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十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8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反思能力能力结构教师发展培养

近年来,反思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因此,了解反思的内涵,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我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享受自己成功的经验,领悟失败的教训,对外在的环境变化加以评判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调节和控制;才能在不断自我反思中获得自己专业成长的养料,提高反思的效能,并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从而促使自身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因此,具备反思能力和潜质已经成为新时代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能力结构

1、对教育理念的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在先进理念的统领下,借助行动研究,通过回顾思考、分析评价教学经历和经验,探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将“会教”与“会学”结合起来,改进教与学的思想和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的过程。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教师观方面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从学生观方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看作是完整、独特的人,看作是能动的人。

2、对知识的反思能力

教师的知识包括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背景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它不但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背景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是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船和桥,它决定着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专业知识主要指专业背景知识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是否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即深奥的内容是否通俗化,抽象的内容是否形象化,理论的内容是否实际化等。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能力

在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还是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运用得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只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并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需重点反思自己对启发式教学思想本质的理解是否正确。

三、教师教学反思对专业成长意义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教学水准上,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有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专家引领与各级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教师开展自我的行动性研究却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直觉反思是平时养成的反思习惯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的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观点。通过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反思,逐渐使自己不但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还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数学教师 能力结构

一、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现状

有关数学教师能力的研究,不仅在国内有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外也有着广泛的探究,可见,国内外的教师能力结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我国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更趋向于多元化、创新化。这不仅深化了教师能力结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教育体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关数学教师能力结构在国内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内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教师能力结构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因此,加强对教师能力结构的探讨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国内的很多专业学者都对教师能力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由于不同学者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不同,因此,针对于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形成了多家的观点,其中,国内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为,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数学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此种教师能力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2、国外现状。

在国外的教师能力结构的探讨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的学者,其所提出的教师能力结构不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深化了教师职责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其中,苏联学者提出的教师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语言运用能力、洞察力、感染力、交流能力、控制力、创造力、情感能力、组织能力、知识能力等。其将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细致化的分析,这不仅拓宽了教师能力结构的实效性,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师对自身职责的清晰认识。

二、构建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途径

1、加强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前的设计能力、课上的驾驭能力、课后的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着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同时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师的设计能力是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站在全体学生的高度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数学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案,并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与连贯性,以便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素质的完善。

2、加强基础能力。

教师的基础能力不仅包括认识能力,同时也包括教师的交流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能力。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师应在传授学生知识时运用数学语言,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数学认识。为了保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数学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良好气氛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交际能力不仅局限于学生范围内,同时也包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教学的普遍化,教师应适时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技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丰富数学课堂的多样性。

3、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快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下完善教师素质的必要手段。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教学思维的创新,同时也要实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数学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加强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由数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以及空间想象力,这也是数学教师与其它教师的重要差别。数学间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数学教师应在注重知识间衔接性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课程中不仅包括众多的公式,同时也包罗着许多几何图形,因此,数学教师在具备抽象思维的基础上,不应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数学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可见,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将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应在时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师能力结构的规范化、创新化。

参考文献

[1]吴华张莉国内外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的比较与启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方丙丽论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创新型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及在现行体制下运行的教育师资状况,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快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采取措施着力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创新性”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新型教师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

所谓创新型教师,一般认为就是那些具有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师。他们不墨守成规,不为传统所束缚,善于吸收和接受当代最先进科学知识、最新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学过程。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继承与突破、学习与超越的关系,锐意进取,大胆实践,勇于承担并努力完成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有如下几方面要求:

1.1思想解放到位,观念更新及时,追求并树立反映时代精神要求的最新教育理念。

首先,创新型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和必须符合发展创新型教育的实际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精神品质。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型教师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不懈追求教育科学前沿的创新品格。在教育创新活动中,创新型教师应表现出锐意改革精神;具有突破陈规、超越自我、大胆研究探索的创造魄力。

创新型教师的教育理念应积极反映时代精神要求,反映最新教育思想成果的要求。当代教育及其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型教师应能及时接受时代最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善于吸收和借鉴当代最新教育经验、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

1.2爱岗敬业,具备积极向上的职业奉献精神与职业道德。

创新型教师珍重教师称号,注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与之相应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

在工作岗位上,创新型教师视教师生涯为自己职业追求,视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自己职业归宿,孜孜追求工作业绩,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注重在学科知识、教育手段、教学方法上跟踪时代前沿,努力增强自己做好创新型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在具体创新性教育实践及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职业精神,能够不惜气力、不拘一格地调动和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取得良好教学业绩。

1.3学科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先进,教育经验丰富。

扎实的学科功底既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更是创新型教师搞好创新性教学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知识不精的教师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创新性教学成果。同样,现代创新性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与结构只有与创新性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才能胜任和创造出素质教育创新性的成果。

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取得创新性教学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转型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各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教师必须善于突破传统被动式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方法的束缚,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各种创新性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1.4具备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善于吸收当代最先进科学知识及最新教育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最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运用传统教育手段传授现成书本知识上,就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一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传授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发现并使用与之相应的先进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1.5具备引导和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经验。

创新型教育尊重学生教育教学主体上的独立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作为具体承担创新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上述组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1.6熟悉和掌握最新教育技术。

创新型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密切联系,创新型教师应率先懂得和掌握各类电子、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技术并运用于教学,促进提高自己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

2.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方法及措施

根据创新型教学实际需要,借鉴各地在发展创新型教育过程中创造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加快创新型教师培养,大力提升广大教师适应创新型教学要求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培养力度。

2.1注重引导教师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的“授业解惑”、“师道尊严”教育学及实践中的应试教育具有牢固历史根基,不管是新老教师都习惯于按此模式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辅导学生考试。要想有效推行创新型教育,增长教师从事创新型教学的能力和本领,就必须采取措施要求教师真正从传统教育学及其教育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大胆走向新型教育创新之路。

2.2注重为教师“转型”及获得相应胜任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对习惯于传统思维和热衷于按老办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要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他们转化为创新型教师,获得胜任创新性教学的能力与本领。一是在大环境上给予压力、增强动力,促使他们自觉转型,自发学习、增长创新性教学的知识与本领。二是注重为教师获得胜任创新性教学能力、技术提供良好条件。例如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方面实行激励政策;尽量为教师提高创新教学能力提供出国、考察、交流、参加培训等机会。

2.3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型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个性特征、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人格倾向对其是否适合承担创新型教学任务至关重要。若一个教师的人格类型是开放、有主见,善于搞研究探索,喜欢改革创新型的,他会很快适应创新性教学要求。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新课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在我国要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最为关注的话题。创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而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其教学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一、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

(一)青年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巨大缺陷。青年教师虽然在其专业领域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然而,对于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即开展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他们却比较缺乏。这是由于大多数的高校青年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培训。虽然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都参加过教师的岗前培训活动,但是培训的时间较短,培训内容较为零散,只能对青年教师起到“扫盲”的作用,让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有所了解,根本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的应用这些知识。(二)青年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不足。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展现的能力,包括专业教学技能与专业职业素养两方面。然而,如今大部分的青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很少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对象等预先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没有将教学任务进行优化、细化,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说明,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设计理念以及优化设计的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三)高校教师培养制度不健全。任何一个从事终身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这几个阶段,若是发展顺利的话,从实习教师到专业型教师可以在五年内完成,若是发展不顺利的话,就有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滞留,甚至会退出教师行业。如今,虽然不少高校都制定了一些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然而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对其进行完善,这就制约了青年教师对相关教学工作的理解,进而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制定一套科学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评测制度、监督制度,从而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1]。

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青年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积累。青年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加强对自身教学知识的积累,完善教学理论体系。首先,青年教师应不断深入学习,扩展自身的学识与视野,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进而提高自己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以及设计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应深入的领会教学内容的主旨与构架,创新性的进行课程整合与设计,增加教学吸引性;其次,青年教师应不断增强自我修养与学识,注重教学能力与学术技能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在课堂中将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完全发挥出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最后,青年教师还应积极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二)建立健全的教学激励机制。高校是否具有正确的政策导向与青年教师能否潜心钻研、安心教学有重要的关系。高校应积极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坚持“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教师教学的中心地位,鼓励教师多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教学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下,高校应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重要品质,增加青年教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正如美国前哈弗大学校长科南特所说的“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青年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教师的根本工作在于教学,才能从心底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重奖,并向青年教师重点倾斜,有效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提高他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2]。(三)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标准的制定,高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高校应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的考量,不仅要考核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能力,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第二,客观性原则。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过程中,高校应注意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指标的客观性,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征求师生的意见,从而保证考核内容与标准的客观性、公平性;第三,科学性原则。高校在制定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年教师的具体授课内容、所在的专业、教学能力所处的层次进行相应的权重分配,从而保证考核指标的科学性[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型教育离不开创新型高素质教师与教师发展,教师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青年教师注重自身的积累、建立健全的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指标,最终实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人才。

作者:陈蔚赵娟单位:大理大学教务处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3)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4小结

在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国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高中历史教师时刻注重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一定会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2]袁亚丽.地方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4).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孙自敏(1972-),男,河南永城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河南郑州45000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95-02

一、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曾经的教育思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要求,并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教师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灌输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态度,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授课方式,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教师应该把劳累的体育训练变成趣味的运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安排不同的运动项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硬性要求学生的成绩,关注培养学生的自身爱好,教会学生知识不难,难的是培养出学生的爱好。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淡化成绩至上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青少年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不光要指导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的锻炼,还要学会解决其生活学习上面临的问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引导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再者,教师下功夫研究学生,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运动计划,给学生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永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要教导学生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在教学中灌输团队意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教学安排中,学科知识落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之间界定严格,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学校的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自然学科的教学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程时间,用于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降低。在繁重的学习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造成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相对于外国同龄人的身体状况,中国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而新课标的实施,使原来形同鸡肋的体育课变得重要起来,很多学校也增加了体育课的教学学时,提高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升级教育观念和教学思维,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培养方案,以适应体育和健康新课程的改革,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应考虑到边缘学科知识的储备,如对于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等知识。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问题,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显然,目前的体育教师素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在新形势下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师德、教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同时,通过培训还有利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自身问题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新课程改革实施时间不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全面理解,造成了一些和改革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例如,在教师角色转变上、新课程理解、自身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些教师不能彻底摆脱原有的教学思维和模式的禁锢,依然认为教师和学生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教学中不能放下身段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依然处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少参与学生中的合作;过多地强调自身的教学能力,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也有些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依然遵循老套的授课方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对新课改认识不透彻,部分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改内容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已,充其量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对于新课改能够改变教育现状持有怀疑态度,不能正确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只是片面地改变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教学理论的缺乏。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出现认识偏差,在教学中过度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裹足不前,不能突破自我的授课模式,死板教学。同时又排斥新课改培训,满足于现有教学水平,不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无法运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师培训现状

新课改政策的实施,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培训方面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针对培训内容构建不同的培训体系,指定相关有效的培训课程。第二,加强师资力量投入,提高培训教师的素质,选取国家教师、各高校骨干教师、学科精英教师作为培训队伍,使被培训教师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培训。第三,注重培养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专业性,针对被培训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思维方式设置多样的课程教学培训,切实保证培训质量。但是,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培训的质量,间接地影响了新课改教育的实施。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师培训工作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距离国家要求的课改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1.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体系质量也不容乐观,在培训中往往注重提高理论学习和提升理念转变,缺乏全面协调的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的调查分析,培养计划脱离实际情况,不能符合新课改要求,同时新课改培训的操作性不强,导致受训教师的学习效果不好,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时间常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冲突。培训方式的不合理和培训质量不高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采用较为传统的课堂听讲方式,没有改变原有的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缺少培训和学院之间的互动环节,教学氛围不活跃、交流少。体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运动性和自主活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培训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的脱节。同时,体育教师培训的经费不足,制约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一些创新性培训活动难以开展。

3.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体育新课改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课程教育课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们往往既要上课,又要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还有抽时间参与培训工作。由于任务繁重,很难三方兼顾,培训的时间往往占用了工作和学习时间,甚至出现因工作而放弃培训的情况。

四、体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及实施举措

(一)提高体育教师设计能力

提高体育教师的设计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对教师的设计能力培训应该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深入了解分析的能力,使教师能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如学生的机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等,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的研究定位能力,培养体育教师分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结合教学任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的培训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状况,通过资料和网络的查询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独立教学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反思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做一名真正的反思性教师。

(三)体育教师评价能力培养

教师的评价能力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评价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培训工作中,重点培养教师的总结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质量评判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总结归纳经验;培养教师的分析判断能力,指的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剖析、分辨、思考能力,对待专业知识,要有独到的见解,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性处理,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评价能力和评价方法;再者,教师的评价运用能力,教师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学生,做到对课程题目、运动量、学生专业知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准确评价。

五、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响应新课改政策的必要工作。在加强教师工作培训时,重点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大帮助。“少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综合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各级教育部门以及从业的教师必须端正态度,积极参与新教程改革,为教育新一代的有志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

[2]尹志琼.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8).

[3]杨丽娟.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能力;综合提升;青年教师;外语院校

1.引言

教育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这一新的目标和要求,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在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是本科教学的主力军。在外语类本科人才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课时规定最多,备课量大,授课任务重,批改作业和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数量也最多;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普遍不足,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积累不够,社会科学、人文知识、职业技能等综合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的短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尤显必要和紧迫。

2.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外语院校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对教学能力内涵及其相关概念有科学的认知,以便找准问题和不足,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思路。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等所需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主要包括学科知识、语言表达、课程开发和教材处理、教学实施和课堂组织激励、教学评价与研究等能力。

2.1学科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是支撑整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和探究的各个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案例等由此组成的知识框架体系,也即每次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和专业领域比较完备的知识,并且要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新产生的知识,不断完善学科和专业知识体系。一个教师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不完备、不扎实,根本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因此,完备的学科知识与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就外语院校而言,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在逐步提升,但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仍有30%-40%只接受过硕士学位的教育,还有部分小语种专业的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科和专业知识及技能较弱。近年来有不少青年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但归国任教后也存在着知识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完善学科和专业知识,并使之转化为教学能力,是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

2.2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高校教师立足三尺讲台的必要条件,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规范、得体,既能够准确传授知识、启悟学生,又能够启迪情志、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也应特别重视非语言表达能力的修炼,包括脸部表情和手势等肢体动作,这些也是吸引和影响学生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近十余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外语院校为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新设专业增加较快,已经由单一性学科向多科性发展,而专任教师总量明显不足,这导致学校在引进青年教师时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具体表现为过于重视应聘者的求学经历和科研能力,对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考察重视不够;这些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课堂教学语言贫乏,照本宣科的情况屡有发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堂质量,这也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丰富这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须考虑的问题。

2.3课程开发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和对教材的实际运用能力,课程评价和研究能力。高校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不但要有开发新课程的能力,而且要善于创新课程,拓展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把本专业领域产生的新信息转化成新的知识,能够把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体系,对教材内容做到深度把握,融会贯通,从学生实际出发,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知识传授,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由于经验不足和积累不够,青年教师课程开发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普遍不强。特别是外语院校青年教师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缺少“课程论”知识,学校虽然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帮助他们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但仍缺乏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只能由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和积累。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强化提升青年教师课程开发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2.4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堂组织激励能力

课堂教学实施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按步骤科学有效地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来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调控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外语类院校青年教师要努力克服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倾向,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学生,积极为他们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把课堂作为发挥学生个性潜能或特长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树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坚定的人生信念和良好的人格品德。

2.5教学评价与研究能力

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系统中的最后环节。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包括选择或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实施评价的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测和评价,善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并善于观察积累平时教学活动的资料,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分析归纳写出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研究性文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这些要求对于外语类院校青年教师是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努力,不断积累,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价与研究能力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3.外语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职业素养紧密相关。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学术素养、职业道德等。这是能否从事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外语院校青年教师中,对教师职业素养普遍不够重视,或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认识肤浅,或理解有偏差,以为只要有专业水平,能上课就行。这种认识和偏见,不仅直接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会阻碍其事业的长期发展。因此,科学认知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对整体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必要。

3.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个高校教师有无科学的教育理念,是评价其能否立足于大学讲台的重要依据。“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李萍、钟明华1998:22)的问题;有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描述教育理念的,如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认为,“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王冀生1999:11),“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王冀生1999:11);有从教育理念的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等层面来理解教育理念的,如韩延明在其博士论文《大学理念探析》中所说,“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韩延明2000:67)。尽管上述认识不同,但都强调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

3.2积淀厚实的学术素养

蔡元培先生当年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说;“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蔡元培1984:23)。今天的大学教师更应该遵循蔡先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之余自觉从事科学研究。当然,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所谓学术素养是指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学术活动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研究者高尚学术品德的体现。一个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就会自觉地进行学术研究,就会不断产出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教学提供鲜活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因此,学术研究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3.3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其职业道德有着特殊的涵义。2011年12月23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做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涵盖了教师品格修养、知识素养、职责任务、行为准则等教师职业的各个层面,看起来简单,但要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把这些规范变成自觉的思想和行动,还需要长期的磨砺。教师的职业道德也经常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中,高校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样,教学能力也可以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准,优秀的高校教师往往都是“德艺双馨”的师德模范和教学能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就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陈宝生2018)。这“四个回归”,从理论上讲都涉及到教师的职业素养问题,是从国家层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外语院校的青年教师,应准确理解这“四个回归”的内涵,做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的引领者,做潜心教书育人的追求者,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开拓者,做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的奉献者。要做到这“四个回归”,就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海纳百川的胸襟,紧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立足于外语院校为国家培养国际化、跨文化、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想,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创新、尊重个性、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4.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选择

除了上述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的科学认知,以及对教师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要根据外语类人才培养的内涵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来进行。

4.1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对外语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外语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单一,人文素养欠缺,导致课堂教学重技能,轻内涵;二是课堂驾驭能力薄弱,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活动中存在“教”与“学”分离等现象;三是教学经验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不能高效地转化为教学效果;四是部分刚入职教师缺少教育心理学知识,上课照本宣科,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缓慢;五是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方式导致教师教学发展意识不足;六是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相对单一,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学校管理部门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前四个问题属于微观个体问题,是教师自身职业素养不够导致教学能力不强;后两个问题则是宏观政策缺失,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以上问题,立足于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可从宏观外在的制度建设和微观内在的教师主体修养两方面来创造条件改变现状。

4.2宏观政策方面可选择的对策

一是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和支持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开阔眼界,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课题组所在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于2016年11月23日出台《教职工学历学位提升实施办法(试行)》,对于促进本校青年教师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开设名师教育论坛,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特别是人文学者到学校交流学科教育前沿问题,通过专家咨询、研讨会、教育技术辅导等多种方式,引进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组建由名师为主导,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参与的教学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掌握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四是强化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不足给予客观反馈和合理建议,发挥学校、院系两层教学督导的督促与帮扶指导作用;五是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激励制度,开展外语院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课件制作比赛、“公开课”等平台,实现优秀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并将各类教学比赛中的成果作为青年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六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综合运用目标合同评价法、学生问卷调查评教法、教师自我评价法等评价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考核在教师整体考评中的比重,实施教师职称评聘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促使青年教师关注教学能力的提高。课题组所在学校青年教师众多,占全校教师总量70%以上,以上六个层面是对学校近年来在青年教师提升方面实施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的归纳和总结,这些政策和措施有些已经初见成效,有些还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4.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具体方法

第一,坚持岗位自修。岗位自修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外语院校青年教师以往的求学经历,大多都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骨干,仅仅依靠求学阶段所储备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计划地安排好自身的岗位进修非常必要。特别是外语类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之余和节假日,加强自我阅读,扩大阅读面并拓展阅读视角,在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供知识能量。第二,重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教师职业也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有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知识帮助青年教师懂得教育规律,了解并掌握教学方式和方法;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及身体状况等。因此,懂得并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高校教师从事育人工作,提高教学能力的必备要求。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才有适配性,教学能力才能有效提升,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加强科研能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研能力薄弱,是外语类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与以往求学时期学科设置及教育内涵导致知识储备和积累不够有关。随着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任务的提出,以及“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战略的实施,重视科学研究,加强科研能力是外语类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善于积累文献资料,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学术期刊,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坚持进行学术研究,产出学术成果,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当然,加强科研能力,并非是要放松提升教学能力。科研是学术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科研搞得好,知识就扎实,教学的底气就足;反过来说,教学也可以为科研提供研究的线索,提供研究的思路。实践证明,许多好的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教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感受,而且来自教学实践中的科研更有意义,更值得去做。科研不只是为了发几篇文章,青年教师需将个体需求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应有家国情怀,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国家服务(文秋芳、张虹2017:71)。因此作为高校青年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用扎实的科研来促进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第四,虚心请教,善于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往往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长期的教学实践,使这些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他们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青年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要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习。不仅善于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在课外虚心请教,拜他们为师。通过向优秀教师学习,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提升青年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对社会的使命感;青年教师还应该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科知识向教育知识的转化能力、科学讲授和师生互动的交流能力、反思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创新能力,从而熟悉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促进自身不断成长,并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8

一、突出改革创新,让机制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

体制优势最具竞争力优势,机制保障则是最根本的保障。体制活则全盘活,机制新则全局新。就教育发展实际而言,唯有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为实现鲜活教育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激活用人机制,真正建立起以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按照“因需设岗、全员竞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行以校长选任、教师聘用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畅通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渠道,形成教师结构优化、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均衡发展态势。建立先设岗、后竞争、双向组合的机制,由教师选岗位、岗位选教师、教师选领导、领导选教师,大力推行跨校评聘、自由交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进评聘方式,真正建立起以按岗申报、择优评聘为重点的评聘模式。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评价机制,完善“盲评”等评审规则,实行评审专家责任制,让评审机制回归到尊重学术规律、鼓励学术创新的轨道上来,并确保评审结果客观公正。在核定的教师职务结构比例与岗位职数内,按岗申报、择优聘任,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充分发挥职评工作的导向作用。通过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逐步建立起职称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激发教师群体蓬勃向上的新型评聘模式。

完善考核办法,真正建立起以绩效管理、优绩优酬为原则的分配机制。以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为重点,以质量追求为导向,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改进评价方式,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可邀请学生、家长及社会代表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和完善学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量和实绩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强调人文关怀,让教师充满激情而富有朝气

解除束缚教师的“条条框框”,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充满激情而富有朝气,为鲜活的教育注入活力。

关注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尊重理解他们的劳动和付出,让教师实现职业与生命的融合,为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只有投入身心、情感的教师劳动,才能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样的教育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这样的教师才能在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排除焦虑与压力,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幸福,从而在工作中充满激情、永葆进取之心。

关心教师发展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才会更有成就感,也才会更加充满激情。要关心教师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支持教师进修或继续学习,不断获取新鲜知识。要关心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没有教研做底蕴,就是没有观点、没有灵魂、没有活力的教育。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教师亲自参与研究,在研究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要关心教师丰富教学技巧的能力,运用岗位交流、校外学习、专家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管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总之,一方面要尊重教师的教学,重视教学业绩,加大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激励和褒扬,使他们更自觉、更有创造性、更有激情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教学帮助,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愉快地教学。达到外部满足与内心愉悦协调一致的境界。

关注教师生活环境的改善。教师劳动是创造性的高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普通而又神圣,平凡而又崇高。教师劳动极其艰苦,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尊重和欣赏教师,鼓励教师创新,解决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完善他们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对教书育人始终充满热情和信心。

三、注重健康成长,让学生充满兴趣而富有灵性

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成长和终身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灵性,这是鲜活教育实践的核心关切。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的活力,源于教师,源于课堂,源于校园,表现为学生的兴趣和灵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有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灵感、创新就会同时孕育而生。

学生的灵性呼唤教育观念的更新。鲜活的教育要求大力促进教育观念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素质教育观,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现代学校观,强化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自主办学,开放平等;树立国际教育观,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鲜活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新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而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看成是与教师有着平等地位的人,而不是驯服的“小绵羊”。要切实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灵性呼唤教学方法的改革。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实施鲜活教育的一个行为目标。信息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知识,吸取力量,让师生间知识、经验、方法的授受关系变成朋友式的探讨关系,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知识、训练能力、创造发展的全新过程。要活化课堂教学方式,鲜活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处处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9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英语专业教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教师发展的文献,指出英语专业教师的能力发展与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并探讨了提高英语专业教师能力的一些策略。

一、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英语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媒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目前,我国虽然对于英语学科重要性的理解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师资培训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众所周知,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教师。但由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人数众多,外语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外语教师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外语师资的整体质量也不容乐观。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理念是除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以外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当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己都不能讲和写流利的英语,许多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受过教学法的培训,上起课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大幅度扩招,英语教师严重缺编。许多英语教师身兼多职,整日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好好备课,或者作研究。“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据统计,2001年我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教师人数之比为1∶130。更为严重的是,现有大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与教学任务要求严重失调,教师中只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下学历的高达73.2%。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的机会,更缺少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可能”。即便目前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很多学校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短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滑,甚至有些硕士研究生的水平还不如本科生或者老专科生的水平。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就能够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英语是国民教育的一门基础科学,当今说英语的人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在国际会议上和国际交往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是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学好英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英语将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语言工具。英语教师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专业教学必须受到重视。

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广大师生都渴望高效的教与学,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事倍功半,很多学生成绩依然提高不大。老师面对这些学习效率低下的同学感到很无奈,认为是这些同学基础较差,学习不努力,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不注意巩固等造成的。然而,即使这些学生能够克服以上缺点,成绩还是没有太大起色,英语学习还是保持低效率。针对英语学习中的低效率,本文从教师能力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英语教师的能力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能力发展与英语专业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富有逻辑性、条理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尤为重要,对教学获得成功非常关键。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通,就可能相差20倍。”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英语专业教学语言采用目的语,所以英语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所学语言的重要来源,是学生掌握目的语的桥梁,是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手段。另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除了是语言的交际伙伴、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上的顾问②,同时还是facilitator,其意为“化难为易者”。英语教师能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等信息的沟通,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并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学下去,英语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学校环境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教学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根据Cooper的研究,这些方面包括:(1)师生的行为表现;(2)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要求;(3)回应与强调;(4)态度与感情;(5)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和控制;(6)课堂控制。③据此,非言语交际形式在英语教学中可资利用的东西也不少,它们既可以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又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课堂赘言,简化讲解,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

使用适当的图画勾出课文中的人物轮廓和活动状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热情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成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专业教师,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反应,应对自如,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和情感。为此,外语教师教育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于教师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训教师的能力还是促进教师发展争论不休。a·Underhill提出了折中看法,他认为培训和发展在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中互为补充。一方面,在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养的课程中应包括发展的要素;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自我发展阶段,从认识—实践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拟订一个培训计划,目的在于训练,以提高他们教学的知识和技能。④可见,“培训”着力于教师成为“技师”,侧重点在于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课堂技能与技巧;而“发展”则关注教师个体,侧重于提高其影响课堂有效性的能力。在培训课程里,如果能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技能加以反思,并详尽地讨论一些观点和实验探索,加深其对自己需求的认识,定能为教师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D·L·Lange认为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发展,且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创立学习氛围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个人行为对学习者的重要影响,也更便于随时做出创造性的选择。⑤a·Underhill进一步提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治能力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指导的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发展其能力,从而能够创造性地、敏锐地对其工作环境的需求做出反应,同时也可扩展其个人技能;教师自我探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它既让教师本人获益,也可适应课堂现实生活的需要。⑥总体来讲,“培训”主要是一种外烁力,而“发展”则是一种内驱力。因此,教师教育应在培训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师的发展。(2)关注教师的态度、价值和个性。教师的职业表现与其个人情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实施有效的反思教学,主要基于其教学信仰和设想。教师信仰的形成源自实践经验、经历、个性、与教学和研究有关的原理、从方法提升的理论等因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信仰来自于经验和理论。教师的态度是构成其个性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及其行为亦取决于其个性。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切不可忽视教师态度、信仰和价值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信仰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若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信仰也同样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个性培养在所有的教师教育项目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正如t·wright所说,如果一个教师致力于个人和职业的发展,个性也需要发展。⑦

三、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其一,调节情感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中道德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通过对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情感而体现。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教师:学历达标,课上不好;“四证”齐全(教师资格证、计算机、外语、普通话),但不会搞教育。究其原因,教师的情感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黑格尔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Rogers也曾说过,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热心(enthusiasm)。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以及教师所承担的职责,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有情感调节能力,做到始终充满活力,精神抖擞,用精神感染人,用热情激励人,用乐观豁达的胸怀鼓舞人。所有这些良好的情感因素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的追求。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要为其而献身。二是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责任心告诫我们:社会发展的质量本质上取决于学校的质量,学校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育人的工作,既光荣也艰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工作是终生的,要有蜡烛精神,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提升自己。

其二,自主学习的能力。职前教师培训,只是为职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是初级阶段的知识储备。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职前和职后教育成为统一体。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润清提出:在职教师在日后的工作中要读五十本书。2000年外研社和人教社联合推出“剑桥英语教师丛书”二十本。这二十本书是当前英语教师自主学习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其三,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是专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所谓反思对教师而言就是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负责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核和分析”。“反思性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有关教学过程,教学或学习态度,对语言教学的认识等诸方面的数据用以进行研究”。杜威提出了反思活动的两个阶段: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⑧。michaelwallace在其《actionResearchforLanguageteachers》一书中,把反思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中介途径。⑨这表明教师的专业性实践和专业发展之间有一个反思图(Reflectivecycle)按照michaelwallace的观点,“反思就像教师获得一面镜子,专门来反映自己或他人教学情况,总之这面镜子能使自己看到自己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际的行动”。⑩按照杜威的观点,“反思就是一种教学上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恰当的反思是教师能力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英语教师应通过工作与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不断研究和解决英语专业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应高度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才能保障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真实地道的英语。实践证明,教师学习能力的发展是英语教师逐步走向成熟,提高专业水平的基本途径。

第一,教师培训机制——教师能力发展的根本。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要求英语教师培训应建立起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能力准备、教师能力培训指导、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能力发展制度。教师培训的视野应从传统的教师专业准备阶段扩展到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培训应为教师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不再试图一次性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必须调整目前教师培训的专业结构,开设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课程,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

第二,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能力发展的基础。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是英语专业教师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评价应体现全面性。我们在进行教师评价时,统筹全局,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其次,讲究自主性。教师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在管理中把他控变为自控,把教学过程中的部分自主权还给教师,使他们在教学成长的起步阶段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它使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并通过自我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比教师互评和领导点评更能使人心悦诚服,促使教师在完全自愿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对教师评价应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应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应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落实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待,激励教师的内在动力。

第三,教育科研——教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科学研究是教师能力发展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不断研究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从不同角度锻炼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加以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英语教师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它关系到英语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因此,高校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教师能力的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分析、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

[注释]

①李杰友,张翼.谈学科教学的策略与技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1):12.

②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54.

③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99:149-150.

④⑥Underhilla.teacherDevelopment[J].thenewsletterofiateLFteacherDevelopmentGroup,1991(90):2-4.

⑤LungeDL.aBlueprintforateacherDevelopmentprogram[a].in:ReehardsJC,nunanD,ed.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251.

⑦wrightt.RolesofteachersandLearners[m].oxford:oxfordUniversity,1991:62.

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篇10

能力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一项活动单凭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才能完成,进行教学活动同样需要多种能力。对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底层是知识能力,中层是一般能力,上层是创造能力,三个层次各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能力

知识是能力结构中的基础层次,作为教师,需要“专精”和“广博”的知识结构。

专精是指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根本所在。专业知识浅薄、平庸,对于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住,难以前后呼应、高瞻远瞩。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回答。今天是“明天回答你”,明天又是“且听下回分解”,使得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有了精深的数学知识,就能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法,从而正确地、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精髓,将数学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广博是指知识的广度,这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仅仅运用数学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辨证唯物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应该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不能不遵从教学规律。如具备了心理学的知识,在概念的教学中就可优先掌握知觉和表象,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深刻的印象。对数学中的习惯性思维,既可以对学生的正确思维习惯积极诱导,又可以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应该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于是,教师就可以有计划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

二、一般能力

数学教师的一般能力,属于较高层次。它是建立在坚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是数学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观察、记忆、思维、讨论、组织、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一般能力促进着教师知识的掌握,知识的传授又能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一般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门户。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始于观察。教师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能在观察中通过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较佳的境地,及时地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

2、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能力是数学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许多数学教师都能离开教案讲课,说明他们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数学教师的记忆能力,最主要是反映在记忆的目的和记忆的组织上。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分析、综合、类比、想象、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的各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思维来进行教学,用思维指导教学实践,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的思维能力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4、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学全过程显示着教师的知识、才干、能力和技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学本身必然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不但要注重输出信息,而且还要善于接收反馈的信息,学生的表情以及回答问题的声调等都能反映出教学的效果。转贴于

5、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必须予以十分重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讲解、启发、诱导等,都是在语言中进行的,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印象深刻。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声调、语气占有主要地位。一种不好听的声调和沉闷的语气,很可能降低教学效果,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说明了,声调和语气是教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

数学教师不甚注重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虽不敢说是“不乏其人”,但可以说是却有人在。

6、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数学教学不但要把重点放在对数学知识的传授上,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确有主要作用。

三、创造能力

数学教师的创造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最搞层次,它是运用知识能力和一般能力综合的去分析、探索、解决教学问题并尽可能的进行发明创造。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进行创造,教学上才会有创新和突破,才能带来丰硕的成果。数学教师的创造能力,可表现为三种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审美能力,教学过程最优化能力。

1、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从认知过程来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景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优良表现,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一些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不高,就是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师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如较高,对解决问题就有较大帮助,可以大大缩短解决问题的进程。

2、数学审美能力

数学中是否含有美的因素?回答是肯定的,从数学来说,有讲解的美、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对比的美、对称的美、和谐的美……数学的实践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美的世界。数学教师应有一定的数学审美能力,从美的因素来研究一些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渗进数学美,可以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利用数学美来解决数学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好处。

3、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