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十篇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十篇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51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1

一、什么是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3)建立中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需要有会计和审计的配合。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个新兴会计专业分支。它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这些环境信息的披露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报告企业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监督作用。www.gwyoo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日本;环境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4日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的分支,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相对迟,却十分迅速,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环境省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定义是: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保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高效率地推进环保事业,企业应了解自身业务活动的环保成本与效益,从而定量地加以测定,并向社会公众公开这些数据。环境会计明确表明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率,以及经济活动和环保效率的关系。与国民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相比,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一个微观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

一、日本环境会计发展的动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连续发生了三重县四日市煤尘事件和富士县神通川、新泻县阿贺野川和熊本县水俣市有机水银中毒事件。这些事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当受害者诉诸法律时,当事公司全部败诉。从此以后,各公司都转向了考虑环境因素的经营方针。

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提出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的战略规划,后又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等规划,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消费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社会、民众和企业也逐步开始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使用可循环的商品,多数上市企业都要公布环境会计报告,社会从整体上对环境的识别能力增强。除此之外,日本还积极学习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等,为其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20世纪末,日本企业受到欧美国家绿色壁垒的影响,提出了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社会”转变。自此,日本开始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如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日本政府的环境会计促进机制

(一)多主体协作机制。日本环境会计是以国家政府部门(环境省)为主体,经济产业省、企业界、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和学术团体之间共同协作开展,几者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环境省在1997年开始实施环境会计项目计划,组成了环境会计委员会,并于1999年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环境省指南注重于外部公开功能,而经济产业省环境会计指南注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功能,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友好投资的决策方法、环境友好的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成本规划)、物流成本会计、环境友好的绩效评价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

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了“考虑环境因素下公司管理的环境成本信意的利用”和“环境报告书保证业费指南”等指导文本。公认会计士们必须承担起环境报告的保证工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行深入调研。为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科学化,日本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报告,大大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的迅速推广。由环境省颁发的《环境会计指南》是日本第一份官方环境会计报告。编委员会中有高校理论研究者,有公认会计士协会成员,有行业协会的企业家等。从委员构成上就充分体现了协作和沟通。

(二)环境教育机制。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环境会计人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日本各高校现在均设有专门的环境会计课程来培养本国的环境会计人才,以供给各单位对环境会计人员的需求。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小学就出现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环保实践活动。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文部省又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小学教学指导大纲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此外,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专业性,很多大学都设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

(三)环境审计监督机制。为获得公众的认可,日本还非常重视推进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方认证。进一步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果。

目前,在日本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审计机关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环境报告进行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为适应社会需要,执行环境审计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会计师事务所、环境检察部门、环境研究所、同业协会中的环境监查委员会、咨询公司等。审查的重点包括环境信息的正确性、报告内容的全面性、环境对策的适当性、环境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但由于环境审计至今尚未制度化,环境审计报告书的格式也并未完全统一。在此次调查中,编制环境报告书的1,160家企业中,有近17.8%的企业接受了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或审核。通过接受第三方环境审查,既避免了企业不能如实和全面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又促进了企业环境经营的改善,确保了社会公众的确认。

三、日本环境会计立法和相关准则的细化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为环境会计的推进实施奠定法律基础。迄今为止,日本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7,000余种,并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为推进环境会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表1)

日本的环境会计在亚洲发展最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环境省的研究推广工作。日本会计界把1999年称为“环境会计元年”,原因是环境省在同年3月公布《关于环境成本公示指南》,意味着日本企业在环境会计实践方面跨出了规范性的一步,初步建立了环境会计框架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得到了普及。

之后,日本环境省大量环境会计法规。例如,2000年5月公布《引进环境会计体系的指南(2000年版)》、2000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编写《环境会计指南》、2001年2月颁布《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绩效指标-2000年》、2001年5月《环境会计手册Ⅱ》、2002年3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2年6月颁布《环境会计手册2002年――为了理解环境会计指南2002年》、2004年修订、《环境活动评价计划(2004年版)》等。多项研究表明,环境省的《环境报告指南》对企业影响非常大,80%以上的日本企业参照该《指南》编制环境报告。

四、普及环境报告书

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

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

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

日本最早的环境报告是1993年本田汽车与东京电力公司两家企业的。近年来,日本环境报告的公司数量直线上升。根据日本的地球环境战略协会(iGeS)调查,200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1,400多家公司中,有297家发行了环境报告,超过了20%。2004年日本的上市公司和雇员超过500人的机构共有6,000家,其中约700家了环境报告。日本内阁于2003年3月《促进可持续社会建设主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5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30%的雇员超过500人的未上市公司,应环境报告(日本环境省,2004)。日本超大型企业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居于世界第一位。

五、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环境管理的强制功能。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法律、法规、准则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如体系不尽完善、内容较空泛、可操作性较差、执行力度不够等。2007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35号令,公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在该办法中,一方面强制规定有关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从2008年度报表来看,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或内容并没有增多,为此,政府应该考虑加大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二)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国外政府往往与会计专业团队合作,在技术规范上出台统一的标准,确保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战略,标志着环境会计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理论界提供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平台。此后,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会计管理机构在环保方面作了一系列努力,但现行的用于指导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的一些法规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基本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对于上市公司也主要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有一些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而对后续的定期报告则很少有环境方面的具体披露要求。激励机制是促使企业进行环境会计计量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应由国家环保总局或其他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予以奖罚,同时帮助企业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将环保绩效考核纳入企业负责人的有关体系中。

(三)建立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全民环境意识的终身教育。要加强环境教育法制建设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确定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目标、宗旨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制定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的环境教育法制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四)环境会计实务要尽早在上市公司实施。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比较健全,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也比较高,且需求公司信息的公众面广,公司的影响力大,因此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应当从上市公司做起。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促使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实施环境会计,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环境问题的核算、计量、报告上可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模式。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先对上市公司拟定环境会计披露的一般性要求和指导,这种要求应以简易操作为主。可以把污染企业进行等级划分,对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可以先在污染行业中重点试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其他企业。而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则要待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成熟以后再实施。

(五)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科学院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拉动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导致了GDp的虚增,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而环境会计能将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中发生的相关活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充分的揭示,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以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007年初,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了我国第一个正式考虑环境损失的GDp估算报告。根据报告,我国需要8,40亿美元来清理2004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相当于2004年当年GDp的3%。因此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应当共同关注和推动环境会计。同时,公开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提供格式规范具有可比性的环境报告书,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使其决策更加理性。我国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规范本身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我国企业一直坚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特别是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使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有了法规依据,不过还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因此,环境信息公开在整体上还需要制度方面的提升和执行方面的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l]龚蕾.日本的环境立国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J].新会计,2010.9.

[2]杨靖.日本环境会计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5.3.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景区;隧道群;技术前期;研究要点;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及规模

1.1杭州属于世界风景名胜旅游名城。对西湖的保护历代都非常地重视,留下了许多人文墨客和名居、名寺、名园、名人。西湖景区面积为4235.76公顷。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著名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遗迹。对于生态环境、地下水的保护、大气环境、水土保持都非常敏感。为减少启动车尾气对景区环境的影响,杭州市城市建设前期办公室于2009年2月开始了杭州紫之隧道工程(紫金港路—之江路)的技术前期工作,并于2012年12月完成全部技术前期工作。

1.2杭州主城区三面环城一面山。紫之隧道地处杭州市西湖景区的西侧,项目设计全长14.4公里。由三个连续特长隧道组成[东线:4899(隧道)+83(桥涵)+4052(隧道)+88(桥涵)+4987]。隧道全长13.938公里。项目以解决过境交通为主,兼顾区域通的双向六车道机动车专用隧道。在孟坞谷和西溪路设置匝道进行分级分流,为区域交通进行服务的总体设计模式。隧道等级为城市主干道。总投资为44.62亿元。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城市景区连续的隧道群。也是单洞最长的城市景区隧道。

紫之隧道工程区位图

二.技术前期专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风景区特长隧道群的技术前期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项研究。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探、植物生态调查及保护方案、地下水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八个专项研究。

2.1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探。

2.1.1勘探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项目的工程特征、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隧道工程方案比选及编制可行行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

2.1.2勘探的主要内容: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地形地貌特征;了解洞身段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位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沿线运输条件和水系状况。

2.1.3勘探孔的布置:勘探孔可以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布孔结合起来进行。勘探孔每个隧道不少于三个。线位巨中心线5-7米布置。深度进入隧道低下5米左右,便于方案深化时留有余地。

2.2植物生态调查及保护方案。

2.2.1植物生态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为评估项目建设对该区域植被与濒危植物的影响,查明隧道建设范围内的濒危植物与古树名木的种类与数量,提出合理的保护和迁移措施。并结合地下水及环境监测相关数据,评估紫之隧道的建设对该区域丘陵山区植被的影响。同时有利于长期监测隧道建设对该区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以维持该区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水平。

2.2.2植物调查的具体方式。第一部分,采用样本方法对隧道洞口左右、上下50米范围内的物种进行调查,评估其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并调查濒危物种以及古树名木,真实地反映资源量的客观情况,评估隧道建设过程中的生物量损失情况。第二部分,在每个隧道上方的三个山头设立样方调查点,记录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各种植物的盖度,多度,生活型,高度,冠幅,胸径,以及生物量和分布地理信息等。

在隧道进出口上下、左右以及隧道上方山顶共取26个20m×20m样方进行所有植物调查,并在调查样方内取3个5m×5m样方进行灌木草本植物调查。

2.2.3植物调查后保护措施。通过样方调查,隧道施工区域共涉及的植物种类有56科,105属148种,其中多数种类为本地区常见属种,珍稀濒危植物仅有2种,分别为豆科的花榈木,和樟科的樟树,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对于施工区域内涉及到的少量珍稀濒危植物完全可以通过迁地保护的方式进行有效保护。

2.3地下水环境评价报告。

2.3.1评价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但本标准主要是对工业企业建设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在评价范围、评价等级,现场测试标准上面并不完全适合交通工程。对于建设项目要根据项目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3.2评价的目的。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主要是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特别是对地下泉水的影响而引起植被、水土流失、和居民生活生产的危害。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3.3评价等级的确定。

建设项目类别确定。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确定项目建设的类别。本项目为属Ⅱ类建设项目。

评价等级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应根据建设项目①地下水供、排水(或注水)规模、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③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④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确定本项目隧道工程区属于Ⅱ类三级。评价等级与项目的地下水观测年限有直接的联系。

2.3.4评价范围的取用。要根据工程建设特点,涉及工程建设、永久生产运行可能引发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为山体隧道段的引起地下水流场、地下水位变化,并结合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本项目评价范围面积约43km2。。

2.3.5评价的主要内容。地下水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布置、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位观测、室内试验六方面内容。

水文地质测绘。收集当地的气象条件,掌握降雨强度和降雨天数和时段,气压值、季节风向、年水汽平均蒸发量、冰冻天气和基本雪压等。调查现状的沟谷水系、地貌特征分析、

水文地质调查。要调查清楚地层的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如断层、褶皱、节理、层面)、地下水的类型(如空隙水的类别)、地下水的流场、划分地下水地质单元、分析地下水补、迳、排特征,

水文地质钻探。根据水文地质测绘和调查,进行地下水勘探孔位的布置。孔位的布置原则在每个隧道段,于隧道山体最高处的最大埋深区域进行三点横向孔位布置,和下游的横向三个地质钻探孔组成一对水文地质试验区。来获取地下水的流向和岩体空隙水的状况。同时结合工可阶段的地质勘探孔进行地下水的观测数据的记录。水文地质调查孔要与工可勘探孔进行综合一起布置。

水文地质试验。通过对孔位的压水试验,取得岩体的透水率q(Lu)、渗透系数(m/d),绘制出地下水监测成果图。为隧道工艺设计提供参数,确保在施工阶段不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流失和喷岩,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和地下水系的改变,以及水土的流失。

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观测记录主要由钻探孔的地下水位观测和既有水井观测、溪沟、和其他能反映水位变化的区域的观测。

室内试验。主要是对岩样进行物理试验,对水样进行化学物质的测定,有否对钢筋及混凝土的腐蚀性物质的存在。

2.3.6地下水评价的结论和建议。要为隧道的走向和埋深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判定项目建设对植被、地下水流向、径流系数的改变、泉眼、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以及提出隧道施工阶段的工法和防水措施、和水质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做出科学的结论。

2.4.水土保持方案.

2.4.1水土保持目的。工程的建设将占用及扰动所用的土地。通过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评价项目对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涵养能力、土石方流失对区域植被、自然景观、河流、水库、土壤及周边居民安全等的影响程度。界定防治责任范围,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提出方案实施的各项保证措施,做到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要求。

2.4.2水土保持方案的等级确定。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区域生态功能规划建设项目的准入程度、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界限划分来确定水土保持方案等级。本项目属于龙坞风景区及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因此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一级标准。

2.4.3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规模及形式、施工工艺、技术措施和开挖部位、出渣方式、临时渣场堆放场地、对外交通及场内交通布置、房屋拆迁、临时和永久的给排水系统、影响的绿化范围进行分析,确定水土保持界限区域面积。计算涉及区域的挖、填土方工程量和绿化影响面积。计算水土流失预测值、计算防治目标值[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提出工程各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进行水土保持方案措施所需要的资金估算。

2.4.4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保护措施。分析工程地质状况、土壤植被形态和地理地貌。对工程工程施工工艺、技术措施进行评价和作出优化方案的建议;对施工区域落实表土剥离及回铺、提出土方开挖的顺序和地表土的堆放要求;沉渣池的设置区域、容量和数量;开挖区的施工临时维护与边坡支护方案、地表的植被覆盖、渣土运输要求、临时道路边坡的植被覆盖、落实渣土去向。对项目建成后的绿化种植、植被恢复、土方回填提出要求。提出水土保持的监测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2.5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2.5.1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以及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50年及100年的峰值加速度)。评价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

2.5.2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近场区地质及工程场地范围内翔实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工程勘察、工程物探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制定具体的野外及室内工作方案。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和现场实验(土层的分层剪切波速测试、分层取土进行室内共振柱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后对项目的安全性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建议。

2.5.3场地危害性分析。通过对项目地震带的活动性、震源及深度、地质构造、断裂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主要的内容有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活动特征统计分析、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基岩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基岩地震动时程。

2.5.4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动参数是工程抗震等级确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性数据。主要是在50年超概率(63%、10%、2%,),和100年超概率(10%、5%、2%)状态下合成值的基岩水平加速度,作为工程设计的峰值加速度。

2.6地质灾害评估

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6.1评估的主要目的:项目建设是否会引起地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预测评价地质灾害的可能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6.2评估的范围。以实际征地边界及考虑实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进行纵横穿越调查,及根据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确定范围。本项目南到钱塘江,北到文三街,东到西湖景区分水岭、西到大清谷路,评估面积13.1平方公里。

2.6.3评估级别的确定:主要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分级确定。本项目按一级评估。

2.6.4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地质环境在水文、气象、地貌、岩性、地层构造、工程地质条件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评价现状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和预测地质灾害危险区受灾体的可能破坏程度,即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灾害区的易损性评价,通过对既有建筑、构筑物、溪沟、湖泊的评估,进行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定量化反映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破坏损失程度。对隧道山体岩体爆破及基坑支护引起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作出确定,进行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2.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7.1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通过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进而对项目污染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对策和措施。为工程设计文件的和工程建设提供环境保护的依据。

2.7.1评价等级的确定。主要确定地下水环境评价、声环境、环境空气、水环境、生态环境的等级。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Ⅱ类三级,其他都为二级评价。

2.7.2评价范围。声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环境评价为规划红线两侧200m范围内,生态环境为红线两侧300m,水环境跨越河流为两侧500m。

2.7.3评价及措施的主要内容。营运期间的地下水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评价、植物生态影响及保护方案评价、地表水系的影响分析与评价、机动车噪音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影响评价、工程通风方案的评估计、雨污水系统排放方式的评价以及相应的措施;施工期间的噪音防治及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污水排放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系等的影响分析和防治,有害垃圾及渣土等固体废物的分析和防治措施,土方开挖及施工便道对生态的影响分析与措施,隧道爆破引起的震动污染防治措施,和房屋拆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估。

2.8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根据现有《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深度规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补充。

2.8.1.建设项目的定位:景区隧道群主要是解决过境交通为主,

同时兼顾区域交通。如果在项目定位上不能科学地加以明确,如以区域交通为主,那么对于工程设计来说,投资的增加是必然的。而且对于景区的环境影响会带来更大损害。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水系的影响等。也会给区域的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会出现整个区域交通路网格局的调整。

2.8.2.对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的评估:规划选址论证报告提出的线

位着重解决的是项目的位置和规模。对于竖向设计、施工工艺、节点的技术性设计深度是远远不够的。考虑环境的制约因素也不多。如植物、树林、茶地、溪沟、地下管线交叉、既有桥梁限制等的技术节点、敞开段开挖的交通组织、隧道的施工方式、出渣通道、管理用房的规模及选址、既有建筑及文物古迹等都有可能会引起线位的调整。同时围岩等级、地震带的影响也会引起规划线位的调整。

2.8.3交通问题的研究。对于两端接线要科学地分析进出口的交通状况,切实解决过境交通与区域通的分流问题,以及出口段地面道路的路幅宽度是否能满通组织的要求,对于行人过街的安全·问题是否有切实的保障。如果以上这些存在问题和不足,就必须对原有的规划控制性详规进行调整。优化路网结构或加大道路红线宽度。

2.8.4隧道开挖方法的研究。上体隧道段开挖方法主要受到围岩等级的影响,开挖方法主要有钻爆法。爆破用的药量是影响开挖的进度要根据所处地域的外部环境来决定,如是否有环境影响的敏感点,社会影响问题等。钻爆法分为分层法或断面法等,这都与围岩等级有关。地面接线段隧道埋深要根据所涉及的地质状况、沿线建筑物、构筑物、桥梁、地下管线、交通组织等外部环境来综合确定。施工工艺采用暗挖法,即可以解决由于地层不均匀引起的施工难度及投资的节约。敞开段的支护方法也要综合考虑交通的组织和施工的难度。

2.8.5灯光照明设计方案。由于是连续特长隧道群,在行车舒适度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洞内的装饰及灯光色彩的变换来改善行车的疲劳度,同时使室内的色彩及效果变得丰富及富有艺术性。

2.8.6配电系统网络构成的选择:配电系统是确保照明、通风、给水、排水、智能交通、消防、防雷、监控、车辆服务、管理用房供电不间断的重要基础设施。变电所设置的服务半径按0.6—1.2公里范围进行布置。高压网络供电方式有分散供电方式、集中供电方式、和混合供电方式三种。对于等级高的城市隧道群采用混合供电方式优于前两种供电方式。中压网络供电方式有小串接环网方案、小串接环网方案+联络开关方案、大串接环网方案三种。由于城市外部电源均失的几率很低,易于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因此对于城市隧道群还是采用小串接环网方案比较经济,一次性投入低。同时实施性好,占地面积也小。也便于管理。

2.8.7监控及通信系统方案的选择:监控管理模式有一级管理两级控制(隧道群串联控制型)、和一级管理三级控制(隧道群并联控制型)。从安全性而言一级管理三级控制高于前者。其中一个隧道的失控状态不会引起隧道全部的瘫痪。

2.8.8中央系统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集成的中心。主要是对照明、通风、给水、排水、智能交通、消防、防雷、监控、火灾报警系统、车辆服务、管理用房各系统的集成。实现管理智能化、措施高效化、对点精确化、数据科学化。

2.9.9估算的编制:项目估算编制中首先要对分析清楚有多少个专项研究,分别列支研究费用。同时哪几个专项研究相应地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理的、和检测的,这些费用也需要列支。其他的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标准需要按地方标准执行。征地拆迁的土地费用按土地性质进行市场化编入,房屋拆迁也按市场价进行列入,同时适当考虑为鉴房屋的费用支出。对于绿化迁移费用按政府投资项目类的市级标准执行。对于整个项目的景观绿化工程要以高等级的标准进行建设,使整个项目建成的后的绿化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3.项目专项研究的推进与管理。

3.1对于项目专项研究的管理与推进,作为项目业主要对相关的主要规范、政府行政性文件进行阅读,特别是涉及到产生专业之间、和各行政政府管理上产生的不同要求时,需要统一编制的口径,提出统一的措施和要求,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2编制项目研究大纲。对于地下水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环境评价报告、工可阶段的地质勘察需要提前编制工作大纲,专项研究报告的编制有一个更为准对性的实施方案,和协同其他专业工作带来指导性的意见和帮助。

3.4组织召开协调推进会。根据专项研究的进程,项目业主要及时召开专项研究协调会,对于编制专项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统一和明确。这对项目研究的推进工作使非常有必要的。

4.结论。

城市景区隧道群的技术前期工作,所涉及八个方面的主要研究专题,对于项目的工程设计及建设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做到有准对性和管理上职责范围的确定。因此,作为工程设计单位、专项研究单位、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都有必要了解和基本知晓每个专业所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实际建设中落实相关的保障措施。对于有效做好项目的技术前期工作和工程设计文件的严谨与科学,使工程建设在功能、生态保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件:

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地下水环境影响报告》

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可研阶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大纲》

浙江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报告书》

浙江大学《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植被调查报告》

浙江广川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报告书》

浙江省工程地震研究所《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报告》

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市紫之隧道工程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调查与分析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全国各高校成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与咨询。为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咨询更加切合教师的需求,我们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样本,运用调查研究法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进行了调研,以期分析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需求特点,找到高校教师培训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和教师对教学发展培训与咨询的需求两个部分。其中,教师对教学发展培训与咨询的需求包括培训专题需求、培训模式与学习环境需求、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教学咨询需求以及希望获得的教学研究专题报告需求等五个维度。整个问卷由9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均为多项选择题。

本研究调查对象来自于浙江省部分高校文、理、工、商和教师教育五大类专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677名教师。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677份,回收67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为90.1%。所有有效问卷数据均利用“二分法”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高校教师发展需求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1]。本研究主要调查高校教师对教学发展的需求,分为培训专题需求、培训模式与学习环境需求、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教学咨询需求以及希望获得的教学研究专题报告需求等五个维度。

1.培训专题需求

培训专题需求是调查高校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期望,是培训设计的基础。问卷为教师设计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心理调适、实践与实验能力等16个方面可能需求的备选项,教师可多选。表1列出了排在前八位,选择人数超过20%的各培训需求专题。

从表1不难发现,高校教师十分需要有关大学教学中倡导的主要教学方法和主流教学模式方面的培训,并且希望能通过案例来掌握其有效运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运用方面,不追求过多的形式,而是强调类似于ppt课件制作等简单而实效的课堂信息技术;大学教师重视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且希望加大实践性培训;大学教师对于教学研究,也更加关注具体建设过程,特别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运用。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教师有关教学的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提升教学能力已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诉求。从调查中发现,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下的高校教师,还需要自我心理调适方面的培训。

2.培训形式与学习环境需求

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不同的需求,决定了教师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培训模式的选择。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不同于国内外访学和学历进修等专业发展模式,一般是借助本校名师资源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的培训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发展。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不同的要求,也决定着教师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培训环境的设计。因为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参与性、知识分享与建构等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培训,更应重视其学习环境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角色使然,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环境的设计还可能被教师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1)培训形式需求

问卷中预设了高校教师培训时常用的八种培训形式供教师选择,这些形式既包括高校教师培训时常见的讲座形式,也包括一些新的如案例分析式培训等,还包括网络研修培训形式。调查结果显示,有三种培训形式是高校教师所青睐的,具体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高校教师最为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基于教学现场的“观摩研讨式”、校内外名师“系列讲座式”和相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式”。这既与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相关,同时也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征以及学术性特征有关。高校教师更多地愿意通过“交流研讨”、“参与分享”方式进行自我知识建构,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理论学习。高校教师也注重高效率的校内外名师的系列讲座,以快捷的方式了解教学学术前沿。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基于网络虚拟社区或基于网络教学视频的“自我研修式”培训,教师的支持率只有25%左右。这表明高校教师对基于网络的培训形式效果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尚不能完全接受,因而这种新的培训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不建议作为主导的方式。

(2)学习环境需求

关于教师学习环境或者说培训地点,问卷中给出了“校内大教室(礼堂)”、“校内圆桌会议室”、“市内宾馆会议室”、“市内外企业、学校现场”等4个备选项。从统计结果看,41.9%的高校教师愿意在校内大教室或礼堂参加培训,28.1%的教师选择在校内圆桌会议室参加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部分教师更愿意在校内大礼堂中听专家讲座或者观摩研讨,其次是喜欢小规模的校内圆桌会议室中参与同行交流。总之,高校教师愿意出远门或者愿意到实践单位进行培训的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与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也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调停课相关规定有关,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3.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

(1)培训时段与时长需求

为切实设计出适合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做到以“教师为本”。本次调查详细了解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培训的时间段和时长的喜好。调查结果发现,有近66%的教师都选择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范围内参加培训,选择假期参加相关培训的教师不到20%;有52.2%的教师希望培训开展的时长为半天时间,选择培训时间可持续一天的教师仅占25.6%,更长时间如1周或2周的培训教师都不太愿意接受。

寒暑假是教师最希望留给自己集中进行科研或身心调整的时间,教师不希望再被教学培训所占用。高校教师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被认为是教师对培训时长选择的重要原因。

(2)培训管理方式需求情况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管理方式,教师更愿意接受的有“学分银行”和“课时管理”两种方式,不太愿意接受的是考勤管理制度,选择前两种培训管理方式的教师分别占到了41%和32%。对于新的网上成长档案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有超过20%的教师愿意接受。究其原因,高校教师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希望被学习。

4.教学咨询需求情况

教学咨询是一种提供信息、析疑解惑、忠告建议的活动。教学咨询既是教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有关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咨询内容方面的需求和咨询方式的接受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教学咨询主题需求

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各种不同的教学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个性特征,有些问题是许多教师共同存在的;有些问题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是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解决。本次研究着重调查了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具有共性且备受教师关心的四大类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如怎样提高学评教成绩。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教师选择了“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咨询主题,有25.9%的教师希望就提升学评教成绩进行教学咨询。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了高校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也认识到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他们迫切希望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得到专家的指点和同行的启发;第二个问题涉及与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将学评教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请等的重要条件,因而也引起了教师的高度关注。

(2)教学咨询方式需求

借助心理咨询的理论,我们设计的问卷中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咨询方式,如“一对一现场咨询”、“一对一在线咨询”、“多对多现场咨询”、“多对多在线咨询”等。调查结果表明,48.8%的高校教师倾向于“多对多现场咨询”方式,有32.2%的教师选择“一对一现场咨询”方式,其他两种咨询方式教师不太接受。相对培训来说,教学咨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涉及多种影响因素,甚至包括教师的隐私保护问题。教师对教学咨询方式的接受情况,为我们教学咨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5.教学研究报告需求情况

高校教师具有的学术性,使得他们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时,不会盲目、被动地去学习,他们总是会以更加专业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在行动之前,总是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的研究报告,为此本次研究特意设计了相关的问题。

首先,教师希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能提供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报告,其次是希望能提供有关“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报告,再次是希望提供有关“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的研究报告。希望得到这三个方面研究报告的教师分别占了56.6%、46.9%和42.5%。这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专业发展方面,希望根据这些专业的研究报告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得到改善与提升。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特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逐渐意识到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对教学发展培训有着一定的需求,希望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与研修,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信息化教学技能等。同时,希望能通过不同的基于现场的教学咨询,来解决长期困扰自身教学发展的问题,还希望获得专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的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学生认为的好教师的特征等研究报告,借此寻求教学专业发展新途径,适应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透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在教学发展培训方面具有如下特征:(1)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教学发展能力,对教学培训要求内容广,希望通过具体案例的运用来有效掌握这些内容;(2)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希望教学培训形式体现“平等交流”与“参与分享”的特征;(3)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特性,希望教学培训管理体现“以人为本”与“灵活自由”的特点;(4)高校教师追求幸福感,希望教学培训不占用假期,培训时间不宜太长,以半天或一天为主;(5)高校教师注重隐私保护,希望教学咨询采取“多对多”集体方式或“一对一”现场方式;(6)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希望借助专业的调研报告来进行自我教学行为的改进与调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需求的这些特点,应成为培训设计时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5

一、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状况

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获得的。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在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中已充分认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要求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情况并不容乐观。

(一)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少。通过对我国上市的40家高污染企业1999~2002年会计年报分析研究表明:1999年有3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7.5%;2000年有5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12.5%;2001年有7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17.5%;2002年有8家公司披露,占样本总量的20%。被调查企业中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50%,但数量上逐年有上升趋势。

(二)公布的环境信息不全面且可比性差。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差异较大,在披露的信息中,很少表明企业支出的费用、取得的成果以及与设定目标之间的联系。在披露内容上没有统一标准,企业的环境指标缺少可比性,且定量信息很少,一般是围绕环保投资、排污费、资源利用、绿化、税收优惠、环境认证等内容进行披露,而对于环保风险、对策以及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状况等很少披露。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一般为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在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很少以单独的项目在独立的环境报告中反映,而多采取补充环境会计报告的方式。目前,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四种:(1)内部工作会计记录;(2)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3)包含在年度财务报告中;(4)包含在董事长的报告中。这四种报告方式均不能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全貌,因此采用这几种报告方式都是不妥当的。

(四)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反映的是历史性的信息。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中主要描述的是历史的资料,如企业对过去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费用的支出以及一些因污染环境产生的赔偿损失等,而并没有对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给予反映,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的财务影响。因此,对这些信息揭示的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将会降低信息用于决策的相关性。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在公布环境资料方面显得消极被动,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此外,由于看不出花费的资金与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何关系,故而信息使用者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障碍

造成我国企业当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主要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企业环保意识方面的障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公众环保意识还不强。在我国,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而大多数作为环境会计信息主体的企业,他们并未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有何影响,有何压力,有些企业仍从短期目标出发,尽量减少环保投资和支出以求获得较高的利润。在我国,每年因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被迫转产或停产的企业不在少数。

(二)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方面的障碍。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晚,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还不完善,理论上缺少统一的规则、方法和专业标准。使得需要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如何突破理论上的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化与披露信息的多元化所造成的信息的不可比性,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障碍。

(三)环保立法方面的障碍。尽管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企业不会自觉地转化为行动,即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而去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不乐意主动向社会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怕损害企业的环保形象,另外企业还会考虑到环境信息的披露成本。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余项。可见我国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制定出了一系列环保法规。但环保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还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四)环境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障碍。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披露效果。

(五)财会人员素质方面的障碍。我国财会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由于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基本由会计、财务、审计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财会人员队伍缺乏相应的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从而制约了环境会计的有效进行。

三、改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基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障碍,结合国外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环境管制力度。据有关方面对企业环境报告原因的调查结果:迫于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占被调查企业的70%;为了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占55%;迫于市场的压力占44%;迫于公众或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占21%;迫于投资者的压力占19%。此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编制环境报告的原因主要是迫于政府的压力,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主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借助于法律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及排放进行强制性的管制;二是借助于经济手段,用补贴、征税、收费和排放权交易制度等形式对企业污染物处理进行间接管制。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障碍,反映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弱化。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此外,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

(三)健全会计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具体做法是:(1)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2)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3)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绿色会计;环境;可持续发展;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99-02

一、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和概念

1.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由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过度开采的状态,导致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接近枯竭,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更给今后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企业来说,环境资源不是内部会计核算的成本,企业没有把它纳入内部成本,也没有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样的结果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浪费和低效率。 因此现行会计核算存在严重不足,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绿色会计的概念。对传统会计的批判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结果是产生了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诸多方面必然与现代会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带来了绿色会计自身的特殊性:(1)核算内容的特殊性,它包括了企业所处的大环境。(2)成本计量的特性。(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传统会计研究主要运用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环境会计则需要涉及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4)报告形式的特性,环境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追求企业消耗资源及排放污染最小化下的利润最大化,明确企业社会责任。

二、绿色会计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

日前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低碳经济成为主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会计领域的专业服务和支持,伴随着企业低碳化经营环境的逐渐形成,不少国际气候组织力推将环境因素纳入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中国通过发展低知识型、高污染型企业,达到增长GDp。殊不知这都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但是中国并没有以此为教训。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技术还不成熟,完全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中国通过牺牲自然资源达到GDp增长。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中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为研究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平台,促使绿色会计的尽快建立。2002年启动具体实践,但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和完整的会计体系还处在完善中。

传统的会计核算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不仅阻碍企业的发展,更加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三、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两者前提假设不同。绿色会计协调企业与环境,不是简单的会计,前提假设不仅仅是把企业当做“经济人”而是将企业看成是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该前提假设符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生的矛盾。反观传统会计主要以货币为主要度量手段,以原始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实现价值最大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在经营中可能会采取破坏环境而促进增长的方法。

两者核算对象不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不仅局限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要加入企业所生存的大环境,对除了企业经营的外部因素进行考量。传统会计的核算对象仅仅是依据企业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包括先进流入和先进流出,完全依赖于企业的商业活动。

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绿色会计主要核算和计量的对象是自然资源利用的成本,它比传统的会计有先进之处,考虑了环境核算的因素,因此呈现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而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股东、债权人、政府、大众等)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财务、成本指标,用以考察经营的目标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传统会计反映的仅仅是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企业。传统会计仅仅是微观会计。

绿色会计下需要新增会计科目。由于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大大超过了传统会计范围,所以绿色会计必须对各会计要素进行重新界定。在绿色会计体系下,资产类科目应增设“自然资产”项目,其中包括二级科目“有形绿色资产”和“无形绿色资产”。有形绿色资产指空气、水、森林、海洋、矿产、臭氧层等自然资源;无形绿色资产指企业拥有的用于环境开发和保护的长期资产:排污许可证、资产开采权、专利权、环境污染治理专有技术等。负债类增设“应付环境治理费”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成本:应付排污费、应付环境赔付款或罚款。所有者权益类增设“绿色投入”科目,包括国家财政拨付的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基金、环保基金、社会统筹金等。费用类增设“绿色成本”科目,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环境平衡需要花费的资源。收益类增设“绿色收入”科目,包括企业使用节能产品、回收再利用资源得到政府的补助或者优惠的收入。

披露不同,传统的会计主要披露的是三大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下,可以用增加附表或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的办法披露相关信息。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分析、决策的需要。

四、绿色会计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的对策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绿色会计从基本假设到要素的确认到会计报告,都与传统会计存在区别,但是这都是建立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会计的计量方式。同时绿色会计比起传统会计,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尤其满足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时代需要,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升华,在中国发展绿色会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广大研究人员解决,本人认为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1)绿色会计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国以GDp为考评的唯一指标时,很少有人会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味的创造GDp而忽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取的。(2)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企业局部发展与环境全局和谐存在矛盾,造成了执法不严格。同时企业对环境问题较为敏感,往往会避开这一块。(3)会计准则还不是很完善,虽然说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绿色会计的重要性,但是相关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关规定。绿色会计还仅仅停留在高校教研员的书桌上,没有运用到实践中。(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是绿色会计准则迟迟没有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相关培训,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听说过绿色会计这个概念,使得绿色会计的实践又存在了障碍。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我们做出相对应的调整:(1)加强绿色会计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可以从高校的教育做起。绿色会计不仅仅是高校教育那么简单,在教育的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把绿色会计切切实实的用在日常处理中,在实践中更好的完善绿色会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绿色会计的真正目的。(2)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决不手软,执法人员要对相关企业从重处理。而对于重视环保的企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3)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不仅披露企业财务信息,也要披露环境因素,这种强行规定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考虑相关的环保因素。同时有了相关规定后,企业的会计处理也会更加规范,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培训,及时学习新出台的相关制度法规,同时也可以邀请高校的财务会计教授定期给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讲座,及时了解研究的前言知识。外部环境上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我们相信,采取了上述的一些措施后,企业会更加重视环保因素,为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姝.浅析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异同[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32.

[2]徐纯.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差异分析[J].财会通讯,2010,(7):128-129.

[3]陈小红.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完善绿色会计的必要性[J].财经天地,2011,(7):50-51.

[4]仵宇庆.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06,(9):23-24.

[5]王颖.浅析绿色会计[J].财经界,2009,(4):112.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7

明确调研目的,制定有效的调研计划和方案

企业市场调研的任务是收集、整理内部经营和外部市场环境数据,及时反馈有关营销信息,发现机会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同时也为企业探索、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提供建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这个目的是调研工作总的终极目标,需要的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次调研难以完成,在实际行动时要把总目标具体化,分为一个个的调查主题,一个主题只为一个目的、解决一个问题,在制定方案时,必须明确这个调查主题为什么而做,所要面临和要解决的核心的、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只有这样调查才能有的放矢。明确了调查主题,还要进行调研方案的制定,调研方案包括调研计划和环节设计两方面,调研计划就是对调查工作各个步骤和各环节进行通盘的考虑,制定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工作程序,调查设计是指对有关环节进行确定,如调查内容、调查表、调查方式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计算等细节的确定。调研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是整个调查工作成败的关键。

明确调研内容,建立调研信息系统

市场处于动态变化中,市场调研具有长期性、持续性,企业要做有效的市场调研,应及时掌握企业内部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信息,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调研内容应包括:企业内部的调研:一是订单数量和客户信息:按产品、按行业、地区、交货期等指标进行归类统计的订货量,客户有关信息等;二是销售报告:按产品类别、分地区、部门、客户、时间段等序列化的实际销售数据,以及与商品销售有关的销售费用、销售利润、流动资金等方面的统计、会计数据;三是库存状况:对企业内部产品供应状况做明细统计,了解商品流转情况,为供需平衡分析提供资料;四是资金循环信息,主要是向会计部门收集应收账款到账情况,分析客户信用。外部市场环境的调研:一是行业状况研究:主要研究本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行业生存条件等方面内容,注意本行业及相关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和运用;二是消费者研究:主要了解现有和潜在消费者有哪些,消费者购买力、对产品的需求、消费习惯与态度怎么样;三是竞争对手研究:主要了解行业内主要竞争品牌有哪些,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竞争品牌主要经营者的变动及动向等等。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对上述调研内容进行整理、归纳,进行信息化,系统化管理。不管是企业内部调研内容还是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平时都是零星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不同的调研人员手里,需要定期地统计、报告,并由专人负责进行分类、整理,作动态跟踪记录,报表数据只有在经过系统化处理才能反映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发现问题;将调研内容信息化系统化,才能便于研究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对比,并将分析结果充分的运用到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决策当中。

多种调查方法并用

市场调查方法多种多样,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与调查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市场调查方法:1.利用文案调查法尽可能多地收集间接资料。文案调查法成本低,信息源广。以较低的成本从间接渠道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是中小企业从事市场调查的首选方法。适宜用文案调查法收集的资料有: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有关数据资料,如客户有关信息、销售报告、商品库存状况,企业系统报表和统计分析资料、会计核算和分析资料,以及其他积累资料等;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资料,如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数据、行业状态和竞争者信息等。2.通过业务员定期反馈收集市场资料。业务员与市场接触最密切,对市场状况和动态有较深的了解,中小企业要建立业务员反馈制度,要求业务员定期报告分管区域的行业状况、市场行情、竞争品牌、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数量和消费习惯等基础信息,对重大信息要及时汇报,并要求业务员加入到市调人员队伍来,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对出现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3.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网上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收集消费者信息。对于消费者的一些信息,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以获取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如消费者消费水平、购买动机、对产品的满意度等态度性的资料可采用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方法收集,消费者规模、购买行为等资料可用观察法获取。此外还可以运用实验法和委托专业机构等方法进行一些专题的调查研究,如通过小规模的实验来了解新产品的社会需求情况,测定各种经营手段的市场效果;当需要做某项重大决策而本企业的调查力量不够时,可请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来完成。中小企业只有采取多种互辅互补的调查方法,才能以较少的成本收集到更多更全面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满足企业调研的需要。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国际视野;环境科学;实习实践;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60-04

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而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工程应用型学科。从1965年全球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在美国的middlebury学院,到20世纪末,美国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与环境领域相关的专业,占美国高校总数的15%左右。在加拿大,41%的大学开设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教育主要依托化学、地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9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率先在全国成立单独的环境科学教学实体机构(研究生或本科生)。随后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环境科学专业开始脱离母学科,逐渐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我国1200多所高校中400多所开设了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

实习实践教学是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衡量和检验大学生整体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深化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创新实习实践模式是解决高等学校环境专业面临实践突出问题的关键。许多专家学者[1-9]研究报道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并提出了些模式和方案。本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环境专业优秀实习实践办学经验,经过笔者赴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与德国耶拿大学考察访学,结合近十年环境专业带队实习的实践经验,提出“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实习实践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开展及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及特色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是较早在高等学校设立环境专业并开展环境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在环境教育与实习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及特色(表1)。表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开展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科研训练与独立实验、专题研讨与综合研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重视综合环境技能训练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是三国创新型环境人才培养鲜明的特色与模式;同时利用暑期学校等项目开展国际化合作研究实习是美国和日本的亮点。“导师制”是英国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和实习实践模式。

二、中国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现状与突出问题

环境科学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是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科学专业的立足之本。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经形成了由课程/教学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但根据教育部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在《我国环境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中调查表明,58.1%的受调查者认为现有的高校环境类课程设置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属于一般水平,23.3%的受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6.3%的受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大多数认为,有必要在专业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改革创新实习实践体系与模式[4]。

中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背景复杂,分别来自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教育中,各学校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实习实践体系与模式设置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与要求[1],与发达国家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体系相比较,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体系存在如下两个突出问题。

1.校外实习实践课程比重不足。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与实践课程是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应该主要涉及到对水、气、声、微生物、植被、土等对象的监测及污染物处理与控制、实验方法与实验仪器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野外综合实习实践等。笔者对40所具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高校调查的结果表明: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多,实习实践课程设置薄弱;96%的被调高校中课程验证实验成为实习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验证性实验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环境化学》等课程上,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偏重室内实验,校外综合性实习实践课程比重较低。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课程体系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单纯的实验课引不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10]。另外,虽然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计划中均设计了课程实验、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但是在实际开设过程中,由于对实验与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落后,实践性教学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实习实践研究性实践环节不足。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以专业视角接触社会的起点,是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11]。目前,高校环境专业实习基地的实习主要以现场见习、实习参观、专题讲座与座谈等形式开展,实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生产流程、日常工作、环境监测与应急监测实况、代表性企业特征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及处理现场、与环保局工作人员和优秀环保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环境保护经验等。实习时间也主要为1~2周。这种以参观为主的实习过程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习的主要形式,缺乏以创新性为导向的综合性研究性实习。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表1),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研究室,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主要实践内容。实习基地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参与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标的要求。参观性为主的见习与实践,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实习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实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实习实践的效果。加强和拓展专业技术、实验操作、设计开发及生产应用等社会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要目标[12]。实习实践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在培养优秀杰出应用人才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但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背景复杂,实习实践体系环节仍然存在着问题,如何解决实习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建立适应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的新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任务和迫切要求。

三、国际视野构下构建高等学校环境专业“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实习实践创新模式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是全球的典范。设置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多元化、重视学生综合环境技能训练与综合研究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科学综合性实习实践、强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发达国家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突出的特点。而我国环境专业实习实践中却十分缺乏这些方面与侧重。这也正是我们环境专业开展实习实践环节模式改革所需要重点借鉴的地方。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下,依据环境科学人才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思路与原则,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型实习实践创新模式。(表2)

此实习实践创新模式主要由“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组成,即基础性实习实践和综合性实习实践两模块;课程实验环节、校外实习实践和研究性实习实践环节三层次;开展以课程实验实践技能培养为基础、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科学研究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实习实践内容。基础实习实践模块中设计增加了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及比重。对于基础性实习实践模块,实习学生除了完成理论课程的实验外,比如化学课程、物理课程、生物课程、自然与生态课程、工程课程及其他特色课程等实验,还必须参与校外基地的实习实践,比如深入到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环境检测站、垃圾填埋场、野外基站、环境评价中心及其他环保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实践。综合性实习实践模块以开展科学研究为主,训练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此过程主要为开放性的实习,学生在结合实习基地科研攻关、校企联合科研攻关、教师科研、部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其他科学研究等课题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双重自由选择,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或申请研究性项目等。学生在带队教师和课题组指导老师的双重管理和指导下,参与自己喜欢的课题开展研究,最终写出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前期研究成果)。这两个模块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和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学生在进行基础性实习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些实习基地开展研究性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和实习报告,使得实习实践变成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带队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模块的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和研究报告给出学生相应的毕业实习成绩。两个模块相互交叉和互相配合,学生在实习和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其实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都可能涉及到诸多的学科,从而一方面培训和锻炼了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能动性地参与科学研究,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出色地完成毕业实习计划和任务,为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另外,带队教师和指导老师在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和监控上,根据毕业实习报告、研究报告或毕业论文(前期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指导老师与实习基地的评价,就非常容易进行指标量化,保证了毕业实习的质量和实习过程的监控。

四、实证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于2001年设立并开始招生。目前,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已经毕业5届,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质、踏实能干的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环境科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从2001年开始,持续受到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化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基于国际化的视野,充分吸收全球一流高校环境专业办学经验,深入考察访问学习世界一流大学应用型创新性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践模式,切实解决了我校环境人才在实习实践培养环节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实习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见习设计、毕业实习和综合实践等环节。其具体改革以后的实习实践内容及学时如下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习实践环节(23.5学分)已经占总学分(160学分)的比例达到14.7%。徐志兵对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时通过改革实习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实习实践环节总计23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3.4%),有力地提高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实践能力,使得毕业生工作能力有极大的提高。张会民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发现增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43学分,占总学分的22.2%)有助于学生“能力强化”。我校的实习实践环节在改革后,其实习实践环节比重增加到14.7%,根据近几年的应用实践,这种“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践创新模式有效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应用性环境人才,他们已经在工作单位、研究所成为领导和研究的中坚力量。此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实践的模式加以推广应用。

设置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多元化,重视学生综合环境技能训练与综合研究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环境科学综合性实习实践,强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世界发达国家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突出的特点。我国环境专业实习实践却面临实习实践课程比重较低、研究性实践环节不足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环境专业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体系,建立并经过实践检验能适应我国高等学校环境专业“两模块、三层次、多元化”的综合型实习实践创新模式。新模式通过实习内容多层次、多元化的设置,明显增加了综合性研究型实践环节的比重,保障了创新型环境应用人才的培养。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环境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基地情况等,选择应用基础性与综合性实习实践模块。

参考文献:

[1]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80.

[2]张军民.基于地方特色的“专业实习”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63-65.

[3]杨海波,魏俊峰,裴婕.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9,(4):173-176.

[4]张俊华.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性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24-126.

[5]余顺慧,付川,来守军,何立平,任艺.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03):128-130.

[6]宋凤敏.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2,(1):129-131.

[7]余顺慧,付川.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6):185-187.

[8]黄智,李明顺,梁宇宁,等.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改进初探[J].高教论坛,2007,(3):110-112.

[9]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51(5):28-31.

[10]张杭君,贾秀英.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0,38(3):195-211.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9

一、重要意义

(一)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把握世情国情的重要手段

客观评价《纲要》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政策举措的落实情况,从而掌握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发展的影响,掌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二)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挖掘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

准确判断《纲要》实施不足之处及内在原因,从而找出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找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为制定针对性政策举措打下基础。

(三)做好《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明确政策导向的重要前提

全面把握《纲要》实施的总体情况,从而在长期发展政策框架内制定短期调控政策,在五年目标框架内制定短期计划目标,针对发展的新需要和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对策,为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全面性

《纲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评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执行不力之处。

(二)突出针对性

在全面评估《纲要》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重要领域开展深入评估,紧扣主题主线大方向的执行情况,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约束性指标实现情况、科技创新等核心战略的完成情况以及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

(三)突出定量性

《纲要》评估要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尽量使用统计数字说明情况,采用量化指标体系,使用规范统计数据,运用科学计算方法,形成量化评估结果。同时,也要使用文字说明思想、理念和政策。

(四)突出阶段性

《纲要》是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进行安排,期间国内外宏观环境可能出现大的变化,《纲要》实施也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要摸透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长远发展任务结合起来。

三、评估内容

(一)主题主线

《纲要》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科学发展推进情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是中期评估的核心内容。

(二)发展目标

对24个主要指标特别是12个约束性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指标实现的进度和未来走势。其中,对各方面普遍关注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耕地保有量、森林增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等目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任务

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等战略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其中,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重大政策导向,进行重点分析。

(四)政策建议

根据《纲要》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大国之间关系的新局势,研究提出“十二五”后半期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

四、评估方法

评估工作应当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个方面的作用。

(一)地方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区《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省级人民政府,抄报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加强对地区实施国家《纲要》的评估,依据发展改革部门制定的国家《纲要》实施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以及负责部门的单项指标考核方法,形成以各地区总分值为基础的2011年和2012年年度考核报告,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此外,将中央地方巡视组、转方式监督检查小组工作成果作为评估地方工作的重要参考。

(二)部门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的要求,对各部门实施国家《纲要》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报送发展改革部门。同时,制定“十二五”时期部级专项规划尤其是重点专项规划的部门,应当对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抄报发展改革部门。

(三)外部评估

组织第三方评估,发展改革部门委托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国际组织独立开展第三方评估,提出体现独立观点的客观性评价报告,报告摘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组织专家评估,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对总体评估报告进行咨询论证,论证意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此外组织国内外政界学界人员,举办每年一次的《纲要》实施情况评价高级别研讨会,听取各方面专家建议。组织公众评估,发展改革部门委托相关机构设计《纲要》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面向专家、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开展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总体评估报告附件。

(四)总体评估

发展改革部门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分别召开各地区、各部门评估座谈会,选择若干代表性省份开展实地调研,选择若干重要领域开展部际联合专题调研,组织部门内司局开展负责领域评估,提出总体评估报告。将总体评估报告及各附件报送国务院审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重要参考,制定2014年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编制“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五)评估结果

总体评估报告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送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编撰总体评估报告及各附件、地区评估报告、专项规划评估报告及有关调研报告,出版发行中期评估书籍,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释放政策信号。

五、能力建设

在做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同时,应当注重加强我国规划评估能力建设。

(一)建立评价机构

要鼓励发展市场化的专业评价机构,由发展改革部门发放规划评价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全国统一的规划评价机构库和专家库,评价机构组织专家组开展受委托的评价工作。同时,在现有科研事业单位如中科院、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院中设立评价部门,长期稳定地从事评价研究工作和监测工作。

(二)培养评价人员

环境设计专业调研报告篇10

项目名称:****项目

甲方:潍坊XXXX有限公司

乙方:潍坊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签订地点:山东省潍坊市

签订日期:20xx年6月21日

有效期限:20xx年6月21日至20xx年6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监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合同双方就《****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技术服务,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由双方共同恪守,甲方委托乙方进行技术服务的内容如下:

一、标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为掌握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及建设期和投产后对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潍坊XXXX有限公司委托潍坊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环保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要求,编制完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甲方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合同签订及预付款后70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总量申请版,如甲方不能及时向乙方提供环评所需资料及经费,则评价进度顺延。

三、主要协作事项

为保证乙方有效进行技术服务工作,甲方应当向乙方提供的工作条件:

1、甲方应向乙方准确提供与工程有关的基本情况资料(工程概况、企业简介、总平面布置、资源、能源的储运、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污染物排放参数,污染治理措施等)及与工程有关的专业技术资料(周围环境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社会情况、工农业情况、土地利用规划等)。

2、提供环评执行标准的批文批复和总量申请指标确认书;提供经发局(委)的项目立项(备案)文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乙方负责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如污染源调查;用水、用电、供汽等证明;污水处理接收证明;固废(危险废物)处置协议等)。

4、甲方负责提供公众参与调查材料。

5、甲方应为乙方现场踏勘、环境现状监测提供方便条件。

6、合同签订之日起实施,由甲方委派专人同乙方项目负责人协调落实。

四、技术资料的提供和保密

双方均应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对对方的资料及文件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项目外的其他建设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泄密方承担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五、验收标准和方法

由乙方协助甲方将编制完成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复。乙方将负责根据各有关部门、专家组的意见,修改送审版环评报告书达到质量要求。

六、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xx]12号),该项目技术服务费总额共计人民币壹拾捌万圆整(¥180000)(包括监测费,不包括会务费、专家评审费和评估费)。合同签订后预付人民币玖万圆整(¥90000),报告书通过专家组评审,报告书(报批版)完成后付清余款。

因工程内容导致环评内容改动较大的,甲方要求评价时间加急等其他特殊情况,评价经费另行协商。

七、合同生效及其他

1、环评期间遇到的其他相关问题,双方协商解决。环评涉及的项目名称如需修改,在报告书、报告表完成前由甲方及时通知乙方进行修改。

2、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一式贰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

3、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名称(或姓名)潍坊XXXX有限公司(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