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十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十篇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26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1

关键词:协同创新;平台化教学模式;旅游文化产品;专业创业

旅游文化产品是指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艺性、礼仪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鲜明文化符号的产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依托中国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国家林业产品研发中心的集聚力,为义乌本地的工艺品美术品及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目前,义乌本地针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工艺品行业发展侧重交易,相关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文化制造业出口盈利已接近饱和,市场出现疲态,急需产业转型提升“义乌制造”品牌力。如何解决本地产业转型需求下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高技能人才供给成为当前矛盾的关键。

一、协同创新———搭建“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子方向,针对义乌市本地的产业及市场需求提供专业人才培养。2016年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隶属的创意设计学院与义乌市创意园执行混合所有制合署办公模式,设计企业入驻、研究机构指导,“政校企研”深度融合。由其中中国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国家林业产品研发中心作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做依托,整合优质市场资源,融入专业建设各环节。基于平台,政府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提供实践机会,企业设计师现场教学,实现了良性互动、多方协同。首先,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依托“政校企研”协同创新的创意平台,集聚整合市场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引工艺大师进课堂;13级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参与完成与大连工业大学签订本科和专科校际交换生协议,实施学分互换,实现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平台优势互补。其次,充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及综合性,满足符合市场的综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授予名誉导师称号,为学生实训课程提供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校企合作,共享创新技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共建“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创新创意教学链

依托义乌的市场资源优势,建立旅游商品设计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对外开展设计服务,积极引进企业商业项目及各种竞赛项目。累计承接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省一类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0人次;获省时尚饰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1人次,入围奖3人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从通识技能项目、实战演练项目、比赛项目到企业真实项目,逐层推进项目化教学。同时,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与新光集团建立订单班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新光饰品研发中心及礼品事业部等相关部门实习就业。专业课程《金属工艺品设计》、《时尚礼品设计》、《竹木工艺品设计》、《工艺品包装设计》与企业的设计生产紧密结合,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逐步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专业教学链。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与科技创新企业义乌市3D打印中心共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技能训练结合3D打印设计制作技术,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与市场接轨,为义乌工艺品产业转型提供储备力量,为地方旅游文化产品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共享企业平台资源及技术支持的同时,旅游商品设计与制作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双导师授课,铸就就业梦。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也可以接触社会服务订单,组建项目团队,设计项目计划,完成项目设计及制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独立地面对客户,接触市场,了解行业的动态需求,有效解决了“学而无用”的困惑。

三、“一米集市”———助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创意项目孵化

在我校特色创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上,推进创意创业教育,以专业创业带活创新设计。针对传统的创新设计教育市场化弱、落地性差等问题,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与义乌市创意园共同筹建“一米创意市集”,深入佛堂古镇、上溪桃花坞等义乌市周边镇、街道,活跃在义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等平台。旨在搭建开放的创意分享平台,活跃了创意文化氛围,以匠人之心引导学生坚持创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可自行筹建项目,完成设计制作。设计成品由校协同创新平台以“一米创意市集”为文创品牌,在展会、校园集市、周边镇、街道等区域售卖,形成以销售设计实物及设计创意等为主要专业创业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变学校“上课”为“创客”。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米创意市集”以推动本土原创、服务地方旅游文化为落脚点,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具有地方性、独特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助力佛堂镇古街品牌文化推广及上溪桃花坞桃花节,以专业创业服务地方旅游产业,其中13级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章小丽《义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分析》成功申报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

四、结语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浙江省内第二个也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旅游产品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义乌的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及区域建设服务,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思路,构建服务地方的平台化旅游商品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广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专业与课程,2015,(5):26-28.

[2]向建华,成丙炎.基于创意产业共享生态的高职艺术类共享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56-6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2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科技文献主要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报告、专刊和期刊等。科技文献作为科技创新成果重要的沟通平台,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落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区域科技的创新。在数字化时代,拥有资源,便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对于全国、各省、市、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意义

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对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有利于推动科技管理的信息化,为科技工作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而且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合理布局仪器设备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借助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各种科技文献资源的全文浏览、文献检索、目录查询、目次浏览等服务。这样为科技工作者获取科技资料和查询科技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我国科技的产业化发展,成果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为发展我国的地方特色科技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建设科技文献的共享服务平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多数的省、市、县之间开通了科学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而且已经对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设共享服务平台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相对稀少,需要丰富。当前,我国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科技资源多来源于图书、科技期刊、专利期刊、网络版的数据库等,这些资源多为文摘类的信息,缺乏针对企业需求的市场研究报告、产业研究报告、研发产品的信息等。此外,由于数据库资源的片面性,导致在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出现了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

其次,在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着服务种类混乱的现象。通过对当前我国多数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进行调查发现,服务平台能够提供的服务模式最多的有10种,最少的只有两种。通过对服务的种类进行分析,许多平台在服务项目的名称上非常不规范,如“原文传递”和“文献传递”,“文献检索”和“原文检索”等。此外,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在一些专业术语中也存在着混乱的现象。在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平台服务功能的发挥。

再次,在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方面,存在着不成熟的问题。当前,我国多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多是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模式多是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形式,为用户提供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在深度信息知识方面,多数服务平台还有待提高,在服务方式上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各平台之间、平台同外单位之间的项目研发和合作创新等方面,急需完善。

三、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措施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琐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的服务平台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

首先,丰富和优化科技文献资源。一方面,围绕科研机构、高校、研究人员、企业、政府对科技发展情况的需求,积极扩展科技文献资料的跟踪研究或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图书情报分析师对专业的文献资料进行技术分析,市场分析,知识产权分析和竞争情报的分析,系统性、层次性的对科技文献进行整合、加工,从而整合成具有特色的专题图书索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扩展国内外科技文献的渠道,通过各平台之间展开网络资源的共享,开放特色的科技文献,从而丰富科技文献资源的体系。此外,对于科技文献资源中缺失或断档的文献,应当积极地拓展文献资源范围,加大当地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

其次,在服务平台的内容方面,一方面,针对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在进行服务平台建设的时候,应当积极提高服务平台服务模式的种类,扩展平台服务的范围。另一方面,针对服务平台存在的名称和术语混乱的问题,在建设共享服务平台的时候,应当积极的对服务的名称和术语进行规范,参照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使用服务用语的情况,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术语。

再次,针对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不成熟的问题,应当建立平台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用户互动反馈的机制。通过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平台的监督,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水平。通过服务平台的互动反馈体系,加强平台和用户间的沟通,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深度信息的挖掘方面,应当加强同平台之间、平台和外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不断地完善科技文献资源。

此外,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时候,还应当不断的加强对科技文献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共享服务平台是一项服务性、公益性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还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应当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只有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平台的服务水平。

结语:

综述所述,本文首先对建设科技文献的共享服务平台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当前我国在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措施。科技文献是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活动的基础,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人员的需求,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立志.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论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2(05).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3

关键词:信息平台;“三农”服务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社会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与投入。福州市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实施意见,县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围绕地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县区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条件不同,在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普遍感到发展的后劲不足。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带动各县、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2006年9月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申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简称“三农”平台),获得省科技厅立项。

“三农”平台项目,是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将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有关为“三农”服务机构的各项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此培育、促进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国内外同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科技服务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了“三农”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

乌鲁木齐、合肥、重庆、杭州、宁波、长沙等省市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建立了农业智能专家分析系统,有效地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地技术决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我省南平市也已经建成农业远程视频培训系统,系统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达到远程、实时、交互地开展科技培训,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罗源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及为“三农”服务的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组成。

1.

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福州市“三农”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构建而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在线疑难杂症诊断服务、最新成果系统、远程视频点播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网上展览系统、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价格行情、供求信息、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科技文献共享子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及网络科技环境子平台等构成。

平台借助自身的优势整合福州市各级涉农网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促进福州市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致富发挥长效支撑,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实用、方便、经济实惠的信息渠道。

信息平台将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消除农村信息贫困,为我市各级乡镇村的农民提供随时获取各类实用信息,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信息渠道闭塞、信息来源少等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科技知识及通过网上互动方式解答农民关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拉近农民朋友和农技人员之间的距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农业信息工作网络化延伸,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速度;通过网上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良种良法新品种,提供农业致富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引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

2.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食用菌产业是罗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近年来,该县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加以垒高垒大,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达1.49亿元,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由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组建。“中心”主要承担省市科技项目和全县新菌种引进、食用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工作。“中心”充分整合罗源县现有的科研试验设备,加大食用菌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力度,大力推广菌种培育、保藏新方法及生产管理、鲜菇保鲜新技术,实现栽培品种多样化;栽培季节周年化;生产方式规模化;加工增值化;市场网络化。

3.

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

为加强我市各县区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手段,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广、通信速率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依托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个“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以提高我市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能力,扩大教育培训及技术服务的规模、范围和层次的目标。

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主要分为五个子系统: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病虫害数据库检索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电子答疑系统、远程会诊系统。

其中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子系统是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子系统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分布于我市各县区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达到远程、实时、交互地开展科技成果、农产品等知识培训的功效,具有高清晰、软硬结合、双流合一、云台控制、多画面显示和强大数据功能(资料分发、程序共享、实时录像、白板交互、同步浏览)等优点,建成后的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子系统将覆盖我市五区八县及部分乡镇。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中5个子系统功能互补,能够有效地为我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决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社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学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26-02

2006年以来,随着水土学院学科建设的强化,力学结构及无损检测实验室设备资产增至500万元以上,给学科建设带来了重大改观。为了让本科生更早的接触到先进的实验装备,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以达到实验室开放的目的,2007年5月5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个科技社团——“行知学社”正式成立,学社成员增加到100多人。2008年学社升至校级社团,成为一个覆盖全院八个专业,且有外院同学及研究生参与的上千余成员的大型学生科技社团,开始在山东农业大学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大学生科技社团是在社会上需要人才、学校输送人才、实验室环境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5年的探索研究中,大学生科技社团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实验室开放环境下的大学生科技社团了解决了大部分学生课下把课本丢在一旁,课上跟不上老师上课节奏的问题,有利于教育教学计划正常的进行。实验教学注重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在各项实验活动中,不仅改善了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的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另外实验环境下的大学生科技社团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单枪匹马的个人单干主义,为他们提供的团队合作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到了的团队协调的重要性。同时,科技创新对大学的人生定位起了指导性作用。也解决了很多本科生在考研时面临研究方向的抉择问题,为他们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方向。

一、大学生科技社团当前发展模式

1.打造“项目+团队+平台”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行实验室开放策略,创建独立的社团管理体系。“项目+团队+平台”模式,率先提出多元化形式和多层次的团队发展理念。项目是维系团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团队是完成项目的基本保障,加之实验室开放这个平台,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种模式既可以保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高效展开并取得效果又能够延续团队的活力与能力。行知学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实行以老带新、分层次管理的管理方式,注重对成员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实验室开放使行知学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让成果出自实验室”,形成了“实验室—创新思维—创新项目—实验室”的良性循环模式。经调查研究发现,内涵式发展道路,“项目+团队+平台”模式和实验室开放的良好传统共同形成了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社团管理体系,成了社团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柱。

2.以动手实践为基础,科技创新为主导,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动手实践意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有潜在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巧,为下一步走科技创新道路做好充足准备。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指学社依托大量的科技创新平台,例如以SRt项目申报、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通杯”山东大学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仪兴杯”空间效果设计大赛、ppt设计大赛等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合作,以此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另外,行知学社还为学生创造了体会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礼貌礼仪,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3.立足学生成长角度,关心辅导学生发展,做一名有意义的大学生“人生导师”。由于目前大学生思想机制发展不均衡,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行知学社指导老师从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生活方向、职业发展等五大方面入手,让他们少走弯路,在遇到困惑时能及时指引,使他们成为“四有”青年,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有归属感、成就感。

二、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平台建设及对学生的影响

1.实验环境下大学生科技社团。近年来,我们积极构建实验室与社会服务的对接,先后为泰安、新泰、肥城、莱芜等地做了大量的土工实验。成功参与了青岛滨海学院钟楼结构检测,肥城矿业集团工程选址,泰安岱岳区六座水库的安全鉴定,莱芜市雪野水库水工模型试验,临沂市平邑县吴家庄水库的安全鉴定等30余项实践工程。并以各项科技创新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SRt项目,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通杯”山东大学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去。实践证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科技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展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2.“学业导师”制下的科技社团。学生在初次接触科技创新时,如第一次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山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除了好奇和兴奋,更多的可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这就迫切需要指导老师在实验教学前期做好相关引导工作,引领学生步入科技创新之门,为其答疑解惑,使其少走弯路。特别是一些高级别的学科竞赛,没有指导老师的点拨和学生平时的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3.在学社日常活动中的育人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等人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智力因素即“智商”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情商”却占80%。科研尤其如此,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往往是团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优秀的科研领头人能协调小组内部矛盾,能用人之所长避之所短,能鼓舞一方士气,能在关键时刻能力挽狂澜。在社团的日常活动中,我特别重视通过言传身教来优化学生的性格,使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充满阳光,积极向上,以期望学生能够真正地“德,智,体”全面发展。

4.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即是检验学生水平,又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更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良好平台,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各类创新型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践证明,竞赛的开展有利于不同专业知识的交融与碰撞,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以成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部级铜奖2项;在全国ita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获山东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5次,三等奖3次等优异的成绩。大赛成绩的取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贡献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竞赛中涌现出的一批尖子生,很好的发挥了火车头的联动效应,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促进了学风的转变,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了催化作用。

5.深入开展社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一个好的科技创新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科技创新到课堂、实验室再到科技创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科技创活动中。近年来,我们学社通过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来引导学生多渠道,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学术研究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共获资助24万元,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共获资助11万元,这些资助的获得充分体现了我们学社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已取得了实效。同时也从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学社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与社会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授予,而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重于实践性,强调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注重的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行知学社很好的见证了这一点,也已成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阵地。我们开展的活动一方面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社会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实践意义及推广应用价值

实践证明,在这五年多的探索研究中,大学生科技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科技创新,而且能让学生深入到科创领域中,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含义。从认识科技创新到做科技创新项目,再到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在探索中的酸甜苦辣,能真切感受到在科创中从历经风雨后遇见彩虹那一刻的激动和兴奋,也让他们学会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让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目标,坚定方向,从而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更完整。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做项目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在这五年多探索研究中,行知学社也存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因此下一步,行知学社将采取新一步举措——“理论+实验室+认识实习”,来试图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能吸收理论课的精髓,单靠让他们走进实验室是不够的,实验室所具有的东西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论课知识太局限了,而通过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去工地认识实习,现场学习知识运用实况,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蒋永平,徐杜,张宪民.工程专业课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6-8.

[2]张晓琪.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24-26.

[3]徐海花.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农业教育,2005(4).

[4]宋跃,杨雷,雷瑞庭,张志坚.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9):72-74.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5

【关键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平台建设与实施

1构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的意义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内容体现了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的融合、绿色节能理念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仅包括了电子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包含了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等,所以这项比赛从开办初期就得到了绝大多数理工类学校的大力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为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发明和创新。通过创新实践平台,要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研究和发现实际问题并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才的动力,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能力,使参与项目的学生凝聚成为一个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并在团队合作中锻炼其组织、管理、合作能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软硬件、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为学生的团队创新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校园科技和创新实践氛围。

2构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的措施

第一,广泛宣传电子大赛,普及科技创新活动。

很多同学在面对电子大赛时很犹豫,尽管非常想通过大赛锻炼下自己,但又很担心专业学的不好或者拖团队的后腿,思想包袱很重。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等多种渠道应加强动员,通过宣传版、网站等多种媒介,介绍以往电子大赛中取得的成绩,破除学生对大赛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同时以讲座或演讲等形式,让已经获奖的同学介绍参加竞赛的感触和感想,鼓励学生加入到大赛队伍中来,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对电子大赛的指导是开展大学生电子大赛的重要推动力。为了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需要建立一支奉献精神强、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担任学生的科研导师,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后盾。因此形成一个稳固的指导教师团队和优秀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持续发展的保障和重要动力。全校和全院范围内,制定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竞赛管理办法、学生获得奖项后的奖励办法、竞赛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激励机制。

3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第一,多层次课程体系的建设。

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面向于所有理工科学生,由于各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该平台在教学方式上应有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采取“感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角,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理解、设计和验证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该平台的建设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平台、实践课程体系平台、竞赛题库平台三个方面。理论课程体系包括电路类、信号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电路类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等,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和基本的设计计算;信息类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计算机类有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等课程。实践课程体系平台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部分,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重点建设电子电路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工程设计等主要实践课程,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为主,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竞赛题库平台是将历年考题和大赛指导团队提供试题分为基础级、提高级和实战级。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各参赛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根据各组优势和劣势稍作调整。

第二,硬件设施的建设。

硬件设施是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的物质条件保证,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实践平台也必须具有良好的硬件场地环境和各种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设施。搭建电子设计竞赛创新实践平台首先要充分利用各学院等单位现有的创新实践条件,也就是依托各学院等单位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通过政策支持鼓励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为学生提供独立操作、独立设计和独立思考的场所和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其次,创新实践平台的模块化组建。平台的构建主要从平台资源的整合和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将现有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实验室平台进行科学整合和优化组合后,按功能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建,分为基本电子技术类、自动控制类和通信类。

4结语

本文从建设意义、管理措施及如何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创新平台,重点讨论了课程体系的建设、竞赛题库的建设以及硬件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明煜,刘国华.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70-7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6

关键词:创新;河南;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1-0082-02

一、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国内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一些科技工作者和经济学家从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认为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u-。这种观点在我国比较普遍。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创新型国家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创新,因为“创新受到文化的极大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创造力、工作和行为准则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创新行为的源泉和形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离不开文化的”。

“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创新”二字。“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因此,创新在本质上是对原有人类经验或知识的突破、颠覆、重构与建设,而这种经验或者知识可能是属于科学技术方面,也可能是属于文化艺术方面,还可能是属于政治、军事或者教育方面。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创新过程中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理解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时,不能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割裂开来,也不能把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等割裂开来。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以自主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取向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依托,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不断把国民经济推向高技术经济活动,从而处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条高端的一种国家类型。

二、创新型河南的含义

在国务院把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式确定为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后,许多省市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名义陆续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或“意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区域”指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似,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地理单元。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被视为动态的有机整体,其定义为“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本文中的“区域”仅指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区域,包括省份和城市。

关于创新型区域的内涵,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认识。蒋玉涛等从区域发展的驱动要素角度,定义“创新型区域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省份和城市”,并根据创新驱动过程模型析出创新型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创新投入、知识创造、技术应用、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石忆邵从产业、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论视角,认为“创新型区域建设是一项涉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及创新环境等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工程”。刘玉梅等认为“创新型河南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一是要实现依靠创新支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基础,使创新成为社会普遍行为;三是在制度层面上能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基础”。

综合上述对创新型区域(省份)的认识与诠释,本文认为,所谓“创新型河南”,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基本支撑,以创新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河南省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在科技、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在观念、组织、体制、制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对原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突破、颠覆、重构与再建,并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区域竞争优势的新河南。创新型河南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更是一项伟大的系统过程。

三、地方高校服务于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实施分层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科技创新

第一层次是具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学校,如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要实施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发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承担各类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有选择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解决我国、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第二层次是我省其他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应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之中,其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育创新,注重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其科学研究的目标应选准并培植科研主攻方向,逐渐形成学校的研究特色,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等方面提供人才、智力与技术支持。第三层次的高校主要是我省专科院校。这类学校在我省所占的比重很大,其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抓好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队伍,是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用政策、事业、待遇和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使河南高校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吸引留学生和海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项科研,带动一门学科,形成一种优势”。要充分依据学术发展规律建设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走一条既重视引进大师级领军人物,又注重培养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的“连点成线、由线到面”的科研队伍发展之路。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参加国际交流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快培养和聚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真正形成科技工作者在成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良性循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注重发现、吸引和大胆使用那些素质好、有发展潜力但尚未成为“将帅”的青年优秀人才,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支撑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创新的基础。第一,要继续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若干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主要依托,整合资源,支持一批研究基地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二,要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通过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大学与产业联盟等合作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培训活动,大力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转化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功能。第三,要努力做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我省高校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建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运转机制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多方投入、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和吸引企业参与平台建设,逐步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的主体。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构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迈进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关注的重要话题。以此为指引,许多高校都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力度,以期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规范化、体系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因此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的着力点。

1.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党中央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要位置。素质教育也要求高校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大学生是教学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因此,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成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高等教育的去精英化,社会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都促使高校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知识、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创新创业平台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梦想,是帮助其走向成熟的桥梁。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许多高校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这对学生未来创业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2.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中正式开启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早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借助校园娱乐活动、文体活动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创新意识。上世纪90年代之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创意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职业规划比赛、创业大赛等教育形式纷纷出现。进入新世纪后,在就业市场严重萎缩、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高校积极构建开放式的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体的实践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希望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实践经验,找准学习与创新、就业与创业的结合点,提高其创新创业素质。

2.2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普遍认识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高校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动力不足。许多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教学生赚钱”。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体制和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流于形式。如教师创新创业任务布置没有新意,学生在活动中完全是照搬照抄他人“成果”,学不到任何知识。第二,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参与率低下。受现实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因此,许多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热情。第三,平台系统管理水平低,创新创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作支撑,否则只能是空谈。但是,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投入有限,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都存在设备欠缺、协作平台建设滞后、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力。

3.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构建和优化策略

3.1构建以实践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不过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初始阶段,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在实践中经过锻炼才能有所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阶梯,如成立集理论研究、创新教学、创业培训与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和技术保障,为创业项目孵化保驾护航;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开辟青年创业者工作站,销售和学生研发、经营的新产品,使生产实习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服务实效。

3.2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服务能力

结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现状可知,高校只有充分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搭建集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企业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建设,才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加大以自主选择、团队实训、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其次,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大学生实践文化和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块。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性、建设性科技项目,积极参与创新比赛和创新活动,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再次,高校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技创新和就业实践上,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

3.3依据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功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和就业实践的机会,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辅导。其次。学校要有计划地邀请创业知名人士、知名校友、企业高管、专业人士来校讲座,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强化创业基地服务能力,完善创业服务基地的服务内容,优化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学生创业生涯规划等环节,以各类创业实践和创业技能拓展活动为龙头,丰富学生创业见习形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效,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养的内部环境。

3.4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的合力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学校应借鉴其他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经验,创办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舞台。当然,在创业创新实践中,学校可以尝试着将社会机构的科研课题纳入到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中,让学生自由申请参与项目研究。其次,学校还要积极在学生、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牵线搭桥,争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合作培养机制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科研第一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此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各地校友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构建“校友基金+风险投资”的大学生投融资模式,或借助网络中小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与企业需求对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加油助力。

参考文献:

[1]宁静峰,姜妍.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9-20.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8

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2006年1月19至21日,教育部在广州召开了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6次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她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努力。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书记和校长围绕高等学校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行了交流、研讨和咨询。会议还特邀了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所有关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领导列席。

为了便于读者及时、全面了解会议的盛况,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科技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本期主张栏目特别刊登周济部长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需要说明的是,此材料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传达会议精神,请以大会文件为准。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央反复强调,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浪潮中,中国要迎头赶上,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受能源、资源、环境、人口的限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今后15年,我们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正在研究制定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筹备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对未来15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是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重要措施。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正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们适当集中了力量,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对部分基础好、水平高的高等学校给予重点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的提出,对建设高水平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要推动科技进步。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抢抓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快“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提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

我们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大学所面临的挑战,不仅要有强烈的机遇感,而且要有强烈的危机感。从国际上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仍有巨大的差距。在我们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着眼于创新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培养,着眼于重大创新研究突破和下一代的创新科技,也在制订新的建设规划,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从国内看,高校现在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工作缺少长期性的、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也不符合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需要。国际国内的情况表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居安思危则进,小富即安则退。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难得的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成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力量。

把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和工作主线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水平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实现再一次跨越,必须在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再一次跨越。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投入,需要高水平人才,一个是财,一个是人。但必须看到,在短期内增加投入和吸引人才都不可能有根本的好转,那么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靠什么?主要靠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作为高水平大学一切工作的主线。也就是说,要以创新精神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与源泉,把观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创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高等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主体,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一要在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在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二要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和高技术领域予以超前部署,加大组织力度,为增强国家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做出贡献;三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四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跨学科力量的密切合作,鼓励多项技术集成的创新模式,实现集成创新;五要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出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高等学校要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们国家的企业现在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但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国现在的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大学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源头。首先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重大项目和课题,加强研究实验体系、中试工程化研发体系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衔接,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实到这些需求上。第二,要努力建设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竞争力的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借助合作企业的优势提升学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带动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第三,要认真分析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科技需求,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服务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第四,要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之,我们要在研究项目的产生、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和建立创新联盟等方面,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高等学校要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引领力量。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水平大学分布在各个区域,应该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科技走向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与高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在这个方面,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斯坦福和硅谷、剑桥和剑桥园区、mit及哈佛和128公路,都是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了对有关高校的省部共建工作,推动共建高校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去,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省部共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的高等学校已经走入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地区创造的经验,我们要很好地学习。

此外,在国防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方面,高校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进一步主动参与到这两个体系的建设中去。特别是在国防创新体系建设中,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发与制造能力和军民结合高技术发展能力的需求,构筑了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框架目标。高等学校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把军工科研工作作为一项大事,认真抓紧抓好,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为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服务。

不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2004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这既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学校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使高等学校成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创新体系的很多重要的节点,都分布在高水平大学中,国家对此相应会有较大的投入。对教育部和学校来讲,要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投入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三个金字塔体系和一个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

第一个金字塔是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它的顶层是国家实验室,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层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正式批准筹建的5个国家实验室中,有3个是依托高校建设的,1个是高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设的。我们可以集中力量,争取在高校多建设一些国家实验室。当然,国家实验室的数量不会很多,但我们高校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在不能都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情况下,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划和建设。科技部和发改委也赞成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行调整,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能进入国家实验室,同时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扩大一些领域,增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重视。要利用“985工程”二期对这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多争取国家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建立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各个省、和一些部委可以联合起来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创新体系。

第二个金字塔主要是以工程应用科学为主体的应用研究。这一部分顶层为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是行业的共性基础,但在现有条件下,不太可能把工程中心都放在企业里。因为企业对于技术的独占性是非常强的,一旦工程中心在某个企业的手上,那么工程中心所创新的技术就只有这个企业自己用了,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不太可能再去采用这个技术。而高校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很多有远见的企业都在高校里建立了研究中心,利用研究中心把一些原始性的创新源源不断地向企业里提供。第二个层次,是科技部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在科技部很愿意和教育部在高校共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要大力争取。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一批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

第三个金字塔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我们希望也是这样一个结构,有国家的,有教育部的,还有将来省部级共建的。我们先把这事做起来,这样将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建设中,我们就占据了主动。我们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一个平台,就是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要利用这个平台,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形成生产力,并把发展方向更多地转向和企业进行紧密结合,把科技成果通过转化和服务转移出去。这是高校在所在地区的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建设部分服务支撑体系,包括大型科学装置、公共实验平台、科学数据系统等,实现高校科研、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效率,使其成为国家公共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三个金字塔体系和一个平台形成后,就形成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框架,这对于扭转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科研资源分散、科研目标偏小的局面,形成一批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两个问题。一是科研题目偏小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平台的建设承担一些国家的重大项目,并在此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能力。现在国家每年都在组织大科学项目,但到目前我们真正获得大科学项目的高校非常少。这个体系建立之后,就可以改变现在这种状况。二是科研队伍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问题,我们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强大的人才竞争能力,我们提供不起他们那样高的工资,然而可以通过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吸引和凝聚相当一批的拔尖人才。

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在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都具有了相应的基础。“985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地、矿、油、农、林、水这些行业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学科,可以成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防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211工程”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可以成为条件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包括各个地方大学,可以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可以成为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等。所以,我们要把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结合,抢占制高点,在竞争中占取主动地位,整体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努力营造有利于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首先,要从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原有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普遍采用苏联模式的教研室模式。当前,这种基层学术组织形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改革,调整大学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最终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资助责任不明晰,对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研究生的资助制是“大锅饭、铁饭碗”,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各培养单位应通过改革,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导师对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确保研究生的培养有项目支持和经费保证,建立新的与研究工作紧密挂钩的研究生资助制度,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增强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这项改革的实质是培养机制的改革,而不是全面收费的改革,更不是全部自费的改革,必须做到不加重研究生的经济负担。改革后,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仍然主要由政府提供。培养单位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统筹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再加上导师的部分研究经费和本单位筹集的其他有关资金,可以落实和扩充研究生的资助经费来源。总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9

关键词: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1背景

专业镇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广东省提出,指以镇(街道)为行政区域单元,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专业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分布不均、协同效应弱、特色不明显、以传统产业为主、经济总量虽然大,但缺乏核心技术,综合竞争力不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专业镇经济的发展。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数量庞大,吸收就业力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绝对比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对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中小微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物资匮乏、人才稀缺、管理不当、模式单一等问题;还能促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进步。在所有公共服务平台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往往处于首要位置,因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列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之一。此举说明,国家技术创新的推动依附于创新平台的建设,区域经济和企业的高速发展亦是如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本文基于政府角度研究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完全符合当前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有助于规范创新平台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2平台内涵界定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吴国林(2005)认为技术创新平台是某一区域中一系列共享要素的集合,包括人才、技术、知识、信息、政策及其相互联系。余忠、石德金等(2010)基于公共物品理论视角认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提高专业镇(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官产学研中金”等组织的有机合作为主要模式,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且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支撑系统。张振刚,陈志明等(2014)提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银行和社会组织等多层次主体构成,通过优化配置政策、人才、信息和资金等资源,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软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服务的综合系统。综上,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指一个为达到某种技术目标而组建的系统,其要素集合与组建方式因事而异。

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服掌教ㄕ庖桓拍罾丛从凇兑饧》中对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划分,鉴于此,文中所指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内涵以《意见》中的服务内容为准。《意见》中明确规定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展技术咨询,推广技术应用等服务。它能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多方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鼓励、扶持多个主体联合进行共性技术的研发,从而使技术切实来源于需求,产品紧密联系市场,全链条式提高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化的成功率。此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单独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由此可知,平台的服务范围主要包含技术咨询和技术研发两大类,研发的对象可以是行业共性技术也可以是企业技术难题,其收费模式并非完全公益,存在经济效益。

3构建指标体系

本文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依据政府政策文件、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访谈。《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绩效管理与考核办法》(粤科管字[2013]28号)中提出考核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书面材料审查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广东省科技厅2012年使用的一套评价体系以综合实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级指标,并在附件信息中清楚地解释每一个指标概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其考核对象是大范围的公共服务平台,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而言针对性不是很强。

已有研究中关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能为本文提供很好的借鉴。陈丹青、温琴娜等(2009)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指标体系设计为平台服务绩效、平台管理水平、创新研发能力三个层面。其中平台服务绩效包括研发服务、技术(条件)服务、信息服务、人才服务、其他测评项。每个业务模块从服务次数、服务内容、服务成效三个角度对其功效进行意见搜集,确定最终的指标项。李聪,杜伟锦(200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考察了各个行业创新平台的运行绩效,考虑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非营利性,将投入产出指标分为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两大类。其中科技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科技产出包括专利产出、科技论文、技术市场、科技服务。周宇英,陈金德等(2014)构建了综合实力、运行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一级指标,综合实力包括软硬件条件,涵盖有形和无形资产。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创新服务平台指标体系的设计着重点在于分析服务平台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运行绩效、管理水平、人力、财力、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包括研发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其中,服务的数量与成效等指标在社会经济效益中要有所体现。在参考文献资料时,应考虑本文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其他创新服务平台的差异,去掉研究对象服务范围以外的指标,并在可用指标上做出适当修改。

在对广东省部分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规模都不大,布局比较分散,不一定有严格的运行管理机制或考核标准。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九大类别的明确划分是从12年起实施的,但之后学者们并没有依照不同类别展开大力研究,因此对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目录及现状进行全面统计比较困难。事实上,综合类型的服务平台数量较多,对综合类平台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行考核往往比较复杂,因为平台总的数据包括各分类平台的数据,各分类平台之间还可能资源共享,很难区分开来。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最为核心的一类,具备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对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综合类平台,可以考虑将总平台的某些指标直接采用,同时将以技术服务作为辅助业务的平台排除在本指标体系的考核对象之外。

本文基于以上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坚持指标体系设计的可操作性、全面完整性、客观公正性、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考虑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性、非营利性、共享性特点,经由团队讨论后,提出了以资源配置、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4总结

本文设计了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涵盖了服务平台考核的各个方面;第二,尽量使用定量指标,保证搜集数据的客观性;第三,定性指标尽量采用是否类问题,降低调研对象对此指标的模糊性。本套指标体系并未完全脱离所能参考的文件资料,且本文所研究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以往研究有所区别,因此其科学性有待后续验证。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操作是否有难度,绩效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是否相符等都是未来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遵循如下两种思路:(1)如果采集数据很困难,例如公共服务平台类型很多,对某类平台进行总体调研可能难度很大,但样本量太少又不具备代表性;其次,对综合类平台而言,是否能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数据从平台整体运营情况中抽离出来是个很大问题。那么可以先用仿真进行数据模拟,然后采用数据包络法进行平台之间相对效率的比较,只要该评价的结果满足少数样本的实际调研情况,即可证明本套指标体系有效。(2)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量表,目的在于测量平台的效率。此时,需要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达到指标体系优化的目的;此外,要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保证平台绩效结果的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60429.

[2]周宇英,赵家将.加快推进江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8790,158.

[3]吴国林,李侠广.广东专业镇核心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管理究,2014,(15):7782.

[4]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Z].20120823.

[5]吴国林.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62164.

[6]余忠,石德金,邓燕雯等.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0,10(1):1923.

[7]张振刚,陈志明,余传鹏等.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小榄专业镇的案例分析[J].技术经济,2014,(01):2432,103.

[8]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绩效管理与考核办法[Z].2013.

[9]陈丹青,温琴娜,周艳等.基于aHp的区域创新科技服掌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3):206207.

[10]李聪,杜伟锦.浅谈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评价[J].经济论坛,2007,(22):3537.

[11]周宇英,陈金德,罗祥.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6):6669.

[12]王斌,赵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黑龙江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226.

[13]张日鹏.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4]申屠俊捷,兰文燕.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9,(16):909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训平台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56-02

按照教育部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精神,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突出学生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以培养有特色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初步设计了一个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1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农业工程类专业具有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坚持机、电、自动化并重,各专业方向的课程相互渗透,使学生既兼顾机、电、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又在各方向有所侧重,其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今后拓展人才的适应性奠定基础。这一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高等院校竞争意识的增强应运而生的。为此新专业或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使农业工程的专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室功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为例,该院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这个学科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四个专业。近年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农业机械化工程、食品机械与工艺、机电一体化、运输工程、动力与能源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厂化设施农业、地方电力系统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等专业方向。此外又新增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同时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又拓展了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应用、流体传动及控制等专业方向。这些新办专业虽然属于农业工程学科以外,但由于智能农业、精确农业、物理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发展,这些专业都与农业生产、加工息息相关,都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基础,在这里也将其归属于农业工程类范畴。

以上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实验课程如何设置,其实验内容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需求、办学成本等各个方面全面衡量是否合理,已经设置的实验课程是否能真正开得出来,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内容的设置因课而定,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以人才培养方向为前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实验室建设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综合性试验平台,各种实验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不明显,存在与上述教学理念相违背的现象,不利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由于专业方向的细化,造成办学成本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同时,由于专业隶属于不同的系、部,有重复建设或内容相近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实训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求综合,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等教育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重视实训平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

所谓的实训平台,是指某种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这种实验室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的最终体现就是实验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工程实验中心是一个大平台,在此平台下又按学科功能划分为几个小平台,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这种实训平台的优点有:

(1)实验中心单独建制,成为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实体,这样有利于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实验仪器的共享、不同分室之间仪器设备的相互调度及人员的调配和管理等。

(3)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实验分室的利用率,满足实验教学及开放实验的需求。

(4)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每年学校拔给的设备经费,从根本上避免了旧体制下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的矛盾。能根据各实验分室的实际需要,合理的添置新设备。

(5)能及时高效的保障教学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仪器的完好率。

(6)有利于各种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实施。

3建设指导思想与方案

3.1实训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针对上述问题,以学院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为前提、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提出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综合性试验平台的指导思想。

一个好的实验室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学科建设推动了实训平台的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又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实训平台。以按类招生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为基础,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试验平台,进行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建设,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为满足当今高教改革和评估体系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必须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规划,选择突破口,对实验内容更新,那么,加强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与创新就成为必然。

研究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方向,解决因专业方向的细化带来的办学成本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研究通用综合实验室、专有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和实验课指导方式,形成以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向为大前提的实验内容设置总体思想,使实验内容和实践教学自成体系。

建设服务于多种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按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

3.2平台建设方案

3.2.1设立与专业课对应的专业实验课体系

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把《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等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开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汽车与拖拉机整车性能测试实验、拖拉机带农具作业性能实验、发动机用到联合收获机上综合性能实验”系列综合性实验体系,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方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自成体系,知识综合性强、实验设计性强,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2针对一门实验课进行实验分级

(1)综合设计性实验初级平台先在系列基础实验中建立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初级平台,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验的内容,设计一个零件,工艺设计,选材料,安排工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加工,通过初级平台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中级平台建立综合设计型实验室,开设大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现代综合分析实验,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操作主平台。其操作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内式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专业学生必修的;开设的全部实验以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并将设计装置加工出来,最后对产品进行品质分析为主线,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为背景,相关老师积极参与为保障,并以本校及各相关专业的特色为基础。二是开放式的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计划中作为实验选修课,定出选修实验时数和选修实验方向,学生可根据所学理论、实验知识及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实验,然后完成实验方案设计、产品合成与性能测试。

(3)创新、研究性实验高级平台创新、研究性实验,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开学时给学生列出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供学生开展研究的内容,以供学生选择,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己选题和组合,老师在课外时间开放研究室进行指导,并提供材料和设备,由学生完全自主、自动地进行研究性实验,完成报告。科学研究实验不同于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现代科学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生产实际问题等,开展创新研究。

3.3实训平台的管理

实训平成搭建以后,实行综合管理,按照专业门类的相关性,实现实验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管理,突破了以往具体系管实验室的分散管理体系,具体的各个实验由实验教师牵头负责,实验室人员积极配合,在实验开设、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等环节由与实验相关人员和学生共同完成。

4结论

以加强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着实验中心单独建制、资源高度共享、运行高效等原则所建立的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训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证明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突出作用。同时,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平台为特征的实训环境构建思路及运行模式可对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傅丽凌,扬平.机械专业综合性实训平台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2]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3]朱静,学科建设离不开实训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