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十篇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十篇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22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1

1.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造型用光是电影摄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造型用光的渲染和烘托,电影摄影艺术的效果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光线可以构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使物体呈现出鲜活的立体感,细致刻画物体的微妙变化。光在摄影艺术中的视觉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画面明暗配置,构造视觉反差,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剧情表达。对于摄影家来说,创新光在电影摄影艺术中的应用,就如同艺术家描绘精彩的书画作品,通过对造型用光规律的摸索和光线特征的把握,充分传达造型用光的视觉语言。

2.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造型用光是构造影视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并形成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层次效果表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电影艺术创作中光线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差异性,可以从顺光、侧光、逆光等三个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对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这几种光的组合和演变,使作品呈现了各具形态的艺术效果。如顺光以物体受光面的均衡多层次、多维度地再现物体的质感和艺术效果。侧光表现出鲜明的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间立体感和层次感比较强。逆光侧重于对空间深度和环境气氛的烘托,偏向于对物体轮廓的勾画。

3.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光在色彩传达中的再现与还原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根据造型用光的特点,可以将光对色彩还原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光的属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自然光和人工灯光的区别,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从光的来源方向来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摄影过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直射光无论是线条还是影调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顺光与逆光的差异,顺光拍摄物体光线较为均匀,但缺乏相应的空间纵深感和画面质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摄影场合,这种摄影手法反而更能表达摄影效果。从造型用光的光线强弱来看,强光有利于烘托画面的层次感,制造出绚丽的画面,弱光摄影往往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造型用光在影视创作中有着特殊而又关键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摄物体的外观、立体空间、彩色构成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运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通过光线调节和搭配,尽量呈现出被拍摄物体的艺术性和视觉美感,巧妙运用不同性质的光线,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画面的意像中。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智慧与技巧并存,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应与“光感”,结合被摄物的影像特征,调和好画面气氛,增强被摄物的空间深度感和画面层次感,灵活运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术处理,既要求摄影师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水平,又要求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创新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造型效果。影视创作因为有造型用光的灵活运用,才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摄影作品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识,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为了渲染影视作品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就需要确定好光线方位、光线强度、光线性质等综合效果的处理。当作品中的光线、色彩等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宛若仙境而又难以言表的视觉美感。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

加大造型用光技术处理在电影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将会推动电影摄影创作艺术的发展,并将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在影视创作中拓宽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有助于丰富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如电影故事情节中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表达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节和环境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巧妙运用造型用光技术,可以充分传达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挚的情感表达,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也可以做为重要的情节因素,通过造型用光的动态展现和运动韵律营造出或紧张、或欢快、或恐惧的环境气氛,进面渲染故事背景,丰富故事情节。造型用光还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效果,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引导被摄者调整姿态或笑容,或创造性地运用光线,让观众产生美的享受,阐释艺术美的主观认识。

三、促进电影摄影艺术与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动

1.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有效结合电影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够超越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电影摄影艺术在构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让欣赏者产生实实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调节摄影画面效果的调和剂,将造型用光与取景构图、画面处理、题材创新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或精彩绚丽,或动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丽画面。有人将造型用光看作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视作品的画面气氛,突出画面的质感并不断提升画面的艺术造型水平。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善于全天候运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总能够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的有效结合,还要注重画面的影调与色彩之美,通过调节画面中明与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产生或具有强烈对比度,或柔和平缓的影调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造型用光与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结合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维度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艺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2.创新造型用光技术,增强电影摄影的艺术性影视作品中造型用光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空间位置等都会对摄影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为创新造型用光技术提供了可能。电影摄影中造型用光的应用和创新,不仅关系到影视画面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整个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达。如在塑造一个冒险者从黑暗的山洞中穿梭而过时,由外到里,由浅由深,由明到暗等,冒险家的身影由清晰变模糊,欣赏者或观众的整个身心随着画面的上动态光线变化而变化,神经也开始逐渐绷紧。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画面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呈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高度依赖造型用光并成为影响整个影视画面效果的核心要素。如果对造型用光技术加以创新和改进,就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难以言表而又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优秀作品。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2

[关键词]电影美术 空间造型 民族化 场景

一、影视美术造型设计是银幕感染力必须表现的重要读解

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作为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作为银幕形象剧作的一个重要作者――影视空间美术造型,在影片视觉解读中它又是相当重要的,有时是很关键的内容。因为它是银幕世界视听效果的有机组成元素,并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意义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它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所以解读影片离不开解读影视美术造型的设计和构思,解读影视美术离不开解读在广阔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影视作品。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或者在影视圈内,只解读影片的剧作情节而忽略对银幕世界造型角色的解读,这只能说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理论现象,因为佳作离不开叙事,更离不开影像造型。

影视是一门时空和视听复合的艺术,同时包容着叙事与造型形象的融合。正因为如此,影视美术师在其创作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影视思维对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显得尤为重要。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首当其冲的是美术师的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设计――即造型语言的设计。因此,影视美术的造型设计是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基础。

论及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必然涉及到影视美术的空间造型、人物造型、造型语言等方面的造型要素。而空间环境、人物化妆、服装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和谐与统一的构成关系,使造型要素具有一种造型语言的功能。我们知道,造型语言主要是由形语[景语,物语。人物形态及其化妆,服装造型等信息]、色语[色彩,色调语言]、时语[时间媒介,时间信息体等]、光语[光影,光调]、音语[音乐,音效等]、景语[情调,意境]、人语[个体或群体语境信息,非指人物口头言语]、图语(构图,画面]、动语(运动媒体,动势媒体]等要素构成。因此,作为影视语言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造型语言,其结构,气质便具有某种叙事性质的银幕影像剧作意义。

所以,从影视美术造型设计角度解读影片,如同从影视编剧,影视导演艺术,影视摄影艺术等角度解读影片一样。是电影美术家们理论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同时也是有志于电影艺术发展的学者,通过电影美术之门步入电影艺术殿堂的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要通过影视美术造型之门解读影片。首先要认真理解影视美术,认识、理解影视美术概念和定义,了解影视美术设计师及创作任务,了解现代影视对影视美术设计的新要求等;第二,要全面理解银幕造型世界的“空间”概念、造型要素及其包容的诸如思想、文化、情感、心理等抽象方面的丰富蕴涵在银幕艺海里的多层面表现等等;第三要深入认识、理解“银幕影像剧作”的真正含义及其与影视文学剧作的区别,认识、理解影视创作上的主要艺术特点、银幕造型世界里剧作上的多元化结构和表现上的多重技巧。

二、影视美术造型必须服从银幕总体和有机统一的规划

一部影视作品的总体造型设计构思的形式与设计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创作思维方向的正确,还取决于影视空间美术师对空间造型构成要素的理解和选择,以及构成各个局部空间要素的多样有机统一。

所谓总体造型设计,具体讲,就是美术师从客观上俯视全局,对人物形象和空间环境等进行认真细微的全面分析理解,对影片的整体艺术结构形成一个总的构思,从微观上将总构思通过空间组织和构成,以及人物造型,道具形象的设计,转换成影视画面造型因素,形成一个总的设想。两者的关系:总构思是总设计的具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总设想是总构思的创作结晶和成品。

总体造型设计,既是影视美术师创造活动中统观全局的、系统的影视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具体造型设计中的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立体的造型设计方案,宏观角度的总构思,是微观角度的总设想的造型指导,微观角度的总设想是宏观角度总构思的体现和延伸。由此可以说,总体造型设计是电影美术设计的灵魂,是未来影视效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题材内容,不同主题思想,不同风格样式的电影作品,构成总体艺术空间造型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构成方案的完全不同。一部影视作品总体艺术空间的设计构思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情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综合分析和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取决于对剧作家和导演创作意图的深入细致地研究。美术师将感性素材通过理性思考的梳理,逐步导入影片整体空间造型的创造思维范围之中。

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要求成为影视艺术展示作品内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完美造型的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同时又要具备艺术空间造型形式的独特魅力。因此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原则是:艺术空间的整体性,影视时空的连续性,景人一体的融合性,造型语言的参与性,创造意识的大众性。

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完成,来源于影视剧本及其风格和样式。导演对未来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是美术师进行总体造型设计的导向性创作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形成,则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本和未来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思维及对导演、摄影等创造意图的综合理解和共识。

很明显,一部影视片的总体造型要明确。具体来说,一是依据剧本的造型设计的指向性创造意图要明确,二是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方法要具体,构成大的块面和逼真的细节,不但要强调画面形式感,而且在总体造型设计上也要有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首先体现在对人物个性的描绘内容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影片的外部形式风格。所以,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是全片美术造型设计的灵魂,是影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从影视美术的角度,参照未来影视片的整体,结合影片主题、人物、风格、样式等因素的需要所进行的总体美术造型设计,是电影美术师首要的和基本的创造任务。

三、影视美术造型设计必须构成银幕视觉大容量混融效果

在四维空间中,导演和摄影可在美术师提供的运动着的空间环境中和体现空间不断变化着的时间里,用多个角度自由运用各种摄影机镜头,采取推拉摇移、正反仰俯、加快放慢等手段,进行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电影画面的构图拍摄以及利用电子高科技手段,合成高妙的、异常真实的、扣人心弦的电影画面,也可简述为:以不同景象的视点。去展示视角的画面。

场景空间美术造型设计是在总体造型设计导引下的艺术成功,是人物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的综合体,它不但承载着地域、时代、历史、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地位、职业等各方面人文领域的重负,而且还包含着人物思想、情感、心理、心灵等方面的人本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们还要承担起多元融合,突出重点的艰巨任务等。因此场景造型空间设计必须要有多义性。那种单一的造型空间的说明性、衬托性,是影视剧时代的任务,绝非现代电影美术师的高标准、高水平要求。

构成空间的多种造型元素,形成了银屏世界里的视觉语言信息环境,这个视觉语言信息环境,不仅含有物质空间层面的语言功能,同时也具有参与塑造刻画人物、参与银幕影像剧作情景,昭示影片主旨层面的多重语言涵义和信息功能。它和影片的风格样式是统一的、和谐的、相辅相成的。构筑具有某种艺术风格和个性特色的造型语言环境,就需要体现在总体造型设计中,有时体现在场景空间或场段空间之中,有时体现在全片的色彩配置和色彩基调的组织安排里,有时则体现在人物造型的细节表现当中。

四、影视艺术塑造必须产生银幕视觉感染中的精密逼真效果

在整套系统化的立体造型设计中,总体造型设计与分场空间造型设计在气氛营造方面的统合关系(场景的层次、气氛、色彩、基调、意境等方面的氛围组成内容),人物造型与场景空间环境之间构成关系,蕴涵上的一场景空间的单层面与全片总体空间的多层面的融通关系,区域空间和场段空间的构成关系等等,都要包容美术师的总构思和具体造型设计的设想之中。

系统化立体造型设计还要包容对电影画面的构成、银幕影像剧作等方面的造型思维,即景――人,景――画,景――言,景――剧的四个合一。这些方面,不仅是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中的具体构思内容,而且也是美术师在艺术创造中不可缺一的造型设计的奋斗目标。

传统上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是,电影是照相式的物质复原,如美国的好莱坞的西部片,家庭,德国的言情片,法国的心理片,日本的警匪片,中国的历史片,意大利的社会片等。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造型细节,还是人物的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都给观众亲临其境的感受,甚至是生理刺激。银幕世界里这些视觉冲击力经过调动观众的思维,升华为艺术上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认识人物,理解主旨的目标。

逼真的纪实效果,并不排除某种造型形式的追求、提炼和加工。因为银幕世界里的艺术造型不等于自然的复制,原始的抄袭,而是美术师对空间组织、造型设计的有机构成,而且也是逼真的,给观者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审美享受。

因此,现代电影对影视美术设计的要求逼真精密的意义并非是单一层面的,而是多层面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种重复原始自然的生活逼真,绝不是艺术上的逼真纪实。

五、影视艺术造型设计在银幕上必须展现的民族化文化倾向

虽然现实社会生活中涵盖了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但是不同的影视作品的银幕表现,文化主题的内容表现的侧重则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是美术造型文化的母体,电影人物的造型包括服装的文化信息来自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母体之中,加之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因此,美术造型是可视性的服装设计刻画人物,创造银幕艺术形象的重要媒介。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3

1.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造型用光是电影摄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造型用光的渲染和烘托,电影摄影艺术的效果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光线可以构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使物体呈现出鲜活的立体感,细致刻画物体的微妙变化。光在摄影艺术中的视觉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画面明暗配置,构造视觉反差,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剧情表达。对于摄影家来说,创新光在电影摄影艺术中的应用,就如同艺术家描绘精彩的书画作品,通过对造型用光规律的摸索和光线特征的把握,充分传达造型用光的视觉语言。

2.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造型用光是构造影视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并形成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层次效果表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电影艺术创作中光线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差异性,可以从顺光、侧光、逆光等三个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对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这几种光的组合和演变,使作品呈现了各具形态的艺术效果。如顺光以物体受光面的均衡多层次、多维度地再现物体的质感和艺术效果。侧光表现出鲜明的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间立体感和层次感比较强。逆光侧重于对空间深度和环境气氛的烘托,偏向于对物体轮廓的勾画。

3.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光在色彩传达中的再现与还原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根据造型用光的特点,可以将光对色彩还原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光的属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自然光和人工灯光的区别,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从光的来源方向来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摄影过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直射光无论是线条还是影调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顺光与逆光的差异,顺光拍摄物体光线较为均匀,但缺乏相应的空间纵深感和画面质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摄影场合,这种摄影手法反而更能表达摄影效果。从造型用光的光线强弱来看,强光有利于烘托画面的层次感,制造出绚丽的画面,弱光摄影往往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造型用光在影视创作中有着特殊而又关键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摄物体的外观、立体空间、彩色构成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运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通过光线调节和搭配,尽量呈现出被拍摄物体的艺术性和视觉美感,巧妙运用不同性质的光线,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画面的意像中。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智慧与技巧并存,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应与“光感”,结合被摄物的影像特征,调和好画面气氛,增强被摄物的空间深度感和画面层次感,灵活运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术处理,既要求摄影师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水平,又要求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创新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造型效果。影视创作因为有造型用光的灵活运用,才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摄影作品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识,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为了渲染影视作品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就需要确定好光线方位、光线强度、光线性质等综合效果的处理。当作品中的光线、色彩等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宛若仙境而又难以言表的视觉美感。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加大造型用光技术处理在电影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将会推动电影摄影创作艺术的发展,并将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

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在影视创作中拓宽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有助于丰富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如电影故事情节中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表达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节和环境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巧妙运用造型用光技术,可以充分传达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挚的情感表达,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也可以做为重要的情节因素,通过造型用光的动态展现和运动韵律营造出或紧张、或欢快、或恐惧的环境气氛,进面渲染故事背景,丰富故事情节。造型用光还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效果,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引导被摄者调整姿态或笑容,或创造性地运用光线,让观众产生美的享受,阐释艺术美的主观认识。随着电影摄影器材的发展和摄影技艺的改进,造型用光的运用已经超出了一般艺术审美内涵,逐渐演变为一种多元的文化影像体系。一方面造型用光在展示自然鲜明个性,调节点线面、色彩、影调等诸多画面元素提升影视创作的形象感知,帮组观众从摄影作品回到现实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获得真与美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造型用光也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生活感知的同时,推动着艺术文化的前进,从早期的摄影活动到数字化语境下的摄影活动,造型用光一直伴随着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并成为推动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促进电影摄影艺术与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动

1.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有效结合电影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够超越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电影摄影艺术在构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让欣赏者产生实实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调节摄影画面效果的调和剂,将造型用光与取景构图、画面处理、题材创新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或精彩绚丽,或动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丽画面。有人将造型用光看作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视作品的画面气氛,突出画面的质感并不断提升画面的艺术造型水平。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善于全天候运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总能够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的有效结合,还要注重画面的影调与色彩之美,通过调节画面中明与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产生或具有强烈对比度,或柔和平缓的影调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造型用光与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结合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维度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艺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4

关键词:当代艺术流变;新媒体艺术;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16-02

一、当代艺术流变

当代艺术形态在实现各自独立的语言和社会任务时,也在信息时代互相渗透影响和发生变化。当代艺术流变的结果是产生出一种新的影像艺术:它是以追寻自由价值的当代艺术、叙事性的影像艺术和高科技数字影像技术整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新传媒时代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媒介的界限,整合了造型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网络艺术等所有现代艺术形式,是一种跨学科、多媒介的综合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以活动影响为特征的录像艺术和电影实验短片两种类型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表现手法更趋多样化,很多艺术家将无意识流的表演和各种非意识流的观念通过电影胶片重新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景观,并将其特意选择在一个相对有联系的空间中放映,形成空间化信息,设法开发人的潜能,产生出传统电影和电视无法达到的表现力和体验力。这种新媒体艺术流变虽以电影影像的表现形式为开端和基础,但在很多方面又超越了常规电影。这种当代艺术载体的融入,多元混合的视觉表达,观念造型的直接叙事,以及前卫性的表现形式为当代电影的探索发展提供了诸多形态和语言上的借鉴,也启发了当代常规电影美术创作的美学思考和语言表达。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观念和手法的影响下,当代电影艺术语言有所转向和吸收融合。

二、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表现形态

电影美术设计的美学思维既表现在一部电影的总体设计上,又体现在局部某个场景、道具、人物造型和镜头画面上。电影美术设计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将其设计美学理念进行宏观系统的分析总结,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遵循着当代艺术哲学思潮。当代电影美术和传统电影美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表现形态已经超越其视觉美学和空间美学的范围,它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和造型游戏,而是将其设计化、象征化和寓言化,使其充分传达电影作者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美术形态游弋于再现与表意之间,创作思维徘徊于守正与反叛之间。摒弃、超越现有的形式成为艺术创新的追求目标,差异化的美学影响着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审美结构,具有着艺术的时代创造性。

当代艺术的美学是多元性的,相辅相成的,因此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不是单一的美学观,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其审美特征也从原有的美术模式分化出来,并对整个美学格局产生影响。人们可以看到,电影美术的魅力并不一定在为故事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背景,有时也存在于自由的表意之中;电影美术造型并不仅限于塑造典型的环境,有时更存在于情节冲突和精神内涵的表达之上,其所具有的时代精神蕴含于叙事和情感的内在性中,更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形式特征。

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银幕造型一直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构成元素,直线透视、镜头构图、光和色彩处理,在很多画面中能看见特殊视觉美感的绘画作品的影子。在卢米埃尔的影片《水浇园丁》是受刚丹画册中的漫画《浇水人》的影响并把其转换成银幕造型的;雷诺阿电影《法国康康舞》把法国印象派绘画手段和形式运用在镜头画面中;爱森斯坦在影片《伊凡雷帝》中,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悲痛》的构图,但在与《悲痛》截然不同的形象体系方面加强了镜头的情绪感染力;英国影片《哈姆雷特》、《孤星血泪》、《送信人》、《苔丝》等,继承了西欧古典绘画传统,画面以严谨、典雅、细腻的古典美见长;在黑泽明的影片《梦》的影像造型上运用了梵高的笔触和质感,让人分不出是在画作还是在景物之中;第五代导演的《黄土地》吸取了油画家尚阳的西北黄土地系列油画的构图元素;《罪恶之城》中给演员的不同的用光把演员从背景中抽离,还原原著漫画的黑白两色局部施加单色彩的风格;叶锦添在创作《夜宴》的美术造型时运用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画面风格,强调明暗对比,把物体完全沉于黑暗中,再用集中的光把主要部分突出出来,使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形体结构厚重,加重其戏剧性的视觉光效;《潘神的迷宫》导演受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画影响,将其色彩风格采用到影片中,使电影充满着黑色和邪恶的魔力,甚至在影片的具体场景中,大厅的壁画直接挪用了戈雅的作品,使影片的反战主题得到深化;电影《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故事直接来源于荷兰绘画大师杨?维米尔的同名油画作品,影片中的画室、客厅、厨房、卧室、街区小巷、菜市场等等场景画面的构成,空间色彩的运用,影调的氛围等,都是直接运用的画家的造型意识与艺术风格,使影片充满了北欧的民俗风尚和特色,使静态与动态,绘画与影像、平面与立体的置换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电影《戈雅》取材于西班牙绘画大师戈雅,影片在表现戈雅生平中,直接把戈雅的油画作品的情节、造型换成舞台立体造型,再用镜头语言转化为电影,在如梦似幻的光、色、调的变化中展示画家的心灵世界;影片《弗里达》中,把弗里达的超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和影片的超现实表现手法融合一体;格林纳威喜欢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纳入电影的表现形式中,善于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借鉴,在影片《画师的契约》中他探讨了电影与绘画的关系,在影片《厨师、强盗、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中,其中厨房小伙计采用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画中的姿势,看似是对古典绘画造型的模拟和照搬中,实质上使电影充满了关联性的可能,内涵更加丰富;影片《绿茶》中,美术师韩家英把平面设计思维和字体元素运用在电影美术设计中,酒吧的玻璃里重叠的残缺的汉字增加了剧情的迷离与恍惚气氛,把电影美术的视界从绘画延伸到了现代设计领域。

当代艺术的形式与流派更为多样性更为广泛。美国新锐女导演茱莉・泰摩的影片《提图斯》中,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解构,在古代的场景、道具、服装的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现代元素,宫殿、服装、摩托车、枪械、可乐等现代用品,其中古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造型素材,运用并置、对比、交错、渗透等手段,打乱时空加以重组,在造型上进行一系列非常规安排,充满了后现代解构主义风格。导演蒂姆.伯顿在其影片《理发师陶德》、《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记》等一系列影片中运用其一贯的手法,夸张的人物造型、幽默、柔情和恐怖混合的恰到好处,被人称为哥特风格。影片《狗镇》采用极端的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着重设计本身创造另类的舞台表现空间,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一种简化美学和减少美学,通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重新组织、简化,达到极简主义的艺术风格。《秋菊打官司》的“偷拍”是纪实风格极化的一种表现,质朴的拍摄手法,营造出真实的气氛把现实主义造型引向极端。《发条橙》中“奶吧”的造型与《3idiotes》中座椅的造型充满了波普主义风格。《弗里达》以人物活动影像和美国各地标志建筑景观的拼贴构成,更是波普主义的延续。《三峡好人》及《让子弹飞》中用一些象征性符号和大量沉重的现实隐喻,充满个人意愿和表现观念的随意性和戏性,为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表现。个人化叙事化设计也在延承传统电影美术理性基础之上进行探索,《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采用的极富诗意的自然空间造型,如诗如画的美术意象映像出普通小人物对生活的感悟;《双旗镇刀客》中西部小镇的简洁个人化的独特造型,使故事更惊心动魄、意境完美;《东邪西毒》中虚虚实实的空间造型虚幻诡异,超然于世;《卧虎藏龙》中尽可能挖掘中国古典异质视觉文化;《英雄》中色彩造型的双重译码,极色表意等等……这些独异的设计,在全球化的今天突破了美学的专制和实现了多元化的创新。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数字特技虚拟电影美术设计还包含了当代技术美学,突破了传统造型手段和时空向度。影片《阿凡达》以虚拟的空间美学代替了实体的视觉美学,给观者带来在传统空间中难以获得的感官愉悦和精神享受。数字化模式为影像空间带来充满活力的新的技术品质和审美维度,这种新的美学冲力,将广泛的渗透到当代的电影美术创作中。

总之,艺术形式的创造和理论的形成与更替无法避免和拒绝世界变革的影响,在世界日新月异的现象影响下,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艺术流变的各样化给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带来新的色彩。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审美思维包含了文化、差异、置换、神话、分极等思维,它们为电影创作尤其是银屏造型设计带来了无限创造潜能和审美视野,也创造了造型审美,情趣审美和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银屏新景象。

三、当代电影美术的发展意义

艺术是创造,是探索未知,是创造表现视觉空间的新方式。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锐变和发展。当今电影美术设计的主流依然是传统的写实的手法,但这并不能反映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的本质,更不能代表当代电影美术设计美学的发展方向。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从传统常规的电影美术形态设计到新的差异性和解构性的超前设计,再到包容性的相互渗透的多元共存的状态,由此进入新的电影美术时代。新的美术精神使电影美术设计更富有深刻意义和内涵的艺术,更富有表现力和观念性的艺术,并将会超越电影本身。

在艺术创作中,先锋设计与主流设计之间存在的矛盾显示着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相互补偿和平衡。当代电影美术设计与传统电影美术设计并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各种银幕空间造型形式和理念相互吸收、相互融洽,并最终丰富了电影艺术的面貌和文化功能,使当代社会中人丰富复杂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愫在电影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和满足,其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对现时文化情愫高度整合的艺术经验和美学思维上,对当代其他领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5

[关键词]中国电影;美术元素;运用

我国传统美术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电影艺术却只有短短的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尤其在我国短暂的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美术元素参与了电影艺术的设计与制作,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随着我国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影艺术对于美术元素的运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美术设计元素通过电影中的布景、道具、服装、光影等设计,营造出影片的一种逼真而又虚幻的“意境”和“幻景”,通过美术元素参与设计,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精神与风采。中国电影中的构图与色彩、光影造型与时空营造,都具有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如中国人民最喜欢的“中国红”就被张艺谋广泛运用于影片的制作当中。中国美术与中国电影艺术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发展,也为中国电影艺术走向世界抹上浓重的一笔。

一、中国电影中美术构图元素的运用

美术构图,是为了画面的美感,是为表达画面的主题思想和寓意服务的,那么电影中很好地运用美术构图这一元素,能够突出影片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影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从观众视觉上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一种画面的美感,更好地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打动观众。很多中国电影都采用了美术构图元素,使电影画面的叙事性与造型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体现了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为电影主题风格服务。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所导演的《黄土地》《红高粱》《老井》等优秀影片,都很好地运用了美术构图这一手法。如影片《黄土地》的开头:满眼的黄土高坡塞满了画面,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总是占据着影片画面的三分之二的空间,一位八路军战士爬过了一道道黄土高坡,走向生活在最为贫瘠的陕北山沟的乡村,收集民间民歌“信天游”,为抗日战争服务。这样的构图结合着哀婉忧伤的音乐,让观众全身心贯注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之中,也为影片所要叙述的故事做好了很好的视觉和感情的铺垫。厚重的黄土地与信天游的音乐背景,为广大观众讲述了一个军民爱情故事。八路军战士看到一支迎娶的队伍在唢呐锣鼓的吹吹打打声中,行进在影片的画面之中,那构图几乎都是对角线构图,一是为了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力,二是也符合黄土高坡的自然地貌。在影片中,黄土地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只是在画面的上端留下一线蓝天,这样的画面在影片中很多,一是表现黄土地的荒凉和贫瘠,二是表现了陕北人民生活的沉重,三是为女主人公最后偷偷参加八路军埋下伏笔。单说影片的开端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美观和印象,这就是美术构图元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论什么样风格的电影作品,都离不开美术构图元素,通过美术构图把每一组镜头画面都设计得符合影片主题表达需要,通过画面虚与实、形与量的比较、比例的对比,营造出生动唯美的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元素的运用

色彩是美术作品离不开的重要元素,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色彩基调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中国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白色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哀伤,白色也代表着纯洁;红色用来装饰喜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也有祈求平安和辟邪的寓意;黄色在人们思想当中就是权贵的象征,具有大富大贵的寓意;绿色代表着生命与和平等等。色彩元素恰当运用于电影艺术,可以为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服务,也更能增加画面视觉冲击力,很好吸引观众。在黑白电影时代,画面色彩虽然单一,但是画面通过不同黑白层次色彩也能表达电影的主题。在彩诞生之后,美术色彩元素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色彩语言,色彩元素被电影人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作用。尤其在中国电影中,色彩的运用更是精道凝练,运用不同色彩基调来表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影片很多,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量运用了金黄色,反映了荒淫无度的宫廷中充满着诡异、恐怖和残酷的争斗,大片符号化的金黄色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在感官上刺激观众的视觉。导演张艺谋是电影运用色彩的高手,他电影中色彩元素的运用极大烘托了影片主题,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尤其“中国红”被张艺谋运用到了极致,在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中,那些红灯笼、红棉袄、红盖头、红嫁衣、红辣椒、红花轿、红剪纸等等,这些红色给人一种温暖和活力。影片《红高粱》中大片的红高粱象征着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顽强坚韧、英勇无畏、朝气蓬勃而又狂放不羁的劳动人民,他们敢爱敢恨,敢于同日寇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一盏盏大红灯笼像火一样温暖,与灰色的高墙大院形成鲜明的对比,冷暖对比营造出生活在这里的姨太太们悲催的囚禁生活,这些色彩的运用,都对突出影片主题思想和增加影片的文化内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形成电影的艺术风格重要元素。在中国电影中往往运用黑白与彩色进行影片故事回忆。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一反常态地运用彩色表达回忆的内容,象征过去的夫妻浪漫的美好幸福,运用黑白表达“父亲”去世后“母亲”现在生活的凄凉和忧伤。这种黑白与彩色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恰当地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也积极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当然除了张艺谋导演成功地运用了色彩元素,其他很多国内导演也是如此,尤其很多主观色彩的运用更能增加影片的艺术魅力。

三、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电影艺术中的美术造型包括场景、人物、服装、道具、色彩几个方面,美术造型运用于电影艺术中甚至还参与到了剧本的讨论、后期制作,乃至于电影的主题和结构等方面。美术造型元素运用于电影艺术中各个方面,对一部电影的整体视觉造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造型艺术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电影作品通过人物造型、场景布置和色彩对比等美术造型设计来完成。电影艺术是一门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与时空艺术的综合体,美术造型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电影造型艺术当中,电影制作人运用电影手段和方法,创作出以造型语言为基础的并能充分发挥出电影特性的电影艺术作品。在电影场景设计上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要求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逼真地为电影作品创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与生活环境,把观众带入到一个逼真的时代氛围,仿佛置身于电影营造的那种情景之中。如电影《活着》,电影开头从福贵的场景、一路回家的场景、家中衰败的场景,塑造的都是那么真实可信。随着福贵一生的坎坎坷坷经历,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场景的设计都离不开美术造型设计。

电影人物的塑造更是如此,美术造型的参与保证了电影形象的典型性和艺术性。如电影《手机》中主人公严守一的形象塑造,假话连篇,言口不一,居然还能主持《实话实说》电视节目。《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那种憨厚朴实的形象塑造,与奸诈狡猾的贼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同一个演员在不同影片中通过美术造型的塑造,可以扮演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电影《叶问》和《锦衣卫》,演员甄子丹塑造了爱国大侠叶问和青龙的形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影片中的服装设计更是需要美术造型设计,古装戏、现代戏、战争片、爱情片等根据不同年代和需要,要有与之匹配的服装搭配。道具上也需要美术造型元素,如电影《活着》中的道具瓷器在不同时期不同变换,显示了影片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遭遇。影片开始输掉一切的福贵回到家中,高宅大院内摆放的都是一些实用的小瓷器,标志曾经辉煌富裕的家庭已经衰败不堪。气死父亲之后,福贵只能变卖碗、壶等生活必需品,可见福贵穷困潦倒到什么地步。通过一些电影道具造型设计揭示了社会与人生的风云变幻。

四、中国电影中时空营造与光影造型

电影艺术既是视听综合艺术,又是时空艺术,电影美术在塑造电影时空方面具有兼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电影利用美术的透视手段来营造电影的空间,通过一组组具有立体透视的镜头画面组合与剪辑,在播映过程中又具有了时间性。银幕上的造型形象通过美术透视法则营造出逼真的虚拟空间,播放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和运动因素,就构成了电影艺术性的重要元素。电影艺术利用美术、蒙太奇、摄像、表演和光影等手段,营造出来一个四维虚拟时空艺术。电影美术师在场景设计上要首先树立运动观念,设计出来的立体空间一定要与剧情相符合,更要考虑到摄像机镜头的特性和拍摄镜头的运动变化,拍摄出来的场景空间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如我国的神话题材的电影《神话》《人皇伏羲》《白蛇传说》等都利用了美术透视营造出逼真的四维空间场景。另外,美术讲究明暗关系,通过明暗层次进行艺术造型的塑造,那么电影也利用了光影效果来营造画面的明暗。运用光影效果营造出来的电影画面的明暗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如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中《花样年华》。大部分画面拍摄都很暗淡,既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符合生活的真实,这样的明暗场景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电影离不开光影造型,美术利用光影塑造明暗关系,那么电影利用美术光影造型因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五、结语

电影艺术需要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来展现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鉴赏。这就需要美术元素的积极参与。美术设计在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艺术趋于成熟发展,电影美术参与程度与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美术元素渗透在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美术元素全方位、多层面、多视点渗透于影视艺术,因此要想提高电影艺术的视觉感召力,必须依靠电影美术的设计和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一部优秀的影片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导演的精心策划,更离不开美术设计元素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涛.浅论电影中美术视觉造型的重要性[J].电影文学,2009(09).

[2]胡佳佳.中国电影中美术设计元素探析[J].电影文学,2012(06).

[3]刘传富.张艺谋电影中美术元素的运用[J].芒种,2013(06).

[4]周鸣勇.中国电影中的美术设计探析[J].大舞台,2013(05).

[5]关鹰.试析中国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元素[J].短篇小说,2013(20).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6

[关键词]电影艺术造型元素画面镜头声音《活着》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10

电影艺术是近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它不仅综合了各门类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艺术自身的新特性。本文试图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为个案,对电影造型艺术中个元素的作用进行详细论述。

一、电影艺术中画面的作用

电影画面与摄影、绘画一样具有造型性。造型一般通过摄影造型、艺术造型、演员造型来完成。造型元素包括构图、光和色。影视艺术通过这些造型性手段所展示的直观视象,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即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式的国际语言。

1.艺术构图的作用

影视构图就是处理人、景、物的位置关系以及形、光、色的配置关系。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主体——构图的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环境——主体或者也包括陪体所处的环境。这三者构成一定的关系,后两者是为第一者起修饰和映衬作用的,通过线条、体积、位置、视点、亮度、色彩等方式来完成。

影视构图保证了影片的叙事性,表意性与整体性。影视构图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主次,整个画面的美感,与具体叙事情节的相互配置关系,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电影《活着》中,画面的构图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影片开头,福贵与龙二的场面中,作者注意到了主体与陪体和环境的关系,通过环境的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的构图,再到环境当中福贵与龙二的刻画,不仅在叙事上确保了故事情节的流畅与清晰,更保证了画面构图的整体性。陪体和环境衬托出了主题的形象塑造。

2.艺术光影的作用

影视影像是以光影成像的。光影的造型取决于光的质量,光的方向,光的亮度,光调。这四个方面以摄影机对光的不同的摄入方向、光线处理,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和创作意图。光具有表意功能、造型作用、改变画面内的影调结构、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突出主要人物,隐蔽非主要人物。在渲染环境气氛方面:利用光线来模仿大气透视规律,塑造一定的空间深度,表现某种环境气氛。比如在电影《活着》中,光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一开始的里灯红酒绿的光影效果里,突出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贵的形象,隐蔽了次要人物,同时也塑造了当时社会盛行的环境气氛。

3.艺术色彩的作用

电影中的色彩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色彩的处理与选择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效果。通过色彩的变化制造艺术效果,表现对比强烈的内容区别;通过色调的处理,使影片的整体造型有一种喻示和内涵。影视艺术色彩通常具有表意功能、还原功能、营造气氛等功能。在电影《活着》中,色彩在喻示和内涵的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部戏的时间跨度是很大的,一直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后期。在福贵还是少爷时,终日以为乐,用暖红色的调子来渲染与街道的喧嚣与奢华,后来用冷色的的调子来塑造福贵家族的败落,色彩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浮华背后的败落与辛酸,也预示了时代将要变迁。当到了50年代,影片整体有偏向灰色调。通过灰色调子表现出了物质生活极大的匮乏,灰色的贫穷的生活与贴满墙壁的红色招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都体现出活在当时政治神话下的人们生活的无奈与麻木。电影通过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结构整部影片,但在总的基调又保持了统一。在电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及其关系构成而形成丰富的表意性,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并增强了色彩的局部表现力。

二、电影艺术中镜头语言的作用

一部电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镜头,分镜头便成为电影最富于魅力的表现手法。而分镜头对电影的影响就在于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影象时空。

1.镜头时空塑造性的作用

电影在时间的推移中展示空间,在时间的流逝中呈现时间,电影也被称为时空艺术。电影能对现实的时间做延长、缩短停滞,重复等创造性的处理,能把过去,现在,未来组接在一起,可以说,电影是一种假定性、艺术化了的时间形式,既可以产生现实时间运动真实感觉,又享有现实时间不具有的自由度。摄影技术和剪辑技巧的发展,使得保持在胶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组合,实质上这就意味着可以从特定的艺术材料中抽取出时间和空间来重新构造。例如:在电影《活着》中,福贵把家族留下的房屋作为赌债偿还给龙二,福贵的父亲受到了刺激一时昏倒在地,上一个镜头还是福贵父亲昏倒在地,后一个镜头就变成了福贵父亲的遗像放在一间小屋中。这些组接的空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却是合理的。这就是所谓的“蒙太奇”技巧。这样,影视艺术就能打破现实时空和上演时空的束缚,既可以集中、压缩,又可以延伸、扩展;既可以自由地转移、反跳,又可以灵活地跨越、并列,可以说能用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引导我们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影视再造时空,也不是可以无限自由的,作为艺术,它再造时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现的内容所制约,它应该符合观众的心理活动规律。

在电影《活着》中,时间跨度是很大的,一直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到后期。但通过镜头的淡入淡出,几十年的人生在几十分钟里得以呈现。影视镜头重构的时间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时间的性质。在影视中,时间可以加速和放慢,几年的情节,数秒即可带过,而几分之一秒的时间流程,却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来显示,甚至,可以让时间停止(定格),让时间消失(跨越)等等。影视艺术的空间重构,常常是按时间的重构来进行的,如果说绘画和雕塑是将时间空间化,那么影视则是将空间时间化了。

2.画面运动性的作用

电影是一门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所以,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连绵不断的运动着的画面,给影视带来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画面的运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这种节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长镜头的运用所制造出来的,由镜头的推、拉、摇、移与变焦所造成的运动的幻觉。是将镜头按不同的长度和强度关系将其联接起来而产生的。影视画面运动的节奏,是情节发展的脉搏,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绪气氛,或紧张、亢奋、痛苦、喜悦、沉闷、压抑、伤感等,能修饰和强化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情感。在电影《活着》中,当福贵的媳妇带着刚出生儿子来到福贵家里,在外的福贵拉着小女儿奔走回家的一幕,用了跟镜头来表现,镜头加强了速度感,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急切的心情。画面运动的节奏,不仅仅是根据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和强度来确定,也不只是根据情节进展来确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画面内容所激发起的观众的兴趣的程度来确定。镜头太短,不足以展示内容的内蕴,如果镜头冗长,就使人厌烦。如果镜头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时切断,并由另一个镜头所替代,注意力就会不断被抓住。

三、电影艺术中声音语言的作用

视听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不可分割的,电影和其它电视节目一样,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展开的。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立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在视听艺术中有着积极的、多方面的表现作用。它用自己极具魅力的独特手段对画面进行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是影视艺术中的重要创作手段之一。

1.音响效果的作用。

(1)增强银幕空间的造型力量

影视艺术在时空转换上要比戏剧艺术灵活得多,但就画面本身而言,它也要受到银幕画框的局限。但声音进入影视后,这种局限性被打破了。影视音响的空间表现力,不仅扩展了画面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银幕空间的造型效果。

(2)渲染环境气氛

音响能增加画面形象的真实感,加强生活气息.扩大视野和加强画画的表现力。自然界以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音响足丰富多彩的,宁宙万物在不停地运行,同时也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3)可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背景音乐的作用

(1)影视音乐的作用

音乐情绪的烘托渲染不仅会使画面形象更加突出和丰满,同时音乐还具有影响画面情绪基调的作用,能够使人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通过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两种形式,凭着音乐自身丰富的抒情能力,起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细腻心理活动的作用。音乐可以用于镜头的组接.能将画面内容上彼此毫无关系的镜头组接起来,从一个镜头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镜头。

(2)音乐与影视节奏

音乐有助于形成影视节奏,形成作品节奏的关键是镜头的组接和画面内人物的动作,但这些因素形成的节奏可以通过音乐来调节:快节奏的动作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更快;慢节奏的动作配以慢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更慢;慢节奏的动作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加快;快节奏的动作配以慢节奏的音乐可以便这一段落的节奏减慢。

四、小结

电影艺术作为当今最能够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之一,拥有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优越性,特别是对其它形式艺术的巨大包容性,以及对其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与改造,使得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电影的造型元素才能真正理解到影视艺术的精髓,从而为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隆民,王莉娟.论影视艺术[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3).

[2]宋振文.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戴剑平.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4]姜敏.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文艺研究,2004,(4).

[5]宋家玲.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当代电视,1987,(3).

[6]李磊明.数字化时代的影视艺术[J].电视研究,2002,(1).

[7]陈欢.有感于影视艺术的融合[J].当代电视,2004,(8).

[8]粱光弟.荣辱观:影视艺术的精神坐标[J].电影,2006,(5).

[9]李泱.影视艺术的魅力何在[J].教育艺术,1994,(5).

[10]刘增林.英达和他的影视艺术[J].民族团结,1995,(7).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7

一、电影美术

(一)电影美术的意义

电影美术是根据电影剧本的要求对场景画面进行设计的一门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人物造型设计、场面景观设计以及电影艺术的整体设计。美术师们通过电影载体采用逻辑思维的创作艺术手法从而实现形象思维。逼真的艺术画面和第一视觉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影片的现实意义及其艺术内涵。

(二)电影美术的特点

电影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载体,各种艺术都必须服从影片创作的需要,这是它们共同的特点。当然这个载体载的不是一个个集装箱,而是各种艺术形式为了电影艺术的完美创作而有机地融合,成为和谐的统一体。电影美术以剧本和导演构思为基础,在故事片创作中,通过环境造型(场景设计、布景和道具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自然景观的选择等)为影片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通过人物造型(主要是化装和服装设计)创造生动的富有内涵的各种典型人物形象。

(三)电影美术的分工以及具体工作

电影美术分工很细,有电影美术指导、副美术、电影概念设计师、道具设计师、陈设师、制景师、服装设计化妆等。电影美术的具体工作包括绘景、置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美术、字幕等内容。电影美术是影片视觉形象造型的基础,它是根据电影剧本的故事进行视觉再现的艺术创作。电影美术以形、光、色等各种造型手段为影片设计出可供导演、摄影师讨论的蓝图。因此电影美术必须符合影片整体造型要求,实现导演、美术与摄影三位一体的统一构思,并要注重造型设计与影片的题材、样式、风格的和谐统一。

(四)电影美术的发展现状

电影美术为电影制作提供人物形象、场景布置、道具服装等艺术设计,提供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性格的设计,是影片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影片自始至终潜移默化地、无所不在地浸透着电影美术的汗马功劳。无容置疑,电影美术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电影品质的优劣。因为电影艺术第一视觉的强大触及力,人们在欣赏电影艺术和享受影片故事情节带给愉悦的同时忽视了电影美术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电影美术在一部优秀成功的电影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充当着“无名英雄”。然而人们却对电影美术这门艺术不是十分了解,也并非十分青睐。当前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电影美术专业人才不足的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教育考试院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11家影视行业组织委托,在北京合作开展影视艺术类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影视职业水平认证考试,希望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努力加快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电影事业所面临的新的形式。

二、电影美术与故事情节

电影是一门包括文学、美术、摄影、音乐的综合性艺术。从电影诞生起,美术就和电影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美术是电影的母体,不同时代美术形式都为电影发展提供了创作的养分。但是从本质来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以一定的物质媒介,经过美术创作者的再创造,以二维或三维的形式再现于空间的艺术形态。它的创作目的在于通过视觉上的审美感受来引起观看者心中的共鸣。而电影是一种时空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与蒙太奇手法,在导演的总体指导下,由演员、摄影师、造型师、灯光设计师等艺术师们所共同努力创作的,在空间上三维,在时间上一维的综合艺术形态。从创作目的上看,一部影片所有的元素都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的。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却会让观众在欣赏时忘记视觉上审美的主动性,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所以影片的场景、造型、色彩、光影等等电影美术元素,都是镜头语言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电影创作者而精心创作,在不知不觉之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在观众心理上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电影美术对影片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探析

(一)场景设计与情节推动

所谓场景设计就是为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创造典型环境。电影与戏剧不同,它的“非假定性”使一切景物元素都必须达到逼真的效果,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电影所营造的氛围。场景的设计要与时代相符合,要与人物的命运变化相符合,还要与导演的创作意图相符合。也就是说,场景设计要从空间、环境等因素来寻找视觉形象,并最终传达文本的理念构思。电影中的场景设计反映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二)人物造型与命运发展

电影美术师在对电影剧本文字的描写通读之后,通过人物形象和服装效果的设计将思想中的人物转化为具体的人物造型。人物的化妆和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特征都是相吻合的。而服装设计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是剧中人身份、地位、生活境遇、情感改变的最直接反映。人物造型设计反映了电影情节的变化发展,并暗示着情节的发展趋势。

(三)色彩与情感渲染

众所周知,光和色也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一部影片,起码要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在影片向观众展现的过程中,光和色可以统帅人物、环境以及道具等等,可以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导演想让观众首先看到的东西,并且烘托剧情气氛,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光和色统领着影片的色调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视觉型影视越来越走向大众。处理好色彩和色调问题,使影片各因素的色彩整体上和谐统一,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电影美术工作者身上。

(四)光影与气氛营造

光影效果是电影画面明暗构成的效果。光影的恰当运用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冲击,也具有一定的情节叙事功能。影片的光影效果是由光的强弱所形成的。光的相对强弱度不同,形成了画面从高调到低调的不同档次,高调的明朗和低调的深沉,分别适合于不同情绪的场景。光的投射对所有的物体产生的纵深、明暗、光影分布的效果,这是电影美术师为场景作气氛营造时所必须考虑的。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8

关键词:电影,美术,色彩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视觉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影视制作当中,传统电影美术的制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随着视觉类型电影制作方式的日益完善,传统电影美术与数字化电影美术的历史性跨越日益显着。电影美术作为电影主创之一,就其本质而言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但从时空角度来看,电影美术不是瞬间摄取的静态造型艺术,而是运动着的立体造型艺术。

二、电影美术的内涵

电影美术是指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可视化形象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主要是通过影片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方面来表达逻辑思维进而实现形象思维,它直接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对影视作品的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影响。虽然,电影美术是与自己的母体美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美术和电影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美术的艺术形态特征是物质媒介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性,电影则是时空艺术,它的形态特征是既有空间维上的造型性,又有时间维上的运动过程。美术不受物质世界的时间性约束,电影则兼有空间的二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三.电影美术的创作要素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的成功与否。电影美术不同于一般绘画创作,美术一进入电影就改变了它原来那种独立创作的特点,而使自己成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部门。电影美术创作的过程涵盖场景设计、环境与个性的设置、气氛的营造和影调及色调的确定。

首先,电影美术师应该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在设计构思阶段,电影美术师要寻求一种途径,一种方法和形式,最完美地将剧本中的抽象文字和导演的意念化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并且与导演、摄影等创作人员共同完成最终银幕空间形象化的影象。其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设计和制作出符合电影主题,具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使电影艺术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电影美术设计为人物的行为提供“典型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和思想,显示一定的个性、习惯和爱好。当然,电影的美术造型是必不可缺的,影片中景物的个性源于两个条件:人物个性和所处的规定情境及创作者的选景态度,即怎样使它以最有力的影像浮现在银幕上去感知于观众。再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凸显电影的主题。氛围是特定生活中弥漫于人们周围特定的空气状态,在表现银幕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氛相对环境而言是更重要的,环境只能客观地表示剧中人的所在地,却不能表现当时剧中人的心情变化,而气氛则尤能反映和烘托人物心情的变化。最后,光和色是电影造型中极重要的元素和手段。光与色是在影片的时空流动中展现其生命,并以个性显示影片造型所表达的情绪、意境和风格。影调和色调和影片的样式是密切相关的,是其具体造型的体现,当美术师出于对未来影片样式的理解,试图寻求影片造型的整体基调时,他必然思考这两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对这两方面作出艺术的安排。

四、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视觉型影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在未来的影片中,美术师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色彩和色调问题,他要从影片整体造型角度处置色彩使其整体上和谐统一。影片的基本色调本身就具有意义,影片的色彩也就是贯串全片的线索,下面以张艺谋导演深入人心的《英雄》来侧重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英雄》影片中人物服装色彩设置上就独具匠心。秦王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是单一的深重黑色,与秦王宫殿铁黑色调浑然一体。无名穿着黑装依照秦国律例至秦宫殿受封奖,与秦王“十步”之距对饮,秦王、无名、长空、秦剑客等服色在黑色纯度和亮度的设计上则依次由深重至浅淡,这种构成符合秦尚黑,并寓意黑的权威和政治影响,也暗示一种对秦政的不满与反抗。残剑、飞雪、如月的衣装色彩纯度高、色泽鲜亮,质体轻薄,虽靓丽飘逸却敌不过黑奋的威重力量。除了黑色,《英雄》中还有其他多种色彩表现。在《英雄》中,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故事的基调是红色的,反映出无名潜意识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报仇的血性和血气,想象中即将出现的刺秦场面使无名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鲜红的像血一样浓烈的色彩,此时秦王眼中和无名看到的色调是一样的,充满了血红的仇恨和杀气。而当秦王发现了无名的真实意图时,他想象中的一切都笼盖上了寂静的蓝色,因为他所面临的绝境使他不得不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用理性和智慧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时,柔和的绿色成为叙述的基调,一方面它展示了残剑给无名讲述时那种超脱仇恨,回归到宁静、博爱、真朴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无名向秦王转述时悟出的那种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的心态。

总之,电影《英雄》是一部由红、蓝、白、绿、黑等多种色调来讲述的故事,它的情节的感人之处不在于故事的大起大落,而在其细节的精致和典丽,色彩和画面的视觉统一在《英雄》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结语

总之,色彩在影片中,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还要构成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只有当色彩融合在影片剧作之中,形成电影剧作的色彩结构,并且本身成为剧作内容,色彩与影片的关系才达到了“化”的境界,电影色彩的意义也才

能真正得以体现,色彩在影片中的生命品质才能得以存在。一直以来,影视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当然影视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影视美术的重要贡献,更离不开众多的幕后影视美术工作人员,影视和美术的紧密结合必将带动影视产业和美术艺术形式的绚烂盛开。

参考文献:

[1]金海靖.论中国新武侠电影的美术设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4)

[2]宋军.浅谈电影美术[J].电影评价.2006,(10)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9

[关键词] 美术  电影  艺术联系

 

一、美术与电影的艺术渊源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美术传统,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绘画一直被认为电影艺术的母体艺术,是不同时代和流派的美术作品为电影的视觉造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养分。彼得·格林纳威曾说:“我从来都深信,几个世纪以,无数在电影家之前的画家们对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大批载着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切关心画面,渴望制作画面的人都应回过头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巨大宝库。”一部电影的视觉风格由构图、色彩、光影、运动等元素构成。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影片视觉结构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创造出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影像画面,并体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可以说电影的产生是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光学技术、摄影艺术共同结合而生发的产物。

   因此,电影在视觉造型、色彩、光影上吸收、融合绘画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在中外电影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艺术观念的变化,电影表现语言也日益丰富。世界上一些有着美术经历的电影大师更是恰到好处地将自己的美术修养和技巧体现在自己的创作里。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早年学画,深受日本传统美术影响。他的影片的视觉风格洗练,纯净而古朴。黑泽明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他的许多影片都是先画好镜头画面。仅《乱》和《影子武士》就分别画了好几百张,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美术素养。在实际拍片时,他甚至要求演员按照构图中指定的位置来表演,不能因偏离造成构图中的不均衡。日本著名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指出:“……黑泽明的作品同日本古代美术的传统深深地连接着。”被誉为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的格拉杰诺夫同时也是画家,他的影像结构奇特而均衡,色彩含蓄、明净,艳丽而和谐。由于画面中没有大的透视与景深,所有的事物都仿佛呈现在一个平面上,如同一幅幅中世纪的壁画。格拉杰诺夫把自己对绘画、宗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融汇成诗化的电影语言。其影片的视觉风格独树一帜,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法国电影大师布莱松在做导演之前是画家,有着相当高的美术造诣,因而他的影片中显露出法国悠久、独特的美术传统造型韵味。

   与以上几位电影大师相似,英国著名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早年受过完整的美术教育,对美术理论和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精通艺术史,17岁时就开始举办绘画展览,曾一度为自己是做画家还是做导演犹豫不决,后来却成了“电影圈里的画家”。格林纳威对西方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绘画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力,并且一直从事绘画创作,因此他在导戏时美术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他,他的许多影片中常出现艺术大师绘画的影子。

二、电影本质属性对美术手法在作品中展现的要求

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它的美术属性的体现被看作使整个影片水平的重要标志,每一部电影都有专门的美术师在掌控作品光影、色彩、造型等元素。美术师在拿到剧本进入构思阶段,在把握主题意念的基础上,确定基本情调的基础上,要探讨影视作品的总体造型结构并形成造型基木框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在于要对不同主题、不同结构影视作品的设计要采用不同光影、色彩、造型形式,要“量体裁衣”,找到恰当的、独特的造型结构和形式及落实构思的途径。

首先,电影美术属于时空艺术,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对于电影美术来讲更突出了综合性、兼容性的特点。银幕造型形象的时间因素和运动因素、色彩因素是构成电影艺术性的重要元素。蒙太奇、长镜头、表演手段、美工手段、造型手段等,摄像、表演、光影、色彩、字幕、布景美工、道具、化装、声音等表现手段最后融汇在流动的画面与伴音中,电影造型形象成为一种在时空流动过程中展现的空间造型,具有四维空间造型的特点。这就要求电影美术师在场景设计上要树立运动观念,并且,要使立体空间环境符合剧情要求,符合摄像机镜头特性,符合镜头角度和运动变化。

其次,电影美术设计的创作方式以剧木为造型构思的基础,各种造型手段的设计均要以剧本为依据。一部电影在剧作结构、情节安排、人物关系、场景设置等方面会有许多差别,而且都会涉及和影响到电影美术设计的构思和处理方法。电影除了文学剧本之外,还有一个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导演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和总体构思与意图明确化、具体化。

第三,电视和电影美术所创造的银幕和荧屏的造型形象和画面效果都要求达到视觉的逼真性。电影的荧屏形象的逼真性,是由电影特殊的传播方式,摄录手段造成的,所以电影美术已经不仅仅是平面的绘画,而是受着传播、制作方式制约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数字传播手段,先进的摄像机械、录音设备及编辑电子化系统、激光视盘等的采用使荧屏的仿真度、清晰度越来越高。

对于同为视觉、听觉综合艺术形式的电视剧来说,电影在美术制作、表现、传播等方面存在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质材料、制作方式、传播途径及审美方式等方面,因此,必然会影响到电影美术和电视美术创作的不同。

首先,电视剧与电影在美术形式上存在制作方式上的差异。制作方式的差异首先是媒介材料,摄录工具的不同。电影的媒介材料是胶片,而电视的媒介材料和传播工具是摄像机和磁带。电影的样片是要经过洗印才能看到结果,如要重拍技术要求很复杂。但电影的银幕放映效果、清晰度要大大优于电视剧。而电视剧的制作方便快捷,在摄录现场通过监视器就可以直接看到拍摄效果。

其次,电视剧和电影的观赏条件和方式不同。电视剧是通过电视机的传播传达给观众,是一种家庭化,公开式的艺术欣赏和娱乐方式。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是随意的,无任何限制的,可以走动着看、交谈、躺卧着看,也可以边喝茶边饮酒看……观众可以由着自己的性情随意看。专门看电影,随便看电视”一点不错,看电影观众去电影院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公众性的社会活动。看电影和去剧院听歌剧、看话剧、芭蕾舞,到音乐厅听音乐或到美术馆看展览等艺术活动是人的一种审美心理体验。因此电影制作者、消费者对作品造型、画面、色彩的艺术性的要求较高,甚至将作品的美术属性提高到电影灵魂的高度。

三、美术在电影艺术中的主要形式

绘画艺术的基本元素主要是线条、结构和色彩,这些反映在电影艺术中就是造型、色彩、光影等因素,这些也正是电影美术属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造型。总体造型观念是现代影视造型观念的重要特征。电影美术师的造型观念尤为重要,这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必然性。虽说电影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性艺术,但视觉更为重要,因为电影是需要观众看的。在电影的创作中,美术师要与导演、摄影师等主创人员在创作上取得统一意见和认识上的一致性,这是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意图的统一,往往是以导演意图为主的统一,这是为使影片形成完整而有特色作品的必由之路。美术师在分析剧本确定造型观念进行设计之初要先做一次导演探索,然后再进行设计。美术师只有从导演的角度审视全部作品,从全局出发,考虑演员的空间调度,摄影机伴随的工作空间,最后落实在有机的造型处理才是正确的创作之路。有经验的美术师都是从抓剧本的主题思想入手,集中形成自己创作的构思,为体现中心意念进行造型设计。前辈电影美术师韩尚义谈到:“许多优秀的布景设计,是作者从剧木主题思想中引出自己有关的生活积累和全部智慧,通过集中提练、劳心焦思、多方探索,最后以鲜明、生动、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表现在银幕上。”

(二)色彩。色彩在任何艺术中都非常具有表现力,电影当然也不可能例外,色彩是表达浓烈感情最有效的无声语言。色彩的基调、变化往往是剧情、感情产生张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它对于作品的背景,制作人的审美特点、表现习惯有着深层次的反映。我国被称为“第五代”的大腕导演们对于色彩的应用是相对比较成功的。《红高粱》的色彩以红为基调,将黄褐色的土地、绿油油的高粱和大红、雪白的衣裤放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原色对比,粗犷而强烈,很有视觉冲击力和中国西部农村景色美感,奏出了灿烂热烈、生机勃然的红色交响,红高粱,十八里红,颠轿中的红轿子,最后是天、地、人全部沐浴在血与太阳的色彩空间中,创造了符合影片生命主题的粗犷、浓郁、骚动不安的生存环境,贯穿于其中的红色基调体现出影片“豁豁亮亮,张张扬扬”的气质和自由奔放如烈马奔腾的情绪。电影画面色彩表现力和叙事性也经常体现在服装和道具等方面,如《花样年华》是运用服装颜色来表达女主人公丰富多彩内心世界的一个样板,《雷雨》中繁漪服装紫色的越来越深正与她心灵中越来越多的绝望相吻合,《我的父亲母亲》中青瓷碗的清丽无华则是纯朴爱情的一个象征,它很好地参与到了影片的叙事过程—特别是人物情感发展过程中去。正如巴拉兹所说,映现于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色彩,不仅是再现性的,还必须是具有艺术表现性的。

(三)光影。与电影画面明暗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光影效果。在著名与电影画面明暗、光影密切相关的是色彩。以彩色电影来说,各种色彩的恰当运用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冲击,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电影经常用黑白片部分来表示过去时内容,用彩色片部分来表示现在时内容,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张艺谋则用黑白片部分来表示现在时内容,用彩色片部分来表示过去时内容。不管在白天还是夜晚,不管在月下还是灯前,不管在室内还是野外,物质世界的明暗总是无处不在的。然而,“四围山色中,一鞭斜阳里”,“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电影画面所具有的明暗,既有它的自然属性,又有它的特殊功能。陈凯歌在《黄土地》叙事中为了让观众很好地感受到顾青与翠巧的话别具有“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效果,就让有心的说者翠巧坐在明亮的窑洞门口,而让无意的听者顾青站在黑暗的窑洞里。对于任何艺术创作来说,除了选择的因素之外,还有安排的可能,电影画面的明暗效果,也可以被做出很好的安排来帮助影片进行叙事。王家卫《花样年华》的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既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氛围和生活真实,也切合那些场景和那份心情。

  

发展到今天的电影,早已不再像从前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属品,它借助先进的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已经开辟除了属于自己的甚至令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更加绚烂的天地,但电影总归是在上诉艺术形式发展成熟以后产物,也还是各种以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特殊表现形式的综合,美术依然是电影构架的基本元素,因此,电影的发展还是要建立在对美术的重视、关注以及美术艺术的发展基础上。

 

 

参考文献:

[1]王瑞君.《电影电视剧中的美术造型观念》.[m].剧作家.2006第一期,

[2][日]佐藤忠男,《黑洋明的世界》[m],李克世、崇莲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版  

[3]桂小虎,《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j],当代电影,2005年第三期,

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篇10

关键词:电影,美术,色彩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视觉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影视制作当中,传统电影美术的制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随着视觉类型电影制作方式的日益完善,传统电影美术与数字化电影美术的历史性跨越日益显著。电影美术作为电影主创之一,就其本质而言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但从时空角度来看,电影美术不是瞬间摄取的静态造型艺术,而是运动着的立体造型艺术。

二、电影美术的内涵

电影美术是指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可视化形象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主要是通过影片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方面来表达逻辑思维进而实现形象思维,它直接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对影视作品的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影响。虽然,电影美术是与自己的母体美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美术和电影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美术的艺术形态特征是物质媒介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性,电影则是时空艺术,它的形态特征是既有空间维上的造型性,又有时间维上的运动过程。美术不受物质世界的时间性约束,电影则兼有空间的二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三.电影美术的创作要素

电影美术是专门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和制作的一种美术创作,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水准的成功与否。电影美术不同于一般绘画创作,美术一进入电影就改变了它原来那种独立创作的特点,而使自己成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部门。电影美术创作的过程涵盖场景设计、环境与个性的设置、气氛的营造和影调及色调的确定。

首先,电影美术师应该与摄影、演员等共同合作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在设计构思阶段,电影美术师要寻求一种途径,一种方法和形式,最完美地将剧本中的抽象文字和导演的意念化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并且与导演、摄影等创作人员共同完成最终银幕空间形象化的影象。其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设计和制作出符合电影主题,具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使电影艺术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电影美术设计为人物的行为提供“典型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和思想,显示一定的个性、习惯和爱好。当然,电影的美术造型是必不可缺的,影片中景物的个性源于两个条件:人物个性和所处的规定情境及创作者的选景态度,即怎样使它以最有力的影像浮现在银幕上去感知于观众。再次,电影美术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凸显电影的主题。氛围是特定生活中弥漫于人们周围特定的空气状态,在表现银幕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氛相对环境而言是更重要的,环境只能客观地表示剧中人的所在地,却不能表现当时剧中人的心情变化,而气氛则尤能反映和烘托人物心情的变化。最后,光和色是电影造型中极重要的元素和手段。光与色是在影片的时空流动中展现其生命,并以个性显示影片造型所表达的情绪、意境和风格。影调和色调和影片的样式是密切相关的,是其具体造型的体现,当美术师出于对未来影片样式的理解,试图寻求影片造型的整体基调时,他必然思考这两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对这两方面作出艺术的安排。

四、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视觉型影视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在未来的影片中,美术师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色彩和色调问题,他要从影片整体造型角度处置色彩使其整体上和谐统一。影片的基本色调本身就具有意义,影片的色彩也就是贯串全片的线索,下面以张艺谋导演深入人心的《英雄》来侧重探讨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英雄》影片中人物服装色彩设置上就独具匠心。秦王在影片中自始至终是单一的深重黑色,与秦王宫殿铁黑色调浑然一体。无名穿着黑装依照秦国律例至秦宫殿受封奖,与秦王“十步”之距对饮,秦王、无名、长空、秦剑客等服色在黑色纯度和亮度的设计上则依次由深重至浅淡,这种构成符合秦尚黑,并寓意黑的权威和政治影响,也暗示一种对秦政的不满与反抗。残剑、飞雪、如月的衣装色彩纯度高、色泽鲜亮,质体轻薄,虽靓丽飘逸却敌不过黑奋的威重力量。除了黑色,《英雄》中还有其他多种色彩表现。在《英雄》中,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故事的基调是红色的,反映出无名潜意识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报仇的血性和血气,想象中即将出现的刺秦场面使无名眼中的世界充满了鲜红的像血一样浓烈的色彩,此时秦王眼中和无名看到的色调是一样的,充满了血红的仇恨和杀气。而当秦王发现了无名的真实意图时,他想象中的一切都笼盖上了寂静的蓝色,因为他所面临的绝境使他不得不极力使自己镇静下来,用理性和智慧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时,柔和的绿色成为叙述的基调,一方面它展示了残剑给无名讲述时那种超脱仇恨,回归到宁静、博爱、真朴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无名向秦王转述时悟出的那种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的心态。

总之,电影《英雄》是一部由红、蓝、白、绿、黑等多种色调来讲述的故事,它的情节的感人之处不在于故事的大起大落,而在其细节的精致和典丽,色彩和画面的视觉统一在《英雄》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