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十篇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十篇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10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双证制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205-02

针对近年来军工企业反映高职毕业学生的知识面、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不全面的现状,辽宁兵器职工大学探索了一套“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实践驱动”的培养体系,融入新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教学、教学工厂”等理念及市场导向,以“双证制教学”为教学特色。教学理念是推行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已经创立了“辽沈集团王巍数控大师工作室”省重点支持的品牌项目。大师工作室领创人――辽宁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毕业生王巍获得2013年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称号。

1双证制教学模式

企业办学学生多数来源于所属于企业,学生对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双轨制”的教学是辽宁兵器工业职工大学的课程构架。在教学计划中,所谓双轨制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为宗旨。即一个目标,二条途径,一明一暗,一主一从将教学分两块进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培养符合毕业生要求的获得“毕业证”与获得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要求进行综合培养,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合格高职生。双证书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两个必备的要件。双证书培养的要求催生双轨制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毕业证”中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又要突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要求的内容,即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1]。在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践过程中,双证制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和考核主要内容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在教学中有意针对学生训练职业资格考试的实践能力,学生也是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组织模式的好处就是高职双证制的教学,同时也是学生毕业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同时获得的一种教学方式。

“双证教学”的开发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企业项目需求牵引;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创新和实践技能培养。

1.1双证制的运行方式

(1)授课形式:授课形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场拖过实例讲解方式进行授课,采取与学生交流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把基础知识模块化,以项目和实例驱动方式,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一个模块的学习后,学生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获得了实践能力。(2)双证制运行模式:高职双轨制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毕业证与职业技能证同时获得的一种教学方式。全日制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实习为主。

1.2双轨制双证书教学组织过程

(1)“双证书”制度就是使接受学生毕业前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毕业前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或市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专门成立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中心,组织学生报名。进行考试前辅导。辅导内容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抽取,实践技能考试,题与实践结合校本出题,省市人社部门备案。(2)成人学历教育采取免试入学,通过学分要求,达到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形式灵活学习,便于成人学习,全国统一考试入学的制度,使成人学历教育的公信力高深受成人欢迎。对部分业务能力很强,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已经具备了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经学员申请可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

1.3双证制教学的入学模式

(1)可以免试入学,但是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可以让一些实践能力强的学苗,提前进入到学历教育队伍中来。与同届学时进行同样的管理,并实行该职业资格相对应的学科免试,其它学科按教学计划全部完成,经考试合格提交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验印颁发《毕业证书》,这样也可以使得非学历教育者,实现持“双证”上岗的要求。(2)学校允许已经获得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学员“先上车”即无学籍,随同届学生听课学习,承认相关学习成绩,待通过全国成人高校入学考试取得学籍后,符合学制要求办理毕业证书。企业开展“科技”和“技能”两个带头人队伍建设,设立职级工资,提高薪金待遇,学校对在职职工采取减免学费政策,并实行学分互换等学习形式,近年学校学历招生成果喜人。

1.4双证制教学的特点

(1)勇于创新。采取双证同时教学,体现了其高职院校的办学的灵活性及适应性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非常成功的。(2)注重技能。学生在实践环节过程中,能够参与和进行工业项目的实训,提升了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思想。(3)满足企业的需求。“双证教学”的主要基于企业项目需求。双证制的运行随时可以保证与军工企业合作。双证制教学为学生的就业率提高贡献非常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非常喜欢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同时这些获得证书的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很强,获得企业用人的单位好评。双证制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强调以人为本。

2双证制教学运行的优势

2.1双证制教学获得学生与企i单位的双重欢迎

实行双证制教学,首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的目的性,同时双证制度也受到企业单位的认可与欢迎。值得推广。

2.2确保实践设备资源的充分应用

实行双证制教学,每学期的硬件资源都能合理应用,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主动提出申请使用设备,提高使用率。同时用人合作单位,为了先期考查学生,允许学生去企业实习,使得社会的资源也能充分地利用[2]。

2.3拉近了院校与企业的距离,也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基础

实行双证制教学,学生在第三学年级,去企业实习后还返回学校上课,就会把企业的信息都带回学校,拉近了高职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对企业具有更广泛的认知。

3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通过双证制教学模式,建立“双证书”对接的立交桥,将双轨制变为同轨制。在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中,在内容上删繁就简,重复或相似内容折合成学分,实行等值兑换,缩短了人才培养进程。从而使各类培训学员获得“双证书”掌握“双刃剑”。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对策与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构建该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高素质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夯实创新创业物质基础、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十以来,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新气象、新常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最终奠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尽管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教育活动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较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随着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较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择业就业观念陈旧,怕苦畏难情绪严重,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重视和深刻认识。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业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创业教育一般由招生就业部门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且自身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经历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时只能停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课讲授,缺乏实际教学效果。

(三)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但所用教材或是套用本科学校教材,或是搬用社会创业培训的课本,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教材,更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学生创业实训经费和基地建设不足。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但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四、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贯穿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

(1)调整并确定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借鉴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经验,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1)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将创业教育课内教学实践、课外创业实践充分结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创业必备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学习。具体包括: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大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项目论证、创业项目实现、创业风险规避等。

2)完善创新创业教材,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吸收最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开发有明确的教育针对性,育人效果明显的校本特色教材。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创业学、企业管理理论等基础课程,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经济学、心理学、会计金融学等交叉课程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学科组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创业方向,合理安排课程和必修学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二)坚持全程设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和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三年全程设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年级重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GYB培训,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二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沉淀,引导仍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基地,开展SYB培训等;三年级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成功典型报告,培养坚持创业梦想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类创业竞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GYB、SYB创业培训活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宣传和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通过邀请有创业经历的资深企业专家到校作报告;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作创新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欲望与信心。大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和教师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立足职业岗位创新,组建创新团队。工作室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于一体,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养,相关领域职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高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高。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加大创新创业投入,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学院内部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创业场地、创业项目推荐等服务;拓宽渠道,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场地,扶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具有专业背景项目、获奖项目优先入驻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加以扶持;对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李晓娟.当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

[3]董廷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3).

[4]刘大洪.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

[5]李瑜.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0).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3

本文在阐释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转型意义的基础上,实证分析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复合创新应用的定位内容、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精细、特色定位不足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应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编号:w2015005)和2014年度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研究课题“高教转型语境下:地方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鞍山师范学院为例”研究成果。

应用大学转型与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是直接反映应用大学转型的风向标,具有突出的改革意义。

一、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转型意义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代应用大学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领域与主题内容,是高等教育发展纲要所提发展要求的考量点,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应用、职业与创新创业的培养导向与定位,使得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仅具有教改意义,更是一个学校现代转型的起承点与教育教学检验点,特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有效实施策略对于地方大学特色办学、特色发展与学校现展具有重要意义,鞍山师范学院作为师范类院校基础上发展的具有综合学科,师范与非师范,文理工兼有专业的地方大学,制定合理、有针对性、分类化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处于现代大学建设,推进特色办学,科学发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前景突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处于新型阶段,特别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与行动得到认可、推广的趋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各方的重视,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科学定位还存在不足,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理念阻碍与策略困境。因此必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科学定位,所涉及的教育环境、培养使命、教育功能、育人目标、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与推进策略等要素,从国家教育宏观与鞍山师范学院微观层面加以剖析,形成科学的定位共识,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有序、合理、发展的协同运作。

二、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宏观方面的定位解析

所谓的定位核心就是价值体系的稳定植入与传播,从价值层面引导主体的行为与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规范等教育价值层面的科学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的定位,主要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与教育共识方面考察。一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源。我国经济进入市场化经济时代,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服务经济比重日益上升,因此创新、创业型经济需求成为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从传统的专业教育,拓展到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人才培养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更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创业理念与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因此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主体的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上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需求;二是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政策促进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政策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对于创业创新教育的教育共识。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创新创业教育者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其内涵包括首创与冒险的基本精神意识要素、创业能力与独立工作技术的技能要素,以及社交、财务与法务管理等知识要素。现代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趋势是,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为体系,突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在此基本教育教学定位上,着重研究基于学科类别、专业定位与业界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通识定位、教育教学分类性指导、实践教育平台化、综合治理策略式与孵化基地路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总结而言,宏观层面地方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阐释

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宏观定位趋势与内涵的基础上,从鞍山师范学院本身的特色与优势出发,在《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是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核心。但鞍山师范学院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精细、特色定位不足。当前,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中,对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的定位较为准确,但对基于本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与资源优势的执行性教育定位不够细化与精确,一般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复合应用创新型这一基本定位,大学存在应用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又有专科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在大学内部又进一步分为社会科学、工科、商科、理科与文科等不同类型,如鞍山师范学院不单是师范类大学,其大学专业的一半以上是非师范类,因此大学具有自性,大学内部的专业具有特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复合应用创新的总体定位上,形成特色分类、精细目标与定位,这一方面地方大学存在不足,鞍山师范学院也存在这一发展问题,因为定位的特色与精细不足,造成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具有宥于简单的商业创新创业的路径中,师范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开发、非师范类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拓展都存在不足。

四、优化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建议

(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治理理念。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所需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的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而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策略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与鞍山师范学院发展定位、策略的选择。从总体上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构建是总的定位选择与策略安排,因此针对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短板,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要融入协同创新治理理念,治理就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治理具有互动协调性,实现共赢善治。治理不是简化的规则,也不是单向性活动,而是一个协调互动过程,实现共识、共治与共享,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的主体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就创新创业教育来讲,既包括职创部等职能部门,还包括二级学院、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治理不是集权,而权力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围绕教育利益目标的分工合作;治理的特点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在这里职创部处于治理平台规制、行为激励督导与利益传导的轴心地位。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4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重点。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素质和创业的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十报告就特别强调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知识力度。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加强。2013年全国有699万大学毕业生,2014年为727万,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就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要求是在国务院或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高校毕业生工作当中来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二、国内大学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目前全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形式:大体涉及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大学生科技园等部门,基本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目前开展较早及较好的学校有:中南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

(一)中南大学(国内创业教育典型高校):中国大学生创业网。

中南大学2002年创建全国首家大学生创业综合网站─中国大学生创业网;2003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2006年引进国际劳工组织项目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2008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学分,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中南大学是教育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和“创业实训试点单位”,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长单位。2010年“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二)武汉大学:“三创”教育新模式。

武汉大学推出“三创”教育模式,即用“创造、创新、创业”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切实推进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武汉大学打破原体系、学科与专业壁垒,加强学院间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确立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针,探索“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设立8个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台中,在学校本科教学的通识教育的必修、选修与专业教育的通识与选修的两个平台上全方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立了“创业实验班(创业培训通识选修课程班)-初级孵化器(大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高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三个基点联动教学机制。

(四)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

湖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进行了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和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构建了“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由教学体系、研究体系、实践体系等多个模块组成。培养方案应当依据“尊重个性、阶梯培养、柔性嵌入”的原则、将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嵌入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将公益创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课程整合一起,构建公益创业教学、研究、实践等多个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目的。一种是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一种是以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一批创业人才,开创一批创业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综合考虑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和资源情况,全校模式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选择。目前,我国一般本科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常是选修课和团委主导的“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针对全校开展的创业课尚未形成长期和稳定的管理机制。创业教育在一般本科大学实施重在形成一个具有创新氛围和创业特色的校园环境。此外,创业教育课程要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

三、如何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此项工作认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差距,在个别高校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协同整合有差距,仅靠一个教研室,一个教学团队来担当工作肯定是不行的。对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融入有差距。创业教育不是说开一门课就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把这个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二)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

1、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使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机会。

2、科学把握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进行开展;注重引导:引导学生理解创业与之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结学校特色分类、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善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

3、科学改进教学方法。

要遵循创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注重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倡导项目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抓好创业教育的主要环节

1、领导重视是关键环节。

具体做好三纳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四统筹:一统筹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业教育;二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考试;三统筹科技、学工、教学、团委;四统筹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协同。

2、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要有机的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形成以创业基础为核心课程、若干选修课程及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3、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首先是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这个包括专业课也包括创业基础课,还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比如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项目的设计、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有条件还要支持学生创办创业方面的设计。

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5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创业教育中是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

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聚集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磁铁模式(麻省理工学院);辐射模式(康奈尔大学),他们各有千秋,但都又自成体系,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一)聚集模式

“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取“聚集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并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这种创业教育能够系统地进行创业方面的教学,其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该模式的创业教育也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获得发展。

(二)磁铁模式

“磁铁模式”的创业教育并不仅仅针对来自商学院学生,非商学院的学生也能从创业教育中获益。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创业中心的使命就是:“激发、训练以及指导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所有不同部门的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先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等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既可以修习创业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辅修创业。“磁铁模式”在保证其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运行的便利性。所有创业教育和活动由统一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规划,师资和经费也由创业教育中心统一调配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有利于吸引新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校友募捐的顺利进行。

(三)辐射模式

“辐射模式”也是一种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它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非商学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应该鼓励不同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它的实施涉及了管理体制上、师资、经费筹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开展;所有参与学院负责实质性的创业教育和活动,根据专业特征筹备资金、师资、课程等。这种模式与“磁铁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他们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设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不同学院之前的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从而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康奈尔大学是采取“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我国大学生创业兴起于20世纪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各大高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教育手段相互包容的,并使得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各高校也开始逐渐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

(一)能力素质模式

“能力素质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创业技能模式

“创业技能模式”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如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的设立、研发”等课程。学校还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过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三)综合模式

清华大学是“综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此类模式提倡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三、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经验和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完成民办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几种,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发挥民办高校优势,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其发展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创办者也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结合民办高校自身资源和特色,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与人生感悟的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师资优势也是民办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民办高校应科学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则采用讲座、模拟、论坛、实习、合作等形式,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教学效果。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供各种保障条件,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外部有利条件的利用与争取上,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提供联系条件,为学生创业获得外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学校自身的管理上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比如为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积极引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等。当学生在创业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欠缺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时,学校应对其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类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四)加强民办高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民办高校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拥有“学者+企业家”的素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二是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三是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四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五)民办高校要注重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自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更强烈体会到创新能力在自身发展与市场竞争中日趋重要,社会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创业少的尴尬形势,这突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严重滞后等问题。

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校亟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进行科学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其核心是培养有创造性的个体,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与创新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2010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中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将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是十分恰当和必要的。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对我国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和重大变革,是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见趋紧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而高校经济和管理学科培养的毕业生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平,因此,加强对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我国自1991年开始进行试点创业教育。多年来,各地院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但是,总体上,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还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创新活动少、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创业参与度不高、创业成功率低、创业促进就业效果小等。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现象已相当普遍,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为例,探讨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充分,缺乏确保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虽然创业教育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但至今地方高校还很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一是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上,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不够健全合理、随意设置甚至没有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为数不多的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上与泛泛的就业指导层面上,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非常少见,这就难以全面而广泛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形式上,多数高校主要还仅限于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开设选修课等受众面小的临时性安排,而较少采取受众面大的常规性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少数学生,覆盖面不高。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特色鲜明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与内容。一是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特色性不强。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大都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与实习教学活动,导致各类专业人才差异化不明,鲜有特色。二是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更缺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与职业设计,导致不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创造性潜能远未得到开发。三是在教学安排上,缺乏管理,效率不高。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仅有不多的短期专业认知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往往又因松散进行或掌握的实践资源有限而收效甚微,在毕业之前的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中,又因大部分学生主要忙于就业事宜而使之基本上形同虚设,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

3、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需师资条件和其他基础条件。一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准备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大多数教师虽拥有较高学历,也只是从一个校门到另外一个校门,缺乏在政府、行业、企业等实务部门的经历、了解和联系,知识结构也很难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对理论与实践全方位的要求。二是受条件制约而长期投入不足,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普遍缺乏基础性条件,所获专项资金和场地也很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部分工作难以深到落实。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材,使相关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提升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与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当今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下面结合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情况,就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1、从人才培养的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进行科学定位。发展创业型经济是实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创新创业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能极大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创业动力,深化其创业活动,进而能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从人才培养的战略角度看,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一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型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和加强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健全组织领导与优化制度安排,凝聚创新创业教育的坚强合力。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基础上,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高校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理顺相关组织领导体制,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创业基地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凝聚坚强合力,统筹各项工作,明确各自分工,切实加大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投入,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等鼓励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活动。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经济和管理类课程体系。在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知识的特点,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比例,如创业经营与管理、创业政策与法律等相关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较丰富的创新创业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多结合创业需要,重点增加典型案例教学、创业项目设计,举办模拟创业大赛等,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比例,充分利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多运用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因地制宜,多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一些经验和做法,提高教育成效。

4、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学生受益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多层次、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创业实践活动外,可针对各专业学生特长,灵活开展丰富、新颖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夯实创新创业教育阵地,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和受益。例如,一是举办创新创业成功者论坛。邀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通过报告和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创新创业竞赛。如定期举办模拟证券交易大赛、期货交易大赛等,可使非常广泛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来,通过各种竞赛不仅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与努力的收获。三是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强对这些学生社团的专业性指导和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潜能和开创性。

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师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兼具这两方面素质的教师还较为缺乏。这需要积极整合现有专业师资资源的结构,多渠道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研究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层次,如支持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实务部门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大幅度增加创新创业的研究基金,鼓励更多教师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提高教师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积极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实务部门的专家等做指导教师,建立一支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6、重视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重要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把学校的课堂和实验室扩展到企业等实务部门,让学生在企业这个大学校里接受训练、更快成长。学校和企业还可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此外,通过校企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不仅可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创业机会,不断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7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创新课程;创业课程;体系建立

一.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结构

体育类院校需要遵循其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活动与实践服务有机结合的原则,从而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校内活动,整个体系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坚持差异化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从何实现综合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整个体系的具体运行在于,学校会依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实践作为导向,进行差异化实践活动,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起坚强的从业、创业理念。同时,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商业决策、职场适应、信息处理、人际交往、挫折面对等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未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整个体系尊重了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个性突出的专业培养思路,让结构更具有层次感、规律性。

二.高等体育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对体育感兴趣,他们的个性符合体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多的是可以展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中发展。

2.可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人才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仅仅是综合类高校的宗旨,更是体育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只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

3.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体育大学生脱颖而出。在培养他们创业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其兴趣从而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创业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特殊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三.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系统的构建平台

1.课堂教学平台

a.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体育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应具备必修与选修课程两种,其中必修课程有:创业案例教学、创业者行为教学、体育发展现状、撰写创业计划、进行社会调查等;选修课程较比必修来讲较为自由,学生主要是凭借着自己的意愿,根据自身毕业之后的工作去向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保证知识获取的完整性。主要的模块有:商业计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法律课程、商务谈判等。B.构建创业模拟模式。这属于实践范畴内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找寻商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创业计划,为自己团队进行创新设计,模拟企业融资、发展、管理的全过程。对于体育行业来讲,可进行体育产品销售与投资、体育设施推销等。整个模拟的环节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把关,参与创业设计的成员需要凭借着自身掌握的知识与市场调研所得的资料进行计划撰写,实现自作。具体内容可包含店面设计、位置找寻、预算设定、广告开发与宣传、销售目标制定与实现方式等,这些都可以总结后交给教师或者专业人士进行点评,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学生实习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8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挫折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是我们时展的最有效的推动因素。创业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大力扶持,我国在这方面的推动工作方兴未艾,特别是如何构建强大持久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学界对此有较多探讨。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创业教育研究,以及与我国有关情况的比较研究,可以参看文献[1-5],对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对大学生创业有关问题的探讨可见文献[6-11],本文结合田野调查的一些结果,对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1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1)创业的核心前提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应该成为人们特别是受教育者观察世界反思自身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教育应该始终贯穿这一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思维方式。(2)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人们有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即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太大。短期内,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难以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该充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创新意识,鼓励独立思考。

2大学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挫折教育

(1)片面渲染成功案例不可取。相比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我国部分学校的一些创业课程过多渲染成功创业案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一方面觉得那些成功者仿佛很容易;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学不来,最后把创业归于机会的寻找与把握。因此应当正视创业实践中的失败,特别是要强调成功创业过程中的挫折。任何一个成功的发明都要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一个成功的创业更是在不断的挫折中前进的。如果说创新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致力于灵感的培育,那么挫折教育的目的则是致力于汗水的浇灌。(2)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树立学生正确的风险观念。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产品流通和资金流通速度日新月异,给人们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机遇,但是风险也伴随而来。机会的均等完全不意味结果的均等,充满着机会与失败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需要人类积累至今的概率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扩展和加深人们对机会本质的把握,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强调正确的风险观念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必要。(3)有了正确的风险观才会有正确的成功观。学生对伴随风险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了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之后,将获得更全面冷静地看待所遇到的成功与挫折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这一点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成功学或价值观混乱的心灵鸡汤所能达到的。

3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

(1)大学创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围绕培养合格的就业者,其重点在使学生对职业伦理与职业能力方面有足够的积累,从而迅速适应有关岗位的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的效果是外在的,可以客观评估,同时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至少要达到基本要求。(2)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潜在的创业者,使学生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具备自己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机会并且通过持久投入与努力去把握机会。其效果是潜在的,难以客观评估,当然不能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既定的标准,更不能要求或者暗示每个学生都要实施创业。(3)大学创业教育不要仅限于创业实践训练。我们对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做了一次调查,在随机抽取的近一百名样本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这一主题有负面的看法,如:有风险、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压力大、条件差、成本投入大收益少、九死一生、千辛万苦,等等。这些看法多少反映了学生们接触到的创业教育多为狭隘的创业实践训练。

4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强调独立思考能力。鉴于以上几点,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在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强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融入通识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加大素质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跨专业的课程,这样才能打破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预设的框架,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另外,要通过有关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因果关系分析事物的联系之外,培养学生考察社会现象的统计直觉。(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植入实践元素。首先,在创业流程方面,提供实际实用的平台,使有需求的学生能得到经验。引导学生在新创立的企业或生长期的企业实习。其次,适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实际创业,对弃学从商现象有正确合理的导向。(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其跨学科性和适时性。大学创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创业课程的跨学科性,因而内容具有广泛和灵活多变性,往往很难成为稳定的核心课程,从而易被边缘化。加上师资队伍相对缺乏稳定性,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弃教从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学生需求,通过系列性或专题性讲座等方式保持创业教育的适时性。(5)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把握时代脉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设置心理学、法律法规、国际商务规则、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课程,并且及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向,让学生及时感触到快速变化时代的脉搏。(6)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活动。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活动本身即是创业,因此要体现创新意识,体现正确的成功观念,允许摸索与失败,这样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帆,张伟.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8):7-10.

[2]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3]庞世佳,蒋春洋,高云.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剖析与借鉴[J].高教学刊,2015(21).

[4]黄兆信,朱雪波,王志强.欧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与变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5]马章良.美国、日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6]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6(12):64-67.

[7]嵇毅.大学生创业“三赢”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2017(166).

[8]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99-101.

[9]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45-48.

[10]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0.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9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篇10

“才不是,这分明是个美女!”

两边的争辩声此起彼伏,这场巫婆与美女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相比同学们的激动,手拿画纸的老师似乎淡定许多。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戏法,当老师宣布谜底的时候,同学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不过是将同一张图纸调转了180度之后再给不同小组的学生看而已。虽从未刻意提倡“抬头教育”,新昌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课堂上却从来没有一个趴着听课的学生。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想问题”,创新课堂常常传出令其他课堂羡慕的欢声笑语。

给学生一双会“思考”的手

谁说职校无创新?时至今日,如果再将创新划定为大学生的专利,有一个人肯定要跳出来说“不”,这个人就是新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亚宏。小发明、小创造,就要想人所想不到。在新昌职业技术学校这样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似乎比别人拥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地处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县的新昌职业技术学校,以领先一步的姿态不负其美名,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教育的创新探索――以“发掘亮点、发展亮点、创造亮点、宣传亮点、聚集亮点”为主线的“亮点工程”主体德育模式的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师生频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仅2010年该校就有46项作品获国家专利,不少专利已经投产创收。该校从2003年起试点“亮点学生和特色自强班级”到2008年创设科创协会,再到如今在整个高一年级普及创新课程,真正实现了创新教育由点至面的伞状辐射。为了深入探索中职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特级教师潘美祥组织开展了省级课题《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概念,作为以“创新为灵魂”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给学生一双会“思考”的手是其重要特征。该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效显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果因具现实针对性、先导性、原创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效果的显著性,而极具推广价值,是中职内涵发展的突破和创新,被绍兴市人民政府评为职教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人才是分类别与层次的。”吴亚宏校长强调,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更多地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习惯的养成。“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是企业技改的需要,是学校内涵提升的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站在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高地,有条件、更有义务来承担这一创新使命。”

许创新一条无止境的路

多功能制图圆规、万能平口钳、多功能护理床、机床Z轴对刀仪……在新昌职业技术学校的技能与创新陈列室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创新作品背后却是无限的市场可能。“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该校机械专业的省特级教师潘美祥道出了个中真谛:“中职学校拥有创新教育所必需的师资、专业和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创新实践中来,而校企合作更为学生的创新探索把准了方向,提供了更大的创新实践舞台。”

接过潘美祥老师递来的多功能制图圆规,乍看之下似乎还未能领悟其中的创新奥妙,但就是这不起眼的粗细笔芯更换技术创新,使得该校陈煜栋、吴江辉两位同学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全国最大的圆规生产企业――杭州爱华文具有限公司的青睐,得以成功投产。原本,创新项目进行到这里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然而不竭探索的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教育团队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成立一个创新作品展示交流店,让各个不同专业学生所制作的不同创新产品在这里进行展示、交流、交换或者出售,让学生来使用由同学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走上“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创新”的良性循环之路。奖项、专利、批量投产等各种形式的激励,使得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创新成为师生不懈的追求,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圆教师一个受欢迎的梦

想要真正担得起“最受欢迎教师”的美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传统课程的固有授课方式中跳出来,这对教师本身的创新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课程不好上,几乎是所有学校创新课程教师的共同感受。创新课程舍不得让别人上,这又是许多教师上过创新课程、体会到乐趣后的共同感悟。”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中职创新教材《创新教程》的副主编,潘美祥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中职学校搞创新教育,优势在于师资,但瓶颈也在师资。”潘美祥老师说,当前承担全省中职学校创新课程教学的多是兼职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培训和相关的创新教育经验。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新昌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了首批创新课程的师资培训,来自全省60多所中职学校的134名教师接受了一次创新思维的头脑风暴。“授课的虽然只是普通的一线教师,但是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却都津津有味,他们全部从开始听到结束,甚至还抱怨培训的时间太短了,这样的机会太少了。”为了将线下短期培训延伸到线上长期交流,潘美祥老师还专门创建了“中职创新”QQ群,教师们通过加入QQ群的方式,谈体会、说感想、议困惑、提建议、搞调研,搜集网络资源,并将各自的创新教案、多媒体课件、创新视频等上传共享。浙江中职创新型师资队伍行走在快速成长之路上。

从一所学校的创新实践探索,辐射发展到整个浙江省的创新教育研究,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创新风暴!“学校以‘植根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正在创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利用学校师资、技术、设备等优势,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多种服务,也为师生将创新作品孵化为创业项目提供帮助,增强中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行一步而思五步,吴亚宏校长脸上展露出对中职创新教育的执着与笃定。

创新教育必将成为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创新教育必将创造中职教育新的辉煌!

跳蚤一条街上,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正在期待着它们的新主人。每个摊点前都围着不少心动的同学,看看泥塑,再摸摸剪纸,似乎连十字绣也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都是东阳市技术学校的同学们亲手制作的,虽然手工还略显粗糙,却饱含着同学们满满的热情。

“这些手艺你们都是在哪儿学的呀?”

“兴趣特色课上。”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兴奋的神情中所流露出来的自豪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这些神奇的“兴趣特色课”。记者了解到,作为东阳市技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特色兴趣课”自从开课以来就一直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在特色课的课堂上,所有同学都高昂着头,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内容。”

热门课程激发学生“两创”兴趣

学年伊始,一份份“最擅长教授的课程”清单如雪片般汇集到东阳市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手中。专业之外,要求每位教师都提供一门自己最擅长的课程,并最终汇集成一份多达360门课程的选课菜单,由每个班级自由选择最喜欢上的课程。通过演讲与口才、象棋、泥塑等课程的培养与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特色课程就这样在东阳市技术学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学生特别喜欢兴趣特色课,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直直的,因为课堂氛围不枯燥,而且都是学生自己喜欢听的内容,所以他们都能特别自觉地融入课堂当中,连平日课堂上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消失了。”说到兴趣特色课程带给学生的最直观改变,东阳市技术学校的语文老师张锦花深有感触:“我平时是教语文的,到了周四晚上,我就给学生们上一门普通话技巧的课。因为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辅助课程,所以我的普通话教学就与学生日后的求职和就业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如何用一口流利而悦耳的普通话赢得企业的青睐。”将普通话教学从理论层面解放出来,更注重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练好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是该校开设普通话兴趣特色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色教育推进“两创”顺利开展

“创新创业不是单纯的一个点子、一家商铺,更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综合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人际交往、市场判断、创新思维等能力和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仅凭创新创业课程本身,还远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谈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以兴趣特色课程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初衷,东阳市技术学校校长韦跃忠说:“现在我们学校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大多是劳技或科技教师,教师专业性还不足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尚有些欠缺,他们多少有点‘兼职’的性质。再加上普适性教材打破了专业的界限,这无形中增加了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难度,课程安排方面的冲突与局促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对于当下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针见血的剖析,更加坚定了韦跃忠校长要尝试以兴趣特色教育为辅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心。“在课程中灌输创新创业理念,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日后的就业创业相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韦跃忠校长表示:“职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并不是要培养多少实业家和创业者,重点在于创新思路的植入。”通过兴趣特色课程的开展,东阳市技术学校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专业以外知识世界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可谓受益匪浅。

“对于老师来说,将自己专业之外的特长加以发挥,也实现了自身知识体系的丰富与飞跃,这对于加深我们自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对于提高我们的教科研能力都很有帮助。”正如张锦花老师说的那样,老师们为了上好兴趣特色课程而自主研发、编写的教案,也成为了东阳市技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财富,未来还将汇编成册,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校企合作凸现“两创”广阔前景

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一方面,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优势,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选派一些经营管理精英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作为学校,应适时抓住机遇,依托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开放共享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完整、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