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折术后康复指导十篇骨折术后康复指导十篇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25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1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护理;术后康复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5-01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2012年我院收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25例,女性20例,年龄41-78岁,男性5例,25-70岁。切开复位内固定18人,人工股骨头置换7人。住院治疗14-18天,平均16天。

2术后护理

2.1疼痛护理预防性或针对性应用止痛药,做到护理动作轻柔准确,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心理疏导等。

2.2心理护理做好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避免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饮食指导老年人一般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并观察大小便情况。

3术后康复护理

3.1术后1-2天,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背伸训练。每次10-20下,每天6次,以减轻伤口水肿,防止肌肉萎缩。

3.2术后3-7天,患肢髋,膝关节应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角度从30度开始,每天增加5-10度,每次30分,每天2次(无明显疼痛范围内)。坐位训练:利用健肢支持坐起并移动臀部,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位,屈髋小于90度,不可内旋,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并防止肌肉萎缩。

3.3术后2-4周,床上逐渐主动坐起,(不盘腿,不内收腿),主动翻身,增加髋,膝的功能锻炼,助行器患肢无负重站立训练,3周后,可在步行器下逐渐部分负重训练,以改善髋关节功能(屈髋小于90度)。

3.4术后5-12周,逐渐开展髋关节周围各组织肌肉阻力运动训练,坐位髋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训练,应用助行器或拐杖行,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训练,术后13周以后,逐渐开始下蹲训练。

4小结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护理比较复杂和难度大,通过实施各种预防并发症发生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护理措施,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我院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100%

参考文献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2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康复指导

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其术后并发症日渐增多,术后康复训练也引起更多的重视。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功能受限,减少住院时间,大大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对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追踪随防,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手术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髋68例,右髋52例,年龄60~91岁,平均6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头下型86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碍,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本组均采用国内假体。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d,平均17d。经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和康复训练。本组术后2周拆线,切口均甲级愈合。2例出现关节周围粘连致髋关节活动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锻炼不当致脱位。1例术后1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处理得以康复。5例骨折前活动能力差且有严重并发症,但能耐受手术,出现皮肤压疮。术后第5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手术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由同一组医师负责进行手术,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摄片显示假置良好。

2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皮肤压疮、肺部、泌尿系感染本组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脑、肾等方面并发症,手术耐受力较差,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早期行功能训练较困难,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应用和导尿管的刺激等影响使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延长,易发生皮肤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后1周内以平卧为主,经常检查后凸部位皮肤情况,特别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肤,做到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扩胸运动:患者平卧位,双上肢握拳相对上举,然后向两边尽量分开,10min/次,2~3次/d,进行上肢拉伸锻炼;④对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给予口服克拉唑嗪2mg,1次/d,晚上服,并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500ml/d,以对尿路起自净作用。术后第2天起定时夹闭尿管,即2h开放1次,训练膀胱功能,5d后拔除导尿管。

2.2切口感染及关节腔内感染由于手术创面相对较大,剥离较深。且有金属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诱发关节腔感染,造成化脓性髋关节炎,致手术失败。预防措施:①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洁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②及时排除切口内的渗血、渗液、消灭死腔、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缓解组织张力,利于消肿;③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指导其适时、合理的康复训练;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min/次,促进渗出液吸收,保持创面干燥,加速水肿消退,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本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损伤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静脉机能不全致手术失败,并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应予以高度重视[2,3]。预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趾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②患肢予以适当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压,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③遵医嘱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④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有无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⑤鼓励患者多饮水,适量补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康复训练与指导

本组均按统一训练计划,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别于术后1~3d开始康复训练,术后第1、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第一阶段(术后2周内,住院期间)

重点是患肢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由护士帮助实施相关的锻炼项目,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②踝关节主动背伸背屈运动;③主动臀收缩运动;④被动髌骨推移运动;⑤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

第二阶段(术后2周~3个月,即出院指导)

重点在改善患者步态,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此阶段主要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①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两腿间夹1个枕头,禁止内收、内旋;②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③坐位到站立位点地训练,扶双拐站立,患肢不负重;④站位到行走训练,从脚尖点地至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20~30kg(≤自身体质量的20%)直到完全负重。术后第1个月内建议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2个月使用单拐,第3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扶拐上下楼梯行走训练;⑥借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穿脱衣裤、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恢复。此阶段以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落实并指导其出院前后的康复锻炼,嘱其出院后应坚持锻炼,并与主治医师保持联系,定期来院检查髋关节的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4小结

随着老年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材料、医疗技术和配套设备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指征较以前有所放宽[4],由此而带来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已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护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医护患三者及时交流和沟通,把重点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肤、肺部及防止切口与深部感染和髋关节的脱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装置,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上肢拉伸锻炼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率。在康复训练方面,提倡术后早期适当的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力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四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银波.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现代康复,2001,5(5):12-13.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543.

3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医下骨,2004,16(1):7-8.

4李伟宝,盛璞义,韩士英.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2.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3

[摘要]目的:探索良好的老年股骨骨折功能康复的指导方法。方法:对我院骨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功能康复指导,观察疗效。结果:经过术前术后和出院康复指导,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结论;积极的功能康复指导有利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股骨骨折;康复;老年

由于老年人各脏器机能的逐渐衰退,老年股骨骨折成为老年骨折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为跌倒、外伤和病理性骨折。骨折后多需手术治疗,且出院后康复期长,股骨颈骨折使老年患者不能下地行走、负重,护理问题多,长时间卧床易引起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及肢体残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失去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是造成老年股骨颈骨折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现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指导,取得良好效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52-73岁,平均63.7岁。住院天数20~30d,平均24d。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7例,经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康复护理后好转或痊愈出院。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机能康复的枢纽,做好心理护理可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应针对性地制定老年病人的护理方案,根据病人文化程度,结合病情,耐心细致地讲解治疗和康复知识,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老年病人的孤独和寂寞感,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担心及术后康复治疗的顾虑,动员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从而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2.1.2 便秘的预防: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弱,易引发便秘。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富含多种维生素的粗纤维食品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等,忌食酸辣、燥热、最好不食油腻食物,以免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注意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2.1.3 术前机体康复训练:术前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病人预先了解并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适应术殊,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自觉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术前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关节僵硬、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有利于局部肿胀的消退、有利于骨折对位的维持,同时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心理护理: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进行早期锻炼。组织病人相互交流锻炼经验,以提高效果,保证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鼓励病人出院后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

2.2.2 术后机体康复指导:①术后回病房平卧,患肢抬高,呈外展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动或被动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②术后前3d,易引起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及精神状况,注意采取合适。术后6h可将床头摇起至病人舒适为至,在病情许可下可指导病人做简单的上肢运动。术后第1天帮助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张舒缩和距小腿关节屈伸练习。术后2d-3d,有Cpm关节康复机,可用其辅助被动活动关节,幅度不能过大,先从0°到30°角度缓慢锻炼,逐渐加大角度继续患肢肌力训练,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髓、膝关节屈伸练习。术后4d-5d至出院,病情平稳,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离床活动。根据手术及病人恢复的情况而定,询问病人有无不适,身体逐渐适应后,可以增加床边步行练习。③3个月以后至1年内扶单拐轻度负重行走锻炼,1年以后,如状况良好可弃拐行走,但不能过度负重,不能行重体力劳动。

2.2.3 饮食指导和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老年病人因代谢率低,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加上胃肠功能减弱,对食物需求减少,因此要少量多餐,保证营养获得。饮食上由术前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骨折后期治疗宜通过补益肝肾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炖水鱼等。

2.2.4 预防并发症:加强术后管理,应注意加强切口引流护理,倾倒引流液时,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切口干燥,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继续应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输血、白蛋白,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注意观察患肢有无明显肿胀、紫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体温升高等血液循环障碍现象,若发现已有静脉血栓形成,则应停止强烈功能锻炼,避免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翻身是预防从褥疮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年老体弱或长期卧床病人应鼓励并帮助翻身及局部按摩,用温水擦身,促进血液循环。骨突处垫气圈及海绵,预防褥疮的发生。

2.2.5 出院指导。生活方面:注意合理调节饮食,加强营养,保持适当体重;增加机体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活动方面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请家属督促患者认真实施。出院后要告诫患者3个月内避免侧卧,最初6个月要避免盘腿、下蹲拾物,髋关节屈曲不能超过90°以免假体脱位。术后只有在临床和x线都证实骨折已愈合时才能弃拐。完全康复后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心理方面:针对老年人骨折后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等多种情绪反应,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老年病人战胜该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股骨颈骨折是较难治疗的骨折,老年患者又有其特殊的特点,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人而异的选择适宜的治疗康复方案,以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龙,孙洪伟,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体会[刀,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02):164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4

【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的康复护理。方法:对2009年8月-2012年9月收集的51例髌骨骨折患者内固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科学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康复锻炼。结果:51例病人随访46例。膝关节功能恢复:优39例,良10例,差2例。结论:髌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是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髌骨骨折内固定康复护理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其发病率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2%[1]。据骨折类型及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5月我院骨科应用张力带钢丝和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51例。术后采取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8.5岁。致伤原因:跪、跌伤46例,交通事故致伤5例,全部为单侧髌骨骨折。闭合型骨折48例,开放型骨折3例,全部为新鲜骨折。横型骨折30例,粉碎性骨折21例。张力带钢丝组38例,镍钛记忆合金髌骨爪组13例。

2典型病例

陈换凤女43岁因不慎跌伤致右膝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两小时而入院,CR片示右髌骨中段横行骨折。伤后1日在腰麻下行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辅以适当的心理指导,合理的营养膳食。

4周后拍片复查:骨折线已完全消失,关节面平整,右膝关节活动范围超过100°。8周后随访患者膝关节已能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超过130°。

3康复护理

3.1心理护理:许多患者因关节损伤疼痛而产生恐惧感。术后对于早期功能锻炼有诸多顾虑。作为医护人员首先,要向患者讲解清楚术后的注意事项、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甚至关节长期不活动极易导致的不良后果。还可列举相似病例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其次,还应认真分清患者锻炼过程中的疼痛原因,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缓解其疼痛,好让患者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此外,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监督和积极配合患者坚持锻炼。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2术后功能锻炼

3.2.1术后早期(术后1周)

术后抬高患肢,保持中立位,膝关节屈曲10-15°。待麻醉消失后即进行踝趾关节的趾屈、背伸锻炼,每日5-6回,每回10次左右。从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以防止股四头肌粘连、萎缩、伸膝无力。让患者仰卧位,足尖朝上绷紧腿部肌肉,协助其直腿抬高,足跟距床面20厘米,然后在保护下逐渐向下放平肢体,一般每日3次,每次30min。术后第3天可以开始使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机进行被动锻炼。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将患肢伸直放在活动器的架子上并给予固定,调节膝关节活动范围至病人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为宜,多在30-50°,每日2次,每次1小时。可以每日增加屈膝5-10°,循序渐进。所有练习应量力而行,以不疲劳为限度。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前告知病人康复训练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2.2术后中期(术后2-3周)

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切口基本愈合。此期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期切口周围的软组织开始粘连、机化。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膝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嘱病人坐起,两手置于膝关节两侧协助膝关节缓慢屈伸,逐渐增加强度,严禁使用暴力,以免伤口缝线裂开。同时,巡视病房或做治疗时可经常上下推移患肢髌骨,防止髌骨关节面粘连,避免髌骨关节炎的发生[2]。术后2周,手术切口已愈合,肌力、关节运动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可进行轻负重锻炼。护士在场指导病人健肢先下床着地,然后患肢再下床着地,足部平均用力,平衡身体后先轻后重逐步负重站立与行走。

3.2.3术后晚期(术后3周)

此时期髌骨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患肢疼痛消失,患者自信心增强。可鼓励病人扶拐下地试负重行走,练习时需要医护人员保护下,负重应循序渐进。从健侧肢体单足站立逐渐过渡到双足站立(约需5-7天),再逐渐过渡到患肢单足负重(约需5-7天)。也即身体重心逐渐从健侧转移到患侧。

4出院指导

术后2周拆线,患者大多出院,嘱病人继续进行肌力与膝关节的活动训练,4-6周骨折已近临床愈合期,膝关节功能大多在屈伸80-100°范围内,一般指导病人利用床栏杆进行膝关节的下蹲锻炼,如此反复维持1min,活动量的大小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术后第6-8周X线复查有明显骨痴形成后弃拐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在腰麻下取出内固定物。

5讨论

5.1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系统的护理及处理,使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2膝关节是下肢主要关节,在下肢承重、运动等多种功能中起主要作用。良好的稳定性、正常的活动度及无痛是膝关节发挥正常功能的决定性因素[3]。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比较常见,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是由于伸膝装置受损,原始创伤造成关节面损伤,而骨折后的制动则使上述因素更加恶化[4]。内固定后膝关节制动,亦可导致膝关节僵硬,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可促进局部血肿及渗出物的吸收,减轻水肿,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和循环,防止粘连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有规律运动和负重有利于维持骨质代谢平衡,使骨皮质增厚,减轻骨组织脱钙,增强骨的支撑的承重能力,预防骨质疏松[5]。应用Cpm机装置长期持续被动活动膝关节,有助于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及膝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因此我们制定了包制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康复计划,使膝关节功能得到良好康复,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膝关节运动不但可以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和提高肌力,还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消肿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梅艳,金先跃等。关节镜下经皮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36。

[2]胡银华,杨博宇。髌骨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护理[J]医学信息,2008,01(3):121。

[3]朱红军,杨卫新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膝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7(21):634-635。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5

【关键词】火车创伤;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97-01

我院收治的这些火车创伤致股骨干骨折的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加之火车撞击力量大,因此骨折同时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出血量大,对创伤恢复具有很大的挑战。分别进行急诊或延期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且手术治疗可带来关节僵硬,肌力减退,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对病人施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对下肢功能的恢复起作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因火车创伤致股骨干骨折入院的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闭合性骨折2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11例,下段3例。合并有其他骨折2例。本组均为火车创伤急诊入院。术前常规对受损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以便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

2康复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火车创伤骨折均为突发事件,瞬间意外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肢骨折导致躯体移动障碍,使患肢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加之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对治疗、康复的配合及骨折的愈合。我们向患者讲解相关病情、手术方案以及配合方法,进行康复知识的教育,对康复训练有疑虑的病人,使他们明白,保持肢体于僵硬状态只会加重疼痛,而且肌肉的低氧状态反而会导致肌肉痉挛,对于康复欲望低下者适当强迫锻炼,康复训练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改善其对骨折的认知,增强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1.2术前牵引的护理本组3例患者行术前骨牵引,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1/7。牵引时每日测量下肢长度及牵引力线,以免造成过度牵引和骨端旋转。牵引针眼处滴75%乙醇,2次/d,防止感染。及时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观察项目包括: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指(趾)活动情况以及患者的叙述,如有无疼痛、麻木的感觉等。如有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处理。

2.1.3术前康复指导向患者讲解术前功能锻炼的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被动活动髌骨(即左右推动髌骨)防止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和足部其他小关节活动。向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一般程序、锻炼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能积极主动配合,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患肢不需任何外固定,置于外展中立位,抬高20---30cm。除严密监测患者神志、体温、呼吸、脉搏、心律、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还应重点观察因手术创伤、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脂肪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性休克、大出血等。每30min监测1次,24h后改为常规观察,并及时记录。48h内密切观察患者末梢血运、局部组织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强弱及切口敷料渗出液等情况。如患肢出现紫绀、肿胀明显、皮温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则提示末梢循环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本组未出现末梢循环不良现象。注意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及含钙量多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

2.2.2患肢早期功能锻炼(1)术后第一天,待下肢感觉恢复,随着患肢疼痛的减轻,即可进行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屈趾活动,上肢做屈伸、外展、击拳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主动活动为主。(2)术后2―3d可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静力性收缩运动。具体做法是嘱患者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收紧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静止半分钟,再放松肌肉,4―5次/d,5min/次,以患者不感到腿部疲劳累为原则。(3)3d后摄x片了解内固定的定位情况,若定位良好,可在床上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最初以练习伸膝为主,逐步练习屈膝。并积极鼓励患者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方法:协助患者抬高患肢10°,然后缓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逐渐抬高到35°左右,不超过45°,停留3~5s,再缓慢放下,2~3h锻炼1次,5―10min/次。(4)手术7天后,可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过猛过快,幅度由小到大。(5)术后2~3周患者可下床扶杖行不负重练习,3周后可下床扶杖行部分负重练习,负重强度从10kg开始。方法:患足踏于人体秤上加力,测量出10kg重量所需患肢的负重强度,以此强度进行患足踏地锻炼,4~10次/d,5~10min/次,锻炼强度为每10d增加5kg。(6)术后4~8周,待桥梁骨痂形成后可逐步指导负重行走活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应避免没有辅助的直腿抬高致股头肌收缩,下床负重时间延长至术后8周。负重强度则应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早期骨折愈合迹象出现之前不主张负重,至桥梁骨痂形成后可开始部分负重,骨折线模糊后可辅助全部负重活动。负重练习可在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

2.2.4出院指导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2~58d,平均46d。出院后按康复计划继续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直腿抬高练习及扶杖行部分负重练习,过渡至全部负重活动。每月定期复查,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程度,调整负重强度。

3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效果满意。本组18例患者,除1例合并其他骨折不能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外,其余17例患者术后4个月关节功能均达到正常,未发生继发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及不连等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按马元璋(1987)评定标准,优1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4.4%。

4讨论

火车创伤病人年龄偏大,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功能锻炼,势必造成骨质疏松和骨组织修复能力失常,从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功能差,甚至出现关节僵硬或挛缩。因此,康复锻炼应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在实施康复锻炼的过程中,患者的主动锻炼和家属的积极参与是患者康复不可忽视的力量。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康复训练的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术后过早负重行走是危险的,易发生骨折端成角、畸形或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延缓或影响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2]张晓阳.骨科术后康复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7-112

[3]陈丽艳,庞蔚.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护理60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6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6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老年;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个高发群体,同一般骨折群体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而加之自身肢体功能的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能坚持功能锻炼,可能遗有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我科对胫骨平台骨折老年病人进行住院期间康复性护理及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56~79岁,平均63岁。入院后均行X线及膝关节Ct检查。按Schatzker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碍者,严重基础疾病影响康复训练者。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入院宣教,普通护理及骨科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引流量观察等,治疗组给予康复性护理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手术前后心理护理心理干预在老年骨折病人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性格独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认这一点,拒绝别人帮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观心理,甚至拒绝手术或术后康复性训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老年人骨折的特点,骨骼质量下降的原因等进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绪得到舒缓,充分认识自身骨折的特点及康复训练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心理状态,解除患者恐惧及忧虑心理,将术后康复内容向患者适度地解释和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手术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协助患者作患肢踝关节、跖趾关节的被动内、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转等动作,每天每个动作120次左右,并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自足进行上述关节运动。

1.2.3术后中期康复护理手术后8~21d,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即平卧位主动收缩股四头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训练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产生膝关节的微动,对于正确的收缩股四头肌的方法给予指导,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时,可能产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及指导,消除患者认为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顾虑。

1.2.4术后晚期康复护理手术3~4周以后,嘱患者做主动的抬腿训练,辅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以免产生骨折处反常活动,鼓励患者配合康复护理训练,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对患者膝关节局部做按摩护理,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环,协助患者做仰卧位主动抬腿、侧卧位外展、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动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励患者作主动屈伸膝关节、静态负重、原地重心转移及跨步练习。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并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告知患者过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处的断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急躁情绪。

1.2.5出院前做康复性护理指导患者出院前,详细告知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说明,6个月后做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1]。

1.2.6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采用两组计数资料χ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6.7%,对照组优良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质量下降,强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数属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后肢体固定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影响膝关节功能,老年人优于自体身体条件等限制及心理特点等原因,常不能进行主动功能恢复性训练,而有条件的、尽早的主、被动功能活动是防止骨折后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减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缩,相邻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心理倔强,对于术后的恢复常有过高的期望值或绝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绝恢复性训练,而有的病人则自行增加训练强度,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对其训练方法,强度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协助,以免过早锻炼引发重大并发症,或过迟训练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甚至不合理训练引起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在进行康复性护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性护理起到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3],由此可见,对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能起到重要作用,适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运用。

[参考文献]

[1]LysholmJ,GillquistJ.evaluationofkneeligamentsurgeryresultswithspecialemphasisonuseofascoringscale[J].amJSportsmed.1982,10:150-154.

[2]汪纯洁.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95.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7

【摘要】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出院后家庭康复组开始接受家庭康复治疗计划,对照组则不受约束,两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结果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p<0.05),家庭康复组膝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在出院时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于研究结束时差异较为明显,家庭康复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结论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术后活动范围,恢复肢体功能,减轻残疾,使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膝关节术后;纤维性僵直;家庭康复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therapeuticeffect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withnon-FamilyRehabilitationonthepostoperativekneejointwithfibrousstiffness.methods60patientswithfraturearoundtheirkneejointwereenrolledfromtheaffiliatedHospitalofningxiamedicalUniversityandtheningxiapeople'sHospital.allofthesepatientshadastiffnesskneejointwhentheydischargedfromthehospitalafterthereconstructionoperation.patientswererandomlyassignedintotwogroups: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30cases)andControlgroup(30cases).the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begantoaccepttheremedyoffamilyrehabilitation,whiletheControlgroupdidn'tdoitwhentheyleavethehospitals.thetwogroupswereassessedbytheLysholmscoresystemandRom(rangeofmotion)ofthekneejointafter3months.Resultsthetwogroupshada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Lysholmkneescoreresults(t=7.13,p<0.05).thescore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stinctionofRomwasnotveryobviousinthedischarge,butattheendofthisstudyit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theexcellentandgoodrate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group(96.7%)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30.0%).ConclusiontheimplementationoftheFamilyRehabilitationtherapycaneffectivelyimprovetherangeofkneeactivities,restorephysicalfunctionandreducedisability,makethelimbdysfunctiontoaminimumlevel.

Keywords:thepostoperationofkneejoint;fibrousstiffness;familyrehabilitation

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非常常见,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谢业东等人[1]认为造成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手术损伤、长期制动、术后并发症、疼痛影响或限制等方面。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研究较多,康复治疗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共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治疗模式的转变,家庭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关于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治疗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家庭康复对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家庭康复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9月-2009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7~53岁,平均年龄(35.6±8.5)岁。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固定架治疗、内固定(钢板螺钉、张力带、髓内针)治疗等,其中外固定架固定6例、钢板螺钉内固定34例、张力带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10d,平均为7d。出院时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病程均>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10~60°不等,最小屈伸度数10°,最大58°,平均32.5°。致伤原因为机动车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18例、压砸伤11例。骨折类型包括股骨下段骨折、胫骨上端骨折、髌骨骨折、浮膝损伤等,个别患者同时合并有一定程度的韧带软组织损伤。

1.2分组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以下简称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接受康复指导治疗时间、出院后在家中开始接受治疗(或观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自入组至研究结束两组患者均无脱漏。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过由骨科护士、手术医生指导的简单的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回家后,康复组开始接受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家庭康复治疗计划。治疗计划包括[2]:第一阶段(术后4~8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肌力训练以耐力-力量的练习为主,训练时间可适当延长,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渐进式抗阻及负重训练,开始练习时负重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第二阶段(术后9周~3个月)进行渐进性完全无支持地负重练习,灵活性和耐力性练习,直至恢复正常活动。治疗过程中可附加沙袋负重练习、自我牵引练习等,并让患者根据计划的内容及时间严格执行,要求患者及家属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传授有关的康复技术及康复知识,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康复的项目及时间、强度等,并于治疗期间康复师不定期电话跟踪督促,力争有效地完成每天的康复治疗计划。而对照组不受上述康复治疗计划约束,在每天训练与否、每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及训练的强度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所需的技术主要为患者在住院期间由骨科的护士、医生传授及由出院指导获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由同一位康复医生完成康复评定。

1.4评定标准

本实验入选的所有患者在出院前24h内应用双臂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并作记录,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以下两种评定标准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

1.4.1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3]

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膝关节功能正常在84分以上,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较差。

1.4.2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Rom)[4]

共分为四个等级,屈膝>100°为优,80~100°为良,50~80°为可,<50°为差。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结果出院时采用χ2检验,而实验结束时根据Rom等级进行优良率比较。

2结果

2.1康复组和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表1康复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略)

2.2康复组和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比较

见表2。表2康复组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对比(略)

3讨论

3.1骨折术后家庭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及目前的治疗现状

家庭康复治疗[5]泛指患者出院后应该接受到的一些治疗措施,要求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共同参与,创造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而且经济的治疗环境,努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使其自食其力参加劳动,实现康复的最终目的。家庭在病人康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经济原因、家属照顾不便等等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医院待太长的时间,多数患者会在手术伤口拆线后回家,部分患者可能由于个别原因等不到拆线即要求回家,由于住院时间短、没能接受太多的康复知识,出院后在家中也没有继续进行系统的或巩固性的康复治疗,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终身的残疾。对于家庭康复治疗,国内研究较少,现有的家庭康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儿脑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脊髓损伤等方面,而对于骨折后的家庭康复研究的很少,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知识以至于不能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通过我们的调查,对照组中约有85%的患者家庭康复主要以“散步”为主,没有具体的时间、强度的限制,因此效果较差,Lysholm膝关节评分仅为(55.7±24.6);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具有严格的家庭康复治疗计划,且有康复医师督促、指导,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Rom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Rom优良率(96.7%)明显好于对照组(30.0%),提示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纤维性僵直的膝关节功能,且针对此类患者家庭康复治疗非常必要。

3.2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总结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我们认为心理问题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膝功能提高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的随访中发现治疗效果较差的16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级<65分)中,有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安于现状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认为骨折创伤对他们来说是不幸的,能保住一条腿已经很不错了,不敢奢望太多的功能恢复,满足于已获得的功能,消极地对待康复治疗,失去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残疾。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6],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其增强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指导和鼓励患者表达意愿。下肢肿胀是在家庭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一些患者由于住院时间短,出院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尤其是手术部位的肿胀,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督促指导下肢抬高,出院后则不遵医嘱,随意摆放肢体或不正确的抬高、热敷等导致了肿胀增加,以至于害怕活动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后果是关节活动度的丢失。还有患者是由于急于求成、过度或者不正确地活动膝关节而造成渗出明显导致了下肢肿胀的发生。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康复治疗师的及时指导,下肢肿胀较少发生,而且一旦发现下肢肿胀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康复影响较轻。此外,疼痛也是影响康复效果的重要障碍,16例效果较差的患者中有7例曾经出现过疼痛,部分患者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或不敢增大范围活动,长时间在一个无痛的、既定的屈伸范围内活动,因此收效甚微。

3.3我们以后的工作

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7]。针对患者的需求及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工作:①医护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康复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在患者住院期间传授较多的康复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②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尽可能细化,特别是针对此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易学、标准化的家庭康复程序,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庭进行治疗;③加强患者的管理,督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及指导下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其功能,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谢业东,袁华军.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原因[J].骨关节康复杂志,2003,17(1):589.

[2]黄东锋.临床康复医学[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340-341.

[3]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4):73.

[4]于俊.微创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2.

[5]王俊华,聂斌,刘悦.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7-678.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8

【关键词】持续性护理高龄髋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58-02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髋骨骨折患者不断增多,其已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由于老年人行走时容易摔倒,骨质疏松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老年人髋部骨折[1]。高龄患者丧失了行走功能,并伴有疼痛刺激,高龄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带来了多种不便。本研究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采用持续性护理模式,观察护理效果,指导患者的康复功能锻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166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排除由合并有偏瘫、由骨肿瘤或骨髓炎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骨折前丧失行走或负重能力、合并预期生存1年以内或终末期疾病,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将这些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80例,观察组86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73.4±8.2)岁,骨折部位:股骨转子间骨折42例,股骨颈骨折38例;手术方式:全髋置换46例,内固定34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观察组中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龄(74.2±9.4)岁,骨折部位:股骨转子间骨折42例,股骨颈骨折44例;手术方式:全髋置换52例,内固定36例;合并有糖尿病8例,合并有高血压12例。2组患者在合并疾病、性别、手术方式、骨折部位及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

在出院时、出院后1-3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分别对观察组与对照组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评定内容主要有关节畸形、活动度、功能及疼痛程度4个部分组成[2]。评定总分70-79分为中,80-89分为良,90-100分为优。

1.3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所得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行常规健康护理,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组实施持续性护理模式。主要是术后指导高龄患者以康复功能锻炼为核心的持续性护理。具体护理内容有:

2.1住院期间高龄患者每1―2天接受个体指导,出院后的1个月内,接受家庭访视3次,第二个月接受家庭访视2次。在访视中指导高龄患者后期功能锻炼,并及时了解高龄患者锻炼的依从性,耐心解答患者在康复功能锻炼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

2.2根据高龄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采取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指导。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绍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与目的,在功能锻炼的方式上可以与患者达成一致。并告诉高龄患者术后如何保护髋关节。

2.3指导高龄患者进行日常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如厕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转移训练等。在进行第一次访视时,告诉其居住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并提供正确建议。

2.4将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手册发放给患者,向患者解释并指导其进行肌力训练,早期主要进行肌肉长收缩训练,主要有臀大肌、四头肌等的等长收缩,后期主要进行肌肉等张训练,包括仰卧位直腿抬高、臀外展训练等。髋关节的稳定性不仅有骨性结构的稳定性有关,还取决于髋周各组肌群及关节囊韧带的力量。行走训练与负重训练包括助行器步行训练、利用双手和健肢提拉行站立训练、全负重步行训练及单拐步行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包括仰卧位屈髋屈膝训练、除患肢以为的各关节训练。

3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x±s,分)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大多伴有骨折疏松,骨折术后愈合比较慢,如果术后患者长期制动、卧床,会导致心肺功能低下、肌肉萎缩、性低血压等症状,因此术后开展康复功能锻炼就显得很必要,在功能锻炼过程中需要进行持续性护理指导[3]。持续性护理可以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血肿与渗出物吸收,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粘连僵直。

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高龄患者功能锻炼进行个体指导,并发放功能锻炼手册,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锻炼恢复,使患者了解康复锻炼的全过程。但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在实施家庭访视的持续性护理中得到护理人员的解决[4]。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价患者的康复状况,给予专业康复锻炼指导,保证患者能进行正确的、良好的功能锻炼,促进早日康复。

本研究中的持续性护理体现的护理干预的适度。如果护理干预太过频繁,不仅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会造成患者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恢复效果。如果护理干预次数太少,不仅不能对患者康复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评价,还会导致给患者的支持不足,使患者放弃锻炼。因此实施护理干预要适度,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在术后早期,高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容易对功能锻炼产生抵触心理,但此时康复锻炼对关节活动度和术后肌肉强度的恢复非常重要,因此要积极缓解患者的抗拒心理,向患者解释护理的作用和目的。出院后的1个月内,患者失去了护理人员的支持,这一阶段内,要增加护理干预的频段。出院后的1个月后,高龄患者大多以能适应功能锻炼,身体状况也有所恢复,家庭访视次数可适度减少。

参考文献

[1]陈秋芳,刘沛珍.成效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5,18(10):54-55.

[2]唐佩福.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髋部骨折[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4):248-252.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9

【关键词】心理干预;早期功能康复;老年骨折;抑郁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402-0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mbinedwith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lonnursingofelderlypatientswithfracturedepressioneffect;method:throughscreening,collectedinourhospitalfromFebruaryto20122009duringFebruary65yearsoldfractureappearsinpatientswithdepressivemoodinpatientswith48cas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interventiongroupandcontrolgroup,eachgroup24casesofcontrolgroupweregivenconventionalcare,orthopedicsandrehabilitationguidance,theinterventiongrouponthebasisofgiveninterventionsandearlyfunctionalrehabilitationtraining,throughtheuseofZungpreparedby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onpatientsundergoingevaluation.Comparedtobeforetheinterventionandafterthescorecomparison,twogroupsof.Results:theinterven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afterintervention(p<0.05)comparedtotheinterventiongroup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compared(p

【Keyword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earlyfunctionalrehabilitationoffracturesinelderlydepression

随诊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系统相应骨质疏松,从而对外部损伤的抵御能力相应下降,易出现骨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骨折患者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骨折多为突发事件,瞬间意外改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状态,使他们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随之而出现的身体及心理的变化,易于使老年患者出现抑郁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及功能康复,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及压力。我们通过对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24例骨折后出现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通过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功能康复的护理模式的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收集65岁以上,躯干及下肢骨折,生命体征平稳,能够正常配合交流,伤前能够生活自理的患者。共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65至91岁,平均年龄(72.32±4.4)岁。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12例,初中以上16例。其中胸腰椎骨折4例,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下肢骨折12例。均为外伤原因。意外摔伤40例,车祸伤8例。受伤时间最长7天,最短1小时。平均住院时间(19.42±2.24)天,将48例患者按住院号由小到大排序编号,编号为奇数者为对照组,偶数者为观察组,两组均为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①评估方法:所有患者于入院3天后用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患者进行评定。由一名护士专门负责调查评分,调查前统一指导语,需向患者说明问卷的目的和要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自己完成的患者由护士读给患者听,患者选择后,护士代填,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计分方法:总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以53分为临界值,53分以下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焦虑,63—72分为中度焦虑,73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入院后3-5天行干预前评分,经联合护理干预后于术后10-14天行干预后评分。②干预方法: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均给予基础护理及常规康复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功能康复的联合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及时主动的与管床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等相关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述骨折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认真细致进行术前宣教,介绍手术的目的及重要性。术后及时向患者告知手术效果,并交代各种管道和仪器的使用目的和注意事项,使用有效的止痛方法缓解疼痛,减轻焦虑。教会患者及家属调整牵引姿势正确。石膏固定病人教育患者保持石膏正确固定位置,防止翻身或改变时石膏断裂。已行手术治疗患者,向患者教育肢体的活动方式及负重状况,防止植入物断裂。(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的介绍病区人员,如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各种规章制度,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接近患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之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解除其顾虑,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对待患者做到热情、细心、耐心。(3)互动式的精神鼓励及心理疏导在教育的同时由专门负责康复指导的康复护士给予床旁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及训练,并且康复指导及训练贯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在康复指导旁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与患者的互动性肢体活动及肌力训练,通过量化患者功能改善程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功能的恢复进度。在康复训练及指导过程中适时的给予患者以精神鼓励。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特别要向患者家属私下充分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是患者坚信自己能够回归家庭及社会的信念。③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病人联合护理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x+s)

3.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功能康复的护理模式相比较于传统护理模式对于缓解老年骨折患者抑郁情绪具有优势,对于老年骨折患者的抑郁情绪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方式。

4.讨论

4.1抑郁情绪产生原因:据wHo统计,老年人中有7%~10%患抑郁症。[2]部分老年外科患者中也伴有抑郁症[3]。而老年患者突发骨折,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以及疾病的影响,导致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生活无法自理。[4]多数老年骨折患者受伤后,最担心的是自己能否通过治疗恢复伤前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否会给家庭带来负担,成为家庭的负担或累赘。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惊恐、自责、焦虑、悲伤、不信任等心理上的变化,以致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5],严重影响老年患者骨折的愈合及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及回归社会的信心。

4.2干预措施:在骨科的常规护理中,多从创伤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分析抑郁产生的原因。干预措施多采用心理干预的模式,多停留在心理的层面。对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或抑郁情绪的更深的原因或担心关注甚少。联合干预模式则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对老年骨折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功能锻炼的目的是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和全身健康,预防并发症[6],达到通过肢体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促进患者不良情绪的恢复。主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主动的发现及评估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及情绪异常。从而及时的采用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功能康复,并通过对功能康复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在功能康复过程中通过患者与康复护士的互动式的活动,可以有效消除患者及不信任及戒备心理。使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在护士的鼓励下确信自己可以并且能够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通过实践检验,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功能康复能够有效预防及改善老年患者骨折后出现的不良心理活动及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8.

[2]黄妹青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干预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10

[3]李春梅张丽萍老年手术患者伴发抑郁症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7a)

[4]胡德英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33

骨折术后康复指导篇10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1],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对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持续性护理模式,指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年龄≥60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2.8±9.2)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34例,他人撞倒7例,车祸6例;手术方式:内固定8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4例;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压7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71.9±8.8)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29例,他人撞倒9例,车祸7例;手术方式:内同定7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3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手术方式、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指导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宣教,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方法,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②术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在无痛的状况下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早期主要是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后期主要是进行髋外展、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等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以及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逐步进行负重与行走训练。③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医生的意见开出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住院期间护士每日督促并评价患者功能锻炼护嘱单执行情况及锻炼后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锻炼方法及锻炼量。④出院时除发放髋关节术后的出院指导,还要给患者详细制定出院后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每日的锻炼方法及锻炼量,并请家属督促执行情况。⑤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每周护士上门回访1次,术后1个月后每周电话回访1次,1w上门回访1次,3个月后2w电话回访1次,每月上门回访1次至术后6个月。指导并评价患者及家属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解答并指导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1.3观察指标术后6个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包括疼痛程度44分、步态11分、功能(走楼梯4分、使用交通工具1分、坐5分、穿鞋袜4分,共14分)、行走辅助器11分、行走距离11分、是否有畸形4分和活动度5分,共100分,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优良率=(优+良)/观察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比较见表l。

3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小梁萎缩,轻微间接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股骨颈骨折。如果跌倒时大粗隆部先着地,直接暴力作用在大粗隆部,也可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2]。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创伤及手术卧床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且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特点,供血相对不足,骨折愈合缓慢,术后长时间卧床及制动,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并发症[3]。为恢复下肢肌力,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喜欢根据老经验办事。在临床中常有一部分老年人因害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担心再次跌倒,不配合锻炼;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很要强,超负荷锻炼。针对上述情况及老年人的特点,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运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促进血肿和渗出物吸收,防止关节粘连僵直,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强化肌肉力量,预防和减少各类并发症,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

在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锻炼的重要性与方法。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康复功能锻炼。并在患者出院后实施定期随访、指导的持续性护理方法,了解并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解答患者康复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2%,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