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创设的意义十篇环境创设的意义十篇

环境创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37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创意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起源于生活,也主导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艺术设计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与科技等发展水平。而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其根源则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诞生,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没有创意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觉来研究特征,并对成就和创造人类未来富有创意与个性的环境空间具有研究意义及探索价值。

一、创意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实践

1.当前城市空间设计的现状今天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却忽视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街、购物广场、休闲场所、观景台等往往被忽略。出现“重物轻人”的现象,使人感到没有属于人的空间,自然界没有人的参与,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事实上人是城市的主体,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舒适度,空间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城市生活的焦点,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

2.城市空间设计基本要求纵观世界各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必须以人的尺度为标准,才能为人的活动提供服务。像供行人休闲的设施如坐椅、雕塑、锻炼设施等,这些设施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可能做的有亲和感和人性化,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其中更要体现对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能够贴近居民生活、精致优雅的公共空间,就能赋予人们舒适感,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并且成为都市的人文风貌的风景线。

3.风格各异的艺术设计城市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以及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城市,由于场所、规模、功能等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风格,不能千城一面。应该从城市特有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作为创作源泉,顺应自然条件,充分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统一尺度与比例将城市的各种因素融入到空间的构成中去,从而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融于一体,以此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会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且富有人性化的空间。

4.充满人性化的设计设计中要尽量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符合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在研究城市公共场所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性化。有“城市客厅”的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可以用于大型集会、文娱表演、体育休闲、观赏散步、娱乐购物等。这些活动发生在广场的时间和人群不尽相同,他们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所以,不同地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性化气息。甚至在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和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不仅有满足人们精神的生活需要,而且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装饰。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

1.承担了改善视觉美化的功能人的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人们生活的表面化和工作的程式化以及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与自己的精神状态都处于疏离状态。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我们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这给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以及社会审美的教育功能,以此来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

2.营造了和谐的人文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环境、历史与文脉对话,以维系都市人们的情感。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人们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也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享受,以达到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我们要充分考虑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所以,在城市空间特征酝酿和策划中尽量维护人文性,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利用空间美学意义加以设计和互动,营造了达到人类需求的人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鹏.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培养途径[J].总裁.2009(8)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2

我们班的科学区角是有两个车厢式的橱柜组成,里边放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探索材料,在这里孩子可以享受如乘坐火车那样的悠然自得,因为这里具有自主选择、多样操作、尽情玩耍的功能。

一、材料――让幼儿与之对话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了提高材料的趣味性,我们广泛地选择色彩鲜艳、能响会动,便于操作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在这里演绎智慧、体验成功。我们投放的材料有:

材料一:推拉针筒(材料为针筒、颜料水、毛绒玩具、脸盆等)。目的在于让孩子初步感受空气压力的作用,以获得推拉的感性经验。

材料二:插吸管(薯片罐头一侧开许多个小孔,收集牛奶吸管)。目的在于能选一根吸管插到一个小洞里,感知一对一的概念。

材料三:小猫钓大鱼(铁片塑料鱼、磁铁钓鱼杆、鱼池等)目的学会手眼一致配合,感受磁吸铁的乐趣,创造性地想出多钓的办法。

材料四:漂亮的门帘(一条一条的纸制的范样,塑料几何图形片、花片、小图形卡片等)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多种排序方法,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寻找规律,创造玩法。在投放中我们注重材料的特性,有时在排序背面作一排可以验证的范例,让幼儿学习对照,验证自己的正确与错误,充分发挥材料的多用性,让创造的机会暗含其中,让幼儿在操作中产生智慧,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乐于创造与探究。

二、规则――让幼儿学会学习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更是如此,我们的区域都有界定的人数,在进入区域后请看清橱柜里陈列的材料,然后俯下身子双手扶出所需的材料,摆放在桌位上,每个步骤都像蒙台梭尔的操作手法一样的规范,当材料取出后,必记从哪里取出,然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摆放的次序从左到右,从上而下,从重到轻,轻拿轻放,手法有推、提、撑、抓等等,工具和材料的学会正确使用和操作,收拾时摆放后则按相反的方向进行摆放,还要进行一次的全面检查,当操作一样游戏完毕后才能接着进行第二种材料的操作。操作中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操作,有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和讨论,交流时应轻声,强调探究过程的安全性与合作性,遇到困难先自己尝试或反复尝试,也可模仿同伴经验的学习,尝试着不同的玩法,达到尝试成功。

三、发现――让幼儿收获快乐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孩子的自由发现,倾听他们的表达,尽管有时他们的经验是笨拙的,推论是错误的,但他们需要以这些最初的推论来开始理解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一起进行这些推论,以便了解他们的水平和程度,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如在钓鱼的过程中立人小朋友发现两块磁铁叠加在一起可以钓到三条鱼,比起一块磁铁钓起的数量多,他是用手势直接“示范”表达的方式告诉同伴的,然后拿起油画棒在图表中画出磁铁与鱼的数量,当钓起的时候十分愉快,他把自己的发现信息向同伴传递,让同伴与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总是与孩子回顾重温他们的发现,让刚才不在场的孩子也同时获得一种经验,然后师生一起用鼓掌表示祝贺“发现”带来的快乐。当他们尝试自由发现能与大家分享时,感到他们无比的欣慰,个人的尝试价值得到体现,喜悦自然写在脸上,当他们失败时,我们允许他们具有出错权,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幼儿正是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反复地操作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操作的技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中学习。

四、讨论――让幼儿积累有益经验

科学活动最终的落脚点便是验证自己不确定的经验,我们激发幼儿讲述孩子自己的发现,与幼儿一起重读以前的信息,提出:你觉得这样对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当磁铁穿透各种材料吸起东西时,孩子马上对照自己以前的猜想结果,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了验证,为了让孩子把有意的经验得以传承和利用,我仔细地重复幼儿每一个观点和发现,强调他们参与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感到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需要和每一个人分享。幼儿真正感到他们都属于一个大的发现团体和集体,边看实验结果边把获得的相关经验说出来,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同时也调整自己的认识,孩子在这个互动的小探究团队中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广西边境地区;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4-03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环境是最基本的三要素。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物质环境创设能力和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一部分。广西边境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条件不足,教师教育水平比经济较发达地区滞后。提高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可以促进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推动边境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一、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现状,我们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那坡县等地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达到80%,其中有效份数为350份,占总份数的70%。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教师环境创设能力情况、培训现状及需求等。

(一)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的意识较强,但满意度低

据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于环境创设的定义、理念、教育意义等并不了解,其中认为环境创设对幼儿成长重要的只占90%,认为一般重要的占10%。大部分幼儿教师还是认为环境对幼儿是有影响的。但是在实践中能够充分为幼儿营造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还是很少。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对现有环境创设满意的占21%,一般满意的占48%,正在改进的占33%。园所的管理者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环境创设意识的占58%,一般重视的占23%,非常重视的占31%。家长的态度也间接地影响幼儿教师的办事效率,认为家长选择幼儿园是看重环境的占68%,其他的占32%。

(二)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理论知识缺乏

据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认为最有利于提高自己环境创设能力理论知识的方式,通过自己看书学习的占21%,多与教师交流的占70%,专家到园指导的占52%,其他的占7%。从中可以看出,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在学习环境创设理论知识的方式仅局限于一、两种,以至于环境创设理论知识相对缺乏。

(三)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有待提高

1.物质环境创设能力欠缺。经过调查发现教师能够利用户内空间,设置功能明确、位置合理、空间充足、划分清晰的活动区,满足幼儿多种类型活动的需要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根据此表可以知道在进行教室空间创设时,很多教师为了教室的美观,忽视让幼儿一起参与,或者在设置时并没有根据教学的需要,而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由于园所投入的资金短缺,有些教室空间狭窄,无法进行各领域的区角设置,以至于优秀的比例明显偏低了。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能够利用户外互动空间和设施器材,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以及天气变化等各方面情况调整活动场地,变化活动器材程度情况所占比例,如下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教师并没能够全方位地给幼儿创设户外环境,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园所的户外场地大小或只是追求现代化等因素都会限制幼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发挥。

2.创设心理环境的能力有待加强。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师幼关系贯穿着整个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的关注幼儿的发展与需要,鼓励幼儿探索,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帮助情况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教师在创设师幼互动关系的时候,因师幼比例失调,很难顾及得到每位幼儿。

此外,建立良好幼幼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问卷调查显示,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创设幼幼关系表现如下表:

由此表可看出,教师在创设幼幼儿关系达到优秀所占的比例偏低。

二、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因素

1.幼儿教师的学历和待遇偏低。据调查显示,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持证上岗的占36%,私立的幼儿园教师占58%。其中没有职称的占64%。幼儿教师全日制学历大多数是幼教中专或以下,其中幼教中专占68%,大专以上占32%。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一年基本上只有1~2次。教师的待遇也较低,一般在1000~1500左右。每个班配备一位教师的占4%,两个的占34%,两教一保的占62%。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年龄一般在18~45左右,其中18~30岁年轻教师占50%,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多数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学历相对较低,待遇、福利低,造成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2.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薄弱。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并不了解,对于现在专业发展的情况持基本满意态度,有些幼儿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识但缺乏实际的行动,另外一些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较薄弱,没有意识到环境创设能力的重要性,以至于影响了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提高。

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偏低。大部分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重视环境创设的反思,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够深入地去剖析。有些幼儿教师因为学历、专业素质较低、职后外出或园所等培训较少,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只注重对物质环境的创设,而忽视了对心理环境的创设,没有完全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这些因素造成了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较低。

(二)幼儿因素

1.幼儿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望不旺。根据调查发现,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在接受能力方面相对差一点,求学欲望不是很强。加上幼儿教师环境创设的能力较薄弱,创设的环境没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或者教师没有环境创设的意识,没有给幼儿营造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以至于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幼比率不合理和班级人数超标。在广西边境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有些幼儿园是无证办园。有些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招不到老师,以至于很多幼儿园的班级都没有能够按照标准“两教一保”来配备教师,大部分都是一个老师带班,而幼儿的人数却超过标准的人数,师幼比例失调,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导致幼儿教师无法进行环境创设。

(三)幼儿家长因素

1.家长教育知识欠缺,教育水平低。在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家长的教育水平相对城市来讲较低,很多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培训,以至于对环境的教育意义不是很清楚。家长的素质高低也直接影响园所工作的开展。

2.家长环境创设的意识低。在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很多家长对最新的幼儿发展动态不了解,大部分送幼儿入园是因为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对于环境的教育意义他们根本不在乎,认为只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就够了。

(四)社会因素

1.广西边境地区经济落后。广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贫困人口较多,而且贫困面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政府对边境地区制定了各类政策,但边境地区经济的落后直接制约当地政府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进而影响了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提升。

2.地方政府的政策不够完善。当地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也出台了很多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但是未能全部落实到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投入的资金还远远不够。

(五)幼儿园里领导管理阶层因素

1.园长的环境创设指导思想不端正。首先,当地农村幼儿园大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他们在进行环境创设只是为了评“示范园”等,没有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来考虑。其次,只重视物质环境,忽视心理环境的创设。虽然有些幼儿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也难以有成效,因为创设一个好的心理环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也要长期的坚持。最后,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机制是不合理的。重视对教师创设物质环境的能力评价,而忽视对教师创设心理环境的能力。评价时带着很多的主观思想,忽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爱好。

2.园所环境创设的资金投入过少。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不仅需要老师的努力,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园所的管理者,未能合理地分配各方面的资金,资金的投入少间接地影响幼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三、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培养

(一)政府方面

1.加大经费的投入。目前自治区财政设立有专项经费,首先是支持边境地区、基础条件薄弱地区、农村地区等发展学前教育,支持开展师资能力的培训。其次,提高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福利和保障。一方面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社会。投入足够的资金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2.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政策支持。首先,对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政策倾斜,确保幼儿教师的各项合法权益。对于农村幼儿教师,当地政府应该实行政策倾斜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入编机会、规定农村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购买社会医疗养老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摊等。

其次,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要求必须持证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持证上岗。

第三,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保证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当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纳入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方面

1.积极参加培训,丰富环境创设理论知识。稳定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1)增加外出培训:增加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学习其他园所的环境创设方面的知识,吸收并改进后实践到实际中去,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2)开展园所内培训:在园所内开展相互学习的培训,开展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每个教师定期汇报自身环境创设方面的心得,不断反思。然后一起讨论学习,好的吸收,不好的及时改进。这样有利于良好学习环境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3)建立教师培训网: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的经济相对较落后,有些幼儿园经费短缺、教学任务重等,根本没有条件外出进行培训,为此可以选择在当地一个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设立一个幼儿教师服务网,专门是针对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幼儿教师素质等的培训。定期安排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定期进行成果汇报。

2.增强教师环境创设意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教师应该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两者均重视。

3.自主参与实践,提高环境创设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自主参与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创新,提高环境创设能力,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幼儿园管理者

1.重视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培养。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首先要重视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给每个教师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根据园所的情况制定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其次,参与园所的教师关于环境创设问题讨论,达到共同进步。最后,实行激励机制。对于在环境创设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2.加大环境创设的经费投入。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大对环境创设的资金投入,资金的投入包括教师外出培训的费用、购买布置环境的材料、奖励积极创设环境的教师,按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

3.提供环境创设氛围和平台。幼儿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在园所内开展各班级的教师环境创设比赛,或以园所与园所之间开展环境创设比赛。为教师提供环境创设的氛围和平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可以检测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高低。

4.制定激励制度。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对园所教师实行职称晋级、绩效工资制度,一方面可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环境创设能力。

(四)家庭与社区

1.家长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的整体人文素质较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加强对环境创设这方面的宣传,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境创设的意识。家长应支持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关注幼儿的发展,不断地充实自己,与教师一起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发挥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作用。社区资源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延伸,要不断地保护好,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创新,对幼儿持着开发的态度,让幼儿在这个大环境中不断学习,让幼儿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并与生活息息相关,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殷静.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126-128.

[2]鲁晶.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及几点创新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11):213-214.

[3]王江慧.浅谈幼师的教育环境创设能力和教育指导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65-166.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4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提出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的结构,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不等于它的作用能自然发挥出来。如果一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相结合,运用新的教学设计,它的真正作用也就无法实现。目前,大量的多媒体课件都遵循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它们依然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到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这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更新,而是教育理论与学习的根本转变。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种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是教材内容的搬家或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本文即是探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习在这种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与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内容,也是学生对课件首次介入时的感觉,因此,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教学设计环节的展开,而且还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去进行主动的探索。

那么,这种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它应该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来它是弯的,而在成人看来筷子应是直的,弯曲是光的折射结果。儿童和成人这种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这种分析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它包括学生的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去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的结合,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所指出,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心理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二、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去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即使是对一些特殊内容的,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对真实情境的创设,计算机技术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有着巨大的表现的潜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善于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譬如对声音的运用,再巧妙的人工模拟也不能代替真实声音的效果,而视频图像所传达的那种真切、完整、丰富的信息,也不是一种动画效果所能实现的。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减少对这些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纵观相当多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制作者有“技术至上”的观点,喜欢把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以致使课件成为了技术的炫耀。其实,真理从来都是朴素的,对真理的认知也应该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进行。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对音乐这样说过、技术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忘记它,只有音乐对我们是最重要的。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无论它怎么先进,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不是运用的目的。

三、情境创设要有选择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人们对客观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多媒体课件应该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我们知道,矛盾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作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某种即定的理解上,而应该将学习主题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说,长期以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过多的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里,很多教课书中的思考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有对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的多种理解和认知能力,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与差异,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的选择性,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情境创设可以有不同的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同样也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够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四、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仅仅以科学性和教育性为目的,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去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同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也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多媒体课件对媒体的运用还应该富有变化,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因为变化的信息更能引起学习对象的注意。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5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这也是任何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作为一种以建筑艺术空间作为主体,以其他造型艺术空间为辅的空间体系,空间构成不是简单地基础造型设计,而是与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环境技术设计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空间与造型,对于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必须要遵循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透视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保持理性与感性的空间思维与空间创造力。构成类教学是艺术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空间构成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概念的基本认识、探索空间的构成手法、构成类型以及空间的创新手法。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则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重要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空间的基本涵义,明确空间构成设计语言、设计方法与步骤,掌握空间设计基本规律与形式;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空间色彩、形态、光线的敏感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实践当中。

2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的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空间涵义与构成的教学,教师需要寻找出于环境艺术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复制。同时教学当中也需要将造型艺术作为主体,广泛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方式的研究与感悟,掌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与空间表现技巧。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空间构成教学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后期的主体性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实践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的功能性考虑欠缺,空间造型语言不同意,创造性不足。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空间感与空间想象力的掌握力度不够。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初期的空间形态构成教学,在此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空间涵义知识理论基础,也要在教学中贯穿针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空间需求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打破传统造型艺术空间概念与习惯。以造型艺术作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以及建筑的空间表现;并且也要借鉴舞蹈、音乐等艺术对于时间空间驾驭的方式,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的领略。重视空间审美固定性。环境艺术教学中注重环境整体的设计意识及设计风格的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环境的空间艺术特征,忽略了对于地方环境特征及本土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流行,盲目宣扬“舶来品”,对“洋”工艺与材料的效仿与抄袭使得设计脱离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灌输,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的环境当中,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的体现。只有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这种固定性风格,才能够发挥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打造出区别其他造型的艺术。锻炼创造性思维。我国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其意思为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空间构成教学中,需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时代观念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增添设计思路。

3结语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室建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创设本身更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时刻起着教育性的作用。

铜仁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校,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师必学的一门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需要每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知识内容及具体的实践操作。因此,学生具备相应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力非常重要,这需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在幼儿师范学校中的重要性

铜仁幼儿师范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关于幼儿园方面的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课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儿的教育日益重视。随着观念的更新,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要促进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培养幼师的学校,当学生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要为幼儿园创设环境。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定义

开设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幼儿园环境的构成形式:园区、大厅、教室、区角、走廊、楼梯间、墙面、睡眠室、盥洗室、卫生间等物质环境和幼儿园人际关系、园风、教风等精神环境。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理、实用技法、规划与运用策略等,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创设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关爱幼儿、一切以幼儿为主的工作热情,增强学生创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幼儿园的环境处处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w习环境。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现状

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通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达到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得心应手的效果。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建立在手工课程基础之上的。曾问过很多学生学习手工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上来,单纯地认为只要学会、美观,却忽略了实用性。教师在注重技法的传授时,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学的需要。当老师不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得不到实践操作,无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学到的手工,很多学生做出来都非常熟练,也有很多学生明白环境创设的意义,但说出来都是大话,到了幼儿园仍是千头万绪。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也有“走园”活动,但很多学生都只是注重环境的表面,没有具体深入,也没有老师在这方面具体引导。还有学生说:“幼儿园的环境就是五颜六色。”听听教学课,参与幼儿游戏,却不明白环境真正的意义。有的学校也有幼儿园,但是更多的时候为了幼儿的安全考虑,学生也没法进园参观学习。这无疑为学生今后胜任幼儿园工作制造了难题。

二、建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室内实训室的重要性

(一)对建设实训室的思考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要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这就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当注重对自身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设实训室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建设室内实训室,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升华。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了束缚。实训室里场地宽敞,丰富材料,学生在专业实训训练中,能够不断挖掘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操作演练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加强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室内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幼儿园育人环境创设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幼教改革不断深入,使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对幼儿成长环境的创设在我国古代就有精辟的论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故事都充分体现了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呢?所谓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新《纲要》颁布之前,《规程》试行已十年有余,广大幼教工作者都在环境创设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在这期间也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我认为还需做进一步探究,现就自己的一些认识做以下浅析: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理解不全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的环境系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环境,如家庭、社会、自然等。许多人将幼儿园环境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环境(如园内环境、班级环境和墙饰等),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对环境创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是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从而割裂了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二是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片面理解为空间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提供,而将园内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班级环境的创设,更将班级环境创设又理解为主要是墙饰的设计与布置等。

(二)环境创设的目的不明确,忽略了幼儿的介入。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它的教育性。但在具体实践中,个别教师只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考虑,为了环境布置的完美性,往往“自编、自导、自演”,很少让幼儿参与,只是让幼儿充当教师布置成果的观赏者,较少倾听孩子们的建议,也很少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幼儿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教师全凭自己感觉评价好看或不好看等。所以,此种环境创设就成了纯粹的摆设,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及,根本不可能与之发生互动而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

(三)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

幼儿好奇心强,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总喜欢频繁地更换环境,其实这种做法也是欠妥当的。首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降低所创设环境的实用价值。其次,幼儿期正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频繁地变换环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孩子养成不稳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

(四)环境创设内容的片面化。

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过程对环境利用的需要,这种片面的环境创设,十分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环境创设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表现在只重视室内和墙壁的布置,而忽视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所隐藏的作用,使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由于教师对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从而忽略了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和教育性,缺乏研究与创新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的策略

(一)对环境创设要有全新的、全面的认识。

幼儿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片面的环境创设观念,全面理解幼儿园环境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既要创设好幼儿园园内环境(包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物质环境和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精神环境),又要创设好与幼儿园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社会和自然等),只有将这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彰显所创设环境的教育价值,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要创设适宜幼儿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机会;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积累感性知识,教师就应多为幼儿提供接触实物、实景的机会。在创设具体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结构特点。如活动室的材料应摆放在较矮的架子上,并将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让孩子学会分类、按序摆放,以方便幼儿取放;尽可能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探索需要;将幼儿的作品贴在艺术角时,应与他们的视线水平高度一致,这会使幼儿感到他们的作品受到了重视,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等。同时,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幼儿园的每一处空间(户外的草地、栏杆、楼梯、走廊等;室内的窗、门、角落、窗台等)、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以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获取有益的知识。

(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社会化;生态化

现代知识产权相对于传统民事权利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知识产权实现创造者效益最大化,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还肩负着促进社会非物质财富增加的使命,为协调与平衡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受利益的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关系,知识产权制度中逐渐出现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和谐)这一社会化的趋势,这些变化对于生态化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实现应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或者说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中获得了存在的基础与动力。我们正是在追寻知识产权制度从自由到公平的历史变迁规律中,发现了知识产权制度生态化,设计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制度法治之路。

一、知识产权制度社会化演变

知识产权制度自产生以来,与其它制度一样,不断受到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与经济政治观念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迁。考察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从封建社会的特许权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垄断权(私权),从产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使知识产权人获得巨大的利益,也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的进步,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包括可持续发展观念)、利益诉求团体化对法律提出了社会化要求,为满足社会对智力成果等知识产品的需要,防止垄断,国家介入的因素逐渐增强,知识产权法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逐渐改变了个人主义的态度,由个人本位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融合的转变,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总之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一条主线:公权与私权的融合。公权与私权既有严格界定,也有复杂的交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法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这些变化为知识产权向环境生态本位演变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也会从自由转向兼顾公平,从私益转向与公益的结合,从全面支配到有限支配。这种演变对于设立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权这样的“公共财产”公益性意义巨大。知识产权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1)绝对独占(垄断)的必要限制

知识产权的独占原则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是知识产权的客体的非物质性、不具备有形控制的占有。按照对等原则,产生特许权,这虽然在封建特权的一种表现,但他毕竟使智力成果获得认为是一种独占权,随着政治上的为权利而斗争和经济学上的自由放任主义为背景出现,使知识产权脱离封建特许权的形式,成为一种法定精神产权,法律赋予其享有独占性的特征,相对民事债权而言他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征。但当个人主义思想发展到极致时,必然向自身的反面运动。从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制度看,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衡平,注重公共领域的社会观念、国家干预的思想,使知识产权来源于社会最终回归社会,例如法律规定知识产权的时间限制、专利权的权利用尽、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的制度等,确定知识产权权利义务的新形式,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挥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的最佳选择。

(2)公共意志的介入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创造者的权利与自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加速财产(智力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的流转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迫切要求财产从封闭的、私人的所有转向开放的、社会的利用。而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重作审视。道德伦理、生态发展的需要,使创造者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表现为公共意志的介入。社会生活的组织化、技术化、法则化使得利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增加,公共意志对知识产权的介入和规制则会越来越细、越深,例如各国专利法规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不授予专利;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通过决议普遍支持科技克隆动物、植物,但反对克隆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产权逐渐扬弃了作为本质的个别自由,而成为以遵从社会普遍意志为前提而设定权利义务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强制性规范的增多,对知识产权内容的限制增多,对知识产权进行监督、管理的政府机关的设立,政府在从事经济活动和管理中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公共意志对知识产权的介入直接限制了当事人的创造自由的期待的利益,从而使知识产权成为国家进行个别调整的方式,成为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互相融合进而设定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形式。

知识产权法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的制度体系,国家作为社会普遍意志的代言人,需要通过立法保证知识产权当事人意志充分的自由,通过司法或行政管理的手段对知识产权与公共意志相违背进行必要规制,这些变化对于生态化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实现应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或者说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从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化变迁中获得了存在的基础与动力,直接实现社会普遍意志与个人意志的调和,建立新的法律秩序来满足、协调、调整这些重叠和经常冲突的要求。

二、生态化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

知识产权社会化的实质是在对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附加了实质正义的判断,从而使知识产权不再具有绝对的私人性,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观念的时代,或者说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没有被纳入民法范畴的时候,知识产权所考虑的社会利益也仅仅是经济性的,无论是对创造性的限制,还是国家普遍意志的介入都没有包括生态的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创造者的义务中难以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权制度中已经承认物的生态性价值时,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生态性不可能没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社会化的涵义,将生态性的考虑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增加专门的有关生态性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实际上,知识产权的生态化是知识产权社会化的发展或者延伸,换言之是在知识产权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生态化拓展。因此,知识产权社会化的各种方面都是能够适用于知识产权的生态化的,例如著作权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就是人类生态的需要的合理解释,对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失衡矫正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限制,对实质公正的判断标准等等。只不过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在经济利益考量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利益的考虑。具体而言,我们的关于生态知识产权设计思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一般的知识产权制度中附加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定义务以实现对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忽视创造活动的生态价值的自由予以限制,具体可以通过将生态理念纳入法定义务,建立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公平的判断标准。其二,设立专门的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的确认与实施制度。

三、知识产权制度新的价值判断标准――生态环境公平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产物和反映,是社会制度之一,并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演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企图通过法律进行社会变革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因为法律的功能不仅及于整个社会,而且还原社会与自然规律。对此,庞德亦认为,法律不仅是"社会工程"的工具,而且也是"自然秩序"的基础,是维护社会文明,对社会实行有效控制的一种高度的专门形式。专有性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与灵魂,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否定专有性,而是对专有性的内容与范围进行了拓展。因此,知识产权制度从自由到公平发展,从表面上看是对当事人专有性的限制,但实际上反映了对当事人创造的判断标准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个体公平观发展到社会公平观、生态环境公平观。而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化则可以将生态环境公平纳入到社会公平的价值判断之中。只有法律制度安排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权属、流转及其他社会关系,才能为知识产权创新生态化提供具有高度可预见性。知识产权制度重新定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法律生态化的理念重新调整人与人、人于自然的关系,对传统的以权利为本位的知识产权私权法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律重心、法律救济等立法倾向等进行深刻的反思,创造智力成果应以崭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生态本位为法律思想与法律观念,当代人与后代人,人与自然为其价值取向以保障环境权。

因此,生态环境公平作为知识产权公平的判断标准使知识产权社会化与生态化重新定位,这种标准应该以人和自然的生态理性为基础,将环境的生态价值纳入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实施过程活动当中,以实现对个人本位下的知识产权专有性的限制,实现社会本位、生态环境本位下的知识产权的创新。

四、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新的法定义务――生态环境保护

依传统知识产权法理论,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专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化的社会效益已经难以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从不受干涉、不受限制转变为负有一定的义务,受生态社会公益的限制,由国家法律进行干预。高度重视对公民创造自由和权利的保护同时,必须对公民个人创造智力成果的自由和权利的行使加诸社会生态的义务,使之与社会利益相吻合,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将生态化原则和原理渗透到智力活动创造的全部活动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来创造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自由原则不同,在环境保护是人类的义务的原则的指引下,在知识产权法律中明文规定环境保护,为了确保知识产权目的的实现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依据知识产权的性质、目的规定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所承担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这种义务所承载的人对自然的依赖,人与生态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人有享用适宜自然生态资源的权利;人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义务,意味着自然环境有受到人尊重的权利。既没有自然生态环境就不会有人类的创举,人类的创举要符合环保与生态,法律要建立表达人们这种朴素感受的通道,倡导创造者应当善待自然,善待其他生命物种,使社会化、生态化对知识产权利益关系(创造者、传播者、消费者)的调节更加严密、细腻,以达到三方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世世代代子孙留下不可泯灭的财富。

五、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的设立

如前所述,在法律社会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可以成为一种融合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的形式,那么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私人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可以借助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加以解决。在设立了生态性物权后,知识产权生态化制度建立成为创新的必要。我们将专门调整知识产权创造者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与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生态性的相关关系的知识产权称为环境知识产权,并将其定义为:国家与创造者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使用的权利确定和转移形成的智力成果制度。环境知识产权相对于传统知识产权来讲,是一种社会化、生态化的知识产权,是确定包括国家在内的各方当事人在环境资源使用中的权利义务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在于:

第一,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的设立为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一种灵活的调动各方积极性手段,保证对环境资源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的使用符合国家意志、社会利益、当事人的利益,又能够避免在环境保护中单纯依赖行政手段的僵化,从而使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中寻找一个体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平衡点,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发挥各方的作用,克服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化倾向。

第二,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的设立明确公民及私人组织在环境资源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公民环境权具体化,成为现实可操作的权利,克服公民环境权空泛化的倾向。在生态环境知识产权中,个人创造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从而可以使在法律上不够或不易明确的公民环境权利通过知识产权形式明确下来,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2003年法律出版社

2、知识产权法理论与实践冯晓青著2002年知识产权出版社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9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层面需求的实现,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使人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其中,精神层面包含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特色两个要素。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不能以孤立的单一功能或形式为惟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的生活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生活艺术,而是二者统一,是以精神建设为体。以物质建设为用,共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价值。

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科学的、富有逻辑性与指导意义的学科。中文的“美学”一词在20世纪初来源于日本。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该调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纪的鲍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词语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更准确地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就是研究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学,即人们如何通过设计的作用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设计师用“美”来填补人和空间环境中所有理性与感性元素之间的沟壑。当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感知到美时,设计才是成功的。

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本质上是室内环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层面的成功,然而,它们最终都要回归于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肯定。这样就必须研究室内环境对人的作用,人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状况。人类本体论美学就是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来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把艺术与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转变并了解为内在的过程,这就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实到审美心理的实处。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具体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

室内环境在艺术审美层面上要求在于对室内意义的创造,它表现为室内环境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即人对室内环境认知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设计就是以特定语言来促成这种表义的过程。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必须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艺术感染、心理感受、视觉反映)。

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是指在组织和塑造空间时。其内涵形式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内在涵义。另一种是外显方式。内在涵义是通过室内整体的环境氛围、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意境呈现出美感;外显方式是指运用形式美法则一适度、均衡、韵律、和谐,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星现出美感。

设计师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和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联想的手法来影响人的情感,以扩大人对环境的感受深度和丰富理解。如触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们对环境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潜意识心理感觉。

室内环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着心理需求。在室内环境中,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人与环境进行新的交流,从而让人体验到各种心理感受。如舒适、快乐、宁静、宏大、端庄等。因此,室内环境设行就必须创造出空间中的意境。

环境创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文化生态学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86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后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所生长的环境同样的重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在无形之中对人们产生影响,对人们产生教育意义,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更是显得异常的重要,因为幼儿园环境的好坏能够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好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正是以幼儿园环境创设为根本目标进行的再思考,对幼儿园优质环境的创建的实践来进行解读与深刻地剖析。

1幼儿的发展与环境的互动

幼儿园环境创建的根本目的是经系统并且科学地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创设,更为合理地借用环境资源,使其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进而从本质上有效地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生态学学者认为,生态学是对环境系统及生命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机理以及规律的科学研究,这才是生态学准确标准的定义。而儿童在生态学的视域之下将会有以下的几点特征:

1.1环境促进儿童发展

在以往比较传统的理论观念之中,人们总是认为儿童的发展与外界无关,而对于儿童发展的解释则是较为偏激地认为其发展是儿童自身内部来开始的,外界环境的如何,并不会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作用,简言之,就是说儿童和环境之间是可以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实体。然而生态学的理论之中义正言辞地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起步于外界,并且严格强调儿童自身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其相互之间是机密联系的。同时,虽然环境是一个实体,但是也需要儿童这个主体的因素加以描绘,所以儿童与环境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试问孟母为何三迁,原因就是孟母希望能够给予其子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如此才能促进其子整体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1.2系统的结构化多重关系利于儿童发展

在传统的思想理念之中,环境被称之为较为抽象的整体,亦或是对人而言,环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在生态学的理论之中,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外界环境内的多层次结构有关,因此,人们应该从一个多因果、多因素及多元化关系的视角出发进行重新审视,绘述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如果仅仅是闭门造车,让儿童处于一个单一的环境之中,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能力。

1.3多样可变的环境更适宜儿童的发展

环境在于传统的理论之中并非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环境仅仅被简单的假设为恒久不变的,而同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儿童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固定的规律的。不过,通过生态学的理论我们理解到,在生态学之中环境被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之首,而儿童所处于的环境是存在着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特点的,也因此开始考察幼儿的发展上的不确定性,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与环境之间双向的互动性。

2创设幼儿园环境相关提议

2.1增强系统的教育环境,多维发展

生态学理论表明,创设幼儿园环境的真正目标是使其更具有生态性,仔细观察并考察孩子自身的特点,然后让幼儿欣然地接纳幼儿园,不仅消除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抵触心理,同时真正地接纳幼儿园。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让幼儿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以及自我的探索。

2.2使儿童与环境做好双向互动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许多的幼儿园都会有主题墙的设置,幼儿园在营造环境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这也从侧面强调了幼儿园环境的创建与幼儿之间双向互动的重要程度。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会直接作用于幼儿,好的幼儿园环境也决定着幼儿成长的质量。此外,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幼儿教师的引导,最终才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之中,最终才会创造出一个使得幼儿能够自由舒适生活的“幼儿专属领地”。幼儿导师还应该根据幼儿自身具体的发展情况来创设幼儿园环境,使课程不再机械化地留在课本之上,而是让课程在孩子们与幼儿园环境互动之中悄然生成。

3总结

生态学视域的角度之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一个人优质的成长。只有这样的幼儿园环境才是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而儿童在这样充满了灵性的环境之下生活才会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娴敏,陈慧菁.塑造融合文化内涵的幼儿园教育环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2]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