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意见十篇研究性学习意见十篇

研究性学习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35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1

作为一种应时展要求而诞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着现代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给思想政治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学习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着重探讨目前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目前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研究性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大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外活动中,一学期搞一两个兴趣小组就算应付完事,而没有组织教师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目的、方法等重要问题。目前,政治科在中考只是等级科目,政治教师搞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

2、教师方面。由于有些政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完全,影响了中学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导致研究性的学习的形式过于简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但在我们的农村学校中,部分政治教师囿于传统、限于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仅仅就是一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1~2次的社会调查,最后便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现象。社会调查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确实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但若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或者只是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二,有些政治教师盲目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咨询、帮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有些政治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成绩时,一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偏视甚至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一味依照结果评定成绩,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误解,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另外,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在评价中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第四,一部分教师偏重指导学生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中学生就建立起科研能力,这样空易使研究学习变成学习尖子生的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不是为培养小科学家,不是面向尖子生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的很不够,很难摆脱“精英主义”倾向。

第五,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都过于陈旧。有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量,他们只是关心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先进的而又成为必备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纸笔运算上,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六,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许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个别教师偶尔也写一点文章,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解题研究上。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3、物质条件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较为落伍,或校舍破旧、或缺书少凳,硬件、软件一件都不行,即使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也往往因为投资的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而形同虚设。目前,多数教师上课主要是靠粉笔、黑板、教材。比如:我们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刊杂志,但无论是学校图书室还是学生家庭都不具备充足的研究参考资料。再比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携带着照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摄像机走进工厂、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可以静坐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以汇聚网上点击世界纵横环宇,积极探究……而我们农村孩子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学校能有更多的书、更多的电脑,从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因此,我们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便遭遇到了物质、技术、资源的障碍。

4、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对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明显的观念较为滞后。他们囿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原因,禁锢于眼前的、局部的、狭隘的利益,把全部的希望与梦想押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梦想着通过书包来翻身、摆脱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于是他们唯一要求子女的便是刻苦、再刻苦;而政治比较容易,何况现在是开卷形式,不过就是抄抄书的,重理科轻政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社会调查、什么综合实践无非都是影响成绩的不良因素。另外,家庭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学校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家庭扎扎实实抓分数教育”的一冷一热的现象。这些认识和观念是影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我校学生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为课题的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调查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有些家长不予配合,理由是:这与中考有关系吗?

二、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改进意见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变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它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或“一井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溪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然后转化为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作为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

首先,应全面提升知识培养、拓宽知识面。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目往往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教师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面对一个连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的课题,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且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也是很难的。因此,作为新形热下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不但要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它稳中有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全面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成为“t”字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次,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创造的领路人,必须让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反之,若固步自封,以“尊师”为中心,缺乏创造的主动性,就很容易扼钉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成才,能胜过自己。

再次,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稳中有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善于应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自觉由“传授型”、“经验型”转变为“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既有学者的风范和知识,又有学生交流情感和思维成果,这不仅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向教师提出的发展方向。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讲,学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创设开放性学习的优良环境,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政治课教学予以支持,给政治课教师订购一些必要的报刊杂志以丰富政治教师的知识和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有条件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栏目,开设“读报栏”,开办内容丰定的“校园之声广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政治小论文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知识竞赛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学习,以便其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可靠材料。只有在学生掌握第一材料后,教师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如此,政治课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目前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上还是从心态调整上,政治教师都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些政治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性学习,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力度和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政治教师进一步明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从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恰恰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因此,高师也应调整课程计划,增加综合性课程,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指导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新型教师。

(3)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氛围。针对政治科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挑战,学校应注重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良好个性及高尚情操。在科研活动中,重视树立新的人才观、素质观,引导年轻教师苦练内功,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学校要健全教研制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领导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全体教师参与,让所有的教师都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受欢迎的,并尊重他们的种种尝试,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前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拟编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政治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学校可以尝试利用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或教研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放大教师教学的主动权,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工作热情,并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

(4)发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师生们都有这么的同感:“要争取社会给予大力支持”、“让学生有广大的查找资料的空间支持研究性学习”等,可见我们的学生愿意并且希望到社会上去,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却没有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应善加利用,做好宣传协调工作,让社会家庭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地制宜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5)学校要重视家校联系。新课改不仅是学校的大事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3、完善评价生活经验,这是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推进的关键。

一种新生事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顺利发展,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在当前,中考压力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给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对中考和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的一个参考;可以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等等。目前,学校基于对教师量化考核的可操作性,未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其实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些做法值得参考,如: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被列为普通高中会考的内容;我国的上海也从2001年起,在高考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考试内容;漳州市近几年中考政治科试题目也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最后一题“探究与实践”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在中考和有关评价体系的改革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4、社会要为教师、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

社会具有教师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光在学校中是没有用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积极因素。社会各界要关心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不仅是提出要求,更要为他(她)们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当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研究课题时,社会应当给予支持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只有当教师的实践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加强联系社会开展研究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我校的学生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当地农村农民使用农药后农药瓶(袋)对环境污染的情况,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当地的庄稼医院知道后,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5、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变目前农村中学现代教学技术装备还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图书室、阅览室有效藏书量严重不足等状况,为研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6、教育主管部门、进修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与政治学科教研工作,切实帮助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农村初中校政治教师的集中培训,主要是每年暑期的继续教育,为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手段和技巧为重点内容。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各中小学都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展开?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就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在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的小组合作的突破和拓展。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三、如何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的组成

课题开题之前,在大量呈现选题的相关材料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选题意向的统计;根据学生的选题意向和研究兴趣,在限制小组人数规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推诿扯皮,无所事事的倾向,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按照性别比例搭配,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推选出小组活动负责人。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间安排上也有一定的灵括性。

小组合作学习贵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2.小组活动的开展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依次组织学生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评价、结题展示、终期评价。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从总体上规划课题研究的时间,把握学小组合作学习进度;给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研究条件上的帮助,避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偏离正确的方向;监督课题小组讨论,纠正可能出现的小组成员的不良行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特别是要给与课题小组以适当的评价和注意展示过程中秩序的维持。

3.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价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增加以后开展类似活动的难度,所以应该慎重对待这个问题。

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首先,小组成员的自评。在每次小组活动展示之前,小组内部成员都要对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潜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完善。

其次,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制定评审表,选出评审组织和成员。接受评价的小组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评价的小组和人员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3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3-05

[作者简介]段作章,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问题

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全日制专业硕士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探索阶段。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目标各具特色,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与创新,旨在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旨在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全日制专业硕士而言,除了与学术型硕士存有差异外,与以往要求的“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方可攻读专业硕士学位也不同,它以应届本科生毕业生为主,学习方式是集中在校学习两年,同时授予专业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临床专家型”中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能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浓厚的中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学生的教育情怀,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师的预备队。在培养方式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从中小学聘任富有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高级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实践教学,要求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型,顺应国际潮流,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其独有的教师职业定向性、实践取向性等特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实践来看,尚存在着培育者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培养模式简单移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实践教学难以落实、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

“临床专家型”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比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有着更高的目标要求。但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由于各培养院校对实践目的认识不到位或缺乏足够的实践导师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等同于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现象,组织形式相同,实践教学要求也大体一致,基本上是对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简单重复。全日制教育硕士没有得到专门的、高水平的教师职业训练。

2.实践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

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很难得到贯彻落实。主要是迫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小学普遍缺乏接受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的热情,即使碍于情面勉强接受了,也根本不敢放手让研究生实习1个学期,更遑论1个学年。在实际操作中,优质学校(意味着有优秀教师)接受研究生实习,安排课堂教学实习的机会较少;而一般学校(意味着较少或没有优秀教师)比较乐于接受研究生实习,但基本是为实践而实践,缺少有效指导,研究生的教学能力难以获得有效提升。鉴于此,有些高校为了避免麻烦而采取“自找门路、分散实习”的办法。这种实习可能因缺少指导和管理而难以保证质量。有的高校甚至减少实践教学环节,这直接违背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

3.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具备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导师队伍的特殊要求。然而,现实中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高校的教育硕士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他们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但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和动态知之甚少,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常有不得要领、力不从心之感。而从教育实践基地聘任的指导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但能够将教育教学实践升华到一定理论和学术高度并加以认识分析的却又很少。由于实践指导教师的缺乏,出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指导教师与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处于同一层次和同一水平的现象,难以保障教育硕士更高目标、更高要求的教育教学实践质量。

二、“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想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要求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从事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如何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是能否贯彻落实实践教学的前提。如果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到中小学“真刀实枪”地开展课堂教学,在目前学校和家长普遍看重分数的背景下,为期半年的实践教学确实难以安排落实: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不可划等号,不能把实践教学简单看成是进入课堂教学实习这一单一形式。其实,除了教育实习外,实践教学还包括观察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和章法的教育见习,考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参与教育行动研究,以及深入中小学感受体验教师的教育生活等等。同时,在高校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基地)的微格教室、教学实验室进行的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班级实务管理模拟训练、教学设计与说课训练、优秀课例研究、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等,都属于实践教学的形式,对于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提出“四习一体”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步构想。“四习”(共20周)是指见习、演习、实习、研习四种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四习一体”旨在形成前后衔接、内在统合、逐次推进、螺旋式提升的实践能力训练机制。

1.见习(3周)

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教育见习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他们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教育见习活动是比较薄弱的。而在考研期间,所在高校鉴于目前“考上研究生就算就业”的就业考核导向,通常对准备考研的学生开放绿灯,在教育实习方面网开一面,考研学生甚至可以不参加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和考研准备均为第七学期),因此许多研究生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与在职教师攻读专业学位相比,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最大差距就是缺乏实际从教经验,实践性知识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对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见习,走进中小学参观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特色、中学生特点、规章制度、日常工作、教学改革现状等,感受教师职业生活,形成感性认识,无疑有助于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理解教育类理论课程。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见”,才能真正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与伟大,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等。见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备课和实用教案编写、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等等。见习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初步感情,初步认识当今中学生的现状,熟悉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了解中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现状。见习宜采用“集中见习与分散见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摩“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研课”等教育实践,丰富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

2.演习(3周)

演习是指在见习的基础上为教育实习而开展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模拟演练。演习训练的目标包括:通过演习,初步感知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常规要求;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初步掌握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为顺利开展教育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巩固、应用、验证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演习可以结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穿行,也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无论分散演习,还是集中演习,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演习方案,细化操作流程,加强点评指导,如此方可保证演习的效果。比如模拟上课实施流程设计,教师依据不同课型选择部分教学内容,选取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拟上课;针对模拟上课情况,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特别指出优点以及改进意见;组内模拟上课,每位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上课,组内点评;优秀课例展示,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班级模拟上课,展示小组模拟上课成果。再如,评课演习设计。第一步为评课内容设计。可以播放优秀教师示范课光盘、或者任课教师自己录制的一线教师教学光盘,在班级集中进行评课;可以与模拟演练上课相结合,对学生的模拟上课活动进行评课;可以结合微格教学录像,师生针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技能进行评课。第二步为评课标准设计。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效果五个方面结合教学基本功进行总体评价和针对性评价,旨在引领研究生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和系统观。第三步为评课要求设计。每位学生提交2篇针对某一节课的评价报告,培养学生教学评价方面的反思意识和总结能力。

3.实习(10周)

实习是指研究生走进实习基地学校,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开展课堂教学、班队管理、教育调查等活动,经受实际历练,丰富实践知识,切身体验为师之甘苦,全面锻炼提升其综合素质。教育硕士研究生经过了校外见习和校内演习两个阶段的训练,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实习的理论基础和前演性能力,但还缺乏教育实习的实战经历和实践能力。教育实习要着重强化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实战性和实践性,能切实锻炼和提高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在教育实习方式上,各高校先后尝试过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委托实习、顶岗支教实习、全程浸入式实习等形式。从实习效果看,比较理想的还是“统一安排、集中实习”模式。其优势在于,集中实习通常实行双导师制,通过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指导,可以实现教育实习效果的最大化;实习生有一种集体归属感,便于相互之间的合作教研、切磋、启发,有利于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4.研习(4周)

研习是在实习之后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实习成效,提高研究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认识而开展的课堂案例研究、教育调查研究、名师成长个案研究、教改范例研究等实践教学活动。“研习”活动的目标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通过教育研习,从理论上反思总结教育实习中的得与失,并采取措施查漏补缺,形成以学科教学知识为主体的(包括教育心理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掌握课例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论知识;学会并运用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的一般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与技巧。二是能力目标。根据“经验+反思=成长”的理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从教能力;以班队管理经验反思为载体,提升班级管理能力;以教育现状调查为载体,提升教育研究能力。三是情感目标。从活生生的、亲身经历过的教育实习事例中总结和反思教师爱岗敬业的真谛,从中小学指导教师身上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认识基础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提高师德水平,更新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法。

通过见习、演习、实习三个环节的实践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对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正渴望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研习活动的设置,恰好可以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渴望”,对于研究生理性化地认识自身的初步教育实践,提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乃至将初步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1.“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符合教育硕士专业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

教师教育实践表明,师范生专业思想和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或短期“突击性”实践锻炼所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反复的、系统而连贯的实践训练过程。从专业能力构成来看,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既包括传统的“三字一话”基本技能,又包括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还涵盖了教育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合作共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应该说,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实践教学训练,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三字一话”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但离“临床专家型”教师素质还相去甚远,仅靠低水平的一次性实习很难解决问题。“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贯彻“针对性训练”的理念,强化实践训练的理论性指导,符合前后衔接、逐次提升的实践能力形成机理,因而可以卓有成效地培养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

2.“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符合教育伦理的明智选择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中小学校毕竟面临着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校际之间的竞争,而且来自家长和政府的评价。政府和学校担心因接受教育实习而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家长也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求“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不会“容忍”学校把孩子交给实习生“实习”半年。笔者将模拟教学实践纳入实践教学范畴,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而且是考虑到实习中小学校的“可接受性”而作出的合乎教育伦理的现实选择。

3.“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符合教育部有关实践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下文简称《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显而易见,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有弹性的,已经考虑到各类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并不是硬性规定必须一次性安排半年实习。“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见习3周、演习3周、实习10周、研习4周,用20周的时间开展教育实践训练,是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也是比较适合国情的。

四、“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

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有条件的,必须从硬件到软件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没有这样一个支持系统,改革创新方案只能停留在理论设计层面,难以付诸实践。与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四习一体”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仅把绝对时间延长了,而且要求更高了。尤其该模式中的演习和研习训练,是本科阶段较为薄弱甚至不曾开展的实践活动,对软硬件支持系统和教师的专业性高水平指导具有很高的依赖性。

1.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实训中心

为实现本科师范生的模拟教学训练,高师院校大都建有数量不等的微格教室。这类微格教室无论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软件配置上,都难以满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要想把“四习一体”中的演习、研习落实到实处,必须根据教育硕士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实训中心(基地)。既要扩大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更要加强软件建设,如微格教学案例库、说课训练案例库、评课训练案例库、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优秀班会案例库、班队主题活动案例库、教育硕士说课训练指导录像以及教育硕士教育见习、演习、实习、研习录像等实践活动相关资料的基本课程资源。既包括文本资源,也包括电子资源;既包括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教学资源,也包括教育硕士实践活动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

2.造就一支双师型导师队伍

根据《意见》要求,教育硕士研究生要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以“指导为主”的教育硕士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他们虽然不乏指导的热情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要领,尤其在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演习和研习训练时,难以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因此,为适应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急需打造培养一支“双师型”导师队伍。从导师队伍建设角度来说,遴选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标准要从严要求,不仅考量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准,而且要有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最好具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作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主力军,学科教学论教师更要关注、研究基础教育,每隔几年,要走进中小学执教一段时间,以便及时了解、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动态,更加卓有成效地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狭义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探求问题,掌握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其本质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包括: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背景差异,在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圈子里,学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从而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参与者,研究性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占战》一文时,我组织了一场“鲁庄公真的‘鄙’

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得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平等合作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不会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以小见大”,正确把握“研究”的内涵。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不同于高校的科学学术研究。这里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的研究重出研究成果,重出有创新、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就,是高级层次的研究,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完成基础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不可过于苛求,学生的研究毕竟只是停留在“类创造”的层次上。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应从小处入手,课题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搞得大一点、深一点。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教师在备课时,应做有心人,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师生瞬间的思想火花求疑、求真,从而找到新的课题。

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一次尝试。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1)中国民居建筑文化;(2)“忍”在今天通融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3)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要介绍作者时,我提到汪先生是高邮人,有时学生立即插言,高邮产双黄蛋,在江苏很有名气。我就讲不仅“居”有文化,吃也有文化,并进一步延伸到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我首先肯定这样同学的想法,然后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呢?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课题小但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均为作者的代表作。一个月以后,不少学生对我所准备的三个课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切忌过大,否则会使学生无力驾驭;应“以小见大,”小处着手,深入探索。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量力而行,并能成功地完成课题,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讲为辅”,合理调控“研究”的走向。

语文教学改革易走极端,往往不能客观辩证对待新旧模式。讲授式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它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时极具优势,教师可以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教学更具实效性,它是一种省时的经济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讲授式的基础上的,绝不能因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抛弃讲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5

一、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实施形式

(一)个体研究个体研究一般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或提出一个综合性的主题,或者不确定研究的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研究课题,并各自进行一个问题的研究探索。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细致地体验学习的全部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缺点是受个人知识、能力等限制,往往耗时长,研究进程相对缓慢,有时会顾此失彼,收效少,也不利于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等能力。

(二)集体研究主要是指全班学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讨论形式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采用这种方式,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学会信息和资源共享,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多数人看、少数人做的现象。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碰撞、对接、融合”,分享信息和成果,不断推进课题的研究。

(三)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建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适度调控为辅的办法,使相同的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搭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各课题小组自己推选组长。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跨班级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任务,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一)选择课题实施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课题选择。课题选择决定着研究的方向,也影响研究成果的成功程度。从课题选择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教师为学生选择。学生自主选题时要求学生要阐明选题的理由,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挖掘课题的潜能;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题意见和建议。教师要适时对学生选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课题,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成本会计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学生选择相对比较成熟的课题,这种选择方式使学生选题的体验缺失,但能节省时间,加快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进展。以上三种课题选择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实际选题过程中这三种方式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同时注意,课题选择要以兴趣为动机,以价值为核心,以难易适中为尺度。从课题选择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型、重点难点型、热点亮点型和前沿拓展型。如表1:

(二)制订方案这里的方案是指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多听取各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而

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如表2:

(三)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一般可分两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和实践体验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研究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如,逐步结转分步法是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中为了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分步法。提出“为什么需要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产品成本资料”问题情境。可以考察调研附近的钢铁企业、纺织企业、造纸企业的相关生产流程,了解成本核算过程。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勾勒出逐步结转分步法宏观计算过程。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归纳分析。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在逐步结转法下的综合结转中搜集、归纳a产品资料如表3。其次,探究交流。依据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合理的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在小组成员交流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会计分录。详细的计算需要小组成员认真把握探索,养成良好的数据处理思维模式,讨论交流有助于知识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最后,点拨升华。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要针对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给予恰当的点拨,并且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层次清晰的总结概括,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如,“按计划成本结转与按实际成本结转存在哪些优势”,点拨学生思考“便于各步骤成本考核和分析、加速和简化成本计算工作”等。

(四)展示成果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成果展示在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成果展示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课题研究成果实施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喜悦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继续探究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各课题小组统一安排时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过程用各种形式予以展示,如多媒体、录像、摄影、图片、展板、实物、小品、演讲等。这样的展示活动一般在课题结题后举行,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显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成果,学会肯定优点,寻找差距,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信心。这样的活动向全校师生开放,对教师提高认识有帮助,对还没有开展课程的学生是最好的动员。同时,学生在设计展示的过程中,各种能力也能有效地得到锻炼,如组织能力、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表述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除上述展示形式外,学校还可选择数个有代表性的课题,安排统一时间、地点,在全年级师生面前展示、答辩。

(五)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根本。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评价既是一种保障,又是一种导向。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生自我体验评价。自我体验评价是指被评价的学生通过反思,将自己在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得失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性自我评价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某些体验无法通过外显行为表现,无法被外人准确观测到其内心感受和心理倾向上的变化,如在研究中获得的快乐感、成就感、科学研究志向的树立等。因而惟有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在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中的得失变化,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特点。

(2)合作小组评价。合作小组评价是指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合作小组对小组中的某个成员进行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描述性的同伴评价过程。合作小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评价之后进行。但在合作小组评价时,被评价对象并不向合作小组宣告自己的自我体验评价情况,以免自我体验评价对合作小组评价造成干扰。另外,合作小组评价是当着被评价成员的面进行的,被评价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言权,以便小组评议成员畅所欲言、大胆评议。被评价的学生这种倾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受教育过程。在倾听过程中,被评价的学生对于自己认同的评价意见,如果是表示赞扬的,可以增强他的成就体验,进一步强化他的研究兴趣;而批评性的意见则可以帮助他在今后类似情境中加以改进。对于自己认同的批评性意见,静心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人格、心理耐挫力、人际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训练。

(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指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教师根据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评价并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最终结论,而是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合作小组评价地位同等的另一个评价视角而已。这样,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对于培养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不畏权威的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评价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赏识性。尤其是赏识性评价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内心需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经过三方评价后,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合作小组根据对话交流协调的结果,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做出最终评价。这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信息的反馈和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的调整,也有利于最终的课程成绩考核。这份最终评价要反馈给成本会计指导教师和被评价学生本人,如果教师和学生本人对最终评价还存有不同意见,可将不同的意见记录在旁,最后存入研究性学习档案袋。

三、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一)促进师生角色转变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和学

生都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成为知识的灌输者、技能的传授者;而学生对教师是言听计从,成为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转换为: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鼓励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减少知识的传递,增加思考的激励。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指导、协助和参与:教材内容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取舍;认知活动的把握;研究过程的掌控。学生成为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主动权。因此,学生必须要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必须要给予充足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和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二)丰富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是基于教育技术媒体观而言,主要指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运行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web浏览器、Ftp下载、网际快车、影音传送带、电子邮件以及支撑其有效运转的各种专业性的平台等。信息资源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因此要加大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一是构建成本会计实验室,购置更新实验设备,特别是相关的软件投入,使学生动手实验有固定的平台和场所;二是加大电子网络资源建设力度,特别是局域网的建设,通过平台服务器学生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加强校企业务合作强化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与学校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任务的结合,寻求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加盟合作。学生通过进企业参观、调研、咨询、受训可以熟悉、了解到:企业的各种半成品、产成品和原材料等材料物资的收、发、存核算与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类型的特点;企业财务主管关于成本分析和核算的方法,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开拓专业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成本会计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因此,校企合作要签订好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校企双方的互动,教师可以深入企业锻炼学习,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登上讲台授课,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本文系重庆市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构建“三位一体”工学结合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32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罗刚:《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6期。

[3]袁玲:《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社版)2007年第5期。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28―02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是:(1)开放式问题:这里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或所谓的标准答案,解决者可以以不同的观点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问题,发现多元的复杂的原理。(2)真实性情境。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3)渐进式解决。师生以渐进式的步骤共同介入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大体囊括了问题设定、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表达三个阶段。(4)发展性评价这是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发展为基础的、沣重学生个性化反映的评价方式。

可见,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这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显然,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课程,又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它可以为学生开拓具有丰富资源的环境。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时空必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研究性学习对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新的切入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综合素质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一、培养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与核心就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并确定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相接近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欲望。而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解决,从而可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确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尽力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很多问题要求学乍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现之谜。鼓励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成为教师的首要目标。如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内容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学生就发现并大胆提出这样的问题:(1)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2)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本质区别?对于学生敢于发散思维和大胆提问,教师首先予以肯定和鼓励,然后指导学生投入对问题的积极探讨之中,以诱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并采取有效的认知策略,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自身潜能,使智力和思维方式主动建构,能动地展现自己的思维风格。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极大发挥和促进。

二、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即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一般来讲,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其坚持性和自信心就会越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把困难扩大及将自我能力缩小。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学习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完成学业任务有充分信心,取得的成绩会更好。

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否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呢?我们来看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所以,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注重过程而不足注重结果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点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已发生r极大改变,学习已完全成为学生自主的选择,尤其是评价方式的改变,不再是仅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是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容易情绪化的特点,通过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氛围中成长,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地得到培养,自我效能感也得到增强。如学习“盘庚迁殷”内容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商朝屡次迁都的情况,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商朝人为什么迁都”这一疑问后,教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找出商朝迁都尽可能多的原因,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过启发,学生提出了许多关于原因的假说。如:迁都是由于贵族内部的政治斗争;迁都是为了躲避水灾;由于贵族生活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当然,为了保护学生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及时对提出问题和敢于发表观点的学生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自己的见解被重视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要求进步与提高的内在动机和愿望。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或哪几种说法的可能性比较大,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说。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体验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一对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一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探索研究一获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探索过程,又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了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把大量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体验,这些心理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增强的基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不仅能使学生的成就感和自尊心逐步内化,而且学生创新的

潜能也得以激活,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发生正向变化,学生的知识深度、技能技巧、创造能力、价值态度也获得自我提升。

三、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交流学习能力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做过统计,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26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仅占4l%;第二个26年里占79%;而时至今日,已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独享其誉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直接参与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竟达42万之众。可见,“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已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与人交际、与人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他们要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动手实验;还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进行调查、访谈。这样,学生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交往对象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可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决定。只有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如何说服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都需要交往技巧。课题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合作效果。因此,不但信息交流要保持畅通,互交互学,而且在情感交流、心理沟通方面也应是流畅的,人际交流呈现多维互动状态。学生在合作中必须学会相互沟通、相互激励、彼此信任,才能共同提高,达到吸纳彼此长处而形成有效的团队合力,从而带动整个团队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其实是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既培养了与别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又提供了展现个人才智和学习发展自我的机会。可见,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探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还在无形中为自己提供一个和谐的氛围,既有利于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开发、情感得到培养。

四、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学生的发展空间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7

关键词:移动学习;性能感知;服务感知;满意度

一、引言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在e-learning基础上,发挥移动设备功能,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无线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0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手机已经成为访问互联网的重要途径。”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比表明,移动学习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3]。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要“建成支持多终端的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建成覆盖全民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也相应为学者们所关注。目前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移动学习技术,此类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将无线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2)移动学习资源,此类研究聚焦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开发学习资源。(3)移动学习接受度,此类研究主要分析对移动学习行为的认可程度和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移动学习,对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发现,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现有研究其对象大多是普通高校学生,很少有远程学习者。远程学习者没有面授环节、缺少师生交流、对网络依赖程度高,因此,研究远程学习者的移动学习非常有必要。第二,现有研究仅针对移动学习方式是否被接受及影响因素,而较少研究学员使用的满意度。学习方式的接受属于初始环节,而满意度属于后期环节。学习的效果受学习满意度影响,如若满意度低则远程教育的优势将无法体现,因此,应当进一步分析移动学习的满意度。

二、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1.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是目前普遍认可并使用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它是美国miCHiGan大学发起并研究提出的,由用户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用户满意、用户抱怨、用户忠诚六方面相互关系构成。aCSi将顾客满意度模型表达成一个具有流向的因果关系系统,用户满意由用户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共同决定,用户满意度增加的表现便是用户忠诚的增加和用户抱怨的减少[4],如图1。学习和顾客满意度模型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移动学习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支持服务的双重要求是远程教育的内在属性。随时随地学习对网络、信息、资源等硬件提出了硬件要求,由此提出性能感知变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应当能够通过向教师提问、与同学交流等形式及时得到解决,体会可以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便利,由此提出服务感知变量。要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和远程教育的系统性,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进而评价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服务。

(二)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如前所述,二者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结合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将结合点设置在移动学习满意度感知上,提出了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满意度模型,模型由性能感知(pp)、服务感知(pS)、满意度(Sat)、用户忠诚(CL)四方面相互关系构成,如图2所示。图1顾客满意度aSCi模型2.移动学习和顾客满意度模型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移动学习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结合,对教学质量和支持服务的双重要求是远程教育的内在属性。随时随地学习对网络、信息、资源等硬件提出了硬件要求,由此提出性能感知变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应当能够通过向教师提问、与同学交流等形式及时得到解决,体会可以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便利,由此提出服务感知变量。要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和远程教育的系统性,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进而评价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服务。

(二)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如前所述,二者存在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结合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将结合点设置在移动学习满意度感知上,提出了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满意度模型,模型由性能感知(pp)、服务感知(pS)、满意度(Sat)、用户忠诚(CL)四方面相互关系构成,如图2所示。2.性能感知是远程教育学员认为移动学习技术对学习和工作的作用和帮助,移动学习的有用性体现在其能够降低时间成本、获取信息、设备便携等方面。根据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提出假设H2、H4,即移动学习性能感知对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均有正向影响。3.满意度和忠诚度是iSC模型的核心构念,Bhat-tacherjee认为用户对某一特定信息系统的满意度对忠诚度有积极影响[6],基于此提出假设H6,即学员对移动学习方式的满意度对用户忠诚有正向影响。图2中箭头指向表示正向影响,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汇总见表1。

三、数据收集

为了验证研究模型及假设是否成立,采用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使用“等效采用”的方法,优先采用已公开发表文献中使用过的变量和量表,由远程教育和营销学方面的专家校正,形成问卷初稿,在小规模试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最终问卷。问卷第一部分是学员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核心观测变量,各观测变量均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部分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部分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具体观测问项如下。本研究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为抽样样框,完全使用网络问卷的方式,有12所分校的学员参与调查,共计收回问卷769份,剔除无效问卷(问卷设置反向选择题),有效问卷424份,按照题项数与样本数1:15的建议,随机抽取240份。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员信息描述性统计

本次问卷,从答卷来源来看,大部分问卷来自手机端提交,这也印证了本研究前述观点,女学员参与数量明显多于男学员,专科学员参与数量多于本科学员,学员年龄及专业分布基本符合我校总体年龄分布情况。

(二)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均使用SpSS22.0和amoS21.0软件完成。信度测验采用目前普遍的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结果显示4个潜变量的可靠性系数最小为0.868(见表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本研究用CFa对量表进行建构效度检验,通常从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方面衡量。收敛效度可通过题项标准化载荷因子、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和组合信度(CR)来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5个题项的标准化载荷因子最小为0.720,大于参考值0.6;4个潜变量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最小为0.626,大于参考值0.6;组合信度(CR)最小为0.869,大于参考值0.7(见表3)。区分效度通常比较各潜变量平均变异数抽取量的平方根和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结果显示,各潜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对角线上数值)大于与其他变量相关系数,测量模型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见表4)

(三)模型拟合度分析

拟合度是评价路径分析模型与数据是否适配,本研究使用amoS21.0测量模型拟合度,常用的指标有卡方自由度比(Cmin/DF)、残差均方根(RmR)、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拟合度指数(GFi)、调整拟合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残差均方根(RmR)、比较拟合指数(CFi)。结果显示,测量模型中除aGFi值略小于参考值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参考值标准,模型总体拟合良好,见表5。

(四)模型假设检验

标准化路径系数能够反映潜变量间影响的程度,路径系数值越大表明影响作用越大,p值越小表明影响越显著,初始模型假设的检验情况见表6。六个假设中有五个得到验证,而“H2:性能感知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没有通过检验,两者之间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路径系数较小。可能的原因是,学习方式的有用性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和前提,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获取学习资源、取得学习效果,有用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满意,而无用一定会带来不满意,这也印证了李峰等(2009)的观点,在教育领域,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学习的有用性是一种保健因素[10]。在所有假设检验中,“H3:服务感知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的路径系数最大,说明在远程教育领域,教学支持服务已成为影响学习者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教学单位应当在支持服务上下功夫,维持移动学习平台的稳定、保障学习资源的可获取、保持教师与学员间畅通及时的交流沟通。

(五)模型修正

检验结果H2假设虽相关但不显著,根据amoS软件模型修正提示[11],删除该路径,再利用软件进一步分析修正模型的拟合度、路径系数及显著性,卡方自由度比(Cmin/DF)和调整拟合度指数(aGFi)等拟合度指标均有所降低,拟合趋于良好,修正模型5个假设全部通过检验。修正后模型及路径系数见图3。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二不在于得到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由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和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高一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同时,对于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意义我也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后,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意识,经常有学生跟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丘吉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拿破仑真的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何种地位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什么是汉服?等等,学生提出的大多是针对历史学科学习中某些问题的拓展性问题,我将这些选题向全班公布并征求意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我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全班同学的激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研究性课题为《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并在全班形成了几个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关于汉服与汉服运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2.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一汉服运动的意义之所在并形成自己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激发学生树立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识。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创新实践的能力,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

三、设计理念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长期以来讲台属于教师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多渠获取知识的可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策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开题立项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甚至逐渐的成为一个族群的共同选择和爱好,它不仅仅是人们遮身蔽体御寒的工具,更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共性和地域性,可以成为一种民族或地域性文化的象征。汉服就是这样一种服饰,通过了解他,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汉服运动不仅是在推广一种服饰,它本身就是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其意义更在于参与者们是在通过它来号召人们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的目的,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几个学生的开题立项报告。

从学生的立项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研究性课题《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进行了分解,形成了这样几个子课题:1.界定汉服的概念及研究汉服的意义(纠正多数人将“唐装”视为汉服的错误观念);2.简要介绍汉服的风格和特色(问卷调查关于汉服的特点及其与韩服差异);3.简要介绍汉服运动的概念及发展概况;4.目前社会上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评介;5.汉服设计与裁剪。

对学生交上来的立项报告我认真的研究并进行了意见反馈,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如立项中有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了解大众对汉服的特点的认识并了解大众对韩服与汉服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很好,但学生在立项中对如何发放、回收统计问卷等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也没有注意到问卷范围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是想当然的把问卷的投放仅仅局限在校园中,这是不恰当的,后来学生吸收教师的建议对其立项进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主导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成果展示阶段

开题立项之后,研究性学习进入真正的操作阶段,学生们在这一阶段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及调查工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施和成果展示本应该是两个阶段,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我把这两个阶段放在一起向各位同仁做一汇报: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9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不同,要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将成为:

一、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其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课题的参与中,师生间如果能有一些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参与中,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但这里的指导与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以往指导主要是找出学生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课题最后得到的答案事先并不很明确,因此所谓的“标准答案”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将学生引导到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的指导路径也已经失灵。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什么呢?归结起来,大约为: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

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三、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来说,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

四、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使教师已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因此教师要保持其竞争力,就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工作。当教师以指导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时,需要他能够既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虚心地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其他老师和与其通力合作。传统的教师关系往往是文人相亲,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视清高甚至嫉妒等。而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一直渴求合作,乐于合作。我们经常在一起备课,商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主动积极参加教师指导小组的工作,是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反映了教师的开放意识、联系社会实际的愿望和办事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意见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德育课程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在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的小组合作的突破和拓展。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3如何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

3.1小组的组成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课题开题之前,在大量呈现选题的相关材料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选题意向的统计;根据学生的选题意向和研究兴趣,在限制小组人数规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推诿扯皮,无所事事的倾向,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按照性别比例搭配,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推选出小组活动负责人。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间安排上也有一定的灵括性。

小组合作学习贵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3.2小组活动的开展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依次组织学生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评价、结题展示、终期评价。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从总体上规划课题研究的时间,把握学小组合作学习进度;给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研究条件上的帮助,避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偏离正确的方向;监督课题小组讨论,纠正可能出现的小组成员的不良行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特别是要给与课题小组以适当的评价和注意展示过程中秩序的维持。

3.3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价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增加以后开展类似活动的难度,所以应该慎重对待这个问题。

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小组成员的自评。在每次小组活动展示之前,小组内部成员都要对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潜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完善。其次,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制定评审表,选出评审组织和成员。接受评价的小组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评价的小组和人员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教师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并汇总各个层面的评价意见,给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最后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成长比成绩重要”的观点,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评价结果,保护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但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开始讨论还未进入状态,教师就宣布结束讨论;有的小组内分工不明确,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在组间巡视,关注照顾一部分学习有困难、不善发言的学生,多鼓励帮助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我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不少教师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座位方式。问及原因却却不能给出充分的理由。正因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但事实上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注意让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这一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采取恰当合理的的小组合作方式。

(4)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正确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真正的作用,必须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以下几方面进行: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2)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3)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