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发展的优点十篇科技发展的优点十篇

科技发展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36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1

一、坚持自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发展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时期。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我省科技发展将立足省情,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要求和全力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人才优先、超前部署和改革创新的原则,从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进行总体部署: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是把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突破一批关系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振兴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把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加快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四是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开放共享,面向重点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推动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技术链、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效应。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支撑引领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是把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海外学人创业园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尖子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凝练一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整合创新资源,集成优势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的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七个突出、七个优先和三大重点

做好七个突出,使我省科技发展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科技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突出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并以此统领全篇。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全面组织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重点产业振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着力培育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

五是突出科技惠民。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六是突出前瞻部署。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着力解决关系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七是突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基地和项目的统筹协调,将科技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三、面向发展需求。突出任务导向。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带动全省科技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我省确定了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统筹规划和安排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大和带动力强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加快实施进程,力争快见成效,以科技发展的局部突破和跨越带动我省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一是新能源领域:优先支持洁净煤发电技术、先进风能综合利用技术、先进水电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太阳能利用技术、核能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是新材料领域:优先支持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石墨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材料和石英基信息材料等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三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优先支持能源装备、数控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关键元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四是生物医药领域:优先支持疫苗、诊断试剂和创新药物、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优先支持物联网、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微电子

与新型元器件、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计算系统与软件等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六是现代农业领域:优先支持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粮食增产、蔬菜洁净及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畜禽水产饲料开发与高效安全饲养、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生物农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畜产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林下资源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等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七是民生科技领域:优先支持人口健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疾病防治、中药现代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及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四、三大重点任务。使科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十二五”时期以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为战略重点,统筹规划和部署了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即: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实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实施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计划,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2

关键词:科技资源;科技投入指南;原则

abstract:Framingtheguidetoregionalscience&technology(S&t)inputsisanimportantapproachtocollocatingregionalS&tresources,maximizingS&toutput,andacceleratingtheregionalS&tprogress.thepaper,onthebasisofanalyzingthecommoncharactersinboththeguideandtheprogrammingtoS&t,andthedifferencesinthem,putsforwardthebasicprinciplesandthefactorsinframingtheguidetoregionalS&tinputs,byexemplificationofBeijing.

Keyword:S&tresources;theguidetoS&tinputs;principles

0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科技竞争力成为了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并已全面启动制定2006-2020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发展目标,突出战略重点,强调科技前瞻,强化制度创新,体现区域特色,注重开放环境,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部分省市也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前瞻性地制定了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指南。例如,2004年北京市为改进科技管理工作,实现区域科技跨跃式发展,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制定了《北京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指南(2005-2008)》。

在世界经济科技已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途径的背景下,研究各省市如何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科学制定区域科技投入指南,提高区域科技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科学设计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以编制北京科技投入指南为例证,分析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技体制环境下,编制科技投入指南时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以供国家及其它省市在制定科技发展政策、规划科技发展领域、编制科技投入指南时参考。

1科技规划与科技投入指南

科技规划是一项代表国家或地区施政的战略性决策,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对规划目标实现的途径、措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和设计。我国制定科技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规划》),之后又制定过《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科技投入指南是根据国家或地方科技中长期规划而编制的科技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指南一般综合考虑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等具体因素,以科技先行为原则,集中国家人力、财力和物力,对重点科技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重点扶持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科技规划与科技投入指南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时代性。二者都是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及基本特点,针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科技工作进行政策性指导。二是科学性。二者都是依据大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运用现代科技规划方法,构建科技发展指标体系及科技发展重点领域;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部署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三是可操作性。二者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计划来实现的。四是预测性。二者都是通过对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和展望,引导资源配置方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确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制定科技计划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

科技投入指南与科技规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向目标不同。科技规划是一个科技发展的远景安排方案体系,它围绕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的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科技投入指南的主要目标是集中人财物力,对当前需要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必要的扶植或支持,优先发展应用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可观又能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的科技领域与相关技术,统筹重大建设项目及布局、资金来源等。二是操作性不同。科技规划属于科技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侧重于政策指导性,是制定区域年度科技投入指南、规划科技重点领域的根本依据;科技投入指南属于科技发展战略的中微观层面,计划年限一般短于科技规划,其操作性和针对性要高于科技规划。三是文本格式不同。科技规划一般按照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与具体措施等为次序,安排文本结构与内容;科技投入指南一般以重点研究领域为主纲,按照“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技术方向——每个重点技术方向具体内容”的层次特征进行编制,针对重点领域设置业务处室和专项计划,将相关行业、技术综合起来考虑,在一个领域内涵盖了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

2编制科技投入指南的一般原则

科技投入指南是一定时期内科研经费投入与科技资源配置的依据,科技投入指南制定科学与否,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否正确、科研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一般而言,制定科技投入指南应遵循以下一般性原则。

2.1遵循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原则

科技投入指南不是脱离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总规划的独立体系,而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国家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上,科技投入指南要服从国家战略目标的指导,从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目标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编制区域科技投入指南,在选择重点领域及其重点内容时,要遵循国际中长期科技规划,充分考虑与国家项目的衔接,有效利用国家现有科技资源和条件,借势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2发挥区位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各个方面。这一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分析区域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研究开发经费有限。因此,发展区域科技事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配置政府科技资源和有效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充分重视和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原则,防止在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产业选择上的趋同和重复建设。

编制科技投入指南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指的是,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和重点行业,有目的地退出或放弃不具比较优势的行业,把发挥比较优势与提高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分工的积极因素,依据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将比较优势转化和创造为新的竞争优势,保持优势产业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区域科技比较优势原则主要体现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供给,即依据本区域现有科技要素的绝对数量与特点、本区域科技要素和现有科技水平在周边地区、整个国家所处的位置,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降低科技成本,促进科技进步,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充分的利用。需求,即依据本区域当前的产业格局、区域分布和竞争力,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求较大的技术领域、能对本地优势产业发展产生基础性和推动意义性的技术领域,为未来新一轮经济竞争提供动力,储备后劲。

2.3技术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新经济的迅速崛起,作为其关键要素的科技投入供给的动力机制不再是单纯的“市场需求导向”,而是由“市场需求导向”和“政府宏观调控”二元集成机制。在这种二元机制作用下,一方面,“市场需求导向”提供了新经济的资源配置新模式,形成和巩固了新经济发展需求刺激和创造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构成了科技产业化的内在逻辑,使“市场需求导向”得以持续。因此,编制科技投入指南一方面应通过对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和展望,引导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向,供市场主体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应通过编制科技投入指南对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科技领域,进行必要的扶植或支持。如,城市化战略专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都是存在市场失灵或市场机制难以做好的领域,因此,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

2.4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先进技术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来源不外乎是从国外购买,即技术引进;或者自主创造,即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既可以是相互代替,也可以相互补充。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既是提升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编制区域科技投入指南的一项重要原则。

技术引进是提高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战略技术过分依赖国外引进,将会导致自主创新的动力与需求不足,抑制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新挑战,区位科技发展战略要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转变:一方面要强调参与重大国际合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和鼓励原创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观念、体制和管理创新,要加强宏观层次上的统筹规划,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避免重复引进。因此,在科技投入指南中,应突出自主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生产力要素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培育高素质科技产业人才,全面提高地方科技生产力的综合实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

2.5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合理配置的原则

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类研究的战略重点,一般存在两种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模式和“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国际上已经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该国或地区采取的科技发展战略一般是,优先发展基础研究,依靠基础研究的突破去带动新一轮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新突破,以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譬如美国。后者是指,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那么该国或地区采取的科技发展战略一般是,采取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此促进发展研究,同时实行有限目标,适量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后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再相应增加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目前,从我国现有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来看,科技发展整体战略一般适应于后一模式。

但在我国多数省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指南制定中,存在过分重视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省市科技发展政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系统的重要支撑子系统,这一倾向既不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政策,也不利于区域科技的持续发展。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言:“基础研究与科技应用和市场开发是水跟鱼,鱼跟鱼市场的关系。没有基础科学,就没有人类的应用科学,也就没有相应的开发研究,这个规律不会变”。因此,在编制区域科技投入指南时,应注意三类研究的协同发展,尤其应对与基础研究相关的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支持和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努力才能见效的关键技术予以充分重视。

3北京科技投入指南的编制特点

2004年4月北京市科委编制了《北京市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指南(2005-2008)》(以下简称《北京指南》),提出了2005-2008年北京市的七大科技发展领域,即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农业、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医疗卫生,以及重点扶植的30个细分领域,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2005年北京市重点支持的项目(课题)。

《北京指南》充分遵循和体现了上述编制科技投入指南的一般原则:一是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纲要和远景规划,体现了北京区域科技发展服从和统一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思想;二是充分结合北京科技、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具体区位特征,坚持发挥北京比较优势的科技发展思路和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领域选择原则;三是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注重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外部引进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四是遵循科技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科技发展相结合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符合未来几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总之,《北京指南》符合北京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尤其突出了北京的区位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合理配置北京科技资源

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北京具有明显的科技资源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的R&D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在京单位,依靠中央在京科技优势明显。以科技经费支出为例,2003年中央在京单位科技经费支出360.3亿元,占全市科技经费的73.17%,其中在京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市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的48.6%,在京高等院校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市高等院校科技经费支出的10.3%。二是国际在京科技资源。根据2002年国家科技统计数据,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达到49个;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数量达到44个;国内跨国公司设立的40个较具规模的研发机构中,北京市有18个,占比接近50%,远高出国内其他地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研发也呈现日益全球化的趋势。更大程度地凝聚、利用好北京雄厚的科技战略资源,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走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是加快北京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选择。《北京指南》提出的信息领域及其软件、信息通信和微电子三大子领域的发展策略,紧密结合和利用了北京的信息技术发展资源优势。

3.2符合北京城市定位

北京“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北京的发展定位是,“着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中关村开发战略,在加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显著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首善之区,创一流城市,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的现代化”。这一城市发展定位与已往五年规划中的发展定位有很大不同,体现了北京的战略资源优势和北京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的现实产业基础优势。《北京指南》在信息、新材料、医疗卫生、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选择及其重点扶持项目上,充分体现和利用了这一城市定位。

3.3利用北京奥运机遇

针对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以科技助奥运,以奥运促科技”口号。“科技奥运”理念给北京科技发展战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以下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攻关难题:1)交通运输。北京市政府提出解决奥运会交通运输问题的原则是,低能量消耗、低环境污染、高运输速度。这要求北京市改善交通条件,开发并实施一批新的科技项目。如,智能交通系统(itS)规划等。2)环境保护。改善能源结构、治理城市水系、提高空气质量、增加绿化面积等是改善生态环境、举办绿色奥运的必要措施,由此需要开展对清洁高效能源技术、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质改善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奥运村、奥运场馆和相关建筑中的关键技术水平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为建设舒适、安全、环保的奥运场馆设施,北京市需要加大对对低成本能源使用结构、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新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经费投入。4)信息通讯。为了满足奥运会对通讯、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要求,提供先进、安全、稳定的信息通讯服务,北京市需要对奥运会通讯、信息处理、广播电视、软件、信息基础建设、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示范城市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开发。

《北京指南》在七大重点领域选择上始终贯彻了“科技奥运”理念,并重点扶植上述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发挥科技直接服务奥运建设的作用,利用奥运科技手段推动首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首都人民生活质量。

3.4发展首都安全技术

自“911”事件之后,美国和世界各国对反恐和应付新威胁的需求的关切,无疑会影响到未来世界科技研发方向。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已增加了对国防研发的预算支持。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承担国家安全保卫重任。因此,在《北京指南》中,从保卫首都安全,防止恐怖活动,做好奥运安全保卫工作等方面,增加了相关研究重点领域,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例如,提出发展新型安全设备和器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新型高效安全防范体系和生物技术等;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中专辟“城市安全”子领域,提出发展“减灾防灾与突发事件的监测与处理”和“社会安全保障”等相关技术。

参考文献

[1]申全升编著,《科技规划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3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搞好活动的组织领导,使各项任务责任到人,区科技局党组成立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赵忠良为副组长,支部委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先争优具体工作。区科技局制定了《市区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局领导分别定点联系一个直属单位,督促指导各直属单位开展活动。班子成员在活动中做到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履行公开承诺,带头开展点评,带头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深入学习,统一思想,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思想动力。

按照区委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安排部署和明确要求,局党组书记、局长多次主持召开局全体会议,学习传达中央、省委、区委的创先争优会议精神及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安排科技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对全局做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动员报告,结合科技工作实际,指出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强调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措施上切实具体,在方法上紧贴中心工作,在效果上创新活动载体、突出特色亮点。我局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了区委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科技工作的业务知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为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思想保障。我局党员干部深刻地认识到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党员作风、提高执行力的有力抓手。

三、积极落实关键环节,扎实抓好创先争优工作。

按照区委要求,区科技局组织全局党员干部,按照“弘扬延安精神、突出为民服务、深化结对帮扶”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做出承诺,自觉接受监督,在群众进行公开。主要内容包括:

(一)、认真实施帮扶工作。

在开展“弘扬延安精神、突出为民服务、深化结对帮扶”的连心工程中,根据区政府统一安排,我局对口帮扶鸣犊街办黎明村,结合该村种养殖户多的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帮扶:1、通过慰问和技术,帮扶20户贫困户解决目前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困难;2、针对该村养殖户,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期科技培训,参加人数30余人,并公开承诺根据种养殖户的生产需要,可随时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3、积极培育区级科技示范户,增强种、养殖户的科技致富能力;4、帮助、指导该村种养殖户,在条件成熟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引导该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积极开展点评工作。

根据长创先组发〔2011〕1号文件要求,我局召开了党支部大会,开展领导点评工作,分别对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进行了点评。参与点评的班子人数3人,被点评党员人数21,点评在民主、团结、热烈、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领导点评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础组织”的总体要求,结合科技局党支部和党员本职工作进行。

1、点评内容:领导点评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础组织”的总体要求,结合科技局党支部和党员本职工作进行。

(1)、对党支部点评内容。包括:对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情况、公开承诺事项的兑现情况、创建措施落实情况、创建活动与本职工作结合情况、履行党员责任情况、活动效果情况。

(2)、对党员领导干部点评内容。包括: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公开承诺事项兑现情况、推动科学发展情况、执行政策情况、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情况、关心服务群众情况、分管(主管)工作落实情况。

(3)、对党员干部点评内容。包括: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公开承诺事项兑现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服务群众情况、工作作风情况、工作成效情况。

2、方法步骤:一是自我小结。通过对科技局党组和党员对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情况、公开承诺兑现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形成情况小结,党员的小结上报科技局党支部。二是调研督查。党支部负责人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做到了点评时有的放矢。三是开展点评。这次点评采用会议集中点评方式。点评领导在听取党员个人小结后,对党员创先争优情况给予评价,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明确方向,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四是整改落实。科技局党支部和党员要按照部领导点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扎实抓好问题的整改和公开承诺事项的兑现,并在部领导规定的时限内上报整改落实情况。领导点评工作的开展,使得全体党员干部能围绕全区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岗位争做贡献,把“创先争优”工作进一步推向新高潮!

四、培育典型,工作特色上创先争优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4

一、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选择一批对本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成果推广,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创建一批名牌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创新示范造就一批科技人才,把我市建设成发展速度快、科技优势明显和产业特色突出的经济区,为争创全国科技工作示范和试点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产品300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每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50个以上,科技新成果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到周期末达到100件。

2、建立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

3、建立科技中介服务组织40家,形成5个左右市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取得技术经纪资格证书人数达到20人,年技贸成交额达到1.5亿元以上。

4、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企业上网率达到95%以上,周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达到30%。

5、示范周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2500人;培养造就10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省级以上科技专家,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名。

6、科技三项费投入保持法定增长比例,逐渐达到占财政支出的1.5%以上,全市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5%以上。

7、所有新建项目都通过环境评价与论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

8、建立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科技示范园5个。

9、建立类似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预警机制,启动疾病预防、控制快速反应系统。

10、开展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二、主要任务

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工业领域中的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农业领域中的品种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领域中的环境创新、机制创新展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不断提高全市科技进步水平,为建设创新型打下坚实基础。

(一)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周期内重点推广10个方面(类)的农业“两新”科技成果300项,促进现有耕作栽培制度的品种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①粮棉油及瓜果蔬菜等作物优良品种繁育技术,力争现有品种周期内更新一次,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主要经济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②改进耕作栽培制度,优化高产栽培模式以及大田套种、棉花无土移栽、油菜免耕栽培、水稻旱育抛秧技术、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③科学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技术。主要推广配方施肥、生物养地、稀土及多元微肥技术等;④推广旱地耕作、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⑤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⑥推广农用生物制剂技术;⑦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机动喷雾器、小型收割机、机耕等);⑧推广畜禽良种、科学饲养及疫病防治技术;⑨推广速生丰产用材林、农用防护林、经济果木林营造及森林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技术;⑩推广名优特产综合开发及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

2、建设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加强生产性试验示范科技开发。周期内重点支持和建设健康及等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种植模式的示范展示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步伐。

3、稳定和扩大农村科技队伍。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鼓励农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进行在岗继续教育。每年培训“三级”技术人员5000名,建设“养得起、留得住”的农村乡土科技队伍。继续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每年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1000名,培养省级科技示范户100户,市级科技示范户1000户,建设3个科普示范乡镇,30个科普示范村。周期内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5万户。

4、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要以服务农业、培训农民、发展农村为主题,着力推进农村科技入户,要依托各类产品产业经纪人创办的公司实体,聘请专家实行定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结业,切实帮助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依托每年的大型科技下乡,以乡镇种养殖特色为重点,现场为农民答疑解难,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5、发展高产、高效和生态农业。周期内重点推广转基因抗虫棉、优质杂交稻,保证全市优质杂交水稻覆盖率在95%以上。建立棉花超10万担的乡镇连片种植基地2个;建立瘦肉猪超万头的仔猪繁育、卫生防疫、饲料加工、快速育肥等一条龙生产大型猪场10个;以为示范区域建立优质鱼产值超千万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10个。

6、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步伐。培育3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扶持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10家,形成年加工油菜籽4万吨,转化粮食3万吨,加工皮、盐蛋10亿枚,板鸭50万只,加工饲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打出鲜明的科技品牌。重点培育菊芋生产菊粉项目、双低油菜饼粕深加工项目和肥肝鹅项目。支持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不断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利用亚行贷款,在乡镇建设10个村的猪沼果示范基地,取得点上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广;三年内建设沼气池2万口,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步伐。

8、加快农业机械的开发利用。以等乡镇为主体,形成稻田机械耕整、旱育抛秧、机械收割一条龙的机械作业体系,力争农田机械作业率达到75%;加快全市小麦、油菜机械收割步伐,减少夏收期间因连绵阴雨造成的损失;积极与科研部门合作,加快玉米脱粒机、花生剥壳机等农产品适用机械的引进、推广,以替代传统的手工作业。

(二)工业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继续培植以机械、轻纺、医化、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促进整个工业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实施重点倾斜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纺机、沙隆达、铝轮毂等15家重点企业为龙头,完善和规范技术创新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周期内以医化、机械、纺织、食品加工行业为重点,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5个,力争1-2个企业进入国家技术中心行列。95%以上的规模企业开通英特网,建立网上技术市场。

2、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主要围绕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在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产业板块。

(1)纺织服装产业。以贤成集团、稳健集团为龙头,将全市纺纱能力提高到100万锭,其中精纺50万锭;染整能力达到1亿米;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件(套)。建成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争取成为全省最大的服装辅料加工配送基地。

(2)机械制造产业。以东风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为龙头,逐步形成年产铝轮毂500万只的生产能力,打造亚洲最大的铝轮毂生产基地;以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纺织机械产业,努力建成亚洲装备水平最高的并条机生产基地;以泵业有限公司和轻机为龙头,发展轻工机械和泵业,努力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3)医药化工产业。大力开发盐化工及相关产品。力争5年内形成年产100万吨盐、20万吨烧碱、20万吨pVC和5万吨无水硫酸钠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医药制剂的研发和系列产品生产,以成田制药、益泰药业、科田制药、中佳制药、义药业等企业为支撑,建立皮肤外用药、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农用化工,支持沙隆达农化公司扩大三氟化氮生产能力和福临公司新上氨基磺酸、次磷酸钠生产线。

(4)食品加工产业。依托本市优势资源,支持健康集团、德绿色发展有限公司、永康油化等公司开发色拉油、油菜籽脱皮膨化加工以及菜籽深加工等产品;支持上海三添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芝麻油产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组织实施好300万只肥肝鹅养殖及深加工项目、200万只肥鸭养殖及深加工项目,推进菊芋、林纸一体化等农产品深加工。

3、广泛开展企校合作,实施产、学、研联合。继续抓好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合作,共建10个研发机构,全面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企业上档升级。重点抓好纺机、华泰铝轮毂、成田制药、沙隆达农化等企业的技术联姻工作。

4、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淘汰陈旧落后设备,使机电工业向数控化、柔性化、自动化发展。纺织工业推广普及清钢联、精梳机、新型纺织机等,进一步节能降耗,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另一方面立足现有基础,找准发展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新医药、新材料、电子软件、绿色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

5、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周期内组织实施10个重大技术项目,重点支持3-5个出口创汇的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

6、加快“一区两园”建设步伐,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周期内,重点抓好“一区两园”建设,大力引进信息、人才、资金,大力兴办各类企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特别是侨乡开发区要建成以华泰铝轮毂为骨干,配套电镀、抛光、铸造、包装等15家企业为主的机械工业园;以纺织、印染、鞋帽、制衣等为主的轻纺工业园;以电子加工、软件设计开发为主的高新科技园;以益泰药业、中佳制药、义药业为骨干的医化工业园以及充分利用本地农副产品进行转化、深加工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使园区年创产值达到65亿元。工业园形成盐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卫生材料等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仙北工业园形成食品加工、无纺布产品等产业集群,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

(三)社会发展领域中的技术创新。

1、开展血防科技攻关和疾病预防。周期内全市将引进推广灭螺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15项,配合人工灭螺消灭血吸虫病;以市疾病预防中心为主体,建立和启动疾病预防、控制快速反应系统。

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周期内组织科技力量开展协作攻关,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研究环境监测、预防以及处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加以推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落实《市中长期创新发展战略》,加强行业课题研究。周期内进一步完善市中心城区、口子镇、集镇的总体城镇修编计划;选择农、林、水等14个行业、部门中的50个课题开展软科学研究,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4、大力推广先进、安全易行的避孕技术、避孕药物和器具,控制婴儿性别比例,引导市民走优生优育之路。

5、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素质教育。鼓励中小学生进行专利发明,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工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用半年时间组织五个调查组深入企业、部门、乡镇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艺、产品、装备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企业专利发明,工业“三废”治理,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发展环境,科技园区建设等10个方面100个类别的技术创新调研,制定示范项目指南一览表及实施细则,为全面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示范阶段。集中人、财、物,全面加快示范步伐,转化30项高新科技成果,培植1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10个农业示范基地,进行10个方面的社会发展课题研究,保证各项具体指标任务落实到位。

(三)检查验收阶段。从年7月起,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的专家逐个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并归档。在此基础上,向省科技厅写出创新示范报告,迎接省科技厅组织的考核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技术创新示范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技术创新示范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局、经委、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局和涉农部门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科技局,具体负责技术创新示范市建设的日常工作。

(二)围绕创新推广,开展十大科技行动。全面整合科技资源,调动各路科技大军,实施人、财、物倾斜,围绕创新示范的主攻方向,开展十大科技行动。即农业种植业科技行动;畜牧业良种科技行动;水产优质高产、高效科技行动;林果业优质苗木科技行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科技行动;人、畜疫病防治科技行动;城市建设规划、绿化、美化、环保科技行动;教学成果走进课堂科技行动;企业诊断、难题对接科技行动;行业课题研究科技行动。

(三)构筑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收入、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高度,构建以农技协为主的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使之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进行科技联络的宣传员、指导员、服务员。周期内,以、张港、干驿、竟陵等乡镇为中心,建立30-50个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为农产品外销提供市场信息,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5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陕西是传统的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门类齐全,有基础、有能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陕西也是科教强省,科技研发实力较强,科教比较优势明显,有条件、有实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加快推进陕西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陕西当前必须重点研究突破的命题,也成为必须加快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既是充分利用陕西自身优势、促进科教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文化和科教强省、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选择。

1.加大统筹协调,形成推进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

1.1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

目前,国家层面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已经从战略部署延伸到了具体举措,国家有关部委已经把文化与科技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同时因其涉及行业广泛,需要统筹协调的利益群体较多,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可想而知,实现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首先必须从政府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战略研究和工作部署,加强规范建设和舆论引导。省政府可成立陕西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由文化科技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发改、财政、科技、文化、宣传、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市区政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力推进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1.2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

充分发挥陕西科教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组建省级科教文融合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全省科教文资源优势、发展制约因素等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国内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模式以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对重点文化领域及其产品开发相关系统性、规律性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促成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研究,探索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从而为陕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战略协同服务。

2.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规划

2.1研究出台全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导意见

陕西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加速推进的同时,加强战略规划,确保规范发展、有序竞争、持续增长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目前,西安市已经出台了《西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繁荣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但陕西其他地区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仍未启动,最起码在政府层面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安排。因此,当前省级层面应加强引导和支持,以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为主体,以省级科教文融合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支撑,尽快研究并由省委、省政府出台《陕西省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意见》,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为全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树立一面旗帜。

2.2制定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长期规划

在省委、省政府出台《陕西省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意见》的基础上,省级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陕西省文化与科技融合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发展方向、重点任务,谋划一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3.强化项目带动,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平台建设

3.1实施文化科技融合重大工程

依托现代技术改造文化传播的渠道、方式和手段,以龙头文化科技企业集团为依托,以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标准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传播与展示等方面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带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快速发展,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3.2积极建设西安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5月24日,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认定首批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通知》(国科发高〔2012〕631号),认定西安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6家为首批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既是对西安文化科技发展成绩的肯定,也为西安以至全省文化与科技大融合、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以西安市为主体,省级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完善基地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着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促进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示范基地先行先试,完善支撑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产业化环境和政策体系。

3.3启动省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以西安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全面对各市文化与科技发展进行调查研究,适时启动省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工作,指导相关市县做好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发展方向,谋划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完备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4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园区

把实施重大文化科技产业项目与建设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相结合,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建设一批数字出版基地、动漫和数字影视产业基地、创意文化街区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并完善园区内公共技术、投资融资、综合服务等保障体系,吸引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以及数字内容原创为主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落户,以企业和人才集群优势,形成产业、经济优势,使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先导区、高端文化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4.突出龙头引领,扶持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

4.1打造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依托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公司、陕西出版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广播产业集团和陕西电视产业集团,引导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和现代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省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由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认定一批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在政策扶持、宣传推介、市场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4.2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2012年6月28日文化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文产发〔2012〕17号),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围,降低了准入门槛。陕西省级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等反面的政策措施。同时,对于文化创新产品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文化企业,加大帮扶力度,推动一批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的诞生,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5.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5.1加快文化科技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化创新之源。充分发挥陕西高等院校数量众多、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资源优势,适应以人为本、以现代服务为中心的时展趋势,加快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大力发展教科文融合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主动开辟能够适应和满足文化改革创新所需要的前沿学科,切实将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根据设计、制作、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要,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构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文化人才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企业家。

5.2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强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网络媒体等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5.3增强文化领域产学研结合能力

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及协作联盟,积极引进文化领域的外资研发机构及项目,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再创新,真正建立起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改善发展环境,保障文化与科技融合快速发展

6.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结合陕西实际,可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工商注册、人才激励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扶持科技型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土地政策方面,可将文化科技重点项目用地优先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供应。税收政策方面,对认定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财政政策方面,扩大陕西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省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性资金,对文化科技企业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金融政策方面,针对文化、科技企业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产品收益情况难以评估、获得金融信贷支持难的情况,加快组建文化科技产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文化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文化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6.2加强文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实现文化改革创新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就必须适应数字化革命和移动终端、智能互联网发展的新要求,尊重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保护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积极性。应进一步强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文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同时,从省级层面要研究制定文化产品、服务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杰.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12-3-15(09)

[2]董晨,徐宁,王宏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n]新华报业网,2012-5-28

[3]祁述裕,刘琳.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64-67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6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滞后,我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紧迫性比以往更为突出。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具备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应用水平偏低、对农业投入不足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我省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大而不强。为此,我省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农业。

一是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农业体系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构,发展粮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使黑龙江省由粮食生产大省发展成为粮食加工大省。通过实行品种合理布局,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和培育对相关产业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带动全省农业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大等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坚持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切实发挥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速度,完善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全面提升地力。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水平。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业产、供、销信息动态。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黑龙江省是工业大省,总体来看,全省工业增速逐年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全省自实施六大基地发展战略以来,主导产业逐渐做大做强,各项经济效益指数开始向好,装备制造业经过产业和组织结构调整,实现了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装备制造业无论从规模、效益或是发展后劲来讲,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薄弱。为此,我省应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加快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继续发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装备业的需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通过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实现技术产品化、产业集群化、装备成套化、配套本地化,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核心的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大庆、佳木斯、鸡西等特色优势装备工业区,重点培育10个特色装备工业园区,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的产业格局。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形成集聚优势,加快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全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推动哈尔滨高新区、大庆高新区进入全国前列,指导齐齐哈尔高新区做好部级高新区建设,鼓励牡丹江、佳木斯高新区按照部级高新区标准开展建设,支持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坚持区内特色发展,基于资源、产业、科技的综合实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不断提高全省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地方资源精深加工业。充分利用地方主导的资源,重点抓好资源配置以地方为主的煤炭、食品等产业的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精深加工、龙头配套、节约循环等产业集群。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团化经营,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对产品进行深度梯次开发。依托重点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市场冲击力,培强育壮知名品牌。建立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攻关战略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地方工业稳步向精深加工迈进。

三、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整体来看,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为此,我省应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和重点,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针对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加快制定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以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专项规划。把握龙江的区位比较优势和结构特点,根据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条件,确立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一当好、三争创”工作要求,切实围绕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跨越提升”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创”(创新创意创业)载体、加快营造“四宜”(宜人宜居宜商宜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快应用型“两高”(高科技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实体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人才引进、加强风投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产业特点的应用型“三高”(高科技高绩效高市场成功率)产学研新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争创科技新优势,谋求科技新发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城区的先行军。

二、主要目标:

1、实施530计划,引进1—2个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及创业项目。

2、新增“三创”载体28万平方米。

3、全社会投入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

4、发挥工业设计园平台作用,启动1万平方米动漫基地建设。

5、新增10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1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超百家。

6、建设10家以上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企业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

7、实现专利申请700项,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15%。

8、筹划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业中心。

9、引进1200名以上科技人才。

10、争创“20*-2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三、主要工作:

(一)工作重点:

围绕全年目标,20*年将突出以下五个工作重点:

(1)坚持以建设“三创”载体为重点。20*年,要集中力量加速推进“三创”载体的建设,积极围绕“沿路、近校、择优、改旧”的原则(即沿主要路段;靠近科研院所;选择周边环境优美、商业配套齐全之地;改造旧厂房等),一是科学规划,优质建设,*年要完成28万平方米“三创”载体的建筑面积,为招研引智、留智引企、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亿元,完成增加值40亿元;二是全力打造以“三创”载体建设为主的一流园区,拥有并形成集聚的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孵化、创新企业、创新扶持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创新要素,举全区之力,集中力量着力打造以*(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和*马山生物医药园为主的四大特色高科技产业园区。三是加大“三创”载体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

(2)坚持以打造特色园区为方向。突出以高新技术为品牌和特色聚集,加快工业设计园等功能性科技园区建设:一是进一步打造工业设计名城。20*年,重点建设工业设计创业服务平台,新引进设计企业30家,累计达180家;新引进各类设计人员500名,累计达1500名;新产出科技成果300项。二是加快动漫基地的建设。在推动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快营造有利于动漫企业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为主,重点开工建设首期动漫基地,在基地内筹建动漫数码港,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企活动。三是加快马山生物医药园建设。加强生物医药园软硬环境建设,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展研发、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打造“华东药谷”品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聚功能。重点搞好博慧斯项目的建设。四是加快老工业团地集聚行业和规模型企业、成长型企业的科技水平提升。

(3)坚持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要坚持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要积极引导企业确立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强烈意识,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组织申报和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自主开发和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产业特点的应用型“三高”(高科技高绩效高市场成功率)的产学研新路。我们要主动为企业服务,积极为企业的科技项目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做大做强我区的科技型经济。

(4)坚持以集聚科技人才为关键。一是要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海内外,以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为纽带,以特色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业中心等为载体,实施国内、外人才招聘与引进,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引进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二是要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留住机制。把更多的人才优惠政策放在提供创业环境、研究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三是要建立网络,形成科技创新决策顾问制度。建立专家咨询网络,不定期地邀请海、内外专家来区举办专家讲座等活动,为*的科技创新出谋划策。

(5)坚持以营造发展环境为目标。大力营造环境,为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先进的人文环境。一是宜人宜居的优美山水环境;二是宜商宜科技创新创业的交通、商业、生活、文化环境,使科技人员能安心、放心地在*区发展;三是综合科技资源的共享利用环境,通过各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二)工作措施

围绕全年目标,20*年将着力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科教兴区”自主创新工程。“科教兴区”自主创新工程主要内容是高标准建设自主创新载体、高水平引进自主创新主体、高层次定位自主创新产业导向、高起点优化自主创新政策环境、高品位构建自主创新人才高地。通过创新工程,集聚科技优势,提高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各级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抓紧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确保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区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1.5%以上。要切实制定区科技创新基金的管理、使用、考核及奖励办法。要加强各级科技经费的监管和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在科技资金的投入上一般企业要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以上,大企业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2)园区基地的示范引领工程。依托市科技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依托历届科技成果洽谈会的成功经验;依托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基地着力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蠡园经济开发区依托“三创”载体建设开展科技创新从而快速发展、成功成长的宝贵经验。各镇、开发区、街道要把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推进经济转轨的“主引擎”,优先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发展标房楼宇经济作为拓展空间的“主阵地”,抢抓沿路优势,提升现有园区,推进政策共享、品牌共用,培育一批品牌园区和楼宇集群;把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作为资源高效利用考核的“主指标”,坚持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理念,创新科技驱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各级要按照《*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发挥园区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园区科技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设面向全社会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需求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重点加快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创业融资、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和重点行业研发机构的建设,采取合理机制,分步择优支持,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驻区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同时,要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知名的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以解决我区现有科技资源不足问题。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税收政策

一、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1.科技税收法律层次低,相互之间衔接差。

对于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法律中几乎没有规定。我国现有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对一些基本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而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税收文件中,使人们对政策难以全面把握,执行起来容易出偏差;还有一些优惠政策缺乏稳定性,而且有些细则修改后未被广泛宣传,从而使有关政策不规范,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刚性。

2.税法的单一立法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立法权。这不仅不利于根据地方科技发展需要和可能制定税收规定,以促进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因地制宜地调控配置区域性税收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税体系的构建及分税制的实施和完善,同时还可能诱发地方政府越权行为。

(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

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普遍较高,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使科技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以及科技咨询费用等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这些开支目前都不属于抵扣进项税额的范围。另外,购置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也降低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生产型”增值税实质上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产品的税负,直接影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阻碍了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最终使企业的科技开发和扩大生产无法正常开展和延续。

2.以区域优惠为导向的税收优惠违背了税收公平的原则。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某些行政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内,区域优惠明显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或行业)优惠较少。目前利用区域优惠方式对开发区内外相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待遇,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税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衷,更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理布局。税收政策对产业性税收优惠的弱化,造成了同一性质的产业因所处区域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不仅不适应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悖于税收公平的原则,也大大局限和弱化了税收手段在促进全国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

3.不合理的优惠对象和优惠环节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现行的税收优惠主要是针对单位(如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如“四技收入”),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这种不合理的优惠格局,一是将导致经济建设偏重于新建项目,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二是容易出现滥用税收优惠的问题,使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非高新技术收入和“四技”收入中的非技术性收入也享受科技税收优惠。从税收优惠的实施情况看,当前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大多体现在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终端税种中,就科技进步而言其优惠的给予是在研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实现成果转让取得收入之后,即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都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这样不利于从源头上培育和壮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使税收支持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作用大打折扣。

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从统筹规划的全局出发系统设计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政策重点,减少“撒胡椒面”式的盲目性。国家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尽量发挥有限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税收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我国税收优惠要以市场调节为依托,对某些技术明显落后,市场前景趋淡的行业、产品应“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政策资源于真正具有优势与前景的高新技术领域,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的多元化的税收扶持政策体系。

(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法律体系,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

1.推进科技税收法律体系建设

加快有关科技税收方面的立法步伐,提高科技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并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我国目前现行科技税收法律的层次较低,权威性差,难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因此应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同时国家在完善科技税收政策时,应由国务院单独制定一个特别优惠法案,把散见各处的科技税收政策集中在其中,统一颁布执行。另外从长远角度考虑,国家应制订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全面性的法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法》,从总体上考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2.赋予地方适度的科技税收立法权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迫于单一的税收立法体制,在日益激烈的地区竞争压力下,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对需要支持的项目实行税收先征后返、列收列支、专项返回或给予财政补贴等自行制定的“土政策”替代税收优惠,导致了地区间的恶性税收竞争,也动摇了中央立法的权威性。为了促使中央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应赋予地方一定限度的税收立法权,允许地方政府根据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在不同时期相应选择切合本地区人才结构、资源状况的重点项目和税收政策手段,进行政策扶持范围和重心的动态调适。这样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有条不紊地实现中央和地方经济的互动和飞跃。

(三)适当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制度

1.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改革。

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高科技企业,允许其购置的营运资产价款中包含的增值税抵扣销项税金。此外,可允许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新产品的研制费和宣传广告费等,比照农产品按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另外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含折旧部分的增值税,允许在计算增值税税基时予以扣除。对技术含量高,增加值比率在60%以上的高科技产品,实行13%的低档税率,适当降低其实际税负。通过这些措施,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增值税方面享受到较多的优惠。

2.实现以地域优惠为主向以产业优惠为主转变。

从税收公平的原则出发,我国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应尽量少用区域性税收优惠,而要以产业性优惠为导向,以项目优惠为主。对一个企业是否该给予税收优惠,首先看其是否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然后看企业所从事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开发投入等。凡是符合条件(技术先进程度、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等)的企事业单位,不论是否处于高科技园区,不论属于何种经济成分,只要达到国家认定的指标,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3.税收优惠对象应侧重于具体科研项目和开发环节。

国家应根据高新技术研发的特点,通过项目优惠、研究开发环节优惠,刺激具有实质意义的科技创新行为。在这方面首先应原则规定可享受优惠的研究项目或研究开发行为,确定基础研究或前期研究环节的优惠、中间试验阶段的优惠等标准,最后由企业进行申报,经核准后享受间接优惠待遇。为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科技税收的优惠重点应从企事业单位转向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市场开拓等重要项目、环节和关键阶段的税收优惠与支持,强化对企事业单位科技投入方面的税收鼓励措施。

(四)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

要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就必须严格实行“税式支出”的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税收优惠的对象和范围,并对税收优惠的刺激效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在管理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并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进行监督。为保证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应考虑建立科技投资项目审查立项、登记申报制度,定期评估,进行跟踪监督,把过时或不当的项目及早剔除;实行对技术成果的验收及鉴定制度,对最终成果不符合要求的,及时取消所得税优惠,并加收滞纳金;对挪用资金者取消其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并视同骗税,要求其退还税款,并追缴罚金。对于情节严重者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夏杰长。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6—68

[2]许正中。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4

[3]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92

[4]曾国祥。税收政策与企业科技创新[j].财贸经济,2001,(3).36—39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创建科技强市”、“企业服务年”、“科技帮扶促调”等活动,根据省科技厅《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浙科发政〔2009〕24号)和*市委提出的“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实践载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我市企业升级、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科技发展的优点篇10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总体思路,加快科技发展,我县科技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创新环境逐步优化。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推进科技合作交流等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职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____,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____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通政发[2012]1号)、《____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通政办发[2012]2号)、《____县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试行办法》(通办[2012]60号)等政策措施。指导万佛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神华林化、惠龙兔业、源田生、呀啰耶侗锦织艺等企业与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大学、湖南省工业设计平台、怀化学院等院校就相关课题进行对接,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县21个乡镇加强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对“12396”科技服务专线和____科技信息网站进行了升级优化;科技信息及产业服务平台通过省科技厅认定;成立了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____研究中心;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完成规划;选派17名“三区”科技人员、96名科技特派员到派驻乡镇、村及重点企业进行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企业)增收。三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争取项目资金55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项目立项1项,争取资金125万元,实现了部级项目零的突破。通过“500万只优质肉兔标准化养殖及精深加工产业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科技惠民示范”、省级科技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力助推了____县域经济发展。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示范平台建设得到加强。2014年成功创建了全市首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园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标准化蔬菜基地、玫瑰园、兰花基地、黔邵花猪产品开发示范基地、铁皮石斛生态种植、优质水果基地等七大重点项目得到强力推进。同时,怀化市以____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成功申报了部级农业科技园区,2015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文;创新平台建设得到突破。“十二五”期间,____成功获批为省级可继续发展实验区,并在____首次开展了科技惠民工程及部级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完善了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五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共有20项获得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侗医骨伤治疗技术研究》等1项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立体实施模式研究》等7项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超级杂交水稻“三定”栽培技术推广》等13项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成果涵盖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成果转化率100%。“十二五”以来,全县专利申请80件,专利授权32件,2014年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快速提升,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长300%,专利申请的质量逐步提高。2013年____成功跨入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县行列。六是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针对县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实际,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有一定基础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零的突破。神化林化做为我县首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七是科技宣传卓有成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认真总结和体现科技工作成绩,扩大社会对

科技引领、科技进步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县域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忱和工作信心。截止目前,____科技局已有200余篇调研文章和信息报道被市级以上报刊和网站采用。采写的我县泥鳅养殖大户袁立科科技养殖泥鳅稿件被中央电视媒体采用,中央电视台7频道《科技苑》栏目组两次次赴____就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制作专题片并在中央七台《科技苑》栏目播出。这些都为县域科普知识传播、科技专题活动、产业信息服务等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科技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3、2014连续两年科技宣传工作名列全市科技系统第一。“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县科技成绩显著,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投入不足,财政科技投入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二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境内尚无一家高新企业,且企业规模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四是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科技活动方式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根本性转变,真正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武陵山片区开发和湘西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以构建具有____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为抓手,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应用民生科技,为加快建设创新型__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初步形成,创新资源优化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比较完善,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具体目标

①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到2020年,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达到1%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

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通过市级以上成果鉴定6项;年均专利授权量达到20件,其中年均发明专利达5件以上。

③支撑引领作用充分显现。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家。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0%。gdp能源消耗下降率达到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科技对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信息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

④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政产学研用结合创新进一步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科学技术普及更加广泛深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3、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优先主题即在重点领域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近期内能取得突破的技术群)、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构建现代科技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农村民生、农村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三优先主题,开展蔬菜、玫瑰、茶叶、兰花、生姜、柑橘等新品种组合引种筛选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引进优质果蔬品种进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推广标准化栽培或养殖技术、农业精准作业技术;扩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范围,研究完善其生产技术标准和综合配套技术,打造县域农产品品牌;引进开发木材高效利用技术、林业绿色化学产品和生物制剂技术、果蔬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畜禽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与流通体系研究,重点支持特色主食加工产品技术研究与品牌建设。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创新区域发展机制,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加大科技创新应用,改造提升林化、农产品加工、矿产、侗锦等产业。实施木质素的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利用、林木深加工清洁生产项目、长界低品位难选铜镍矿选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侗锦工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牛百岁食品饮料综合开发、肉兔加工配套改造、玫瑰精深加工、峒王酒系列产品加工、有嚼头系列产品加工等项目;研究开发规模禽类养殖场粪便制肥技术;在全县大力开发推广新能源技术,丰富农村能源供应,带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

3、加大侗医药开发力度:围绕侗医药传承创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代侗药创制技术三大优先主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侗医药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在“侗医药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等管理成果基础上,结合现代医药发展特点进行传承和创新;开展境内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开展铁皮石斛、青钱柳珍稀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良种选育,开发珍贵和濒危野生中药材的人工驯化栽培和繁育技术,加强对鱼腥草、罗汉果、茯苓、金银花、龙樟脑、血藤、天麻、灵芝、钩藤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特大灵芝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要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及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引进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中药制备技术,进一步加大侗药的研究开发力度。

(二)重大专项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加快培育具有____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引领全县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培育1家高新技术企业,指导神华林化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申报,争取“十三五”通过高新企业认定,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就“木质素基高性能染料分散剂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培育“铁皮石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类项目。

2、科技惠民工程

围绕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富民等民生领域,结合我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社会事业领域,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现代科技知识普及、防灾减灾、节能减排、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与监控、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等科技专项行动和平台建设。

3、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继续推进我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生态保护与治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公共安全和健康科技产业为重点,建立社区、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技术集成应用和机制创新的示范。

4、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程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实施

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以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担保力度。5、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____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园区的建设在充分展示____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的前提基础上凸显科技理念,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辐射带动、产业提质有所突破。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园平台展示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商贸物流,大力发展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中药材、观光农业等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建成代表武陵山片区区域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和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6、科技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