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十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十篇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03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1

关键词: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中国的孩子不知道司马迁却熟知司马光;不知道曹操却熟知曹冲;不知道天鹅却熟知乌鸦。因为后者各源自一个脍炙人口的智慧精典:《司马光砸缸》《曹冲秤象》《乌鸦喝水》。这早已成为人们望子成龙,教育孩子,开发其智力的典范。但是传送千年,人们只羡慕钦佩其超凡的才智,却未能告诉孩子“神童为什么聪明”;叮嘱孩子遇事要动脑筋,却未能告诉孩子“怎样动脑筋”。孩子脑筋动了,却没获得智慧,更没有成为神童,因为勤于思考,更须善于思考才能打开智慧之门。我们应该从这些精典中,引导孩子去明析神童智慧的因缘,破解机敏思路的过程,探寻获取方法的方法,从而根寻到智慧源泉。

一、神童的智慧源于逆向思维

比对精典个例,事件不同而思维方式惊人相似,均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即逆向思维。如《司马光砸缸》,人落水中,解决矛盾的方法(救人的方法)即人水分离。受常规思维的惯性、定势影响,人们往往都想到让人离开水,而在那种特殊情况下,这种习惯思维显然时间不允许。而机敏的司马光却慧眼独具——逆向思维——让水离开人——砸缸放水。幸运的是获救的儿童,更幸运的是司马光,得到神童的美誉,而最幸运的应该是后人,因为他为人们兆示智慧之源——逆向思维。启示着人们去探寻获取智慧的智慧。再如《乌鸦喝水》要想喝到水只有缩短水与嘴的距离,常规思维是如何延伸颈,而颈的长度是有极限的。聪明的乌鸦另辟蹊径衔石填瓶,让水随意“生长”,去主动地接近嘴。《曹冲秤象》,称东西,人们往往想到“称”,称轻物找小称,称重物找大称,称巨物而找不到巨称也就无法称巨象,独具匠心的曹冲避开常理,变换思维角度,利用水的浮力,以船称象,用称称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二、神童的智慧得益于一种创新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与常规思维、正向思维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变换思维角度、方向,冲破常规、习惯、逻辑,旁其道或反其道而思之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变角度、倒过来想想。一辆卡车在草地上抛锚,要换下轮胎需要空间,司机要向上托起车体,(常规思维)因没有千斤顶而一筹莫展。路过的老农说:支牢车体,向下挖坑。由“向上”转为“向下”反向思维,问题迎刃而解。楼道里有门,学生常踢之而入,门常破。学校把易损的塑料门换成结实的木门,还破;封上坚固的铁皮,仍破。问计于学生(逆向思维),学生答曰:玻璃门。易碎的玻璃谁敢踢?由趋向“坚固”到反向“易碎”是明显的逆向思维。

接近成功首先接近正确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每人每天都在思考,但是并非每人都掌握了或接近了成功的思维方法方式或思维技巧。大多数人大多场合是一种常规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常规思维对解决常见的问题省时省力,容易得出前人已经得出的合乎常理的答案,易于成功而使人囿于常理形成“思维的惯性、思维的定势”,在新问题面前而束手无策。因为你想到了别人也早已想到了,别人想不到你更想不到而无计可施。常规思维常常蒙蔽心智、滞束思路、捆绑智慧而阻塞创造力,甚至犯错误!而逆向思维最富创造力,像把利剑冲破惯性的羁绊,冲破定式桎梏、冲破逻辑阴影,拨云见日、别有洞天。常言道“千方百计不如一招鲜”,“千方百计”囿于常理,“一招鲜”避开常理出人意料、而出奇制胜、柳暗花明。而且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反差越大,背离越明显,其思路越新颖,其创造性越大。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均因逆向思维而一举成名。诸葛亮的“空城计”,李嘉诚投资房产,比尔盖茨投资微软等举不胜举。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2

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3

关键词:智力;概念;操作;兴趣

怎样在提升学生思维中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智力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因为他要考虑的不仅是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要经过多方的实践,一步步总结和改进,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亲身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呢?我的教学体会是:

一、理解概念,打好思维基础

《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和具体的知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刚步入小学的学生都会数数字,但是在他们脑子里面是没什么概念的,就是念顺口溜。所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先得让孩子对数字概念理解了。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实物,把抽象的事物呈现到他们的眼前,进而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讨论,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课上教孩子10以内的数字概念时,可以借用孩子们的铅笔、小刀等东西来进行演示,问他们5个小刀是多少,8个铅笔又是多少呢?或者自己随机摆出一些来让学生一块数数是多少。先数清了,然后再问他们4个铅笔多呢还是6个铅笔多。两者两组分别摆出来,让学生在视觉上就能分辨出来,形成一种意识概念。往往亲身实践得出来的理论都会印象深刻。

二、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几何知识教学是通过大量的感知活动来掌握图形的特征以推导几何公式的。因此,要教会学生操作,在几何教学中充分发挥操作在学生认知能力上的积极作用,教师课堂教学把握好这个点,引导学生手、脑和口结合起来发展思维能力,利用思维操作带动手,然后通过嘴进行表达、陈述。以形促思、以思导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做到三者相互结合、协作。发散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总结、发现,找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带动全身思维器官积极参与进来,进行相互探讨、探索,大胆质疑,自己寻求办法解决,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以及思索中,实现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步发展,形成思维网络。

三、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强化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认知过程形成后,建议教师采用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进一步强化在认知上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入手,一步步慢慢加深难度,比如()是3/5的1/2。刚一开始学生思维一下乱了,转不过弯来,等我再问他们3/5的1/2是()时,他们很容易就答出来了。然后我再问一次上一个问题,他们就恍然大悟,知道了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然后再慢慢地将题目加难,多转几个弯,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找到简便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自主的求知心理驱动下,发散思维,提升获取知识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4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自觉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我们平常所说的某某同学真是个“机灵鬼”,其中“机灵”指的就是思维的敏捷,敏捷表现在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来看,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呢?

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都能够过关。只有具有多方位的坚实知识的基础,才可以为思维的敏捷铺垫,它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不可分割的。

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例如:在计算教学一年级的《20以内退位减法》过程中,计算12-9时,应先让所有的学生说出全题算理,先用10-9=1,1+2=3,12-9=3。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当练到适当时间时,有的孩子就能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见9想1,1+2=3。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就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二、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成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1.善用变式练习

如:在学完《认识圆柱、球》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组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2.巧用一题多解。

如有这样一道题:

3+()=()+()()+()=()+()

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重点在于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的关系,渗透方程思想,根据有序排列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数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3.注重顺逆思维。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后,设计()-()=7的题型让学生去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间,做减相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4.注意总结规律。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教学中,通过摆小棍,拨计数器等操作,完成算理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学和反复的拨、摆练习,引导学生自己说说你在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发现规律,总是相同的数在相加,这个规律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现在的孩子依赖性、惰性较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中的现象也极为严重,有的孩子不愿意思考,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思维品质”的发展,由此严重的阻碍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发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要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孩子的思维自觉性,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的有兴趣思考,自觉养成思维的习惯,从而加深思维敏捷,灵活的深刻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要让他们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圆柱、球》一课教学时,首先是看一看,让学生们拿一个圆柱体观察,你都看到什么了;第二是摸一摸,感知它的各个面,有平的,弯曲的;最后是说一说,说出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图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这之后再拿一个球,还是让学生按照上面的几个步骤完成对球的认识,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初步的认识到这两个立体图形异同点,都可以滚动,不同的是圆柱只能用弯曲面滚动,球是可以任意方向滚动的。到这里比没有完,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柱只能用侧面滚动,而球能随意滚动?你在生活中见过在哪利用了圆柱这个特点?(车轮)为什么不能用球?经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与思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同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都能体现出来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提取相关的数学信息等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看到的与想到的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有时也有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让他们先自己说一说,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发现什么了问题,再一次的改进,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准确集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在当前应试教育向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应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5

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确立了鲜明的宗旨。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作出了26项具体部署;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是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为此,笔者觉得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要从娃娃抓起。从“科学之高度概括”和“一般与特殊”的哲学辩证层面审视,下面三个问题是很富有思辩意义: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其互动关系。一个人善于思考,富于创新,往往在思维态势上有那么些特点:一是逆向性,就是从相反方向去进行思考,你说这件东西很好,他却偏要找它的缺点。列宁的哥哥参加暗杀沙皇的行动而遭捕杀,可列宁则从逆向来思考,觉得哥哥的做法不对,因为只杀了一个沙皇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沙皇,而必须教育,觉醒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推翻整个沙皇的统治。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靠的也是逆向思维。二是换位性,这又叫多角度思维,中全面认识事物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较全面认识,就很难读得上真正意义的创新,“盲公摸像”这个寓言故事很优美,其意是指一个人所立的场地不同,对象的形态的认识就不同。可见,换位思维或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三是聚焦性,透镜的原理,把光“聚”了能“焦”,聚焦思维用俗话说来表达就是“专心”,在一定阶段目标上“专心致志”,是成功的前提,也是获得创新成效的前提。那种散射型思维俗话叫“心杂”,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技能,更无法创造新的辉煌,因为他首先就失掉了“专心”基础。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世界乒乓球女子冠军邓亚萍,个子委小手也短,若以貌取人也许教练不会选她培训,但是她贵在“专心”(这是我的判断),专门钻研乒乓球的各种球术,钻研各种打法和对手……结果她成功了。当然,现在我还不能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作全面的总结表述,但至少上面三点是创新型人才所共有的思维态势。应该知道,这三种思维方式都不是单一地构成某个人的思维态势,而往往是三者兼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推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共同促使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二、好奇与求知,模仿与创新的思维展延与诱导。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尢是孩提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因为现实世界许多东西在大人眼里已是熟视无睹了,而对小孩来说还是新鲜的、百生的。好奇和好问都是小孩共有的特点,好问就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敏感到小孩子由好奇的驱动到求知的好问,已是思维的展延了,这是创新思维的发端,是获取人类知识存量并进而为人类社会添加知识增量的滥觞。教育工作的体验也确实如此,凡是好问,求知欲旺盛的孩子,都有办法。小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喜欢模仿,模仿大人的说话、动作,其实大人又何偿不如此,见人家生产(经营)某个产品(项目)有利可图也照样干。少年儿童从模仿、改革到独创,也是思维的展延。是人脑对自然、社会以哲学的思维,在创新能力上的具体体现。如何引导少年儿童的思维展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学生构建的思维平台不在于模仿,不在于学着别人干,而在于创新,在于对模仿对象的革命从小学会,通过运用唯物主义的观念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胜于蓝”。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创新活动的计划与安排。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展,课堂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可结合教材知识传授、习题思考,鼓励和启发多角度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充分运用一分为二方法,多进行批判或批判的参考。在课外活动方面,无论是文娱活动,参观考察、劳动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活动、手工制作活动,还是常识教导、家用电器操作、家务操作、日常洗理等等,都要精心设计,从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脑习惯。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亮点。要象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一样精心设计、组织、评核每一项课外活动。在运用网上教育上,也要选好网站和主页,要有计划地利用互联网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6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我省高考采用的是“3+理(文)综”模式,理科综合中就生物学科而言,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 加强了能力的考查。试题稳中见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逐年升高。需要学生突破常规,以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但大多数学生思维狭隘,墨守成规,不能举一反三,最终影响高考成绩。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生物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一最高思维能力才可科学、有效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途径。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思维简单,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提出想法后,教师往往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持否定态度或不屑一顾,结果使学生墨守成规,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提出疑问,把教材和教师的话当做绝对权威。渐渐地,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思路窄了,想法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漠了。事实上,敢于提出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讲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想象问题,从而不断发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即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道题首先应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aaXBY、aaXBXb,然后计算他们子代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其方法有:(1)根据父母双方的基因型作出遗传图解统计出结果为1/16;(2)由于蓝眼色盲男孩(aaXbY)肯定是aXb卵细胞和aY精子结合而成的,而配子aXb和aY的产生概率都为1/4,则出生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1/16;(3)将父母双方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开考虑,aa与aa产生蓝眼的概率是1/4,XBY和XBXb产生色盲男孩的概率也是1/4,则两种性状同时出现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为1/16。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参与,应用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增强直观,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一个对象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思维方法。从叶缘的齿牙到锯子,苍蝇的平衡棒到新型导航仪等仿生学的发展都是类比思维的直接产物。培养类比思维,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类比思维的流畅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取决于对类比对象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几种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在讲到Dna分子结构和功能时,先用Dna平面结构挂图逐一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Dna立体结构,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大家见过哪些结构与Dna结构相类似?由于研究对象呈现方式比较形象直观。加强了对Dna结构的概括作用,自然有学生想到商场内盘旋的楼梯,也有学生想到数学上讲的点→线→面→体,一个脱氧核苷酸好比一个点,许多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构成线,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平面然后再螺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立体结构。通过类比既促进了对知识的认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四、背道而驰,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的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思维方式,常常出奇制胜。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讲究多倍体育种后,可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的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思路:多数学生认为着丝点分裂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若反过来思考:多倍体←染色体加倍←着丝点分裂←形成纺锤体←秋水仙素。很明显,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无关。另外,和生活的现象结合起来,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层次性、程序性地对他们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7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经验

有人说: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容易教的学科,学生容易理解,知识也很容易掌握,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考试得个90分不成问题,而其他科目就很难有学生能够考试得90分。确实,考试中也只有数学科目会有那么多的满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部分学生却没有达到及格水平,可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均衡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多分析、多总结,尽量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容易发生变化,比如某位老师表扬他一下,他就会对老师感激涕零、无话不谈,上课的时候自然坐得笔直,认真听讲,而万一又被批评教育了,马上就会对老师冷眼相对,上课时无精打采,东瞅西看。所以,如果教师向让课堂上生机勃勃,学生们都认真听讲,那么就必须要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就是让学生喜欢。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我认为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在课堂上会逗学生开心的,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有趣的,而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会言语鄙视或者公开批评,在生活中也愿意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倾听他们对教学的一些看法或者要求。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孩子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振臂一呼,就会有大批的孩子一起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带着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让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他们对老师不再恐惧,对学习不再烦恼。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记得有一次考试有这样的一个题目:()的1/3是2/3,居然有很多人不会做,或者是做错,但是在日常的练习中,2的1/3是(),很多学生都会做的,可见培养他们逆向思维在重要性。数学的知识不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一个连贯的综合体,之前知识的学习后为以后的知识一步步打基础的,就如同建楼房,有了地基才能有第一层、第二层???所以学生学习知识也是一样,必须要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点,以免出现知识“塌方”。逆向思维就是指我们用非常规思路去想一个问题,日常我们都是按步骤地思考问题,就如同“因为???所以???”,而逆向思维要求我们要反过来想:“之所以???是因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全面思考的能力。

比如,我们常见的一道应用题:甲地到乙地共有150千米,一辆货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要多久才能到达?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已知路程、速度求时间的问题。我们在做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逆向的思考:比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或者已知路程、时间求速度等等,让学生只做一个题目就可以练习多个知识点。

又如在教学倒数时,可正向思维叙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又要逆向思维叙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发散思维”,或者是“辐射思维”,就是由一个问题点可以延伸到多个问题点。上面说过: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可以总结复习下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或是横向的比较,以便加强记忆,便于识记、理解。比如“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学完这个知识学生就可以懂了那个知识,交叉复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比如我们学习完能被2和5整除的知识后,我们只要一看到一个数,就知道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教学之余,我就让学生们总结能被3整除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有人说:只要这个数的个位是3、6、9,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比如33、66;有人说:不对,13、16、19就不能被3整除,只要这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比如24、81等等。可见学生发散思维的成果是非同寻常的。

教师在教学生解答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顺便帮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或者引导他们有这种发散思维的意识,对于他们进行自学以及以后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做起做好教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学生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师要注重细节教学

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8

关键词:逆向思维;意义;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4-02

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小学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目的引导学生站在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培育孩子们的逆向性思维,要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田里播下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未来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仅结合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培养逆向思维的重要意义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超出常规、追求变异、运用已有的知识、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的途径进行思维的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却以培养集合思维为主,这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种束缚。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了创造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培养逆向思维的基本方法

2.1充分利用学生乐于求异的心理。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在面临具体问题时,他们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实践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2.2引导灵活与变通。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做到灵活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解下一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通过这样的启发,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2.3要积极鼓励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是较低层次的,但蕴育着未来的发明与创新。我们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发展。

如下题:"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有一个学生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对这种独创性应该及时予以鼓励。

2.4加强多种形式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如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几个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几倍?⑤3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7,求这个数?⑥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⑦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9

关键词:国际数棋;趣味;数学;提升能力

国际数棋充满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娱乐中提升数学能力。学校应该引入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新型的娱乐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国际数棋让数学变得神采飞扬。

一、国际数棋的含义

1.国际数棋的定义

国际数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是1993年由吕玉桂教授发明的。它将小学的数学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项发明在1994年就获得了国家专利。1998年的时候通过了教育部对其的审查和鉴定。现在很多学校都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被各个学校作为重点的研究项目来抓。据统计,多数引用国际数棋教学模式的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国际数棋的玩法

国际数棋的游戏形式是两方的对弈,双方各有10枚颜色相同的棋子,将棋子摆放在自己所选择的阵营之内。然后,应用数学中的加减乘除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运算方法,按照移、邻、单跨或者连跨等行棋规则,将自己的棋子向对方阵营内移动。最终的目标是将自己的棋子全部占领对方阵营,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国际数棋和数学的结合应用

完成一盘国际数棋,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将进行200次左右的加减乘除运算。因此,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心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见国际数棋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将国际数棋和数学结合起来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国际数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将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融合在了里面。它迎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将数学的学习、口算心算的训练、运算技巧的掌握等过程转化成为一种寓教于乐、手脑并用的教学工具。在国际数棋的对弈中,学生会进行大量的口算和心算,其中包括一题多解的题型,也包括多题一解的题型。因此,下国际数棋的过程,是对学生多重思维的培养过程。比如,进行一题多解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进行多题一解时,可以对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进行训练。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除了进行各种运算,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推敲,以便能够确立好的策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行了训练。国际数棋跟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充满趣味性和竞争性。它能迎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起到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国际数棋被上万所小学引用后的结果已经证实,数棋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开发学生的多重思维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国际数棋可以使学生更加勇敢和灵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国际数棋的快速思考性和计算的紧凑性,可以让学生养成注重效率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常有意义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国际数棋比赛,对学生锻炼毅力、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等,都是很有好处的。

2.能够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应用的思维方式大部分都是正向思维。也就是顺着事物本身的轨迹思考,让思考的结果合情合理就可以了。而逆向思维则正好相反,它往往是背离事物的轨迹向回推敲出事物产生的原因或者方法。逆向思维是通过与正向思维的相反方面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逆向思维在国际数棋中主要体现在“单跨”这种行棋方式上。单跨的规则是,如果对方阵营有几枚棋子符合:在同一直线,并且他们的号码数经过四则运算,可以使用加减乘除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得到己方阵营中的某一棋子数。那么己方阵营的这枚棋子可以直接跨过对方的这几枚棋子。在这个过程中,己方棋子的号码数,其实就是答案。学生通过答案,和现有的数字,去逆推出计算的过程,让计算过程能够与结果相符合。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逆向思维不仅能在“单跨”中得到体现,同样也可以体现在“连跨”中。“连跨”要求学生根据猜测到的几段数字的相同得数去思考,如何利用这几段数字进行计算,才能够得到所猜测的那个相同得数。在这种已知答案去推敲过程的一次次训练中,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逆向思考的思考方式,通常有以下几个方式:(1)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思考。(2)对相反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思考。(3)对相反作用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思考。(4)对相反方向的结果进行思考。逆向思维的习惯养成,需要克服正向思维的定式,并且有意识地多加训练,坚持下去才能得心应手。

3.培养和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

国际数棋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还能够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因为在国际数棋的游戏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数学运算,还要求学生设计巧妙的棋路,能够快速以高分取胜。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数学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追求效率的习惯。同时,开展数棋比赛,可以增强孩子的毅力,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由此激发学生的其他潜能。国际数棋在小学的实践,使学生对数学的热情特别高涨。学生的数学能力、组织能力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等多重思考方式也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回家后也乐于跟家长进行游戏,在互动过程中增强了亲情,也成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新的沟通方式。有的学生反映说:“国际数棋真是太有趣了,跟小伙伴们一起下棋特别开心!而且玩了国际数棋以后,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我也不像以前那样不喜欢数学了,我现在很爱学习数学,希望把数学学好以后,下国际数棋更厉害。”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自从学习了国际数棋,开始特别喜欢学习数学,口算能力变得很强,也不像以前那样爱马虎了,做事也很细心。而且经常找我一起下棋,跟我较量口算速度。现在孩子的性格特别开朗,我跟孩子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国际数棋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帮助,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国际数棋推动数学的发展

人类智慧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数学思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基础。但是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就很难再学好数学。而各门学科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就如同木桶上的木板一样,一旦有一块木板缺失就会影响整个结果。如果不能学好数学,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而国际数棋正是推动数学发展的重要发明。它将学生爱玩的天性,转化成了自然的学习力。通过玩国际数棋,可以使学生练就独立思维、勇敢决策的本领,让学生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之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说,国际数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发明,可以极大地推动数学的发展。

国际数棋对数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学校应该积极地引进国际数棋,通过实践挖掘国际数棋的最好应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数棋在提升数学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国际数棋,让传统的数学也能焕发新的光彩,变得神采飞扬。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低段计算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低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繁杂的算理理解和枯燥的计算让低段学生掌握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1]

一、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在直观演示中唤醒计算兴趣

多媒体在气氛渲染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来渲染问题氛围,以帮助孩子们理解算理,高效计算。案例一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醒低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并在故事中利用“二哥十位从大哥百位那里借萝卜和再借给个位的图画画面”提升兴趣,理解十位在“100减两位数”的过程中“借”与“退”的关系,最后利用多媒体手段清楚的演示十位在“借”与“退”之间数字的变化。

100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连续退位的把握,具体到计算中就是对“十位”在退位中的数字变化的把握。案例一通过结合故事情境,利用多媒体画面,清晰的展示了“被减数100”的各个数位在连续退位中的变化规律,并且营造出浓厚的气氛,有助于低年级孩子更直观、形象的理解算理。轻松掌握100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方法也悄然唤醒了孩子们的计算兴趣。[2]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自主提问中激发计算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低年级的孩子对数字和计算等抽象思维更是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学生熟悉的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并在这样的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孩子对枯燥乏味的计算题的兴趣。

【案例】《淘气的校园》

淘气的校园,教材安排通过孩子观察――记录数学信息――初步的分析信息――提出数学信息,这样的环节设计。我在教学这课时,制作了一段学校课间活动的图、文、音结合的短片,以“同学的课间”为名导入新课:

下课铃响起,淘气和班级里的小朋友三五成群的来到了学校操场上玩耍,电脑屏幕上开始播放短片小朋友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玩老鹰抓小鸡、还有的在踢毽子等,孩子们马上被自己的活动场景”逗乐”了。短暂的喧嚣过后,马上对老师提出的记录短片中的数学信息的任务产生了极高的兴趣,接着通过交流老师把孩子们记录的数学信息集中到黑板上,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这些数据。我乘机提问:“你能提出什么一些数学问题吗?”我把提出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最后提问:“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孩子们对解决这些自己的身边数学问题兴趣黯然,低头快速的计算着。

在上述数学活动中提高孩子的提出问题和运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往往对数学活动很感兴趣,对数学计算缺乏兴趣。讲述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的活动的短片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引入,通过图、文、音、像并茂的短片,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引发了孩子们的数学思考,并激发了孩子们计算这些算式,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在突破逆思中培养计算兴趣

“括号里能填几”是一种逆向思维题,往往枯燥而繁琐,低年级学生不仅理解上有困难而且缺乏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把这些枯燥的习题形成数学问题,让孩子在问题中理解算理。特别是第二步“给‘=’搬家”,配上生动的动画过程,学生马上对计算提起兴趣。

通过把式子变成问题,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然后通过把“=”搬家把枯燥的逆向思维题转变为正向思维题,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动画技术把可爱的“=”搬到式子的另一边,让孩子印象深刻,从而培养了孩子对这种类型题目的兴趣。最后通过给自己当当小老师,第一,孩子很喜欢“当小老师”这个角色,可以直接提升孩子对习题的兴趣;第二,通过自己这个小老师顺着习题算一算后,自己就能发现错误,从而对解题思路进行自我修正。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孩子们突破了解决逆向思维题的困境,逐渐培养起了计算这类型题目兴趣。[3]

四、利用多媒体展现层次,在拓展练习中巩固计算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巩固练习中满是枯燥的重复计算,低年级孩子缺乏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延伸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对练习始终保持高昂的计算热情。再加上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灵活的交互性,使学生把计算当作一种乐趣而乐此不疲,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练习设计难度由浅及深,把低年级孩子最怕的计算融会在动手操作和比赛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也在多媒体课件的音效及动画演示中巩固着孩子们对计算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以它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突破难题、巩固练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媒体技术在低段小学生的计算教学中还有许多可挖掘的潜力。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应该适时、适当使用,让多媒体发挥在计算教学中发挥正面效应,起到提高孩子计算兴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少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