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证券市场调研十篇证券市场调研十篇

证券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08

证券市场调研篇1

信息的出现是随机和连续的,投资者不断地根据新的信息来修正各自的预期,导致证券价格也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信息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影响证券价格取决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如果信息能以不带任何偏见的方式及时地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那么该市场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市场有效意味着证券市场能够价格为指针引导资本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最终实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因此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回顾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法玛(Fa-ma)提出了市场有效性假说,其核心思想是:在有效市场上,价格能完全、及时地反映所有可能影响其变动的信息,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价格随机波动恰好体现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按照其到达市场的时间和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历史信息,即股票过去的价格、收益率和成交量等;二是公开信息,即当前所有公布于众的信息,如公司盈利及财务状况、股利分配方案和购并事件等;三是内幕信息,即为内幕人士所知悉,尚未公开而且可能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与上述信息的三个层次相对应,有效性也可以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类型:1.弱式有效:若证券现在的价格已完全反映了过去的价格、成交量等历史信息,则意味着市场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也就是说,在弱式有效市场上,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过去的交易数据而获取超额收益。2.半强式有效:若证券现在的价格已完全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如财务报告、盈利预测等,则意味着市场已经达到了半强式有效;换言之,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上,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公开信息而取得超额收益。3.强式有效:若证券现在的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能影响其价格的信息,特别是内幕信息,则意味着市场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的有效———强式有效。在强式有效市场中,就连掌握内幕信息的内幕人士也不可能因此而获得超额收益。

二、关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争论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学者们普遍认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但对是否达到弱式有效则存在较大争议。1993年,吴世农采用自相关分析检验上海股市的股价及股价指数时间序列,得出上海股市不具备弱式效率的结论。稍后,他又对深沪两市的20种股票的日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日收益率时间序列不存在显著系统变动趋势。宋颂兴(1995)对29种股票的周收益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股价具有随机游走特征,因而认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股市已经达到弱式有效。杨朝军(1997)、李凯(2000)等人用序列相关和游程检验等方法对深沪两市的研究结果亦得出同样结论。这些研究似乎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已逐步发展为弱式有效市场。但持相反观点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主要表现在:

1.技术分析。如果市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那么投资者无法通过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技术分析在我国受到大多数投资者的青睐,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了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可行性。赵宏(1997)运用神经网络的非线形映射,选用RSi,KDJ,Dma等常用技术指标作为系统状态指标,推出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深市进行了买入时机预测,收到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2.博弈分析。机构大户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的坐庄行为在我国可以说是“阳光下的罪恶”,近年来虽有“中科系”、“银广厦”等大案要案被查处,但证券监管的力度仍然不够。刘星(2001)通过博弈分析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在监管乏力条件下的有效性,认为在上市公司年报公布后,股价见利好反而下跌,见利空反而上涨,主要是机构大户利用其资金和信息优势,操纵股价,诱使广大中小散户跟进,从中牟取暴利所致。在信息不对称和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机构大户哄抬股价,操纵市场,是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并且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庄家行为有其深刻的内在根源。

三、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原因分析

1.股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市场是筹集长期资金的市场,也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但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份转让来实现,在资金流动和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是由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三部分构成,其中超过2/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都不能通过二级市场流通,因此很难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的大股东持有的股权几乎是不流通的,这就限制了通过股权转让对资本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流通股所占比重过低,造成证券交易市场股价偏高,流通股比重小的股票价格明显高于流通股比重大的股票价格,也就是说,小盘股股价普遍高于大盘股股价。即使大盘股的经营业绩比小盘股好得多,庄家往往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选择流通股数量较少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来进行炒作。因为庄家没有巨额资金,炒不动流通股数量巨大的大盘股,就只能炒作小盘股,加上中小投资者对价值投资毫无兴趣,只是热衷于与庄共舞,追涨杀跌,这样庄家通过操纵二级市场就能牟取暴利。

2.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如果市场充分有效,那么市场参与者能够利用一切可能获取的信息来预测股价,从而确定股票当前的价格是否合理。市场应该向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每一位投资者都能得到同样的信息。信息披露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市场效率的高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应当遵循真实、及时、充分的原则。然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失真、延迟和不充分的状况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对广大投资者造成了误导。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披露失真。不少公司在上市前为了最大限度地圈钱,不惜违反规定过度包装,夸大经营业绩和盈利预测,有的上市公司粉饰报表隐瞒亏损虚增盈利,还有的上市公司收买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传媒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暗地里操纵股价涨跌。虚假的信息披露直接导致市场对未来股价趋势预测的偏差,影响了当前股价的合理性,阻碍了市场有效性的实现。

2)、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的及时性是影响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信息及时披露有利于投资者迅速调整决策,减少信息延误造成的投资风险。但事实上很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尤其是对临时重大事件的披露,往往都是股价异常波动了很长时间之后,才在有关方面的压力下出面澄清,内幕交易已经既成事实,使不明真相的中小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的提高。

3)、信息披露不充分。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股价是对信息的反映,所有可能影响股价变动的信息全都应该披露。但我国股市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普遍不充分,有的上市公司对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得较少,并且准确程度比较低,对盈利预测过分乐观,预测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有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披露不全面,投资者难以通过公开信息对整个公司的营运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更难以据此预测投资风险和收益。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无法平等地获取一切影响股价的信息,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阻碍了市场有效性的提高与实现。

3.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并且又受到资金、时间、精力、能力、技巧等多方面的限制,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加工信息可能获得的收益也许还不足以弥补收集信息付出的成本,因此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通常而言都是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无论从信息的获取还是对信息作出适当反应上,总是相对滞后并深受其害。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佳,投资者对基本分析失去信心,宁愿跟风炒作短线,投资行为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证券价格脱离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导致证券价格扭曲,投机气氛过浓,证券市场效率低下。

四、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对策建议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企业的产权制度决定的,所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企业制度创新上着手,主要是落实有限责任,进一步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和法人化。为了充分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充分、准确、实事求是地披露相关信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结构。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证券监管的力度。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加快市场的法制建设,使参与者的行为能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建立和完善,建立起透明、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更好地为资本市场服务。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还应当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加大证券监管的力度。我国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政出多门,缺乏宏观协调,监管乏力,市场效率亟待提高。市场上过度投机、操纵市场、内幕交易、散布虚假信息等情况严重,因此必须加强证券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证券市场调研篇2

大多数国家减免证券交易税的行为与早期传统理论不太相符。tobin(1984)的研究认为,管理者会为了迎合短期投资者对公司股票进行大量投资的需求,而做出较为短视的、对公司长期发展并没有好处的经营决策。因此,通过增加交易费用抑制短期投资行为,可以使管理者把目光集中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上。⑥Stiglitz (1989)认为交易费用可以抑制金融市场中噪音交易者⑦的短期投机交易行为,减少过度投机,降低市场的波动性。⑧但是随着金融交易理论的衍生和发展,特别是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结果改变了各国政府对于证券交易税的看法。从成交量来看,Campbell&Froot(1994)对20个国家的证券交易税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和案例研究,发现一旦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税构成)上升,投资者会选择各种方式避免在本国投资股票,导致本国股票市场的成交量大幅下降,这一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交易费用的变动和证券市场的成交量成反比关系。从波动性来看,早期的实证研究主要支持增加交易费用(Lindgern&westlund,1990),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受到后来学者们的广泛质疑。Umlauf(1993)利用事件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美国和瑞典的证券市场,并最终证明交易费用的变动与市场的波动性呈正相关关系。①此后在芬兰和中国台湾地区市场,其他一些学者利用Umlauf的方法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Swan&westerholm,2004;Chou&wang,2006),他们也都提出了减免证券交易税的政策建议。也许是基于上述实证检验的结果,各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减免证券交易税。主要考虑一方面是希望以此提高市场的参与度,让国内外投资者更愿意在本国证券市场投资;另一方面也是相信交易费用的降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不会造成本国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市场波动。

二、股票交易印花税变动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自1992年开始对a股市场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以来,共调整过8次税率(见表2)。如此频繁的股票交易印花税变动对我国证券市场到底影响几何,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史东贤、蒋贤锋(2003)从市场波动性、噪音波动性、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和券商佣金收入等方面分析了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可以使市场波动性和噪音波动性同时下降。②姚涛、杨欣颜(2008)运用回归分析和GaRCH模型,对2007年5月30日和2008年4月24日两次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股市波动性在股票交易印花税上调后短期内有显著增加,长期有所减弱,而在股票交易印花税下调后变化不太显著。③许赫宁(2007)从法律角度对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的合法性、征收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且随意性较高,对股票市场的长期发展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都没有好处。④吴昱等(2013)利用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的股票交易高频数据,实证研究了期间两次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对我国股票市场的交易量、买卖价差、价格波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可以增加股票的交易量、降低买卖价差,同时可以抑制股票价格的波动,提高股票价格的有效性。其中,Xi为每个时间区间内的收益率,n为计算周期内的交易天数。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上述结果显示:第一,无论上调还是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在短期内都会引起股市波动,但是2007年5月30日股票交易印花税上调后引起的波动更大;第二,从中长期波动趋势来看,2008年4月和9月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后,上证综指的年化波动率呈下降趋势,而2007年5月股票交易印花税上调后,上证综指的年化波动率一直处于高位,且不断上升。这两个结论与前人的研究有些不同之处,但主要发现是相似的,即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会造成证券市场大幅波动,从保持市场稳定的角度不支持政府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

三、结论

证券市场调研篇3

【关键词】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监管模式

我国证券公司兴起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晚,我国证券公司兴起于20世纪末。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但与国外的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形式和监管模式仍落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由此,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证券公司要与时俱进进行业务转型,并且要对其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的证券公司规模各不相同,其所在的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业务转型时,要因地制宜进行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研究,依照不同规模和地域采取不同的转型方式和监管模式,由此,本文作出如下论述:

一、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一)大规模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国外很多国家的各个行业都选定了我国为其出口国,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迅速,使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其业务范围不仅在国内市场,也在国际市场。由此,大规模证券公司其战略布局,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角度,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取得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提高国际的影响力。我国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有近三百人,国外的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有近千人,其国外的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占六成以上,而我国分析师人才则很少。且我国的证券公司把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到对历史数据的研究,而对当前国际合作的市场趋势的研究领域没有任何投入。由此,我国大规模的证券公司要进行业务转型,使其业务形式适应高速发展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更好促进我国经济能力得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二)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策略

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相对于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在业务转型方面难度较大,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所处地域多以一些二三线城市为主,目前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的业务能力大多可以满足当地的业务需求。我国中小规模的业务形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其原有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基础设施与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由此,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应依据当地的市场的特点,确定市场中的某一领域为其重点的研究领域,使其成为我国中小规模证券公司针对这一领域的业务模式和业务能力的水平具有领先水平,从而使其在当地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我国部分的证券公司在研究市场差异化方面,针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点对战略部署和体系进行了科学化的调整。其将研究的重点内容转向了大型金融的16个核心领域。这种研究方式是针对市场差异化研究体系的创新,突显了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的新型的研究方向。我国的另一些证券公司针对市场的特定领域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竞争优势。例如我国的日信证券研究所在内蒙古的上市的相关公司,做了这类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调研。其创建新型的研究小组和组织专业性的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所处的优势的地理位置,利用调研信息进行特色的区域研究,为客户提供更有高识别度的政策和利于客户发展的上市条件。华宝证券是我国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中利用差异性市场调研模式的成功的另一个成功案例。华宝证券利用其所在的地域有国内重点钢铁企业即宝钢集团的优势,针对其特定的钢铁行业以及与其有关的行业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创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业务模式,使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代表,并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由此可见,中小型规模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针对市场差异化的研究,利用自身所在区域的优势和创建的特色业务的领先水平,探索出适合证券公司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监管模式的策略

(一)提高证监会的监管能力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进行转型,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其业务量不断增加,由此,证监会审批的业务量也会同时增加,使其无法将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使用,无法保证证券公司的业务转型安全的进行。因此,要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使不合理的审批项目自行废除,但是依据证券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关审批程序的取缔和废止,不是对企业的发展不予管理,而是使证监会的职权进行转移,加强证监会的监管能力。证监会应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管理,规范证券公司的报告的形式和相关信息上报时间,对不法行为进行适宜的处罚。并且明确证券公司的相关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的时间和披露的渠道,使投资者可以很快知晓投资企业的运营情况。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监会在摆脱繁杂的审批事项的过程,可以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的执法上。使我国证券市场得到更加安全的发展。

(二)建立一元化的监管模式

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管体制,市场的规范性不足。这样就加重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压力,政府部门既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要对证券市场进行引导和培育。要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其含义并不是将其监管范围扩大,对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以及证券行业中的各个环节的监管,这样扩大监管范围的监管策略会使监管这一方与市场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将超过正常的联系范围,会造成监管部门被证券市场的风险牵连,甚至会转嫁于证券监管部门之上。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要将监管部门与证券市场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将证券市场的风险隔离到市场上,使其不会蔓延造成监管部门和政府相互为难的局面。将市场风险的隔离的监管方式,既不会使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弱化,也会使监管的效果的到提升。我国现行多元化的管理制度,即是政府中多个部门进行全方位管理,但是多部门进行管理,会造成权责不分的管理危机。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必须只有一个核心,建立一元化的监管模式。国家证券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证券行业的法律法规,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统一的保护和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且有秩序的发展。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要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密切的联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运行制度的一元化的监管模式,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伴随着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趋势,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证券公司更好的规避各种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应根据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并其要提高证券公司相关人士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上市公司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公布,并且对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披露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定。针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的格式要根据国际需求进行合理规范,使其内容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等。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查询机构,让投资者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上市公司具体的信息和经营状况,利于投资者正确分析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从而减小投资者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者的收益。建立良好健全的证券系统的查询机构,可以拉近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证券监管体系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信任度。这样健全的监管制度,使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受到合理的监管,使证券公司的以安全的发展。

三、结论

我国证券公司进行合理科学的转型,其本源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市场出现了改变。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变化,市场结构发生改变,促进了我国证券公司进行转型。我国大规模证券公司和中小规模证券公司其业务改变方式不同,但大致方向是针对业务本源的改变,业务量的突增等领域。改变业务类型和业务的处理方式,提高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从而实现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意义。证券公司业务转型伴随着监管模式的改变,监管模式要以适应新型的业务形式为主,对证券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一元化的监管模式,科学合理健全的监管模式是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前提。本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证券公司的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提供相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敏.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模式建议[J].债券,2014,(02).

证券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融资融券稳定性流动性定价效率

国外文献主要是研究融资融券中的卖空交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而对融资融券的买空交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很少,且研究对象多以美国股票市场为主,对其他国家股票市场和全球股票市场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逐渐同时结合融资买空交易和融券卖空交易两种情况来展开研究,且研究对象集中在我国台湾、香港股票市场,而对于融资融券对大陆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较少,这与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推出较晚有关。最后,关于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其影响是正还是负,是大还是小,仍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现有文献研究卖空交易是否对股市稳定性产生影响主要是从卖空交易与股市波动、卖空交易与股市收益偏度以及卖空交易与市场崩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融资融券对股市稳定性的影响

(一)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

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的关系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卖空交易会影响股票市场的稳定,加剧市场波动。Conrad(1994)构建了一个“信息公开”与“信息不公开”的卖空交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与股价下跌呈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对价格下跌的影响更大。HenryandmcKenzie(2006)、Chang.etal(2007)以1992年-2003年香港股票市场的日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允许卖空交易导致个股波动性增加。

第二种观点认为卖空交易不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反而对股票市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CharoenrookandDaouk(2005)对全球111个股票市场1969年12月-2002年12月的数据的研究、Bris.etal(2007)对全球46个股票市场1990-2001年的周数据的研究以及陈淼鑫和郑振龙(2008b)对全球37个股票市场的研究,都认为放开卖空限制不会加大市场的波动性,CharoenrookandDaouk(2005)和Bris.etal(2007)还发现卖空交易可以显著降低市场的波动性。Bai,Chang,andwang(2006)建立了一个完全理性预期均衡模型,考察了卖空约束对股价和市场效率的影响,发现卖空约束下股价波动性增加。廖士光和杨朝军(2005a)、王旻和吴淑琨和廖士光(2008)分别以1998年8月至2004年2月我国台湾股票市场的月度卖空数据和2000年1月4日-2006年7月31日的台湾市场的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前者认为卖空机制可以对市场波动起到平抑作用,后者认为卖空交易对波动性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廖士光和杨朝军(2005b)、Caietal(2007)、陈淼鑫和郑振龙(2008a)以香港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事件研究法、GaRCH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都发现卖空机制的存在并不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反而会使证券市场波动率有所降低。徐海涛(2005)选取29个国家证券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数收益率作为整体市场收益的衡量标准,对卖空限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一个市场如果对卖空限制的越严格,其市场收益的波动率也就越高,就是说卖空限制实际上加大了市场的波动程度。

第三种观点认为卖空交易与证券市场波动性关系不大或者卖空交易对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方向不明确。King等(1993)的实验结果表明,卖空机制没有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卖空机制对价格泡沫的产生没有显著的影响。KrausandRubin(2003)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阐述卖空交易限制放松下对股价收益波动性的影响,结果认为股价波动性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这取决于模型的信息参数和经济外生变量的设定。BattalioandSchultz(2006)用高频数据研究纳斯达克交易所1999-2000年出现的网络股泡沫,没有发现限制卖空对网络股票的价格或者网络股泡沫有任何影响。王旻、廖士光、吴淑琨(2008)利用台湾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数据,从市场流动性与波动性角度研究融资融券交易对整个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融资买空与融券卖空交易并未显著影响整个市场的波动性水平。唐艳(2012)利用VaR模型、协整分析及脉冲响应等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试点运行以来的交易情况做实证检验,发现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都与股市波动协整,且融券卖空对指数波动的影响要大于融资交易,同时实证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的整体贡献很小,股市波动更多源于外在因素及自身的惯性影响。

(二)融资融券与收益偏度

miller(1977)、DiamondandVerrecchia(1987)、HongandStein(2003)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到相似的研究结论:卖空约束下股价收益更加负偏。Briseta1.(2007)实证结果表明放松卖空约束与市场收益负偏增加相关,但负收益率极端值的分布频数却不会增加。Reed(2003)、Changeta1.(2007)都以美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前者认为当未公开信息公开时受到卖空约束的股票的价格调整幅度更大,而后者发现当卖空约束放松时,股票收益率呈现更少的偏度。陈淼鑫和郑振龙(2008b)以1990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37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个市场层面探讨了卖空机制对股指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经验结果显示放开卖空限制将导致股指收益率向负向偏离。但CharoenrookandDaouk(2005)的经验结果却表明卖空限制对市场收益的偏度并无显著影响。

(三)卖空交易与市场崩溃概率

卖空交易与市场崩溃的关系同样也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卖空约束加大市场崩溃风险,而放开卖空约束可以降低市场崩溃的概率。ScheinkmanandXiong(2003)、HongandStein(2003)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一致的结论,都认为限制卖空或存在卖空约束,市场崩溃概率会增加。陈淼鑫和郑振龙(2008b)选取37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个市场层面探讨了卖空机制对市场崩溃概率的影响。经验结果显示,放开卖空限制可以降低市场崩溃的概率。第二种观点认为允许卖空或放开卖空约束会加大市场崩溃风险。ofekandRichardson(2003)以美国1998年1月-2000年12月400只网络股为研究对象,发现放松卖空限制导致大量新投资这进场卖空,最后导致股票泡沫破灭。Haruvyandnoussair(2006)研究放松卖空限制跟股票泡沫和市场崩溃的关系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允许卖空后,股票供应量增加,市场上的现金增加,会导致泡沫,增加市场崩溃风险。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允许卖空或卖空约束对股票市场崩溃风险没有影响。CharoenrookandDaouk(2005)对全球111个股票市场以及Bris等(2007)对全球46个股票市场的研究都表明卖空限制或允许卖空交易对市场崩溃的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二、融资融券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

现有文献就融资融券对股市流动性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CharoenrookandDaouk(2003)采用全球111个国家1969年12月-2002年12月的数据,使用面板回归分析和事件研究法检验了卖空交易约束对市场总体流动性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附有较为严厉卖空约束条件的新兴市场国家中,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要明显低于没有卖空约束条件的发达国家市场。廖士光、杨朝军(2005b)以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香港股票市场的月卖空数据与普通股指数月内标准差为研究对象,发现对于整个股票市场而言,卖空机制推出后,市场流动性先减弱后增强,但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证实市场流动性的增强并非是由卖空交易引发的,认为卖空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取决于市场中卖空交易者的类型、操控策略及卖空信息的公开程度。而同样是以香港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Gaoeta1.(2006)发现放松卖空约束减少了交易成本,有助于流动性的提高。骆玉鼎、廖士光(2007)分析保证金率不同的各阶段湾证券市场买空交易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发现卖空交易与市场流动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且买空交易是市场流动性的Granger原因,融资买空交易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谷文林、孔祥忠(2010)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从股市流动性角度研究融资融券业务产生的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业务短期并未对股票市场资本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顾海峰、孙赞赞(2013)以沪深股市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的经验数据为样本,通过oLS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融资融券与沪深股市流动性和流动性的长期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融资融券与沪深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的长期关系因股市行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

三、融资融券对股市定价效率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分别从股价针对新信息调整幅度以及调整速度两个角度出发,发展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论证卖空交易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

miller(1977)认为当投资者观点不一致(也称为异质信念),即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预期不一致时,受卖空约束的股票的价格会被高估,被高估的程度随投资者观点的分散程度增大而增大。Duffieeta1.(2002)构建了异质信念下的动态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当允许卖空但卖空存在股票借贷成本时,资产价格被高估的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完全禁止证券信用交易的情况。Scheinkmanandwei(2003)认为过度自信造成了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在卖空交易禁止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股价高估。Jiang(2005)建立了投资者过度自信和卖空约束下的股票市场模型,认为在均衡水平上,由于卖空约束下股价高估和低估的非对称性,因此平均来说,股价存在高估。之后很多国外学者以美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卖空约束、异质信念、卖空约束和异质信念共同作用下的股价高估效应,结论大都支持股价高估假说。汪宜霞、张辉(2009)以我国2001~2007年的ipo公司为样本,研究在严格卖空限制下,意见分歧程度的大小是否影响ipo溢价。结果表明,分析师对上市首日价格预测的离散程度越大,上市首日换手率越高,ipo溢价程度越高;分析师预测的乐观极限越高,ipo溢价程度越高。

DiamondandVerrecchia(1987)对miller(1977)的假定提出质疑,并建立了卖空约束下的理性预期模型,认为资产价格对于未公开信息特别是未公开利空消息的调整速度变慢。HongandStein(2003)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卖空交易约束虽然不会导致股价高估,却明显降低了市场的信息效率。很多学者以美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也得到相似的结论。李宜洋、赵威(2006)通过对香港市场股价涨跌、波动幅度和成交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融券卖空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完善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廖士光(2011)利用沪深证券市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确定与调整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融资交易有助于提升标的证券的市场价格,融资融券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国内的一些学者还研究过融资融券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如李军农和陈彦斌(2004)通过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卖空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取消卖空约束,能大幅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海涛.限制卖空对证券市场收益偏度和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3).

[2]廖士光,杨朝军(2005a).卖空交易机制对股价的影响——来自台湾股市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5(10).

[3]廖士光,杨朝军(2005b).卖空交易机制、波动性和流动性——一个基于香港股市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5(12):6-14.

[4]李宜洋,赵威.关于建立融券卖空机制对股市影响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2).

[5]骆玉鼎,廖士光.融资卖空交易流动性效应研究——台湾证券市场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05):118-132.

[6]陈淼鑫,郑振龙(2008a).推出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波动率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8(02).

[7]陈淼鑫,郑振龙(2008b).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基于全球市场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12):73-81.

[8]王旻,廖士光,吴淑琨.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冲击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研究,2008(10).

[9]汪宜霞,张辉.卖空限制、意见分歧与ipo溢价[J].管理学报,2009(09).

[10]蔡笑.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1]谷文林,孔祥忠.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资本流动性的短期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10(7):50-52.

[12]廖士光.融资融券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研究——基于标的证券确定与调整的视角[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01).

[13]杨德勇,吴琼.融资融券对上海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流动性和波动性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14]唐艳.我国股市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的VaR模型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09):17-20.

[15]顾海峰,孙赞赞.融资融券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22-30.

证券市场调研篇5

何咏祥

湖北经济学院会计系湖北武汉430061

本人XX年3月在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实习工作至今,通过实习对中国证券资讯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以及在入世之后中国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趋向等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所以说?と?凳谐焦娣叮?猿械w判幸翟鹑蔚闹と?恃缎幸道此翟接欣??nbsp;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在证券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中,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侧面。在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形成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与早期市场高投机特征相对应,早期证券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成份较为复杂、鱼龙混杂,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屡见不鲜,证券咨询行业的这一状况对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这一状况直到97年主管部门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之后才有所好转,至98年《证券咨询业务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行业管理才真正有例可循,有章可依,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步入正轨。也正是这一阶段、在市场投资理念渐趋理性回归的背景下,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在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及研究内涵不断扩大中进入发展壮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XX年正在进行的证券法的修改工作中一些相关证券咨询行业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讨论范围之中,证券咨询业务的范围也将大大的扩大,相关的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也将可能由地下转到桌面上来。证券咨询行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的机遇.在行业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上更加规范的完善市场。

行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批真正独立的专业咨询公司的出现。与券商研究机构不同,其独立性不仅仅表现为功能配置上的独立性,也体现为其经营上的独立性。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异,这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券商研究机构由于事实上的依附关系,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券商客户咨询服务,二是为券商自营服务,三是为券商形象宣传及业务创新服务,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一、二级市场,也包括券商自身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等内容。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成果一般仅限于内部共享,且以专题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而对于专业资讯公司而言,由于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其信息产品及咨询服务,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决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研究工作是有更强的功利性,服务的对象性,要求其信息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由于证券资讯市场仍处发育阶段,受市场容量及无序竞争影响,目前该类专业公司受收入来源限制,与券商研究机构相较而言,在研究投入方面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的背景下,证券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成本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证券资讯业的脊梁。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能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在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延续产品、后续产品和可替代产品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投放市场,形成多套产品立体交叉竞争。唯有如此,才能从市场混战中走出来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资讯咨询化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2、加强和国内做证券行情交易系统的厂商比如说乾隆高科,通达信等的技术上的合作,以行情交易系统和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建立全新的基于证券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e)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integration)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的统一证券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资讯信息模块与证券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保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营销策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成功的保证。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产品品牌的树立,在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们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们的员工、感觉我们的产品、感觉我们的服务,确实让他们从中受益。

4、加强公司内部团队精神的建设,形成创业的集体凝聚力,形成企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步发展的激励模式。有计划的引入股权认购期权奖励的企业激励模式为团队精神的营造服务。甚至可以试探企业实现mbo来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绝对控制权。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团队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对组织的最大贡献率,它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它强调一种实战技巧,强调一个组织如何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力,通过协调和规划,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

5、拓宽融资渠道,改变过去的靠自我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模式。在国内主板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门槛提高、二板市场推出遥遥无期、美国纳斯达克不复往日威风的情况下,选择在香港上创业板进而发展向主板市场转变是最好的ipo融资方式。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从乾隆高科在香港创业板上不错的融资业绩就可以看出。此外还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扩充公司股本结构的方式来发展自己。qfii之后外资购并的放开之后资讯领域肯定的将是其感兴趣的产业之一。博弈选择将是引导资讯厂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6、在融资问题解决的前提下,扩展业务范围,以官方的巨潮资讯为发展发展,有计划的涉足传统的资讯传媒领域比如说将有声无影语音股评业务扩展到有声有色的财经电视节目。将投资研究中心的传真版本的股评作成传统的纸质传媒的形式,待政策放开后作到全国公开发行,比如说象巨潮资讯旗下的《新财富》。将投资咨询业务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扩大为私募基金形式,同时发展自己的自营业务。总之,在融资问题解决的背景下,提升自我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低成本的购并或股权置换重组整合出已财经证券信息为主,多元媒体构建起来的全新的证券信息传播体系。形成财经数据库,手机短信业务,电视财经节目,纸质财经媒体,财经网站建设等几个现金流。

证券资讯行业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一个年轻的行业在短短的不到XX年的过程中已经显示了起朝阳产业的一种趋势,在证券市场继续向前发展和理性化的同时,资讯信息的重要性和价值化回归的投资策略必将更加的受到各种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的认同。证券财经资讯行业的未来发展将随着证券市场的完善而更加的蓬勃发展而展示出美好的前景的一面。也需要我们更加的努力的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证券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证券证券市场宏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3-01

一、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经济学家在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何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强度表现等问题上产生了较严重的分歧。一些人认为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另一些人认为证券市场在风险分散和流动性提供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他们认为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利于储蓄率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其实,面对这些研究的分歧,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表现。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大潮中,股价上涨的1996-2001年,宏观经济增速却下跌;而从2001年开始的股市下跌,对应的是宏观经济逐渐增高的增长率。我国股指与宏观经济的对应现状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大体、适当地反映出宏观经济的运行。相关资料显示,我们可通过上证综合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加以实证分析。原始数据资料选取的是2011年的上证综指与国内生产总值,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中国股指还不能充分显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还不能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证券业创造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证券业增加值是证券中介机构为证券交易活动及密切相关的金融活动提供服务和进行投资所创造的价值。从证券业增加值构成看,证券交易印花税占增加值的比重最高,其次是营业盈余。

二、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证券交易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证券交易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上涨至最高点。

中国经济先是快速增长,越过高峰后,以小幅缓收为基调。经济周期是根本,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高涨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证券价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证券交易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三、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策略

1.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证券市场的自身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应是: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维护、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康发展。树立证券市场全面发展观科学定位是中国股票市场要充分发挥融资、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三大功能。

2.兼顾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等各个方面的利益。

确保证券市场中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的承受程度相统一。要让市场平稳而有序地发展,不搞不切实际的高速扩容,也不盲目地与成熟市场接轨。搞好市场的基础建设,切实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只有这样,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才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

3.相关部门要保证证券市场各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和效益兼顾的良性发展和平衡和谐的形态。从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监管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上体现出协调发展。

具体应做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规范、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股票与债券、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全面地规划出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发展的措施,以发展促规范,以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发展来推动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提高素质。

4.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证券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证券市场要走上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当前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证券市场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把控制证券市场发展规模、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使证券市场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证券市场建设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作为其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迅速而坚决地从以“官”为本的股市发展方针向以“民”为本的股市发展方针转变;应该并坚决地从以“圈钱”者的利益为本向以“投资者”的利益为本的股市发展方针转变;应该并坚决地从掠夺式发展股市向保护性地可持续地发展股市的方针转变。只有通过监管,通过法制来规范市场行为,才能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燕媛,潘琰.中国投资者的网上报告需求调查[J].福州大学学报,2006(4).

[2]李远鹏.经济周期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背离之谜[J].经济研究,2009(3).

证券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证券法;法学研究;发展趋势

0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转型+转轨的特点,这种特点深刻影响着以资本市场法律为研究对象的证券法学研究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前进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政治、文化、经济等现实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的证券法学的研究出现了经济转型时期所特有的纠结特征。因此我国需要从整体上对转型时期我国证券法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认真研究寻找我国商法与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所存在的更为直接的内在关系,证券法学研究应及时把握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还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法治建设增添动力。[1]

1我国证券法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

法学研究的对象是法律。由于我国在体系前研究范式下的法学研究同立法活动存在内在的关联互动性,将立法的进程看作法学研究标志性的阶段性并不是仅仅为了主观上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其在客观上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虽然我国证券法学领域的研究存在其特殊性,但是其发展的基本过程也会遵循这样的轨迹。我国证券法学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3年至1998年,因为我国有关证券的研究与公司的法律制度存在内容的相互交叠、界限不明的状态,导致证券法学在那个时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只是附庸在公司法上的研究,证券法学还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第二个阶段是从1999年至2005年,证券法学的研究理论基本上摆脱了对公司法的依赖,学科分界逐渐清晰,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学科并且最终在2005年促成了公司法与证券法之间立法矛盾问题的解决[2].第三个阶段是从2005年至今,我国证券法学研究逐渐兴盛繁荣,主要表现为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法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证券法学界参与的法治实践不断增加等等。

2转型时期我国证券法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我国证券法学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在立法结构的建立、学术理论的研究、司法实践等多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证券法学部门。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就出版了近百部的证券法学研究专着,不仅如此,我国研究人员每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证券法学论文更是近百余篇。证券法学的研究大有异军突起的态势,成为了一门能与公司法学比肩的重要的法学研究课程。虽然我国证券法学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对我国二十余年来在证券法学上的研究成果以及证券法学术界的活动分析来看,我们会发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从广度、深度的两个方向进行拓展,我国的证券法学的研究又遇到了新的困局,证券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表面之下却是隐忧重重。我国证券法学研究没有足够市场实践的成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现法治现代化路径存在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大局为核心进行,目的是为了保障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法学研究也只是紧紧跟随我国法治建设的步调,没有进行突破和创新。法学研究的这种附属性特点,导致法学理论研究落后于法治实践、而法治实践又落后于经济发展实践,最后导致法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别更加明显,甚至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不符、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不符的怪异现象[3].可以说,法学研究足够缺乏市场实践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实现法治现代化给证券法学研究带来的最大挑战。

3我国证券法学究研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已经从转型+转轨的市场发展模式逐步向成熟市场迈进,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法治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从法律上得到一步的回应,证券法学的研究更加强调对市场实践的理论研究以及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的比较研究,而体系性的研究思维、自主型的研究进路将成为未来我国证券法学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3.1体系性的研究思维

体系化作为一种研究思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用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并用整体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体系思维在法律研究领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为了协调法律规范、维持法律秩序的统一性,立法者和司法者都应该自觉贯彻实施体系思维,从整体法律秩序出发来思考法律的建构和法律的适用,尽力避免违反法律体系的情形发生。就证券法学研究而言,体系性的研究思维对于提升我国证券法学研究的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3.2自主型的研究进路

自主型法治进路,是指以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国实际问题为基本研究目标,立足于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自主型法治体系。由于法学研究本质上是受特定社会条件和环境约束的社会实践,因此,法学领域的研究同样需要从模仿型研究进路转型为自主型研究进路。

4结束语

新世纪的中国证券法学研究,正处于市场理念不断深化、法律的构成要素日益复杂的背景中。我国未来证券法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要向研究内容的扩展、研究对象的多层次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我国证券法学研究一定要抓住机遇,内外兼修,在开放中谋发展,在变革中求完善,期待一个厚积薄发的转型,一个继往开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甦,陈洁.证券法的功效分析与重构思路[J].环球法律评论.2012(05)

证券市场调研篇8

   我国券商国际业务能力分析国内券商开展国际业务从目前水平看仍属初级阶段,从海外机构设置看,一是在海外设立机构的证券公司只占证券公司的极小部分。二是在海外设立的机构数量少。三是布点地域窄,目前主要集中于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对于海外上市股票承销业务以及发债融资业务,由于国内券商缺乏分销网络、缺少经验、缺乏人才以及实力不济,大都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券商尚缺乏开展国际业务的整体规划,所开展的国际业务主要是资金的单项交流、项目融资和企业的海外上市等,业务开展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和探索性阶段。从券商的国际业务部看,数量在萎缩,从业人员在减少,新增盈利点明显匮乏。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业务目前的主营业务是B股,而B股市场长期低迷。国内券商国际业务的长足发展必须依赖国内业务的充分发展和我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国内券商开拓国际业务的真正优势在国内,即充分依托国内资源,在现有的项目上开拓新的金融品种,迅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业务增长点。国内券商的海外业务要以国内客户为中心,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发展到哪里,券商的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只有我国出现一大批重量级的世界性企业,国内券商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券商。

   经过连续数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券商的研究工作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证券研究对证券公司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证券研究部门日益成为券商的战略性部门。未来券商的几乎所有业务领域都必须有强大的研究力量的介入才能顺利开展,研究品牌在开展业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崛起的券商,往往是证券研究力量较强的券商,即能够通过研究力量对业务部门的渗透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券商。但与国外券商相比,国内券商的研究质量、研究水平相距甚远。国外大券商从拓展业务的初期对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的调研,以及其后的产品设计、业务创新,无不以强大的研究实力做后盾,可以说研究能力无论在开展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都已成为第一竞争力。

   从加强产品创新与业务创新看,目前我国券商的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争取客户的关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中外合资合作证券公司我国券商可以开展新业务,诸如为境内客户的外币资产做投资顾问,结合为境外客户境内投资,进行全方位的资产管理,或是加强对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最新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设计开发注重实务性的金融新品等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创立自己的特色服务。国外券商开展国际业务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全面出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低效率的,券商应当宏观判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项业务的进入成本和投资回报,相应调整向不同业务领域的投入,力求达到最佳的业务构成,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

   外资进军我国证券市场模式综观国外大券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些显着特点:

   (1)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国外券商首先在本国金融中心确立地位,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战略性收购建立起强大的服务能力,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然后以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2)拓展国际业务,研究先行。上述各大券商成功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都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并以某个领域独具一格的研究特色而知名。美林证券在全美证券公司研究力量的排名中位居首位;投资研究则是高盛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来自证券分析师、经济学家、战略家的意见赋予了公司巨大的销售力;摩根斯坦利同样具有独立和优秀的研究力量。券商的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券商的专业水准。这些券商在开拓国外业务之前,广泛收集有关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与产业前景等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派遣相关专家前往当地进行调查研究。

   (3)创新贯穿始终。各大券商在拓展国际业务时,无论在初期还是后期,无论是开展业务的方式、策略,还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都渗透着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而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质量,扩大了服务客户群体,也就往往导致国际业务范围的扩大与程度的加深。

   (4)从开展国际业务的方式看,收购兼并起着主要作用。开展国际业务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国内开展国际业务,另一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随着金融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各大券商认识到,公司不但应具有强大的跨国服务能力,同时也必须在全球各地直接设立分支公司,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综观国外大券商设立分支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设立分支机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行购并。

   (5)拓展国际业务服从全球战略。券商在拓展国际业务时,首先制定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全球发展战略。以公司的长远利益为目标,以业务拓展为导向,加强对国外资源的购并整合。各大券商拓展国际业务并非单单为了扩大规模,其每一次扩张、每一次购并都服务与服从于其全球发展战略。而公司的各业务机构和各业务层次也都服从于该战略,相互配合与协调,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6)在拓展国际业务的同时,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国外大券商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经营风格,重点发展特色业务。这些老牌的投资银行尽管大力进行国内外的兼并活动,以便扩大经营范围,增强服务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使主要业务更加突出,重点业务领域仍然十分明确。

   (7)在扩展国际业务时密切注意防范风险。券商业务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加速成为“金融百货公司”的过程,业务的多元化导致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有利于券商风险的分散。但是,经营的国际化与业务的多元化本身也导致新的风险。

   根据外资拓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故外资进入我国证券行业可能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与大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券商进行技术性合作,广泛收集我国的宏观经济、市场状况与产业前景等方面的资料,并派遣相关专家参与合作研究,对我国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情况,制定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与中小券商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物色目标进行战略性收购。外资券商设立分支机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进行购并,但目前由于我国政策上有所限制,故国外大券商在正式开放前,先物色目标进行前期合作,一旦机会成熟,即加强控股,进行兼并收购。

   外资进入带来的发展契机外资进入后虽然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同样给国内证券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外资的加入必将导致证券服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资源重新优化配置,这就为国内证券公司拓展业务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国内证券公司进行兼并、重组的机会大大增加。外资进入后,国内券商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经济实力差、风险管理能力弱的证券公司将可能被淘汰,证券业重新洗牌,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经过新一轮兼并、重组之后,无论在规模、专业化经营或是风险管理能力上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对它们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加入到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国内券商和境外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国内券商和境外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加,通过与境外金融机构联手组建中外合作基金、境外金融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将有助于加强国内券商的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后者更好地借鉴和掌握国际金融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和风险管理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的总体业务经营水平;提供国内证券公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增强国内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外资进入为国内券商进入国际证券市场提供了契机。根据对等互利原则,我国证券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证券市场也将对中国证券机构开放。将根据对等互利原则,我国证券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外国证券市场也将对中国证券机构开放。对我国而言,证券业的市场规则、金融品种、公司运作、信息披露、股权结构等逐步将要依照国际市场的惯例和规则进行,这有利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证券业将向着市场化、规范化和多功能化的国际证券发展大趋势挺进。可以预见,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股票需求的迅速提高,预托凭证业务得以进一步拓展,这就为国内证券经纪业务提供了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同时,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筹资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宽,证券境外发行业务也越来越多,也为国内券商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证券市场调研篇9

[关键词]证券;税收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3-0175-03

[作者简介]吴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经系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财税管理;(广东深圳518055)

吴江,浦发银行南昌分行经济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管理;(江西南昌330008)

朱彬,农行江西省分行营业部干部,东北财经大学在职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与金融管理。

(江西南昌330008)

一、我国证券税收制度现状

证券的流转主要包括交易、持有、转让、转移四个环节,依各环节可设置不同的税种:在交易环节可设置证券交易税,在持有环节可设置证券所得税,在转让环节可设置资本利得税,在转移环节可设置遗产和赠与税。这些税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形成证券税收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主要有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品种,在交易、持有、转让三个环节设置了税种对其予以征税。

(一)交易环节的印花税

1.我国现行证券交易印花税名为凭证税,其实际效用与证券交易税一致。1990年6月28日,深圳市政府参照香港证券市场的做法,制定了《关于对股权转让和个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税的暂行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凡在深圳市内书立股权转让凭证(包括上市股票和企业内部的股票买卖、继承、赠与、分割时书立的书据)的单位和个人从当年7月1日起均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缴纳6‰的印花税。1990年11月30日,深圳市又规定对股票购买方也征收6‰印花税。1991年6月1日,根据当时市场情况,深圳市的印花税减半征收。同年10月,上海市也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1997年5月,国务院为了抑制投机,适当调节市场供求,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上调为5‰。1998年6月,国务院又将股票印花税税率下调为4‰。2001年11月16日,财政部决定即日起,将证券(股票)交易(包括a股和b股股权转让)印花税税率降为2‰。可见,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仅对二级市场上的a、B股交易双方分别课征,印花税率几经调整,最新的税率为0.2%。

2.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国家股和法人股等的交易,场外交易,以及一级市场上企业发行股票,对于出让者和投资者,双方都不需缴纳印花税。

(二)持有环节的所得税

在证券的持有环节,会产生股息、红利、利息等投资所得,依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分别设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对企业投资者所获得的股利并入利润总额课征企业所得税,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方,不退还已缴纳税款;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方,投资方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税率则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如外商投资企业或内资企业)和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而不同;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2.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对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由派发股利的公司按股息、红利金额的20%代扣代缴;对个人取得的公司所送红股,由派送红股的公司按红股面值的20%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所发的股息、红利,享受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个人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按照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由发行企业代扣代缴。

3.对于投资于国债、金融债券的利息所得,开放式基金分配收入,非流通股的国有股、法人股的股利,免征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三)转让环节的所得税

在证券的转让环节,会产生资本利得,依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分别设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对企业投资者买卖股票、封闭式投资基金差价收入,申购和赎回开放式投资基金的差价收入,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2.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对个人投资者买卖股票、封闭式投资基金、开放式投资基金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我国现行证券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证券税制在筹集财政资金、控制交易成本、促进股票市场平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证券税收的完整体系和内在功能来看,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一)未形成完整的证券税收体系

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的征税主要是采取一般税种向资本市场领域简单延伸的方法,在交易环节延伸使用印花税,在持有环节延伸使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转让环节延伸使用企业所得税,在转移环节尚未设置税收制度。这种证券税收制度,未充分考虑证券税收的特点,未形成统一、规范、完整的税收政策,具有临时应付、零星分散的特性。

(二)调控“真空”和重复征税并存

1.存在较大的调控“真空”。对债券、投资基金交易、一级市场的股票发行、二级市场上的个人证券交易差价收入、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场外交易,均未有税收约束,形成较大的调控“真空”,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

2.存在较严重的重复课税问题。对于股票投资所得,同时适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由此产生大量重复征税。按照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对个人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课征20%的个人所得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所发的股息、红利,享受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这实质上是对企业税后利润再次征税,特别是对没有支付现金的红股征税,不但因该税款由上市公司代缴并承担,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且影响了再投资的积极性。

(三)资源配置功能不完善

证券税收制度可以通过依证券种类设置差异税率,以引导资金流向,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目前我国在交易环节的印花税对股票交易征税,对债券交易免税;在持有环节的所得税对股息、红利、企业债券利息征税,对国库券、金融债券利息免税,这种设置有利于稳定股票市场的发展,引导资金投向债券,特别是国库券和金融债券市场。但是,我国现行证券税收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仍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1.对于股票而言,对一级市场的股票发行免税,对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征税;对法人股、国家股交易免税,对个人股票交易征税;对场外交易免税,对场内交易征税,这种在同一证券市场上,对某些证券征税而对另一些不征税,会造成各种证券交易成本的差异,最终会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2.对于债券而言,为扶持某些特定证券品种的发展,国家规定了在特定时间内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并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税收政策,使相关证券市场带有较强的“政策市”的痕迹;3.各类证券税收税率结构的不尽合理,导致各类证券的投资回报率的不合理性,如某些企业债券所获利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其投资回报率反而低于国债和金融债券,不符合风险投资回报的市场原则,有损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公平社会分配的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证券税收制度较多注重税收的资金筹集作用,适当兼顾交易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但对公平社会分配的功能体现不足。股票一级市场和个人二级市场的资本利得未征税,而股票投资者无论盈亏都要按照每笔证券交易的全部金额依比例税率缴纳印花税,使得中小投资者因资金规模小,信息获取迟缓,盈利几率低,却要负担较重的税收,而大额投资者因资金规模大,信息获取迅捷,盈利几率高,却只负担较轻的税收,投资者之间的税负分布严重不均,投资所得的级差收入未能调节,税收的公平性受到很大挑战。

三、完善我国证券税收制度探析

(一)完善证券税收制度的政策目标

1.稳定证券市场。我国居民储蓄率高,间接融资比重大.这种较单一的储蓄――投资机制对企业融资、银行信用和个人投资均不利。为此,应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鼓励直接投资,促使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这种直接投融资机制的实现,有赖于有效抑制证券市场的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持股市交易活跃,建立一个稳健的证券市场。为此,证券税收制度应通过对交易成本、投资收益等的控制,抑制投机,鼓励理性投资,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

2.合理配置资源。在一个理性、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政府应避免干预市场;但在一个尚不成熟的证券市场,由于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政府应加以适当的引导。证券税收制度应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证券、证券持有时间的长短等设置差别税率,引导投资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3.公平社会分配。证券市场内在的风险回报机制,导致了证券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尚不成熟的证券市场,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市场操纵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市场的不规范性等,不同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所处的地位和条件不同.使得市场操纵和内幕投机成为可能,甚至较普遍,导致少数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大多数投资者微利甚至亏损,使得证券投资成为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源泉之一。为此,证券税收制度应通过对证券投资收入的调节,公平社会分配。

4.筹集财政资金。证券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和纳税能力原则、税收公平原则,证券交易或证券投资收益也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经济税源之一。

(二)完善证券税收制度的设置原则

1.与证券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主体税种逐步演进。证券税收制度依主体税种的不同,可分为以证券交易税为主体税种的流转课税型和以资本利得税为主体税种的所得课税型两种体系。证券交易税和资本利得税由于征税对象不同,导致其调节功能各异。证券交易税以证券交易收入为征税对象,能控制每一次买卖证券的交易成本,可以较有效地抑制“做庄”“对敲”操纵股市、频繁交易等投机行为,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强,但由于证券交易税对于每笔证券交易,无论盈亏,均以比例税率按交易额征收,难以调节纳税人的所得,公平社会分配功能弱。资本利得税以证券转让所得为征税对象,直接调节纳税人的个人所得,公平社会分配的功能强,但由于其不直接作用于每笔证券交易,其干预、调节证券市场的功能较弱。

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证券交易监管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全面准确、信息获取不对称、非理性“噪声交易者”居多等,导致市场机制调节部分失灵,证券市场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在此阶段,应设置流转课税型体系,以充分发挥证券交易税稳定市场的功能;为了扶持和鼓励证券市场的发展,可暂不设置资本利得税。在证券市场发展的成熟阶段,由于证券交易监管规范、信息披露及时全面准确、理性的“知情下注的交易者”居多等,市场机制调节灵敏、高效,证券市场投机性低。在此阶段,可取消证券交易税,设置所得课税型体系,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资本利得税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功能。

2.遵循系统化、一体化原则,消除重复征税和政策漏洞。为了充分发挥证券税收制度的功能,应按照系统化、一体化原则,协调企业所得税制与个人所得税制,消除对证券投资所得的重复征税;扩大证券税收征税范围,覆盖全部证券投资品种和整个资本市场,以消除税收政策漏洞,体现纳税能力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

(三)逐步完善税收证券制度

1.完善证券交易印花税。(1)拓宽课税面。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应既包括基础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又包括衍生证券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互换市场);既包括主板市场,又包括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2)卖方纳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纳税人由买卖双方改为卖方,由卖方卖出证券时缴纳税款,可以降低买方交易成本而促使其积极投入资金,同时增加卖方交易成本促使其卖出证券时慎重决策,这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目前,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仅对卖方征收证券交易税;(3)差别税率。根据不同的证券种类和证券市场,设计差别比例税率,股票适用较高税率,债券适用较低税率,以拟制股票市场的投机性;非政府证券适用较高税率,政府债券适用较低税率,甚至免税,以鼓励投资于政府债券;场外交易适用较高税率,场内交易适用较低税率,以限制场外交易,鼓励集中交易。

2.完善投资所得税。对于证券投资所获的股息、红利、利息等的征税,应重点解决好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投资所得征税的衔接,避免重复征税。(1)根据“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对国家股、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征收所得税;(2)红股属用于再投资的股利,对其在分配环节不征税,改在其变现环节征税;(3)均衡设置各类债券利息适用税率结构,避免过度扭曲风险投资回报的市场原则;(4)避免重复征税。为了有效避免双重征税,可以采取抵免企业已纳所得税的办法,即通过将企业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归属给股东所得股息、红利中去,以抵免股东的所得税。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抵免制以消除对股息、红利的双重征税。

3.相机出台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税是对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证券市场上的买卖差价收入所征的税收,公平社会分配功能强,同时也有一定的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1)允许全额扣除费用,包括手续费、印花税;(2)允许抵补亏损,个人证券转让损失允许在综合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但应设置每纳税年度的最高扣除限额,超限额的转让损失可延至后续年度扣除,直到扣完为止;企业的转让损失不得扣除,但允许在5年内用资本利得收入冲抵,5年内未冲抵完的不得再冲抵;(3)证券持有期较长的,适用较低税率,甚至免税;证券持有期短的,适用较高税率,旨在鼓励长期投资,稳定证券市场。

4.相机出台遗产和赠与税。在适当时机开征包括证券资产在内的遗产和赠与税。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的不断积累和交易,必然会产生巨额证券资产的拥有者。当证券资产因赠与或遗赠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受赠人或继承人会不劳而获地取得巨额财富。为了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勤劳致富,应相机开征遗产和赠与税以调节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peterLambert,1989:theDistributionandRedistributionofincome[m].BasilBlackwellinc.

[2]曹廷求.证券课税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1,(10).

[3]徐志忠.我国证券税制的问题与对策[J].涉外税务,2002,(4).

[4]DavidJoulfaian.2005:ChoosingBetweenGiftsandBe-quests:Howtaxesaffectthetimingofwealthtransfers,nBeRworkingpaperno[m].11025

证券市场调研篇10

关键词:融费融券交易;信用交易制度;卖空机制

1 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模式

融资融券在世界范围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欧美、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分散信用模式,由券商等金融机构独立向客户提供;二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集中信用模式,成立专门的证券融资公司,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

陈晓舜(2000)对海外信用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影响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从宏观环境和各种风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实施信用交易制度的可行性,提出了从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和当前证券市场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有必要在时机较为成熟的时候开展证券信用交易}在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选择上,建议采用类似美国的证券信用交易体制,无须设立证券金融公司,以免降低金融体系运作效率。黎元奎(8003)对建立融资融券的动因和模式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张采取市场化模式。建立证券公司许可证制度。除了金融体系运作效率原因外,他还认为:初期可挑选若干家证券公司作为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其他证券公司放开。这种做法既遵循了我国先试点后推开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深交所的陈建瑜(2004)在比较海外主要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形成、运作机制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市场主体、市场环境、技术系统以及监管等方面对我国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价。在证券融资融券授信模式的选择上,建议采用过渡性专业化模式。设立证券金融公司,以起到银行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防火墙”作用。杨朝军等(2004)从卖空机制的角度进行了国际比较,把卖空机制划分为三类。分散授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集中竞价模式,认为我国适于采用在证券交易所集合竞价成交的市场化模式,即芬兰模式,集中竞价模式比较适应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其最大优点在于交易成本比较低,交易具有最大的选择性。李昌荣,刘逖(2005)将海外主要卖空机制分为四类,分散授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集中竞价模式和登记结算公司授信模式。他们认为适宜采取芬兰模式,该模式具有与《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不抵触、借券集中交易便于监管、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基础条件且便于制度变革、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形成合理价格的优势。

国内关于融资融券制度授信模式的研究主要采取比较研究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在对海外的授信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特征比如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水平等因素,提出适合于我国的融资融券授信模式选择。在我国证券信用交易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已经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即应采取证券金融公司主导的集中信用模式作为过渡,专门向券商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加强对信用交易的监管与控制。

2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自从证券信用交易引入证券市场后,学者们对信用交易(主要是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目前西方学者对融券卖空交易与股市稳定的关系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King等(1993)的实验结果表明,卖空机制没有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卖空机制对价格泡沫的产生没有显著的影响。Senchack和Starks(1993),Figlewski和webb(1993)根据股票是否有期权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将卖空行为进一步区分并研究卖空交易对股价的影响,结论表明。卖空有期权上市交易的股票对股价下跌的影响较小,并且这些股票的卖空信息大多是不公开的。Conrad(1994)构建了一个“信息公开”与“信息不公开”的卖空交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与股价下跌呈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对价格下跌的影响更大。Keim和madhaven(1995)、aitken和Frino(1996)还研究市价委托与限价委托的卖空交易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卖空交易者大多采用市价委托,且市价委托对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较大。porter、Smith(2000)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卖空机制不能显著地降低市场的泡沫量以及泡沫的持续时间。

另外有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卖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股市波动的作用。woolridge和DickinSoil(1994)研究卖空交易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融券并不会造成股价下跌,从事融券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报酬,但融券交易对市场流动性有正面贡献。1997年JamesJ.angel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144只股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股价下跌是否与卖空交易相关,得出卖空机制(有配套的管理措施与其相配合,如保证金制度及报升规则等)的存在并非是证券市场波动的根源,它不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anehadaCharoenrook和HazemDaouk在2003年通过对111个证券市场(23家是发达市场,88家是新兴市场)的研究发现,在允许卖空交易的发达市场国家中,其股票收益总的波动性要比禁止卖空交易的新兴市场国家要低。同时,允许卖空交易的市场发生市场崩溃的可能性并不比禁止卖空交易的市场要高,并且它们之间的可能性差异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arturoBris,etal(2003)通过检验个股收益率的标准偏差、负收益率极端值的分布频数以及个股和市场收益率的偏度来验证卖空约束是否会稳定市场,结果发现,在允许股票卖空的市场中,收益率的波动性要低得多。负收益率极端值的分布频数要小得多,这也就意味着卖空交易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融资融券交易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集中在股市波动性影响因素分析、沪深股市的实证分析、各种交易制度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分析、波动性的模型分析,还有部分学者对信用交易与股市的波动性进行了定量研究。李军农和陈彦斌(2004)通过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卖空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如果取消卖空约束,在不同的给定期望收益率水平下,投资组合的Sharpe率增长率都高于30%,因而都能够大幅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效率。徐海涛(2005)选取了29个国家证券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数收益率作为整体市场收益的衡量标准。对卖空限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一个市场如果对卖空限制的越严格,其市场收益的波动率也就越高,就是说卖空限制实际上加大了市场的波动程度。廖士光、杨朝军(2004)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股市1998年8月至2004年2月的卖空机制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卖空市场机制不会家具证券市场的波动。周春生等(2005)通过拓展的mwZ模型发现当市场中投机者的总禀赋大于o时,即使不允许卖空,价格操纵者依然可以操纵价格来获得利润。如果市场监管者无法杜绝操纵者通过对敲等手段来拉抬股价,则在市场中引入卖空机制反而可以减少股价对基本面的偏离程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操纵者操纵价格的空间。李宣洋、赵威(2006)通过对香港市场股价涨跌、波动幅度和成交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融券卖空机制的引人有利于完善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增强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丰富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3 融资融券交易的监管问题

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创造虚假的供给与需求,从而扩大证券市场的流通量,并促使证券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相适应。但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导致大量交易过度集中在特定的股票上,造成价格暴涨暴跌;或者由于客户保证金问题、股票问题等等,导致其他风险。要使信用交易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需要设立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加以控制。

我国在目前情况下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主要存在体制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基本风险,对于市场结构、制度、监管还不成熟的我国证券市场而言,体制风险、法律风险等系统风险是我国开展证券信用交易的最大风险,其次才是市场风险(陈晓舜,2000)。高翔(2007)提出,信用交易的监管工具与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市场手段,包括通过对(初始、维持)保证金比率、现金比率、代用有价证券的代用比率等的调整。以达到调控目的。二是行政手段,在个股出现异常时,对其进行预警甚至管制;在市场出现异常时,限制甚至禁止开展信用交易。

在融资融券交易法律规范上,罗荣华(2007)认为,我国2005年修改的《证券法》只是从法律上允许信用交易的开展,还没有落实信用交易保证金制度、信用额度等基本制度问题,有关法律责任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