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十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十篇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28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1

关键词:创新精神巧设疑点积极鼓励

现代化教育理论认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是中学生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多疑,有疑方能有思、有悟。教师在授课中只有设置疑问,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有句格言:“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准绳。”教师应把磨砺学生的思维锋芒贯穿于授课始终,在释疑时巧妙地引出新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新奇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和鼓励,并给予科学的引导,而不是对学生冒出来的奇思妙想,一棒子打死,甚至还冠以扰乱课堂氛围的罪名,如果真是如此,长期以往,谁还敢有创新的举动、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品质。

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阶段,不但要重视科学启蒙,更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的条件。实践活动既能够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以应用,又能为他们提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能力的机会,还能为他们的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三、创设民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设民主教学环境,让学生变“旁观”为“参与”。民主教学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的广泛参与,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的民主大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倾心相助,培养后进生的成就感;教师的引导“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需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苦学”到“乐学”,因为他们在学习进程中,有“发现”,有“惊喜”。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现代数学教学,重在启发,妙在引导,使课堂教学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对于不同的数学问题,创设不同的数学情景,科学地设计问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成功感会激发学生进一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

首先,注重挖掘教材内容的实际背景,如一次函数与存款利息,二次与利润最大值等,让学生从中体味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其次,通过选编联系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创新精神。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由于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途径之一。

五、题型开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题目条件完备,答案唯一,学生通过模仿就能掌握,而开放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明确答案,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如福州市2003年中考题:用若干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请用5根或5根以上火柴棒摆成一个轴对称图案,并说明图案的含义。像这类题目,充分发挥了学生创新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1.总结中学数学各章节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中包含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建立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应达到深刻认识和灵活应用的程度,对各章节的基础知识要深入钻研,进行归纳和整理。

2.将数学方法渗透到各个环节中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方法应用的指导。备课时要完整地设计出教学目标,总结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七、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增强学生创新信心

激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它是学生进行创造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首先,要制定出科学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应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从而消除他们对创新“高不可攀”的畏难心理。教师在制定创新力培养目标时,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过浅或过深的目标都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要积极鼓励。除鼓励创新力发挥得较好的学生外,对创新力暂时低下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创新火花”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以期形成创新的“燎原之火”。

八、教师要善于创新,开掘源头活水

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与发展,首先必须要求教师是创新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引来创新的源头活水。为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勤学博览,加强知识储备。二十一世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实践型和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博览群书,才能以高品质的文化素养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才能掌握掌握创新之门的钥匙。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察力创新精神

一、注重观察能力培养开启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是创新就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不要粗枝大叶,粗枝大叶往往丧失新发现的良机。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观察既要全面系统又有主次分明,提高观察能力。

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重点的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育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只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讨,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大多数的发明成果均来自于实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可以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放开手脚,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化学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有着息息相关十分广泛的联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即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组织兴趣实验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通过科学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问题,平时在书本中发现的问题,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都要经过大脑的思维去分析,去判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有可能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激发兴趣,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有目的的多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三)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或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五)测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一)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奋斗终生,无怨无悔。转贴于

(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三)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

(四)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的世界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用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一门英语对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来说很重要。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播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想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巧设疑阵,激发求知,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良好方法

1.巧妙设疑,启发思维。“思”是“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知的事物上。努力做到旧中见新,易中见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在比较中启发思维。如学同音词write、right比较wear、where等,音同,形、义不同。同时,为了直接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信息反馈,我们既要提问学生又要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外、转折处及规律的探索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

2.创设疑问情景,强化动机,制造悬念,启迪思维,激励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学好外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善于诱导、指导,使学生变厌学、死学、难学为爱学、易学、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课堂”为“学堂”,认真研究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

3.鼓励探索求异,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创新观点,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像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这是因为发散性的思维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如:一句话可用多种表达方法;对一张或几张图,可以用观察想象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4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做为一名教师,处在教育给个的最前沿,首先要认清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技能,开发潜能,从而走上素质教育轨道。教师所掌握的本学科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而应超出他的范围,即深于它,又广于它。因为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是对学生在本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提高学生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成功时,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作用之大,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1、趣味性

儿童把绘画当成一种娱乐,一种高兴的心情。成功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到欢愉,成功的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如:《小刺猬运山果》,教师在绘声绘色的结束故事后,提出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在教师一再启发下,一幅幅生动的作品诞生了,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日渐萌发。

2、游戏性

儿童的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纯真的表现,自我情感的本能式游戏行为。如蚂蚁搬家,由学生扮演蚂蚁,通过玩游戏,他们的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精心画出了一幅幅蚂蚁搬家的热闹场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创作,使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三、鼓励个性表现,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儿童本身最无框框,最生动活泼,从学生一入学,我就注意保护珍视他们自己的想法,要求他们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不去模仿别人,用自己的头脑去回忆思考表现事物。作业中,凡是有新意,敢于创新的,我都大力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以班上只有我这么画而感到自豪,即使有的孩子画出的东西很拙劣,只要大胆画,就表扬他。这种调动积极性的办法是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悉心观察,培养创新精神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使他们认识事物,开阔眼界,增加知识,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欣赏美的东西,见多识广是发展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孩子想画哪个主题,就给他提高一些素材,然后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在这基础上由孩子自己去创作他想出的形象。将一件事物从简单画到复杂,是一个训练观察力的很好方法,

五、加强记忆,培养创新精神

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是对经验过的食物的反映。如我的妈妈一课,大部分孩子都画了妈妈和蔼可亲的一面,只有一幅很特别。“大大的眼睛,脸涂成了紫色,张着嘴。”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犯错的时候,妈妈生气批评他时,眼睛瞪得大大的,脸色也吓人,所以这样画了。我向全班同学表扬了他的作品,有思想,有创新精神,他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六、启发想象,发挥创造,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只是人才的契机,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培养的目标。

1、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初学基本形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基本形展开联想,很快进入了想象创作的情境,学生的画别具一格,既有现代意识,又超载时代,有的方形太阳画出小丑形象,星球带上了眼镜等等。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表象的基础上组成的,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指导创作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5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简单等要求。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对于新定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的。要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课堂上,要常用表扬用语,如:“很好”、“太棒了”、“真行”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培养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七、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6

【关键词】角色;导航灯;天使;桥

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韩愈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也从某种角度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在教学中往往喧宾夺主,替学生思考,替作者言论,以自己的思想统治束缚学生的思想,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无创新意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应该有新的认识,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台戏,那教师只是戏中的一个角色,但绝不是主角,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们要努力的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抓住教学契机,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中,确实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台戏才能演活演好。

1教师应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桥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以教师不宜讲得过多,过满,过死,而应帮组学生架梯,铺垫,指点他们攀摘的途径和方法,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

那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应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想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入手,要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中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发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觉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应重点交给学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获取知识。

2教师要在质疑解惑上扮演擦火石的角色

唐韩愈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谁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宋张载也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则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而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是探索创造的动力,是很重要的。可是有些老师因教学进度,课堂任务而没有给学生留下质疑解惑的时间,往往是教师问也匆匆,学生答也匆匆,试问学生在这“匆匆”中,有多少时间来思考呢?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异想天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好擦火石的角色,让课堂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自由言论,缓一点思考时间,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点拨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学生的思维擦出创新的火花,引燃学生潜在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飞跃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教师应在课外阅读中扮演导航灯的角色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各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课外书看得多的学生,喜欢看书的学生也往往是自制能力强的学生。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关注课内知识,。学生整天被机械的作业所困。对课外书根本无暇顾及,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思维单纯的弱智,还有什么创新可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试想一个不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人怎能登上科学的殿堂?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外知识的传授中要扮演好导航灯的角色,引导学生打开阅读视野的大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课外阅读,从课外读物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从中领略新的思想内涵,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扩大阅读范围。除课本知识外,要让学生阅读各类读物,只有读得多了,知识面宽了,他们的视野才能开阔,写作思维才能敏捷。其次要做好阅读指导。有的学生读书不得要领,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加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最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心得的习惯,阅读后提出一些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等等。同时提醒学生适当摘抄名言,名段,并在写作中借鉴和应用。

4教师应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情感是维系师生关系的一条纽带,而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情感教学,那么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只会其得其反,人文精神传授重在感染熏陶。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手法,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在言行上要有自己的风度。正所谓:“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生动的描述,具体的解说,形象而富有感情的讲授必然能引起学生的情感愉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他们有时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对有的作品不能正确欣赏,甚至有时还会误入歧途,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鉴别,提高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5教师应在创新精神上扮演开路者的角色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7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例如,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带微笑可造就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生比较好奇、喜欢求知,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使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开发小学生的悟性

一个人的成绩如何,首先看他有多大的悟性。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我会学”,开发他们的悟性。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四、多练,培养敏捷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五、锤炼心理,增强自信

对学生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对其心理的培养。比如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就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大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1

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则应注重学生良好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呢?现根据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在氛围中融入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相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比如提出一个问题:“两天共生产面粉多少吨?”让学生联想与它有关的可能是哪些条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景,能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在模仿中尝试创新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模仿。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示范和学生有目的地模仿,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尝试创新。

如,在教学“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时,可按下面过程设计教学:①观察,教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回答“图上画了些什么?”的问题;②模仿,让学生模仿上面例题,照图一边看图,一边编出几种不同的数学应用题。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是一个以模仿带创造,再创造中有模仿的过程。③创新,出示4×6=?的算式,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编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题”过渡到“看算式编题”,这时学生同化的平衡已被打破,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东西进行内化,再根据个人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尝试了创新。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创新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有时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引,如果只是听和看的话,只能吸收50%,加上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创新乐趣。如,在教学“长方形认识”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想办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一组对边相等;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一组对边也相等;有的通过一边与另一边比的方法发现这个特点,还有的用剪下来比的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这里,学生们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结论可以有不同方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四、让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以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两个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折法,这时,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他们是以对边的中间点来对折的,要是不以这两个点对折吗?”看,这就是可贵的智慧火花!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立即让同学们讨论:“不以这两个点来对折,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吗?”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被感兴趣。上面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出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迅速的表达了多种想法:(1)一两个顶点来对折,如:;(2)经过对边一点任意去折,如:。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五、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营造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交流讨论”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针对某些学生一时吃不准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的讨论把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场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王东强的爸爸准备在自己家的后院砌一个周长是60米的小花园。怎样砌,砌出的花园的面积最大,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说要围成三角形,有的要围成四边形。围成三角形的又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围成四边形的又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有的还考虑到了花园的一边靠墙或不靠墙两种情况,真是创新的方法比比皆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计算、对比、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利用墙,围成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围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这里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结论,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这位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精心营造创新的结果。

六、让学生在猜想中萌发创新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9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四肢结构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形象与抽象的思维统一,集中与发展思维的统一,自学与批判思维的统一,教师还应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民族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鼓励他们做出不同的言行,面对幼儿有创新意思的尝试,即使是有缺点的,尝试是失败的也应换容理解,并通过帮助启发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教师始终要以宽容之心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创造、乐于创新的创新人格。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公开地、大张旗鼓地表示肯定幼儿的新发现,鼓励幼儿肯动脑、爱动脑的习惯。

在学习、练习一些基本动作的体育游戏中,我们不是对幼儿只做一般要求,知道“如何做”,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和要求幼儿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更好”。在反复游戏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和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创造出一些变化游戏动作的方法。如:玩《猫捉老鼠》这个游戏。幼儿熟练地掌握游戏的玩法后,有个别幼儿当“老鼠”时总是能躲过“猫”的追捉;而有的幼儿当“猫”时又总是能捉到老鼠,幼儿在游戏结束后饶有兴趣地说:“小明最机灵,我怎么也捉不到他。”“小华也很机灵,总能捉到老鼠。”于是,教师就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在继续玩游戏中有意识的向幼儿提出:“**小老鼠为什么最机灵,**小猫为什么最机灵。”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机灵的小老鼠是怎么躲的,机灵的小猫是怎么捉的,根据这些问题让幼儿充分的讨论、设想。最后再请几个机灵的“老鼠”、“猫”介绍自己成功的“窍门”。如:机灵的“老鼠”必须在“猫”较远的地方钻或躲在“猫”的身后,这样猫来不及转身追赶。机灵的“猫”则是先在一旁窥视,找准“老鼠”聚集的地方快速奔跑扑捉,跑时也可以突然向后转身进行追捉等。通过互相启发,使孩子们非常愿意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增加游戏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动作的灵活性。

探究行为受其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在日常活动中往往表现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有的幼儿有些被视为多动症口才患者,“特殊儿童”。人本主义理论则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幼儿,即站在幼儿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例:一节体育课上玩吹泡泡游戏,我主动引导幼儿向前追泡泡,结果大部分幼儿认真的玩,只有白飞宇小朋友跑起来拍泡泡,结果一个一个泡泡被拍坏了,小朋友都很气愤,当时我没有指责他,而是询问他为什么要拍泡泡,他回答:“我不想和小朋友一样,我想跳起来。”我当即肯定了他们这一探究,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幼儿不但跑跳,而且也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去抓泡泡。结果我们班小朋友兴趣更高,想出了很多新颖的玩法,创新积极性很高,运动密度也增大了。

2.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会集体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使幼儿的思维发生连锁反应。

一次体育课,开始我让幼儿们模仿小兔子跳、小鸟飞,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行动,由而显得被动,心情不舒畅。后来我让幼儿们自己控究在前,教师整理终结在后,给幼儿部分想象、创新的空间,孩子们放开手脚之后,思维也异常活跃。他们便想出了许多动作,模仿大象慢吞吞的走、小熊掰棒子、猴子抓耳挠腮学样子跳跳、蹦蹦、搭凉棚、火眼金睛永远等、青蛙做操,不会伸爬、不会弯腰,只会往前跳得可爱样子。

一物多用,一物多玩体育活动中,尽量做到一物多种玩法,如二只四五寸高的圆柱形的竹节,让幼儿想想怎么做成一匹小马,幼儿一只脚踏上高跷,一只脚踏上地上,便发出了“笃笃”的声音,于是小马前进了,小马走入大森林,把大小竹圈比作水潭,绕着走。把橡皮筋比作独木桥,踏着高跷过独木桥,把砖块放成梅花桩,踏着高跷走梅花桩。有的小朋友把竹节作奶桶,在做挤牛奶的游戏。有的双手没平举,从小沟梅花桩上去,向少林娃娃练本领,幼儿创造性地做各种游戏,发展了机灵性、平稳性、协调性。

呼啦圈热在我们幼儿园掀起后,我考虑到幼儿年龄还小,关节、骨骼还没有发育好的实际情况,以此活动进行因势利导。但由于幼儿热衷于玩呼啦圈,用简单限制幼儿玩的办法并非上策。怎没办呢?我选择了幼儿“一圈多玩”的办法加以引导,带幼儿开展“看谁的呼啦圈玩法多”的活动,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向出新的多种不同的玩法。有的幼儿把呼啦圈一个个间隔一定距离竖放着玩钻山洞游戏;有的把呼啦圈平放在地上,玩跳圈游戏;有的把呼啦圈当铁环推着玩;有的把圈悬挂起来进行投准练习;和五环行的奥运会会旗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个个开动脑筋,兴趣极高。

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不再是单纯地呼啦圈套在身上转来转去的,而常常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聚在一起,不停的摆弄,商讨呼啦圈的新玩法。孩子们从单纯的旋转呼啦圈到积极探索“一圈多玩”,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身体,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探索的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

3.积极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活泼,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练好体育游戏活动,激发“发展游戏情节”的主动性。

良好的心里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幼儿感到自由、安全、轻松、活泼的良好体育游戏环境,才是能幼儿消除畏惧心理,增强自信心,心情愉快,活动自由且无拘无束,也才能使幼儿有主动尝试探究活动的境地。因此,要求教师首先应在头脑中去掉原有条框禁锢,不仅不对幼儿施加精神上的压力,而且还要允许幼儿创新,独出心裁,鼓励幼儿好奇心和探究行为,善于发现幼儿对某种游戏活动的兴趣及游戏的心方法。特别是要注意,当发现幼儿对某项活动感兴趣时,不要打扰他们的活动,要允许他们主动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使幼儿尽情的玩耍、探索、创新、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以此确保幼儿游戏活动本身具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特征。从而为儿童创造性的表现设置心理环境与气氛。因此,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发挥创新请的前提,幼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大胆、自语地发挥和表达他们自己的发散性异常思想。这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两个普通条件。”在一个允许采取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以及用不寻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教育环境中,有创造力的人就会感到很受欢迎,可以自由地寻找自己用以表达教育目标的道路,由于只有在幼儿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而活动又有趣,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和表现。所以,在以体育游戏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位幼儿创造这种环境,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积极参与各项游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按照《规程》精神,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的形式,位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在玩《跳房子》游戏,目的练习向前行进跳(利用幼儿园内地面的方格砖作为游戏场景)教师指着准备好坏上的很多方格,告诉幼儿可以随意挑这些方格,方法不限,看谁跳得花样最多,幼儿跳的方法有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拉手跳、相互搭肩跳、单腿跳、双腿跳、叉腿跳、抱着小腿单腿跳、叉腰跳、摆臀跳、先双脚站两格后在并在一格里交替跳、从中间相四方转身跳等等数十种跳得方法,此时教师在讲幼儿集中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各种跳法步骤的利弊,让幼儿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纠正,相互补充,通过集体讨论,鉴别出最佳的方法和答案,其效果很好,孩子学习的兴趣很高,思维也异常活跃。因此,积极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与环境,及达到了锻炼目的,有促进了幼儿“发展游戏情节”的主动性。

4.让幼儿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和控制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仅能保持和增强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各种内容的体育活动中,老师注意提供难易程度的不同材料供幼儿选择,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教师不加干涉,这使幼儿有了安全感和控制感,幼儿可以从最容易的开始,在自己认为有把握时逐渐加大难度,他们也可以从中等难度的开始,如果他们愿从最难得开始,老师尽管认为他们不行,也允许他们在尝试后自己调整活动,在这样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孩子不在害怕失败或不能胜任老师的安排,也没有勉强和为难,孩子们都很积极主动,按自己的进程开展自己。

老师努力让体育活动实现多种教育价值,尤其注重发展孩子的创造性,还非常注意引导孩子用同一种材料创造出多种玩法。《玩纸球》就是典型的一例,这种体育活动不在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踏板随着幼儿的认知,创造和解决伪命题的过程,它所实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在新形势下,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渗透到教学、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所蕴含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尝试以及大胆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方法是:统筹规划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互补性,将教学改革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1、增强信心。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缺乏自信的状况,要教育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即使那些被证明是真理的知识也要有相对性,不能将其绝对化。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即使是权威也难以尽知、难免出错。许多重大发现、重大发明,往往都是人在未成名时做的,他们当时也与自己一样。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要克服羞怯的心理,真正做到感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如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登台模拟讲课等。

2、增强学习的能力。高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把教学看成仅仅是传授已定论的知识,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对所讲问题不能只讲定论或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将关于该问题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最新学术观点择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对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自己的学术见解。这是因为教师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仅会使学生由衷的产生敬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极大的激发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因素都代替不了的。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构建四年的教学框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扎实学好课内知识、增加课外活动数量、增强社会实践经验,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协调的发展,而且还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课内学习和教师传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对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基本的实践,更离不开社会的检验。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这几方面缺一不可。

1、加大课内教学的改革力度

课内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校内舞台实践等内容。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在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专业表演汇报体系,音乐厅等公共活动场所也应多向学生开放。这一系列措施,既保证了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为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表演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增加课外活动的考核比例

课外活动包括学校的各种演出、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内容。它是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学生发挥个性和潜力的主要渠道。应该围绕着“应用型人才”这个定位,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培养计划上,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外考核比例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参加各类资格与水平考试,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实践教学,社会交往及演出等内容。它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以及检验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主要措施有: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感想与思索

1、要有整体规划与合理构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要在领导重视、政策到位、思想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构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框架。要紧扣课内教学、依托课外活动、发展社会实践,总体规划课内与课外,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合理的构建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培养框架至关重要。

2、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是重要保障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改革相结合,尤其是加大课外学分手段的实施,更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转化,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学生个性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知识准确表述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使学生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学习当中能解放思想,追踪最新的学术动态;此外,还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格与新的思维理念的建立,也会促使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这种意识与协作精神是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最后,要让学生用于实践,敢于实践不只是对生活和社会的简单体验,而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对知识运用的检验和评判,即运用所学知识去检验、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和完善,在实践中寻找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可静.首师大音乐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考核创新之我见[J].音乐大观,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