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十篇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十篇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02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新能力游戏活动

对于游戏在幼儿成长发育中的功能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对幼儿成长发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加以分别指导,通过因地制宜的创设游戏条件来激发幼儿创造潜能,实现寓教于游戏的活动目标。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一般为3~6岁,游戏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也应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活泼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创造力,并在具体游戏实践中加以具体落实与体现。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

幼儿游戏不同于自然游戏的显著特点便是自觉教育性,将教育因素积极冗余游戏活动中,寓教于游戏,让幼儿实现快乐游戏、快乐成长,将教学与游戏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针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环节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很少有孩子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这也对教师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仅要规划好每节课的授课内容,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来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动机,让其"想玩"、"愿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会玩"和"研究玩",以此不断拓宽幼儿的思维空间,在快乐游戏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会过于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形式,而忽略了其教育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注重做好合理引导,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表现自我。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行动的前提,一切实践活动的创新都来自于思维的发散与创新,幼儿阶段也正是思维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思维完成了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跳跃,但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应用为主。对于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让游戏活起来,动起来。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必须注意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想象力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想象力是支柱、是灵魂,在尊重孩子求知欲的同时积极刺激其求知欲望,不能抹杀孩子天真的想法。以秋天捡树叶活动为例,考虑经常从事剪贴活动,可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将树叶的形态进行变化,对形态没有做具体要求,经过大约十分钟左右时间的手工活动,检查发现其中男孩子比较倾向于将树叶拼凑成飞机、大炮、机器人以及老虎、大象等形体比较大的动物,而女孩则倾向于拼凑出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总体来说,与自身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对此,我们不妨建议换位思考,让孩子们为自己的异性小伙伴提供一份喜欢的礼物,通过这种换位思考过程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空间想象能力。

2、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年龄、认知及心理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准备相关游戏素质,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并积极发挥其主动性。以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为例,经过多年的玩耍,孩子们早已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多在很多时候也是"被迫"参与,过过场,也导致游戏玩不出新意,更谈不上将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寓于其中。在教育实践中,经过深入思考总结,我们对该游戏进行了简单换装,变换成"灰太狼抓羊",组织同学分别扮演灰太狼、红太狼、小灰灰、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的角色,游戏活动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抓羊"这一个环节,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拓展为一幕幕不同场景的情景剧,通过对电视动画片的部分换装与改变,向孩子们更多展示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如"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等内容,更有思维活跃的学生想到添加一位"警察"角色来维护大草原的和平,也有同学想到需安排一个放哨的岗位,通过轮流值班在防止灰太狼的破坏活动等等。

3、对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然,游戏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实现教育目的。以幼儿园美术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同幼儿之间存在智力上和能力的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作为教师不妨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于学习较慢的孩子应充满耐心并加以重点辅导,循序渐进的帮助其提高,而不能越俎代庖,抹杀孩子的天性。让每个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摸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秦童》美术活动为例,在创作前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夸张的表现手法,不妨让每个人都模仿一个夸张的表情,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充分调动大家的想象力,有效增强了其体验感,激发了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夸张手法的了解。当然,这种探究活动也不仅仅是个体参与的,也应同时注重对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相互之间展开交流,成立兴趣小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作为老师,也应该注重角色的改变,通过构建平等的师幼对话来积极引导幼儿的自主探索热情。

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结合孩子们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游戏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积极学习落实国家幼儿教育培养理念的同时,通过快乐学习的方法积极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个角度展开积极探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建宜.论幼儿美术教学中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2012(09):126-127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2

【关键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误区;方法。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存在片面、狭隘的误区,限制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国家教育政策落实难,部分地方相关教育政策不完善。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看来:“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目前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五个方面,有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却强调得过度了。此外,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办学条件上,也不是出在经费不足上,而是出在治学理念上,出在我们对人才判断的标准上。”另外,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重点率为办学目的,以培养名牌生、特长生、尖子生为人才目标,造成许多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停滞,成为应试机器。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滋生出了所谓的高考集中复读学校,以提高学生分数作为收取学费的唯一标准。教师把教育片面理解为教学,重“教书”而轻“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的也是这个问题。然而在我国,很长时间内老师被称为“教书匠”,教师也片面认为教育就是进行教学。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更是片面理解“素质教育”,认为除了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学会弹奏乐器、绘画、书法、跳舞就是全面发展,更有甚者把让孩子学会这些特长作为将来升学提供便利的条件来培养。

2、教育内容上仍以培养智力因素为重,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全日制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应试”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改进青少年教育内容对科学教育过分倚重,尽管早已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但除应试科目外,许多中小学增加的额外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技能为主,如人口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减灾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均属专题性教育。“素质教育”,为各种贴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智力水平的课程设置铺平了道路,却很少思考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青少年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加青少年教育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中多强调实用主义,力求教学成果在短期内见效。如中小学以多学习各种特长为以优选高中做准备,高中就直接以高考内容作为学习内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以学习技能作为教育内容,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效果,但就长远来看,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情感、道德、责任心、意志力的缺失使这些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怪才、偏才,最终被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所淘汰。

3、教育方法上以传统、单一的主要教育方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灌输-接受-考核”的路径。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受动性,即单向知识传导,学生毫无选择性的全盘接受,而后又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讲授),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听讲),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当今的青少年多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敏捷、求新求变的特点早已不适合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各阶段教育脱节、各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论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要在教育中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离不开各阶段、各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虽然几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统一的时间集中教研活动,但很少跨年级、跨学科,更不要说跨区域、跨阶段。工作只开展在表面,组织者积极表现,旁听者消极坐视、评价者口是心非,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格、性情、兴趣、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得不到延续、完整的教育。

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的途径。

(一)人格培养--家长和教师共同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1、家长要注重提高自我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最初的成长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首任教师。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就是说先看到听到体验到的占主导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学会“教子以德”;家长要坚持诚信守信;家长要做到平等真诚;家长要接种“心理免疫”。

2、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我们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师德师风修养,重视的是为人师者自身形象的塑造,强调的是教师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坦荡的胸怀,高尚的言行等对学生进行“寓教于无形”的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提升教师道德情操的途径。

3、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人格影响应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孩子人格的健全家长言行身心一致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老师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要求老师和家长应该经常保持沟通和交流,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实施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QQ群等途径做到学校教给孩子的一些道德常识,家长要教育孩子既能倒背如流,又能切入实际生活。让孩子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孩子人格培养的强大合力。

(二)兴趣开发--尊重并指导青少年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1、家庭教育要注意引导孩子大胆进行兴趣探索,尊重孩子的选择。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尽可能的倾听孩子的问题,同时引导其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必要的话,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才使其积极性得到最大的保护和提高。其次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进行多种爱好探索,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营造家庭民主和谐氛围。要努力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自以为懂得孩子的家长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切不可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2、学校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一是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有关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环境,寓教于乐;巧用直观手段,提高兴趣;解答趣味问题,调动兴趣。二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亲身体验。可以基于学生自身需要、爱好、情感设计实践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课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三)性情陶冶--家庭教育重视陶冶青少年良好的性情。

1、家长要增强自身人文修养以营造轻松健康的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文修养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里讲的人文修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能力。转贴于

2、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情。用阅读推动心灵的呼吸。阅读就是读思想,阅读能使人养气。阅读可以让我们敢言人之不敢言,能言人之不能言,善言人之不善言;阅读可以让我们形成侠骨的尖锐,理性的思考,感人肺腑的诗情画意之文风。无数史实证明,不读书,不积累,就永远不会成功。用音乐陶冶孩子的性情。通过鉴赏或表现音乐,使孩子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出的真、善、美所感染、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过程。用美育滋养青少年的情感。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它对体智、德育还能起到催化作用。

(四)心理调节--引导青少年形成心理自助机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业观。学生时代当以学习为主,但不应该为分数而学习、为功利而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青少年应当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结合当前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着眼自身长远发展,而不是追求虚名,应当以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习目的,不断解放自我,提高改造自我的能力。只有对学习的目的有了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树立崇高的志向并产生强大内动力,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取和不断奋斗。其次是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自我剖析,正确地与他人比较,适时地向他人咨询。再次是要调节目标高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因此要学会设立由低到高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保护自己少受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优势,去获得成功。最后是要找到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在心理承受力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的时候,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要学会通过适当途径将心理压力、心理不平衡释放出来,以免高度压力下脆弱的心灵过于扭曲。

(五)进取求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进取心。

1、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树立青少年自信心。青少年自尊心较强,也有叛逆心理,因此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公开打骂批评,而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处理。

对学生进行表扬应多过于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揪住他们的错误一个劲地“穷追猛打”,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但是表扬应该有原则,必须客观公正,不然的话会让学生无法分清是非对错,也就无法进步了。

2、以榜样的作用激发青少年树立奋斗目标。榜样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榜样作用也应该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以适合新时期下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在榜样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少年对榜样的理解和热爱转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实践,从而逐步走向成长成才。

3、用乐观心态滋养青少年参与竞争的意识。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向前瞩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在教育技术中,这种未来的快乐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对象之一。首先要培养起这个快乐,唤起这个快乐,使它成为可以实现的。其次,应当坚持不懈地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的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

(六)意志磨炼--有意识地进行青少年的意志力锻炼。

1、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日做起。事无大小,事无点滴。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同样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比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如果一个人能一贯做到,从不马虎,那他的意志必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样,任何远大的追求,都必须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意志也不能一步登天。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从身边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自觉严于律己,形成习惯,这样就能使意志得到锻炼而逐渐坚强起来。另外,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应该从当下做起,从今日做起。明代文嘉《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培养孩子“五日三省吾身”,抓住每一天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2、要培养孩子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思维习惯。学习者要培养意志,必须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就不会有巨大的热情去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搏击生活的风浪。同样,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会有生活的支点,不会有顽强的意志强化其责任感和进取心。常见的自我激励的形式,便是把格言箴语、诗文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时,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增加力量,勇敢迎接挑战。自我监督的过程就意志自我锻炼的过程,严格的自我监督者,必定能养成坚强的意志,宽松的自我监督者,就会意志软弱,缺乏自制力和耐力。青少年应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为自己订下一些要求和规则,用于监督和约束自己。

(七)开拓创新--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1、创设有利于孩子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学校应创建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教师和家长都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部环境,即心理环境。

2、开创新型师生观,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衡量一个人想不想创造,愿不愿创造,以及是否具有实施创造所必需的人格基础,对于个体创造力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开创新型师生观,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时展所带来的教师角色转换,建立由原来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权威化管理,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支持者。

3、增设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内容。增设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教育内容,要重视基础性课程,更要重视拓展性和探索性课程,即要重视青少年智力因素提高,更要重视与非智力因素开发与培养的结合。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一是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策略,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加强现代技术教育,提高创造技能。

参考文献

[1]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出版社,2007.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小妍,王立新。浅谈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与措施[J]。理论界,2007(6)。

[4]张惠绒。浅谈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习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3

首先诚挚的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次家长会,感谢你们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召开这次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期中考试的成绩让各位家长了解一下这半学期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共同探讨接下来要怎样让孩子全面发展,在学习上有更多的收获。

紧张而快乐的半学期转眼就过去了,本班72名学生都在悄悄地成长着,他们开始慢慢明白学习的意义,变的越来越乖巧懂事,虽然孩子们身上还有些小毛病,相信六年的校园生活会慢慢改变他们,让他们生出梦想的翅膀,翱翔于广阔的蓝天。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也有个别学生对待学习采取消极态度,不热爱学习,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家长们手中的试卷是孩子们半学期来的学习成果,下面我把期中考试中孩子们最容易出错,影响成绩的环节做个小小的总结。

一:读题,审题。这次考试最初的方案是学生自己读题,这对一部分平时依赖读题的学生带来很大程度的困难,考完数学后由于语文试题题目比较复杂,学生不能够独立完成读题,所以语文考试的时候还是采用的电视读题方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出错。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会加强对孩子独立读题,审题方面的训练,也希望家长可以配合老师,在家里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培养他们读题,审题的能力。

二:语文的生字掌握,判断题,阅读。语文出错较多的题目是给汉字改换偏帮变新字,看拼音写词语,找朋友(词语连线),判断题和阅读。前三项都在测试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运用,由考试成绩来看,一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够好,丢分严重。后两项虽然思考的成分居多,但是孩子识字量多的话对了解分析题意会有很大帮助。希望家长可以配合老师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学习汉字,并时常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让孩子积累词汇,开阔视野。

三:数学的人民币换算,读数写数,比多少,判断题。人民币的换算是本期的一个重点,在本次考试中,很多孩子在这样的题型上栽了跟头。读数写数方面容易把“读作”和“写作”混淆,比多少的题型也难倒了不少学生。综合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所以遇到判断题的时候也是错误连连。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这些题型的复习和巩固,也希望家长可以抽出时间偶尔给学生出些家庭练习题,或者口头传授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在座的每位家长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并且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以目前学生的情况来看,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习惯培养。每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因此我们应该强化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孩子们还小,控制力差,贪玩,偶尔撒娇任性。希望家长们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恒心。平时抽空检查下孩子的作业,注意他们的读写姿势,读写习惯。叮嘱他们要作息时间规律,不要沉迷于游戏和电视。不挑食,讲究卫生,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思想品德教育。之前学校要求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就是让学生接受品德修养的熏陶。我们都清楚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许不足以影响他们的人生,但品德修养的缺陷却可能摧毁他们的未来。我们要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明辨善恶是非,在他们纯洁的心里播撒下充满爱与希望的种子,让他们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安全教育:都说平安是福,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放学后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不横穿马路,不做危险的游戏,不带危险的玩具。学校门口人流量大,交通混乱,一定要叮嘱孩子注意安全,不要和搭讪的陌生人说话,不在各种小商贩和人多的地方长时间逗留。乘坐公交车的学生要注意,公交车没有停稳的时候不要追车,上下车不要推挤。应该在指定等车的位置排队等车。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4

构建家庭教育中的人文心态

程利国教授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更大。倘若亲子沟通出了问题,家长是主导。家长的问题在于心态,心态决定状态。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利益比教育孩子成功更为重要。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令家长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得。

既然孩子的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程利国教授认为,家长要与孩子分享生命过程的快乐。家庭教育心态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分,前者与单项短期目标有关,而后者更关注孩子能够享受生命的快乐。

程利国教授认为,对待孩子的成绩,父母应该关注三个问题:孩子错在哪?为什么错?以后如何纠正?对孩子的学习,父母要多激励,而不是单纯注重其结果。

程利国教授讲了一个故事:儿子极不情愿地拿出倒数第3的试卷给父亲看时,父亲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带儿子外出散心,并且对儿子说出了“我很欣赏你!因为你屡战屡败却百折不挠……”程利国教授以此提醒家长,家长要与孩子共建幸福成长愿景,构建人文心态。

树立科学的亲子观和教育观

程利国教授还讲述了一个智慧妈妈的教育故事:老师向妈妈告状,说她的儿子偷了同学的玩具变形金刚。儿子回到家里,妈妈不经意问:“你今天是不是借同学的变形金刚忘记还了?”原本忐忑不安的儿子言“是”。妈妈说:“那你要记得还给同学。你很喜欢变形金刚是吗?那明天妈妈也给你买一个……”

这个智慧妈妈的教育故事令现在已经28岁的儿子感慨不已。程利国教授说,10-14岁的孩子所有权关系淡薄,因此,智慧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孩子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他们是在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中自主成长的,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的成长空间。

程利国教授还提醒:别用家长的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要多激励、少批评。生命比成绩重要,学习兴趣比分数重要。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成才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专制型亲子关系没有民主,孩子的独立意识被扼杀;放任型亲子关系没有规矩;民主型亲子关系人格平等,尊重孩子,不以势压人,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孩子,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是亲子沟通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育还应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要引导孩子把成功建立在自我超越的基础上。

让孩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程利国教授建议:

要赏识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力。面对那些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的孩子,不妨拿出一张纸,写出孩子具体的优点,比如学习认真、礼貌孝顺……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非常有价值的人,激发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给孩子信心。

要善待挫折,培养孩子的反省力。比如,考不好什么原因?是努力不够还是方法有问题,引导孩子改进方法,切忌用“猪脑”这类注入心理病毒的语言责难、伤害孩子。

要关注过程,培养孩子智力活动的兴趣。不要把失败看得过于严重。曾有家长在中考前向孩子灌输“一分等于3万元”,这样的观念输入后,孩子考试心态就不可能平稳。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5

一、激发兴趣,敢于质疑,鼓励思维求新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醉的地步。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如提到狼,学生想到的都是凶残、狡猾、狠毒……很令人害怕,但学完《狼》专题后,学生又认识到了狼充满智慧、护犊情深的一面。抓住这一契机,我又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资料全面了解狼,再让他们写作文《狼之面面观》,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我们平时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求异心理,来激发学生敢于不囿于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训练发散思维机智,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

如,去年的一次冬雪悄然飘落,我让激动的学生先去操场堆雪人、打雪仗……在尽情地玩耍之后谈雪的启示。开始孩子只是说喜欢它的白、喜欢它的柔软。再进一步地启发引导,尤其结合他们玩耍的感受后,由于他们亲身经历过,所以就有话可说了。虽然话题扯得远了,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这场雪让他难忘。同一件事,因为看问题的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千差万别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正说明了这一道理,教师只有通过引导,通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他们从新角度去观察问题,用新眼光去分析问题,方可让学生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让文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模样来。

三、换位思考,在矛盾中寻求突破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时,经常会提醒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同样,在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有的学生在家里希望父母理解自己,有时也要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位置上试着理解孩子。《乌鸦学鹰抓羊》这则寓言,就可以从牧羊人、孩子、乌鸦以及牧羊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写作。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必遭失败;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6

关键词独立能力品质培养工作实践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来自由安排。人的独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独力能力呢?

一、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3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幼儿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小班的幼儿开始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到满桌满地都是,我们不但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我们要针对性地让幼儿玩一些游戏,加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肌肉的灵活性。比如:舀豆游戏,还可以用硬纸皮做几个挖开嘴的小动物,让幼儿喂小动物吃豆。在游戏中孩子掌握了喂食的技能,也给自己进餐时增强了信心。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二、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让幼儿自主选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己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

早晨来园,我发现我班的王浩宇总是让妈妈背,我要求以后来园要自己走,并在课堂上以儿歌的形式告诉幼儿,小鸟自己飞,小狗自己跑,小朋友自己走,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当孩子对某些小动物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让幼儿负责喂养小鱼、小猫、小鸟等,让幼儿知道这是他的宠物,以后就靠他喂食、换水。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做事情中,享受“独立”所带来的乐趣。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往往幼儿遇到问题缺乏思考,如我班的静伊小朋友遇到问题爱哭鼻子,老师每次都教导她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事情很小,后来,她再也不哭了。

四、注重家园沟通,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7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我们就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学前基础的前测,发现:10以内加减法正确率高,全班37人,只有3人出错;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熟练但是学生计算没问题;100以内加减混合,不会的占绝大多数;班里掰手指做题有11人。我的思考:10以内学生已经会计算了,我该教什么?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吗?面对学生的差异我该怎么办?带着思考我踏上了我的教学旅程,我希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跑出自己最快的速度。”

二、尝试画心中的减法

在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由于学生对于计算不成问题,所以重在设计体会减法的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构建减法模型,能自主创作减法――画一画你心中的减法。前测中学生们的作品让我兴奋不已。通过画图的形式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找到了我的教学切入点。初次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思维潜力,也打开了我教学的另一扇窗。

三、尝试画心中的“数”

不同的学生对数的理解是不同的,留在头脑中的烙印也不同。直观的操作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型,而真正的内化于心是通过画一画,用不同方式来表征数。比如一年级上册中我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我更多的使用小方块作为模型的支撑,因为方块比小棒更具结构化特征,更利于课堂的操作。在操作中进一步明晰“10个一是1个十”。最后是“画十”,对全课做个现场的反馈。整节课在操作中,在交流中建立“十”。最后我让学生画心中的“十”,学生的作品也精彩纷呈。再比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节课都以小方块做模型,尤其是最后“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大了?(35岁)你们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35”,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35并画在纸上。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征“35”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和创造力,让数“活”起来了,让数更灵动了!

四、尝试画心中的想法

教师普遍认为“数”作为符号远比“图”要抽象,更“高级”,因而更多关注“数”和算式的价值,而忽视“图”的本身价值。殊不知,学生的“图”能暴露他的盲点,能外显他的思维过程,能让教师很快地走进他思维路径,从而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切入点。

(一)发现潜在的符号意识。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教师的给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担心学生悟不到,学生的思维到不了那个层次。殊不知“空间足够大才会有更多的惊喜。”比如我在教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相加减》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办法证明“50-10=?”很多的学生都能一口说出它的结果。“可是应该怎样表述结果是407”学生们采用了“拨――计数器,摆――方块和小棒,数――从10开始按顺序数数……”最让我惊奇的是学们画一画的证明,让我看到了他的思维过程,看到了他们潜在的符号意识。以前的教学中在低学段很少涉及抽象符号的渗透,似乎到3年级以上才开始关注符号的表达。而事实上孩子们的经历和头脑中原本是有符号意识的存在的,只是没有给予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而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开启数学的一扇窗。画一画,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符号意识。课堂中关注数学符号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易突破教学难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但事实上只要学生明白“个位满十怎么办?”就行了,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想法多多,方法多多。“28+4=32?”用自己的方法试着来说明。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们的画一画。“圈”和“箭头”都能直观地看到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画图的方式也能很容易看出

“10个一换成一个十”的思想。

简单的一个“换十”把教学难点“满十进一”突破得淋璃尽致。孩子中形象的一个“换”字化难为易。在教学中适当借用孩子的语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走进孩子的思维路径。对于计算课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更多是教师不停地讲算理,总是担心学生没听懂或没记住。而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开放地“学”――让学生放开想、放心说、放手画。放,激活了学生思维,让我很快走进了孩子们的思维路径。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一退位减法》教学中,我的“放”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也获得了更多的精彩。给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的5分钟内孩子们最多写4种,会说并会描述,有拆分和换十的过程中体会退位减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的“放”,让我走进了孩子的思维世界,享受到了思维碰撞的美!

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更多是语言表达,或动手操作来说明观点或表述自己的想法,其实不妨让学生画一画。从画中能看出孩子们的思维过程,能看到孩子们的盲点,能看出孩子们的解决策略,能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水准……所有的一切尽在无声的“画一画”中。“画图”是实物和动手操作内化与学生的内心,通过图外显出来的静态结果。但在画图过程中我相信学生在头脑中又操作了一遍。尽管画是静态的呈现,但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动态的过程。画一画,打开了学习数学的另一扇窗,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思维路径。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8

国家为培养创新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不少家长在经历了“奥数”热后正在反思,教育工作者也在为创新教育寻找新的途径。这使我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国家要求提高孩子的素质。家长盼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孩子渴求得到快乐,难道这三者仅仅只有矛盾,而没有统一的一面吗?

记得在50年前,我的老师讲过“点石成金”的传说:一天,一位神仙在路旁看到一位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他动了怜悯之心,就用手指点了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立刻变为金子,神仙把金子送给穷人,可穷人坚持不要,神仙问他为什么,穷人说:“我想要你的手指。”也许有人认为穷人的想法有点古怪,但穷人的智慧――那独特的思维,让我深思了几十年。中国的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述了同样的道理。每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们给孩子的是一块金子还是一个手指?是一条鱼还是打鱼的方法?我认为,这个手指就是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能使孩子成为创新人才,能让孩子变得自信和快乐,这不正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需求吗?这不也正是孩子所渴求的吗?

加强孩子的思维训练,让他们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开阔思路,不断创新、成长,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有一本让孩子动脑筋的书,书中有个问题:上公交车时,有人投了1元钱,司机让他上了车,而后边的一个人没投钱,司机也让他上车了,这是为什么?当我把这个问题讲给我5岁多的外孙时,他毫不迟疑地说:“那个人是司机的孩子吧!”我顺口说“万一这个人是老军人呢!”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是“刷卡”,且是唯一的。我们的孩子原本都是聪明的。可是,来自各方面的教育,是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正在扼杀“天才”呢?

还有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同样一个历史问题,我国和日本却出了不同的考题。

中国题: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发生?签订什么条约,割地多少?

日本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曰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中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近因和远因在哪里7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々输了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兵,当我看了这两个试题及中日学生的答案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紧迫感油然而生。我在思考,我还能为教育做点什么呢?

孩子12岁之前,该懂的道理应该不失时机地学会。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很难弥补。例如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能力如果没得到提升。进入中学学习就比较困难。所以,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数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总结过去的体会,让孩子们在适时的年龄掌握该学的知识,形成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创新、发展。

我制订了一个计划,举办“小手指数学思维讲习班”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一本《数学思维》的书进行推广,6年多的实践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我的这本书,从探讨思维的心理操作和思维定式开始,试图打开无论何种原因加在孩子身上的羁绊,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其中共讲了11种思维方法,以多样的形式,进行思维方法训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兴趣不只是来源于数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多的是来自同学们通过探索取得成绩后的自信),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并结合实际的社会生活,坚持“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认识论思想,打开思路,才能有所创新。有位学者说,学数学若不学思维方法,如入宝山而空返。这句话也许有些夸张,但对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很有借鉴。《数学思维》这本书没有采用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编排的方法,而是在思想方法上开辟一方新天地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并进行总结和运用,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各种思维方法,而且能轻松体会到老师讲解的巧妙所在。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已流传近千年,我曾问过不少人,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大家会说“聪明”。再问“聪明在何处”?“把缸砸了,让水流出来了,掉到缸里的人得救了。”如果再问为什么,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我认为从这个故事里首先学到司马光“舍缸救人”:其次是从实际出发,司马光不像大人一样能把掉进缸里的人拉出来,只好砸缸救_人:再次是司马光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掉到缸里,为什么淹死?因为人喝了水,如果把人和水分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通常方法有两个:要么人离开水,要么水离开人。大人采取的方法是人离开水,而司马光用“倒着想”的思维方法,让“水离开人”。“倒着想”的思维方法就是我在书中讲的思维方法的一种――“逆向追踪”。顺难则逆,直难则曲,正难则反。解决数学问题时也是如此,利用举反例、逆运算、反证。反向找结果,定尾追头进行逆向追踪,运用

“逆向追踪”方法,往往会有“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感觉。

“曹冲称象”故事中,曹冲的聪明之处在于用石头代替大象,即书中讲的“代替变换”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人的手掌,比不上虎豹的利爪;人的眼睛,比不上鹰隼锐利的眼睛;人的双脚,追不上奔跑的麋鹿;人的耳朵,听不见许多小动物都能感知的超声波。但人会思维,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用代替变换的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数学中,代数法比算术法优越很多,恒等代换、等值代换、变量代换使问题化难为易,平移代换、对称代换、旋转代换、等积代换以及数形代换,会使我们有如鱼得水的体会,

七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则“少年高斯的速算”的故事,当年高斯在计算“1+2+3+…+99+100=?”时,他的思维方法被世人传为佳话。今天同学们在计算更难的题时,用我讲的“分解组合”“对称平衡”等思维方法,往往会有惊奇的效果。“满园春色关不住”,科学思维方法的春天到来了,

近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曾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必须强调一下,这话是培根在所处的知识相对匮乏的时代说出的。我们过去说到文盲就想到“斗大的字不识一升”

的人,但现在国际上对文盲有了新定义――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或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人,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运用知识去创造新产品,去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新的奇迹,变为财富和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创新=力量”将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数学科学思维方法,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他们既能巩固课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

6年前,我对一个学生实施了数学思维训练计划。那是一个同事的孩子,见面时我发现,孩子无论思想和学习都存在一些问题。我用自己总结的思维方法先从其思想上进行教育,不断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培养他科学的数学思维。终于,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孩子为自己成功而高兴,家长为我的思维方法而赞许,这更增加了我的自信。

近几年,我首先做了一些准备,把我做的这件事定名为“小手指数学思维讲习项目”,并谱写了“小手指之歌”,设计了图标,接着先后在8个班进行实验。在实验班里我很重视家长的作用,我主张师生与家长一起学习,同时,很多家长也需要培训,因为有的家长做了许多本不该自己做或并不擅长做的事,如如何围绕课堂教学给孩子补知识、帮助做题等。如果家长能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能以自己的阅历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孩子学习热情有了,学习态度好了,那么,爱上学习、学习好也会完全在意料之中。

通过我的不断改进和努力,师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欣慰地看到,虽然学生入班时成绩参差不齐,但是经过学习,他们对数学有了兴趣,自觉性增强了。家长的微笑,老师的欣慰,学生的自信,都增强了我推广这种训练方法的信心。

去年6月,我的《数学思维》一书出版了,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不少校长和教师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愿意把它作为校本教材。几个月来,我在9所中小学实施数学思维方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我坚持四个不变(学生不变、教师不变、课时不变、原教材不变),把《数学思维》作为辅助教材,解决课堂教学缺少思维方法训练的问题。教师边教边学边研究,两种教材密切结合相辅相成,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体验;道德内化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简单地采取课堂上让学生圈圈画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即使思想品德考试得了高分也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更难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真正提高德育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当在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上下功夫。那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情感体验来达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目的呢?

一、换位体验

换位体验有时也称换位思考。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中“他人”的身份进行思考和体验,感受对方心情、理解对方难处,从而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谅解和尊重对方的教育目的。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心理上开始具有逆反心理,他们在逆反心理支配下往往会感觉与父母沟通非常困难,因而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此时的学生往往会认为“父母最难沟通”“家庭没有理解和温暖”等等。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D老师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共3个框题)巧妙应用换位体验的方法。教学第一框题时,D老师首先让学生理解,是由于父母与子女生活阅历等不同导致两代人之间在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子女与父母间出现“代沟”也就难免了。出现“代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从父母的角度换位思考和体验,就会填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然后,教师通过问卷方式将学生引入情境。问卷如下:

当你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

你喜欢吃的饭菜通常由谁来做?

你的衣服通常由谁来洗?

说一件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事。

D老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后如实填写,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互动的情景中体验父母的不容易,懂得父母是世界上最值得尊重和最爱自己的人,也是最值得交流的人。

二、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意设计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并提高道德素质。

例如,w老师执教《与父母平等沟通》第一框课尾时,布置学生周末在家里“当一天‘父母’”“为父母倒杯水”“替父母洗一次脚”等活动,要求学生在亲自“做”的过程中留心思考和体验,再将思考和体验写出来。教学第二框时,老师让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在班中交流。这时,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知道父母养育自己真的很不容易,应当孝敬父母。老师趁机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要对父母亲说的话写出来。教学第三框《有话好好说》时,邀请父母进班参加活动,让父母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并进行换位思考和体验。让父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我该怎么样?这样才能理解和体验孩子的心情,有事才能和孩子商量着办。同时,让孩子也尝试换位思考:如果我做父母,我会怎么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谅解父母的过失,体贴父母辛苦,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通过父母与子女零距离的心灵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更深厚了,交流更容易了。学生对这样的实践体验印象最深刻,更容易将道德认知内化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对比体验

对比体验是指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计用正面的道德观念或行为与错误道德观念或行为进行鲜明对比,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评价,在此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Z老师教学八年级上册上《好习惯对人的影响》一框时这样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出示三组图片和问题:第一组,杂乱的书本、学具散在书桌上和收拾整洁书桌面,问题:哪个更有利于学习?第二组,睡在桌上写字和正确坐立写字,问题:哪个更容易把字写好并有利于保护视力?第三组,随手丢垃圾和随手捡起垃圾,问题:哪个行为更有利于环境卫生?通过对比体验,学生很容易认识到良好习惯对人有着积极的影响,不良习惯对人有消极影响,要想健康成长、享受美好人生就必须从现在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简单对比体验,为全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升华学生认知,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的育人目标才能不断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篇10

关键词:幼儿阅读;教师角色;指导作用

开展幼儿阅读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到精神成长的快乐,从阅读中不断拓展知识面,增加与同伴的交流。但由于幼儿自身的年龄限制,使其在阅读活动中难以自行完成材料选择、内容理解、精神提炼等阅读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在幼儿阅读时进行有效指导,定位好角色,以便达到幼儿阅读的最佳效果。

1.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要发挥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就要先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担任着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及示范者的角色。首先教师应是幼儿阅读的引导者,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给孩子讲书中故事、在教室内摆放各类图书等方式来对孩子的阅读活动进行引导,激起孩子自发阅读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与孩子之间建立平等的阅读伙伴关系,对图书中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为不同阅读能力的孩子选择不同的图书,给能力强的孩子提出思考问题,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阅读指导;第三教师要做幼儿阅读活动的支持者,幼儿的阅读欲望是随机的,教师要对主动型的阅读行为予以支持和鼓励,保留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逐渐形成较稳固的阅读习惯,从家长方面获得教育协助,使家长也成为孩子阅读的推动力量。

2.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及作用

3.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有效阅读的开展需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宽敞、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师内为幼儿开辟一个区域,比如创设“爱书吧”。在爱书吧内投放各类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书籍并定期更换,让幼儿始终保持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注意借用家长的力量,利用好这种教育资源,与家长做好沟通,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也为幼儿创设良好阅读环境,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图书,并且与孩子一起阅读,增加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4.教授正确阅读方法

教师要注意幼儿阅读方法的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会使孩子将阅读压力转化为阅读需求,增加在阅读中的愉悦感。幼儿的特殊年龄使得他们往往将兴趣都放在可爱漂亮的图画上,很难对图书的文字内容进行从头到尾的全面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首先可以让幼儿熟悉书名,比如《神笔马良》这本书,幼儿可能开始并不理解书名的意思,先让他们多读几遍,记住书名,引起他们探求的兴趣再进一步进行内容阅读。熟悉了书名后再教孩子学会翻书,阅读时要有从前到后的顺序,不能随手乱翻,否则会影响对故事整体的理解。最后进入到最主要的理解图书内容上,幼儿的读书习惯往往是翻看一下画面,浏览完毕就算是阅读结束,再换别的图书,对图书内所讲故事一知半解,表达不清。

5.提升幼儿阅读能力

幼儿的阅读活动多是随意和盲目的,教师要为幼儿阅读确定目标,提出要求,帮助他们完成阅读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6.激发幼儿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调动幼儿阅读兴趣入手,为提升孩子阅读水平打下基础。教师可以用悬念法来激发幼儿兴趣,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老师在讲完小蝌蚪几次找错妈妈的经历后,问孩子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呢?小蝌蚪最后能找到妈妈吗?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寻找答案。

7.启发幼儿进行思考

在集体阅读时老师要提及时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幼儿在阅读时带上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比如《拔萝卜》的故事,要问孩子为什么小兔子自己拔不出萝卜而爷爷、奶奶、小狗、小猫一参与就能呢?让孩子对小兔子拔萝卜的画面展开想象,从中感悟“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8.参与幼儿阅读活动

幼儿的自主阅读是缺乏持久性的,需要教师或其他同伴的陪同与帮助,教师要亲自参与到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利用共同阅读的机会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还可以让孩子们结伴阅读,可以给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提供问题性较强的图书,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给阅读能力较弱的孩子准备低难度的图书并加强引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交互阅读的方式,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9.组织幼儿交流读后感

阅读结束后,教师还要做的后续工作就是组织孩子们交流读后感,了解孩子阅读情况的同时也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水平,增强表达能力。让幼儿养成阅读中的思考和阅读后的总结好习惯。无论孩子表达的水平高低,教师都要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孩子进行鼓励,促使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增加阅读量。

结束语: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对启发幼儿心智、拓展幼儿视野、增加幼儿知识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师一定要做好角色定位,重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教育,发挥出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作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冉小荣,李小莉,徐晓倩.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实验研究[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05).

[2]陆秀娟.如何培养幼儿耐心阅读习惯[J].考试周刊,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