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十篇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十篇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33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1

第一,骨痛。骨痛的人占骨质疏松症人群里面的大概40%-60%,不是说每个骨质疏松症的人都有骨痛的,有人根本就没有。但是骨痛本身这个症状也要到医院里面让医生进行鉴别,年纪大了腰酸背痛是常见的,不一定这个痛就是骨质疏松症引起的。举例来讲,比如关节炎、骨质增生、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病变都会引起腰酸背痛,甚至腿痛,所以要医生来鉴别,把这些因素排除掉,再加上结合测定发现骨密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这个疼痛是骨质疏松引起的。这种症状大概占骨质疏松症病人里面的40%,最多调查是60%左右。

第二个症状就是驼背。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拿一个手杖,弯腰驼背,老了以后驼背的人很多,由于骨质疏松慢慢把锥体压扁,锥体前缘比较扁,后缘比较宽,是楔形的,连续好几个椎体都是楔形的,组成的线条就变成一个弧度,侧面看起来就是圆形的背。这是第二特点,特别在老年女性中比较常见。身高还会降低,一般要比年轻时最高的身高丢失4公分左右。

第三个症状,骨折,这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结果。一个是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由于并发症危急生命,髋关节骨折,卧床不起,由于要做大手术,增加了很多风险,甚至于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一个是疼痛、功能障碍,另外生活质量降低,生活不能自理。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一旦出现了骨折,生活原本比较孤独的话,还会导致精神压力、认知方面的障碍,产生忧郁症、焦虑症等等。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手段

骨质疏松症从治疗角度讲,概括起来是两点,第一叫开源,第二叫节流。前面提到的在围绝经期的时候代谢非常快,骨的流失也非常快,这个时候要用药阻止它的流失,降低它的代谢率,这样丢失就会减少。这一类药叫节流的药。开源的药就是长新骨头。长新骨头超过了骨的流失,这就是开源。

老年人是第二类型的高龄患者,骨的退化性疏松症就需要用第二种开源的方式刺激新骨的成长,使新骨成长超过骨流失。对于围绝经期妇女是第一类型骨质疏松症,要用节流的方法,双膦酸盐、临床上常常用到的福善美(阿仑膦酸钠),还有现在诺华的静脉注射的密固达(唑来膦酸),这两种都是双膦酸盐的代表药,它的典型作用就是抑制骨质疏松,这是两类。

第三方面,是必须要补钙。在老年人身上钙流失以后要补充回去的话,单单靠食物往往不够,所以一定要额外补充,这是基础用药。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用任何药物的时候必须同时加入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维生素D本身80%是靠自身代谢合成的,靠阳光照射皮肤以后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成骨安生存,但是老年人这个功能降低了,它本身能够合成的量满足不了身体代谢需要,所以也必须另外加以补充。维生素D、钙这是基础用药,预防上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再加上在治疗的时候适当地用开源的药或者截流的药同时配合起来用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2

内蒙古扎兰屯市人民医院骨科,内蒙古扎兰屯162650

[摘要]该文通过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机制、治疗药物及手术方式进行简要概述,并就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传统aF内固定术应用局限性、pVp手术与pKp手术应用过程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相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6(c)-0193-02

[作者简介]郭涛(1971-),男,内蒙古兰屯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

骨质疏松症属于常见的骨折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其主要分为两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相对较高。骨质疏松发病因素主要有绝经期、老龄化、家族病史、体重过低、长期酗酒、运动量少、营养缺乏、吸烟习惯等,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腰椎疼痛、骨折脆性大、脊椎变性或骨折等,其中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严重性症状,因此受到医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性的研究成果。

1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人体骨量有所降低,骨头微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增加了骨头脆性,引发全身性骨折疾病,尤其是椎体骨折,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当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状时,不仅会丢失骨质,降低骨矿物含量,同时会导致骨骼受损、骨头难以修复、骨小梁中断,骨微结构被损坏,骨头强度大大降低,从而引发椎体骨折症状[1]。通常情况下,当女性患者处于绝经期时,其骨量会明显降低,每年丢失的骨量大约有0.5%~10%,主要是患者绝经之后,雌激素有所降低,而骨吸收功能有所增强,导致骨量快速丢失,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状。相关研究表明[2],与年轻女性相比,超过60岁女性患者骨小梁间的空隙明显扩大,甚至出现骨小梁丢失现象,使得椎体骨折发生率大大提高,发病率达到了16%~30%。

2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患者骨不连症状得到改善,骨折部位得到愈合,同时减少临床并发症状,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椎体再次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方法有两种,即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

2.1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药物主要有利塞膦酸盐、阿仑膦酸盐、降钙素、氟制剂、SeRm等。相关研究表明[3],利塞膦酸盐、阿仑膦酸盐能够对骨吸收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使椎体骨折发生率有所降低,而降钙素中,鲑鱼降钙素应用较为广泛,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而引发的高钙血症、骨痛等疾病中也具有显著性的治疗效果。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治疗中,给予常规钙剂,并加以鲑鱼降钙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与临床症状,使患者椎体活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而骨关节与腰椎疼痛感也得到有效改善,骨密度在治疗后也明显提高[4]。为了使患者骨密度得到有效提高,临床上主张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雌激素与阿伦磷酸盐联合使用,能够使患者骨密度得到显著性提高。又如,阿仑膦酸钠与鲑鱼降钙素联合使用,能够使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疼痛感得到有效缓解,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是联合用药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导致其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国外医学研究者则表明[5],联合用药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抑制骨形成,且疗程较长,治疗费用较高,并发症较多,难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学研究者们开始对中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给予患者常规钙剂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全断板龟丹芪胶囊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增加腰椎部位的骨量,同时使脊柱部位的骨密度大大提高,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防治中具有显著性疗效[3]。

2.2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2.2.1aF内固定术临床研究认为,若患者骨质疏松症状较为轻微,且存在脊髓压迫、椎体失稳等症状,则可给予aF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操作要点如下:①置入螺钉。颈腰椎后路将椎体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以明确螺钉置入点与置入深度,利用平头钻进行钻孔,无需进行攻丝,以避免患者骨量丢失。同时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本身的椎弓根高度与正常人相比较高,而宽度与正常人相比较大,所以在进行内固定手术时,要确保螺钉钻孔的有效性[6]。②椎体复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量有所减少,而骨高度也会有所丧失,这时可通过aF内固定术进行纵向牵拉,以使椎体恢复到原有的高度。如果患者骨高度严重丧失,则必须在骨折椎体处植入适量的骨粒进行填充,使其椎体高度得到有效恢复。如果患者椎体骨折爆裂,在置入适宜的螺钉之后,可于骨折椎体椎板位置,将椎弓根处的孔道拨开,使其后缘骨块得到有效恢复,然后在进行内固定手术[7]。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束后,可在关节横突与关节突间隙中植入自体骨进行融合,并依据患者椎体骨折情况,对植骨量进行有效控制。术后应给予夹板、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并鼓励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但是aF内固定术创伤性较大,容易出现螺钉松动现象,严重影响到骨折部位的愈合效果,同时要求患者必须有较强的手术耐受性。

2.2.2pVp手术与pKp手术pVp与pKp手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椎体强度功能恢复良好、骨折部位稳定性高,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等应用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5]。pVp与pKp手术操作要点主要表现在:①手术适应证。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存在显著性疼痛感、脊椎活动功能受到限制,但是未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椎体部位并发有血管瘤、骨髓瘤、转移瘤、骨肿瘤等病症;脊椎骨折复发,脊椎后凸骨折、脊椎畸形骨折等[8]。②手术禁忌证。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性内科疾病、耐受性较差等患者;爆裂性椎体骨折伴发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脊椎骨折穿刺并发感染症状患者;有过高脂血症、下肢静脉血栓、全身性静脉血栓等病史患者;椎体压缩较为严重,无法进行穿刺患者[9]。③围术期处理。患者在手术前必须进行各项常规检查,以查看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肾脏功能不全及穿刺感染等情况,同时将患者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而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对患者外伤病史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给予磁共振、X线、Ct等检查措施,利用mRi区分旧椎体骨折与新椎体骨折。④pVp手术操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在手术时应呈仰卧体位,并将颈椎前部及椎弓根等部位作为手术入路。术前通过X线、Ct、mRi等检查措施,以明确椎体骨折位置、手术穿刺点、穿刺深度、穿刺角度,然后利用克氏针进行手术定位,同时在患者体表标注记号。铺上消毒巾后,注射适量的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C型臂观察下,将穿刺针置入到骨膜处进行定位,而针尖则在椎弓根象限上,同时在C型臂辅助下,顺着椎弓根进针,直到针尖转移到椎体后缘部位,通过投影可发现针尖处于“牛眼征”范围内,继而再将针转移到椎体骨折部位,这时针尖不能进入到椎体前部不超过1/3。骨水泥呈黏稠状或者牙膏状时,利用注射器将骨水泥缓缓推入,在骨水泥基本成型且能够弯曲时,需及时利用穿刺针将其注入到椎体骨折部位,并利用透视影像进行观察,若骨水泥未出现任何渗漏现象,可继续注入[10]。在骨水泥完成硬化成型后,可将穿刺针旋转取出,并对局部进行压迫。⑤pKp手术操作。在透视影像辅助下,顺着椎体方向植入穿刺针,直到椎体前部不超过1/3处,然后将针芯取出,留下针外管,然后再置入扩张器进行扩张,当扩张结束后,应及时将扩张器取出,并在外鞘设置t型通道。利用骨钻对骨质通道进行有效疏通,如果通道内有大量骨碎屑,应利用钻头将其从骨质通道内清除出来[11]。球囊后缘处设置造影注射仪器,首先让球囊呈真空状态,然后顺着骨质通道将其植入到椎体前部不超过1/3处,并在透视影像辅助下将球囊扩张。依据透视影像或者球囊压力下降情况,可对椎体骨折部位康复情况进行准确判断,然后将球囊取出,注入适量的骨水泥。⑥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表明,pVp手术与pKp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具有显著性的治疗效果,术后24h患者椎体疼痛感得到有效缓解,而与pVp手术相比,pKp手术在椎体康复及高度恢复上的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能够避免椎体出现后凸或畸形等症状[12]。两种手术方式都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效果,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在椎体骨折处注入适量的骨水泥,使得骨折部位得到有效固定,而脊椎稳定性也得到提高,同时穿刺结束后,椎体内部压力明显降低,所以患者椎体疼痛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3结语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性并发症,常见于老年群体,对老年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求医学研究着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减少椎体骨折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是由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多为原发性疾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在采取药物治疗措施时,疗程相对较长,治疗费用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而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pVp、pKp等微创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椎体骨折部位进行重建和固定,能够纠正患者椎体畸形政治,促进骨折部位愈合,恢复患者站立功能及行走功能,同时在椎体再次骨折预防上也具有显著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利军,许建文.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相关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4):176-177.

[2]刘东光,周辉,金永明,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3(12):87-88.

[3]mooreJm,poonnooseS,mcDonaldm.Kyphoplastyasausefultechniqueforcomplicatedhaemangiomas[J].Clinneurosci,2012,19(9):129-130.

[4]申勇,刘法敬,张英泽,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9(12):184-185.

[5]江红卫,崔学文,黄永辉,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12(23):90-92.

[6]柴仪,刘法敬,申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7(18):86-88.

[7]marcoRa,meyerBC,KushwahaVp.thoracolumbarburstfractures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andpediclescrewinstru—mentationsupplementedwithballoon—assistedvertebroplastyandcalciumphosphatereconstructionSurgicaltechniquel[J].BoneJointSurgam,2010,2(1):68-70.

[8]魏玉锋,刘志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7(16):138-139.

[9]张毅,黄象望,沈雄杰,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7(26):165-166.

[10]赵玉波.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进展[J].医学综述,2013,22(17):87-88.

[11]ChewC,CraigL,edwardsR,etal.Safetyandefficacyofpercutaneonsvertebroplastyinmalignancyasystematicreview[J].ClinRadiol,201l,66(1):78-80.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3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确定为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大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但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最严重后果是骨折,因为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几率,患者可因剧烈咳嗽或汽车的颠簸而发生骨折,严重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轻轻一碰、一扭都会发生骨折,并可能因骨折而造成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部位最常见的是椎体、髋部和前臂等,其中以髋骨骨折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美国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当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发生后的1年内,约有1/5的患者死于肺炎、血栓等各种并发症,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仅有1/4能够恢复到骨折前的健康水平。

骨质疏松症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由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早期的骨质疏松症没有明显的症状,不易被人们发现。当骨量丢失12%以上时才会出现腰肌酸软、腰背疼痛、筋骨疼痛、长管骨隐痛、乏力畸形等症状。

由于这种疾病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的发生、发展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人们忽视,当已经出现骨折的时候,再进行防治为时已晚。因此,医生建议,从30岁后要开始有意识、合理科学进行补钙。

目前,人们对骨质疏松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补钙能治愈骨质疏松症

许多老年人误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会出现骨质疏松。

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会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之后骨质就开始丢失。所以,要想保持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也就是说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胃’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补钙并不能治疗骨质疏松,而只能预防骨质疏松,这个概念已经为绝大多数家庭所接受。所以,一旦患有骨质疏松就不能光靠补钙,要想办法用专门的药物治疗。同样是骨质疏松,妇女尤其是处于更年期和绝经后的妇女更容易发生。因为妇女在这个年龄阶段,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而逐步下降。在雌激素下降带来的各种身体变化的病症中,骨质疏松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不少市民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会提前补钙,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补钙,医生觉得这都没有必要,十多岁的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只要在平时饮食中适当吸收富含钙的食物即可,没有必要刻意去大量补钙。

不分病因盲目补钙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也不一样,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但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但不少患者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补钙,纷纷到药店买钙片进食,这样盲目补钙不仅仅是浪费钱,更重要的是加重钙流失的情况。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质疏松,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医生提醒大家,现在电视上某些广告把其宣传的补钙药物的功效“吹捧”得神奇,有些甚至宣称吃了某种补钙制剂,就能治愈骨质疏松,这是没有道理的,只要结合钙流失的原理来分析一下就能戳穿这些谎言。

另外,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有的人补了几年钙,还是骨质疏松,这就是酸性体质在作怪。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沉淀了,不管用了。血钙降低,骨头里的钙就会跑出来补充血钙,结果又被酸性物质中和了,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酸性体质的人群如果想补钙,必须先纠酸,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此外,酸性体质的人群还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疲劳、腰酸背痛、四肢麻木、怕冷、便秘、腹泻、急躁、身体肥胖、痛风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那就得尽快就医。

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人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以导致高钙血症,并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因此,是否要补钙、怎么补、补多少等问题都值得市民尤其是老人注意。有些人三十多岁就开始补钙,但不能持之以恒,记起来的时候就吃钙片,有时候甚至过量补钙,一天进食多次,而有时则一个星期也不补一次,这样没有规律的补钙,效果并不好。最重要的是,补钙不是单纯性的从药店中买几瓶钙片吃就能达到目的,适当晒晒太阳、多运动和多吃含钙的食物都是很重要的。

饮食运动以防骨质疏松

如何防止骨质疏松?这需要从生活的细微处着手。补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贵在坚持。

日常饮食中增加钙的补充

合理膳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钙参与骨的代谢,是形成骨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钙的补充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要常吃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柑、核桃仁等含钙量丰富的食物,以及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豆制品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苋菜、香菜、小白菜和水果,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向身体供给维生素D及C,而这些维生素在骨骼代谢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忌辛辣、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品。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预防骨质疏松

运动锻炼是通过肌肉张力的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可以维持或增加骨量,而且增加骨的弹性。中年时期运动可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益处。而老年时期运动不仅可减缓骨量的丢失,还可以改善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跌倒的风险。医生推荐走路、慢跑、体操、跳舞、骑车、球类等运动方式,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每周3~5次。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4

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骨健康补充剂。

调整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预防骨质疏松,应该从青壮年时期抓起,年轻时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多存储骨量,当骨量因为年龄原因而衰退的时候就可有充足的储备供给。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进食富含钙的食物及蛋白质,如牛奶、虾皮、海带、芝麻酱等,避免进食易引起骨质疏松症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并戒烟。多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并保持充足的日晒。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或骨折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的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骨健康补充剂

钙剂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99%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在中国人的食物中钙剂普遍缺乏,充分的钙摄入,可以抑制骨吸收,有利于骨健康。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元素钙,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需选用钙剂补充。那么,应该如何补充呢?

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1000~1500mg,中国人平均每日饮食钙摄入约400mg,故每日应再补充元素钙600~900mg。各种钙剂含钙量不一,要以实际的元素钙计量,以含钙量最高的碳酸钙为例,如碳酸钙含元素钙40%,则500mg重量的钙片含钙仅为200mg。枸橼酸钙补充剂在与饭同时吃或空腹吃的时候吸收较好。而碳酸钙在进餐脂肪和胃酸分泌时服用吸收更好,重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可改用含镁的剂型。

北美201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指南认为,除含钙性肾结石的妇女外,每天总钙的摄入量达到1500mg时不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因此,在补钙的过程中,可以定期监测尿钙水平,以≤300mg/日为宜。

维生素D维生素D作为机体必需营养成分及激素,在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对钙的吸收。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维生素D保持肌力,可改善身体的稳定性抗跌倒,降低骨折风险。

老年人推荐维生素D剂量为每天400~800iU(10~20g)。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为每天800~1200iU。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应>30ng/ml(75nmol/L),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90%低于此水平。北美201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指南建议:每天至少800~1000iU连续1年的维生素D补充对所有绝经后妇女均合适。只有当维生素D剂量>1000iU/日时,才与高尿钙和高血钙的危险有关。监测尿钙>300mg/日则须减少维生素D的摄入量。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1α(oH)D3(α-骨化醇)和1,25(oH)2D3(骨化三醇),这些维生素D的衍生物已经不再需要经过肝、肾脏的羟化酶羟化,故称为活性维生素D,或D激素,不受肝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在体内直接发挥生物学效应。活性维生素D对增加骨密度有益,并能增加老年人的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危险。骨化三醇的常用剂量0.25~0.5μg/日。α-骨化醇0.5~1.0μg/日。上述活性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治疗时的用量是安全的,长期使用者应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钙和维生素D对于骨骼营养是最重要元素。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有益于骨骼健康,并被作为任何一种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的基础治疗部分。事实上,已经批准的所有抗骨质疏松症用药,都要求在治疗前强制纠正矿物质代谢障碍,主要指纠正钙或(和)维生素D的缺乏。但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钙和维生素D等成分也不能替代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处方干预。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钙剂、维生素D的补充是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的基础,适用于各个阶段,但仅限于此也是不够的,哪些人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呢?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适应证①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骨密度:t≤-2.5,或有过脆性骨折史);②已有骨量减少(骨密度:-2.5<t≤-1.0),并伴有>1项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③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具有以下情况之一也需药物治疗:已发生过脆性骨折,oSta筛查为高风险,FRaX计算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骨折概率≥20%者。

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的选择见表1。

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

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

抑制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双膦酸盐是一类焦膦酸盐的类似物,与骨骼羟磷灰石有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到骨转换活跃的骨表面,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证实,双膦酸盐可明显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显著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的危险。

双膦酸盐的常用口服制剂有阿仑膦酸钠和利噻膦酸钠,阿仑膦酸钠片剂70mg,每周1次,或10mg,1次/日;利噻膦酸钠片剂35mg,每周1次,或5mg,1次/日。利噻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均需空腹服药,用200ml白水送服,30分钟内不要进食和喝水,不平卧。注意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者慎用。不适于口服者可以选择供静脉注射的双膦酸盐,如伊班膦酸钠2mg每3个月1次,或唑来膦酸钠5mg每年1次。

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35ml的慎用,静脉注射用的双膦酸盐的不良反应是引起一过性发热和流感样症状。关于双膦酸盐引发下颌骨坏死的报道罕见,偶见于恶性肿瘤应用大剂量双膦酸盐,并存在口腔疾患而进行拔牙手术时。因此准备拔牙等口腔手术时应提前停一段时间的双膦酸盐药物。

降钙素类:降钙素是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可预防骨量丢失并能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椎体骨折发生率。降钙素还有中枢性镇痛作用,缓解骨痛,对骨折期间的骨痛也有效果。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类似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鲑鱼降钙素50iU/日皮下或肌肉注射或200iU鼻喷。鳗鱼降钙素则用20iU肌肉注射每周1次。少数患者应用降钙素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该类药不是激素,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与不同部位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会发生不同的生物效应,在骨骼有雌激素的作用,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在和子宫则有雌激素的拮抗作用,不刺激子宫内膜和乳腺增生,能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

目前,SeRms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主要有雷洛昔芬,60mg,1次/日口服。雷洛昔芬只用于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循证医学证实,雷洛昔芬能预防骨丢失并能有效降低椎骨骨折的危险,但对于降低其他骨折的作用还不确定。面红、潮热症状明显的绝经后妇女不宜用,国外报道该药有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有静脉血栓病史及有血栓倾向和长期卧床或久坐期间(如长途旅行)禁用。

雌激素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因是由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钙流失,因此补充雌激素可以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的速率,使其恢复到绝经前水平,而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已证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Rt或HRt)能降低骨质疏松性椎骨、非椎骨骨折的发生危险,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该类药物更适合有更年期症状及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妇女。但需评估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常用药物有结合雌激素、雌二醇、替勃龙等。雌激素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对雌激素的利弊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乳腺癌的风险每年不足1/1000,但乳腺癌仍然是雌激素治疗的禁忌证。关于子宫内膜癌,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保留子宫的妇女补充雌激素的同时适当补充孕激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不再增加。在绝经早期开始用雌激素治疗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是有益的。但应定期监测乳腺和子宫,评估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骨形成促进剂有甲状旁腺激素(ptH):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特立帕肽rhptH(1-34)]。ptH是最主要的钙磷调节激素,大剂量的ptH可促进骨吸收,增加骨转换率,而小剂量ptH则刺激骨形成。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每日小剂量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hptH(1-34)注射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可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能有效地治疗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该药被美(下转第7版)(上接第6版)国FDa批准用于男性和女性骨质疏松症治疗。

该药为注射剂,每日皮下注射20g,治疗≤24个月。部分患者可有头晕或下肢抽搐的不良反应。动物研究可能增加成骨肉瘤的风险,高钙血症者禁用。

其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①锶盐:锶是与钙、镁同族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工合成的锶盐雷奈酸锶是新一代抗骨质疏松药物,具有刺激骨形成、抑制骨重吸收的双重作用,能增强骨强度与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降低发生椎骨和髋骨骨折的危险。雷奈酸锶每日睡前服2g,餐后2小时后,不宜与钙和食物同服。肌酐清除率<30ml/分不推荐用。不良反应可有恶心、腹泻、头痛。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选择见表2。

总结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5

【摘要】简要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及其分类,列举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几种危险因素,在药物防治方面,分别就骨吸收抑制药、骨形成促进药、骨矿化促进药、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理及其代表药物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药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62-0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曾高的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稍有减轻,但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疼痛加剧,脊柱变形,身长缩短、驼背、发生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于65岁以后的老年人。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其他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或药物(抗癫痫药物,类固醇)等因素诱发的.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因素,各种激素代谢异常,营养,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多见于青少年或成年人.

以下人群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

1长期低钙饮食.营养缺乏者:钙的摄入量不足,机体要维持血清钙水平,就要将骨中的钙释放到血中,使骨中钙量逐渐减少,引起骨质疏松。

2绝经妇女和65岁以上人群。绝经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降钙素分泌不足,而导致骨吸收量大于骨形成量,诱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由于性腺分泌减少,进食少,钙摄取少,加上室外活动少,日照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肌肉缺乏锻炼,骨内血循环减少骨骼的钙容易被移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3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

4长期汹酒,吸烟,饮咖啡,浓茶的人。

5身体消瘦,体重低发生骨质疏松症几率高。

6长时间服用剂量较大糖皮质激素者。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分为四类:1骨吸收抑制、2骨形成促进药、3骨矿化促进药、4中医药。

1骨吸收抑制药

1.1降钙素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由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激素。是调节钙代谢,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的激素。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目,直接抑制钙吸收,减慢钙转换,减低血钙水平,促进成骨细胞的增生,有利于骨的形成,增加骨的密度,还可以促进骨化三醇的生成,增加肠内钙的吸收,降钙素能抑制疼痛介质的稀放.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禁用或不能使用常规雌激素与钙剂联合治疗的早期和晚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尤其适用于伴有骨痛的高转换骨质疏松症.临床常用有密盖息,瑞士诺华制药生产,有注射剂和喷鼻剂两种剂型,注射剂主要用于变形性骨炎,高钙血症,骨皮疏松症。鼻喷剂用于骨质疏松症。降钙素不良反应有:过敏,消化道症状,氨基转移酶升高,眩晕,头痛,乏力,低血钠.

1.2二膦酸盐是人工合成的活性焦膦酸盐衍生物,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破骨细胞吞噬双磷酸盐,导致破骨细胞调亡,影响破骨细胞活性。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有泊米磷酸二钠针,口服的有merck公司生产的商品名为福善美,福善美被美国FDa批准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

1.3雌激素雌激素缺乏是引起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雌激素能促进骨有机合成重建,同时还可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吸收,造成破骨细胞凋亡,雌激素还通过调钙素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发挥对骨代谢调节作用.雌激素疗法又称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时一般与孕激素合用,加孕激素的目的是为了抗雌激素的子宫内膜增殖作用,且孕激素有抑制骨吸收和促骨形成的作用,目前常用制剂有结合雌激素(商品名:倍美力)、尼尔雌醇等。

1.4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非激素类制剂,其化学结构类似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从而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此类要主要有,他莫昔芬,雷洛昔芬(商品名为易维特)是美国FDa批准用于骨质疏松防治的第一个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1.5植物雌激素:有雌激素样效应,但无雌激素样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与雌激素类似。代表药物有依普黄酮,为口服剂型,耐受性良好,无明显的副作用,是一类很有前途的非激素类药物。

2骨形成促进药

2.1氟化物能促进的有丝分裂,从而促进骨细胞的增生,主要增加小梁骨的骨密度,而皮骨无明显的改散甚至减少,治疗范围较窄,仅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用制剂有氟化钠。

2.2甲状旁腺激素是由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的单链多肽激素,其生理功能是维持血钙平衡,调节机体钙,磷代谢,代表药物有特立伯肽。

3骨矿化促进药

3.1钙制剂钙是骨骼形成所必需的元素,服用钙剂对骨密度有增强和保护作用,补充足够的钙剂可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的力度.但服用钙剂要讲究方法,不能滥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所推荐19-50岁的成年人每天摄入1000mg,50岁以上每天摄入1200mg,钙摄入量超过2g/每天,可能增加肾结石发生率,引发高钙血症及影响维生素D代谢,钙剂常与维生素D药物合用,钙剂可分:1无机酸钙如碳酸钙,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钙补充剂,碳酸钙为弱碱性,含钙量达40%.是钙剂总含钙量最高的一种,不溶于水,但溶于胃酸,有良好的吸收率,与维生素D合用,有利于钙的吸收,临床常用有凯思立D、钙尔奇。不良反应有嗳气、便秘。2有机酸钙如葡萄糖酸钙,水溶性好但含钙量低。3有机钙如氨基酸偶合钙,代表药物有乐力胶囊.乐力处方组成独特,除含大剂量的氨基酸耦合钙外还有抗坏血酸钙及氨基酸螯合镁、磷、锌、铜、锰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D制成的复合制剂对钙在肠道的吸收利用有协同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溶解度.

3.2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维生素D是促进人体钙吸收的主要元素,其主要作用有增加钙在小肠的吸收,抑制甲状旁腺增生,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合成与释放,抑制骨吸收,临床常用的制剂有维生素D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

4中医药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中药为主是基于”肾主骨”的理论,其主要表现在肾的羟化酶系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以及降钙素等对骨的调节功能,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芪,补骨脂没,当归,骨碎补,龟甲,山药.丹参,茯苓,鹿角胶,山茱萸,枸杞子等以补肝益肾,强筋建骨类药物。

参考文献

[1].邱晓芬张益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社区医学杂志2011.1.9(1):15-17

[2]冯琳黄霞妹陈亚东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概述海峡药学2009.21(12):173-176

[3]陈辉王定孙金谓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中医正骨2009.5.21(5):65-66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6

中国图分类号:R6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99-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引起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50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迅速迈向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面对骨质疏松这种症状相对“静默”的疾病,患者、医生及社会尚未引起足够,大部分人未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至于发生了骨折才知道。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极其严重(死亡率20%--25%),且经济负担严重,因此骨质疏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1..病因

1.1..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性和经绝期后骨质疏松

1.2..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的是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衰、库欣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肠吸收不良、器官移植、制动及肿瘤

1.3..其它低骨量骨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paget骨病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2..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判断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2.1..年龄:女性>65岁,男性>70岁。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量一般会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

2.2..性别:女性,特别是闭经后或早绝经

2.3..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骨骨折史

2.4..出生低体重及低体重指数

2.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2.6..吸烟、过度饮酒和咖啡等

2.7..体力活动的缺乏

2.8..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

注:wHo指出此组危险因素可与骨密度(BmD)测量相结合,用来评估病人的骨折危险。由于多数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是跌倒引起的,所以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也很重要。除了肌肉无力、步态、平衡和视力缺陷外,最重要的是个人跌倒史。

3..临床表现

3.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3.2..身长缩短、驼背。身长缩短3cm以上可大致做出骨质疏松症初步诊断。多在疼痛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3.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5..大部分病人有畏寒症状,受寒后疼痛加重。

4..诊断标准:

wHo推荐使用双能X线吸收计量法(DXa)测定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t记分做出诊断。在有低创性骨折的高危病人往往可做出骨质疏松症的初步诊断或临床诊断。

正常:t分≥-1.0),BmD在“正常年轻”成人BmD的1标准差(SD)以内;

低骨质(“骨质减少”):t分-1.0~--2.5,BmD比“正常年轻”成年人的BmD低1.0~2.5SD;

骨质疏松症:t分≤-2.5,BmD比“正常年轻”成年人的BmD低≥2.5SD;

严重或肯定骨质疏松症:t分≤-2.5,已有1次或多次骨折的病人。

在绝经后妇女和≥50岁的男子,wHo用于诊断的t分标准(正常、低骨质和骨质疏松症)适用于中轴DXa(腰椎、全髋和股骨颈)的BmD测量。如果不能测量髋或脊柱的BmD,可用1/3桡骨部位的DXaBmD测量值来诊断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前妇女或-2.0定义为“在该年龄的预期范围内”。

5..防治

5.1..预防

5.1.1..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5.1.2..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推荐的成人钙适宜摄入量(800~1000mg/d),并补充维生素D,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5μg/d(200iU/d),50岁以上人群为10μg/d(400iU/d),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20μg/d(800iU/d)。钙剂+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降低骨折风险的安全、经济手段。

5.1.3..三级预防:包括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及加强防跌倒措施。严重骨质疏松或10年中髋部骨折的危险≥3%,或其它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20%,就建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1)含氟双膦酸盐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起抑制骨吸收作用。常用药阿仑膦酸钠(福善美)10mg/d(70mg/w),是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最充分的药物。应用福善美治疗12个月,椎体骨折风险降低59%;治疗18个月,髋骨骨折风险降低63%。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不适,还可能引起食管炎,但极为罕见。另还有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制剂。

2)降钙素(calcitonin):有抑制骨吸收作用。可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喷雾剂喷鼻。可使椎体的骨折风险降低20―50%。对骨痛止痛效果明显,一般第二周疼痛开始缓解。需联合应用钙剂、维生素D。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脸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

3)雷奈酸锶:2010年刚上市新药,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形成,显著改善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微观结构。服用雷奈酸锶1g/d可以提高绝经后妇女骨质量,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加维生素D治疗3年后,椎体骨折风险总体下降40%。该药耐受性好,除有轻微的胃肠反应,如腹泻外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tm):在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中,雷洛昔芬60―120mg/d,拉索昔芬0.5mg/d可降低腰椎骨折风险30―50%,非椎体骨折没有明显降低,并降低eR阳性乳腺癌、冠心病和卒中风险,但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5)特立帕肽(生物合成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增加了造骨细胞的数目而促进了骨形成,降低了成骨细胞的凋亡,经过18个月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脊椎骨折和四肢骨折分别降低了65%和35%。和阿仑膦酸钠联合应用于高风险骨质疏松症患者好于单药治疗。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7

[关键词]双膦酸盐类药物;骨质疏松;相对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7-0081-03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relativeefficacyandsafetyofbisphosphonatedrugsusedintheclinicaltreatmentofosteoporosis.methodsCollectedthe104casesofosteoporosispatientsweretreatedindepartmentoforthopedicsinourhospitalfrommarch2013tonovember2015,dividedintotwogroupsaccordingtodifferenttreatments,thepatientsoftreatmentgroupweregivenbisphosphonat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Caltrate,observedthefinaltreatment.Results(1)aftertreatment,thetreatmentgrouppatientsrelieveddegreeof38.9%(21/54)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14.0%(7/50),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χ2=8.17,p

[Keywords]Bisphosphonates;osteoporosis;Relativeeffectiveness;Safety

骨质疏松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并且发病率很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是随着人们年龄增长而经常出现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1,2]。随着医学的发展,双磷酸盐药物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还可以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代谢异常所致的高钙血症,同时服用双磷酸盐药物可以有效减少骨病、骨痛和骨折的发生率,并能减轻高钙血症并发的恶心、呕吐、多尿症、口渴及中枢神经症状,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用于防治变形性骨炎,对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本院将双膦酸盐类药物应用于2013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治疗效果极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骨科2013年3月~2015年11月诊治的104例骨质疏松患者,以上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定符合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6.47±6.43)岁,男30例,女24例;伴有椎体压缩骨折20例,腕骨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5例,股骨转子骨折3例,足背骨折2例,踝骨骨折3例,掌骨骨折3例,全身有两处及以上骨折13例。对照组50例,年龄46~77岁,平均(56.34±6.45)岁,男28例,女22例;伴有椎体压缩骨折19例,腕骨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3例,肋骨骨折4例,股骨转子骨折2例,足背骨折1例,踝骨骨折2例,掌骨骨折2例,全身有两处及以上骨折15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50例患者接受钙尔奇进行治疗:给予患者1片/次的钙尔奇(含500mg钙和维生素D3)(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600mg×60s;国药准字H10950029),1次/d;治疗组的54例患者接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先在5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1g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以充分水化,然后予100mL的唑来膦酸(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mg/支;注册证号H20090259)以恒定速度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应控制在5mg/min以上[2]。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遵医嘱不再服用除此以外的其他药物。

1.3疗效标准

①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采用VaS疼痛评分评定标准进行评价,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0分或负分则表示完全好转,没有任何疼痛感,恢复正常;1~3分则表示患者存在轻微的疼痛,能够忍受,不会对休息造成影响;4~6分则表示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疼痛,并且对睡眠造成了影响,但是尚能忍受;7~10分则表示疼痛感较为强烈,难以忍受。治疗前后均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评定[3,4],用第一次得分减去第二次得分,所得分数为疼痛减轻分数。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两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氏三角区[5]的骨密度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③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均全部或基本消失,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密度显著增加[6],则判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均基本消失或改善显著,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密度有所增加,则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没有好转迹象,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密度出现下降,则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疼痛缓解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38.9%(21/54)显著优于对照组14.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

2.2两组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氏三角区的骨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呈现出一定程度改善,但治疗组患者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ward氏三角区的骨密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4.98、5.04、4.74,p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在接受两种不同药物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6%(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17/50),其中包括恶心呕吐3例,头晕头痛3例,肌痛5例,畏寒寒战2例,关节痛2例,乏力2例;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7/54),其中包括恶心呕吐2例,头晕头痛1例,肌痛2例,畏寒寒战1例,关节痛1例。因此,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6.47,p

3讨论

骨质疏松是临床上由于多种原因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变,以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7,8],临床特征主要以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骨的微观结构退化等为主,并且由于骨强度下降患者在受到轻微创伤后经常会导致骨折,使骨折发病率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增长趋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9,10]。因此,如何选取一种有效的药物来治疗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很多,均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根据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基础药物、抑制骨吸收剂和促进骨形成剂[11,12],其中本研究中使用的唑来膦酸就是临床上一种广泛使用的双麟酸盐类药物。双麟酸盐类药物属于抑制骨吸收类药物,双膦酸盐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以及由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代谢异常所致的高钙血症,减少骨病、骨痛和骨折的发生率,并能减轻高钙血症并发的恶心、呕吐、多尿症、口渴及中枢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用于防治变形性骨炎。研究资料显示,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骼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具有作用强、吸收迅速、在骨中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低等诸多优点,具有增加骨密度的效果[13,14]。双膦酸盐类药物以骨骼中的破骨细胞作为主要的作用对象,能够对破骨细胞的激活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并且会对破骨细胞的最终形成和活化产生直接的影响,能够加快破骨细胞凋亡的速度,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畸形性骨炎、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高钙血症、肿瘤骨转移[15]等各种骨转换增加的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104例骨质疏松病患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0%;同时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骨密度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给予双磷酸盐类药物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大改善患者骨质疏松的病症,改善骨密度,而且用药后的副作用较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双膦酸盐类药物应用于骨质疏松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能够使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对改善骨密度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俊文,马翔,翟所迪.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相对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2(12):1197-1201.

[2]陈瑾瑜,彭永德,盛正妍.骨质疏松症治疗新选择――唑来膦酸[J].世界临床药物,2011,2(4):252-257.

[3]朱汉民.双膦酸盐和骨质疏松[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7):517-520.

[4]权朋勃,王明礼,郭得辛,等.注射型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4,2(8):1283-1285.

[5]钱珊珊,秦利荣,戴惠珍.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0-2012年双膦酸盐类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4,24(22):2029-2031.

[6]马颖.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其他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1(5):347-351.

[7]陈志刚,崔岩峥,杨丽娟,等.我院2009-2010年抗骨质疏松症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2,22(6):520-522.

[8]娄振凯,李春海,叶伟,等.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36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1(5):247-250.

[9]张杰,田京.药物靶向、分子靶向、激素靶向及干细胞靶向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5(34):6382-6388.

[10]郭世绂.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及其理论基础[J].中华骨科杂志,2014,10(11):54-58.

[11]袁伟,赵金柱.失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6(15):2795-2802.

[12]王B,马婷婷,张一娜,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预防绝经后妇女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网络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8(4):648-649.

[13]李丹,陈兴明,乔凤娟,等.特立帕肽与阿仑膦酸盐对比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6(11):997-998.

[14]王利,杨毅,张学军,等.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0例的疼痛缓解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6(12):1092-1093.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8

史先生今年66岁,患骨质疏松症已经5年了。5年来,他曾去多家医院进行诊治,但病情未能好转。来我院中医科进行检查时,笔者发现他有骨节疼痛、肌肉酸楚、四肢困重无力、喜卧、大便不调、头晕目眩、心悸、舌淡、苔薄腻、脉细无力等阴阳气血俱虚,且夹有痰湿的症状,于是让他使用肾气二陈汤进行治疗。在使用此方治疗12天后,他的上述症状均明显减轻。在继续使用此方治疗2个月后,他的各种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笔者让史先生将肾气二陈汤制成丸剂,再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此后,他的病情再也没有复发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很常见的老年病。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分泌紊乱、钙质摄入不足或流失过多、酗酒、长期吸烟及常饮咖啡等。根据多年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经验,笔者认为,“阴阳气血俱虚夹痰湿型骨质疏松症”是此病最常见的一个类型。此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若使用肾气二陈汤进行治疗,往往可取得理想的疗效。下面就介绍一下此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及肾气二陈汤的制作方法:

在临床上,阴阳气血俱虚夹痰湿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可出现骨节疼痛、肌肉酸楚、四肢困重无力、嗜卧、全身有时发热、有时怕冷(或下半身怕冷、上半身发热)、心烦、大便不调、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气喘、口干、饮水多、舌淡、苔腻、脉细无力等症状。治疗此型骨质疏松症应坚持滋补阴阳、调补气血、化痰除湿的原则,可选用肾气二陈汤。其方药组成是:干地黄24克,生姜15克,山药、山茱萸、半夏、陈皮各12克,茯苓、泽泻、丹皮、炙甘草各9克,附子、桂枝、乌梅各3克。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500毫升的清水浸泡25分钟,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在锅中再加入300毫升的清水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所得的药汁合在一起,可每日服一剂,分早中晚3次服下。此方丸剂的制作方法是:将上述药物一起研为细粉,炼蜜为丸(或去药店直接加工成蜜丸),每次服3~9克,分早中晚3次服下。

在使用上述方药进行治疗时,骨质疏松症患者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增减药物的具体条件和方法是:①气虚症状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黄芪、人参。②血虚症状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熟地、当归。③阳虚症状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鹿茸、巴戟天。④阴虚症状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枸杞子、女贞子。需要注意的是,有血瘀或痰热症状的人应慎用此方。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9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失重骨质疏松;中医疗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病理变化和症状描述等,将其归入“骨痿”范畴。笔者选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失重引起骨质疏松两种骨质疏松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进行中医药辨证与干预措施的比较。

1病机辨析

1.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易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多发于绝经2年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骨痿”、“腰痛”、“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为该病形成之根本。肾乃先天之本,《医学精义》中提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足则骨强”。而“女子七七,天癸竭”,即绝经后,肾气日衰,元气虚少,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失调,经气不利,水谷精微得不到充分吸允,恶性循坏,进一步加重肾精的流失,人体加速进入衰老阶段,直至骨痛齿脱,筋骨失养而枯。正如《内经·素问》中所提到的“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动不正,而无子”。通过临床观察,也佐证了肾、骨间的紧密联系。如魏氏等[1]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产次、绝经年龄年限等的相关性,比较非肾虚证组与肾虚证组pmop发病率,证明了肾虚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肾虚与机体的衰老包括骨衰老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肾虚衰老的实质可能是机体以大脑-下丘脑-垂体-靶腺为轴心的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以至细胞分子水平的特异功能减退状态。

脾虚为该病形成之诱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骨之生长发育必然受到脾脏影响。脾胃虚弱则化源不振,四肢百骸无以充养。《灵枢·本神》有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饮食失调,久病卧床,四肢少动,经脉失和而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则会发为骨痿或其他并发症。绝经后妇女脾胃运化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脾主肌肉,脾气不足无以运化,则肢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不用,肉痿而髓空,骨失充养致骨痿。同时,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不断成熟和充盈。脾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而易致肾虚,肾气虚则脾气不升,肾阳虚衰而难以温煦脾阳,必致运化失常。两者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若二者不能相济,则易脾肾两虚。

肝失疏泄为该病形成之关键。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可贮藏血液,调节血流,肝失疏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从排卵、月经、妊娠到哺乳都与肝主疏泄紧密相关。肝失疏泄,不仅影响情志和脾胃,还会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或绝经期提前。而肝肾同源,肝肾阴阳之间关系密切,息息相通,相互制约。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可致肾阴亏虚,而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造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因此,肝失条达引起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骨质脆弱,易发骨折。很多研究也表明,肝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养血调肝对该病的治疗有帮助[2]。

《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绝经后妇女肾气日衰而元气虚少,无力鼓动血脉而致脉络瘀滞不通。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布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脾统血,《景岳全书》曰:“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脾不摄血,妄行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则形成瘀血。气虚而血瘀,瘀血则阻络,筋骨失养,四肢无力,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也是瘀血阻络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病理研究上,眭氏等[3]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ll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1.2长期失重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长期失重导致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一种,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已成为突出的阻碍力量。失重使骨骼处于无负荷、无应力刺激状态,失重性骨丢失是一种局部机理起主导作用并受多层次调节的复杂变化过程,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基本原因。航天飞行的骨质丢失并非在所有骨骼上表现均一,而是集中表现在承重骨,骨骼的反映表现出较明显的对太空环境的生理性适应[4]。主要原因为无重力负荷状态使骨正常代谢失调,同时受到肌肉收缩力刺激减弱、流体静压消失、血液头向分布、血流变化导致骨供血不足等影响,而导致骨质进行性丢失、骨折和异位钙化。非承重骨虽不及承重骨明显,但也有所反应。提示除局部应激性外,内分泌也受到影响。或者说失重导致骨质疏松也是全身综合变化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研究显示,长期失重状态可对前庭、骨、肌肉、心血管、血液、肾脏和肺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5]。这也是单纯用激素或药物不易防治的原因之一。

如何挖掘中医学进行病机分析并做出合理有效辨治,很多中医工作者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从症状表现上来看,出现骨质流失速度极快,易骨折,肌肉萎缩性改变,水、电解质流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情志不畅,血液头向转移且粘度大,免疫力下降等。据此辨证,有学者提出了肾精亏虚,脾气不足,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筋骨失濡的可能病机。“肾主骨”,因此,骨质的丢失必然和肾的虚弱紧密联系。水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佐证了肾水泛滥而肾气自虚,最终肾精亏虚的说法;脾属土,远离地面,乾坤扭转使脾气虚弱,难以上下交通,灌溉四旁,以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血液头向移动且粘度大符合血虚血瘀之说,而环境改变带来的情志不畅和肝郁气滞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弱了对血流的调节功能。有学者尝试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论及气血论展开思考,推测人乍入太空,外界阴阳变化使体内阴阳失序,肾脾二藏五行调控不利致脾之充养督摄失职及肾精流溢虚其本位,最终肉痿肢弱、骨消髓减[6]。目前,中医学界没有对该病的病机辨证及论治达成一致意见,尚处于初探阶段。中医理论体系认为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且“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灵枢·寿腰刚柔》)。疾病的发生发展源于阴阳失调。因此对待任何疾病,无论了解与不解,调整阴阳,使其恢复相对平衡的原则不会变[7]。基于此,本课题组也在尝试从阳主阴从的角度,考虑在太空环境下,由于远离地面,缺乏阴气收敛交融,阳气发散之性无所束缚而自由外溢,阳走卫失,阴营不固,最终阴阳俱虚。对此,大胆提出阳浮于外,固护失权,阴绝于内,筋骨失养的可能病机。由于病源少,取证难,中医学界主要通过国际公认的动物后肢卸载或人体-6°卧床进行失重造模。本课题组也正在尝试通过以方验证,以药测机的手段对该病进行认识上的深化,这是值得期待的,不过需要很多的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才可能顺利实现。因此,在该病的辨证上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声。

1.3两者比较

两种骨质疏松症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发病机制的比较可为对抗措施的提出和开发开拓思路。两者均以骨质丢失、易骨折、肌肉萎缩为主症。发病的根本原因都是肾虚。但从发病对象上来看,航天员多为青壮年男性,这和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全然不同。从直接原因上看,女子绝经后出现肝郁气滞为影响骨质之突出因素,全身脏器衰老功能减退为诱导,同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失重性骨质疏松则由承重骨失去机械应力刺激,阴阳倒转脾肾失职直接引发。从发病部位上看,绝经后骨质疏松为全身骨量的明显减少,而失重造成的骨质疏松则主发于承重骨。从伴随症状上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有绝经期前后的相关症状,多有疼痛,也可出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减退;失重性骨质疏松患者则伴有水、电解质大量流失,头晕,烦躁,消化不良等症。从病程上看,失重骨丢失最为迅速,少则几日,多则十几日便开始出现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自绝经后骨质以每年两三个百分点的速度加速丢失。

2中医药治疗研究

2.1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合理的钙和维生素D平衡膳食摄人,减少生活中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日晒较少等易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适当进行负重锻炼可维持并增加骨密度,增进肌肉力量和平衡,可降低发生骨折的危险。在中药治疗方面,众多学者则注重补肾健脾、疏肝养血。

与老年型骨质疏松症相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如常选用淫羊藿、补骨脂、杜仲、续断、肉苁蓉等。现代研究发现,多数补肾中药含有的甾体物质,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影响垂体促性腺功能及卵巢生殖激素代谢;这可缓解绝经所带来的快速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对抗骨质的快速丢失。季氏等[8]用摘除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以淫羊藿总黄酮不同剂量连续给药3个月,骨钙、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等明显提高。表明淫羊藿总黄酮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防止作用。葛根异黄酮也被证明可明显提高摘除卵巢大鼠骨矿盐含量和结构强度[9]。中医学界也基本认可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效果斐然。女子绝经所伴随的一系列症状并非单纯补肾可以解决,根据烦躁、疼痛等特点,还要辅以舒肝活血的药物。总之,对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要把握标本兼治,既要以滋补肝肾为重点,又要兼顾活血止痛,健脾益气乃至补充营养。

专方验方方面,丁氏[10]运用补肾健骨胶囊(熟地黄、淫羊藿、煅牡蛎、泽泻、山茱萸等)对去卵巢大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股骨载荷、硬度、骨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显著好于模型组,说明该药可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生物力学状态,提高骨骼抗外力冲击的能力,可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避免骨折的发生。林氏等[11]研究表明,健骨颗粒(煅狗骨、淫羊藿、山茱萸、党参等)可明显提高模型大鼠骨密度,提高血清雌二醇、降钙素水平。王氏等[12]实验研究表明,用补肾方剂密骨灵(人参、鹿角胶、熟地黄等)可提高切除卵巢大鼠生物力学性能。临床方面,战氏等[13]观察补肾养血汤(熟地黄、鸡血藤、牛膝、淫羊藿、当归等)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X片、血清磷酸酶、钙等有显著差异,总有效率90.0%,大于对照组(葡萄糖酸钙60.0%)。邹氏等[14]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减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同样显著,总有效率86.67%,改善了患者的骨密度。陈氏等[15]通过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肯定了补肾中药可显著增加患者下肢骨密度。张氏等[16]根据中医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对100味中药进行了统计,发现补肾药使用频率及种类最多,其次为健脾、益气和补血药。这不仅说明了当前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手段,同时证明了肾虚对骨质疏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及补肾之外兼顾其他的治疗原则。还有学者[17]通过meta分析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结果表明,中药疗效确切,且好于西药,虽有一定局限性,却表现了中药在该领域存在着独特的优势。

2.2失重导致骨质疏松的中药防治研究

从根本上说,建立人工重力环境是对抗失重最好的方法,但就目前而言,这只是一种设想。当前对航天员废用性骨质疏松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可分为:体育锻炼、改变体液分布和药物防护。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整体论治的观点使其在治疗该病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我国在应用中草药进行航天药物防护的研究上,从单药到简单合剂再到复方,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沈氏等[18]比较丹黄钙和参川熟两组合剂,发现均可改善模拟失重鼠的骨骼肌肉及血循环。这为今后在该领域深入进行复方研究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李氏等[19-20]研究的强骨抗痿方具有补肾健脾活血益气的功效。通过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生化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明其对尾吊大鼠以及模拟失重状态下成骨细胞有抑制骨丢失的作用。马氏等[21]用续断、红花等组成活血补肾复方,干预失重骨丢失,发现大剂量组对改善骨矿含量有较好作用。本课题组针对此症总结出肾精亏虚、脾气不足、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的可能病机,并研制了科研处方五加补骨方(刺五加、黄芪、当归等)。经实验验证,对2周及3周模拟失重大鼠均有较好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承重骨丢失,促进骨形成及矿化,提高BmD及力学性能,对抗肌肉萎缩,增强股骨Ⅰ型胶原合成,改善钙化环境[22-23]。本组又从阳主阴从的角度提出阳浮于外,固护失权,阴绝于内,筋骨失养的可能病机,尝试通过扶阳固阴、阴阳双补的方法进行科研处方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3结语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要点。在中医药治疗上,两者均以补肾为首要方法。中医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多从补肾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养肝调血,效果良好。治疗失重性骨质疏松目前没有统一方法,但无论辨治如何,都离不开“肾主骨”的理论,也可以借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继续寻找有效的中药。为航天事业提供医疗保障。总之,中医药就两种病症研究比较广泛,后一种则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航天医学的不断发展,它也必将成为新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魏绍斌,杨家林.绝经后骨质疏症与肾虚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16(6):337-338.

[2]章薇,金华.养血调肝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3):52-53.

[3]眭承志,周军,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的客观初步论证[J].中医研究,2005,18(1):30-33.

[4]pmLoomer.theimpactofmicrogravityonbonemetabolisminvitroandinvivo[J].CriticalReviewsinoralBiology&medicine,12:252-261.

[5]JBwest.maninspace[J].newsphysiolSci,1986,1:189-192.

[6]周鹏,胡素敏,高学敏,等.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看太空生理紊乱[J].中华中医药学报,2008,23(6):8-10.

[7]胡素敏,高学敏.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调节胶原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18(6):8-10.

[8]季晖,刘康,龚晓健,等.淫羊藿总黄酮对摘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J].中医骨质疏松杂志,2001,7(1):4-9.

[9]郑高利,张信岳,方晓林,等.葛根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矿密度和骨强度影响[J].中草药,2001,32(5):422-425.

[10]丁桂芝,曾天舒,周勇,等.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1.

[11]刘燕萍,马建华,冯尔宥,等.健骨颗粒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69-371.

[12]王玲,吕晓东.补肾中药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o):629-630.

[13]战美玲,杨艺飞,张静,等.补肾养血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2):37-38.

[14]邹崇祺.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4):267-268.

[15]陈砺,朱春燕,王小平,等,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703-6705.

[16]刘宇,莫胜丹,李瑛.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系统评价[J].海南医学,2005,16(2):136-137.

[17]张喜德,邢玉瑞.骨质疏松症常用中药及其选配规律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43-44.

[18]沈羡云,董颀,马永烈,等.两种中药合剂对悬吊大鼠生理防护效应的初步观察[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15(4):250-254.

[19]李勇枝,石宏志,范全春,等.强骨抗痿方对尾吊大鼠骨形态学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l6(4):272-276.

[20]李勇枝,石宏志,范全春,等.强骨抗痿方对模拟失重条件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l4(4):l96-199.

[21]马永洁,万玉民,谢力勤,等.复方活血补肾中药对尾悬吊大鼠骨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33-135.

骨头骨质疏松的症状篇10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骨密度;临床症状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83

随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已有临床报道中显示:运动干预对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水平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具有安全经济的优势。因此,科学且合理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运动干预,对尽早治疗骨质疏松症,恢复患者正常活动功能有重要意义。为详细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以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本次临床研究纳入对象为2015年3~10月本院所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组后用常规方法与联合运动干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纳入对象为2015年3~10月本院所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女31例,男19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9±3.7)岁;实验组中女29例,男2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2.6±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在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的基础之上,集中进行健康宣教,并配合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干预。

1.2.2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采用运动干预方法治疗。具体途径为:如散步,以400m左右为1圈,指导患者坚持走完3圈,散步期间对步行速度进行科学控制,一般需控制在85步/min内。在散步时,要求患者维持科学的姿态,抬头并挺胸,双臂在行走时需用力摆动;如跑步,同样以400m左右为1圈,指导患者以慢跑的方式坚持跑完2圈。在慢跑运动时,要求患者上体保持微微前倾的姿态,头部自然运动,双臂协调摆动。如结合皮筋等器械进行健身操训练:遵循大肌肉先活动,小肌肉再活动的原则,多肌肉共同运动,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运动强度应以低中度为宜。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干预前后骨密度检出值以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进行比较。骨密度检出值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腰椎正位骨密度值;临床症状评分应用《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证候量表进行测定,总评分区间为0~27分,分值高时代表患者临床症状重,分值低时代表患者临床症状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治疗干预前,实验组患者骨密度检出值为(-3.9±0.5)mg/cm2,对照组为(-3.8±0.6)mg/cm2,两组患者骨密度检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骨密度检出值为(-2.5±0.2)m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0.6)mg/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干预前,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19.6±0.5)分,对照组为(19.9±0.3)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13.8±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0.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以及骨量减少为组要表现的常见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周身骨量降低、骨骼组织脆性增加以及骨纤维结构异常为主,患者多主诉存在四肢乏力、腰背部酸痛等症状,需尽早发现并尽早治疗。

近来有研究报道中指出,目前骨科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以内科药物为首选方案,但内科用药仅能够作用于骨改善、重建的某个环节,对患者全身性症状缺乏良好的干预效果。因此,在内科用药的基础之上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骨密度、缓解临床症状非常重要。

本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所实施的运动干预支持方式包括散步、跑步、以及器械三种类型。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骨密度检出值为(-2.5±0.2)mg/c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0.6)mg/cm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实施运动干预可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同时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明妍,谷岩梅.运动锻炼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影响的队列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9):56-58.

[2]翟凤鸣,陈玉娟,李立,等.运动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618-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