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特色课程方案十篇体育特色课程方案十篇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04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2

一、3+3CpS教学模式的内涵

CpS,即CreativeproblemSolving――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是帕恩斯于1996年提出的。模型对“问题解决”实施五个步骤,即发现事实、发现问题、探寻主意、探寻解决方法、探寻接受。与传统问题解决方式不同,CpS模型是一种系统研讨问题的模式,其关注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执行问题解决方案前对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的交替运用,近年颇受教育界重视。

岭南特色中学StSe生物课程的3+3CpS教学模式是基于CpS模型建构的,是指以StSe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实施“岭南特色中学StSe生物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3+3CpS”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程序。其中,“3+3CpS”是指教学程序的教师“3导”+学生“3论”;组织形式的“3人日常学习共同体”及“3+3=6人临时学习共同体”的变化;以及课堂思维过程的“3发散”+“3聚敛”。具体解释为:

1.教学程序的教师“3导”+学生“3论”

以CpS这种系统研讨问题的模式为指导,本人把课前、课堂、课后看作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完成教师“3导”,即“课前导学――课堂导思――课后导练”和学生“3论”,即“课前论问题――课堂论方法――课后论实践”的整体教学程序。

2.组织形式的“3人日常学习共同体”及“3+3=6人临时学习共同体”的变化

以CpS“跨界”讨论激发创造力为依据,在组织形式上采取“3+3”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即把学生每3人分成一个小组,作为日常学习共同体,设组长一名,负责管理和组织小组学习;在遇到重大学习难题时,两个3人小组合二为一,建立临时学习共同体,实现“跨组”讨论的形式,汇聚更多信息和创作解决方案。

3.思维训练过程的“3发散”+“3聚敛”

以CpS模型,关注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执行问题解决方案前对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的交替运用为核心。思维训练过程设计为“3发散”+“3聚敛”。其具体操作流程一般分为:展示各组方案(发散)――制定评价标准(聚敛)――分析各组方案(发散)――选出最优方案(聚敛)――即时实践方案(发散)――归纳实践要点(聚敛)。不仅可以应用在岭南特色中学StSe生物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在其他StSe课程中加以应用。

二、岭南特色中学StSe生物课程简介

“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StSe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岭南地区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其课程结构见图1。

三、岭南特色中学StSe生物课程3+3CpS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选修三专题2“细胞工程”2.1.2“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为例,阐释岭南特色中学StSe生物课程3+3CpS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应用。

1)课程内容分析

人教版选修3“2.1.2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讲述了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本身已经明确包含StSe的四大元素。据此,笔者在课程二次开发过程中突出了“岭南特色”,使学生的学习与其所处的地域“最近生活区”密切结合,力求创设“中等不符合”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体现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见表1)

3)操作程序:教师“3导”+学生“3论”;课堂“3发散”+“3聚敛”

(1)教学整体程序:(见表2)

(2)课堂操作流程:(见表3)

四、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全人培养,是我国StSe教育理念的重要目标,以生物教学为落脚点渗透StSe教育理念已成为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岭南特色StSe中学生物课程”是国家生物课程的有效补充,利用3+3CpS教学模式开展该课程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我国有效开展StSe教育的大胆尝试。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199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

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4

关键词: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培训

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吉首大学于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子项目培训任务,获得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成效显著

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培训项目培训任务从2010年以来一直由吉首大学承担,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每次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对学员进行需求调研,细化学员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培训与培训后跟踪服务,积累培训经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贫乏等问题。在历次培训中推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深受学员喜欢,其教学场地要求低、教学内容娱乐和参与性强。许多学员在培训后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修,使每位参训的体育骨干教师在教学素质上得到优化,提升基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参与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服务基础体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与教学价值的深入理解;掌握初中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训练基本方法;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能够成为地方初中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结了《内知名专家讲课实录汇编》、《学员研修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民间体育》教材。完成了“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后期还将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与案例,编制《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集》。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连续多次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培训中突出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器材场地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学员返校后评价反响良好。

二、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领导高度重视是办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关键。在历次培训开展的前期,学校成教学院与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了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学校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成教工作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成教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国培办公室设在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办公室。体育学学院抽调了专职管理人员,由院长亲自负责全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培训筹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培训总体实施方案细则、学员住宿、集体就餐、培训教室等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校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举全校之力顺利完成湖南省教育厅、省国培办交予的任务。

三、培训特色鲜明,培训方法手段富有新意

培训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参与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后通过网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训主题特色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凸显特色。二是培训服务特色与创新。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依据“国培”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模块。通过培训网站、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教学状况。三是教学方式特色与创新。培训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另外开展学员参与体验与专家点评、案例研究、教学问题诊断等活动,针对培训问题有的放矢。四是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形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国培管理制度文件,设立专职班主任和教务秘书,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和周到的服务。

四、师资是关键,突出授课实效性与针对性

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是项目培训圆满成功的重大保证,学校确立了学科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思路,首先是选聘校内职称高、知识新、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他们以幽默风趣的表达、全新的观念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其次是邀请校外名师讲学。邀请了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讲座不但体现学科特点,还突出前沿信息,把新课标精神融会贯通于讲学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丰富培训内容体系

立足湘鄂渝黔边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弥补和充实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第一,特色项目。高脚马、蹴球、毽球、抢花炮、板鞋、押加、苗族鼓舞、竹竿舞等系列特色项目。第二,部级视频公开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部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程。第三,教育部规划教材。《民族民间体育》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第五,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湖南省精品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解决了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缺少常规体育器械的困境,因许多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械制作简便,活动也不受场地限制。

六、教学实践与考察成效显著

为了配合培训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学观摩实践基地包括吉首市第四中学、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一中等。其中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第四中学是湖南省“国培计划”优秀实习基地;张家界天门中学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吉首市一中是“湖南省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是湘西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在民族民间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建树。同时积极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初中体育短训班的学员们与矮寨中学、凤凰中学相关领导与教师就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了经验座谈与交流,并实地考察与参观了矮寨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其次是邀请了一线优秀初中体育教师到学校来为短训班的学员们进行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三是组织短训班学员推荐至少三人各上一次公开课,组织其他学员进行看课、点评,同时收集学员公开课的教案、拍摄公开课影像资料。

七、强化跟踪指导,加强后续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门网络平台,设立专门国培网站,利用QQ群在线咨询与交流邮箱,定期组织召开主题讨论与发散式交流相结合,设专人负责网站运营与管理。第二,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视频教学,加快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普及。第三,定期进行电话反馈回访,适当开展学员训后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汇总研讨并反馈指导学员。

八、积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多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与经验,但同时仍需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如还需进一步拓展特色课程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既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与互动体验性,又有民族文化传承性,更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简陋的适应性。今后的培训将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挖掘、充实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其次,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与案例资源。围绕农村初中体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资源的利益效率,拓展更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拓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空间。第三,今后的培训中还需聘请更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丰富培训内容,开发利用更多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在短训班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最有成效的培训计划。另外还需在培训中加大开发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项目案例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白普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53-155

[2]奚凤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9-100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5

关键词:区域优势;专业特色;培育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96-02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谢朝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1).

[2]马晶.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J].商场现代化,2008,(10).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6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onthefeaturesofacademiccredit

systemofmineral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

――takingtheexample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ZHanGDong-chen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graduatecultivationpatterninthedomesticmainmineralprocessingmajor,thispaperexploresthefeaturesofcultivationpatterninthemineralacademiccreditsystemof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in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posingthatthekeyoftalentcultivationistovaluetheintersectivenessofsubjects,theofferingofapplicativecourses,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andthereinforcementofpracticaltraining.

Keywords:mineralprocessing;academiccreditsystem;cultivationpattern;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张薇薇.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5.

[5]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5):16-18.

[6]刘楚佳.适应时展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导刊,2003(2):27-29.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育特色策略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的表现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色化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化的体育思想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思想特色应充分立足高职院校具体情况,突出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与个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形成区别本科院校,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特色化体育教育思想。

(二)特色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重点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创造性、专项化地打造体育教育内容,不可盲目跟风,要打造本校特色体育项目和体育强项。同时,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应充分渗透体育文化理念,保证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能够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特色化的体育教育形式

高职院校特色化的体育教育形式突出个性化。体育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兴趣,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按照学生要求和兴趣对体育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发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打造高职特色化的体育教育。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应从特色凝练、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将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体育教育特色凝练

高职院校经历长期办学已积淀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优势,形成了异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在发展高职院校体育特色中,必须在对高职院校现有体育专业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身体育教育优势、资源以及能力条件,发挥历史办学积淀的特色,综合利用高职院校内外各种优势因素和发展机遇,凝练具备高职特色的体育教育特色。同时,要注重体育教育特色发展定位的客观性和适当超越。体育教育特色的凝练,应始终以自身实力和特色为基础,尊重发展的客观性,充分把握区域对人才层次、数量、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定位和凝练,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二)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与内容开发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的焦点问题和核心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是体育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首先,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作为特色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重点和难点来进行。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并依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体育专业人才特色。其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应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来进行,始终坚持知识与能力统一、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有特色、分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强化体育基础类课程、公共类课程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体育主干课程的特色和方向性,及时跟进市场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基础课程扎实、专业性突出、口径大等特点,实现体育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形成特色化的体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最终使得特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改进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特色化的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必须依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分层教学法、表象训练法、专题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调动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训练、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体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体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保障。高职院校应为体育教育特色化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创造实践条件。一方面,注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与专业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应指定高职院校体育特色发展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以本校体育学科发展的要求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建设体育教育实习基地,满足体育教育实践需求,为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硬件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三、结语

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国家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体育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顺势而行,以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为契机,在认清自身体育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走异于同类院校、优于同类院校的特色化发展路线,推动高职院校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8

【关键词】南京云锦图案艺术设计地方特色教学

一、南京云锦图案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首先,南京云锦图案题材选用广泛,纹样内容丰富。素材上囊括了植物、动物、几何形式等纹样,还有牡丹、桃、龙、凤、万寿等具有吉祥意味的纹样;其次,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其表现形式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三者的结合,生动活泼又富于变化;再次,图案配色秀美和谐,富有层次和韵律。云锦图案的设色采用颜色对比和面积比例来体现层次和节奏韵律,既能呈现主体又能展现整体图案的装饰纹样,锦缎的色彩显得典雅而厚重。

目前南京云锦图案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工艺画屏、日用饰品、包装产品设计、服装等方面,受到人们青睐。

二、亟待传承的南京云锦艺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机遇并存

首先,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和亟待发展与传承的深厚的南京云锦艺术并存。由于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国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正遭遇物质与精神的流失。南京云锦是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其知之甚少,对南京云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增添了一些紧迫性和必要性。

其次,艺术设计繁荣发展的机遇与南京云锦图案元素的开发与创新需求并存。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从教学来看,存在着艺术设计教育片面追求与西方文化的接轨,导致了学生的设计作品割裂传统,缺失文化内涵,本土化元素不断地失去了生命力并逐渐被边缘化。南京云锦艺术图案题材广泛,有团花、散花、锦群等多种表现形式,构成上采用散点、重复、连缀等方法,在内容上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思想情感,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给了学生创作的智慧源泉。但也需要艺术教育界同行去维护和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创新、运用这些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设计教学中与南京云锦图案相融合。

最后,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与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需求并存。艺术设计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就要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大胆借鉴和吸收地方区域文化特点,以地方传统文化为本,开发设计元素,根据地方文化需求,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独创自身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方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

三、运用南京云锦图案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

(1)贯穿南京云锦艺术为地方学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化以特色著称。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本源,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着深厚的根基,当下,许多艺术设计院校都已意识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对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将地方美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南京云锦图案纹样丰富,具有程式化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借鉴其形式既能加强学生对南京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和发展云锦艺术,又能弥补学生设计时“纸上谈兵”的状况。在设计教学中,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背景,贯穿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到教学中,变枝繁叶茂的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开拓出具有特色的设计道路,也符合了新时期艺术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规划。

(2)构筑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资源宝库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能拓宽艺术设计特色教学改革思路,丰富特色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置上,可以南京云锦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对南京云锦艺术市场进行调研、写生、采风等艺术实践活动,查阅、搜集、整理南京云锦资料和图例,让学生通过了解地方文化去感悟传统图案的“形”与“意”,进而改造和提炼图形设计,最终融合于设计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独具自身风格的设计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优化设计教学

在设计教学中,将南京云锦图案元素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构成、广告、招贴、包装、图案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南京云锦图案纹样、造型、色彩等元素的研究,借鉴其图案中的构图与构成中的点、线、面、形、色,以及分割与组织特定空间活动等审美形式,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能更好地扩展艺术设计教学新思路,优化艺术设计教学。

四、南京云锦图案在构筑地方特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传承和发展南京云锦艺术

南京云锦历史悠久、绚丽华美、技艺精湛,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让云锦与国际文化接轨,与当下文化相适应,成为符合当代消费群的事物,被更多人关注和接受是地方设计者的责任和义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合南京云锦图案,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南京云锦图案元素,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起到传播云锦文化的作用,拓宽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途径,从而实现教学和传承的双赢。

(2)融入南京云锦的特色艺术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内容设置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而民间的云锦图案元素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模仿性、地域性、程式化等特点,因此,将云锦图案贯穿到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将云锦艺术融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学生可在传统民间艺术中去体悟并发现新的创意元素,从而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3)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既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源头,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母体。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运用传统元素和现代装饰设计语言,掌握设计表现的综合能力,更要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情结、高尚艺术情操的艺术设计人才。在地方学校的设计教学中融入南京云锦图案,立足于地域文化研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不断在创造中激发对本地域文化的热情,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具有发奋创造的精神,秉承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综合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4)准确定位,立足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的专业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不必全盘照抄或模仿他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发挥地域文化传统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发挥人才优势,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来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方向,办出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有创新时代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南京云锦图案取材广泛,纹样内容丰富,应该首先成为南京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的技能型人才。

结语

随着社会的国际化发展,南京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设计中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是设计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京云锦引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民族民间美术传统与现代艺术观念的有机结合,凸显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立足于本地域文化积淀融合现代设计的趋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为民族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使灿若瑰宝的南京云锦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土壤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南京市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南京云锦图案在职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o.LQ/2011/008);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印刷行业背景的高职包装专业毕业考核多元化模式研究”(no.2013163)。]

参考文献:

[1]周苏.南京云锦的宫廷图案研究[D].扬州大学,2009.4.

[2]刘芨杉,传承中求创新传统里觅时尚——与南京云锦研究所联合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纪实[J].包装世界,2011(10):41-42.

[3]黄凯.建立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目标[J].美与时代,2003(10):59-60.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9

一、课题的提出

作为一所市级示范学校,陇西文峰中学历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学校占地面积小、人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对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尝试,曾经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活动项目,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有很多项目因受场地限制达不到效果或根本无法开展。寻找一个既适合文峰中学实际、有特色的且有利于学生体质提升和终身锻炼的活动项目是我们急需做的。

在综合分析、学习借鉴基础上,我校决定以创建绳类特色学校项目实施作为突破口,希望通过“绳”将文峰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提升。原因如下:首先是绳类项目所需器材简单,活动所需场地小,活动时间地点都可因人而异,适宜于所有的学生参与。其次,绳类项目在我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校的跳绳队在陇西有一定的知名度,我校跳绳队在全县跳绳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的精英队员是班级学生的偶像,每届体育节都保留集体跳绳项目。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跳绳可以最便捷地提升学生的体质,辅之以花样变化,学生们喜欢,容易学会、乐于接受,掌握一两项技能可以确保终身锻炼的需要。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跳绳体育特色校本化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跳绳项目”体育特色创建研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互助共进合作精神的同时,切实做到增强学生体质,并让学生感受跳绳带来的成功体验。

具体目标为:1、每位学生都能了解跳绳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套学校自编独创的绳操;2、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跳绳”技能,熟练掌握2~3种花样“跳绳”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应用,为未来d健康生活奠定基础;3、通过扎实地推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升;4、在开展学校“跳绳”体育特色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校本化实施形式,努力形成学校绳类体育特色文化,争创“跳绳”体育特色学校。

三、研究内容

1.不同年级跳绳项目开发研究;

2.跳绳项目实施途径研究;

3.学生体质状况研究前、后对比分析研究;

4.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1、跳绳形式多样,易赋予变化;2、简单易学,便于普及;3、场地要求低,便于小场地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之处:本课题站在师生是教材的共同开发与创造者,学习的内容大部分源自于学生的生成,教师再加以选择、提炼,最终形成以跳绳为特色的体育校本化实施方案。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座谈、问卷、观察、个别访问。

2.个案分析法:找出理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

3.归纳整理法:搜集、整理调查、考察所得的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

六、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1、根据文峰中学学生实际自编一套适合学生的绳操。2、不同年级跳绳项目开发研究。3、跳绳项目实施途径研究:课内如何确保基本技能的达成,课外如何调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大课间、活动课、体育节如何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各种途径实施的有效性。4、学生体质状况研究前、后的对比分析研究。5、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研究计划;2、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3、具体化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跳绳”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并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创编文峰中学特色绳操并在校内推广;2、不同年级跳绳项目的开发并实施;3、跳绳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1、课题总结、反思:学生体质变化对比分析;2、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绳类校本特色提炼、成型;3、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七、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组老师已经开发出《跳绳》校本教材一套、绳操一套;主动参与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活动,能主动反思并撰写质量较高的案例与论文等;有4位老师在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5中学理科音体美]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篇10

下面以《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为例,探讨高中化学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案例式”开发。

一、题材选择创新,基于境域特色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题材要充分挖掘和汲取当地的特色产业、民间传统工艺和技术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因此,在选择课程题材和确定主题前,必须对境域化的资源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需求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作全面开发评估。此类课程开发评估一般要基于以下四个条件。

1.基于地域资源特色

职业技能类课程开发要更多地关注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特色资源,实现“人无我有”,体现独特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黄岩柑橘始于三国,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公认的柑橘第一品牌,柑橘之于黄岩,犹如丝绸之于苏杭、瓷器之于景德镇,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和象征。同时,黄岩历来为全国柑橘技术传播中心,中国柑橘博物馆、浙江省柑桔研究所均坐落于此。选择“黄岩柑橘”作为本课程的主题,对于学生了解黄岩柑橘的兴衰史、柑橘产业的沿袭和转型以及黄岩未来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本土传统经济的热情。

2.基于学校办学特色

选修课程开发要善于强化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将本校有较深积淀或强势的学科作为课程开发的方向,使课程与学校特色相对接。台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科技教育从1989年“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开始起步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学校在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新一轮的深化课程改革中,学校已定位创建“职业技能教育”为特色的省一级特色示范性高中,《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的开发定性为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意在与学校的特色相吻合。

3.基于学生兴趣需求

选修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充分满足学生知识和兴趣的需求。台州市第一中学地处黄岩柑橘“种植地带”,学校附近建有三甲农场柑橘园区,学生对于黄岩柑橘文化耳濡目染。2008年以来,我校开展高中科技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对接生活”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统计发现:在802个学生研究性课题当中,有关“黄岩柑橘”的课题有28个,约占总数的3.5%,数据告诉我们学生对于黄岩柑橘的关注度高、兴趣浓,对开设本课程的选修有一定的生源保证。

4.基于课程资源分析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开发对于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设施和环境等条件性资源要求较高,开发时要作全面的分析,确保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台州市第一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具有先进的实验和信息教学设施和设备,拥有一支有着丰富教育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化学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与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浙江省皇罐集团、中国柑橘博物馆、三甲农场柑橘园区、黄岩澄江施林村柑橘实验园区等单位和基地联系密切,能为开发《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提供大量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效能保障。

二、方案设计科学,关注学生需求

“案例式”课程中,典型案例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职业技能类案例内容可来源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可来源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案例的设计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生活性,学生的需求性和应用性等。

《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课程开发小组,在构建“案例式”课程建构体系时,在课程目标上要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技能,培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重视与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的链接、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对接,尽可能从必修课程实验操作内容上延伸和拓展,贴近学生的生活事务处理的需求。课题组以柑橘文化、生长、管理、检测和应用为知识主线,渗透了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遴选和整合了13个典型实践和实验活动案例进行串连,构建为案例式课程,分四个专题编写。具体课程目标、案例内容与教学计划如下表。

《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课程方案表

《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课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要束缚于课程方案的预设,要根据柑橘生长周期特征和学生知识实际,适时生成和调整学习内容和时间。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发现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经验与新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技术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体现学生发展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能力发展出发,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分析、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凸显技能类课程的特点,注重实验训练、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践体验,将学习过程与生活实景和职业场景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更具实践性和自主性,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活能力提高更具实效性。

1.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过程。如专题三中开发柑橘酸度的测定、柑橘还原糖含量的测定、柑橘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柑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等四个定量分析实验。首先,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和训练,自主进行探究,获得知识,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提高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不能凭空猜想,胡乱编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

2.研究性学习

在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将研究性学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际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技能。在《化学视角下的黄岩柑橘》课程教学中,组织开展“黄岩柑橘文化史的研究“、“黄岩蜜橘衰退原因及发展对策研究”、“探讨黄岩柑橘种植合理化使用化肥的措施”等,学生分组进入农户、柑橘基地、柑橘研究所、柑橘加工企业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提高学生交流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调查研究的技能技巧。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智力背景,让他们思维的触角得到延伸,让他们学习的空间得以拓展。

3.职业体验活动

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基地,转化角色,开展不同的职业岗位体验,实践职业技能的应用,进一步了解职业素质的要求。如组织学生跟随柑橘研究所的检测员们走进柑橘实验园区开展园区土壤采集和检测,组织学生协助橘农们为柑橘喷药除虫,组织学生进入黄罐集团和工人们一起提取柑橘香精等,增强学生对于柑橘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会各类职业岗位的酸甜苦辣,增强自身职业规划的意识。

四、课程开发的感悟

浙江省此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拥有拓展课程开发开设的能力,自主开发具有个人特长和特色的选修课程。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开发中,若要达到实现“教师即课程”的境界,开发教师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携同学生,案例积累

职业技能课程往往是普通高中教师比较薄弱的环节,要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应不断积累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和丰富自身阅历。教师经常选取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携同学生走进实验室、深入社会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和社会调查,获取学生兴趣浓厚的可行性实验案例,采撷学生关注的生活热点事例,通过改编、调整和整合形成课程案例资源。一方面使我们课程开发者亲身实践和体验,追求课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实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达到“课中有生,生中有课”的课程开发理念。

2.多方联系,寻求支持

相比其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开发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等特点,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教师精力和能力上缺乏,不可能孤军完成,需要集合多方社会资源形成开发团队。其中,需要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也需要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还需学生家长的鼎立相助。教师要善于集中各种力量,积极创造条件,拓展课程开发的时间和空间,因地制宜地挖掘各类课程资源。作为开发者的教师尤其要重视家长的力量,首先学生家长的职业涉及面广,家长中聚集着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高手;其次要求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为了孩子的事情家长们的主动性强、热情高,发挥学生家长的才能,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