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细胞治疗技术十篇生物细胞治疗技术十篇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44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1

【摘要】目的:探讨癌症在现阶段临床上的药物治疗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可靠。方法;通过对癌症在临床治疗上的问题、展望进行概略性介绍,着重利用新的生物技术和最新的治疗方法对抗癌症的努的研发是力。结果:传统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而化学药物的研发是利用化学有机合成小分子药物,然而寻找具有潜力的药物机率实在太低,目前以寻求的生物体内提取的小分子化合物,以配合组合化学(Combinationalchemistry)技术来提高药物的机率。结论: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预期不远的将来,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

【关键词】:癌症生物技术放射治疗免役疗法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人类对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寿命因而也大大延长,然而随着生命的延长,使得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跃升为20世纪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对癌症的肆虐我们不可轻视。本文以近代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译码为药物发展界碑,逐一介绍癌症药物的演进,旨在为生物科技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20世纪对癌症的传统疗法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以上三大疗法分述如下。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脏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因导致的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0,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发,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色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某些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19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是,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症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外亦可利用单株抗体(monoclonalantibody)当作药物来直接治疗癌症,此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

另一项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数位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线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2

美国奥西里斯治疗公司近日称,该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干细胞药物prochymal已被加拿大卫生部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干细胞药物。

不止一种干细胞药物

如果以一个国家的卫生部或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干细胞药物作为干细胞治疗的管理标准,prochymal可能并非第一个被正式批准的干细胞药物。因为,2011年6月,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正式批准,某专门从事干细胞药物研发的公司研发的心脏病干细胞治疗药物从2011年7月1日起投放市场销售。

不仅如此,2012年2月,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表示,将考虑批准本国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干细胞治疗药物的生产许可证,它们分别是,软骨再生治疗药物Cartistem和肛瘘干细胞治疗药物Cuepistem。Cartistem不是使用患者本人的干细胞,而是利用他人的干细胞制成的药物,因此,如果获得生产许可证,将会成为全球首例利用他人干细胞生产的治疗药物。该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批量生产。

因此,从干细胞药物这一概念来看,奥西里斯治疗公司的prochymal并非是第一种经国家医药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干细胞药物,但是,它可能是第一个被国家医药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干细胞药物。

如今,在经过国家卫生部门正式批准的干细胞疗法中,药物是较少见的,反而是干细胞治疗技术较多。例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组织工程软骨移植疗法(Carticel)。这是一种用患者自己的干细胞来修复受损伤的软骨的方法。

此外,美国在2011年11月也批准了首个造血祖细胞-脐带细胞疗法产品Hemacord。这也是一种干细胞产品,可用于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例如,用于治疗患某些白血病和一些遗传性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Hemacord含有人类脐带血的造血祖细胞,实质上也是一种干细胞。脐带血是用于移植的造血祖细胞的三个来源之一,另两个来源是骨髓和外周血。一旦将造血祖细胞移植给患者,这些细胞就会迁移到骨髓,并在那里分裂并成熟。当成熟的细胞进入血液,它们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多种血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因此,脐带血造血祖细胞疗法为患这类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挽救生命的治疗选择。

无论是干细胞药物还是干细胞疗法,都传递了一个信息,在干细胞治疗,包括技术(干细胞治疗或疗法现在归属于第三类疗法)和药物治疗上,全球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干细胞治疗和干细胞药物会走向何方?干细胞治疗作为全球医药领域增长点最大和最有可能获得有效治疗结果的一种医疗手段,其治疗能否保证疗效与安全的完美统一?

为何prochymal能获得批准?

然而,在干细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上,医药界和公众目前是担心大于期盼,因为干细胞治疗现在是乱象丛生。在中国,干细胞治疗的乱象更为严重,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缺少监控、技术粗糙或低劣、夸大疗效、费用昂贵。虽然干细胞治疗的这些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是,在管理较为严格的发达国家问题相对少一些。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骨髓移植(Bmt)后出现的多系统(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损害的全身性疾病,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皮肤剥脱,严重者皮损可在数天内蔓延到全身。尽管移植物抗宿主病难以治疗,但奥西里斯治疗公司提供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在一个小规模临床试验中61%~64%的严重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使用prochymal28天后,症状得到改善。

另外,由于激素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不理想,高达80%患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儿童至今仍没有药物治疗,而在上述临床试验中,参加者就是那些对激素类药物无反应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儿童患者。基于这些原因,加拿大卫生部才批准该药上市。

但是,即便现在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了prochymal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存在风险,因为,目前该药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另外,由于全球患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也不过3500~4000人,其利弊大小也值得权衡。当然,奥西里斯治疗公司的做法也带有尝试性质。因为,尽管一些干细胞疗法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批准,但美国迄今还未批准任何一种干细胞药物。而且,美国要求奥西里斯治疗公司提供更多关于prochymal有效的临床数据。所以,奥西里斯治疗公司先获取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准就是要获取更多的临床试验治疗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来看,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对干细胞治疗药物的审批是非常严格的,值得借鉴学习。不过,中国的干细胞治疗可以从奥西里斯治疗公司的干细胞药物prochymal获得批准的过程获得一些宝贵经验。

干细胞疗法的探索和监管

干细胞药物和治疗首先需要严格审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专业界都认为,只有经过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医疗单位和干细胞治疗技术或药物,才能进入临床使用。同时,即便经过批准,干细胞治疗也需要用相应的伦理治疗原则来规范。中国已经在制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伦理规范》,据悉,内容包括继续支持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并以严格区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为前提。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属于研究范畴,不应向患者收费;临床应用则需经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

此外,由于干细胞治疗是一项全新的医疗技术,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因此干细胞治疗的各个领域会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比如,可能引发肿瘤、产生免疫反应,甚至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这主要是在引入他人的干细胞或动物干细胞治疗疾病时会发生)等,因此,应当汲取基因疗法的教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优后原则。优后原则是指对某种疾病在所有疗法都无效或微效时,才考虑使用干细胞治疗,而不是无论什么病都用干细胞治疗,尤其是像整容一类的领域不应当盲目使用干细胞疗法或干细胞药物。

另外,对于干细胞技术和药物,还应当对病人使用药物和技术进行全面监管和提醒。例如,美国批准了Hemacord用于临床治疗,但是要求在该产品的包装上带有黑框警告,提醒该产品可能有可致命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植入综合征、移植失败和输液反应等。并且,在治疗前应该在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的风险获益评价、脐带血库选择和管理。同时,医生应对接受治疗的患者仔细监测。

当然,干细胞治疗除了需要种种严格监管外,奥西里斯治疗公司的干细胞药物获得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也指明了干细胞研究的一种方向,即利用较为成熟的干细胞技术才能既获得疗效,也能相应保证病人的安全。从干细胞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出,胚胎干细胞由于涉及伦理,其研究和应用轻易很难突破。2006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导入四种转录因子,可使小鼠的成纤维细胞具备胚胎干细胞的表型和功能。随之,2007年,利用类似技术,研究人员又将人皮肤细胞诱导成类胚胎干细胞。因此,“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成为干细胞研究的一个分水岭。后来,英国研究人员又利用ipS技术成功将人皮肤细胞转化为肝细胞。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基础研究,还不可能进入临床试验,也根本不可能进入临床治疗。但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或功能干细胞进行临床治病试验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就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器官移植后的免疫修复等。造血干细胞也是目前为止研究最为透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干细胞疗法。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3

2013年初,国际科学权威杂志《自然》(nature)了“新年新科学”,预测在新的一年有可能发生的重要科技发现中第一位便是干细胞试验。

而在2012年12月,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Yamanaka)与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JohnGurdon)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山中伸弥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创始人之一,他的获奖也实至名归,因为他的发现对于干细胞研究领域太重要了,有了ipS细胞,一些严重的风湿病、瘫痪、脊髓受伤等疾病才有了被治愈的可能。

近期,山中伸弥与Linux操作系统创始人努斯?托尔瓦兹共同荣获了2012千年技术奖。这一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科研或发明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个人或团体。此外,山中伸弥也于去年在美国获得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技术专利,有效期20年。这也是日本相关技术在美国获得的首个专利。

干细胞与医学

干细胞即为起源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因此干细胞在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比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但到目前,全球范围内干细胞移植疗法大多数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进入三期临床的有30多个产品。主要临床研究集中于骨科、皮肤、心血管、癌症、糖尿病、创伤修复、血液病、泌尿系统、牙科、眼科等领域。

更多的干细胞领域的科学证据则给传统的医学带入了新的视角。比如2012年6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利用基因跟踪技术寻找到了血管疾病的真正罪魁祸首。一种以前未知类型的干细胞——多功能血管干细胞是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

这是第一次有证据表明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这项工作应该彻底改变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所以目前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科学基金中对于干细胞的研究也进行了大量的立项工作。这也为之后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开启干细胞产业大门

2012年5月17日,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了osiris公司生产的”伯如凯茂”干细胞药物上市销售。

该药成为世界上第一款经发达国家批准的用于治疗异体抗宿主病的非处方间充质干细胞药物,并获得了在该领域长达8年半的独家生产类似产品的排他性权利。这种药物主要针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症)、克罗恩病、急性放射性并发症、i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肺病等病症的治疗,是目前惟一批准的具有修复心脏病后组织损害、保护Ⅰ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细胞和修复肺病病人肺组织疗效的干细胞治疗药物。

2012年6月和9月,继在加拿大市场获批之后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西兰医疗管理局和瑞士医药管理局也批准其在本国进行合法销售。osiris公司的动态也受到了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集体敬礼。而这也成为了干细胞产业的大门开启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众多知名企业嗅到了干细胞产业的商机。就在2012年末,Ge医疗集团宣布与细胞动力学公司(CellularDynamicsinternational,CDi)签署了一项许可协议。根据协议,Ge医疗授权CDi开发、生产、销售源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细胞分析检测产品及模型。这些产品及模型可用于药物发现及毒性筛选。

干细胞产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处于上游,干细胞制备主要原料脐带血储存;第二部分处于中游,干细胞提纯制备;第三部分处于下游,干细胞介入治疗,这一部分都集中在医院。

目前,上游的脐带血储存和中游的干细胞提纯制备技术相对成熟,中国北京,天津,广州,重庆、上海等地都建立了脐带血库。目前一份新生婴儿脐带血干细胞保存20年费用约2万元。北京脐带血库建立于1996年,是卫生部批准的首家脐带血库。

到2012年,北京脐血库库存达到15万份。北京市留取脐带血的孕妇数量占当年分娩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近20%。目前北京脐血库已经建立起中国脐血查询网,数据库系统已收录了2.3万份配型数据。

而中游的干细胞提纯制备技术也基本成熟,目前免疫磁珠分离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下游的介入治疗阶段,整个行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的研究趋势来判断,临床级细胞的获得与培养、功能性成体干细胞的获得、ipS细胞治疗策略、干细胞治疗临床实验设计与应用、干细胞移植的免疫学基础、肿瘤中的干细胞确定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美国《新科学家》报道称,第一例含有ipS衍生细胞的临床试验可能在2013年开始。日本神户市理化研究所发展生物学中心的高桥雅代(masayotakahashi)计划利用ipS细胞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以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

目前,中国干细胞治疗临床实验及应用主要的研究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总医院等。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心脏功能缺损修复、神经修复、软骨修复、视网膜再生、皮肤再生、人工肝构建、胰岛损伤修复等。

令人欣喜的是,在现有的研究技术条件下,一些技术发展得相当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经成功地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脊髓损伤、糖尿病等。2011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兰扎将人体胚胎干细胞分化培育成视网膜细胞,然后在两名失明患者眼里各植入5万个视网膜细胞,术后一名患者如今能独自行走、用电脑、倒咖啡,另一名患者能辨识颜色。

2012年5月,美国pluristemtherapeutics公司一名罹患骨髓疾病的7岁女童进行干细胞疗法治疗后,其病情显著好转。截止到2012年,北京市脐血库已为临床应用提供400余份脐带血,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6种疾病的治疗及临床研究,北京市脐血库已经成功挽救了400位患者的生命。

综合来看,目前干细胞的治疗技术正在中国和许多国家积极地展开。中国的863和973计划中,干细胞领域是立项最多的一个。生物及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均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重点研发针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地推进干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4

[关键词]糖尿病非药物疗法;胰腺组织修复;保护胰岛细胞;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胃转流手术;中枢平衡仪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c)-0191-03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最终还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它被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具有并发症多、危害大,治愈难的特点。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可达到3亿人之多,成为继心血管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1]。既往的治疗方法是长年服用降糖药,只是把血糖高这一现象消除了,但并未改变糖尿病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胰岛细胞功能低下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但病没治好,还会出现诸多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寿命。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方法能根治糖尿病,但无数的专家、科学家都在不懈地努力钻研这一难题。研究出了很多与既往单纯降糖药物疗法截然不同的根治性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胰腺组织修复疗法”、“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973生物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胃转流手术疗法”以及“中枢平衡仪疗法”等,这些新发明的疗法具有革命性的根治性的光明的前景和未来,打破了既往单纯降糖治疗“治标不治本”的僵局,使患者摆脱长年服药和注射胰岛素的痛苦。下面是笔者收集多方资料,把近年来新的非药物疗法综述如下。

1胰腺组织修复疗法

该方法是首先分离出“纯化胰腺因子”,再将其转输给患者,从而激活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一种临床应用技术。

1.1原理

“胰腺因子”是从严格筛选的新生儿3h以内的脐带血细胞中提取出来的,再通过穿刺、微创介入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将“胰腺因子”注入体内,促使胰腺因子快速到达胰岛细胞中,并起到如下作用:①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②调节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的受体结合点、增加低亲和性的结合点的数量,从而增强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③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细胞分化,使新生的胰岛细胞代替已受损的胰岛细胞,提高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水平。通过上述受损胰岛细胞修复、提高胰岛素受体数量、促进自身胰岛细胞分化的三重作用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糖尿病胰岛素不足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问题,从而达到根治糖尿病的作用。

1.2疗效

目前,“胰腺组织修复疗法”已顺利通过了临床研究阶段,现已成功治疗糖尿病数万例。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需要的时间更短暂,治疗效果更显著,受到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的青睐。患者在接受“胰腺组织修复疗法”治疗48~72h后,血糖已明显下降,需要服用的降糖药量明显减少,在治疗1~3个月后,患者血糖平稳,逐渐摆脱了药物治疗。

1.3适应人群

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合并肾小球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1和2级);③不稳定糖尿病;④糖尿病并发感染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⑤对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营养缺乏性软组织溃疡;⑥磺脲类药物抵抗,需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2]。

2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少考虑如何提高胰岛的功能和靶器官的状况的问题,而是只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对功能逐渐衰退的胰岛而言,长期的口服降糖药,并不断地换药,无疑是鞭打“疲马”,长期这样下去,不但让病情容易恶化,还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的特点在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快速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患者全身组织受损的神经纤维,修复人体受损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不仅能平稳地控制血糖,还能营造良好的人体组织细胞代谢环境,同时也延缓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障了糖尿病患者的长寿与高质量生活。通过12万人次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该方法已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又一科学手段。

3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再生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并最终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疾病的治疗。该疗法的长期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4]。CLm洱吧下载Vip讲座。

美国和巴西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用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获得突破。患者接受治疗后,身体内可自行产生胰岛素,无需再接受外源性的胰岛素注射。研究小组在巴西招募了15名志愿者,均为i型糖尿病的患者,年龄在14~31岁之间。研究人员首先刺激患者体内生成新的干细胞,然后从血液中把它们提取出来,接着通过化学药物治疗促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停止运作,然后再把之前提取的干细胞注射回病人体内,形成新型的免疫系统。结果显示,15例需要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后,有11例患者在注入干细胞后,体内马上产生了胰岛素,不需要再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另有2例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1年多仍需适量注射胰岛素,但他们最终还是摆脱了每天注射胰岛素的困扰。目前,参加实验的绝大部分患者已经摆脱了对胰岛素的依赖,也不需服用其他药物。其中第一位接受实验的患者不注射人工胰岛素已有3年。虽然不少患者在实验过程中有反胃、呕吐和脱发的现象,但这些不良反应没有持续太久就消失了。专家指出,尽管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还不成熟,但这个实验的成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干细胞移植疗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它能否作为i型糖尿病的普遍疗法,并全面评估它的安全性和疗效[5]。

4基因疗法

糖尿病的单一蛋白质缺陷,使其成为理想的基因治疗研究对象。目前,基因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①基因矫正,将致病基因的异常碱基进行纠正,保留正常部分;②基因置换,用正常基因替换病变基因;③基因增补,不去除异常基因,于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植入目的基因,使其表达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功能得到加强;④基因失活,在翻译和转录水平上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6]。

迄今为止我国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最新治疗方法之一是糖尿病专家王执礼教授的基因疗法[7]。该方法是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取下患者的肌肉细胞,把组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粉碎,再分离成单细胞,培养在特定的培养液中。待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时,采取生化方法将人的胰岛素基因“组装”到这些肌肉细胞内,培养一阶段后,上述细胞就具备了分泌胰岛素功能,最后根据患者需使用的剂量,向其体内注入适量的已具备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肌肉细胞[8]。该疗法大大增加了降糖效果,明显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患者摆脱了长期服药的痛苦。相信随着基因转移的安全问题,基因表达的高效、稳定、持久的问题,免疫问题等的解决,必将会迎来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5“973生物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

“973生物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是采用生物芯片、基因培养、生物固化穴位等技术,有效地使胰岛β细胞得到增殖,排除胰岛素抵抗。该疗法是首先提取自身骨髓胚芽β细胞,进行纳米转基因修饰,通过基因分离、转染、纯化,使之具备修复致病源的特殊基因片段,并将其回输体内,使其快速分裂为优质β细胞。经治疗之后,不但患者可自身产生足够量的优质胰岛素,满足身体需要,而且胰岛素分泌量可以受体内血糖水平的调节,不会发生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现象[9]。该疗法2012年已在北京地区开始临床收治,期待有更好的疗效。

6手术疗法-胃转流手术(胃旁路手术)

该手术是2004年从美国引进的新技术,2010年经过我国专家组的精心计算,针对亚洲人的体质,对“胃转流术”进行了改良设计,称之为改良式“胃转流术”,也称中国式“胃转流术”。改良式“胃转流术”是将胃的上1/3处与空肠吻合,使食物不经过胃的下部和十二指肠,只经过一部分的胃直接进入空肠、回肠。做完这种手术后,食物的生理流向改变了,消除胰岛素抵抗现象与胰岛细胞非正常凋亡的现象,使糖尿病得到彻底治愈。

6.1消除胰岛素抵抗现象

在胃窦部和十二指肠及部分近段空肠分布着大量的K细胞,一旦有食物刺激,K细胞就会分泌胰岛素抵抗因子。“胃转流术”通过胃减容术、胃肠吻合术、肠肠吻合术,改变了食物的生理流向,手术后转流区K细胞不再接受食物刺激,即停止胰岛素抵抗因子的分泌,胰岛素抵抗现象消失,糖代谢恢复正常。

6.2消除胰岛细胞非正常凋亡的现象

因为受过量胰岛素抵抗因子影响,胰岛细胞凋亡速度加快,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术后,远段空肠及回肠提前接受食物刺激,就会增加内分泌调节肽(pYY)、Gp1等一些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上述细胞因子都有下述共同的作用:①直接降血糖;②消除胰岛细胞的凋亡;③刺激胰岛细胞增殖,促进胰岛素分泌④保护胰岛细胞的功能[10]。因此,手术后胰岛细胞大量增多,胰岛功能得以恢复正常,糖尿病得到根治。

7“中枢平衡仪疗法”

最新的科学认为,糖尿病除了已知的遗传、肥胖、病毒感染等因素外,主导病因是内分泌中枢平衡失调,我国科学家制造出了“中枢平衡仪”仪器,该平衡仪治疗机理如下:①在主机特定软件运行的控制下,通过脑中枢平衡终端装置对主管胰岛素分泌的内分泌中枢进行平衡调节,纠正错误指挥信息,恢复正确的指挥过程;②内分泌中枢平衡后,可以修复受损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③明显改善胰岛素受体缺陷,增加胰岛素敏感性;④显著促进微循环,改善胰岛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⑤活化代谢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11]。目前,该疗法已初见成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单纯依靠降糖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长期应用降糖药物,不但不能根治糖尿病,而且会出现很多毒、副作用,长此以往,病情不断加重,还会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等诸多并发症。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人的寿命。非药物疗法正是应运而生的斩新的、突破性的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它们的机理都是从改善和保护胰岛功能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解决了胰岛细胞的数量不足、胰岛素自身分泌量的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些问题解决了,糖尿病的彻底治愈就大有希望[12]。非药物疗法目前都在开展临床应用,疗效也很可观,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基因转移的安全问题,基因表达的高效、稳定、持久的问题,免疫问题;手术疗法的不良反应问题,非药物疗法的疗效持久的问题等。未来根治糖尿病的非药物疗法的疗效必将超过药物疗法,上述非药物疗法是根治糖尿病的新的正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基因疗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未来。也可以采取上述非药物疗法中某2种以上的方法联合并用的措施。相信无论上述哪一种非药物疗法,只要能有进一步的突破,都将成为造福人类的先驱。期待科学家们能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期待糖尿病能够根治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郑丽,徐涛.糖尿病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糖尿病专题,2012,4(7):606-610.

[2]北京糖尿病治疗中心.胰腺组织修复疗法[J].百度文库医药卫生.基础医学[DB].2012,6,29.

[3]王执礼.糖尿病治疗贵在个体化[J].解读胰岛细胞综合疗法[DB].2012,12,9.

[4]吴志香.1型糖尿病基因治疗进展及相关问题[J].医学综述杂志,2004,10(6):322-324.

[5]葛秋芳.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获突破[J].医药经济报医药前沿:a06版,2007(10):12.

[6]百度文库.基因治疗糖尿病所采用的方法[J].医药卫生:基础医学,2013.

[7]王执礼.王执礼教授国家图书馆公益讲座纪实[DB].2012.

[8]Shuyuan,Chenmasayuki,ShimodaJiaxi,etal.transientoverexpressionofcyclinD2/CDK4/GLp1genesinduces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ofpancreaticprogenitorsandmediatesisletregeneration[J].Cellcycle(Georgetown,tex.),2012,114:695-705.

[9]Jietn.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寻医问药网[DB].2012,10,30.

[10]王黎生.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胃转流手术[J].求医问药杂志,2010(12):14-15.

[11]邓和平.治疗1型糖尿病的“中枢平衡”的新思维模式[J].医药卫生:基础医学,2013(3):29.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5

记者:目前治疗肿瘤技术有哪些方法?它们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特点?

李忠义:目前,以手术为主,还有放疗和化疗,但副作用大,会引起患者恶心、迷糊、呕吐、厌食、脱发。众所周知,放、化疗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引起病人白细胞降低、免疫力下降、加速癌细胞转移,且反复使用导致病人对化疗、放疗不敏感。

大量的临床结果证明,抗炎致敏树突状细胞(apDC)疫苗和放、化疗结合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不但能提高治愈率和缓解率,提高整体疗效,而且能降低放、化疗的副作用。

记者:树突状细胞为什么会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

李忠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一类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的细胞。是已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tgen-presentingcells,apC),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apc,能够诱导患者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持久的主动免疫应答。

其特点为:(1)是机体内功能最强、最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能摄取各类抗原。(2)表达丰富的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及高水平的thl型应答主导因子11-12。(3)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体内、外均能激发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CtL生成。(4)由Dc激活的细胞免疫,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机体抵御恶性肿瘤和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记者: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的原理是什么?

李忠义: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癌细胞,利用免疫监视机制防止肿瘤的发生。但当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肿瘤细胞可逃逸免疫监督系统,抑制有效的免疫应答,导致肿瘤的发生。

apDC疫苗是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是我院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中心合作开展的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治疗项目之一,是肿瘤治疗中的尖端技术。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apDC能够激发机体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能够建立起持久的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我们采用患者自身肿瘤细胞抗原,致敏患者自身树突状细胞,制备成瘤苗回输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目前我们研制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瘤苗“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已通过期临床研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经过临床药理委员会通过,进行并完成了Ⅱ期临床研究。

apDC疫苗是一种对不同肿瘤病人分别进行的治疗,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较好的临床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和我国学术界均受到高度评价。美国杜克大学遗传和细胞治疗中心的研究主任埃利一吉尔波瓦说过”apDC是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侵袭的有效途径之一。”

记者: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治疗将对肿瘤治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忠义:采用“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基因治疗。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能摄取和加工递呈抗原,具有强大的激活t细胞的能力,控制着体内免疫反应的过程,在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地位,因而成为肿瘤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技术在第37-39届aSCo和第7届CSCo年会上成为最令人嘱目、最鼓舞人心的焦点。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肯萧特曼教授认为:这是一项令该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惊奇和关注的工作。这一发现是免疫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将带动免疫学领域的发展。

记者:使用该技术一个疗程需要多长时间?

李忠义:采用患者术后留取的肿瘤组织制备多肽抗原(也可采用中心抗原库提供和制备的肿瘤多肽抗原)和分采的血液中提取“树突状细胞”,进行自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扩增,而后分4次回输患者体内,用大量增殖的apDC唤醒免疫系统,对癌细胞发起攻击,消灭癌细胞,22天为一个疗程。

记者:在什么时候实施该技术治疗效果最好?不同阶段实施该技术后有什么样不同的效果?

李忠义:手术后的患者更适合进行生物治疗,既能防止癌细胞的复发与转移,又能杀死已经转移而且检测不到的单个癌细胞。

专家简介: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6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56-01

1口腔鳞状细胞癌简介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舌、牙龈、颊、腭、唇、口底。鳞状细胞癌以角化珠形成及出现细胞间桥为病理学特征。肿瘤来自表面口腔黏膜上皮,肿瘤性上皮团或上皮岛浸润下方结缔组织,细胞特征可表现为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核、核浆比大,程度不同的细胞及胞核的多形性,鳞状上皮形成的角化珠和单细胞的角化均可见。oSCC占口腔颌面部癌瘤80%以上,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对于肿瘤晚期和复发患者,生存率更低[1]。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手术、放疗及化疗并没有显著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化疗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对复发的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许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一直走在前沿,口腔癌患者特别是鳞癌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早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再加上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等)又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口腔癌肿的最佳治疗策略应是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疗法。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口腔鳞癌发病功能基因的不断探明,肿瘤基因治疗这一生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自从1988年Rosenberg[2]提出要将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原理实际应用于临床起,学者们就对肿瘤的免疫基因疗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概念

广义的肿瘤基因治疗概念认为,凡是能够改变肿瘤细胞或其他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而达到治疗肿瘤目的的方法均属于肿瘤基因治疗的范畴。为区别传统的化疗及放疗导致的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核酸)变化,将肿瘤基因治疗定义为:以适当的基因转移技术将特定的外源遗传物质导入肿瘤细胞或患者体内,通过外源遗传物质的表达产物或对宿主细胞本身遗传物质表达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3]。从基因操作角度看,基因治疗主要有四种方法,及基因修正、基因置换、基因失活和基因修饰。近年来,免疫基因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是依赖于机体免疫功能的间接杀伤。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定义为:根据免疫学的理论论技术建立的、以基因转移技术为基础的、以激发机体肿瘤免疫效应或提高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为目的的基因治疗方法。免疫基因治疗的发展反映了整个肿瘤基因治疗历史,首例得到美国FDa批准的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计划是由Rosenberg[4]提出,用细胞因子基因体外转导修饰tiL,最后回输患者体内,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

3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在口腔鳞癌中的治疗前景包括用于治疗口腔鳞癌的复发和辅助治疗,例如作为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措施;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的口腔癌患者也是基因治疗的应用方向之一。尽管全身用药理论上可以到达转移的病灶,但是基因治疗不适宜于全身输送。因为大多数原发和复发病灶是很表浅的,因此口腔癌患者非常适宜局部直接注射治疗。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疗口腔鳞癌的方法包括:1)添加抑癌基因-基因添加疗法;2)去除缺陷肿瘤基因-基因去除疗法;3)减少刺激肿瘤生长的基因的表达-反义Rna;4)增强免疫监测-免疫疗法;5)前体药物活化起到化疗效应-自杀基因疗法;6)病毒破坏肿瘤细胞的复制周期;7)呈送抗药基因给正常组织以防止化疗损伤。

4口腔癌癌基因的研究

迄今人们已在脊椎动物细胞中确定了32种与逆转录病毒癌基因同源的细胞癌基因,其中20多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研究口腔癌癌基因的表达以及癌基因产物的形成,对从分子水平认识口腔癌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Hoellering[5]等采用生物素化的H-ras,c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对5例口腔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ras癌基因的mRna及其产物p2蛋白进行定位研究,发现H-ras癌基因与mRna的分布可能与口腔癌的生长方式及预后有关。且发现晚期口腔癌组织中均有ras和myc家族癌基因的扩增。在口腔鳞癌中,c-myc表达量较正常组高2~5倍,平均水平为0.34±0.16pg/μg,其它与口腔肿瘤有关的癌基因还有c-erb-B2、fes、mos、myb等,其中ab1基因在口腔上皮癌细胞株的表达与其脱壁生长特征有关。进一步研究口腔肿瘤中癌基因的各种变化,无疑对揭示口腔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指导免疫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口腔鳞癌的免疫基因疗法

免疫基因疗法治疗口腔癌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强肿瘤细胞的致免性,一是提高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性。研究表明头颈部鳞癌患者有数种免疫细胞功能缺陷,包括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尽管口腔癌没有经典的免疫性,但是很多证据表明其具有免疫识别功能。已进行的动物研究包括给予iL-2诱导产生LaK细胞、tnF-a,将iL-2、iL-4、iFn-C、iL-6或iL-1B转入肿瘤起到免疫调节作用联合应用非病毒脂质体表达的鼠白介素2和多聚体表达的miL-12治疗口腔鳞癌,试验证明是可行并有效的[6]。miL-2和miL-12联合运用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可能是由于其刺激增强了tc细胞和nK的活性。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应用缺陷型反转录病毒载体能够将tnF-α基因导入口腔鳞癌DnL中,带有tnF-α基因的DnL能够分泌高活性的tnF-α,表明口腔鳞癌DnL可作为基因转移的运载细胞用于口腔鳞癌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5.1细胞因子与免疫基因治疗

在当前所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多集中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研究。细胞因子的基因治疗避免了以往细胞因子注射疗法需反复多次给患者或动物模型注射大剂量细胞因子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取得了细胞因子注射疗法所不具备的治疗效果。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所选用的目的基因是可以编码表达包括iLs、iFns、CSFs及tnFs等在内的各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7]。依据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的途径和原理不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1)以免疫效应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2)以瘤苗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3)以抗原呈递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4)成纤维细胞等受体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5)直接体内注射途径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5.2抗体与免疫基因治疗[8]

(1)抗体增强免疫基因治疗的靶向性:解决免疫效应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是肿瘤治疗的关键之一,研究表明将肿瘤特异性单链抗体基因导入t细胞中,使之分泌抗体,一方面通过抗体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通过抗体使特异性结合增加。

(2)抗体作为免疫基因治疗的效应分子:胞内抗体可用于肿瘤治疗。美国学者构建了一种编码单链抗体的载体(pGt21),将此载体转入高表达erbB2的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中,可以通过胞内表达抗体erbB2单链抗体,抑制瘤细胞的生长。

(3)抗原与免疫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经FDa批准,已有学者将编码Cea、ig基因表达载体直接导入结肠癌和口腔鳞癌患者体内,临床显示其有一定抗肿瘤效应。

5.3综合性免疫基因治疗

有研究表明,单一途径的免疫基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将相互间有相加或协同效应的不同方法联合起来治疗口腔鳞癌的临床效应值得尝试。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疗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mHC基因治疗联合;④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抗原基因治疗联合;⑤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自杀基因联合治疗。

6展望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鳞癌免疫基因疗法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单一途径疗法转向多途径联合治疗的阶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伴随着新的免疫基因疗法的不断问世,基因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也大大降低。同时,结合口腔鳞癌术前术后辅助疗法是可行的治疗方式,并有望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比较同期不同心的联合基因疗法的随机试验仍在进行中,这些试验将可能为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确立1个新的位置。另外口腔鳞癌往往伴有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基因疗法对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疫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拓展基因治疗肿瘤的方法,选择性针对肿瘤细胞。由于口腔鳞癌基因突变频繁,位置表浅易于瘤内给药,因此基因治疗适合运用于口腔鳞癌。基因疗法用于Ⅰ期的头颈部鳞癌是安全有效的;对于Ⅱ期鳞癌,联合放疗或化疗,也能起到抗瘤效应;作为辅助措施治疗Ⅲ期鳞癌的正在进一步研究中。以后的研究方向在于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利用免疫基因疗法治疗口腔鳞癌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parkinDm,BrayF,FerlayJ,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2002[J].CaCancerJClin,2005,55(2):74-108.

[2]RosenbergSa,俞慕华.白细胞介素-2免疫治疗癌症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89(01)

[3]CusackJCJr,tanabeKK.Cancergenetherapy.SurgoncolClinnam,1998,7B421-469.

[4]RosenbergSa,刘绍魁.白细胞介素-2用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最新近展[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89(07)

[5]HoelleringB,muellermmFusenigneFriendsorfoesbipolardefectsofthetumourstomaincancer[J]natRevCancer20044(2)839849.

[6]LiD,Shugerte,Guom,etal.Combinationnonviralinter-leukin2andinterleukin12genetherapyforheadandnecksquanouscellcarcinoma.arch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01,127B1319-1324.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7

关键字:生物技术制药;应用;研究现状

一、前言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的创造或者改变自然条件,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为载体生产医用药物的过程,称为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的飞速发展在治疗癌症、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心病、银屑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解决了大量传统药物无法解决的困难。

二、基因工程制药

2.1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先确定治疗某种疾病的关键性蛋白质,通过获取该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对其基因进行改造或大规模扩增,然后转入到相应的可以大规模表达的受体细胞中去,在细胞的繁殖过程中大量生产这一药用蛋白的过程。

2.2基因工程制药的简要流程。基因工程制药的主要流程为[2]:目的基因的获得、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细胞体、培养工程细胞体、分离纯化表达产物、除菌和质量检测、包装上市。

2.3基因工程制药的应用。基因工程制药在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应用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传统药物的改进。主要应用于激素、细胞因子、溶血栓类生理活性物质的生产,抗体和疫苗的生产。例如α-重组人干扰素、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核酸疫苗、转基因疫苗等。[3]

三、动、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3.1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相关技术。目前用于生物制药的动物细胞有四类[4]: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系、融合或重组的工程细胞系、转化细胞系。原代细胞指直接取自动物器官的细胞。二倍体细胞系是指取自动物胚胎并经过传代筛选克隆,具有一定特性的细胞。工程细胞系则指通过细胞融合或基因重组,对细胞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稳定遗传的独特性状的细胞。转化细胞系是由某个转化过程得到的具有很强增殖能力的细胞。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染色体改造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5]

3.2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手段对植物细胞体系进行大量培养,并直接获得有用化合物或以其提取物为底物合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现今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6]:大规模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成分、植物生物反应器、细胞级微粉碎加工技术、生物酶解技术、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植物细胞生产有用次级代谢产物。例如[7]通过建立红豆杉细胞系,采用生物反应器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紫杉醇。

3.3动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重点在于[8]:人源化抗体的研制和生产、“分子药田”工程、“动物药厂”计划。其中,人源化抗体的研究是利用噬菌体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等生产疗效更好,更适合于人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分子药田”和“动物药厂”则是利用转基因技术以植物和动物细胞为载体大量生产医用蛋白。

四、抗体制药

4.1抗体制药技术。抗体制药领域的主要技术有[9]:抗体高通量大规模制备技术、动物细胞表达抗体产品大规模培养技术、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及优化技术、抗体工程药物标联及增效技术。高通量大规模制备技术的常见方法是利用杂交瘤快速筛选、工程抗体库和人记忆B细胞,大规模快速高效的制备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表达抗体大规模培养则是利用细胞表达体系和体外翻译系统,生产外源抗体蛋白。人源化抗体则属于基因工程抗体范畴,抗体的亲和力显著提高。抗体药物标联增效则是利用抗体的靶向作用,标记同位素、化学药物或毒素,以提高抗体疗效,降低抗体用量。

4.2代表性抗体药物。目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抗体药物主要有:抗CD20单抗、抗HeR2单抗、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抗VeGF单抗、抗eGFR单抗和抗Hab18G/CD147抗体。

五、酶工程制药

5.1药用酶的来源。药用酶作为具有催化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直接从生物体中分离也可以化学合成。但目前最主要的获取方式仍为从生物体中提取以及发酵生产。[10]随着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发展,通过培养动植物细胞获得药用酶蛋白的方法成为了最主要的手段。

5.2酶工程制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制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酶的高效催化特性,使其有着可靠便捷又迅速地诊断和治疗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酶学诊断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用体内原有酶活的变化诊断;二是利用酶反应测定体液中物质含量变化诊断。而在治疗方面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药用酶类,包括:蛋白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尿激酶等。

酶工程制药在生产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青霉素酰化酶制造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利用β―酪氨酸酶制造多巴等。酶工程制药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则包括酶法检测和酶法分析。

六、总结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制药在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将不仅仅局限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其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将得到大大提高。各种生物技术药品的发展成熟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对疾病的治疗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坤,李洋,李乾,等.我国生物制药研究进展及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70-372.

[2]黄榕珍.基因工程制药应用及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1,22(12):5-8.

[3]李淑娟.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和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2(11):17-18.

[4]马瑞丽.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07(14):28-29.

[5]叶敏.动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和展望[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4,4:013.

[6]赵玉平,杨夏,高峰丽.植物细胞制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163-164.

[7]余响华,邵金华,袁志辉,等.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13,33(6):1279-1284.

[8]李刚,刘鹏.我国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19(4):278-281.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8

【关键词】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并发症;综述

[abstract]prostatecanceristhemostcommonmalignanttumoroftheagedmen.Researchhasconfirmedthatcryotherapycankilltheprostatecancercelleffectively,andprovidesaneffectivetreatmentfortheprimarypatients,specificallyforpatientswithfailedradiotherapy.Cryotherapycanprolongthesurvivalofthepatients.Cryotherapyhasbecomeasaferandacceptableoptionfortreatmentofprostatecancerpatients.

[Keywords]prostatecancer;cryotherapy;complications;review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发病率较低。但我国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有作为经典的根治性手术治疗,及已经在临床上成熟应用的放射线外治疗和近距离照射治疗,比较成熟的雄激素去势治疗和近期发展的调强放疗[1]。近年来冷冻消融、组织内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以有效、安全、微创的特征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手术是治疗局部前列腺癌的金标准,但是大多数病人年老体弱且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因此对病人损伤小、疗效佳的治疗方式成为一种新的需求。冷冻治疗有效、安全、微创,正逐步取代手术及放疗,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一个新选择。

1背景资料

前列腺癌冷冻治疗是利用迅速获得的低温来冷冻、破坏前列腺癌组织的一种微创肿瘤外科治疗术。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Jamesarnott首先使用粗盐和冰混合后获得的低温治疗肿瘤,开创了冷冻治疗肿瘤的历史。1961年Cooper等开发了第一套冷冻设备,液氮通过密闭金属管道与靶组织直接接触,这类粗探针可将组织迅速冰冻至-200℃。1968年Reuter等首次使用内窥镜下冷冻术,使前列腺冷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当时的手术方式采用经尿道或经会阴开放式冷冻,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尿失禁、直肠尿道瘘、尿道腐肉和尿道狭窄,限制了其应用。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外科仪器、冷冻技术的发展,冷冻治疗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第二代前列腺冷冻技术采用了经直肠超声造影(tRUS)及尿道加温器,使得冷冻穿刺针能够精确放置且能够有效保护尿道和直肠壁,有效提高了冷冻效果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使前列腺癌冷冻治疗技术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但是和第一代冷冻技术一样,制冷源仍然是液氮。2000年液氩冷冻、液氦复温的冷冻系统装置和17号冷冻探针和粒子植入模板在冷冻中的应用,标志着第三代冷冻技术的问世[2],该技术使用了针样热偶计,能够实时反映冷冻过程中温度变化,保证了在前列腺穿刺冷冻过程中的精确、微创、安全。

2冷冻治疗的机制

低温冷冻组织细胞,可导致细胞损伤和血管损伤[3],组织细胞及其内容物产生物理、化学、电解质上的变化,最后导致细胞坏死或凋亡。冷冻治疗包括冷冻与复温两个过程。冷冻初期(温度-4~-21℃)时细胞外冰晶形成即“溶液效应”是引起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细胞外冰晶形成,使细胞外渗透压上升,引起细胞内脱水,导致细胞皱缩,进而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损伤。温度进一步降低可引起细胞内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器发生不可逆损伤,继而细胞膜受损,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复温时细胞内小冰晶再结晶或者相互融合,形成大的冰晶,大冰晶对细胞有更强的破坏作用。另外复温时细胞冰晶融化,使得细胞外间隙成为低渗环境,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肿胀,导致细胞膜破坏,从而使得一些冷冻期未损伤的细胞在复温过程中被破坏[4]。

血管损伤主要发生在冷冻的复温期,为延迟性损伤。表现为微血管破坏;血小板活化致微血栓形成,血流淤滞和闭塞,组织细胞缺氧及营养从而导致细胞坏死;直接内皮细胞的损伤。这些损伤可导致血管闭塞和激烈的炎症反应(伴随淋巴细胞活化和自由基释放),产生缺血区直至细胞坏死[3-5]。

3冷冻治疗与肿瘤免疫

2001年Joosten等在对鼠实验性移植瘤模型进行冷冻实验时,发现冷冻一处肿瘤,可抑制另一处肿瘤生长[6]。ablin等[7]报道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可观察到转移性病灶的消散。也有临床报道其他部位肿瘤冷冻治疗后出现肿瘤免疫,远处转移灶变小或消失。冷冻治疗引起肿瘤免疫的机制可能如下。冷冻后肿瘤细胞损伤,细胞膜结构及成分改变,导致细胞膜上的肿瘤抗原暴露,启动肿瘤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暴露后,抗体与之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原提呈细胞(apC)在吞噬肿瘤细胞坏死碎片时,肿瘤抗原肽可被mHCⅠ类分子或mHCⅡ类分子提呈,并分别激活CD8+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可通过分泌型和非分泌型杀伤作用杀伤肿瘤细胞。CD4+t细胞激活后可通过:(1)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等激活CD8+t细胞、nK细胞和单核巨嗜细胞等,增强细胞杀伤能力;(2)释放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作用于肿瘤细胞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提高靶细胞对CD8+t细胞的敏感性,tnF还具有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功能;(3)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通过体液免疫途径杀伤肿瘤细胞。

Sabel等[8]检测了实验性乳癌鼠冷冻治疗后血清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发现24h后白细胞介素12(iL12)和tnFγ明显高于手术切除鼠。目前已知inFγ、tnF、iL2、iL12等细胞因子可有效促进nK细胞低亲和力Fc受体(FcγRⅢ)的表达,可增强其细胞毒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后可以通过表达Fcγ受体发挥aDCC作用以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如inF等)直接进行细胞杀伤。

4冷冻治疗与细胞凋亡

冷冻治疗除通过机械性杀伤、生化改变、缺血、肿瘤免疫等方面杀死前列腺癌细胞外,还可以通过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使癌细胞凋亡。Daniel等[7]研究发现,体外冷冻可激活前列腺癌细胞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活化,增强冷冻治疗的疗效。Caspase家族中caspase2、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10在细胞凋亡的开始起作用;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7参与细胞凋亡的执行,其中caspase3和7降解Dna修复酶(paRp)、Dna片段化因子45,导致Dna修复的抑制并启动Dna的降解。而caspase6的底物是核纤层a和角蛋白18,它们的降解导致核纤层和细胞骨架的崩解。也有报道称细胞毒性药物与冷冻联合治疗前列腺癌优于两者的单独应用[9-10],其机制与冷冻及化疗药物激活细胞bax凋亡基因及caspase有关。

5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途径和方法

前列腺癌冷冻治疗方法包括经尿道冷冻术、内窥镜直视下冷冻术及经会阴穿刺冷冻术,因经尿道冷冻术并发症较多,已被放弃,目前最常用的是经会阴穿刺冷冻术。此技术结合经直肠超声(tRUS)、经皮穿刺介入放射技术及现代冷冻治疗技术,冷冻探针细小,无需通道扩张,可直接经会阴穿刺进入前列腺,能最大限度地破坏癌组织和减少并发症。术后耻骨上插管至少72h保持开放状态,导尿管应保留至少3周,以防止组织脱落及尿潴留。术后适当让尿道加热器多留置数个小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尿道的损伤。术后6周,3、6、9及12个月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以后每6个月检测1次pSa水平。术后1年及5年行前列腺穿刺,如果pSa水平升高,则及早行前列腺穿刺,对阳性者行冷冻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

6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病人的纳入标准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病人纳入标准。冷冻治疗可以作为基础治疗,同样也被用来作为手术、放疗、激素治疗后复发的一种补救性治疗[11]。前列腺体积≥50ml者先给予内分泌治疗,使肿瘤缩小在50ml以内[12]。最适宜做原发性治疗的患者的标准为:(1)血清pSa≤10ng·ml-1;(2)诊断性活检Gleason积分≤6;(3)临床分期t1c或t2a,有高分期、肿瘤范围大等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高风险的病人也可选择冷冻治疗。同时冷冻治疗也被用于已有全身转移的患者,作为一种姑息治疗,目的是控制局部症状[13]。适宜做补救性冷冻治疗的是持续性或复发性局部病变,无隐匿性转移者。主要适应证为:放疗后血清pSa持续处于较高水平,pSa>20ng·ml-1,前列腺活检显示Gleason积分达8~10,或放疗后pSa水平迅速升高者[13]。因冷冻治疗经会阴皮肤穿刺完成,损伤小,故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有:(1)之前做过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尤其是存在大的前列腺组织缺损,因为这类病人前列腺组织腐烂、脱落及尿潴留的风险增加[14];(2)前列腺体积>50ml者,冷冻治疗难以彻底,常予以内分泌治疗,缩小体积,使用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体积可下降30%~50%[15];(3)有严重尿路梗阻症状者;(4)有经腹经会阴直肠癌切除史、直肠狭窄或其他直肠病变者。

7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疗效报道

目前主要以pSa水平的改变和局部癌组织残留来判断疗效。分析1993年至2006年17组临床报道[13],共2979例患者,14组报道随访时间3个月~5年零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5个月;局部肿瘤残留率3%~25%,平均16%;生化无病存活率(bDFS)(按13组报道病例)14%~96%,平均52.61%。同时可看出,随着设备、技术的改进及经验的积累,疗效逐步提高。

大部分患者冷冻治疗后,pSa水平先急剧升高,然后降低,在3个月内达到最低点。因为冷冻时肿瘤细胞破坏,大量pSa释放,使得pSa水平升高,然后由于肿瘤细胞持续被破坏,pSa合成减少,血pSa水平下降。pSa水平再次上升考虑是肿瘤复发所致。

2007年ismail等[12]报道了冷冻治疗作为补救性治疗的一组临床病例,共100例,分为下列3组:(1)低危组,pSa≤10ng·ml-1,Gleason积分≤6分,且临床分期≤t2b;(2)中危组,pSa≥10ng·ml-1,Gleason积分≥7分,且临床分期>t2b;(3)高危组,有2~3个不利因素存在。3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2%、20%和68%。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3.5(12~79)个月,无手术或癌症相关性死亡。采用美国放射治疗及肿瘤学会(aStRo)判断前列腺癌治疗后无生化复发的标准,无病生存率12个月83%,24个月72%,36个月59%。如果以pSa0.5ng·ml-1作为阈值,则低危、中危、高危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73%、45%和11%。中位pSa最低值为0.1(0.003~6.1)ng·ml-1,有一半的病人在3个月内pSa水平达到不可测定的标准(≤0.1)。

8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

早期冷冻治疗的并发症较多,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尿道温热器、温差电偶的使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8.1阳痿

冷冻减少阴茎动脉的血液供应,损害海绵体神经,引起阳痿的发生,发生率为40%~100%[16]。冷冻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故对性功能比较重视的患者应充分考虑。

8.2直肠尿道瘘

直肠尿道瘘是因为前列腺后部被完全冷冻,尿液外渗或并发感染而导致,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0%~3%。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防止尿道直肠瘘的发生。Bharat等[17]介绍了一种被称为themultitemptm1601温度检测系统,该系统探针能通过线性数组内的4点或8点描绘温度梯度,在治疗周期中更加彻底地检测温度改变,这在保护直肠方面特别重要,因为研究显示仅一个温度检测点将不能准确描绘出治疗过程中的最低温度。尿道直肠瘘一般在术1个月内发生,建议先予保守治疗,如4~6个月无好转,可考虑手术治疗。

8.3尿失禁

临床报道冷冻治疗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27%。ellis等[18]报道冷冻治疗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5.5%。补救性治疗的患者中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多数为20%~73%。随着冷冻技术的发展,尿失禁的发生率已大幅度降低。

8.4尿潴留

冷冻坏死或感染可引起组织腐烂脱落,产生尿道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出现脓性尿和尿潴留。发生率多为1.3%~19%。术中应用尿道加热器,术后应用抗生素,保持尿道通畅,有利于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

9存在问题与展望

冷冻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治疗前列腺癌的手段,具有创伤小、疗效佳及可重复治疗等特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并且对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及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目前前列腺癌的冷冻治疗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尚缺乏统一的治愈标准,生化复发标准也不统一;冷冻治疗远期疗效也缺乏详细研究;虽然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加热尿道,尿道直肠瘘难以避免;冷冻治疗与肿瘤免疫之间的关系尚不尽明了。未来的冷冻治疗可能的发展方向:(1)对检查确定的局限性肿瘤仅行瘤灶侧冷冻消融术,避免更大的损伤,并尽量避免神经损伤,保护性功能;(2)冷冻消融术与放疗或化疗联合应用以改善中、高危患者的冷冻疗效。

参考文献

[1]葛小林,孙新臣,曹远东,等.前列腺癌调强放疗和三维适行放疗计量学对比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2):132135.

[2]ZiSmana,pantUCKaJ,CoHenJK,etal.prostatecryoablationusingdirecttransperinealplacementofultrathinprobesthrougha17gaugebrachytherapytemplatetechniqueanpreliminaryresults[J].Urology,2001,58(6):988993.

[3]tHeoDoReSCUD.Cancercryotherapy:evolutionandbiology[J].RevUrol,2004,6(Suppl4):S9S19.

[4]GaGeaa,BaustJ.mechanismsoftissueinjuryincryosurgery[J].Cryobiology,1998,37:171.

[5]HoFFmannne,BiSCHoFJC.thecryobiologyofcryosurgicalinjury[J].Urology,2002,60(Suppl1):4049.

[6]JooStenJJ,mUiJenGn,woBBeSt,etal.invivodestructionoftumortissuebycryoablationcaninduceinhibitionofsecondarytumorgrowth:anexperimentalstudy[J].Cryobiopsy,2001,41:4958.

[7]aBLinRJ,SonaeSwa,GonDeRmJ.elutionofinvivoboundantiprosaticepithelialantibodiesfollowingmultiplecryotherapyofcarcinomaofprostate[J].Urology,1973,2:276279.

[8]SaBeLmS,neHSma,SUG,etal.immunologicresponsetocryoablationof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treat,2005,90:97104.

[9]CLaRKeDm,RoBiLottoat,vanBUSKiRKRG,etal.targetedinductionofapoptosisviatRaiLandcryoablation:anovelstrategyforthetreatmentofprostatecancer[J].prostateCancerprostaticDis,2007,10:175184.

[10]LepiVeRtp,HaDDaDRS,aLLeRa,etal.Ultrasoundguidedcombinedcryoablationandmicroencapsulated5Fluorouracilinhibitsgrowthofhumanprostatetumorsinxenogenicmousemodelassessedbyluminescenceimaging[J].technolCancerRestreat,2004,3:135142.

[11]CeRSSweLLJ,aSteRLinGS,CHaUDHaRYm,etal.thirdgenerationcryotherapyforprostatecancerintheUK:aprospectivestudyoftheearlyoutcomesinprimaryandrecurrentdisease[J].BJUint,2006,97(5):969974.

[12]iSmaiLm,aHmeDS,KaStneRC,etal.Salvagecryotherapyforrecurrentprostatecancerafterradiationfailure:aprospectivecaseseriesofthefirst100patients[J].BJUint,2007,100(4):760764.

[13]mattHewRC,CaRRoLLp,SHinoHaRaK.prostatecancer:cryotherapy[DB/oL].[20061204].emedicine.com.

[14]KatZae,GHaFaRma.Selectionofsalvagecryotherapypatients[J].RevUrol,2002,4(Suppl2):S18S23.

[15]LeeF,SiDeRSDB,newBYJe,etal.theroleoftransrectalultrasoundguidedstagingbiopsyandandrogentherapypriortoradicalprostatectomy[J].Clininvestmed,1993,16(6):463483.

[16]BaHnDK,LeeF,BaDaLamentR,etal.targetedcryoablationoftheprostate:7yearoutcomesintheprimarytreatmentofprostatecancer[J].Urology,2002,60(2Suppl1):311.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9

【摘要】 单克隆抗体是以肿瘤的特异性蛋白为靶点,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特异性、有效性、低毒性的特点。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靶点包括细胞表面抗原和生长因子受体等。单克隆抗体单一治疗和联合化疗、放疗在实体瘤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抗体与放射性核素结合的放射免疫性治疗也有明显的疗效。本文通过单抗治疗机制和临床治疗试验两方面介绍了几种单克隆抗体以及抗体的治疗战略。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实体瘤;免疫治疗

【abstract】 monoclonalantibodieshaveemergedasanimportanttherapeuticpropertiesfortumorbytargetingspecificproteinsoftumor.thosereagentshavetheadvantageofspecificity,andefficiency,lowtoxicity.thosetargetsformonoclonalantibodiestherapyincludecellulargrowthfactorreceptorsandcellsurfaceantigens,etc.Unconjugatedantibodiesshowsignificantefficacyinthetreatmentofsolidtumorsbymonotherapyandcombiningwithchemotherapyorradiotherapy.Radioimmunotherapyisthatantibodiesconjugatetoradionuclidesshowssignificantefficacy,too.thisreviewpresentssomeofthemoloclonalantibodiesandmab-guidedstrategiesbyfocusingonthemechanismsandsomeofexperiencesreportedformabevaluatedinclinicaltrials.

【Keywords】 monoclonalantibody;tumor;immunetherapy

肿瘤的免疫治疗和放射免疫治疗开始于世纪年代,早期用于治疗的抗体是多克隆抗体,但因为其异质性和药学特性不适宜而被淘汰。年Kohler和milstein利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成为世纪生物领域的一大技术革命。随着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目前单克隆抗体已在生物学及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克隆抗体抗肿瘤的机制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CDCC)或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CDC)杀死肿瘤细胞;通过抗体竞争地与受体结合,干扰配体-受体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影响其发挥生物效应,抑制肿瘤生长;和受体结合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由于单克隆抗体大部分为鼠源性抗体,在人体内会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与单抗结合后降低了抗肿瘤效应。单克隆抗体对血液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而实体瘤治疗疗效不如前者。这可能和抗体分子很难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层,组织穿透力差,肿瘤摄取率低以及实体瘤内部的“高压"状态有关。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和新的靶点的发现,近年来FDa批准了数个单克隆抗体用于实体瘤临床治疗,实体瘤的免疫导向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下面对几种用于实体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介绍。

 抗CD单克隆抗体

CD抗原是分子量为kD的非糖基化跨膜蛋白。CD表达在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膜上,同时有超过%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细胞也表达CD,而浆细胞、造血干细胞及t细胞则无CD的表达。CD可能对Ca的跨膜运输、B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调节作用。在血清中无游离CD存在,最重要的是B淋巴细胞上的CD很少内化和脱落,是B淋巴细胞瘤免疫导向治疗的理想靶点。

利托昔(Rituximab)是年FDa批准用于治疗B淋巴细胞nHL的抗CD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是由鼠抗CD的可变区Fab和人igG抗体的稳定区Fc段构成。Rituximab能够有效地降低淋巴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B细胞数量,其机制包括:()CDC效应;()aDCC效应;()诱导瘤细胞凋亡,同时它还增加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对例复发性、难治性和滤泡型nHL进行治疗观察,每周的治疗剂量为mg/m,经过周治疗,有效率为%,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部分缓解率(pR)为%。肿瘤体积缩小的患者例,占总数的%,平均药效持续时间为.个月[]。联合其他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的Ⅱ期试验中,例患者接受rituximab和CHop方案的联合治疗周,结果表明例患者(其中例患者因其他原因退出试验)有效率为%,其中CR为%,pR为%。平均药效持续时间为.个月。运用pCR技术分析发现例bcl-阳性患者经治疗后例患者转阴,这些治疗效果是单一使用CHop方案达不到的。目前,rituximab已在临床广泛运用。

 抗CD单克隆抗体

CD是一个kD的限制性唾液酸糖蛋白,表达在生长期B细胞细胞质中。只有分化成熟以后的B细胞表面出现。在人类,大部分循环系统中的免疫球蛋白igm阳性和igD阳性的B细胞在细胞表面表达CD。CD在滤泡型、套型和缘区型B细胞中强烈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计数得出,在B细胞淋巴瘤中至少%~%的细胞表达CD。CD的功能尚不确定,最近的研究表明CD是B细胞活化复合物的一个连接分子。在对CD缺乏的小鼠的研究中发现骨髓和循环中成熟的B细胞数量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B细胞寿命较短,易凋亡。说明CD是B细胞生长和成熟的关键因子。在与天然配体和抗体结合以后,CD迅速内化,给B淋巴瘤细胞提供凋亡前信号[]。

LL抗体(以前叫HpB-)是一个igGa型抗CD的鼠源单克隆抗体,体外免疫组化证实LL抗体和个nHL的B细胞样本中的个样本抗原反应,但不和其他的恶性非淋巴组织反应[]。人源化的ig型LL是epratuzumab,它降低了免疫原性,延长了半衰期,增强了功能。在单一使用epratuzumab的Ⅰ/Ⅱ临床试验研究中,对例套性nHL患者连续周使用epratuzumab单一治疗,剂量分别为、、、、、mg/(m&#;week)。对例患者(其中例患者因其他原因退出试验)进行评价,例患者治疗有效(oR

    

),有效率为%;例患者达到CR,占%;例患者达到pR,占%;例患者处于稳定期,占%;例患者病情恶化,占%。%的患者肿瘤的体积有一定的减小。平均药效持续时间为.周。治疗有效的患者的用药剂量分别在mg/m和mg/m两个水平。SharkeyRm等用in和Y标记epratuzumab比较治疗nHL,发现Y-Dota-epratuzumab半衰期较短,对机体的损伤相对较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放射免疫治疗药物[]。

 抗HeR-/neu抗体

HeR-/neu是一种原癌基因,位于人染色体q,编码kD的跨膜糖蛋白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已发现%~%的晚期乳腺癌患者HeR-/neu过度表达和扩增,同样在卵巢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膀胱癌中也有表达。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HeR-的过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有资料表明HeR-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缓解率和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增高[]。而且HeR-的过表达的乳腺癌具有抗药性,研究表明这类肿瘤对激素治疗缺乏反应,特别是tamoxifen联合化疗药如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治疗时效差[]。

Herceptin(trastuzumab)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制作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年月FDa批准上市。Herceptin能有效地抑制过表达HeR-的细胞的增生效应,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包括:()与HeR-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阻断配体与其结合而产生的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降低细胞周期S期的肿瘤细胞的比例,使大部分细胞停留在G/G期;()促进HeR-的内化;()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DCC)杀死肿瘤细胞;()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异常细胞Dna的修复功能,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

在Ⅱ期临床试验早期单一使用Herceptin对例HeR-阳性的已有远处转移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其中CR例,pR例[]。在后期的临床试验对例同样的患者进行的治疗观察,总有效率为%。其中CR例,pR例,治疗效果持续时间为.个月,其他患者中%病情稳定无恶化,优于使用二线化疗药物治疗的结果[]。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对HeR-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Herceptin与anthracycline联合治疗和单一用anthracycline相比有效率分别为%、%;联合taxane和单一使用taxnae相比有效率分别为%、%。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使用Herceptin治疗[]。Herceptin作为靶向药物治疗He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取得了可观的疗效。无论单用还是联合运用,都能产生理想的临床效果。

 抗Co-a(ep-Cam)抗体

edrecolomab是一种鼠源性iga单克隆抗体,它能识别人肿瘤相关抗原Co-a。Co-a广泛表达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包括直肠癌、结肠癌、胰腺癌和胃癌,正常上皮组织细胞也有少量表达。edrecolomab的作用机制包括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体依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mC)。在体外试验研究其aDCC作用中,发现孵化出的加入了edrecolomab的大肠癌细胞可以被人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溶解破坏。进一步研究edrecolomab的aDCC作用表明,干扰素-α、干扰素-β、白细胞介素-与edrecolomab共同孵化大肠癌细胞系Ht时明显地增加edrecolomab的抗肿瘤作用,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没有这种作用[]。edrecolomab联合其他非竞争性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孵化大肠癌细胞可以产生aDCmC效应,然而单独用edrecolomab孵化就不会产生这种效应[]。

对例经过手术切除原发灶的Duke'sC期大肠癌患者运用edrecolomab单一治疗研究,随访年发现和对照组相比,死亡率下降了%;肿瘤的复发率下降了%;研究还表明edrecolomab对原发灶的大肠癌的复发率没有影响。然而,远处转移作为复发的第一信号,edrecolomab明显降低其发生率[]。punt等用-FU与edrecolomab联合治疗试验表明二者联用没有增加药物的毒性,但联合用药和单一使用-FU相比生存率并没有增加[]。Dellam等用edrecolomab与capecitabine联合治疗Co-a阳性的腺癌包括乳腺癌、大肠癌、胃癌、肺癌、胆囊癌等,表明二者联合治疗对进展性和转移性腺癌有效,毒、副作用没有增加[]。目前,edrecolomab被用于结肠癌的辅助治疗,在延长存活期和抑制肿瘤转移具有很好的效果.

 实体瘤的放射免疫治疗(Rit)

放射免疫治疗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和单克隆抗体结合,放射性核素对肿瘤的杀伤依靠电离辐射,再借助高特异亲肿瘤的抗体为载体,不仅对与标记抗体直接结合细胞,而且对周围一定射程内未结合的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由于抗体在肿瘤组织中浓度比周围组织高,使放射性核素主要聚集在肿瘤组织内,从而降低了核素对机体的毒性,提高了疗效。目前,放射免疫治疗实体瘤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抗CD的Y标记的鼠源性单抗Zevalin和i标记的单抗Bexxar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使用化疗药物和利托昔治疗无效的nHL。许多新的放疗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评价中,预计这些药物将相继问世。

 小结

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篇10

干细胞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该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类永葆青春的永恒追求描画出一幅新的蓝图,但由于干细胞知识科普的缺乏,导致广大消费者在认识干细胞的过程中面临许多误区,不仅难以辨明真伪,甚至不少爱美者盲目接受各种毫无技术背景却又打着干细胞旗号的美容手段,结果危及自身美丽和健康,甚至生命。

对此,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担纲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陈运贤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屡次强调:科研要为健康美丽保驾护航,安全永远第一位。

干细胞科学成为21世纪科研热点

陈教授介绍,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最热门的产业之一,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加大投入。日本、韩国也在加紧研发,试图占领干细胞研究和应用制高点。我国在干细胞领域与先进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美国,小布什曾禁止干细胞研究,导致今天美国在这个领域比中国落后了几年,奥巴马上台废止了禁令之后,美国也加紧了研究的步伐。

2012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与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在干细胞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对此,陈教授感叹:“一般来说,从发明到获奖至少需要十几年,很多科学家耗其毕生精力都无法获得该荣誉,而山中伸弥从2006年到2012年仅花了短短几年时间,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最“速成”的获奖经历,科学界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可见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肯定。”

中国干细胞临床治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早在2010年底,临床证实和正在研究中的可用于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的疾病就有92种,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淋巴瘤等,主要还是针对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疾病。陈教授曾经把干细胞技术成功应用于100多位心肌梗塞的病人的临床治疗当中,验证了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陈教授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第一人。

据陈教授介绍说,国内干细胞产业的发展屡次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关注,中国生物及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要积极开展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重点研发针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2012年,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所批准立项研究的干细胞相关项目就达600余项。

谈起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的区别,陈教授认为国外重视基础研究,而国内在基础研究之外,更加重视临床运用。在干细胞的成果转化运用方面,中国强调“产学研”的关系,陈教授说“过去我们的研究成果写成就完毕了,而现在国家倡导产学研一体,要求以企业为主导,把科研应用也即把‘产’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看到,在有些领域,例如成体干细胞的临床治疗,正式通报的数据显示,国内每年进行的临床应用治疗达到了上万例,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干细胞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实际应用

C密码整形丰胸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

陈教授指出,干细胞研究最具突破性的成果实质就在再生医学方面。由陈教授担纲的干细胞科研机构——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审批,并拨款成立的科研机构,采取科研、中试、生产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和企业化管理,以干细胞的临床运用为目的,重点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和干细胞制备新技术,努力促进生物药物科研成果的医学转化。示范基地总面积860平方米,有两层楼,一层用于科研,一层用于生产,内设3个万级局部无尘洁净的实验室,超低温干细胞储存冷库,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质检室,设备总值逾千万。目前示范基地所分离培养制备的细胞制品通过完善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不含有害外源因子,细胞数量、活性、纯度和均一性均达到《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的标准。

示范基地经过长期对再生医学和细胞技术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的生物工程技术,为C密码丰胸提供了安全、有活力的自体脂肪原细胞制品,使丰胸手术从此告别假体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再生医学阶段。

从最早的假体丰胸到到普通的脂肪丰胸再到如今的自体原细胞丰胸,这的确是一次革命性的史无前例的丰胸技术创新普通的脂肪移植丰胸技术,由于手术后脂肪细胞容易凋亡,在一个月后或者三个月后缩小,很难保持丰胸“大”的效果。而在C密码自体原细胞丰胸技术中,由于移植脂肪富含足量的有活力的原细胞,从而确保了存活率,保障了手术效果。

Q&a

Q原细胞提取富集技术是怎样实现的?

陈教授:客人在接受脂肪植入前,首先将部分抽出的脂肪送到产学研示范基地Gmp条件下的实验室进行原细胞的分离、提取,再将原细胞送到三甲医院广州华侨医院抗衰老中心,由专业整形丰胸专家将其与剩余自体脂肪混合后再植入,足量的原细胞进入后不仅令植入脂肪的存活率大幅提高,甚至能激活原来凋亡、衰弱的脂肪细胞重新生长,因此原细胞丰胸技术的效果是持久而富有延续性的。

Q自体原细胞丰胸术的安全性有保障吗?

陈教授:以科研来指导临床,让科研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坚持不动摇的宗旨,作为科研者,作为医生,我们始终把客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科研是严肃和严谨的,医生的伦理道德绝对不可以沦丧于利益驱动。C密码自体原细胞丰胸这个项目,我们同样是始终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在细胞成品的质检方面是非常严格的,每一次提取的原细胞都必须经过多项的检测,确保不含有害因子,确保活性、纯度都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在客人接受手术前,也必须经过全面的体检,进行健康评估。

Q想实施自体原细胞丰胸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陈教授:自体原细胞丰胸技术条件要求极高,目前还不是一项普及的技术,需要有国家批准的实验室、有资质的国家三甲医院医疗平台和掌握该整形丰胸技术的专家三者紧密结合方能完成,而且自体原细胞丰胸属于手术行为,千万不要在那些有些不具备资质和条件的机构接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