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网络应急预案十篇高校网络应急预案十篇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06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1

为了切实做好学校校园网络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我校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妥善处理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遏制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有害信息的扩散。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预案所称突发性事件,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学校校园网网络设施及信息安全等有关的灾害。

第二条本预案的指导思想是湖北师范学院有关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基本要求。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湖北师范学院内所有个人和办公用计算机以及各研究所、实验室(中心)、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软件,以及学校门户网站和下属各部门网站内容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四条应急处置工作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整体作战、发挥优势、保障安全。

第二章组织指挥和职责任务

第五条学校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是统一领导全校信息网络的灾害应急工作,在校领导组织指挥下,全面负责学校信息网络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协调解决灾害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第六条现代信息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负责日常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具体处理,其中信息中心是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控制中心,负责服务器端和网络层面的安全事件处置,并为各部门、院(系)做好部门办公用机和个人用机的安全处置提供技术指导。

第三章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

第七条处置措施

处置的基本措施分灾害发生前与灾害发生后两种情况。

(一)灾害发生前,信息中心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技术中心人员各司其责切实加强日常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检查、维护,定时升级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检查防火墙、iDS(入侵检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学校各单位切实落实部门网站管理工作职责、安全责任制,特别是对于开办网上论坛、留言板、聊天室、社区等交互式栏目网站的部门要落实关于信息审核、信息巡查和版主负责制度的情况,要设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常识普及,使教职工掌握信息网络安全常识,并具备一定防范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

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性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属于重大灾害的,在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的同时,还应向黄石市公安局网络监察部门报告。

(二)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程序,判定灾害级别,并立即将灾情向工作小组报告,在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

第八条处置程序

(一)发现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要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做好校园网信息系统安全的日常巡查及其日志保存工作,以保障最先发现灾害并及时处置此突发性事件。

(二)预案启动

一旦灾害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预案的处置程序。

(三)应急处置方法

在灾害发生时,首先应区分灾害发生是否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况,根据这两种情况把应急处置方法分为两个流程。

流程一:当发生的灾害为自然灾害时,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然后是设备安全。具体方法包括:硬盘的拔出与保存,设备的断电与拆卸、搬迁等。

流程二:当人为或病毒破坏的灾害发生时,具体按以下顺序进行:判断破坏的来源与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网络物理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来源的ip或其它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信息系统。按照灾害发生的性质分别采用以下方案:

1、病毒传播:针对这种现象,要及时断开传播源,判断病毒的性质、采用的端口,然后关闭相应的端口,在网上公布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方法。

2、入侵:对于网络入侵,首先要判断入侵的来源,区分外网与内网。入侵来自外网的,定位入侵的ip地址,及时关闭入侵的端口,限制入侵地ip地址的访问,在无法制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断开网络连接的方法。入侵来自内网的,查清入侵来源,如ip地址、上网帐号等信息,同时断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针对入侵方法建设或更新入侵检测设备。

3、信息被篡改:这种情况,要求一经发现马上断开相应的信息上网链接,并尽快恢复。

4、网络故障:一旦发现,可根据相应工作流程尽快排除。

5、其它没有列出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灾害,可根据总的安全原则,结合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能处理的可以请示相关的专业人员。

(四)情况报告

灾害发生时,一方面按照应急处置方法进行处置,同时需要判定灾害的级别,首先向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可以同时向市公安局网络监察部门汇报。中、小型级别的灾害,可以只向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的级别,灾害造成的后果,应急处置的过程、结果,灾害结束的时间,以后如何防范类似灾害发生的建议与方案等。

(五)预警

灾害发生时,可根据灾害的危害程度适当地预警,特别是一些在其它地方已经出现,或在安全相关网站了预警而学校信息网络还没有出现相应的灾害,除了在技术上进行防范以外,还应当向网络信息用户预警,直至灾害警报解除。

(六)预案终止

经专家组鉴定,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宣布险情或灾情应急期结束,并予以公告,同时预案终止。

第四章保障措施

灾害应急防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跟踪式的、深层次的和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工作,是有组织的科学与社会行为,必须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第九条人员保障

重视人员的建设与保障,确保在灾害发生前的人员值班,灾害处置过程和灾后重建中的人员在岗与战斗力。

第十条技术保障

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升级换代,在灾害发生前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强劲与安全,灾害处置过程中和灾后重建中的相关技术支撑。

第十一条物资保障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抢险救灾队伍技术装备的及时更新,以确保灾害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训练和演练

加强全校网络信息用户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这些用户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发灾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和有效。

第五章附则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2021

为确保网络正常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特制订本预案,妥善处理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遏制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有害信息的扩散。

一、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1.如在局域网内发现病毒、木马、黑客入侵等

网络管理中心应立即切断局域网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如有必要,断开局内各电脑的连接,防止外串和互串。

2.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网内或具有外部ip地址的服务器上的,学校应立即切断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如有必要,断开校内各节点的连接;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外租用空间上的,立即与出租商联系,关闭租用空间。

3.如在外部可访问的网站、邮件等服务器上发现有害信息或数据被篡改,要立即切断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使得外部不可访问。防止有害信息的扩散。

4.采取相应的措施,彻底清除。如发现有害信息,在保留有关记录后及时删除,(情况严重的)报告市教育局和公安部门。

5.在确保安全问题解决后,方可恢复网络(网站)的使用。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建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设立安全专管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制;bbs、聊天室等交互性栏目要设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

2.局内网络由网管中心统一管理维护,其他人不得私自拆修设备,擅接终端设备。

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各校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意识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联系起来。特别要指导学生提高他们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正健康用网。

4.不得关闭或取消防火墙。保管好防火墙系统管理密码。每台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代码。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2021

为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结合实际,特制定饮食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办事,餐厅工作人员按时进行健康查体,无健康合格证的严禁上岗。

2.与工作人员签订饮食卫生责任书,并与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食堂员工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

4.建立每日对食堂卫生的检查与记录。

5.建立学校食物中毒报告与通报制度。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发现师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集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时,应迅速送学校卫生室进行初诊,同时拨打“120”电话或送医院进行医治。

2.迅速向教育局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建立食物试尝制度,做好所有食物食品留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如是食用校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5.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和家属的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2021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学生教师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4.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5.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做到食物新鲜卫生,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食堂人员都有健康证。

7.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8.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应急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课的紧急措施。

三、监督和责任:

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校医要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3

在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重点推进应急预案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制定完善医院、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通信、运输、粮油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应急预案,所有重大节庆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都制定应急预案,真正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进一步强化应急演练工作

在健全分级分类应急预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年“5.12”防灾救灾大演练活动的经验得失,于年内组织开展一至两次全区范围的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锤炼、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指挥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形应急救援队伍各成员单位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一旦发生紧急突发案(事)件,能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妥善处置。

三、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地震、水文、地质、环境、卫生、安监等监测体系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消除监测盲区,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提高监测水平,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有效解决预警信息滞后的问题。建立完善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同时,在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组配备信息员,建立专群结合的监测网络。区政府建立信息会商研判制度,对监测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作出预测预警,制定防范措施。建设预警信息网络化管理数据库,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四、进一步落实隐患排查整改

建立由区政府负责的安全风险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全面掌握辖区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加强汇总分析,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切实做好预警预报并及时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限期治理整改,加强排查调处。社区、乡镇村组、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五、进一步发挥指挥平台效能

整合利用现有的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和各有关本门(行业)的专业系统资源,分期完全区、乡(镇)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形成纵横相连相通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与、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为预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完善提升公安、卫生、民政、国土资源、安全监管、环境保护、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专业应急平台功能。

六、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强化应急处置所需装备、通信器材和生活必需品等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调整储备品种和数量,合理选择储备方式,健全完善重要应急物资储备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实现对各类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统一调度和需求共享;加强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应急车辆绿色通道制度。充分发挥驻区部队、地方企业和交通战备保障系统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优势,提高因灾损毁道路、桥梁的快速抢通保通能力。健全完善公路、铁路运输紧急协调、调用和补偿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路、铁路运输系统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间通信网络,拓展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优先接通、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功能、补充完善现有应急通信系统,配备适用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区、乡两级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

七、进一步发动应急宣教活动

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科普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宣教活动,提高应急科普知识普及率;建立媒体与应急机构联系机制,加强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相关栏目、专题中刊播应急知识;对全区和乡镇、村组干部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对重点企业、街道、乡村、学校和医院等单位的干部群众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干部群众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事件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27

21世纪以来,全球各地都不断地充斥着危机。高校,作为人群极度聚集地,所面临的突发事件也呈上升趋势。频频发生的突发事件,不仅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课题。

1国内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

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文件,现可查到的只有教育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总的来讲,国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积淀还不够深入全面,目前研究力度还显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突发事件前应急管理预警机制不完善

(1)制度规范不完善。虽然现有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但其中有很多是照搬了政府的应急管理预案,导致措施不配套,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2)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不健全。现在网络发展很迅速,信息公布的渠道很多。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很快被曝光在网络上。由于信息在传播中的偏差,造成网络上的误解,这些都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处理起来会更加的被动。

(3)危机意识淡薄。国内高校对于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反应不够积极。流于形式的宣传教育、走过场式的演习演练,在高校中很常见。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系统性的防灾、互救教育,对危机反应淡薄,侥幸心理依然存在,没有足够的重视。

1.2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不规范

(1)管理理念滞后。目前许多高校由于管理理念的滞后,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无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也无法有效联合各部门来处理事件。

(2)机构欠缺。当前众多高校习惯性的仅依靠临时成立的应急管理小组来处理事件,在这过程中会凸显出很多缺陷。如效率低下、人员专业性不足、心理干预薄弱、不能因才用人、事后责任无法落实等等。

(3)监督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监督渠道少、监督形式形同虚设。

2国外高校的经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对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组织建设、保障措施,还是具体的应对计划,通常都是通过法制化手段来实现,同时制定了一套十分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规章制度。在整个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这些国家在以下方面非常值得国内高校学习。

在构建应急管理系统方面,常规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政府及高校中都有专门的设置,学校有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团队,制定学校的应急预案、学校安全管理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制定详细的防灾防害训练方案。

在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发达国家更加注重法律法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有效运行,条文非常细化,具体到教室的面积和学生桌椅的制作材料。相比之下,国内的法律法规就简而化之了。

在沟通机制方面,国外更加注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多种渠道,第一时间公布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加强舆论监督,及时疏导群众情绪。

在预警机制方面,国外将预警机制作为一项专门的制度予以贯彻。建立了一套从政府到地方,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卫星定位信息监视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综合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3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

构建完备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包含三个方面,即事前应急预防机制、事中应急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

事前应急预防机制包括应急管理监测机制、评估机制和决策机制。构建有效地事前应急预防机制可以使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御。监测系统主要依靠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保卫部门收集数据,结合校园外部的监测,建立信息共享的情报网络。评估系统主要针对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做出评估,保证风险被有效地控制。决策系统主要是针对评估的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并把责任落实到人。上述这三大系统构成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协同运作,能够及时有效地阻止事件的发生。

预防固然重要,但很多突发事件还是会发生,此时就需要科学有效地事中应急处置机制。事中应急处置机制包括决策机制、保障机制和沟通机制。决策机制要求迅速和及时,决策团队不建议由多人组成,小团体的决策往往更加的有效及时。保障机制主要承担物资和人资的调度工作,一个提供物质上的应对,一个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沟通机制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基础手段,一方面我们要抵制小道消息,畅通正规渠道,要及时对外公布信息,公布真相。另一方面,做好受伤害学生的安抚教育,将沟通真诚地传达到每个学生耳朵中,稳定人心。

突发事件事中应急处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终结,还需要善后处置机制的介入。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注重人的恢复治疗,包含两方面,心理干预和恢复重建。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就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应对方法,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感情上的安抚和沟通。在恢复重建方面,分三个步骤来开展,调查原因、恢复秩序和认真整改。调查小组应向学校呈报调查报告,将事发原因、处置情况、责任追究和整改意见等一一详细列出。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校园网;突发事件;预警

1引言

高校的校园网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校园网为高校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信息查询检索与共享的平台,让师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完成平时的学业工作,为管理与科研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校园网络中也不乏一些不良信息的存在,致使校园网有安全隐患存在。鉴于这点,校方应制定完善的预警机制,保障安全时间发生时能够及时报警并解决,还师生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

2校园网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

2.1隐蔽性特征

校园网路平台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平台上发生的操作大多是在后台进行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任何操作都有可能对平台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师生在登录时并不需要个人信息的验证,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了这些弊端,实施一系列的操作来威胁网络安全。这样的操作是在虚拟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因此人们很难及时发现。

2.2易扩散性特征

校园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成为了在校师生信息查询、交流、传输与共享的平台。目前网络安全验证主要使用的是tCp/ip协议,也就是说,只要任何一台计算机在符合协议要求的情况下都能够接入网络。这样一来,若是不法分子怀有目的性的登录的校园网的终端,传输一些不良信息,随着校园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这样的信息会快速的散播开来,影响校园网络健康发展。

2.3高技术性特征

一些教师或是学生在思想上比较偏激,在出现对学校的不满之后便想要报复学校,或是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会制作一些小型病毒程序在网内传播。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师生的计算机知识已经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对校园网络的攻击在技术难度上也有很大的突破。例如,破坏教务处数据、传播计算机病毒、攻击校园网服务器、访问未授权网站等,均表现出了高技术性的特征。

2.4高危害性特征

由于校园网是给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与共享的一个平台,同时也帮助学校进行一些校园活动的开展,因此校园网内的数据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学校对学生档案的管理需要上传至服务器,里面包括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状况信息、各科成绩信息等内容,一旦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再如,每学期结束后,教师需要以教师的身份登录教务处平台来进行学生成绩的上传,这时学生同样可以通过修改属性等方式来登录,来修改自己的成绩。这样的学生在高校中并不罕见,并且若是校方网路安全设置并不到位,这样的操作时非常简单的,就算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也能够在指导之后独立操作。这样一来,教师上传的成绩就不具备可比性,也不利于真实有效的反应学生的成绩。无论是信息被窃取还是被修改,其危害都是比较大的。

3安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弊端

3.1组织机构不健全,协调不当

高校通常在网络维护方面不会设有专门的部门去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这种事情大多是由授课教师进行的。校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去单独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去维护网络的安全,因此在安全之间发生之后,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来应对,校方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会成立临时性应急小组来处理事件,致使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的如同一盘散沙,协调二字根本无从谈起。

3.2处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公开度

受传统思维影响,高校若是查出了安全隐患的制造者,本着不愿影响校园形象的思想,并不会对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只是在校内对肇事者进行处分决定。这样一来,在校师生发现对这类事件的处理结果只是处分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处决,会加大他们威胁网络安全的信心。

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制造者与参与者,校方一般采用“对内隐瞒、对外封锁”的政策,若是师生一定要校方给出一个明确答案,校方也通常是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在处理上缺乏公开透明度。

3.3预警方案未有效制定

校园网的预警机制应该是事先就设立完成的,这样才能起到预警的效果,保障在安全时间发生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解除危机。但就目前高校制定的预警方案来看,大多比较空洞,只是理论上的浅谈,致使预警动作迟缓。其次,一些高校将“预警机制”与“处理机制”混为一谈,认为既然有了处理方案,就不需要再制定预警档案了。殊不知,防灾胜于救灾,对于校园网的信息安全,校方应该是先做到预防,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而不是等到事故出现才想着补救。

4优化预警机制的策略

4.1强化危机意识

在安全事件的处理上,要做到“预防为主、消防结合”,树立起危机意识。校方不能忽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预警机制的投入量,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对于网络安全技术人员而言,要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平日里定期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让隐患不易扩散。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点小的隐患若是没有及时解决,会导致日后隐患越来越大,威胁到师生上网安全。校方应加强对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且设立专门的安全部门,保障网络安全。

4.2健全组织机构设立,明确各部门职责

网络安全的组织机构应当有校党政办公室、校宣传部门、校网络中心、校团委、校保卫处、校学工组的一系列部门共同组成。各小组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保障在危机出现时能够理性应对,及时有效的处理。

4.3立足实践,制定科学的预警方案

预警方案不同于处理方案,校方应明确这一观点,制定一系列的预警机制。像是“应急保障措施”、“预防预警机制”、“应急指挥体系”、“恢复重建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方案的制定上,要求科学合理,在经过反复的推敲之后不断完善,将危机管理的理论应用于预警当中。

4.4加强演练工作

校园网由于具有其特殊性,一旦产生安全突发性事件就会对师生上网安全造成影响。校方在平日里就应采取模拟形式,对制定的预警机制进行检测,并且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预警的重要性。在预警演练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在演练结束后网络安全部门能够有效总结经验,完善应急方案。

5结束语

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关系着在校师生生活、学习的有效程度。对于突发性事件而言,只要拥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就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事前预警与事后处理是两个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部分,校方要加强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黄锋.高效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2]黄锋.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危机预防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09).

[3]黄锋.高效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王劲勃.校园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危机恢复应对措施研究[J].广东科技,2012(15).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6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XXXXXX公安局给予我们学院这份殊荣,同时也给了我们这次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学院坐落在XXXXXXXXXX,占地面积XXXX亩,现有在校本、专科生XXXXX余名。学院学风优良,校园和谐稳定。荣获XXXXXXX;连续九年被XXXXX评为XXXXXX优秀组织单位,连续XXXXXXXXXXXXXXXXX先进单位,连续XXXXXXXXXX单位。在此我代表学院对关怀我们成长的领导们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们学院的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些做法,谈几点粗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新机制。

我院领导、各部门、各系和班级辅导员均明确各自的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并逐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系、处室负责人与院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各班级辅导员与系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班级班长与辅导员签订班级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二、强化全校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1、加强安保队伍自身建设。

学院定期对专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和全体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训,并聘请当地公安、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进行防灾逃生演练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效果,提高了安全工作水平,保障了工作效果。

2、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在各班开设专题班会,以各种形式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如交通、消防、社会治安、食品卫生、交通知识、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加强禁毒教育,预防触电、溺水教育、校内外活动安全教育等。在教育中注意加强防险、救险、脱险常识的培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三、发挥职能、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1、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我们学院完善细化了各种应急预案及配套措施,规范“第一时间”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救援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对处置工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周密谋划,反复推敲。应急预案制定后,学院紧密结合形势,积极组织全院师生进行了消防演习以及突发事件人群紧急疏散等应急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了紧急疏散和自救自护的方法,提高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发现处置网上不良信息。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组成的网络舆情信息员,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汇总、上报,根据信息员反馈的信息进行分类,对校园网上有害的信息及时要求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删除,涉及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非法、不实等有害信息的人员及时进行查处,情况严重将移交公安部门。二是加强引导,倡导全院师生健康文明上网。进一步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学生安全文明上网教育引导工作。在学院中广泛开展远离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上网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三是建立公安、工信部等职能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形成网络管理合力。近年来,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日趋严重,为保障学生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我们除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外,同时联合当地公安、工信部等职能部门协调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在校园网站上上传近期的警情通报,起到警示的作用,避免学生上当受骗。

3、重点人群帮扶管理。重点关心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学院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通过对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特异体质学生、违纪学生、心理障碍、外籍教师六类人群加强关心和帮扶,推动重点青少年的管理,防止由此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给在校贫困生建档,发放受助金额,保障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少数名族在校学生,开展了民俗文化简报展、美食节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特异体质学生进行备案,通过加强关心、关注和体育教学特殊照顾保障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分析、心理健康宣讲、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提升同学们心理自我调试能力,避免学生因心理障碍发生影响学习和生活;违纪学生受到违纪处分,学院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落实预警机制降低了学生违纪率,通过与违纪学生谈心和帮扶避免发生违纪次生事件。

4、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院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员单位作用,在全院范围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控网络,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深入细致、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如: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和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活动和措施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搞好警民共建,建立安全预防长效机制。

我院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沟通联系,当地派出所也在学院北门设立警务室,实行派出所治安管理岗位责任制和校园治安特别保护制度,对我院周边环境、社会治安秩序、交通状况进行及时整顿。我院也经常聘请公安部门的警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从而形成了警校共管治安防控体系。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信息安全;安全治理;安全风险;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37-04

引言

由瑞星公司于2014年1月的《瑞星2013年中国信息安全报告》针对中国2013年全年的网络安全现状与趋势进行统计、研究和分析。[1]报告指出全年新增病毒样本3310万余个,病毒总体数量比2012年同期增长163%,呈现出全线爆发的增长态势。其中主要以木马和感染型病毒为主。新增手机病毒样本80余万个,与2012年相比,有数十倍的增长。其中恶意扣费和隐私窃取为量最大的两大类。

高校的信息安全现状也不容乐观。由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2013年中国高校网站安全报告》针对5万个高校网站做了全面的安全分析和评估。[2]报告指出高校网站平均每五个漏洞就有一个高危安全漏洞,数量最多的为跨站脚本漏洞、SQL注入漏洞和信息泄露漏洞,分别占22.1%、16.17%和15.49%。其中SQL注入漏洞危害最大,SQL注入攻击也是黑客最常用的攻击手段。这就意味着中国高校网站依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数据显示,中国每个高校平均每天被黑客攻击113次(包含扫描等行为)。高校网站被黑客入侵后通常受到的侵害有挂马、网站前台和后台被篡改、网站数据库被“拖库”、网页被挂马、服务器被控制成为“肉鸡”等。其中以网站篡改最为多见,比例占一半以上。

高校普遍存在六大安全隐患,包括网站建设和管理不统一、网站日常维护缺失、对网站安全不重视、网站信息保护意识差、软件系统漏洞、服务器漏洞。[3]为黑客入侵提供了机会。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表示由国家主导信息安全已成现实。[4]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已经了高校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部署。政府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信息安全治理组织架构

信息系统安全治理范畴包括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建设安全管理、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和技术文档安全管理等。[5]信息安全治理牵涉到组织对其信息资产的识别,包括为实现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开发,文件化及实施策略、标准、程序及指南。可以利用各种管理途径来分类资产、识别威胁、评价弱点以便有效实施安全控制,可用的途径包括数据分类、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等。信息安全的实质是确保业务运行的连续性。

学校信息系统安全治理的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决策层,针对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责包括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关于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审定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研究、审定并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文件;研究决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奖惩机制。

管理层,针对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小组,职责包括贯彻和执行学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信息系统安全的建设发展规划;参与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规划,负责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实施和完善;负责信息系统的日常安全管理、组织协调工作,监控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情况,负责为用户的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提供技术指导等。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小组,职责包括负责研究制定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案,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组织机制、管理制度和队伍培养方案;负责研究有害信息的界定以及网上舆论的监控方案和工作机制等。

维护层,针对系统管理员,具体负责机房、网络和服务器、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维护。

应用层,针对普通用户,职责包括严格按照系统操作手册正确使用信息系统,不得进行可能危害信息系统安全的操作,不得恶意信息等。

二、信息安全治理实践

1.应用安全

高校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发生安全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腾讯Cto张志东曾说,“安全问题可以让腾讯一天倒闭”,所以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杜绝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保证业务健康运行,是不可缺少的。

新应用上线前必须经过风险评估平台的扫描,检查并修复存在的漏洞。漏洞修复的重要程度必须依照表1执行,高危漏洞要修复并经过回归扫描后方可上线,中低危漏洞要安排修复计划并经安全中心确认后方可上线。

2.客户端安全

客户端类应用上线前必须经过风险评估平台的扫描,检查并修复存在的漏洞。新建客户端类应用必须修正代码中所有的高危险函数后方可上线。高危险函数可以使用代码安全检查工具进行自查。如表2所示。

3.数据安全

系统上线前信息安全责任人统一提交到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小组备案,提供第一处理责任人和第二处理责任人。

系统信息安全处理响应规范:

一级信息指反动类(包括、反政府、游行、集会及突发事件等),系统部门对于该类信息的响应处理时限30分钟内处理完毕。

二级信息指色情、诈骗、谩骂诽谤、暴力犯罪类(包括文字、图片,钓鱼网站,诋毁他人,血腥图片、文字,买卖枪支弹药、等)系统部门对于该类信息的响应处理时限60分钟内处理完毕。

三级信息指广告类,系统部门对于该类信息的响应处理时限600分钟内处理完毕。

4.软件开发安全

为了提高软件安全质量,对安全编程做出统一的规范约束是必要的,主要分为开发环境和编译环境,开发环境安全规范要求所有开发者知晓并按照要求执行,编译环境安全规范要求编译管理者知晓并执行。

(1)开发机的安装配置必须符合信息办统一的办公电脑的安装配置要求。开发机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必须按照信息办的统一规范执行,安装统一规定的杀毒软件,加入统一的域管理,安装指定的安全客户端。

(2)禁止在开发机上进行病毒木马测试。如果开发人员需要分析、测试、调试木马病毒,一定需要使用专门的测试机器,禁止在开发机上进行这些操作。

(3)开发机上的开发软件必须与编译机上的一致。开发机上的开发软件的版本必须与编译机上的一致,开发机上的开发软件的补丁必须与编译机上的一致。

(4)开发机上的编译选项必须与编译机一致。

5.故障分级和应急处置

学校核心系统提供7×24小时服务,而因人为操作、程序故障等原因导致服务不可用是影响服务持续运行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业务系统的运维和运营质量,规范各业务线的服务、故障响应,拟定和“故障分级和处罚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故障分级,如表3所示。运维故障中,对非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故障归类为故障,对于故障将追究故障的分级、故障责任人及故障处理结果。下面将就各类故障级别进行定义说明,由于故障可能在多方面体现影响,所以故障的综合等级评定原则是,取各个方面中严重等级最高者为该故障综合严重等级。

故障奖惩制度,运营故障处理评定是根据相关责任人对故障的响应、处理、完成结果等因素来对故障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信息办会依据表4的评定标准来对故障处罚等级进行调整。该评定只用于由部门内决定的故障处罚分级,处罚条例不受此约束。符合下面条件者,可以对故障处罚等级进行适当降级,具体所降等级由部门领导决定。

6.应急预案和演练

预案主要针对可能遭遇的重大运维故障,如核心iDC机房电力瞬断、核心网络瘫痪、遇重大安全事故时,能更好保障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恢复工作,尽可能降低故障对用户与业务带来的损失。所以应急预案是运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预案场景及分类如表5所示。

预案职责及流程如表6所示。预案必需明确故障处理中的角色,界定故障处理中的职责,定义清晰角色和流程,提高故障处理能力和支持效率,尽快恢复因故障造成的影响,将故障对业务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

预案流程主要分为启动、处理、结束三个阶段,有以下7个方面:

一是重大事故处理流程启动,应急处置团队负责人第一时间通知团队成员和系统管理员。

二是团队成员通知业务负责人登录Vpn或者到故障现场,同时,系统管理员需要统计受到影响的服务器列表。

三是各个业务负责人检查和恢复业务,并把结果反馈给应急处置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协同运维人员对业务做影响评估并上报给应急处置团队负责人,同时,如果需要向用户发出通告,则由系统管理员把业务影响通知用户,统一口径,拟定通告和形式。

四是系统管理员协同团队成员了解业务恢复的最新情况并保持沟通。

五是业务恢复完毕,事故处理完毕之后由系统管理员通知用户,业务已经恢复。

六是应急处置团队留守一定的时间,待业务全部恢复正常之后由应急处置团队负责人确认后撤离。

七是整个处理过程结束后,由应急处置团队负责人发处理总结。

三、结束语

为实现“网络安全立校”的目标,信息安全治理工作要长期基于以下基本思路:一是确保信息的自由传播;二是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风险;三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加强应对措施;四是基于高校的社会责任开展相关行动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北京瑞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瑞星2013年中国信息安全报告[DB/oL].http://.cn/2013/baogao/2013baogao.pdf2014,1.

[2]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3年中国高校网站安全报告[DB/oL].http:///report/2013gaoxiaowang-zhananquan.pdf2013,6.

[3]赵欢,陈熙.高校信息安全体系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上),2013(7):87-89.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8

1.加强安全教育及普法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基本防范技能,从而减少上述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高校正常的工作秩序。该方面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改革教学培养方案,把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并配套相关教材。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是针对上文提到的八类安全事故展开,授课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上的讲授模式,而是要注重效果打动学生内心。可以采取模拟演练、案例讲座分析、召开班会讨论、举行知识竞赛、观看教育宣传影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总之,安全教育要规范且深入人心,使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都得到切实提高。(2)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组织分管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应建立一个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信息畅通的工作和运行机制。(3)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安全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网络相关法律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财产账户、专业资料等,并对常见网络犯罪、网络诈骗手段有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4)加强并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教育。高校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高校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重视消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举行消防事故模拟训练,锻炼学生在事故发生时的逃生与自救能力。(5)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心理问题可引发一系列的高校安全问题,因此心理安全教育也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只有当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读书、运动等积极向上的活动中。高校应坚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心理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健康的人格与心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等。除了上述的普遍教育外,还需要结合专业心理咨询,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建立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达到教育和预防的双重目的。

2.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消除校园安全隐患(1)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值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组织机构方面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各学院、系部、实验室、办公室或行政机关的部门各科室,都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学校每一个物理区域都有专门的安全负责人。其次,工作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定期进行检查与报告、审批与整改、认定与追究等工作。(2)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检查制度。校舍安全方面,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机房、供电线路、消防设施等重点部位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食品卫生方面,定期对食堂进行检查,并定期督促炊事人员进行身体检查,防止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设备检修与隐患排查方面,高校应定期对校园内的消防设备、电水气供应设备、体育运动设备、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高校教学、实验、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安全。(3)建立健全学生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校园学生安全信息,全局掌控与调度工作人员,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掌握高校学生的安全信息,就需要有通畅的信息渠道。高等学校可以建立以下三条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一是从学生宿舍长班级干部班主任或辅导员学院学生工作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主管校领导的纵向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二是建立从学生宿舍宿舍楼栋值班室公寓管理中心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主管校领导的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三是建立从教学楼及活动场馆教学楼与场馆值班室学校保卫部门和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主管校领导的学生安全信息渠道。以上三条主要渠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大学校园的学术安全信息渠道,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信息时时畅通。

3.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措施方案(1)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制度”侧重于预防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此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管理,真正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并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校安全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值班室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学工负责人、保卫人员、校主管领导)的安全防范意识。(2)突发事件处理阶段。处置学生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需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快速反应机制。首先,校园安全快速反应机制,要针对前文提到的八类安全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相应的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抢救在突发事件中受伤者,制止因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3)突发事件的善后阶段。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认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快恢复高校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避免由于处置不当而造成的次生、衍生的突发事件,避免事情进一步扩大。首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控制住突发事件的发展势头并制止进一步损失之后,应尽快着手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并依法(规)做好责任认定和初步处理意见。其次,及时向突发事件各相关方面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猜忌。最后,突发事件常会对当事人或者旁观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从而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心理恐慌。因此,需要学校宣传部门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疏导与治疗,从而尽快恢复突发事件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恢复正常学习与工作。

二、结束语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舆情预警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就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最主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他们习惯于通过BBS、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获取校园内外的各种信息。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如何正确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我国研究网络舆情较早的学者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界定:舆情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定义如下:指在校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或自己感兴趣的校园内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在网络上交流互动后形成传播的观点和意见的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情显现出如下特点:1.内容的复杂性。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特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舆情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样化。刚刚成人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纷纷借助网络、微信、微博、QQ来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极为复杂多样,从学校食堂饭菜好坏到外国总统选举,从学校开水收费到国际冲突,从校园文体活动到国内国际重要赛事等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并形成网络舆情。2.表达的情绪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当今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经验,认知和心理上也都不太成熟,在网络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盲从和轻信,经常发表情绪化和片面性的观点,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大量还不太成熟的同龄人中经常会有从众心理产生,而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更能激发这种行为。3.影响的广泛性。移动网络通信的发达和便捷常常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在没有丝毫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这更加大了其应对的难度。大学生普遍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十分关注,中国自古就有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大学生也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网络给信息和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十分方便的交流互动,这往往成为网络舆情快速蔓延的主因。从传播影响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所表达的意见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丰富。在某种舆情倾向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前提下,常常会以点带面迅速扩散开来,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还经常会在高校之间互相传播,校园内外交互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抓手。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上传播的不良舆情信息增加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高舆情管理能力,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前有效预防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少一些被动,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校方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舆情预警和应对能力,做到主动科学预防,并且在舆情出现的时候尽快处理,积极面对而不是一味保持沉默,这样才能减少舆情进一步发酵的可能性。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一旦演化成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但实际上,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可以在早期发现的,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控制和引导的。防止舆情发展成为应该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校方必须做好日常舆情预警监测工作,一有危机征兆立即启动预案开始处置和引导,以防止事态恶化。

(三)有效掌握和引导网络舆情,化解事件矛盾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自发产生,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和言论中不乏不良不实信息以及过激言论,尤其是在发生一些涉及甚至侵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或者让大学生群情激昂的事情时,如若不及时进行引导与有效疏通,很容易产生过激和负面言论,进而引发。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进行科学引导,使健康积极的信息和观点传播得更加通畅,及时纠正过激的言论,可以化解事件矛盾。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突发舆情准备不够,反应速度较慢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舆情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平时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在网络舆情突然爆发时则难以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在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就常常显得反应迟钝、应对缓慢。比如,在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发生“我爸是李刚事件”后,大学生们群情激昂网络舆情汹涌,但校方一方面三缄其口迟迟没有反应,另一方面应对失当对本校各部门和学生下了严格的封口令。这不仅没有平息事态,还进一步激发了舆情发酵。愤怒的网民不仅人肉了李启铭、李刚全家,甚至还将怒火烧向了时任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揭发其两本著作及博士论文抄袭。河北大学这样的应对方式和能力让学生失望校方蒙羞,也让世人齿冷。

(二)舆情应对较为被动,处理方式过于生硬

长期以来,高校同许多政府部门一样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通常采取的还是回避、封堵的办法,千方百计压制封锁网络舆情传播、扩散,还是在控制压制,而不是科学引导化解。但由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突然爆发和难以控制,采取不予回应、封锁等处理方式的效果往往与预期背道而驰,反而很容易导致事态恶化。

(三)校方普遍不够重视,在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方面人力物力投入都严重不足

当今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一般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以及专业的分析人员等。可能是由于购置价格较高、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国内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构建起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和部门,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仍然仅仅依靠人工收集、分析并做出判断,这种方式和手段并不能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科学监测及时预警。

(四)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方法的研究还不够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无疑是一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此开展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学者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定量描述和实证研究,更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和引导机制是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深入细致的服务之中,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也必须遵循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要求,把引导和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一)尽快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大学校园内出现学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校方应该掌握其规律,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网上有的苗头,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展开应对。当大学生网络舆情转变为现实的舆情危机时,就必须及时针对危机事件实施统一指挥,进入应急处理程序,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响应快速、处置有效。

(二)构建微信群,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1.构建班级微信群。各班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微信群来提升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个群除了平时即时一些学校、学院和老师的通知事项外,主要是方便班级同学之间交流,自然也少不了对一些热点事件或是敏感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对老师、辅导员和管理者的抵触,这个群最好全部由同班同学组成。学院可以通过班干部来掌握学生在群里的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2.培养意见领袖。在各班的党员、优秀班干部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思想积极向上的微信意见领袖,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将事半功倍。因为在班级微信群里,辅导员和老师不便出面发言,同时由于师生的年龄差,很多时候双方很难站在同一高度交流,这个时候一些有着良好生活状态、正确思想和较高威信的同龄人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他们能够建立与其他学生的良好信任关系,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些学生意见领袖可以有效地引导班级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和使用好院级校级新媒体

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做出反应,通过这些学生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及时信息做出解释和加以引导,从而变“堵”为“疏”,推动问题的解决和促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平时,校方和学院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心理咨询、正面信息等,这会使宣传和教育更接地气更易被学生接受。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理性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大学生在网络上一般是匿名发言的,这就使得许多人没有了顾忌和自我约束,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公然违背伦理道德和突破法律底线,散播不健康的言论和过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从而影响他人甚至造成混乱及社会秩序失调。高校在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和现实社会中一样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旦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照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学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助力。(五)高校要尽快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体系鉴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提高的现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式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改变。每个高校都有必要购买并使用网络舆情实时监测软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从被动应急处理转为主动监测发现、及时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高校网络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性构建

作者简介:于博瀛(1987-),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高校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应急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2512226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突发事件就内涵来说大体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高校突发性事件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突然发生或事件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因果联系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着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危及高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须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

高校突发性事件自身的特点:第一,骤然性。骤然即突然。“突发事件”的本质在于无任何征兆、准备而言,事件的初始不易被察觉,发展态势难以评估。第二,群体性。高校学生本身就是高度集中的群体,导致特别容易发生。问题与矛盾产生之后,就会自发地或通过一定联络方式聚集在一起,采取各种方式,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第三,扩散性。正因高校人群相对集中,问题产生后,大学生们好奇心使然,便会迅速聚集在一起,关注、讨论,甚至冲动参与。同时,现代媒介的强势传播和通讯工具的便捷,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演变出扩散性的态势。第四,主体活跃性。高校学生的认知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较迅速,对当前的政治经济与形势都比较敏感,尤其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加之与其心智相符的冲动、心理素质不稳定,导致突发事件极具凝聚力、膨胀力和爆发力。

二、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1.办学的开放性。高校办学模式的创新,充分有效地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也促使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大加强、内外部环境呈日臻复杂之势。因此,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频繁发生,发生于高校校园及周边或以高校学生为案发主体的治安或刑事案件及校园内的火灾电器安全、建筑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户外安全等事故类事件突出。如前所述,开放性办学引起的学生更大聚集的效应,使得突发事件随之攀升。

2.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导致个性化强,生活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弱,冲动、情绪化、盲目性、偏执皆具其身。据调查,相当比例的高校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逐年攀升。近几年来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事件在我国高校呈上升趋势。

3.法律意识的缺失。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目的就是通过对违反行为准则的人进行制裁,以起到威慑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的作用,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高校学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个法律意识较高的群体,但近年来,高校学生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法或者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的缺失抑或对自己、对他人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致使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4.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应用的日益发展与普及,已经深深地进人高校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到校园。在此种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网络的舆情变化特别是未经正态规范的动向都会激发学生的负面情绪。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1.应急管理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到具体的心理辅导大多也以论坛的形式展开,且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而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富有激情,但更具敏感性、逆反性和脆弱性,当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及来自就业、学习、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极容易产生各种不适的心理反应。虽然校园内也设有心理咨询室,最后也只有小部分学生会主动去寻求帮助。这说明学校心理调试的干预和预防相对薄弱,与庞大的心理健康需求不适配,不足以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能量。

2.应急管理缺乏制度保障。所谓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事件发生时的应对处置,还应延伸到事前的防范干预。而目前,由于认知上的片面,导致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措施过窄,管理理念也相对滞后。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是广大师生在事件的认知和应对上过于浅薄,甚至于只是狭隘地将突发事件定义为校园暴力事件,而对于食物中毒、地震等则排除在突发事件行列之外,这样就导致学校缺乏对广大学生的全面防范意识教育。同时,在管理理念上也止步于仅是学校保安部门的常规职能,尚未完全树立全面的、各部门综合协调相应的应急意识。另外,临时领导机构事先也未形成有效的、成熟的应急处理方案,可操作性不强,面临突发事件时,难免出现权责不明,以致不能有条不紊地及时合理引导和救治。事实上,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切实的制度建设来保障。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的理性构建

(一)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

要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法律知识,以影射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学生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心理态势。同时,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是社会舆论进行约束的行为规范,与法律共同调整着社会关系,因此加强法制教育还必须与道德相结合,让学生明知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强化他们的自律性,从而创建优良的校园安全环境。

(二)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如前所述,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且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与干预成为理性构建应急管理对策的重要途径。首先,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危机主题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抗挫折、适应环境的意志力。其次,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形成学生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最后,强化法律咨询。设立法律咨询日,组织法律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解决法律困惑和问题。

(三)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

舆论引导是高校预防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获取知识、信息交流等的重要途径,并对学生的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至深影响,高校必须正视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探索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舆论便捷传播的同时兼具可靠性,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尽量在第一时间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以明晰事实真相,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

(四)及时建立完善常态化的应急管理模式

首先,逐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理顺应急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同时与和部门联动,协调处理,在第一时间快速地与预防、控制。其次,加强应急支撑体系建设,专项研究、形成应急平台,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理能力。再次,编制应急预案并不断修订、强化应急演练工作。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常态的教学管理中。

高校安全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全局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理性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对于保持高校安全稳定,创建和谐校园,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