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十篇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十篇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33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理工科类专业必不可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科发展的必要保证。高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育的重要场所,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种类的试剂,其中管制类化学品是高校实验中经常会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主要指的是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和剧毒品。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第445号国务院令,公布《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随后又进行了增补,共涉及3大类,32种易制毒化学品。201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部门共同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共涉及148种剧毒化学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第23条规定,公安部于2017年编制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版)》,共涉及74类易制爆化学品[1-2]。这些管制类化学品若管理或使用不当,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如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12.26”较大爆炸事故,就是由于现场存放有大量易制爆化学品———镁粉,最终导致事故的扩大,3名学生当场烧死。因此,管制类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是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3]。

1化学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专业的不断发展,科研领域不断深化,高校实验室所用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加,尤其是管制类化学品很多实验室都有使用[4]。近年来,各高校对管制类化学品的管理不断加强,也针对管制类化学品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办法,但由于涉及实验室数量广,研究方向复杂,人员繁多等问题,使得管制类药品的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虽然高校做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但仍有部分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较多[5]。管制类化学品往往涉及到易燃、易爆、腐蚀,甚至是剧毒,这些特殊的化学品若不引起重视,会埋下安全隐患,如一些实验人员在使用管制类化学品过程中随意将其放置在实验桌上,暴露在空气中,使用过程中也不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防护,还有一部分实验管理人员虽然长期使用此类化学品,但总认为自己实操经验丰富,不可能出现任何问题,最终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上有所松懈,导致意外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到正确的处理。

1.2储存场所不符合要求

一些高校的化学品存放仍在使用传统的试剂柜,这类试剂柜仅适用于存放普通化学药品,有的甚至还是木制柜子,其安全性和安防性完全达不到管制类药品的储存要求。2018年公安部颁布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治安防范要求》(Ga1511-2018)在储存场所的分类,防护区域和部位,配套的安全防范设施等方面做了最新的防范要求[3]。多数实验室所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都有暂存在该实验室中的现象,实验室储存条件不达标势必给实验室的安全埋下祸端。此外,某些实验室随着科研方向的不断深入,实验室储存的管制类化学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过期试剂也越来越多,这也给实验室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1.3采购管理存在漏洞

现在有很多高校都严抓管制类化学品的采购,国家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在公安部门备案的管制类化学品,必须向有经营许可证的经销商购买。但仍有高校的部分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网购、电话等渠道向供应商购买管制类化学品。这种情况下学校层面很难监管管制类化学品的流通和使用,给实验室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6],然而一旦公安部门查到管制类化学品的供应商,就会根据供应商那边的购买记录倒查到学校相关人员,严重者甚至触犯法律。1.4使用过程管理不严很多高校都实行管制类化学品登记制度,也下发了管制类药品登记台账,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导致账目不符情况时有发生。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存放不规范,实验人员取用后未将管制类化学品及时放回试剂柜中,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实验室管理不够严格,实验人员可直接从实验室将管制类化学品带出,造成严重后果,如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某研究生就从实验室中偷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将其注入饮水机导致其室友中毒死亡。

1.5废弃物处置不合理

根据国家要求,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理公司统一回收处理,多数学校也出台了实验室废弃物回收的相关安全管理要求。但仍有部分实验室未按照规定执行,处理危险废弃物不规范,废弃物回收标签填写不清,废弃溶液随意混放,管制类化学试剂随意丢弃现象仍然存在,有人甚至直接将试剂直接倒入实验室下水道中,造成环境污染。

2化学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探索

2.1加强安全教育与准入制度

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多起工伤事故发现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约占事故发生的89.8%[7]。因此,强化安全教育是高校提升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方式,只有在一开始提升实验人员对管制类药品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与准入制度,才能引起实验人员的重视。第一,加强实验人员的准入制度,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通过学校设置的准入安全教育,包括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参加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实验方案的评估、通过实验安全知识考试等等。通过实验方案的评估重点了解所要开展实验内容中管制类化学品的情况,通过查阅管制类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aterialSafetyDataSheet,mSDS)了解所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的危险特性、侵入途径、健康危害等信息,掌握管制类化学品的储存条件和应急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第二,开展化学品专项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化学品的防护知识、应急处理和自防自救教育,开展实验室事故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自救能力。

2.2完善储存条件和场所

管制类药品不能一味禁止在实验室中存放,药品的运送和取用问题将使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异常困难,因此与其严格禁止实验室存放增加管理难度,不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场所认定,可分为由学校部门统一管理的管制类化学品仓库和由实验室自行管理的暂存柜,这两类不同的存放区域也应符合对应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治安防范要求(Ga1511-2018)》的要求对实验室储存场所进行检查、认定,配套相应的安防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根据实际存储的管制类化学品的属性配备相应的防爆药品柜、酸碱存储柜、视频监控系统和通排风装置,且此类药品柜必须进行双锁管理,方能满足管制类化学品储存的条件。对于高校实验的暂存柜,可将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存放或实验所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进行分级管理[8]。其中,涉及到剧毒化学品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可定义为高度危险实验室,涉及到第二类易制毒、第三类易制毒和易制爆品可定义为危险实验室。对管制类化学品必须做到分类有序,标签清晰;固液、酸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按要求分类存放,腐蚀性溶剂配有二次防泄漏容器[9],通过国家规定的储存场所条件和高校实验室的分级认定后,该实验室方有资格购买、暂时储存和使用管制类化学品,且管制类化学品的用量应受到严格管控,不超过实验室药品一周的使用量。

2.3建立管制类药品全过程管理机制

大数据时代,高校可依托网络科技手段,建立高校化学品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引入多家有经营许可资质的商家或厂家,对管制类化学品实行全过程管理。首先购买管制类化学品的教师必须先向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在向化学品管理平台上备案过的有相应经营许可资质的商家或厂家提出购买申请,由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和所在单位部门审核,学校管理单位和保卫处审批、备案,并通过公安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公安备案证明后方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该试剂。购买后,使用老师必须依规进行管理,根据管理要求,剧毒化学品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严格遵守“五双”管理制度[10],即双人领取、双人运输(其中一个必须是教师)、双人双锁、双人使用、双人记录,剩余不用或者过期的试剂或空瓶的处置必须按规定进行、双人签字确认。第二类易制毒、第三类易制毒和易制爆品分类存放、双人双锁,做好领用、使用和处置记录。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人员必须精准称量,按需取用,在取用记录本上签字记录,并在化学品管理平台更新数据。为避免管制类化学品废弃物处置不当,这类化学品须由教师本人通过提前备案进行报废处理,对随意处理的实验室予以重罚。同时,严格控制管制类化学品的使用,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最终回收的废弃物,分类存放,贴好标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及时清理处置。

2.4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学校应积极推进建立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学校-学院-学科-实验室-实验人员”的五级安全责任体系。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一级责任人,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作为二级责任人,学科负责人作为三级责任人,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作为四级责任人,实验人员作为五级责任人,结合学校自身特征,建立健全管制类化学品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实验室安全职责,推动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10],确保管制类化学品的使用严格按照实际使用进行领取、使用并登记。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可根据实验室分级管理原则和认定结果,加强对相关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定期要求对管制类化学品库存进行盘点,做好相关使用登记记录。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2

实验室认可

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实验室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认可实验室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最终达到法律、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承认,实现检测数据的国际双边和多边的互认。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对自己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承担全部责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增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度,并为此建立一套严格完整的质量体系。iSo―9000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平台,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仅证明企业具备了一个以质量为目标的生产管理体系,而并不能证明最终产品的台格。如何向客户、向社会承诺自己的行为和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企业应当建立起自我评价,控制和承诺产品质量的体系,这就是合格评定制度中的“供方(第一方)自我声明”。“供方自我声明制度”是企业向更高质量境界发展的必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制度被普遍采纳,其核心是企业依据法律,法规和客户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生产过程质量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的体系,实现对生产和销售产品质量的真实承诺。这是合格评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所谓“质量无止境”。

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互认检测结果,面对“入世”的挑战。继1999年12月我国实验室认可制度与亚太实验室合作组织(apLaC)的主要成员中的12个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后,2000年11月我国实验室认可体系与欧洲认可合作组织(ea)和南非,巴西的实验室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至此我国已与34个国家和经济地区的44个国家和经济贸易地区的实验室认可机构达成了互认协议。我国的认可实验室以及认可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校准数据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意味着我国质量认证和评价制度又向国际化的要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检验/校准质量体系的国际接轨,即所谓“质量无国界”。

实验室认可的意义

围绕检测,校准结果的可靠性这个核心,实验室认可对客户,实验室的自我完善和商品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可归纳以下5个方面:

1)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

实验室认可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其重要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检测和校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在世界贸易和各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产品类型与品种迅速增长,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相应的产品规范和法规日趋繁杂,因而对实验室的专业技术能力、对检测与校准结果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二是国际贸易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及其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竞争者均力图开发支持其竞争的新策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检测显示其产品的高技术和高质量,以加大进入其它国家市场的力度,并借用检测形成某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外来产品进入本国/本地区的市场。这就对实验室检测服务的客观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需求的推动,实验室认可工作才得以较快的发展。

2)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

政府管理部门在履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行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的职责中,也需要客观,准确的检测数据来支持其管理行为,通过实验室认可,保证各类实验室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能力评价。

3)社会公正活动的需要

现在产品质量责任的诉讼不断增加,产品检测结果往往成为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检测数据的技术有效性和实验室的公正性保障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实验室认可,保证实验数据得到社会各界承认。

4)产品认证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产品认证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产品认证需要准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支持,通过实验室认可,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认证的有效性。

5)实验室自我改进和参与检测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验室按特定准则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向社会、向客户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实验室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能力,适应检测市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实验室认可过程中重要环节

1、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实验室需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即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认可准则》提出了对实验室管理和检测能力的通用要求,它同时也构成了所有认可组织,机构对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所以,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一种资源。因此,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方式和程度必须结合实验室的类型、范围,规模,检测的难易程度和员工的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找个模式照搬。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就是在企业的在线质量监控过程中,可能在很多环节或要素上存在问题。因此,需要根据企业实验室体系文件的要求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室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使体系的有效运行符合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并真正起到在线质量监控的作用。

2、实验室人员的合理化管理

在影响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是最重要因素,为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加以策划和设计,应根据当前和预期要开展的检测、抽样任务以及管理体系的要求来识别和确定人力资源的需求。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人员的能力,包括操作特定设备的人员,进行检测的人员、评价结果的人员以及签发报告的人员的能力。

使用正在培训期内的人员时应安排有资格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监督,对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能力要进行确认,包括教育,培训、经验或实际技能的确认,须经考核合格。某些技术领域可能要求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个人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实验室有责任满足这些要求,对于人员证书的要求可以是法定的、特定技术领域的标准中包含的或者是客户要求的。(具体要求可参见CnaS-CL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纺织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及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

实验室管理者制定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该目标是实验室总目标的组成部分,应予以量化,应根据认可准则及体系文件的要求对培训进行策划,识别人员培训的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应与当前的预期任务相适应,并按照计划实施。培训实施后,应评价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因为经过培训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具备能力,是否真正具备能力应经过评价考核,才能确定培训的有效性,如果培训计划未能按期实施应说明原因或调整计划。

实验室应确保签约人员和其他岗位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受到监督,确保其具备相应能力并且其工作应符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于检测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的支持人员,实验室应保持其现行岗位职责的描述;对待特定人员的授权必须明确,具体,实验室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有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便于查询、易于获取。

3 实验室设施环境的保障

实验室的设施环境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实验室应确保环境条件不会对检测结果质量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在实验室的固定场所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测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工作的条件可能与实验室内不一样,因此,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条件应文件化。

在有关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时,或对结果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不是所有的检测都要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当规范,方法和程序没有要求时,或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时,或只要求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检测工作,则不需要进行。因此,实验室在开展检测前应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动级等应予以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结果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

在相邻区域的工作可能互相影响时,实验室应进行有效隔离,并且应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对于进入或使用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领域应加以控制,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特点及具体情况确定控制范围,同时,应注意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保护实验室的机密和所有权,以及保护进入或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等。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内务管理,例如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的规定等。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须事先精心策划设计,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的识别和确定取决于:从事的检测和抽样工作所遵循的标准要求;所使用仪器设备要求的环境条件或设施;样品对环境的要求;检测人员的健康安全需求等。

4、实验室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实验室主要设备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和分析)所需的全部设备,并使其均应达到所需的准确度并符合相应检测规范、方法的要求,同时,应制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关键参数或关键值的校准计划。设备在投入使用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实验室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包括送外校准或检定的设备,取回后应核查校准或检定证书,核查三个方面:首先核查是否出具的是校准或检定证书,证书上有没有认可相关盖章,如是检测报告或测试报告时,必须要提供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不确定信息;其次,核查委托单位的能力是否覆盖所校设备范围,再核查所校准或检定的结果是否满足检测的要求;如全部满足即可接收并记录核查结果,如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应重新选择符合要求的校准检定机构进行溯源。

实验室所有设备均应由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说明应方便有关人员使用。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有些设备可能需要作为特殊类型的设备专门进行培训考核和授权操作j有些设备可能无需专门授权,如天平、烘箱等常用设备,可以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不需单独授权,但具体哪些设备需要专门授权,需根据实验室自身的人员素质,培训教育水平和经验以及所从事工作要求的复杂过程、准确度等来进行界定。

如果可能,用于检测和抽样并对数据和结果有影响的每一台设备及其软件,均应进行唯一性标识,此标识与校准状态标识有所不同:设备唯一性标识是防止相同设备混淆,校准状态标识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其中应包括上次校准日期和下次校准日期或校准有效期(如三色标识,绿色为合格证,黄色为准用证,红色为停用证等)不唯一,以防止误用。根据实验室具体的检测情况确定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设备及其软件建立档案并保存相关记录。

实验室应确保设备的安全处置、运输、储存,使用和计划维护。设备维护保养有二类,一类是日常维护保养,一般应由操作人员进行,一类是定期维护保养,一般由专门人员进行。当发现设备出现过载,错误操作、显示结果有缺陷或超出规定极限时,应停止使用。这些设备应及时予以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理表明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检定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实验室应检查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以前的检测结果的影响,如果造成不利影响应立即纠正。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管控,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确定显示满意的结果后再使用。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对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则应针对具体的设备识别哪些需要进行哪些不需要或不能进行期间核查,对需要期间核查的设备分别制定相关的作业指导书及程序,形式不限,但必须规定程序,而且程序要文件化,以便实施和检查。当校准产生了一组校正因子时,实验室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得到正确更新。应在设备使用前输入,使用过程中加以考虑。在设备安装、调试,校准或核查后,应采取良好保护措施,防止发生可能致使检测结果失效的现象。

实验室确保质量监控的实施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所有环节中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经济效益。质量保证也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要求,而在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质量保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目的:内部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向其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向客户和其他相关方提供信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很难绝对地分开或分清。质量保证的关键是提供“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是为客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信任。实验

室要提供足够的“信任”,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选用的方法应当与所进行工作的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质量控制的方法: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5)使用不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4)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

5)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还需对所得数据应用统计技术,发现其发展趋势,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报告错误的数据和结果。能力验证,测量审核、比对测试是外部质量控制及能力认可的重要手段。其中,能力验证是指采用实验室间比对的方法确定的检测能力;测量审核是指将实验室对被测物品的实际测试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的活动:比对测试是指根据预定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就相同类别的试验项目开展试验的组织,实施和评估活动。

能力验证的优点:

1)直接展示实验室的技术能力;

2)有效地补充和支持外部评审的工作;

5)证实实验室对程序、方法和其它运作的有效控制;

4)提高实验室可信度,获取商业利益;

5)为实验室提供有效的外部质量控制;

6)为量值溯源提供相关性证明;

7)改善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等。

比对测试的目的在于:

1)确定某个实验室对特定试验的能力,并监视实验室的持续能力;

2)识别实验室的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并监控实验室的持续能力;

5)确定新方法和监控已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4)向实验室的客户提供更高的可信度;

5)鉴别实验室间的差异;

6)确定一种方法的能力特性;

7)给标准物质赋值,并评价其适用性。实验室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1、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即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方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内部审核的目的:实验室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其运行持续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文件化要求,实施的要求,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保持其有效性,并且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根据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从而得到持续改进;内审对于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控制,落实都有重要作用。

内部审核的要求:

1)应有预先设定的时间表和计划,包括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内部审核的次数,预定审核内容,涉及哪些要素及部门或活动等;

2)在建立管理体系时,包括内部审核,是实验室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必须先建立内部审核程序,对内部审核工作本身的目的、要求、步骤做出具体、严格的规定,才能保证内部审核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5)质量主管负责安排和组织,因为内部审核的目的是证实实验室的运行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认可准则的要求,而质量主管的责任就是确保管理体系在任何时候均能得以贯彻和执行,因此质量主管有责任按照预定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者的要求安排和组织内部审核活动;

4)内部审核的执行者须是经过培训和具备资格,同时要求内审员应尽量独立于被审核活动,以保证内部审核的公正、客观和有效;

5)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应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所有部门、所有场所和所有检测或相关活动。

内部审核中,如果审核结果引起对运行的有效性或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及有效性产生怀疑,或审核发现的不符合工作可能再次发生或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其政策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实验室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如果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应立即书面通知有关客户。以尽可能挽回影响,减少损失,防止引起不良后果。审核活动的范围指固定的设施、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移动的或临时的设施以及过程,活动,部门,要素等,审核发现指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审核发现能证实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正的机会;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加以记录:所谓审核准则是指用作审核依据的一组政策、程序或要求;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

内部审核的记录应清晰,完整,准确、真实,客观,既是一次内部审核活动的记载,也是管理评审活动的重要输入之一,同时也可作为下一次内部审核活动的参考。跟踪审核活动对纠正措施有效性的检查,只有在所有纠正措施均经过跟踪审核证实没有类似问题再发生,才能关闭不符合项,才能证明纠正措施有效实施,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活动结束。

2、管理评审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3

0、前言

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预制箱梁被大量运用于客运专线,“以桥代路”成了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试验室作为控制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各地都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笔者结合大西客专中水三局梁场试验室的工作经验,对日常管理及现场质量控制进行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1、梁场试验室规划

1.1试验室资质要求

为满足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要求,统一和规范工程试验室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铁道部2009年8月并实施了《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管理标准》tB10442-2009,对铁路建设试验室(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高速铁路预应力箱梁属铁路工业产品,对其成立的试验室制定了专项规定,以保证工程产品质量。首先母体机构要具备相应的检测资质,对其授权才能参与工程检测工作;其次按照母体试验室程序文件要求,制定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图、检测流程图等以及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真实、准确。

1.2试验室环境要求

梁场试验室在施工准备阶段筹建时,要对其场地选择、试验工作间布置、试验环境的确定等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做到“选址便利、布局合理、配置充足、数据可靠”。梁场工作间设置满足场内常规试验参数检测工作要求,并且要控制好试验室的工作环境。试验环境影响决定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试验检测工作对外部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

1.3试验室人员配置

试验人员的配置与固定性必须满足工程需要,对试验人员的素质要有一定的要求。试验室负责人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在试验室现场验收和预制箱梁取得“生产许可证”时,还要通过专家的现场考核,以确保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根据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管理标准》tB10442-2009要求,预制箱梁试验室人员资质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梁场试验室由主任、技术主管、试验人员和辅助工等组成。预制梁场经铁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少于8人,具有工程师及以上的技术职称的不应少于1人(笔者建议2人,技术1人,质量1人);2)梁场试验室技术主管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并经铁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培训合格;3)人员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更换。主要试验人员变更应向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1.4试验室仪器设备

试验室配置的仪器设备应包涵工程常规检测的所有仪器。试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要严格按照母体机构制定的仪器设备的管理办法执行,包括台账的建立、日常管理、期间核查等,确保用于检测工作的仪器全部处于有效工作状态。使用前通过所属地域计量机构的检定,确认试验设备准确性。

2、试验日常检测工作管理

预制梁场属工厂化管理,场内工作制度、设备设施相对完善,这就对试验检测细节提出个更高的要求。检测工作大体分为室内检测和现场实体检测2块。室内检测主要针对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进场验收、检测的过程;现场检测是对已经生产的成品箱梁进行实体检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所产品的外形外观尺寸和实体强度质量。

2.1试验检测

1)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管理、检测:试验室首先制定原材料管理检测制度,规范检测样品的流程,确保样品的可追溯性。对于进场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材料,通过4方签认(物资部、试验室、安质部、监理),进行进场验收。其次,对样品进行编号管理,在检测期间,对样品工作间的流转做好登记,避免样品混样现象。最后,在试验结束后,样品封存、登记,进行统一管理。

2)实体成品检测:现国内在建的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采用31.5m和23.4m的箱2种箱梁,对箱梁的外形外观尺寸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三个管控方面:一是梁体外观,主要对梁体空洞、蜂窝麻面、露筋、色差、锈蚀等进行管控;二是表面裂纹:主要对梁体非预应力部位、预应力部位不允许出现裂纹、龟裂等项目进行管控;三是产品外形尺寸:主要对梁体梁长、跨度、下翼缘板宽度、腹板厚度桥面内、外侧偏离设计位置、桥面宽度、梁高、防护墙厚度、表面垂直度等项目进行管控。

2.2内业资料管理

1)试验数据的处理、报告发放:

依据试验室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试验的记录和报告均应采用相应格式,使用碳素墨水填写在相应的试验记录表中,要求内容完整,字迹工整,若发现原始数据错误需更正时,应遵循修改原则,根据记录出具试验报告,经授权签字人签字批准后加盖“试验检测”和“Cma”章。

2)试验报告归档管理:

试验报告发送后,将留存的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统一归档并登记台账,所有试验报告和记录应分类建档并由任命的资料管理员实行动态管理。报告存放地点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以防止资料损坏。所有报告和相关数据要做好保密工作,所有数据不得向外泄露。

3、加强试验服务意识

作为服务于现场施工的一个部门,试验室的工作贯穿于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交工验收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3.1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后,首先立即进行施工准备工作,组建试验验室、设备的选择与检定、人员的配置与试验资质的申报等;其次试验室要与物资采购部门一起进行材料的选择与控制。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工作效率如何,将对工程能否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最后依据施工图纸,统计本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用量,按照规范要求的检测频率,制定试验检测计划。

3.2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是工地实验室任务量最大的时候,也是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阶段,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按照制定的检测计划,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验,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场,并用于工程施工。2)做好施工过程检验工作,一旦施工现场具备了试验条件,就要立即进行试验检测工作,为下一道工序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更好、更快的服务于项目施工。3)施工过程遇到质量问题时,试验室要做好问题部位的检测工作,出具翔实、完备的检测数据,并提供专业方面的参考意见,对后期专家评审、决策提供完整真实数据,

3.3交工验收阶段

这一阶段工程实体已经基本完成,试验室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配合项目部的技术部门做好已完工程实体的验收检验工作,为下一步的工程交工验收做好基础工作;2)根据本项目的档案管理办法,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试验检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提交到项目部技术部门。

4、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梁场试验室实践工作,对如何做好试验室的管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1、责任意识:充分地认识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担负的重要职责。

2、超前意识:提前策划检测工作,全面详细制定的检测实施计划,使得后面的日常检测工作有据可依。

3、服务意识:充分的认识到试验室服务于工程现场施工这一根本目标,做好对施工的服务、配合工作。只有做好了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地发挥工地试验室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达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4

药品实验室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各级药品检验所不仅执行国家局颁布的《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还积极进行着计量认证和向世界水平看齐的国家实验室认可工作,大步推进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一、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计量认证的实质是对实验室的一种法定认可活动,也是检测机构进入检测服务市场的强制性核准制度,通过计量认证是各级药检所开展法定检验业务的基本门槛。实验室认可是对实验室从事特定检测或校准能力进行评价和承认,认可意味着认可机构承认实验室有从事特定的校准或检验活动的能力。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29日,我国已有50个药品检验所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其中有23个省级药检所。

实践证明,药品检验所实施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层级和个人;明确和细化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促进了检验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了实验室具备良好的工作环境,配置与所开展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并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等;有利于检验机构全体人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质量意识,自觉执行文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检验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使质量管理活动进入良性循环,有效的规范管理。

二、我国药企检验实验室现状

药品Gmp实施20年间,尽管药企检验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管理水平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管理水平仍不容乐观。在Gmp认证时,药企检验实验室普遍存在缺陷。据广东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对近两年258家广东药品生产企业药品Gmp认证过程中的2532条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其中有215个企业的药品检验室存在缺陷,涉及厂家占调查厂家总数的83.3%。而且,药企检验实验室存在的缺陷集中体现在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普遍性。如:人员素质不高,职责不清;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不到位;未执行某些重要程序,如分析方法未验证,未建立和遵守实验室操作变更控制系统,检验仪器未验证和未进行偏差调查等;对检验设施、设备、试剂、标准物质、滴定液等要素的管理不规范等等。在近年发生的一些药害事件中,也暴露出药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漏洞,如齐二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企业对原辅料的检验管理不规范所致。

1、缺乏药企检验实验室管理的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的缺乏直接导致企业在对药品检验室实行规范管理时“无据可依”,药品监管人员检查时也颇感“无章可循”。

2、药品Gmp对实验室管理的规定不系统、不具体

药品Gmp尚未纳入部分对规范实验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如实验室管理、分析方法的验证、取样程序、留样要求、稳定性实验的应用范围、稳定性实验的留样要求等。

3、药品Gmp现场检查对检验实验室的检查深度不够

药品Gmp现场检查对实验室的检查缺乏针对性。没有专门针对实验室的检查要求,对实验室的检查包含在对质量管理部门的检查之中,导致实际分配至实验室检查过程中的检查员资源和检查时间显著不足。作为质量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室,其运行是否合理、提供的报告是否真实可靠难以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得到准确的判定。

此外,药品Gmp中实验室部分的检查条款可操作性不够强,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掌握尺度。

三、规范药企检验实验室管理建议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5

1、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往往都是先从理论教学开始,为了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许多高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以长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以前,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理论课往往都不附带实验,现在我们在理论课安排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验课时,例如以前《市场营销学》我们安排是56课时理论教学,现在我们安排了48课时的理论教学和8课时的上机实验,从效果上来看,这8学时的上机实习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2、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节约实践经费。

目前,许多学校在安排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的时候,往往都是采取到企业一线进行实战演练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尽快上手,熟悉一线的市场营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管理难度大,经费开支也比较大。许多企业仅仅只是安排学生参观,没有安排好学生具体的实际工作,造成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工作积极性还比较高,到了中后期,就会在思想上出现松懈,如学校与企业之间又缺乏沟通,实习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此外,校外实习涉及到交通、住宿等多项内容,费用较高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将部分在实验室就能够做好的实践项目安排到实验室进行,可以降低我们的开支和费用。

3、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

目前,各高校都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第二课堂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目前,许多学校组织的科技竞赛活动都可以在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来完成。比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正受到各高校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还以长江大学为例,为了做好比赛工作,提高科技作品的质量水平,我们安排了学生在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里进行了模拟训练,许多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对产品的市场调研、产品的需求预测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都有了更加精确的判断和推测。以前,我们的许多数据都来自于自己的主观判断,随机性较强。正因如此,学生的科技作品近几年有了明显的进步。此外,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也可以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创新竞赛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了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必须以服务好学生为宗旨,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实验室管理制度。

要做到实验室真真为学生服务,我们要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在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奖惩办法、实验设备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等。除了这些制度,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要根据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每一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保证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够学有所长。我们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我们订了将近10个管理制度文件,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室档案管理、贵重仪器运行维护记录、学生实验规则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规范。这些文件的出台保证了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实验室高效率运作。同时,我们实验室也大面积对外开放,鼓励其他学生利用我们实验室完成学习任务。近几年,我们实验室还承担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实验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大对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

要提高实验室教学效果,我们一定要加强资金和人力投入,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足实验的需要。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需要买许多营销模拟软件,统计资料等。我们在购买这些资料的同时,也一定要熟悉这些软件具体的使用方法,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方面安排我们的实验指导教师到厂家那里学习,不同厂家在设计软件程序时,往往侧重点有所不同,有些厂家侧重于消费者心理测试,而有些厂家主要考量顾客的购买能力。因此,我们在购买软件时,一定要保证实验软件要结合营销实际,有针对性,否则,我们购买的软件就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安排厂家或经销商到高校来进行指导,帮助我们运用好软件。要把资金安排合理。此外,要为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安排好实验指导员,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与指导老师相互配合,保证实验效果。

3、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实训室;教学管理;6S

一高校实训室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实训室是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首要场所,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社会工作中必须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

同时,高校实训室是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有效环境。相对于教室而言,高校实训室更接近企业的工作环境,通过在实训室内模拟企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校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因此,高校实训室教学管理必须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只有抓好实训室教学管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建立完善的实训室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边做边学"的目的,达到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6S"在实训室教学管理中的含义

现今国内很多大型企业都运用了6S的管理体系,不但改善了生产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员工的自身素质。在实训室教学管理中使用6S管理,不但可以规范实训室的管理、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让一种优秀的习惯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中去。

"6S"不论是在大型企业还是在实训室教学管理中,一概而论都是指的安全(SaFetY)、整理(SeiRi)、整顿(Seiti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六个项目,因都是以S开头,简称6S。但是,在实际的实训室教学管理中,6S的管理方法与企业管理中的6S是不相同。在高校的实训室教学管理中,6S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安全(SaFetY):计算机实训室是公共实训室,是计算机大量集中的地方,电源线、网线等随处可见,同时也是学生接受实践教学最频繁的地方。安全工作重于泰山,重视实训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时刻树立"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安全的学习环境,保证师生的健康和自身安全。

整理(SeiRi):要求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要的"和"不要的","要的"留下,"不要的"处理掉,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清除掉。整理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实验目标是什么?在实训前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哪些知识是自己还没有弄清楚、不明白的?自己是不是有一个良好的日常习惯?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不好的坚决改掉。目的:腾出空间,活用空间,防止误用,营造一个清爽的学习场所;明确自己实训的目标和实验内容,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整顿(Seition):在进入实训室上实验课之前,清理好自己所要带的教材和资料按照规定位置摆放整齐,明确自己本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页码位置,用后还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优点、缺点、奋斗目标、近期主要任务等问题罗列出来。目的: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让学习场所一目了然、整整齐齐,腾出寻找实验内容的时间,一切目标化。

清扫(SeiSo):清除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内的脏污,保持场所干净、明亮。清除思想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目的:稳定品质,减少环境损害;净化心灵。

清洁(SetKetSU):持之以恒,使所有的一切制度化、规范化,成为习惯。经常反思自己,保持思想、行动与理想目标的高度一致。目的:维持前面4S的成果。

素养(SHitSUKe):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遵守规范,营造良好的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6S在高校实训室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1.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师生接受"6S"管理理念。

学校应组织有效的宣传方式,让学生和老师都清楚的了解实训室教学管理中的"6S"指的是什么,并从根本上认识到在实训室教学管理中推行"6S"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让老师和学生统一思想,促进"6S"管理模式的贯彻执行。

2.结合"6S"管理模式,制定适合高校实训室管理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

企业的"6S"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应用到高校实训室的管理中,同样企业的"6S"管理考核制度也不能直接应用到高校实训室"6S"管理的考核中。高校应对企业的考核方法进行改变,适合的接受,不适合的更正。在"6S"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将"6S"管理的方法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结合以来,制定合适的考核细则。实验教师制定严格的实验考核,不仅注重学生的成绩考评,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和习惯考评,让学生习惯"6S"管理模式的考评,当学生真正到企业以后,更具有上岗竞争力。

3.通过管理员、老师、学生加强过程考核监控。

在"6S"考核实施过程中,为了让考核的效果更佳,每节实验课下课之前,由实训室管理人员对每个实训室的教学班级做整体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班级考核中,让每个学生都真正融入到"6S"管理中,有意识的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上课之前,教学老师应检查实训室设备完好情况、学生仪容仪表情况。将设备的检查情况交管理员备案,建议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档案。

加强学生自我检查管理。建议班委设立一位实训室联络员,由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对班级实训室联络员进行集中培训,主要职责:陪同老师检查实训室的安全、清洁卫生、设备完好情况等。

通过管理员、教学老师、学生代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做到"交清结清"的交接制度,从而完善过程控制。

四实施作用及成效

1.使实训室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提高了实训室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使有限的实训室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利用;对人员实行严格的要求,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考核,既可以保证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学习任务,也保障了实验室数据的准确、可靠。

2.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完成以后关闭机器电源的同时关掉实训室总电源,保障了实训室的用电安全,消除了实训室的事故隐患。同时也增加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3.使整个实训场所变得更加整洁、安全、明亮,提升了实训室的形象。规范了教师及学生的现场操作行为,提高了实验效率,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严格管理把"6S"管理模式真正的贯彻到实验教学中去,逐步改变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素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隆平,夏丰.论校内实训基地"6S"管理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教论坛,2010,06

[2]宫惠峰,张孟存,杨金梅.6s理念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7

一、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现状

模型制作实验室在各高校因专业方向的不同,所涉及到的重点建设方向有所不同,我院的模型制作实验室目前主要配备有木工、钳工、焊工、雕刻及普通模型制作等方向所需的设备和工具,主要加工木料、金属等材料。为满足专业教学实践的需求,增强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能力,仍在继续增添相应设备。

(一)场地的分配有待改善

由于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可用场地面积有限,室内的设备、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效多,往往无法严格地按照设备使用需求来进行分区或保持有效的安全操作距离。不同类别的设备对场地和外部条件的配备要求不同,场地分配的不合理,在混合摆放和使用的情况下,导致部分设备无法有效地投入使用,从而会影响到整个实验室设备的充分利用。场地的分配应根据设备的种类及数量来合理分配,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可操作的实验室。

(二)人员配备有待完善

模型制作实验室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场地,在操作安全和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较高。目前,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且暂无专业技术操作人员,常常依赖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从事操作指导工作,但任课教师的操作技能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并且实验室的操作经验缺乏,从而影响实验课程的完成质量。模型制作实验室的现状与建设的时间周期也有一定的关素,由于该实验室的建成时间较短,设备较多,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还未达到专业实验室应具有的人员配备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地点、场地条件和配备的实验设备及用具等条件;软件建设主要包含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力量的配备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状况等条件。

(一)硬件建设方面

模型制作实验室所设置的场所需要相对独立而又离专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距离学校教学区域不远的区域。根据设备的要求和所使用材料的种类,总体上可以将模型制作实验室分为“干”、“湿”两大区域,并在空间上进行分离成多个分实验室。其中“干”区又分“静区”和“动区”,噪音和尘埃较大的电动工具使用区和污染性较强且气味较大的喷漆区可分在同一个“动区。在“湿”区主要配置自来水和大口径的排水管道,尽量选择南北向通透和通风性较好的空间,以确保快速除湿。模型制作实验室的相关分室房间要连在一起,也可以将较大的房间隔成多个不同用途的区域。每个分实验室房间要求宽敞明亮、通风散热效果良好,设备间保持有效的安全操作距离,方便搬运物资材料、设备和清除垃圾;实验室的每个房间应该配置齐备的水电,并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满足设计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工作台和凳子。

关于实验室场地的要求并不复杂,即需要相对较大空间的实验场所。在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上,制作材料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一方面问题,根据设计专业的实验特点可知,材料的数量是很大的,并且不同的模型对材料的参数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就应该根据自身对教学实践和实验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符合使用需求和满足实验室设备要求条件的材料。在使用材料方面,应注意节约为本,尽可能多地回收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以便再次利用,也可减少环境污染。

(二)软件建设方面

1.人员的配备。模型制作实验室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队伍的配置情况。由于人处于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师资及管理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运作状况,并且还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地得到正确的、科学的教学实践指导。因此,对于模型制作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方面同硬件建设方面一样不能被忽视。但是,往往实际的情况与我们最初想象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各高校模型制作实验室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模型制作实验室的专职实验人员都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结果就是任课教师在实验方面的经验欠缺,无法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担负的实验任务。

对于以上在模型制作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各个高校应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聘请模型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根据应聘者拥有的实际专业技能程度,来酌情考虑适当地降低其他方面的条件要求,如学历等资格的限制;如果各高校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可以在自身内部的师资队伍中筛选出有能力胜任该工作的教师,也可以组织对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是应该把教师本身在模型制作方面具有的专业素质作为第一考察要素。

第二,各高校内部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制作模型的操作实践能力,如果出现不能胜任的情况,应该主动寻求渠道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学习。总之,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时代下,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必须时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各高校应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涉及到制作模型的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规定,内容必须以制作模型的过程为核心,提高其制作的专业性,规范专业课教师必须掌握制作相关模型的能力和方法,对无法胜任的教师,应该给予一定时间去学习提升,以达到最终要求。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操作技能培训,特别是专业任课教师与专业制作人员间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设计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以保证更好地完成教学和实验。专业任课教师便能够将实际制作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应用于实际制作中去。

2.管理制度的规范。模型制作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软硬件方面的管理,如实验室相关人员的管理、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物资设备及材料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制度的规范,有利于实验操作在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进行,所以,制度是否规范、完善,对于模型制作实验室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就艺术设计模型制作实验的特点来看,它与理工科的实验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实验内容的形式、实验目的要求、实验的学时、考核的方式和标准等都有所不同,有着自己特定的方式和要求。在模型制作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方面也应该具有自己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应该依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为目标,并且根据其专业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总要求来制定出本实验室良好的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艺术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的有序运行。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气象计量;规范化

引言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对组织进行控制和指挥的管理体系,是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的、必须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便实现质量目标。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和计量检定业务的增加,对气象计量检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陕西省气象计量业务管理为例,说明引入iSo9001的必要性。

1气象计量业务管理

文中气象计量业务管理包括对气象探测设备的检定(或校准或核查)计划、送检、实验室检定、现场校准、发放、接收等活动的有效控制,目的在于满足观测业务需求,确保探测数据准确、可靠。

2质量方针和目标

iSo9001将计量检定业务管理定位于“服务”,明确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确保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得到充分理解与实现。计量检定所质量方针:“科学、公正、准确、有效”。对于计量检定员而言,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是原则,公正无私、诚实守信是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数据准确、结果可靠是永恒追求,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出具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规范高效地为社会服务是职责。公正、科学、准确是实现有效性的先决条件。质量目标是将质量方针具体化,应根据质量方针的内容、iSo9001要求以及气象计量业务的特点进行选择,如观测仪器设备检定率(含自动站双套站、备件,自动土壤水分站,区域站现场比对,雷达标校,探空站基测设备等应检定的所有观测仪器设备)、人员培训率、证书或报告差错率、顾客满意率等。

3过程及职责梳理

3.1过程梳理

为保证顺利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对气象探测设备计量检定过程进行梳理,其中包括探测设备送检、实验室检定、现场校准、设备发放、设备接收等过程。此外,需要明确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并保证各个过程之间的衔接,即本过程的输入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出。按照陕西省气象计量业务的实际情况,计量业务共包含7个工作项,依次为:检定、校准、核查的计划、检定管理(实验室)、现场校准管理、现场核查管理、计量数据和证书管理、量值溯源管理、计量标准器管理。

3.2职责梳理

陕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计量所负责全省气象观测系统业务设备的检定、校准、核查等工作,制定相关程序文件和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市局业务保障部门负责地温、雨量和蒸发的现场校准和备份自动站所有传感器的现场校准以及区域站传感器的现场核查工作,[1]制定相关程序文件和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4资源管理

4.1人力资源

根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量专业知识。检定员必须通过二级注册计量师考试,持证上岗。批准人必须是通过省质量监督局考核的授权签字人。内审员需通过相关的资质培训。

4.2基础设施

计量检定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气象计量信息中心、实验室,以及所有的标准器和配套设备。

4.3工作环境

为圆满完成计量检定工作而创造的良好环境,包括温度实验室、湿度实验室、气压实验室、雨量实验室、风速实验室、档案室,以及实验室为保证达到实验所需温湿度的要求所配置的空调、温湿度表等,还有卫生、安全、消防等必要条件。

5过程实现

过程实现的第一步,在于梳理流程,用流程图来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相关过程,流程图一般采用泳道图形式,如图1所示;并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等,注意查漏补缺及现有制度、办法的废改立。

6绩效评价与改进

6.1日常运行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办公室为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主管部门,需根据《监督、检查与改进管理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不合格工作控制程序》等程序,对日常运行过程进行监视,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信息的调查、收集、汇总及分析,并收集相关开展活动的证据。

6.2内部审核

由内审员按照《内部审核管理程序》,对计量检定业务进行审核。一般情况下,每12个月开展一次。审核内容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并将审核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6.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单位负责人组织、依据《管理评审管理程序》开展,一般在内审之后的20日内以专题会议的形式进行,周期一般为12个月。主要用于评价本单位建立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6.4改进控制

通过定期开展管理评审、采取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或减少不利影响、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持续改进等活动,改进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以持续满足要求和增强顾客满意度。

7结束语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规范了探测设备送检、实验室检定、现场校准、设备发放、设备接收等过程,有利于实现气象计量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9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313000)

(H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Huzhou313000,China)

摘要:6S管理可以改善现场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协作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本文主要从上述方面论述了在高职经管类实训室中实施6S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找出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abstract:6Smanagementcanimprovetheenvironmentofthesite,improveoccupationaccomplishment,traintheabilityofcooperationanddeepenth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necessityofimplementing6Smanagementintheeconomicsandmanagementtrainingroom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fromtheaspectsabove,aswellastheexistingproblemsintheprocessofimplementation,andsolutionstosomeproblemsarefoundoutthroughdiscussion.

关键词:6S管理;素养;校企合作

Keywords:6Smanagement;quality;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80-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素养,更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特别强调的一个环节,同时,人本身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的企业中所紧缺的人才是具有了各种优势的高端人才,这种人才能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才能产生与其他企业相抗衡的动力,才能使企业具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企业的面试中,也将人的自身修养与专业素养摆在同等重要的水平。而这些良好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在学校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校内期间就了解并运用6S管理的内涵及外延,培养学生树立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严谨作风,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1实施6S管理的必要性

1.1改善现场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在6S管理中,前4个“S”规范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现场管理,从而保证现场无杂物,学习物品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取放方便,井然有序。而实训室的现场环境规范、整洁,不但提高了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的工作效果,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触动了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能按照实训场所物品摆放标识,规范取用工具、材料等实训物品,并及时归位,清洁训练场地,规范操作流程,安全使用各种设备。这样,不但减少了时间浪费,而且规范了操作流程,确保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2增强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在6S管理中,它的核心是“素养”,而企业招收的人员也是将人的基本素质与专业素质放在同样的地位,充分的说明在6S管理中“素养”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纪律观念等观念的养成。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比方说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待人接物等,企业的。企业想要取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希望企业的员工将自己的职业追求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而我们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因此在校期间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校内实训室推行“6S”管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模仿企业式的管理,营造企业的工作氛围,达到在校内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一方面,养成科学严谨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养成按规定做事,遵守规则的良好职业素养。

1.3培养协作能力,打造团队精神在6S管理中,各个要素的完成无不体现团队的力量,而现代企业所要的人才也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校内现有的很多实训课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实训室实施6S管理以后,学生走进学校和团队成员亲密合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每一个成员生存的基础。在实施6S管理过程中,从学生对实训区域进行整理、清扫的过程中,统一的要求能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团队协作,更好更快的完成既定目标,增进团队协作的精神。通过整理实训的现场环境,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一些之前以前存在行为涣散、责任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等不良习惯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潜移默化的带动下,习惯逐渐转好,团队合作意识也在增强。

1.4促进文化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现在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是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但目前许多职业类学校在管理及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与实际的企业差异很大,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都没法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各项要求,学生频繁更换工作,这类学生并不一定代表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职业素养,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实施6S管理后,将企业的管理引入到课堂中来,可以让学生在不走出校门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并能够在校期间早早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2在运用6S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仪器设备主要有物流的相关仓储及装卸设备、财会装订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的管理以及各种相关专业软件的维护、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三大方面都关系到实验室管理的主体:实验教师、工作人员、实验学生。而在目前经管类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无论是教师、技术与管理人员,还是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少制约管理绩效发挥的因素。

实验室管理常见的问题如下:

2.1实验室场地使用率不尽合理,一些实验室利用率极低,如手工会计实训室,而一些实验室过度使用,如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室,甚至出现一周有两三个晚上都在上课的情况。

2.2许多实验室布局不合理,设备及座椅摆放混乱,实验室下课后,学生实训课结束后,仪器设备不归位摆放,环境卫生没有及时处理,使用记录也未填写。

2.3实验室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有些实训室该上墙的制度未上墙,该提示的注意标语未上挂,规范的区域未划分。

2.4实验设备管理不完善,由于实验管理人员的变换及新旧设备的更新,加上管理人员的疏忽,未能及时将出借或报废的设备更新到文档中,使得一些设备不知所终,帐、卡、物难以相符,还有一些到了年限的设备未及时报废,仍然放在实训室里。

2.5管理理念落后,在实训室的管理中,通过管理制度和少量的实训室管理人员,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毕竟实训室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如果他们没有主人翁意识,那“6S”管理就是只能是空话。

3推行6S的步骤

“6S”管理的6个要素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我们对这6个要素进行分析发现,“6S”管理旨在完善工作环境,保证工作质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的新型管理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应用到高职院校的经管类实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上,一定能够完善实训室设备管理水平,健全实训室规章制度,提升我们的管理理念。并且针对实验实训室的特点,结合6S管理中六要素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对实验室的内外环境进行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3.1设备管理所有设备都应该使用学校资产管理的统一标签,粘贴每个设备侧面,并根据每学期抽查的情况,查漏补缺。设备的使用率是多少,哪些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哪些设备处于维修状态,设备的入库、借出、领用都要进行必要的登记。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基于学校原来未针对资产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现有设备清查完毕后,将每个实训室现有设备相关信息全部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里,如:某个设备由原来的实训室(6211)调转到其他实训室(6208),就需要设备所在的实训中心管理员向系统提交申请表,再由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后台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现调转。做为学校二级分院的实训中心管理人员也需要定期抽查实训室的设备,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2建立仓库无法继续使用的设备和耗材归类摆放都需要安置在仓库里,还有一些不是每次实验均要使用的设备也应该放回仓库,特别是一些零碎的小工具也应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管理。对于不同类别的设备及工具应该分门别类地放在仓库中,不同类型的物品放在不同的货架上,并且由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做好标识,便于取放。在实际工作中,在购买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用具的采购时,需要编制相应的计划,避免过来采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3建立严格的清洁制度实验室大多数时间都是用于教学,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想实训室干净、整洁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维护,实训中心管理人员需在此基础上辅助勤工俭学同学打扫、清理,多方面人手来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训室管理人员还需要每天不定时巡查,并将检查定期反馈给相应的班级、教师及班主任,并适当的引入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4制定各项规范制度在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中需要制定很多制度,比如实验室使用申请制度、设备采购制度、实训耗材采购、领用、保管制度、设备借用制度、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制度等,对于制度当中涉及到的表格要制定好规范及标准,比如设备采购申请单、设备借用申请单、耗材领用申请单等,方便需要时下载使用。有些关键的办事流程,建议上墙。

3.5加强实训室所有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应该定期的组织实训中心的管理人员参与实训室管理的相关培训,多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其他院校实训管理的先进方法。对于实训室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拍摄微视频并将其上传到校园网络,来告知实训室特殊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融入实训室的管理细则,提高使用人员的素质。

3.6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要重视设备安全,每个实验实训室要安装红外线监控探头,24小时监控设备使用情况,避免设备人为损坏或者丢失。同时在一些特殊设备区域,在设备上悬挂醒目的警告标识,让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能在操作时,第一时间就能够清楚看到,防止事故的发生。

4总结

6S管理模式中许多地方看起来都是小事,实际做起来却也并不容易,同样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并且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来做。通过实施6S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吕翠霞.6S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08-01.

实验室场所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本科医学生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R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38-02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基础扎实、多学科、适应性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育部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并向广大学生开放成为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课题组依托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借鉴其丰富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并应用到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一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要点

1.场地规划

开放型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全工作日开放,学生科研实验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完成。为了便于管理、统筹安排,本实验室从已有的场地中专门划分了一间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在该实验室中划分如下区域,中间放置实验台和试剂架作为公共实验区,四周边台划分为常规仪器使用区、精密仪器使用区以及污染实验隔离区。学生在该实验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操作,既合理利用了场地,又方便了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2.仪器配置

在开放型实验室中,仪器使用频率高,常规仪器设备需求量大。因此实验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规耗材如ep管、玻璃试管、离心管等,对于经常使用的普通设备如电泳仪、电泳槽、普通离心机等基本配置为2~3台,对于一些较为贵重设备,如电子天平、转膜仪、pCR等至少配置一台。上述仪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数常规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3.人员配备

开放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专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入室本科生的统筹管理,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级职称专职科研人员担当。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入室本科实验小组设计并完成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需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学或科研人员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常规仪器的使用指导和日常维护,应由具有多年仪器使用经验且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各成员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4.制度建设

一个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室,制度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开放时间长,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仪器数量多,仪器使用频率高,这些都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因此,本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入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包括《入室申请及承诺书》《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程》《仪器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申请及预约申请制度》等。对于常用仪器均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高级贵重仪器采取专人专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试行和进一步修改,使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

三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成立之后,通过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学生入室进行科研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首先填写《入室申请书和承诺书》,提交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后,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对常规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培训,按学生需求将他们分为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课题。目前,本实验室已接纳本科兴趣小组十余组,本科入室学生56人次,其中由兴趣小组设计并申请的“香樟挥发油对人胚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课题获学院院级课题立项资助,相关文章也在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

综上所述,通过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通过入室进行实验或科研,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

[2]王朋.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3]卢常伟、李岩、刘陵顺.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