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能源研究十篇绿色能源研究十篇

绿色能源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17

绿色能源研究篇1

摘要:绿色能源,这个新近成为焦点的名词,最近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他的本质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本文就从绿色能源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发展现状、政府管制的措施等角度来分析,阐明绿色能源产业的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绿色能源;政府管制;理论基础

一、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内涵

所谓能源,从字面上说,是能量的来源。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能源是一个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我国《能源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是,“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而对于绿色能源的界定,是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耗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的方面来定义的。那些在其生产和消耗的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者是低污染的能源,我们便称之为绿色能源。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二、世界及我国的绿色能源的发展现

据国际能源网4月16日研究报告:2007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240吉瓦,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0%,可再生能源占到了世界总能量需求的5%,世界总发电能力的3.4%。可再生能源2006年的总发电能量和世界总核能发电的四分之一大体相当。其中规模最大的发电来源是风电,2007年其发电规模在2006年基础上增加了28%,估计达到了95吉瓦。全年新增风力发电能量相对于2006年增加了40%。发展最快的能源技术是光伏发电及其联网,2006年及2007年,其年度累计装机发电能力增长了50%,据估计达到7.7吉瓦,这相对于在世界范围内的150万家庭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在世界范围内,2007年屋顶太阳能热收集为大约5000万家庭提供热水供应,其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现有的太阳能热水利用能力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9%,全球累计太阳能热能达到105吉瓦。生物能和地热能一般被用来发电或加热,2007年在许多国家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包括区域供热的应用在内,200万地热泵在30个国家得到有效利用来建立供热制冷系统。生物燃料制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在2007年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据估计其年度总产量达530亿公升,在2005年的基础上上涨了43%,2007年燃料乙醇的使用占到了全球汽油消耗量13000亿公升的4%,年度生物柴油生产相对于2006年增长50%之多发展中国家的再生能源发展尤为令人瞩目,其总再生能源产量占世界总再生能源产量的40%,世界太阳能热水总能量的70%,世界生物燃料总产量的45%。

近几年来我国的绿色能源经历了相当快速的发展,已经初具产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只能),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

三、世界各国的绿色能源政府干预政策

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制,如美国1978年颁布了《能源税收法》,1992年又颁布了《能源政策法》,并采取了财政激励政策,即通过减税、生产补贴、信托基金、低息贷款和政府的研究、开发项目,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成本和价格,培育、扩大市场。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丹麦启动了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工程,由能源署管理,并对特定项目进行补贴,并集中专业人才建立了强大的研发队伍等等。

为了加快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政府干预和管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财政、税收和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和管制。如2006年1月1日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

四、绿色能源产业的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由上可知,各国政府在对绿色能源的管制方面都极尽其所能事。但是,各国政府究竟是基于什么样了理论基础之上而对绿色能源产业进行管制的哪?下面将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

(一)从传统能源面临的问题来分析

绿色能源产业是伴随着传统能源危机而兴起和发展的,因此,分析绿色能源产业,不得不先分析传统能源产业所出现的问题。

1.从传统能源可利用量上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面对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缓解能源瓶颈制约,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对新的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这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就需要由国家出面干预和管制,以促使对新能源的研发可以顺利的进行并得以快速的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2.从传统能源消费的负外部性上看

不同能源消费部门对能源价格的敏感度由于需求弹性不同会有很大差别。总的来看,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惰性与路径依赖,价格的变化往往不能在消费量上及时地得到反映。当今社会的能源消费仍以非再生能源为主,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的矿物燃料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给全社会造成损害,而能源消费者经常不用支付或只支付少量的修复这些损害所需要的成本。因此,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存在外部性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计算能源价格时没有考虑其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成本,因此生产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只支付了能源的私人成本,其结果必然是定价偏低,生产和消费过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了失灵。只有政府出面干预,使能源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有的问题,如碳氢化合物使用导致的气候变化,甚至难以在一国之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只能依赖于国际合作机制。

(二)从绿色能源本身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1.从绿色能源产业的正的外部性来分析

绿色能源研究篇2

【关键词】能源诅咒;存在性验证;计量分析;绿色发展

一、资源诅咒理论及研究简述

20世纪中期以来,资源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向抑制现象、机理及作用而兴起的理论与成果,被统称为“资源诅咒”学说。国际层面来说,现实观察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实证考察则大兴于90年代后。20世纪90年代前,资源诅咒观察,以prebisch、nankani、Singer和Hirschman等为代表,解释理论涉及多学科交叉,如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效应论、宏观经济政策波动论和产业关联论等。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兴起并成为主流和根本范式,著名学者有Sachs、warner、auty、Gylfason、weidmann、Subramanian、papyrakis、Gerlagh、torvik、Sala-imartin、Rodriguez、Leite、Stijns等。如Sachs、warner(1995),以1971―1989年95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实证分析得出,自然资源丰裕度(初级产品出口额/GDp)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又如Stijins(2005),实证研究得出人均资源储量、天然气、石油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国内研究来看,始于2004年,引用国外经济、统计、计量等学科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省份和市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代表人物有徐康宁、王剑、韩剑、邵帅、齐中英等。徐康宁、王剑(2006),以我国1995―200年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自然资源富集的省份经济增长多受制约抑制。徐康宁、韩剑(2005),以1978―2003年为窗口期,构建了以能源为代表的丰裕度指数,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省域能源资源与经济增长在长期上负相关。邵帅、齐中英(2008),以1991―2006年西部省域数据为面板实证考察后发现,能源开发不仅对人力资本投入与科技创新产生挤出,还滋生寻租与腐败造成政治制度弱化,从而抑制经济增长,产生资源诅咒效应。

二、成都经济区能源诅咒存在性验证

1.计量分析与初步判断

在实际的数据收集及计量建模过程中,发现成都经济区市域层面相关统计指标及数据缺省较多,故采取分析四川省总体水平来进行可能性判断。同时,以1995―2014为实证考察期,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7―2015)》。

1.模型的构建与指标设定

其中,i?表示基期年份(2006年,下同),iei′表示i年能源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iii′表示i年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iep′表示i年份能源产业产值,iip′表示i年份工业总产值。iin′=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GDp,代表物质资本投入水平。ieD′=教育支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代表人力资本投入水平。i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代表科技创新投入水平。iop′=进出口贸易总额/GDp,代表开放水平。

2.检验的输出与初步判断

如表1所示,1995年以来,四川省域经济明显受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贸的正向促进。同时,我省能源开发综合强度为-0.0013,且仅5%显著性水平下满足,反映出我省能源开发活动存在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负向抑制作用,但诅咒效应程度较弱。作为省域经济实力最强且最具综合代表性的区域,成都经济区也可能存在能源开发的资源诅咒效应,其程度强弱则需结合近年来区域发展实际做进一步分析与验证。

2.产消分析与事实验证

一是能源生产的诅咒效应不断减弱:“十二五”期间,尤其是近两年来,成都经济区各市优化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厉行清洁能源生产,关停并转小煤矿,限制缩减火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积极探索开发页岩气等新能源,降低了传统一次能源过度依赖,有效提升了清洁能源产能和占比。成都经济区能源生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固化等负作用也因此进一步降低,对经济发展的抑制理应比省域更弱。同时,随着近年来法治四川建设的有效开展以及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强化,能源基建项目领域中的寻租、腐败已明显减少,其政治弱化的诅咒效应也在不断削弱。因此,与省域整体相比,成都经济区能源生产的诅咒效应会更弱。二是能源消费的诅咒效应不断削弱:“十二五”以来,成都经济区各市普遍重视油、气、电网基建投入,重视节能技术开发、引导与推广,注重经济发展用能尤其是工业用能的调补和生活用能低碳清洁引导,区域能源高耗消费、低效消费和无效消费得到有效遏制,单位产出能耗不断降低,能源消费的负向经济影响得以进一步减弱。比如,各市纷纷加快钢铁、化工、纺织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与轻工、制药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仅2015年成都经济区就淘汰攀成钢、马角磷化、其亚电解铝等落后产能企业128户以上。得益于政府主导、落后产能企业配合及全社会对低碳、环保节能生产生活方式的普遍认可,成都经济区单位能耗也不断降低。可以说,成都经济区能源开发活动虽与经济发展存在较弱负相关,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诅咒效应比之省域整体水平更低,且在不断变弱中。

三、对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削弱乃至消除能源诅咒效应,充分发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经济正作用,成都经济区就必须遵循绿色和协调发展规律,科学统筹区内外能源产销,多维度地去构建政策路径。

1.着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首先,要继续加大水电开发,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占比。科学统筹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民生扶贫,大力开发金沙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沱江、涪江“五江一河”流域各区各级水能资源,全力营建雅乐眉水电集群和涪江绵阳水电集群,重点建好老鹰岩、锅浪跷、沙坪电站和唐家渡电航等“十三五”省、市重大水电项目。其次,要立足禀赋科学有序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拓展能源供给来源。例如,各市应继续鼓励和推广家庭沼气、太阳能电热转换自用为重点的大众生物质能、太阳能分布式生产,并加大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力度;雅安、绵阳、乐山可风、光互补发展;德阳、遂宁等生物质能发电,成都、遂宁等光伏发电,也大有作为。第三,要合理控制化石能源开采与供给占比。

2.不断变革能源生产利用方式

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这需要创新平台支撑,也需要全球视角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成都等8市要依托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清华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中国(成都)国际页岩气、石油天然气技术与装备展览会(CinG)和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现有载体,尽快构建统一能源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抱团增强整体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好一带一路、“蓉欧+”等战略实施东风,抓好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建设机遇,加强同国内外,尤其是发达地区,在能源生产、利用、转化上的技术交流与联合创新。目前,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应重点关注煤矿、油气田绿色开采,传统炼油、炼气技术革新,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转化,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与核能电热高效安全转化。

3.大力构建现代智慧能源储运系统

一是应以国家、省上统一能源储运系统规划为准绳,开展市级层面的规划与建设对接,推进成都经济区能源生产、管网建设与产业发展、城镇拓展、生态环保多规合一与多维相容。当前,应抓好能源储运系统建设重点,包括分布式的统一设定与煤油电气等多种能源输送硬软件系统,能源主网(尤其是跨区域管网道)的定时检修、保养与优化,水陆油气电输出口及输送管线建设等。二是要以可自适、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为方向,统筹推进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能源产、储、运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构建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和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网。目前,应从建设成都经济区统一的智能电网开始,提高能源储运网络与供给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

4.全面推进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要以工业、建筑、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为重点,以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为抓手,在循环型产业体系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同步构建中,不断降低单位产出能耗。目前,亟待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产业范围和数目,抓好工业锅炉窑炉、燃煤锅炉节能技改和企业能量系统优化与绿色建筑推广等。二是要加大节能宣传,积极推广绿色消费模式。节能宣传,要融合低碳、减排、绿色、健康、效益等多元概念,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介,要抓好体验示范与案例宣传,切实增强宣传吸引力与节能响应性。同时,开展好全民节能行动,抓好节能产品服务进企业、进家庭服务。三是健全节能降耗支持体系。确立动态合理的能源价格阶梯标准,加强能源管控和价格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节能与绿色消费补贴制度,不断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与考核监管。

参考文献:

[1]Sachs,J.D.andwarner,a.m.1995.naturalResourceabundanceandeconomicGrowth[m].nBeRworkingpaper,256-275.

[2]Stijins,Jean-philippeC.”naturalResourceabundanceandeconomicGrowthRevisited.”Resourcespolicy,2005,30,pp.107-130.

[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4]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

[5]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

绿色能源研究篇3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绿色GDp;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绿色GDp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类的接受,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经济核算、构建绿色国民经济分析方法体系就成为研究热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即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描述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为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而确定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有关文献使用的概念是Systemof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缩写为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Sna)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是在对现行Sna中GDp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对绿色GDp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考虑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对GDp进行修正来定义绿色GDp。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绿色GDp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后得到的一个总量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经济活动之最终成果。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度越高,反之亦然。

在人们对绿色GDp的种种争议中,有四种观点值得特别关注,即绿色GDp万能论、绿色GDp迫切论、绿色GDp简单易行论和绿色GDp无用论。绿色GDp万能论的持有者认为绿色GDp是完美的、是万能的,他们把目前经济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归结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欠缺,认为只要进行了绿色GDp核算,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就可以转变目前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GDp迫切论的持有者主张应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并以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首要指标,在短期内迅速以此来衡量经济运行情况和政府的能力。绿色GDp简单易行论的持有者认为绿色GDp这个指标能否计算只是资金投入的问题,只要政府肯投钱、研究人员肯出力,环境成本和资源损耗就能得到合理的量化。与绿色GDp万能论相反,绿色GDp无用论持有者认为绿色GDp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必要核算,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统计指标,对绿色GDp持有抵制的态度。

笔者认为,绿色GDp是在GDp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指标。其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效率与速度的协调发展。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对绿色GDp进行了近40年的不懈探索,我国对绿色GDp的关注与研究也有20多年的历史,这本身就说明绿色GDp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此外,不少人把绿色GDp核算等同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只要有了绿色GDp就可以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物一样,绿色GDp来自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离不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因此,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绿色GDp,即不能人为地夸大其作用,盲目崇拜,也不能消极地认为其无用甚至抵制,既不能轻言简单,也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状况

(一)国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学者一直为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着艰辛的探索。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1972年托宾(James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economicwelfare),将家务劳动价值、地下经济创造价值、闲暇以及环境成本考虑到GDp核算中。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nationalwelfare),主要是将环境污染列入考虑之中。1989年卢佩托等(RoberRepetoo)提出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称nDp),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戴利(HermanDaly)和科布(JohnB.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lfare),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该指标考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大组要素构成。同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真实储蓄率”(GenuineSaving)指标,真实储蓄率是从国内总储蓄中扣除人造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折旧,它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评判依据。

近年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在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蒙等人(Simon,2000)的《绿色国民核算》就综合反映了绿色核算的最新成果。他从国民账户的历史出发,提出了绿色国民核算的方法、模型、构造与应用等。哈特维克(Hartwick,2000)的《国民经济核算与资本》分析了纳入环境资本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账户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经济方法的改进。巴特尔穆茨等人(Bartelmus,1998)的《环境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国际收入与财富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关于资源环境核算的框架、理论与方法。马肯亚等人(markandya,1999)在《欧洲绿色国民核算――四国案例研究》中,根据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四国绿色核算实践,对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进行了研究。在上述理论推动和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及多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逐步形成若干重要的核算体系,包括:联合国等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缩写为Seea)、美国亨利・佩斯金(Henrypeskin)教授的应用于菲律宾的《环境与自然核算项目》(缩写为enRap)、欧盟统计局的《欧洲环境的经济信息收集体系》(缩写为SeRiee)、荷兰统计局的《包括环境账户的国民核算矩阵体系》(缩写为namea)。相比之下,当前比较权威的是Seea核算体系。Seea体系是惟一获得国际权威性机构认可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统计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其卫星账户与总量指标相协调,该体系的编制方法已被2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目前Seea已经有了1993-Seea,2000-Seea和2003-Seea共3个出版物,它们分别标志着Seea发展的不同阶段。1993-Seea提供的是理论框架,2000-Seea提供的是操作指南,2003-Seea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Seea已从理论走向实践。但就目前来看,Seea仍然处于研究过程中,其中一些内容至今还存在争论,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随着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的不断完善,一些国家在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挪威、芬兰、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菲律宾、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印尼海地、萨尔瓦多、泰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政府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或环境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实施方案的探索和试验,目前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我国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研究起步略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中国的环境资源核算研究大多分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研究和资源核算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最早也比较全面的研究是过孝民、张慧勤于1984年开始主持的《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该项研究在计量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表述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被冠以“过――张模型”,该模型重在对污染损失的计量。1988年由李金昌主持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侧重探索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由金鉴明主持的“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在生态损失的计量研究上取得了进展,使得人们对中国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有了一个大致的量化概念。

从国内的各学术研究机构来看,1988年受国际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首次尝试进行了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学研究小组应用投入产出技术,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资源、环境、经济的综合核算,重点对核算模式、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200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并以北京市为对象,系统地进行了1997年的环境质量和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绿色GDp测算,得出在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带来的损失后,北京市的绿色GDp为当年核算GDp的74.9%。

在政府层面上,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部门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启动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CDp核算)研究》项目,开展环境污染核算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并于2005年在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是依据《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而建立的。《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侧重于对资源的核算,同时兼顾了环保支出与环境成本,主要对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和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支出核算进行研究。《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侧重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以及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是一份可以为全国及局部地区进行环境核算提供具体指导的框架性指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上述两个核算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完整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分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两部分,其中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具体包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五大类;环境污染损失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等三大类。

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手首次正式了《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该报告是第一份基于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环境污染核算报告,是迄今为止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最新、最权威的研究结果,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过,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此次核算未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是计算了部分环境污染损失,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

考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完善,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有待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配套机制的完善上加强研究和规范。二是国外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尽管丰富,但相当多的指标体系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实施上需要有所发展。三是从指标构建来看,各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容虽不相同,但指标构建方向都是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四是核算方法总体上讲侧重于实物核算,价值核算由于涉及内容的复杂性,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核算方法的多种多样,导致了计算结果难以统一,相互间的可比性差。五是从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和效果看,虽然在具体核算项目选择、定价方法和评价有效性方面各有千秋,但普遍存在具体核算过程的实现和核算精度受数据资料基础约束的问题,而且往往编算范围越宽泛,这种影响越突出。总体来看,由于绿色GDp在数据获取和核算方法上存在很多困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绿色GDp核算制度,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数据。目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

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基本上处于对国际成果的跟踪状态,还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整个Seea(2003)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初步构筑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基础,但它们对实际数据测算工作的理论支持和指导程度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面临很多技术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的产权划分难以实现。除了已探明、确定归属的自然资源,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产权归属确定十分困难。二是资源环境的定价较为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关键点就是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计量,资源和环境大多数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而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估算方法还难以形成统一的、举世公认的标准。三是资源环境损失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通常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直接环境损失人们往往能够计算,但却很难预料到间接的后果和长期的损失。四是按地域扣减资源环境损失很难实现。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开放性”,当环境损耗跨地区时,无法确定该损耗的具体归属。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基础薄弱

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还不健全,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的核算资料主要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网络式检测站点直接进行测量来取得原始数据,这就使得有些资料难以全面采集,有些数据的采集成本非常昂贵,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的缺陷。

(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白

一是环境法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统计的不完整和不精确。二是评价标准的不完善,资源环境核算本身就极具复杂性,而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资源环境核算的工作规程、制定评价和评审的标准。

四、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完善和发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一)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完善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地上资源耗减的估价方法研究,实现宏观耗减核算与微观企业耗减核算工作一体化。目前对环境损失的估价方法都具有很强的个案性和特殊性,应进一步探讨模型化、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加强对生态成本计量和评估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领域中。

(二)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微观基础

会计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微观基础,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完整的绿色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绿色报告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

(三)建立环境资源核算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系统

从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等角度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统一统计调查方法,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对核算口径、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相关部门建立必要的数据信息交换机制,为后续研究和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和数据保证。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

搭建相关部门统一的工作平台,下设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标,负责组织试点和实施工作。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统计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适合我国实际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道远,应坚持科学性、理论性、前瞻性和适用性原则,以联合国Seea2003为指南,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制度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组.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2]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3]潘岳,等.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朱启贵.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吴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及其思考[J].统计研究,2005(9).

[6]耿建新,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7]王金南,等.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绿色能源研究篇4

“绿色职业”的调查可以实现什么

美国自2007年提出绿色职业概念以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美国政府和各州纷纷组建了调查团队对绿色职业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收集绿色职业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绿色职业的数量、类别和分布特点。这类信息的收集能够填补现有数据的不足,使调查主体从宏观层面了解绿色职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收集绿色职业的劳动力规格信息。此类信息涵盖了绿色职业从业者所要具备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

这两类信息的调查主要为了实现两大目的:其一,促进就业。通过对绿色职业基本信息以及绿色职业对劳动力规格要求的调查,一方面能够收集、分析和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为从业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使相关部门根据绿色职业的技能要求设置和更新相关的培训内容,为失业者和从业者提供转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从而弥补职业空缺,缓解就业压力;其二,节能环保。收集上述信息的目的就是不断加深对绿色职业的认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方式,实现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的目的,各州调查的意图就是通过发展绿色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的大幅削减。

需要注意的是,在20余份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职业报告中,承担调查和研究任务的团队半数来自与劳动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目前进行绿色职业调查的侧重点是意图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寻找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和应对大规模长期失业的方法,并实现经济和职业向绿色方向平稳过渡的目标。

美国绿色职业的调查五部曲

在上述调查目的的指导下,调查团队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案。虽然不同地区在调查目的和研究结果上尚存差异,但其调查流程有诸多相似之处。综合来看,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调查方法体系。

第一步:获得政策支持

美国对绿色职业的重视程度彰显了绿色职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法规刺激绿色职业发展,并责成相关部门对绿色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卓有成效的鼓励政策为绿色职业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在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州政府根据本州经济发展特点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方案。加州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议会法案32(简称aB32)”。这项法案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能够为加州增加十万个就业岗位。洛杉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颁布了更加激进的“绿色计划”和“太阳能计划”,力图将洛杉矶打造成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先驱;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长期失业和经济疲态也于2009年初颁布了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这项法案对绿色经济和绿色职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美国职业信息网和经济顾问委员会等组织的建议下,该法案对10个绿色经济领域、30个州给予项目投资和科研基金,为发展和研究绿色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下,联邦和州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组建团队以进行实际研究。

第二步:确定绿色职业概念

开展调查工作的前提是要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从而为定义绿色职业、划分绿色职业类别以及收集和整理具体的数据提供理论依据。而目前绿色职业相关的定性研究较少,尚未产出一般性的概念。通过对数十篇研究报告的梳理,确定绿色职业概念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要以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绿色职业定义是指导定量研究的依据,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来确定绿色职业的调查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采集,完成绿色职业的量化研究。

要与绿色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加州就业发展部将绿色经济活动划分为可再生能源生产、材料循环利用、能源效率提升、教育培训以及天然产品生产五大门类,并规定绿色职业至少要从属于其中一个领域。二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表明了绿色职业源于绿色经济对职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划定绿色经济活动领域,为绿色职业调查缩小范围。

将工作作为研究绿色职业的基本单位。美国职业信息网将职业定义为,存在于不同实体中,在目标、方法、产品、从业者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一组工作。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大多是在划分绿色经济活动门类的基础上,将工作以工作群的方式纳入到相应的绿色经济活动中,构成一组具有相同或相似任务和目标的绿色职业。

从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维度来区分绿色职业。当前,绿色职业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理论基点、研究方法和职业数据尚不完善。在此前提下,基于整个产业链条来观察和鉴别绿色职业难度还比较大。因此,从绿色职业的产出角度来区分绿色职业与普通职业更具可行性。

绿色能源研究篇5

关键词:绿色GDp实证研究核算方法

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在我国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这一措施对遏制地方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前后引发了一场探讨“绿色GDp热”。据笔者统计,近十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到的绿色GDp相关文献有867篇,其中2004年、2005年是绿色GDp学术讨论的一个高峰期。由于某些因素致使学者探讨的热潮在最近3年有所萎缩,2008年发表的有72篇,2009年有55篇,2010年有19篇。而基于区域省市进行绿色GDp实证研究的文献仅有9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举行促使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随着低碳风潮的兴起,这一转型必将又一次引发绿色GDp核算的浪潮。

目前,国际上对绿色GDp讨论也很多。在实证研究中,已经有20多个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数据测算工作。比如,芬兰的木材和林木产品的实物核算,法国的水资源核算,挪威的能源核算,印度尼西亚森林、石油和土地核算等研究和实践工作等,它们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从一个局部进行研究,而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进行综合的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在国外还没有出现过。本文将重点对我国绿色GDp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及比较分析。

绿色GDp内涵及核算公式

(一)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是俗称或简称,国际上称“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在我国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该份报告中提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它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各专家学者在绿色GDp实证研究中都描述了绿色GDp的内涵,主流的观点有两种。其中,赵妍、王丽霞等人都认为绿色GDp是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扣除环境和资源的损耗成本而得出的新的GDp,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岳文淙等人则认为绿色GDp是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环境效益纳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一种综合国民经济指标。第一种观点是目前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后一种则是少数学者的看法。

(二)绿色GDp的核算公式

学者们在核算各省市的绿色GDp中,用到的计算公式、表述方法各有差异,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根据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笔者做了绿色GDp核算公式对比表,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实证研究的逐步深入,绿色GDp的核算公式已经由以王丽霞、李杰、张婧等学者为代表的纯扣除型,转变为以雷敏等学者为代表的有扣除也有增加型,如把资源环境的改善收入作为绿色GDp的加项。其中岳文淙等学者则采用了纯增加型的核算公式,另有康文星等提出用能值分析法测算绿色GDp。

绿色GDp核算内容与估价方法

(一)绿色GDp核算的内容

绿色GDp核算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核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核算。《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环境资源包括阳光、水、大气等,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场、动物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主要表现为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枯竭等。

然而各学者在绿色GDp的核算中,并未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所有内容进行核算,而只是选取了其中容易量化的部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分析可知,各学者在选择绿色GDp的核算内容时,不仅考虑了常见的资源环境因素,而且根据地方特色做了适当的调整。如陕西榆林是资源型城市,在核算中侧重对矿产资源损耗的核算;吉林省生态系统繁多,在核算中注重对森林、草场等生态环境的核算;武夷山市是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学者针对这一特点重点核算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二)资源环境成本估价方法

绿色GDp的核算很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估价。各专家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对资源环境成本估价方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看出,对资源估价方法共有六种,一是实际市场价格法,二是净价格法,三是恢复费用法,四是损害费用法,五是收益还原法,六是市场估值法。因为实际市场价格数字取得和核算起来较容易,以实际市场价格法用的最多。对环境质量降级成本的估价方法有三种:恢复费用法、治理费用法、损害费用法。损害费用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污染损失调查,计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种种损害,体现了污染的危害性,与其他方法相比,笔者认为损害费用法更具合理性。

绿色GDp所占比例

在对各省市研究文献资料对比中发现,学者通过核算绿色GDp得出的结论有以下两个共同点:第一,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费用占传统GDp很大的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尤其是矿业城市以及以资源为依托的城市,这个比例会更大,如山西大同资源损耗和环境降级成本占到GDp39.76%,陕西榆林占到57.45%;第二,绿色GDp所占比例逐年增大,资源环境价值损失所占GDp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环境质量恶化速度开始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渐转变,正走向可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由于指标选取和核算方法选择的不同,各学者核算出的各省市绿色GDp差异很大。如武夷山市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的2005年绿色GDp的价值为153.2亿元,是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5倍。这一方面是由地方经济发展差异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核算者主观因素加大了这一差异,使各地方的绿色GDp可比性较差。但是也不能否认,绿色GDp的核算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一定指导作用的。

我国绿色GDp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绿色GDp核算缺乏可比性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绿色GDp实证研究受到各界的关注,学界也对不同地区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但由于各学者使用的模型和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其核算结果不具可比性。这影响到各地区的横向比较,从而导致无法据以制定特定的相关政策。因此,应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区域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以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计量模型。

(二)缺乏对绿色GDp难点问题的研究

基于绿色GDp核算实证研究有诸多疑难问题,如绿色GDp的计算公式、核算的内容、自然资源和环境降级成本的估价方法、如何评价绿色GDp、实施绿色GDp核算后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等。

(三)Seea在我国具体应用的研究不够深入

联合国于1993年首次公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是一个逻辑严密、内部一致的完整体系,它将环境因素纳入国民核算中,为绿色GDp核算提供了框架和指导。但是由于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限制及不成熟的实践经验,使得全面按照Seea实施绿色GDp核算仍有很大的困难。本文认为,在短期内建立系统、完善、科学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不现实的,当前要着重研究的是Seea在我国的具体应用及实践问题。

基于区域的绿色GDp核算协调统一是大势所趋。我国目前的绿色GDp实证研究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互不衔接的现象,如核算口径各异、核算方法不配套、会计核算不能满足专业统计要求、专业统计覆盖面不全,使绿色GDp核算的资料来源存在较大缺口。这几者长期不协调,不仅造成数据采集成本增加,而且由于各种核算信息的不一致,致使核算信息失真。因此,应加强绿色GDp核算的协调性研究,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统计、绿色GDp核算一体化的整合体系。

参考文献:

1.雷敏,张兴榆,曹明明.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核算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12)

2.李杰,康银劳,路遥.以成都市为例的绿色GDp核算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2007(7)

3.王丽霞,任志远.初探绿色GDp核算方法及实证分析―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

4.于谦龙,王让会,张慧芝.新疆绿色GDp的核算与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3)

5.赵妍,孙世军,冯江等.吉林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华北师大学报,2004(4)

绿色能源研究篇6

一个特区的新平台已经铺就:前海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平台,正为深圳科学发展带来重要的新动力。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7)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科技研究院的辐射下,积极推进科技技术的产业孵化,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并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优秀技术落户并进行产品转化,滚动发展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自我培养与哺育。为下一阶段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介入做准备。

绿色能源研究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营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石化能源的稀缺性,导致各国对其能源安全的担忧。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国学者鲍健强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陈兴中、孙丽丽,2009)。低碳经济在内涵上包括了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李晓春,2009)。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做出积极的响应与配合。从企业营销行为上看,绿色营销也是追求营销效果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低碳经济微观基础优化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研究回顾

(一)关于低碳经济研究

英国学者在emissionScenarios中描述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相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后果(ipCC,2000)。Galeottim.,Lanzea,Richer(1999)在Feemworkingpaper中使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GDp的关系并对排放进行预测,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对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关注。nicolasStern(2006)指出了二氧化碳导致的经济问题。JohnstonD.等(2006)探索了21世纪中期在英国的房屋股票中减少超出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可行性,指出了通过技术减排的可行性和困难。trefferst.等(2005)在能源政策中探索了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能源系统的可能性。他们在分析节能减排、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中认识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绿色营销有助于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健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杨昌荣(2009)对我国低碳经济中的外贸体系转型提出了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投资,积极利用财税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广教化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客观的减排标准,转变我国产业结构,扩大碳汇等有助于我国推进低碳经济。蔡林海(2009)从世界竞争格局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绿色革命对国家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绿色能源研究篇8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针对村镇领域农房建造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以绿色建筑构成原理为依据,从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构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指标体系。选择灰色聚类评估法中的三角白化权(tww)函数的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设立评价等级,以实例通过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绿色农房;灰色聚类;三角白化权函数;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6-152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62

evaluationonGreenFarmhouseConstructionBasedonGreyClusteringmethod

LiUHui-ying,SUYi-kun,GonGting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takingtheobjectiveconstructionrequirementoftheenergy-savingfarmhouseintoconsideration,wesetupthestandardindexsystembasedongreenbuildingprincipleintechnical,socialandeconomicaspects.Byusingthegraysystemevaluationoftrigonalwhiteningweight(tww)functionoftheGreyclusteringmethod,wesetuptherankingsystemforthegreenfarmhousconstructionevaluation.thevalidityandthefeasibilityofthemodelaretestedthroughthecalculationoftrigonalwhiteningweightfunctionsoastoofferprovisionsandsuggestionsforgreenfarmhousepromotioninruralareas.

Keywords:greenfarmhouse;greyclusteringmethod;trigonalwhiteningweight;indexsystem;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9B00)

作者简介:刘卉颖(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电话)13946113649(电子信箱)508454943@sohu.com。

公婷(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通信作者,苏义坤(197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电话)1594518673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建筑界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近年来绿色建筑模式的发展与研究已然成为世界建筑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节能与环保方面的压力已逐年增加,建筑业结合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相关耗能比例已达到40%,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属高耗能建筑。因此,打造绿色建筑已刻不容缓。我国村镇建设规模正日益扩大,但是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为自建房,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很多耗能高、不环保的住宅。所以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以及推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为评价方法进行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

1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

1.1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首次把建筑理论与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概念进行整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建筑”的新兴理念[1]。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2012年在国家“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是“以人文本”的思想下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2]。绿色建筑的标识工作也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353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共计2674栋,总面积达到3488万m2。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国内的学者也对绿色建筑做了深入研究。李道增[3]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应注重实效性,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应主要从节能、减少资源的利用、场地影响最小化、艺术与空间形式的新主张、智能化、可持续等几个方面进行定义。高升[4]总结了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提出在建筑发展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实现向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理想的绿色建筑不仅是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而且也应该把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使其具备一定自我恢复能力和再生能力。edwin等[5]建立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绿色建筑投资决策模型,并采用模糊识别计算出了目标成本与功能系数,为绿色建筑实际实施方案的优选提供了评价标准。侯玲[6]基于费用效益理论,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应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估,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与准确度。姚润明等[7]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要点,回顾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措施、评估方法、激励政策等,展望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2绿色农房建造研究现状

我国在农村和乡镇的新建住宅中,绿色建筑的实践较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2005年,金虹等[8]从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的角度对比评价了传统的住宅和“生态屋”的各项指标,为绿色农房的建设作了早期探索。2006年,孙佳媚等[9]介绍了绿色村镇住宅从节约用地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的角度进行建设节能、低价、环保的实践情况,为大规模的绿色村镇住宅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吴庆驰[10]对乡村绿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乡村的绿色建筑在我国仍然处于概念炒作阶段,工程理论研究多,建设实践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研究、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评价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绿色建筑的理论在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绿色建筑的建设技术要求较高,导致适用于村镇的绿色建筑少,有关绿色农房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基于灰色聚类法中的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研究,建立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以实例为基础,为村镇地区推广绿色农房提供有效依据,使得绿色农房建造标准得以实施。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要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进行指标的选取。本文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已经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等相关规范为参考对象选取评价指标。根据绿色农房建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绿色农房的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大方面出发,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决定,形成了评价指标的集合。通过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预处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发放80张调查问卷,其中选择20位农房建造方面专家,20位标准体系设立研究专家,20位绿色建筑方面专家,20位经济研究方面专家。要求各专家对现有评价指标的集合进行打分,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高低,选择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在筛选指标时依据时效性和适用性原则,最终得到综合得分较高的40项评价指标。

2.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以全寿命周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技术合理性以及与国内外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得出我国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模型的构建

3.1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方法选择

灰色系统评价可以对被研究对象的相应样本观测值进行灰色聚类,通过计算被研究对象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判断被研究对象的优劣,实现对被研究对象的评价。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其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是一个灰数,其评价因素的tww函数具有线性变化的特征,采用由梯形分布函数简化而成的三角形分布函数,并通过白化权函数的选取使得模型定量化,从而增强了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因此选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3.2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域的确定

根据上文已经建立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三个灰类,也就是s=3,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每个级别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所对应的等级灰类k(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则为所评价对象——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根据绿色农房建造标准的等级情况,可看出所评价的农房在初期选址、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中对各项指标和要求的实施情况,并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4三角白化权函数评价的实证研究

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地区绿色农房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等级》、《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以及《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对各项因素划分具体的评价等级标准。得出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等级标准的具体情况。列出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后,根据来自节能、环保、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的打分情况,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现实值,并标出其所属等级,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5)计算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函数,将各指标的实现值带入三角白化函数,算出最后结果。根据计算所得出的各项指标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以及公式(6)求得该项目关于灰类k的综合聚类系数,经过计算所得结果如下:

通过对该项目的各项指标的白化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可看出该项目的技术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得分较高,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该项目得知通过三角白化函数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是合理的、可行的。

5结论

随着我国村镇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村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对村镇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和节能环保提出了现实要求,基于此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级研究刻不容缓。以此为背景,本文对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进行评价研究,构建了建造标准评价模型,为我国村镇地区建设绿色农房的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技术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的参考价值。但是绿色农房建设领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兴领域,因此,如何建设一个绿色农房建造的全面的标准体系,完善评价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iKmatHa,SaBaFaLnSaiRat.Developingagreenbuildingassessmenttoolfordevelopingcountries-CaseofJordan[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9,44(5):1053-1064.

[2]燕军委.我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李道增.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11会议文集,2011:55-69.

[4]高升.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53-57.

[5]edwinH.w.Chan,QueenaK.Qian.themarketforgreenbuildingindevelopedasiancities——theperspectivesofbuildingdesigners[J].energypolicy,2009,37(8):3061-3070.

[6]侯玲.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9939-9941.

[7]姚明润,李百战,丁勇.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11):27-32.

[8]金虹,赵华.严寒地区乡村绿色住宅设计研究[J].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2007:43-46.

[9]孙佳媚,张玉坤.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研究现状[J].建筑技术,2008:63-65.

[10]吴庆驰.乡村绿色住宅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64-265.

[11]袁智敏.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J].理论新探,2005:25-26.

绿色能源研究篇9

1.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概念建筑节能最初是被西方国家所提出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物种能力的散失,现在被广泛引申为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要在保证建筑物提供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合理整合资源,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好建筑的用能系统的管理。现在看来,国内外对绿色建筑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绿色建筑的理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建筑师提出,首次将生态和建筑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生态建筑就是要使得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学者也对绿色建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归根到底绿的建筑的实质都是可持续发展。这对绿的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能够保证对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有一个高效率的利用、并且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最低限度的影响。这个对绿色建筑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全过程的节约,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保证人民的健康并尽量减少环境污染。2.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2.1政府的积极性不足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在一直在倡导发展绿色建筑和做好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但是目前的建筑行业心态都比较浮躁,开发商关注的重点多事集中在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使得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方针政策很难得到落实。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来促进建筑开发企业从事绿色建筑事业的积极性。2.2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大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的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就增加了建筑工程的初期投资。开发商基于初期融资的压力和对建筑建成之后的收益的考虑,从自身思想认识上对绿色建筑者这种模式还不是很认可。这还是开发企业没人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忽视了绿色建筑在降低建筑物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经济效益大这些方面的优势。2.3科研力量薄弱目前国内建筑技能和绿色建筑尚处在研究论证阶段,成功的工程实例较少。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对实现建筑节能的施工技术掌握不到位。过分担心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隐患,这就导致我国国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市场很难向前发展。2.4认识不到位建筑企业普遍对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积极性不高,认为建筑工程的绿化的程度高、能够节能。就是绿色建筑。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的相对较多,却忽视在经济方面的研究。开发商看不到实际的利益。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分析不到位的话,会造成投资者担心成本的回收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绿的建筑的购买欲望。3.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3.1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要想使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必须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要保证在研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的资金投入,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单位都可以参与进来,使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支出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要认真的学习国内外的前沿技术。对建筑行业的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规划设计和政策法规进行深入研究。3.2做好建筑节能发展的标准化制定工作要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之初就要将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引入进来。制定相应的房屋建筑和公共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标准。对全国范围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童工设计标准的参考。建筑工程的修建过程是关系到建筑物的节能效果的关键环节。从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工程和绿色建筑工程得到的实际信息,可以发现在一些地方的建筑节能设计并没有很好的与设计要求结合起来。制定好建筑技能和绿色建筑的标准化工作就是为了来解决这一矛盾。要特别注意建筑物的采暖设计,要进行系统合理的优化。3.3加强研发工作目前我们国家在积极的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个共同主线。对于传统的建筑行业,耗能高、污染大的缺陷。在建筑领域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要注重培养绿色建筑的研发力量,全国范围内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能力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团队。这将会积极的最近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现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已经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对于跟建筑息息相关的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建筑材料等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辩证的认识其中的内涵。努力提高建筑的室内环境,不能只是为了追求节能减排而忽略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要在保证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建筑物的日常能耗。3.4注重科学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实现建筑物节能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在建筑物的外墙设置保温层。做好空调系统的设计,使用节能环保的照明灯具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加强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要将研究的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成果及时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实践来对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对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跟踪观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从而不断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做好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咨询工作。设计单位要和是公共单位做好沟通,双方要在绿色建筑要达成的目标上保持一致,并且要对预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考核和检验。从一些建成的工程实例上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浅层地热能的项目和广泛采用太阳能的项目在节能减排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3.5加强与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p#分页标题#e#国外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要比我们国家的起步早。在建筑节能技术上也相对较成熟。我们要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进。尽量少走弯路,尽量使我们自己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保持一定的优势。结论对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要始终立足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要不断促进整个建筑行业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将广大的科研力量发挥出来。使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增长活力。为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绿色能源研究篇10

关键词:绿色化学技术;环境保护;应用

当前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化学物质污染,尤其是化工业的废物排放直接造成水源、空气和固体物的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身体健康。绿色化学技术的引入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化工造成的污染,逐步缓解既有污染和潜在污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绿色化学技术理念概述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谓绿色化学技术,就是着眼于源头到终端的化学污染控制,以原子经济作为技术原则,在满足既有的化工生产需求的同时,以新物质充分化学反应为途径,消除污染和有害物排放,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绿色化学技术摆脱了传统化学技术的诸多缺陷与不足,在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模式转换为源头上控制污染得到了实践上的贯彻。因此,推广和实施绿色化学是教育界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主题及实践活动。

二、绿色化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1、化工原料

上世纪40年代以来,石油取代传统的生物质成为主要的化学原料,其对于当时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现实表明,石油及煤化学工业同时带来的还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粗放式的化工应用直接将化工废弃物排放出去,造成了大气、水源等的极大污染。为改变这一现状,科学家们致力于生物质的重新利用,使其逐步取代石油且能最大限度消除生物质化工应用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其中,生物质所含淀粉能够实现葡萄糖的简易转化,而纤维素则相对较难。以葡萄糖为原料能够制得己二酸和邻苯二酚等,如何实现致癌物质苯的去除便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此外,氢氟酸和氯气、甲醛等有毒化工原料的去除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2、反应溶剂

除化学原料之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的反应溶剂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如生产中的反应介质以及分离和配方中应用的溶剂,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代表。该反应溶剂在实际使用当中能够实现化工原料的化学反应达到化工产品生产制造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引发水源的严重污染,也同样造成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为此,科学家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反应溶剂的去毒化和绿色化当中。选取无毒无害的反应溶剂来代替原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当前的研究突破即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溶剂,实现了化工生产中毒性的消除,且其相对价廉,保证了应用推广的便捷性。

3、反应催化剂

化学合成催化剂的绿色化也是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重点。催化剂的应用能够提高化学反应产率并降低能耗,在化工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现今的研究重点来看,仿酶催化剂以及固体酸催化剂成为反应催化剂绿色化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酶催化反应的应用使得化工生产效率提高,且条件相对温和,生产难度较低。而反应中采用天然酶则需面对其来源有限及变性失活可能性大的问题。为此,开展人工酶的研制即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酸催化反应作为同等重要的化工生产工艺,其当前广泛应用的酸催化剂多为液体催化剂,以三氯化铝和硫酸、氢氟酸等为主,存在着危害人体和污染环境的严重问题,研发出替代的固体酸催化剂则成为该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1、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落实到实际的环保应用中,绿色化学技术主要关注于大气、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其中,大气污染关系到人类日常呼吸生存环境,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而在对大气污染进行研究治理时,关注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引发的污染并实现该污染的有效消除则需实际应用到绿色化学技术。一方面,可以在煤燃烧之前对其进行脱硫处理,实现污染前的防控治理,另一方面则可在燃烧过程以及燃烧之后分别进行固硫和烟气脱硫处理。应用生物浸出法以及表面处理浮选与微生物絮凝法,对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多样脱硫、消硫,实现化工原料生产应用中的绿色化。

2、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当前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用水污染以及工业生产用水污染。对水污染的处理自上世纪70年代便已开始,当时主要采用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热水锅炉零排放技术相对更加成熟,已经能基本达到污水的零排放。在现今的研究成果应用中,以控制农业生产中农药污染为目标的生物农药、光活化农药开发很大程度消除了农药造成的水污染。同时,采取多技术的联合,包括生物氧化和光、声、磁、电、无毒药剂氧化等处理手段的研发应用已经成为水污染处理的重点研究方向,多种技术的同步应用能够更加立体地实现水污染的有效治理。

3、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除化工企业生产带来的生产废物外,还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以及矿山废弃物等,针对不同的来源途径和废弃物形式采取相应的科学处理方法也是绿色化学技术研究应用的重要课题。针对化工生产带来的生产废弃物,通过分析废弃物组成采取对应的消解处理技术,消除其中污染物对于环境的破坏;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则应用固体废弃物电离化技术和热分选煤气化技术予以消解;白色污染物的治理主要为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类塑料,根源上消除白色污染;矿山废弃物治理则采用生物浸出和非氰化法提取技术实现污染重金属的提取和处理回收。

四、结语

面对当前的无染现状开展的绿色化学技术研究是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技术内容,是需要传统化学技术和现展理念共同应用的新兴学科。在分析掌握当前环境污染和破坏源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绿色化学技术研发,并逐步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才能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消除环境破坏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刘洪瑞单位:山东省临沂一中

参考文献:

[1]李世海.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110.

[2]丛丽娜.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0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