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行政管理制度十篇校园行政管理制度十篇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31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1

(一)行政管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俗意义上的高校行政管理是指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来实现上级预定的目标,在这其中必定要形成一定的机构制度,发挥管理的有效职能。从表层上看,高校行政管理是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属性即法制性、服务性、组织性、权威性等特点。从更深的层次来看,高校行政管理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形成以及高校管理的专业化等都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的提出以及高校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与社会力量的影响,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取代之的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而“以人为本”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二)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保障作用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服功能,正是由于它的服务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可以说,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事无巨细,其工作内容涉及高校日常规范有效运转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了高校行政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做起。虽然在大家看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一旦出现任务执行不到位或者消极怠工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必然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协调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坚持不懈。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必须要靠高校组织内的各个管理部门的互相配合和互相支持,而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的特点,如不同工作程序、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日程安排以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不一致等,使得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难免产生配合和协作上的不和谐。要消除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就需要发挥高校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只有高校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将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各阶段细化分解的任务落实到位,才能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的校园文化。

(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督导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但是由于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各个部门以及实施者经常忙于完成既定的琐碎繁杂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全面地把握各种各样的新资讯、新要求,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经常跟不上时代步伐。为又好又快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行政管理通过建立评价和督查机制,经常定时或者不定时研究总结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反馈和纠正,适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意见,督促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完成各项工作。高校行政管理的督导作用使得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深内涵,实现良性发展。因此,如果没有高校行政管理的规划、督导与推动,校园文化就无法深入发展并发挥在高校的综合功能和育人效果。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弱化问题分析

高校行政管理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由于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给校园文化功能发挥和实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行政管理的过度干预,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

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化”过于明显,严重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使校园文化建设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效率。但是,高校行政管理却带有两面性,高校行政管理中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显得僵化而毫无生气。例如,高校行政管理制定了强制性的纪律规范,这使人完全处于被动的管理状态,限制了校园文化工作者的自我发展、自我表达,甚至是自由思考的空间,压制了任何有创造性的呼声,长此与往,使校园文化的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兴趣,积极性和进取心,产生推卸责任,消极应付工作的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

(二)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认识不足,缺乏学习与研究

当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如何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深化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行政管理人员却容易在日积月累的繁忙公务中对工作产生消极倦怠感,缺乏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较少去探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也较少去学习与研究如何在“十一五”文化建设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有效优质地完成“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不足与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新要求之间的矛盾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水平。

(三)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来参与完成,不但要讲求工作的质量还要讲求工作效率,而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多数属于比较繁琐细致的工作,这使行政工作人员忙于应付,逐渐忽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同时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还有着差距。而且我国高校中行政管理的机构普遍都比较冗杂而庞大,组成人员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甚至有的行政管理人员并不是经过严格的选拔而是由于特殊的政策照顾等原因而进入管理岗位的。一些不正之风如、形式主义作风入侵人们的思想,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或是不重视自身的工作,工作中存在懈怠和疏忽、拖拉等问题,或是不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平时也不注重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这些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行政管理人员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没有到位

高校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无不是在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的,离不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序、有效、有力的措施推动。但校园文化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措施难免因行政管理人员忽视或者错误理解自身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原因而不能落实到位。如行政管理人员不够重视利用校园环境或办公环境的规划布置来宣传、展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常常在楼道中简单设置公告通知栏,有的点缀上风光摄影图片或是名人名言之类,却未能挖掘利用本校本院传承的特色文化,如历年重大活动掠影、优秀师生校友事迹等加以整理和展出。在各项活动宣传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容易出现宣传口径不一致、学校特色归纳不统一、甚至在宣传材料上使用不一样的校园形象及文字标识等问题,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使人难以对学校形成深刻印象。

三、有效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略

为了发挥高校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功能,并且使高校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潜藏于工作的深层次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使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一)充分挖掘校史和学校文化传统,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特色

每个高校在创办伊始即被赋予了一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有着自身的功能与定位,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如历史与人文资源等。高校行政管理应该重视利用高校的这些有利的资源,更好地组织和协调好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可以充分挖掘高校传统文化资源,在校园内建设有该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体系和文化环境,通过充分利用该体系和环境的“润物细无声”作用,提高校园文化的精神渗透力和文化传播力,不但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使校园文化得到衍生。在当前新时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更加明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内涵,深化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激发师生员工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更高水平。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建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是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行政管理的推动下顺利地实现目标,首先要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组织,使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动成为校园文化工程建设的推动者、引领者、服务者,结合学校的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并利用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能,经常督促检查和落实高校校园工作的进程和实施。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以及职能和作用,对自身的工作有个清醒的定位,抛弃那种“高高在上”态度,平等、公平地对待全校的师生,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以人为本,及时了解管理对象的需要,尊重并主动关心管理对象。从而保证校园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与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的好与坏,关系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的水平与质量。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从源头上把关,做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选聘工作,切实把专业对口、能力强的人才配置到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另一方面,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培训和再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采用各种方式开阔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视野,使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专业化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另外,还应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和物质环境,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肩负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之重任的学校来说,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湖南省洪江市黔阳二中(以下简称“我校”)在加强和探索青少年廉政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谈几点粗浅看法和体会。

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建立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遵守廉洁从教行为准则是对一所学校最起码的要求。建设廉洁校园不仅关系到学校是否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只有建立一整套廉政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规范所有成员自觉遵守廉洁从教这一基本行为准则,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是建设廉洁校园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完善学校各类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学校依法办学,才能使学校所有人员按章行事,依规办事,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制度在其中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中,十分注重各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步入新时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被提上了日程。为建立廉政文化进校园长效机制,我校从规范、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入手。2007年我们把学校历年来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整理修订,制定了《洪江市黔阳二中行政会议议事制度》《洪江市黔阳二中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议制度》《洪江市黔阳二中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了领导成员廉洁奉公,保证了教职工廉洁从教,实现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为确保廉政文化校园取得实效,我校又制订了《洪江市黔阳二中廉政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该方案从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检查评比等方面对各类人员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我校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行动指南。正是在此方案的指导下,才确保了我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由此可见,建立以廉洁为主题的制度文化是能否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前提。

二、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奠定廉政文化进校园的物质基础

我校在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十分注重环境育人的潜在作用。近几年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学校投资十余万元对学校绿化进行了重新改造,将不适合校园的花木移栽,取而代之的是与学校廉洁主题相吻合的花木,培植了部分草皮,校园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在我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师生生活在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里,身心得到愉悦,思想得到升华。二是着力打造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学校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校园文化艺术墙、名人雕像、音体美人物塑像、艺术长廊、体育文化长廊、“四君子”楹联墙。特别是我校的“四君子”楹联墙选择了代表“高洁”形象的“梅”“兰”“竹”“菊”,学生时时感受着廉洁文化的熏陶。同时,我校将考入高校学生捐赠的优秀艺术作品悬挂于教学楼、综合楼走廊上,极大地增强了我校的艺术氛围。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灵得到净化,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思想境界。三是着力营造廉政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我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古今中外清官的画像,张贴反腐倡廉、标语、名言警句等,让学生能经常瞻仰历代清官,接受心灵洗礼,时时接受廉洁教育,让廉洁观念入脑、入身、入心。

三、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打下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思想基础

校园是传播文化的场所,要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要将廉政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政治、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廉政文化。作为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文化这个平台,加载精神境界、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人格品德、廉洁操守等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文化立校方略,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努力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我校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楹联教育基地”这一有利条件,经常对学生进行廉洁为主题的诗联、楹联知识竞赛。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刊《热土文学》、校报《雪峰之声》的文化主阵地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廉政文化,大力弘扬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廉政文化,为培育一代新人,倡导校园新风提供了一方沃土。

四、以活动文化为载体,建立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动力系统

我校在建设廉政校园文化中,摸索出了一条以活动育人为推手打造发展性德育的成功之路。通过开展以廉洁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力推进了我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1年4月,我校出台了《洪江市黔阳二中德育教育活动化、常态化、程序化实施方案》,提出了以校园“五节”(即:体育节、艺术节、感恩节、科技节、青年节)助推德育活动化、常态化、程序化的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在我校已形成了以活动课为点,以月主题活动为线的较为完整的活动育人体系。每年3月为感恩节活动月,4月为趣味运动会,5月为青年节活动月,9月为校运会,10月为球类比赛活动月,11月为科技节活动月,12月为艺术节活动月。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活动课进行了规范,制订了《洪江市黔阳二中活动课实施方案》。

为确保校园廉洁文化的建立,学校规范相关责任处室必须提前一个月制订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提交行政会讨论,活动方案必须围绕“廉洁”这个主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廉政文化,从活动中接受廉洁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为我校学生开启了一条幸福、快乐、健康成长之路,更重要的是为我校的廉政教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通过开展活动,我们看到“说廉洁、赞廉洁、明廉洁、做廉洁”在我校已深入人心。每个学生都能在内心深处形成尊廉、崇廉的意识,廉洁之风在学校得以确立。当然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引导,绝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必须对活动加以“全程监管”。开展廉政文化活动要力求做到内容时代化、形式多样化、效果立体化。只有当活动内容契合学生实际和时代主题,才能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总之,校园廉政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学校是否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否拥有正确、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学校应把建设廉政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廉政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廉政校园文化的真正建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Z].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3

构建“四大体系”编织安全“天网”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地处京畿重地,安全稳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的十以来,我们着力构建“四大体系”,编织保障1500万名师生生命安全“天网”,取得明显效果。2013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省教育厅连续13年获得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优秀,2016年位列第一。

一、构建工作体系。我们确立了事前预防治未病、事中排查治理治微病、事后应急处置治重病3个层面的工作体系。近年来,我们搭建了“河北省学校安全隐患管理工作平台”,并以此形成了“互联网+网格化”的全省学校安全隐患管控模式,按照工作性质或区域,每所学校划分若干安全网格,网格责任人每天查隐患,明确责任人限期整改。同时,我们又设计了与之配套的手机终端“象牙塔”,“指尖上的监管”成为探索学校安全监管方式的又一创新。去年6月以来,全省共排查治理隐患两万多起,防范了多起事故发生。

二、构建制度体系。按照责任明确、运行规范、奖罚分明、管理精细原则,建立了包括责任制度、工作规范、奖罚制度、工作标准四方面制度体系。2013年以恚制定实施了30多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制度、办法、规定和标准,对规范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妥善处置学生伤亡事故、事件、案件及由此引发的,转移和化解学校风险,推行学校安全工作“一岗双责”,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维护学生权益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责任保证。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死亡数量最多的溺水事故,我们以省政府名义制定了《预防学生溺水管理办法》,责任主体由一家扩大为17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小学生溺水存在的预防难、追责难的“两难”状况。

三、构建支撑体系。积极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夯实学校安全防范能力基础。我们设计了星级“平安校园”建设、校园警卫室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校园110一键报警等十多项工程、项目,逐项建设。目前实施进展较为满意的是校园警卫室建设,全省100%的高校、80%以上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了一校一室,做到了名称、标志、装备、警栏、职责“五统一”,学校治安联防基础能力得到明显强化。

四、构建保障体系。努力在组织领导、机构人员、经费投入和体制机制四方面给学校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省已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较好突破,针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上存在的缺乏统一协调、工作机制不完善、应急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出台了《改革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岗位职责等提出了具体改革意见,通过机构重组、职能重设,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运行更加顺畅有力。

以科技防范为引领破解校园安保难题

湖北省公安厅

近年来,我们以督办问责为切入点,以科技防范为引领,着力破解涉校隐患整改难、校园安全防范难等难题,筑牢安全管理藩篱,确保了全省师生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一、坚持党委和政府支持,强化保障力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文,将公安内保机构、中小学重点单位保卫机构“两个全覆盖”纳入政府工程。截至目前,17个市、州、直管市公安内保机构全部组建到位,80%县市区公安内保大队组建完毕,确保了校园安保工作有专门机构抓、有专门人员管。同时,把学校安保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校车补贴,投入6000万元用于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近年来,各地财政共计追加校园安保经费近10亿元,85%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安装了视频系统、配备了专职保安员和防护器械,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视频监控、专职保安员全覆盖。

二、坚持联合挂牌督办,强化隐患整改。去年以来,省公安厅会同省综治办、省教育厅,先后对8地9所中小学、幼儿园存在的35处重大涉校安全隐患实行联合挂牌督办,全部按时整改到位。2016年4月,省公安厅暗访发现安陆市第一中学因未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不落实外来人员出入登记以及校内出租房屋管理混乱等问题后及时挂牌督办,安陆市将其列为“十大挂牌督办安全隐患之首”限时整改。团风县团风中学围墙被常年破坏、附近居民经常搭建固定或移动楼梯进出校园等问题被挂牌整治后,长达20年的“老大难”隐患得以彻底消除。

三、坚持严处,强化教育警示。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查破涉校案件1221起,刑事拘留122人、行政拘留327人。同时,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倒查问责。黄石市公安局对检查发现的216处安全隐患,依法依纪对10名相关政府分管副区长、教育分局主要和分管领导以及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其中免职1人、行政记过2人、警告3人、诫勉谈话3人、通报批评1人,倒逼校园安保措施落实落地。

四、坚持科技应用,强化防范能力。省公安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依托“公安云”等大数据平台,大胆探索建立“社会投资、一键报警、多方联动、群防群治”校园安保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小投入、大联动”格局。武汉市在中小学大门处推广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和身份识别读卡系统,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校园。黄石市采取社会投资模式,在城区116所幼儿园建设智能安全接送系统,家长或亲属进入幼儿园必须进入系统“刷脸”确认,监护人20秒内通过手机接收“刷脸”结果。黄冈市依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实行网上每日一提醒、每周一检查、每月一通报,2016年以来共排查学校983所、整治隐患1523处。

织牢三道“防护网”全力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安徽省滁州市教育体育局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学生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始终坚持群防与专防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内保与外保相结合,着重织牢三道“防护网”。

一、以加强“三防”建设为重点,积极织造校内安全防护网。将“三防”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综治考核,不断加大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一是俗寂浔盖课锓馈Q细癜凑丈霞队泄匾求,对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市、县两级同步为1086所中小学及教学点配足配齐相关防卫器械和消防设施,完善学校及周边防控设施,物防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二是专业力量固人防。大力推行“政府出资、部门管理、学校使用、公安指导”的校园安保模式,目前全市投入3200多万元,配备专职保安1236人,市直和5个县市区已实现专职保安人员全覆盖,计划今年底,所辖8个县市区所有学校全部配齐专职保安。

三是规范管理升技防。在重点部位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实现所有学校监控视频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网,确保实时监控和监管。目前,全市安装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学校784所,占总数的72%,今年底全市所有学校将实现全覆盖。

二、以规范校车管理为抓手,着力织牢交通安全防护网。自2012年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市县政府每年拿出4200多万元用于补贴校车服务,共配备标准校车586辆,开通线路613条,日运送学生2.13万人,实现了全市8个县市区校车全覆盖。

一是创新校车运营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财政补贴、部门监管”的本地校车运营和管理模式,妥善解决了校车统一配备、新老运营方式转换、校车运营资金补贴等诸多问题。

二是创建指挥调度平台。校车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导航系统,建立校车指挥调度平台,对校车运行线路、速度、位置、实载人员等信息实时记录、全程跟踪;实行学生上下车刷卡,准确记录上下车时间,同时还可根据家长需求,将乘车信息及时发送到指定的手机号码。

三是创立校车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学校、校车服务公司、家长各自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制定完善校车运营实施方案、校车安全应急预案、校车运营“三检”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每月对校车进行一次安检、对驾驶员进行一次培训、对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辆校车均配备一名教师担任照管员,上下学随校车到村口接送学生。

三、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根本,切实织密安全工作责任网。落实宣传教育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把安全知识教育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范围,将防溺水、防欺凌、防踩踏、防交通事故和防食物中毒等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以“三化”模式推进“护校安园”建设

辽宁省葫芦岛市公安局

近年来,辽宁省葫芦岛市公安机关认真落实“护校安园”工作部署,协调教育部门联动,以底线思维抓校园安防,以改革创新解机制难题,以群策群力推联合治理,强力推行标准化警务室建设、一键式报警和视频联网建设、校园辅警配备、驻校民警选派,进一步创新发展了校园安防治理规范化体系,近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涉及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事件和案件。

一、以“校警无缝对接”实现校园安防专业化。按照省厅治安总队对葫芦岛试点提出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了校园安防专业化。

一是改革公安安保力量工作机制。驻校辅警直接由公安机关招录,共招876名辅警,并依托政府经费保障,全部由政府开工资。二是建立公安教育护校安园工作会商机制。会同教育部门、城管部门建立护校安园工作会商机制,先后解决了校门前摆摊、叫卖、上下学高峰交通管理等5类18种校园安全问题。三是完善硬件建设。不断做强警务室,保障驻校民警、辅警能够依托警务室有效开展校园警务各项工作。建设校园警务室370个,2016年提前发现控制警情526次,调解纠纷1174次,始终把握护校安园工作主动权。四是提高宣传教育成效。开展“法制进校园”“安全大讲堂”等宣传教育活动1126次,普及人员近40万。开展各类校园反恐防暴演练等活动128次,师生应急基本技能普及率达到100%。

二、以“视频无缝巡查”实现校园安防常态化。为确保校园安防治理实现未雨绸缪,针对本地特点,依托科技手段,加大视频巡查力度,以“零死角”标准保持校园安防常态化。

一是全市每个校园、幼儿园的重点部位全部列为公安视频巡查平台的“画面必查点”,并坚持每日巡回监察。二是在全市370个校园警务室内外安装视频,并接入公安指挥平台“一键式报警”点,实现校园安防扁平化指挥。三是将校园、幼儿园周边491个重点部位列为武装巡逻、社区巡逻勤务必到点,实现了校园、幼儿园警务勤务的“点对点”指挥和突发警情的快速反应处置。

三、以“管理无缝联动”实现校园安防社会化。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沟通协调,初步形成了“管理无缝对接”的社会化模式。

一是党政部门无缝对接。市委书记孙轶先后3次对护校安园工作作出批示,市长王力威组织召开现场会,党政12个部门13次召开联席会,把护校安园工作直接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警务工作无缝对接。将护校安园工作纳入市局指挥系统,直接指挥校园巡逻、交通疏导、隐患排查等工作。2016年,先后4次由于指挥及时,有效化解了校园警情。三是责任落实无缝对接。实行属地公安派出所副所长兼任辖区学校法制副校长,强化落实学校自身校园安全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密切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欺凌案件发生。

内外联动建设师生满意的平安校园

华中农业大学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始终以建设师生满意的平安校园为目标,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坚持强基固本、内外联动和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校园安全稳定、和谐有序。

一、压紧压实四级责任。纵向实行“四级”责任体系,学校、二级单位、系科及直接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横向树立“大安全”观,将校园安全分为12类,明确归口、责任到人。切实将安全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及时传达各级安全会议精神、部署安全工作,班子成员坚持带队深入一线检查校园安全状况,定期平安校园建设通报。坚持层层传导压力,开展校园综治工作考评,落实“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

二、完备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校园治安管理办法》等校级层面安全管理制度10项、二级单位制度42项;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事故灾难”等6项分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防和应急处突能力。2016年,学校开展全校范围综合安全检查7次,专项安全检查或抽查65次。

三、配足配强保卫力量。一是倾斜政策,专门开辟保卫干部直接对外招聘专业人才通道,近5年新进研究生学历保卫干部9名。二是破格选拔,打通工勤人员事业发展通道,表现优秀的工勤人员可聘任到管理岗位并兑现相应待遇。三是整合力量,统筹保卫专职队伍、保安外包队伍、楼栋值班队伍、物业保安队伍、大学生文明执勤队伍和大学生安全自救协会6支队伍,形成有效合力。

四、建全建优安防设施。学校加大投入,着力建设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消防设施系y和交通管理系统。目前监控探头达4103个,实现校园重点部位高清覆盖率100%;校园所有出入口实行门禁道闸通行,教学科研大楼和学生宿舍楼刷卡进出;微型消防站、消防车、联动消防报警器等一律按规范到位,信号灯、卡口测速、标志牌、隔离栏等一律按需求配备齐全。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高校的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理想追求等整体水平的综合表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含学习的物质文化建设,还包含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改革环境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行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1、高校行政管理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前进

1.1高校行政管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提供保障

高校行政管理虽然属于校园行政管理的范畴,但是从深层次上看,高校行政管理的模式、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型式也从行政化的管制向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转变,而以人为本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特点。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能够顺利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1.2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覆盖面大,涉及范围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要着眼于现在,又要展望于未来。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目标,需要全校各部门、各组织机构的相互的协调与配合,只有各部门共同的努力,统一协作,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目标。但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同,难免会出现分歧,这就需要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执行任务分解并在各个部件间加以落实,使部门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的进行更新建设。为此,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督促各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更新和维护,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1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如何打造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还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但是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比较复杂,涉及面多,繁重的工作压力常使管理人员感到疲乏倦怠,很少主动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2.2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等重要,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机构复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因为特殊的途径进行管理工作的岗位的,再加上和形式主义的作风思想的入侵,部分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另外在工作中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也不重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这都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对高校行政管理如何在校园文化建筑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建议

3.1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为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好的推动校园文化建筑,建立校园文化建立管理机制十分必要。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可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独立成了一个管理组织,有针对性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决策,同时还能够发挥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执行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自身的工作职能充分的认识,端正态度,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

3.2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和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是有直接关系的。首先要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抓住源头,从管理人员的选择上就严格把关,优先聘用具有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投入到管理岗位。其次,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加以重视,定期进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化能力。

3.3挖掘学生团体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重视学生社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团体资源进行挖掘,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对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像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要对学生社团的质量进行提升,利用学生社团为学生的文化活动提供活动的平台。另外还可以将文化建设的榜样和典型的引领作用发扬开来,提升学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从而得到师生的支持,提供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东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作用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信息和谐校园沟通

和谐是社会的主题,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畅通信息渠道,建设和谐校园既是时代的主题,又是当今校园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校园关系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分析,进而找准切入点进行改革,信息渠道的畅通就是解决校园关系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一、畅通信息渠道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和谐是融洽调和的意思,和谐校园简言之就是校园各种关系的融洽和各类事件处理的调和。和谐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定位,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落实到学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民主,友爱诚信,文明正义,充满诚信,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要求以育人为目标,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和谐校园包括很多方面,笔者认为,畅通信息渠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本文拟从畅通信息渠道的角度,讨论和谐校园的构建。

畅通信息渠道对于调动学校内部积极因素,为实现学校目标共同奋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校,存在着信息不通的不足,尤其是高校。具体表现在校园内外信息不通,师生关系疏远,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社会地位不平等等方面。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从信息畅通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校内部公共关系,表现为学校内部各主体对自身信息意识认识不足,传播沟通不畅通,而这些与学校制度的设计,政策的调整未考虑公众的参与,未考虑公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很大关系。

二、畅通信息渠道,建设和谐校园

1.政策制度的拟定需要考虑师生的意愿

学校为了发展与管理,要制定很多政策和制度,学校通过这些政策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但很多学校在制定政策制度时未考虑学校内部群体的意愿,只从学校管理与发展的角度对校园进行圈定,没有从师生意愿的角度进行诠释和协调。这种情况在高校表现得尤其突出,因为高等学校从学校类型上看从事的是非基础教育的高等教育;从教育管理上,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也不同于中小学校循循善诱。所以高校的政策和制度的拟定更喜欢从加强管理,强化纪律的角度拟定,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学校的政策制度的拟定应该既考虑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更应该考虑学校内部各群体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才是充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畅通信息渠道,融入校园和谐因素。因此,高等学校在拟定政策制度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畅通信息,让师生了解信息,并在师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下确定。这样,学校的方针政策就会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的任何政策和制度只有在师生信服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让师生自觉配合遵守,才能用它化解矛盾、协调学校内部关系。

2.树立并强化信息意识

建设和谐校园,畅通信息渠道从学校主体的角度理解,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育教学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教学辅助机构等。高校的这些主体,他们在畅通信息方面认识不足,还没有很强的信息意识,表现在教育管理者监管不力;教学人员对学科教学还停留在教书育人这层面上,还未对自己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学认识不到位;后勤保障方面,他们还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服务,而不是学校管理主体,对信息畅通的认识更为不足;教学辅助机构方面服务意识差,没有把自己当作学校和谐建设必须的一员。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提高学校各主体对信息的认识。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增强信息意识。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宏观规划和综合决策,协调人际关系,以及选择使用和培养人才,从而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的社会效益。他们的信息畅通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整个和谐校园的建设。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和信息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并在工作中注重信息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更好地畅通信息渠道,建设和谐校园,学校管理者应控制自己的言行,协调自己的情绪,并用好自己的权利,并把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为公众形象,强化信息畅通。学校管理者还应该转变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确立以学校为中心,以和谐校园的构建为目的的管理模式,准确了解下级的思想,关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融合,增强与内部师生的情感交流,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

其次,要增强全校师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渠道的畅通关系到全校师生,因此,全校师生的信息意识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显得特别重要。学校要将信息畅通意识渗透学校的各部门,各具体职能中心,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培养全体人员的主人公意识,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学校的意志和倾向,自己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各工作人员才能自学地宣传学校的政策制度,才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实践学校意图,才会出现管理者认真监管,教学者认真教学,后勤处精心提供保障,辅助部门及时服务的和谐校园图景。

3.完善协调沟通机制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米兹认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正如人体血液循环一样,若无沟通活动,组织就会趋于死亡。加强双向信息协调沟通是高校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协调学校内外部关系,从而实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宣传,并且在宣传时考虑到各受众主体的心理因素。在宣传方式上要将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接合在一起,把握好沟通时机,达到沟通的目的。学校可以通过交流会、展览会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对学校进行宣传;当学校遇到问题时应该征求全体师生的意见,以活动的方式或者对话的方法让师生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内部师生的主动沟通,全方位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尤其是涉及师生权利或者义务的事务,学校管理者要放低姿态,走进师生,让师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他们有效的参与其中。

总之,信息渠道的畅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学校管理者要加强信息意识,并将信息畅通意识渗透到学校每一位成员之中。

参考文献:

[1]刘长明,管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校园.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坚决防止伤害中小学生、幼儿恶性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现就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事故可以预防,事故风险可以控制”的理念,按照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市校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切实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创新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建立校园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有效防止学校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建设平安校园。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重在治本,依法管理、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工作措施

(一)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1、人防措施。建立中小学校园、幼儿园保安队伍,每所校园至少配备1名保安。建立完善学校教职员工轮流值班制度,每天至少确定2名教师做好校园巡查和上学、放学期间秩序维护工作。

2、物防措施。根据工作需要,由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为每一名校园保安配备一套警具,包括强光手电、橡胶木警棍、警用钢叉、警用头盔、武装带、服装等。

3、技防措施。每所校园都要配置视频监控装置,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及县公安局实现链接。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在公路沿线学校门口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尽可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责任。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工作,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重视校园消防安全,消除火灾隐患。抓好校园周边网吧及食品经营户整治管理,坚决取缔“黑网吧”和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经营户。

三、职责任务

校园安全涉及面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县政府安排部署,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履行校园安全管理职责任务。

教育局:负责督促检查各中小学、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完善校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公安局:承担校园周边重点人员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督促乡镇派出所对辖区各学校进行安全检查,做好校园专职保安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强日常管理。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加大日常巡逻特别是学校上学、放学期间巡逻力度,严厉打击影响学校安全的各类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管理,在公路沿线学校门口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

卫生局:负责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饮食摊点管理,坚决取缔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餐饮经营户,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工商局:负责取缔学校周边无证经营流动摊点。

消防大队:负责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指导各中小学、幼儿园完善消防设施,加强中小学生消防知识教育。

文体广电局:负责对校园周边网吧及文化娱乐场所进行全面排查整治,依法取缔校园周边“黑网吧”和销售非法出版物的无证摊点。

财政局:负责加大校园安全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各乡镇:负责对本辖区影响校园安全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散人员、长期缠访闹访人员、对社会严重不满人员登记造册,逐一落实监控人员,落实教育、疏导、稳控措施。

四、工作要求

校园安全责任重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校园安全作为当前的一项政治任务,由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职责任务,全力以赴抓好校园安全工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加强校园安全的工作措施,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夯实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责任,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7

第二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管理和指导;高校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主要依托单位。

第二章功能与定位

第四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

第六条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章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大学科技园,由省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并提交;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估,根据专家组评估意见予以认定。

第八条*的内容和数据应可核查。

第九条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明确,实际运营时间在2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2.必须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

3.具有边界清晰、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园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场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

4.地方政府和依托高校应有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具体政策,高校资源向大学科技园开放。

5.大学科技园5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依托高校有实质性关联。

6.机构设置合理,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5%以上。

7.服务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8.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在园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9.园内的在孵企业达50家以上。

10.为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11.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第十条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工作场所必须在大学科技园的工作场地内。

2.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大学科技园前企业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3.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4.企业注册资金一般不超过500万元。

5.迁入的企业,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6.企业租用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面积不高于1000平方米。

7.企业负责人应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

第十一条国家大学科技园实施统计年报制度,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有关机构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在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建设发展绩效统计报表报送指定的机构,并同时抄报所在省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每3年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考核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考核条件的,将取消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格。

第四章政策与措施

第十三条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管理部门制订。

第十四条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行和发展,组织制定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编制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计划。根据建设发展绩效统计报表等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年度绩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给予支持。

第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贯彻执行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将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纳入当地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将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及其在孵、在园企业。

第十六条高校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向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学校的各种资源,鼓励师生到园区创业,并在园区内构建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鼓励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使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第十七条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第五章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提纲

1、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包括整体规划内容、与区域经济或行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协调性、与依托大学发展规划的协调性。

2、创新创业环境: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环境、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化支撑服务平台等。

3、科技园发展绩效情况:包括园区内各类企业情况、研发机构和培训机构及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情况、成果转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依托大学的贡献、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水平情况等,并提供若干个典型的孵化企业的案例。

4、科技园管理水平:包括科技园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依托高校的支持情况:包括政策制定与落实情况、资源开放程度、对科技园的投入情况。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独立学院

2012年,教育部发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明确指出开放、集成等模式构建的重要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就是要求高校与其他主体协作、配合、补充,政校行园企合作机制即为高校与政府、行业协会、园区、企业进行合作,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笔者主要针对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进行探究,通过目标协同、组织协同、制度协同促进协同创新要素的发展,并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明确协同目标定位、为其提供制度支撑,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专业性发展。

一、独立学院政校行园企主体要素作用

独立学院政校行园企“协同育人”是符合高校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育人模式,其特点是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建立协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在政府引导下有效配置各方资源,合理构架各方利益,切实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一,其与政府是互助互惠的关系,结合政府政策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第二,行业协会与高校的关系基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上,二者之间互相补充,行业协会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环境。第三,行业协会与园区构建协同目标,对人才培养加以组织与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另外,政府、园区、学校三者之间也紧密相关,只有结合政府的人才培养政策,了解园区人才需求,才能准确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才能更具针对性。

二、独立学院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要素分析

(一)目标协同

政校行园企具有多个利益主体,结合利益需求考虑,可知不同主题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诉求,也因此体现出不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高校则希望学生能通过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而走向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政府希望协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园区则希望发展自身知名度,促进自身与学校间的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但具体来看,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才培养持续发展,共同的协同目标可为实现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奠定基础。

(二)组织协同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需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职业相融,并开放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具专业性,高校与企业能有机结合。但由于高校本身不具备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需要重构组织,使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具有同一平台。即使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利益不同、结构有异、地域分散,也能保证协同创新的成效。

(三)制度协同

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除了进行主体、目标的协同,还需构建与其相关的政策,实现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对各主体的责任、职能、投入等进行界定,保持利益与责任的平衡,并利用制度、政策等引导各主体的行为,真正保护各主体利益,从而调动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园区以及企业的创新热情,激发协同创新的动力。因此,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需要具有新的体制与政策将各组织相结合,形成创新性管理制度,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独立学院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的机制——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一)协同创新组织机制

1.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是协同创新组织机制的基础,可构建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实习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平台。其中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可充分发挥职业与教学的作用,并积极强化高校的教学力量,促进协同机制的创新。同时,将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作为建设重点,共建管理咨询平台,从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升办学质量。而实践教学平台则将实习、实践、就业、创业相结合,构建“四维一体”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促进学生了解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内部机制。最后,校企合作平台,可实现产业与专业的接壤,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2.组织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可为创新过程提供保障,笔者所在学校可在为部分想创业的大学生在校内提供了创业的场所(大学生创业园)和优惠条件的基础上,制定联盟服务章程,实施细则,共建管理办法,促进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校企结合负责人还需对基地建设进行监督与指导,使管理体系逐渐明晰,组织责任井然有序。

(二)协同创新保障机制

1.明确目标定位。明确目标定位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就业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隶属于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部分教师已经是双师型教师,企业家进课堂也在实践中。学院陆续与一些企业联系进行校企合作,在校外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同时,学院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确立目标时需要结合社会现实,确立具有地方性、特色性协同目标。同时还需注意高校的持续发展需求,将目标确立于烟台地区,可为其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此外,烟台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还需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要求单位、政府、家长等参与协同目标的确定,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保障目标的确立相对稳定,具有准确性与合理性。2.提供制度支撑。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已然确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同时还需提升办学自,实行学分制度,并引入协同创新主体,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生机与活力。在办学模式实践过程中,高校办学自具有重要性,因此,需要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对办学范围、内容等做出清晰界定,同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等限制规定,确保高校办学自得到拓展。加之学分制度对各协同主体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构建统一学分标准,还有就是协同创新主体的引入,对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政府的监管下,行业、企业和学校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签署“协同育人”协议,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协同创新管理机制

构建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健全协同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二是构建制度激励机制。第一,需改革协同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可通过与各政府、单位领导进行合作,构成专业管理委员会,利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同时还需结合高校内部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加以管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则需加强实践课程设置,配置应用型教学资源,调整课程体系。第二,建立监控体系,利用高质量的运行促进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价值树立。此外,利用激励机制可公正、公平地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激励。结合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协调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园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要确立考核目标,完善奖惩制度,激发人们的工作、学习热情。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构建政校行园企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该校可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协同育人平台、组织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组织机制,并利用明确目标定位、提供制度支撑等方法完善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最终结合管理机制,为协同创新奠定基础,培养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定修,涂用军,黄玲青.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6).

[2]李一,周彦兵.“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4).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政府关于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水平,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防范与稳定工作

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基础建设,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广大师生安全和良好学习生活秩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各单位全面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切实抓好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安保人员的配备、培训与管理,配备齐全安保器械,落实专项保障资金,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基础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坚决防止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明确要求,大力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力量建设

根据综治办号和威办发〔号文件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及时配齐配足保安人员、安保器械,安装电子监控等安保设施。中小学校、幼儿园规模在500人以内的,至少配备2名专职保安人员;规模在500人(含500人)至1000人的,至少配备3名专职保安人员;规模在1000人(含1000人)以上的,每增加1000人,按照增加人数2‰的比例增配专职安保人员;住宿制学校要根据需要适当增加专职安保人员。学校、幼儿园专职安保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后方可上岗。要在大门、围墙、食堂、宿舍、财务室等重点要害部位,安装必要的技防物防设施。为门卫配齐备足钢叉、灭火器、橡胶棍等防卫设施和器材。要在年10月底建成与公安机关联网运行的动态监控系统和应急报警装置,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实现电子监控全天候、全范围覆盖,确保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定标准,确保人、物、技防措施落到实处。市属中小学校、幼儿园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安排解决,各镇、区(街道)属中小学校、幼儿园所需资金由所在镇、区(街道)负责解决,其他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所需资金由主办单位或学校(幼儿园)自行解决,石岛管理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参照执行。

公安机关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与辖区学校、幼儿园联系,明确1名公安民警担任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制副校(园)长或法制辅导员,负责师生安全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对学校、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和安保工作指导。在中小学、幼儿园上学、放学重点时段,要组织民警、学校教职工和安保人员在校园门口、重点路段执勤,确保群众见到警察、警车、警灯,最大限度地震慑犯罪,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感。

三、健全机制,严格落实校园安全稳定责任

(一)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工作,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教育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全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指导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加大检查和监管力度,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各镇、区(街道)所属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由所在镇、区(街道)的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要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落实人、物、技防各项措施,抓好日常监管和督导调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各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是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成立由校长、园长负总责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抓好此项工作,并建立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明确每名工作人员在学生、幼儿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责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校园行政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农村;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然而,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一幕幕悲剧时常在现实生活中上演。2019年12月27日上午7时40分,在清晨浓雾中,一辆由松江镇东塘村开往因果村的三轮车运送20名小学生,在驶到因果桥时,发生交通意外,整车坠入河中,事故造成14名学生死亡。校园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校园安全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校园安全问题提高到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农村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各部门认识不到位,导致校园安全意识薄弱。人们对于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一些人说起校园安全来头头是道,但落实起来却大打折扣;有的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升学率等显性指标,对校园安全却麻痹大意,致使很多规定都成了摆设;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忽略环境的变化,投入的人财物力不够;不少群众认为校园安全只是学校自己的事,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不够。

2.校园安全问题处理方法落后,与校园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不相适应。当前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处理手段、方法相对单一、落后,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靠一两个门卫维护学校日常安全;二是组织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巡逻队进行不定期检查;三是发生问题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辖区公安机关报告,等待上级来处理;四是政府出面调解,学校买单。校园安全作为各种矛盾的结合点,单纯依靠这几种方式已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校园安全问题。

3.交通安全缺乏保障。很多家长接送学生的车本身就是“三无”车辆、农用车、报废车等,不少学生乘坐两轮“摩的”、三轮车等,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4.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滞后,农村校园自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是部分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危房大量存在,校舍硬件设施滞后,很多学校是两个学生挤在一个铺位,一张高低床睡四个学生,一间宿舍住几十个学生。同时,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实验设施等硬件设施陈旧,消防设施严重不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学校应急体系不健全,安全教育不深入,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有些学校制定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十分薄弱;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师资,安全教育课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个别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监管不到位。

6.学校周边环境杂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主要是学校大门外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堵塞交通;个别学校周边存在经营性网吧,放任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周围治安等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城区学校周边的大量托管站,由于没有任何单位对其进行监管,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在学生心理、饮食和交通、治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7.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状况不容乐观,伪劣食品泛滥。主要是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卫生条件差、原料的进货渠道不正规,学校的水质未经检验,饮用水质量不达标,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某些学校商店及周边小摊上所卖的饮料、糕点、麻辣食品、糖果等,看起来色彩鲜艳,实际上制作粗糙,包装也极不规范,相当一部分是典型的“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其卫生、质量无不让人担忧。目前湖南全省20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力争在2015年实现80%的行政村通自来水。

二、加强农村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应有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村学校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意识和生命意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举办宣传栏、开设法制课、安全教育课等途径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还可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安全自救训练活动,增进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观看安全警示影像,举行安全大讨论,进一步体会安全的重要意义。

2.加大投入,明确责任,积极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学校建设投资环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加大安全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一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二要将加强学校管理和安全工作纳入各地政府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力量,健全制度,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三要指导学校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四要在政府领导下,及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出现的治安、卫生、饮食、交通等问题,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宿舍、食堂等建筑用房建设和使用标准严格把关,不留建筑上的安全隐患。五要认真抓好学校防火、学生食堂和宿舍管理、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六要组织开展常年性的安全检查,排查隐患。

3.加强教育,注重防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与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题,采取讲解方式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利用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还可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和举行主题班会、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强化法制副校长工作力度,将法制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提高师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法制宣传活动,一方面增强在校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意识,预防校园暴力等在校生犯罪,另一方面增加在校生自我保护、预防被害方面的宣传、教育内容,切实加强校园安保工作。

3.加强合作,齐抓共管,建立政府主管、校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继续加强与公安、安监、卫生、文化、建设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重点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把中小学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建立家校协作机制,学校应把学生家长动员起来,组织家长们与学校携手建立校园安保机制,共同教育、督促孩子遵纪守法、注重自我防范。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把各种保障制度落在实处,靠制度来保证各个部门对学校的安全承诺能够长期执行。

4.加强整治,优化环境,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开展正面舆论宣传,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创新工作,畅通基层矛盾解决渠道,通过解决群众的民生诉求和实际困难,从源头上减少对立和矛盾;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协助获得司法救助,落实法律援助;发挥犯罪预防职能,排查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防范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检察机关会同综治部门、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单位,做好安保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和治安整治活动。联合公安、文化、团委等部门对校园及周边地区进行专项治理,以出租房、网吧、娱乐场所为重点,适时组织集中清查,净化农村校园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