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管理体系十篇风险管理体系十篇

风险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20

风险管理体系篇1

一、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概述

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大约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自90年代开始我国风险管理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比较典型代表作有:风险全生命周期和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理论。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学者们认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规划、搜集信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反馈6个主要部分。2006年6月20日,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同时按照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识,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三、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因分析

(一)解决企业面临问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正确的风险理念。2、缺乏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意识。3、缺乏风险管理高度认知。4、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手段。

(二)国家的相关规定

2005年以来,证监会、沪深证券交易所、国资委分别出台了多部法规。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个部门联合题为“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这个通知明确规定了2009年7月1日起,将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这些相关规定表明中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已初步搭建,中国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各类风险事件频发

如果企业存在未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或企业的风险管理失效,将会导致企业毁灭股东价值,将会出现客户流失、信誉丧失、合作伙伴丢失、营业中断或直接破产风险。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般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企业政策、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监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监控阶段。企业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协调运用各种科学有效方法措施对风险进行管控,随时监控企业运行管理状况和风险动态,全面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可能损失。

五、企业应对风险管理的策略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参与的程度。同时领导层要做出表率,这样可既以推动员工参于风险建设的积极性,也为企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给予充分的指导支持。

(一)全面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1、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应建立岗前风险管理培训体制,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和培训,通过业务轮训、普法教育、在职自学等形式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制度等核心内容进行培训。

2、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关键要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必须要做到工作有明确标准、业务有系统流程、操作有详细手册、过程有动态监控和事后有严格考核,让风险管理入脑入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3、应当同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建立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

4、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应把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分支,与廉洁文化、站所文化、安全文化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共同实施,以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领导班子要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主管领导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日常工作,部门负责人要在培育风险文化中起到表率带头作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还应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人人讲诚信、依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精心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应由软机制和硬机制两个部分组成。软机制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文化和危机意识上,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有助于风险的预警和应对。硬机制主要指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应急的机制、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备和启动程序等。

1、要建立风险预警的监测系统,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畅通无阻,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确保企业各职能部门人员岗位责任清晰、权责明确,防止管理人员对危及企业的内外部信息置若罔闻、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现象发生,引导各级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风险理念和危机意识。

2、要应用科学手段,如情景分析、数据对比、风险案例研究等方法尽可能量化风险预警指标,确定企业的预警指标上限。

3、要根据企业常见的战略、市场、财务、运营、法律等五类风险,分析导致风险出现的主要因素,及时对主要因素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传递。

4、要以重大风险、事件和决策、重要业务流程为关注核心,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重点采用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和穿行测试等方式方法对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问题持续改进。

5、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和企业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元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评,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6、要深入研究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同行单位的兴衰案例,从国内外企业的成长和衰落过程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并获取风险爆发征兆、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处置方案等有效信息。

(三)科学采用风险管理方法

如何防范风险,有效利用机会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有很多,比如:风险坐标图、蒙特卡罗方法、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压力测试、五因子法、风险解构识别法、事故树法、因子识别法等。重点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压力测试两种方法。

(四)合理规避风险管理中的误区

国资委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法规,很多企业根据要求开始在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但是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风险管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1、存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两者关系认识混淆的现象。有些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同起来,产生了内部控制可保证企业成功并使其财务报告绝对合法,内部控制可以防止企业决策的失误,建立了内部控制就等同于实施了科学管理等。产生以上混淆现象主要在于没有将内部控制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本质性要求。

2、重视内部控制设计而不注重其执行的效果。公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设计内部控制上,设计了很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而在如何保证制度实施层面,则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管理实际中具体控制活动和监督等方面存在各种不足,很难保证已设计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较好执行。如果企业用空的制度来实施管理,企业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管理风险,反而得不偿失。

3、过分关注内部控制细节而忽视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如某些企业请销假的规定长达数十页,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忽视企业重大风险。

4、风险管理没有全面推广。风险监控不光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职能部门也应参与管理实施,风险管理部门应将风险评估分析结果传达至相关业务部门以确保风险得到合理管控。有些企业职能部门把风险管理跟日常业务工作分离开来搞“两张皮”,片面的认为风险管理就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配合完成分配下来的额外工作。这是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而带来的就是各级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消极怠工。然而,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并融合在各项企业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风险评估、分析、有效应对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全面参与,才能使得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实施。

5、风险管理是静态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企业需要随时观察有关情况发展变化,及时评估相应风险。企业管理中的内因、外因变化都会导致公司管理风险发生变化,因此各企业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有效的风险管控进行及时全面有效的管理。

六、结论

本文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梳理归类,归纳了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制定了一整套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策略,通过积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精心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科学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合理规避风险管理误区,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及承受能力,改进企业的风险控制手段,降低企业潜在的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52-154.

风险管理体系篇2

1.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体现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很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都缺乏有效的依据。同时,有些商业银行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所以商业银行在承担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管理的职责方面就无法得到明确,容易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的混乱。

2.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

人才具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重要基础,但是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却成为了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阻碍。在我国,专门从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很少,而且由于风险管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涉及到法律领域、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方法,能够承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

3.落后的风险管理方法

国外银行管理工作中将风险管理视为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风险管理方法方面也不断的探索和更新。相比之下,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自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4.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但是政府在商业银行的政策干预和行政干预方面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商业银行不能完全通过商业化程序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主体不明确,这也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只有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指导一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对此巴塞尔协议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制度构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最后,要针对风险管理构建相应的反馈机制,通过对风险管理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形成标准化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渗透到商业银行管理的每个工作环节。

2.转变风险管理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必须要由以往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延伸到市场、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的管理,只有不断拓展和更新风险管理的内容,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复杂的客户群体以及服务需求;同时,风险管理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对不同种类风险的应变能力,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3.加强风险管理

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注重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员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学习制度,丰富风险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内容,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管理人员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培养,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良金融风险具有揭露的态度和能力,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4.管理方法的创新

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业务上着手,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要接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商业模型的构建,对银行业进行批量化处理,同时结合相应的信贷审查业务,实现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的降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带来的收益损失。

三、结束语

风险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体育赛事;风险;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65-04

abstract:Basedondocumentaryarrangement,thispaperanalyzedriskconcept,characteristicandtypeofbig-scalesportsevents,andexpoundedtheessentialityofconstructingriskmanagementsystem.atlast,thewriterputforwardthemethodsofconstructingriskmanagementsystemtoprovidereferenceforriskmanagementofhostingbig-scalesportsevents.

Keywords:sportsevents;risk;riskmanagement;system;construct

1前言

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多、影响广泛、财政参与程度高等特点,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或事件,从而难以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风险,促进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保证体育赛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2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风险分析

2.1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涵义

要想了解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风险的概念。风险的具体内涵,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风险是指在一定客观情况下和一定时期内某种随机事件发生给人们经济利益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关于大型体育赛事,在本文中,是指赛事的竞技水平较高,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能产生影响,并能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体育赛事,例奥运会、亚运会、各单项锦标赛、冠军杯赛以及有世界知名运动员参加的各种单项或综合性商业体育赛事。综上分析,关于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的概念可以认为:是在筹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所面临某些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随机事件,且这些随机事件的发生将会给人们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

2.2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特点

2.2.1客观存在性

大型体育赛事从申办、举办乃至赛后,由于工作的复杂性、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整个过程都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是客观存在的。通过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2.2普遍性

从大型体育赛事的参与主体来看,由于人员广泛(有赛事管理人员、赛事工作人员、裁判员、运动员、观众、各国官员、媒体等),且存在不同的立场,不同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再加上所涉及的场馆、器械、设施等物质因素庞大,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因此,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赛事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2.3潜在性

从每一个具体的体育赛事风险来看,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只有这些多因素共同具备发生的条件,才会发生相应的风险事故,造成相关人员的损失,在事故发生之前,这些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具有潜在性。

2.2.4偶然性

很多大型体育赛事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相关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即并非相关人员故意所为,只是某些客观条件共同作用在一起才引起风险事故,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2.2.5可控性

虽然说大型体育赛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规避风险,而全面否认这项重大活动。因为,风险具有可控性,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识别风险领域,并采取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转移措施,我们可以防范某些风险或能将损失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2.3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类型

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类型按损失的起因不同可分为:自然风险、政治风险、商业风险和组织管理风险[1],按管理要素可分为:人员风险、财务风险、场地器械风险、时间风险、信息风险,但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根据所导致的风险结果不同而将风险进行的分类,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伤害风险、法律责任风险、赛事取消风险。

2.3.1财产风险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财产风险是指用于体育比赛的场馆、设施和器材等遭受损毁的风险。[2]这类风险包括客观事件和人为故意行为或管理不善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风险。前者如与运动会有关的建筑物的损坏,火灾、暴风雨、雪灾、泥石流等对体育设备损坏等,这类风险可通过投保形式来转移,例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就投保了1200万法郎的车辆险,保期5年;后者是在保险的除外责任之内,一旦发生,就只能让赛事组织方自行承担经济损失。

2.3.2人身伤害风险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人身伤害风险是指与赛事有关人员(如运动员、教练员、观众、媒体工作者、赛事工作人员等)因没有预见或与意愿相反而遭受的身体损伤风险。这类风险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如赛车、滑雪、登山等比赛中常发生,例2005年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就有5名车手死于比赛途中的翻车等事故。

2.3.3法律责任风险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法律责任风险是指由于违反责任而造成的有关损失风险,包括管理层个人决策失误导致的失误性风险和诸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而造成的非决策失误性风险。例体育器材的不合格而造成的运动员伤害;体育暴力而引起的有关人员的伤害;赛事举办方的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物品的丢失;疏通措施不当而引起的人员拥堵伤害等。

2.3.4赛事取消风险

赛事取消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下雨、刮风、沙尘暴、地震、政治因素等),使原定的体育比赛而不能按计划进行的风险。例冬季奥运会时因风雪原因而不得不取消的比赛;因风力不够不能进行的帆船比赛;2003年,因中国爆发“非典”,而使得女足世界杯比赛也被迫在国内取消;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8名全付武装的巴勒斯坦“黑九月”,趁着夜色,越过奥运村的铁丝网,劫持并杀害了以色列9名运动员和两名教练员,使原定运动会延期。

3建立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1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市场化、商业化的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大型体育赛事所有的风险都被转嫁到国家头上,国家承担无限责任,体育赛事基本是社会公共产品,所需全部资金由国家无偿提供,赛事产品无偿提供给观众,所有的亏损由国家承担。再加上,衡量赛事举办的成功与否,主要是以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为标尺,这都使得赛事组织者缺乏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风险管理的实施。而如今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大型体育赛事逐渐从纯公共产品转化成为半公共产品甚至是纯商业产品,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体育赛事大量出现,赛事组织者逐渐过渡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真正的风险主体,为了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积极地去寻求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对策,以降低风险成本。

3.2体育运动本身行业特征的要求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更是高强度、超负荷,有些项目还避免不了剧烈的身体碰撞,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再加上数以万计狂热的现场观众更使得高事故、高人身伤害成了这个行业的明显特征。这种伤害给有关人员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建立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避免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3.3体育赛事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要求

现阶段,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赛事的风险程度。同时,与有形实物产品生产过程是人对物的主动控制过程不同的是,体育赛事提供的产品是无形实物,且生产过程是有思想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由于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造成所生产的赛事产品也缺乏很强的标准性,因而变数更多,风险更大。此外,还有天气环境、自然灾害、政治事件等也增加了体育赛事的不确定性,例2004年中法文化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携“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队来京表演,近6万张门票很快售出,但由于大雾原因,飞机不能进行表演,当场宣布取消这次活动,给组委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些都说明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4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赛事组委会在大型体育赛事启动前就应成立由风险管理方面专家组成的赛事风险管理机构,它应是赛事的一个专门部门,为赛事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专业、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制定“赛事风险管理具体方案”,并负责实施此“具体方案”,保证整个赛事的运作在风险管理计划内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应将风险管理部门进一步细分为更多的风险管理小组,各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相互协调,形成严密、有效、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4.2优化组合各种技术方法,建立全面风险识别技术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偶然性和普遍性,因此,在识别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我们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进行优化组合,明确风险类型,分析赛事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因素,找出每个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中,我们可以优化组合运用的技术方法有:

1)德尔菲法:又称专家咨询法,属于反馈函询法,是对所预测的问题制定一份调查表,咨询专家,并将专家意见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再反馈,再集中,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意见趋于稳定为止。如图1:

2)结构分解法:是指根据风险管理目标,确定大致的工作范围,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易于被认识和理解的事物,按其内容和功能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小单元,从而落实每个过程应做哪些具体工作的方法。在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应将整个赛事分为申办、筹备、举办和赛后四个过程,并根据每个过程需完成的任务,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对整个过程进行清晰地风险识别。

3)经验借鉴法:是指借鉴以前举办过的赛事所积累的资料、数据、经验以及工作人员的个人常识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赛事管理者,来识别赛事运作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方法。

4.3排列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提高赛事风险评估水平

赛事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赛事可能遇到的每种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根据风险对赛事目标的影响程度对赛事风险由大到小分级排序的过程。[3]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风险发生概率;二是评估风险事件发生将造成的损失程度,即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三是分析风险的可控性,即风险是否可以回避。在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是方块分析法。如图2:

4.4建立风险处理体系

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接下来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风险处理体系,以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减少损失程度,这是赛事组织者和风险管理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进行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一般来说,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处理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型风险处理;另一类是融资型风险处理。

4.4.1控制型风险处理

是指针对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减轻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的处理方法。侧重于风险事件发生前和发生中,主要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

4.4.1.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有意识地回避某种特定风险的行为。赛事中的风险回避是指在赛事的运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责任和经济损失超过了组织者的承受能力,或由于某种原因,赛事组织者不愿承担可能发生的事故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延缓举办、取消举办比赛,彻底规避赛事运作的各种风险的方法。它是一种最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降为零。[1]一般来说,如果此种风险在图2中的9区域则应采取这种措施。比如原定于在中国举办的2003年的女子世界杯,由于“非典”缘故,而移至美国举办,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典型的风险回避行为;再有为了避免战争的风险,而被迫取消的第六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奥运会,也是风险回避行为。

4.4.1.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通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目的的处理方法。从此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赛事风险管理措施中有两种行为,一种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一种是减少损失程度。前者是应用于风险发生之前的控制技术,例赛前举办的安全培训、观众入口处进行的安全检查、开幕式的彩排和预演、比赛中的现场保卫工作等。后者是应用于风险发生时或发生后的控制技术,是采取的补救措施,例事故发生后,所进行的抢救、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等。

4.4.2融资型风险处理

是指赛事组织者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或合同安排来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的风险处理方法。它侧重于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使用,目的在于将消除和减少风险的成本均匀地分布在一定时期内,以便减少因巨大风险损失的发生而引起的财务波动性。[4]其着眼点在事前安排风险发生事后的补偿,从而将风险成本降到最小程度,主要包括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4.4.2.1风险转移

是指赛事组织者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体育风险尽可能转移给其他组织与个人的风险处理方法。它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只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将损失的一部分或全部转嫁于第三方,适用于图3中的4、5、6、8区域,即发生概率比较小,但引起的损失比较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合同转移,即通过合同的手段,将风险转移给对方或第三方。例赛事组委会与其他赛事参与人员(赞助商、医护人员、供应商等)签定的免责合同和责任合同;另一种是保险转移,即赛事组织者向保险公司或其他保险机构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从而将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大部分或全部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或其他保险机构的风险处理方法。例为运动员购买的人身意外险、赛事取消险、观众人身意外险、车辆险等。

4.4.2.2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赛事组织者自行在体育组织内筹集资金来弥补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是规避风险最方便的处理方法。资金来源可以是日常的运作成本,也可以专门设立一笔应急资金。适用于图3中的3、7区域,即一种是风险损失程度很小,但发生概率极高的风险,而不值得赛事组织者专门花费时间和成本去应对,例场馆内设施的损坏、工作人员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轻微疾病等;另一种是风险损失程度很大,但发生概率很小,而不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分担这种风险,例突如其来的洪灾、地震等。

4.5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离不开高效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它是防范赛事风险的关键,是整个赛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完善此内部控制运行机制,首先我们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的落实,防止管理漏洞;其次是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监管机构;再次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预先进行演练,例火警演习、观众拥堵时的疏散演习、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应急计划、防暑应急计划等。

4.6建立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赛事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是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在赛后,应完善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形成强有力的赛事风险管理执行的驱动力,保障各个风险管理要素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应认真分析整个赛事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辩清哪些做法是成功,哪些做法是不足的,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

5结论

5.1大型体育赛事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及可控性的特点,按导致风险结果不同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伤害风险、法律责任风险、赛事取消风险。

5.2由于体育本身具有高事故、高人身伤害的行业特征,以及体育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再加上目前我国赛事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因此,建立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迫切的。

5.3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共包括以下几方面要素: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优化组合各种技术方法,建立全面风险识别技术;排列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提高赛事风险评估水平;建立风险处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建立风险管理后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参考文献:

[1]肖锋,沈建华.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特点与风险管理初探[J].体育科学研究,2004,(6).

[2]董杰,刘新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卢文云,熊晓正.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4]庹国柱.保险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魏得建,吴强.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构成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5,(3).

风险管理体系篇4

作者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进行审视,在对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的涵义进行分析后,从理论上对其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警察体育风险管理理论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字:

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警察队伍整体素质要求的提高,警体训练在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风险。为保证警体训练活动的持续开展和警察队伍的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把警察体育训练管理作为管理项目,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警察体育训练这一项目中,建立了以全过程、全部风险、全面组织为特征,以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为四大支柱,以逐步构建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最大限度解决警体训练增强警察队伍战斗力与警体训练过程自我减员的矛盾,使得警察体育训练既能把自身训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又能最大程度地通过警体训练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实战能力。

1.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涵义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个主体、各层次的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警察体育训练看似一节课或一次次训练的片段性过程,但每节课或每次训练都是环环相扣,且训练过程需要各个训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相互协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总体而言,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1.1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这是从时间跨度层面上的管理,即从警察体育训练的筹划、开训、训练过程、结束汇报阶段等整个过程中,对于其各个阶段的不确定的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监控反馈,实施有效的全过程预防、控制,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1.2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警体训练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时,都要充分预测、列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警体训练的风险库,不能有遗漏和疏忽。这是在空间上的全面管理。

1.3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各视角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警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如训练计划、训练效果、时间安排、器材保障、人身保障合同、技能运用等;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控等全过程;采用的对策措施也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训练人员配置、组织体系、训练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概述

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2.1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要素分析

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见图3-2):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管理过程之中。内部环境是指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人”和“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即教官和受训警察的人品、性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环境中的抗压能力等。“物”的环境是指训练中的硬件保障和器材供应、使用的情况,是硬件环境。内部环境是推动训练过程可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管理过程中其他要素的生存基础。目标设定是根据警察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及内部环境,管理和训练部门确立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要确保管理和训练机构有一套确定目标的程序,并保证已确定的目标与训练的任务相一致,而且符合的相应较低风险要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是识别警察训练的各种风险、确定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对相应风险采取科学对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受训者对潜在的风险苗头进行及时控制,灭火于未燃之际;信息在训练的组织管理中各个层面被需要用来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其需要适时地确认、捕捉和交流。交流也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出现,自上而下地贯穿于整个过程。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整个警察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过程的宏观、独立的监督控制,其在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正。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独立评估二者的结合来完成。这八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警体训练风险管理这一有机体系。内部环境是整个管理的平台,内部环境中“人”的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影响决定了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具体风险管理战略和流程都要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再控制和再完善,以保持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俱时性。

2.2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

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的构建,主要由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的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构成。目标体系制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因此,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制定是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基础。制定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公安实践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细化、科学化。总体来说,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风险事故发生,在保证警体训练质量的同时,保障训练的安全顺利进行。而具体目标体系的细化和构建,要通过实践调查、科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科学论证。在构建好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后,针对公安工作和警察训练的实际,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标准、指标体系等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图3-3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构成图

2.3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生存基础和坚实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体系和要素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这一平台的支持下运行的。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主要内容“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训练资源设施配备的管理环境;软件环境主要是指整个训练的人文管理环境(见图3-3).警体训练的硬件环境主要有:训练器材的充足程度、质量及安全性能;训练场地的安排设置、使用情况、受损程度等;训练资源的供给情况,如视频影像资料的配备学习、训练技能知识网站的浏览等。警体训练的软件环境包括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2.3.1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与灵魂,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文化包括训练知识技能、训练制度规定和意志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警察训练知识技能的合理安排、适当宣传、快速整合、深入实践,来促使公安民警对所学知识技能及相关风险防控知识做到学前有兴趣、学中有动力、学后得益处;通过制定实施训练管理的制度规定,使得受训民警增强纪律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加深受训队伍的整体实战意识,同时为受训人员树立法治观念、减少“人治”的可能性寻求一个可靠平台;通过训练前动员、训练时培养、训练后总结,重在培养受员民警不屈不饶、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敢于克服战胜困难等积极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培养他们自我防控重大风险、减少中小风险、处理个别风险的意识。

2.3.2风险管理组织是全面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组织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等。警体训练中风险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不仅仅依靠教官和受训学员的高度重视和相应处理,更需要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警体训练风险的管理和运作,平时负责本系统的日常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突发风险事件出现时进行应急管理。目前我国警察体育训练的主要基地通常是各地警察培训机构和警察院校培训部门,其管理的领导通常为机构或院校负责培训工作的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直接管理受训民警,而警体训练过程中直接的管理者就是教官、受训民警(自我管理)、带队辅导员或队长以及相关后勤工作人员,间接管理者包括培训机构领导和其他间接辅助人员,这些管理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管理起到不同作用。借鉴各国警察培训管理和体育训练管理的经验以及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当前警体训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成立警体风险管理中心,主要从事突发风险事件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以下部门并赋予相关职责(参见图3-4)。

2.3.3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是风险管理科学化和常规化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和执行实施者,是风险防控的最核心力量,因此,对不同岗位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适时、针对性的培训,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修课。警体训练中的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训练中心领导、直接管理人员、教官及训练辅助人员,在对其进行培训过程中,重在强化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辅导培训,并对相应风险防控进行模拟演练,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风险管理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涵义包涵全过程管理、全部风险管理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三大方面。

3.1.2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3.2建议

3.2.1根据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这三个方面,从制度上、人员安排上和管理者的素养上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从源头上降低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2从管理过程上,注重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警,在掌握风险应对方案的同时,强调“防”的意识,做到“不发生风险就是最好的风险管理”。

3.2.3进一步深入研究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警体训练中风险管理的量化和细化,深入了解和掌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风险发生的动态临介点和预警红灯区。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等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115-118.

[2]凌平等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风险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2004(6):4-6.

[3]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96-597.

[4]田文学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119-121.

[5]秦燕.重大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探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5-28.

[6]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王和.奥运风险管理的中外比较[J].首都经济,2003,(7):14-15.

[8]杨辉.奥运风险与中国体育保险[J].中国保险,2004,(4):14-21.

风险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内控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合

一、前言

2006年6月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简称“《指引》”),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技术性指导性文件。《指引》对央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简称“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认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4月年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开始实施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二、a集团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规范的情况

a集团为一家地方性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为控股型集团公司,原控制两家上市公司:B公司(沪港两地的上市公司)和C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a集团十分重视风险控制,把风险控制列为“十二.五”战略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并在2010年对下属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风险管理调研的基础上,从2011年在全集团范围内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聘请专业机构,协助并指导各企业以《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通过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对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确认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方案,编制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手册。

a集团旗下的B公司为沪港两地的上市公司,根据规定列为首批实施内控规范企业,从2011年即率先积极贯彻实施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全面开展内控规范体系的建设及实施工作,通过梳理流程风险、完善内控制度,制定内控手册将内控规范融入经营活动中,并于2011年度起披露内控自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C公司的企业也于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内控规范。

三、存在问题

a集团推行两个体系建设以来,对企业的规范运作,控制重大风险发挥了作用,但经过几年的运行,其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一是由于两个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遵循不同的理论依据,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且在建设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机构辅导,造成了两张皮的现象,未把两个体系很好地融合起来,风控内控工作人员未能清晰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因上市公司监管以及年度外部审计的要求,内控规范的实施相对到位,但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存在着部分企业不够重视、未真正落地运行的现象。

四、关于a集团内控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融合的思路

针对存在问题,正确理解两者内在关系,推进两者融合已十分必要。

(一)正确理解内部控制规范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差异

两者密切联系,各有侧重,又互有补充:

1.两者均为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提供合理保证。

2.两者互有交叉。全面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指引》把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措施,是控制风险及减轻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内部控制也包含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为内控规范五要素的关键要素之一,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内控控制,是贯穿内控规范的主线;

3.两者定位与侧重点不同,运用的对策与方法各有不同。风险管理理论引入了定性、定量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了多种风险应对工具与手段,其中内部流程控制措施被看做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内部控制主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管控目标,更关注流程与操作层面。

(二)a集团公司内控体系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融合思路

由于a集团的成员企业都在上市公司的框架内,实施内控规范是上市公司要求,因此为避免冲突或重叠,实现两个体系运转的统一与协调,从资源效率出发,作者认为,应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规范,并辅以重大风险管理为重点的全面风险管理的融合思路。

1.建立并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a集团的企业都制定了内控手册,但偏重于关注业务的流程控制,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较为弱化,可通过引入风险的概念,运用全面风险管理中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强化内部控制中“风险评估”这一要素,针对重要重大风险建立关键控制点,植入内控流程中,以充实内控体系,通过覆盖于全业务的内控控制,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行。

2.实施以重大风险控制为重点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由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流程。对企业面临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既是企业选用何种风险对策、实施何种管理措施的前提,亦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在风险识别和评估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能规避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和风险,但不能解决风险管理中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更不能转嫁、承担、化解、分散风险,风险发生后的补救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了合理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科学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而重大风险的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甚至危及企业生存,因此以重大风险控制为重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a集团从自身实际出发,应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为基础,实施以重大风险控制为重点的全面风险管理,将内控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两者有效地融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最佳的协同与整合。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不利的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赢得市场,就必须清除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要参与到风险管理当中去,由企业领导亲自指挥,自上而下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属于动态管理模式,包含了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1.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部分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设置不科学,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管理部门分层较多,导致各层之间的信息难以及时共享、工作效率低下等。还存在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责混杂的现象,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明确,导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很难进行。

2.缺乏企业风险管理反馈体系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但是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反馈环节做的不是很好。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仅仅是整理一下风险处理报告,处理结果也没有和先前的计划进行比较,在处理风险时,花费的资金也没有进行规划管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真正的信息反馈,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也会降低风险处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全面风险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反馈体系。

3.企业没有形成风险管理氛围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较晚,管理理念不是很先进,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更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企业风险管理的氛围还不浓厚。企业员工往往认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忽略了自身也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

4.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我们的起步较晚,管理工作差强人意,搜集的信息较为分散,而且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技术的落后,导致我国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上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风险管理工作方法不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速度。

三、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必须优化风险管理部门,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在建设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流程为指导中心,对现存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尽快建立起多层次的管理架构,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风险导向审计要以内审为主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审计工作已经开始转型,由原来的单一型转变为企业财务与合规审计,而且正朝着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向发展。这种审计方式,完全是独立进行的,不会受其他任何部门的影响。这种审计模式要求企业执行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全面评估和审查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效完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3.营造企业全员风险管理氛围

企业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要将风险管理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心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让员工认识到每个人都承担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责任,营造出“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高层领导人的管理,所以,也要加强对高层领导的风险意识的培训工作。再就是要根据企业的类型和发展阶段,辨识出风险类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企业中长期发展为基础,制定出风险管理方针政策。除此之外,企业要加大“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理念的灌输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企业各层的员工,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清楚企业的风险管理规划,认清自己的职责。

4.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手段

就目前的风险管理工作来看,企业要提高管理技术的手段,对于大量的复杂的风险管理流程,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工具,提高工作准确率,学习他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做到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确化、标准化,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落实到实处,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运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发展道路上潜伏的危险进行预防与控制,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岳连君.关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探讨[J].经营管理.2013(08)

[2]傅治,周志刚.浅析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管理.2012(09)

风险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安全;管理;pDCa

0引言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新型模式,也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就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全面辨识煤矿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杜绝一级非伤亡事故,实现事故为零”的风险管理目标。

1风险预控管理术语定义

危险源:直接的或间接的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和状态。

根源危险源:指能够引发危险、事故的载体,比如本单位所有的岗位、机器设备、环境、管理。

状态危险源:指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缺陷,状态危险源总是依附于根源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风险预控: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事故树:指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地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用逻辑图把这些原因及其逻辑关系表示出来的树形图。

2体系结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

2.1文件、记录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建设手册》、《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岗位风险提示卡》、《岗位风险手册》。

2.2风险预控管理

辨识煤矿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分类、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并对危险源监测预警,实现危险源的闭环管理,进而消除或控制煤矿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

2.3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通过对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机理分析,制定、落实相关的控制程序与制度,从而减少矿井各类人因事故的发生。

2.4保障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晰的机构职责、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同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实现员工安全的自我管理和团队互助,达到人―机―环―管协调统一。

2.5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对各生产系统要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制定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与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使各生产要素时刻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2.6综合管理

通过对安全生产其他环节的精细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风险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金融集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066-05

一、金融体系变革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在金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债务危机不仅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而且殃及到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并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多年的风险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金融集团公司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减少,风险因素复杂多变。金融企业集团不能仅仅从某个部门,某项业务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特点,从贯穿整个金融集团的角度全面来分析和管理风险。

1、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概述。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正式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用以指导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在董事会的企业战略指导下,始终贯穿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用于识别、分析对企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类潜在风险。并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要素有八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监控。eRm要求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都须从以上八个方面出发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来管理风险。内部环境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因素的集合,包括董事会和管理者的品德、素质与能力、经营观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沟通机制等。然后,管理者需要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接下来,企业需要对存在的潜在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对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企业要从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决定是承担风险以博取收益,还是使用一套完整的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的措施来应对风险。进而,企业应通过控制活动确保上述的风险对策和措施能够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正确执行并贯穿在整个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形成一套各层组织机构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和一条跨部门、跨职能的沟通渠道。最后,企业还要通过持续监控保证eRm在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和各个职能部门得以有效执行。

2、巴塞尔体系蕴含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2004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约束的范围,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监管支柱。已经蕴含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推动了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新资本协议关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可从全面风险的涵义、微观全面风险管理和宏观全面风险管理三个方面来理解。新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归结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就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组成的“银行业务X风险矩阵”中涵盖的各种风险。新资本协议的微观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协议规定了如何全面管理“银行业务X风险矩阵”,并对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等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资本协议的宏观全面风险管理则是指结合运用三大支柱可以从宏观角度对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在金融各行业内,许多金融集团公司越来越希望从整个集团公司的视野来管理风险、合并风险。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增加风险回报,部分也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和分配资本。近年来诸如全球化、金融经营业务的扩充和金融交叉产品的增加等趋势出现,使金融集团公司承担了较之以前数倍不同类型的风险。此外,金融公司日益用结构复杂的方式来管理它们的风险。更多的金融集团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不断丰富和深入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

二、金融集团风险来源与风险特征

1、金融集团风险来源。

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在形成诸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及享有多样化经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内的各企业不但要面对一般金融企业所要面临的由于自身经营而产生的风险,还要面对由复杂的股权关系及集团内企业的相互关联所引起的风险传递及由于不良关联交易所导致的一系列特有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复杂和从事多元化的业务,因此面临的风险纷杂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风险的具体来源可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为如下三类:

(一)经营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具体业务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风险。主要是指一个或多个市场的价格,如利率、汇率等的波动性和相关性或其它市场因素水平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控股公司某一头寸或组合发生损失或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期货风险、期权风险、证券价格风险等。

二是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个人或其它同金融控股公司发生交易活动的经济单位不能按期履约的可能性,其中包括贷款、掉期、期权等以及在结算过程中责任一方违约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三是操作风险。主要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风险。

四是经营战略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掌握信息不充分、决策水平不高、决策程序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判断失误和经营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金融控股公司可能由于没有保持适当的资产流动性或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而不能按规定的计划支付股利和到期债务,以及由于财务杠杆作用使得子公司盈利变动引起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变动的风险。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控股公司在头寸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售出或被迫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资产而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类子公司所承受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银行和储蓄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最大,其次是人寿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再次是互助和养老基金以及财产保险公司。

二是资本安全风险。资本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赖以从事一切业务的基础,也是金融控股公司应付意外事件的缓冲器。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

其内部资本金的重复计算。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造成股权结构复杂及资本金多次计算。如果控股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等举债方式筹集资金,向下属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而下属公司又向其他子公司投资,将造成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整个集团的安全。

2、金融集团风险特征。

(1)金融集团风险的复杂性。在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情况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科学的资本结构是企业价值提升的关键。随着金融集团业务拓展,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将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趋势。除了金融集团下属公司的风险暴露外,金融集团本身的集团化特征也将会带来现实的和潜在的管理风险。这种集团化的特征主要包括:①产权关系的复杂化;②财务主体多元化;③财务决策多层次化;④内部交易经常化;⑤子公司缺乏自主性。金融控股公司所具有的以上特征使其在通过利用集团内部结构关系以实现协同效应、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盈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集团管理风险。,

(2)金融集团风险的传染性。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染,也是骨牌效应的表现,是指集团内单个实体的清偿力、流动性或盈利性的危机对整个集团内部的其它实体的影响。风险传染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集团内部日常关联交易。这种交易可能是明显的,包括贷款和投资等,也有可能是隐含的,如集团内部的担保和转移定价。第二,集团成员破产救助。由于集团内各成员之间财务上有一定联系,当一个集团成员陷入财务困难时,可能由于已有的资金往来而使其它集团成员被迫救助,从而可能引发其它成员的流动性困难,或大幅度地影响后者的业务量。第i,集团成员破产导致整个集团的信誉受损。由于社会公众对集团成员的业务关联情况认知不清,一个成员的经营事故容易导致公众对整个集团的信心危机。第四,由于集团内企业关联交易的存在,控股公司内一个企业经营困难,不仅有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严重风险,而且也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波及集团外的其它金融机构,甚至发生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

(3)金融集团风险的集中性。相对于传染性风险,风险集中主要指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在面临天灾、机器故障等不可抗力引发的危机时遭受严重损失的风险。例如在2002年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瑞穗金融集团正式产生后,原合并子公司第一劝业银行、富业银行所经营的两套自动柜员机处理系统,转由瑞穗金融集团的自动柜员机处理系统处理业务。然而4月1日当天瑞穗集团的自动柜员机处理系统发生故障,从而影响到整个瑞穗集团下的巨大的客户群。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合并之前,受影响的仅限于子公司的营业范围。

(4)金融集团风险的不对称性。金融控股公司往往是规模庞大的金融集团,集团结构和内部交易的复杂性使得集团公司上下常常信息沟通不畅。金融控股公司包含各种形式的产权,具有复杂的法人机构、业务活动机构和管理机构。复杂的产权结构和不同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令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开信息与真实情况可能发生较大出入,从而不利于集团经营管理层和监管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集团的会计财务信息,及时评价各子公司和整个集团面临的风险,提高了内部控制和监管的难度。

(5)金融集团风险的冲突性。金融控股公司一般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投资基金等不同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由于各种金融业务部门的相关利益主体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上述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利益冲突,使其中~方或多方以至于整个集团的经营管理产生风险。这种利益冲突既指集团成员与客户、投资人等外部成员的冲突,也指集团成员之间的冲突。

金融集团所具有的风险特征要求现代金融企业集团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来保证和实现金融集团的安全运营。

三、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在充分考虑集团公司总部、股份公司总部和各成员公司和其他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进行整体设计,保持体系要素和体系结构的统一。从CoSo的《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巴塞尔体系蕴含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先进金融企业的实践来看,要建立和有效实施金融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站在整个金融业的高度,以全局视点审视体系建设,不能仅就风险管理而单一论之,重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要得到贯彻落实。金融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风险反应体系、风险管理职能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报告体系、信息系统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的后评价与改进体系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风险管理文化与激励建设体系。

1、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

金融集团企业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金融集团目标的这种分类可以使金融集团的管理者和董事会注意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同方面,并与风险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目标体系。金融集团企业目标体系的建立必然受到风险文化、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因素的影响,管理部门首先是在评估战略性选择时考虑实体的风险偏好,并根据风险容忍度对选定的战略进行目标设定的调整,根据集团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方案,确定相关的子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各子目标都应遵循企业的战略方案并与战略方案相联系。金融集团风险管理在企业目标体系制定过程中,要将目标与企业的任务或预期联系在一起,并且使这些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帮助实现目标的结果在可接受的风险容忍水平之内。

2、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风险评估可以使金融企业集团了解潜在风险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风险评估体系要贯彻组合观的理念,不仅要考虑单个风险的影响,也要把各风险联合起来考虑对总体的影响,不仅要评估中短期的风险,也要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长期角度评估远期会影响企业的风险。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包括:收集初始信息,对风险定义归类,建立风险列表;进行风险辨识,通过风险表现分析、风险动因分析、风险相关性分析、风险属性分析得到分析结果;风险分析,从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评价;风险评价报告,绘制风险坐标图,得到评估结果。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使金融集团提前防范风险,我们可以为具体风险的管理制定单一的或者多级的止损线,当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人员预测到风险指标在未来一定时期将要超过设置的数值,则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提前防范风险。

3、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反应体系。

金融集团企业风险反应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风险组合观的原则,不仅每个业务单元有自己单独的风险

反应策略,而且要站在公司战略目标的高度,考虑各风险组合作用下的风险反应策略,有了各个单位的风险观,企业的高级经理层采取一个组合观,来决定企业的风险观是否适应于与其目标相对应的整个风险偏好。集团管理层决定激励单个经营部门的管理者在目标区域内接受更大的风险,来提高整个金融集团的增长和回报。金融集团的风险反应方案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共担和风险接受。风险反应体系可以制订不同风险反应方案,并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每个方案如何影响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事项对企业的影响,并设计和执行风险反应方案,使金融集团与下属公司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范同之内,同时,针对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重点风险,要单独制订风险反应方案,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

4、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能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是金融集团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组织职能设置是指以风险管理线条搭建的,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组织架构以及职责要求的方案。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是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如何制订,最终都要落实管理职责,否则风险管理只是空谈。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承担着风险评估、汇总风险信息、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维护更新风险信息库等职责,在风险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集团与下属公司可以通过分别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把风险落实到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保障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

5、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体系。

风险管理制度流程体系的内容包括: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对风险因素进行覆盖,在制度体系上消除风险发生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实施风险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流程规范。并在业务流程中也要有风险监控和预警的功能因素。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对于每一个基本流程又要细化分解为子流程,并对各流程进行持续的改进,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执行。

6、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报告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动态必须以固定报告的形式定期进行传递,集团公司必须建立缜密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报告体系包括全面风险管理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重大风险预警及解决方案报告,内外部审计报告等,同时必须为这些报告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报告内容确定报告的传递路线、频率、制度以及报告使用权限。报告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密切的横向协调和有效的纵向传递为原则,业务单元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向首席风险官、经营层向董事会等分层次的风险垂直报告体系,构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7、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防御系统,也是企业满足监管要求的合规条件,内控体系的建立要以风险为导向,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原则,通过梳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找出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缺口,明确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划分:梳理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可操作性,规避管理活动中的交叉和盲点等,确立内控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完善内控环境建设,编写内控监督评价手册、定期出具内控报告,对内控体系进行持续评估改进。

8、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下eRp平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it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及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风险沟通的桥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各项功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金融集团的决策者安装了风险雷达,能够让企业做到时时掌握面临的风险状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it治理的框架下,包含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真正成为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智能助手。

9、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对每一项风险管理要求或模块,完善其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激励相容约束”和执行驱动力,保障各个风险管理模块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保障风险管理模块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定期化、制度化。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目标的差距分析和反应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经营行为和风险敞口的实时监控,找出与预定目标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作出调整,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10、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与激励体系。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应融入到金融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金融企业不仅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而且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总经理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同时,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并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稳定一致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决策组织和执行组织都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完成自身风险控制的职责,并对其他组织的行为起监督和促进作用,从而能使风险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是真正体现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文化的考核办法,考核采用的标准和方法将会对经营和风险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使员工自觉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in:enterpriseriskmanagementFramework(draft),2003.9

[2]Charlesw.Smithson.managingFinancialRisk:aGuidetoDerivativeproducts,Financialengineer-ingandValuemaximization,mcGraw-Hill,newYork,1998

[3](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4]金文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现代金融,2005,3

风险管理体系篇9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任何企业都存在涉税行为,自然也都存在涉税风险,涉税风险是世界各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税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到位,未能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而受到查处;一是企业滥用税收筹划,盲目“节税”放大了税务风险而受到制裁。企业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企业的纳税行为也是如此,在纳税活动上主要表现为少缴税、缓缴税以及不交税,以满足其经济利益,这些行为在不同程度上为企业埋下了风险隐患。税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只要企业存在一天,就不可避免地要纳税,企业必然要面临一些税务问题和税务风险,如果对涉税行为处理不当,企业的经济利益就可能受损。

按照企业涉税环节,税务风险可以归纳为六个类别:在企业内部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制定上;对涉税政策理解有误造成的税务风险,如优惠税率的使用等;财务处理方式上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特殊项目的确认上;关联交易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内部融资等;发票管理和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增值税发票的保管、营业税的处理等;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引发的税务风险,如纳税申报单额及时性,税款缴纳的及时等。

(二)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是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纳税意识比较淡薄;其二,企业税务机构设置不合理,甚至并未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三,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其四,企业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我国现行税制存在漏洞,税收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其二,税收行政执法存在风险,税务执法工作有待规范;其三,税收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总是客观存在。鉴于客观原因一时难以消除,也是企业无法左右的,所以要从主观原因入手,加强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尽量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紧迫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企业税务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税务风险不但会使企业受到法律制裁,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不利后果。首先,税务问题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税务风险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相关决策;其次,我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施行后,税务风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而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受损,这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再次,税务风险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税收处罚成本,这回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运行。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普遍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成熟,税务风险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紧迫。

二、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一般并不是某一方面的风险,而是一系列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阶段,企业要想有效化解各种税务问题,防范各种税务风险,就应把握好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科学、有效且全面的风险管理。

(二)重视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依据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就企业税务风险问题下发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指出了企业应重点识别的税务风险因素,提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其具体内容为企业税务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参照《指引》的具体内容,结合自身的经营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办法,构建科学、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当然,在政策层面上,《指引》中的内容还有待完善,如内容抽象、范围窄、约束性较弱等。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其特殊的原则。企业要按照税法规定,及时申报、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相关税务,履行其纳税义务,这就是纳税遵从原则,这也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原则。此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还应遵循的特殊原则有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有效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可以为企业化解税务问题、防范税务风险提供必要的指导,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积极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

企业应从税务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实施框架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预防模块、风险识别与评估、事后支持与改进四部分构成。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有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设定以此为基础,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搭建实施框架,并将管理流程细化为事先、事中、事后三大模块;事先模块就是预防模块,设计预防模块要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以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控制度和组织结构;事中模块就是风险识别与评估,通常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事后支持与改进模块的重点是企业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以保障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

风险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的存亡已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风险管理能力;发挥银行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协同效应;促使银行将所有组织层级和交易层次的风险通过一定纽带紧密并进行整体量化;促进银行完整地向外界披露风险信息,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约束功能。基于上述优势,全面风险管理才逐渐引起了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并逐渐为业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就是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的综合风险管理。eRm的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层次业务单位、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不仅仅是处理所面临的某一种风险,而是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全部综合起来,考]各种风险的相关性,采用组合方法进行统一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流程不规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依靠经验和习惯进行风险管理的层次,国外先进理念并未及时融入政策和程序,内化为指导风险管理实践的行为准则和操作流程;也没有构建起涵盖目标、政策、措施、方法等环节的完整体系;许多银行将风险管理视为单纯的整章建制,致使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的效力均受到弱化。

(二)外部环境不适宜

第一,银行业监管不力。一方面监管理念滞后。监管重点仍停留在机构审批和经营合规性方面,对日常业务运营、资产质量和财务盈亏状况缺乏统一、规范、连续、系统的监管机制;重市场准入,轻持续性;重合规性,轻风险性;重现场检查,轻非现场检查。另一方面,监管存在真空部分。监管部门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联动协调机制,从而缺失对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交叉业务的监管。

第二,信用体系不规范。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信用约束机制较弱,评级体系不够健全,难以达到国际认可的技术和管理标准。这些不仅造成银行客户信用审查成本极高,还会导致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产权归属缺位和政府行政干预,我国商业银行“委托―”关系往往流于形式,管理经营不透明,激励约束机制不科学,公司治理结构亟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不明确;风险管理委员会缺乏权威性,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风险管理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层次上,没有上升到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

三、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决定了每项业务、每个环节都面临现实或潜在的风险,任何忽视风险管理的思想都将导致局部或全面的经营失败。因此,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规范管理流程。

(二)完善监管机制

一是更新监管理念,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过程监管转变。按照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调整监管重心与手段,注重新业务和新工具,突出量化和非现场监管,逐步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完整的非现场指标体系。

二是强化监管协调。适应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逐步探索以功能性监管体制取代传统的机构性监管体制,并着手修改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出台防范混业经营所致风险的制度办法。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个部门、每个层级都是其组成部分,都不能游离于风险管理体系之外,也都必须受到管理规则的约束,而这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制度约束来实现。首先要明晰产权,促进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减少委托层级,尽量使管理层次扁平化。再次要科学划分董事会、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利与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抑制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最后要自上而下传导“风险为本”管理理念。

(四)加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

1.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无处不在,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能促进员工的风险理念构建,促使风险管理部门积极地应对风险,保证各项制度措施充分发挥效果。商业银行应重视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他们意识到风险管理是全员性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和行为方式,并主动参与全面风险管理活动。通过每位员工的自觉营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利用软环境推动规章硬条件的落实,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融合诸多有利条件,形成特点鲜明、实践性强、具有人力资源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2.培育人力资源。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组织员工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并设法保持队伍的稳定性,防止人才流失。此外还可以采取外聘等多种形式,合力形成一个高效风险管理智力资源网络。

3.提高风险量化技术应用程度。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战略导向、市场定位、内部资源以及风险管理现状等因素,加大投入,加快模型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等工作,提高风险管理中定量技术的比重;此外,还要建立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并将数据维护工作常态化,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尽快建立起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和相应的数据处理平台,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管理的数据需要。

参考文献

[1]葛雯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马晓丽.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