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职业教育十篇儿童职业教育十篇

儿童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27

儿童职业教育篇1

   1.让中职幼教生知道什么是虐待幼儿

   根据百度百科对“虐待儿童”的定义推出,幼儿教师虐待幼儿是指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过程中虐待儿童的行为,可分为四类行为:(1)身体伤害:蓄意制造身体上的损伤。例如:过分殴打孩童,强力摇摆幼儿,烧伤、窒息、捆绑或掌掴幼童。(2)心理伤害:幼儿教师的言行,如羞辱,辱骂,威胁等,导致儿童在行为、智力、情绪、人格、自尊心或身体功能等方面,受到暂时或永久性的伤害。(3)性虐待:强奸或猥亵幼儿,触摸儿童私处,或对儿童“露阴”等行为。(4)忽视:对幼儿不理不睬,冷漠,不关心、不关注。以上四类行为有时候不是单一的,有时候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是同时的,在对幼儿生理伤害的同时,也给幼儿带来了心理伤害;性虐待也同时给幼儿带来了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而忽视幼儿,也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伤害。

   2.让中职幼教生知道热爱幼儿,不虐待幼儿,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对幼教工作者来说,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最“脆弱”的生命。幼师应懂得弱小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更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孩子的心是玻璃心,需要教师细心呵护、耐心教导。幼儿教育是保教并重的,孩子的吃喝拉撒需要教师耐心照顾,孩子变化无常的情绪需要教师耐心劝导,孩子的调皮捣蛋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包容。所以,幼师无论是上课还是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人到、眼到、心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1年国家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应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理念。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4.用案例教学法律知识,让中职幼教生知道虐待幼儿的法律后果

   虐童幼师如果有基本的法律意识,也许就不会如此暴戾。法律最大的功能不是打击,而是震慑,就是让施暴者意识到实施暴力是有法律后果的。经常对幼教生列举案例,结合法律,进行警示教育,让未来的幼师筑起不虐待幼儿的内心防线,加强自我防范。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条款《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章法律责任部分第6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案例:2011年10月21日,西安城东一所幼儿园4岁男孩明明因为幼儿园将要举办趣味运动会,明明所在的班级正在彩排做操,这个班级男生比较多(35名学生有25名是男生),不少男生调皮很难管,所以明明的主班老师刘老师就用锯条割手腕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左手有一个长约3厘米的伤口,医院诊断为锐器伤。老师还恐吓孩子,不让告诉家长,要不就用锯条锯断孩子的手。事发后幼儿园向灞桥区教育局汇报了,并开除了刘老师,另一名配班老师王老师因为没有制止刘老师的行为被留园察看。分析:案例中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开除,一个被留园察看的处分是合法的,是适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体罚学生的规定。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条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案例:太原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题,十分钟被幼儿教师李竹青扇几十耳光。因为孩子的一点点小小的错误就对孩子施暴,扇耳光、揪脸。监控录像也记录下了这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过程,家长含泪数了一下,就在2012年10月15日的下午四点左右,短短10分钟的时间里这位老师就在一个女童的脸上狂扇了几十个耳光。相关部门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于10月22日对李竹青实施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案例:一名年轻的男幼师胡某心生邪念,竟对幼小的女童伸出罪恶之手。他以为天真的孩子不懂得揭露他的兽行就可以有恃无恐,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胡某是贵州人,曾任福建厦门海沧区某幼儿园教师。经海沧法院审理查明,2010年12月中旬的一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胡某叫妞妞与其同睡一床,随后将妞妞的衣服和自己的裤子脱下,将其阴茎碰触、插入妞妞阴道,造成妞妞处女膜裂伤。12月15日午后,胡某又叫灵灵与其同睡,将灵灵裤子脱下,用手指触碰其阴部。之后他又叫红红与其同睡,用同样的方式猥亵红红。结果造成灵灵和红红外阴擦伤。法院认为,根据有关规定,只要与幼女发生了生殖器接触,即应视为奸淫既遂。因此,对于胡某提出的“只属猥亵行为”的意见不予采纳。而胡某一人犯二罪,依法应当数罪并罚。海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胡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7个月;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9年。

   情———对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动之以情

   1.用多媒体播放幼师虐待儿童的视频案例,渲染气氛,让中职幼教生产生对虐童幼师深恶痛绝的情感。老师从优酷网下载浙江温岭幼师颜艳红虐待幼儿的有关视频,在多媒体上或DVD、电视机上播放给学生看,媒体的声音、图像、影像,使案例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渲染了气氛。学生看了以后,就被受虐小孩的痛苦的表情感到心酸和心痛,对施虐者邪恶的笑脸感到愤怒,对被虐孩子流下同情的泪水,对虐待幼儿的老师深恶痛绝。这样对中职幼教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深刻体会,产生假如以后自己做幼儿教师,就不能虐待自己的学生的强烈情感。

   2.用可爱的幼儿照片,激发未来的幼师们对幼儿产生爱的情感。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可爱的幼儿照片,上课时呈现给幼教专业学生看,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看后,纷纷表示,孩子们太可爱了,要是让我来做他们的幼儿教师,怎么舍得虐待他们呢?爱还来不及。通过这样做,激发未来的幼师对孩子的爱。

   3.教唱热爱幼儿歌曲,激发未来幼师们产生热爱幼儿的情感。能激发幼师热爱幼儿的歌曲有《最好的未来》、《彩虹的约定》、《如果你爱我你就抱抱我》等歌曲,学生们百唱不厌。学生们经常唱这些类型的歌曲,有利于抒发热爱幼儿情感,陶冶他们热爱幼儿的职业道德情操,坚定“爱幼儿、不虐待幼儿”的信念,为进一步转化成行动奠定基础。

   行———导之以行

   导之以行,就是用示范来引导中职幼教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热爱幼儿、不虐待幼儿的行动。由于中职幼教生还是学生,还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所以只能在校学习期间指导他们如何做到热爱幼儿,不能虐待幼儿,以期他们毕业后能运用到幼师工作中。

   1.课堂模拟。在课堂上,创设幼儿园里的一个情境,选一个同学扮演幼儿园老师,其他同学扮演小朋友们,模仿幼儿园老师如何爱孩子。如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幼儿,对幼儿牵手、拍背、摸脸等,以增强亲密感;语言方面,模仿语调轻柔、音量适中、语气温柔,不用严厉、不耐烦的口吻,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如模拟幼师如何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以及如何关注每位幼儿的情节。这样让未来的幼师练习爱孩子的肢体动作、语言和情节,全班同学都轮流练习,让未来的幼师知道学会爱孩子的具体做法。

   2.指导中职幼教生认识到幼师待遇低,不能成为虐待孩子的理由。目前幼师的工资待遇比较低,面对这个情况,指导中职幼教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觉得幼儿教师待遇低,大可不做,改行好了。但如果一旦做了幼儿教师,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就要尽职尽责。还有要正确对待金钱,钱多用多,钱少用少。待遇低,不能成为虐待孩子的理由,不能拿孩子出气。

   3.中职教师以身作则,关爱每位中职幼教生,给他们以示范。中职教师无论是上课还是课余时间,都关注每位学生,不忽视学习差的或品行差的学生,课后多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天冷了叫他们多穿衣服;学生感冒了煮姜糖水给他们喝;学生生病了,到医院探望。学生体会到老师关爱他们,也为未来的幼师们树立了爱学生的榜样,这样未来的幼师们在中职幼教老师的耳濡目染下,也自然学到了爱孩子的方法,关爱学生的理念也会深深地刻入他们的脑海中。

   4.预防中职幼教生心理变态。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前两年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学老师来担任心理咨询工作,从关怀幼师生心灵、引导精神健康出发,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及早发现并纠正幼教专业学生中存在不良人格和不良心理,重塑健康的概念(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引导中职幼教生参与到见习、实习的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行为的改进,提高中职幼教生的自我教育水平。这对于预防未来的幼师因心理变态而造成虐童事件的发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意———持之以恒

儿童职业教育篇2

本世纪初,英语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始全面开设,随之出现小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因此,大量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改教英语,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小学阶段的英语师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发音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要求,更无法保证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质量,且有让小学生“误入歧途”之嫌。除此之外,近年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堪忧,主要因为高校扩招导致高校门槛降低,特别是高职生的入学成绩更低,面对这种生源状况,如何从课程设置入手,使高职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的需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院在英语教育专业上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这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直接进行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成为让学生从掌握英语教学技能向具备较强综合教学能力转化的重要课程。

二、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从2006年开始,在英语教育专业中开设“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于首创。该课程主要包括十项基本技能:英语语音、课堂英语、英文书法、简笔画辅助教学、英语歌曲与歌谣、英语游戏、英语故事、英语短剧、课堂教学设计、说课。该课程以教学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通过模拟教学直接体验英语教学的意识。

该课程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运用教、学、做、习、评五位一体的Lipia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每个教学技能,在“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第一位:(Lecture)精讲示范。教师向学生精讲英语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放映一些英语教学片段或亲自示范,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讨论;第二位:(imitation)观察模拟。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优秀示范课录像,和见习等,总结归纳教学技能要领,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的模拟;第三位:(practice)体验反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模拟课堂可采取分解模拟教学、微格模拟教学、“五步”综合模拟教学三种形式进行。通过模拟课堂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各英语教学技能并能利用各技能进行初步的教学。通过自己的模拟教学录像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第四位:(internship)顶岗实习。学生由课堂走上教学工作岗位,课堂上老师创建的学习情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岗位,学生只有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走上真实的教学岗位,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真正的教学能力。第五位:(assessment)学习评价。采用多元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理论和实践评价结合,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评价结合,构成了对学生学业的多元评价。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元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该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技能学习和课堂模拟训练阶段,采用技能模块化训练方式,在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完成,达到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程度;第二是校外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主要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感受英语教学,同时验证英语教学技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逐步练就综合教学能力。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程教授与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训主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完成,校外实习通过我院实施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即,大一见习,大二短期实习,大三顶岗实习。

模拟课堂是校内重要的实训方式,通过该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教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各教学技能,然后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课堂,把书本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真实课堂上,让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有机地融合。模拟课堂是一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真实课堂则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真刀实枪的历练。通过两种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不仅掌握各种英语教学技能,而且亲历了真实的教学场景,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最终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儿童英语教师。

三、该课程开设的效果和课程发展展望

经过近6年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使用的备课材料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和编辑于2008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教材采用了课程名称“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作为书名。该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院该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小学生们的欢迎。

儿童职业教育篇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国外企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职工外在压力两方面的原因,通过举办早期保育和教育中心、设置教育券、购买学位或折扣项目、多家企业联合提供保育教育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支持。这些方式在促进各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政府不仅应通过制定并宣传有关政策,推动企业支持早期保育教育发展,而且应运用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提供的保育教育服务保证一定的质量,我国企业则应基于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方式支持早期保育教育发展。

[

关键词]社会力量办学;企业社会责任;早期保育教育

一、国外企业支持早期儿童保育与教育的动因分析

当前由工作收入和照看儿童等各方面压力所引起的问题十分复杂,而企业正是这些关键问题的作用点。在日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背景下,国外企业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提供了多样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提供儿童保育与教育支持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企业涉足教育领域会使企业与消费者、职工、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可扩展品牌的知名度,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促进销售,或使企业成为行业内的领导者;有助于建设具备良好素养的劳动力队伍等。如纽约花旗银行的儿童保育中心进行的一项与社区中那些排队等候的申请者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儿童保育中心的企业的职工每人每年平均缺勤为0.24天,而对比组每人每年缺勤为3.48天。企业的儿童保育中心每年节省了18840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些时间的价值是211077美元。另外,企业为职工提供保育服务是由某些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那些需要大量技工,或年轻人,或轮班工作,或以女工为主,或处于劳动力较短缺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为职工提供儿童保育服务或该方面的支持。

(二)职工对企业提供保育与教育支持有着强烈的需求

2007年4月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显示,斯基尔曼基金会中有77%的家长认为企业应该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而且儿童保育问题是影响职工旷工和离职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工薪家庭中的儿童无法接受有质量的、稳定的和收费合理的儿童保育。这不仅对当前劳动力的壮大产生了影响,也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乃至未来劳动力的质量。还有研究表明,处于工作中的父母对企业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及参与效果会给予积极评价。有职工提到:“我非常感谢企业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充满关爱的环境。这使我在工作时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是没人照顾的。”另有研究也显示:“那些相信自己所在企业会为他们的个人需要提供支持的雇员更能减轻工作压力、成功地平衡丁-作和家庭生活、对企业会更加忠诚、更加信守承诺、对丁作更加满足、更乐于与企业保持稳定的关系。”可见,企业提供儿童保育服务,对稳定职丁、提高职工士气、招聘新职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国外企业支持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具体方式

多数国家都以规制形式规定企业为职工子女接受保育与教育以一定支持,如规定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支付部分学费,或给托幼机构提供各种经济援助以降低家庭支出。美国旧金山市规定,主要投资方必须在单位内为职工子女提供照顾,否则要按照每一平方英尺1美元的标准向特殊基金会提供资助,用于全市的保育中心。意大利和比利时则规定,企业必须以职工工资总支出水平为依据,按比例(意大利o.1%,比利时0.05%)为0-3岁儿童服务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具体方式包括白办、出资由他人代办、合办、把经费交给当地托幼组织管理等。在美国哥伦比亚地区,30多年来公司或其他雇主将总工资的3%作为专项资金,提供给那些半自治机构的家庭福利机构,支持他们直接提供服务;或与非政府组织签订合同,由它们在社区中提供儿童照料、家长学校、养育服务、校餐和儿童保护等。、具体而言,国外企业支持早期保育与教育的方式十分多样化,其中主要有:

(一)建立儿童保育中心

建立并经营一家日间儿童保育中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企业参与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的热情与能力。美国199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范围内,大概有8000所企业建立了儿童保育中心。以女工为主的企业建立儿童保育中心的可能性更大,还有那些依靠专业人士、经理及技术人员来完成核心任务的组织机构提供儿童保育中心的可能性是其他组织机构的8.7倍。这表明,那些需要高级技术和管理方面人才的企业,更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对儿童保育中心给予支持,以此保证现有职-丁的稳定性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明尼苏达州的一位35家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Ceo,同时也是州内为职工建立儿童保育中心的35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中心允许我们参与到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解决方案中来,此外,我们还可以保证提供给职工的儿童保育的质量。”由于距离便利,很多父母利用午餐或休息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很多雇主都认为,厂区内的儿童保育中心大大提升了职工的士气。

在管理上,中心由企业直接管理或由非营利性儿童保育的提供者来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般作为企业中一个部门的人员或是独立的非营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企业可以雇佣专业的职工或与某个儿童保育经营公司合作。在经费上,企业通常为中心提供启动资金,即起步阶段的所有成本及运行初期的部分费用,包括启动开支、运行费用、学费补贴等。中心还通过父母的适当交费来平衡中心的运营成本。在合法身份上,这些儿童保育中心一般在当地或州的相关部门登记注册,并可以多种身份获得合法地位,如作为在企业内或者企业外部运行的企业部门存在;或作为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性组织存在。每种注册方式都有优缺点,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要考虑如何最好地服务企业目标,回应和满足职工的需求。

(二)以教育券/报销系统服务方式为早期保育和教育提供支持

教育券是企业与社区内的儿童保育服务提供者或儿童保育中心签订合同来为职工提供服务的方式。父母用教育券支付子女保教的全部或部分费用,保教机构以教育券为凭据,从企业兑换等价资金。报销是指职工选择最适合他们需要的儿童保育安排(儿童保育中心、家庭儿童保育、课后计划)后,从企业得到部分成本补贴。采取后一种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职工在保教需求和可得到的保教服务之间的自主权,其优势在于:启动成本较低;可为更广泛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服务;提供多种选择,并允许父母根据家庭情况做出安排;几乎所用的钱都花在直接提供儿童保育服务上;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雇主不涉足儿童保育服务业务,责任相对较弱。这种方式的不足是:机构不能以职下的工作时间表为准来提供服务;企业可能会因为项目的质量不高而停止支持。另外,这种方式只是直接影响到儿童保育的成本,对社区中的其他保教问题,如服务供给少、质量较差等没有太大影响。

(三)购买学位或折扣项目

购买学位指雇主在当地保教项目中获得一定数目的“属于企业的”学位,即企业通常承担全部或部分中心的学位费用,使这些学位向企业职下开放。折扣项目指雇主为职工提供一个或多个低于平时收费的保育项目安排。费用不足的部分由企业通过项目经费予以补充。这一方式的目标是为职丁提供持续的、可信赖的、可获得的、较为低廉的保教项目。如友善护理是一个营利性的连锁儿童日托中心,目前已有75家企业与它签订了合同,企业提供每周费用的10%的支持。这一安排的优势在于:企业在为职工提供儿童保育服务的同时,避免了承担运行一所日间儿童保育中心的管理成本和责任;企业无需投入启动资金就以可承受的价格提供了儿童保育服务;可为更广泛年龄层的儿童服务;对规模较小、职工较少以及规模较大但只有很小部分职工有儿童保育需求的企业来说,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申请折扣的职工人数增多,还有一些额外学位可以购买,这使企业提供的儿童保育服务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由于企业支持了社区中的项目,还与社区建立了积极关系。这一方式的不足是:职工的选择可能被限定在某些特定的项目中;若质量标准不是用来指导项目选择的,企业有可能为不合格的保育教育服务也提供了支持。

(四)多家企业联合提供儿童保育教育服务

在多家企业集中资源联合建立儿童保育项目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要分担成本,作为回报,他们为其职工子女获得了优先登记报名的资格。通过与其他企业联合提供资源和专业技术的方式,联合模式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中获益。这种企业间的联合模式既发挥了企业在儿童保育项目提供中的作用,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的联合包括了理念、资源等多个方面,这比单独一个企业提供保育服务的力量要强大得多。通过这种方式,雇主可以较低的成本为职工提供较好的服务,大企业、小企业、工会、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政府及职工都可从中获益。联合模式下的企业成员可选择通过教育券或报销项目来对职工予以补贴。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资源、责任和成本都是分担的,降低了某个企业的成本和风险;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参与进来;大规模劳动力的联合体方式可增加职丁获得学位的机会。这种方式的不足是:在各企业之间可能会有复杂的谈判;项目可能只为每个企业的职工提供有限数量的服务;在招聘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能会减弱。

三、国外企业支持儿童保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提供的儿童保育教育支持不仅有利于企业在招募新职工时处于一定的优势,还可以降低职工的缺勤率、辞职率,并吸引休假的员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一项对691名职工的调查研究(他们的孩子在由企业支持或直接管理的儿童保育中心)显示:38%的人认为儿童保育项目影响了他们选择目前的工作;69%的人认为儿童保育项目是他们继续从事目前工作的重要原因;63%的人对企业评价较高,因为企业为孩子提供了保育教育方面的支持;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因有儿童保育方面的福利而将企业推荐给其他人。国外企业支持儿童保育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重要启示:

(一)政府应通过制定并宣传有关政策,推动企业积极支持儿童保育教育发展

在美国,一项研究指出,近1/3的企业认为低收入人口应该成为特别关注的群体,但只有不足l/4的企业在为解决这一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努力。尽管雇主支持职工的家庭需求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一些企业也已做了很多尝试,但在美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对职工这方面的需求予以回应,仍只为职-丁‘提供传统的健康保险和休假福利。“2000年的一项针对处于100人以上的组织的1057个职工的研究显示,提供保教服务的企业仅占9%。”2001年,美国6000万雇主中仍然只有少部分提供了保教服务。企业提供的保教支出类型由多到少排序是:儿童保育方面的信息和参考服务(8%)、为孩子生病的职工提供补贴(8%)、儿童保育中心(5%)和家长教育讲座(5%)。可见,企业倾向于选择那些在人员投入、经费投入上比较少,不需要长期监督和评估的支持方式。这些方式可能是职工所期望的,但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做出的选择,因此很可能因职工不需要或不感兴趣而影响到实施效果,而效果不明显反过来自然又会影响到企业再次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将企业兴趣和职工需求统一起来,是保证实施效果的关键。

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受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借鉴上述经验与教训,我国政府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应从基本国情出发,在维持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坚持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的原则,将政策的着眼点放在企业担忧的问题上,如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的各项支持(资金、师资)等的解决上,出台切实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支持和引导企业关注幼儿教育。其次,我国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有很多企业也并没有参与到向职工子女接受早期保育与教育服务提供支持上来,这与政府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好政策宣传,提高公众对有关政策的认知度,形成强烈的政策舆论,扩大企业的参与。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行政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特点,逐渐让企业在有关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公共政策方面成为政府的支持者和强大的拥护者,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企业应基于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方式支持儿童保育与教育发展

一个保育和教育项目可能因企业没有预见到成本的增加、使用水平(期望过高或过低)、管理方面的问题、政府相关法规等问题而以失败告终。随着女性劳动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雇主考虑如何使职工在工作和家庭之间保持平衡。企业在决定提供哪种支持前,要充分了解各种保育和教育支持类型。规模较大并设有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可对职工的需求进行调查,并通过资金支持以保证职丁选择的实现。小企业在扩展福利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但也可以进行尝试。此外,为了尽量满足职工的个体需求,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福利应有多种选择。而为了满足雇员福利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控制福利开支,雇主可将儿童保育福利与其他福利放在一起供职工选择。此外,这些福利项目可允许职工在税前享有。究竟提供哪种儿童保育服务,取决于企业所处地域、企业规模、职工的工作是全日制的还是半日制的等,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一种或几种方式。

(三)政府应通过有关政策引导企业提供的儿童保育教育服务保证一定的质量

目前我国对企业是否应该参与支持儿童保育与教育发展的最大顾虑是,后者提供的儿童保育与教育服务质量能否过关。企业的目标不能仅停留在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和获得各方面的效益上,最终落脚点是如何促进儿童发展。具体来讲,国家应该制订企业提供的保教服务标准,如企业提供的保教服务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灵活性,如能在晚上或周末提供服务,以满足那些兼职或工作时间与标准工作时间不同的职工的需求;二是公平性,低收入的职工必须与高收入的职工有相同的机会,确保其子女都能享受儿童保育资源;三是可获得性,即在距离上要方便职工接送。企业提供的儿童保育服务在教育上应该满足以下标准:有一个安全、便利的保育环境;有高质量的、合适婴幼儿和学校阶段的孩子(6周到12岁)的课程设置和学习环境;关注儿童在社会性、身体、情绪和智力上的发展;项目内容丰富,涉及数学、阅读等领域,并具备训练有素的教师和管理队伍等。

儿童职业教育篇4

1.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意识薄弱。

幼儿园中的全纳教育理念首要体现在教师们具体的态度、情感、语言和行为上是否像接纳普通儿童一样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目前社会上真正开展“全纳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不多,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职前学习阶段从未接触过“全纳教育”,在职后真实的工作中对其也并没有实际体验。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理解可能更多是“想当然”的、是呆板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在笔者对教师(不包括保育员)进行的调查与访问中,所有被访问的教师都能够或多或少地表达出对于“全纳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识,绝大部分教师(89.5%)赞同“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也有高达73.7%的教师表示“没有必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全纳教育”,因为“会给我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会减少生源”“会影响到其他儿童的学习”。从另一种角度来就理解,事实上是有73.7%的已经在岗的全纳型幼儿教师没有准备好自己的全纳教育意识———他们虽然嘴上说自己认可“全纳教育”也在开展“全纳教育”,却不认为那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更不愿意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专业知识匮乏。

从满足学前全纳教育殊儿童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全纳型幼儿园教师应当是精通学前教育原理与特殊教育原理的教师。但目前的高校、职前培训机构还没有培养全纳性教师的视野和机制,直接导致了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缺失,从而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笔者在调查后发现,幼儿园的教师对全纳教育的专业知识十分匮乏,半数以上教师表示迫切需要掌握有关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技能。91%的教师在学校、培训机构中没有接触过特殊教育原理,82%的教师在职后教育中没有接受过有关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之所以在幼儿园中的“全纳班”或者在学前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也多因为被“赶鸭子上架”。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前儿童保育原理、学前教育原理、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儿童行为矫正等知识,并进行过长期的专业实习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全纳型幼儿教师。

3.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专业技能缺失。

全纳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两方面的技能,学前教育的技能包括艺术教育、根据普通幼儿身心特点制定教育计划等技能,特殊教育技能则包括发现和诊断特殊儿童的能力、设计特殊儿童教育活动的能力、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手语、盲文等特殊沟通的技巧)等。由于目前各大高校大都将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分为两大专业,所以多数学前专业教师都缺乏特殊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这就直接导致她们在针对特殊儿童生活和行为方面显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也无法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全纳型幼儿园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幼儿园教师本身具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工作经验、不同的关注对象以及不同的研究兴趣等。根据幼儿园教师的个体差异,其专业发展也应该分层次、分领域。不仅如此,针对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其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应该是不同的。基于此,笔者对于全纳型幼儿园的教师职后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目标分层次。

教师职后发展应当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1)初级层次:

具备全纳教育的理念,愿意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处境不利儿童和特殊儿童。理论上,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应当达到此层次,提供给所有儿童教育机会上的公平。

(2)高级层次:

在教育活动中能够辨识儿童的特殊需要,能够正面回应其需求,能够对其进行沟通与指导;能够让普通儿童真诚地接纳处境不利儿童并与其快乐的相处。给予现实的幼儿园教育需求,一半数量的教师应当达到次层次,满足所有儿童教育过程公平的需求。

(3)专家层次:

能够设计出适合身心发展迟缓、异常及超常儿童和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活动,使其在随班就读过程中乐于与其他儿童及成人相处,使其乐于学习,从而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幼儿园中少数教师(“精英”教师)应当达到此层次,实现幼儿园内真正的教育均衡。

2.职后培训分方向。

幼儿园教师无法选择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儿童,幼儿园管理者也不应当把儿童按照其特殊需求的类型进行编班;并且作为与儿童面对面的教师,其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就是与儿童沟通,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与所有儿童沟通的技能,包括对儿童的观察与分析、基础的手语等。在此基础之上,再谈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暨职后培训方向的分类;换句话说,分方向的职后培训适合于专家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本研究初步设定全纳型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指导。

智力障碍儿童在智力功能及适应功能方面均存在缺陷,根据智力障碍严重程度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记忆、学习速度、保持、迁移、动机以及适应等方面发展的问题。幼儿教师在面对智力障碍儿童时,应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重点需考虑其个体差异性,掌握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适当调整对儿童的要求,采用何种方式让儿童能以符合其能力、学习速度与兴趣的方式来参与活动,并提供适当支持促进其发展;同时,要了解班级中的智力障碍儿童是否有其他健康问题,有哪些需注意的问题。

(2)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指导。

在全纳班级中,为了促进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幼儿教师需掌握: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助听器的使用、日常的手语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在与听力障碍儿童沟通或提供指导时,应采用什么样的语速、音量,肢体语言怎样配合等;如何充分利用听力障碍儿童的残余听力,通过同伴互动等途径鼓励儿童多听多说,帮助儿童听觉与言语能力的发展;如何通过其他通道,如视觉,来弥补其听觉信息的缺失。通过对教学活动参与方式的调整与支持辅助的提供,让儿童充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3)对视力障碍儿童的指导。

对于视力障碍儿童,除了营造接纳的班级氛围,幼儿教师还应掌握如何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视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让视力障碍儿童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视力障碍儿童的功能性视力,提供适合儿童使用的学具、教具,如放大的字卡等,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知道如何通过其他感官通道的信息来补偿视觉通道信息的不足。

(4)对自闭症儿童的指导。

自闭症儿童最核心的特征是其在社会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同时伴有狭窄、重复的行为与兴趣。在全纳班级中,幼儿教师需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并具备处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的能力:一是如何营造一个全员接纳与参与的环境,让其他儿童也能接纳自闭症儿童,避免其他儿童因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或问题行为等而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二是如何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要提供何种支持帮助,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如同伴资源等),让自闭症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其他儿童互动,从而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三是如何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情绪失去控制而出现攻击或自伤行为等。

(5)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指导。

情绪与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儿童的情绪、行为反应与同龄、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很大差异,且此差异对儿童的学业、社会适应等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儿童可能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如攻击、不服从等,也可能表现出内倾如焦虑、抑郁等。在全纳班级中,幼儿教师首先需注意观察儿童,及时发现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尤其是内倾性的行为;幼儿教师需掌握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接纳与支持的环境;同时,幼儿教师还需掌握基本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如强化、消退、塑造、代币制等,在日常学习及生活常规中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此外,幼儿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

(6)对超常儿童的指导。

超常儿童也被称为“天才儿童”,其智力、创造力、实践力的发展都显著领先于普通儿童。有研究表明,虽然学业成绩和儿童的智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相关度却不高———有的儿童学习成绩优异,很难归因于智力超常;有的儿童其特殊才华并不一定能在学业成绩中体现出来;有的创造力很强的儿童,由于不能循规蹈矩地学习,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系的成果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很难用分数或等级来判断其发展是否超常。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部分超常儿童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特殊需求被幼儿园和教师忽视。教师一旦忽略儿童的这种渴望,按照统一的教学手段强制规范他们的行为,打击他们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欲望,最终只能使得超常儿童才能的泯灭和身心的不健康发展。即便是能够发现超常儿童的需求,如何满足他们———怎样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应用何种教育方式等———也时时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幼儿园教师对于超常儿童的鉴别与指导也是幼儿园开展全纳教育的重要能力需求。

(7)对其他处境不利儿童的指导。

父母离异、父母外出务工、跟随务工父母进入陌生生活环境、家庭暴力、语言不通、被遗弃等种种因素,都能够影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为自卑、焦虑、恐惧、反应力下降、对家人缺乏依恋、具有攻击等现象。幼儿园中的处境不利儿童并不少见,但教师却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一些经验尚浅或缺乏教育敏感度的教师根本无法鉴别处境不利儿童;另一些教师当他们发现有处境不利儿童时,受到自身专业态度的影响或专业能力的限制,根本不愿/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适宜的指导。全纳型幼儿园的教师应当知道如何因人施教,从而改变处境不利儿童的偏差性认知结构、提高其心理抗挫能力、消除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其健康地成长。

3.发展途径多样化。

现阶段,幼儿教师的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主要依靠职后培训等方式实现。大多数幼儿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目的在与获得某种证书,从而导致教师自我成长意识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所以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当以多种形式开展,这样才更有效地在全纳教育背景下通过职后培训实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期培训。

以一学期为一个培训周期,利用晚间与周末,组织幼儿园教师进行学习。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培训内容可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续性与递进性,适合于期望达到初级层次的教师。

(2)专题培训。

以全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独立的讲座。专题培训的时间较短,内容有非常强的针对性,适合于高级层次的教师与专家层次的教师。

(3)体验式培训。

此种培训方式主要针对教学实践的观摩与交流,要求教师走进示范性的全纳型幼儿园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实施各种教育活动。并且以带班教师的身份驻进幼儿园,真实地面对不同的儿童,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帮助儿童、发展儿童。这种培训方式适合于初级层次、高级层次与专家层次的教师。

(4)影子培训。

此种培训方式要求培训方组织专门的导师小组确保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解惑时,够得到及时的智力与策略支持,就像影子一样时刻守护在幼儿园教师的身旁。这种培训方式适合于高级层次与专家层次的教师。

(5)网络培训。

现代信息社会,咨询爆棚,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全球mooC课程的兴起,许多教师选择了远程进修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专业发展。目前大陆地区已有许多幼儿园教师进行讨论的网络社区,但是却很少有专门关注幼儿园中全纳教育的平台。建立一个全纳教育为基本核心的网络平台、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即时咨询、储备专业信息、相关消息,这将为全纳型幼儿园教师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长之路。根据以上对策与建议,本研究设计出全纳型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途径与内容的模型。

三、结语

儿童职业教育篇5

一、目标任务

一)实现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全面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同时,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扩大特殊儿童接受1年以上学前教育规模;努力保障特殊教育在校学生至少接受1项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高适龄“三残”盲、聋、智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不断扩大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和残疾青年接受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比例。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城乡特殊教育统筹发展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2015年,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建成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为龙头,三残”盲、聋、智残)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城乡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盲、聋、培智、康复等)硬件建设力争达到全国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部和职业教育部,使其成为当地特殊教育的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三)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均衡发展。从2010年开始,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学校为有特殊需要的校儿童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定期检查个别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估。2015年,初步建立起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规范,全市特殊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重点措施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扩大全市特殊教育资源,1.加快特殊教育中心建设。科学规划特殊教育中心功能。健全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增大特殊教育规模,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努力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全市特殊教育的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和资源中心,建成与直辖市相适应的市级特殊教育中心。

各区县(自治县)从2011年开始在本地幼儿园开设残疾儿童入学点。鼓励普通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2.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试点。挖掘特殊教育学校的潜力,并在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内开办学前班。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康复机构,大力支持社区、家庭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

落实特殊教育政策,3.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普及质量。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健全随班就读机制。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规模,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4.加快发展残疾学生高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满足部分残疾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让残疾学生通过职业培训扬长避短,掌握必要的实用技能和生活能力,为他平等参加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5.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完善地方高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全市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积极发展残疾人成人教育,6.建立健全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社区成人培训机构、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基本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

二)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增强战胜自身缺陷的信心。关注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残疾的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依法保护残疾学生合法权益,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适合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改进教育教学方式,2.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强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效益。加强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和评估,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内容纳入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美育等工作,努力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残疾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编订、试行“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教育,3.努力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坚持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解决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后的残疾职工培训、继续教育问题;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兴办校办企业并积极吸纳本校毕业生就业。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定期派出教师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学工作进行巡回指导。4.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质量。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管理办法;制定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办法。

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专题研究。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校本研究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国际、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提高特殊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特殊教育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将特殊教育内容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范围,1.加强特殊教育培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办好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扩大特殊教育专业门类。鼓励普通教育机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内容。2015年,全市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职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不少于24学时;特殊教育培训学时不足的教师,视为没有完成本周期的继续教育任务,需限时补课。

配齐、配足教师,2.保证特殊教育队伍编制。按照相关编制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机构)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实行特殊教育校长和教师持证上岗制,主城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要求本科或同等学历,区县(自治县)要达到大学专科或同等学历。特殊教育转岗和新任教师需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再上岗,转岗教师年龄不得超过40岁。

对特殊教育教职工待遇从优。全市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3.提高特殊教育教职工待遇。国家政策范围内。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倾斜力度,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生活水平。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保证特殊教育必需的办学经费,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地方人民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机构)正常运转。

确保学校无危房和校园校舍的安全,1.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努力达到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要求;按照标准配备特殊教育专用设备,有条件的还要积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康复设备和器材,满足残疾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室)建设,尤其要根据特殊教育需要配备有关图书、刊物。

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2.加快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配备信息教育技术设备。开通远程教育网络,加快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保障体系

一)基本建设和办学经费方面对特殊教育给予积极支持,建立特殊教育目标责任制度。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班)教师的各种待遇。要充分利用儿童福利机构和综合利机构内的儿童教育训练场所,努力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残联要共同负责,多渠道安排好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做好残疾儿童少年的分类鉴定、康复治疗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招生鉴定工作。残联要把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治本办法;要做好残疾儿童人数的调查统计工作,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登记制度;实施贫困残疾学生和失学、辍学残疾学生救助;协调做好残疾考生参加高考的录取工作;开展盲文、聋人手语的研究、推广等,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二)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学生参照4倍标准执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就读经费保障机制。残疾儿童在校学生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按照不低于我市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5倍。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的补助水平。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措施和考核办法。加大对特殊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力度,加强特殊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市教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拒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学校和不能实现特殊教育目标的区县(自治县)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工作目标责任书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儿童职业教育篇6

 

一、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

 

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根据特殊教育的目标,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从事特殊儿童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上述认识,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是指为了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体职业技能有: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

 

(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要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才能胜任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为了顺应当前融合教育发展趋势,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重点培养面向特殊教育实践需求,拥有现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应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精通某一特殊专业方向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技能,如手语与盲文沟通、言语与说话训练、辅具的使用与维护、行为改变技术等。

 

(二)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技能

 

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疑似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和测验并作出结论的过程,采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对儿童偏离常态的方面、性质、程度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诊断和评估的结果将应用于后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过程。对特殊教育教师来讲,为特殊儿童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诊断和评估结果应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类诊断和评估的途径和方法,如观察、访谈、行为评定、测量工具的使用等,学习如何利用已获得的有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儿童的特殊教育目标,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选择、编制教材的技能

 

由于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较大,一般来讲,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身心特点,围绕特殊儿童的生活经验、实际生活环境和需要自行选择和设计教材。教材的选择和编制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技能,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教材关系到教育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后续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和编制要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与特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组织、实施教育训练的技能

 

熟练地组织与实施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由于障碍类别和程度、发展过程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对滞后于普通儿童,类化能力较差,其教育训练需要反复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练就扎实的教育训练技能,运用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根据特殊儿童内在的能力设计教育训练计划,以保证他们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三、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应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心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是指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包括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各科教学法、盲文、手语、行为改变技术、康复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职业技能;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开设的课程,如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等课程[4];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对所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演练,包括实习、实训、见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均指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不仅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而且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教育行动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法,教师设置特殊教育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二是参与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未来教师岗位的角色行为,也能检验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三是读书法,教师提供特教方面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献导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参观法,让学生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等教育一线,通过义工服务方式直接接触特殊儿童,增加认识特殊儿童的体验;五是案例教学法,选取来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六是实习法,让学生通过3~6个月的长时间实习,参与对特殊儿童进行的直接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殊教育学校和组织机构的教育实际情境、教学资源等均可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方便学生进行志工服务,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积累特殊儿童具体的行为表现,能够丰富感性经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摩,了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从中可以汲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5]。深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康复训练机构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6]。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

儿童职业教育篇7

一、主要目标及措施:

(一)妇女与经济

目标:保障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保障妇女劳动权利,2010年妇女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在40%以上;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2010年女性从业人员参与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的比例分别占参保总数的50%以上;健全生育保险体系,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2010年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5%;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缓解妇女贫困的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

措施:

1、积极开发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发展社会和家庭服务行业。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妇女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妇女在新兴产业、行业就业的比例,提高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比例。加大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

2、加强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指导用人单位把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纳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

3、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各类女性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4、制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条件,加强对女职工“四期”特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健全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合理确定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切实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需求。

5、积极开展劳动保障定期监察工作和日常巡视监察工作,逐步形成监察机构专查、有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协助的劳动保障执法体制,对用人单位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纠正和处理。

(二)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目标:保障妇女参政议政、参与决策和管理。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到2010年,女干部占干部队伍总数的比例达到45%左右;市和区、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至少各配备1名女干部;全市应有1-2名女区、县(市)长或女区、县(市)委书记;乡(镇)、街道党政领导中至少要配备1名女干部;各区、县(市)要有3—5名女乡(镇)长或党委书记,街道担任正职的女干部人数要逐步增加;市、县、科级女干部分别达到13%、15%、20%以上;75%以上的市及区、县(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至少要配备1名女干部;市和区、县(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正职女干部的比例达到15%以上;女性集中的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要配备1名女干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要占一定的比例;市、县、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女干部的比例应分别不少于15%、20%、30%;女党员所占比例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2—3个百分点。

措施:

1、不断优化女干部成长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妇女参政议政重要性、对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认识,提高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接纳女性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女性人才的工作业绩,更新观念,创造女干部成长的环境。

2、拓宽女干部培养选拔渠道,注重启用高学历、高素质的女干部,在公开选拔、公开推荐和竞争上岗中,设立定向选拔女干部的职位,鼓励女干部积极参与竞争向更高层次领导岗位发展,为女性领导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3、提高女干部的综合素质,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女干部培训班。

4、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女干部培养选拔规划,建立组织部门与妇联的工作联系制度。

(三)妇女儿童与教育

目标:提高妇女素质,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提高妇女儿童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积极培养各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和女性科技型企业家群体。加强对农村妇女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妇女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率;重视特殊教育,为残疾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提高贫困妇女和儿童受教育水平。巩固“两基”成果,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确保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和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重视女童教育,初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巩固率提高到98%;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少年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女生毛入学率达到48%以上。成年妇女非文盲率达到95%,其中青壮年妇女(15-50岁)非文盲率达98.2%以上,青壮年妇女文盲率控制在0.3%以内。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形式,增强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沟通、衔接。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体质。中小学校普遍进行基本法律知识教育。

措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作为人才战略的基础工程。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实现适度超前发展;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增加教育投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重点解决农村、残疾人、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切实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消除阻碍女童入学的障碍;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的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四)妇女儿童与健康

目标: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权利,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0年,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达100%,农村达85%;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7‰以下。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重点预防新生儿窒息和5岁以下儿童肺炎、腹泻的发生,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控制在1‰以下。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全市控制在30/10万以内(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25%);住院分娩率城市达98%,农村达90%。其中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消毒接生率达99%;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33.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达95%,农村达70%;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并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2000年为基数下降33%;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婴幼儿母乳喂养率达85%,适时合理添加辅食,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5%;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达85%,农村达60%,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流行;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减缓淋病、梅毒发病率,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普及艾滋病防治及自我防范知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60%,高危人群达到90%。防止和减少农村妇女的妇科病、地方病、碘缺乏病的发生;90%的农村卫生院产科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村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专职人员配备率达100%。为残疾妇女提供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提高妇女的健身意识,增强妇女的身体素质。

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的权利,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010年控制在0.8‰以下。以生殖健康教育为中心,普及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达85%,育龄人口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推广男性避孕方法,增加男性避孕途径,降低人工流产率和剖宫产率。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妇女整个生命周期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的预期寿命。

措施:改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条件。加大对妇幼卫生保健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特困孕产妇和儿童的医疗救助、母婴保健执法以及妇幼卫生监测等;完善农村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农村住院分娩,取消家庭接生;加强产科建设,改善住院分娩条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规范化管理工作;搞好冷链系统建设,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重视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广大妇女儿童需要。

(五)妇女儿童与法律

目标:贯彻落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各项法律法规。开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维护妇女儿童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禁止虐待、遗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保护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依法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幅度降低妇女、拐卖妇女儿童等刑事案件发案率;在九个基层法院普遍建立少年法庭,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并依法执行回避制度;禁止针对妇女儿童的一切形式的暴力,家庭暴力的发生率控制在1.5起/万户以下。维护妇女的劳动权利,禁止使用童工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的各项诉讼权利。保障妇女儿童的财产权利。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减少犯罪率。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完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2、强化司法管理和法律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司法保护原则,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3、把宣传保护妇女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大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

4、建立健全社会化维权机制,为妇女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完善接待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妇联干部担任陪审员制度以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网络,加大公安机关反家暴的力度,逐步减少家庭暴力现象。

(六)妇女儿童与社会环境

目标: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尊重妇女,爱护儿童,使妇女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净化文化环境,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等质量,保证其安全无害。提高妇女儿童享有社会福利的水平;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妇女儿童创造适宜的居住和成长环境;提高妇女儿童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应达到100%。实现自来水管网络化、户厕粪便处理无害化。城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基本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增加妇女儿童的自我支配时间,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发展社区妇女儿童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设施和场所,加强儿童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区、县(市)至少有1所妇女儿童活动场所;改善孤儿、弃婴的供养、教育、医疗康复状况;办好1所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能力的儿童福利院;建立对处于困境中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

措施:

1、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体现妇女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促进男女平等,实现妇女发展的宏观总量平衡。

2、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妇女、爱护儿童、保障妇女儿童权利的良好风尚,优化妇女儿童的发展环境。鼓励妇女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新女性,引导儿童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3、大力宣传妇女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成就和作用,宣传妇女中的先进模范人物。

4、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发展公益事业,改善设施,保障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为孤儿、残疾儿童、弃婴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5、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当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妇女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6、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提高妇女儿童的环保意识,引导妇女儿童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

7、加强公共设施和生产的管理,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减少家庭、工作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妇女儿童造成的危害;加强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建设,丰富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区优先发展对家庭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活动,为妇女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组织与实施

实施规划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实施本规划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的工作机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实施规划所需经费。根据实施规划中的重点和难点,适当安排专项拨款,重点扶持贫困妇女的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赞助。

儿童职业教育篇8

2003年,我县被列入国家残疾少儿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100个实验县之一,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因此适龄残疾少儿就读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另一种是随班就读。

1、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①由于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限制,目前只能容纳7个教学班,即80-90人的规模,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就读需求。②就读费用高。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虽然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但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各乡镇,又寄宿住校,产生了较大的就读费用。每名寄宿生一年的就读费用高达3000余元,其中伙食费约2500元,周末接送车费平均约800元(路途远的高达1000余元),尽管全部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每年950元,初中生每年1200元),但与实际支出费用相比,缺口还很大。特别是这类学生的家庭普遍贫困,有少数家庭一家几个这样的孩子,根本无力解决他们的就学费用。

2、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乡镇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学设备。加之目前的教育制度,大多仍然以追求排名和升学率为目标,部分教师将这些残疾孩子放一边,置之不理,导致这些残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3、高中教育。目前,我县乃至全市还未有一所聋人高中,学生毕业后,要继续求学只有到外地上高中。面对高昂的就读费用,大多数学生因家境困难无力承担,导致放弃求学转入就业。

在0至14岁的2800多个残疾儿童中,有60%(即1700人左右)的残疾人需要护理及康复训练,经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后,80%的残疾人具有劳动能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康复也极其重要。但是,目前我县正规的康复类教育机构稀缺,专业训练人才缺乏。县特殊教育学校,虽承担着全县随班就读工作的巡回指导工作,但是其自身办学条件也非常有限,缺乏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才。

导致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职业技术培训难,职业技术培训专业人才缺乏。类似于康复训练,职业技术培训也需要专业人才。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但是目前我县同样缺乏此类人才。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职业培训,就没有就业能力。

目前,我县还没有一所专业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导致这些残疾儿童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和入学前教育。

1、积极改善残疾儿童生活状况。一是我县残疾孤儿,除每月享受普通孤儿的生活保障570元外,每月还额外增加100元。二是我县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同时比普通学校学生高200元/年。三是县妇联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残疾儿童活动,如:2008年,组织100名爱心妈妈为全县150名孤残儿童每人编织一件新毛衣。争取贝因美公司的赞助,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儿童送去了价值近3000元的贝因美奶粉、营养米粉、葡萄糖。2010年,争取“多美滋奶粉”公司赠送价值3.5万元的多美滋奶粉和现金1500元走访慰问贡江镇孤残婴幼儿家庭。2011年争取“蜜儿餐”公益慈善项目,赠送14箱价值近2万元的儿童营养餐,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及县城部分贫困儿童食用,提高困境儿童脑部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

2、开展亲情关爱活动。我县将每年6月定为“亲情关爱残疾儿童实践月”,县妇联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妇女,奉献爱心,充当残疾儿童的“爱心妈妈”,每人结对帮扶1名残疾儿童,每月走访1次以上,切实解决残疾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给予残疾儿童亲情关爱。2011年,县妇联组织党员妈妈为全县贫困残疾儿童赠送了一张亲情电话卡、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和一个新书包,组织他们参观长征一渡,过集体生日;组织他们开展情感交流活动,与党员妈妈谈心,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

1、县教育局牵头筹建了扶贫助学理事会,先后募集资金600余万元,我县有20余名贫困残疾儿童受益。县残联每年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捐资3万元,帮助贫困残障儿童解决学习、生活难题。此外,县特殊教育学校有45名儿童每年享受残疾人事业中央专项公益金助学专款2.8万元。

2、我县将特殊教育学校新建项目已于2010年列入__县重点建设工程。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占地24.9亩,建筑面积6425平方米,规划可容纳200名残疾学生就读和60名学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

3、2008年起,省教育厅争取到省

财政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入达3000万元/年,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专业设备购置资金和补充新校建设资金。目前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共争取到专业设备购置资金150万元;2010年,我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被省教育厅列入“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示范学校”,给予150万元的建设资金。3、国家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2008年11月,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__”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方案》的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700万元(含设备配套资金80万元)给予全额拨款。

1、我县对肢体残疾儿童免费矫正手术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4名儿童已到省儿童康复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

2、2011年,我县民办了__县雨露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专门收训有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儿童。目前有9名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

3、2009年,我县争取到了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一辆价值19万元的医疗车落户我县妇保院,作为全县边远山区妇女儿童和贫困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急救专用车,在源头上降低残疾儿童发病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县特殊学校教育方面。需加快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工程建设和加大特殊教育学校资金投入。2008年11月,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__”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方案》的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700万(含设备配套费80万),已于2010年10月下达我县。但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太大,预算与实际建设的存在时间差,与实际建校的支出还差距较大,缺口资金约600万元。根本无法满足建校所需。如能在专项资金中追加建校资金,提高设计要求,相信建成的学校会更完善,更贴近国家的建设标准。只有县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建成了国家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才能让残疾儿童受到专业的康复教育和就业指导,才能将我县残疾儿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更好的建设幸福__,造福子孙后代。

2、随班就读工作方面。一是要给各乡镇中心小学配备专业设备,二是要配上专业的教师,三是可以在中心小学试点开设特教班,让专业教师享受特教津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普通班教师将残疾儿童放一边置之不理的情况,同时也能调动起专任教师的工作激情,让残疾儿童得到更好地教育。

3、高中教育方面。高中教育是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建议至少每个市应建有一所聋人高中,以解决聋人求学的大难题。

按照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备有关规定,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康复人才,这些人才是“医教结合”的主干力量。目前,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在尝试“医教结合”实验,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医教结合要求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跨部门合作,还需要教育科研、教研、装备、远程教育、特教资源中心等各单位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不断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最终形成“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特殊教育。因而需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医疗康复专业人才。

儿童职业教育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教育过程,决定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决定着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因此对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职业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来自于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要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职业道德对教育的影响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其一言一行,从道德品质到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对孩子的思想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等文件明确指出,要规范幼儿教师的专业队伍建设,特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文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规定必须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6.68万所,比2010年增加1.6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424.45万人,比2010年增加447.78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比2010年增加19.0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2.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从数据显示,我国幼儿教师的队伍还会继续持上升趋势。

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数量上升的还有各类幼儿园或者幼儿教师“虐童”丑闻,如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女教师颜艳红用透明胶封住幼儿嘴巴、太原某幼儿园教师狂扇女童耳光等对儿童身心产生极为恶劣影响的教育现象。因此重视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同样至关重要。

二、埃里克森和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由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人类社会成员的人格是在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形成的。从出生到死亡,人的一生由遗传决定,要经历八个有顺序的阶段,分别是: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又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阶段: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的情况。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独,也是对成人依赖性最大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的危机没有得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这阶段幼儿基本与父母在一起,与幼儿教师几乎无关联。

第二阶段: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1.5~3岁)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此时的儿童已经学会走路和说话,大部分儿童已经进入幼儿园,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除了家长以外,幼儿园老师是他们接触到的成人中时间最多的对象。埃里克森指出,对这个时期的儿童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会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接触对象的增加而产生一种要尝试自己听说能力的自主活动的需要,很多事情喜欢“自己来”,只有对他们的行为有足够理性的忍耐,才不会伤害到儿童的自主性。幼儿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忍耐,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3~5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的是第二阶段“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感”和第三阶段“基本的主动性对基本的内疾感”。

三、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继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女教师颜艳红虐童案曝光后,又出现太原某幼儿园教师狂扇女童耳光、儿童在幼儿园被老师用衣架毒打等一系列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各种新闻。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这样的行为,不仅折射出幼儿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亟须改善,更应让我们反省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形成之原因。

1.幼儿教师任务繁重

从2002年到2011年,全国幼儿园增加5.5万所,在园幼儿增加1388.43万人。但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幼儿教师缺口约为80万。在幼儿园数量和上学幼儿数量急升的情况下,有的幼儿园为了扩张规模,在幼儿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将教学任务分划在之前的师资队伍中。有的民办幼儿园每个班级仅有一个老师,负责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并承担保育员的任务。这样就造成了幼儿教师教学工作和保育工作双肩挑,压力过大,情绪不能稳定,将某些情绪发泄在小朋友身上。

根据教育部《教师》[2003]1号文件规定,不同服务类型的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配备比例应达到规定的标准,详细标准见表1。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幼儿园数为10794所,入园人数是1223405人,在园幼儿数2192890人,教职工人数为115028人,其中专任教师为65403人。在全园教职工人与幼儿比例上,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全日制比例标准,但是仍有待增加教职工数量。

2.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呈多样化分布

有的学者研究发现:在各类教师队伍中,幼儿园教师的人员构成是最为复杂的;从学历来看,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职中和其他学历都均占一定的比例。其中,大专学历是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主体学历,但是中专、职中等也占了一定比例。中专和职中毕业的幼儿教师的基本年龄在16-19岁之间,学历和年龄都是影响幼儿教师对职业道德重视的原因。

3.家长的需求影响了幼儿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幼儿是父母的希望,他们作为还未成熟的生命个体放入幼儿园这个不再由父母包办的独立的大环境,家长迫切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关爱与尊重幼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快乐发展。家长需要教师为自己提供“特殊照顾”的利益需求催生了“潜规则”的产生,极大地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廉洁性,其结果必然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滑落,甚至影响整个幼教界的整体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幼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被尊重就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即使将来成人后走向社会,也很难实现自我、回馈社会。

四、关于职后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工作后是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验。但根据实际情况看,部分幼儿教师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比较轻视,因此在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1.让幼儿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有深刻认识,提升幼儿教师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

教师的教育事业离不开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社会的教育工作中体现,因此让幼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职业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有助于幼儿教师增强教育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

幼儿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是人类文化最开始的积极传播者,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利用人类已经获得的间接经验教授幼儿,更承担着因材施教的教育任务,即应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发现、总结更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等。因此,在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中,需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和社会意义加以强调,使其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

2.使幼儿教师明白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幼儿教师能恪守职业道德底线

一个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幼儿终身的教育的开端,对幼儿面对教育的心理和态度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影响幼儿的一生,甚至可能决定或者改变幼儿将来的发展方向。“罗森塔尔效应”科学地说明了教师对学生态度和引导对学生将来影响。福禄培尔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福禄培尔强调指出,儿童的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儿童的发展必须循序渐进。他指出,幼儿园时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甚至认为人的整个未来生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假如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受到损害,“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恪守道德底线,遵守道德规范,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友爱、平等、健康的教育,为孩子在以后的教育历程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印象。

3.加强幼儿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完善幼儿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幼儿教师加强对相关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教师了解孩子的心理及各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教师理解孩子的各种反应,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同时,有助于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实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根据前文所述,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的是第二阶段“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感”和第三阶段“基本的主动性对基本的内疾感”。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对职业道德规范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工作者,其品德行为对对幼儿有很强的熏染力。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教师[2005]4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3]浙江温岭虐童幼师多次将学生倒插垃圾桶进行虐待.中国网新闻中心.

[4]苏令.幼儿教师培养要扩量更要提质——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秦金亮.中国教育报,2013(7).

[5]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通知.教师[2013]1号.

儿童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幼师虐童;成因;分析

幼师虐童是前段时间各大报刊、网络讨论得最多的有关教育的话题。从山西太原幼师十分钟内狂扇女童数十个耳光,只因为孩子不会算“10+1”,到浙江温岭幼师揪幼童双耳使其离地近20厘米,只因为“好玩”,再到济南一家幼儿园15名孩子被老师罚金鸡独立、下跪、双手抱头蹲下等动作,一系列虐童行为一度刺痛了国人的心,频频发问,幼儿教育怎么啦?有人将其归罪于政府欠学前教育的债太多,有人“归功”于无证幼儿园,有人认为是因为幼儿教师队伍的无序化管理……

一、幼师虐童折射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按照目前比较通行的解释,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是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在这种人文关怀下的幼儿教育应依据儿童生命的特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在尊重和呵护儿童生命、保护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使儿童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芒,然而有些幼儿教师们却在虐待儿童,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二、幼师虐童昭示应试教育的失败

在人们对虐童进行声色俱厉的声讨之时,这背后至少折射出学校教育的不合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或者说生命教育的缺失。放眼当前的学校教育,口头上叫的是素质教育,而实际上采用的是应试教育。这其中学校也有它们的苦衷,那就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对孩子的评价单一――仅以分数论“英雄”。很多家长直白地说,只要主科上去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甚至还反对孩子学习所谓的副科。实践告诉人们,语数外等“主科”固然重要,但真正要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升华,离不开史地等人文学科,也离不开音体美等“豆芽科”,而且这些“副业”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文化素养。然而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不得不把一些富有人文关怀的课程束之高阁,仅开设受家长欢迎的所谓“主科”,甚至有的学校还增设了高中考可以加分的奥数之类的课程。这些极端的做法,无疑是在向学生宣告,什么人文情怀、什么生命本位都是空谈,只要考高分、听话的都是乖学生,就会成为老师、家长的掌中宝。甚至灵魂被磨灭、道德沦丧都可忽略不计。在这样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学生,能要求他们有多少爱心?能让他们理解“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除了教师本身在接受教育时遇到了不公正“待遇”之外,幼儿教师素质的下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都撤销了原来的师范学校,但没有设立相应的中等师范学校,而幼教却又是市场上急需的人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开设幼师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成绩优秀的学生,家长不愿意将其送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加上很多学习成绩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的还带有不良习气的学生选择幼师专业,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各类专业教师少,课程开设倾向于文化课,这给幼教事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发生虐童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三、幼师虐童表现出对学前教育缺乏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