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十篇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十篇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42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拓展延伸、提升水平、注重常态、健全机制”和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进一步拓展延伸市场环境治理的范围和内容,更加高效地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不懈地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引向深入。

二、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目标

(一)建立健全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贸市场“八乱”专项治理。本次农贸市场专项治理,要求各社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农贸市场的“八乱”专项治理,“八乱”(乱摆、乱搭、乱牵、乱贴、乱倒、乱堆、乱排、乱停)。各社区和市场业主在农贸市场专项治理活动中,一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深入开展治理“八乱”专项行动,全面彻底地清理市场卫生死角;树立并长期保持干净、整洁、规范的农贸市场新形象。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着力强化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涉及食药、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畜牧、水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责任感意识,着力落实长效监管措施,务必将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本次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各社区要继续加大对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升级的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强力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工作。本次农贸市场建设和环境治理专项活动要求在2013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完成取缔各社区的以街为市的现象,以及完成升级改造古罗农贸市场工作任务,新建或升级改造农贸市场辅助设施必须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化”标准要求。

三、市场专项治理部门职责分工

(一)城管办:负责全镇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的启动部署和协调督查、考核评比,指导各社区抓好各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工作;负责对农贸市场内垃圾进行定时清运;组织、指导农贸市场除“四害”工作;负责整治农贸市场冒口经营和周边占道经营、乱摆摊点、乱搭棚伞、乱打广告等现象。指导督促各社区完成对以街为市街道的取缔工作。

(二)工商所:负责组织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落实全镇工商系统农贸市场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指导督促市场业主加强市场内的清扫保洁工作,会同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对市场内乱摆、乱搭、乱牵、乱贴、乱倒、乱堆、乱排、乱停等“脏乱差”现象及户外广告、店招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在农贸市场内建立和落实“门前双五包”责任制。

(三)派出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对农贸市场内消防安全状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不符合消防要求和未办理消防行政许可擅自开业的农贸市场依法查处,督促农贸市场消防管理和防火安全秩序的落实。要加强城乡市场治安巡逻和应急处置,对在农贸市场内横行的“菜霸”、“肉霸”予以坚决打击,从严查处破坏城乡农贸市场公益设施的行为,严厉打击阻碍农贸市场管理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各类违法行为,有效维护农贸市场内及周边的治安秩序。负责完成农贸市场停车秩序管理规划的编制,加强对城乡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和车辆停放的管理。

(四)兽医站: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之规定,监督检查农贸市场内畜禽经营者,将当天或有效期内的鲜肉、家禽检疫票据公示上市,切实履行动物卫生监督,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做好畜禽及产品检疫检验确保生产流通领域畜产品安全;开展生鲜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确保生鲜乳品质量安全;推进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五)住建所:负责城乡农贸市场新建、改造的规划,将城乡农贸市场的环卫设施纳入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六)环保所: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环保监管规范,负责农贸市场生活垃圾与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农贸市场危险废弃物品专项整治和固体废物处理督查,加强农贸市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监管,大力整治农贸市场烟尘、二氧化硫、油烟、噪声等污染,做到有诉必查,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七)宣传办:把农贸市场专项治理作为创建示范镇的重要内容,围绕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农贸市场建设和整治专项治理氛围,及时报道工作动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社区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具体工作专人抓,层层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农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各社区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2

一、实施原则

在市人民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下,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的生猪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负总责,统筹辖区内生猪及肉品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相关工作,组织经贸、农业、工商、卫生、税务等部门和食品公司及其定点屠宰厂(场),按各自职能分工协同实施本方案。

二、主要措施

(一)保障生猪供应和质量安全

1.建立定点供莞生猪基地。市农业、经贸部门与市外生猪产区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业部门合作,选择规模化、集约化、能提供优质安全生猪的大型养殖基地或养猪合作社(协会),作为专供我市的生猪“定点供莞基地”(简称基地)。基地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运作,互利双赢”原则,由产地县以上农业部门向我市农业、经贸部门提出申请,我市农业部门会同经贸部门对产地生猪生产规模、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综合考评,确认其能按照我市相关要求提供优质安全生猪后,由我市农业部门与生猪产地农业部门或商品流通管理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产地农业部门或商品流通管理部门对当地申请供莞基地的生产规模、防疫用药等方面进行审查,把符合条件的基地向我市推荐,由我市经贸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和认定。具备资格的基地在我市经贸、农业部门备案,由两部门联合向全市公布信息指引。

2.定点供莞基地应符合下列条件:

(1)养殖规模

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或年出栏生猪30000头以上的养猪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协会)须由若干个会员(小规模养殖户)组成,有章程,已办理合法登记手续;协会统一向会员提供猪苗、饲料及防疫等服务;协会与会员签订保障生猪质量安全协议书。

(2)生产环境

养猪场远离市区,周围无工厂等污染;生猪饮用水为地下水或自来水,无水质污染;猪舍干燥、透风,布局合理,设施齐备。

(3)动物防疫

自觉遵守《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监督;近两年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及违法违规事件;依法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计划免疫、免疫标识、卫生消毒、疫情报告等制度健全,防疫记录齐全;疫病预防措施得力,免疫程序合理,抗体监测合格。

(4)饲料及兽药使用规范

饲料原料在保质期内,无发酵、霉变、异味,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含量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依法使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所使用的饲料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按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规定使用药物添加剂,严格遵守停药期规定,用药记录准确、齐全;不使用人用药、原料药,不使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物成份的物质。

(5)疫病抗体监测及药物残留检测

口蹄疫抗体合格率60%以上;猪瘟等动物疫病抗体合格率达标;不得含有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氯霉素等;磺胺类、四环素等不得超过nY5030-2001无公害食品最高限量。

3.实施“产销联检”制度。基地经认定后要建立健全防疫、用药制度,由产地农业部门负责对其生猪实施强制免疫、佩戴免疫耳标,规范生产者使用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生猪出栏前实施产地检疫和药物残留抽检等监管。我市农业部门不定期到基地抽查免疫档案以及用药记录,抽检生猪免疫抗体水平及药物残留情况。

4.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基地存栏或供应给我市的生猪如发现有兽药残留检测超标等情况,立即取消其供莞基地资格;在任何环节发现含有“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或发现使用人用药、原料药等,除取消其供莞资格外,我市还将通报产地,由产地农业部门依法从严查处。

基地主要分布在我省及湖南、河南、广西等地,也可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进行调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企业和批发商要把生猪产区的养殖信息、市场行情及时反馈给市经贸、农业部门,提请认定新的基地,促进基地不断扩大和更新。

5.建立生猪“绿色通道”。基地生猪出栏时由产地农业部门对其实施产地检疫和药物残留抽检,检疫和药物残留检测合格后由产地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佩戴免疫耳标,并在检疫合格证明上加贴供莞专用标识。凡携带“两证一标”的基地生猪在我市交易及屠宰环节享有少检或免检的“绿色通道”便利。

6.逐步从基地采购生猪。各镇(街道)从事生猪经营的企业或批发商按我市经贸、农业部门指引,从基地收购、调入生猪。市经贸、农业部门2007年7月份前要在生猪产区建立年可上市800万头以上(即相当于我市年需生猪量两倍以上)的定点供莞生猪基地,争取2007年年底前,入莞生猪原则上从基地采购。在过渡期间,企业如从基地以外的养殖场采购生猪,应将养殖场资料报市经贸、农业部门备案;农业部门将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非基地调入生猪检疫、检测力度,对两证不齐全或药物残留检测不合格的,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罚,处理费用由经营者承担。

(二)规范生猪流通经营秩序

1.各镇(街道)食品公司及其定点屠宰厂(场)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下,在本辖区内开展生猪经营、调剂生猪供求余缺,保障市场生猪供应。市经贸部门会同市肉食协会随时掌握全市生猪供求情况,建立和完善调控全市生猪供需的应急机制。

2.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市农业、经贸部门公布的基地目录指引,组织食品公司及其定点屠宰厂(场)选择相应基地从事生猪经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备资质的批发商从事生猪经营。

3.生猪批发商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市范围内从事生猪经营业务。从事生猪经营的企业或批发商必须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在经营中应遵守如下行为准则:

(1)每年必须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保障生猪安全稳定供应责任书》,自觉接受经贸、农业、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时间、按质量完成镇(街道)经贸办下达的生猪供应任务,诚信、依规、守法经营。

(2)按照经贸、农业部门公布的基地目录指引,自觉从定点供莞基地调进生猪;不调进病猪、死猪、检疫或抗体监测不合格以及含有“瘦肉精”等禁用药或兽药残留超标的生猪。

(3)依法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监督和药物残留检测,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对不合格生猪的处理决定,承担处理费用。

各生猪批发商应在所在镇(街道)经贸部门备案并按时报送经营情况报表等资料,镇(街道)经贸部门将根据其经营守法情况进行通报,并作为工商部门年审的参考。生猪批发商采购的生猪每检出一次含有“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整顿一个月,整顿期间不得在定点屠宰场批发生猪,且载入不良记录;所采购的生猪年内累计检出“瘦肉精”三次则予以黄牌警告,并再整顿三个月;四次以上取消其经营生猪的资格。

4.为防止出现新的环境污染,所有生猪交易业务必须在各食品公司及其定点屠宰厂(场)已配备的生猪经营场所内进行,实现有效监控。各镇(街道)以食品公司及其定点屠宰厂(场)已配备的生猪经营场所为基础,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质量技术标准规定的动物防疫、检疫等条件进行整改和完善,但不得擅自扩大或重复设立生猪经营场所。

(三)建立生猪储备制度

为应对因突发事件而使生猪供应脱节等情况,我市建立生猪储备制度。以定点供莞基地为基础,由市经贸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我市生猪来源、供求情况,依照安全、节约、有效原则,制定生猪储备计划(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三、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对本镇(街道)生猪安全稳定供应工作负总责,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本镇(街道)生猪安全稳定供应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经贸、农业的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二)建立健全保障生猪安全稳定供应工作责任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明确经贸、农业、工商等部门以及定点屠宰厂(场)、生猪批发商、农贸市场、超市等责任,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及肉食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建立健全镇(街道)级生猪及肉食品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内生猪批发、屠宰、检疫、检测、肉品销售及安全监管等工作。

(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辖区的实施细则,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定点屠宰厂(场)实施。

(五)安排落实生猪储备、防疫检疫、兽药残留检测、打击私宰、肉品监管等工作所必需的经费。

(六)与辖区内从事生猪经营的批发商签订《保障生猪安全稳定供应责任书》,对生猪批发和肉品经营实施有效监管。

(七)督促农贸市场肉贩和超市、工厂、酒楼、集体饭堂等单位采购来自定点屠宰场、检疫检测合格的肉品,确保肉食安全。

(八)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等影响生猪和猪肉供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排查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3

一、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一)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出口管制是美国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采取的一种贸易控制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和制止非法出口交易并惩处违规者,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口管制以终端用户为基础,重点评估申请出口的项目对终端用户的民用需求是否适当,以及项目转移应用的危险性。1988年美国商务部制订了《出口管理条例》,详细列出了有关出口管制的政策法规。2002年12月,在泰国举行的贸易安全会议上,美国商务部提出贸易转运国出口管制计划,防止被美国视为管制的物品在转运过程中转往其它国家。这一计划旨在弥补出口管制的漏洞,堵塞全球供应链中的安全漏洞。美国对华的出口管制随中美关系变化而变化。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将除加拿大之外的所有国家分为七组。由严格到宽松依次是:Z组、S组、Y组、w组、Q组、t组和V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被列入Y组。随着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美国放宽对华技术限制,并于1980年单独为中国建立一个p组,以示与前苏联有所区别。1983年,里根政府将中国的管制政策再次下调至V组。1989年6月之后,中美关系再次进入低潮,美国停止对放松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审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美国决策者已越来越明确意识到中国有可能成为其潜在的战略对手,出口管制不可避免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手段之一。尽管对华限制几经调整,但中国一直是美国出口管制的重点,尤其是军民两用技术,目的是不使中国的核武器、导弹、化学和生物武器以及其他值得关注的军事项目从中获益。近期,美国相关部门正加强执行国家安全技术转让制度,加强出口管制,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等。美国屡屡动用技术出口控制政策,不仅严重干扰了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而且给两国关系造成损害。如1996年,美国国务院指责休斯公司向中国转让敏感技术,并于1997年暂停批准中美之间的卫星委托发射合同。2003年初,美国国务院再次指责波音公司和休斯公司非法向中国提供可能用于制造洲际导弹的卫星和火箭技术,并向联邦法院起诉,两公司被罚款6000万美元。美国政府的行为不仅使中国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中美技术贸易制造了许多麻烦。许多美国公司担心,美国政府这种过分限制只能迫使中国转向其他国家购买技术,使得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被其他国家的公司抢走,从而使美国蒙受更大的商业利益损失,必然会对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产生影响,严重地损害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二)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一直是世界贸易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都居世界首位,这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分不开的。2002年5月,美国又颁布了《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即新农业法,在wto规则框架下,不仅增加了补贴力度,而且扩大了补贴范围,决定在此后6年内将美国农产品补贴增加67%,每年向农作物和乳制品追加64亿美元的补贴,同时增加对谷物和棉花种植者的支付额。根据美国农业部估算,按1996年旧法案,2002年农业补贴支出为174亿美元;按2002年;月颁布的新法案,2002年农业补贴支出为208亿美元,当年新增了34亿美元,至2007年生效期内,新增农业补贴519亿美元,共达到1185亿美元。用于农产品补贴、贸易补贴、资源和生态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国内农业安全、教育研究和农业保险等方面。在中美贸易中,农产品贸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农业补贴使美国出口农产品占尽价格优势,增强了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盈余状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补贴又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较缺乏竞争力。美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剪刀差”,中国一直处于劣势。除此之外,中美农产品摩擦还表现在进口农产品配额与转基因产品上。为了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自2002年3月20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新食品法,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以及农业部190号公告《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临时措施公告》,对大豆和玉米等转基因农产品进门进行了限制。而美国出口中国大部分大豆和玉米都是转基因食品,这影响到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使美国10亿美元的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受阻。美方据此认为中国有意设置技术壁垒,拖延向国外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时间。但是美国对农产品的检验却一直实施严格的技术标准。(三)贸易制裁与贸易补救措施1.特别301条款。根据特别301条款,美国每年要对世界上的贸易伙伴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考察,并且要排队,分成不同的种类,做一个评价,如果发现了其它的贸易伙伴当中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不利于美国的情况,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贸易报复措施。多年来,美国先后对中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宣布使用“特别301条款”,而事先却不与这些贸易伙伴磋商。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并参加了世界主要知识产权机构和组织,已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十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在世界上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但是,美国却置若罔闻,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指责,美国每年都要发表一份年度“特别301”报告,多次把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美国在《2003年中国履行wto承诺报告》中,再次指责中国在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中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2011年7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发表讲话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对美国企业是全面侵权,从光盘到伟哥,从版权到商标,从汽车零配件到小五金制品,以及轻工、纺织、机电产品等,损害美国企业的经济利益高达240亿美元。2005年,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多诺霍指出,盗版问题在中国已经非常严重,以至于人们可能无法分清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和冒牌汽车。由此可见知识产权问题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潜在的火山。2.“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根据人世议定书,中国将在人世15年后才能得到完全市场经济待遇,这意味着美国可将我出口产品价格视作非“正常价值”并以市场经济“替代国价格”对我进行反倾销起诉。人世前,我国就已经是美国进行反倾销的主要对象国之一,加入wto后,美国频繁应用该条款对我国进行反倾销,不断挑起两国间贸易摩擦。美国在对华反倾销中,经常违背“客观、公正”的原则,滥用中美协议中关于允许美国维持其现有的反倾销法的条款。特别是美国对华实施“替代国”政策时,经常违背wto原则,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危害。美国对我滥用反倾销的现象主要是由“非市场经济条款”引起。2011年6月,美国商务部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举行了首次听证会,商务部部长埃文斯明确指出人民币汇率问题:“除非由市场主导决定劳资和货币兑换率,否则中国将仍是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可见,“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美国限制中国出口的重要政策手段,并将成为引发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摩擦的重要根源。3.特保条款与保障措施。自1980年至2011年底,美国累计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9起保障措施调查(包括5起特定产品保障措施调查和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美国实施保障措施的依据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42l条,简称“421条款”。特保条款是《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期保障机制的规定,有效期为12年。根据该条款,在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出口激增,对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的条件下,允许wto成员对中国产品实行撤消减让和限制进口。特保条款与保障措施相比,对中国具有很大的不公平性。保障措施要求必须是对产业的影响认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而特保条款只要求对产业造成“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威胁”;保障措施针对所有进口国,而特保条款只针对我国,违背了非歧视性原则,构成了对中国的歧视,保障措施要求此措施生效后的任何时间出口国有权采取报复措施,而特保条款要求在该措施实施2年或3年后才进行报复。特保条款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特保条款是2000年美国国会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规定的“特殊保障措施”补充写入美国《1974年贸易法》的。美国对特别保障条款的滥用主要表现为将本不属于《中国入世议定书》规定的可以适用特别保障条款的产品,列入实施特别保障措施范围。如将其国内生产商并不生产或制造的产品列入实施范围,美国对华纺织品出口实施特别保障就是一例。由于“特别条款”启动程序简单,而且适用期长,它必将成为美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4.“337条款”。是美国贸易救济法的一种。它旨在防止外国厂商以不公平竞争或不公平贸易行为,向美国出口或在美国销售外国产品,主要限于专利侵权案件。后经1974年、1979年、1988年3次修改后,目前337条款主要用于处理所谓不公平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对侵犯美国境内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口和销售加以禁止,以保护国内产业对市场的占有。“337条款”将进口中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分为一般性不公平贸易做法和有关知识产权的不公平贸易做法,“337条款”的发起调查只需证明在美国有效可执行的知识产权存在,以及有关的美国产业存在或正在筹建,而无需证明被诉人的侵权行为对美国该产业造成损害,而且对于美国企业而言,提请US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337条款”调查是不收费的,企业申请立案较为容易。入世后,随着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比例趋于上升,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日益显现,中国企业遭到的“337调查”大大增多。截止到2005年5月,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的111个调查案件中有42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今后“337调查”对中国企业的威胁也是比较大的,而且都是针对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以应诉时间短、律师费用高、调查内容专业、应诉难度大、被诉企业及相关企业打击力度大为特点的“337调查”,正成为继反倾销之后中国产品输美的又一主要障碍。二、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原因(一)经济方面的原因1.缓解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的需要。在贸易救济中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明显的歧视性。目前在140个wto成员中,美不承认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蒙古、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但这6个国家的年出口额甚少,对他们的反倾销调查几乎没有。中国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在世界市场举足轻重,美国已经把我国作为重要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上,忽视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事实,对我国采取某些双重标准,具有一定政治考虑;同时以“非市场经济地位”为由,在反倾销调查中采取歧视性做法,单方面采用第三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并沿用以往对计划经济国家的惯例,对我国出口同类产品的企业不分实际出口价格的高低一律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这种歧视性贸易政策有利于美国构筑贸易保护伞,遏制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和所占份额的日益扩大,缓解了与我国出口产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冲突。2.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占领制高点,美国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科技经济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成本优势丧失。由于贸易背后经济利益驱使,美国不会轻而易举地退出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领域,当这些传统领域受到威胁时,仍会毫不犹豫地采取保护措施。如在纺织、钢铁、小型家电等领域。美国卡托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指出,2000年到2003年美国制造业出口下降了9.6%,占制造业贸易赤字增长的91%。而高科技产业受美国政策控制又不能迅速开辟市场,这必然增大贸易逆差,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分工发生变化的结果。而美国过多地把逆差账算在中国头上,对华贸易政策出现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设置重重技术壁垒,使中国公司难以顺利进入美国市场。3.美国跨国公司确保利益的反映。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跨国公司适应全球生产一体化的需要占领全球市场进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美国跨国公司一方面要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要维持美国企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在美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及其战略市场需要决定了政府贸易政策的取向。为保护本国跨国公司的利益,美国政府采取经济外交手段为本国跨国公司进入他国市场提供服务支持,同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即通过“出口自愿限制”和针对性的反倾销措施等,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拒之门外,以确保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国企业为了与世界经济接轨,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加入wto后出口增长加快,2011年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自然就成为美国保护自己市场的首要目标。4.美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替罪羊”。2005年3月美国商务部表示,2011年第四季度的经常性项目赤字冉创新高,达到1879亿美元,从而使得美国2011年经常性项目赤字比上个财年增加25%,总额达到6659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3%。美国政府把逆差的原因归咎于中国贸易,据中方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始于1993年,为62.7亿美元,到2011年为802.7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其对华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2011年为1272亿美元,在2000年时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美的最大的逆差国。美国把逆差的原因归咎为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廉价的中国产品扩大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实际上,中方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在对美出口中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0%。中国的加工贸易是由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转移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在接受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它们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另外,不少美资企业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返销美国。有数字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中美贸易增幅是由美国公司在华企业实现的,戴尔电脑、沃尔玛、摩托罗拉和加州食品等美国大公司均是对美出口的大户,美方每年贸易逆差的根源来自于国内,只有削减了财政赤字,提高国内储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逆差问题。把矛头指向中国只是为推动歧视性贸易政策寻找借口而已。(二)政治方面的原因1.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现象日趋突出。在布什执政的几年内,美国流失了至少26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人。另据美国劳动部2005年1月6日公布的报告,根据季节性调整指数,2011年12月26日至2005年1月1日这一周美国失业人数为364000人,比前一周的失业人数321000增加43000人,当“中国制造”充溢美国市场时,美国人认为中国产品抢走了饭碗。美国产业协会和劳工联盟纷纷给政府和国会施压,美国为化解社会矛盾已设立专门委员会对中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向国会提出政策建议。国会部分议员简单地把美国的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挂钩,认为是中国巨大的出口抢占了美国国内市场份额,而中国产品竞争力是在违反人权基础上的。为此,对中国商品连连设限和反倾销。实际上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成本的竞争力影响很小。即使把中国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美国仍然会从印度、东南亚国家、墨西哥、巴西等其他国家进口相似的产品,美国的失业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严重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和政治关系的发展。2.对华政治的需要。美国从国家利益考虑,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往往基于政治利益考虑,如用台湾问题、日本“人常”问题、对中国人权的指责等来牵制中国。美国国防部2005《中国军方报告》渲染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为“中国威胁论”提供舆论支持。中国的崛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的注意力正逐渐由“西向”朝“东向”转移,不少国家同中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增进关系和加强合作。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道路”或发展模式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中国在世界上的份量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的大“块头”,不断增强的实力任何国家不容忽视,更何况野心勃勃的美国;二是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良好关系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三是中国的地缘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作用;四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现在国际公认,中国同美国一道带动了近些年世界经济的振兴,有关国外人士称“今天中国经济打个喷嚏.亚洲甚至可能世界其他地方很可能就会感冒。”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其政治、安全和社会等各方面效应的发挥。中国因素在世界的影响使美国不能等闲视之。再者,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最大的共产党执政国家,而且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的主张背道而驰,中国自然成为美国新的战略目标。美国不希望日益强大的中国与其抗衡,国内反华势力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敌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必然谋求亚洲的霸主地位,这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如果中美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不能调和,最终不得不摊牌,那么中国就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现实的威胁?中美对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对垒.所以美国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来认识,寻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除了向中国施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之外,在贸易政策上实施歧视性待遇是实现牵制中国的有效工具。(三)美国全球战略目标所决定20世纪以来,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巩固其世界领导地位,或争夺、维持霸权地位。冷战期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确立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为了抗击苏联的需要,美国实现了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冷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战略态势,因苏联解体发生根本逆转。“一超独霸”的美国将其全球战略总目标调整为“防止一个能对美国的国际地位形成威胁的大国的出现”,以维持和强化其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独霸地位。中美之间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迥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增加,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六,自然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首选压服目标。美国政府凭借超强军事实力,近年来打赢了三场局部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通过反恐战争扩大了其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和势力范围。在这一举措中,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建设合作者”,但刘华的遏制、牵制成分仍然存在。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美国通过贸易政策施加政治影响。美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使成员方得到非成员方得不到的好处,在建立区域经济组织过程中,向成员方推行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同时,美国对中国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更能刺激美国的贸易伙伴积极寻求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近年来,美国加紧与其他国家建立Fta,一方面是美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与中国有竞争关系的那些国家要维持或增加在美国市场中的地位,并且那些国家的出口产品也都集中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而美国用更大优惠的市场准入换取那些国家非经济方面的承诺,如柬埔寨承诺实施劳工标准,中美洲五国承诺与毒品贸易开战、促进民主和环境保护,与摩洛哥、巴林建立Fta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所以,美国只有打击中国,才能确保这些国家在美国市场上的有利地位,从而实现美国的政治目标。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4

xx县商务局

(2021年1月12日)

根据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和春节(以下简称“两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县商务局扎实做好2021年全县商贸行业“两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商务局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组织保障,压实疫情防控责任

我局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上率下、全员上阵,把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位。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全体干部为成员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2021年全县商贸行业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疫情应急值班制度。及时转发商务部《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4个防控指南,指导行业部门做好防控工作,确保商贸流通领域疫情防控责任压紧压实。

二、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

严格落实冷链食品快递物流监管责任,指导我县11家快递物流企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好快递进口冷链食品及物品单独存放、核酸检测采样及贮存环境、快递车辆、货物外包装消毒消杀等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县市场监管局、县卫健局在xx国际物流园区(xx农副产品保鲜公司)共同设立库容300吨的“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总仓”,指导督促总仓承接企业划分水产品存放点、畜产品存放点、其他产品存放点,并制作标识牌,完善设施设备,配备必要装卸货物工具,对人员通道和货物通道进行物理隔离。主动协助市场监管局做好总仓监管运营工作,积极配合卫健局进行核酸采样和集中消杀,确保把进口冷链食品源头管控好。

三、全力保障供应,稳定物价

一是强化市场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供应。启动生活必需品日报制度,重点对猪肉、牛羊肉、粮油、鸡蛋、果蔬等生活必需品动态监测,保障供需平衡。同时,协助市场监管局加大市场流通和价格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稳定。二是加强产销对接,确保调用渠道畅通。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组织大型超市与农贸市场、农业基地对接,积极寻找货源、补足短缺、增加补货频次、丰富商品种类,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全方位保障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生活必需品拉运保障,按照“检疫从严,运输通畅”原则,协调公安局、交通运输局适时制发生活必需品保障车辆通行证,增开应急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生活必需品运输车辆和人员在进行车辆消毒和体温检测后,迅速放行,全力保障果蔬、粮油、肉蛋等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运输配送。三是创新消费模式,推广“无接触”服务新业态发展。加快电商“同城配送”试点县项目建设,大力宣传推广“宅消费”“社群式”营销、“电子化”支付、“无接触”配送等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xxx商务服务中心、xx超市、xx超市等商贸企业开展“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服务,创新消费方式,坚决防止可能发生的疫情交叉传染。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5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稳定当前食品价格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稳定食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直接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稳定当前食品价格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做到“三加强”:加强部门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食品生产,搞好市场流通,保障食品市场供应,确保猪肉、蔬菜人均日均消费量0.09千克、0.5千克得到有效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证食品安全,稳定食品价格;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稳定群众心理,提高应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二、多措并举,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消费价格

(一)着力抓好粮食市场调控。要进一步加强与等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争取购进更多更优质的粮食,同时规范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完成应急大米储备300吨,食用植物油储备100吨,完成常备周转粮食库存5000吨,确保粮油市场的稳定供给。必要时可依托我区骨干粮店和平价直供销售点销售应急大米,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投入市场,价差补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责任单位:区经贸局)

(二)积极扩大副食品基地生产。按照“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现有11家省、市级副食品调控基地扩大规模,进行设施改造,争取明年再申报1-2家省、市级副食品调控基地。在原有每年50万元“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按每年递增10%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应相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一要加快蔬菜基地建设。认真落实蔬菜生产保护区,不断提高本地副食品的自给率,按城市消费人口每人不低于3厘地的标准建立蔬菜基地,确保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采取与粮食作物轮作等方式,落实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季节性基地面积,建成8个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建马甲新建村无公害基地500亩。做好时令蔬菜新品种的试种、推广工作,推广利用灯光诱杀和性引诱剂诱杀虫技术及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二要提升肉禽蛋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养殖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环保生态型建设。稳步发展养殖基地,积极协助马甲玉丰畜牧有限公司开展禽蛋生产基地无公害认证,保持现有常年存栏数。引导华丰、永成、鸿发等公司做好生猪储备,确保猪肉市场供应不出现断档断供现象;同时,稳定市场投放量,在保证现有市场猪肉投放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每天生猪的屠宰量,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行业监管,尽快推进河市新屠宰场肉品可追溯系统建设,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保障肉品的质量安全,防止注水肉、病死猪肉流入市场。三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引导全区18个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农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河市蔬菜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大批发市场基础配套,完善批发市场功能。建立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河市南塘“农超对接”冷链项目。鼓励公司、农户与大型商场、超市对接,提高直供比重,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双阳新南、马甲农贸市场建设步伐。(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农水局、各乡镇、街道)

(三)积极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在万安友谊超市、双阳捷龙超市、马甲好利友超市等3家综合超市门店设立平价销售区,年底前要以店面、摊位或直供车的形式设立5个直供销售点。平价销售品种包括粮、油、肉、蛋、菜,其中蔬菜品种不少于5种,平价销售区的价格低于同品种市场平均价格10%以上。平价商店的启动、退出时机与全市同步。当重大节庆日期间、发生严重灾难天气或其它突发事件等可能引发食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或当粮食、食用油、猪肉、鸡蛋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超过10%(含10%)或蔬菜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超过20%(含20%)时启动平价商店,按要求销售相应品种的平价商品;当粮食、食用油、猪肉、鸡蛋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低于10%或蔬菜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低于20%时退出相应品种的平价销售方式。差价部分由财政补贴。充分发挥供销社、国有粮店、食品公司等网点作用,设立平价销售区和直供销售区;鼓励商业零售企业在其所属门店设立平价商品区,农贸市场经营者在其所属市场中设立平价摊位,种植(养殖)企业(专业户)、农民生产合作社在区内以店面或者直供车的形式建立直供销售点。对参与平价商店建设的经营者进行公益性宣传。(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经贸局,各乡镇、街道)

(四)加强监管力度,降低流通费用,落实有关政策。经贸、发改、农水、工商等部门要发挥协动机制作用,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一要加强对日常和节日期间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反馈工作。二要加强对各类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的检查、巡查,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恶性炒作行为。三要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主要农贸市场(超市)检测室进行升级,完善检测设备、监控系统。经贸部门要牵头加强对大型综合超市、生鲜超市的连锁经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规范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特别是清理摊位高额经营权承包费,推动降低摊位费收费标准,发改部门对高额摊位费要进行合理核定,原则上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降低10%以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政策,农水部门要做好动物防疫免疫工作,做好母猪保险补助资金的兑现,配合做好当家蔬菜生产保险工作;交通部门要认真落实“绿色通道”政策,协调做好鲜活农副产品运输保障。工商部门要切实发挥价格投诉举报电话、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平台作用,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经贸局、农水局、工商局、交通局,各乡镇、街道)

(五)做好应急调控预案。经贸部门要加强与粮食产区的产销协作,做好粮食储备、加工、投放。经贸、农水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搞好食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当市场粮价连续三个月持续上涨20%-50%时,适时对全区所有粮食企业和个体粮商经营的主要粮食品种实施差率管理或最高限价。当鲜猪肉(精瘦肉、肋条肉)、鸡肉(白条鸡)、鸡蛋零售价格月环比平均涨幅超过10%,蔬菜(上海青、空心菜、大白菜、圆白菜、菜花)零售价格月环比平均涨幅超过20%时,要组织生猪、蔬菜、蛋禽副食品调控基地增加生产量和上市量,及时调动成品粮油、生猪活体、蔬菜储备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方式投放市场。当鲜猪肉(精瘦肉、肋条肉)、鸡肉(白条鸡)、鸡蛋零售价格环比平均涨幅超过20%、蔬菜(上海青、空心菜、大白菜、圆白菜、菜花)零售价格环比平均涨幅超过40%时,要在加大市场投放的同时,充分发挥重点商品流通企业在保供稳价中的主导作用,与其协调确定主要副食品的协议批发价和协议零售价,平抑市场价格。价差部分从价格调节基金和副食品风险中安排。(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农水局、财政局、发改局)

(六)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副食品风险金的作用。发改、财政、地税部门要做好开征价格调节基金准备工作,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机制,从2012年月日起开征价格调节基金。在此之前,由区财政先拔出一定资金建立区价格调节基金,用于实施价格调控基地建设及流通、平价销售网点建设等的补贴。加强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专项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切实将副食品风险资金列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年增长。(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地税局、国土资源分局)

(七)做好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工作。发改、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和《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政办〔〕165号)要求,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跟踪督查价格补贴发放落实到位情况,确保及时足额发放临时食品价格补贴。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临时食品价格补贴标准。做好残疾人生活补助,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部门要做好贫困学生的扶助工作,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活动,做好困难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配合做好医高专、仰大困难学生群体临时食品价格补贴落实工作,确保补贴机制覆盖到高等院校的困难学生群体。进一步落实高校学生食堂“零租赁”措施,从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对高校学生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加快建立高校大宗主副食品主渠道供应机制,做好医高专、仰恩大学食堂与“菜篮子”生产基地对接。(责任单位:区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地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经贸局、残联、各乡镇、街道)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健全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发改局牵头,会同经贸、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水、统计、交通、工商、国土资源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不定期召开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落实更有效的稳定食品价格措施。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局稳定,甚至关系到政府信誉和区域形象。而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类农产品的消费量占居民整体食品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加大,且我国动物类农产品的产销模式仍是复杂多样,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动物类农产品,就顺德区农贸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展开危害因素分析,并结合顺德有关体制展开监管对策探讨。

1 顺德居民的动物类农产品来源及消费渠道分析

目前顺德地区的常住人口达200多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是城市化规划及环保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动物性农产品的产能及产量,另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类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双重影响下,顺德本土现时出产的动物类农产品已不能满足辖内居民的日常需求,单以猪肉供应为例,顺德本土养殖场年上市生猪40万头,而顺德居民年消费生猪110万头以上,由此可见,顺德居民的动物类农产品大部分需要从顺德以外的地区输入,其产地及来源相对复杂。

就消费渠道分析,顺德居民日常食品采购或消费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超市、酒楼食肆等场所。据调查,目前顺德十个镇街正式在册登记的农贸市场共228家(其中包括鲜活农产品批发场3家),有较丰富鲜活农产品供应的综合型超市40家,餐饮单位6828家。结合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分析,顺德居民日常的食品消费渠道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上,“价格便宜、地点便利、商品新鲜、品种丰富”是农贸市场相比超市及餐饮店更吸引居民的重要因素,而且,餐饮单位的主要食品进货渠道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本地农贸市场。因此,“农贸市场”环节是顺德动物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战场”。

2顺德农贸市场食品及农产品本文由收集整理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概况

2.1主管部门及协调机制 早于2003年,顺德区就已开始试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农贸市场的蔬菜、生猪、水产、家禽等四大类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得到较有效实施。2009年底顺德推行大部制后,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三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以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一并纳入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顺德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于该局,食安委成员部门包括:区经济促进局(含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监管职能),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含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含食品进出口环节监管职能),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含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职能)。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在区食安委的综合协调下,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2.2队伍保障力量

2.2.1农产品检测队伍 目前,顺德区内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检测体系,该体系以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技术核心主体,以镇(街道)农产品检测站及动物防疫检疫站为骨干依托,以村居、市场等基层速度测点为辐射基点,以区农检中心流动监测中巴车为有益补充。目前该网络体系包含区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区级农产品流动监测中巴车1辆,镇(街道)级农产品检测站点10个,生猪“瘦肉精”速测站点11个,村级及基层农产品速测点326个。该体系构建的监控网有效覆盖了顺德各农贸市场(含农产品批发场)、屠场等流通领域,同时亦覆盖了本地生产源头的种养场地,该体系主要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项目监测,有力保障了辖区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当中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及各镇街动物防疫检疫站人员还担负区内动物防疫检疫职能,为防范控制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有力保障。

2.2.2其他食品检测队伍 顺德区内还有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德分中心以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大机构,前者能承担食品以及饲料中营养成分、添加剂、转基因成分、微生物、违禁化学品、二噁英等的检测任务,后者能承担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及生物毒素、寄生虫鉴定等检测任务,该两大中心为更全面的监控前文提及的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需关注的各大危害因素提供了有力支援。

2.2.3执法力量 涉及农贸市场食品质量安全执法的案件,主要由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执法队及各镇街市场安全监管分局执行,当食品案件兼有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情况时,由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及其各镇街分局联合执法。

3农贸市场动物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素概述

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能引发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3.1有毒化学物质污染

3.1.1农药残留:主要包括有机氯及有机磷农药残留(如用于鱼干或腊肉的防虫)。

3.1.2兽药残留:主要包括各类兽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氯霉素、四环素等)、激素类药物(如“瘦肉精”、雌激素等)。

3.1.3工业或环境污染物残留:主要包括重金属残留(铅、汞、镉等)、砷及其化合物(如吡霜)、二噁英、多氯联苯(来源于废旧变压器或电容器)、放射性物质(锶-90、碘-131、铯-137等)等。

3.1.4违规添加剂污染或掺假:是指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误用、超量使用食品添甚至掺假等引起的食品污染,常见污染因子有亚硝酸盐、孔雀石绿、苏丹红、甲醇(工业酒精)、甲醛、吊白块、三聚氰胺、硼砂、硫磺、色素、增白剂、防腐剂、甜蜜素、尿素、罂粟壳等。

3.1.5加工性动物类农产品的包装容器或包装物溶出污染:塑料包装常见溶出污染物包括苯乙烯、氯乙烯(常见于塑料薄膜)、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橡胶包装常见溶出污染物包括丙烯腈、硫化促进剂、防老化剂等;陶瓷包装常见溶出物包括金属颜料(如硫镉、氧化铬、硝酸锰等)、釉料(铅、镉、锑等);包装纸常见溶出物包括荧光增白剂、化学污染物(常存在于废品纸中)、多环芳烃(多见于浸蜡包装

纸中)、油墨(多见于包装印刷中)。

3.1.6生物毒素污染:动物性毒素主要包括雪卡鱼毒素(多见于深海鱼)、鲭鱼毒素(多见于金枪鱼和竹荚鱼)、贝类毒素、河豚鱼毒素、甲状腺激素(多存在于牲畜甲状腺)、麻痹毒素(多存在于狗、海狗的肝组织中)。

3.2致病细菌、真菌污染 主要是指各类致病菌、真菌及其毒素对食物的污染,较典型的致病微生物有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志贺氏菌、结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布鲁氏菌等;较典型的微生物毒素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等。

3.3病毒污染、人畜共患病污染

3.3.1病毒性胃肠炎污染:该类中,目前发现的能够以动物类农产品为传播载体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诺沃克类病毒、腺病毒,易引起人的病毒性肠胃炎。

3.3.2病毒性肝炎污染:该类中,以动物类农产品为传播载体的的病毒主要包括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在发达国家或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由食品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已变得不太普遍,但在发展国家或卫生条件相对差的地区,依然有较高发病率。

3.3.3人畜共患病污染:主要包括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结核病(多见于牛)、炭疽、口啼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等。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25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是公共卫生上重要的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畜健康,人体摄入被该类疾病污染的畜禽肉品、内脏或其乳及乳物品后,均有被感染的风险。

3.3.4寄生虫污染: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因进食生的或未经彻底煮熟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动物类农产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严格来说也属人畜共患病类污染,寄生虫污染因子主要包括阿米巴原虫、兰氏贾第鞭毛虫、隐抱子虫、环抱虫(贝氏等抱子球虫)、肉抱子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吸虫(属于食源性的多见为麝猫后睾吸虫、华枝睾吸虫、肺吸虫、姜片吸虫、异形科吸虫、棘口科吸虫、包虫)、绦虫(多见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囊尾蚴、裂头蚴、钩虫、蛔虫、线虫(多见旋毛虫、异尖线虫病、颚口线虫、管圆线虫)等。

3.4其他潜在污染 前文未提及的其他食品污染源归入此类,如食物配伍不当产生的食品污染,有些食品本身无毒,但与其它食品配伍同食时,就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狗肉配黄鳝、螃蟹配柿子、甲鱼配苋菜、白酒配柿子等。

4农贸市场动物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因素概述

4.1自由流通对顺德农贸市场动物性农产品安全的隐患 多年来,顺德对辖区内食品(包括动物类农产品)安全的投入力度较大,相关职能部门及检测单位对顺德辖内各食品生产单位、生产田头、生产企业或作坊、食品批发场所的监控到位率高且成效显著,来源于该类场所的食品在质量安全上较有保证,从这一角度看,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的期望当然是倾向于希望区内各农贸市场内供应的食品都来源于该类顺德有大力监控过的产销场所。但实际上,由于自由贸易、自由流通,只要食品的票证齐全,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都能直接进入顺德销售,特别是动物类农产品,多是凭检疫证就可在国内流通,水产品的检疫票证制度暂时也未有全国性的强制执行,加之全国各地对动物类农产品的准出监测力度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滥开、乱开检疫票证的现象也有存在,而前文已提及顺德大部分动物类农产品靠外地输入,这就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安全监测的压力。另一个市场准入期望是:希望外地进入顺德的动物类农产品,先进入顺德的指定监测点或有监测条件的批发场所,经检测后再流向农贸市场,但这种市场准入目前缺乏明确的上位法支持,国内有部分拥有立法权的城市也已在探索这方面的机制,顺德现时未有立法权,因此只能继续强化对农贸市场的监测。

4.2行业自律“失灵”加重农贸市场的动物性农产品安全隐患 理论上,动物性农产品的安全应由市场及生产者自己解决,如制定行业标准,进行行业自律,建立动物类农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的评估机构和信息查阅平台等。但目前国内动物类农产品的小规模生产众多,部分农民或销售者不懂法规甚至是唯利是图、丧失道德、恶性竞争,有些生产者则是出于成本顾虑或是出于技术顾虑而自查自检积极性低,使得动物性农产品产销行业自律“失灵”,导致生猪、水产品等质量问题事件频发,因此,在全国动物性农产品产销相对复杂的环境下,政府加强利用各种规制方法或监督抽查等方法对产销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和制约是必须的。

5顺德区农贸市场动物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探讨及建议

5.1基于检测角度的对策探讨及建议

5.1.1对动物类农产品安全状况保持高度警惕,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管理 顺德对于动物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起步早、起点高,成效显著,但在成绩面前,不能麻痹,应保持高度警惕,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5.1.2加大经费支持,加大检测力度,扩充检测范围及项目 动物类农产品安全监管形势日益严峻,前有“瘦肉精”中毒、水产品“孔雀石绿”、牛奶“三聚氰氨”等质量安全事件,后又相继发生了河南养殖“瘦肉精”猪、“牛肉膏”造假牛肉、硼砂猪肉等爆炸性事件。设法加大经费支持,在巩固加强现有监测项目的基础上,对照前文提及的农贸市场动物类农产品安全危害因素,结合顺德实际,扩充监测项目,扩大监测范围,提升检测层次,才能更好的确障农贸市场的动物类农产品安全。

5.2基于体系架构角度的对策探讨及建议

5.2.1树立食安委权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理顺食品安全机制 顺德大部制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归属较大部制前明晰,食品安全委员会在食安工作上被赋予的统一组织、综合协调的职能也更明晰,其责任也更重大。在食品安全

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食安委需要树立权威,主动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组织各食安委成员单位共同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在这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让食公委各成员单位明晰自身职责任务,需要食安委牵头建立适合顺德实际的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制度透明化,让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人人都能看、人人看得懂、人人都知道怎么做才是符合规范。

5.2.2建议先以农贸市场为抓手,完善动物类农产品安全监管规制建 建议食安委牵头,先以农贸市场(含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抓手,完善该环节的动物类农产品安全规制建设(如市场巡查制度、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制度,动物性产品抽查制度,问题产品追溯、召回、通报退市或销毁处理机制,可疑动物类农产品扣留处置制度,检打联动制度,信息报送及公示制度,重要信息互报共享制度,安全风险预警制度等)。然后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其它类食品安全监管规制,让规制书面化、透明化、细节化。

5.2.3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制 食品安全责任重大,监管工作任重道远,建议食安委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交流监管心得、探讨监管动态,制订各阶段专项整治方案及联动方案,坚决抓好监管工作。相关部门需建立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制定质量追溯和责任查找措施,逐级落实责任,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同时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确保全区食品质量安全。

5.2.4加强队伍建设及管理,夯实动物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5.2.4.1建议食安委牵头,确定顺德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的可持续规划 需正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人员配置、队伍福利待遇、硬件投入、体系建设后续投入问题,理顺镇街农产品产地与流通领域的监管问题,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检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出真正的监控功效,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5.2.4.2充实农贸市场动物类农产品安全执法装备及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顺德大部制后,大执法体系形成,执法人员面对的执法领域拓宽,其肩负的执法任务更繁重。而顺德区农贸市场经营分散,部分经营人员素质偏低,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法设备的需求量及增加了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必需充实执法设备及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及案件的反应能力及查处能力,从严执法,从制度上震慑违法分子。

5.2.5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安全监管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食品经营者的依法经营意识;公布申诉举报热点,及时曝光农贸市场经销问题动物类农产品的典型案例,震慑违法分子,在农贸市场内设置专栏宣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名优食品,科学引导消费,增强人民群众对农贸市场消费安全的信心;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举报、揭发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创建和谐安全的顺德农贸市场食品消费环境。

5.3基于流通管理角度的对策及建议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7

一、努力做好副食品市场供应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有关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副食品市场价格的一系列通知精神,高度重视猪肉、蔬菜等主要副食品的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测,协调商品货源,组织产销对接,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应急方案,建立和完善生猪储备制度,成立禽蛋行业组织,通过深入具体的扎实工作,切实保障了*市区副食品市场的有效供应,维护了副食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一)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猪肉、蔬菜等主要副食品的市场走势。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每天监测市区生猪的屠宰量、猪肉的供应量以及生猪、白肉的市场价格,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客菜、地菜的日投放量、以及青菜等大路蔬菜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分析市场猪肉、蔬菜等主要副食品的供应及价格走势,及时将监测与分析结果在*商贸网副食品供应专栏公布,同时上报省经贸委和市政府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比较全面地掌握副食品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还将监测范围扩大到家禽、禽蛋、豆制品等商品,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重要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以进行正确的市场供应形势判断,做好相应工作的应对准备。

(二)完善重要企业联系制度,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构建副食品市场有效供应网络。

为保障市场供应和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我局确定了猪肉、蔬菜、豆制品等30余家“菜篮子”主要商品重点生产和批发、零售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沟通产销信息,及时了解货源组织、生产及市场供应情况,进一步加强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的产销衔接,先后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销对接、农博会经贸洽谈、竹笋节经贸洽谈等项活动,建设有效的副食品市场供应网络,以保证市场货源充足,供应稳定。

(三)启动蔬菜供应应急预案,稳定副食品市场供应和价格。

春节前夕,我市遭遇50年不遇的大暴雪,为有效保障雪灾后及春节期间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我局负责组织实施了市区蔬菜供应应急预案。应急供应期,共组织供应平价菜600多吨,使灾后杭城蔬菜市场呈现供应丰富,大路菜量足价稳的特点,得到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市民群众的普遍称赞。在此期间,还启动500吨冻肉储备,有效地稳定了灾后和春节市场的猪肉价格。

(四)倡导开展“微利售菜”活动,稳定蔬菜价格。

今年入梅以来,*市区蔬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为稳定蔬菜市场价格,让市民群众的“菜篮子”拎得轻松些,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我局7月份在市区范围倡议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微利售菜”活动。市区超市和农贸市场共95家企业积极响应,采取减免摊位费、设立专柜或专区、限定零售价格等措施,“微利售菜”让利于民,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和社会效果,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五)对生猪批发行和屠宰加工企业进行补贴,调动企业组织货源的积极性。

为调动企业组织货源的积极性,向市政府争取政策,今年继续对生猪批发行和屠宰加工企业进行补贴。补贴扶持政策持续实施到今年9月底。今年1至9月,共补贴生猪批发行、屠宰加工企金额共计378.1099万元,有效调动了批发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组织猪源,保障市场供应的积极性,确保了市区猪肉供应量足价稳。

(六)建立和完善猪肉储备制度。

为建立猪肉市场供应保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我市猪肉市场的有效供应,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制订《*市区猪肉储备实施方案》,得到市政府的批转实施。同时为确保猪肉储备各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还配套制定了《*市区猪肉储备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及商务部的相关要求和*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市区2000吨猪肉的储备量,其中生猪活体储备1200吨,冻猪肉储800吨。下达了储备计划,与市农业局及代储单位*市商业资产经营公司共同落实了15家生猪活体承储单位和冻猪肉储备单位,签订了冻猪肉和生猪活体的承储合同,实地检查了生猪养殖场的合同执行情况,*市区猪肉储备计划全面落实到位。储备冻猪肉和生猪活体可随时调用,能保证灾害性气候、节日和各种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应急供应,为猪肉市场的供应稳定提供了保障。

(七)完成《*市区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预案》的重新修订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预案的有关精神,对20*年由我局牵头制定的《*市区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预案》(杭政办函[20*]331号)进行了重新修订,同时配套制作了《操作手册》,并已经市政府的批准印发。

(八)成立*市肉类行业协会禽蛋专业小组。

今年5月,我局着手开展禽蛋市场调查,并多次召开禽蛋经营企业座谈会,掌握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禽蛋经营企业信息。为加强禽蛋行业自律,及时掌握禽蛋市场动态,确保市场禽蛋供应,10月16日,*市肉类行业协会召开了禽蛋经营企业会议,正式成立禽蛋专业小组。

二、切实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流通领域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消费的一道重要防线,今年以来,我们以实施“两豆”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运行机制为重点,以贯彻落实《*市家畜屠宰管理条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抓手,积极有效的开展各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着力构建流通流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完成了“两豆”市场准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20*年,市政府把实行豆制品、豆芽菜(下称“两豆”)市场准入制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切实落实市政府的实事项目,确保人民群众的“两豆”食品消费安全,在深入调查、摸清生产和流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我局制订了《关于豆制品、豆芽菜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两豆”市场准入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确定了环环紧扣的工作步骤,从市场主体到经营户层层落实了“两豆”市场准入的责任制。根据城区农贸市场和县(市)中心农贸市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市、区商贸主管部门会同市工商、质监等部门切合实际,采取对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了“两豆”市场准入实事项目实施到位。到去年年底,城区153家农贸市场,桐庐、临安等县(市)8家中心农贸市场“两豆”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到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建德、富阳、淳安等县(市)12家中心农贸市场豆制品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到位,豆芽菜市场准入基本实施到位。年终实事项目通过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督查和考核。

(二)启动了流通领域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5号)文件精神,为建立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我市流通领域全面实施以猪肉、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的情况下,我局会同市工商局深入基层调查,制订了《*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施方案》,并经市政府杭政办〔20*〕421号文件转发。《方案》确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操作机制和工作目标,提出了猪肉、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总体要求,规范了流通领域批发环节、零售环节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操作流程,并提出实行猪肉、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企业组织管理、实施步骤和监督管理要求。12月17日,我局会同市工商局召开了*市区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会议,对零售环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12月20日市区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如期启动。

(三)巩固深化“放心肉”工程

20*年度,全市定点屠宰生猪2270*7头,其中市区定点屠宰生猪757672头。*市区及县城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9%以上,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5%以上。全年未发生与我市有关的群发性猪肉质量安全事件。

1、有效开展屠宰厂(场)整合工作。

20*年4月20日,*五丰联合肉类集团有限公司(原*肉厂)屠宰分厂、彭埠定点屠宰场先后移址西兴定点屠宰场,11月底,五和丰盛(德清)定点屠宰场正式运营,*余杭区小洋坝定点屠宰场按时关停,至此*市区基本形成一个公司、南北二个定点屠宰场、二个鲜肉批发交易市场的格局。各区、县(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整合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余杭区压减屠宰场4家,临安市压减2家;桐庐县压减1家。截至目前*市共计压缩生猪定点屠宰场12家,现有屠宰场95家。

2、进一步加强肉品安全保障措施。

一是依法严厉打击未检猪肉销售等违法行为。针对个别区域未检肉销售情况有所抬头的现象,开展重点区域专项整治活动;做好传统节日和奥运、西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执法检查工作,全面加强日常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农贸市场、超市开展突击检查。1-12月全市组织屠宰执法检查1588次,出动人员11456人次,检查经营户(含屠宰场)55312家次,收缴违法产品7376.81公斤,销毁6636.81公斤;市商贸综合监察中心出动检查2623人次,其中晚上出动796人次,检查屠宰场167家次、各类市场640家次、用肉单位243家次,取缔未检肉销售点62个,查扣未检肉1140.35公斤、销毁917.35公斤。办案2件,行政处罚2000元。处理举报、投诉22次,满意率100%。净化了肉品市场,确保了消费安全。

3、全面开展肉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屠宰场瘦肉精自检工作。20*年1-12月,全市共抽检44612批次,检验样品1*958个,合格1*946个,合格率99.99%。其中市区共抽检12002批次,检验样品59179个,抽检比例从去年的5.80%提高到8.16%,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二是继续开展外地进杭冷鲜肉及牛肉抽检工作。20*年以来,我局会同市畜牧兽医总站、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对外地进杭冷鲜肉及富阳受降屠宰场出场的牛肉进行了4次全面抽检,共抽检肉牛屠宰户37户次,外地进杭冷鲜肉经营企业44家次,抽取样品总计81个批次。抽检结果全部合格。

4、深入贯彻国务院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为更好地促进生猪屠宰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肉品质量,以新修订的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新颁布为契机,组织举办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学习培训班,全市商贸主管部门负责人、屠宰管理执法人员、定点屠宰厂(场)的负责人等共计8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提高《条例》宣传效果,我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务院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据统计,一个月来全市共制作悬挂横幅258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760份,各类报纸网站电视媒体报道33篇次,宣传效果良好。同时,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进行重新审核的通知》(杭政办函〔20*〕352号)的有关要求,开展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重新审核工作,并成立*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审核专家组,具体负责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资格审核工作。

5、强化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根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以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数据审核工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工作。举办了两期《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培训班,详细解读管理办法中职责要求、工作程序及罚则的等具体内容,把工作要求落实到各屠宰厂(场)。为加强对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实时监控,我局积极筹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在线监控系统,该项目已完成招标。

6、认真做好屠宰信息采集统计工作。

20*年,根据商务部有关生猪屠宰信息采集的要求,确定专人对各区县(市)24家规模企业每月进行信息数据的统计、填写、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准确、真实。为切实做好畜禽屠宰信息统计工作,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完善生猪屠宰量和猪肉等畜禽产品市场销售额的调查统计”这一要求,及时掌握全市生猪等畜禽屠宰加工环节和肉品市场销售环节的相关信息,为稳定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决策提供依据。

7、进一步规范定点屠宰厂(场)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完善屠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登记台帐,促进其规范内部管理,我局集中精力,汇编了《*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管理制度及台帐》样本,并统一制作,下发至全市各个屠宰厂(场)作为范本。

(四)扎实推进酒类流通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在继续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积极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的基础上,加强散装酒的经营管理,依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同时积极筹建酒类流通行业协会。

一是继续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市的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进展情况良好,截至*年12月底,全市酒类经营者共备案登记21394家,备案登记率达87.30%,占全省备案登记的41.68%,继续居全省前列。

二是积极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为加快《酒类流通随附单》的推行使用步伐,保证酒类商品从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深入企业了解《随附单》的使用情况,指导企业准确填写、规范台帐记录,督促批发企业主动开具、零售企业主动索取。截至12月底,全市推行使用酒类流通随附单的酒类批发企业已达259家,发售酒类流通随附单4885本,244250份。

三是加强对散装酒的流通管理。为规范散装酒的经营行为,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完成对市区各超市、农贸市场销售散装酒的抽检,共抽检20家生产厂家,41个批次样品,抽检结果全部合格。另外,根据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有关散装酒销售和散装食品卫生管理的法规规定,对超市、商场销售散装酒的标识标签进行了统一规范。

四是加大酒类流通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对酒类流通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加强了对随附单的推行使用,共组织检查了酒类批发、超市、农贸市场、餐饮、酒吧等各类经营企业243家,对《随附单》执行不到位、索票、索证不全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下达整改通知书5份,5家企业均如期整改。另外还处理投诉举报件2起。

五是积极筹建行业协会,做好了行业协会筹建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全面加强流通领域的蔬菜农残检测工作

20*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农残检测工作。2月份与市农业局共同组织对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部分超市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蔬菜安全状况,拟定了“蔬菜农残每月重点检测品种”指导目录,下发了《关于加强重点品种蔬菜农残检测工作的通知》,指导企业加强对重点品种的检测。为确保流通领域的蔬菜农残检测,落实了50万元的蔬菜农残检测测试卡补贴,我们还加强了日常检测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20*年1—12月份,全市140家流通企业蔬菜定性检测并网上共公示检测结果54.68万批次,其中合格54.55万批次,检测合格率达到99.76%,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蔬菜消费安全。

(六)继续评审认定*市绿色市场

绿色市场的创建对加强企业基础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提升企业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20*年,我市继续开展绿色市场的评审认定工作。全市有5家单位申报并通过了认证机构国家绿色市场的认定。10家申报创建*市绿色市场的单位中有9家被评审认定为*市绿色市场。此外,国家绿色市场认证机构还对进入3年审验期的2家部级绿色市场进行了复评,市三绿办委托市商贸综合监察中心对进入3年审验期的25家*市绿色市场进行了复评,均顺利通过复评验收。至此,我市部级绿色市场已达13家,*市绿色市场已达125家,为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组织开展了三绿工程广场宣传活动

为积极做好食品安全消费的宣传推广,大力推进“三绿工程”工作,11月1日,在吴山广场组织举办了以“安全消费在身边,绿色消费进万家”为主题的20*年“三绿工程”大型宣传活动。为使本次宣传推广活动富有实效,活动前期周密策划,认真组织实施。精心设计制作了20块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展板,印制了图文并茂的食品安全宣传三折页,制作了精美卡通小宣传品,精选了20家在*具有影响的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生产的优质食用农产品进行现场优惠展卖。市三工程的主要成员单位市贸易、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现场接受市民咨询。活动期间,工作人员共为市民发放印有食品安全知识的三折页8000余份,精美卡通小宣传品5000余只,现场优惠展卖的蔬菜、猪肉、豆制品、禽蛋、卤味、腌腊制品、放心粮油、速冻食品等农产品达300余个品种,市工商部门提供的食品检测车还免费为市民进行了蔬菜农残检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餐饮、茶楼等休闲服务活动

20*年以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餐饮等行业的行业协会整合提升工作,成功举办茶博会、美食节等大型活动,实施全市小美容美发足浴行业质量安全整治规范三年工作计划,基本实现20*年工作目标。

(一)完成餐饮等相关行业协会整合提升工作

根据王国平书记对“*十大潜力行业”协会建设“三个一批”指示及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我局对潜力行业所涉及的8个协会进行了疏理,并重点围绕餐饮、茶楼、美容美发等行业协会的整合提升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成功整合餐饮行业协会。餐饮行业协会的整合提升工作内容共包括对现有协会的整合和新协会组建两部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征求有关部门、相关协会及餐饮企业意见,成立了“*市餐饮行业协会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餐饮业协会整合方案》,整合组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历经细致深入的筹备工作后,3月24日*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筹备大会成功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领导班子。4月3日,*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在花中城藕香居大酒店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二是完成美容美发行业换届重组工作。对于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的改组提升工作进行了充分调研,疏理出了美容美发行业内的领军人物。3月19日下午,*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五届理事、副会长、会长,成功完成了换届工作。新一届协会领导班子专题研究后续工作重点,围绕发展会员、加强秘书处班子建设、积极开展活动等方面,提出协会的提升完善措施。

三是制定特色潜力行业协会提升方案。以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为重点,围绕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发展等方面,制定茶楼、足浴、酒吧、咖啡西餐等协会的提升工作方案,确定各协会*年的工作重点。

(二)办好茶博会、美食节等的相关活动

1、圆满完成茶博会三大活动项目。为推动茶楼业品牌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茶楼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打造“十大潜力产业”的要求和20*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总体方案,在20*茶博会期间我局举办了“*茶宴(菜、点)国际品尝周”、“20**市品质茶楼评选”、“国际茶艺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等三项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1)品质茶楼评选活动胜利收关。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十大潜力行业”的要求,我局主办开展了“20**市品质茶楼评选”活动。此次活动覆盖面广,权威性强,创新点突出,根据茶楼的经营定位细化评选类别,设立“最佳茶艺馆”、“最佳商务茶楼”、“最佳乡村茶居”、“最佳社区茶室”、“最具旅游特色茶馆”、“最具人气茶馆”六项品质茶楼称号。经过两轮的专家评审,同时结合网上市民投票情况,评出最佳茶艺馆11家、最佳商务茶楼6家、最佳乡村茶居5家、最佳社区茶室2家、“最具旅游特色茶馆”3家、“最具人气茶馆”3家。作为活动成果,评选活动组委会围绕各获奖企业的特色风貌,制作了“品质茶楼•品质生活”影视宣传片,对获奖企业进行宣传推荐。

(2)推出了一批茶餐饮特色企业。为进一步加强餐饮与茶文化之间的联动,在*茶宴(茶菜、茶点)设计大赛的基础上,以“茶文化健康饮食”为主题,推出了*楼外楼菜馆、*花中城大酒店、*香溢大酒店、*红泥砂锅城、*食神餐饮虎跑会馆、*醉白楼、*山外山菜馆、浙江开元*宾馆、**山庄度假酒店、*湖畔居茶楼、*和茶馆桂花厅会所、*老龙井御茶园等12家茶餐饮特色门店,并在这些茶餐饮特色门店中推出了为期一周的“茶宴(菜、点)品尝周”活动,向*市民、国内外游客推介独具特色的茶宴、茶菜(点),获得了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一周内12家茶餐饮特色门店共接待来自上海、江苏、北京、日本、欧美等国内外游客及本地市民7500余人次,茶宴(菜、点)销售额达60余万元。

(3)开展国际茶艺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为加强中外茶文化交流,我局积极搭建平台,并于4月份主办了国际茶艺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包括了“茶艺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主题论坛、国际茶艺交流展演、中外茶技艺交流等三项内容。活动从理论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入手,以新颖的理念展示了*茶艺文化及*茶楼的风貌,对进一步弘扬了茶艺文化,增进国际沟通交流,扩大*茶文化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圆满完成第九届中国(*)美食节各项活动。本届美食节以“休闲美食•绿色健康”为主题,共设有“黄龙大排挡”中华名小吃展销、20**民间菜(点)挖掘征集活动、20**“外婆家杯”第三届百家食谱健康菜肴评选活动、*餐饮30强评选活动、“餐饮业优秀职业经理、厨师长”评选表彰活动等五个活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宏扬了杭帮菜品牌,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又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一是活动创意新颖。本届中国(*)美食节各活动项目紧扣办会宗旨,在活动形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如中华名小吃展销首次采用“一展一档”的形式,将露天小吃摊位与黄龙大排挡结合起来,有效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作用。虽然美食节7天中有3天下雨,但现场人流量仍达到45万,仅次于去年的48万人,营业额达2250万元,很好地印证了美食节的品牌效应。*民间菜(点)挖掘征集活动首次将烹饪比赛从专业层面向市民大众延伸,从普通百姓身边挖掘杭菜内涵,进一步拓展杭帮菜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评委和市民评审的共同品鉴下,“凤冠羹”等5道菜肴荣获白金奖,“螺蛳阿太蛋羹”等15道菜肴荣获金奖,“坛芯菜”等20道菜肴荣获银奖。其中,“东坡鸡”备受大众评审的青睐,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菜。“外婆家杯”第三届百家食谱健康菜肴评选在传统烹饪比赛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与媒体合作的方式,通过设计“百家宴”等系列推广活动,扩大活动影响辐射面和民众参与度。*餐饮30强评选活动是首次在*餐饮行业中进行的企业排名活动,在进一步推动企业品牌建设上进行深入探索。二是协调管理到位。美食节组委会针对前几届活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活动涉及的治安、消防、卫生、交通疏导、安全用电、场地保洁、后勤等保障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完善,重点强化了治安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有效的保障了美食节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部门协作得力。美食节期间,西湖区政府、公安、交警、消防、卫生、城市综合执法、工商、商贸、环卫、黄龙体育中心等部门密切配合,实行“定人定时定岗”责任制,对活动的开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四是宣传力度大。本届中国(*)美食节暨中华名小吃展销我们在媒体宣传上加大投入,得到了省、市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活动期间,有近20家省、市媒体对本届展销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3、成功举办联合国中国(*)美食节。为弘扬中国美食文化,提升*的国际影响力,20*年10月20日至31日,由中国常驻联合代表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联合国中国(*)美食节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成功举办。此次美食节为期十天,共包括了联合国中国(*)美食节开幕招待晚会、中国常驻团代表为安理会理事国常驻代表举行的工作午宴、联合国中国(*)美食节中餐活动、媒体吹风会、“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摄影图片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旅游推介会等六项内容。为增强宣传效果,我们还专门拍摄了*城市形象展示片,印制了极具*特色的纪念礼品和宣传画册,赠送给各国驻联合国大使和联合国官员,使*“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形象深深印刻在各位大使脑海中,对进一步增进*与世界的交流,提升*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餐饮行业以及城市发展史上极具意义的一个里程碑。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8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坚持和完善以及国外以食品安全为借口的贸易壁垒措施持续上升,对我农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反倾销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工具来保障国内市场的安全稳定,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正当的,也是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倾销措施要想有效应用于农产品贸易领域,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是进出口额增长速度落后外贸平均增长速度,且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并于2003年后转为逆差。在结构方面,除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大宗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林产品和大多数农业原料产品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对中国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需形势的预测,除大米外,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和豆油在2005-2010年间都是净进口,其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进口增长幅度较大,与2005年比,2010年的增幅分别为198%、73%和40%。大宗农产品进口激增,对相关产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势必造成严重冲击。从农产品贸易环境看,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面临来自国外的巨大压力。2007年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平均为62%,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已降至15.2%,并且削减、取消了大批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在出口方面,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除频频遭遇技术性壁垒外,也是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

从农产品贸易的趋势看,随着wto谈判的进展,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情况将得到缓解,农产品贸易将会逐渐更加自由和公平。但发达国家由于长期对农业实行高补贴政策,加之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及农业部门的压力,wto多边协议首先会造成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在“箱”间的转移。我们对农产品自由竞争和公平贸易还不能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短期内中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无疑会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反倾销制度在农业领域的缺陷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倾销制度要想在农产品贸易中取得效果,尚存在以下缺陷。

1、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资格问题

尽管《wto反倾销协议》赋予了相关产业在受到倾销损害时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权利,但同时又对申请人的条件和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此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有关组织”均可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第十七条又规定“表示支持申请的国内生产者的产量不足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5%的,不得启动反倾销调查。”这种对申请人资格的严格限定,对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比较健全及以农场为主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但对于我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产业组织尚不健全及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模式来说,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农民反倾销申请人的资格。

2、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能力问题

反倾销调查由申请人通过提交申请书的方式提出申请。在《wto反倾销协议》的基础上,《条例》对申请书的内容也做了详细规定。《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书应包括如下内容:“申请人的名称、地址及有关情况;对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的完整说明;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数量和价值的说明;申请调查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申请人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条例》第十五条又规定了申请书应当附具的证据:“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除此之外,在《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第二十一条中又附加了如下三条内容:“损害的类型,是指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或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如果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还应当分析进行累积评估的原因及理由;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及其他证据材料。”可见,申请人不仅应该掌握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信息、相关产品的数量及价格信息,还需具备对国内产业影响的总体评估能力。同时,对倾销、损害及两者的因果关系也负有一定的举证责任。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的复杂性,即使通过地方性产业组织的联合或其他方式具备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申请人资格,也很难有能力提供一份信息充分、证据确凿、符合要求的申请书。在对申请人资格和“申请书内容及所附具的证据等进行审查”的基础上,立案调查的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

3、政府保护的有效性问题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和损害以及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也“可以立案调查”,这就从法律角度赋予了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但是,反倾销调查是以维护行业或企业的利益为直接目标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代言人,而不是某一具体产业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一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在未接到申请,但却有“证据”的情况下,是否决定立案调查,也必然会从国家整体利益、对外经贸关系等角度综合考量,而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产业的具体利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总体贸易存在巨额顺差,承受一些贸易伙伴国巨大进口压力的背景下,国家行政机关就更加难以自主做出对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决定。

因此,由于国家利益和某一具体产业利益的不统一,不代表产业利益的国家行政机关并不会忠实履行反倾销申请人职责。国内外大量的反倾销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反倾销立案调查都是由企业或产业组织提出申请的。

三、在农业领域增强反倾销调查可操作性的建议

1、思想层面

(1)牢固树立反倾销是维护公平贸易的手段的基本观念。反倾销是wto赋予缔约方反对不公平贸易、保证市场平等竞争的正当手段。由于各国农业支持的出发点不同,对农业补贴的范围和强度也不同,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更是保障农民利益、强化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倾销剩余农产品的主要手段。因此,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不平等竞争还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反倾销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工具,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正当的,也是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2)彻底放弃用农产品平衡总体贸易、缓解进口压力的想法。首先,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跨国公司大举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差额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该国真正的经济贸易利益。个别发达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无非是投资和贸易替代关系的显现。其次,中美、中欧之间的巨额贸易顺差也无法单靠农产品就能实现平衡。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施加压力,其本意也是从保护国内农业利益出发,是国内农业保护政策的国际延伸。因此,任何的妥协和让步,换来的只会是对方的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对缓解贸易压力不会有真正帮助。最后,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利益,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公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用农产品平衡贸易,靠弱势的农民群体承担开放成本,本身也是缺乏全局观念的、不负责任的政策主张。

(3)根本转变靠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有人认为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但农产品作为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物资,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对于大宗主要农产品都要自己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同时,目前农产品贸易是建立在扭曲和不公平基础上的,以此促进结构调整也很难实现优化的目的。另外,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还受到技术和自然条件的严格约束,不但过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其结果也很难完全按比较优势原则分工。前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并未因此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中去,而是造成了粮食产量和农民农业收入的绝对下降。因此,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应该靠国家宏观的、整体的和长远的政策来保障,靠扭曲的农产品贸易来促进显然是不合适的。

2、组织机制层面

(1)创新农民组织,建立产业协会。目前我国以农户生产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仍然要个体农民面对高补贴与规模经济下生产的国外农产品,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的冲击,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产业组织是现实的选择。

(2)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进口设立反倾销调查警戒线。当某种主要农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进口数量的增长或价格的下降超过一定幅度时,商务部应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授权,自动启动反倾销调查立案程序,以解决在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不对等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主体错位问题。

3、技术层面

(1)深入研究农业高补贴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和对贸易的影响,以便分析其是否属于国家垄断贸易的情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附件一第6.1条补充规定二和《1994年反倾销守则》第2.7条,将国家垄断贸易称之为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被完全垄断,而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控制。如果一国被确定为国家垄断贸易,那么允许进口国在有关反倾销调查时对该国企业实行差别待遇。西方国家通过对农产品的高额补贴影响或控制价格,进而导致国家垄断贸易,从逻辑上分析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一旦确认某国在农产品上有国家垄断贸易的行为,在对其反倾销时就可以比照西方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做法,在成本核算时采用替代国制度。这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反倾销的力度,同时也可以还“国家垄断贸易”以本来面目。

(2)加大农产品反倾销人才培养的国家支持力度。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季节性、价格波动大、固定成本高、财务记录不健全等一系列特点,农产品反倾销活动的方式和结果与非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我国这样反倾销历史短、经验不足的国家来说,具体操作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应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以便深入研究农产品反倾销的市场条件,以及反倾销实施后的市场影响。应把掌握反倾销、wto规则、相关法律与惯例知识的人才与农业技术人才一起,共同纳入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支持范畴。这样,我国农业发展在具备了技术保障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与规则的保障程度。

【参考文献】

[1]b.a.blonigen:针对农产品的反倾销活动[db/ol].,2004-11-9.

[2]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2005-2010年中国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需形势预测[eb/ol].,2006-3-10.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9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反倾销缺陷建议【论文摘要】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坚持和完善以及国外以食品安全为借口的贸易壁垒措施持续上升,对我农产品出口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反倾销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工具来保障国内市场的安全稳定,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正当的,也是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倾销措施要想有效应用于农产品贸易领域,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是进出口额增长速度落后外贸平均增长速度,且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并于2003年后转为逆差。在结构方面,除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大宗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林产品和大多数农业原料产品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对中国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需形势的预测,除大米外,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和豆油在2005-2010年间都是净进口,其中玉米、小麦和大豆的进口增长幅度较大,与2005年比,2010年的增幅分别为198%、73%和40%。大宗农产品进口激增,对相关产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势必造成严重冲击。从农产品贸易环境看,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面临来自国外的巨大压力。2007年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平均为62%,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已降至15.2%,并且削减、取消了大批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在出口方面,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除频频遭遇技术性壁垒外,也是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从农产品贸易的趋势看,随着wto谈判的进展,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情况将得到缓解,农产品贸易将会逐渐更加自由和公平。但发达国家由于长期对农业实行高补贴政策,加之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及农业部门的压力,wto多边协议首先会造成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在“箱”间的转移。我们对农产品自由竞争和公平贸易还不能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短期内中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无疑会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二、我国反倾销制度在农业领域的缺陷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反倾销制度要想在农产品贸易中取得效果,尚存在以下缺陷。1、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资格问题尽管《wto反倾销协议》赋予了相关产业在受到倾销损害时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权利,但同时又对申请人的条件和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此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有关组织”均可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第十七条又规定“表示支持申请的国内生产者的产量不足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5%的,不得启动反倾销调查。”这种对申请人资格的严格限定,对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比较健全及以农场为主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但对于我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产业组织尚不健全及以农户为主的小规模生产模式来说,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农民反倾销申请人的资格。2、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能力问题反倾销调查由申请人通过提交申请书的方式提出申请。在《wto反倾销协议》的基础上,《条例》对申请书的内容也做了详细规定。《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书应包括如下内容:“申请人的名称、地址及有关情况;对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的完整说明;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数量和价值的说明;申请调查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申请人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条例》第十五条又规定了申请书应当附具的证据:“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除此之外,在《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第二十一条中又附加了如下三条内容:“损害的类型,是指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或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如果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还应当分析进行累积评估的原因及理由;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及其他证据材料。”可见,申请人不仅应该掌握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信息、相关产品的数量及价格信息,还需具备对国内产业影响的总体评估能力。同时,对倾销、损害及两者的因果关系也负有一定的举证责任。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的复杂性,即使通过地方性产业组织的联合或其他方式具备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申请人资格,也很难有能力提供一份信息充分、证据确凿、符合要求的申请书。在对申请人资格和“申请书内容及所附具的证据等进行审查”的基础上,立案调查的可能性就更微乎其微。3、政府保护的有效性问题《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和损害以及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也“可以立案调查”,这就从法律角度赋予了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但是,反倾销调查是以维护行业或企业的利益为直接目标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代言人,而不是某一具体产业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一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在未接到申请,但却有“证据”的情况下,是否决定立案调查,也必然会从国家整体利益、对外经贸关系等角度综合考量,而不会只局限于某一产业的具体利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总体贸易存在巨额顺差,承受一些贸易伙伴国巨大进口压力的背景下,国家行政机关就更加难以自主做出对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决定。因此,由于国家利益和某一具体产业利益的不统一,不代表产业利益的国家行政机关并不会忠实履行反倾销申请人职责。国内外大量的反倾销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反倾销立案调查都是由企业或产业组织提出申请的。三、在农业领域增强反倾销调查可操作性的建议1、思想层面(1)牢固树立反倾销是维护公平贸易的手段的基本观念。反倾销是wto赋予缔约方反对不公平贸易、保证市场平等竞争的正当手段。由于各国农业支持的出发点不同,对农业补贴的范围和强度也不同,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更是保障农民利益、强化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倾销剩余农产品的主要手段。因此,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不平等竞争还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反倾销等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工具,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正当的,也是一段时期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2)彻底放弃用农产品平衡总体贸易、缓解进口压力的想法。首先,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跨国公司大举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差额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该国真正的经济贸易利益。个别发达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无非是投资和贸易替代关系的显现。其次,中美、中欧之间的巨额贸易顺差也无法单靠农产品就能实现平衡。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施加压力,其本意也是从保护国内农业利益出发,是国内农业保护政策的国际延伸。因此,任何的妥协和让步,换来的只会是对方的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对缓解贸易压力不会有真正帮助。最后,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利益,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公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用农产品平衡贸易,靠弱势的农民群体承担开放成本,本身也是缺乏全局观念的、不负责任的政策主张。(3)根本转变靠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有人认为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但农产品作为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物资,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对于大宗主要农产品都要自己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同时,目前农产品贸易是建立在扭曲和不公平基础上的,以此促进结构调整也很难实现优化的目的。另外,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还受到技术和自然条件的严格约束,不但过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其结果也很难完全按比较优势原则分工。前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并未因此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中去,而是造成了粮食产量和农民农业收入的绝对下降。因此,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应该靠国家宏观的、整体的和长远的政策来保障,靠扭曲的农产品贸易来促进显然是不合适的。2、组织机制层面(1)创新农民组织,建立产业协会。目前我国以农户生产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仍然要个体农民面对高补贴与规模经济下生产的国外农产品,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的冲击,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产业组织是现实的选择。(2)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进口设立反倾销调查警戒线。当某种主要农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进口数量的增长或价格的下降超过一定幅度时,商务部应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授权,自动启动反倾销调查立案程序,以解决在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不对等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主体错位问题。3、技术层面(1)深入研究农业高补贴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和对贸易的影响,以便分析其是否属于国家垄断贸易的情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附件一第6.1条补充规定二和《1994年反倾销守则》第2.7条,将国家垄断贸易称之为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被完全垄断,而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控制。如果一国被确定为国家垄断贸易,那么允许进口国在有关反倾销调查时对该国企业实行差别待遇。西方国家通过对农产品的高额补贴影响或控制价格,进而导致国家垄断贸易,从逻辑上分析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一旦确认某国在农产品上有国家垄断贸易的行为,在对其反倾销时就可以比照西方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做法,在成本核算时采用替代国制度。这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反倾销的力度,同时也可以还“国家垄断贸易”以本来面目。(2)加大农产品反倾销人才培养的国家支持力度。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季节性、价格波动大、固定成本高、财务记录不健全等一系列特点,农产品反倾销活动的方式和结果与非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我国这样反倾销历史短、经验不足的国家来说,具体操作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应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以便深入研究农产品反倾销的市场条件,以及反倾销实施后的市场影响。应把掌握反倾销、wto规则、相关法律与惯例知识的人才与农业技术人才一起,共同纳入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支持范畴。这样,我国农业发展在具备了技术保障的同时,也提高了市场与规则的保障程度。【

农贸市场安全保障方案篇10

会议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二)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资金合理需求。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积极扩大住房、汽车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三)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四)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积极发展“三农”、住房和汽车消费、健康、养老等保险业务,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五)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外贸发展。(七)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基金范围,优化出口退税流程,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八)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金融业化解不良资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九)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监测和管理,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汇报,批准了有关获奖人选、奖励种类和等级。

・・・・・・>>>

12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决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对此,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就业,这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一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组织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工转移就业。二要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有关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要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改进培训方式,注重提高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三要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搞好金融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符合规定的给予财政贴息。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要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强工资保证金账户管理,强化工资支付监控。妥善处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企业关闭破产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对恶意欠薪逃匿的业主要严肃查处。五要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抓紧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加强返乡农民工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及子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六要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依法解决土地纠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

会议认为,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拉动农机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都有重要作用,是一项一举多得、深受农民和企业欢迎的好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范围,是“家电下乡”后又一个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会议决定,2009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央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0亿元,比今年增加60亿元。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并向粮棉油种植大县、养殖大县和血吸虫病防疫区及汶川地震重灾区县倾斜,补贴对象包括农民、农场职工及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允许农民以拟购买的农机具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会议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招投标制度,把好农机具选型的质量关,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并尽快公布。各地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要向社会公布,严禁采取不合理政策保护本地区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强行向购机农民推荐产品,严禁借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之机乱涨价。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2月1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近期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已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不少城市商品住房成交量有所回升。当前,要坚持住房市场化基本方向,坚持对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实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原则,加大政策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住房消费,保持合理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会议研究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用3年时间,解决近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并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央继续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投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等建设。(二)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其中,将现行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改为超过2年(含2年)转让的,免征营业税;将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由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改为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三)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商品住房销售。支持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按照法定程序取消城市房地产税。

会议要求,各地区要在执行中央统一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采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对国家补助资金使用和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

当天,会议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近期已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对改革方案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前,方案出台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会议决定,批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相应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在价内征收,即在征收时不提高成品油价格。自方案正式公布即日起,实施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根据当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情况,降低成品油价格。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保证改革方案平稳实施。

会议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这是克服面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会议要求,广东省要认真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支持和指导。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讯,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经过一年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起草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会议审议批准了这个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会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把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经费管理紧密结合,注意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做好工作。要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

1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明、后两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重点销区和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和农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二要进一步扩大品种,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中央财政再增加补贴,并根据各地农村需求,选择和增加补贴品种。要保证下乡家电的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三要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要。四要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规范并大力发展旧货市场,加快不同收入群体联动消费。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五要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增强经营优势,降低成本,让利于消费者。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六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七要加强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持流通业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将增加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会议研究确定了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适当扩大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规模。二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以及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从禁止类目录中剔除,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节能的产品从限制类目录中剔除。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在部分重点承接地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入区发展。三是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适当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扩大保单融资规模,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四是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重点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五是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将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试点政策扩大到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园区。六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2009年继续减免出口农产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费,降低出口纺织、服装产品检验费用。七是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妥善处理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当天,会议还研究部署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审议并原则通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会议指出,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国内化肥实现了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也存在结构不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和经营体制不适应等问题。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深化改革,完善调控机制,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会议研究确定了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积极调整结构。适当控制磷肥、氮肥产能,加强钾肥资源勘探开发建设,合理有序增加钾肥生产。(二)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继续对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进口钾肥实行适度价格监管。暂时保留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铁路运输价格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三)完善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四)推进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化肥流通企业。(五)加强进出口调节,完善化肥储备调控。今冬明春化肥淡储量要达到春耕用肥的20%以上。(六)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补贴范围,节约农民支出,减少环境污染。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强化市场监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会议认为,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对于提升我国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带动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专项的实施方案经过科学、民主、严格论证,已基本成熟,具备启动实施的条件。有关部门要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抓紧组织实施。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草案)》,决定由国务院、中央军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军服管理条例(草案)》,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