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十篇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十篇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00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体育;单元设计;科学探讨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相比,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只给体育教育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像以往给予明确的具体教学内容。新形势下,为了保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制订科学且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来指导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优质的教学单元设计可以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供高质的行动纲领,使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忽视教学单元设计不仅仅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容易导致初中体育教学走上弯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已经成为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活动高效性的内外因素剖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沿袭之下,学生体育学习的外在相关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学校和家庭都以学分为主要参考指标,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于具体和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对体育锻炼则甚少关注,更有甚者采取了阻挠的方式干涉,使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大,觉得体育锻炼对应试教育的作用不大,只是将体育课作为休闲的场所,而没有构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2.内部环境因素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内部环境也制约了体育活动的进行,首先,从体育老师的配备来看,专业的体育老师匮乏,初中体育课堂缺乏专业的老师指点和课程设计,成为部分老师的代课环节,体育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培训机会,体育专业性培训和指导的缺失造成了初中体育的无视状态;其次,从学校的体育设施来看,由于学校资金对体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体育活动器材和设施呈现随意化状态,并没有伴随着体育课堂的合理化设计而采用,几乎空白的领域制约了学生体育项目的开展;最后,从体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学校作为培训机构,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有所保留,使生动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三、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1.不间断性原则

不间断性,强调的是在对初中体育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的扩展,必须是在现有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之上,且必须保证其是有效的,延续的。唯有如此,体育教学知识的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才能使得在日常教学中不会出现教学形式以及情景和内容的频繁改变,从而反映体育技术。

2.时效性原则

对教学时间的具体要求,是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标志。一些初中体育教师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本来适合在冬季开展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夏季,或反之。针对此点,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在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将安全健康放在单元教学设计的首位,然后遵循实效性原则要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宜季节充分考虑其中。

3.节约性原则

如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富民强,国家对教育投资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多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已日趋完善。然而在偏远地区,山区学校的体育器材还是不能与体育教学相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在设计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务必不能奢侈浪费,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成本,且不能随意的变更。节约性原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因为考虑的周密性而节约了组织教学的时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的基本策略

1.体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对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给予明确的建议,也没有详细的体育教学内容,这在无形之中赋予初中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从而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初中体育教师的自身优势。而体育单元教学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因此,新形势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以新课题理念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有选择有计划地使用教材,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双翼并举,从而使自己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2.应确立正确的体育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初中体育教师制订科学单元教学计划的第一步,而新课标提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初中体育课程的课时总目标,划分了五个不同学习领域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领域的目标,这种新型的目标体系是以往中学体育课程所没有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可以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水平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更加具体的细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以不用具体表述而用几句话进行总体概括,但要表达的意思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而制订,并且必须包括在其学习目标范围内,然后再确定要实现这些学习目标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3.注重体育课程疑难点的把握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对初学者进行设计启蒙教育,使其获得环境设计基础能力。该课程是引导学生由基础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关键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至关重要。国内外往往将同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初步课程上。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对建筑、城规、园林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开展较多,而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此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较少。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专业入门作用。但是设计初步课程开课历史短,该课程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教学内容上,借鉴了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类似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以传授式教学、引导设计为特点,即以大量反复的线描制图,表现技法练习,临摹、抄绘为主。线描制图包括墨线制图、字体练习等;表现技法包括钢笔画、水彩渲染等。在教学手段上,单向思维线性深入。在设计实践上,教师作为主体,引导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模仿性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熟练掌握设计技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技术训练,忽视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根本需求的背景下,西南科技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初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学模式的转变应以设计为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注重过程性教学,突出认知、训练和表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点不突出由于景观设计初步是新课程,还没有较好的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编写的景观设计初步教材,该课程教学只能借鉴《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相关教材。景观设计初步和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知识体系大体相同,但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教材过于强调设计初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景观设计初步教学内容太多。此外,景观设计初步部分章节内容又与其他课程重复,理论环节的讲授与实践环节的知识点不同步,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教学重点不突出。2.作业过重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注重让学生完成繁重的制图和表现作业,反复机械式训练占主体。3.模仿占主体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以临摹、抄绘范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通常采取对照范图临摹的方式。作业评价则以作业图面效果接近临摹对象的程度为标准,学生临得越像,作业图面效果越接近临摹对象,得分越高。如此一来,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临摹技能、技巧,而对学生缺乏设计思维训练。4.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僵化,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停滞,学生开动脑筋的机会较少。在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材所介绍的范例往往接近于实际工程,这对刚接触设计的学生而言,容易遏制他们的思路。教材实际上只是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和一般教学序列。学生应从大量的专业资料中汲取营养。大量的资料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浓厚的专业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西南科技大学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专业资料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建设,但还是供不应求。

二、具体改进措施的尝试

1.结合实地测绘调研,以认知和分析为教学起点

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实例能较好地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选择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建设较好的局部地段,如庭院、小型广场等,使学生初步建立对环境空间、比例尺度等的认知。该训练的特点在于:着重强调对环境空间的分析和认知而不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刻画。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关课程中已普遍应用这类做法。通过让学生对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局部景观的环境测绘,培养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认识场地文脉,对空间、环境要素、材质进行认知和测绘调研。

2.引入作为造型基础的构成知识

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压缩合并为一门立体构成课。而注重形式造型训练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因此,尝试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内容中引入平面构成知识,并且区别于纯艺术专业的构成训练,将构成训练和专业相结合;尝试将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布局结合,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与景观空间氛围营造结合,并导入立体构成的造型、空间塑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新形态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3.从模仿到创作的尝试

校园环境的认知和场地设计是实现景观设计初步教学从平面—空间—平面的引导式教学法。将前期空间认知与分析的对象加入功能限制和要求,在后续的小场地设计中进行改组与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等。

结语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94-02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体育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体育学习的动力,从而开展有意义的体育学习活动。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相比,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应该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但是,现在许多初中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体育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过于强调标准地掌握某一体育动作,而忽视了切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快乐。

一、巧设情境——快乐体育的“助力器”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了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环境。正是因为教学情境具有模拟性和现场性,所以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体育课是一门活动课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学习内容的特点,并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直线跑,立定三级跳,爬越障碍物”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快乐地学习,我把这三项体育活动设计成了一个游戏情境,组织学生在游戏中开展相关的体育技能训练。我把直线跑设计成“跑过小桥”,“立定三级跳”设计成“跳过小河”,“爬越障碍物”设计成“翻过小山”,这样一来,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有了游戏情境的依托,变得生动了、趣味了。课堂上,学生们都是按照“跑过小桥跳过小河翻过小山”这一游戏程序进行学习,并且,我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接力赛,这样,就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快乐地游戏着、激烈地比赛着、快乐地学习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单纯地引导学生对“直线跑,立定三级跳,爬越障碍物”进行枯燥地训练,学生一定觉得没有趣味,自然会在一段时间后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有了游戏情境的支撑,自然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实践证明,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竞赛情境、活动情境等都有利于趣味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合理运用。

二、有效提问——快乐体育的“引爆器”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在课堂上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提问,可以说有效提问是学生进行快乐体育的“引爆器”。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一)设计具有“广度”的提问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设计的一些课堂提问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导致课堂成了体育优等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其他学生则成了体育优等生学习的“配角”。这显然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违背。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其“广度”,要能够引领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学习体育。

例如,在教学篮球理论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篮球比赛的赛制,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在美国,nBa篮球赛和业余的篮球赛相比,有什么不同?nBa篮球赛,一共有多少支球队参赛?nBa职业篮球队的队员可以参加奥运会篮球赛吗?由于关注篮球明星姚明,所以初中生特别是男生也很关注这些问题,因此,在课堂上他们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来,并且进行思考。这一节课,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这样,学生就在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中愉快地掌握了篮球比赛的赛制。

(二)设计具有“深度”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前面已经提及,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提问的设计要注意“广度”。提问的“广度”就是设计的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提问越简单越好。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我们在考虑问题的“广度”以后,还要充分考虑问题的“深度”。所谓问题的“深度”就是指提问要能够引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思考,要能够引发学生乐于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层次地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形成体育学习的探究欲望,让体育学习的快乐永远弥漫在学生的心田中。

例如,教学“短跑”这一教学内容时,在第一个班级中我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短跑可以分为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比较简单,他们能够立刻回答出来,所以这个问题的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广度”。但是,这个问题是没有“深度”的。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提问的策略,给学生提问:“在短跑中,途中跑是很关键的,因为这个环节将直接影响短跑的成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途中跑?”由于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而引发的思考,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了快乐的体育学习探究,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提问的“广度”与“深度”。提问的“广度”与“深度”并不是相对独立的,有时候往往是相互统一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把握,合理运用,从而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快乐体育的“引爆器”。

三、激励评价——快乐体育的“催化剂”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的主要途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不断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激励评价是快乐体育的“催化剂”,能够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体育课中,教师特别要对体育学习后进生进行适时激励,挖掘这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闪光点,并进行放大,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障碍跑”这一内容时,课堂上,我先进行了相关的动作示范,然后组织学生对“障碍跑”进行相关训练,接着,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又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的障碍设置方法,并进行“障碍跑”练习。这样,就给学生的体育学习留下了很大的探究空间。课堂上,有的学生摇着呼啦圈钻山洞,有的学生则体验坐板凳过独木桥,可谓精彩纷呈。针对学生的创意我都及时进行评价。当然,有一些体育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则是模仿性地进行上一动作的重复,我也对他们进行激励评价,从而有效地调动每一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初中校园足球足球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2-02

初中足球教学课程和今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联系,与国家足球的总体发展与提高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是初中体育球类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在我国不断要求提升初中学生足球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初中足球教师的一线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一节优秀的足球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足球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提高足球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一节好的足球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指的是足球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与掌握足球的技术技能高低实施足球课堂教学设计。

1.校园足球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初中足球体育课堂设计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足球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一线课堂足球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足球兴趣来调动大多数学生对足球运动的主动参与性,发展团体协作能力。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足球爱好,关注足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与足球技术技能的个体差异,认真履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基本教学原则,使每个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足球课堂相关教学设计的对策

2.1足球教法的设计

传统古老的足球基本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学与学习需要,校园足球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一项、学生学一项的模式,要该变学生被动式接受方式为主动式学习方式,要让教师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主动探究,发挥新型网络的能力。足球教学过程技术技能呈现方式上,不光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而是可以利用网络教程,先让学生观看、学习、尝试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只要能让学生感悟体验提高足球的基本技术、技能,多渠道多管径同进都可行。足球教学应该在社会教学、网络教学、学校教学中共同发展。

2.2足球课堂目标的设计

校园足球的教学在足球竞技比赛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大部分一线体育教师的足球兴趣教学与足球竞技训练划上等号,加之足球教师自我足球素质过关,就形成校园足球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内容趋于单一,没有把足球的兴趣教学与今后的社会足球联系在一起,较少地考虑到今后社会足球人群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足球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缺少足球运动兴趣的引导,足球运动天赋就会被抹杀。在足球进校园、足球从娃娃抓起的今天,初中足球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范围可以更加宽泛,校园足球教学目标可以多元化,只要适合于学生足球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当然在目标确定之后,课堂就是要考虑如何让足球课堂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课堂教学的目标细化是必须让足球在课堂教学中有可操作性,并且对课堂教学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用之有效的,教学目标达成后特征是明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可以目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细化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教师行为,即教师教学过程怎么教、示范怎么做,二是学生行为,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学习、以什么样的方式练习,三是结果,即教师教学过程达到怎么要求、学生学习提升达到什么成果,也就是结果如何。结果就是一节足球教学学习的目标达成情况,即对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高教学质量就好,如果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达成结果不相符,则就要对教学目标重新讨论或者调整课堂教学的过程。只有在预先制定好教学目标,让教师带着教学目标去教学,让学生有目标的去达成,才能在一线足球教学过程中保证足球教学的成效。

2.3足球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足球教学进课堂的课堂的核心是一线足球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节足球课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及体现了一线足球教师教学的思想、教学的方法、策略和技术。足球教学的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表现的是一位足球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按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序热身―技术技能教学―身体素质提高练习―放松活动的流程表达出来,足球体育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贯通,这一设计又展现了足球课堂上教师如何组织学生按教学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实际操作,及能采用优秀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足球教学的效果,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改善存在问题的设计方案与过程。

2.4足球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无定法”是一线体育教师教学中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放手”,给一线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敞开了充足的自我发挥空间,校园足球教学也应如此。一线体育教师对足球教学的内容选择与教学实践不能仅限于教师用书中足球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足球场地、器材、装备以及所教学生的足球技术技能基础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设计,校园的足球运动场地与器材装备是上好足球课的基本条件,有场地则设计为有场地的教师教学与学生练习,没有场地则设计没有场地的足球课堂教学方法,足球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器材也决定足球课学生的练习强、密度与技术技能贯通。学生的自我情况包括学生所掌握的足球技术技能基础与学生对足球项目的兴趣爱好、对高级足球技术技能的渴望等,以足球运动的终极目标作为引子,既要考虑足球也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以健身为目的,又要做到为提高校园足球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注重校园足球在学校教学中的实效性、又与社会适应性相结合,这就考验我们一线足球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好足球在校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2.5信息化足球教学的课堂设计

信息化教学已经是当今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提青少年足球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在当今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普遍应用,网络信息教学方法是根据课堂足球教学的内容,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用电脑为学习载体,教师编写与设计出还原足球教学真实性的感官刺激,将校园足球的教学利用网络远教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制作成足球教学课件达到足球教学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文字、图片等让学生时时融入足球激情中,让学生在不分时间、地点的情况下学习足球技术技能。

2.6怎样撰写足球课堂评价

校园足球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是衡量一线教师在一节足球课堂教学成效的标准,体育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根据教学评价结果而调整的。不要忘记,在初中体育课堂足球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足球教学活动过程,只有较好的利用课堂评价,一线教师才可以能根据课堂的评价对后来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练习作相应的变通与调整。一线教师足球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看到学生已经学到了怎样的技术技能,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进步。所以,一线足球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进步的幅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变通的技能。

总而言之,在“校园足球”备受关注的今天,一线体育教师足球教学是保证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的定位也就此确立。在一线教师足球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自我足球技术技能与兴趣出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作为足球课堂教学的依据,不断地优化足球课堂教学。让校园足球将在夯实中前进,实现足球教学在课堂体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游大庆.优化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几点看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30).

[2]靳改香.优化初中体育教学的措施和手段[J].快乐阅读,2013(15).

[3]孙随平.探索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陕西教育,2012,(05).

[4]贾慧芳.浅究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5]冷雪联.试论中职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

[6]林尚宇.浅谈终身体育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2014,(1):30-31.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教师实践程度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C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一.初中教师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新局面

经过我们对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不难发现,与新课改理念实施最初的流于形式相比,城乡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整体上是比较好的,无论是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还是城镇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实践更加脚踏实地,并逐渐打破了“理论毕竟是理论,实践毕竟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初中教师能够将新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创了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1]。城乡初中教师无论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处理师生关系方面还是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都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确实将生本观念落实到教师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由关注知识与自身组织教学的便利性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容易接受性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科学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怎样设计才有助于自己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经调查发现,现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在设计时,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映,对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上,由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逐渐过渡到以“学”为主的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模式,也就是说,教师逐渐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于学生,学生已经逐渐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演变为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裁者。在师生关系上,更多的老师表示,自己愿意并希望能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再辱骂学生甚至是体罚学生,并给予差生更多的关怀。教师更加注重赞扬学生而非批评。在教学评价上,教师也逐渐注意到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上讨论的参与度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还有学生课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逐渐由单一的成绩为主转向多元化的评价。以上种种具体表现,都是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以生为本”观念的落实情况的反映。由此可见,生本观念不仅已经深入教师之心,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已经逐渐的落实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初中教师落实新课改理念的自觉性大大提高,由被动的接受者已逐渐转变为积极的践行者。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初期,大多数教师对于新课改保持着一种冷漠的态度,并表现出极度不适应的行为,因而教育改革初期,新课改理念的推行基本都是靠教育部门的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的,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制度也使得教师排斥新课改理念。但经过我们对城乡300位初中教师的问卷调查及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落实践行新课改理念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新课改的推行以由外部的强制力转变为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教师已经不再排斥新课改理念,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也就是说,从思想认识上,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与教师之间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只有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之中,基础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三)我们还发现,老师教龄不同,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也会有所不同。青年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远远好于老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情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凡是教龄在10年以内的都能够很好地把握新课改理念,并将之很好地落实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些教龄在10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期待新课程改革能够更深入,改革的更彻底。并希望自己能够紧跟教育改革的脚步,为教育事业增砖添瓦。教龄高于15年的特别是已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表示自己仍然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并且部分老教师反映,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否与自身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老师觉得与新课改相比自己仍然喜欢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环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由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培养的青年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将会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相信在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交流中,老教师也会逐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二、新课改理念落实过程中暴露的新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可谓是层出不穷。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及困境的分析,大多数研究将新课改推行受阻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新课改持冷漠态度[2]、教师压力加大[3]、农村地区新课改推行阻力重重[4]。特别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轨、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课改、教育功利化和以单一成绩为主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陷于理想和现实的困境中。我们的调查则发现了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问卷调查发现,基础教育改革虽已推行十多年,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新”及新教材的“新”内涵理解不到位,认识过于片面化。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新”就是新的教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创新;对于新教材的“新”则简单的理解为图片的丰富性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新课程理念的“新”主要体现在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及研究学习;改革课堂教学;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等方面[1],而不单单是新的教材,其实新课程理念的“新”关键在于教育教学思想的新颖科学,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教材资源的丰富性,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科间联系加强及教材与社会联系更紧密等方面,并且在编写教材时,更加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及新教材理解不到位,那么在用片面化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时,教学实践必然也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够完全准确的将新课改理念贯穿落实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

第二,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大。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分依赖于网络资源而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增加教师的惰性。经问卷分析可知,部分老师在备课时主要通过网络搜集资源,而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见解、图书馆资料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部分老师选择在网上下载一些别人已做好的课件直接加以利用或稍加修改后再加以利用。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在为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老师的惰性。并且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也不得到发展。

第三,非中考科目的课程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新课程下的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而在基础教育推行过程中,受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初中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课外活动课等课程形同虚设,虽然课表上安排的有这些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课往往都被划分为语文、数学等中考科目的自习课。经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升学更主要,学生在假期也可以自己参加各种活动。由此可见,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非中考科目形同虚设,只能增强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应试能力,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却得不到发展。体育课的缺失,也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爱运动的坏习惯。总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不强。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要掌握校本研究的理论方法,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新课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校本研究要求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5]。但目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仍然对什么是校本研究,怎样进行校本研究这些问题理解不清,有的甚至都没听过个“新名词”。也就是说,部分教师仍然没有在新课改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应该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可行性建议

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力度,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深度。让在职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同时,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理念到底“新”在哪里,使得在职教师从内心接受新课程改革,进而进一步将新课程理念深入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第二,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工作与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结合。提高中学教师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进而逐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弥补传统教案的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关注学习过程”[6],这与新课程理念的生本观念是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加大对一线教师的校本课程研究能力的培训,切实将教师从传统教育的“教书匠”培训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也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将新课程理念深入贯穿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获得陕西师范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刚要》(试行)2001版

[2]王中华《新课程改革遭遇教师冷漠态度的文化审视》[J](《教育探究》,2007年04期第16页)

[3]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2卷(2002年)第7期第53页)

[4]管金星的《浅谈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第240页)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6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利用“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具体的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受教育体验,提高了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广大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学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这既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要求,实现了对教育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从宏观方面看,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开设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时代,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开展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的理念,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从微观方面,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对新人才的评判标准之一,通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既迎合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稳步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促进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次,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纸面化学习”中走出来,掌握高效、良好的学习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模式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最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师、学生、教学客观条件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初中计算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影响通过教育信息化,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事先准备的教学计划,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并经过整理和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另外,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合理地为学生分配课堂任务,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教学软件,通过视频录制、操作演示、远程教学等方式直观地将计算机操作展现给学生,这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计算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总的来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方便教师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管理。

(三)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条件,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计算机课程的导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短片,学生通过视频能够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中。

(四)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在现代化计算机教学之中,学生已经成为受教育主体,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生间有了更为高效的教学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利用智能软件进行相互学习。例如,如今微课、慕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十分流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计算机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到自己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讨初中计算机教学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发展

(一)计算机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但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缺乏科学的教学指导,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以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学科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不同,其更加偏向于实践操作,不少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理论,但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往往相形见绌。初中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仅靠“纸面化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终身教育;网格化课程体系;气象继续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由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重申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终身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作为国家制订教育方针政策的主导思想,贯穿于继续教育工作之中。

一、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重大

(一)顺应终身教育的时代潮流

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然而,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等问题亟待解决,要求“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课程体系是“技能包”的核心,应能满足学习者在不同求学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特别是要满足学历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长期学习需求。因此,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补齐继续教育这个短板从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

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都是以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的几何级数更新为特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自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期盼已不可同日而语。学历教育只是迈入社会开创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学历后教育的需求已不是自学或接受一次性、临时性等碎片化、片段化的培训就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本身,希望在进入职场从事新的岗位工作或岗位发生变动时,能通过选择对应的专业化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充电,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因此,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应运而生: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通过包括培训在内的多n教育方式进行的以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具有教育时限的终身性、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等特点。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类型、结构、层次等实际形态复杂多样,因此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大学专业教育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现有培训与组织目标存在差距;终身教育理念在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体现尚不充分;等等。构建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的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任重道远。

(三)解决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难点

传统的课程论在通识教育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在学历后继续教育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尚不完善。由于行业知识技能更新快、教学更加注重业务实践、受教育对象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等原因,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理论应用于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时出现了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着眼于满足短期需求。课程内容滞后于业务发展,参训者的培训满意度下降。二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定集中反映在岗人员的岗位静态需求,新入职、转岗、晋升等人员的岗位动态需求被忽视。三是割裂地看待人才发展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专业继续教育需求。零散的、碎片化的课程仅实现继续教育对知识更新的作用,缺乏系统性,导致对人才素质提升、自我实现等作用的发挥远远不足。四是过于强调科学体系中各学科或领域的独立性,进而对科学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具有一定局限。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实施中出现与高等教育脱节、课程内容交叉等现象。因此,如何建立前瞻性、岗位全覆盖的、面向终身教育的、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成为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难题。

二、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由来

天气预报员位列气象行业五类专业技术人员之首。天气预报员约5000人,培训任务艰巨,意义最为重大。因此,气象部门首先从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入手,试图突破专业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难题。传统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最大的缺陷都是缺少整体性。系统科学理论启示我们,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的基本环节、基本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指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动态过程之中把握课程设计。针对“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三个层次的预报员队伍对应预报员岗位的初级岗、中级岗和高级岗,中国气象部门探索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新模式,初步搭建了面向终身教育的网格化预报员课程体系:以预报岗位能力素质为课程设计关键点,建立“气象预报业务发展――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天气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的反馈更新机制;根据天气预报职业群的共同知识和技能,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区分了从低到高、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教育课程作为初任岗位课程设计的基础,实现了学科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平滑延续。

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依据分层的原则,基于预报员所经历的“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的成长阶段,按照这种时间维度组织预报员职业生涯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体系,并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的课程,分阶段实施,同时设计新技术新方法类的针对性班型,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这种设计使得知识体系脱离了平面的特征,呈现层层递进式发展,有效避免了课程的重叠,符合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启示我们:可否将此设计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整个行业,搭建一个全覆盖、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三、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气象行业为例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师承效应、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等人才成长规律,“重理解轻记忆、重实践轻理论”等成人学习规律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身教育理念,以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论为指导,讲究可操作性,采用拼装灵活、更新便易的模块式设计而呈现出网格化的显著特点,于是,称之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以气象行业为例(见图1),该课程体系覆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管理等岗位,包含所有业务外延形成闭合圆环。每一个岗位在圆环中具有独立部分,以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初始场,按照职业发展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岗位层级,每个岗位层级主要包括上岗和岗位培训两个层次课程。每一个业务内部三级岗位课程衔接;同一级岗位内部课与课之间衔接,有效解决了课程重复建设的问题,满足了气象部门岗位晋升与转岗的需求。这种按照人才终身成长路径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将人才始终处于课程体系饼图中一个格点,满足人才成长的继续教育需求。该课程体系具有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征。

(一)网格化

遵循循序、连贯以及具有逻辑性的原则,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并实现了学历后气象专业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气象业务需求的衔接、与世界气象先进水平的衔接。分层级、分阶段、分职级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的设计是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也是构成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要素,体现出w格化特征。

课程体系的分层级设计。基层气象部门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具备一定宽度,因此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方法,涵盖主要综合业务的培训课程建设;地市级气象部门――省级气象部门――部级气象部门课程依据业务特点层层深入,表现在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

课程体系分阶段设计。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要满足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课程设计处理好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岗位特征和气象人员能力发展的关系。课程的分阶段设计表现在针对同一个人课程的升级,基础知识课程――岗位胜任课程――岗位轮训课程的不重复形成了阶段性、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职级设计。按照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岗位职级分类方法,从岗位发展序列来看,同一类别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经历从初级、中级、高级岗位阶段。管理人员岗位职级由低到高包括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三级――管理四级。针对初、中、高级岗位业务人员,为提高岗位适应力,进行岗位胜任和知识更新课程建设。针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全局、科学决策以及危机应对方面的课程建设,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强化履职能力的课程建设。

(二)时空性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时空性指的是个人成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展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路径,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

时间性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近期与远期需要,先行规划并适度超前。课程体系设计依据人成长的时间阶段,具有不同的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涵盖大学专业化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个节点是以一定职业标准及岗位胜任要求即岗位任职课程建设学习;第三个节点是依据本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对新技术新知识课程的提高学习;第四个节点是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研讨类课程学习。课程层层递进,解决气象工作者的知识老化、技术老化、能力老化问题,达到个人职业成长的最高阶段。解决个人从入职到职业成长的发展,保持适应气象发展形势的终身工作状态,促进长远气象人才效益的发挥。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空间性以时间性为依托。从学历教育来看,课程内容具有平面的特征,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有逻辑性。气象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习的不同的时间节点呈现出递进式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课程内容层层拔高。表现在分阶段实施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课程内容,并在掌握知识后进行新技术新方法课程内容的更新。时空性表现在某一时间节点,可以对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在某一阶段课程内容上,可以对下一阶段课程内容提前规划。

(三)全覆盖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响应国家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号召,树立全员培训的教育理念,针对气象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人员,以提高科技水平、业务能力、气象组织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分层分类的培训班型为依托,设计涵盖气象科技、气象业务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全覆盖具有4个特点:一是业务全覆盖。气象事业的业务方向分为预报、预测、观测、服务、管理等业务类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显示延伸脉络对气象所有业务全覆盖并在课程体系结构图上组成闭合圆环。二是机构全覆盖,由气象部门的管理特征所决定。部级、省级、地市级及县级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不同,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计全覆盖。三是岗位全覆盖。根据同一业务岗位职能及规范的不同,为满足岗位晋升的需要,针对初――中――高进行岗位课程的设置。四是人员全覆盖。解决培训机遇不均,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气象人才全员培训的问题。建立包括气象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综合业务类课程等涵盖气象系统全体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

四、结语

本研究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及其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并结合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课程设计理论,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出构建面向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具备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点,满足气象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学历后继续教育的需求。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范式,可为其他行业开展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3]吴遵民.关于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研究[J].中国终身教育,2004(1).

[4]杨萍,蒋磊,高学浩,李焕连.基于网格化课程设计的培训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6(12).

[5]杨萍,李焕连.终身教育理念及对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28-01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实践,区别于旧式教材,新改革之后的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体系以及知识难易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我国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所以,教材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教学方式的更新。“新课标”要求出初中数学老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将所学的教材进行改革,还需要在教学的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跟上时代的进步步伐,为初中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1新旧教材的特征

首先,传统教材因为其已经有了多年的使用实践,并在使用中经过了多年“教”与“学”的检验,所以其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严密性,且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强调对学生运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但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解决书本上的问题,对于实际问题学生任然无从下手,这就产生了“高分低能”的这一普遍现象,不仅如此,即便是几年前提出的“素质教育”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也只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其次,新教材借鉴了先进国家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点一般不强调抽象性的概念描述,而是多以建立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际数学问题的环境,强调学习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它适应了我们这个需要发展、创新的新时代的需要。新教材最大的特征是,提供了众多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及大量的可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体会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联系,逐渐达到“新课标”设立的目标。

2新教材的教法要体现新理念

新课程实施初期,大家都是新手,更别谈经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还是套用传统的教学法,那是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对于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单纯地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学习“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建议,思考教材的意图,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新课程的深刻含义,体现其教材意图。新教材中的“引入、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读一读”,都是体现新教材特征的闪亮点,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促进点,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形成的促进点,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些师生互动平台构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1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目标

例如:“水位的变化”,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统计的观念,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蚂蚁怎样走最近”,这一节教学设计要体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通过教学逐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教师不要轻看如“七巧板、掷硬币、简单的图案设计”等看似游戏的课,而要加以创新设计与用心组织,让“七巧板”课成为一堂玩具制作课、拼图设计课;让“掷硬币”课成为一堂数学实验课、数据统计分析课。让“图案设计”课成为一堂折纸剪纸课、图案设计课、数学对称知识的应用课。

2.2课堂教学首先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实验教材中常有“你发现出什么?”“你有什么看法?”等等,对此,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对话、沟通,更应促成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的另一个区别是,内容的引入常常是由创设情境开始的。情境的展开需要时间和空间,教学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反应、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

2.3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普遍,几乎所有学校在其教学课堂上都有配置相关的多媒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教学时,也常常采用安置在教室的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频繁使用,使得黑板的功能逐渐被人所忽视。诚然,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比传统的黑板教学要好上许多,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情境创设、情境演示以及信息传播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有一句话说,存在即合理。虽然黑板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但其所具有的实质作用是无法磨灭的,多媒体并不可能对黑板进行完全的替代。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要太过于依赖多媒体,要充分发挥黑板的作用。

3关于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仅仅只是皮毛,知识掌握能力和水平的有限容易使初中生在学习和掌握高难度知识时会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在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为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数学教学工作的难度。鉴于此,本文认为:我国义务教育提倡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要求来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知识灌输进学生的脑内。新改革之后的教材也同样应该遵循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教育政策,在知识传授中采用同样的因材施教方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开发,以期获得更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教材以及课程的改革并不是国家教育部门的即兴之作,而是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试点学校信息反馈等多项工作,并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得以下发的一项政策。事实上,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所实行的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我国政府为了打造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要中国走向世界,面对未来所实施的一项重要决议。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四古.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问题[J].华章(教学探索),2008(1):13.

[2]李道明,李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08(6):6-7.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9

 

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将初等教育列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其历史非常短暂。教育部师范司[2003]4号文件《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对高中起点三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五大模块设置构想,即公共必修课模块、职业基础必修课模块、职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小学教育实践模块等。我省正式将三年制初等教育列入高等教育体系也只有五年时间,高职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为落后,至2009年4月才出台赣教师函[2009]09号文件《江西省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指导性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的课程设置也分为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教师教育课、选修课、实践课等。从课程模块设置的分类来看,两者均显不足,教育部师范司的课程模块设置除第二、三、五模块的课程指向、目标相对清晰外,其他两大模块指向、目标仍不明确。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课程模块指向目标也未明晰化,仅据此难以认定各课程在服务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地位。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三个基本支点:一是社会的需求,二是学科的体系,三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初等教育的课程从社会需求来看,立足点重在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农村小学教师;从学科体系来看,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新课改需求的情感、知识与能力的课程体系;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要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的课程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进行课程改革,我们还必须明确课程改革是一个继承和创新并存的过程。英国有一位课程专家谈到课程的进度问题时认为:课程改革的量只要超过30%,这次改革就是理念再新再好,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教师有巨大的惯性。因此,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注意继承性,即继承原中师及师专一些合理的课程。课程建设是不是科学的,还要看它是否有符合时代急需的创新内容。为此,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在继承的基础上,应根据几十年的小学课程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及新课改的基本思想来进行创新设计,充分体现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

 

王力邦教授认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其大脑中所处的位置状况及相互联系,从而决定了学习者个人所特有的智力和能力。……‘不同的课程设置’影响最大。因为,即使是同类学校、同种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亦有差异。”【1】那么,农村初等教育专业应构建什么样的结构模块呢?

 

农村初等教育的教师需要合格的职业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普通知识、务实的教学技能和适用的教研能力。根据这一特点,三年制农村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按功能性标准分类,可设置为五大模块,即“五位”:品修课(职业品德课)、专修课(专业知识课)、普修课(普通知识课)、技修课(教学技能课)、研修课(教研能力课)。这五大模块(即“五位”)的课程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师资(即“一体”)服务,这就是本文所讲的“五位一体”的课程新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板块:品修课

 

即职业品德课,主要开设论语、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农村教育现状、职业规划等课程。课程指向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法律观、世界观、人生观、学生观、职业观、未来观等。本模块的职业品德知识犹如教师的“头脑”,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引“正确的方向”。

 

品修课只有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使个体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品修课授课要以讲述理论为辅,以案例分析(用古今中外和生活中出现的鲜活事例印证)为主;课程考核以卷面考查为辅,以实践(通过个体实践来反思)验证为主。

 

第二板块:专修课

 

即专业知识课。农村初等教育培养的是文理兼通的农村复合型师资,即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数学等两课程的教学,其专业课程的开设可分三大类:一是文科类课程,主要开设汉语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基础写作等课程;二是理科类课程,主要开设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初等数论等课程;三是教育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案例教学、教师口语等课程。其课程指向目标主要是培养农村师资够用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扎实的语、数学科专业知识,能解决小学语文、数学所涉及的知识点,能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数学教学。

 

适用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熟练、完整、系统、扎实地掌握语文、数学两课程的知识。只有掌握适用的专业学科知识,才能很好驾驭教材、处理教材,才能完整准确、生动有效地传播知识,才能时刻面对和清晰解决小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疑惑,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小学生的思维。因此,这些课程是从事小学语文、数学两课程教学的内核课,其课程授课以讲透为原则,考核以考试为主。本模块的专业知识犹如教师的“心脏”,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血液”。

 

第三板块:普修课

 

即普通知识课,主要开设民间文学、形式逻辑、美学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中外文明史、中外历史常识、中外地理常识、中外影视作品赏析、竞赛组织与设计、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人口资源环境、地球与空间科学、现代科技、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教师法、大学物理、大学化学、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交际心理学、社交礼仪、小学语文奥林匹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卫生与保健等课程。笔者甚至主张将《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主要的综合普修课教材。其课程指向目标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基础学力,拓展其知识广度,促使其掌握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让其成为“杂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权,同时适应其个性发展。广博的普通知识犹如教师的“丹田之气”,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2】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不在精深,而在广博。“宽口径,大学科”已成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季羡林在《我的读书经历》第七节中谈读书治学时明确指出:“要求知识面广,大概没有人反对。因为,不管你探究的范围多么窄狭,多么专门,只有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你的眼光才能放远,你的研究才能深入。”教师广博的知识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心智,丰富他们的情感,活跃他们的思维,能满足小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也利于为师者从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普选课以选修为主,可规定最少选修20门课程,其课程考核以考查为主。

 

第四板块:技修课

 

即教学技能课,主要开设普通话、形体律动与舞蹈、视唱、歌曲演唱、合唱与指挥、器乐演奏、板报设计、手工制作、美术字、简笔画、剪纸、书法、小发明小制作、集体游戏、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其课程指向目标主要是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音体美技能、语言技能、运用多媒体技能、教具制作与使用等等。

 

当今为数不少的农村小学教师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他们的教学观念、方法存在问题之外,以上各技能的欠缺或不成熟更是主要因素。良好的教学技能既能激发人的学习情趣和动机,也能高效引导其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技修课要强调实用性、艺术性、示范性,考核时采用等级考试形式进行。良好的教学技能犹如教师的“灵巧双手”,是能“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美的产品”的。

 

第五板块:研修课

 

即教研能力课,主要开设教育科研、教学艺术管理与实践、研究型学习、社会调查与实践、考试命题设计、教育实习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隐性课程,灵活性较大,重在个体钻研,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课程指向目标主要是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者,强调反思、探究、注重实践智慧的追寻,促使其具备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3】农村教师也不例外。新课标的执行本身就需要农村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职业选择时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独立地进行创造,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本质写照。

 

这类课程前五门主要考核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以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为主要考核形式。教育实习作为独特的研修课,重在考核学生经过实习体验来研究整合所学的一切知识、技能等,撰写实习报告,摸索并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素养。

 

以上五大课程板块,即“五位”,犹如人的头脑、心脏、丹田、双手、双脚,缺一不可;“一体”即好似一个健全的人体。其课时分配:品修课占5%,专修课占40%,普修课占27%,技修课占20%,研修课占8%。

 

一个好的课程结构必须要有灵活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配应。“五位一体”的课程重点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简洁地说:品修课注重实践评价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个体反思与他人考核相结合;专修课注重知识测试;普修课侧重知识检查;技修课注重过程演示与实际效果相结合,要重视动态性评价;研修课注重成果自我汇报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若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研修课达到一定的水准,可申请减免几门普修课科目中的考查。“五位一体”的课程设置还必须重视教材建设,针对原有教材一些合理的内容可沿用,陈旧的知识点要更替,新的研究成果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要充实,新的课程教材要加以开发。

 

“五位一体”的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让人明白了初等教育课程的课型,清楚了各课型在培养农村小学师资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教者清清楚楚,学者明明白白,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做到有的放矢。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篇10

一、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概况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同职业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支持那些具备相关法定条件的学校,同时也是为了给广大求职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从2004年9月开始,所有第四核心技能阶段学生就读学校必须开设职业相关课程在英国成为一种法律规定。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从直接工作经验中学习的机会,例如:通过实习、兼职或校企活动进行相关科目职业内容的学习。二是为学生提供扩充知识以及了解工作和企业的机会,例如:开设职业课程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三是通过发展企业和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来实现为了职业而学习的目的,例如:进行企业实践或是模拟面试活动等。[2]

(一)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种类及课程内容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以工作为导向,开设多种多样的资格证书课程,其内容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包含有丰富的行业知识,是一种在英国深受学习者喜爱的资格证书课程。1.证书种类BteC初级课程是一种内容详细、针对性强的资格证书课程类型,它针对市场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资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动物保健、鱼类饲养、花卉栽培、马匹护理、园艺、应用科学、商业学、运动学、零售、酒店、旅游观光、物流、建筑,电子学、制造工程、操作维护、艺术设计、表演艺术、传媒以及it工程等课程。[3]这些课程基本上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学习者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2.课程内容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既包括同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与其相联系的行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入职而进行的特备学习,而行业知识则有助于学习者工作以后的继续发展。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的内容一般都包括:行业经验、商业组织、行业信息等基本课程内容,属于行业知识范畴。为了更好的应对职业准备,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又依据具体的证书类型而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例如BteC农业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除基本的行业内容之外,还设置有栖息地的构建与维护、机械原理、农作物生产、牧草修剪以及动物饲料生产、农业多样化和动物养殖等专业内容。而BteC制造工程初级学历教育证书的课程则相应设置有工程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测量与控制、计算机辅助基础、电子学原理等专业内容。[4]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度高,有助于学习者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面对职业要求,从而助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二)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技能目标及达成方式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设置有详细的课程技能目标,为了达到相应的技能目标,学生必须参与到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下面就其课程技能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行分析:

1.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技能目标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从知识技能、实用技能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具体提出了以下九个技能目标:(1)在企业中确认、发展以及使用专业技能(2)从实践中获得直接或是间接的知识经验(3)理解商业观念,应对商业挑战(4)通过工作经验(全职或是兼职工作的经验)来扩展对工作的理解(5)对商业运作模式、职业角色、职业环境以及在工作地的权利与职责进行学习(6)完成与工作内容相关的任务或活动(7)培养全面意识,促进国家以及地方的多样化发展(8)将能力、特性和成就同职业意向联系起来,让学习者基于全面理解而做出职业抉择(9)获得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的技能。

2.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技能目标达成方式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强调学习者的实践,要求学习者能够从工作练习中获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知识经验。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学习也要求学习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商业理念,通过工作经验来扩展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对其在工作中具有的权利以及应该履行的职责进行学习,同时也要了解商业运作模式、职业角色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等。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学习者参与以下技能活动来实现:

(1)社会实践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多是根据所学课程而进行参与对应的实践活动。首先学习者可以自己创办微型企业,在创办的企业中通过承担各种职业角色来获得体验。学习者可以承担设计和售卖相应产品的任务,邀请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对其产品设计以及质量进行评价,最后将所得利润用于慈善活动或进一步的社会实践之中。其次学习者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锻炼自我,如可以学习开据发票、模拟从地方供应商那里订购物品、进行动物饲养记录或是相关法律文件(护照或行动表格)的填写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公司的管理或各种行业服务以及企业的顾客需求,在模拟操作中获得行业经验。此外在当地商业组织创办的工作机构中,学习者可以提升自己的进取心以及发展自己的可用性技能,获得相关的行业知识以及进行相应的行业安全训练。学习者也可以参观当地的展销会或是营销商的商品展,获取相关行业的信息与知识。最后,学习者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自我制作一个由其实践机构开据证明的文件夹,利用文件夹对其体验工作进行记录和说明。在从实践中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完成有关的技能目标。

(2)技能指导学习者同他们的导师、指导教师以及个人顾问一起讨论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和技能,并且由这些人员对学习者进行实习安置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在获得正式工作之前,学习者必须参加由个人顾问和当地商业者组织的模拟面试,面试主要是为了获得求职经验,而学习者将在面试中反映他们的各项职业技能。同时,学习者可以参与当地的培训团体或培训机构的培训,在这些技能培训中,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培训机构获取用人单位需要的特定课程的训练。

(3)商务挑战学习者可以对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方企业的数目以及交易活动,最后再将调查工作的数据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相应的数据模型。学习者也可以对课程单元里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知识调查,并向同伴通报其调查的结果。同时,学习者通过网站对当地一些公司在欧洲的总公司进行调查访问,还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一些非商业的组织,如英国的行业组织或交易网站等。学习者可以为地方产业的商品设计广告,也可以为地方产业公司设计宣传海报等。这些商务调查或商务活动都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实践的目的,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观念应对商业挑战。

(4)合作学习学习者达成技能目标的方式多种多样,合作学习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学习模式多为任务解决模式,即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或是操作要求。而在具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对农业机械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需要对其在各种环境中的安全使用进行讨论。其次学习者可以参与跟随学习,即在正式工作之前,学习者跟随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实习,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技能锻炼。此外,也可以参加同所学知识有关的兼职工作,利用兼职机会来扩展对工作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之余,还必须以书面或是口头形式的形式向指导教师以及班级同学报告其对工作的认识。除以上几种主要的技能目标达成方式之外,实地考察、社团学习、参观访问等活动也被用于BteC课程教学之中。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技能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同学习者可以依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调试,找出最适合课程内容的技能目标达成方式。

二、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特点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指向就业,是一种基于工作经验的学历教育证书类型,在英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学习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5]在这里,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学习者主动参与解决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动手实践等多个环节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练习,以经验学习与任务解决的方式使自己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对其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帮助。例如在实地考察旅行中,学习者应对当地的动植物情况进行主动调查,依据调查得到的动植物分布数据和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流动模型,同时也应针对调查以及动物保护计划进行商业广告的设计。

(二)实践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职业课程知识内容,而且要参与实习实践,从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练习机会中获得经验掌握知识,而且工作实习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在自主创办的微型手工企业中,学习者可以承担管理者或职员的角色,获得相关的经验知识。而在模拟办公室以及财务管理中,学习者可以学习到记录表以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填写,同时也能获取财务核算与规划方面的知识。而在模拟面试中,通过指导教师和地方企业招聘职能部门的人员的面试,学习者可以掌握面试技巧,掌握相应职业的具体要求,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展示自我技能,获得从业机会。

(三)实用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而实用,是针对学习者今后的求职与就业而设计的一种职业课程。首先,从资格证书的课程设置上来讲,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划分细化,课程设有动物保健、鱼类饲养、花卉栽培、马匹护理等资格证书课程,这些课程大都实用而具体,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次,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出发点来看,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以职业为导向,所以它必须考虑学习者今后将要求职公司的特点,让学习者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实践活动,积累与职业相联系的实用性工作经验,从而使其具有可雇用性,在以后的求职以及就职中获得优胜。此外,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也讲究对学习者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自我管理和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人际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以及解决问题、数字信息运用、设计和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不仅着眼于眼前,更有助于以后职业前景的规划,体现出全面发展以及终生学习的要求。[6]

(四)广泛性

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涉及面广,社会参与度高,技能训练形式多样化,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首先是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学习者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同职业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经验,提升其职业课程知识。例如在适用性工作室中获得安全知识,在地方技能培训中心学习特定课程,如营销简报的设计,活动企划以及海报宣传等,课程任务形式多种多样,收效明显。其次是社会参与度。在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教学中,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紧密联系,企业为学习者提供实践机会并且提供部门人员协助学校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也在职业趋势以及职业要求方面提供帮助。再次,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形式多样,通过参观访问、社团实习、辩论、商务模拟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训练。

三、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启示

英国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是一种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它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实践对职业的指导作用,使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培养其职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对学习者跨入职业之后的职业发展与提升都有着帮助。结合BteC初级学历教育证书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强调学生在职业课程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构建其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过程。由于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所以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以及融会贯通。因此,在日常的职业课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是支架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促进其职业技能的形成。

(二)增加职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职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多的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职业相关知识和获得职业操作技能。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职业课程应以职业为导向,在促进学生就职的前提下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上都获得发展。现在都在强调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职业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针对于职业,同时也要为学生以后在职业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进步提供可能。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备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轻松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职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