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十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十篇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2:58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四个问题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两年,2009年是第三个年头。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感受颇深,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大的感触就是新教材不好教,知识的系统性没原来强,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不如不改”。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呢?在这里我根据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理念

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的课程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未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观等。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的理念。

1.新课程改革应倡导“现代意识”、“开放意识”的理念。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高中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迅速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被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流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

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课在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新课程要倡导开放意识。我们常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人、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现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培养分析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否则就会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分析,引导学生关心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等,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选修课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践履。

2.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学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关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3.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既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又有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层次递进,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二、理解课改实质,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四个问题

1.转换课堂角色。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没有区别的单纯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顺应课改的需求,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夯实基础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基础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从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些都侧重为学生进一步求知、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选修课的安排改变了旧课标的单一性,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维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素质、关注现实生活、发展学生自身。但是,选修课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以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为前提的,是对必修课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因此,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能放松。

4.提高自身素质。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20-02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自身修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为师理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不再是单纯、系统地传授基本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角色,而是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训练。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只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健康素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系统不合理等种种问题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已经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新课标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广大中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标下改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关键。而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都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从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提高业务水平,为改进教学方法、互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最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学生角色的转变也是重要,它能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打下好的基础。

教师用正确的学生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学生观念将学生视做教育对象,只看到其被动的一面,而看不到其能动的一面,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新的学生观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实际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要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很重要,都是需要重视。教师要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真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的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的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的探讨教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人。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知识学习者又是决策者,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和相互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启发、辅导和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1.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2.因材施教,强调身、心同步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学生本身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也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施教;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对在某些项目表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给与特殊的培养和教育;对于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要从他们已有基础出发,给与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3.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已经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加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知识领域,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教学软件在体育课中的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观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4.倡导探究,发展思维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评价方式

谈到评价,人们往往想到考试,谈到学生,人们往往想到分数、名次,这种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原有的学生评价观念。原有的学生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强调以学生各个运动项目测试成绩为主的学习结果;在评价尺度上,强调教学大纲、教科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统一要求;在评价手段上,强调以教师对学生各运动项目测试为主要形式的量化方法;在评价功能上,强调以确定每个学生在同类群体中的位置为目的甄别与选拔。这种评价,具有操作简单、结果明晰、客观公平的优点,为我国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对学生评价的主导方式。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强化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使许多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造成了大量学生人格上的缺陷和心灵的扭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要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的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例如、能在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评价中占20%―采取20分制,18―20分为优秀,14―18分为良好,10―14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新课程强调的学生评价理念:在评价功能上,要求改变过分强调个别与选拔的做法,谋求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更大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求改变过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力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发展自信心。并将学生评价与日常教育行为有机结合,使评价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下一代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宏,李仲斌.浅谈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2]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

[3]鲁志文.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5,19(1):39-4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3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构建模式受前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历经坎坷与挫折。课程改革历经7次,但绝大多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生存状态鲜被关注。学生沦为成人的附庸,人们视其为工具,让孩子来体现成人的意志,将成人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毫不顾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发展。恢复考试制度以后,高考唯一的“指挥棒”成了二亿四千万中小学生的救命稻草和杀手锏,人们的生存价值被紧紧锁定在高考上。对高考的价值取向如不重新构建,范进、孔乙己式的人物恐怕就会成为21世纪的典型人物。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超越,要超越就需要创新、就需要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任务。教给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是这次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本次高中新课改提出“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还学生独立的人格,赋予学生探究生活的权利。它虽经波折,艰难启动,终在各实验区稳步开展,其“里程碑的意义”即将突现。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以教师为本。新课程的各项策略和措施既要根植于各区域的经济状况,切合生源实际,又要考虑师资队伍的状况。教材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又要利于教师的教。本次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还灵魂于教师,”我们的个性也应该得到张扬。利用好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思想作为土壤,去培植学生的思想。而不是一味作专家学者的代言人。这既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权利,又是我们教师的最重要职责。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有义务尽到自己的责任。

二、教学模式在动态和创新中发展变革

我们不要奢望有系统的教学模式为我所用。长期以来,老师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教学生。可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加之“一纲一本”的课程体系和一元化评价,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一度泛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专家学者为我们创立了新的基本的教育理念(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设计了基本的课程框架(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理想的教育教学蓝图。教材编者为我们提供了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教材,供我们选择。只有我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才是真正的解决新课程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最有发言权。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权利放下”的基本思路。初中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到底怎样组织,能否给我们确定一个模式让我们看一看。我要说,看谁的都不是我们的。魏书生的“六步单元教学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语文教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并且魏先生在全国各地讲学讲课,但他的“六步单元教学法”模式并未在某一地区原汁原味地推广应用,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吸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我县曾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法”,我们都亲身经历过,但有谁按部就班地套用其模式呢?正如广东省教育学会中语会常务理事容理诚先生所说:“新课程的推行过程就是一个实践、检验、建设的过程。专家学者最多只能解决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只有第一线的教师才是真正解决新课程中具体问题的伟大实践者和创造者。”个人的教学模式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创立,教学方法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确定。

三、早动手,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准备和知识贮备

从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其变化很大。如果我们准备不充分,知识贮备存在缺陷,观念陈旧、教法单一、墨守成规,就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63

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出国留学旅游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在将来也会到外企工作,这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口流利的外语,可以正常地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些问题越发明显,教师需要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到底应该是怎样呢?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1.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读写俱佳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中也没有重视对高中英语口语的考查,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很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教师固然需要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口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拓展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赋予高中英语的多样性

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其实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其实是非常狭隘的,教师只是培养了学生取得高分的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扩大教学内容,在一节课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创新和改进各种教学方法,开展自主性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非常单一的,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他们感受不到英语课堂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多听一下其他教师的教学,这样能够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也能够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落实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掌控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在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来学习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学习的路还很长,教师也不是一直会陪在他们身边,教师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来长大、来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studyskill》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直到学生能熟地运用表示“邀请”的常用语为止;教师还要给学生时间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怎样正确地阅读,以及怎样做一个好的听者。教师还要让学生自己来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例如imaginethatyouhavefoundagoodstory,and,whatisevenmoreimportant,thetimetoenjoyit.和Donotstartabookunlessyoucanseefromthefirstfewpagesthatitisoneyoucaneasilyreadandunderstand.提高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能力。

2.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完善,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了,但是有的学校还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等,这样是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的,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是不能少的。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要落实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3.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关乎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校要组织一些专业的培训,让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但也要注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确实发生了不少转变,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l]骆北刚.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探究

高中是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到升学考试,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考试和分数上面,教学方式陈旧。新课标的出台,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中英语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1.重视教学创新

高中进行英语改革需要和现阶段应试教育相结合,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如果与新课程标准相背离就失去其本身的意义,造成改革的失败。因此,在改革中需要深入了解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目标的变化。其次,需要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在发展中将学生自身特长重视起来,例如可以定期开展英语演讲或是英语话剧等表演,将学生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2.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将新课标落实到课堂中去,重视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表达。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课堂自进行下放,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独立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充当的角色需要转化,从原本的主导变为辅助,让学生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按照考试内容进行几大模块的训练,包括单词、语法和写作等,但是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经常被割裂开来,即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分别讲解,这就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断层,对学生英语学习体系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影响,影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存在固定思维,造成课堂教学方式的落后,因此在后期教学课程安排中需要重视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听、写、读整体结合进行训练。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就需要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同时,针对现阶段应试教育中重视写作忽视听读能力的情况进行改善,针对性地制定英语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考核目标,让学生自愿开口进行练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落实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是语言类课程,学生只有多说多读,自身应用能力才能提升,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善教学资源和设备

政府和学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源用于教学技术引进和教学方式提升。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需要调查学校教育资源和设备使用状况,投入一定资金对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善。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那就需要先进的辅助设备对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播放,因此在教学设施方面需要完善,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建立教学评价机制

现阶段各高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参考,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应该在教育体制上进行管理,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强化教学评价制度。例如,在学校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尊重学生意见,重视学生思想的表达;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研究讨论,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改进;最后,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学生的教学评价结合,进一步保证评价机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新的发展,将高考和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严格的把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就能积极进行英语学习,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74-8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种特有的语言交流工具,在国家经济与政治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鉴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贯彻新课程教育改革精神,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措施。

一、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课程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依然落后。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标准中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和观念。据在某市高中调查显示,高中英语教学中85%以上英语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仅有10%的教师偶尔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形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仅占5%。

2.教学资源不足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短缺,对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实际上,教师对课程资源意识比较薄弱,驾驭教材的能力比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完全把课本作为教材,而没有其他教学资源,例如,像高考宝典、相关练习册、英语直通车等教学资源并未得到利用。不少教师对学校高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序和操作方法不了解,甚至不少学校条件简陋,物质基础限制,不具备开发高中英语课程的条件。学校语音室、报纸、杂志、电子备课室、英语图书等课程资源数量有限,供不应求,导致学生学习资源不足。

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所有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都是教师组织进行的,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是前提。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英语口语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较弱,特别是在说(speaking)方面相对薄弱。英语教师掌握的口语基础不够扎实,在理解我国和外国在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教学效果较差,导致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高。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1.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高中英语课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单词量较大,针对单词记忆仿佛没有其他方法。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大量英语单词,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举例来讲:创设单词记忆游戏,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大家同时来记忆一些单词,时间到了之后,老师随意挑选三个人比赛谁记忆的又多又准,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单词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2.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主要考查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主要考评内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改变把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2)把学生成绩与教师奖金相挂钩。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总是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从新课程改革贯彻的教学精神来看,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因此,要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为了激发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把教师的奖金与学生的教学成绩相挂钩,激励和督促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

3.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接触新理念教学。其次,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并坚持自学,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处理课堂活动。最后,教师要掌握英语基本科研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高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不完善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努力学习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贯彻新课程教学改革观念,丰富高中英语教学形式与内容,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手段,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高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95-0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重要,又特殊的课程,既承担着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制度的教材解读,又肩负着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也承载着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的责任,为把思想政治课真正上成“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也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应更深刻地开展和挖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其他方式和特色,服务于我们思想政治课本身,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大阵地,挖掘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各种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而无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怎样进行,都不可能离开高考备考这一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适应高考备考的需要,而高考备考的目标,又从宏观上对我们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和引导。因此我们需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与高考备考二者之间的最佳、有效结合。

一、以高考指挥棒为导向,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课堂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节课教师喋喋不休地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政治课显得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虽然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师生的摒弃,但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特别是一些年老的教师,不是对新课改的理念不支持,而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授课过程和习惯往往一下子很难改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一种先进的指导思想,就不会有大的进步和发展,同样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也终究会被教育所抛弃,被学生所抛弃。为此每位老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增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2.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

“教学相长”是自古以来的圣训,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真正地为学生之所想、备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正体现教育的艺术性。

3.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思想政治课新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适应了高考备考的需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升能力。临沂一中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小组去做,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从而打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得积极性,每个小组先自行去准备老师提前布置的学习任务,由组长分工好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最后由组长总结探究成果,或以书面的形式、口头的形式,或是ppt的形式给全班同学以展示,再由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课前准备,课中合作探究、合作学习,课后总结提升的能力和习惯,很好地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4.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可以充分汲取其优点,实现政治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政治课堂的枯燥、乏味。当然由于各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也不可能每个学校、每节课都能这样做,而且如果单纯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体,用所谓的新颖、热闹、花哨冲淡了课堂教育的主题,那还不如少用、或不用。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要经过充分的设计,合理恰当地使用,方能彰显其对政治课堂的积极贡献。

(二)认真开展时政特色教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时刻关注时政教育。政治教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与时政密不可分,离开了时政依托的政治教学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命力。因此,必须充分开展时政教育,并通过时政教育承载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这永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环节时,可以更多地引用时政背景材料,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能集声、形、文并茂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材料,特别是与本章节有关的最新时政背景材料,学生感兴趣的、能产生共鸣、认知的时政材料,认真地进行课堂设计,方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新颖性。

第二,定期开展时政报告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时事政治,为此要想搞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必须及时、有效地开展此类教育。各教研组可以轮流安排有关教师定期举办近期时政中影响比较大、学生比较关注、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重大时事新闻的讲座,让学生从讲座中获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材的有些理论是十分晦涩、深奥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的话,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和领悟的,也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学习到有关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不妨组织全班学生亲自参加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期望、又兴奋于此类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课堂外、学校外、社会上获取的知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远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空洞的理论要深刻得多、透彻得多。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十分敏感的眼光既把握教材的主体内容,又考虑本章节内容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可参与度,充分考虑、认真组织,方能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比如,教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当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了解、调查、参与,他们是如何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这样学生就能对这一部分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学起来自然就不觉得那么枯燥、乏味。

二、以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为契机,努力探索实践高考备考新模式

(一)坚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不放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很好地说明了高考命题中对基础知识考察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依托的根基和根本就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不能抛弃了教材的根本,只能加强。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中,必须紧抓教材的基础知识不放松,离开了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终究是不长远和不现实的。如:2011年山东卷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2012年山东卷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有关几个重要的国际组织的特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等无不体现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察。

(二)坚持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

思想政治高考中考查的四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文综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以实践者、参与者的身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养成良好的立体思维品质,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了事。为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时,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组织、调查,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其他的相关学科,而这恰恰是我们高考命题所注重和考察的。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31题,“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此题就是对高考四个能力考查的典型例证,学生需要先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关问题,然后再调动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将问题与答案进行描述和阐述,再进一步论证和解决问题。

(三)在试题选材上,更加关注民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紧跟现实、紧扣时代是政治试题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体现了在这方面的关注,不管是课堂、课外、还是校园广播新闻、社会实践活动所选取的材料。

(四)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向学生传递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一种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精神,真正实现我们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必须适时、及时、恰当地选取社会中有关人文、道德和法治精神的经典案例,来帮助学生去体会、感受这一切。而这无不在高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2山东卷中,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多面临的国际反倾销问题,就需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对待;开展学雷锋活动又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人文、道德理念的一种彰显。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高考备考二者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和关怀,顺应了高考改革、备考的需要,又是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更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对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高考、实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愿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走越远,愿我们在高考备考的探索中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问题

一、课程改革实践的意义与成就

课程主要解决学校“教什么”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了许多国家高级领导和各界的关注,提高到了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

从2003年开始,全国各地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求真务实的积极姿态,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振奋和鼓舞的进展,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二、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观念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数量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在不少教师的思想观念里,单一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旧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扎根很深,已经形成很难扭转的巨大惯性。其学生观、教学观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已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地区和年级,还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新课程框架中,教学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完善的个性,并且教师在其中共生共长。

因此,只有更新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克服困难,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2.课程实施的不平衡问题

首先,义务教育原则上不分种族、信条、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以所有儿童为对象,实行“强迫的”“、免费的”教育。我们不能否定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现行的所谓“义务教育”实践水分太大。

其次,不同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城市学校的硬件好、师资强、信息灵,而偏远乡村学校设备差、师资弱、信息闭塞。课程实施存在着层次落差,从课程决策者与编制者的角度看,希望尽量把课程挨个变成一个“有效地控制过程”。但是,从课程实施的过程来看,改革又不可避免地与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有关。课程改革很难走进理想的平衡状态。

3.评价制度问题

建立适合新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是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尽管评价和考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在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将两者等同起来。要使新课改下的评价有所突破,就必须改变把名目繁多的考试几乎都集中在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评价上,并将过程性学习完全排斥在外的现象。

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取消中考和高考绝不可能,而课程改革又要从“两考”改革人手,延伸至学校对学生的各种考试和评价。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4.教师研究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教师即课程”。但要把这个口号化成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就需要改变教师被研究的状态。“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当今国际教育界新出现的一个热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教学研究”“、行动研究”等。而我国缺乏教师研究的积累,如何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面对种种观念的障碍和制度建设的缺失,假如缺乏强有力的跟进措施,那么,这次课程改革可能虎头蛇尾,而作为改革对象的应试教育可能愈演愈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

三、课程改革实践应如何推行下去

1.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其内核是观念文化。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心灵的成长与生命的提升。因此,构建课改背景下的观念文化体系,是把握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站在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才能驾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学校文化构建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课程改革的深层内核,有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文化,就有了适应课改的观念。

2.摒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就是把事物简单地划分为有或无、好或坏、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两种存在形式。在二元思维中,事物复杂关系往往会被抽象成两个极端,事物的发展性、过程性往往就会被忽视。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待课程改革,容易把课程改革简单理解为“革命”和“突变”。这样的心态是要不得的。同时,“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于课程改革文本的种种误读,以及对于课程改革实践的种种曲解,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危害无穷,需要断然抛弃。

3.提高教师的培训质量

对新一轮课改实验教师的培训,应努力改变原有对教师偏重教育教学原理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脱离教师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离,培训形式单一等倾向,树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确定发展性、主体性、实践性、研究性为培训基础原则,改变培训方式,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

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这是增强教育后劲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将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国悠久、丰富的教育文明,借鉴外国的经验,创造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这个任务出教育科研机构外,还应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教育科研应掀起一个适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高潮。

科研不仅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只要把握住科研的正确方向,用正常的心态来从事教育科研,对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助益。进而有助于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践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吴贤林.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林国跃.课程改革实践与困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4]程良焱.课程改革实践刍议[J].湖北教育,2006(3).

[5]张传文.农村教育问题的哲学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陕西省商南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观念难更新。个别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少数教师学习培训不够,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断章取义,他们在心理上与课程改革相背离,在行动上总以客观条件的不足来掩盖主观上的消极。

2 课堂教学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对交流、合作及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表扬过多,无效的小组学习,画蛇添足式的滥用多媒体等。

3 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把握在认识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及“双基”的差异,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突破是目前我们的困难和问题。

4 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有的甚至差距较大,从而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5 校本教研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多,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6 有疑虑,放不开。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新课程评价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总是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缩手缩脚,行动上等、靠、拖。

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出现困惑和问题是难免的,而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前,我们要注意思考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清晰地勾勒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这是一幅理想的蓝图,但它和现实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还远不具备,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目前是力所难及的。在这种情况下,立足现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顺应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吃透了课改精神,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求大求全,只求不断进步,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因为条件是逐步改善的,条件的改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条件的改善也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坐等万事俱备,就会丧失改革的时机和发展的机遇。

2 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是否定一切,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提倡新理念,实践新思想,但绝不矫枉过正,轻易丢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抹杀基础教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绝不是放松或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调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绝不因此否定传承、接受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但绝不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差异,但绝不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共同要求;强调赞赏、鼓励,但同时也不否认批评规劝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总之,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相互更迭,新旧教学方法的彼此消长,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的“度”,扬长避短,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

3 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教师最大的疑虑就是改革会不会影响质量。质量是改革的生命力,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质量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最终目标。不过这里所说的质量和我们教师所关注的质量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试想,整个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能上不去吗?单纯就教学而言,传统的中考、高考、质量检测中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即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孤立地分割开来的,而是融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目标之中,并通过它们来共同实现的。通过三维目标的教学不仅能实现传统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获取新信息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中考、高考、质量检测的逐步改革,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的教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如果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们抱着“任务观念”、“运动观念”,缺乏长远安排和整体意识,临时应对,等待观望,那么只会使改革走上歧路,那么质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三、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着“立足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使课程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学习培训。虽然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机制上的保障。但这些机构,职责是否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能,形成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合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反思,该调整的调整,该健全的健全,以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在学习培训方面,不能认为通过几次学习培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培训时必须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陸,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体中小学教师要把新课程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要灵活多样,如通过教育网站观看优秀光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等。总之,在这方面,学校要有学习培训计划,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能力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2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关键是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或“形式丰富多彩,思想陈旧落后”。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间可相互交流观摩、评课议课,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从中受到启发。县教研室要努力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引方向、发现典型、面上推广的作用。

3 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科任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移”即:重心下移,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要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既要“脑勤”,也要“手勤”,平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

4 切实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评价问题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它也是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的。在这方面要多调查、多研究,倾听基层声音,反馈各方意见,以便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2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05课程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数、设置、学分、学时、教师等有新的规定和调整,并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考试改革为切入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面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取得实效的关键点是找到抓手与突破口。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测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手段,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即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课程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以考试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所在。

(一)通过考试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考促学

以往的课程考试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多偏重于闭卷笔答,考试内容大都侧重理论知识,学生成绩的优劣判定主要依据于期末考试成绩。但是,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的限制,这种考试并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学以致用、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考试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机制的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杜绝“平时不积极,考前猛突击”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以考促改

由于考试方式的变化,考试评价的重点不再只是“一张卷子”,而是侧重评价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授课的方式与授课内容、学生学习的形式与重点随之也都会进行相应的变革,从而达到通过考试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不再是“念课本”、“满堂灌”,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多样的考试方式,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监督和评价学生的课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课下读书、撰写论文、创造作品、实物操作、现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等,达到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通过考试改革巩固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考促建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个高校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什么样的考试机制,相应的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就会形成一定模式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广大师生考试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行为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学校的教风和学风,进而形成一定的校风。考试改革引发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模式的变革、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关注与引导、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客观评价以及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钻研等,这些都会促进教师形成严谨、善导、爱生、奉献的教风,同时考试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关注、指导和高要求也必然会进一步巩固和促进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考试改革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教师处于考试改革的主导地位,是考试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对考试改革的认识水平、责任心直接关系到考试改革能否顺利实施。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所体现出的诸多弊端实际上是传统教育思想局限性在教学中的反映,因此要顺利开展考试改革,教师必须率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否则考试改革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结合实际,注重效能,切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考试方式,目的都是督促和检验学生的学习,反映、调整教师的教学活动,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切忌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科学的选择考试方法,认真组织每一次考试。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考试,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及时总结,有效改善,考试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要形成多元的考核评价主体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践行能力,单由任课教师来承担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形成包括任课教师、学校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学生所在院系、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和学生在内的多元考核评价主体。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设计考试方案、明确考核任务、安排考核程序、统计考核评价结果以及结果反馈等,学校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学生参与考试方案的具体实施、考核评价等。尤其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在考核评价机制中所应具有的双重地位,他们不但是考核评价的客体,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其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及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责任。让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中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巩固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考试改革涉及的层面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员工从上到下的全面配合,还需要在实施细节、经验交流、总结整改等多个层面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因此,考试改革要注意科学性和整体性,逐步实施,切忌一蹴而就。

总体而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上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我们要将这些成绩化为动力,继续努力探索符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考试体系,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机制改革,并以此作为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娟.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

[2]王志,朱玉东,梁秀梅.考试改革――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呼伦贝尔学院学院学报,2014,(22).

[3]麻雪峰.以考试改革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