的提出

2.1关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是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教育。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创业教育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国家的比例达20%~30%。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每年,国家都会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都有80~100个创业方案获奖,但是获奖作品获得商业成功的案例却很少;而在国外,46%的成功企业方案来自创业大赛。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在创业环境的营造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2.2关于职业技能教育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以上规定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为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近年来被实践所证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我国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2.3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发展理念的提出

我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以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目标,随着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各种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农产品经纪人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一方面,农产品经纪人这一职业特性决定其现有的就业岗位较少,更多地要求自主创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更多地选择去创业。所以,学院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整合,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1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建立的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充分利用行业和区域资源,即湖南供销行业和湖南区域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培养掌握现代商务经纪与的基本理论和服务技能,具有现代市场新观念,能独立从事商务谈判、商务经纪与及市场拓展业务的各项技能;

(2)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农产品鉴定、交易、储运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经营管理、财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

(3)培养学生对农产品经济与专业创新、创业现象的发现、探索能力;

(4)培养学生设计与管理农产品经济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主要内容是:

第一,知识结构的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基础知识、二是经济与专业基础知识、三是农产品行业的特定知识、四是创业知识。

第二,技能结构的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技能、二是职业技能、三是行业开发技能、四是创新创业技能(如图1)。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我院根据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整合的理念融入到专业模块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模块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由“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三个知识模块和“专业拓展”、“第二课堂”两个技能模块组成的。各个知识模块之间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

“学科基础”知识模块的课程整合,反映了经贸类专业的教学技术特色:整合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基础会计、经纪原理、经济地理等课程。

“专业必修”知识模块的课程整合,充分反映了商务经济与农产品方向这一特色:整合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调查与开发、农产品市场营销、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农产品经纪人基础、农产品推销与谈判等课程。

“专业选修”知识模块的课程整合,反映了将创业教育融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特色:整合了创业学、风险投资商务论、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专业拓展”技能模块的整合,是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到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建设之中。使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上部分课程的实训训练。比如: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等项目的实施。“第二课堂”技能模块的整合主要体现: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来我院进行专业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组织学生亲临农产品行业经纪组织,进行经纪管理事务的顶岗实习,以增加其感性认知。并在教学安排中,拟安排最后一学期全部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岗位工作能力。

以上五个知识模块的实施,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熟悉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兴趣方面有较大作用。

3.2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院通过对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坚持主动适应我省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需要,以供销行业为依托,以茶叶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到农产品经济与行业的各个领域,分步推进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的执行方面,建立了“‘知识’+‘技能’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选择了茶叶经济与等五个就业方向。同时,将“双证书”制纳入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考证”教育,使学生职业资格证(农产品经纪人、助理营销师等)获取率达100%。

在“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院初步建立了由学校与农产品流通企业“校企联动”的专业调整机制,形成了共建“校中厂”、共建实训室、合办“订单班”三个层面的合作运行机制。并依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等四家省内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在学院内建立了一个农产品市场营销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校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引导下,相关专业学生独立负责基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所;此外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与地方经济发展,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职业文化,先后开设“湘茶班”、“湘贵班”、“君山银针班”等多个订单培养班,2010级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上有了新的突破。

4结束语

总之,构建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校企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创业能力、实践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成为该行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同时,有望获得职业的升迁,成为高层管理者或企业创始人。对未来行业、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元祥,马诗琴.商务经纪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1).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基于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整合的复合型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3]杨国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2

   1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com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71-0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依托原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本科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践,有其专业的独特要求。现今的会计基础课程多以工业企业为实践教学案例,其实践教学内容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一方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为了适应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面向的是的广大农村,是农村中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国家解决的“三农”问题需要依靠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农业会计和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又是以的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的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为了确保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满足农村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

一、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一是将服务领域直指农村,学生进校就要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在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内容的安排上就要充分体现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内容。二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除了具备大学教育所具有的科技和人文知识外,还要求具备与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相关的管理、推广、经济、法律、税收、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计基础知识就是学生对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基本经济知识认识的一门课程。三是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去向上看,有部分人才是流向各类涉农的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涉农企业相关的经济知识。会计基础课程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所接触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

2.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克服会计基础理论教学的抽象性,增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实践材料感性认识的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有90%以上都是来自农村区域的藏族学生,学生来校之前都没有任何的会计基础知识,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学习的任务非常艰巨。在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教师讲得多,演示得少,使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动得少,因此学生只能凭空记忆,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失去兴趣。如:在讲“账户的结构”时,教师在黑板上采用简单的“t”形账,说明“资产账户借记增加,贷方记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记减少,贷方记增加”,或者用一张账页进行简单的演示,说明在这张账页上该如何进行资产的登记和负债的登记,但究竟为什么这样登记?业务又如何分类?通过理论讲解和简单的演示很难说清,加之会计基础课程案例多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远不如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加了解,所以学生对会计基础课程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既能使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课程实践系统性的认识,学生按岗位实践如同当上了企业的会计人员一样,感到新鲜、好奇,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发挥藏族学生的语言优势,让学生用藏语解释实践材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增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能力获得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对会计的基本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其可能会导致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多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说明,而学生将来毕业多数是在农村区域工作,学生就会认为所学并非所用,学生本身学习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就感觉枯燥,而所学又并非所用,自然影响教学质量,而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得会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它通过真实的会计基本工作资料的展示、仿真性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会计基本工作,通过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尤其在实践和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加入一些农业企业的案例进行说明和实践操作,既能达到教学相长,提高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对会计基本工作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农村区域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4.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要求。每年在自治区和我校举办的各类人才招聘会上都会提供一些会计职业岗位,但敢于应聘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招聘岗位招募人才时,要求学生要有会计资格证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在校时只接触了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很多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兴趣本身就不太浓,在校也没考证的一些意识,一听说要有相关的会计资格证,自然打了退堂鼓;二是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不够充分、全面,没有胆量去应聘。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曾有过在一些餐饮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汽车修理修配企业打工的经历,由于各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学生很难接触到原始的会计资料,在工作过程中,学生感觉各行各业的会计知识有较大的差异,觉得自身对会计知识的认识不够充分、全面,不敢去应聘。三是我区近几年就业形式较好,学生把目标都放在一些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去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农业企业就业没有兴趣,更不会有将来到一些企业去独当一面的想法。因此,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拓宽学生对各行业的会计基本工作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心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套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合适的专业教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每所学校都具备自主研发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的条件和能力,我校一般选择用现成的教材,即买即用,节省教研成本,然而现有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大多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案例的编制,多是采用某工业企业12月份的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实践。实践中一般都是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直接将原始凭证印制成教材,让学生从裁剪粘贴到记账凭证的编制,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而言,一方面,教材选择的案例针对性不强,多是工业企业的案例而缺乏农业企业的案例,多数实践教材所设计的案例没有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实际的真实场景中,只是强化一下课堂所学知识而已,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的作用,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流程的选用有专项实践流程和综合实践流程两类,由于模拟实践的实际限制和会计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会计处理的业务流程。此外,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只需学会会计核算等基本的操作即可,至于在工作中如何进行审核、监督及对农村区域专业的职业进行判断,在现有的会计基础实践教材中都没有体现。从专业的角度看,没有适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

2.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单一。目前,我校开设的会计基础实践课程只有手工模拟实践,没有会计电算化,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主要还是靠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践中只涉及如何进行会计分录的登记,忽视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手工模拟实践的层次较低,主要是会计核算知识的实践,只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非会计专业,行业会计的实践项目单一,主要是传统的工业企业会计的实践项目,农业企业和其他行业会计的实践项目没有涉及;实践项目局限在会计核算上,一些与之紧密相关的如审计、税务等课程我校并未安排实践内容;教材提供的实践项目都未曾提及企业部门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财会部门各岗位的设置等内容,导致实践项目的内容与企业错综复杂的实际业务相比较为单一,缺乏多层次、多岗位的综合实践,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缺乏有效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实践组织形式。会计基础课程实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表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在台上通过手工操作材料的演示,让学生照着一步一步地操作,或是只以少数的几个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操作方法然后一步一步操作,但受制于手工材料演示效果的局限和多媒体演示数量的限制,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是很好,可以说仍然是在按照教师的意图安排一切,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由于购置实践材料时,考虑到实践经费的支出情况,会计实践的教学组织方式我校采取的是三人一个小组式的分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体现不出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中有些同学不积极参加实践,而把实践内容交给其他组员去完成,达不到每个同学都能提高基本核算技能训练和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师自身缺乏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实践操作知识。教师是会计基础课程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自身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好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而且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和研究水平高,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和机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自如的调整、组合教学内容,也不能与企业实际操作结合指导实践课程,教师的指导和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导致实践课上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院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内在需求的欲望,也没有外在环境的压力,不可避免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效果。就企业而言,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特殊,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资金流量、财务状况、税负等方面的情况,涉及企业内部的一些信息,也不便让来企业实践的外来人员知道,安排教师参与实践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1.创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的内容和实践项目。一是要结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要求,编写适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教材,补充与农业经济组织相关的教学案例,增加农业经济组织的实践项目,通过案例和农业经济组织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认识的同时,在学校里就能接触到一些农业经济组织会计操作的流程和案例,熟悉农业经济组织就业岗位的需求,缩短到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运用时间,也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二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部分就注重引入农业企业经营的案例,让学生对农业经济组织的一些实践操作案例和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加快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熟练掌握的程度。三是结合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常在一些饭店、建筑行业、修理修配行业勤工俭学的实际,为拓展学生对行业会计的认识,让这部分学生平时多关注所在企业的经济业务实际,自己对各类企业建账、记账的知识进行一些了解和认识,并让这部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交流,交流自己勤工俭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会计操作知识和技能,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企业实际的真实场景中,即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能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会计知识,也是对实践项目的很好补充。

2.构建会计基础理论认知、单项实践操作内容认知、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认知体系。理论知识是会计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对整本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主线进行梳理,从会计的内容、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分录的编制、试算平衡等几个主线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单项实践操作是对会计资料综合内容的分解,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会计的实践环境,了解会计资料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各项内容逐一认识。可事先要求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认识,给学生发放一些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总账和明细账账页、会计报表等会计手工记账的材料,播放一些会计实践操作盘中的案例,让学生见识到原始凭证的类型及填制方法、记账凭证、各类账页和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及填制方法,能让学生很快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并能很快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单项材料认知的基础上,将整套会计参考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参考资料对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整套会计工作资料有更强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要求的细致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思考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创新意识。

3.构建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操作体系。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安排实践操作。一是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指将实训内容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填制融入理论教学中边讲边练当场指导实训,其设置是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农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计划地设置课堂实训内容,通过课堂模拟学习,巩固知识,培养具体的操作技能。二是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农业经济组织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基本技能训练,可通过进行一周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重点培养学生单项操作技能,然后进行综合模拟手工实习,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熟练的应用和掌握。三是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会计从业者在会计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而设计的专业技能,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对农区专业的学生可安排会计电算化系统模拟实习,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和会计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可在教学中安排农业企业会计模拟、纳税申报、审计、财务软件等1―2周不等的专业技能实训,实现从实训模拟到实际应用的过渡。

4.改进实践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我们采用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局限于室内的手工模拟操作,教师为学生准备实习资料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学生集中练习各个岗位的会计工作,了解会计凭证、账簿的、报表的生成环节和相关手续,了解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将实践学生分组,三人为一小组,由教师指定实践材料,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工作分工与协作,实践中途将工作在小组内进行换岗实践。这样组织实践教学:一是为了节约实践教学经费;二是可以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在一个空间范围内更好地组织教学,免去了分批次实践花费的时间。但这样组织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三人的小组内,老师无法全程监控每一个小组的实践质量;二是小组内的成员中一些偷懒的学生自己不做,把工作全压在其他两位同学的身上甚至是就压在一个同学的身上,这样,做工作的同学感到任务很重,时间来不及,而不做工作的同学没有工作的责任心,也学不到实践操作的技能。因此,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改进实践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多申请实践经费,尽量采购更多的实践材料,以一人为一小组,完成所有的实践操作任务,这样就不会出现将工作推给他人的情况,但在操作中要注意学生抄袭他人实践材料的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演示每一个环节实践材料的操作,尽量让学生能实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还可以在工作开始之前,将三人小组的工作分项指定到个人,对个人材料不全影响到他人实践材料操作的,可由其他人来帮助他完成所负责的工作,但负责该实践部分的同学实践成绩不能得分。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各小组收集一些行业会计操作的简单资料,并以收集到的资料开展会计操作流程的专题讨论会议。

5.加强与农业企业的联合,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基地。我校的会计基础课程实习以室内实践为主,学生少有到校外实习的机会,实践活动缺少与社会的联系,因此,应加强与农业企业的联合,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我校的优势,调动教师的资源,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落实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建设,不仅把校企联合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习的场地,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农业生产型企业,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农业生产中自然再生产的自然属性,通过社会实践或课程实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农场管理与分配体制,了解和熟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内容及财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知识,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获得统一。还可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更好地锻炼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教师在授课中的自信心,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基于会计学科就业面较广,能提供较多的课外专业性实践机会,积极探寻长期的实习合作企业,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开展实习工作,这些实习可以是参观、考察,也可以是上岗参与会计工作,它有别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可以较短,让学生在实习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学典.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4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5

1.问题

农业机械科研支撑乏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形势,不能满足毕节农业生产对适宜山地农机的大量需求。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少,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缺乏创新团队,科技管理滞后等,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

2.1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应具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建立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试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三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2引入媒体教学

农业机械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动力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和产后加工机械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调整和合理应用。学习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学过机械基础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工程术语都不懂;再一个就是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教学实践表明,对这类学生,仅用挂图或教具简单教学手段,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难以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结构、机器的整体连接具有较清晰的认识,降低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农业机械教学中,使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各种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实际操作状况。同时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3校企联合培养

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专业很难一下子改变,而社会各行业迫切所需的仍是数以百万的、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具有不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农业机械的运用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应用实际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是学生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心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场等企业可为农机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弥补了毕业实习的仓促性和不完整性,实现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甚至可以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方面认识和改变自己。在团队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

2.4增强创新能力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6

一、明确农业中专化学教学任务

化学是农业中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要认识它的重要所在,首先必须明确化学教学任务。

1.要完成本课程自身“双基”任务。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农业中专的化学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职业技术工作所应具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忽视。

2.要完成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任务。农校各专业课划分为墓础课,专业墓础课和专业课,化学是荃础课,是为专业荃础课和专业课打基础的。因此,农业中专的化学教学,要为各专业荃础课和专业课莫定所需要的基础,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并做好相互衔接工作。

3.要完成为专业生产,科研活动服务的任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已广泛应用,农业中专培养的学生,要运用包括化学在内的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等工作。

二、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农业中专化学的教学任务呢?

1.首先注重课堂教学,完成化学教学的第一项任务。进入中专的学生,不再面临升学的间题,有的学生认为考上中专,就该轻松一下,一般是课堂上学多少是多少,课下徽得复习功课。面对这种状况,要抓好基础知识,最主要的是抓好平时课堂教学,力争向每一节课要质t,决不放弃任何一节课。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苦字当头,巧在其中。我们在现有的荃础上,力求把每一堂课讲的生动、灵活、形象、直观、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崔,并注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深刻印象。还要坚持不怕麻烦,每堂课留下较多的作州题,全批全改,施行记分制,作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学习。要从严加强基本技能培养,即加强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间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刚跨进中专校门,对实验很感兴趣,但实验能力差。在化学基本操作实验时开始就严格要求,重视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多次操作的练习过程中,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为基本操作规范化是保证实验安全和获得准确结果所必须的基本要求。在学生每次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基本操作要求和实验步骤,特别对那些难以掌握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操作方法,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并加以讲述,同时作一些规范性的示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不正确的操作,即使是最简单的操作,也要及时耐心矫正,决不轻易放过。同时,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造成的失败原因,并重作实验。如此规范地示范,严格要求,多次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学,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不断出现,新的交叉学科专业也不断设置。在这些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先修课程与非交叉学科专业相比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的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设施农业技术而设置的新专业[1-4],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农业设施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能力。我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园艺学院,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课程主要介绍种植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总计6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为24学时。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下,任课教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课程内容大多与温室等农业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有关[5],实践教学内容侧重于农业设施建筑设计与环境调控,与农业设施构造和建造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而设施构造与建造是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实践中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与该课程类似的设施园艺(设施农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现场参观、设施类型与结构调查、设施覆盖材料认知、日光温室采光、保温设计、电热温床设计、大棚(温室)温湿度、光照日变化观测、工厂化穴盘育苗、水培育苗、芽菜苗工厂化生产等,体现了该专业多学科综合的特色,但对学生掌握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还有一定欠缺[6-10]。

根据我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的先修课程包括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基础、测量学、工程力学等。在知识构成中,缺少材料、建筑构造的内容,如何通过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设施场地的选择与布局,温室荷载计算与结构的设计,温室骨架和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能等专业知识,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农业设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与土木类、建筑类专业有较大的差距,而在设计农业设施时,不但要解决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及外观造型等问题,而且还要考虑材料的选用与建造的可行性。因此,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补充这些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农业设施构造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设施设计中综合考虑结构选型、材料选用、施工方法、构配件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实现设施的功能。另外,从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学生缺乏进行农业设施结构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通过两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发现依靠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很难实现预期效果。

2综合性实验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学习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3)培养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4)通过实验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学风[1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偏重于前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后两个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即验证性实验,其优点是理论课后紧跟实验,实验原理、方法明确,易于理解与操作,教师和学生都无需耗费过多精力;缺点是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欠缺。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在强调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还强调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除安排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外,还应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推行已久,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前提,实验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之相关课程多方面知识的集成。综合性实验开始可以在相对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进行综合,然后逐步扩大到相关知识领域和不同技术方法,直至接近真实的综合性问题。这种综合训练更接近实际需要[12],但具体对每门课程如何开展综合性实验,还需实践者逐渐探索与研究[13-16]。

3课程教学中三层次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我校在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课程教学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他们将课程的实验教学分成3个层次,分别为初步认识、工程基础和综合实践训练。

3.1 初步认识层次实验设计

修读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课程均为大三的学生,已经过多门与农业设施有关课程的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即使经过多门课程的学习,仍没有注意农业设施的构造,甚至不知道温室中有天沟、卡槽等构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认识层面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建立起温室等农业设施工程的系统概念,以减少专业理论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而造成的学习盲点,为课程的学习提供工程背景、训练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初步认识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到温室、大棚进行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温室的构成,重点注意温室结构节点的形状、类型等,并将其中一个节点图的测绘作为该实验的设计内容,使学生对温室细部构造有初步的认识。

3.2 工程基础层次实验设计

由于该专业没有安排有关温室建造的生产实习环节,为使学生对温室建造的过程有所了解,在该环节中设计了两个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实际的温室建造过程,在已学专业理论基础上,实地考察相关的生产技术状况,熟悉生产操作过程,从中进一步了解专业理论学习的未来方向。综合性实验一通过对几种园艺设施类型的实地调查、测量和分析,掌握本地区主要园艺设施的结构特点、性能和在本地区的应用;综合性实验二通过对一个农业设施施工工地建设过程的考察,要求学生做类似于施工日志的作业,每天记录施工工地的建设情况,使学生对温室的建造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3.3 综合实践训练实验设计

主要包括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践。通过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实验与实践内容努力体现出技术的先进性,让学生及时了解技术的发展动向。该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建造一个1/2比例的模型温室,该温室的所有构件均与原型一样,由学生在训练场地上建设起来。通过该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温室构件的认识,并对各种构件性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了解各种连接件的作用和优缺点。该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训练实验中还设置一个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做一次大作业,进行温室的设计,该设计能使学生了解种植设施的设计过程和注意事项。

4结束语

在设施农业设计与建造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学生的具体知识结构,通过设置多环节与大型综合实验,增强综合判断意识与能力,增强工程与技术素养,让学生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不仅使学生对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裴孝伯,单国雷,李绍隐,朱世东.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459-460,462.

[2]李建明,邹志荣,屈锋敏,王晓燕,杨振超.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3]李政红,兰海波,李敬蕊,宫彬彬.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0(1):31-33.

[4]谢春琼,魏兰芳,张乃明.农科院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2009(2):68-71,88.

[5]马承伟.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邢丹英,金明珠.改进设施农业教学方法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83-184.

[7]高丽红,陈青云,曲梅.设施园艺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4-55.

[8]吴智明,赵春香,周俊辉.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1-32.

[9]吴丽君,李志辉,赵思东.设施园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4-115.

[10]刘守伟,吴凤芝,王丽丽,陈克农.提高设施园艺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7-48.

[11]杨正龙,廖欣.浅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方法[J].中国建设教育,2009(S1):74-76.

[12]郑家茂.对大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厘析(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3.

[13]栾茹,张培华.对工科院校综合性实验建设的一种新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30-131,134.

[14]吴晓,堵俊.电气专业课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124-125,144.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8

1课程体系改革依据

通过对拉萨市及周边地区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农业经济管理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及专项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充分探讨论证,根据知识点要求决定各个能力培养模块中具体学习领域,然后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最后按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分步骤获得各种岗位技术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2]

根据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形成的关系,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构建为保障,以“实践贯穿、三步教学”为手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1+3+1”课程体系。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能力培养。基础能力是指在校内开展以培育学生基础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阶段对学生进行三种能力培养。三种专业职业能力包括农产品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在每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实践到理论学习再到能力实训实践,充分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最终具备岗位能力。最后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对“1+3”四种能力进行一次集中锻炼,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能力基础。

3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点

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统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改革: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将认知实习、课程实训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以及顶岗实训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3]。

3.2坚持实行“双证书”培养制度在相关课程中涵盖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要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该获得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取得至少一种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农业项目管理师、农艺师、农业经纪人、营销员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等。

3.3充分利用“双课堂”,构建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全学程,系统强化实践性教学。各类实习实践活动课时总计290课时,加上课内实践1408,实践总课时达到1698课时,远远多于理论课1580课时。各类实习实践可以分开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参加实习项目。

3.4根据工作岗位,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根据工作岗位,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逐步取消以课程为单位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根据能力培养计划建设和完善学习领域建设任务。另外,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积极构建满足职业能力对知识点需求的学习领域。按照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然后根据工作领域确定工作任务,接着确定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改革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学习领域的基本过程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以《农村社会学》与《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建设《农村社会与合作制》学习领域;以《经济学基础》、《经济导论》与《农业经济学》为基础构建《农业经济》学习领域;以《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和《现代农村经纪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营销与》学习领域。我们取消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将该门课程改为邀请校内外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这些讲座主要安排在新生班和毕业班进行[4]。

3.5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围绕核心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岗位能力的需要和完成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重点建设《农业经济》、《农产品营销与》、《农村社会与合作制》3门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进行合作,组建以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9

“数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农业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对农业生产要素、有关农业生产的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应有以下几点:

1.信息获取能力。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一切。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应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实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达到增长才干的目的,实现大学生信息增值能力。

2.信息应用能力。大学生必须学会把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然后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

3.信息判断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许多学生面对着茫茫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只有有了正确的信息判断观点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一些学科进行数字农业教育,对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以及今后的就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本专业知识为依托,将数字农业技术融入其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这个培养过程,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把数字农业技术与不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有个性的高等农业人才十分重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二、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对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有高信息素质的建设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1.加强信息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农业院校要重新审视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把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步伐也在加快,使得学生必须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三层教育体系: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二年级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三年级开展数字农业教育。在数字农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授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还要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问题,而在数字农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数字农业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农学专业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江苏牧院

一、我国农机化发展概述

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更加需要人才。目前我国农机类人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机实用人才总数的8%左右,综合业务水平低;三是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而且行业、产业上不合理,大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手方面。而对农业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正好满足了农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农机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能扩大农业专业学习群体又能带领农民致富,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证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推动了一大步。之后,教育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决定出台一项保留学籍创业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尽管如此,笔者通过查阅数据发现,目前广东省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农业机电类学生创业现状,以为提高农业机电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具有农业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通过远程访问了一些其他高职农业院校农业机电类的学生。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800份,实际回收78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调查内容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打算、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学校创业辅导的认识及对农机类创业培训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分析主要采用了SpSS17.0软件。

(二)问卷统计分析

1.对创业的认识

大学生由于吸收的知识渠道不同导致对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有所区别。调查显示,农机类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多源自教师授课、媒体社会宣传和家庭影响,他们对创业十分了解的占5%,一般了解的占57.2%,对创业知识不是很了解的占28.8%,由于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匮乏,导致大家对创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1)创业课程开设与创业教材提供

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和发放创业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形成,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据调查显示,1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且提供创业教材,30.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未提供创业教材,46%的学生认为学校未开设创业课程,也未提供创业教材。由此可见,农机类学校对于创业教材的提供及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不是很乐观。

(2)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虽然现代新媒体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获取创业类知识大多数还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得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学生还是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际沟通技巧、创业实例、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授课方式,学生还是希望专家或创业者本人讲授,并且定期提供讲座,以分析实体模型为课程主体。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农机类学生最需要获得的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创业实战机会等方面的创业教育。

(三)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以调查问卷和案例访谈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际,笔者总结出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

目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关,大学生一直待在象牙塔中,难以感受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并且学校中的创业氛围缺乏,直接导致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2.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待优化。

部分农机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其一,注重专业课程,忽视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中专业课比较多,基础课比较少,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才技能单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其二,注重实践课,忽视理论课。各个学校在开展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多数是看中了实践的力量,对于理论课程重视力度小。其三,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有KBa课程模式、强化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而整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系统开设。

四、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举措

针对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出现代沟,以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战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类专业的实情为基础提出了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举措:一是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三是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一)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专业为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职场氛围,拓展创业素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建了“1+0.2+1+0.8”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是“2+1”基础上演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形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农机专业于2011年开始实施“1+0.2+1+0.8”四段制人才模式的改革,与江苏宇成动力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辅岗实训0.2(2个月)。学生实训回校后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与就业选择打下基础。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分别在农机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心理学”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营销学”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农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实训”,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牧院农机专业发展了自己的“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的三步走分别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践选修。其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将机械基础课程融入农机基础课程中。在实践教学这块,我院借助农机相关实验设备,结合农机教学实际,将农机实践整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综合应用阶段,分为: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实践选修三步走。按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每个教学项目制定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尽早掌握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步是校外实习,农机类学生在大二时候,院系会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辅岗实训2个月,实训期间将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企业文化、车间管理等相关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的相关动向。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践选修是学生通过基础训练阶段和校外实习过后,有自己兴趣或选择方向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的实践选修,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小方向或初步创业方向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选修,重点突出地进行专业技能深入学习。

第三阶段为设计创新阶段,分为:创业实训、毕业实践、毕业设计。首先,创业实训,按照学生的创业意向,系部将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同时派驻专业的创业实训导师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的创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全过程,还会邀请行业的创业专家定时给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和创业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创业过程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创业实训,已经对相关行业创业有一定的了解,接着,他们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创业实践还是就业实践,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三)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是在学校课程体系内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和创业能力指导。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旨在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基础创业理论和基本创业能力。“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之外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开放性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素质。

我院农机专业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农机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图2),该体系着重从学生、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三方面入手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方面:我系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比赛胜出者会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创业大赛;我系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展开创业实战演练。学校方面:我院建设了以畜牧科技示范园和中医药示范园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系部会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训,同时会安排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实训。创业指导中心方面:主要是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办创业讲座,系部每学期会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师开展两次创业指导讲座,也会定期邀请校外创业专家和企业家来院开展讲座。创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创业小组,小组每月开展创业研讨会。通过开展意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创业的社会实训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