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十篇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7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1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逐步成为影视艺术的主要受众,受众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对于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也有了极高的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低,普通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今影视艺术的从业门槛已经从当年的技术性制约上升到素质性制约,这种社会现状也对影视艺术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技术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和艺术内涵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目标,通过对以艺术基础史论为中心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认识艺术相关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

当前,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各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同时,高校影视艺术史论类基础理论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影视艺术教育的史论类基础理论教学并不仅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知识传递活动,更是艺术素养建构的过程。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借鉴与创造的重要源泉,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对于一门学科的特性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艺术思维方式的开拓与素质的提升。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艺术领域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其目的更在于通过史论类基础课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艺术派别分类、艺术思想演变、重大艺术人物与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为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最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艺术类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史论基础课程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理论、电视剧原理、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以及更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如专题电影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视听语言研究、影视剧精品解读等,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甚至涉及诸多纯理科性质的学科。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带有共性的三点问题。

1.教学主体的困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对施教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就有着一定的高度。“教育者本身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展及人发展的新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炼出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的发展性”。然而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普及与知识记忆上,对于学生艺术品位与专业修养的培训意识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流于形式,断章取义,照本宣科。对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学客体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动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离开了受教育者,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对史论类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课程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学生的受众心理角度在听课之前就将理论课定义为枯燥无趣且与实际相脱离。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在这样的态势下,教育客体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缺少学生支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环体的制约

教育的环体是指与教育结果有关系的整个教育环境,它既包括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新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视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影视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视艺术的实际操作性,对教学结果的社会应用要求极高,这无疑造成了影视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无论从课程设立还是考核标准而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影视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轻视理论,课程考核评判标准相对滞后。再加之影视艺术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础薄弱,史论类基础性理论学科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开展。

三、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对策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与困境,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视艺术教育过分重视技术的传授,却忽略了理论素养的培育。影视艺术教学兴起历史较短,也使得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当下蓬勃兴起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探索史论类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完善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实现优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课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的时间轴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讲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流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将同一个艺术类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以专题为导向串联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架构。通过教学专题的导向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问题为指引,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加以串联,通过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门类艺术发展的演变进行比对,更能揭示出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史论类课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传统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灌翰知识的角色,学生则丧失主动成了精神的知识接收器。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强行将相关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并不结合学生特点和讲课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却并未实现信息的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开拓、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无形之中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抵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上课睡觉或者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看其他的书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更应有针对性地变革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将得到根据本门课程编写的“课程指南”。在“课程指南”当中应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参考书目、课内所安排的小组讨论专题、需完成的作业题目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课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业内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输相关艺术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2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

首先,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按有的学生家长的说法,如果文化成绩好的话,也不会让孩子读艺术类院校了,由此可见学生的文化基础的薄弱,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基础好的学生被艺术类院校录取。其次,由于艺术专业培养费用远比其它文理工专业大,故一般艺术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且大部分来自城市,他们一般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所以这样的学生往往都很调皮,不爱读书。再次,由于艺术专业着重感性思维,强调对事物的领悟力和模仿性,学生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容易接收,但对理性思维性的知识比较反感。

总之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差;活泼调皮不好管理;不喜欢学文化,但喜欢动手;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等特点,因此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有一定的难度。

二、艺术类院校课程与专业特点

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基础。

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同其它理工类、文史类院校相比,计算机应用方式及特点比较复杂,有的专业与计算机很挂钩,而有的就不那么突出了。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笔者发现音乐系的计算机音乐制作专业;美术系的舞台美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影视系的摄影摄像、节目制作、影视动画和编导等专业与计算机有很大关系,应用方式及特点比较突出,因此计算机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而诸如戏剧系的戏曲表演,音乐系的音乐表演,舞蹈系的舞蹈表演,影视系的影视表演专业,社文系的表演艺术、酒店管理等专业与计算机就不那么挂钩了,他们也许只需要了解或掌握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word文字编辑排版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处理等与办公自动化有关的知识。所以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三、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及运用差异性大。一般来说,美术和影视技术类的学生较好,表演艺术类(含音乐、舞蹈和戏曲等)的学生相对较差。并且同专业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感到上课的内容太浅,希望老师能增加讲课的内容和深度;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内容太深,听不懂,跟不上,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其次,计算机基础课知识点分散复杂,从计算机发展历史和二进制、字符表示到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档制作、网络、网页制作等,专业术语、专业词汇多,课程内容显得枯燥无味,纯粹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学习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再次,艺术专业的学生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形象的内容容易喜欢接收,而对理性思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课时少,教材更新慢等,这些都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颇多的压力。最后,每所院校基本上每年都要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认证考试,而且大多数高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与学生毕业文凭的获取联系在一起,因此,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纫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抹杀了创造力,也偏离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

四、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大问题,结合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一)采用举例式和案例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方面,根据艺术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理性逻辑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而难于专注抽象的理论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前最好先给他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达,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结构时,可以就地取材打开一台计算机主机箱,给他们展示和讲解相关的部件和功能,然后再进一步阐述其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这样,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又可以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感,并把它作为大众化的工具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困难的强烈愿望。知道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懂得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又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教师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如在讲述多媒体知识时,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视频,接着再讲解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等。

另一方面,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计算机理论体系中知识点较为抽象、复杂,涉及到数学、电子等多个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正是艺术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因老师讲的知识点难以理解,上课就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用多媒体授课,同时穿插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应用时,可以穿插一些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典故、趣事、计算机最新发展趋势应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注意这一章节的知识点不要讲得过于深入,应当多做常识性的介绍,让学生易于理解。实践教学当中,主要以widows操作和office操作为主,教师可采用举例式或者案例合作式的教学。举例式教学前,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个教学例题,例题的选择比较关键,例题要具有典型性,能够举一反三;涵盖授课知识点要尽可能多、难易适中,紧扣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分析思考的空间要大:要注意例题展示的序保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即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加以接受。而后通过该例题的讲解和操作同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出一些必要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在例题讲解完毕后,可适当进行一些总结,强调操作要领,纠正学生的错误,促使他们对例题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操作失败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也反过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合作式教学一般由教师给定学生一个或多个的操作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适当给学生一些案例资料,对案例的要求和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熟悉案例的要求和内容,形成事先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习惯于教师给出既定答案,极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一个参与者,需要自己主动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总结评价阶段,客观地对学生们做出的案例进行评价,对其优点提出表扬,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师生一同交流。

(二)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把握学习主动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艺术专业的学生不喜欢填鸭式的信息膨胀式地灌输,喜欢和学习专业技能一样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边实践边学习,特别是舞蹈类、戏曲和表演类专业的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后,还应该消除学生把计算机只看作一门课程,而不是作为一项能力来学习的误区,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计算机的特点,许多知识技能都必须经过上机验证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掌握。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求书本的知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巧技能。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营造更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基础课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课堂上加强验教学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课后可通过布置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作业,举一反三,如在讲到woRD文档处理时,可要求每个学生编制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求职简历;讲到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可要求学生制作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幻灯片等。这样的实践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紧扣教学实践内容,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深受学生的欢迎。学校最好能够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能力、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内容的讲座和比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计算机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全面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当然学院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学术上有强烈进取精神,事业上有坚定敬业态度,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教师深造学习,使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和管理朝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更加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在艺术院校的各个专业领域应用都非常广泛,几乎所有专业都与之有关。音乐专业中的作曲,可以凭借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来构思,获得好的音响效果:美术、影视和设计类各专业与计算机应用的关系更为密切,如环境艺术专业,室内外设计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影视专业中的节目制作、动画制作、摄影摄像、影视编导等一些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全面采用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的阶段,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已成为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专业课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强度并不亚于理工科学生。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艺术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完全采用同一个模式,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育。比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包含舞台美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和广告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节目制作、影视动画和影视编导等专业)对多种媒体的依赖尤为突出,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图形、图像、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并适当拓展相关图形图像软件(如photoshop、Coredraw、Fiash等)的简单介绍和基本应用,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使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更加贴近专业,以体现计算机与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完美结合。

艺术类院校,不同的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不一样;相同专业学历层次又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计算机的教育程度差别也很大。所以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建议按照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适合各院校实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出“因人施教,搞层次教育,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这可以避免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走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之路,通过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分解教学内容,使非零起点的学生可以免修部分模块,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正确处理好与等级考试的关系

不可否认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不应该把计算机基础课等同于等级考试的训练课。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应该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应该是全部。等级考试的内容若成了教学的“指挥棒”,等级考试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等级考试不考或少考的内容,老师就少讲甚至是不讲:以考代教,搞应试教育,就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忽视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毕竟等级考试受考试时间、考试方式的限制,很多教学内容都没能在考试中体现出来,特别是机试的内容简单、量少,远比正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要低。若仅按等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势必会降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

首先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让学生掌握一种现代工具、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教学,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高应用水平,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其次,加强上机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再次,在考前适当增加课时,帮助学生强化应试能力,老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考前复习和上机练习,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总之,正确面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处理好与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术基础教学;构成;电脑平面设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年代,在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泛滥低俗的广告充斥着各种媒体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广告设计。

而在现今的社会上存在着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从事设计的人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太差,他们认为随着现有设计软件的不断完善,单纯的去学习pHotoSHop,CoReLDRaw等相关软件,利用简单的一些操作就能够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所谓“全电脑派”。

现在的艺术类高校而言,招收的很多学生中真正掌握住素描、色彩等艺术基础课程其中精髓的并不多。有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艺术基础课在以后专业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平面设计非常简单,只要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计算机世界中,一些作品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这些学生在计算机美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现行设计教育体系中,其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代表的,而这也是从绘画基础到设计的重要转变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学习这三大构成时应看到其统一性,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分裂和撕裂现状。

而在构成教学中,最初都是从学生的“动手”中进行学习,也就是最开始并不接触电脑,这时应该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电脑只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表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更为重要。在构成训练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而电脑强大的表现能力,虚拟空间创造力只是辅助,以此来进行构成课程的学习。

既然这些基础的教学课程都是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那么其针对性也就应该针对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

艺术设计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生产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具体艺术要求则是重设计的创造性、方法的多样性、表现的新奇性等,所以,美术基础的教学针对设计专业的需要,通过基础教学应当让学生超越摹仿而达到主动的认识与创造,并将艺术表现形式、视觉造型语言与设计要求有机的结合,体现出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因此,美术基础教学作为学习艺术设计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方式,不能仅仅体现在绘画的技能上,培养学生的基础基本能力,应注重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表现与传达能力,包括形象特征、形体结构、色彩与肌理等信息正确传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性,注重于艺术形式自身语言的探索以及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美术基础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专业的要求,加强对于专业的针对性,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我们把美术基础训练的绘画描摹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训练转向艺术原理、创意思维、技术运用与审美观念等几个方面,技能培养紧紧围绕着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逐步感知和把握来进行,使每个阶段的目标针对性更加明确,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变成了扎实的“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训练中全面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规律以及艺术法则、艺术表现的方法,切实地提高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脑平面设计虽然注重计算机技术的操作,但更注重设计艺术的表现以及创意意识的培养。重应用,轻基础,这是现在学生犯的通病,他们不知道没有审美和修养,做出的图也是平庸的。把素描、色彩、设计理念等美术技巧灵活融入到平面设计软件中,以熟练使用计算机为基础,强调美术基本功训练和创意能力提高,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美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使美术设计思想的实现变得简单,同时也使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同时对美术设计师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忽视。因此只有将美术专业基础与计算机的工具性融为一体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平面设计大师。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

一、前言

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基础。高职教育中基础课程教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能够为艺术设计培养出专业的设计人才。当前,我国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素描、色彩和设计基础等。下面着重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一)对专业课程产生积极影响

基础课程是艺术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个基本课程。基础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和学生以后学习的成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能够为自身的基本功打下基础,为以后的职场生存提供坚实的保障。但是,现阶段,很多学生还是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些迷茫,不能透彻地理解基础课程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更严重的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但是,这些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是有很明显的偏差的。比如基础课程中会涉及素描和色彩,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对艺术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能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通常情况下,基础课程中会涉及一些爱国主义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另外,除了涉及爱国主义因素,还会包含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在这些内容的影响下就会产生爱国热情,并能够继续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得到培养,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发。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经典著作还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学院的学生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培养的途径。其中,基础课程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础课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接触多种的艺术设计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基础课程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创造和思想,和模仿存在很大差别,有效结合了技术、科学和艺术。而且,现阶段很多艺术院校会开设素描和色彩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建立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基础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一)转变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的艺术院校应该重点关注改革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为出发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保证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社会中的职业需求相符合,这样才能使基础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总的来说,基础课程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学会思考,学生自己探究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网络等学习工具。让基础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引导者和帮助者,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院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为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掌握学生自身的特点,并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和当前的教学理念相符合,也迎合了当代教育的要求。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不管面对的是差生还是好生,都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转念传统的思维,把基础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须关注教学方法,更加透彻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保证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透彻地挖掘出教材中涉及的创造性因素,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引导学生应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同时,艺术院校的基础课程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会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程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上应该转变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怀玲.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5,5(06):100-103.

[2]李果男.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120.

[3]庄伟涛.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118-119.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5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6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7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要有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些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公式化、模式化。要善于艺术、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性,又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艺术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不讲教学艺术,注入式地教,必将导致学生死搬硬套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可见,能否讲究教学艺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问题。所以,无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本文将对专业课的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见解。

1语言艺术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着直接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20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有两种—听觉和视觉。

1.1有声语言—听觉艺术

专业课的抽象性很强,面对从未接触过工作实际的学生来讲,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确切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课时做到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专业课的叙述性也很强,教师应当用精炼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讲授,切不可照本宣科。专业课的知一识性强,信息量大,讲课的语言应有抑扬顿挫,速度快慢要适中。声音太大,会给学生造成强刺激;平淡而低沉的语调,又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使学生大脑皮层抑制,精神不振,引起磕睡或注意力的转移。

讲究口头表达艺术,就是在讲授具体易懂的知识时,速度稍快些,声音放低些。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或间题的.承转处、以及解释概念、总结规律时,速度要慢些,音量.要大些。每讲完一方面知识,就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回味。

1.2.无声语言—视觉艺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几倍。板书对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的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份量,“确”是恰当地表达内容。那些只需用语言解释的内容不必写在黑板。对于叙述性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的荃础上,分析做出归纳,将重点写在黑板上。

板书字迹要工整清晰,板面设计要科学合理,这也是无声语言艺术的要求。板书切忌字迹潦草,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写出重点字句,或划上注意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专业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板书时常画一些物件的结构图、工艺流程示意图辅助教学。画图时,教师应选择合理的位置,有效地利用版面,不能随意地写、随意地画,写了擦,擦了又写或乱写乱画。

2讲究语言艺术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机应变”是专业课教学艺术的又一内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眼睛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在课堂上,教师以目光巡视,收集来自学生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教师应留心观察那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以及学习兴致不高的学生,采用设问、提问、必要重复等方式,使那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专业课教学中,应用“随机应变”的艺术,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教材处理也要讲究艺术。教师备课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处理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目的。一般说,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实际并非如此,有的教材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重点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重点讲解。而有的知识并不是教材的重点,但学生不易理解,这些知识又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可定为教学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还要讲究知识“搭桥”艺术。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既需要基础知识,又需要专业知识。教学中要求教师找准坡度搭好桥。这个“桥”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适时架起利于学生学习的“认识桥梁”。这“桥”可以是一个例子、一个公式、一个结论或一种现象。“搭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起到平坡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顺利、自然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其所学知识系统化。

3适时运用直观教学艺术

专业课中很多内容是生产实践的结论,文字叙述十分抽象,单凭教师的生硬说教、学生的凭空想象,效果会很差。如果教师在教学卜,辅以模拟实验、实物教学、模型、挂图,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声像并俱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教学难度,简化理论教学。这样做,学生能获得牢固的知识。

4激发鼓励、“点化”诱导的艺术

“点化”作为创造性的教学艺术,即是在教师点拨之下,引导学生把知识技能加以消化。“点化”就是扶(教师指导)和放(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避免“抱着走”。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间题的关键处及时指点和诱导,使其少走或不走弯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教学艺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艺术,就必须做到:

首先,青年教师必须乐意从教,热爱自己的专业。试想一个不喜欢教师职业、厌恶自己所教专业的教师,只能把教学当成包袱”,根本不可能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8

关键词: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美术类专业;非美术类专业

tU238.2-4

一、造型基础课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造型基础课一直是美术类专业才开设的课程。造型基础课主要包括素描类、色彩类和构成类,这些课程类型都属于美术类专业的必修课。大学美术类的专业所招收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的,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各专业的需要再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能很好地解决基础造型的问题。这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美术类专业的造型基础课已经趋于成熟。

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造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造型基础课里面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对象,以理性为主导,结合情感表现来发现、探索、想象、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认识和把握素描、色彩的规律,来再创造新的艺术设计形象。

所以现在的造型基础课不只是在美术类相关专业当中开设,在一些非美术类专业当中也开设,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通融性

专业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载体,是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是要通过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人才体现出来的。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正是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结构性失业”,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特色,将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地方发展需求及政策需求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要根据高校的实际状况,调整办学思路,展开错位竞争,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艺考热过后高校结构性专业调整。从2002年开始,在社会商业化、娱乐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艺考”越来越热,各大院校争相开设艺术类专业。艺考热作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备受质疑。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艺考为我国选拔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大大繁荣了文化市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在高考指挥棒面前,在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面前,艺考被异化了。很多中学为了升学率纷纷开设艺体班,高校为了经济效益大量扩招艺术类考生,越来越多的学生不顾自身情况,为了能考上大学,盲目加入艺考大军,造成了社会资源和人才的巨大浪费。面对艺考现状,专家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应是提升国民感性素质,而不应仅仅作为应试教育的入学手段,而应该回归理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艺考热有所控制,开始趋于理性。一些高校在此期间新开设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对象也开始有所改变。原来只针对美术考生的专业也开始招普通文理的学生,也有的专业降低了门槛,由原来的美g考生转换成了只考莫种技能,比如摄影专业,前几年还招收有美术基础的艺考生,现在只考摄影方面的知识,也不管你有没有美术基础。

这种现象的出现,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一些这样的专业要及时调整课程和教学方法,要改革旧有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那些非美术类专业,招收的学生不是美术考生,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又要开设一定的美术方面的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有一定的通融性。

三、造型基础课在非美术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造型基础课虽是美术类专业的课程,但非美术类专业也有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1.通过基础造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软件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替代了手绘,但在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无法替代的。通过基础造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物体结构和特征,只有在造型不断深化的训练中,才能更敏感地扑捉到美的因素,只有在感受中才能理解美的真谛所在。2.通过基础造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亲身体检造型的规律,可以加深对物体的了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判断力。3.通过基础造型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造型基础课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各专业之间的知识通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课方式的转变

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高校开设造型基础课就是一种延续和提升,可以结合高校专业的特点加以重点训练相关课题,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对于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造型基础课的安排要有所改变,要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要使学生在没有美术基础的前提下,对美术知识有所了解,因为专业的需要,将来其它课程的学习要用的上基础造型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专业的学习。

通过多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和探索,建议如下:1.调整开课形式。针对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造型基础课。因为非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之前没有美术基础,所以要从简入手,逐步深入开展。2.侧重点不同。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要求造型基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专业课程,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所以在大学阶段就必须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和练习造型基础。而像广告学和影视摄影与制作等这样的非美术类专业,虽然也需要学习造型基础方面的知识,但要求学生能深入了解一下造型基础的相关知识就行,所以这时候的侧重点就不一样了,侧重点不一样就决定了授课方式的转变。对于非美术类专业来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多了解造型基础知识、多了解美学方面的原理。所以,可以通过让这类学生亲自参与练习和绘制造型基础方面的作业,加深对造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实践课的同时可以多结合造型方面的图片欣赏,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造型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美学方面的修养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造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的美学方面的课程,怎么在非美术类专业中把这门课上好,需要任课老师对本专业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堂的合理安排与把握,也需要同行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9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包豪斯艺术学院作为设计教育的起始与旗帜,以其超前的设计教育理念及严谨的设计教学体系,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各艺术院校设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样源自于包豪斯艺术学院。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艺术思维及其观念也随之变化,尤其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目的等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新的高度。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其中,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该怎样教,教什么?就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短短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后中国的第二大高等院校专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下一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将何去何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各个院校是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在中国创意产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思索。”(以上文字摘自视觉同盟网2005年至2007年间的“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采访专题——中国设计教育界知名教授访谈”的前言)视觉同盟网所主持的这次针对设计教育问题的大型系列访谈,应该说是在中国的设计教育存在着较大问题这种共识之下促成的。也正因为这种共识,几乎所有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在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访谈的内容从一线反映了这些年来中国设计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的走向与观念。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院长王敏教授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严扬教授的话比较有代表性。“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央美院的特点,利用中央美院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我的观点是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很可能刚出去的时候用不上,他的眼界、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观点要高于社会,要比社会一般的层次要高,要看得高,看得远,但是他的内心,他的情商一定要适合在企业各种各样非常复杂的本地环境下、社会环境下能够不断的处事,生存发展能够壮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严扬教授)

这些访谈的内容折射出艺术设计教育家们对社会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型设计人才的殷殷希望。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之素描、色彩课程现状

树立学生对社会与设计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的现代设计人才,应该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一以贯之。但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两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往往被抹煞了这层功能。

对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两点外,素描、色彩还应教什么,怎么教,目的何在?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始终,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课程除却造型与技法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两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第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如《结构素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忽视对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悟训练,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第二种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不能让《素描》与《色彩》课程承载起所要承当的教学功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的现状。以上两种教学思路都停留、自困于对《素描》与《色彩》“造型”及“技法”功能的关注,这是现行设计专业《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弊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它阻碍了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的开发、艺术思维能力的拓展、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甚至养成学生狭隘、低俗的艺术审美观。

除了“造型”与“技法”,《素描》与《色彩》究竟还能给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什么?《素描》与《色彩》教学过程中“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素描》与《色彩》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倘若实验与改革只表现于一味开辟新的课程以寻求解决途径,现有的课程却没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与运用,以这样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将会导致课程重复建设、课程体系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及有序渐进性。在设计基础课程之素描与色彩教学过程中,应直观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艺术的思维及其体悟艺术的表现,这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三、“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素描与色彩课程中的艺术思维可比对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观来思考。

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的重要思想。60年代末,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视觉思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视觉思维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则是在接受了阿恩海姆的理论观点之后,正式使用此概念,并在理论基础上于斯坦福大学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从中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摸索,9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各艺术院校积极和激烈地展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南京艺术学院由邬烈炎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各成体系。两所学校新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素描、色彩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体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标准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创新的、睿智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色彩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内容与方法来展开教学。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

人的审美从眼、脑、手的启蒙开始,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所以,素描、色彩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应由训练提升艺术视觉思维认知,体悟并掌握艺术表现语言(造型、技法、材料、色彩等)构成,培养艺术审美素养贯穿始终。此论点突破了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了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此为前阶段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理解与掌握,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三重演进。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设计基础素描、色彩教学注重结果,注重理性知识的培养,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学生对艺术视觉、艺术思维以及艺术语言表现的认知,会因个人感悟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认知差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而这些认知差异是在过程中萌现,在过程中发展,在过程中完善。所以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3.从单一式教学内容走向组合式教学内容,能深入挖掘素描、色彩课程所能承载的功能

素描、色彩课程中的“艺术的思维与表现”是个复杂的课程概念,涵盖了艺术与设计,视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意识与表现等多项内容。而传统设计基础素描、色彩教学模式指向单一,要么偏离艺术,要么偏离设计,无法达到设计基础教学的所需目标。设计基础课中的三大构成,以理性与知识为主,研究大量自然科学的属性。如果素描、色彩依旧以理性与知识为主,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势必存在盲点,并阻碍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道路上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素描、色彩含义绝非“写生”一指,也并非“造型”为主、“技法”为上。把纯艺术表现所关注的内容(结构、色彩、材料、技法等)与设计艺术思维所关注的内容(形式、意象等)组合,能让学生的视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意识与表现的对接关系通过与画面对话时理解与感悟到更多的东西。

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敏锐洞察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目前,全国各艺术院校现行的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色彩教学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和手段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亟待所有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投入,参与改进。笔者有12年的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经验,从问题的提出,到内容、方法、手段的改进,都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篇10

关键词:三大构成;基础课程;环境艺术教学

一、现今对“三大构成”的认识

“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作为在学生时代学习设计时就感受到专业课老师讲述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但慢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领域出现“三大构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所以这种方法已过时。但现今作为一名专业教授设计课程的老师这种观点不能认同,并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三大构成”对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在环境艺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构成学说的来源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构成”来自20世纪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对于艺术有关的含义: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艺术的科学。构成学说在设计提出是由格罗佩斯建立的

“包豪斯”设计学院,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由一批杰出的建筑学家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共同努力创建了与纯美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最具特色的构成教学方法在战后向欧美各国迅速扩展在艺术和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同的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中进行三大类型的构成教学。

三、三大构成的概念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描绘形象。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的三度空间,而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是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它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较强的构成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色彩调和表达不同的心里感受。

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之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设计创造意境。立体构成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四、三大构成在环艺设计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认识了三大构成“对环境艺术专业有着重要性的教学意义。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研究构成,物体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尤为重要和必须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和学习三大构成“为进入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构成学主要是从理论上去让学生认识造型关联和基本规律,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形象。色彩的特征和表现,进行造型要素的分解重构训练。构成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强调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思考、分解形体的再构成。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品实践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三大构成“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充分地体会到了越是好的设计越是纯粹的设计越是能打动人的设计,而正是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理解、提炼才能达到的。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外皮到整体建筑的体块关系都会涉及到三大构成的概念、以及景观设计规划从它的平面规划的布局到大的组团空间设计,再到室内设计时从整体平面到整个空间分布都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基本法则,还会运用到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立体构成的构成法则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色彩肌理、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等知识运用。“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元素和形象来组织建筑、景观到室内三者设计的整体效果。在环艺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是一个都不能少,要不断地、充分地运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原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色彩、立体造型等问题。所以说“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在设计中通过构成的组成、组合、造型和创造设计出最终的作品,这是三大构成的体现。在环艺设计领域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更是环艺设计的基石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