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十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十篇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40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全国各省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要求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层次差异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师无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得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无法都得到最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计算机教育。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将从多个方面推进,该文重点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该校在该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分层次地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办公案例就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1分层次改革总体思想

我校根据教学现状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改革在遵循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化了计算机教学。新生入学后,统一参加我校组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划分出免修和必修两个级别,依据级别的划分进入不同的计算机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依据水平测试中的各个测试模块来分析学生的成绩、结合改革后的课时,以“任务为驱动,案例为导向”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教学模块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分层次教学案例库”,即为免修生和必修生中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案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获得最切合其需求的计算机教育,使计算机教学更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案例分层次设计

(1)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同学,准予免修该课程。免修的学生虽然可以不必与其他学生同在课堂学习基础内容,但免修不免考,仍然要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安排了指导教师,他们需要自主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会定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导。此层次的教学案例需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设计,在该校原则上要求由多年教授办公自动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师完成设计。原因是,对于这部分基础比较雄厚的学生,如果提供的教学案例过于简单直接,学生会缺乏学习兴趣,案例必须突出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设计性。该校是应用型大学,因此我们将很多学生未来学习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知识增添入学习范围,这样可以使该校计算机教学向着“合格职业人”的培养靠拢。例如:word中的“论文排版”案例,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即使是底子较厚的学生也对毕业论文排版案例兴趣度极高,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实验难度较高的索引目录、分节符控制、奇偶页页眉页脚控制等问题,但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交流、查阅资料、查询网络等方式解决。excel部分、ppt部分,指导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列出,要求学生将自己模拟为职场中的特定职业人,自主设计办公案例,数据源、主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和设定,设计中必须涵盖教师提供的知识要点,增添自我开拓创新的知识点可以加分,这恰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设计创新能力,还可以选拔出一些未来在计算机领域有发展潜力的尖子学生,为其提供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树立学习典型,激励其他同学,增加计算机学习的内驱力。

(2)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未能达到80分的同学,必须按照学校常规教学要求到微机实验室完成该课程的正常学习。这部分必修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在同一个课堂学习,如何实现分层次教学,这是该项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除了从教学形式上组建学习小组,为每个层次选拨学习组组长来辅助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包,其中的教学案例、办公案例细致地划分为基础型、提高型、课后型,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不同的案例去完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例如:word排版中一个经典办公案例“邀请函”设计,在分层次案例设计的方案下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案例仅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运用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按照案例操作要求完成邀请函的简单排版;提高型案例要求基础相对厚一些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邀请函;课后型案例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从网络或参考书籍上查询word邮件合并功能的应用,完成邀请函的批量制作。这种分层次的案例设计,特别适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整个课堂气氛真正的活跃起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学教并重;教学设计;office

1.引言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规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系统、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office软件应用、internet应用等方面内容[1][2]。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中小学课堂[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学生往往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部分操作。面对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学生往往感到老师在讲述自己已经熟悉或熟练的内容,精力开始转换到其他方面,这样的情绪,往往会影响甚至带动邻近的学生,如此造成课堂的昏昏欲睡状态[4]。如此教学效果下来,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5]。

2.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从教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法看,可以分为“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并重”三大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

三大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特点: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重要作用。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是广大高校普遍采用的经典的方式。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果还是采用这种方式,那么一般的结果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低头看手机,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听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演示,也是觉得毫无收获,自己遇到问题还是不会。

(2)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它让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题、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题,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同样不适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层次不同,教师很难统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此种方式的学生往往差距较大,造成众口难调的现象。

(3)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在兼取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者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有四个优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最优化;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3.教学设计模式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层次和区域性特点,将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学课程一般是两个学时进行上课,那么根据本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该课程一般被安排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利用这个上课条件,教师可以将课时分为四部分,进行课程的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安排20-30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上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引入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现场询问学生学习的情况,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小组3~5人组成,然后布置本课程需要完成的操作内容,内容一般是以两个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第一个作业要涵盖学习内容的大部分知识点,第二个作业是对第一个作业的拔高,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上书本上内容的描述,学生往往能了解到自己对本次课程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

第二阶段:安排40-50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规定的第一个作业,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第二个作业。期间,由小组讨论询问作业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式。此阶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集中的问题,从而为第三阶段做准备。

第三阶段:安排10分钟的时间,对第一个作业进行详细讲解,从而达到所有知识点都能讲解到的目的。此阶段,一个操作可以分多种方式,比如microsoftword的插入图片的按钮选择方式。这个阶段,学生们都能很认真的听讲,并从教师那里得到规范的演示,对一些命令的名称也能很快的记下。带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方式。

第四阶段: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答疑和总结。学生对所存在的疑问进行询问,教师针对疑问进行讨论,还可以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后来的上课中有更大的争取劲头。

通过对课程的设定,已经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个的操作作业,而不是练习毫无目的的操作,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做出作业的成就感。而且,基础差的学生会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补充学习。

下面给出powerpoint教学中作者所采用的作业布置:

powerpoint共分两次课,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是powerpoint的组成,幻灯片的添加,修改,幻灯片设计的应用。对本次课的作业安排是:

作业一:完成作业“我的家乡”,对自己家乡基本情况的介绍,包括10~15页幻灯片,存储为“姓名.ppt”。

作业二:在此基础上,添加音乐,幻灯片切换等。

第二次课的内容主要是powerpoint中幻灯片母版的设计,幻灯片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方式,超链接的使用,排练计时等操作。对本次课的作业安排是:

作业一:完成制作“我的大学”,要求:背景音乐为校歌,介绍学校的校训,介绍主要场所,添加相应图片,并对图片进行动作路径设计。实现幻灯片之间的跳转,最后实现学校网址的打开。

作业二:对我的大学进行排练计时,附加旁白,打印与打包。

现在对第一次课教学情况进行介绍。由于上次课内容为excel的操作,回顾excel的数据填充功能,函数使用功能,图标添加功能,数据表打印功能,接着介绍powerpoint,它的主要功能,应用范围,它的主界面,它的文件组成。接着演示事先已有的演示文稿,是作业一的一个参考答案。这是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学生自己设计演示文稿我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学生对家乡的介绍的出发点也多种多样,有以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为背景介绍的,有介绍自己所在的村庄的风土人情的,有介绍家乡美食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加上网络上知识的搜索,有学生觉得所限篇幅有些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触发。

第三阶段,教师从最开始启动,讲解所涉及到的主要操作,并添加上作业二中大部分学生感兴趣而没有时间操作的操作,督促学生课下练习完成。

第四阶段,学生提问,老师答疑时间,学生交流评选时间。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

通过如此四阶段的教学系统模式设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以自己为主的主人翁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4.总结

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以往教学课堂沉闷,练习课堂无所事事的教学效果。但是,“学教并重”的模式,需要恰当的作业布置,对作业的要求是要从身边的应用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学教并重”的教学方式,很能适应具有自我判断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大学学生的教学,并在操作技能强的计算机课程中发挥明显作用。

参考文献:

[1]邢远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2(第29卷):144-146.

[2]巴班斯基.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1986.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第二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77-179.

[4]陈莹.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

[5]马春雷.情景教学法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

[6]赵鹏飞.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430-432.

[7]周海森,孟玉芹.计算机基础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实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33-2):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非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训练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一培养目标为目标进行教学。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学生在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后,不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出完全符合计算机公共课培养目标的,合格的人才。

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主要问题

1.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距,进行教学的起点很难把握。

近几年,大多数高校都会开设程序设计类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但是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是一门学习和理解都很难的课程。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有的同学仅仅会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一点也不了解,另一些同学有所了解,而少数同学是非常精通计算机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教学的起点该如何确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2.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

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长期的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其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己才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通常认为老师讲授的知识和书本上阐述的知识一定是对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即使是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也不会主动提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学生往往会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不善于针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尤其是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往往现在一些同学喜欢背程序,问题稍有变化就不知到该如何解决了。

3.实验以验证性为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目前基础课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但实际上,对于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些设计题目,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技巧。

4.成绩的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

考试是目前评定学生接受一门课程好坏的唯一标准。目前考试方式仍以笔试为主,以考理论知识为主,在最后的成绩中实际操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二、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方法

由于目前在程序设计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合格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应该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采取目标分级,教学分级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或者学生的兴趣,对于不同的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和培养学生对书本乃至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质疑,鼓励学生找出教科书上的错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教学时应加强使用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即采用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事实和问题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与技能知道能应用在什么地方。

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案例驱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下课后,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提问,或者自主学习课件,作相应的练习。在实践课程教学时,教师给出和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随堂指导。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内容上增加设计型题目的比例,鼓励学生对于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对于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还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可和各专业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针对某一内容教师可以让同学自主选题,激发同学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受学识、经验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指导予以纠正。

3.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并且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成绩考核上应该采取多种方式。(1)上机考试,可在平时上机时随堂进行,给学生给出题目,最好是一人一题,也可以在最后几次课上给出一个较难的综合性、设计性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上机考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有创新的解法可给予较高的分数;(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出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得出结论。对于参与者,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不能抛弃期末笔试,在期末笔试中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但应当减少期末笔试在最后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学生的期末成绩可由以上几部分综合构成。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所需的时间及机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是每个高校应重视的问题。由于多数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因此可以分批分专业进行学习;也可以将一部分教学任务交由外聘的高素质的教师担任,再不影响正常以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一部分教师有时间去学习。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和培养新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周安国.从中美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区别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C].上海外国语学院网.

[2]王行言.国外著名大学计算机教学考察随笔[J].计算机教育,2004(2):117-120.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C#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教学方法;专业导向;兴趣导向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部分。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两部分组成。从全国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来看,主要以VisualBasic、Foxpro和C程序设计为主[1]。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对于其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锻炼、在工作技能方面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2]。那么,选择学习一门什么样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学生今后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是众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长久讨论的话题之一。

1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现状

笔者走访了多所高校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将非计算机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学习作为必修课程。绝大部分院校的本科生都参加了地方或者全国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第三军医大学等院校将本科生是否通过在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作为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可见对于各个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就语言来说,VisualBasic、Foxpro和C是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考生中选择比例最大的,几乎各占1/3。经过近10年的风雨历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是突飞猛进。就C语言这一经典语言来说,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除非将来工作以后经常需要编写底层应用程序,否则C语言就显得不太实用,而在五彩缤纷的图形用户界面已成为主流的今天,再让学生去学习枯燥乏味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则不太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要编写符合目前主流技术标准的高层应用程序,VisualBasic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Java、C#、C++等语言更多得被挂在这些“90后”学子的嘴边。

2C#程序语言引入程序设计课堂的探析

我们在第三军医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改革试点,选择C#语言作为授课语言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跟上技术发展,追踪当前热点知识。C#语言是microsoft为.net环境开发的一种全新编程工具,集C/C++语言的功能、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特征以及VisualBasic语言的易用性为一体,为在.net环境下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功能强大、全新、易用的程序设计工具[3]。由于其提供了大量的系统定义类,并有着与VisualBasic非常相似的操作特点,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建立应用程序。同时,以C#语言主导的.net框架可以开发控制台应用程序、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以及web服务等多种应用程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在基础课程结束以后,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以及深层次教育需求扩展C#教学系列内容。

(2)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医学知识粘合度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经典教学方案在新的信息技术和医学专业知识发展下慢慢出现脱节的状况[4]。以我校医学特色为例,各医学科室、教研室与新技术、新设备相关的软件系统都在逐步朝.net等方面升级,任教老师的许多开发工作也都逐步转移到.net、Java等新技术平台上来,.net具有大量的组件和开发模块,在网络通信、web技术、影像处理等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使以往的窗口应用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网站建设等各门课程能够成系列地进行汇总。对于各专业学生学习这一技术,既可以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专业技术应用上去,也可以确保在学习完这门课后能够编写具有一定应用效果的实用的程序,真正服务于自己的专业。

3我校采用C#语种教学的实践经验

从2008年开始,第三军医大学将生物医学工程五年制本科学员的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课程改为C#程序设计,我们在原课程设计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3.1倡导实例化教学,融入pBL方法[5],紧扣专业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上,根据教学组成员运用C#从事软件开发的实际经验,精挑细选了100多个短小精致的教学实例,这些实例在知识面覆盖、技巧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力求做到完美的统一,加有详细的注释,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知识点都围绕着实例分析而展开讨论。为强化其学习兴趣,辅以病例统计、数据筛选、医院挂号等实际问题作为学生实训要求,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习循环语句、条件语句、文件基础等重要的程序设计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深信程序设计对于以后的专业发展有良好的帮助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数据库操作概述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部分的了解性学习,有4个学时,由于数据库数据存储本身比较抽象,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应该突出实用性,重点向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应用概念,便于以后专业应用上的扩展学习。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可以以一个大实例为主线,以若干小实例为每个小知识点的连接带。课堂学习就是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大实例为目的。首先以图文方式介绍附属医院正在运行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中前台药品查询功能,并以此功能的实现贯穿于本次课的学习始终。以引导性方式询问学生在纸上记录药品清单应当怎样建表?若是在纸质的药品清单表上你会怎样快速的查找需要的药品?从而建立数据库结构、索引等数据库概念,将数据库应用的意义直观化。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特点,归纳出数据库编程工作的4部分:建立数据库、连接数据库、读写数据库、数据处理。

(1)建立数据库:将前面引导性的问题实例化,现场与同学一起在access等小型数据库上建立数据表结构并填充数据。在此过程中熟悉数据库结构中的主要元素,介绍主流数据库产品,强调对不同的数据库要举一反三。

(2)连接数据库:以套路化的套接关键字方法现场演示如何连接access数据库,介绍套接关键字中各个部分的意义。其他数据库的连接套接字简单提一下即可,强调需要时独立查找。

(3)读写数据库:紧跟连接数据库的学习,学习如何把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程序中,并以各种方式显示出来。

(4)数据处理:将读出的全部内容请同学用以往学习的循环、数组知识进行筛选处理。并对比性介绍SQL语句的筛选语法,比较其在数据库编程的优劣性。

在学习以上四部分的过程中,贯穿着精确查找、模糊查找、药品统计、药品归类等小实例,通过对读取的数据采用循环、数组知识解决方法与SQL语言解决方法的对比,在复习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数据库知识的印象。由于一开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HiS系统中药品查询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并适当延伸数据库在个人物品管理、好友管理、论文管理、医学实验数据管理中的意义,通过实用性来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请同学们整合前面所学知识并可在课后查询资料,思考如何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各个独立模块构建成复杂的药品查询系统。

3.2坚持理论实训1U1授课模式,强化实践能力

倡导实例教学、pBL教学、精心准备典型实例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C#教学中,我们总体上坚持一次理论一次实训的授课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理论知识迅速强化,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和扩展学习。

以3.1中列举的数据库操作概述的教学方法为例。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实例化教学、融入pBL方法以及力求紧扣专业与兴趣归根到底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4个学时的学习时间分配里,课堂理论教学2个学时,剩余2个学时用于学生自主实训练习。在布置实训作业时,可以依据学生理论学习的反馈情况,以3~5个小实例为要求,由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做,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引导性回答。也可以将理论课上学习的简单药品查询系统改编为论文查询系统。以题目、作者、内容、时间为查询关键字,提供精确或者模糊的查询功能。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从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根据理论课上的实例并可通过网络获取帮助的方法自行完成作业。实训作业记入平时成绩。

3.3以实训为主导,拓展学生自主性程序设计

在实训课中,除了必须练习的典型实例,老师应注意抓住空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参考pBL教学法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带有趣味性的程序[5]。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由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完成了模仿QQ空间里的文字转动画软件“迤逦文字”、图片加个性水印的“轻松打水印”以及体现出军校特点的“军人资历章排列网站”。这一系列作品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我们将学生完成的作品下发给全体学习C#语言的学生,就关键性代码进行了讲解,学生提高积极性的同时还额外学习了基于web的程序设计思想,效果超出了我们教学的预计目标。

例如,教学组成员设计了灰度图像转换成伪彩色图像的实例,核心代码只用了8行语句就能实现所需的功能,实例涵盖了数组、循环、文件基础、位图对象定义等知识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以单帧图片处理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彩色B超的工作原理,思考如何处理连续多帧图片的方法。受到这个实例的启发,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运用差影法原理,自主设计了“水迷宫”试验和临床重症监护软件,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篇,并获得学校本科生创新成果一等奖。这一结果又反过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素质教育涵盖创新教育、实用技能教育,我们通过更新程序设计语言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将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与学习导向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整合。希望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起到作用,也能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教学试点目前已进行了一年,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学生的能动性自主设计也为我们下一步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总之,只有深化教学改革,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达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部分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威,张兵兵.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初探[J].药理医学杂志,2008,21(6):744-745.

[2]刘方,倪飞舟,左翔.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5):1277-1278.

[3]周峰,李德路,王征.VisualC#.net2005中文版基础与实践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

[4]李雯娟,曾照芳,曹中源,等.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8,7(6):585-586.

[5]展海冰,张运坤,张志刚.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pBL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58.

practiceandanalysisofC#programmingfornon-computermajorsinComputerBaseteaching

QiaoLiang1,CHenXin2,SonGwen-qiang1

(1.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2.ChongqingZhengdapolytechnicCollege,Chongqing400056,China)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5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远程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所在单位承担我校除计算机系以外的所有系所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foxpro》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平均有3000多学生,各教师均负责2~3个班共200~300多人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为了使教师能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应用internet网络服务的能力,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从1999年开始,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以下简称《远程教学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使用一年多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讨论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2.《远程教学系统》的体系结构

《远程教学系统》是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的,是典型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以windowsnt4/2000server为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sqlserver7.0为rdbms,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它要求用户提供帐号/密码,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系统主页,以此追踪用户身份。本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主页,访问系统的权限也不相同。其中权限最高的为管理员,其次为教师,最低为学生。权限高的能访问其下级所能访问的所有资源,反之则不然。例如教师能进入学生主页,而学生则不能访问教师主页所提供的功能(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本系统可同时为不同课程的多组教师/学生(上一门课的教师及其学生为一组)提供服务,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某个教师帐号不能批改属于另一个教师的学生的作业等),又有资源的共享性(例如公共作业、试题的共享等),很好地解决了本单位各个教师负责不同班级,课程也有所不同的问题。《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按用户角色的不同,划分如下:

图1《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

2.1管理员模块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可同时为多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组间的课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学生组间应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其学生具有管理权,但不能对属于其它教师的学生进行管理、某个学生只能访问其教师的作业等。因此系统主页需要教师或学生均以帐号/密码登录后才能访问,以此追踪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身份。而用户帐号的开设与删除、教师与学生的对应关系、课程名称、学生人数等信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这里,我们将系统资源访问帐号作为操作系统帐号开设,由windowsnt和web服务器iis负责进行用户验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无缝集成;二是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其它辅助服务,如:电子邮件、个人主页、ftp服务等。使系统应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2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授课所需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广播、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网上答疑、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学生帐号管理(修改学生密码)、设置联机会议等。系统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以及officeautomation技术自动批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业并登记成绩。教师可对作业结果进行查询、统计。教师可利用outlook向系统请求联机会议,以此进行网上答疑、群体或个别辅导。

2.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包含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上或本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教师授课视频广播收看、点播、网上答疑、课程资源浏览、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主页时,需要提供帐号/密码进行用户验证,通过验证后,在浏览器关闭之前,均以该帐号身份访问系统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业可直接在浏览器中完成并提交,对于《c语言》课程作业,为学生提供web界面,完成作业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运行,一气呵成。远程考试功能既提供选择题形式的传统笔试试题,也提供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考试通过/">bbs、联机会议(在线聊天chat、应用程序共享、白板)、等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本系统还配备资源库,内置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课外浏览、学习。

3《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功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用户界面完全由浏览器提供,维护方便。其中采用了多项现时多媒体和网络的最新技术,如下所述:

3.1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objectmodel,简称com)是一个软件规范,它是基于对象的编程模型,只要遵循com规范,应用程序和组件对象之间就可实现二进制代码级别上的重用,解决了对编程语言和环境的依赖。com是microsoft其它许多技术的核心,它允许用某种语言编写的位于二进制代码中的对象,为其它语言所访问(或称二进制兼容)。com技术已经渗透到microsoft的各个产品中,如:windowsnt/2000、sqlserver、visualstudio、office97/2000、back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c++或asp脚本、perl脚本作为编程语言,其中大量采用了基于com的技术,例如:

3.1.1ado(activexdataobject)

ado是数据库访问组件,应用程序通过ado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下:

图2ado存取数据示意图

上图中oledb是microsoft继odbc后新的数据访问机制,它不但可以访问数据库数据,而且还可以访问其它非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如email、目录服务(ldap)等。ado是位于oledb上层的应用程序接口,操作较为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作业、试卷、考试结果等信息都是保存在sqlserver数据库中,系统使用asp脚本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以及电子邮件、进行全文索引,如下图所示:

图3《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数据存取示意图

3.1.2officeautomation对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利用officeautomation对象,使教师利用程序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excel)的作业,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3.1.3adsi

adsi(activedirectoryserviceinterface)是windownt/2000活动目录接口。利用该接口对象实现操作系统帐号的管理(开帐号、删除帐号、帐号属性设置)以及访问权限设置,简化帐号管理任务。

3.1.4developerstudio对象

microsoft的visualstudio相信是广大程序员喜爱的开发工具,但大家都不太注意其中的developerstudio对象:

applicationdebugger

breakpointproject

使用他们,可以使程序的开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许多在visualstudio集成环境下通过菜单完成的命令或功能,都可以用developerstudio组件对象的属性或方法来实现,如程序的语法分析、编译、链接、调试、表达式求值等。而这些都是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所要进行的操作。我们使用这些对象辅助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减轻教师负担。

3.2视频流技术

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文字、静态图像信息的传输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视频/音频信息的传送,则由于网络带宽等原因,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而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授课功能就要求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传送大量视频/音频数据,以便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广播和视频点播(vod)。在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下,视频/音频数据必须经压缩处理后才在网络中传输。以往多采用mpegi等压缩技术,其特点是用户必须等待压缩文件完全下载到客户端后再播放,增加了客户等待的时间。目前,视频/音频数据采用经特殊算法处理的流技术,使视频/音频数据边下载边播放。流技术的典型代表是microsoft的mediatechnologies(netshow)和realnetwork的realvideo/audio。《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主要采用了mediatechnologies压缩技术,使用其multibit功能在一个流文件中压缩适合多种网络带宽(从28.8kbps~3mbps)的视频/音频流(最多6个)。由视频服务器根据客户访问时的实际网络传输能力选择其中一种带宽流向客户传输。另外,还根据netshow和realvideo/audio支持多播(multicast)的特点,在网上对教师授课场景进行直播(广播)。在授课功能中,单是教师的授课图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有同步的教师授课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html网页),真正将课堂搬到网上。

图4同步视频点播

3.3网上实时交互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实时交互,以此实现课堂讨论、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学生个别辅导等功能。教师通过浏览器或outlook向系统发出联机会议(onlineconference)请求,在联机会议持续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浏览器加入会议,并使用系统提供的聊天(文本)、白板(图画)功能与与会者进行讨论;教师可通过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向全体与会者演示某个程序的操作过程,或(通过语音)要求指定学生完成某个操作(个别辅导)。客户端使用netmeeting,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视频/音频交互、聊天、白板、文件传输等。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6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各个中职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诸如photoSHop、CorelDRaw、3DSmaX、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在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后,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受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中,仍然是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作为美术教研室专业课教师,我根据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此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性操作,以求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本学期前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在07、08级艺术设计班的教学上不再分段教学,而是采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互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图案》与《CorelDRaw》这两门课程时,我们不再是按照例先教授《图案》后教授《CorelDRaw》,而是先明确单元教学目的,共同授课。在上课时将两门课合理的糅合在一起,共同教学。原先两门课程各4周共计8周,采用交互式教学后,各课程教学时长、及总教学时长缩短为6周,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先告诉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学习重点难点,同时,将两门课程的作业合并在一起。《图案》的作业基本涵盖了《CorelDRaw》的常用工具,而《CorelDRaw》的小练习也与《基础图案》的内容相关联。这样,学生能掌握学习重点,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遇见的不同问题分别指导,操作问题在软件教学中解决;设计上的问题在专业课上指导。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课堂上能够互相配合,学生遇见任何问题均能快速的解决。另外,到了学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将《CorelDRaw》的部分内容再次讲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上不会感觉到使用工具的困难,能够全身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计算机软件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设计的学习上,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无缝结合,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览来看,本次混合教学的课改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为第二次混合教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将《色彩构成》与《photoSHop》课程共同教学。

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的同时,教授《photoSHop》的教学中,也将《色彩构成》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个单元交互式教学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本次交互式教学更加注意凸现专业教学的地位。在软件教学时仍然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因为我们深知既然计算机是辅助设计的软件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软件功能与设计运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合理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photoSHop》是大型平面设计软件,功能强大,滤镜繁多,但具体用到《色彩构成》中,使用到的滤镜效果是有限的。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软件的功能,而是以《色彩构成》平面设计的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在《photoSHop》中只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图案》、《色彩构成》的作业,全面地将《CorelDRaw》、《photoSHop》这两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一一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专业设计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交互式教学,教师准确到位的课堂指导,在短短几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均能运用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且软件掌握得较为熟练。由于在教学上能做到目的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基础;动态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学现状;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高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示范性。

“计算机电路基础”是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电路的实用性分析,掌握计算机电路的有关知识,学会计算机电路的应用设计技巧,为计算机组成、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掌握的知识点不同,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授课时数都有所限制,一些电类基础课程(如电工基础等)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那些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环境。本文从课程的衔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课程建设几个角度入手,阐述了“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动态教学模式。

2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我校“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理论知识系统性太强。鉴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专业的侧重点不同,课程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这在大多数学校是作为三门课程开设的(分别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现在把它们压缩成一门课,而且总学时只有64学时,外加一个平均48学时的小学期实习课,这是学生感到学习有困难的根源。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仅限于考试合格,并没有真正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比较被动,通常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

最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旧比较传统,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该课程也应当脱离一个粉笔一节课的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针对上述几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过程中也注意采取了相应方法。例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贯彻重点基础理论知识不能丢和实践联系密切的理论知识不能少的原则。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出版了《计算机电路基础》教材,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除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之外,还专门安排一个小学期进行集中实习,使学生可以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任课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通了对应的教学网站,网站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有互动的论坛,供学生和教师答疑解惑。借助良好的交互性,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综上所述,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一种动态的教学模式。

3课程内容动态变化

学习“计算机电路基础”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知识,如果在授课时只考虑教材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听课就会如同雾里看花,教师课后辅导也是苦不堪言。因此从实际出发改革课程内容,打破学科性,减少理论性势在必行。我们强调基础理论部分要突破一成不变的格局,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着重基本概念、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公式的应用,淡化繁琐的理论推导。例如半导体器件部分,以建立必要的概念为一种尺度,不必过多讨论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也不必在载流子如何运动等问题上花大量理论课时,而将重点放在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测试和使用方法上。又例如逻辑门部分,也只需按要求了解它们的基本工作过程,不必详细讲解各种逻辑门内部电路的原理,只要在负载特性和连接特点上下功夫。教学内容的动态变化会使学生更快掌握并应用新知识。

讲授“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时候,也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就要涉及到寄存器、存储器、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等具体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在讲授涉及到专业课程的知识单元时,要多选讲这些元器件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或具体应用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碰到类似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只强调系统传授知识,而忽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没有实际本领的“书呆子”;如果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能力发展的一面而忽视教学可促进能力发展的一面,那么也势必使学生缺乏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知识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从下面几方面切实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本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内容多是验证基本定律和定理,更严重的是实验环节不重视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改变以往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强实践操作性和设计创新性的内容;并在课程结束后开展集中实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实习课程也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考核,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上动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

4.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实习实验时,教师不应对过程讲得过于详细,否则学生没经过大脑思考就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照猫画虎,有的学生甚至连实习实验做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更何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呢?要安排一些强制性预习内容(如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选好仪表的量程;了解芯片各管脚的作用;熟悉实验步骤和相应的表格等)。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实习实验的深度。

4.3重视综合实习实训课

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集中安排2~3周的综合实习实训是很必要的。学生通过对电路的设计、焊接、调试等步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我们的实习实训课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设计型三阶段进行。

5课程建设的特色

在“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中,我们的做法具有以下特色。

5.1课程内容的整合

“计算机电路基础”涵盖了三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是比较大的问题。若选用现成的教材,学生至少要选择三门相关的参考书,这样会严重影响知识的连贯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困扰。为此,我们编写课程建设需要的教材,为慎重起见,先以讲义形式在校内使用,经过几年试用逐步完善,形成了适合课程建设要求的应用型教材。

5.2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作详细讲解。本课程涉及到电路分析、中大规模集成芯片等内容,如果全部在黑板上作图演示,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还很难完成课程的进度要求。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易懂,单位课时内传授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5.3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与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时存在相当难度,对于一些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更大。为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部分改变演讲

式的授课方式外,教师还在习题和思考题上作了一些设计。我们还经询学生的意见,调整授课内容、进度、方式,尽量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除固定答疑时间外,还在网络上设立讨论区,教师轮流值班,对提出的问题都会给予热情的回应。通过多样化、讨论式地解答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

5.4建立互动性较强的教学网站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开发了交互性比较强的教学网站,网站上除了有电子版图书、教学资料、课堂讲义、多媒体课件等内容外,还提供在线测试、课程教学论坛、教学录像等互动性很强的内容,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网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是教师和学生讨论问题的乐园,学生也会把自己学习中得意的地方拿到讨论区“晒一把”,对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6结语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强调实用、够用的原则,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才是“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纪成.电路与电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徐玉如.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8).

[3]魏淑桃.计算机电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魏则s.计算机电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8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VB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拟软件;探讨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其他学科,学生的实践都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作为老师,如何更多的、更详细的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而学生,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又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试?因此,一种具有试题阅卷和能够反馈成绩的教学软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这种教学软件不仅方便,而且还能够让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VB的概述和功能

VisualBasic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通用、面向对象以及采用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是指开发用户界面图形的方法,编辑其界面的时候无需编写大量代码,只需要采用搭积木的建构程序方式编写程序即可,是开发人数使用最多的编程工具之一。而Basic则是指Basic语言,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被广泛应用的语言。总的来讲,VisualBasic是在Basic语言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不但提供了新的数据库和web工具,还增加了SQLServer交互方法。总的来说,VisualBasic是目前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另外,VisualBasic程序设计主要应用于多媒体开发、数据库开发、网络开发、图形开发等程序中。其数据访问的特性在允许对企业数据库的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前端应用程序的同时,还可以调整其服务端。程序员可以用VisualBasic高效、快速的开发windows编程环境下的各种应用软件系统。

二、VB6的集成开发环境

VB6与之前的VB版本不同,之前的VB所有版本的集成开发环境都是由标题栏和菜单栏组成。而VB6则不同,它是VisualStudio家族的一个组件,在保留VisualBasic5.0优点的基础上,对开发环境进行了改进,VB6的标准栏和菜单栏是由工具栏、窗体设计器、控件箱、弹出式菜单、工程管理器窗口、属性窗口、对象浏览器、工程管理器、窗体布局窗口组成。同时,VB6的数据访问技术采用了新的数据访问技术,第一,VB6增加了aDo控件和数据库可视化的工具。不但能够有效且快速的访问本地及远程的数据库,而且还允许程序员在数据环境方面,除了可以创建可视化和操作aDo之外,还可以连接其命令,这些都为程序员对数据源的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二,加强了internet的功能,使internet成为当前最强有力的开发工具之一。第三,VB6在智能化向导方面也增加了新的特性。

三、VB开发教学软件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中的应用

(一)界面设计与文件结构

界面设计分为两步,先按照软件结构图设计好控件,然后再确定控件的属性。而文件结构则是,当设计好一套试题之后就建立相应的试题目录,题目少的情况可以应文本文件储存,题目多的话则用access数据库来存储。教学软件开发工具均采用VB,一是因为VB与VC类的开发软件相比,除了更容易上手,并且开发的周期短、效率高。二是因为office软件里面的宏都是VBa,,而VBa只是VB的一个子集,如果使用VB开发的话,不但能够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并且还可以快速且有效的写出阅卷程序代码。

(二)开发教学软件的选题

当设计好教学软件的界面题目之后,才能够编写开发教学软件的功能模块代码。为了避免学生抽取的试题一样,可以将选题的按钮可以做成按钮控件数组。其次,选题因为使用了FSo复制文件、复制文件夹这两个方法,所以在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创建、改变、移动、删除等操作,以及检测文件、文件夹的信息以及路径时,都需要用到FSo对象模型。

(三)实现了阅卷的功能

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操作试题有windows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以windows操作题为例,没有编写过测试教学软件的老师会觉得对操作题的阅卷很困难,也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对试题进行操作。其实,windows操作题的阅卷很简单,教学模拟软件有一个自动阅卷的功能,而开发软件的新建、删除、复制、剪切等操作就是用来判断学生做题的文件或者文件夹是否存在。而当学生做完测试题之后,点击“阅卷”按钮也可以得到反馈成绩,

四、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考试系统

目前,有不少院校为了方便学生考试和老师教学,利用VB6开发系统的,模块和界面开发了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该模拟软件有操作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操作题的VB编程与后台的宏语言联系密切,而数据存储方面,也可以选择用VB文件系统对数据文件进行编程,VB文件系统在给数据加密的同时,也减小了系统的大小。

(一)基于VB6开发程序下的windows操作题及系统打包技术

在VB6系统的FSo对象模型下,系统中最简单的部分就是windows操作题,windows操作题通过访问FSo对象模型的方法和属性,就可以青色生成试题内容及相应的评分。而系统打包则需要使用免费开源的安装制作软件innoSetup,innoSetup的外观不但小巧、简便,并且还能够快速有效地制作出windows的标准安装界面。

(二)基于office对象模型开发的office操作题

在VB6程序设计开发系统中,所有office产品都被引入了office对象模型,并且office产品中也都装置了VBa程序代码以及宏记录器,因此,office对象模型可以利用VBa程序代码,实现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评分。另外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的模块代码与word的路径一直,所以,仅对word操作题的评分原理进行阐述。

首先,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拟软件会对考生文件下的word文档进行检测,检测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会继续进行操作,如果不在则会退出本模块。当过程执行完之后,考生的成绩以及试题出现错误的部分都会保存到全局字符串变量中,最后由评分模块访问这个变量并显示word操作题的所以信息。

(三)基于VB6开发程序下的客观题模块设计

观题模块下的加载客观题对于VB6开发程序下来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技巧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加载客观题的控件是动态生产的。在VB6开发程序中,只有两种方法才能生成动态控件,一种是使用VB6之前的控件数组,第二种则是在使用VB6开发程序的同时,引入withevents变量,由于VB6程序不允许创建并使用withevents变量数组,所以,为了生产动态控件,只能使用第一种控件数组方案来显示加载客观题的内容。

五、总结

整体来看,VB6开发软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但方便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以及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1前言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也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未来在社会上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肩任着重要责任。国家近些年正在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的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在教学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及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科技的大幅跃进的同时,也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充满着很多挑战,人们要想生存就要接受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学生就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等必要的操作技能。这就必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努力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及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

2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很少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扩展,这就会致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深度了解和掌握,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困难。同时,实践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地位较弱,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形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被动接受教学,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这具体就产生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对知识了解不深等。因为长期多说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较差,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另外,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监控难以做到,不容易掌握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能力,理论很难服务与实践,实践也难以反作用于理论。

2.2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和兴趣

许多学生只知道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介绍C语言的一些相关规则和内容,并不明确知道学习C语言对未来的学习及工作有什么实质用处,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足,很多同学不了解C语言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往往想着赶快去学习一些目前常用的如JaVa等开发语言。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不重视,学习过程中难以恰当的掌握住知识重点,就会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枯燥的感觉就会激增,厌烦情绪也会迸发,这就必然导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3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

高校C语言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等有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它有着很强的扩展性及延续性。如果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并未掌握,这就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例如在C语言的教学中涉及顺序存储、进制转换等基础内容时,学生在没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很难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3信息化教学

3.1信息化教学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和普及,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信息化教学就是在目前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导下,使用先进的现代信息科技,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去开发相关的教育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运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合理的布置教学过程中的每个要素及环节,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能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及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能力,促使学生能终身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3.2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上个世纪末,各国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积极的进行教育信息化,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实施很大的战略措施。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教育的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中来。毕竟教育的信息化设计很多个系统工程和限制因素,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进行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完成的。教育信息化是否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及相关的观念就成为了关键。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的探索研究创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我国高校中的逐渐的应用在教学领域,但是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形式上的应用,并未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中心思想。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老师课堂中理论讲解为主,信息科技多简单的用于取代黑板形式变为投影仪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深入在教师的观念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进行互动的教学,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的巩固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常常会涉及到很多信息技术的知识,这会导致很多老师对知识和能力的区分重视不足,信息化教育设计也就难以进行。然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正是在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安排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良好信息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信息化教学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是十分迫切的。所以笔者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C语言教学为例进行探讨和研究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试图创新教学方法,并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综合性高校毕业人才。

4计算机基础课程中C语言的信息化教学

4.1C语言概述

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的简称,它是学生学习如JaVa、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和必须先掌握的课程。提高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C语言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老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C语言本身就是晦涩难懂的学科,这就让初学此科目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和极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就必然导致C语言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应该多转变思想,尝试下信息化教学,进行以信息技术带动学生学习,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4.2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4.2.1建立信息资源库进行共享

所谓信息资源就是包含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在内的提供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资源。高校积极构建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库,并专门的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供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索引擎去搜索信息。这就能帮助学生能在信息资源库中摄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找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4.2.2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当前高校的很多C语言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技术的表现形式以图文、声像相结合,特点包括信息量大、使用便捷、直观想象、交流性强等,因此引入C语言的教学中十分必要。但是,很多老师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仅仅从形式上把以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硬生生的用投影仪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依然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机械的复制到多媒体上来。这虽然能快速的讲课,但是由于信息量过大,上课过程时间较短,使学生难以迅速接受知识,极易产生学生学习疲劳,同时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要想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就必须正确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首先应从老师的课件开始,老师在制作课件ppt的时候应该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C语言是一门概念和规则很多,并且有些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讲解起来较为复杂的课程。因此,对于那些理解起来比较难的概念和规则,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直观形象的制作相关课件,并辅以详细的讲解。另外,C语言的知识点繁多和覆盖面广的特点,理论课堂时间相对紧张,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详细讲授,对于容易的知识点在课件上稍微点到一下,让学生课下自己学习。采取这样的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更好的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4.2.3使用Cai进行课堂教学

Cai就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用对话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学的有关内容和进程,并进行教学训练方法和技术。它可以综合的应用超文本、多媒体、知识库等技术,很好的解决以前的教学中上课单一的缺点,使用它能快速的缩短学习的时间,并能很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在C语言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等技术辅助进行教学,例如在遇到C语言中的难点,教师讲授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专家讲课精华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再如在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的学习上,在计算机上辅以相关的学习视频和图文讲解,无论是动态的数据还是复杂的图表,都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更能生动形象的阐释出知识的精华,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学习起来乐趣丛生,轻松快乐的同时让本身枯燥的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堂中,针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谈论的基础上,在听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必然能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刻的掌握C语言的具体知识。在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充分的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竞争合作的精神,为信息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4.2.4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

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进行反复的实践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相比,理论课时比重较大。学校应适当的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课时,在讲授计算机C语言知识后,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编程过程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能更好的去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知识点。C语言课程实践的基础就是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比如有着良好的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但是很多高校的硬件基础设施较差,也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不管怎样,要努力克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加大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让学生更多的去进行上机操作学习实践,根据理论指导下在计算机设备上进行学习和演示,因为C语言的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知识和技术。

5总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高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信息化联系密切,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定会进行改革,信息化的植入,对计算机课程的推动是巨大的,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本文在分析和阐述了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问题和信息化教学之后,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C语言教学的信息化设计和实践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崔永君.C语言程序设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2]薛小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福建电脑;2004(1).

[3]李学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