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十篇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十篇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31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1

一、财产保全的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诉讼案件和行政执行案件中,为了保证民事案件当事人和行政机关或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将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和行政执行文书能够顺利执行,而对有争议的标的物或有关财产采取一种限制处分的临时性法律保护措施,叫做财产保全。财产保全可分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诉讼保全、诉前保全和行政执行案件中的非诉讼行政执行前财产保全(以下简称执前财产保全或财产保全)。

二、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的法律依据及其基本特征

1、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具有实体法依据和程序法依据。

(1)现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的实体法依据。

《审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的,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有权予以制止,或者申请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的,有权予以制止,或者提请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予以制止,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解释》)首次规定了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的程序法依据。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前,有充分理由认为被执行人可能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者申请强制执行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至此,非诉讼行政执行前财产保全作为我国行政执行中的一项新的保全制度,首次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落实《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财产保全的规定,提供了程序法方面的保证。

2、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具有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制度,是现行法律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的为数不多的强制性执行手段之一。在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体系中属执前财产保全制度。执前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行政机关或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的申请,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因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保全措施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义务人隐匿、转移、挥霍其财产,逃避依法应当履行的给付义务,从而保证行政机关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对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缺乏明确、具体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依据该解释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的相关规定,财产保全措施可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停止支付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一般要经过申请、担保、裁定、解除程序,因保全错误或不当给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的,申请人还必须履行赔偿程序。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必须符合上述相关规定。

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行政强制性。不管被审计单位是否愿意,只要审计机关有充分证据证明被申请人有违法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的行为的,且认为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止的,即可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具有行政强制性特征。

(2)临时救济性。申请财产保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审计机关为了进一步掌握证据,揭露问题,防止公共资产的流失,挽回公共资产的损失,保证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在必要时启动的临时性、救济性的辅助程序,具有临时救济性特征。

(3)标的争议性。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的标的在审计程序终结之前,从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双方角度分析,应当存在定性、定量上的争议性,采取保全措施有助于审计机关明确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行为事实的定性定量分析。申请保全的财产标的具有争议性特征。

(4)行为风险性。申请财产保全是审计机关作出的一种过渡性具体行政行为,后续是否就被申请保全财产形成相关审计决定、是否需要继续申请强制执行、是否存在审计风险、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申请财产保全极具风险性。

三、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具有特定目的。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维护公共资产的安全,防止非法流失;二是为了后续形成的审计决定的顺利执行;三是为了保存审计证据,防止审计证据的灭失,便于审计取证。

2、合法性原则。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具备法定申请条件,而且程序合法。法定申请条件包括:被申请人必须是依法审计的被审计单位;被申请人存在违法取得的资产;被申请人存在违法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的行为。程序合法包括:申请时间必须是审计过程中,申请强制执行审计决定之前的审计机关认为合适的时间;必须向管辖地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必须向法院书面陈述申请财产保全的理由、事实根据以及申请保全财产标的的具体情况;按照受理法院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担保。

3、谨慎性原则。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遵循职业谨慎原则,防范审计风险。具体应做到:实施审计告诫,制止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行为;必要时提前报告本级政府;《财产保全申请书》必须经由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4、成本效益原则。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考虑审计成本和效益因素。要综合考虑审计的时间、人力、费用以及违法财产价值金额等因素,决定是否申请财产保全;一旦决定申请保全,应当依法预交并按规定承担财产保全的申请费用。

5、适用调解原则。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在法院裁定的保全措施效力期限结束之前应当适用调解原则。包括政府出面进行的调解、被申请人提供担保(此时继续保全已无实质意义)、审计机关自行提出的调解等。一旦达成调解,审计机关应当申请解除保全措施。

6、风险补偿原则。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正确评估审计风险,承担风险补偿责任。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申请财产保全行为应当提供反担保。因审计机关行为错误或不当给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予明确的问题

1、申请财产保全的反担保问题。

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属于行政机关对被申请人相关财产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尚待法院审查,是否裁定予以执行尚处于不确定状态。如果经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明显违法或确有错误和不当,可能会给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当由作为申请人的审计机关提供反担保。但是《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没有规定行政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提供反担保,主要是考虑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机关,除用于办公的行政经费和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外,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也没有用于财产担保的专项经费,无法提供财产担保。同时,依据《担保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机关是不能作为担保人的。因此,笔者认为,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没有提供反担保的法定义务。但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后,因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有错误和不当,给被审计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审计机关应当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2、财产保全申请费用的负担问题。

审计机关申请财产保全,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有关规定预交保全申请费用。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不预交,又不申请减、免、缓交的,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保全申请。由于《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明确财产保全请费用的负担问题,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法院可以按照如下情形作出裁定:审计机关财产保全申请被法院受理后,审计机关自行申请解除或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理由成立法院依法解除保全措施的,保全申请费用应由审计机关负担;审计机关申请的财产保全措施达到预期目的,或在保全效力期限结束时申请转为审计决定强制执行措施的,根据审计机关的申请,法院可以裁定保全申请费用由被申请人负担。

3、财产保全的效力期限问题。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对我国经济生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要影响。如果要求这种影响一直是积极的、正面的,就需要正确理解、科学解释和妥当适用《担保法》。本文拟就此发表看法,谨供参考。

1.《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担保方式,没有设置押金、所有权保留、并存的债务承担等担保方式,抵押方式中也欠缺证券抵押、总括抵押、所有人抵押等类型。欠缺这些担保方式的法律规范,违反了《担保法》的立法计划并具有不圆满性,已构成法律漏洞。有漏洞就应予以填补。不过,填补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押金、并存的债务承担等方式,一直由债权法调整,债权法奉行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当事人依法自由设置合同类型,因而,只要当事人订立的押金合同、债务加入合同不违反强行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就应承认其效力。至于欠缺相应的法律规范问题,可以通过类推适用等制定法内的补充方式解决。证券抵押、总括抵押、所有人抵押属于物权类型,由于学说认为我国民法奉行物权法定主义,物权类型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规定,不允许当事人依法律行为自由创设,因而证券抵押、总括抵押、所有人抵押即使被当事人通过合同设立,也不会发生物权效力,不能成为抵押权的类型。并且,由于“物权法定主义不容许依类推适用之方法创设法律所未规定之物权”〔1〕,以防止当事人以法律行为规避物权法定主义,因此自然不允许以类推方式补充《担保法》所欠缺的证券抵押、总括抵押和所有人抵押规范的漏洞。同理,亦不应允许以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补充该项漏洞。

所有权保留的漏洞可否以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的方式加以补充呢?这首先取决于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如果象有些学者主张的那样,把所有权保留作为物的担保,作为一种担保物权,那么,因其与我国现行法承认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均不相同,显然属于一种法无明文的新“物权”。基于物权法定主义的要求,它不能发生物权效力,也不允许以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目的性扩张补充此类漏洞。不过,所有权保留是被规定在分期付款买卖合中的,只要该合同有效,所有权保留条款应随之生效,于是成为债权效力的表现,会受到我国债权法的完整保护。

当然,从理想的角度讲,应该尽快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承认证券抵押、总括抵押、所有人抵押、所有权保留具有担保物权的地位。

2.保证人以其一般财产向债权人担保债务人履行其债务,第三人以其特定财产向债权人抵押或质押以担保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但债权人并不对这些人负对待给付义务,债务人也时常不对上述担保人支付代价,使得担保人只负担保债务而无任何利益,处境极为不利,导致保证人难觅,第三人充任抵押人或出质人稀少,进而影响交易顺利达成。为改变上述局面,在商品贸易、工程承包和资金借贷等交易中,有时为了换取担保人提供保证、抵押或质押等担保方式反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该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被称为反担保。《担保法》第4条第1款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使反担保有了直接的法律依据。适用本条需明确如下问题:

第一,反担保提供者的范围。《担保法》第4条第1款仅仅规定债务人为反担保的提供者,忽视了债务人委托第三人向原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情形。按本条侧重保护原担保人的合法权益、换取原担保人立保的立法目的和基本思想衡量,法条文义涵盖的反担保提供者的范围过狭,不足于贯彻其立法目的,构成一法律漏洞。对该漏洞的补充应采取目的性扩张方式,即将第三人提供反担保的情形纳入本条的适用范围。

第二,《担保法》第4条第2款规定:“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这是否意味着因本法规定有五种担保方式就有五种反担保方式呢?回答是否定的。首先,留置权就不包括在内。按《担保法》第4条规定,反担保产生于约定,而留置权却发生于法定。此其一。其二,留置权在我国法律上一律以动产为客体,价值相对较小,在主债额与原担保额均巨大的场合,以留置权作为反担保实在不足以保护原担保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定金虽然在理论上可以作为反担保的方式,但由于支付定金会更进一步削弱债务人向债权人支付价款或酬金的能力,加之亦往往形成原担保与反担保不成比例的局面,因而在实践中极少被采用。

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反担保方式是保证、抵押权,其次是质权。不过,在债务人亲自向原担保人提供反担保场合,保证就不得作为反担保方式,因为这会形成债务人既向原担保人负偿付因履行原担保而生之必要费用的义务,又向原担保人负保证债务,债务人与保证人合二而一,起不到反担保的作用。只有债务人以其特定财产设定抵押、质押,作为反担保方式,才会实际地起到保护原担保人的合法权益的作用。至于实际采用何种反担保方式,取决于债务人与原担保人之间的约定。在第三人充任反担保人场合,抵押、质押、保证均可采用,究竟采取何者,也取决于该第三人(反担保人)与原担保人之间的约定。

第三,反担保的构成要件。反担保的设立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故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为《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的有效条件。每种反担保方式各有其成立要件,因而尚须符合《担保法》于相应条款规定的特定成立要件。例如,《担保法》第38条和第39条规定,抵押权设立须有抵押合同并须具有书面形式与相应条款,第41条规定以土地使用权、地上房屋等设定抵押时应当办理登记手续。反担保若采取抵押方式,也应如此。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3

甲方(担保人)

姓名: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反担保人)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营业地: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

担保人为反担保人与债权人签订的______________合同提供担保,为了保证担保人的承担担保责任后的追偿权,担保人与反担保人经友好协商,就反担保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担保债权

本合同所担保的债权系担保人就_____________合同约定,向债权人履行担保义务后所产生的对反担保人的债权。

第二条担保形式

反担保人根据本合同以_________(抵押/保证)方式向担保人提供担保。

第三条反担保的担保范围

1、担保人向债权人支付的债务本金、利息、逾期利息、罚息、违约金、赔偿金及实现债权的全部相关费用。

2、担保人为实现债权人的追偿权和优先受偿权而支出的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第四条债务履行期限

反担保人应于担保人根据_____________合同约定向债权人履行保证责任后________日内向担保人偿还担保人为履行上述保证义务所付出之全部款项。

第五条担保财产

反担保人以“担保财产清单”所列财产设立担保,“担保财产清单”是本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

附件一:担保财产清单

第六条保证

反担保人就以下事项向担保人作出保证:

1、反担保人对上述担保财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合法、有效;

2、反担保人未在上述担保财产上为除本合同项下债务以外的任何债务设置任何形式的担保;

3、反担保人就上述担保财产所提供的一切文件、报表、陈述均是真实、完整的。

第七条违约责任

反担保人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违约:

1、反担保人在本合同项下债务到期时未按本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2、反担保人向担保人提交的与其担保财产有关的任何文件、报表及陈述在担保人认为是重要的方面被证明为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故意使人误解;

3、反担保人终止偿还其到期债务、不能或表示不能偿还其到期债务;

4、由于反担保人的过失使本担保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被取消、终止执行或无法予以强制执行。

上述违约事件发生后,担保人有权解除本合同并要求反担保人立即履行本合同义务;反担保人除应依照合同约定履行该项债务外,自担保人依上述_________合同履行保证义务之日起每日向担保人支付相当于上述债务标的金额____%的违约金;因此给担保人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

担保人违反本合同约定的,除应依本合同约定继续履行该项义务外,还应向对方支付相当于本合同项下债务标的金额____%的违约金;由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

第八条争议的解决

甲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庆阳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九条其他事项

1、上述_______________合同无效或失效不影响本合同的效力,本合同项下的担保延及反担保人在上述_____________合同无效或失效后的法律责任;

2、反担保人在本合同项下的一切义务具有连续性,对其接管人、受让人及其合并、改组、变更名称后的主体均具有完全的约束力;

3、本合同部分条款无效不影响本合同及本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条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由自然人签字后按手印;当事人为法人的,应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人签字。

第十二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_______________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4

   一、消极担保

   国际借贷中的消极担保(negativepledge),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保证,在其偿清贷款前,不得在其财产上设定有利于其他债权人的法律形式。在国际借贷法律实践中,消极担保可单独运用,其多见于国际金融组织之贷款;消极担保亦可与其他担保方式并用,国际商贷担保则属此类情形。

   消极担保的典型约定是:在贷款偿还前,借款人不得在其财产或收益上设定任何债权、抵押权或其他担保物权。其功能主要是保证贷款人行使其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权利不致于被排列于没有担保物权的其他债权人的权利之后;防止借款人以同一财产和收益设立多重物担保,以保证先受物权担保债权人优先受偿权;间接地限制借款人过度举债。〔1〕据此,消极担保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消极担保的设立,贷款人不以取得优先权为目的,而是为了保证其债权不次于有担保权益的其他债权人的权利。故区别于抵押、质押等积极担保形式。〔2〕

   2消极担保的设立,对于借款人现有的财产和贷款偿还前取得的财产都具有约束力,即以借款人自己的全部财产为标的设定担保。这与保证人以其财产为第三人负连带责任而设立的保证形式相异。

   3消极担保在其有效期内一般不影响借款人依法处分其财产的权利(但为他人提供担保者除外)。可见,实际上,消极担保所涉及标的物之范围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4消极担保并不排斥贷款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自行设定积极担保形式,即贷款人常将消极担保归入混合担保中并重使用。〔3〕那么,消极担保的适用范围有多大呢?各国贷款人的做法不一,概言之,主要有两类:其一,消极担保有时不仅限制借款人自身设立的物权担保,而且也限制第三方(如借款人的子公司)利用借款人财产或自己的财产所提供的物权担保,甚至限制第三方为借款人提供的保证。有些消极担保的限制范围还扩及非由借款人设立,而不是因法律的适用所引起的担保,如留置权,但这种限制往往得不到法院的承认。其二,对贷款合同或担保合同生效前后借款人所设立的物权担保作区别对待。消极担保效力不涉及贷款合同生效之前已设立的物权担保,但有些国家认为消极担保具有追溯力。

   应当指出的是,在实践中,时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借款人在设立消极担保后,又将其财产设立了抵押,那么,消极担保债权人与抵押权人能否平等受偿借款人之财产呢?由于消极担保贷款人无法要求借款人将拟作为抵押标的物提前公示,故消极担保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的诚信。如果借款人未将存在消极担保条款的事实告知抵押权人,尽管消极担保条款订立在先,也难以对抗善意的抵押权人,换言之,消极担保债权人无法请求享有与抵押权人平等受偿权。反之,如果抵押权人确知在其抵押权设定之前已有消极担保条款之存在,则抵押权人非善意,故消极担保债权人应有权请求与抵押权人就抵押标的物平等受偿。

   二、浮动担保

   浮动担保(FloatingCharges),又称浮动抵押(Floatingmortgage),日本法上称之为企业担保,〔4〕是指借款人以其全部财产或某类财产向贷款人提供保证,于约定事件发生时,担保标的物的价值才能确定的法律形式。这种担保方式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其后在一些国家得到普及。在国际借贷法律实践中,这种担保方式一般不被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所采用,但在国际商贷特别是项目融资中当事人时有采用。据此,浮动担保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担保标的物可以是现有的财产,也可以是将来取得的财产,即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或将来的收益。已设有固定担保的财产之外的全部财产或某类财产亦可作为浮动担保。这意味着,如果借款人违约,贷款人或其任命的财产管理人(Receiver)就有权接管借款人设押范围的任何财产。浮动担保涉及财产的范围与消极担保几乎相同,不过消极担保之目的在于阻止设立有利于其他债权人的担保,而浮动担保属在借款人财产上设定的积极担保,以便取得优先权。〔5〕

   2担保标的物之形态与价值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如货币资本可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又可转化为商品资本,故其有别于固定担保。

   3浮动担保执行以前,借款人有权在日常业务中自由地处分已提供担保的财产。当某些财产因法定事由而发生所有权转移时,这些财产就自动退出设押财产范围,当事人无须采取措施解除浮动担保关系。故浮动担保之财产价值实际上仅限于借款人在浮动担保执行时的财产。

   4浮动担保于约定事件发生时,转变为固定担保(FixedCharge),约定事件可以是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如不按期偿还利息,也可为其他事由,如借款人业务清算等。一旦发生约定事件,浮动担保的财产价值便可固定下来,贷款人可行使担保权利。浮动担保,在国际项目融资中颇受欢迎。究其原因,从借款人角度看,如果一时拿不出与巨额借款相应的固定担保标的物,可以其项目或公司的全部财产或某类财产及未来取得的收益、财产作为担保,从而使经营正常化,这种担保在手续上“简便,并且有灵活性”;从贷款人角度看,这种担保形式能将借款人的全部财产包括进去,并且在必要与可行时,指定财产管理人立即取得借款人营业的控制权,使营业得以继续,从而取得比其他债权人更优越的地位,亦可免去诉讼程序的繁琐。

   浮动担保债权与其他债权或物权的关系如何呢?在英国,借款人如果在已作为浮动担保的财产上又设立固定物权担保,后者的效力将优先于前者。故为了保证优先权,浮动设押权人经常要求在合同中有特别约定,即“由此产生的担保是浮动的,故借款人不得随意再以担保标的物进行同等于或优先于本贷款的担保”。当然,浮动担保权优先于一切未担保债权。不过,以下担保物权或债权优先于浮动担保债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税收、职工或雇员的工薪收入;在浮动担保明确化之前已获执行令的债权;在浮动担保标的物范围内已设立的优先担保物权。

   三、消极担保、浮动担保在中国的法律效力

   (一)世界各国对消极担保、浮动担保的态度世界各国是否有消极担保的明确立法,目前尚无资料可证。我们认为,国际借贷中消极担保的效力,应源于各国合同法,即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原则,主动承担消极担保的义务。因此,在国际借贷中,消极担保实际上已被各国法律所承认。

   对于浮动担保,各国立法则持不同的态度。英美法系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对浮动担保持肯定态度,但其具体要求或内容有所不同。根据英国法律,浮动抵押可分为有限的浮动抵押(LimitedFloatingCharges)和总括浮动抵押(GeneralFloatingCharges),前者以借款人的某类财产为标的设定,而后者则以借款人的全部财产设定。〔6〕

   美国仅承认有限浮动抵押。一些拉美国家,由于受英国、美国长期在该地区投资的影响,接受了英美法实践,在法律上承认浮动抵押的效力。而另一些拉美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愿承认浮动抵押制度(甚至不愿承认浮动抵押之概念),其理由是,这种担保将借款人的所有财产的担保权益交由一个贷款人垄断拥有,使其他债权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较典型的是《德国民法典》之规定,财产所有人将其全部财产转让给他人(包括抵押权人),受让人应在所受让财产的价值限额内,对该转让人的债务负责。由此可见,浮动担保债权人并不能取得比其他无担保之债权人更优先的地位。但应当提及的是,虽然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愿承认浮动抵押制度,但有不少国家却规定了相类似的制度,如日本于昭和33年制定企业担保法,以英国法上的浮动担保为范本,规定了企业担保制度。企业担保权,是支配企业财产全体(不问有形、无形)的担保权。〔7〕从浮动抵押设立的条件看,美国法规定设立主体的范围较广,即公司、非公司的借款人也可设立;英国法对设立主体的要求较严,即仅限于股份公司,其他责任形式的公司以及合伙组织或个人均无权设立浮动抵押,〔8〕但1928年英国《农业信贷法》中允许农场主设立浮动抵押实属例外。依1948年英国《公司法》第320条之规定,如果在款项贷出之后,才设立的浮动抵押,须在1年内进行清算或行政接管(administrativeorder),除非贷款人能证明设定抵押时借款人尚有清偿能力方有效。否则,此浮动抵押无效。对与借款人相关的贷款人(Connectedparty)提供浮动抵押,在2年内借款人出现上述情况,不论借款人借款时是否具有清偿能力,该浮动抵押无效。总之,判定浮动抵押的法律效力,首先应考虑借款人是否有能力设定该种抵押,其次还要依财产所在地法确定。

   由于各国对浮动抵押的态度不同,在国际借贷中采用浮动抵押的方式可能会引起法律冲突问题。在一国设立的有效浮动抵押,能否对国外财产产生担保法律效力呢?例如,一个不承认浮动抵押国家的某公司,其采用的浮动抵押的法律效力是否及于在另一个承认浮动抵押国家内的财产呢?英国判例曾否认这种浮动抵押的法律效力,但遭到国内外的广泛批评。反之,一个承认浮动抵押国家的某公司,其浮动抵押在英国却是有效的。但在其他国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院的意见。〔9〕

   (二)中国法律对消极担保、浮动担保的态度中国法律未明确规定消极担保,但亦未禁止。笔者认为,从尊重当事人合同权利及国际通例的角度出发,应对消极担保持积极肯定态度,但不应违反中国法之强行性规定。首先,不得约定以设定消极担保的形式而限制第三人行使留置权。这在于留置权属于法定担保,尽管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10〕但总体来看,约定排除留置当属例外。借款人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如履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中,可能依法对第三人形成留置权,如借款人以约定排除留置权,则违反法律之规定。鉴于留置权这种法定担保的性质,未约定排除留置权也不应认为是违反了消极担保条款。

   其次,“不得允许有利于其他债权人的担保之存在”之约定,不对已存在的积极担保产生法律影响。因为借款人无权解除已依法成立的担保法律关系,无论其许诺与否,未经已存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对方当事人同意,不能擅自解除。对于在消极担保设立之后,借款人又与第三人设立积极担保,从而使贷款人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只能是借款人的违约行为,而一般不应影响其后设立的积极担保效力,因为消极担保缺乏公示程序,第三人在不知已存在消极担保的情形下,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故应规定借款人告之义务。否则,贷款人可以借款人违约为由行使相应的救济权利。

   浮动担保在中国法律中也未明确规定,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在《担保法》颁布前,曾有学者建议在《担保法》中设立企业担保制度,〔11〕《担保法》颁布后,又有人认为《担保法》第34条第2款为浮动担保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12〕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认定浮动担保的效力?浮动担保是否产生优先权?其设立是否须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没有人不认为浮动担保的效力尚有不少令人怀疑之处。

   浮动担保之标的物通常为项目或企业的全部财产或某类财产(除已设定固定担保的财产外),既有动产,也有不动产,甚至还包括无形财产。浮动担保一旦转变为固定担保,就赋予贷款人自由处分担保标的物之权利。在这种情形下,浮动担保的效力近似于一般抵押担保之效力。而依《担保法》之规定,以房地产、土地使用权、林木、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设定抵押,必须进行登记,未经登记,该抵押不产生法律约束力。〔13〕加之中国法律对土地使用权、国有资产等处分权都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固定抵押尚须经过特定程序,浮动担保如不履行特定秩序,其效力是值得怀疑。在依法承认浮动担保效力的英国,浮动担保亦应以登记为设立必要程序,这亦说明登记对浮动担保效力之重要性。

   中国法律是否对浮动担保规定了登记程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法律可否规定登记程序,从而明确肯定浮动担保这种形式呢?这无疑应取决于中国立法对浮动担保的态度。

   如前所述,浮动担保通常是以借款人的全部财产或某类财产为标的,一旦发生约定事件,浮动担保便转变为固定担保,即以借款人的全部财产来清偿贷款人的债权,若借款人同时有两个以上债权人,浮动担保若无优先权,则其设定基本失去了意义。因为担保权人的权益难以得到特别保障;若产生优先权,则担保权人可垄断行使处分借款人财产的权利,对其他债权人不利。对此,中国的司法实践对这种优先权的行使是持否定态度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在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务人将其全部财产抵押给其中一个债权人,因而使该债务人丧失了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侵犯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5条之规定,应当认定该抵押协议无效。基于保护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的考虑,我们认为,中国法律对浮动担保并未完全保护。但是,应该看到,在国际融资中,尤其在项目融资中,浮动担保适用也很普遍。中国法律应有限度地承认浮动担保,并规定相应的公示程序。理由如下:在项目融资中,借款人很少能有充足的财产可供抵押,而贷款人又看好该项目效益,乐于接受以借款人现有的财产,以及用在建工程,及将来的收益等作为担保。应当承认,以将来的不确定的财产作担保,与我国现行担保立法不协调。在项目融资中,浮动担保应是合理的,对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因此,我国立法应肯定这种形式。至于其他情形下的浮动担保,可能有损借款人的其他债权人的权益,故立法时应慎之行事。

   注:

   〔1〕刘丰名:《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2〕在中国,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法定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或债务人提供的第三人以协商订立书面合同的方式,转移债务人或其提供的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的占有,担保债权人的债权优先受偿的法律行为。质押分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两种形式。

   〔3〕混合担保即由固定担保、浮动担保与消极担保的结合采用,它是构成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的一种独立的担保形式。

   〔4〕〔7〕〔11〕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193、196页。

   〔5〕〔6〕philipRwood:ComparativeLawofSecurityandGuarautees,Sweet&maxwell,1995,p12、11.

   〔8〕赵威主编:《国际融资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9〕沈达明、冯大同:《国际资金融通的法律与实务》,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213页。

   〔10〕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84条。

   〔12〕高言、张占良主编:《担保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13〕刘剑文:《房地产抵押权的效力》,载《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第53—55页。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5

关键词:再担保公司;信用担保;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61-03

为加快构建和完善全市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信用增级、风险分散和代偿机制,促进和规范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高效农业、新兴产业等政府重点扶持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公司法》和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市财政局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组建张家港市再担保公司的设想》,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财政局、发改委、经信委、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等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商议,形成了《关于组建市再担保公司的意见》,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批,同意设立市再担保公司。现将该市设立再担保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如下:

一、张家港市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一)担保公司基本情况

至2009年末,全市共登记注册的担保公司共有9家,合计注册资本136605万元,合计从业人员91人。

目前开展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有5家,合计注册资本79997万元,合计流动资产60902万元,合计长期投资3450万元,合计固定资产7018万元,合计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4491万元,合计负债10650万元,2009年末净资产合计70211万元(其中实收资本64523万元),共有从业人员65人。

另有4家担保公司尚未开展担保业务,合计注册资本56608万元,共有从业人员26人。

(二)担保公司业务开展情况及其简要分析

全市开展担保业务的5家担保公司中有3家注册资本相对较大的担保公司担保业务正常开展。3家担保公司以2009年初担保余额177644万元计算,担保额放大倍数按注册资本放大2.73倍,按实收资本放大3.38倍,按净资产放大2.73倍;以2009年末在保余额296046万元计算,担保额放大倍数按注册资本放大4.55倍,按实收资本放大5.64倍,按净资产放大4.55倍;以全年平均担保余额278086万元计算,按注册资本放大4.28倍,按实收资本放大5.29倍,按净资产放大4.28倍。通常以全年平均担保余额和实收资本为准,3家正常运行担保企业仅有2家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信用放大3倍以上(金港担保6.79倍、农业担保3.56倍),纳入2009年度财政部门担保企业决算范围,信源诚泰担保2.82倍未纳入决算。

另外2家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开展不正常。2009年度新增担保余额18670万元,担保额放大倍数按注册资本计算放大1.24倍,按实收资本计算放大1.56倍,按净资产计算放大1.56倍。

(三)全市担保业运行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质量不高,与银行协作存在障碍。全市最大的金港担保公司是以部分国有存量资产为主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收资本中存量资产占有较大比重,注册资本不易变现,担保资金严重不足,资产流动性不高,影响担保公司的信用度,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

2.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在担保贷款金额上,政府控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担保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截至有2009年底,我市开展担保业务的5家担保机构中,政府担保机构有2家,在2009年新增担保余额中,政府担保机构担保余额为335312万元,占全部新增担保余额83.6%。在2009年末担保余额中,政府担保机构担保余额为269812万元,占期末担保余额93.5%。由此可以判断出政府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这也说明了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机构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3.担保公司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且规模不大。由于政府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不以担保费收入作为资金补偿来源,收取的担保费很低,由于政府未建立担保公司资本补偿机制,导致担保公司资本规模难以增大,担保信用规模也随之不能增大,制约了担保公司的发展壮大。而民营担保机构资本实力较小,更加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依靠高额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由此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制约了担保业务规模的放大。

4.担保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从当前我市商业性担保业务开展情况来看,商业性信用担保对承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要承担100%的风险,与其合作的商业银行不承担任何风险,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利益不对称,使得信用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合作支持的中小企业项目一旦形成不良贷款,由信用担保机构追索债权,出现的风险代偿由担保机构承担。因此,商业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担保,必须追求100%的安全,导致担保业务范围狭窄,使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得不到融资支持。因此,担保机构不仅集中了过多的贷款风险,而且极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担保机构,都寻求反担保条款来分散风险,或者是提高担保收费转移风险。而事实上,中小企业的贷款之所以需要专门的担保机构,就在于它们自身信用低,既没有合格的担保品,也很难找到非金融中介的担保人。担保机构过多的反担保要求不仅使得担保机构不能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彻底违背了设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宗旨。

二、设立再担保公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设立再担保公司,建立再担保风险分散机制,能够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市的担保机构发展较慢,业务发展不平衡,并且由于担保机构一般要承担100%保证责任,缺乏风险分担,所以随着担保业务量的增长,担保公司的代偿损失会逐步扩大,担保经营风险已开始显现。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建立再担保制度,才能有效分散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防范系统性行业风险。

2.设立再担保公司可以提高担保信用等级,扩大担保行业经营规模。据统计,韩国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为20倍,日本30倍,美国甚至达到50倍。而在我市,由于没有再担保公司的信用提级,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认可度不高,担保公司的信用放大倍数平均仅在5倍左右。建立再担保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再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政策优势,提高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认同,从而扩大担保公司的信用放大倍数。

3.设立再担保公司可以整合担保行业,促进担保机构规范运作。政府出资设立的再担保公司的经营带有显著的政府公益色彩,其根本目的是用最小的政策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担保公司经营将充分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重点支持对中小企业支持大、对高新企业担保额比例大的的担保公司;重点支持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规范的、具有人才优势的担保公司;通过对担保公司的信息采集分析,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从而达到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之间的协调机制,整合行业促进规范运作的目的。

4.设立再担保公司可以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再担保公司将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和高效农业企业等符合政府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促进符合政府政策导向的产业快速发展。

三、设立再担保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一)设立再担保公司符合国家政策

除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之外,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全力推动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财政部下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包括再担保制度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并同意组建全国再担保机构;

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都要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

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下发《关于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再担保公司的价值及其法律适用性

1.设立再担保公司的价值

再担保是基于债的担保制度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担保形式,是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在法律上的反映。再担保是对担保的担保,有其特有的设立条件和实践意义,不同于共同担保、更区别于反担保。成立专门的再担保公司,可使再担保制度成为促进担保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性的保障制度。

再担保在债权保障和担保人风险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有效地分散了担保风险,更易为各方关系人所接受,并最终有助于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设立。对债权人而言,再担保为债权人增加了一道风险“防火墙”,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法。

2.再担保的法律适用性

(1)再担保并未突破固有的担保方式,仍属担保法调整对象。依照我国《担保法》第二条规定,保证、抵押、质押是不同的担保方式。再担保并没有突破担保法的规定创设新的担保方式,无论是再保证、再抵押,还是再质押,所采用的担保方式仍为保证、抵押、质押。所不同的只是再担保于担保、反担保之外创设了又一种担保方式的运用形态。同时,担保法也并未对担保方式运用形态进行限制,根据民商法“法未禁止即为允许”的原则,以及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当事人对由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以担保法规定的方式设定担保的,可以认定为有效”的规定,再担保当然有效,且适用担保法的规定。

(2)再担保物权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最基本的原则是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种类及内容由法律统一确定,不允许依当事人的意思自由设定。再担保不是一种新的担保方式,因此不是新创设的物权种类,其内容也与通常的抵押、质押并无不同,因此,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由此可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设定的再担保,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范,故具有较强的法律适用性,所适用的法律主要是《担保法》和《合同法》。

(三)设立再担保公司的优势分析

我市设立再担保公司的主要优势有:

(1)全市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而且企业融资需求规模较大。据有关统计资料反映,2009年,全市新注册登记私营企业2530家,新增注册资本74.06亿元,原有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54.82亿元,合计新增注册资本128.87亿元。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45.3亿元,同比增加357.4亿元。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较好,政府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可抵押或质押的财产用于向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会随着经济回升向好而继续向上攀升;

(2)担保行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担保贷款规模还不大,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需求,而担保企业注册资本或净资产额度较小,依照目前担保企业的信用放大倍数,通过再担保公司的信用增级,利用再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政策优势,提高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认同,担保业务规模会进一步得到放大,开展再担保业务也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3)全市开展正常担保业务的3家担保企业有2家是由政府出资并控股和主导经营的担保机构,其担保业务份额占全市担保市场份额较高情况下,再担保公司同样作为属于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企业,在以“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为经营策略前提下,通过企业、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诚信合作,再担保业务定会得到稳定发展;

(4)全市担保行业尚未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再担保公司的设立弥补了担保企业风险分散能力的不足,加上政策性引导和低费率再担保、高比例风险承担的再担保公司所独具的风险分散功能,会有效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和银行金融机构的互利共赢;

(5)再担保公司以再担保业务为主,有选择性兼营与一般担保公司业务不发生冲突的担保业务,如票据承兑担保、债券发行担保和大额度融资贷款担保等,通过与本地银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同时加入省信用再担保体系,进一步壮大融资性再担保实力,凭借再担保业务的垄断性优势地位,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市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入规范、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市场分析

再担保公司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业务运作以机构再担保为主。按照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01]77号)和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七部委令[2010]第3号)的有关规定,以信用放大10倍计算,再担保融资贷款业务规模最多为10亿元,而2009年2家政府出资并控股的担保机构新增担保贷款余额即达到了33.5亿元,即使该2家政府担保企业1/3的担保业务进行再担保,则再担保公司应当承接11.2亿元再担保业务,已完全满足现有注册资本规模条件下再担保公司的业务需求。如果再担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到2亿元,以全市预计担保业务80~100亿元规模测算,再担保公司仅需1/4担保业务进行再担保就足够有余。因此,设立再担保公司基本不必担心业务量不足问题,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五)效益分析

目前我市担保机构对一年期贷款担保的总担保费率约为贷款额的2%,为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7.66%。按我们初步确定的再担保公司的经营思路,再担保费率设定为不超过担保费的15%,以第一年再担保余额8亿元计算,再担保费收入为24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印花税等预计14万元,管理费用预计80万元,按再担保费收入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120万元(按财税〔2009〕62号文件规定,该项准备金允许税前扣除,下一年起将上年计提数转为当期收入),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560万元(省金融办文件规定,该项准备金以每年再担保余额0.7%计提,达到当年再担保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上述两项准备金列入营业费用,预计其他收入(存款利息净收入及投资收益等)250万元,第一年不计代偿情况下预计营业净利润为-284万元。假设再担保业务额、管理费用无变动且未发生代偿损失,当担保赔偿准备金计提数达到再担保余额10%的第16年起,预计营业净利润为276万元;如果再担保费率设定为担保费的10%,其他有关因素不变情况下,第1年预计净利润为-320万元,第16年起预计营业净利润为240万元。因此,不计代偿情况下,再担保公司按财政部有关政策规定计提两项准备金后第一年的财务报表反映为亏损,第16年起才进入账面盈利阶段。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6

从法理上讲,虽然人民法院解决的是诉讼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但案外的其他民事主体应当有权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为诉讼当事人担保,只要这种担保是不违法的,都应当允许。从司法实践上讲,两个规定均有利于纠纷的解决,有利于执行难问题的化解,有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可以广泛适用。但由此也引发一些问题,在理论层面和司法实践层面难以统一或解决,如为当事人提供保证的案外人的法律地位、保证的性质等等。在此,笔者拟对这一制度作几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唤起理论界的深入探讨和立法机关的广泛思考。

一、发生在审理期间的案外人为当事人提供的保证,其性质是执行担保还是民事担保?

笔者认为,关于审判中保证人对当事人的保证,其性质应属执行担保而不属民事担保(即受担保法调节的担保),其理由如下:1、产生的根据不同。案件审理中案外人为当事人保证系根据《执行规定》和《调解规定》产生,而民商事担保依据担保法等实体法产生。2、担保的目的不同。审判中案外人担保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案件的执行,而民商事担保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民事活动中主合同的履行。3、发生的时间不同。案外人的担保发生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而民事担保发生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合同签订时。4、担保的期限不同。审理中案外人担保的期限应当至案件执行完毕前,而民事担保的期限则完全由当事人自由协商约定。5、抗辩权不同。审理中案外人担保因为适用《执行规定》和《调解规定》,担保人不完全享有担保法规定的各种抗辩权,如因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无效抗辩、保证期间抗辩、先诉抗辩、诉讼时效抗辩等,只要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财产不足清偿债务时,就应在保证的范围内承担责任。6、担保权益实现途径不同。审理中案外人担保权益的实现是由人民法院通过执行程序实现的,而民事担保权益的实现,当事人可以自己协商解决,也可通过仲裁程序或诉讼程序实现。

二、审理期间案外人作为保证人的担保责任是在法律文书中确认,还是在执行中裁定追加为被执行人在担保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在法律文书中确认,保证人的主体地位怎么确认?

《执行规定》和《调解规定》对案外人作为保证人的规定虽然是为了确保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却与审判工作密切有关,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期间可借此规定执行,但对保证人的资格应严格审查,保证人应具有履行债务的能力,并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为妥。其保证的方式可灵活掌握,一是可由案外人提供书面保证,二是可记入庭审笔录。根据两个规定的意思理解,人民法院可在审判法律文书中确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也可不确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由审判法官自由裁量。对于未确定保证人责任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一旦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时,执行法官则应当裁定追加保证人为被执行人,并由其在保证的范围内承担责任。但从节约司法成本和提高诉讼效能出发,保证人的责任在裁判文书中明确较好。

关于保证人的主体地位的确定问题,由于其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也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规定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条件,根据现有的法律无法对保证人的法律地位进行确定,审判法律文书中无法将保证人列为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若要在审判法律文书中确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建议在法律文书中在作为被保证人的当事人后另起一栏写明担保人的基本情况,在事实部分对保证人的保证事实予以叙述,在判决或调解书的主文中对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予以明确。这样做并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既符合事实、符合《执行规定》和《调解规定》的精神,也便于执行。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7

某市虹光公司于某年10月15日向该市农业银行申请贷款800万元,由某信托投资公司作保证人,该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张某在合同签字处写上了“如果虹光公司不能按期付款,我公司愿负全部责任”的话,并在上面签字盖章。合同规定还款期为次年5月1日。同年12月1日,虹光公司改名为虹光集团。次年5月1日,虹光集团因经营不善无力还本付息,农业银行因发现虹光集团无足够的资产清偿债务,遂请求投资公司偿还虹光公司的欠款并支付迟延利息。投资公司提出,投资公司曾与虹光公司达成协议,在投资公司作保后,虹光公司应为投资公司提供反担保,但虹光公司违反协议,且以后更名也没通知投资公司,投资公司不能代其还本付息并承担违约责任。况且,投资公司即使负有责任,农业银行也应首先执行虹光公司的财产。

(二)对本案的不同观点

关于虹光公司违反其与投资公司的协议,未为投资公司提供反担保一事,法院认为不应影响投资公司作为保证人的责任。但关于农业银行是否可以直接请求保证人偿还虹光公司的欠款并支付迟延利息问题,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在合同书上写明“我公司愿负全部责任”,表明其愿意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原告可直接请求其承担代为清偿的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投资公司声称其愿负全部责任,只是就保证的范围而不是就保证的形式而言的。愿负全部责任是指投资公司愿承担全部的代为履行和违约责任,而不是表明其愿负连带责任。

第三种观点认为:投资公司声称的“我公司愿负全部责任”的条款,属于对保证方式约定不明确的条款,依据《担保法》第19条的规定,投资公司应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三)作者的意见

关于本案中的保证人即投资公司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首先需要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1.虹光公司违反其与投资公司的反担保协议的问题

所谓反担保,是指债务人对为自己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我国《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当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以后,一旦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第三人要代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违约责任。而因为第三人代为履行或承担责任将使第三人蒙受损失,虽然第三人因此对债务人享有求偿权,但万一债务人没有财产,则第三人的求偿权则有不能实现之风险。第三人为保障自己在将来对债务人的求偿权能够实现,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在反担保关系中,第三人成为了担保权人,而债务人则成了担保人。然而,反担保是在债务人与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担保人之间形成的,债权人并不是反担保关系的当事人。

在本案中虹光公司曾与投资公司达成协议,投资公司为虹光公司作保,虹光公司以后将为投资公司提供反担保。但虹光公司违反了协议,未为投资公司提供反担保,可见反担保合同并没有成立。当然投资公司有权追究虹光公司的违约责任,但不能追究其反担保责任。

不过,在本案中,即使反担保合同已经成立,投资公司也不能据此作为对抗债权人农业银行的请求权的抗辩事由。因为反担保关系是在债务人与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之间形成的,而债权人并没有参加此种关系,因而对债权人并无拘束力,投资公司不得基于反担保关系而对抗债权人,要求债权人请求虹光公司履行反担保责任。

2.关于虹光公司更名为虹光集团问题

我国《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在本案中,虹光公司在未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时,将虹光公司更名为虹光集团,保证人是否可依据《担保法》第24条的规定而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我认为本案中的虹光公司的名称变更并不是主体变更,因为虹光公司并不是由一个企业分立出数个企业,也不是由几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在其名称变更以后,其法律地位、资产、经营范围、组织机构等均无变化,因此不是主体的变更,也不涉及到债务由一个主体移转到另一个主体的问题,因此不适用《担保法》第24条的规定。当然虹光公司在更名以后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和保证人,但保证人不能以虹光公司的更名未取得其书面同意为由而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虹光公司不是单纯更名,而是发生了分立、合并,是否应适用《担保法》第24条的规定?所谓分立,是指在一个企业主体资格消灭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或数个新的企业主体。所谓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新的企业主体。企业分立和合并不导致原企业所承担的债务的消灭,而只是使原企业所承担的债务向分立、合并后的企业移转。《民法通则》第44条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合同法》第90条也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企业法人的分立、合并虽不应影响债务的存在,但将导致企业法人的变更,即原企业法人变成了数个企业法人或者由数个企业法人组成了一个企业法人,而这种变更将直接影响到保证人的利益,涉及到保证人对变更后的债务人的信任问题,因此发生分立、合并以后应取得保证人的同意。

尤其应当看到,企业的分立和合并将会使债务由原来的主体移转到变更后的主体,因此也发生债的移转。由于此种债务的移转不需要通过合同的方式来实现,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因此,此种移转又称为法定的债务移转。根据《担保法》第23条,“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可见,一旦发生主债务的移转,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移转,都必须取得保证人的同意,否则,保证人可以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所以,我认为,在本案中,如果虹光公司不是单纯更名,而是发生了分立、合并,则只有在取得了投资公司的同意以后,投资公司才能承担责任。

从以上分析可见,投资公司应负有保证责任。在农业银行请求投资公司代虹光公司偿还欠款并支付迟延利息时,投资公司是否有权拒绝这一请求,而要求农业银行首先执行虹光公司的财产?也就是说,投资公司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所谓先诉抗辩权,又称为检索抗辩权,是指当主债权人向保证人请求履行保证债务时,保证人基于先诉抗辩权,可以拒绝债权人的请求,而要求债权人先就主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只有在主债务人的财产被执行以后仍不够清偿债务时,保证人才应就剩余部分的债务负责。在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的情况下,保证人所承担的只是补充责任,在主债务人有资产清偿其全部债务时,甚至保证人将不负责任。因此先诉抗辩权的存在,大大地减轻了保证人的责任,从而对鼓励担保、保障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为减轻保证人的负担,保护保证人的利益,大都规定,除非保证人没有明确声明放弃先诉抗辩权,则享有先诉抗辩权。换言之,保证人没有表明其愿与债务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则仍享有先诉抗辩权。然而,我国《担保法》第19条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根据该条款,“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这就是说,如果保证人未在保证合同中明确声称保留先诉抗辩权,或者未明确表示不承担连带责任,或者从保证合同中不能确定保证人保留了先诉抗辩权的,则保证人应负连带责任,而不得享有先诉抗辩权。这一规定是否合理,值得探讨。一方面,在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虽然加重保证人的责任,但并不一定有利于保障债权。因为保障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鼓励担保,担保越多,债权的实现越有保障,反之,则债权的实现就缺乏保障。而要鼓励更多的担保,就需要减轻保证人的责任,如果其责任过重,谁敢轻易作保?如果无人愿意作保,如何保障债权?另一方面,尽管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委托保证关系,常常是有偿的(如保证人为债务人作保,债务人将支付一笔金钱等),但保证人相对于债权人所承担的义务,是单方面的,且是无偿的。在单务的、无偿的保证合同中,使保证人承担过重的责任,与民法的公平原则不符。尤其应当看到,在债务人具有一定的资产可以用来清偿债务时,不让债务人首先清偿其债务,而要由保证人代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这不仅对保证人不公平,而且也会助长债务人盲目举债、随意推卸风险和责任、串通骗保等不良现象,这对于维护交易秩序并不是十分有利的。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8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王金山省长在省政府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老大难问题,各级各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要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拿出切实的行动加以解决”的讲话精神,切实解决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扩大出口,省财政厅、商务厅《关于我省20**年外贸促进政策的通知》(财企〔20**〕507号)明确,从20**年起建立安徽省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基金(以下简称“专项担保资金”)。为了规范运作专项担保资金,保证专项担保资金安全,充分发挥专项担保资金的融资功能,特制定《安徽省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第二章资金的性质及使用原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指专项担保资金是省级财政专项安排的省级外贸促进政策资金,主要用于为中小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担保,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条专项担保资金承担损失最高限额不超过专项担保资金本金总额。

第四条专项担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科学评审、定向使用、规范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

第三章资金的管理及运作模式

第五条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为专项担保资金的主管部门。双方联合成立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依据《实施细则》对申请专项担保资金贷款企业进行审核推荐,对专项担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监督。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由两厅领导及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受理企业贷款担保申请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规财处,成员由省商务厅、财政厅有关业务处室人员组成。

第六条专项担保资金采用两种运作模式,一是通过担保机构运作模式,即省商务厅、财政厅与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担保集团”)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行(以下简称“合肥交行”)进行合作;一是与银行直接合作模式,即与徽商银行进行合作。

第七条担保集团运作模式。专项担保资金采用委托运作、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单独核算的方式,作为担保集团为中小出口企业从合肥交行贷款提供担保的专项资金。

第八条徽商银行运作模式。专项担保资金采用受托运作、专户管理的方式,徽商银行向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贷款,专项担保资金为徽商银行向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第四章申请担保企业条件及提供材料

第九条申请贷款担保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在我省境内注册登记、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并已有一定的出口规模;

2、企业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经营管理规范,主营业务突出,成长性较好,员工队伍较为稳定,组织架构较为完整;

3、企业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标准,产品适销对路;

4、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资料真实可信;

5、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70%;

6、企业信用较好,无不良贷款记录,无偷税、骗汇、走私等违法违规行为;

7、担保集团、银行按规定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申请贷款担保企业须提供的材料(一式四份):

1、贷款担保的申请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公司章程、验资报告、经济性质、注册资本、主要股东、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进出口情况、担保方式、还款来源等;

2、专项担保资金担保申请书(见附表);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的有效证明;

4、拟提供的反担保措施相关资料;

5、企业近三年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

6、担保集团、银行按规定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五章企业的反担保

第十一条为控制专项担保资金风险,确保担保贷款企业按时偿还借款,被担保企业必须以有效资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出口退税账户、信用证以及有经济实力的第三方为其提供担保等作为反担保,并办理相应的反担保手续。

第十二条企业有效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房屋、机器、交通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企业依法有权处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六章担保贷款限额、期限及利率

第十三条担保贷款限额视企业出口规模大小而定,对单家企业的最大担保贷款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第十四条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为三到六个月,最多不超过1年,前款不清后款不贷。

第十五条担保集团运作模式下,担保集团月担保费率为贷款额的1‰,合肥交行对专项担保资金项下的担保贷款,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即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贷款利率下浮10%;徽商银行运作模式下,徽商银行对专项担保资金项下的担保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贷款利率执行。

第七章担保申贷程序

第十六条各市出口企业向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贷款担保申请,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申请贷款担保企业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签署审查意见,联合向省商务厅、财政厅推荐。省直出口企业直接向省商务厅、财政厅提出贷款担保申请。

第十七条省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办公室对贷款申请进行审核,提出初审意见,分批次交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审定。审核推荐委员会审定后,将审核通过的申请贷款担保企业正式向担保集团或徽商银行推荐,并将相关资料分别移交一份给担保集团或徽商银行。

第十八条担保集团在接到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正式推荐后,按照专门设定的简化操作流程,联合合肥交行对申请贷款担保企业的银行信用、还款来源、反担保抵押物的真实有效性等进行调查、评审,对确认符合贷款、担保条件的,在推荐额度内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发放贷款,对评审没有通过的要及时向推荐部门及申请企业说明理由。担保集团及合肥交行的审核手续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十九条徽商银行在接到贷款担保审核推荐委员会正式推荐书后,按照专门设定的简化操作流程,对申请贷款担保企业的银行信用、还款来源、反担保抵押物的真实有效性等进行调查、评审,对确认符合贷款条件的,在额度内与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发放贷款,对评审没有通过的也将及时向推荐部门及申请企业说明理由。徽商银行审核手续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八章责任与罚则

第二十条申请担保贷款企业对其获得的担保贷款本息负有法定偿还义务,必须按合同约定按时还本付息。在本息偿还前,要保证其反担保抵押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对其上报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担保贷款企业必须在贷款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担保集团与合肥交行和徽商银行按约定简化手续为申请担保贷款的企业提供开户、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便利和其它金融配套服务,并按月将实际给企业放贷情况反馈省商务厅、财政厅。

第二十二条贷款期间,担保集团与合肥交行和徽商银行应加强跟踪管理,定期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资金使用和经营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意见。一旦遇到贷款有回收风险时,担保集团与合肥交行和徽商银行将依据合作协议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追偿。

第二十三条申请担保贷款企业要恪守信用,专项担保贷款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它用,按时归还银行借款本息。对于按时还款、出口明显增长的企业,专项担保资金将继续予以支持;对于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企业,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将采取适当的行政、业务手段予以清收;对于利用虚假材料、凭证恶意骗取担保贷款的或有意转移资产、逃废担保贷款债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及《实施细则》的企业,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各市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申请贷款担保企业要认真审核、慎重推荐,对获准贷款担保企业负有跟踪管理责任,要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反映。省建立专项担保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对推荐贷款担保企业按时还款、出口明显增长的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将给予适当奖励;推荐贷款担保企业不能及时还贷或坏帐率偏高的市,对其以后推荐贷款担保企业从严掌握,并削减其孵化资金等商务促进政策资金。

第二十五条各级商务部门、财政部门和省担保集团、贷款银行应自觉遵守《实施细则》的约定,确保专项担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共同推动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第二十六条专项担保资金由原省级外贸促进政策资金调整支持方向后形成,今后根据发展需要,可重新调整使用方向,继续用于外贸促进。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9

为了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财务行为,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更好地发挥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财政部门应切实履行对包括政府出资(指有国有资本投入,包括政府部门或直属事业单位及政府管理的社会团体的投入和国有企业的投入,下同)在内的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职责,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财务管理措施,做好对担保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化解工作,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

二、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负债管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向有协作关系的金融机构披露有关信息。

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应报主管财政部门审核备案后实施。

三、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管理,比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的管理规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核销制度,严格核销条件,防止借担保套取信贷资金,向财政转嫁风险。

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及接受当地财政部门风险补偿的其他类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据实核销后,应逐笔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

四、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待处理抵债资产管理制度,控制接收待处理抵债资产的范围,并按照规定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严格接收标准。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接收的待处理抵债资产原则上不准自用,必须及时组织拍卖变现。特殊情况需要自用的,转增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不得超过该机构自身净资产的20%。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将抵债资产转为自用,须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

五、各级财政部门可按照规范管理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在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应根据当年财政预算平衡的要求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情况,对担保机构出现的代偿损失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实行限率补偿,不得承担无限责任。具体要求如下:

(一)给予财政风险补偿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运作规范,内控制度完善,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管,发生代偿损失的担保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政策;

(二)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在年末担保责任余额5%以内、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主管财政部门审核后可给予一定补偿,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补偿比率;

(三)对非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管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风险补偿,对明确风险补偿方式的,应加大监督审核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兼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应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实行单独核算,才能取得当地财政部门的风险补偿。

六、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计划申报和审批制度,加强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事前控制。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认真编制年度财务计划,在1月31日以前报主管财政部门,主管财政部门在3月底以前予以批复。批复的财务指标包括营业费用率(或费用额)、实现利润(或亏损控制数)、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代偿率、代偿损失率、固定资产购建。

主管财政部门对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营业费用实行费用额或费用率控制办法。实行费用额控制办法的,由主管财政部门核定营业费用的总额;实行营业费用率控制办法的,由主管财政部门核定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营业费用超过计划控制的,主管财政部门相应核减风险补偿资金或下一年度费用指标。

主管财政部门对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固定资产购建规模按年度实行绝对规模控制。

七、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会计报告和担保业务统计报告制度,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认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按季、年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认真编制担保业务统计报告,如实反映担保业务形成的或有负债情况,按季、年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担保业务统计报告。担保业务统计报告应至少包括每笔在保业务的贷款金额、担保责任金额、期限和剩余期限、利率、担保费率、贷款本息偿还情况、代偿情况、被担保企业所属行业、所在地等内容。

八、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接受财政风险补偿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追踪问效和监督审核。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决算),连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及上年度的担保业务报告,报送主管财政部门,主管财政部门结合上年度的财务计划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开展情况,于5月底前批复决算。非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连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报告,报送主管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以后年度风险补偿的参考。

九、各级财政部门应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绩效评价,作为政策支持和有关部门对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经营人员任免奖惩的参考。绩效评价要综合反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风险控制情况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成本等情况,主要反映以下内容:担保业务量增加情况、担保促进就业和税收增加情况、担保代偿和代偿损失情况、担保的单位交易成本(即提供担保业务所需的营业费用和代偿损失)情况等。

主管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案。

十、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有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地方人民政府和财政部。

十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通知的精神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报财政部备案。

财产保全反担保的规定篇10

关键词:小额担保贷款;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

我国从2002年开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以来,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广泛开展起来,已成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扶持政策,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小额担保贷款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摆脱困境,更好地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的困境

(一)借款人申请贷款限制条件多

1、贷款手续繁琐,反担保门槛高。小额担保贷款按自愿申请、社区推荐、劳动保障部门审查、贷款担保机构审核并承诺担保、商业银行核贷的程序进行,申请一笔小额担保贷款需要经过申请人所在街道、区、市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的层层审核,环节多,手续繁琐,效率低,申请一笔贷款的周期较长。此外,由于担保机构担心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导致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还往往需向担保机构提供反担保,且门槛较高。如,要求贷款申请人必须以房产抵押或请第三方担保人等方式进行担保。然而,若以房产作抵押,则需首先花费上千元的房产评估费用,这无疑提高了贷款成本。目前,虽允许各地可结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创业培训的成效情况,降低反担保门槛,并鼓励银行与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现有社区服务平台,创建信用社区,建立社区信用担保机制,进一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审批手续。但在信用社区中,能获得无担保信用贷款的借款人太少。

2、贷款额度较小,贷款期限较短。在2008年,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从事个体经营的一般按每人2万元左右的标准核定贷款额度已增加到5万元,但5万元的贷款额度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等微利的个体经营项目来说或许尚能发挥较大作用,但若想选择家电、服装等需资金较多的行业时,这笔贷款就显得不足。此外,两年的贷款期限对初次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来说,往往显得较为短促。因为创业之初,一般投入相对较多、产出相对较少,而创业者的经验往往较为缺乏,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制约还款能力。下岗失业人员在短期内偿还贷款的压力较大,使他们容易失去申请贷款的动力。

3、贴息项目范围缺乏灵活性。按规定,用于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随着服务需求发展的多样化,社区服务也不断向多形式、多层次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原有的微利项目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在许多地区,不少新的社区服务项目尚未及时纳入财政贴息政策范围,从而无法享受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此外,许多下岗失业人员在城市近郊区、农村承包荒山、荒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种植业、养殖业在很多地区仍没有列入财政贴息范围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

(二)经办银行缺乏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1、贷款成本高,但贷款收益相对较低。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主要是在社区、街道、工矿区等从事商业、餐饮和修理等微利经营项目,科技含量较低,不确定因素较多,而对其发放贷款的笔数多、金额小。这些贷款点多面广、资金分散,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繁重,管理难度大,银行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高。而小额担保贷款收益低,且缺乏激励机制,经办银行难以获利。因而,承办的积极性不高。根据2008年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规定,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但对从事非微利项目的下岗失业人员等借款人而言,意味着还款负担的增加,这可能导致申请贷款的热情减弱,这对经办金融机构来说,则意味着相应的贷款利息收益的减少。

2、贷款风险大,但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小额担保贷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借款人违约产生的贷款本金和非贴息项目贷款利息不能按期足额收回的风险。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面广,借款人分散,经办银行面临贷款本金和非贴息项目贷款利息回收的风险。二是面临财政部门的财政贴息不能及时拨付到位的风险。在实际中,财政贴息迟迟不能到位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无疑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担保机构的担保落实难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等借款人普遍困难,还贷能力差,经办银行往往难以做到按贷款担保基金5倍的最高数额来发放贷款,致使政府担保基金的信用放大功能无从发挥。在具体办理担保业务时,担保机构普遍要求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反担保。反担保要求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实物资产或有价证券等抵(质)押品,或有担保人为申请人的贷款作风险担保。多数下岗失业人员能拿出的抵押品只有住房,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所以,担保机构对房产作抵押品常常十分顾虑。

(四)财政部门财力有限,筹资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无力出资或勉强筹集到资金,也往往因金额太小影响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担保基金尚未完全落实或财政贴息资金未能及时拨付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各省级财政部门(含计划单列市)每年要安排适当比例的资金,用于建立和完善担保基金的补充,不断提高担保基金的代偿能力。此外,还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要管好用好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保证贴息资金按规定及时拨付到位和专款专用。这些规定虽然完善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和进一步改进了财政贴息资金管理,但对一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地区来说,财力不足的困境并未摆脱。

二、制约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的因素

(一)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