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意识十篇科技创新意识十篇

科技创新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07

科技创新意识篇1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每年的科技节中我都能开展一个科技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前,一定要认真选择材料,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家的具体事例等材料,并对材料加以提炼,为讲座做好准备,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观念,知识就会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绳索。创新意识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教学中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做的事。

科技创新意识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奖助体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内逐步开展实施,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这一国内高校共同探索的主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有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科学院以奖助体系为牵引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仍在继续改良奖助体系制度。可见,高校奖助体系建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整个系统中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次社会调查以郑州大学为例,了解高校关于科技创新的奖助体系建设现状及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发现了以下问题:

其一,相关竞赛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功利性较强。“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接近四成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相关竞赛,或对其根本不了解,仅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其中,且相当一部分科技研究活动都是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课题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其二,科研奖助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调查发现,郑州大学绝大部分院系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过程的具体支持措施,仅对竞赛获奖项目及人员进行象征奖励和综合素质测评加成。小部分院系仅对相关项目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

其三,学生成果多为突击,缺乏指导教师。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竞赛作品均是在参赛前一个月内突击完成的,缺乏长期调研和实验研究。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老师指导是普通学生不愿参与相关科研创新项目或竞赛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创新奖励体制本土化、平民化,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

在国家相关科技创新的奖励体制下,针对本学校的相关情况,综合考虑师生互动程度、学生主动性、学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将创新体制本土化,更加符合本校的现状及本校现有的发展状况,并对将来的发展起到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奖励机制平民化,覆盖全校所有师生,群众基础雄厚,从上到下,逐级覆盖,分层实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整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发地,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存在很多问题,科技资源与国家的高科技需求还未形成有力的对接。高校重点实验室需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资源,调整现有重点实验室结构、布局,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使用、考评的新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以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和模范,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进行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并逐步扩大基地的影响,从而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承载体。

第三,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兴趣

依据各院系学科特色,体现科技创新。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提出新的培养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开设独特的创新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与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开展学术论坛等益智益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创造中,用专业兴趣引领他们坚定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第四,建设特色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科技创新意识篇3

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是高新技术产生的主要源头。大学科技园肩负着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使命,将成为创新资源的聚合地、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我国大学科技园群体始建以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速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伴随着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学科技园也将迎来一个自我创新、自我调整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大学科技园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园区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创新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对推动大学科技园朝着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活跃的创新源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和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鼓励发展高新科技、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倡导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将科技资源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992年原国家教委、原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设立了79个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决定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小组,着力扭转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同年科技部、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大学科技园建设要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由此可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始终是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职能。据统计,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研发机构数量已达1123家,科技成果转化数量4947件,其中依托高校成果转化数量2985个;入驻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4584件,比上年增加1371件,年增4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71件,比上年增加960件;已授权专利2339件,其中发明专利1002件,比上年增加242件;购买国外技术专利38件。这些数字表明,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参与自主创新以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参与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和科技园区的角度来分析其中主要包括:

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已达67万人,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研发机构5090个,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2万余项。但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主导下,许多科研项目从立项时就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实际需求,也没有明确设定成果转化评价指标,而且缺乏企业的广泛参与,导致科技人员普遍存在重立项轻质量、重基础轻应用、重纵向轻横向、重论述轻研发的现象,因此我们的许多科研成果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实验室阶段,转化应用的可行性非常小,市场利用价值很低。

产学研各主体没有完全形成有机互动的有效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各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通畅、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国有资产处置、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岗位考核、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分配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管部门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受到限制,科技园促进成果转化的努力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其中由于某些高校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有些成果转化的周期过长,无法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能力和诚信度受到质疑。

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法律法规是国有资产处置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产生的科研成果为学校所有,属于国有资产,即便是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产生的科研技术成果,也有部分权益属于国有资产性质,这部分国有无形资产如何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进行真实评估、合理融资甚至公平交易,国家尚没有法律条文给予明确规定。因此许多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一旦涉及此类问题,多半会因疑惑而止步,或采取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导致错失良机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同样备受关注,由于我国在社会法律意识、法律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参与成果转化的各方都或多或少地对技术成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合作方的诚信度存在疑虑,真正的技术持有人无法在市场环境下有效保护自身权益,虚假的技术成果给投资人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都将破坏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诚信环境,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

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将大学和社会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局部环境,推动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但不同的大学科

技园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依托的大学实际情况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其发展模式和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些园区过多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收益,过多依赖政策优惠和地方支持,淡化了自身能力建设和园区核心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国外科技园区相比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在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阶段依靠土地资源和政策支持赢得先机无可厚非,但在稳步发展阶段应更加注重自身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人才,成功转化更多的科研成果倾注心力,使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大学科技园的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运营需要一支敬业心强、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市场运营能力的管理团队。从目前科技园自身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科技园还没有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园区缺乏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评价、市场策划、完善中试、整体包装、企业管理、产品推广的参与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很低;有些大学科技园战略合作资源匮乏,缺少一批能力强、信誉好、善于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导致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差,专业化服务不规范、项目少、程度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上世纪末,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确保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将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详细的科技发展规划、产业化计划以及全面务实的优惠配套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包括:政府负责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引导,以国家宏观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指南对本国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积极倡导和推动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并且提出除基础理论研究以外,高校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化为前提和最终目标;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承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突出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并帮助企业自主研发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确保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鼓励非政府资金参与科技园区的基本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市场资本进入科研领域,倡导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等。

从这些措施不难看出,发达国家在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贡献率、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自由竞争、制度保障的社会机制,这种机制产生的经济效力和社会效力非常明显,主要包括:

实现创新主体多元化,发挥众多主体优势,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实践;强化资本的纽带作用,使优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源头;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忧患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法律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为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向多样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等。

此外,西方经济学界也从理论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创新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关系:产业链理论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纵向流程上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进行了划允产业集群理论针对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内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特征,从横向对参与产学研的主体进行了集聚和整合;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从推动新技术新知识产生、流动、更新、转化的组织网络和制度框架的角度,对构建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探讨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等。这些理论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开展产学研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抓住机遇,完善大学和科技园自身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使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大幅度提高”。近期,科技部主管部门就如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问题再一次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着眼于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距“十一五”结束还有两年的时间,大学科技园应抓住机遇,结合《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要求,从优化创新环境、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入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在以下重要环节上有实质性突破,推动全国大学科技园向前发展:

1,加强理论研究,根据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和需求寻找规律,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易于产业化为目标,打破科研、中试、转化等环节相互独立、互不交叉的传统做法,探索建立“项目―中试―转化”三位一体的“大科研”管理体制和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的技术评估、成果交易、风险投入、贷款融资、商业策划、管理决策、合法退出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为维护成果持有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保障。

3,探索多样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包括采用科技成果“有偿试用”或“期限租赁”等做法,降低前期投入和技术、市场风险,吸引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有效盘活学校的无形资产。

4,调整教师岗位聘任考核指标和人事管理制度,靠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参与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5,拓宽工作思路,利用自身掌握企业、市场信息的优势,更多地参与高校横向科研的组织实施,积极为企业与高校的相互合作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提前进行跟踪,适时参与市场引导、商业策划、中试投入和企业融资,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6,吸引更多的校企研发机构进驻科技园区,利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则的作用化解以往难以化解的矛盾,激活优势资源,使各创新要素能够发挥更好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作用。

7,积极寻求业内合作,特别是加强科技园与科技园、科技园与高新区、开发区的强强联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支持和持续发展空间。

8,努力打造一支事业心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科技园运行管理团队,提高园区的政策运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园区创新环境建设。

科技创新意识篇4

【关键词】创新的意识;科技教育的目标;立足学校实际;从生活中做起

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农村学校教师,在把科技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的时,在战略上从大处着眼,要充分认识创新的时代意义和迫切感,在战术上从小处着手,从改变教育理念做起,立足实际情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做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平台,不求学生有惊天的创新伟业,融创新意识于学生的血液之中,力求学生从小就具备创新的意识。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

创新的基础在教育,科技教育创新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创新的问题,而是很多教师缺乏进行教育创新的意识。他们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中,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为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是当务之急。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爆发时代、网络时代,师生关系由授受关系转为讨论关系、交往关系。教师“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为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营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更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培养他们对自身努力的肯定和信心。创设和谐、自由、安全、宽松的创新教育的环境的责任在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

二、立足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以生活为基础,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我们农村学校,不管从硬件到软件,与城市学校相比是有巨大落差的,要像城市学生那样进少年宫、走科技馆、访科学家是基本做不到的。那么我们应怎样来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呢?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过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朋友的太太,因为小孩子把她的一个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在大怒之下,把小孩子结结实实打了一顿,于是行知先生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我们要从生活中找源泉,“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以生活为基础,降低创新的门槛,撕去创新教育的“神秘化”外衣,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在动手动脑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我们教学生进行折纸游戏练习,一张张普通的纸变成能飞的鸟,能飞的飞机,变成小猴、小鸡、小船,这难道不是创造、创新的杰作?橡皮泥和陶泥是最容易买到的物品,学生们通过它做成了无数千姿百态的作品,这其中无不蕴涵着创造创新的灵感和火花。日常家里的废旧用品,如茶叶罐、洗发液的瓶、硬纸盒、香烟盒等等,都是创造、创新的好材料,我们辅导学生进行利用废旧用品制作建筑模型的活动,通过不同的外包装壳的组合,精心设计制作,涂上理想的色彩,一件件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模型坐落在绿色环抱、鸟语花香的宜人环境之中,学生的创造欲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由每一所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定的。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时遵循两个原则,即一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我校所处地是一个电子制造发达地区,相当部分的学生家长是电子厂的职工,耳闻目染,好多学生对电子技术有兴趣,所以我们以电子制作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科目,学校在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抓了以下几个环节:①指导学生确定选题;②组织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活动方案;③组织研究,落实方案;④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⑤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如我校几位老师分别指导本班学生确定和开展了《家用电器待机耗电的调查》、《LeD灯与节能灯的亮度和耗电对比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都体现了一定的课题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几年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自动电子生产流水线,参观电器制造厂,请工厂技术员介绍电子元件的作用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校的电子制作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制作了声控小电扇,声控电灯、光控电灯、生日电子卡片等,在省青少年电子技师电子制作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了全省最佳制作奖,一等奖、二等奖,连续几年荣获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四、网络是农村学校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免费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由于自身的特点反映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实现了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化,同时,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其信息量大,时代性强,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电脑在我们农村也具有了一定的拥有量,几乎每个学校都建有电脑网络教室,所以,利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进行创新教育是可行之举。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网学习。教师先确定每一个阶段上网学习的内容与目标,然后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去上网浏览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并在下一节的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既提高了上网浏览的效率,又避免了学生进了网络教室偷偷玩电脑游戏的弊端。学生在网上了解了近几年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情况,从中开阔了眼界,激发拉自己的学习和创新的欲望,现如今我们的学生熟知的科普创新类网站有:http://.cn(江苏公众科技网)、http://.(aSt321中国科普网址大全)、http:///(科学大众)、http://.cn(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网)、http://(中国科技教育资源网)、http://.cn(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数十个。由于科普、创新教育的介入,学生在上网时已养成了自觉浏览科普网站的习惯,不再一味的玩网络游戏,使学生学会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在我们农村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要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学校现有的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生活教育做起,不求学生有什么大的创新伟业,融创新意识于学生的血液之中,力求使学生从小就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欲望,待将来长大成人后成为祖国建设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

[2]《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3]《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总理的讲话》

[4]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出版

[5]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出版

[6]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http://

[7]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00.3

[8]谢劲松.《创造力与教育观念的变革》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9]吴红英.《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湖北省宜都市教科所

[10]张燕贞.《创新教育呼唤现代陶行知》(汕头市金园职业学校)

[11]《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技创新意识篇5

关键词:科技馆;创新;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66-001

科技馆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具有新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一、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是以展览、培训、实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体,其中展览教育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科技馆工作人员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科技馆这个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结合科技馆的特点与优势,完善已有的,并开拓新的教育形式。

2.教育形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为科技馆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使科技馆教育形式从单一展览教育发展为包括科普旅游教育、科普剧、科普影视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形式。科技馆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改变已往的教育活动方式,使观众从被动的看、听转为主动的观察、思考、动手与探索,以达到其真正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使观众真正了解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提高观众科普教育的受益程度。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继承则是继续做前人留下来的事业,两者是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的摒弃和完善。

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普内容和形式

科技馆在从事科普活动中,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必须注重科普活动的交互性,在科普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抓住公众的心。

1.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

例如:利用“神舟”5号载人火箭顺利发射成功这一事件,向公众介绍航天飞行的基本知识和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另外,结合国际性和国内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科普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等,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营造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利用名人效应搞科普

例如:江苏科学宫曾经组织的“大小院士见面会”活动,邀请几位著名的科学家与青少年畅谈,其意旨是让青少年与这些著名的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树立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

3.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于旅游休闲之中的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

科技馆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将科普融入休闲娱乐之中,既满足了旅游者修身养性,又使他们在休闲之中了解科学知识。这无疑充实了旅游的内涵。

4.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合作,宣传科技知识,扩大科普范围

如与江苏电视台少儿频道《聪明大发现》栏目合作开展科普宣传。

5.开展馆际交流,邀请国内外优秀科普展览在科技馆展出

如:江苏科技馆与浙江舟山海洋科技馆合作,引进该馆500多件海洋生物标本及相关图片资料,在我馆展出一个月,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朋友前来参观。

6.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科技动手园地,组织交流,讨论问题,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如:江苏科技馆《科学小玩家俱乐部》与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航模、船模比赛等活动,这样既不断丰富科技馆科普活动,又鼓励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三、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技馆人担负着科技传播的重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根本。

1.营造一个培育创新型科普人才的良好环境

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原因,在科技馆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还普遍欠缺。首先是创新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我国高等教育严格分科、分专业的影响,知识面相对狭窄。这样的科普队伍很难满足现代化科普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方面,科技馆一定要打破旧的科普运行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1必须改变过去仅重视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忽视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培养的状态。加大对科普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各类短期研修班进行计算机、外语、经济、法律、教育心理学、科技知识等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他们广博的科技知识水平和二次学习能力。

1.2建立完善高效的创新机制,引进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宽松环境。对创新的科普成果大力宣传,敢于表彰和奖励。鼓励、调动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展品和探索新的科普项目的积极性。

2.科技馆人应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除具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外,最根本的一条是每一个科技馆人都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

2.1加强学习,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自觉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2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随时注意身边的事情和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利用和开发身边事物与科学知识的联系,从中提取可能蕴含的信息。培养敏锐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科技馆科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社会性。

科技创新意识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

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

、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廷忠.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探索,2001,18-19?

科技创新意识篇7

关键词:创新科技战略趋势

abstract:theinnovationisanationalprogressivesoul,isthenationalprosperousdevelopmentthedrainlesspower.nowthesocietyenterstheeraofknowledgeeconomy.theeconomicgrowthandsocialprogresscomparedreliedontechnicalatanytimeinthepast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hisarticleauthorelaboratedscientificinnovation’smeaningandtheprinciple,aswellasitsstrategyandthestrategy,showedstrengthensthescientificinnovationthenecessity,andsummarizeditsdevelopmenttendency.

Keywords:innovationScientificStrategytendency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1.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新什么,就显得非常。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2.科技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约略地理解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将环境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和融入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的趋向和大小也越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哪种环境和什么要素对于各个科技人员、科研机构或组织的创新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转贴于

3.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竞争的社会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资金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这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入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5.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科技创新意识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普及型创新教育

[1] [2] [3] 

活动:这是第一层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科技创新意识篇9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1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当前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人文素质教育在现如今的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人性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使用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手段,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进行有效的传授,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史、哲、艺等方面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气质和修养,对人文修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得人类文明发展成果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世,以及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正确对待[1]。

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进行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因而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思想、语言以及道德等方面。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受教育主体的人文知识素养,这是受教育者获取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到对不同层面的教育,比如说人类意识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使得学生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和磨难的时候,采用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应对[2]。

4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能力创新的影响

4.1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

科技创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当然,仅仅依靠掌握到充分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还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而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包含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知识结构,需要对多种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同时还需要对人文知识进行有效掌握。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够给大学生充分学习人文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让大学生们在文、史、哲、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并且为学生们获取良好的科技创新知识创造条件[3]。

4.2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和困难的阶段,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想要在困难的情境下坚持自身的方向,就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精神作为支撑。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逐渐培养起大学生良好健全的科技创新人格。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思想上的渗透,让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对于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4.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科技创新思维,只有将自身掌握的丰富知识逐渐转化为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有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要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众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传授,通过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升华人文思想,并积极运用这类思想对人文知识进行内化,这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由此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5]。

4.4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能力和试验技巧、新型技术工艺的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展示表现能力等。大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技能,这也是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技能较为重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们的这些技能进行培养,但不容忽视的是,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就对与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拓展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体系,但是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和意义。如果大学生针对较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水平掌握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到其对更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很大部分上都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推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采用积极手段进行改进[6]。

5结束语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走上正确的科技创新道路。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是丰富大学生获取科技创新知识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格的重要方式,还体现在了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思维,以及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汪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0

[3]林万成.基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51-52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4):49-50

科技创新意识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培养路径;人力资源

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但从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着手分析,从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继续教育培养等层面展开研究,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科技创新人才的涵义

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概念上,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与创新人才的结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创造力、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2方面的资格条件。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是随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普遍较高,还实现了人才结构的优化与人才机制的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人才数量较大,相对而言,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快速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但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阻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存在高层次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等问题,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的人才较少,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国家竞争力。③产业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人才企业研发队伍还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研发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自主研究需求,且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我国高科技产业研发能力依旧较弱,弱势十分明显。

3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

3.1自我培养

自我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的原则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统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意识到终身学习、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需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培养中注意政策与国家方针需求,并以此为准绳,自我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②需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2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是系统培养的主要手段,培养效果较佳,但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阶段。学校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源头着手,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铺垫,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②注重大学教育。大学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各大学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完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内容,从而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③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与国家需要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3继续教育培养

继续教育十分重要,一次性教育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结合时代特点,无法与时俱进,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培养十分重要,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知识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继续教育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继续教育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企业建立自己的继续教育机构,加强知识培训,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能力与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②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达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十分重要,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理论实践结合培养的关键主要在于加大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企业可以与高校密切结合,高校负责知识讲解,企业负责实践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正处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实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刚.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群言,2014(04).

[2]李红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

[3]陈艾华,吴伟,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

[4]刘志宏.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的战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