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少儿美术知识点十篇少儿美术知识点十篇

少儿美术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00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1

审美教育作为美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美学在教育学中的贯彻和运用。因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审美、美感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少年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由此可见,普遍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我们常常讲美育,实际上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之为美感教育。李岚清同志在《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一书中赞誉到“:美育能培养人的审美趣味,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使人更富有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因此,美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从美的本质出发阐明了审美教育的普遍意义。

2审美教育与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关系

少儿图书馆作为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机构,始终把普及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是因为少年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而审美教育活动则有助于丰富和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比如通过写作、绘画、歌唱、表演、朗读、演奏和文学作品欣赏等,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少年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各门科学知识中也充满了无限的科学美,少儿图书馆正是把这些美的因素积极发掘出来,利用美的魅力,开展生动活泼的审美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社会教育的作用与审美教育活动的相辅相成关系,贯穿于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审美教育作过这样的解释:“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就是说,美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完美结合,是美学在教育学中的贯彻与运用,也是审美教育在少儿图书馆工作中的贯彻与融合,从而构成了少儿图书馆的特殊作用。

2.1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内容审美教育的丰富内涵,也就是少儿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它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对少年儿童进行知美、爱美、创造美的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悟启迪,受到潜移默化的深刻教育,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得到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少年儿童关于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对艺术美的热爱和兴趣。他们一旦掌握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便会提高自己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少年儿童学会了唱歌、跳舞、欣赏音乐,就能感受到音乐的优美,就能理解歌词、动作、曲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就会用歌声、动作来反映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趣,从而促进对美的追求;二是培养少年儿童对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育少年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就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及其对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少年儿童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就是培育少年儿童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

2.2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特点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教育,就在于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特点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娱乐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在:

2.2.1形象性审美教育是通过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少儿图书馆正是通过这些直观的、具有丰富形象的知识进行传递,才使得少年儿童能够透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意蕴,如戏剧、自然山水、绘画、舞蹈、形态等。还有一些形象是通过描述而想象出来的,比如文学艺术欣赏、讲故事等,都能使少年儿童获得美的感受。

2.2.2情感性人的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情感的变化来传递的,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活动强调的就是以情育人,使少年儿童在审美教育活动中,既能增强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又能锻炼提高他们情感波动的承受能力。少儿图书馆的审美教育活动正是通过美的事物来激发少年儿童的情感,以产生情感的升华与共鸣,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2.3娱乐性在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娱乐性特点中,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适合少年儿童好奇心的需要,可通过知识的趣味性或欣赏音乐、观看戏剧、参观艺术展览、唱歌、跳舞等活动来引发少年儿童的愉悦之情,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但是,娱乐的真缔在于歌颂真、善、美,而不是低俗的模仿和取笑。因此,娱乐性应有向上的人生内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才能使少年儿童获得健康心理的享受和教育,才能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2.2.4稳定性审美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受到良好审美教育的人,终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境界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例如,少儿图书馆开展的书法教育活动,在书法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少年儿童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和鉴赏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创作风格。再如,在阅读欣赏中,《红岩》小说中江姐那种不为任何拷打所屈服的高尚品质,给许多青少年以崇高的美感,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将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是持久的、稳定的,且又是十分深远的。

2.3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与人们息息相关,最为常见,由此对少年儿童的审美教育作用也就表现得最为经常,最为普遍。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着重要作用,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儿图书馆的首要职责就在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而审美教育则有助于少儿图书馆职责的实现,两者都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少年儿童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的表现力、科学的创造力和艺术的鉴赏能力。综上所述,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作用应当是: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净化少年儿童的心灵;提升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因此,少儿图书馆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审美教育在少儿图书馆的实现方法

少儿时代是人一生中的关键阶段。其中,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审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野蛮与文明、理想与现实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少儿图书馆正是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特点出发,以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方式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3.1利用自然美的特征,开展热爱大自然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热情少年儿童由于年龄与身心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帮助他们走向大自然,或者利用摄影和绘画的野外采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少年儿童对自然美的欣赏水平,也有赖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来提高。自古以来,风景和花木等自然美,就与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水诗、山水画、花鸟诗、花鸟画、游记等,都是某种自然美的概括,都能帮助少年儿童去认识、欣赏某种自然美的特征。如果我们读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诗句,就能更好地体会西北大漠风光的辽阔美;如果我们读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就能更好地体会江南春色的秀美。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帮助少年儿童学会欣赏自然美,使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无论是祖国的名山大河、明胜古迹或碑帖石刻,乃至一花一木,处处都是历史,都能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热情。少儿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把祖国的幅员辽阔、秀美山川和悠久的革命历史与国旗、国徽、国歌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实际体验、观赏、写作、报告、讲座等不同方式,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2从社会美的本质出发,培育少年儿童的心灵美心灵美是少年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它是通过人的行为和语言来显现的。心灵美主要蕴含着少年儿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聪颖的智慧才能等。少儿图书馆是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思想品德的社会教育任务,心灵美教育就是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理想美教育、品德情操美教育、智慧才能美教育三个方面。

3.2.1理想美教育理想与梦想是青少年共有的本质的表现,是在一定意志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一个人真正美的理想就是把自己同整个社会和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并突出地表现在理想的崇高美、理想的纯真美、理想的力量美方面。理想美所勾勒的未来发展的愿景,鼓舞和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去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使之不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少儿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通过宣传推荐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各类文献,举办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创作、采访等各类活动,讴歌英雄模范人物平凡而崇高的理想美,培育少年儿童具有人生价值的识别能力,从小就受到理想美的熏陶。

3.2.2品德情操美教育品德情操是维系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品德情操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正直忠厚、诚恳踏实、团结友爱、谦虚谨慎、爱护公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和爱国热情、集体精神等方面,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基本体现。提倡和发扬这些正直的品格,对于转变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完善青少年道德情操品质,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3智慧才能美教育人的智慧和才能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凡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人,就必然会重视对自己聪明才智的培养,因为这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毋庸置疑,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深邃的思维判断能力,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人,才是智能双全的人才。少儿图书馆可在智能知识培训、智能知识游戏、智能知识比赛和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普活动方面,帮助少年儿童学会对事物的观察、想象、思考与判断,促进少年儿童多动脑,勤动手,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社会美同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不断研究社会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内容,把实现“中国梦”与社会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少年儿童心灵美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社会的实际。

3.3加强艺术美教育,培育少年儿童艺术审美的能力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但又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美教育是少儿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主创造、自由发展。其目的是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热爱艺术,追求真、善、美的情操,开发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的感染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促使其个人品格全面、和谐的发展。少年儿童图书馆艺术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

3.3.1音乐与舞蹈音乐是以声音来塑造形象的,是以有组织的乐音构成音乐形象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它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和善于传情的作用,表现的是人们的审美感受。少儿图书馆可运用音乐的不同特点,通过歌唱、演奏、讲座和培训等形式,让少年儿童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帮助他们理解、感受音乐的内涵和情绪,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少年儿童音乐艺术的修养水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这就说明了音乐是一个完善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舞蹈是用规范化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少儿图书馆在开展舞蹈审美活动中,既要培养舞蹈动作的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少年儿童感受音乐情绪变化的能力;既要培养舞蹈的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又要培养舞蹈动作能够协调优美地抒感,使美的意蕴能够充分表现在舞蹈的形象之中。两者的完美结合增强了舞蹈的审美意境和音乐的感染力,就更易于少年儿童的欣赏和理解。

3.3.2绘画与书法绘画是造型艺术。少年儿童绘画的个性特征鲜明、天真、大胆、夸张,绘画时无拘无束,不受任何限制,形成儿童绘画独有的稚气。少儿图书馆应根据儿童绘画约束少、定式少、夸张大胆的特点,不断地引导少年儿童观察感受周围美的事物,帮助他们进行绘画,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书法即文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是靠线条的有规律的组织和安排而使其造型优美动人。少儿图书馆可根据书法艺术的这些特点,鼓励少年儿童热爱书法艺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和使用笔、墨、纸、砚,组织他们学会临摹、书写、欣赏书法艺术,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基本的传统文化修养。

3.3.3戏剧与文学戏剧是一种融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形成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拥有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戏剧与少儿图书馆有着密切联系,它通过少年儿童在图书馆所获得的艺术表演知识,并经一定的辅导,尝试运用小品、独幕剧等形式,来塑造多种人物形象,引导少年儿童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主创造,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艺术表演才能和艺术表演风格。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少儿图书馆有着极其丰富的少儿文学资源,在他们学习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导读、导写、朗诵、演讲、比赛和少儿文学作家见面等方式,引导少年儿童从阅读好奇心中走出来,帮助他们制订详细的读书计划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鼓励他们去读名著、读名人传记、读优秀的革命历史体裁文学作品,解决解答他们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激发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情。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少年儿童喜于诗歌和诗词,如《唐诗三百首》等。在图书馆的指导帮助下,少年儿童饱含激情的诗词吟咏,可引领他们去读懂和体验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美。这些古诗文中的美,对于少年儿童心灵的净化和启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华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审美教育与少儿图书馆工作的一致性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2

一、少儿舞蹈成人化:在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新闻会上,白淑湘说:“少儿舞蹈的核心应该是在思想健康向上基础上的‘童心童趣’的艺术阐释,而这种阐释必须离开‘成人化’的窠臼,无论是在主题的取材,还是伴奏音乐的选择、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都应该远离成人化的模式,要体现出儿童天真、可爱的特点。”少儿舞蹈“成人化”,这是少儿艺术教育领域和艺术表演中存在了几十年的一个老问题,所谓“成人化”,是指某些少儿舞蹈作品在题材、编导手法及表现手段和表演等方面违背了儿童的“游戏”规则,使儿童失去了童真和意趣。某些小演员都有一种和他们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唱起歌拿腔拿调,跳起舞来动作拘泥做作,一个个俨然“小大人”的模样。儿童本应有的纯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真我”一面被极端地压抑,取而代之的是舞蹈老师成人化思维的简单投影。

二、少儿舞蹈功利化:现在艺术教育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在各种形式的、各种层次的艺术节中都有孩子们舞动的身姿,并且伴随着各种评奖。为此,学校不惜重金请专家编舞,打造自己的舞蹈品牌,各舞蹈培训机构也是使出浑身力气,冲着评奖而来,至于这个舞蹈孩子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孩子跳,今后还能不能再表演,则没有考虑清楚。投入的重金、花费的力气,只为了一个目标:摘金夺银。比赛完了,表演结束了,舞蹈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少儿舞蹈承载了太多的功利,满足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却恰恰忽视了少儿本身的精神需求。

三、少儿舞蹈庸俗化:因为商业的因素,少儿舞蹈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一些商场开业、甚至商业性的演出活动也出现少儿舞蹈的身影,而这些舞蹈,完全是为了迎合成人观众的口味,有的作品空洞不知所云,有的追求华丽的造型但华而不实;有的追求高超的专业化技巧而脱离了儿童情感的表现,使孩子们成了完成动作和技巧的机器;有的模仿成人的作品不伦不类;有的赋予孩子以成人的感情,试图让少儿舞蹈也深刻起来,给孩子们披上沉重的外衣,最终儿童在一片掌声中迷失方向,审美意向变味、模糊。

少儿舞蹈,它着眼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空间,着眼儿童的目光和情趣,着眼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像。这就要求少儿舞蹈的创编者和指导教师要深入研究和体味少儿舞蹈的特点,要立足儿童的童心、童趣和童真,让儿童喜欢、感觉到自己的影子,同时又潜在地影响儿童的审美情趣,提升儿童的审美追求,完善儿童的审美修养。因此少儿舞蹈创编之路应立足孩子,服务孩子,提升孩子。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作为少儿舞蹈创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创作出更适合儿童的优秀舞蹈作品:

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灵:

1.儿童舞蹈艺术创作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挖掘,从儿童特色上多下功夫,不能用成人的观赏角度来看儿童作品。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说:少儿舞蹈要从儿童特色上多下功夫,作品的立意在于作者对孩子们的生活情趣、性格特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从儿童的视角去挖掘、去认识,从独到的认识上去开发和提升童稚的盎然趣味,少儿舞蹈创作应该从创新立意上下功夫;在童真、童趣、童情、童态上下功夫;在挖掘孩子们的灵气上下功夫;在观察儿童想像力上下功夫;在精品意识上下功夫。贾作光的话无疑给我们少儿舞蹈创作者一个很好的提示,使我们在创作中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路。

2.儿童舞蹈的艺术特色应当是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统一的整体性的反映。在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赏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把握感知事物的方式方法。童幻性体现着儿童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能力在思维领域中完善后的艺术化反映,它是儿童艺术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童乐性则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它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我们要站在儿童内心的角度,以儿童感知事物的特点和方法去观照、分析,处理人、事、物,而后加以直观表现。

3.儿童日常生活中常伴有大量下意识动作,如耸肩、眨眼、晃头、蹭痒、撒娇时的摇肩摆臂、跑跳起步时欲攀扶他物的姿态、不高兴时翘起的小嘴巴等。这些动作瞬间即逝,但绝具儿童特色。因其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而为,所以当你采撷下来提炼为一种固定的、夸张的动作形态,并让儿童模仿时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儿童的二度创作,这就成为饶有趣味的儿童舞蹈动作形态了。例如幼儿舞蹈《泥娃娃》将儿童浇水和捏泥娃娃的户外游戏搬上了舞台,那一双双娇嫩的小手揉呀、按呀,最后终于捏出了个土头土脑的泥娃娃,贴上嘴巴,画上眼睛,泥娃娃活了……从中不难发现儿童舞蹈动作形态的趣味性也是调动儿童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4.模仿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在儿童的舞蹈活动中,模仿让舞台更大,更奇妙,充满想像和憧憬。在舞台上,孩子们可以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蚁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他们虽然弱小,但在想象中他们却是无敌的巨人,怀中抱着洋娃娃她就是妈妈,玩具锅中的碎橡皮是丰盛的午餐,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想像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舞蹈产生了和生活游戏相似的情感体验,感到有兴趣、有意思,从而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幼儿舞蹈《黑猫警长》架着摩托车追捕“一只鼠”能令满场的孩子们高喊“它在那儿藏着哪!”台上的小演员们能煞有介事地高抬脚轻落步,猛地扑上去抓捕这个“大坏蛋”。我创作的《红绿灯的苦恼与微笑》,让孩子模仿司机、红绿灯,让孩子在模拟的情景中感知生活的灵动、规则,孩子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较好地完成了各种舞蹈动作的同时,体会到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形式远比枯燥无味的说教起到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让优秀作品进校园,让师生共同参与

舞蹈艺术作为素质教育之一也越来越被重视,随之而来的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也频繁起来,但在比赛中真正参与少儿舞蹈创作的学校教师又有多少?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其实基层的少儿舞蹈教师们不是没有创作潜力,而是顾虑太多了。参加比赛能够得奖,是每位创作者的愿望,比赛也由压力变成了一种动力,作为一名刚开始尝试创作的教师一定要把握机会,朝着目标,大胆尝试,勇敢地走下去。比赛、演出和艺术创作需要的是大家的参与,这样教育才能得以广泛提高,然后在提高的基础上出精品,因此,我们必须要拓展视野,大胆尝试,提高整体水平,把少儿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训练,上升到艺术视角的高层次来评估。

优秀的少儿作品应该真正走进校园,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欣赏。大型少儿艺术比赛活动是对创作水平的一次检阅,少儿艺术活动绝不是成人对成人之间的活动,不能把儿童忽视了,他们不仅仅是表演者更应该是参与者、观看者,因此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们一定要有意识多留意一些好作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多点直观地接触少儿艺术的机会。少儿舞蹈走进校园,不仅要让学校老师参与创作,发挥他们的潜力,更要使少儿舞蹈的创作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让少儿舞蹈走进校园,才能更好地服务儿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水平,使美育作用真正发挥作用。

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1.通过舞蹈让儿童认识生活美。舞蹈是艺术,但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通过舞蹈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更深层次上认识生活,从小就感受到人类的真善美。例如优秀儿童歌舞《三个小和尚》表现的是三个小和尚你推我避,不愿干活,所以三个和尚没有水吃,后来寺庙失火时,三个和尚排除成见,齐心协力扑灭大火,保护自己的寺庙,这时就连舞蹈中拟人化表演者小水桶都伸出大拇指表扬三个小和尚,更何况聪明伶俐的孩子们呢。舞蹈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生活内容,而且还要让他们体验生活的真谛,从小培养学生勤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舞蹈让儿童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儿童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儿童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纯真、稚嫩是儿童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如有的儿童能做一个或数个布娃娃的妈妈,喂它吃饭,唱儿歌哄它睡觉,还能扮演医生、护士,给小宝宝看病、打针、吃药。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有感情的动物,对小猫、小狗、小兔、小鸡、小金鱼等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因此,在我们的儿童舞蹈创作中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要让儿童在这种熟悉而艺术化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生活的纯真、幸福、美好。我创编的《浴中乐》,从幼儿冲凉中获得灵感,在舞蹈中再现孩子沐浴的情景,相互擦背、戏水玩打,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通过舞蹈让儿童学会表现生活美。儿童舞蹈最终目标是让儿童学会表现美。孩子们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不但在形式上创造了美,也在心灵上感受到了美,从而全面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舞蹈表现美的形式与其它教学形式有所不同,它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以协调的动作来表现美。例如儿童舞蹈《海鸥与企鹅》就是通过表现海鸥与企鹅戏耍时,海鸥优美的舞姿和企鹅风趣、可爱的动作来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这些动作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儿童通过模仿海鸥优美的舞姿及企鹅风趣可爱的动作来感受大自然音韵,从而逐渐学会表现生活的美,提高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3

[关键词]少儿美育误区思考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最近,笔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国画写生。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美术兴趣办学习的儿童真正喜欢美术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少儿美术教育存在不少误区。集中表现在:

一是少儿美术的教育内容成人化。在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以成人的好恶来要求孩子。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人才"。

二是儿童参赛过多。近年来,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书画展览、少儿书画大奖赛、少儿书画评定会等泛滥成灾。这些大奖赛不视作品质量高低,只要交钱基本上都能获奖。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绿色,主办者说好!有创意,于是就给个一等奖。

三是部分家长急于求成。每逢双休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大的六七岁,小的十二三岁。这些儿童,出于自身爱好学习美术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儿童家长为怀着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去学。

四是部分施教者功得心太强。据某省教育部门最近统计,十所小学的一千名小学生中业余从事艺术学习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少儿艺术教育的火爆,使家长投入资金不菲,无疑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创收的机会。试想在经济作用下办的兴趣班,教育质量如何能上得去。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一、要针对少儿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

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要多培养少儿的创新性

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其进步则不可估量。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在选修课中先抓儿童速写这一关。一个常见的静物、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劳动机械、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儿童绘画教学讲究一个"严"字,多鼓励、多观察,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只要全身心投入,儿童就会学有所长。

三、要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象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四、要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他们的心灵,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学生来说是很快乐的。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4

关键词: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结合本人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

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建立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小学课程重要性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优化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结合本人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激励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7

一、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所谓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在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来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活动。

(一)“回归生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旨,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关注儿童的生活,对儿童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儿童教育以生命意义为改革的要旨。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在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有效的。”[1]

生活世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的,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的少儿艺术教育领域,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替代儿童真切的生活体验;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艺术感受能力和兴趣逐渐丧失;功利性的追求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少儿舞蹈作为少儿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上述问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少儿艺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界近些年来最热切的呼声。因此,我们强烈呼唤: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让枯竭冷漠的艺术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突出它的生活性、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生成性。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有的权利。

(二)“生活世界”是儿童的游戏乐园,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源头活水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儿童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的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关注最多、兴趣最浓、体验最深,因此对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舞蹈更感兴趣,更乐于接受。

少儿舞蹈和任何艺术一样,都是以生活作为基础,哪种想象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内容如果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儿童无法解读,也就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选择贴进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引起儿童情绪反映和情感共鸣,使之产生向往美、表现美的情感体验的音乐和舞蹈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淮南市夺取“蒲公英”这一最高政府奖金奖第一名的少儿舞蹈《我真棒》,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挑食现象而创编的。编者根据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挑食现象和举杠铃比赛的游戏情节融入舞蹈中。由于孩子们对舞蹈应表达的思想都有亲身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舞蹈应表现的内涵把握得比较到位,表演得非常投入,该舞蹈的成功与它的取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应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尽可能从与儿童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儿童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挖掘并选择合适的舞蹈内容,而非舍近求远、求新猎奇。

二、“回归生活”视野下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由知识技能本位向感知体验本位转变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艺术感知体验是人们亲历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它诉诸人的情感是即时的、真实的、独特的。长期以来,少儿舞蹈总是处在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停留在舞蹈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儿童只是靠单纯的模仿跳几段舞而已,没有把舞蹈本质特点和儿童身心特点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无法唤起孩子们的感知体验。

脱离生活、虚假体验、以“知识技能为中心”一直是艺术教育中的致命伤。当前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要求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感知体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他的气质、性格、禀赋和生活史。同样的事物或作品,会激活不同儿童独有的鲜活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以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的来加以表达,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都具有宝贵的发展和享有价值。

要将知识技能本位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变成感知体验本位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就要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儿童生活中最喜爱、最感兴趣的环节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舞蹈之间的联系,学习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孩子们在学习舞蹈《你们好》时,由于他们对生气时的眼神、表情、体态,重归于好时高兴的情绪情感等都有深刻的体验,故而在乐曲的感受、节奏的把握、动作的表现等方面都能够深刻领会。从孩子的舞蹈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这样,儿童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舞蹈,在舞蹈学习中表现生活、展现自我,借助舞蹈的表现手段,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可见,只有注重儿童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才能激发儿童用舞蹈来表现生活、表达自我、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将少儿舞蹈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少儿舞蹈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游戏是儿童最热爱的生活方式,让舞蹈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由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状态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为,生动活泼的具有游戏性质的舞蹈更加接近儿童的天性,使儿童能够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走进“舞蹈的天地”,和“舞蹈成为朋友”。

舞蹈与游戏,在儿童生命初期,本来就是一体的,最初的生活律动就蕴涵着舞蹈的萌芽。孩子们喜欢扭动身体、转换体态,模仿、学习、体验各种表情、姿势,创造自己喜欢的舞蹈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游戏精神是对一种无功利、自由愉悦状态的追求,可使孩子们把舞蹈学习视为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其人性得到真诚的流露,并在游戏中体验艺术的真谛和自由。因此,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可以用舞蹈来表现的生活内容,选择以游戏的方式来设计和组织舞蹈活动,鼓励儿童将在生活中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自由轻松表现出来,进而在舞蹈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发挥创造的潜能,是当前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一个走向。

有“中国少儿舞蹈之乡”美誉的淮南市之所以在少儿舞蹈方面取得令人嘱目的成绩,离不开一大批刻苦敬业、求实创新的少儿文艺工作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悉心揣摩孩子的心理、认真观察孩子的生活、细心了解孩子的心态、反复体验孩子的情感,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融入到舞蹈教育中去,因而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舞蹈《数高楼》、《跟我学followme》、《向前冲》以及《aBC》等获得全国、全省大奖的作品无不诠释着这一理念。

(三)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是由本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积淀和传递的文化体系,它是本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本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内涵来分析,大至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小至一个地区的乡土文化都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都会对人产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趋向于同质,另一方面随着以欧美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蚕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本土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性,因而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越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的本土化舞蹈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呼唤本土文化,力求从生活中去挖掘、获取本土资源,成为了当今的一个重要取向。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8

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能促进少儿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接受美术,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精髓。美术学习对于少儿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会使少儿掌握表达情绪、诠释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美术教育能影响少儿一生。

二理性分析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美术教学选择内容的偏差,都会导致少儿的美术学习道路越来越窄,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第一,教育机构存在的危机。当前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因为不是公立学校计划招生,在保证教学环境、师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面临招生的巨大压力,存在危机感和效益的直接压力令很多教育机构不能坚持办学,办学大环境的混乱给少儿美术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第二,教育机构自身师资、课程内容等软实力欠缺。课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却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学环境做支撑,往往没多久就因经营惨淡直至倒闭,给家长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带来困惑,令社会对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失去信心。第三,家长盲目跟风的不坚定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年轻的父母们推向儿童教育的误区,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并不重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愿望,在选择课外教育机构的过程中盲目草率,这样的学习往往虎头蛇尾,没有计划性和持续性。第四,双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往往追求速成,而评价少儿是否获益往往是孤立地、单纯地看他们画得像不像,而不是美不美,更不是儿童是否快乐,这就把妙趣横生、激发孩子灵感的美术课上得死板、枯燥,令人生烦。

三深入探究课外少儿美术教学对策

第一,学习初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的天性,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新《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了说明,“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启蒙阶段的自由引导。孩子开始学画最好的年龄为4~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点、线非常敏感,他们的画面里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学习美术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触画面、形象、颜色,简单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开发少儿的想象力、专注力;要从少儿心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他们对颜色、画面的选择与构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进阶期间的“像与不像”。我们发现,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该“见到成效了”,该“画得像了”,他们在一张画面中更专注的是对“形”的要求。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育方面来看,这个要求是正常的,7~10岁的少儿,不仅有了完整的思维方式,而且手脑的配合已经完全协调了,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把形状画得相对准确了。但是,单纯将这一阶段的问题围绕像与不像展开,则是得不偿失的。很多孩子拿着范画一笔一笔地照着画,挣扎于像与不像之间,非常焦灼痛苦。教师应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只要能抓住所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这一阶段最好的课程内容应以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线描画为主,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完成对美术进阶阶段的培训目标。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9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创造力;培养

一、创造力培养概述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现如今,专家学者们对创造力的认知与定义存在一些分歧,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启蒙教育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认识集中于对原有事物的创新与优化,重视怎样经过创新提升原有事物。但是,国外对创造力的培养更重视创造新的事物,重视发明与创造事物的有效方法。可见,国内外在创造力培养的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状

(1)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相脱节。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存在功利意识,并将这种功利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中,集中体现在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解,不重视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个性体验与认知,这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欣赏活动应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紧密相连,但两者脱节现象严重,使本来应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美术欣赏活动变成美术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活动,使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被条条框框限制。(2)美术欣赏活动未尊重幼儿心理特点。在日常美术欣赏活动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参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没有结合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自身处于主体地位,将幼儿置于被动接受地位。此外,一些教师结合自身经验设定相关知识技能,希望所有幼儿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帮助幼儿建立美术欣赏的构架。(3)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美术欣赏知识。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并非美术专业出身,缺少美术理论知识,以致难以从美术专业角度带领幼儿进行作品赏析,也无法依据作品开发出多样的艺术欣赏手段,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三、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途径

(1)抓住美术欣赏活动本质,培养幼儿创造意识。首先,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教育目标的融合性,重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与感受,最为重要的是重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意识。幼儿教育是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服务的,其包含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教育,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应重视与其他各领域教育目标的融合,进而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其次,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在美术教学中,美术知识和技巧、美术创作和欣赏都非常重要,所以美术欣赏活动应重视内容的综合性。其一,应重视欣赏内容的审美功能,渗透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内容以及对幼儿艺术创造力有影响的内容。其二,应重视欣赏内容和幼儿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立足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最后,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教育过程的生态性。教师应该通过身边的生态环境为幼儿设计更多审美情境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另外,教师应重视美术欣赏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即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应包括艺术感知和体验、艺术创造、艺术评价,并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而成线性链接,提供完整的美术欣赏教育过程。(2)依据幼儿审美心理,培养幼儿创造力。据调查研究,2岁~7岁的孩子是直接感知美术形象的,处于审美理解发展阶段。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表现出审美知觉的完形性、主动性和多通道性,审美理解的直觉性、情感性和想象性,他们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作品形式的感知。教师可通过教育干预,让幼儿从心理上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首先,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进行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指导,搭建起幼儿初步的审美支架,通过模仿、体验、想象等方法进行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运用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经验提出质疑或通过发现欣赏对象的不足来激活幼儿的思维,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赏析。

少儿美术知识点篇10

少先队的生命在活动,百花园文艺活动作为少先队活动的一个主干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音乐作为文艺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并因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它对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以乐辅德音乐教育具有思乡性功效。其二,以乐悦心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少年儿童的技能技巧,这是一项显而易见的效果,同时它又可以丰富队员的生活,让队1员在课余有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培养技能。其三,以乐增知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少年儿童开阔知识面。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积淀。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少年儿童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与之相关的文化,对于开拓知识面是相当有帮助的。其四,以乐创新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少年儿童的创造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并最终能创造美。这便要求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其五,以乐启智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一般思维在人的左半脑进行,因此人的左脑较发达,而右脑则稍逊。而艺术的思维一般在右脑进行,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思维活动,无疑是对右脑很好的锻炼与开发。其六,以乐健体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演唱,是对肺活量及腰、腹肌肉进行锻炼;又如乐器的演奏,需要演奏者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再如舞蹈,更是要求身体各部位有较好的力度和柔软度。其七,以乐养涵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东西,事实上,它更重视对个人内在的涵养的培养。同时,音乐本身便具了陶冶人的情操这一重要的功效。其八,以乐促和音乐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团结协作精神。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关于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音乐教育的涵盖面相当的广泛,涉及了多个领域和多门课程,包括了许多具体内容。结合少先队教育,音乐教育大致可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是关于音乐基本技能方面的教育,这主要包括歌唱、器乐,以及舞蹈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对少年儿童实施这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技能、技巧,能较自如地运用人声、乐器及肢体来进行艺术表现。其二,是关于音乐基本知识的教育,这主要是向少年儿童传授一些音乐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以及相关的一些文化常识。通过这方面对学的教育,一方面可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学习技能技巧,如对音乐理论的比较好的少年儿童,在参加鼓号队的训练时掌握的就比较快,而且比较好;一方面可扩大少年儿童的知识面,如一些音乐小常识、音乐家小故事、著名音乐圣地等;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修养。其三,是关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教育。这主要是培养少年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以此培养和发展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观,通过经常性地对一些美的音乐进行欣赏,使之与不安美的音乐进行对比,增强队员辨别美的能力;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并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智慧。同时,通过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向学生展示中华音乐这支奇丽的艺术之花,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并使之上升为热爱自己的民族;通过欣赏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音乐,培养队员热爱劳动的思想等。其四,是关于音乐创作能力的教育。音乐创作实质上便是一种美的创造。其中主要包括节奏创作,如为自己中队编一段鼓乐的节奏等;曲调创作,如为自己的中队编一段鼓号曲等;歌词创作,如为自己的中队写一首队歌的歌词;舞蹈创作,如自编一段表现少先队生活的舞蹈等各种具体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提高队员的全面素质。

三、关干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

如何开展好一项活动,组织形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才能把活动搞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少先队教育恰恰具有这一优势。根据少先队活动教育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全面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我们可大致设计如下的组织形式。鼓号队,是少先队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完美结合的最佳例证。鼓号队是每个少年儿童都向往的一个组织,它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少先队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唱队和乐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组织形式,在合唱队和乐队的组织上,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人员编制,排演内容亦可根据需要而变。合唱队和乐队(或民乐队或管乐队或混合乐队)都是一种集体组织形式,在合唱队和乐队中,少年儿童们不但能学到各种相应的技能技巧,陶冶情操,同时更能受到集体主义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少年儿童受益匪浅。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假日,组织多种假日活动,如带领队员们共同欣赏音乐作品,又如可组织队员们搞一搞自己的音乐会、演唱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组织队员们深入社会,进行一些公益性演出,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为孤儿院进行义演等,也可利用音乐作些宣传工作。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主题班会中进行音乐艺术教育,或是开展系列活动,如“民族音乐系列”、“音乐家故事系列”,让队员们整理音乐家们的趣闻轶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