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十篇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十篇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49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1

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善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的推出对于定量评估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开创意义,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对学术期刊走向国际有促进作用。本文分析探讨了该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完善方向,并从办好中文期刊、重视计量评价工作、客观对待评价指标、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重视编辑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办好学术期刊,使其走向国际。

关键词:

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CaJ-iJCR定量评估引文数据编辑力

一、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意义

我国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数量仅排第9位,国际影响力较低。如何提升中国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如何衡量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使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进而走国际化发展路线?这些问题随着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开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我国学术期刊从关注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已走过十余年历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关注点,还停留在定性评估,或者是个别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没有上升到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进行定量评估。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2012年CaJ-iJCR),通过定量的方式让期刊界清晰地认识到各自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有利于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强国之路。在其基础上又评选出了《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本次CaJ-iJCR对5000余种学术期刊的国家影响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这一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和实际价值,对我国整个学术期刊界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实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体系进一步完善方向

1.扩大引文数据库来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科技类)、SSCi和a&H(人文社科类)收录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则未被纳入统计源,而这些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的状况是评价国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以及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显然,目前CaJ-iJCR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几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应当列入引文数据库来源。

2.增加计量评价指标

2012年CaJ-iJCR以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作为计量评价指标,而北大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则采用了多达22项评价指标。[3]尽管评价指标的多少不能说明评价体系的客观及科学,但在分析研究影响力的时候,选择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囊括对影响力有关的指标进行考量则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评价体系对“引文”过于偏重,如5个计量评价指标中的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4项内容直接关联“引文”,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客观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其他计量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下载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合理划分学科

2012年CaJ-iJCR总共设置了50个学科分类,而《要目总览》(2011版)则设置了74个,[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版)为61个,[5]可见三者之间对学科分类的划分标准尚存在争议,而2012年CaJ-iJCR设置50个学科类别确实不能准确描述个别学科交叉期刊的类别,如《体育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而学科划分不明确,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毕竟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评选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分别遴选的。

三、提升影响力办刊思考

1.办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2年CaJ-iJCR评选出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说明中文期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语种决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国际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线,关键还是要看期刊论文内涵。好的论文反映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只有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参考引用价值,影响力才会得到提升。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内容英文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的英文处理等等,这些是一个窗口,是提升影响力的便捷途径之一。

2.重视计量评价工作

2012年CaJ-iJCR给出了5025家中国学术期刊国家影响力引证报告,而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远不止这些,如此庞大数量的学术期刊要想全部获得高影响力是不现实的。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力份额,而这次CaJ-iJCR给出的影响力评价数据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显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会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响力,计量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先稳固国内市场地位,再进军国际市场,其中,计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立足国内应从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计量指标入手,提升内涵质量;面向国际应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入手,提升影响扩散力。评价方法最好采用归一化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各项指标影响力的大小赋予不一样的权重,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合理。

3.客观对待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评价各种期刊,同一学科下,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评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这也导致了目前各数据文献情报系统、读者,以及期刊本身过于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响因子的提高上,滥引、错引、自引现象日益严重。如某石油天然气工业类老牌杂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但该刊把提高影响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训深刻。中国知网的研发者对影响因子指标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别从复合类、综合类、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类等方面计算影响因子,客观上促进了业内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其他计量评价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也应辩证对待。学术期刊应当正视各评价指标不同带来的差距,认真分析总结,寻求解决办法,把论文质量放到第一位。

4.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计量指标都是外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而真正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内在因素是学术论文质量。当然,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文质量高,会促进计量指标的提升;而计量指标的提升,会吸引高质量论文。如何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首先吸引、培养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吸引优秀稿源。一方面加强与研究院所的教授专家沟通联系,保持约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在论文写作上给予指导,并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其次,完善论文评议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证期刊的正常运转。通过同行评议,借助同行外脑作用,可以加强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并能够提高论文质量。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注意回避原则、匿名原则。第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已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在学术不端检索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期刊杂志社应用好这些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净化学术论文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

目前业内对编辑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讨较多,取得了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力的提升对影响力的加强起到正相关作用。排版精美、策划精细的期刊更利于传播。

在2012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这是其继2008年来连续3年与“百杰”无缘后的首次入选,与该学报一贯坚持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该学报强调编辑力对期刊质量提升所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具体做法是:[9]从初级产品的编辑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论文的层次;通过组织同行评议和编辑的编修指导,将一般性的文章提升为较高水平的论文;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借助编辑出版特长来帮助青年学生和教师,将比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为严谨的学术论文。可见,编辑在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编辑的劳动创造对技术论文的传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编辑处理能力的编辑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视专家作者群的同时,不能忽视编辑队伍的培养,在“内外兼修”的情况下期刊才会有长足发展。

结语

事实上,期刊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期刊本身的质量,期刊的影响力也取决于期刊本身质量,做精品论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责任。在立足国内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一段较为漫长的路走。当然,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晔.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质量,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9-111.

[2][4]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7]糜倩,万山.编文与做人――对提高编辑力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7):82-84.

[8]贺圣遂.编辑的信仰、能力与服务精神――从《编辑力》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编辑[J].编辑之友,2007(5):13-16.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2

[关键词]学术期刊 评价指标分类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分类号]G304

1 引言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优化学术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是期刊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期刊评价方法有几十种,有些评价方法不需要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如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topSiS等方法,但是有些评价方法必须建立在期刊评价指标分类的基础上,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突变理论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子指标对父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判断,指标分类尤为重要。专家打分赋权类评价方法是在指标众多的情况下进行的,更需要分类。

weipingYue、Concepcions.wilson(2004)利用结构方程的原理建立了一个期刊影响力的分析框架,并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苏新宁(2008)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一级指标分为期刊学术含量(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机构标注、地区分布数)、被引数量(总被引频次、学科论文引用数量、他引率)、被引速率(总被引速率、学科引用速率、它刊引用速率)、影响因子(总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引广度等。盖红波(2006)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定量评价指标(被引量、被索量、载文量、被摘量、影响因子)、定性评价指标(双高、双效、双奖、双百)、质量考核指标(政治、学术、编辑出版、效益)、同行评议指标。赵惠祥、张弘等(2008)将科技期刊评价一级指标分为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相对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文献指标(载文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量、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海外论文比等)、载体指标(文献书目信息完整率、编排规范化、差错率、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网络通畅率、平均发表周期、平均出版时限等)、管理指标(期刊社体制、编委会状况、管理规章完备性、版权制度、发行体制、信息平台、人员状况、营业总额、资产总额、利润总额)。邱均平、张荣等(2004)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技术性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效益指标(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社会效益)、标准规范化指标(编校质量、装印质量、现代化建设)。黄河胜(2000)将期刊内涵指标分为引文参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自引率、被引半衰期、外文引文率、SCi文献引用率)、稿件特征参数(基金论文比、学位稿)、稿流特征参数(平均时滞量、平均载文量)。潘云涛(2007)”将期刊一级指标分为学术质量指标、国际竞争力力指标、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庞景安、张玉华等(2000)将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分为经营管理水平指标、学术水平、编辑水平三大类。

由于评价目的不同,期刊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同,当然分类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评价指标而言,不同学者的分类基本相同,但由于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特点,对于少数指标,不同学者分类截然不同,如基金论文比指标有的作为学术质量指标,而有的作为文献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有的被作为时效性指标,有的被作为影响力指标。这些难以分类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即年指标等。此外,目前学者主要采用主观分类法进行分类,没有采用客观分类法。

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医学期刊评价为例,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等客观分类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试图确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期刊评价打下基础。

2 方法

2.1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它把一个没有类别标记的样本集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个子集(类),使相似的样本尽可能归为一类,而不相似的样本尽量划分到不同的类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许多领域。聚类的目的是要使各类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而类中点的距离尽可能地近。并且分类结果还要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聚类分析中,人们一般事先并不知道应该分成几类及哪几类,全根据数据确定。

对一组数据,既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也可以对观测值(事件,样品)来分类,对变量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而对观测值聚类称为Q型聚类,它们在数学上是无区别的。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可以应用R型聚类分析来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

2.2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

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找出主因子,解释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因子模型矩阵得到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如果因子负荷的大小相差不大,对因子的解释可能有困难,因此,为得出较明确的分析结果,往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通过旋转坐标轴,使每个因子负荷在新的坐标系中能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同时也包含按行向两极分化。如果不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就是主成分分析,因此,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因子分析的一种特殊情况。主成分分析只要求所提取出的主成分能包含主要信息即可,不需对其含义作准确解释;因子分析要求所提取出的因子有实际含义,因此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变量的分类较好。

因子分析是根据现有的指标寻找公共因子,因此,可以借用因子分析进行指标的分类,与主观分类不同的是,由于因子分析是完全根据数据进行的客观分析,

因此不能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名称,而应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3 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tpC数据库,以医学类期刊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本文数据是2006年的医学学术期刊数据,共518种医学期刊,如表1所示:

由于要对期刊进行评价,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每项指标最大值设为100,然后按比例进行调整。此外,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是两个反向指标,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方法是用100减去其标准化后的结果后再做标准化,这种处理方式是线性处理方式,比反向指标取倒数的非线性处理方式要科学一些。

4 指标分类结果

4.1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hierarchicalmethod)R聚类,第一步把最近的两个指标合并成一类;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循环,每次都少一类,直到最后只有一大类为止。越是后来合并的类,距离就越远。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选择组内联系最大法(within-groupslinkage),结果见图1。总被引频次(x1)与学科扩散因子(X5)被划为一类,都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影响因子(x7)与即年指标(X8)被划为一类,还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将以上4个指标划为一类,是可以解释的。然后以此为基础,依次增加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基金论文比(X9)、学科影响指标(X4),关联性相对较弱,如平均引文数与期刊的影响力关系并不是很大,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力有一定关系,但基于聚类分析的角度,似乎又比较远。

平均作者数(10)和引用半衰期(12)被分为一类,几乎无法从理论上找到这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和扩散因子()(3)聚类,更是无法解释。

被引半衰期(x6)和地区分布数(X13)被分为一类,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和他引率(x2)聚类,也无法解释。

由于期刊评价指标的特殊性,如果采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结果可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4.2 因子分析分类

同样采用SpSS15.0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Kmo是对样本充分度进行检验的指标,一般要大于0.5。本文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Kmo值为0.680,也就是说,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值为3319.828,p

第一因子是总被引频次(x1)、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前4个指标都是与被引相关的指标,可以用影响力加以概括,地区分布数也是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影响力越大,论文地区分布越广。

第二因子包括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即年指标(x8)、前4个指标都是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比较特殊,在第一因子中的系数为0.34,说明它也是影响力指标;在第四因子中的系数为0.424,第四因子包括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也与引用相关,但第二因子系数最大,为0.531,所以认为其是期刊特征指标。

第三因子包括他引率(x2)和扩散因子(x3),也与被引相关,是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三因子和第一因子合并。

第四因子包括被引半衰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它其实主要反映的是期刊的时效性情况,因为引用半衰期较短的论文,一般比较新,其参考文献也相对较新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学术期刊指标分类如下:①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x1)、他引率(x2)、扩散因子(x3)、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②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x8)、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③时效性指怀:被引半哀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3

[关键词]论文;增长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67-02

科研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该机构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医疗水平。本文想通过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基础研究科室过去6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分类统计,从论文的增长数量和幅度分析挖掘医院今后具有潜力的一类科室,来进一步提高医院论文产出。

1分类方法

将我院科室按照是否直接为患者服务、科室有无病房等因素分成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基础科室和行政管理科室。临床科室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中医科、介入科等有病房的科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提供检查且无病房的科室,基础科室主要包括几个不直接面向患者服务的基础研究科室,行政科室包括科研处、医务处、教学办、护理部等职能科室。

将我院2001-2006年发表的论文按照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期刊分类,对SCi收录期刊论文统计影响因子大于3的篇数,并累计当年发表SCi论文的总影响因子,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则按照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分类。

2情况

2.1总数情况(表1)

表12001-2006年我院总数情况表(篇)

可以看出,2001-2006年总数,我院除基础科室年发表数目相对稳定外,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科室年均有所增长。其中行政科室数目相对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而言增长明显(图1)。

图12001-2006年我院总数分科趋势图

2.2国内核心期刊情况(表2)

表22001-2006年我院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情况(篇)

从2001-2006年我院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来看,临床科室和管理科室增长趋势明显,基础科室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医技科室2001-2005年增长趋势明显,2006年较2005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图2)。

图22001-2006年我院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分科趋势图

2.3SCi收录期刊情况(表3、4、5)

表3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情况(例)

表4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影响因子>3期刊论文情况(例)

从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数来看,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增长趋势非常显著,医技科室还实现了SCi收录论文从无到有的转变,基础科室SCi收录论文总数保持稳定,但影响因子>3的SCi收录期刊论文增长趋势非常显著,行政科室始终没有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图3、4、5)。

从2001-2006年我院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每年总影响因子变化趋势看,基础科室和临床科室增长趋势明显,医技科室从2003年开始一直保持在10左右。

图3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分科趋势图

图4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影响因子>3期刊论文分类趋势图

图5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论文每年总影响因子趋势图

2.4年人均情况(表6)

表62001-2006年按人员分类的情况

可以看出,从2001-2006年,我院基础科室年人均数为0.988,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分别为0.810和0.614,行政科室人均数远低于基础、医技和临床科室,只有0.108。

从年人均SCi论文篇数和年人均占有影响因子数可以看出,基础科室约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6倍,远高于其在年人均论文总数上的比例。

图62001-2006年年人均情况图

3结果

我院2001-2006年情况总体表现增长趋势,临床科室数量与质量均明显提高,基础科室数量稳定,SCi收录影响因子>3期刊数量增长明显,表明质量有所提高,医技科室有所增长,且实现了SCi收录论文的零突破,行政科室国内论文增长趋势明显,但始终没有在SCi收录期刊。

从图6可以看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年人均数与基础科室差别不是很显著,因此从数量来看提高的潜力不大,但年人均发表SCi论文篇数和年人均占有影响因子数都远远低于基础科室,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行政科室年人均数远低于其他科室,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应充分考虑行政科室人员学历构成较低等客观因素影响。

4讨论

国际上通常以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和被引证情况来评价在国家规模上各国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国内则主要以科技统计源期刊即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来评价各个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因此,每年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的许多管理部门在进行科研基金、科研项目的审批,国家博士和硕士授予点的评估中都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采用查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SCi和ei的方法,以便于评审专家对杰出青年基金申请者的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评价。所以鼓励科技人员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扩大科技人员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并有意识的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能扩大单位的学术影响,获得较高的科研声誉,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1]。

依据我院2001-2006年情况分析,我院今后应继续在管理上下功夫,加强临床医技科室和基础科室间合作交流与沟通、导向性加大对我院优势科室的科研基金资助力度、选择性对非优势科室进行扶持、针对性的进行科研思路和中英文论文写作培训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总结科研和医疗工作,积极投稿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期刊。对于行政科室,进行行政管理类讲座和培训,鼓励向国内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投稿,应是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王锦梅,王玉民.利用影响因子对公开实施分级奖励的初步尝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3):163-165.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4

作者单位: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在1957年创办。50多年来,SCi数据库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1-2]。它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被SCi收录的期刊是国际公认的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而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是世界上急诊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与传播平台。2013年版SCi数据库共收录了25种急诊医学期刊,本研究拟对这25种期刊的出版语言、国家和地区分布、出版频率、年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并探讨SCi急诊医学期刊的可借鉴之处。

1资料与方法

笔者登陆iSiwebofKnowledgeSm官方网站,选择“其他资源”进入“JournalCitationReports”,在“SelectaJCReditionandyear”选择下选择“JCReditionandyear2013”,在“Selectanoption”选择下选择“viewagroupofjournalsbySubjectCategory”,然后提交。在给出的选项框中选择“emergencymedicine”,然后提交。系统给出了2013年版SCie数据库收录的25种急诊医学期刊的各类信息,包括出版语言、国家和地区分布、出版频率、年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等。

2结果

2.1出版语言分布

这25种期刊的出版语言共4种,其中英语期刊占有绝对优势,共20种(占80%);其次是德语期刊3种(占12%);西班牙语和土耳其语各有1种期刊。

2.2国家分布

这25种期刊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位居前3位的分别是美国10种(40%),英国4种(16%),德国4种(16%);爱尔兰、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中国香港、克罗地亚各1种(各占4%)。

2.3出版频率

期刊的出版频率指期刊每年出版的期数。在这25本期刊中,23种期刊给出了出版频率,2种期刊未给出。这25种期刊出版频率为每年12期、6期、4期的期刊位居前3位,分别有10种(40%)期刊、7种(28%)期刊、3种(12%)期刊;出版频率为每年2期、7期、8期的各有1种期刊。

2.4载文量

载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特点和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是掌握该学科在某一阶段研究趋势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3]。这25种期刊种有1种未标注年载文量(Jtrauma),其余24种期刊共3332篇,其中年载文量最多的是amJemergmed,466篇,最少为notarzt,23篇。具体分布如下:0~50篇/年共5种(20%)期刊,51~100篇/年共10种(40%)期刊,101~200篇/年共5种(20%)期刊,201~300篇/年共2种(8%)期刊,>300篇/年共3种(12%)期刊。

2.5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4]。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这25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合计为74932次,平均为2997.28次。总被引频率最高为Jtrauma,23277次,最低为SignaVitae,仅16次。总被引频次>2000次的9种期刊及其文献计量指标见表1。

2.6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5]。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这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为34.166,平均影响因子为1.366。影响因子最高为annemergmed,4.285,最低为SignaVitae,0.067。影响因子>1的13种急诊医学期刊及其文献计量指标见表2。

2.7即年指标

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表述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这25种期刊即年指标最高位为1.392(annemergmed),最低为0(Jtrauma)。即年指标1.000者2种。

2.8被引半衰期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的时间跨度。在这25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被引半衰期未见标注(HongKongJemergmed,notarzt,SignaVitae),被引半衰期8.0者3种。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日益高涨。当前,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面临着网络的巨大挑战,还受到具有国际水平、高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冲击,发展既有机遇又有压力。因此,了解当前SCie收录急诊医学期刊的各项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基本情况,这对于国内急诊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者及国内急诊医学研究者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出版者,有助于自身学习和借鉴SCie收录期刊的先进办刊经验;对于国内急诊医学研究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国外优秀期刊信息和发表的研究成果。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科技和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优势[6]。本研究也显示,绝大多数SCie收录急诊医学期刊(80%)的出版语言为英语,因此,国内科技期刊想要实现期刊的国际化,应考虑出版语言为英语。这25种期刊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期刊达72%,这表明SCie收录急诊医学期刊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也说明这些国家在国际上急诊医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这25种期刊出版频率比较灵活,除了2种期刊的出版频率未标注外,其余23种期刊的出版频率有每年出版2期、4期、6期、7期、8期、12期等。从中可以看出,出版频率并非是SCie收录期刊的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应根据稿源来灵活设置期刊的出版频率。总被引频次>2000次的9种期刊为美国(6种)、英国(2种)和爱尔兰(1种)出版的期刊,美国占67%,这说明美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从表1、表2可以看出,这9种被引频次>2000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即年指标显示,这25种期刊论文被读者利用的速度很快,即年指标最高者为1.392。以上表明,国内急诊医学期刊想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最好使用英语作为出版语言,便于期刊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提高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要双管齐下,从而提高刊物在本学科的地位,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稿源,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7];加入更多的国际重要的数据库,提升期刊的显示度,让国际上更多的读者、作者知道我们的杂志。

参考文献

[1]龚放,曲铭峰.南京大学个案――SCi引入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10,3:4-16.

[2]高雪山,王晶,钟紫红,等.六种与生物医学相关的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的收录评价体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64-968.

[3]彭艳.1999-2008年图情期刊儿童图书馆学发文量分析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4:103-105.

[4]应倩,夏庆民,戴丽琼,等.医学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32-234.

[5]贾贤,黄冬华.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学科期刊数量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及其改进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39-43.

[6]Felixmoya-anegon,ZaidaChinchilla-Rodriguez,BenjaminVargas-Quesada,etal.CoverageanalysisofScopus:ajournalmetricapproach[J].Scientometrics,2007,73(1):53-78.

[7]肖唐华,吴克力,王丽芳,等.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47-949.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5

(一)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的文献研究

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从20世纪中期成为了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别开发了市场导向的测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张婧和段艳玲[9][10]等学者对企业市场导向和营销绩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市场导向的不同维度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的效应会随着研究环境、样本差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缺少农业科技企业方面的具体研究和样本。说明企业市场导向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和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机理,即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通过何种方式加以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去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活动以及市场趋势等,从而帮助农业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活动服务。核心是反映了农业科技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因此,市场导向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根据市场导向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协调等方面。顾客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并通过自身产品的改进与开发从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竞争者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关注竞争者的动态,并基于顾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以避免与竞争者形成同质竞争;市场信息处理是根据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需要搜集企业现有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在各部门间进行传播、转移和扩散,并在企业层面上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反应和合理决策;职能协调即农业科技企业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市场导向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市场信息处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协调。

(二)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根据沈鹏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这四个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从不同视角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根据经典市场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持续性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资源能力包括市场导向的保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关于营销传播计划在营销中进行营销传播渠道的战略整合。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整合营销、战略、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即市场导向能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整合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动态变化的形象和影响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品牌形象。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然后通过市场信息处理分析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认知的变化,再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能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而基于市场导向提出企业品牌形象更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相互匹配。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竞争者导向掌握竞争者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实行的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等方面情况,然后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出农业科技企业产品在市场细分中的产品定位,从而选定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了解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更多期望,未来发展方向等。然后,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处理,分析出目标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企业品牌的具体感知,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最后,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职能协调统一各部门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风险。品牌关系策略是农业科技企业处理好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和市场信息处理可以较好地处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通过职能协调可以较好地处理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等相关的品牌关系,通过竞争者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关系。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

吸收能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Laneetal(2006)[12]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资源的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等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这个定义已被广为接受。Laneetal(2006)[12]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思考,进一步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识别评价并理解掌握企业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和应用性学习消化、应用、创造企业新知识的双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从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三个维度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强调企业对获取与消化知识的应用;Zahra&George(2002)[14]则提出了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维度测量观点。两种测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实证的文献都倾向于使用三维度的测量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四个维度的测量方式[15][16]。综合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对于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员工的个体吸收能力,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相关活动的影响。只有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具有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才会具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员工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那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不能体现在企业具体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企业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假设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概念,阐述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和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这种影响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涵义中的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职能协调等都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根据Laneetal(2006)[12]的观点,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双重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企业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并且企业吸收能力是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业员工通过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参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并运用品牌营销策略,从而让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更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2: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3: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4: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5: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员工通过已有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制定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关系间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7: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8: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9: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

本文已阐述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中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的理论模型。

(二)变量的测量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借鉴已有的成熟量表并结合研究的需要,本文涉及的变量指标为:1.市场导向。根据市场导向的相关定义、成熟量表以及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认为衡量市场导向包括竞争者导向、顾客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间协调四个指标。2.吸收能力。本文根据吸收能力的定义和本文的特点,认为测量吸收能力包括识别能力、评价能力、消化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四个指标。3.品牌形象策略。根据品牌形象策略的内涵和作用,本文认为衡量品牌形象策略包括功能性形象、体验性形象(experiencingimage)和象征性形象三个指标。4.品牌定位策略。根据品牌定位策略的内涵和作用,本文认为衡量品牌定位策略包括目标市场细分(objectivemarketdivision)、产品差异化(productdifferentiation)、价格差异化(pricedifference)三个指标。5.品牌延伸策略。根据品牌延伸策略的内涵和作用,本文认为衡量品牌延伸策略包括品牌知名度(brandpopularity)、产品多元化(theprod-uctdiversification)、产品相关性(theproductcor-relation)三个测量指标。6.品牌关系策略。根据品牌关系策略的内涵,本文认为测量品牌关系策略包括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与产品的关系、品牌与品牌的关系、品牌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关系四个测量指标。

(三)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或者演绎出测量变量的理论维度,模型最后需要测量的变量有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品牌关系策略以及市场导向。根据已有的成熟量表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最后编制测量量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邀请了相关专家对问卷具体测量项的表述进行适当修正,并在20位相关人员中对问卷进行小范围预试和修正,以提升问卷的效度。之后,选择不同区域不同37家行业农业科技企业的296名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每家企业依据不同的岗位选择8名相关人员(主要涉及战略规划、生产、营销等部门)。本研究共发放296份调查问卷,回收277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获取25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2%。最后,采用SpSS17.0进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采用amoS7.0进行样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大样本描述性统计

样本调查数据中,男性占总体的75.2%,年龄35岁以下的占89.1%,本科与硕士占有80.2%,符合农业科技企业员工性别、年轻化和学历层次的特征。从岗位类别来看,营销类几乎占有近半的比例,符合研究的营销相关主题,岗位构成能够为本文提供合理的数据。从行业特征来看,食品行业占有43.0%,农业科技企业中食品行业的营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与本文的营销主题相关。具体情况见表1。

(二)变量的相关分析

本文涉及的主要变量为市场导向、吸收能力、形象策略、定位策略、延伸策略、关系策略等,各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本文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适合进一步的分析。

(三)因子分析

采用SpSS17.0对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为Kmo为0.873,Bartlett半球检验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获取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本文的33个测量项(加入品牌营销策略有重要影响的2个变量8个测量项,共33个测量项)因子分析成8个主成分。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amoS7.0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以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各概念的因子载荷都分别大于0.5。信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每个概念的Cronbachα都大于0.7,这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路径分析

本文采用amoS7.0进行样本的路径分析,分析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的相关拟合指数中,χ2为316.705,df则为175,χ2/df为1.810,RmSea为0.056,GFi为0.894,CFi为0.928,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了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表明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市场导向到吸收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47,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1;吸收能力到品牌形象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53,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2;吸收能力到品牌定位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24,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3;吸收能力到品牌延伸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42,而且在p<0.05的要求下显著,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4;吸收能力到品牌关系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45,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5。在引入了吸收能力这个中介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形象策略的路径系数则为0.37,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69,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形象策略路径系数的数值减小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6;市场导向到品牌定位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18,而且在p<0.01的要求下不显著,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51,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定位策略路径系数不显著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定位策略之间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7;市场导向到品牌延伸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28,而且在p<0.05的要求下显著,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49,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延伸策略路径系数的数值减小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8;市场导向到品牌关系策略的路径系数为0.31,而且在p<0.01的要求下显著,而没有引入吸收能力中介变量前的系数为0.61,而且在p<0.001的要求下显著,这说明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之后,市场导向到品牌关系策略路径系数的数值减小了,从而说明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从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H9。

四、结论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大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80-03

创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地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omaria等分析了教师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1],认为教师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Fangwen发现撰写本科毕业论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张孝义、杨静萍通过分析认为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和个性品质[3]。王明杰从主客观角度和互动关系出发[4],认为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包括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激情、创新意志和团队合作,客观因素包括传统思想、制度环境、教育环境、组织环境和网络环境。张艳以农科本科专业为例[5],设立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进取精神、责任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等26项指标对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大学生注重知识摄取,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能力。本文依据重点大学本科生的学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一、数据特征及变量定义

(一)数据特征

本文以国家某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2010―2013届共344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该校金融学专业历史较长,特色明显,学生报考率和就业率均表现突出。经整理获得有效样本数量339份,样本有效率为98.55%,并用毕业论文成绩作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毕业论文写作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三个等级,≥60且

(二)变量定义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参考相关的课程分类文献,本文将大学生学业数据归纳整理为十一个大类指标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分别命名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习实践能力、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身体素质、科研方法、实际获得学分值和四级英语成绩,各变量具体赋值见表1。变量的赋值首先根据参考的相关文献对课程内容进行大类划分,然后考虑学分因素,对大类课程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该变量所对应的指标值,而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分数。该方法有利于降低因某一课程成绩的偶然性造成的指标值偏差,提高了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信度分析

用Cronbach’salpha系数检验变量间内部信度,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法。通常情况下,克隆巴赫系数在0.7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该研究结果中数据总体的Cronbach’salpha系数是0.734,保证了数据内部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值来检验效度。该统计量的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其值越接近1,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因子分析法。当Kmo值超过0.9时,意味着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说明适合;当Kmo值小于0.5时,说明极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Spss17.0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研究的Kmo球形检验值为0.769,接近0.8,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也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指标。该研究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973.595,sig值为0.000,小于普遍认同的显著性水平(0.05)。结果都表明本研究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解释。

(三)因子分析

1.因子提取。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通过最大vaximax方差旋转得出五个因子。通过解释总方差分析,原始变量信息中提取的五个因子解释的累积总方差达到68.353%,表明提取出的五个因子可以解释因变量的68.353%,该样本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通过因子碎石图分析,曲线从第五个因子开始趋于平缓,证明了上述结论,因此选取前五个因子作为主要影响因素。

2.因子旋转。为了找到实际意义更明确的公因子,本文通过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的载荷更趋近于极值,以便解释和命名。Spss17.0软件中采取的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经过六次旋转迭代后,因子旋转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3.因子得分矩阵。运用Spss17.0,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具体的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得出变量对公因子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如下五个函数关系,可以看出公共因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简明关系。

F1=0.143X1+0.364X2+0.321X3-0.009X4-0.068X5-

0.092X6-0.021X7-0.15X8-0.0119X9+0.189X10+0.643X11

F2=-0.079X1+0.017X3+0.036X4+0.343X5-0.114X6+

0.058X7-0.043X8+0.509X9-0.263X10+0.425X11

F3=0.462X1-0.043X2-0.193X3-0.005X4-0.041X5+

0.336X6-0.172X7-0.043X8+0.509X9+0.072X10-0.051X11

F4=-0.065X1-0.031X2+0.076X3-0.131X4-0.305X5-

0.448X6-0.570X7+X8-0.120X9+0.134X10-0.091X11

F5=-0.126X1+0.026X2+0.088X3-0.833X4-0.041X5-

0.076X6-0.097X7-0.217X8-0.110X9+0.030X10-0.348X11

4.综合评价函数。综合评价是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或单个因素指标的过程。而评价函数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或实数值,所得评价函数值即可判断被评对象的优劣,其中加权综合型评价函数是最优的[6]。因此本文采用加权综合型评价函数,将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加权求和可得出综合评价函数,即:

Y=0.265F1+0.129F2+0.115F3+0.090F4+0.084F5

5.因子分析结果。把载荷值较大的指标归为一类,将十一个自变量归为五个公因子。其中成分1包括变量X2(专业基础知识)、X3(专业知识)和X10(实际获得学分值),旋转后的得分依次为0.859、0.792和0.604,这三个变量的得分均有一致性,因此将第一个公因子命名为专业教育。同理,成分2包括变量X5(实习实践能力)、X8(身体素质)和X11(四级英语成绩),三者的得分为0.576、0.810和0.687,反映的公因子命名为能力教育。成分3包括变量X1(公共基础知识)和X9(科研方法),二者的因子分值较高,分别为0.734和0.772,将第三个公因子命名为基础教育。成分4包括变量X6(人文社科知识)和X7(自然科学知识),旋转后的得分依次为0.596和0.721,因此将第四个公因子命名为知识拓展教育。成分5包括变量X4(专业技能),旋转后的得分为0.907,该成分只包含一个变量,所以用该变量的名字给该成分命名,即专业技能教育。

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26.5%,表明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很大;综合能力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12.9%,仅次于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说明在保证良好的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水平;基础知识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11.5%,与综合能力的贡献率大体接近,表明基础课程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拓展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9%,知识拓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不可忽视;专业技能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8.4%,与知识拓展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贡献率大体接近。

三、加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研究认为基础知识、专业教育、综合能力、知识拓展教育和专业技能是大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这五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合理安排,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更趋一致,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本科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根据研究所得结论,提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与专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将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重复率高、课程冗杂、内容脱离实际等现象,以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调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知识口径,提倡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品德、情操、知识、能力均衡发展;加大学科专业的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之外,对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了解。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应该积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监控

创新人才能力不仅仅拥有高的知识水平和娴熟的技能,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心态。这些因素属于主观非量化因素,难以用某一种指标加以量化,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不同专业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能准确衡量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需要完善教师能力衡量标准,如授课资格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开课试讲制等制度。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实施定期教学检查、督导组督导和学生评教等措施,了解教学动态。结合学生培养预警和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学生、家庭三者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质量。

(三)注重基础课程,规范教材选用标准

基础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使其在将来选择具体专业和从事的行业时有更大的余地。抓好教材规划,实施经典教材战略。在教材选用时,按照必修课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原则,实行课程组集体论证,专家审核的教材选用制度,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

(四)运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学习”模式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既发挥教师启发、引导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混合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定学习方式和小组,自己利用学习资源和设备条件。通过混合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五)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构建以社会实践调查为基础,以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为主线,以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夯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习实践效果。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效、有序、高质量地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质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其知识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omaria,mansourJF,Salamaa,etal.theRoleof

Facultymembersatal-balqaappliedUniversity

in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lCreativity

amongtheirStud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education.majoringineconomicsandmanage-

mentDuringUndergraduatepaperLink.Canadian

SocialScience,2012,(4).

[2]Fangwen,maJing,wanGFan.analysisonthe

CultivationofComprehensiveabilityofStudents

majoringineconomicsandmanagementDuring

UndergraduatepaperLink[J].CanadaSocialScie-

nce,2012,(4).

[3]张孝义,杨静萍.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黄

山学院学报,2010,(1).

[4]王明杰.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中国人

才,2010,(23).

[5]张艳,张默.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农科本科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7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成长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科学技术的提高、信息全球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出现,但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良好的发展,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问卷的设计

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各指标的选取,既要科学、客观,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因此,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力求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与层次性统一的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有机系统,它赖以成长的外界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因此,指标体系是由各个指标所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必须考虑到外界环境系统的各主要方面和各主要层次。(2)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是一个由各种物的和非物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涵盖面,能够将有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主要因素都考虑在内。另一方面,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又要突出重点,尽可能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和专业性指标,以比较准确、简洁的表述所涵盖的侧面。(3)硬性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指标体系中所采用的指标应全面、系统,力求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同时由于评价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硬性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因为,硬指标是显性的,它只代表过去与现在;软指标是内在的,更有前瞻性,个性化信息保留较多,对未来的把握远比硬指标好。(4)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可比性,就是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价结果能够实现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和实践上的纵向比较。而可操作性是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来源易于采集。

2.成长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体系:(1)企业家能力(教育程度、行业经验和经营管理经验、自我实现的意愿程度、社会关系网络、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2)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氛围、研究开发的投资、技术积累状态、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激励创新的相关制度);(3)企业战略(是否有完善的战略计划、战略计划的实施状况、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认识);(4)市场营销能力(营销队伍和销售渠道、营销战略和售后服务、市场分析能力);(5)财务能力(融资能力、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盈利能力);(6)企业文化;(7)人力资源管理(获取高级人才的能力、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人员流动性);(8)法律政策环境(经济政策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和法律的完善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9)技术环境(国家和地方级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技术积累程度、技术转移是否顺畅);(10)融资环境(融资渠道、市场融资制度完善程度、政府支持力度);(11)经济与市场环境(区域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所处行业背景、企业产品或技术的市场需求度);(12)政府行为(政策对产业支持、政府观念的转变、政府的优惠政策)。

3.问卷的设计

将归纳总结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设计成调查问卷,进行调研以发现和改进问卷不合理的地方。本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测量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点量表记分,用1、2、3、4、5分别表示重要程度方面的“很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很重要”,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做出判断。试调查共发放问卷28份收回24份。根据试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同时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行业的特点和现实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中风险资金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传统的行业中风险资金是很少出现的,在问卷中就增加了关于风险资金的问题。

三、问卷调查与样本说明

此次问卷的调查范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45份,回收率72.5%。其中完全有效的问卷120份,占发放问卷的60%,占回收问卷的82.8%。没有被采用的25份问卷因为没有提供完全的信息或被认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的基本情况如下:

按公司创立时间分:1995年~2002年企业70家;2002以后50家。

按公司经常性员工数分:100人以下24家;100人~500人66家;500人以上30家。

按产业领域分:电子信息45家;新材料25家;生物制药16家;先进制造22家;现代农业9家;其他3家。

按企业性质分:国有及国控企业19家;民营企业78家;外资10家;集体及其他13家。

四、调查结果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条件检验

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做的120份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检验。根据已得到的数据,利用SpSSl3.0软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数据的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极大法做因子旋转。分析结果:Kmo值为0.746;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卡方检验值为6860.666(df=1176),p=0.00000

Kmo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一个指标。Kmo值越接近1,则越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越小,则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Kaiser给出了一个Kmo的度量标准:0.9以上非常适合;0.8适合;0.7一般;0.6不太适合;0.5以下不适合。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如果统计量比较大,且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户心中的显著性水平,则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阵,适合做因子分析。由检验结果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条款的样本充分性Kmo(Kaiser-meyer-olkinmeasure)测试系数为0.746。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卡方检验值为6860.666(df=1176),p=0.00000

输出结果表1变量共同度的含义:第一列和第四列是41个变量名;第二列和第五列是根据因子分析初始解计算出的变量共同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41个特征值,它们是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利用这41个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这时,每个原始变量的所有方差都能够被因子变量解释掉,于是,每个原有变量的共同度都是1;第三列和第六列是根据因子分析最终解计算出的变量共同度。根据最终提取的m个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这时,由于因子变量个数少于原有变量个数,于是每个变量的共同度必然小于1。例如,0.822表示m个因子变量总共解释了原变量方差的82.2%。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41个变量都能很好的被主要成分所解释。

2.因子提取结果

由表2可知,运用SpSS13.0的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提取了12个新的因子,这12个因子的总解释率为84.536%。说明提取的12个因子包含了问卷原始观察数据的足够信息。

表2各列数据的含义是:第一列至第四列和第八列至第十一列描述了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对原有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第一列和第八列是因子分析的41个初始解的序号:第二和第九列是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特征值),它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例如:第一行的5.632表示第一个因子变量刻画了原有变量总方差41中的5.632,它刻画的方差最大,下面各因子刻画的方差依次减少;第三和第十列是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表示该因子刻画的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第四和十一列是因子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表示前m个因子刻画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

第五列至第七列是从初始解中提取了12个公共因子后对原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这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我们指定了提取12个公共因子。各列数据的含义与第二至第四列的含义相同。可见,如果提取12个公共因子,那么我们可以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84.536%,大于80%,可以认为这12个因子基本上放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Com=Component;CL=Cumulative%

3.提取因子的载荷矩

因子载荷矩阵,它解释了各个变量在公共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根据相对重要性可以识别出各个因子的含义。

根据以上各条款的荷重就可以算出各新因子的值,如F(财务能力)=[0.733×(营业收入的得分)+0.567×(企业融资能力的得分)+0.507×(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得分)]/(0.733+

0.567+0.507)=3.8003,并根据因子内各条款的经济管理涵义进行命名。由表1可知,因子1由问题17-19识别,从其构成内容来看命名为财务能力;因子2由问题14-16识别,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命名为市场营销能力;因子3由问题16-10识别,从其构成内容来看命名为技术创新能力;因子4由问题32-35识别,从其构成内容来看,命名为融资环境;因子5由问题11-13识别,从其构成内容来看命名为企业战略;因子6有问题1-6识别,根据其内容命名为企业家素质和能力;因子7有问题39-41识别,从其构成内容来看被命名为政府行为;因子8有问题36-38识别,从其表达内容来看,可以命名为经济与市场环境;因子9有问题23-25构成,从起表达内容来看可以命名为人力资源管理;因子10由问题20-22构成,从其表达内容来看可以命名为企业文化;因子11由问题29-31构成,从其内容来看可以被命名为技术环境;因子12由26-28构成,从其表达内容来看可以被命名为法律政策环境。

4.成长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认识较好,相对投入资源较多。按其均值得分的大小,财务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排在前5名,得分均值都在3.600以上。而对企业外部因素的认识就相对不足,投入资源较少,如排在后几名的因素包括:经济和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均值得分在3.400以下。这说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依赖内部的资源能力,而不注重外部产业和环境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

由表3可以得出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度比较大,在前六位中五个因素是企业内部因素。其中财务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融资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家能力是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因素.

五、小结

本文主要依据企业成长理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依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杨杜:企业成长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0~53

[2]刘刚:知识积累和企业的内生成长.南开经济研究.2002,(2):47~51

[3]李霞: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经济,2003,(5):36~37

[4]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31~36

[5]SandbergmR.newVentureperformance:theroleofstrategyandindustrystructure.pCHealthandcompany,1986,8(4):247~261

[6]KunkelSw.theimpactofstrategyandindustrystructureonnewventureperformance.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theUniversityofGeorgiaathes,1991,12(5):347~361

[7]m.KaKati.Successcriteriainhigh-technewventures.technovation,2003,8(23):447~457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8

关键词:多元回归;科技服务行为;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29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72

abstract:in2015,thecentralfirstdocumentproposedenlargingreforminnovationdynamics,speedinguptheagriculture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ctuationfunctio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playedaleadingrolein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andruralareas.inordertopromot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thepapertookLianyungangcityofJiangsuasanexample,andusedmultipleregressionmodeltoanalyzetheinfluencingfactorsofnewsci-techservicebehaviorofmodenagricultureandruralarea,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toprovideguidanceforagriculturalsci-techservicebasedonthequestionnairesurveysof65agriculturalsci-techunitsand108villagesinthecity'stwodistrictsandthreecounties.

Keywords:multipleregression;sci-techservicebehavior;factoranalysis;countermeasure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由此可见,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在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视下,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据2014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农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t,比上年增加516万t,增产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9497元,增长12.7%。农业及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是农业科技[2],可以说农业科技推动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但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还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环境还有待改善等。这些因素时刻影响到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所以进行现代农业及农村新型科技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就是要探求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成效与科技服务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1研究综述

有效的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扮演着将农业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进行转移和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角色[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服务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1997年,w龙群等[4]探讨了农民采用科技的行为特点及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且从政府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村组织、农业院校、农民和农技服务人员5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2005年,李丹[5]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了乡镇农技人员的推广心理,评价与分析了影响其推广行为的各种因素,为乡镇农技推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鄢万春等[6]以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农户为调查单位,对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选择行为作了描述性研究。2010年,林岩等[7]提出从社会文化(Socialculture)、经济(economic)、管理(management)和技术(technology)视角的基于Semt模型的影响农业科技推广行为的环境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思路。2011年,王建明等[8]基于农户的角度,通过6项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农技员的技术推广行为,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综合得分。2012年,张峻峰等[9]面向农村科技服务者开展问卷调查,从网络认知、网络应用、上网目的、上网地点、科技网站访问频次等方面分析了基层农村科技服务者的信息行为特征。同年,陈朋[10]通过对江西省都昌县“科技入户工程”的农户及农技员参与推广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2014年,袁家明等[11]围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同年,关建勋[12]以全国18个省的46个科技入户农业示范县为数据来源,通过对农户及农业技术人员的调查得出数据,进而对农业技术的推广行为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2015年,火怡[13]在对甘肃省2013年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进行调研的过程中,针对项目实施中农户品种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进一步收集资料,从中分析影响农户品种选择的因素,帮助农户更好地进行品种选择。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科技服务行为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农业科技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大多采用调查实证研究。本研究拟运用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对现代农业及农村新型科技服务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指导。

2调研

项目组成员于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对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区、灌云县、灌南县以及海州区3县2区的65个农业科技单位以及108个乡村进行问卷调研,发放及回收问卷情况见表1。2015年3~7月对调研问卷进行整理,并进行现代农业及农村科技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指标确定

服务行为与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农业科技服务环境、农业科技服务特征有相关性,所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现代农业及农村新型科技服务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服务行为评价作为回归方程的因变量,选取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农业科技服务环境和农业科技服务特征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自变量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二级指标有学历、接受培训情况、服务推广年限和人际交往能力4个;自变量农业科技服务环境二级指标有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贷款难易程度、科技服务人员待遇和考核激励机制5个;自变量农业科技服务特征二级指标有农业科技服务态度、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农业科技服务方法和农业科技服务质量4个。调查指标的赋值除了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中学历取值范围为1、2、3分值外,其余指标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2、3、4、5分。变量类型及其赋值见表2。

4调查数据得分处理思路

1)由于农民是农业科技服务的受众,对农业科技服务评价最有发言权。因变量服务行为评价分值由农民调查问卷(5分制)得出,其计算方法是通过线性加权值除以调查有效问卷的份数,即有效调查问卷的份数的均值作为该指标得分。

2)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X1)的4个子项,学历、接受培训情况、服务推广年限和人际交往能力分值由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调查问卷(农业科技人员的学历指标采用3分制,其余的指标采用5分制)数据相应线性加权值除以调查有效问卷的份数得出。

3)农业科技服务环境(X2)的5个子项中,贷款难易程度分值计算数据来源于农民调查问卷和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调查问卷,其计算方法是农民问卷调查数据线性加权值除以调查有效问卷的份数得出的分值,再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调查问卷数据线性加权值除以调查有效问卷的份数得出的分值一起取其均值;其余的4个子项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科技服务设施投入、科技服务人员待遇和考核激励机制计算数据及其方法类同上述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的4个子项。

4)农业科技服务特征(X3)的4个子项计算数据及其方法类同农业科技服务环境中的子项贷款难易程度。调查数据分值计算统计情况见表3。

5多元回归模型及其数据处理

5.1多元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方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的方法[14]。回归分析法的步骤为,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有哪些可能的相关因素;收集这些因素的统计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等求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当研究的因果关系涉及因变量和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叫做多元回归分析。

p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5.2SpSS软件

SpSS软件是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研究出来的统计分析软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15]。通过运用SpSS软件的多元回归功能,对因变量服务行为评价(Y)以及自变量学历(X11)、接受培训情况(X12)、服务推广年限(X13)、人际交往能力(X14)、农业科技服务经费(X21)、科技服务设施投入(X22)、贷款难易程度(X23)、科技服务人员待遇(X24)、考核激励机制(X25)、农业科技服务态度(X31)、农业科技服务能力(X32)、农业科技服务方法(X33)、农业科技服务质量(X34)数据进行多元回归运算(表3)。多元回归方法选取“后退”,先建立饱和模型,然后根据“选项”对话框中所设定的参数,每次剔除一个不符合进入模型条件的变量。根据设置,运算结果排除的变量有X12、X14、X21、X22、X23、X24、X31、X32、X33,得回w方程系数(表4)。

未标准化时,常数项及自变量的统计量为0,对应的p值也为0,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得回归方程为:

Y=0.425-0.417X11-0.503X13+0.024X25+1.577X34

6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计算结果可知,服务行为评价结果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的学历呈负相关。从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问卷中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学历调查的262项有效作答中可知,中专或高中学历比重为9.9%,大专学历比重为36.3%,本科及以上比重为53.8%。这说明学历越高的高素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更倾向于寻求外部工作机会,而学历越低的低素质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则从事本职工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没有公平合理的竞争考核机制,往往会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再者,服务行为评价结果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的服务推广年限呈负相关,这说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随着推广服务年限的增长,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水平和经验也得以增长。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如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觉得自己的投入与待遇和报酬之比比别的行业或自己以往的投入与待遇和报酬之比低,就会产生不满。这也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竞争考核机制有关。此外,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可知,服务行为评价结果与农业科技服务环境的考核激励机制呈正相关,这与前二者分析的结果相吻合,这充分说明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从政府、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多层面做好农业科技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工作,激发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还要做好员工的培训进修工作,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布置给员工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自身价值。最后,根据回归方程的计算结果,服务行为评价结果与农业科技服务特征的农业科技服务质量有显著影响,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为此应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好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为农村农民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及时的农情信息[16]等工作。

7结语

农业科技服务行为与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农业科技服务环境、农业科技服务特征有密切的相关性,影响农业科技服务行为的因素可用学历、接受培训情况、服务推广年限、人际交往能力、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贷款难易程度、科技服务人员待遇、考核激励机制、农业科技服务态度、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农业科技服务方法和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共13个指标来表示。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现代农业及农村新型科技服务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农业科技服务行为结果与学历、服务推广年限、考核激励机制、农业科技服务质量4个因素呈较强相关性。通过分析可知,要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必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专家及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信通”等工作,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春江.论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13(11):127-131.

[2]邬震坤.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4]赵龙群,孙希琪,孙明贞,等.我国农民采用科技的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1997(2):42-45.

[5]李丹.乡镇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5.

[6]鄢万春,杜云素.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选择行为――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J].乡镇经济,2009(1):48-51.

[7]林岩,张磊.基于Semt模型对农业科技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0(3):46-49.

[8]王建明,周宁,张蕾.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21-123.

[9]张峻峰,孟鹤,郭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者信息行为与需求的分析――基于来自14个省级地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18):311-316.

[10]陈朋.基于农户视角下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1]袁家明,陈其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资,2014(16):259.

[12]p建勋.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实证分析[J].北京农业,2014(15):319-321.

[13]火怡.甘肃省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户品种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8):6-10,16.

[14]朱春江,许强,李海燕.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9

关键词:科技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技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实现收益递增,最终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发展经济学认为科技进步已成为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因素[1]。

省份是个特殊规模的经济体,城市之间存在竞争已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共识,所以各省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就必然存在,同时科技的发展水平也影响和制约城市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所以针对目前我国各省的科技投入如何、科技产出怎样、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如何、又是那些方面影响着科技竞争力等问题,本文将以我国各省科技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从不同角度测度各省的科技竞争实力,帮助各省了解本地区在科技实力方面的表现,为各省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以使其完成由粗放式产业向高新技术型产业的顺利转变。

二、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科技竞争力的内涵

科技竞争力的内涵十分广泛,很难给其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赵彦云指出,从科技竞争力独立内涵意义上看包括:教育和科学的竞争基础、技术的竞争水平、R&D的竞争水平、科技人员的竞争水平、科技管理的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的竞争水平、知识产权的竞争水平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科技竞争力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

(二)评价指标的筛选

在国际上,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从1989年起每年发表一期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简称《洛桑报告》),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权威性的报告之一。

而在国内,《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年)提出的中国地区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总体包括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和科技潜力以及制度因素等五大类共40项指标。

综合各方面,多数,根据省域科技竞争力的定义,以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客观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动态与静态结合原则、可行性原则,在本文,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金字塔构架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九个要素、二十二个指标。(见表1)

三、研究与分析的方法

(一)因子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引自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信息模型对各省的科技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同时借助计算机工具和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数据来自根据已经选定的指标,对省级相关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1)Bartlett球形检验

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愈逼近1,表明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由spss计算结果得到Kmo=0.742,适合用因子分析;而Bartlett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着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主因子分析

进行因子分析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据选取主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且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计贡献率百分比应大于80%的原则,依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

表2为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部分结果,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前四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已达88.365%(≥85%),这说明前四个主因子所含的信息量已占全部信息量的88.365%,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前四个主因子,经过旋转后,四个主因子特征值仍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信息量经过旋转后并没有减少。因此,选取这四个主因子作为省域科技竞争力的组合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4个主因子与各指标变量之间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但其结构不够简化,不易于对因子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释。为了得到结果更为明确的因子荷矩阵,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方差最大旋转。

(3)主因字含义解释

第一主因子的解释。通过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主要在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次级因子分别是:教育财政支出(亿元)、互联网上网

[1] [2] 

人数(万人)、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份额(%)等;这些次级因子描述了省域科技竞争力的一些基础条件,因此可以称第一主因子为科技竞争力基础指标。它对全部旋转后变量的方差贡献达.%。

第二主因子在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次级因子分别是: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年底总人口总数(%)等,此因子中可以看到技术、研发(R&D)、高新技术产业是主导因素,因此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与研发因子,第二主因子对全部旋转后变量的方差贡献达.。

第三主因子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等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从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的投入,因此可以将第三个因子称为因子,它对全部旋转后变量的方差贡献达.%。

第四主因子在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次级因子分别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因此可称为。该主因子对全部初始因子的方差贡献为.%,占第四位。

由上述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省级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子有科技竞争力基础、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财政投入、环境影响。

()各省的总得分及排序

利用上述四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因子值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其中第一主因子的权重为.,第二主因子的权重为.,第三主因子的权重为.,第四主因子的权重为.。

F=.F.F.F

.F

在引用的数据中由于西藏和青海两省有缺失值,最终没有因子得分,上表综合因子得分大于意味着该省级科技竞争力位于总排名的中上游水平,得分小于意味该省级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差。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是我国省级科技竞争力较强的地区。

(二)聚类分析

由于原始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采用原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影响分析结果,故这里用因子分析产生的三个不相关主因子作为聚类变量。采用SpSSforwindows.,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首先用层次聚类法,根据树状图,确定聚类分析的分类数为,然后再采用快速聚类法,得到分类表(表)

量子力学对科技的影响篇10

[关键词]公众;风险感知;风险邻避;信任

[中图分类号]C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86-04

一、邻避理论与公众接受技术的风险感知

邻避(notinmybackyard,缩写为nimBY)理论源于欧美邻避运动的发展,具体是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等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邻避效应是居民因担心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发动邻避运动的现象。技术风险引发邻避效应是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公共政策决策面临的一般性挑战。风险的字面意思是指具有一定危险的可能性或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风险,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密切,风险社会的形成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目前学术界对技术风险还没有公认的分类方法,比较常见的分类是根据风险可能产生危害的概率,将技术风险划分为可以计算出发生概率的、普遍的和熟知的风险,概率极低但后果会十分严重的风险,从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件三类。核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化工技术等属于典型的技术风险源。公众对风险技术的态度受风险感知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在风险技术应用于公众周围时才起作用。近年来化工环境突发事件的增加,化工园区所带来的社会及个人风险越来越引起关注,公众的风险敏感度也在提高。

公众是否接受风险技术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利益,也将受到公众对技术风险态度的影响。技术接受理论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戴维斯(F.Davis)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简称tam)。该模型提出,技术接受由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项因素决定,其中感知有用性又表现为认知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解释公众的技术接受行为,tam模型中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对于风险技术的公众接受解释力明显不足。融入风险感知的公众接受技术模型成为当前新的研究视角。基于邻避理论、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对风险治理信任度是影响公众技术风险接受的影响因素。在我国,公众对众多技术风险的接受因素中,公众对化工风险的态度与邻避效应的关系有待实证分析。技术突发事件以及技术灾难是社会技术风险治理失灵的表现之一,提高公众的技术风险接受度,考察技术风险治理中信任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的作用和意义也需实证来论证。

二、公众对化工风险感知问卷研究的统计学描述

化工企业的爆炸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公众的风险感知往往因个体的人口统计特征不同而有所区别。针对化工工业规划密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本文选取在近三年化工爆炸事件频发的沿海经济带城市居住公众作为问卷发放主要对象,此外也对沿海经济带外的公众通过网络发放部分问卷。具体调查和问卷发放对象主要以辽宁沿海城市中大连、锦州、营口为主,涉及政府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业员工,以社区居民为主。问卷形式包括纸质问卷和网络论坛及交流平台的在线电子问卷,为了考察邻避理论效应,问卷中还通过网络论坛及交流平台发放给外地公众,共收回有效问卷329份。参与调查的公众在地域划分上,大连居住的公众占43.77%,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外城市公众占13.37%,辽宁沿海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公众占42.86%。公众性别比例为男性47.3%,女性52.7%。发放的职业划分统计显示,企业工作人员为34.04%,政府工作人员为10.34%,教育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为24.62%,学生为10.33%,其他职业为20.67%。在此次调研回收问卷的公众学历分布中,大专及以下占23.71%,本科占42.55%,硕士以上占33.74%。公众年龄分布,18-30岁间的公众比例为42.25%,31-40岁的公众比例为40.12%,41~50岁的公众比例为13.98%,50岁以上的公众比例为3.65%。针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以年龄、学历、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变量因素讨论其与风险感知、风险事件关注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关系,使用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在相关统计分析中,双尾数sig≤0.001,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最高,0.001≤sig≤0.01显著性较为明显,0.001≤sig≤0.05显著性一般。根据显著性检测指标可以发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化工产业规划的问题,居住在辽宁沿海地区与辽宁沿海外地区的公众接受态度区分较大(如表-1所示):居住地因素对公众的风险事件的影响、技术风险产业规划的接受、化工技术风险的风险感知和风险治理中的社会信任都有显著关联性,这体现了化工风险规划可能产生邻避效应的特征;年龄与风险事件的关注和风险感知及风险知识了解有明显相关性;职业区别的公众对化工风险的致命程度的认知不同;学历对风险防范的预测有明显相关性。但是,此次统计中性别差异仅在规划接受中体现一般显著性,在利益、风险感知没有体现出相关关系的显著性。

三、公众接受技术风险的影响因素识别的主成分分析

(一)基于提取公因子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研究表明,影响公众对风险技术规划接受的公众认知变量因素较多。根据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将原变量进行重新组合成独立的新变量,以概括多变量提供的信息,找出影响观测数据的主要因素,反映变量间内在关系。因此,本文选取SpSS中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公众风险认知变量。在问卷设计时,将11个与公众对化工技术风险认知和化工产业规划接受相关的问题作为观察变量:(1)化学技术风险对生活的影响程度;(2)公众对化学风险知识的了解程度;(3)

地方政府发展化工工业与经济利益的关联度;(4)化工风险的发生给公众健康安全带来的威胁程度;(5)化工产业风险发生后的致命程度;(6)公众对化工技术风险的关注程度;(7)公众对辽宁地区化工技术风险的接受程度;(8)公众对专家关于化工项目的知识的信任程度;(9)公众认为企业管理化工爆炸风险的程度;(10)公众对政府部门科学技术管理的化工风险治理能力的信任度;(11)公众认为近年频发的化工爆炸事件与管理的关联程度。通过公众对化工技术风险接受程度和相关认知因素程度数值进行分析,在提取公因子后,通过观察这些变量因素的载荷值以及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考察不同变量对公众接受技术规划风险产生影响的显著程度。使用SpSS18.0软件先对问卷进行检验,巴特利(Bartlett)检验中本数据的Kmo检验值为0.758,大于标准值0.7,说明此组数据适合于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的检验值表明,各变量之间并非独立而是有相关关系的。两组值都表明收集到的数据可用于因子分析。表-1列出了因子分析中提取的第一和第二公因子。对公因子中的变量因素进行考察,重新定义11个变量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出,提取的第一公因子(F1)载荷值较高的4个指标变量都反映了公众对化工技术及产业规划的风险感知度,因此可以将第一公因子命名为风险感知因子;第二公因子(F2)载荷较高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公众对政府、专家及企业共同体的信任因子。可以看出,公众对化工技术治理的主体的信任度和公众的利益风险感知度使影响公众对技术风险接受的显著要素间相互影响。

(二)公众对风险技术接受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公众对技术风险的接受取决于公众与风险管理者的沟通。弗鲁尔等分析了风险沟通中公众对信息来源的信任,考察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认知,加上与由一些重大科学争议及特殊风险事件所提供信号相关的风险意识的动态变化,说明当考虑到公众对新兴技术的信任程度时,许多因素都要加以研究,公众对风险沟通程序信任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改进风险治理的有效性。阿拉巴拉钦(D.alabarracin)等通过持续观察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响应模式反映出态度上的差异,国家的公共管理事务涉及公众的决策应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公众对风险事件的关注度测量风险事件对公众的影响,根据已经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的正负和大小,分别比较沿海经济带居住的公众与其他地区公众在对政府信任和风险事件爆发的因素问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