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细胞生物学认识十篇细胞生物学认识十篇

细胞生物学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36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的内容,是在“细胞的分子组成”之后的内容。本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列出的知识性学习目标:了解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线粒体、叶绿体两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应用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也为后一章“细胞代谢”打下铺垫,且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始终占一定比例。

复习课应注重知识点间的衔接,不仅要完成知识点的巩固,还要灵活运用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细心研读知识结构、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诚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全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由于该章知识点繁多零碎、各知识点之间联系不大,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其他章节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识图、辨图、析图汇总,自主学习。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容量,教师可将本章内容分成两课时。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原核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说出各细胞特点及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胞实物模型,尝试类比画出不同细胞亚显微结构;并角色扮演描述主要结构的组成和功能,培养动手作图、小组合作、语言交流和表达等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节,更好地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视频动画、准备不同细胞结构图片、多种细胞实物模型等。

学生准备:复习本章内容、准备铅笔、绘图纸、角色扮演模型(自愿)。

4教学过程

4.1视频导入,一箭双雕

教师以“一个红细胞的旅程”开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生物知识,了解人体内血液循环过程及红细胞在气体交换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联系高中学习过的内容,分析红细胞寿命短的原因,进而导入本课:只有细胞结构完整才能正常行使生命活动,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4.2抓住本质,识图分类

本章知识内容多,教师可用图表示,群图精美直观足以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轻松快乐地自主探究。教师展示细菌细胞、蓝藻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章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从生物进化顺序,细胞分为哪两类?上图哪些是原核细胞、哪些是真核细胞?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依据?详细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都具有细胞壁吗?成分相同吗?列举些生物,如变形虫、绿藻、蓝藻、大肠杆菌、病毒等,并提问属于真核生物的有哪些,属于原核生物的有哪些?

创造性思维具有开创性和发散性等特点,纵观中外科学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善于发现,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思考问题。

由真核、原核细胞到细胞学说过渡时,教师提出问题:人体细胞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

学生异口同声:真核细胞。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手部细胞,能否看到细胞具体结构?

学生齐声说:不能。

师:借助什么仪器呢?

学生:显微镜。

教师肯定:“你们和科学家想法一样,我们班级孕育着将来的科学家”,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回眸历史”,揭开科学家怎样发现植物细胞,提出细胞学说。

学生描述细胞学说内容,教师补充其意义:将动、植物细胞统一到细胞水平,细胞具有统一性。

4.3实物类比,模型构建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细胞实物模型:纵切的火龙果、有果肉的果冻、纵切的熟鸡蛋等。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实物,描述它可以代表动物还是植物细胞及动、植物细胞统一性的体现。哪些学生说得合理实物归他,以鼓励学生。

活动后,学生兴致较高,这是提升学生难度的好时机。教师引导:我们看到的是细胞显微结构,已经学过细胞亚显微结构,小组协作想象并画出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教师给出代表性细胞,由学生任选,如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植物叶肉细胞、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动物肝脏细胞、动物心肌细胞等,意在考查学生对结构决定功能的理解。此时,教师是协作者,并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提高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针对个别学生绘图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解释,鼓励学生及时展示作品。学生描述所画的结构的形态及代表的名称。

学生展示成果后,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形式完成知识总结。如有学生指出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应有叶绿体和液泡,人体心肌细胞线粒体应多画几个等问题。教师评价学生遵循了画图的科学性、严谨性、美观性,并体现了细胞结构的多样性。

依据课标要求,本节课只要求对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描述其组成、结构、功能。教师可以借助模型。有的学生用超轻黏土做的细胞膜结构模型、用苹果做的细胞核结构模型;有的学生虽没有模型,但是夸张的语言搞得大家前仰后合的笑:如我是线粒体,我脸皮比较厚,所以我有双层膜。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让笔者感悟到“作为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给予机会、鼓励和肯定。学习知识不单单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体验自身的存在感和存在价值。

4.4学会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编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同时也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复习课要强化知识巩固并及时反馈。教师设置习题时,要兼顾基础知识和实际综合应用,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多问题对同一重点知识设问。如对线粒体和叶绿体设疑,含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含有Dna的细胞器、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细胞器、人体内与能量有关的细胞器、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场所、光合作用合成atp场所等。设置习题时,教师还要体现知识整体性。如设疑有关细胞核结构可以联系细胞分裂知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染色质什么时期相互变化?观察洋葱鳞片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能否看到核膜核仁周期消失重现?……

5教学反思

备课时,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可以很好把握知识内容。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及时巩固和灵活运用,在每环节都设置实战演练。如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青霉素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青霉素为什么对病毒不起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知识块间的衔接,如从真核、原核细胞到细胞学说过渡时;在学生展示成果时,要及时全面评价,如绘制描述细胞亚显微结构时。

本节课打破以往教师满堂讲授,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在课前深入了解学情,以学生实际为准设计活动;课上,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绘图、精彩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节课后及时反思,使课堂内容难易得当,使课堂设计得到丰富、调整和改造,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充分释放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贾保联.“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复习课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05(30),1:30-31.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2

关键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阅读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我认为学生要能自主建构知识,必须能有内心的渴望,与知识产生共鸣,那么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生命的光合作用。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读书,就是与文本沟通,具体地说就是对一套符号系统的破解,对文本内容的体验,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发展思维并拓展想象力,与文本进行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通过文本感悟新的内容,发现新的线索,找寻新的答案。

二、阅读的意义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同时,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大量以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社会热点并结合生活实际为背景知识,这些题目情境新、题干叙述长、信息量大、阅读量大,需要学生快速、仔细地从叙述中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并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相连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必然要求学生有强大的阅读能力。

三、学生阅读的现状、困难

1.阅读能力较低,自主性不高

快餐式文化横亘天下,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多为漫画、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声讯媒体,长期在这种直观文化、被动式学习的影响下,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不爱读书,阅读归纳概括能力差、自然科学素养低,且初中生物结业考试基本是“背背就能考”,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死记硬背”生物知识的习惯,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课堂阅读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

虽然课改进行了多年,多数老师也深知新课程理念,但难改教学方式,仍然力求把教科书分析得淋漓尽致,内容讲得面面俱到,环节设计得丝丝相扣,把讲得好、讲得到位、讲得全面作为追求的目标,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好、考得好,因而忽视对学生阅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代替了学生思考的需要,造成学生在高中生物课上总是不断地识记知识;课后不断地整理知识;考试时不断地背诵知识。总之,一切的教学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3.生物学科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抽象微观、模糊

生物专有名词如“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囊胚”“极体”;模糊的词如“主要”“几乎”“一般”“大多”“通常”都可能阻碍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四、以阅读促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策略

1.列出参考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

高一新生可塑性强,课余时间多,习惯容易养成,兴趣也容易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由浅入深,从科普、科学家传记到专业书籍,借用校图书馆资源,列一些书目给学生自行阅读,如《生物知识探源》《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干细胞》《物种起源》《进化之谜》《生物发展史》《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生命的微观旅程――基因的故事》《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人体地图》……对于有志于参加竞赛的同学还可以推荐《普通生物学》《生物奥赛教程》《精英教案》等书目,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对宏观生物的认识过渡到高中生物抽象思维――对微观生物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前沿发展的了解,增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情境的感受,对生物知识、名词有亲切感,从而乐于研究新知识。通过实践表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些学生没有经过老师专门培训而自学竞赛材料,参加竞赛也能获奖。显然好学生可以不是教出来,而是自己学出来的。

2.指导课堂阅读,通过类比培养阅读方法

如果课外阅读是泛读,那么课堂阅读则是精读。关于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读过什么书,而是知道如何读书,所以,要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人教版教材在设计时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除了教材整体编写有这一特点外,每一章节的编写往往也是如此。基于此,高中第一堂生物课我便指导学生浏览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目录,了解6个章节间的相互关系,搭建整本书总的框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出现。如,第一章《走近细胞》为初中和高中教材的衔接,承上启下,体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并通过生命系统各个层次这条主线贯彻3本必修课本。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表明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上。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初中教材的拖延与延伸,从亚显微结构层面认识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体现了细胞质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体现了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则以细胞核为核心,体现了遗传信息的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过程的传递与表达。

分析完目录后,引领学生用这个线索分析章与节的联系、节与标题的联系,建立知识间的框架。通过类比学习,学生知道通过某章的每一节的标题,了解该章的基本结构;通过某一节文中的标题,读出该节的基本结构,并通过本节内容的具体学习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结构体系。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小节一般由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旁栏思考、资料分析、与生活的联系、相关信息、知识链接等几部分构成。其中本节聚焦是每一小节的核心知识和学习目标,是学生的必学内容;旁栏思考内容丰富新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资料分析则是培养基于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链接是前后概念间形成的知识网络;课外阅读则是必修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它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

新教材中的这些栏目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创设了学习的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前提,是探索的根源,是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学生能有计划、按步骤地按照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串,不断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过程中得到方法,进行知识构建。

3.尝试独立学习,整理归纳知识点

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基石,经常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习惯、方法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学无定法,但是有章法,这个阶段主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归纳的能力。

课例:《细胞的分化》片段

师出示课文资料:“有的细胞发育为红细胞,合成运输氧的血红蛋白,有的细胞发育为心肌细胞,合成行使运动功能的蛋白”。

生:通过上诉资料分析,认识到“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师:如图,分析这个细胞,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分化的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和代谢特点。

生:①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

②该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H2o[H]+Co2,[H]+o2H2o

③该细胞体内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tpaDp+pi+能量,aDp+pi+能量atp

④胰岛素分泌蛋白,它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⑤有些代谢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同细胞,都要进行代谢,如细胞呼吸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但有些代谢只能在特定的细胞中进行,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师: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你能也用实验证明吗?

生:植物,植物组织培养;动物,核移植。

上面这个课例,学生能从一小段简单的资料,分析到细胞分化其内涵是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并能结合生物体内一个常见的细胞,将细胞内的代谢一一罗列,表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能力,并能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并加以灵活应用。

4.研读课外资料,体验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对阅读技能的顿悟提升阶段,重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在完成课标要求后,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193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医学家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博士(Dr.ottowarburg)发现,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这个例子中,癌变的细胞有哪些代谢的变化?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推理:癌细胞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途径获取能量氧条件下,癌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加了有癌细胞的线粒体可能存在功能障碍长期无氧呼吸为主,易引起内环境pH失调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由此,学生分析体验癌变的细胞终究还是因为遗传信息改变引起的细胞代谢异常,而不仅仅只是会举例癌变细胞的特征和致癌因子。

5.每课分享

生物学科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他历史悠久,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科学史,最能见人、见事、见知识、见过程、见方法、见精神,每节课留5~10分钟把讲台交给学生,分享一个与课程相关的科学史或科技新进展,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阅读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展开去,用此法推动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家身上感悟研究精神、研究态度甚至人生规划。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和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所以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懂得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40.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3

1生物学“生题”的特点

①命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或高科技方面的实际,含有新情境、新结构、新概念等。②题目阅读量大,往往包括较长的文字叙述及若干图表。③解答时需要考生从题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灵活地解答。

2对待“生题”的措施

2.1要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认真分析是能解答出来的,绝不要被它生疏的的表面所吓倒。因为这一类题目虽有一定的难度,但终究是为高中生而设计的,其能力水平一定是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2.2要安下心来认真阅读题目所给予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去除无效的信息;认真阅读题目设问,认真思考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将一个个知识点准确再现出来,迁移过来,这样就能克服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解答“生题”的方法

3.1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对于这样一些阅读量大的“生题”,审题就显得尤其重要。①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筛除无效信息。题目中给予的新情境、新概念、新过程、解题必要的信息和条件等都要读明白、弄清楚,并适当地作上标记,便于第一遍未读懂时第二遍重点阅读。②认真阅读设问,认真研究考点。

3.2联想解答“生题”时,除了要提取题目中给予的有用的信息和条件以外,一定要联系和综合已学过的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再现,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3.3灵活分析对于“生题”是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可以套用的,只能独立思考。在解答过程中往往不能立即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耐下心来,认真分析题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很可能换了个角度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3.4语言组织认真组织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问题,力求简练、准确、到位。

4实例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这3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以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项工作对肿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同种生物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差异。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细胞的。②测定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长短时,通常需要考虑温度因素。这是因为。③有人称恶性肿瘤为细胞周期病,其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④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是用药物抑制的合成,从而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如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期。

分析本题以2001年诺贝尔奖项目为题材,考查细胞周期的关知识。在第①问中,要求答出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的长短,考生应联想到细胞周期长分裂得慢,周期短分裂得快,动物半球的细胞分裂得快,当然细胞周期短。在第②问中,测定细胞周期时间的长短时通常需要测定温度,这里关键是抓住“细胞周期”与“温度”的关系。认真阅读题干可知,细胞周期受酶的活性的调控,而酶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使相关的化学反应迅速进行,这在课本“新陈代谢与酶”中讲到过。如果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抓住题干中有用的信息,正确解答该题是不难的。在第③问中,题干已告知恶性肿瘤的的形成是癌细胞的无限增殖以及细胞周期受一系列基因的调控,不难推出调控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调节作用将失控。在最后一问中,主要是考查细胞分裂周期中间期和分裂期中的主要变化。题干中已提示治疗恶性肿瘤的两条途径:一是用药物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细胞分裂间期;二是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将“细胞分裂周期间期中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分裂期”这两个知识点准确回忆并迁移到这里来。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4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教学目标为: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其中教学重点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的内容存在一些重要变化:一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原来研究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现在改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二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有所改进,不再是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是在实验材料和方法上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空间;三是教材编写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和“实验”等栏目,让学生在实验与观察、讨论与分析中获取新知识,而不是直接提供结论性的知识信息。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问题探讨”栏目意在激发学生从元素水平探究细胞奥秘的好奇心,并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比较分析,教材正文起始部分交代了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同时,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却大不相同,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不同生物体内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就是同一个多细胞生物体内,其细胞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其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教科书以人体细胞为例,以饼形图的形式,介绍了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鲜重的百分比,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细胞干重中,碳元素的含量达到55.99%,表明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为本章后续3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引子,为最后得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打下一个伏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则是在原教材实验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悟同种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生物组织中所含有机物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和差异性提供感性认识。

   世界是由运动的物质组成的,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也不例外。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具有两重性,既与非生命世界具有统一性,又与之存在着重大差异,尤其是生物大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等。学习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从元素、分子水平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统一,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从分子结构和功能角度阐释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毋庸讳言,学习本节内容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学习本章内容的时期是在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和认知方法需要一个培养期和过渡期;另一方面由于本节内容与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联系非常紧密。而高一年级没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颇感吃力。

   二、教学建议

   1.利用“问题探讨”,让学生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在初三阶段已经学习了元素等化学基础知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下列资料: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见人教版必修1教材第16页),植物体和土壤的部分元素含量的比较表(见表1),人体和玉米细胞中部分元素含量表(见表2),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干重的百分比图(见人教版教材第17页)。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交流与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本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故通过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植物体和土壤部分元素含量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组成生物体与组成地壳、组成植物体与组成土壤的元素种类的相似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为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奠定科学基础;同时,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确细胞与非生物元素含量的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各种元素相对含量大不相同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利用表2中玉米与人体中部分化学元素及其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不同生物细胞中各种元素含量相同吗?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哪4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最多?什么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在问题探讨中,还可以结合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干重的百分比的饼形图,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上述问题,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生物细胞中同种元素含量不同是生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物质基础;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4种元素含量最多;组成细胞中的化学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分;碳元素是构成细胞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和含量有关。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化学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建议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围绕人体、植物体中元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常见的元素缺乏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例如,缺钙时儿童会出现发育迟缓,牙齿不齐,骨骼畸形,中老年则会出现骨质疏松,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则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偏食和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婴儿缺碘会患呆小症等。对于植物体,油菜缺硼会“花而不实”,缺锌会患小叶病,缺铁则会出现黄化现象等。

   2.利用化学知识,认同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首先通过上述资料分析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细胞干重中碳元素含量最多,高达55.99%,初步得出碳是构成细胞最基本元素的结论。接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以初三所学习的元素周期表为基础,回顾、分析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和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骨架。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得知碳位于第2周期、Ⅳa族,其原子序数是6。教师出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正因为碳原子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成键能力,

   以它为主形成的有机化合物构成了已知化合物的绝大部分,碳链真正成为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据此,学生理解碳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但是,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分阶段螺旋式提升,尤其关于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可以在学习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之后,通过大量丰富的实例,理解碳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就可以了,而不要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人体中必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勾画出来,找出这些生命必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3.利用生活经验,推测细胞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含量

   由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内容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建议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定性判断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含量的高低。教师可以设问:人类从其他生物体内获得了大量而丰盛的食物,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说说各种动植物食品中含量较多的化合物有哪些?怎样提取这些化合物?学生可以从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中提供信息和结论:西瓜中水分充足、糖分含量高;果汁中含水量高,还含有维生素、有机酸和糖类,因为吃在嘴里有点酸、有点甜;米饭中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动物精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青少年要保证蛋白质足够的摄入量;豆腐中含有较多的植物蛋白,是从大豆种子里提取出来的;动物的肥肉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因为吃起来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在锅里熬炸后可以提取动物脂肪(荤油),如此等等。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5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能够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③描述染色质组成以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②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位结构模型。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②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③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羊培育过程;伞藻实验和变形虫实验,实验展示过程中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掌握细胞核的功能。

2.导学案教学

精心设计编写导学案,通过导学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的基本理念,但对于细胞核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控制生物遗传和代谢还不了解,因此要把握好知识的延展,另外学生对克隆羊、伞藻嫁接等实验又很感兴趣,因此通过实验设计的探究,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

出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的亚显微结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不用,同时说出细胞内各结构的名称。

【讲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核,以及细胞核中结构的区别,等我们学完这节课之后,再来完成两者细胞核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回忆,说出各结构名称,同时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区别。

植物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为真核细胞。

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只有核糖体,为原核细胞。

一、细胞核的结构

【提问】大家阅读课本,思考:

真正的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细胞核包括:核膜(2层膜,有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的通道)、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讲述】染色质、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细长丝状,因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若细胞要分裂,染色质就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棒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用自制的教具讲解)。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染色质与染色体比较表。

二、细胞核的功能

【提问】具备这些结构的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呢?

资料一: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使学生对细胞核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

【提问】

1.多莉最像哪只羊?为什么?

2.从多莉的培育过程,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多莉的培育过程,回答:多莉最像B母羊。因为B母羊提供细胞核;得出的结论是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资料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提问】

1.移植长大后的美西螈是什么体色?为什么?

2.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主要由什么控制呢?

学生观察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验证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提示】伞藻嫁接实验

实验设计思路:学生小组探究设计实验

依据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图示来表示实验过程。

【结论】伞藻的嫁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区的比较

【提问】那么原核细胞中核区的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是否一样?结构又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课堂小结】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它是真核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细胞核中包含着携带细胞全部基因组的染色体。由于绝大多数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Dna复制、Rna转录都在细胞核中进行,因此,它成为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作业布置】

教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各个结构的特点及功能,对细胞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这种方法就是建立模型。

注意:科学性、准确性应放第一位,还应考虑艺术性、成本低廉等等。

【板书设计】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6

一、了解知识整理的内涵

整理是知识巩固与运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带有规律的知识,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知识再现、知识归纳、知识整理为主要方法,以建立个性化学习策略、确立终身学习方式为主要目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条理、更系统。它不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让学生在具备了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再学习;是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学习思维、提高素养的重要过程。

二、明确生物知识周整理的目的

知识整理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梳理,同时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上好知识周整理课,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弥补教师平时上课中的欠缺,提高教学质量。

三、确立生物知识周整理课的流程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情况进行备课,确定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堂流程。要明确整理不是简单的知识回炉和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解题能力的过程。在此前提下,让学生把平时学到的分散零碎的知识按生物中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出生物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生物认知结构。同时,教师要适当地指导学生整理的方法和注意点。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第3章的内容是《细胞的基本结构》,由于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将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分开学习的,这一章学完后学生头脑中对细胞并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笔者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细胞器也是细胞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这一章结束后,在知识周整理课的课前备课过程中,主要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包含哪些?”“每一基本结构里我们又分别学习了哪些内容?”等问题为目标,从这些问题着手,引导学生逐步细化知识,将本章所学知识构建成一张知识网络,绘出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其次,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引导和指导,确定整理的方法和思路,在这过程中要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凸显出来,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整理,学生才能学会、学好。学生在把握了整理的方向后,可以先由学生自主整理,再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小组展示、个别提问等方式进行交流反馈,这样教师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整理效果,又能对学生独立形成的知识网络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在再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延伸、升华。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周整理课上,经过小组讨论后,有一些小组整理的内容较空、较乱,泛泛而谈;有些小组呈现的内容很有条理,罗列各种细胞器时注意到了双层膜、单层膜、无膜的区分,有些小组呈现出的内容则十分细致,把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也考虑到了,高尔基体在动植物体内的不同功能都有所体现。这些组将内容呈现后,其他组进行质疑、补充、借鉴,最终形成了一张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络。

通过组内交流,能更好的体现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学生间在语言表述和知识梳理过程中相互补充,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班内交流和小组展示又能让师生、生生间互相质疑、补充、评价,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拓宽思维。个别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解答补充,又在释疑过程中,把重点突出的知识升华。

最后,在生物的周整理课结束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有针对性地布置多样化的练习。因为练习能及时巩固反馈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同时能弥补以往教学中的失误和不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灵活多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整理课上,学生们构建了知识框架,对细胞结构有了整体认识后,我给学生们提供了判断题进行训练巩固。题目如下:

判断题:

1.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2.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液泡。

3.植物细胞都没有中心体。

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含有叶绿体。

5.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细胞壁。

6.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7.生物体所需能量都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8.所有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9.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

10.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以上题目由学生抢答,抢答时还要说明理由。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7

中图版高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设计说明】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从而增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实践和研究中的作用,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细胞分化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细胞全能性的学习,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养成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的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所以细胞分化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思维激发(创设思维环境)

活动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现在同学们坐在这里,都是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会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为建筑师,有的成为程序员,有的还会成为我这样的教师等等。在我们的生命之初也发生着一个类似的过程,由一个受精卵变成各种各样的细胞,如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等,我们称之为细胞的分化。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细胞分化的旅程。

设计评析:依据“从具体走向抽象”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抽象的概念。降低起点,由浅入深。

环节二:问题导学(增强思维意识)

活动2细胞分化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展示了人体细胞分化的过程,那同学们再看下面青蛙等其他动物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是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这体现了细胞分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普遍性。

师:(ppt展示造血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死亡)

那这些分化了的细胞在正常状况下还能回到分化前的状态吗?

生:不能。

师: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不可逆性。

师:在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身体内还有没有细胞的分化呢?

生:有。

师:那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持久性。

师: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素。那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稳定性。

师: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也就是说细胞只要进行有丝分裂,不管复制多少次,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都是不变的,那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吗?这体现了细胞分化的什么特点呢?

生:不改变,体现了细胞分化的遗传物质不变性。

设计评析:通过学生对身体细胞的认识,更真实地认识到细胞分化的特点,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活动3细胞分化的实质

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不变的,那为什么不同的细胞所表达的产物是不同的呢?

(ppt展示不同的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情形,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设计评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通过原来学过的细胞增殖学生会联想到,每个个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一样的。再过渡到遗传物质都一样,为什么每个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一样呢?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

活动4细胞分化的意义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设计评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三:由浅入深(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活动5细胞的全能性

师:既然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保持稳定的,那么高度分化的细胞能不能还像早期的胚胎细胞那样分化成其他细胞呢?(ppt展示1958年斯图尔德利用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育出完整的胡萝卜的实验)

小组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总结: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定义: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思考:①为什么任意一个体细胞会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②植物细胞全能性实验的成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

③植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能不能说是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呢?

师:既然植物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体现出它的全能性,那么,动物细胞能不能呢?先看一个在生物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实验“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小组讨论: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评析:这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克隆的实验,但是在高中阶段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思考问题。

环节四: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1.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a.概念b.细胞分化的特点c.细胞分化的实质d.细胞分化的意义

2.细胞的全能性

a.概念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干细胞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8

关键词:重要概念;构建;生物素养;归纳;探究

重要概念是指一个学习单元中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呈现的若干概念性知识。如果能深入地研究、探讨生物学概念教学,特别是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益处的。下面我就如何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通过事实性知识来形成重要概念

所谓事实性知识就是指事实,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它是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必须知道的基础性知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形成往往要基于很多的事实性知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在讲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这个重要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通过一个实验为什么白鼠会生下灰鼠这个实验,列举了很多事实性的知识,如灰鼠提供取出胚胎细胞的细胞核,黑鼠提供除去细胞核的受精卵,白鼠提供子宫等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实性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帮助他们形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这个重要概念。

二、通过了解前概念形成重要概念

前概念是生物学概念建立的基础。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概念都属于前概念的范畴。生物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新知识取代学生原来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也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个重要概念。学生对于种子的萌发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个原来的概念是否正确还要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相互作用由此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有的同学一直认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受到光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原来光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但他们之前认为水、空气、温度等会影响种子的萌发,这些原有的概念都是对的。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重要概念

初中生物的很多重要概念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形成。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提出的问题是否贴近生活,是否具有趣味性或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地学习。研究表明:问题和概念只有全部被展示不是单独地被提出时,学生才能最投入地学习。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分裂这个概念。学生要对细胞分裂的过程完全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一个人的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这个细胞通过一次分裂以后形成新的细胞,每个细胞里面含有多少染色体?有的同学说还是23对,有的同学说23条。这道简单的算术题引起了学生认知的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细胞分裂过程的欲望,进而建立起这个概念。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的组成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血液的认识,根据这些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思索,进行探究,最终通过归纳,概括出血液的组成这个重要概念。

四、通过比较有关知识形成重要概念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把一些易混淆的重要概念加以区分,进而掌握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对比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找出两者相同的结构和不同的结构,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人的性别决定这节中染色体的类别这个重要概念,通过比较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图,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归纳出染色体的类别。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紧紧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形成,提高了生物学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参考文献:

[1]伯海英.前概念转化策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物教学,2012(6).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9

本部分选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教材的编写以抽象的生理功能为主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促进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细胞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无法全面地掌握。更多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忽略了理解记忆的方法。

2教学策略的设计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思维发生的载体可以是语言、文字和实践活动等,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思维方法,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的各个结构与功能。

2.1阅读教材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先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7页和41页中有关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文字叙述。

2.2用好插图

图像往往比文字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示意图,即图3-2和图3-4,组织学生先开展自主探究,然后再竞赛抢答课件中所提供细胞图形的对应结构名称和功能。

2.3观察模型

相比于文字和图像,模型则更加形象直观。所以教师可以课前自制细胞结构模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辨认相关结构。

2.4做好实验

生物学的教学不能仅仅“纸上谈兵”,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去探究并发现细胞可能具备的结构,并思考相应结构的功能。

2.5方法总结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新的问题:比较动植物细胞有哪些异同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一定要求。针对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分别设计不同的类比方式,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1)运用图形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分别探究了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动物细胞的结构一般包括哪些?并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请学生将动物细胞结构名称填写在圆内(图1)。接着,教师画出第二个稍大的同心圆,并提出问题:“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包括哪些?”由学生填写“其他”结构名称(图2)。

教师利用图形引导学生进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形象直观,可给学生整体的印象。学生认真思考后,可以轻易解决下列问题(将来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①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有哪些?(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

②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有哪些?(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动物细胞则不包含这三种结构。由此可见,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则可以借助上述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2)运用字母符号等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对细胞结构名称进行概括总结的同时,采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结构名称:将细胞(cell)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概括为简写成4X(X为“细胞”拼音的开头字母);叶绿体和线粒体简写为2t;液泡简写成p(p为“泡”拼音的开头字母)。这样组合成“4X2tp”即表示植物细胞“结构式”。

同样方法,将动物细胞的结构式简单记作“3Xt”

于此推理,动植物细胞的区别:4X2t1p-3Xt=Xtp。

(将来可以在此基础上推理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运用上述“结构式”进行练习:

练习一:“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区别”。套用上述式子,4Xtp-3Xt=Xp。它们的区别在于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和液泡。

练:“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套用式子,4X2tp-Xtp=3Xt,即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很显然,上述结构式的逻辑推理虽然简洁,难以避免符号带来的概念模糊的缺点。实践表明,抽象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容易利用该方法辨析,“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运用“口诀法”综合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将“植物细胞所具有结构”“动物细胞所具有的结构”“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等内容,经过小组讨论,编写成口诀。小组间展示分享,举行比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满足了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高其认知效率。

例一:关于植物细胞的结构――“何必折磨,夜夜闲”(核、壁、质、膜、液、叶、线)。

例二: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魔之合体”(膜、质、核、体)。

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欣赏到包括谐音以及诸多文化元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细胞生物学认识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2]。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让学生在完整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与改革,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高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况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时少,二是内容繁杂、抽象、枯燥且知识点琐碎。作为医学基础的必修课程,我校的细胞生物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理论授课采用大班(130人左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授课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一方式虽可以系统讲解基础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4]。而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典型病例为先导,将临床与相关基础问题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5-6]。这种教学方式虽能克服LBL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否适合在超过百人的大班授课过程中实施,仍有待商榷。针对我校现存的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我们采用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切实可行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

2引入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临床医疗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只有28学时,学时相对紧张,因此我们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通俗易懂的知识,仍采用传统的LBL方式讲授,而对于一些难点、重点且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则采用CBL模式。在CBL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搜集与授课章节密切相关的常见病例,查阅文献资料,对病例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进而编写成教学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例如在讲授细胞膜物质运输时,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引导学生学习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利用“矽肺”病例,讲解溶酶体膜稳定性的重要;通过囊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CF)病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蛋白质在内质网腔中正确折叠的重要性。CBL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环节中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案例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变抽象为具体,而不再是死记硬背单一的知识点,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日后从事临床工作颇有益处。

3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

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晦涩,因此在以LBL为主进行授课时,ppt课件的制作至关重要。我们力求在每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将图片、动画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学校覆盖全面的无线网络,将教学过程延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我校的细胞生物学已成功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已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网站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及时查阅ppt课件、课后自测习题、拓展学习等教学相关资料。同时,我们的SpoC网络教学平台也于2018年3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夯实了网络教学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学公众号,定期推送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课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进行交流与学习的互动。

4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拓展研究型课堂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有部分的重叠和交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保证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知识的紧密衔接,教研室与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删减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部分重复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章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补充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研进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逐步深化、拓展研究型教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反馈与评价

在2017年、2018年学期末课程结束后,我们连续两年分别在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260名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7%。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95.8%的学生认为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5.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9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介绍临床相关知识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7.4%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在教学中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87.7%的学生喜欢并接受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有9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有21.4%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方面无显著促进作用;87%的学生认为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或提高自学能力在调查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体验对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