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安全管理内容十篇校园安全管理内容十篇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58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1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安全压力日渐增大。这不仅表现为由于师生人数增加对院校的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还表现为不断增强的外部环境不安全因素对这些院校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师生个体面临的安全压力,同时也表现为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内部危险源的管理,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为此,可以说,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上文已对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定义结构进行详尽的阐述,由此可见,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和学校整体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就是要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将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师生员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动力,并为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的管理机制,利用安全文化的功能,转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从而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科技知识与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心理,不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和学校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

二、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与现状

高职院校跟一般高等院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自身的特点。作为教育实施和学生求知的场所,高职院校的校园与其他大学校园一样,是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校园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职业院校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既有单考单招学生,又有自主招生的学生,学生来源层次多样性,安全知识和意识参差不齐;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较多,校外实习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较多,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较大;而且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成人院校专制和中专升格组建的,学校内部管理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意识、制度仍需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与一般高等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点,也有着以上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其校园安全建设不能一味追随本科院校的脚步,它应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以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安全形势。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安全文化的三层面理论,本文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复杂的形势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职院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进行量化。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他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其次,职院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系统性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完整的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高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对照上面的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力不强等情况。

职院的安全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性。在安全工作中,职院往往更多倾向于重管理、轻教育的弊病长期存在,安全文化教育普遍缺失,现状堪忧。由于职院生源的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当严重,部分学生管理难度很大,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也迫使职院在安全管理上更为倾向于严抓严惩,日常的工作中强度始终保持如一,对于学生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等一系列处理措施,以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虽说此种说法颇有争议,但毕竟职业院校在当前学历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当中认同度还不高,自身发展压力较大,这也只是无奈之举。

三、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的约束。

1.安全理念倡导。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职院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

2.日常教育渗透。这里所说的安全日常教育渗透是指将安全教育进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编写或选择质量优秀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必修课,或者必修、选修相结合,并给予适当的学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分中加入实践考核环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践,如参与校园巡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3.主题活动培养。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及特色,寓教于乐,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主题活动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一是普及宣传型的活动,既可以结合案例经验、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加大宣传,也可以开辟宣传专栏图片展,利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既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等形式强化安全学习,也可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既可运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等传统宣传平台,也可引进校园网、短信平台、电视视频等新型传播媒介,宣传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安全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参观体验型的活动,可建立校外安全教育基地,例如,在辖区消防大队建立一个安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交流,了解消防常识、体验最新消防装备等,从而收获感性认识。另外,也可通过情景模拟小品剧来体验如何防盗、防骗等常识。三是实战演练型的活动,如组织开展消防灭火逃生演练、防恐演练、群体性突发事件演练等各类实战演练,通过相对真实的情景设计,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全方位提升安全文化品质

安全环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环境等方面。

1.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因此,物质层面的保障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园内建筑物,包括教学设施和师生生活设施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内楼梯、门窗以及相关安全要求设计等,师生生活设施建设如宿舍、食堂、浴室等;二是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雕塑、水池、花园等;三是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四是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建设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尤其对于校园安全的硬设施,除了初步建设资金还需维护更新资金。目前各高校仍普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适应不了安全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2.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高校工作每一个部门,是为全体师生和高校和谐发展服务的,并非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一家之事,也非职能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任务,必须面向师生,依靠师生,动员全校的力量发挥高校所属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群防的巨大作用。因此,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一是学校决策层层面必须完善安全工作相关领导机构。二是加强学校安全保卫职能部门的组织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安全保卫职能部门是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应是安全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因此,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

3.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构筑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校园安全管理包括环境安全管理、设施安全管理、卫生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治安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首先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被动型、经验性的安全观向主动型、系统型的安全观转变;二是要从事后处理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应急演练、有效控制与风险评估为重点的预防管理转变。校园安全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制定与法律对接、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明确责任,强化各项安全管理职能和责任的落实,使预防为主的原则从严、从细落实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同时要严肃责任追究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形成对策,以此为指导,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深入推进风险隐患的整改工作。要健全学院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加强专、兼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安全保卫人员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鲍清芬,张晓红.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6):91.

[2]朱翔天.从文化的内涵浅析校园安全文化及其建设[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5):42-43.

[3]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2005(2).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回顾近年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校园内外不稳定因素频现,大学校园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除了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综合性的知识,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等提供平台之外,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并逐步形成系统性的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也应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概述

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我国大学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深化与细化,大学校园内不论是人员结构还是校园设施都呈现出动态、复杂、多变的新特征。与此同时,诸多大学上至校园安全理念下至校园安全管理均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体系。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涉及安全文化的内容,又涉及大学校园文化的部分内容。但就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我国的学者并未明确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本文认为,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大学工作范围之内,为保障校内所有人员包含教师、学生以及行政工作人员等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所建立的、统一的安全理念、规范化管理体制以及完备的安全设施等的总和。具体而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因其管理内容、对象等的特殊性具有独特的内涵。

1.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大学校园安全所管理的对象除了大学生外还包含了大学校园内的教职工等人员。因此,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对象数量庞大。目前中国的每所大学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庞大的人员数量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其次,管理对象来源复杂。大学校园内,不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日常人际交流当中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之间的协同既是引发安全纠纷的焦点,也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最后,管理对象年龄特殊。大学生是校园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时期的他们却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极易冲动,感性大于理智,并且普遍缺乏法律意识,这更加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2.管理内容的多样性

从广义上讲,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围既应包括校园内部,也应包括校园周边。狭义上指大学校园内部,本文所指管理范围为狭义上的,其涉及的内容应包含财产安全、人身安全两大方面。具体而言,财产安全既包含私人财产也包含公共财产;人身安全则包含了生命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名誉安全、隐私安全、著作安全,等等。

3.管理工作的长期性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管理工作应从大学设立之初延续到大学终止,而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因此不论大学内人员如何流动,在校园安全文化建立过程中上到顶层的安全理念、规章制度,下到基础安全设施的维护上均应具有前瞻、稳定以及长期性。

二、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

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健全的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相对于大学校园内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密不可分。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安全人员、安全设施等硬性条件的支撑,更需要安全文化打造出的和谐、有序的安全氛围等相关软文化的支撑。而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正是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让安全意识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落实到每项工作之中。

2.安全文化建设是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期间,他们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以外,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安全意识的培养理应成为法律意识、人格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囿于传统教育观念或习惯,大学生培养中往往重视智商疏忽了情商,这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自杀、抑郁等各种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安全文化建设中法律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利于疏导学生的情绪。因此,安全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重塑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3.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为大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又是通过安全观念的倡导,促使校园内师生员工尽快形成安全观念,树立安全态度,养成安全习惯,践行安全行为,从而形成完整的校园安全体系。其次,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出校园安全体系,进而形成的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既保障了大学各项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又有助于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最后,大学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大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安全文化的建设则是保障大学创新性发展的安全外壳。因此,安全文化建设既是大学培养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性要求。

三、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3

关键词: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构建

安全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实现其社会职能意义重大。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公共服务,就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创新服务的一种探索,来推动安全稳定工作的科学发展。

1.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概念

在本人的相关文章中,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校园安全管理的相应定义,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服务定义为高校保卫部门为履行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职能,而面向师生群众所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报警求助、集体户籍管理服务、公证服务、政治审查服务、活动审批服务、学校各类通行证办理服务等内容。

2.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理念概述

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响应党中央关于以管理创新推动安全服务的号召,立足于新时期高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工作新的理解和需求,积极推动高等院校保卫工作体系由职能机构向窗口单位变革,以人为本,整合内部资源,简化办事流程,提供开放式、综合式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全新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三化”,即集成化、信息化、智慧化。

集成化。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就是要做到业务集成,给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个窗口办完一件事,一个中心办完多件事,实现服务的“周到、方便、快捷,高效、畅通”。做到功能集成,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首先是服务中心,也是政策、流程的宣传中心,涉及安全稳定的矛盾化解中心、信息中心、公共突发事件指挥中心。

信息化。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要实现多个业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建设校园公共安全数字地图、校园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和包含停车证管理、集体户籍管理、报警求助响应、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安全保卫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且实现数据的交互使用。

智慧化。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以校园公共安全数字地图、安全保卫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基础,集成校园科技创安工程、楼宇消防报警系统、重要部门部位楼宇门禁系统和校园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建设校园公共安全智慧体系,实现校园人员和车辆进出、楼宇访问、安全防范和重点人、事、物、地、组织全过程追踪人员以及工作考核为一体的智能管理。

3.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的构建

鉴于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主要特点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机关部门特点,即以管理为主,其管理职能要强势于服务职能,因此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现状凸显诸多实际问题,如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动机不强、服务场所分散、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匮乏等。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创造性的构建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的定位

服务内容及面向。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应面向学校师生,提供包括集体户籍管理服务、新生集体户口身份证集中办理服务、报警求助服务、政审服务、公证代办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校园活动安全管理服务、交通证件办理及管理服务等。

与校内部门的关系。师生集体户籍管理服务涉及高校保卫部门和招生就业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关系;新生集体户口身份证集中办理服务、政审服务、公证代办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各学院之间的关系;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用人单位、社区之间的关系;校园活动安全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关系;交通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学校各部门之间关系。可以说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就是一个纽带,将广大师生通过保卫部门构建的这一平台,与校内各部门联系起来。

与校外部门的关系。师生集体户籍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市公安局、区公安分局、辖区派出所之间关系;新生集体户口身份证集中办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辖区派出所之间关系;公证代办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公证机构之间的关系;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辖区派出所之间关系;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文化保卫总队、区公安分局之间关系;交通管理服务涉及保卫部门和辖区交警大队之间关系。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这一纽带,也将广大师生与相关业务上级或业务合作单位联系起来。

3.2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

以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业务内容为中心,做到保卫部门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既做到闭环管理又能优化流程,方便师生。

3.3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的人员配备及硬件建设标准

围绕服务中心的业务内容,合理进行人员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人员(事业编制职工、聘用编制职工、半脱产学生干部、保安员等各类身份员工)的配备方案,同时进行配置能够维持校园安全管理服务中心有效运转所需的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马炳涛.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服务浅析[J].2012,3.

[2]程四俭.美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及其启示[J].2008,4.

[3]赵忠诚.试议“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J].2009,6.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4

一、转型时期校园安全危机的特征变化与内在动因

危机是对一些至关重要的、需要立即作出决断的情况的描述。从危机的特征上说,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在某种特定的形势下受到的威胁,由于出乎人们意料且要求作出决策的时间较短而难以处理的情况[1]。从校园安全的角度,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景贤认为校园安全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学校发生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以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2]。针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理,王瑜等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将校园安全管理界定为“学校为避免或减少学校危机的产生及产生后的危害而进行的预测、监督、控制、处理、评价的过程。”[3]目前,校园安全危机管理与公共领域的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已为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纪宝成认为学校危机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4]。而吴建勋认为目前处理校园安全危机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成为校园安全事件处理的主角,学校本身则处于从属或配合地位[5]。耿依娜则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园危机管理从属于公共危机管理,二者之间有共通性,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对校园安全管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群体构成,校园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仍有些不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6]。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众所周知,“校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学生年龄小,自身防护能力差,在校活动时间长,在遇有自然灾害、外部人员伤害、校内暴力冲突发生时,受到伤害的概率远较成年人为大,并且往往会将伤害扩大,引起连锁反应。”[7]然而,转型时期校园安全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什么新的特征,学界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转型时期校园安全事件进行合理的界定和特征分析,是转变管理理念、探索转型时期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环节。由于社会转型期的校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催生校园安全事件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校园安全危机既有一般危机所具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分析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校园安全事件的常态化与暴力化。近些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接连不断发生的校园内学生受到暴力伤害的问题触目惊心,一再发生的校园突发性危机事件甚至有常态化的趋势。仅2010年就先后发生了3月23日南平校园惨案、4月25日湛江雷城小学凶案、4月29日泰兴幼儿园凶杀案、4月30日潍坊尚庄小学案和5月12日南郑县幼儿园砍杀学生案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事件。危机事件的常态化与暴力化让校园安全问题被提上了紧急议事日程,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不得不反省和深思:为什么悲剧一再发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罪犯如此灭绝人性疯狂到校园作案?谁来维护校园安全?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不仅在短期内构筑强有力的校园安全网络,并通过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去铲除危害校园安全的隐患,标本兼治?

第二,校园安全事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因自身或制度原因,在个人发展上受到阻碍却又无法排解,性格偏执却得不到正常疏导,精神疾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管理,都有可能成为造成校园安全隐患的潜在原因,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校园安全事件的引发因素多元化和主体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校园安全事件的“传染性”与恶劣性。当前,校园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校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吸引着民众的目光,加上互联网等信息流通渠道的不断普及,使得校园一旦发生任何事件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社会,一方面容易使事态迅速扩大,对处理这类事件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例如不久前复旦大学学生因在黄山探险引发的“黄山门”事件,既折射了校园安全事件的迅速扩散的特征,又体现了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媒体对事件的广泛报道和关注在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附带的负面影响因素,一些交际面狭窄,对社会心存不满的社会边缘人员也有可能接受到相关信息并加以模仿。连续在全国各地出现的特征相似的校园安全案件显示了其“传染性”的特征。如不能通过短期强制的威慑管理和长期的社会矛盾疏解,很有可能使得悲剧再次发生。

第四,校园安全事件的个体性与群体织。除了由于外在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的特征以外,近年来校园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压力积聚的现象。学生一方面要面临繁重的学业,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升学和就业带来的无形压力。“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个体身心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之间存在矛盾,使得他们面临一项项人生大选择时显得迷惘、犹豫、彷徨和叛逆,他们要不断打破已有的心理平衡去寻找新的平衡和个体成长,因此,时常处于情绪和行为的混乱状态。他们思想异常敏感活跃,但同时又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时往往容易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方式。”[8]校园的危机管理因而出现了危机的个体性和群体织的复杂特征。从危机的个体性特征来看,不同学生面临的问题各不一样,就危机的群体性而言,他们在面临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又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无论哪一方面,只要校园安全管理稍有疏漏,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前一段时间华东师大二附中接连两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跳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和华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相继选择了同样的方式。这不仅给个人和家人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学校的危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为了预防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摆脱过去仅将校园安全管理问题视作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片面看法,应该将校园安全管理扩展为整个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全国各地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构筑保护校园的安全屏障。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日前也严正发表声明:要严打严防犯罪,使犯罪分子不敢和不能对孩子下手。笔者认为,我们在采取应急措施、堵塞眼前漏洞的同时,更需要痛定思痛,从解决深层问题入手,变革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管理体制上确保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二、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创新与模式探索

安全管理的效率首先取决于管理的理念。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肇因的社会化、复杂化、多元化,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必须具备前瞻的理念,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奠定牢固的理论根基。

首先,应重新树立和强调以“学生安全为本”的办学理念,安全是教育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过去,我们大多坚持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而言,固然重要。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果学校连学生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话,学校也是无发展可言的。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对人的关注更甚于对单纯意义上的教育质量的关注,因此,安全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没有一个安全的校园,就没有孩子们幸福的乐园;没有一个安全的教育环境,就没有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其次,应重新界定校园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重新认识校园安全是社会全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往我们往往单一地将校园的安全责任主体归结到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身上,但是社会转型进程中,危机爆发的多元因素显示,校园安全工作已经不可能是由哪些专属人员就可以单独去承担,去完成的工作了,它理应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由整个社会来共同担负。

再次,必须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常态管理过程。由于造成危机因素的多元化和难以预测性,理论界更倾向于将危机管理视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等阶段,其中尤其重视危机预防工作。校园安全管理同样如此。因此,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各地需要在教育的长远规划中考虑到安全管理,将校园安全作为一个常态化的管理过程。

在理念创新的指引下,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应该进行怎样的探索呢?从世界各国的校园安全管理来看,立法是校园安全管理最为有效的方式。如果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危机管理工作便有法可依。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针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立法。在当前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立法未能明确,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公安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形势下,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探索是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当前,能否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通过引入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承担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就成为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课题和主要实践方向。在我国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动因变化的同时,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我国校园行政管理体系中,只有高校具备较为完整的校园保卫制度。中小学更多地是由校园的门卫承担了整个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门卫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光杆司令”。然而,在我国校园安保工作实际上包括了政治保卫与安全管理两方面,其工作目的也不仅限于维护校园治安秩序,还包括了维护学校乃至社会政治稳定,任务又是十分繁重的。因此,无论是从校园安全危机爆发原因的社会化以及危机管理责任主体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校园安全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探索无疑是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竞争,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校园安全管理社会化的普遍做法,是将校卫队伍及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社会化,即是由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的保安队伍替代校卫队伍,学校与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划分通过合约方式确定。保卫部门作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职能部门,只保留干部队伍继续承担学校政治保卫、户证管理、综合治理等核心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的同时,代表学校对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9]

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有保卫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和保安管理模式三种。其中保卫管理模式是最为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然而从效率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已经成为效率最低的模式。究其原因,由学校组织专门的保卫部门需要为保安人员按编制支付工资、社会保险、装备、住宿等一系列费用。而随着国家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等工作的推进,以往由学校包揽一切、学校办“小社会”的情况也将面临根本变革。同时,由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模式长期缺乏“竞争”,部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者对保卫部门管理模式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管理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反省意识和革新精神,致使工作中弊端丛生、效率低下。

对于众多中小学而言,参照校区的物业管理模式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选择。中小学由于安全管理的人群规模不如高校那么大,通过和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员签订合约,可以在提高安全保卫服务专业化的同时,强化对于安保人员的竞争与激励性,能够较好地将安保责任进行明晰的界定。当然,如果能引进更为专业化的保安公司模式,将校园安全保卫与危机管理工作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运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更能够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和效率。当然,由于校园安全管理还涉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内容,后面可供参考的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以盈利为目的,以提高师生满意度为竞争手段的固然能提高效率,但在教育管理内容方面可能就比较缺乏。不同类别的学校应该根据校园安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表1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特征与效率比较

三、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的环境再造与政策实施

虽然校园安全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在我国各地的学校引起重视,但是如何将各地的探索总结成标准化的制度模式,细化为可操作性的校园安全管理方案,还需要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环境进行再造。完整高效的校园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对校园安全管理高度的责任意识与行动共识上。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提出“安全管理无缝衔接,安全落实人人有责。”[10]建立了从机关的局长到科长到办事员,从学校的校长到教师到工作人员,以及家长、社区、街道、派出所、消防和交通警察等全方位网络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相关人员各自都有明确的校园安全职责,从而使得校园安全逐步成为社会全员共同关注和维护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为校园安全与危机管理再造外部的管理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化校园安全危机管理的责任共识之后,我们还需要贯彻和实施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组建专业化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通过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变革,引入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安保,甚至是专业保安公司的人员,逐年不断提升和完善保安的标准,从安全知识、个人素养、安防技能、外型体格、装备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对保安进行全方位的标准化要求,使他们真正成为校园安全的保护神。

二是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建立公安特派员进驻校园的制度。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考虑聘请公安特派员驻校,协助学校保卫处处理在校园内发生的危机事件。中小学可以在上学、放学等高峰时段联合附近派出所进行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有警力来维护孩子们的安全。同时,还可以通过组建家长义工队伍、义务护校队、学生红领巾岗亭、社区综合联防组等民间组织,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三是针对校园安全事件尤其是近期重大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背后的社会动因,要着眼于长期危机管理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社会公平将成为构建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制度得以发挥效用的基础。因此,要遏制校园的恶性事件,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最根本最长远的措施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对于当前较为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怨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加强关注和处理。如解决强行拆迁问题、正确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通过政府更为广泛的基本保障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来适当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矛盾,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不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校园安全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危机的动因消灭在萌芽状态将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总之,转型时期的校园安全事件的爆发已经呈现出显性的社会化特征,其复杂性、不可预测性更加剧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因此引发了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理念创新和社会化模式探索的现实需求。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在全新的校园安全危机管理理念的引导下,通过不懈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有效遏制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局面,为广大师生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有军,张敏敏.构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校园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2010(2).

[2]李永贤.关于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10).

[3]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教育科学,2006(2).

[4]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8).

[5]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耿依娜.近年来国内校园安全管理研究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7]甘国华,秦川.校园安全与校园安全管理综述.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3).

[8]石红梅.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0(6).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5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受到来自外部的攻击等恶意行为,部分系统在受到黑客等外部入侵或者攻击后,可能变为黑客利用的工具,然后再次攻击其它计算机。而学校信息系统的内部攻击主要是内部用户的不当行为,内部用户的尝试授权访问、探测预攻击等行为,如Satan扫描等都可能影响到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1.4资源滥用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校园网中的一些内部用户滥用网络资源,如利用校园网下载商业资料等,这样就让大量校园信息资源被占用。同时一些用户会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在校园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发送垃圾邮件,这些行为都增加了安全隐患。

2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模型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属于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构建动态的安全防护体系调整策略。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过程不属于单纯的技术问题,也并非将技术与产品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综合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形成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学和学生,而大学生是网络中十分活跃的群体,因此,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p2DR模型,构建出了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计算机系统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漏洞,新的病毒以及黑客攻击手法也不断涌现,同时校园网络自身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构建好一个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后,网络管理者必须对该防护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并定期进行维护,以此保障该防范体系的稳定运行,进而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将安全策略作为中心内容,而安全技术为该体系提供支持,安全管理是一种执行手段,并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提高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以此让安全防范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在这个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安全策略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它可以在检测、保护等过程中指导和规范文件。可以说该体系中所有活动的开展实施,都是在安全策略的架构下完成的。安全技术为信息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其中涵盖了产品、工具和服务等内容。信息系统中常用的安全技术有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和系统防火墙等,这些技术手段是安全防范体系中较为直观的构成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缺少了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威胁。由于学校的资金等条件有限,在构建安全防范体系过程中,对于部分技术无法及时部署,这时候就需要以安全策略作为参考,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所有的安全技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目标与策略

3.1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定出一个动态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案,并根据该方案构建安全、稳定、易于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保障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提高学校主干网络的稳定性,以此保障校园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其次,不断完善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运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严格控制访问并核实用户身份,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第三,避免校园网络中内部或者外部的攻击、破坏,维护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第四,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防护体系应该尽可能地为系统的各项应用提供便利,全网的身份认证应该统一,并对角色访问进行适当控制。第五,构建稳定、安全和操作性强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等活动提供支撑。

3.2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策略

结合相关的安全防范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安全策略是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以此为参考。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制定总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针,然后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策略,如病毒防护、系统和数据安全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策略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制,并给出规范的操作流程。

4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总体架构

4.1划分安全区域

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分层和分区防护是其较为基本的原则,要想保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完整性,应该综合考虑安全防护层次和区域这两个方面。根据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把安全防护体系划分为5个安全区域(如下图2),然后根据每一个安全区域的具体特征,制定相关的安全防护策略。在每一个划分的安全区域中,其安全防护也可以分为物理、系统、应用和数据安全这5个层次。

4.2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安全区域的架构

为了保障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中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保障各项业务的正常运作,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需求,将双核心冗余结构应用于核心交换设备中,让核心交换设备与每一个汇聚交换设备实现双上联。将带宽管理设备、防火墙和链路负载均衡设备设置在互联网边界上,并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域名解析和邮件服务等公共服务器。首先将防DDoS设备设置于外部网络中,以此避免校园网络以及内部用户受到外界攻击;将基于端口的地址转换应用于互联网的出口,这样外部用户就得不到真实的内部用户地址;在系统数据中心防火墙的隔离区放置公共服务器。

4.3校园数据中心安全区域的架构

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以及信息系统各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校园数据中心划分为多个安全子区域,如应用服务器外区和内区、公共服务器区和数据库服务区。其中公共服务器中有电子邮件、web等重要服务器,因此需要配备2台以上档次相同的物理服务器,服务器的高性能主要通过系统的负载均衡设备来体现。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校园托管服务器,以避免外部用户的访问。要想将校园数据中心网络和校园网连接起来,需要经过核心交换机中的虚拟防火墙,防火墙隔离区的公共服务器能够为外部网络提供服务,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外界攻击。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通过负载均衡设备来均衡负载,以此优化网络服务,并发挥安全冗余的作用;由ipS实现对网络攻击的阻断,防止超文本传输服务器在统一身份认证等过程中外部用户的访问。

5结语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6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受到来自外部的攻击等恶意行为,部分系统在受到黑客等外部入侵或者攻击后,可能变为黑客利用的工具,然后再次攻击其它计算机。而学校信息系统的内部攻击主要是内部用户的不当行为,内部用户的尝试授权访问、探测预攻击等行为,如Satan扫描等都可能影响到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1.4资源滥用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校园网中的一些内部用户滥用网络资源,如利用校园网下载商业资料等,这样就让大量校园信息资源被占用。同时一些用户会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在校园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发送垃圾邮件,这些行为都增加了安全隐患。

2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模型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属于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构建动态的安全防护体系调整策略。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过程不属于单纯的技术问题,也并非将技术与产品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综合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形成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学和学生,而大学生是网络中十分活跃的群体,因此,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p2DR模型,构建出了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计算机系统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漏洞,新的病毒以及黑客攻击手法也不断涌现,同时校园网络自身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构建好一个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后,网络管理者必须对该防护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并定期进行维护,以此保障该防范体系的稳定运行,进而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将安全策略作为中心内容,而安全技术为该体系提供支持,安全管理是一种执行手段,并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提高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以此让安全防范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在这个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安全策略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它可以在检测、保护等过程中指导和规范文件。可以说该体系中所有活动的开展实施,都是在安全策略的架构下完成的。安全技术为信息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其中涵盖了产品、工具和服务等内容。信息系统中常用的安全技术有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和系统防火墙等,这些技术手段是安全防范体系中较为直观的构成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缺少了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威胁。由于学校的资金等条件有限,在构建安全防范体系过程中,对于部分技术无法及时部署,这时候就需要以安全策略作为参考,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所有的安全技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目标与策略

3.1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定出一个动态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案,并根据该方案构建安全、稳定、易于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保障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提高学校主干网络的稳定性,以此保障校园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其次,不断完善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运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严格控制访问并核实用户身份,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第三,避免校园网络中内部或者外部的攻击、破坏,维护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第四,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防护体系应该尽可能地为系统的各项应用提供便利,全网的身份认证应该统一,并对角色访问进行适当控制。第五,构建稳定、安全和操作性强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等活动提供支撑。

3.2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策略

结合相关的安全防范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安全策略是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以此为参考。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制定总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针,然后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策略,如病毒防护、系统和数据安全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策略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制,并给出规范的操作流程。

4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总体架构

4.1划分安全区域

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分层和分区防护是其较为基本的原则,要想保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完整性,应该综合考虑安全防护层次和区域这两个方面。根据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把安全防护体系划分为5个安全区域(如下图2),然后根据每一个安全区域的具体特征,制定相关的安全防护策略。在每一个划分的安全区域中,其安全防护也可以分为物理、系统、应用和数据安全这5个层次。

4.2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安全区域的架构

为了保障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中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保障各项业务的正常运作,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需求,将双核心冗余结构应用于核心交换设备中,让核心交换设备与每一个汇聚交换设备实现双上联。将带宽管理设备、防火墙和链路负载均衡设备设置在互联网边界上,并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域名解析和邮件服务等公共服务器。首先将防DDoS设备设置于外部网络中,以此避免校园网络以及内部用户受到外界攻击;将基于端口的地址转换应用于互联网的出口,这样外部用户就得不到真实的内部用户地址;在系统数据中心防火墙的隔离区放置公共服务器。

4.3校园数据中心安全区域的架构

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以及信息系统各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校园数据中心划分为多个安全子区域,如应用服务器外区和内区、公共服务器区和数据库服务区。其中公共服务器中有电子邮件、web等重要服务器,因此需要配备2台以上档次相同的物理服务器,服务器的高性能主要通过系统的负载均衡设备来体现。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校园托管服务器,以避免外部用户的访问。要想将校园数据中心网络和校园网连接起来,需要经过核心交换机中的虚拟防火墙,防火墙隔离区的公共服务器能够为外部网络提供服务,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外界攻击。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通过负载均衡设备来均衡负载,以此优化网络服务,并发挥安全冗余的作用;由ipS实现对网络攻击的阻断,防止超文本传输服务器在统一身份认证等过程中外部用户的访问。

5结语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7

关键词:移动办公平台;app;智能终端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183-02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自身不断发展,高校对办事效率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现今“互联网+教育”更应追求简单透明、便捷、高交互的社交化体验。这一点可以完全通过移动校园办公平台的终端链接来实现。通过pC端和手机移动端无缝切换工作场景,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最终工作流的产生到终止都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实时广泛参与、分享互动,以客户体验体现产品价值的目的。

1功能模块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移动app应用的高速发展,移动办公的诉求促使平台app的开发条件已经成熟并逐步扩展到整个教育行业市场。高校移动办公app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服务、办公服务、生活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终端随时随地查看和了解最近的师生学习状态或急需审批处理的事项,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了解办公事项的情况和工作流状态,进而提高整个校园的办公效率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足不出户解决教务问题、教学问题、办公问题[1]。

1.1基本功能模块

(1)文件办理:待办文件,已办文件。将来源于校园各师生所发的信件或文件内容、通知等通过智能检索整合到该模块中,推送即时提醒信息至用户,以供用户即时在移动终端上能对按日期等关键字排列成列表菜单进行办理操作。(2)公文:在线自动转换为pDF格式支持查看附件。使用户能在移动终端实现新建公文、编辑公文、公文流转审批、保存查阅等。(3)内部邮箱:收件箱、发件箱和草稿箱。用户通过手机绑定或内部帐号绑定实现移动终端和pC客户端的内部邮件同步。该模块具有以下功能:收取邮件,邮件查阅,邮件删除等;查看已发的邮件信息;邮件草稿临时存储;回收站存储;反垃圾邮件的邮件位置存储;管理邮件中的邮件附件。(4)工作汇报:个人及下属汇报,可查询汇报批阅状态。鉴于工作汇报写起来比较费劲,基于一定模板的工作汇报工具便是最好的选择,员工只要打开模板工具就可以在既定的模块中撰写工作汇报,让员工灵活写作的同时还能起到节约时间的效果;员工所撰写的工作汇报也能及时得到上级反馈,全面系统的了解员员工的工作情况,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和员工互动;以激发员工写工作汇报的动力。(5)论坛:支持查看单位朋友圈和回贴。校园内部论坛主要用于员工工作交流,活动分享等。功能包括:发帖、跟帖、版块自定义、帖子精华置顶、查看权限等功能。(6)联系人:内部、公共和个人联系人。包含个人通信录和校园通信录,帮助用户储存、维护和管理好友、同事的个人照片、电话、邮箱、地址等联系信息的通讯录。(7)自定义信息:支持用户可根据工作性质和喜爱订阅所需信息栏目设置到个人移动app首页。可以灵活自定制新的信息功能模块,如动态,新闻,员工人文等信息管理模块,并按照不同的权限方式,到不同的门户展现中,不同的人员身份,看到的新闻内容不一样[2]。

1.2扩展功能模块

(1)个人信息:支持在手机端修改个人信息。包含编号、姓名、职务、科室、年龄、性别、照片等信息。(2)安全策略:支持附件或外部软件模块和外部设备接入。(3)树形结构:支持栏目、项目和查询结果按树形结构列表查看和修改。(4)附件上传:支持图片、拍照设置和附件上传。附件上传容量、附件上传类型均可控。(5)密码设置:在密码保护措施通过情况下支持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密码修改。密码保护措施如手机联动验证码、密码保护问题等。(6)定位签到:签到、点名并登录将GpS定位数据上传移动办公平台。考勤签到管理要实现对考勤班次、规律、登录ip地址或移动终端的maC地址的控制,能够实现对师生外出、出差、休假等不在校园内工作岗位上时考勤情况的有效管理,同时提供灵活、及时的考勤申诉和处理功能,使实时考勤管理更加方便。(7)视频语音:开展移动办公会议和网络视频教学。在各方移动终端硬件性能和网络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开通视频语音教学或会议。并在视频会议中可以同步打开文件共享和数据演示等功能,更利于校园之间决策的讨论实施及改善和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8)其他设置:包含支持清理缓存支持pUSH推送。

1.3管理模块

移动办公平台将作为高校移动端统一整合平台使用,平台需支持当前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需提供稳定、安全的信息推送功能;需提供完整的组织架构管理;需提供即时通讯功能,解决高校内部扁平化沟通问题;需提供高校内部应用商店,实现移动应用管理功能(mam),并能够快速整合第三方应用;需实现移动内容管理功能(mCm),并能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保证机制;需提供移动考勤、通知、邮件、请假等高校日常管理功能模块。

(1)移动设备管理mDm:支持对移动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注册、设备擦除、用户关联、策略关联、状态监测等功能,帮助管理员轻松管理海量设备,降低运维成本。(2)移动用户管理mUm:支持对移动用户的全面管理,包括多级用户认证鉴权、多种认证方式、用户权限与移动设备关联等功能,轻松实现多部门用户管理以及细粒度权限管控,减轻管理员运维压力。(3)移动应用管理mam:app安全加固、高校应用商店、移动应用单点登录等功能,简化应用加固分发和用户登陆使用过程,为用户提供更加易用的高校应用使用环境。(4)移动内容管理mCm:提供一套有效的工具,方便高校管理者σ贫设备上的文件和数据进行分发、管理和保护。信息则不会因为设备的遗失、更换和员工离职等情况而造成泄漏。(5)一站式智能管理:包含终端设备管理、应用管控、数据管控、员工管控等全面的移动业务管理功能,提供高效、方便、统一的管理模式,降低运维成本。

2系统架构设计

移动办公平台应采用一体化的应用开发构架,使用web技术html5、nQSkyemm、CSS3、jQuerymobile等开发各种应用模块,用交叉编译的方式实现跨平台,一次开发多终端运行,同时兼容android、ioS系统。而且不论你的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使用的是iphone、ipad、平板都可以实现与pC端一致的浏览编辑体验。

针对高校的不同需求,提供客制化服务,“自定义业务流程”的搭建将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可自定义、各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管理。于打造开放式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软件开发工具包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平台设计合作伙伴共同为校园提供更加丰富的移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移动办公平台构建在总体上包括以下几部门[3]:

2.1校园移动管理服务器

它是整个移动平台的核心组件。融合多种运营商网络接入,基于4G宽带无线核心网络与校园it后端系统对接,连接并管理移动平台的其他组件,处理校园移动化管理指令和策略。集中管理智能移动终端、远程配置校园资源和安全管理策略、统一部署校园移动应用、安全分发移动文档内容。开放架构允许第三方移动化系统通过api与校园移动管理平台互动,提供更高维度、细粒度的智能联动管理能力。

2.2移动安全接入组件

移动安全接入组件为平台用户及第三方应用(集成SDK)提供安全隧道加密传输及管理服务,保证应用数据及管理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并且可以针对用户、设备的合规进行管理的联动,进一步提升校园信息的安全管控能力。安全传输构建校园移动应用安全传输隧道,使用私有协议加密,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接入管控结合校园移动应用管理要求,只有授权应用才能访问校园资源,管理应用接入权限。网络防护避免校园资源遭受DDoS攻击,提供网络安全防护屏障。移动身份管理服务为平台用户及第三方应用(集成SDK)提供统一身份管理服务,实现多应用单点登录,使校园身份管理流程化繁为简,构建统一准入机制。实现公私数据隔离、数据加密、数据防泄漏,并支持传输加密通信。第三方应用通过集成SDK,即可获得安全容器特性,实现容器化的数据管理机制,保护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漏,构建安全移动办公环境。

2.3移动内容管理组件

它为校园it提供文档的安全管控能力,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校园文档的需求,实现对文档的远程分发、控制、删除以及权限设置等功能,保障校园文档数据内容的安全可控。为平台用户统一帐号,集中帐号管理,为多系统、多应用构建一致的帐号管理机制;统一认证提供校园应用访问入口,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多应用系统单点登录。方便、安全、高效地访问校园内网及云端资源;基于用户角色和应用类别,提供访问授权机制,集中管理校园授权策略统一授权。

2.4移动推送服务组件

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网络条件允许范围内即时推送待处理相关信息。采用先进的推送机制,大幅降低移动终端流量和电量消耗。支持校园私有云部署,满足校园保密性要求。提供android和ios双推送兼容SDK应用通过简单集成,即可具备推送能力。同时支持校园私有云部署满足国内客户内外网隔离场景,实现内网推送,消耗资源少,支持大规模集群用户。

2.5校园即时通讯组件

在增加校园4G无线宽带覆盖面后,提出实时音视频交互,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术报告去,解决了除了本地区的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部门之间的视频互通应用以外,还涉及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视频课程查询、检索、点播,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录制广播;学校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远程视频课程培训。跨平台音视频解决方案,远程协助,为老师提供一个讲演的舞台,还要为学生与老师提供方便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与老师如面对面一样便利交流。

3结语

随着教师队伍的青年化、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全方位的改变、校园办公场景的越发多元化,高校师生们希望按他们更喜欢、更简单的方式去办公,让工作与生活能用主流的方式进行协作与沟通就能快速顺利实现。为了更好的帮助校园用户和员工以自己习惯的工作方式出色的完成工作,实现无缝化团队协作,进一步提升日常工作效率,移动网络以让管理变得简单的理念意图推动移动oa予力校园用户内部管理应用需求,而移动移动办公平台正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最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高岩.某移动公司企业办公助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8

国外互联网校园网网络安全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十几年里,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大学校园网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建设迅猛发展,大学校园网已基本普及,中小学也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管理成为新时期校园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对于校园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美国家的互联网安全治理

1.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治理。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美国发端,由此推动了美国数十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的治理过程: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如早在1966年就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务法》、1978年制定的《总统档案法》和《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制定的《计算机安全法》《2001年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案》、2002年SnaS学会的《保护赛伯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这其中也保护了全美大中小学数千万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安全。

2.欧盟的互联网安全治理。2000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在欧洲实现信息社会,并重视对互联网的安全治理:

首先,是注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一是在2009年2月10日第六个“加强网络安全日”,欧盟与全球17家知名网络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了《保证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协议》,这17家网络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Google、Youtube、Yahoo、europe等业界顶级社交网站,要求它们要协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二是对移动运营商进行规范。从2007年开始,与28家移动运营商签署了《为青少年和儿童创造安全的手机使用环境的框架协议》,协议包括对内容进行分级、严控未成年人访问成人内容、撤查清理违法内容等,呼吁青少年和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系列举措对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校园互联网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在法律规范下有效监管互联网。上世纪90年代,欧盟了4个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文件,即《关于信息安全决议》《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协定》《关于打击信息系统犯罪的框架决议》和《关于建立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的规则》等4个文件,把公共信息作为管制的重点。并在1997年9月15日了《电信部门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指令》以保护互联网个人隐私信息。

从以上美欧的互联网治理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对网络社会的措施和实践有着其成功的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网络时代加强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管理,我们也应该有应对措施和部署。

二、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现状

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校园网的安全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我国校园互联网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用户规模大、自主意识强、环境开放、动态性强,管理上相对复杂。

在我国校园网络大规模建设和普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执法人员不足;校园学生用户缺乏自律和约束;校园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不足,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相对滞后,未能驾驭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我们应该根据以上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构建校园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推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三、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对策

1.提高校园师生网络技术素质,构建自主防御堡垒

人是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如果校园师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基本技术素质,网络安全堡垒将不攻自破。所以,对学校师生有计划地进行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其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提高网络技术素质的好时机。培训内容可涉及查杀毒、病毒库升级、程序安装、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弥补各种网络漏洞等,并就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2.完善网络安全法制化建设,依法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是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科学有序地应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网络安全的综合治理。一是要落实现行的法律文件,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二是要及时出台缺位的规章条例,缓解法律法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带来的弊端,如出台《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法》、《网络游戏管理法》等。三是要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制订适用于自己院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如制定《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职责》《校园网管理记录簿》《校园网络安全事件记录簿》等,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4.5亿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占46.3%,达2.12亿人,其中未成年人超过9,858万人。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学校尽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但以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生存状态,家长也依然承担着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互联网环境的主要任务,并在孩子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社会三方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好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指引工作,提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互联网信息,屏蔽有害信息,集合三方的引导力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4.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的组织建设,构建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完善的组织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我国校园网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可以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组织,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根据自身条件构建科学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要求校园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干预、评估的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时对网络安全动态及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并有科学应对预案,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2

Discussionontheprimary&SecondaryDigitalizationCampusnetworkandinformationSecurityproblems

YaoZhiyong

(ZhejiangRuianCityForeignLanguagesSchool,Ruian325200,China)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anddevelopment,inordertofullydevelopinthestudentslearningabilitiesandlearningstylesofdiverse,moreandmoreschoolsbegantotakedigitalcampusnetwork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toleadandpromotethemodernizationof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inthefaceofopportunitiesandworkandtheorganiccombinationofeducation,schooleducation,topromotenetworking,informationandpersonalization.However,intheprimaryandsecondarydigitalcampusnetwork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inhardware,software,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andtherearemanyproblems.inthis,theauthorofprimaryandsecondarydigitalcampusnetworkandinformationsecurityissuesforthetopicsin-depthanalysisanddiscussion.

Keywords:primary&secondaryschools;DigitalCampus;Campus;network;

informationSecurity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地发展进步,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在不断地推进。很多的中小学逐步重视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不仅使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也改善中小学学习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进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保障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创设良好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学习平台。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现状

如今,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然而高效地管理和有效地使用校园网是关键之所在。中小学校园中很多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有限,使学生难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生成。很多的教师各自为政,缺乏交流沟通,很难开展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教育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根本性地提高和发展。学生出现了知识面比较窄和学习有效性不高的情况。很多的学校只注重教育资源的容量,知识的内容单一,信息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中大多数信息资源不能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统一,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不兼容,降低资源的有效地利用率,并且对信息的安全机制和安全管理不够充分地重视。校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增强了学校从外部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也使得学校校园网的管理要面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危险[1]。以上情况的存在对于如何发展和管理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提出了新的考量。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不良信息的传播有进一步蔓延的趁势。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建设中,若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或者管理不当,容易在校园网络内出现传播不良的信息。例如,暴力游戏、色情、违道德言论等一些不良的信息容易泛滥,使正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小学生容易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建设中,如果管理不当不仅给学校、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无孔不入。很多的计算机病毒不仅会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而且会破坏计算机内信息和软件的功能和安全,从而使网络的运行处于低效状态,造成校园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不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病毒入侵是破坏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的因素。例如,“QQ大盗”、“CiH病毒”、“木马”、“爱虫病毒”、“密码7005”等网络病毒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三)数字化校园网络的科学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很多中小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校园网络的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例如,校园中没有统一的资源获取途径,还没有完全普及和使用Ftp服务器。并且也没有统一规范的安全应用管理程序,导致很多的资源不能共享与使用,从而使校园网络的使用率降低。很多学校的防火墙形同虚设,没有定期进行升级和管理,造成校园的网络中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严重影响影响了校园网络的正常和有效地运行,信息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四)非法接入(rogueaccess)。非法接入会造成一个后门(backdoor),从而对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很多的非法入侵者为了使个人得到某种非法的利益,进入校园网络中破坏一些信息或者泄露重要的学习资源,破坏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这些非法接入校园的网络内,不仅是校园内的一些人为的破坏,而且也有外部人员的入侵盗取校园的重要的信息和数据,从而造成校园网络的信息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和问题[2]。

(五)广大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中小学有很多师生在信息安全上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很多人根本不加以重视,这样势必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例如,个人电脑不安装防火墙;信息安全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不安装杀毒软件;非法下载软件等现象广泛存在。

三、确保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

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发展力度,促进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安全高效地运行,保证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下面笔者就针对上述对校园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的剖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几点建议。希望对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网络的边界保护,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配置一台服务器(proxyserver),使之成为internet和校园网络的中介,对服务器设置安全级别防护;也可以利用深信服上网行为来动态管理用户,及时了解用户上网浏览信息的具体情况。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保证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对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针对网络病毒对校园网络的入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防护。例如,在校园网的主交换机、路由器设备中配置端口(port)、tCp/ip协议过滤、aCL等控制功能。保证网络主干(networkBackbone)的安全运行将会对隔断病毒的大面积传播更加有效,从而保证校园的整个网络的安全性,保证校园的一些信息和数据的安全。然后在各个计算机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不仅使整个网络得到保护,而且使单台的计算机得到保护[3]。

(三)在对校园网络及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应保证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过硬,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力度。网络管理员借助VLan技术对每个子网进行单独管理,根据特定需求来隔离其故障,阻止非法用户进行非法登录访问,防止网络病毒、木马、恶意程序等入侵。针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系统漏洞(Bug)要及时的下载补丁(patch)升级和优化安全管理模块。

(四)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漏给非授权的用户,或供其利用。一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加密、aCL访问控制和防止网络监听(networkmonitor)等,从而保证校园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真实的身份登录访问,从而防止非法的人员入侵校园网络,从而破坏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信息的安全性[4]。尤其是用户个人基本信息和密码安全要加以重视,利用密码安全控件保护密码信息。

(五)广大师生要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告知师生不要浏览一些非法的网站和不良的信息;不要随意地打开一些缺乏安全可靠性的邮件和文件;在校园局域网内在共享资源时,要设定其“只读”权限,对所共享资源起到保护作用;师生在使用移动硬盘和U盘之前要对其进行杀毒扫描,防止病毒的二次传播和漫延。

四、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中小学校园内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制,网络与教育的有机地结合,促进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和信息化,有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使用。在中小学校园内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也培养了广大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能力,符合新课程发展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中小学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化网络教与学的服务平台。

五、结束语

通过综合运用多项措施来加强管理,进一步地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同时,也必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和定期更换维护设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高效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其防护能力,保障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安全运行,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快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地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白兴瑞,范伟鹏.谈数字化校园信息网络安全发展策略[J].衡水学院学报,2009,4

[2]李维华.校园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和aRp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校园安全管理内容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41-01

一、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能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随着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的加大,高校网络化越来越普及。这为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二、校园一卡通

(一)普通校园卡的现状

1.校园管理混乱。校园管理部门众多,各个部门相互不沟通,没有统一的接口,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

2.学生使用不便。高校中学生证、图书证、饭卡、上网卡、银行卡等数目众多,不能通用,携带不便,每个卡都有一个密码,学生容易遗忘,构造每个卡都需要重新设置安全系统等也给学校造成资源浪费。

3.安全问题。由于管理的混乱,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接口,给入侵者提供了方便,极易造成资源泄漏;同时由于学生卡目众多,每个卡的安全系统薄弱,容易造成密码泄漏,安全度不高。

基于以上可以看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是创建优良数字化校园的必然趋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必须是在切实了解高等院校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下,结合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技术,设计出的一套能够解决高等院校软件资源和角色使用权限的管理方案。高校中学生证、图书证、饭卡、上网卡等数目众多,不仅给学生带来不便,也使学校难以管理。校园一卡通利用校园网成功地解决了以上诸多问题,不仅为学生带来了方便,也为学校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可以发现恶意不交学费的学生,为学校和国家挽回经济损失,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二)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在教育领域投资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校园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作为信息时代前沿的高校在数字化方面也走在了最前面。数字化校园与校园一卡通也不再是纸上谈兵,目前部属和省属的院校都已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55%~60%的高校校园也完成了系统改造。北京交通大学校园一卡通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食堂、图书馆、网络中心、教学中心、校医院等。目前,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园一卡通使用的是“非接触式”磁卡,这种磁卡与需要“刷卡”的“接触式”磁卡相比,有着使用简单、耐用、安全性强、抗干扰性强等显著优点。

(三)校园一卡通的系统结构

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过“网―卡结合”的方式,将一卡通作为个体信息的记录媒体,具有实用性强、实时性强、扩展性强等特点。计算机系统作为群体信息的记录媒体,实现一卡多用,主要包括:

1.校园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学生的非金钱管理,如:学籍管理、开学报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图书馆内书籍的借阅、校园内机房的使用等等。

2.银行子系统。主要负责学生的金钱管理,如:奖学金的发放、校园内饭卡的使用、校园内购物、上网、银行存储等。

(四)校园一卡通的安全系统

由于校园一卡通包含的信息广泛,因此它的安全性成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生命线。由于校园一卡通是建立在校园网络上的系统,所以它包括的安全隐患包括人为的恶意攻击和计算机病毒攻击。在网络安全上我们可以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访问控制列表技术等。在卡的安全性上,由于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而且指纹识别系统现在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我们可以采取自动指纹身份识别系统作为一卡通的安全认证系统。在开学时便可采集每位同学的指纹样本,建立安全数据库进行备份,以防丢失。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密码的丢失,而且不给拾到卡的人留空子。

学校作为发卡机构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写入卡里,使该卡成为学生的专有物。卡上的内容包括:软硬件逻辑的格式化;写入系统应用信息和个人有关信息;印上卡的名称、学校名、持卡人的照片等。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化的加速,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完成了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率、资源的使用率,而且为学生带来了方便,对高校和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本卡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所以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在其安全性上加大力度,建设一个安全、可信的数字化校园环境。随着校园数字化和校园一卡通的不断成熟,在细节上也将不断完美,功能和安全性上将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关于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的探讨[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