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品课程的作用十篇精品课程的作用十篇

精品课程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10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1

师资学校重视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师梯队建设,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具体做法是安排年轻教师与主讲教师同讲该门课,授课期间同时备课,共同研究课件、教案、习题,使之深刻体会该门课的特点与精髓,树立精品课的教学理念,形成精品课教学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效果明显。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互相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学、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的组合都比较合理,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较强,这些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组成员提供更多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近年来,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中不断有教师获得学校资助的国内外进修或参加国内各类教学科研交流会议的机会。学校还注重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我校4门校级精品课程均聘请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使我们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精品课程教学手段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型教学方法理念,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型创新人才,一是构建设自主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营造互动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信息量。学校多次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既展示了教师教学水平、也起到了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还通过教学教风建设、教学专项检查和教学研究活动,督查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鼓励教师采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灵活多样的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配备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专业计算机房以及相应的模拟实训软件系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多媒体、网络媒体的建设,要求在课程网络上建立友好界面的,美观大方的课程专题内容、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集、案例集、相关信息以及参考文献等等。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和优秀教材资源,并能够使用到优秀的课件,体验先进的教学方式,获取大量的学科前沿信息。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宽广,能更快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管理,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模糊综合评价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把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作为“质量工程”的六个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之一,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并计划2007年评审产生65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高专课程6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1]。自此,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

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系统的建设

1教育精品课程作业系统建设现状

自教育部启动了2007年度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以来,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渐规模。纵观目前已建成的99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虽然所有课程都设置了在线作业或模拟测试等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课程仅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课程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作业题目。

表1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题建设情况分布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作业正在不断完善,74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占课程总数量的74.8%)已经具备了自己的题库系统,可供学习者在线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主要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呈现,很少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给予一定的反馈。这种作业的呈现方式很难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难以给学习者公平、公正的学习测试评价结果,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2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学院远程教育的生源分布在全国各地,各校外学习中心又不能像全日制那样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辅导教学,就学习模式而言即学习者在家中自主上网。因此,作业既是学习者接受远程教育所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又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主要手段。所以,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作业不应只是资源的陈列、累积。如果仅将精品课程的作业试题当作几套模拟试题的集合,这远不能达到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目前作业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也无法记录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整个学习活动呈现无序状态,很难实现真正的网上自主学习,更难进行自适应学习。

(2)作业系统不仅需要优质的作业系统与信度较高的作业题,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情感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作业练习中需要适当的作业评语集弥补网络教育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空白。

基于以上对现行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系统的认识,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学习者的作业情况给予一定的反馈,构建新型学习效果评价反馈模型,将数量化的作业分数用模糊性的语言加以描述,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提高网络教育质量、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推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业系统的建设

1模糊综合评价的简介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是普遍集理论的推广,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数学家Zadeh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提出了模糊集理论,标志着模糊数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它描述一类没有明确界限和概念的外延模糊的现象,并把这些不确定现象与隶属度函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可以使用有利的数学工具来分析自然界中许多不精确的模糊现象。

模糊综合评判是把模糊数学应用于教育评价而形成的一种方法。运用模糊评判可以汇总多方面的评价意见,将不易直接定量测量的评价问题实现定量化,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学习效果的优劣。它借助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原则,考虑与被评判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的影响,对事物做出总的评价[2]。

2模糊综合评价在网络教育精品作业反馈系统建设中应用的意义

首先,在远程学习模式下,知识的巩固程度是学习者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判断学习者是否牢固地掌握知识,就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并加以运用。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学习了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是否已经很好的掌握,对于与教师分处两地的学习者难以得到很好的把握。

其次,在目前制作完成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数据,一般是以数字精确地表示出来,而非用自然语言加以描述。事实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仅用简单的分数很难真正反应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然而,在自然语言中,大量的评价语句虽然存在模糊性,如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很强,学习动机差,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协作等,但是这些评价却是明白的、具体的。

最后,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一个模糊评价的问题。除了需要对学习者某一次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做综合的评价。因此,网络教育更需要根据学习者目前学习情况和现有的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效果、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估,以便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把握教学效果,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的评价。从而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功感、自信感,焕发学习的热情。

三模糊评价理论在网络教育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思路

1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认知程度集的建立

由于人的认知目标是从识记相对简单的知识到非常抽象的思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把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而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在此用知识点的认知属性集合来刻画学习者的认知程度,设评价指标权重集为a,因为其有6个一级评价指标(即6个维度),因此,认知程度等级由高至低依次是:U={评价u1,综合u2,分析u3,应用u4,理解u5,知道u6}。

(2)评语结论集的建立

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决定。根据人的思维的特点,确立一个从低到高的评价集V={很弱v1,较弱v2,中等v3,较强v4,很强v5}。

(3)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假设某知识点应达到熟练的等级,通过向多位专家、教师请教,建立以认知程度集U={评价u1,综合u2,分析u3,应用u4,理解u5,知道u6}为行向量,评价集V={很弱v1,较弱v2,中等v3,较强v4,很强v5}为列向量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2模糊成绩与模糊等级的判定

难度系数指通过人数的比例,难度系数越小表明试题越难,系数越大则表明试题越易,试题的难度系数常用[0,1]上的数表示。本文将作业题库中的作业题按认知程度集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5个等级,不同的认知程度等级对应不同的难度区间。

假设一套作业题在不同认知维度的分值分布C={0,12,2,0,10,8},某学习者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测试后,各维度答对的分数S={0,2,2,0,8,4},由于该作业的总分是32分,模糊化的得分权值a={0/32,12/32,2/32,0/32,10/32,8/32}={0,0.0625,0.0625,0,0.25,0.125}。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可将该学习者对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模糊综合评判,B=aR。即:

式中B的分量b1计算如下:

b1=(0∧0.5)∨(0.0625∧0.3)∨(0.0625∧0)∨(0∧0)∨(0.25∧0)∨(0.125∧0)=0,同理可计算b2,b3,b4,b5。

可见,该学习者对本知识点的掌握上,很弱0,较弱0,中等0.02,较强0.25,很强0.25,根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该学习者已较好掌握了本知识点。

最后设置参考成绩分数等级分界点为:55,65,75,85,95。即:

通过对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B={0,0.125,0.25,0.3125,0.3125}。因此,反馈给学习者的参考成绩D=BR=83.125[3]。下面列出模糊综合评价的核心代码:

//进行模糊变换B=aR

for(inti=0;i

{

for(intj=0;j

{

//取成绩权重数组与模糊评判矩阵i列的交集(∧),将最小值存放在临时数组temp中

temp[j]=Getmin(scoreweights[j],indexweight[i,j]);

}

//对temp数组中的各元素取并集(∨),将最大值保存在数组eresult中,数组eresult即模糊变换结果B

eresult[i]=Fuzzyevalution(temp,matrixRows);

}

publicdoubleFuzzyevalution(double[]temp,intlength)

{

doublemax=0;

for(inti=0;i

{

if(temp[i]

{

max=temp[i+1];

}

}

returnmax;

}

3评价反馈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应当注重定量计算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在给予学习者学习效果反馈时,其主要内容为:

(1)用曲线图直观的呈现学习者得分情况变化。学习者看到自己学习成绩的起落,可以避免因一时或一次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片面、不合理评价,有利于对学习者相当长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整体评价。

(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反馈参考成绩。根据成绩分数等级分界点给出最后评价参考分数,使学习者有一个数字层面的依据。

(3)动态直观的给出评语及建议。按照本次测试成绩并参考前期知识点的学习成绩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估,然后按照评估成绩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做出推荐。如评估成绩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可建议学习者重新学习该知识点或推荐某些较易的扩充知识或继续加强前期的知识点学习;而如果评估成绩很好,则可扩充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以供该学习者学习。

图1学习效果反馈图

四结语

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质性描述语言给出科学、客观和具有说服力的评定等级,更有利于帮助远程学习者把握自己的成绩等级。但是,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因素权重的确定是困难问题,这需要不断分析、思考及验证,以提高信度和效度。本文设定的指标体系的普遍性和各项目权重的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如何设计出更有效、更客观的学习成绩评价算法,并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越性,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网络远程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仍是今后需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北京,2007.

[2]吴士力.通俗模糊数学与程序设计[m].北京:水力水电出版社,2008:1-4.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6-400.

implementationoftheoryofFuzzyevaluationinonlineeducationexcellentCoursesFantai-hua1FenGri2

(1.SchoolofDistanceLearning,Center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2.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Center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

abstract:Qualityeducationforthecurrentnetworkcharacteristicsofthecourseanditsoperatingsystemthestatusofthebuilding,pointingoutthattheexistingqualityofonlineeducationcourseworkassessmentandthecorrespondinglackofincentives.inviewoftheaboveproblem,a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discussedthebasicideaofthismethod,thecoreofmathematicalmodelsandprocedures,andtoaspecificoperationofthestudentstocarryoutempiricalresearch.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3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

ComputerControlSystem”excellentCourseConstructionandit’spromotingeffecttoteachingwork

Zhangtao

(northChina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Sanhe,Hebei,065201)

abstract:the“computercontrolsystem”coursehasbecometheuniversityexcellentcoursebyconstructionforseveralyears.thepapersummarizesandelaboratestheconstructioncontent,constructionprocessandconstructionexperienceof"computercontrolsystem"excellentcourse.thepapersummeduptheteachingeffortsofthe“computercontrolsystem”courseinautomationmajor.especiallythepaperanalysistheinfluenceandpromotiontotheautomationmajorinthecourseofteachingthe“computercontrolsystem”.theconstructionofthe“computercontrolsystem”excellentcoursehasacertainreferencesignificanceandinspirationeffectfortheconstructionofsimilarcourse.

Keywords:automationmajor;ComputerControlSystem;excellentCourse.

0引言

计算机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CRt显示技术、现场总线智能仪表、软件技术以及自控理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突飞猛进。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人们可以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完成常规控制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微型计算机控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21世纪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大到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成功,小到日用的家用电器,甚至计算机控制的家庭主妇机器人,到处可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专业课程。

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科)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3年升格为自动化(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自动化专业被华北科技学院批准成为首批校级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编号:tS1Z214)。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过程,说明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对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1《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ControlSystem,简称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这里的计算机通常是指数字计算机,可以有各种规模,如从微型到大型的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可以是有线方式,如通过电缆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联系;也可以是无线方式,如用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光波等进行联系。

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1.2《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内容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应用实例等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DCS、FCS、SCC);

2、数据处理系统(模拟量输入/输出系统、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3、执行机构系统(直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交流电动机);

4、数据处理方法(滤波、插值、量程调整、标度变换);

5、计算机控制算法(piD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直接数字控制算法);

6、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实例等。

1.3《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性质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专业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也是教育部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系统”概念,从“系统”的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构建出硬件精巧、软件完善、技术实用、性价比高、抗干扰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

2《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内容

2.1教学文件建设

教学文件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文件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学目标的重要文件,是进行专业建设、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二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三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教学日历。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表,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内容。图2为《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日历。

2.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是教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撰写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就是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在电脑上撰写的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电子教案有两种类型:woRD教案和ppt教案。woRD教案主要供授课教师使用;ppt教案侧重于课堂教学使用。

二是制作学习辅导材料。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制作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学习辅导材料,包括学习指导、习题解答、复习提要等材料。

2.3教学录像录制

为更好地呈现课程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录制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的录制工作包括录像教师的组织、录像场地与录像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安排等。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录像由7名授课教师完成录制工作,合计32学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2.4教学网站建设

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软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为此,制作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网站,包括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课程网站两个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课程网站的网址为:http://。图3为《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课程网站截图。

3《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成果

3.1优化教学队伍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工作,进一步了优化了教学队伍的学历、职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队伍共有14人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其士(后)3人,硕士8人,学士3人。

3.2出版配套教材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2版)》(潘新民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同时,为改善教学内容质量、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本课程任课教师特别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张涛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iSBn:978-7-5020-3690-4)。

3.3提高教研水平

在开展《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建设工作的同时,任课教师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如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专辑)。再如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Vol.4,2007年)。

3.4建成精品课程

经过多位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热情欢迎。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得到了安徽工业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等高校专家的一致肯定。

2011年9月,《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被批准成为华北科技学院精品课程。图4为精品课程建设完成者证书。

4《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应用效果

4.1深化理论教学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中的部分理论内容较为复杂,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复杂理论的理解。如模糊控制理论较为抽象,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设计、仿真应用,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抽象复杂理论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应用方法,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知识的教学程度。

4.2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能否理解和运用的重要标志之一,强化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学习任务。如图5为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实验,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利用直流电机实验装置和KeilC、proteus等软件预做实验,并制作成实验视频在实验课堂中播放,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了实验要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4.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在实践教学环节(如设计,实习)要涉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内容。因而,在学生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之后,先后进行了“控制系统课设计”、“pLC控制系统实训项目”、“单片机控制系统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促进学生科技创新

通过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改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

经过自动化专业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良好,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仅在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河北省二等奖1项。图6为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之后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智能寻迹小车)。

5总结与建议

2011年9月,《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被批准成为华北科技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经过授课教师的努力建设,《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效果成绩明显。《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建设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和强化教学效果。

(2)课程建设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特别是建设和完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编写出版了相关配套教材,撰写发表了教学改革论文,更新优化了教师教学理念,改善提高了教师队伍结构。

(4)在完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重视《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内容的实践应用。一是通过开展课程设计、实习训练等实践环节,强化实践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取得了一系列的良好教学效果。但与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充实、提高、完善,需要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涛,潘玉民.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薛鹏骞,潘玉民,张涛,等.煤矿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系统[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3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4范爱平,姚福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

5袁德宁.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6张涛,孟凡甡,张昔平,朱雄.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专辑.

7张涛,孟凡甡,薛鹏骞.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3).(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张涛,孟凡甡.我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其特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辑.

9张涛,靳文涛,薛鹏骞.丰富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3).(华北科技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

10苗志全.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博览.2012(4).

作者简介: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3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部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网站;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21-03

anmulti-dimensionanalysisofSelectedCurriculumwebsites’CurrentUtilizedSituation//minXiurong,DingHua,tanYukun,ChenQi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heselectedcurriculumplaysanimportantroleinimprovingthequalityoftheinstitutionofhighereducation.thisarticlefirstlystatestheconceptionandthegreatsignificanceoftheselectedcurriculum.thenitrepresentsafurtheranalysisintheexistingproblemsandthepossiblereasonsinactualutilizationofthecurriculumwebsitesfromtheaspectsoftheconstructors,usersandsupervisors,andfinallygivesoutcountermeasuresinaccordancewiththeproblemsothattodevelopthevalueinteachingoftheselectedcurriculumdegreeatanultimatedegree.

Keywordsselectedcurriculum;curriculumwebsite;currentutilizedsituation

author’saddressDepart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China430079

1研究背景

精品课程是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动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

2003年伊始,在《教育部关于启动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感召下,各级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图1是2003~2009年来我国每年批准建设的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统计图。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每年获批建设的精品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多,国家对于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此辐射下,不难想象各省各院校纷纷开展建设的省、校级精品课程的规模和数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项目的整体规划,资源的搜集整理,课程网站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修改,项目的审批和后期课程的管理等环节[3],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通过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在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程网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如今,精品课程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在各级院校积极组织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势头不断高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在增加数量的同时考虑一下课程建设后期的质量问题?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

笔者通过长期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自身实际,发现精品课程网站的现实利用情况与其建设的初衷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火热势头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了深入实际予以证实,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抽取2008年评审出的若干部级精品课程网站作为样本,其中涵盖文、理、工三类学科性质的课程,对其课程网站进行追踪访问,每次记录下网站的访问量。图2是样本课程中有代表性的3门课程网站访问量统计图。统计图显示课程网站的访问量多是在建设初期比较高,在评审结束后的使用中访问量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针对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认为原因应该从多方面考虑。笔者通过访谈数十位精品课程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多数高校学生,从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三方面着手,对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和剖析。

1)建设者层面。精品课程的建设者是活跃在精品课程建设一线的人员,包括课程负责人、教师队伍和课程网站的设计开发者。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课程的实用性。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度建设精品课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课程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浪潮中。在浪潮冲击下,一些课程建设者陷入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误区[4]。很多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就不注重课程网站后期使用和维护,致使课程网站仅在申报期间为了评审需要有师生访问的足迹,而到了真正应该实现其使用价值时便无人问津。

究其原因,从课程建设者的层面考虑有4点。首先,课程建设者应树立正确的精品意识。真正的精品应该在师生的教与学中发挥作用,同时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评审,而是服务师生。第二,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更新问题。课程网站如果不能为访问者提供新的信息,几次访问内容不变的话,网站对于学习者便失去意义。第三,网络技术问题。课程网站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很多需要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但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很多视频材料不能顺畅播放[5]。第四,高校的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教学科研工作,这使得他们平时可能无暇顾及课程网站资源更新与后期建设工作。

2)使用者层面。精品课程建设主要目的是服务使用者,包括课程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与共建目的,避免教育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集中优秀人才建设优质的资源服务更多的人群。

然而,现实表明,很多任课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在其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效使用精品课程网站。原因主要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不了解精品课程,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观念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没有使用课程网站辅助教学的意愿。另外,尽管信息化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有些学科尤其是文科性质学科的师生由于信息素养不够,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致使他们不能合理利用课程网站。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管理者层面。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不终止于项目结项,恰恰结项才是课程建设的真正开始。精品课程在后期的运用中如果缺乏统一管理,就会出现无序化、无制度化的局面[6]。目前关于如何管理精品课程后期使用和再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广泛讨论的热点。

研究发现,精品课程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很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存在“为评而建”的现象。在课程网站利用期间,教务部门和课程所在院系间缺乏沟通,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策略。这一方面不利于学校课程的全面、均衡发展,影响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也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失去精品课程建设的本来意义。图3、图4是在研究中总结出的学校在管理精品课程网站时主要采用的2种模式:教务部门集中管理和院系分布管理。这两种模式各存在自己的不足:集中管理模式中所有管理工作都由教务部门经手,网站资源更新存在滞后性;而院系分布管理则不利于教务部门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和验收。

这里将课程网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3个层面阐述,是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各环节的重要性。但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它们都围绕精品课程开展工作,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是提供服务与反馈的关系;管理者是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既要对建设者的活动进行监督,又要通过管理精品课程为使用者提供支撑。三者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课程建设工作都无法顺畅进行。因此要解决课程网站利用问题也须从这几方面入手。

3建议对策

通过分析精品课程网站现实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使课程网站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3.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使用者的信息素养

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各精品课程建设单位应走出盲目建设的误区,加大精品课程优质性、示范性的宣传力度[7],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只有知道才谈得上使用。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事例说明等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提升课程使用者的信息素养,使其有能力利用课程网站辅助学习和工作。这样在使用者有意识、有能力的基础上,课程建设目的才会实现。

3.2树立项目结项不等于工作结束的意识,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后期建设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者要明确项目结项不等于项目结束,精品课程应持续建设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师生。具体要做到:课程方面,课程教师教学队伍应发挥一流队伍的优势,持之以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心得,共同努力将课程建设得更有特色;资源方面,随着课程发展、新资源的产生,要合理组织优质资源并上传到课程网站,使网站资源得到同步更新;在技术方面,要紧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升级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并提供相应学习支持服务(如学习软件、视频播放器下载),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3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管理课程

在精品课程管理模式上,要考虑课程的学科性质和教师的计算机水平。针对各课程具体情况建立学校集中管理或院系分管体制,也可二者相结合。当然,不管哪种模式,教务管理部门都应能随时了解到课程网站的运营状况,以便统一管理和验收课程。另外,可以为计算机水平不高的管理人员开展网站资源上传、删除等简单管理操作的培训活动。

另外,鉴于高校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难以及时关注课程再建设工作这一问题,建议探索并建立一种“优秀学习者担任助教管理课程网站”的机制。来自学习者中的助教,更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他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资源,解答网站中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加强课程网站中师生的互动性。这种机制还能让优秀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共同学习。

3.4建立可持续、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已成为通病,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后劲不足,造成头重脚轻问题[8]。要改变这一局面,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有关部门要在广泛调查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通过严格的审查,支持和鼓励优质课程,督促后续建设不足课程整改,对整体不合格课程应取缔其精品称号;建立可持续的评估策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因素,发挥其主体性;课程建设单位自身也要经常听取课程专家、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方意见,建立自评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

4总结

各级各部门花费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就是要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辐射效应。现如今,由于宣传力度、思想观念、评审制度和网络技术等问题,精品课程无法发挥实际功效。要解决此问题,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必须共同努力,端正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在课程后续建设上下工夫,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加强管理,优化网络环境,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更好的平台。相信在各级各部门和课程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武威,黄宇星.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知识组织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2]许坦,石长征.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李秀云,张国忠.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6)

[4]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5]李一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网络教育,2009(12)

[6]谢耀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8(04)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7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运行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27-04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开放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视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开放式课程项目的概念,向全世界学习者无偿提供世界级的优秀课程资源。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高校以及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由此进入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十几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精品课程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缺憾?笔者拟以我校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分析探讨,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建议,促进我校精品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部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部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部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部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部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部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部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部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8

关键词:《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维护问题及对策

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是解决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问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005年,经过本课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江汉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遴选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是本校较早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之一。在《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结合其他精品课程网站的情况,发现一些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网站维护中发现的问题

1.1网站访问量不高。

精品课程的评审是体现五个“一流”,精品课程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和示范辐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来实现。但是在几年的精品课程网站维护过程中发现,网站的访问量并不高。很多同学只是偶尔访问一下网站,即使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访问网站的频率也不高。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精品课程宣传不够。多数学生入学时并不知道要学习的众多课程中哪些是精品课程,更谈不上访问精品课程网站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上了某个精品课程之后,听任课教师介绍才知道。二是网站链接不方便。以我们学校为例,要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必须首先进入本校网站首页,然后进入教务处网站,接着点击教务处网站中“课程资源中心”,点击之后出来界面:教育网入口,电信网入口。选择其中一个入口点击后才出来精品课程网站,里面列出学校所有的各级别的精品课程,点击“病理学”才能进入其网站。这中间经过的路径太多,造成访问不方便。

1.2网站内容简单。

精品课程网站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优秀之处,内容是其灵魂,内容的好坏决定这个网站是否成功。但是对于《病理学》以及其他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建设网站首先是为了评审需要,评审标准上列出的内容当然很全面,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把网站做得更有趣更吸引人就考虑得不多。就《病理学》这门精品课程网站来说,主要内容就是静态教学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师上课用的电子幻灯片等。动态的教学录像也有,但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录像,也没有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因此,实际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不仅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本课程优秀之处,也没有充分体现出网络学习的优势之处,很多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重复,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来网站学习。

1.3网站交互性不强。

虽然精品课程网站都设有留言板或网上交流之类的栏目,但是就本课程来看,留言的学生很少,其他很多精品课程网站也是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网上交流的方式不够即时和多样,互动性差,不能充分体现教学相长。

2.基于这些问题的对策

2.1加强网站宣传,简化访问步骤。

精品课程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一门课程能成为精品课程是本课程很多教师多年努力的结果。要使这些优质教学资料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必须要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学校要注重精品课程及其网站的宣传、推广,使师生都充分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作用、资源分布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其次,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路径上,应尽可能简单化。就我们学校来说,应该把精品课程网站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设个链接,直接点击进入,省掉过多的中间步骤,从而有利于广大师生的访问。

2.2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专业教师来管理网站。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主体。如何让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更为丰富、有趣,这方面应该充分调动该课程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并适当结合相关网络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支持教师的这部分工作,把这些工作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和跟踪,鼓励专业教师在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上及时、迅速地更新,提高网站内容的质量。这样使得在评审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不至于在评审之后成为一潭死水,而是充分地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2.3增加多种网络交流方式,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在网站上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化资源共享的意义,着眼于实际的使用效果,最大幅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如果做不到这点,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就偏离初衷。网站上应该注重交流互动,除了留言板之外,还应该告知学生任课教师的多种网上交流方式,如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应该是学生问老师答这种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问老师,老师解答问题;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也能发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3.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中国教育方式的全面推进和改革,是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社会共享的有效途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为我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高等学校花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完成的,课程网站要“重建设”,更要“重实用”,优化网络环境,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及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宁国利.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学报,2007,6:65-67.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9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汇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之下,我国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有着较高的定位和严格的评审要求。因此,能够满足我国精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并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各级精品课程及其相关资源,需要引起英语文学课程授课教师的重视。与传统教学成果不同,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充分融合了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文字与影像以多元化的手段向学生呈现课程内容。在高校英语文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极强的示范性当前在我国高校中,与英语文学课程教材相匹配的教学光盘、电子教案和课件不多,有些教材甚至没有教学参考书,因此各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进度通常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自行拟定。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该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受教师个人主观喜好的影响,课程进度和学时安排上随意性较强,实际授课与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参考和标准,这不仅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使对其进行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相比之下,每一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都是经过相关专家、学者严格评审后脱颖而出的,虽然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具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安排合理、教态良好、发音准确、考评科学、可操作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因此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各校英语文学教师可以借鉴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广泛吸取各家所长,并根据自身所授课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定较为合理的课程计划和考评标准。

(二)与英语文学课程的互补性英语文学涉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家和作品,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对全部内容进行详细讲授。同时,由于每学期固定课时的限制,英语文学课程也无法涵盖文学史上所有的作家和作品。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会以教材为基础,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或喜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精讲,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广泛性。另外,如果学生对作品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喜好与任课教师存在差异,则课程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必然会有损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它内容多、范围广,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可以从客观上弥补当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在上述两个方面上的缺憾。

(三)较强的针对性庄智象等(2007:22)认为有效整合并利用多媒体资源是成功实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关键。现实的状况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丰富的外国文学材料,但是这些信息过于分散、体系过于庞杂,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甄别、分类非常耗时耗力。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的针对性较强,能够从具体的学科领域出发,科学地架构相关知识条目;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材料都经过高校教师团队的认真编辑、处理,知识要点及重点相对清晰,便于师生浏览学习。任课教师借鉴共享课件的结构和部分观点,可以缩短备课阶段资料搜集的时间,集中精力去讲授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做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

(四)利用精品课程的时空优势借助网络系统平台,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蔡基刚和武世兴(2003:5)认为,“网络系统一般是在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总结了最优秀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开发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最好的外语资源,接受最好的外语专家指导,享受到名牌大学的精品课程”。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系统的充分利用可真正实现资源的跨校共享,这不仅能够克服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不利因素,也有助于我国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与英语文学教学的互惠作用

如上所述,作为一种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我国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具备了独特优势,对它的有效利用可促进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将这类优秀资源引入英语文学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在它与英语文学教学的互惠作用上,具体来讲,这种互惠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促进教师发展孔令翠等(2010:52)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这里所说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指某项精品课程主讲团队的建设,还包括众多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了该课程体系、内容、资源的所有英语文学教师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能够带动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借鉴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每位教师都可以便捷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模式,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在借鉴他人和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指导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陈坚林和谷志忠(2008:6)认为计算机网络应与英语课程整合起来,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这样的主张同样适用于英语文学的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外国文学的授课还可以采取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也符合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另外,精品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相关信息,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力的补充,也是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素材。借助多媒体系统,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在修读英语文学课程之前尝试自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持续关注相关信息,形成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模式的转换也有助于缓解部分学生对厚重文本的恐惧心理,方便他们在文学领域里自主探索。

(三)加速精品课程的优化精品课程资源能够促进英语文学教学,但是两者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英语文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反馈有效信息,优化现有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体系。虽然精品课程资源具备多方面优势,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孟臻(2006:15)曾呼吁多媒体外语教学建设应杜绝“形象工程”的虚荣,要求精品课程接受长期监管,不断进行优化。如果各高校英语文学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就该资源的信度、效度、广度和深度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维护,还能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在内容上的充实和结构体系上的完善。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挑战

尽管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能够对英语文学教学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应用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论文和专著很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它的优势特征,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所需要应对的挑战。首先,多媒体内容对传统文本阅读形式的挑战。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不少教师把精品课程资源中的电影片段赏析引入了英语文学的课程教学,甚至长时间播放,让电影成为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严重歪曲了英语文学课程的性质。杜瑞清(2004:9)认为要理解文学作品,就得阅读文学作品,既阅读原文,也阅读一定的评论文章。该课程性质决定了英语文学教育的重心在文本,而网络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李嘉娜(2008:64)也指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化教学都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能与文本作根本切换。因此,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应该对学生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归根到底,外国文学是一门以阅读为基础的课程,在其教学中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文本阅读的中心地位。其次,我国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已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资源的品质和效用还有待评估。一些学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类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馈意见。例如,针对我国的英语语言类精品课程,宗云(2010:67-68)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它们在“互动模块、学习评价、学习辅助、交互性和资源更新”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这类问题,陈华沙(2003:36)认为网站内容的定时更新与扩充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极为重要。虽然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课程相比,英语文学经典相对比较固定,英语文学教学也相对关注经典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就可以不用更新资源。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评论也会涌现新的见解。这些内容需要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得到关注,而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这些发展动态,应随时更新,做到与时展同步。如果处理好这个问题,精品课程资源自然会吸引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因此,如果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精品课程资源,任课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学术伦理问题值得关注。虽然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共享资源1,但是这不意味着任课教师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共享课件下载使用。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精品课程资源,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也有待加强。以良好的学术伦理为保障,精品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推广才可以全面铺开。

结语

精品课程的作用篇10

【关键词】Java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开发

前言:精品课程网站是指通过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教学活动。精品课程网站的产生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空间及时间的限制问题,并且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使教育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广泛,有效地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1精品课程网站的分析

1.1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从本质上讲,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其实就是某一课程电子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精品网站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时特点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重点在于对课程的收集和展示,将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网上自测自评、教学重点以及学术研究等信息集中于一体。

1.2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方面的分析

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是一个采用B/S的web系统,对此,可以在对Java技术进行充分运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tomcat等技术,开发出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多种功能。在这个过程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第一,通过Java语言实现精品课程网站客户端数据的初步认证和过滤;第二,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机制实现安全登录,通过对用户类型的不同划定不同的权限,并运用mDS技术进行加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第三,加深对web运行环境的了解,尤其是其中tomcat的安全设置问题和操作功能;第四,运用eCiipse集成开发平台,并运用Java语言进行相关开发操作[1]。

2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

2.1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

2.1.1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

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是:设计出一个具有齐全功能的界面,它包含实用、高效、维护简单的web框架。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时,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实时快照对数据进行及时备份,防止数据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应的破坏。在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操作部分,应该对客户端web垃圾攻击的安全性方面进行重点设计。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有一定的实时性要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部分,要设计成能够通过浏览器实施维护的后台管理系统,以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浏览器完成信息、课程内容更新以及管理用户等操作。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自主方面,应该注重对信息审核功能的设计,保证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2]。

2.1.2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要以满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求为原则,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精品课程网站是一个直面学生与教师的辅助教学、学习平台,因此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具有便于管理、更新以及扩展的特点。

2.2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是针对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而言的。这三者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实现对基本信息的维护以及对自己登录密码的修改。当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是学生,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网上实验互动、参与课程讨论、查看系统公告等行为操作;如果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是教师,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课程资料上传、查看系统公告、课程信息查询以及参与课程讨论等行为操作;如果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为管理员,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网站自测试题和答案的维护、公告信息的维护、课程信息的维护以及论坛信息的维护等行为操作[3]。

2.3精品课程网站的公告栏功能设计

公告栏的内容是由管理员进行操作管理的,管理员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对公告的撰写、修改以及删除。公告的撰写包括公告内容和公告标题两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必填选项;当公告的内容不符合当前实际时,管理员就需要对公告进行修改。管理员在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之后,对需要修改的公告进行选中,即可实现对公告信息的修改操作;当公告内容失效之后,管理员应该及时对公告进行删除。管理员在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之后,对需要删除的公告进行选中,即可实现对公告的删除操作[4]。

2.4精品课程网站数据库的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库要包含学生信息表、自测试题库表、自测成绩表、用户表以及章节基本信息表等方面的设计。

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品课程网站进入各大高校已经变成一种主流趋势。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对此,应该在明确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运用Java技术更好地实现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公告栏功能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设计和开发,实现精品课程网站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网上自测自评以及学术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昆鹏.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迟浩.基于XmL和JaVa的通用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与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