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改革策略十篇课程改革策略十篇

课程改革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18

课程改革策略篇1

一、“移植”,还是“借鉴”

在美国等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虽然他们的高职课程仍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无疑已在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从80年代算起,在起步上就比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由于人们看到在科技和生产管理领域内,发展中国家常常采用技术引进的策略,以便越过漫长的实验与探索过程,直接将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移植”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故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界也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可以仿照技术引进策略,直接“移植”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甚至引进全部的高职课程材料。这种主张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在移植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后也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至少对以往一成不变的单一传统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冲击。

但是我们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来说,“移植”并不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其原因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它作为正规高等学历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是国家学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学制体系不一样,“移植”进来的高职课程很难保证能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课程,乃至与初、中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之间合理衔接。其二,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而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劳动就业制度不一样,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和社会化职业分工程度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高职课程在体系结构上就很可能不宜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其三,各国各地区对技术型人才所制定的具体规格要求不尽一致,例如同样是培养技术员,有的国家用初中后的学制,有的国家用高中后的学制,有的国家则干脆规定为是在培养技术工人基础上进行的继续教育学制;对技术员所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差异也很大,相互间很难比照对应,容易在人才使用和评价上产生不合理和不公正的现象。其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目标的确定和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手段的选择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和传统习惯上的特点。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与我们的巨大差异,因而他们的高职课程中的某些内容、结构以及课程观方面的价值倾向就不一定适用于我国。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虽然是技术教育,但技术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技术,技术教育的课程也不能等同于技术成果。高等职业教育与各国独特的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及其国民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高职课程缺乏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我们这样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可移植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课程在内容、结构和观念上都经历着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是有连续性的、不可跨越的。如果我们在空间上直接去“移植”发达国家的课程,意味着割裂了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一段连续的课程发展历史,这一方面可能造成“移植”过来的课程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导致高职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适应,而且造成在教学设备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最终在课程的实施中产生许多问题和困难。在这方面,50年代初我国全盘照搬苏联经验的教训,相信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主张采用“借鉴”而不是“移植”的策略。所谓“借鉴”不同于“移植”之处在于它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吸取国外高职课程中的合理成分加以改造,以适合本国的国情。当然,“借鉴”并不排斥直接采用原型中的某些具体方法。这种“借鉴”策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关于改革本身的成功做法;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高职课程模式和考察开发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前者可以使我们的改革少走弯路;后者则可以优化我们的改革方案设计。

事实上,“借鉴”不同于而且优于“移植”之处还在于:“移植”只能照搬某国的某一种模式,从而既照搬了它的优点,也照搬了它的缺点;而“借鉴”则可以广为吸取各国的各种模式课程的优点和长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借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正是高职课程为迎接未来技术更高、更快发展的唯一源泉。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已成功地采取了“借鉴”策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借鉴了加拿大的CBe/DaCUm模式,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借鉴了英国的“课程单元”模式,上海市仪表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则主要借鉴了德国建立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一级培训基础上的技术员培训二级培训课程模式。

二、“突变”,还是“渐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当然归属于教育改革的范畴。

美国学者马克·汉森在《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一书中将教育改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震式变革”,另一种是“渐变式变革”。所谓“地震式变革”选择的就是“突变”的策略,这种策略试图全面、迅速地推行一项既定的改革方案。换言之,“突变”策略就是追求“一步到位”,企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理想的改革目标。运用这种策略所实施的改革风险是很大的,如果改革成功,其收益当然就很大;但若是失败,则损失将十分严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由于涉及面相当广,不仅要涉及课程设计、教材编选、教学设备,还要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因为长期以来,师生双方都习惯于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课程模式下进行教与学,如果一下子改变传统而代之以彼此都比较陌生的新东西,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进而形成排斥感。在实践中,可以说没有什么比人们心理上的排斥感更加阻碍改革的进程了。

因此,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该采取“渐进”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特点,一是在时间上“分步到位”地达到最终的改革目标;二是在空间上“由点及面”地逐步推广改革的方案和成果。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证明,在教育改革中采用“渐进”策略是比较适合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的,比较容易使改革取得成功。美国学者史密斯和基思在《教育革新剖析》一书中曾精辟地阐述了“渐进”策略,认为“这种策略包含:①较低层次的不确定性和极少脱离本意的结果;②减少时间方面的压力;③拉大重大变革的间距;④限制有关变革的决定;⑤减少对资源的要求。这种策略会使最初的目标作为成功的可能性逐渐增长的自然结果而实现。这样反而增大了造成有利形势的机会”。

归根到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够采用“渐进”策略,还是由它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具有的职业适应性和高技术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渐进性所决定的。试想,如果技术型人才缺乏对特定高技术职业领域的适应性,他们就必须在学校里接受全新的高技术课程学习后才能从事高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而如果高技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得以迅速地普及和推广,就更加迫使技术型人才全部要接受高技术课程学习,那么这样“渐进”策略可能就行不通了。

三、“自流”,还是“调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热潮方兴未艾,高职的课程改革更是成为热中之热。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动因并不都是源于自觉地意识到这是高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的动因可能来自于各校为了提高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有的动因则可能来自于学校的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因此高职的课程改革往往处于“自流”的状态。这样的改革,从目标制定、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工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可能都是属于自发性质的。当然从理论上讲,“自流”也不失为一种改革的策略,它至少可以减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改革的工作责任与压力;而在某种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这种“自流”还会对调动各校改革的积极性起到有效的作用。然而“自流”策略的最大弊端,一是在新课程的开发、设计等方面会造成低水平重复,浪费人力和物力资源;二是在旧课程更新方面,由于纵向缺乏理论指导和咨询服务,横向缺乏信息交流和相互合作,使课程更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缺少创见;三是因新课程实施后缺乏可靠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很可能会忽视实效而使改革流于形式,甚至反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更谈不上适应高技术发展这一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了。

我们主张,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宜采用“调控”策略。这种策略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方面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还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协同有关高技术企业集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美国,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始终是由其教育局USoe领导和组织的。USoe在签订合同的保证下,组织专家不断开发适应高技术发展要求的新课程方案计划、课程材料,或者不断修订原有的“课程指导”;一些如iBm公司这样的大型高技术企业财团,也在资金、设备方面对改革试点院校予以大力支持,从而使改革稳步发展,真正取得实效。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之所以采用“调控”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改革在操作上的复杂性和成本上的昂贵性所决定的。这是因为,如果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实施详细的价值分析,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全面实现模块化,在课程观念改革方面真正做到吸取各课程论流派之长,那么在课程方案设计和教材编制等方面的工作可想而知将变得异常复杂,加上因要有效地推行全新的课程需添置更多的教学设备而使得改革成本变得十分昂贵。因此,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宏观上作适当的调控是完全必要的。有了调控,就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各高职院校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并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至于采用什么样的具体“调控”策略,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所提出的实施校际联合改革、宣传和信息服务、校长和教师培训、资源共享、配套改革、课程研究、交流和推广、奖励性推动、行业牵动等9个子策略,完全适用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高职课程改革的调控。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课程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使改革走上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比较稳妥的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勤:“面向高技术发展的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现代职教课程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黄克孝、严雪怡、沈勤:“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课题总报告”,《职教课程改革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课程改革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课程改革;困境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阶段课程改革面临的实际困境分析

1.师资队伍水平相对薄弱

首先,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观念较为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和方法也较为老旧,使得他们不能快速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其次,小学教师的师资结构较为复杂,过去提倡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过多,在接受全科教育方面极为不均衡。例如,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公招教师不是师范专业等,这些情况都使得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落实。最后,薪资水平的差距使得一些小学教师可能会产生职业懈怠以及职业意识相对较差等情况,如不少教师想方设法“病退”或转行,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流动性,使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下降。[1]

2.传统教学中实践效果不足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较为好动,并且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还要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特点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和家长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传统课堂教学过于保守和拘谨,学生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加之实践活动的不足,使得教学活动不能和理论产生有效的联系。迫于家长的要求,小学教师过于重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实际情况,使得小学课改面临一定的困难。

3.课改力度不足

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相比以往的教材来说,现行教材难度有所下降,但其内容涵盖范围却扩大了不少,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教材这样编写的意义,使得在教材挖掘方面还有一定不足;加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长时间如此,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这也与新课改目标不相符。[2]

二、解决小学课改困境的有效途径

1.增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第一,使学校领导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对小学教师加大培训方面的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学交流活动。比如,示范课、讲座、教学理念培训、新课改培训等,让小学教师能通过培训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二,可以通过有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升小学教师的准入水平,提升其整体素质,确保课程改革理念落到实处。

2.对小学课堂进行良好的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对小学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已经不再是难事,因此,小学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践活动加以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实行艺体学科走班制等,对课程和课堂进行优化,使学生能真正地从中获取知识。

3.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的完善应包含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引导家长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众所周知,良好的课改评价机制能够推动课改的有效落实,还能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保证小学教育水平稳定发展。此外,还需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评定,使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课改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促使学校更好地推行小学课改,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刘德全.关于小学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105.

课程改革策略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策略

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的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体育教学的成败,关键在课堂。我就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以抛砖引玉,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位学生而言,是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1)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对疲劳的抵抗力;(2)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4)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一些弊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茫然,学生亦然,场地器材条件差,加之天气等原因,体育课如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教材则抛在一边,无选修课与素质练习课,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策略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改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2.淡化学科界线,谋求学科整合,开发利用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各学科不可分割。把体育教育延伸到美术、音乐、书法、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中去更好地激活体育的教育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自己的优势、劣势。有的学生缺乏活动的主动性,但艺术感好,能用画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最快乐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说不出活动的所以然,可能用文章记一下次难忘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能用他美妙的歌喉唱出他对活动的感受;有的学生能挥毫泼墨用满腔热情抒发出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要通过一些活动,把各学科教师发动起来,为体育教育各尽其能。

3.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和谐发展。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来增强体质,愉悦心情,进而掌握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基础,并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只有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拓宽教育思路,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调剂情绪,娱乐身心、锻炼意志、促进交往、增进友谊。

4.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衔接,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家庭和社区是小学生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场所,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家庭和社区可以弥补学校体育教育在时间上的不足,同时为体育教育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器材,在健身的同时还可以联络与家人及邻居的感情;学校可以为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引导学生改掉业余时间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准确示范,精辟讲解。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示范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他们都渴望能观摩到老师精彩的动作示范。因为正确的动作示范会深深吸引学生的练习欲,刺激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加快掌握动作技术。动作示范不仅仅要注意多方位,示范前,还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精辟的动作要领讲解示范,学生听起来易懂、易记,也抓住了练习的重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管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阻力,但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将不可逆转。体育课程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全面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标志。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小学体育教学实习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为指导,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

课程改革策略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如何更加合理的开发幼儿阶段的学生智力,让他们在幼儿园度过一生中智力开发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每所幼儿园以及每个幼儿教师的所努力的方向。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自身素养。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将相对统的教学方式所代替,因为其已经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幼儿学生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但是,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使用,如多媒体,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虽然幼儿教师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存在一部分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教学活动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课堂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使用多媒体而制作课件,没有“物尽其用”。因此,为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明确每次上课的教学目标,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学习,优化教育理念

幼儿园应该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其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和如何管理课程、如何评价课程等方面都具有先进的理念。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组织全园幼儿教师学习,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熟悉教材内容,参加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学术会议或专家讲座等,以此不断学习课程改革中最先进教学理念。此外,同一年级的教师要经常开展集体备课,针对各自年纪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使缺乏经验的教师在短时间内抓住教学重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幼儿园办园过程中,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针对各自幼儿园的特点打造符合自己的校风,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明确自身的办园特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以教师良性发展为辅助,明确幼儿园的人才教育观,在尊重学生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全方位培养与个性教育并重,积极探索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学难题。

三、课程整合,提高效率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课程文化再创造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全部课程体系的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也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前期利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新教材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2]。1.整合学生的情感经验作为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一线教师,已经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教材规定教授的内容上,而是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将相对封闭的课程内容转变为较为开放的形式,尽可能的将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时刻关注他们的需要。如:在名为《我喜欢》的主题活动中,小班幼儿可能还未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也和老师保持较强的陌生感,严重的还会出现哭闹的现象,针对小班幼儿学生的表现,老师就应探讨如何应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依赖。在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幼儿对味道香甜的糖果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此种情境下糖果就成为整合幼儿情感的教学资源。2.整合幼儿互动的环境幼儿对生活中环境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幼儿对环境敏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周围环境,尤其是大自然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学校应该在教学课程中提供适合幼儿学生的动态环境,这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1)善于利用身边的生活环境。依据课程的内容并结合身边的生活环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如在一些幼儿园开展的《买水果》活动中,可以先让学生知道幼儿园附近哪些地方可以买到水果,然后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周围的市场购买水果。通过引导学生走入身边真实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认识程度,为以后长大逐渐步入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善于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在主题活动《秋天的景色》中,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说教和讲解,可能会导致学理解比较片面,不能深刻体会到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老师教学应该不止在课堂上,大自然也是一个天然的教室,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感受落叶归根,瓜果成熟等自然变化,让学生看到树叶飘落就知道天气会逐渐变冷,瓜果变色就意味着成熟,让幼儿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全方位的感受环境的变化。3.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喜好和意愿,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如当幼儿园所在省市举办一些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时,学生就非常关注这一话题,老师抓住这次机会就会把相关内容与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倡导学生积极运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会制作相关内容的宣传板报。

四、开门办学,家校合作

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所言,家长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与学生家庭交流与沟通,将家庭作为教学资源整合到学生课程规划中来。幼园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筹备阶段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建言献策,可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查找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这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也节省了教师查阅大量资料的时间。之后家长可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参与设计的主题活动现场,一起参与亲子互动游戏。家长亦可在家帮助学生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对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学生家长也可以不定期走进课堂、走进学校,和孩子一起度过一天,亲身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体验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拉近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的距离,有助于家长了解教材使用、课程安排与实践活动等情况,有助于学校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实施开门办学能够有效弥补学校在幼儿管理上的不足,对深化课程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课程改革策略篇5

1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广告与营销的融合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3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2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4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小结

课程改革策略篇6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并未产生足够的重视,各种状况都说明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处境比较尴尬,有人将其称为中四语文,这其实不难理解,他们认为现在的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无异,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延伸,所用课本多为文选,可能只是内容涵义上加以深化。高职语文的身份是公共文化课程,但是定位却很模糊,院校开始语文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然而实际情况是该课占时比少,学生又比较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正因如此,单纯只靠一门语文课就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并非易事。此外高职语文课程重视自身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较少,这就将自己封闭孤立起来,延续了基础教育的风格。这种情况与当下职业教育的目标相违背,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况。高职语文教学在教育方式方法、教材选定、基础设施、考核评定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如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正因如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升级势在必行。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定位不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旧不明确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和性质,甚至有些院校将语文课程列为选修课或者干脆不开设该门课程,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人希望通过高职教学将学生培育为杰出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可以熟练一种或者多种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发挥自身的才能本领,也许该方法短时间内效果不错,但是对于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学生只有掌握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二)教材老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国家多数高职院校教学思想封闭、观念传统,所用教材毫无新意可言,而且在高职院校成立之初,主要把教学经历和目标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不重视语文课程等传统公开课,甚至没有标准和依据来构建语文课本的框架。经调查研究发现,高职语文教学没有标准的大纲,更有甚者并不清楚语文教学的目标,此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精力与金钱。此外,课本的编写也有很多错误,许多疑难问题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被收录到课本中,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

(三)教育方式落后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方式传统老旧,观念陈腐,对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明朗。诸如学生生源、所用课本、教学设施与资源、教师素质与能力等都会对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困难度。而题海战术、填鸭式、灌入式等模式和方法不但不能帮助院校达成育人目标,反而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创新、研究与实践精神备受打击,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职业技能再深造与创业热情。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摒弃传统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西方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彼此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语文教学是母语的范围,本质是基础教学的基石,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老旧的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意义,落实针对性强的语文教学,为学生良好的人生发展做出贡献。

(二)科学、合理的挑选教材

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地选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性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本中多增加些细节的描述,讲述作者的内心想法,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例如作家韩愈的《师说》,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教和学的关系,对韩愈在中国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做一个全面的剖析,使学生体会到感性与理性的对决,感受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灵活多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讲述课本的寓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的真实内涵。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明确高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不再是为了高考拼搏的中学生,他们没有任何升学压力,因此也没有任何动力可言,所以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然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中,有讲授法、串讲法等等,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等。在生活中,还要采用各种课程,对这些课程的二次开发不断完善。很多学生认为,语文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教材的内容比较严肃,很多人高高在上,不太具有亲和力,而大学的生活氛围是十分轻松的,因此同学生们的生活相差比较远。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除了教材之外,在生活中也充满着语文,这些语文材料有报刊、影视以及网络等等,使得语文教材能够具有生活气息、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情趣。

高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改革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方向,不仅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还要对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严格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努力找寻高职语文教学新的方法,为早日实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燕.对高职语文课程转型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

[2]李霞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张泽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天中学刊,2008,(02).

课程改革策略篇7

一、“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揭示目标、指导自学、自主学习(当堂检测)、点拨启发、当堂巩固.

(一)揭示目标

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明确自学内容、自学方法和自学要求.

(1)查找相关的资料故事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预习和课堂的小组讨论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掌握行星的运动规律.

(二)指导自学

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1)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2)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3)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自主学习(参照书p33科学足迹)

1.古代关于天体运动的两种学说.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课堂研讨(小组讨论交流)

核心: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1)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椭圆轨道定律,是从空间分布认识.

即:所有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轨道.

太阳在轨道的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是从速度大小认识(如图1)

由图1可知面积aoB和面积CoD相等,则行星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和从C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是的.

你能想到更多的信息吗?行星在哪里运动的更快?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请把大家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3)开普勒第三定律

告诉我们一个公式.

其中k是常数,与无关,只与太阳有关.

通过式子可知椭圆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行星的公转周期就

.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教师对发现的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三)自主学习(当堂检测)

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用题来检测,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1)在全体学生练习的同时,可以让中等偏下的学生上黑板做题或抽问回答,(2)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切忌离题万里,注意跨度不要太大,难度不要太大,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好自学方法,解决问题就行.类似题的检测可以及时地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堂检测

1、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的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四)点拨启发

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怎么教.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只要有学生会,就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

3.教的要求.不就题论题,做到教一题会一群,教出方法,教出规律.

(五)当堂巩固

当堂巩固是使学生达到检查、巩固、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动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设计各种题型.难度一般分为基本题、中档应用题、挑战题三个档次.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独立完成练习,并按照审清题意寻找思路规范解题仔细复查四个步骤来做题,从而形成学生学成达标.

2、太阳系中除了有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其中一颗名叫“谷神”的小行星,质量为1.00×1021kg,它运行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的2.77倍,试求出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

1.

“目标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

2.“目标教学”课堂除了必要的师生互动外,更多的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后相互纠错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

3.“目标教学”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讨论、表达、板演、纠错,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愿意表达(虽然会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同伴互助充分.

4.

“目标教学”课堂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板演后同学间相互纠错等方式,学生发言踊跃、情绪饱满,表现欲望较强.

课程改革策略篇8

[关键词]项目型销售;策略;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7.01.125

1引言

企业销售活动通常分为项目型销售和消费品销售两大类,项目型销售也称“行业销售”“复杂销售”,通常涉及的人员较多、金额较大、周期较长、决策较复杂。它既不同于项目管理,也不同于传统的门店、卖场销售。因为项目型销售一般涉及面较大,对企业影响深远,所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很难实现实习或实训,需要通过真实情境、真实案例进行模拟学习。而且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向于消费品销售,缺乏对项目型销售能力的培养,满足不了社会企业对高素质行业销售人才的需求。为了能使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真实接触、切实掌握项目型销售必备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引入企业用于训练项目销售精英的沙盘课程及软件,开设了专门研究项目型销售的“策略销售沙盘实训”课程。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针对如何将企业课程进一步开l成“策略销售沙盘实训”课程,使之适用于院校教学,如何在课堂中强调应用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企业情境下亲身感受多人、多角色、长流程、多轮次的项目型销售的精髓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课程的定位与课程内容组织设计

2.1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策略销售沙盘实训”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训练必修课。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有关项目型销售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初步的项目型销售策略分析判断、制订作战计划能力以及合理调用资源的能力,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中起补充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补充了前修的“市场营销实务”理论课程缺乏项目型销售的不足,又为后续的实践类课程“信任销售”“VBSe营销综合实训”打下基础。“策略销售沙盘实训”成为高职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前重要的职业岗位实训课程,如图1所示。

图1“策略销售沙盘实训”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位置

2.2课程的设计思路与理念

“策略销售沙盘实训”是利用沙盘演练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项目型销售思维的养成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从企业实际的项目销售工作任务出发,分解项目销售岗位职业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的教学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首先所有销售类岗位的关键任务有8项,即商机挖掘、确定需求、形成方案、呈现优势、商务谈判、成交、项目策略、销售管理。接着对每一个关键任务分解为细化任务(二级任务),并且分析每一个细化任务的步骤、工具技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标准。在项目策略一项中,包含了采购角色判断、角色影响力判断、组织采购决策判断、客户关系评价、制定项目竞争策略、制定市场竞争策略六个二级任务,并形成能力要素并被进一步细化为49个具体的能力单元。这些能力单元是分析和开发项目策略销售课程的基础,如表1、表2所示。

3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3.1构建了“一项目、三流程,九任务,十知识点”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思路,结合高职阶段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策略销售沙盘实训”课程从项目销售策略工作职业能力出发,设置了一项综合项目、三大流程(能力领域),九个任务活动,十大知识点的课程实践内容框架。如图3所示。由教师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设计某一特定复杂销售项目,学生分成6个小组成立模拟公司,从头至尾针对该项目进行销售策划与实施设计,直至项目实现成交。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对应高职层面必须掌握的项目识局能力、拆局能力和布局能力三大领域能力、九个任务训练活动,符合“识局拆局布局”的项目销售工作流程。分析总结出十大关键知识点,贯穿于九个任务中,成为实践操作的指导和理论支撑。

3.2贯彻“五步”教学法,打造学习“心电图”

依托课程内容体系和学生特点,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步完善出适合本课程的“五步”实践教学方法。如图4所示。按照认知思维顺序依次是:引起注意―参与活动―分享―总结―学以致用,依据五步法,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引领、情景模拟、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设计,实现五步教学过程,达到有效学习目的,使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在行动中融入,在对比中反思,在总结中收获。

3.3制定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课程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引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本课程增加了对策略销售知识点的运用程度、学员完成任务动作表现的过程性分析评价等,弥补了现有沙盘软件系统只设计了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量化考核的缺陷。因此本课程在补充完善这两部分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整个课程的评价体系结构,完善评价内容结构和评价指标说明,形成评价手册和实施指南,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策略销售能力。

4结语

“策略销售沙盘实训”是一门复杂的项目型销售策略的实践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实际企业运作流程,加强实践教学训练,才能带动学生真正参与体验、操作总结,直至能力提升。实践表明,“策略销售沙盘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项目型销售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信息收集、形势分析与策略制定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邓文杰.DQ集团项目型销售管理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逄增刚.如何从零做工程[J].销售与市场,2011(11):61-67.

[3]汤晶琪.什么是你的销售目标[J].销售与市场,2013(12):48-51.

[4]李正常.项目型销售的量化管理[J].企业管理,2016(6):94-96.

[5]段强.赢单先做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课程改革策略篇9

一、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的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他们的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特别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意情感,要注意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

二、注重听说,培养英语素质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的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作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同样,以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学生便知是wholeclass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重视老师课外带头说的作用,创造课外英语语言环境。

三、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注意力保持短暂,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中常用的有“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此外,可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采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针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如教BookiLesson12,这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复习,事先可让学生带好实物apple,pear,banana...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可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Showme__.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在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

课程改革策略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改革;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076-03

体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若干要求与目标,实施改革的主阵地体育课堂能否顺利将课改理念和要求等落到实处,是决定改革是否顺利与成功的关键。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目前依然存在若干问题阻碍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且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改革的实效性将会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这些难题并寻求突破的策略,旨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顺利推动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体育新课程改革难题剖析

1.1体育课增强体质的难题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5年持续下降,即便2001年展开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再次重申增强体质的课程性质,10余年来,学生体质依然不容乐观。2007年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至今,学生的体质仍没得到根本改善,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耐力素质等依然下降[1]。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何在?诸多研究已从多个视角加以探讨,多数研究认为体育锻炼、饮食、睡眠、课业负担等对体质的影响较为突出[2-5]。体育锻炼尽管被排在首位,但仅仅靠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是无法增强体质的。因为,学生的饮食、睡眠、课业负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质。比如,睡眠不好,加大运动量,反而有害体质。另外,体育课增强体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课时的不足和课堂上单纯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限。目前,国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与初中各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各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6]。仅有4、3、2学时体育课,难以在课堂上保障增强体质。更别说那些场地器材条件不达标学校的学生,想通过体育课增强体质更有难度。

1.2体育课融合健康教育的难题

体育新课程改革,将课程名称由原来的“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一时间人们对新课程名称的理解多元化起来,有人认为是“体育加上健康教育”[7],有人认为是“体育为健康”[8],无论如何理解该课程名称,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突出了“健康”在学科中的地位,或更加强调健康的重要性。但如何在体育课堂上融合健康知识、方法等教育,大多数教师无所适从。教师对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教育方法的欠缺等都直接影响着体育课融合健康教育的效果。

1.3体育课实施模块教学的难题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课程模块化,包括7大系列11个模块,1个模块1个学分,最后以学分评定成绩[9]。从2004年实施高中课改,至今近10年时间,结果是模块教学并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大多数学校未能按照课改要求严格实施模块教学,其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和场地器材条件达不到要求。模块教学是一次力度较大的改革,模块教学还是高中与大学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形式,但是,模块教学需要具备诸多条件。顺利实施模块教学存在不少困难:(1)难在分班。实施模块教学,需要打乱班级重新分班,但是,对于年级班数多、班额大的学校,分班是一大难题,一旦打乱,不便于重新组合,因为要考虑到其他科目的课程学习不受影响。(2)难在合班。模块教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内容,但是,一旦有些项目选择人数较多,有的项目选择人数较少,就不便于均衡组合班级。(3)难在施教。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运动,但是,往往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1.4体育课适宜性教材确定的难题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体育课程教什么尚未形成具有衔接性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说,体育课上教什么大都由教师自定,确定的依据往往是课标和教材,课标中尚未规定教什么,只是有一些建议,教材又具有多个版本,各版本缺乏一致性,而且,即便是同一版本的教材,各学段各年级之间也缺乏明显的有效衔接性[10]。这就给体育教师在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时出了不小的难题,究竟要教什么,不同的年级教什么最适宜,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诸多一线体育教师。结果,有的不具有体育学科特性的内容走进了体育课堂,如象棋、多米诺骨牌等;有的与体育学科毫不相干的内容被搬到了体育课堂,如扁担南瓜、扫把、插秧播种等。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体育学科教材理论与实践的不成熟是制约体育课上实现教材适宜性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假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系统化、科学性的体育教学仍将比较遥远。

1.5体育课准确性教学目标设置的难题

体育新课程改革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而且,在2001年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有人曾做过统计,大约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不同层次的目标。2011年再次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同样能够看到由上百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构成的体系[11]。不管目标的层次性是否清晰,也不论目标的提出是否具有针对性,但作为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各任课教师依据水平、学习方面的目标,进一步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个十分关键的词语“准确性”。因为,只有目标设置准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同时,内容的安排和练习方式的确定才更为明确和具体。但是,就目前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的情况来看,那些不确定、不具体的,宽泛、宏大的目标较为多见。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遇到如下困难:(1)一些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具体的。因此,就很难设置出具体而准确的目标。(2)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使目标具体化。有时,一些教师已经知道了哪些目标是具体的,但是,由于未能掌握具体设置目标的技巧,也同样设置不出具体而准确的目标。(3)一些教师忽略了目标在体育课堂上的具体落实。有些人只是重视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地将目标具体化,但是,却忽略了体育课堂上的落实,结果是目标设置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相分离。

2体育新课程改革难题的突破

2.1完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

体育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无论是内容选择与确定的问题,还是目标如何准确化问题,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无外乎理论的不完善,尤其是内容理论与目标理论的不完善。就内容而言,需要达到如其他学科那样,哪个年级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内容。如语文从拼音、识字开始,逐步丰富和增加难度;数学也是如此,先从10以内数字的识数开始,然后加减乘除运算,再进一步增加难度,教学内容顺序逻辑性很强,既不会颠倒,也不会忽难忽易,学科理论相对比较成熟。而体育学科应从哪里开始教起,各年级需要教什么内容,同类内容各学段教到什么程度,缺乏确定的答案,存在教到哪算哪的不确定现象。另外,目标之所以不够清晰,或老师面对目标如何准确化束手无策,其根源在于老师们对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然而,目标理论的不完善,或仅仅提出“目标引领内容”,而未进一步做出解释,为什么是目标引领内容,如何引领内容,什么层面的目标才能引领内容,即关于目标的规定性和与内容关联性理论缺乏,致使目标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为此,加强研究完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将是突破体育新课程改革难题的首要策略。

2.2创造条件为顺利实施课改保驾护航

体育新课程改革需要很多条件保障,诸如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条件不具备,再好的课改方案都难以落实。模块教学难以实施的现实明确告诉我们,条件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创造条件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在场地器材上,力争达到国家配备标准。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假如是教师的数量短缺,则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扩大体育教师队伍;假如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达不到开展模块教学的要求,就强化师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培训质量。

2.3开辟第二课堂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

前文中分析了体育课堂增强体质健康的难题,同时,也对如何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做了讨论,但由于受课堂时间、内容、多元目标等的限制,单一从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并不现实。因此,开辟第二课堂来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十分必要。但何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重视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课堂意识,即将大课间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重要延伸,且重视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根据需要确定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而不是长期不变。尤其对于学生体质薄弱项目,需要加大其锻炼力度,减少形式化现象,增强其实效性。以往的大课间或课外体育活动,大都是作为一项活动来开展的,尽管每天坚持,但由于缺乏针对性,效果不好。假如从课堂的角度考虑,将其真正看作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不但有变换的内容,还有明确的目标,第二课堂意义才能得以凸显。除此之外,健康教育除了利用阴雨天气的体育课堂进行传授,阴雨天气的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也依然可以作为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为此,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要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并传授科学锻炼的方法等。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体质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有可能。

历时十余年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尽管取得了诸多的经验,但困扰新课程改革的难题更不容忽视,无论是体质健康增强、健康知识融合教育,还是模块教学落实、内容确定和目标设置的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课改的进程,及时有效地探寻突破难题的策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大超.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76-80;83.

[3]李亚楠,张杰,李海峰.实施灵敏素质健身路径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2,19(5):104-107.

[4]陈润,李丽,杨俐,等.累积Logit模型在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871-1872.

[5]陈德钦,许良.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5):86-8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05-07.

[7]边新颜.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才智,2010(18):63.

[8]毛振明.论体育新课改中“主题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评当前“为体育课命名”的现象[J].中国学校体育,2007(10):10-13.

[9]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