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十篇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十篇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37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1

电厂在近些年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电厂工作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所以在电厂的工作过程中,安全教育一直是十分关注的内容。在电厂新进员工的时候,对于员工的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培训中重点进行的部分。主要对于如何规范的开展对于电厂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电厂;新员工;入厂;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工作是电力企业在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只有保证了电力生产过程的安全,才能更好地维护电厂工作人员安全,同时保证电力运行以及使用的稳定。在电厂中,由于安全防护不当造成的事故多有发生,所以对于电厂新进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已经成为了电厂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只有保证提高了电厂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证电力企业的生产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1电厂入厂安全教育重要性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发展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专业的人才较少,所以在电力企业的人员素质、劳动机制上存在很多的问题,电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其生产运行系统较为复杂,而且由于电力生产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自我安全管理功能,很多电力设备质量较为粗糙,而且较为陈旧,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所以在电力企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如果电力企业员工不具备严禁的安全意识,就很可能在对于设备进行操作的时候造成安全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影响自身以及整个电厂的安全。所以在电厂进行入厂的安全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确保了员工具有安全意识,才能在电厂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尽可能的较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员自身以及企业的安全。

2电厂安全威胁因素的主要特征

电厂的电力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产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能量转换过程,不仅涉及了燃煤、燃油、蒸汽,其过程中还存在着易燃易爆气体以及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中噪音、辐射以及粉尘问题的存在也给电力生产以及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电厂生产以及运行过程中,可以造成电力安全问题的隐患有很多。随着现阶段人们用电量不断地增多,大容量的需求不断增多,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电力安全运行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电力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会造成严重的设备损坏以及人员损伤的问题,机械伤害、触电伤害、灼伤损害、坍塌损害、中毒损害以及爆炸损害等都给电厂工作人员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3电厂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

在电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时候,主要是要对于员工进行“三级”安全生产进行教育培训,分别是要对于车间级、厂级以及班组级三级进行安全教育,在厂级的安全教育中主要是对于电厂的基础安全生产情况、安全生产基础及时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厂级人员基础权利以及义务、电厂基本典型事故等进行培训;车间级的培训主要是对于车间的基本规章制度、典型事故案例、基本防护方式、作业场所主要事故因素以及紧急事故救援进行安全培训;班组级的防护则主要是对于基础岗位的安全责任、安全操作规范、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对于一些通用的基础安全知识进行培训。新人作为刚接触电厂的人员,对于基础的安全防护知识并不了解,所以入厂后进行基础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了第一认知的正确,才能确保今后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4电厂安全教育培训课程

4.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电厂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制度较多,很多都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具有直接的关系。在培训中主要要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安全生产责任主要制度、安全生产活动管理主要规则、事故的主要分析解决制度、特殊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方式、劳动防护用品的主要管理模式、工作器具的安全使用方式、职业病防治方式、消防管理制度等进行培训。设计内容较广,所以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培训工作,在新人刚刚入厂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介绍,主要要着重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规划、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进行介绍,具体的内容可按照不同岗位进行调整,主要由不同车间进行统一管理培训。

4.2消防知识

发电企业是重点防火单位,火灾因素比较多,消防设施配置要求高,一般分为固定和移动两类,因此,培训时除了讲解基本的消防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教授各类移动式灭火器材、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火灾紧急逃生方法,并结合公司防火预案开展实战灭火和逃生演练;讲授固定消防设施的配置及使用方法,从以往的情况看,这部分内容往往会被部门、班组打折扣,主要是班组掌握有限,能力和时间不能保证。

5电厂安全教育培训方法

5.1安全意识培训

新员工的安全意识是比较淡薄的,需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新员工对自我安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育引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安全介绍。以授课方式介绍电厂安全生产特点、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基本要求、员工安全生产权利与义务、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二是警示教育。通过参观电厂安全教育室、讲解典型案例、员工现身说法,介绍电力系统内因缺乏自我安全意识造成的事故;三是现场参观。组织新员工到生产现场进行参观,了解电厂生产特点及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增加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感性认识。通过安全意识培训,就是要建立“要安全”的意识。

5.2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知识培训就是要解决“懂安全”的问题,安全知识培训以讲解安全生产理论知识为主,但应避免单一的授课,课件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通过制作Flas、观看录象带、观看各类展板、组织知识竞赛等,将安全生产知识寓教与乐,达到容易吸收的效果。

5.3安全技能培训

安全技能的培训应以培训老师演示和新员工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掌握如何正确佩戴安全帽、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模拟使用消防器材扑救初起着火和火灾逃生演练,利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法训练,模仿正确解脱电源、止血、简单包扎、搬运伤员、急救中毒等。为了保证培训效果,事先应设立模拟场景,让每一位新员工都进行操作,并且划定严格的合格标准,直至训练合格为止,实现“能安全”的目的。

6结论

生产安全是电力企业发展中永恒的话题,电力企业在生产运行中,由于其产品带有很大的危险性,一旦有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给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会给电力企业员工的人生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想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就需要对于刚入厂的员工进行仔细的管理,从基础进行管理,从入厂就帮助员工建立用电安全的理念,同时通过规范的电力生产安全教育,树立其安全工作习惯,才能更好地确保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重视自己的职责,保证整个电力企业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作者:徐辉张吉刚单位:白山发电厂浙江仙居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2

1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应用学科,法律、管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因此,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讲,涉及到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还与安全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密切相关。因而,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1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类型

第一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这类需求来源于以信息安全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岗位有:系统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程序员、业务流程分析师、window内核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规划工程师、技术文档工程师、病毒分析工程师、数据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高级人员等。除信息安全产品系统集成商外,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安全服务付费,因而安全服务的人才缺口更大。安全服务涉及到安全咨询、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集成等,既需要能够提供咨询服务、风险评估的高端人才,又需要能够进行安全集成、工程实施的技术人才。

第二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运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需要一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人才。以前我们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跟从型,很少参与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大棒使得我们最近屡屡吃亏。在国际上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才刚刚开始重视,单从国内来看,真正符合安全标准需要的人才非常少,安全标准职业也是今后安全领域的一个热门需求职业。

第三类:公共信息安全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系统,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重要部门和安全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以保障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因此,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法律和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具备电子安全对抗技术。

第四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从信息安全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

1.2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

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与管理、法律、道德和文化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应当具有较高水准的道德素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虽然这些素质要求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特别强调专业特色的要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造素质是指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变化多端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善于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途径,能够采取适当的应变对策,而不固守书本知识。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因为本科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防御技术,但反过来,不掌握好攻击技术,很难学好防御技术。如果学生滥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危害社会,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2)能力要求

①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②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③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典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2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除通识基础课程(外语、数学等)外,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语言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等。通信相关课程有:通信系统导论、数字通信原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及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有: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等。

3信息安全本科教学计划及实施

3.1本科教学计划

我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共设置有学校定课(必修和选修课)、学院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环节、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七大模块。学校定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以我校2005级教学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学校定必修课(基础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体育、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识图、现代经济管理基础。

学院定必修课:电路与电子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电路、离散数学。

学院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据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密码学。

限选课:信息安全导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导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数据库概论、电子商务概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前沿、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DSp芯片原理及应用、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

任选课: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安全、windows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internet技术、典型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实践环节:密码学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讲座等。

3.2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从时间上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加深对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是以工程实践训练为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用图1来描述。图中的三个圆盘分别对应教学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1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知识学习偏多,实战演练编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工程应用占有很大的分量。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攻防编程、工程应用实战、产品应用实训等比较薄弱。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大多以理论见长,软硬件产品开发经验不足。

(2)实验室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拥有一个能容纳50人的信息安全专用实验室,能开出的实验大多为软件仿真,属演示型实验,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离真实网络环境和实际的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3)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正常的。本科毕业生不等于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经过锻炼能够派上用场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在大学期间,只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不同于高职院校,它没有明确的职业类型。大学教育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往往是超前的,它担负着引领时代和未来的历史使命,不可能为某个具体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培养“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还需进行适当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学历教育与培训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电气;安全;师资

作者简介:杨勇(1979-),男,回族,河南太康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45-02

在涉及电气专业的实际工程中,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在保证以上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论及电气系统的运行问题,可见“电气安全”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1-2]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内容枯燥,知识点琐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电气安全技术在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电气安全意识和工程意识,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电气安全”课程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4]

1.综合性

“电气安全”课程包括电击防护、雷电防护、过电压保护、静电防护、电磁兼容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涉及“电路”、“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电磁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对学生上课前的知识掌握有一定的要求。

2.实践性

“电气安全”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工程实际,同时又要用电气安全技术知识指导实际工程应用。

3.系统性

“电气安全”课程涉及到材料选用、设备选型、结构设计等环节,各个电气安全问题不是孤立的,都是电气系统安全的一个方面,整个电气系统安全的保障是各个电气安全技术环节综合应用的结果。

“电气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电气安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气危害的途径和种类,更加重视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电气安全,远离电气危害;掌握电气危害的理论分析方法和电气危害防护的工程方法,具有安全意识和工程意识,能够应用电气安全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电气安全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探讨

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丰富,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书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会显得该课程知识点琐碎、枯燥无味,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该课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案例分析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感观刺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电气事故,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5-8]

利用幻灯片展示和讲解“电气安全”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展示电气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分析电气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机理、可能造成电气危害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电气危害的规律、特点和防范措施等基础知识。对于“电气安全”课程幻灯片的制作,应避免文字太多,如果文字太多则显得知识点琐碎,应尽可能地采用图形图像来展示教学内容并配合任课教师的讲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图片展示各种变压器、开关、隔离器、熔断器、断路器、剩余电流保护器、接闪器、人工接地体、避雷器、电涌保护器等电气安全保护器件的形状和外观,解释保护器件的型号以及各参数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能认知各种电气安全保护器件,为以后工作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利用图片展示电气绝缘老化和损坏的情况、常见的触电情况等,使学生对可能出现电气危害的场所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图片展示发生电气危害和电气火灾后的画面,使学生知悉电气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一旦发生电气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利用视频播放,向学生展示电气危害发生的过程。例如:雷击过程的视频、带负荷隔离开关动作时的视频、电气火灾视频、不当操作引发电气事故的过程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大脑的视觉、听觉等神经中枢都比较兴奋,视频中所展示的知识点会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将案例分析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并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探讨和良好的互动。对于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并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会应用电气安全技术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发言。例如,讨论住宅中的电气安全设计,[9-10]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使学生掌握等电位联结电击防护措施的原理、分类、作用和工程实施方法,掌握漏电断路器的选型、作用和工程实施方法,掌握住宅防雷的知识和电涌保护器设置方面的知识;讨论电气设备维护时,涉及到保护接地、漏电保护器的设置、安全电压等方面的电气安全知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小电气危害发生的概率;讨论新房装修的电气安全问题时,[11-12]涉及到导线材质和截面、电气布线方式、漏电保护、插座和开关的选择与安装、等电位联结等电气安全技术知识,由于卫生间的湿度较大,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问题、插座的电气隔离问题、电气设备的防水防溅问题、设置单独的供电回路问题等,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们都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电气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小型变电站、电工房、高压试验室等,让学生走进生产实际,真实地了解工作现场的电气安全布置措施。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高压试验室时,可以给他们介绍高压试验室为什么要拥有单独的接地网、接地网的形状和构建方法、接地电阻的大小要求和测量方法、在进行试验时接地的重要性、安全阻隔、安全间距等知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更加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深化电气安全知识、强化工程意识。

另外,作为电气安全知识的扩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观看一些电力系统专业工作人员违反规程时所造成的电气危害,使电气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

电力、通信、自动控制等诸多技术领域都面临着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不但要求任课教师掌握“电路”、“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电磁场”等多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和熟悉电力安全操作规程,这些都将增强“电力安全”课程的讲授质量和效果。

四、教学效果

1.课堂和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与教师共同探讨一些工程和生活中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问题,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生学习电气安全知识的兴趣有所提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例如卫生间和浴室)加强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能够运用所学的电气安全知识来大致评价某些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对实际生活中的用电安全问题有了较深的理解,增强了电气安全意识。

在实践课上,学生对工作现场的电气安全布置措施非常感兴趣,积极向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请教各种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加强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基本掌握了防止触电的基本知识,增强了电气危害防范意识,取得了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2.大作业反馈教学效果

从学生上交的大作业中随机抽取30份,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选题上得到了充分发挥,选题涉及电气安全技术的多个方面,如居民住宅防雷、电气火灾的预防、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的选择、“滚球法”在变电站防雷设计中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电气危害的预防、电气设备用电安全、农村用电安全、对人体电击防护安全的探讨、实验室电气安全技术、笔记本电磁辐射、计算机机房电气安全的讨论、家庭装修电气设计中的电气安全问题等,涉及到电气安全技术的多个方面。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个人积极思考,初步掌握了电气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

总之,多媒体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电气安全”课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电气安全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岳.电气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崔政斌,石跃武.用电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陈晓平.电气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杨有启.电气安全工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5]崔海文,王松廷.“电气安全”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S3):237-238.

[6]杨宝兰.利用案例讲解与创新实验开展电气安全课程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35-138.

[7]蒋智化,张展.案例教学法在“电气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50-51.

[8]缪秀平,吴小娟,等.电气安全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12):57-58.

[9]樊文生.住宅设计中的电气安全[J].山西建筑,2004,30(6):80-81.

[10]戴圣霞.浅谈住宅电气安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安装,

2006,(1):45-46.

[11]解统森.浅谈住宅卫生间的电气安全设计[J].青海科技,2007,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5

随着电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对新入职的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当前,电力企业中新入职员工的构成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除了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有诸如农民电工、复转军人等其他岗位人群。由于电力企业的工作对安全、稳定运行的严格要求,同时上岗人员要想缩短上岗的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就必须进行多种模式的综合培训,为培养出具有精湛生产技能的技术型员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力企业每年都要接收一部分军队的复员转业军人,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要参加1~2年的岗前专业学习。电力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提高对复转军人的培训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复转军人学员的特点

1.1学历知识普遍较低

复转军人一般都没有较高的学历,很多人只是高中毕业,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高中学历。很多人都是当初在学生生涯时是问题少年或升学无望,想通过参军,让孩子接受部队教育或间接达到就业目的。所以,多数学员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欠缺。

1.2知识结构单一,上岗技能不足

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技术复杂,是机械、电工、电子、化工等工艺技术组合的综合学科工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在电力工业中应用,电力行业的知识密集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而复转军人来自不同的部队,在部队又从事不同的岗位和专业。有些学员来自陆军部队,有些来自空军和海军,这些学员在部队从事通讯、机务、油料后勤、报务、炊事等工作,还有部分学员仅在部队专门从事军事训练。这些学员具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大部分学员对电力工业的工作性质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在电力企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1.3对规范性管理的意义认识不清,学习动力不足

电力生产本身具有非常特殊的规律,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一丝不苟的“照章办事”。而部分复转军人离开部队后,有脱离铁纪束缚的错误思想,对各种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不利于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动辄以各种理由请假、迟到、早退。另外,大部分复转军人认为自己今后只是一名工人,文化知识不重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因素都导致学员的学习动力不足,危机感不强。部分学员抱着熬时间、等工作的心理,在培训期间特别浮躁,往往不安心学习,且不易管理,由于他们的素质较差,离电力企业合格的技术工人差距较大,而且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留下了安全隐患。

2培训教学内容设计

2.1安全教育课程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新员工上岗之前接受单位岗前安全培训意义十分重要,也是供电企业进一步树立新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正确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尽快熟悉企业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对新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相关知识、企业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使新入企员工在正式上岗之前充分了解企业情况和安全的重要性,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国家电网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变电部分)是安全教育必备课程,主要涵盖了电力企业输配电线路、变电站等各个岗位工作的安全措施。展示违章案例,使培训学员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解读安全工作规程条例,使学员对电力企业生产有了初步了解。

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参观学习、视频学习、案例分析等,通过培训,使新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学员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安全规程及公司现状等有了更一步的了解。同时,使学员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端正了学习态度。

2.2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电力企业不同的岗位要求,结合学员的自身基础,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电力专业所必须的基础能力设置,例如《工程力学》、《机械与电气识图》、《电力应用文写作》、《电工基础》、《电气设备》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程以公共课程形式开设,是各岗位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教学方式,可以参照高职教育进行。但同时也应注意职工岗前培训与高职教学的区别,不能一味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应该注重实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多采用讨论、案例、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互动式培训方式。

2.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学员所要从事的工种,有针对性的设置,主要有《高低压配电装置的维护与检修》、《高压设备检修》、《配电线路维护和检修》、《变电运行》等十多门课程。学员可以根据各自将要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自主选择要学习的主修课程以及备岗需要的辅修课程。

例如:配电线路工主要开设《配电线路运维》、《配电设备》等课程;装表接电工要开设《安全用电》、《防雷技术》、《内外线施工技术》、《电能计量》等课程。

专业课程尽量以理论+实践课程形式进行,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重点强调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4心理疏导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员适应从军人到电力工人的角色转变。首先,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员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倾向,从整体上对学员进行引导、教育。面对各种思想包袱,引导学员轻装上阵,鼓足士气,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观念,形成良好的学风。其次,通过心理疏导,培养学员的自知、自主、自立能力。引导学员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6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学软件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介绍了为“安全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课程设计并实现的虚拟银行教学软件系统VBR,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真实的学习与实践环境。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本教学软件系统,不仅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安全专业知识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银行教学软件系统;信息安全;安全电子支付;虚拟网上银行;Ca认证中心;虚拟购物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构造可视化、可接触、所见即所得的学习环境成为了必然趋势,其中,教学软件就是一个重要应用,通过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满足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安全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是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围绕安全电子支付的技术和系统进行讲授。由于课程内容以金融知识和相关信息安全知识为基础,而大部分学生没有使用网上银行的经历,也没有网络购物以及网上支付的经历,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文字、幻灯等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另外,软件学院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工程素质,而一个完整的安全电子支付系统需要多个基础系统的支持。因此,我们为本门课程设计并开发了一套虚拟银行教学软件系统VBR(VirtualBankRoom),用以辅助课程的教学,这套系统真实地模拟了现代网上银行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可以针对信息安全知识进行运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工程实践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2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VBR虚拟银行教学软件系统由虚拟网上银行、Ca认证中心、虚拟购物中心三个子系统构成(见图1)。其中,虚拟网上银行子系统真实模拟了现代网上银行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网上支付、业务管理以及系统管理,其中,用户管理、账户管理、转账汇款以及网上支付模块是提供给虚拟银行用户,即学生使用的,业务管理模块是提供给虚拟银行工作人员使用的,而系统管理模块是提供给虚拟银行系统管理员维护系统使用的,虚拟银行工作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可以由教师或者指定的学生担任。另外,参照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我们实现了虚拟银行的Ca认证中心子系统,用以提供用户身份认证并支持安全网络传输服务,为虚拟银行用户提供更强的安全保护并为将来支持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的实现提供支撑。而且我们还在VBR中实现了一个虚拟购物中心子系统,提供虚拟的购物环境,这类似于很多银行提供的网上商城,学生可以在虚拟购物中心中进行模拟购物,在Ca认证中心获取数字证书,通过虚拟网上银行进行网上支付,当然,为了完成网上支付,只有虚拟网上银行、Ca认证中心和虚拟购物中心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提供支持网上支付的协议或者系统,因此,我们在实现该教学软件系统的基础上为学生示范实现了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协议用于实现安全网上支付,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完整而真实的体验环境,让学生不仅真实体验网上银行功能,感受电子支付过程,也为学生将来进行进一步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整套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满足“安全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课程的目标,这套系统支持让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来学习金融领域中电子支付相关安全技术与系统,并提供进行相关工程实践的基础;

(2)充分体现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整套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以安全为基础的,虚拟网上银行系统要为银行用户提供安全保障,Ca认证中心是安全

基础设施中的核心组件,而电子支付的实现更是安全的应用,因此,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通过使用该套教学软件系统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而且可以进行真实体验以及进行相关安全工程的实践;

(3)强调对软件学院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以该教学软件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

我们采用VisualStudio2008、SQLServer2005和openSSL实现了整套系统,由于虚拟购物中心相对于虚拟网上银行和Ca认证中心来说,其设计实现的安全要求不是很高,因此,下面我们针对虚拟银行教学软件系统中的虚拟网上银行子系统和Ca认证中心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来进行说明,然后介绍基于这套教学软件系统进行的Set安全电子支付协议应用示范。

2.1虚拟网上银行关键技术实现――数据库加密

VBR虚拟银行教学软件系统中的虚拟网上银行子系统虽然是模拟真实世界中的网上银行系统,但是,为了强调其真实性,突出信息安全专业特色,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我们对虚拟网上银行子系统中的敏感数据实施了加密安全保护技术,也就是对虚拟网上银行管理的各类关键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整个数据库以密文形式保存。在将数据以密文形式保存于数据库后,如何进行高效的数据检索是我们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原来针对明文数据的检索语句不可以直接运用到密文数据库的检索过程,而如果在检索前先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然后对解密数据进行检索是不安全和不高效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密文检索算法。通过这种安全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来自于数据库的安全威胁。

我们对虚拟网上银行子系统的数据库实施加密保护,不仅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应用密码技术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今后在这个加密数据库上进行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的工程实践时可以充分运用密码技术基础知识,在不破坏密文数据库的基础上完成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整个子系统的实现我们使用了对称密码算法DeS和Hash算法SHa,我们的主要实现方法是:

(1)数据库加密:明文数据在输入数据库之前将经过加密处理,加密的粒度为分量,即每次加、解密的粒度为每条记录的分量数据,这能较好地适应数据库的操作。假设数据表为t,表t有m个属性和n条记录,其中一个属性的属性名为t(i)(i

(2)密文分量C(i,j)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C1(i,j)为对分量t(i,j)用密钥K1进行对称加密的密文DeSK1(t(i,j)),第二个部分C2(i,j)为基于第一部分密文生成的校验码DeSSHa(t(i,j))(DeSK1(t(i,j))),用于检索。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一、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概况

《电工基础》是中职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电磁的基本知识、正弦交流电路、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简单机床电路、安全用电。《电工基础》课程主要用于电类专业人员的电工知识培训,也可用于机械等其他非电类专业人员的培训或供读者自学使用。《电工基础》课程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与实验,因此部分学校单独开设了电工实践课程。

二、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入学基础差,理解能力弱等问题。再加上《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导致对课程缺乏兴趣。并且《电工基础》课程多以理论、公式、概念等内容为主,缺少实用性与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参与性差,主动学习能力弱,最后导致学生对概念性东西掌握不深刻,而且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电工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呈现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1]。

三、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针对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差等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中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差,所以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对于较难掌握的课程有畏惧心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理解与支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重塑自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多教授一些实用性较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设计家用灯的安装、广告灯的设计、彩灯的设计、门铃电路制作等实践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讲授理论与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项目实践中,因为学生全程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从中收获成就感[2]。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技能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电类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电工知识,其他非电类专业的培训或者读者也会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针对这一要求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理论性强实际应用较少的理论概念可以适当弱化,着重讲授安全用电,并且在整个课程中把安全用电贯穿其中。多安排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三)鼓励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虽然入学基础较差,但是思维活跃。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动手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运用项目教学法,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都很差。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指导,共同创作完成一个项目,通过对操作性、实用性强的项目进行操作,不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3]。

(五)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围绕一个理论概念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探讨中的组织者。在问题式教学中,让学生主铀伎迹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电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电工知识。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学普,邵长.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4):151-152.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卫星通信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0-0042-0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领域对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全局性影响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战争的重心已明显向信息领域转移,作战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制信息权的争夺上。现代战场空间被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所笼罩,各种作战要素被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尽快建设并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教育部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由于起步晚、信息基础薄弱,我国信息安全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其根本原因是信息安全人才教育与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安全是信息工作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涉及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并且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信息安全教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无所谓”的尴尬局面。

本文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在各理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卫星通信课程为例,研究了为卫星通信课程中实现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对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其他理工专业教育“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一、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一)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始于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教育部为此下发了教育部教高[2005年]7号文件,对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已有的70余所高校所建立的信息安全及相关类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在25所高校和研究所中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部级和省部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不少信息安全研究单位和企业与高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来。另外,为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十一五”期间,全国已有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16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部级信息安全特色专业或方向。近几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都增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已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类教育与培训较为系统和体系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和专业进修人员进行。

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将信息安全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中。实际上,信息安全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研究方向,自主设立相应的学科点,并且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本科专业的建设,使其对学科发展形成支撑作用。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根据本校的特色,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从通信与密码学外延培养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军事高等院校依托其理工特色,也根据现有的各类专业(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电子对抗等)外延,培养不同特色的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它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而信息安全专业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等诸多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有配套的培养方案,侧重点不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要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由于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在全国数百所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各高校依据其办学思路和本校特点,其信息安全专业的定位不同,这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计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则将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息安全专业置于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重点。

2.信息安全专业置于通信系,以通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3.信息安全专业置于计算机系,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为教学重点。

4.信息安全专业置于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课程体系基本上包含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在理论课程方面,一般包括初等数论、计算数论、密码学、信息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形式化分析等内容;在技术课程方面,一般包括网络安全与对抗、计算机恶意程序防范、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计等内容。现代信息安全行业的深远发展已经奠定了信息安全及其管理在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但目前还存在信息安全管理欠缺、信息安全专业“封闭性”较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没有充分理解与利用信息安全的“跨学科”内涵,这一点在理工类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必须深入开展信息安全学科内涵的研究,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下真功夫,不断整合已有的理工类教学科研资源,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安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卫星通信中的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

本节将在分析目前卫星通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为例,探讨进行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卫星通信课程体系

卫星通信结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多种通信手段,是大部分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叉学科。因此,卫星通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从物理学科的开普勒三定律到数学的几何运算,从卫星的发射控制技术到卫星与地球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卫星通信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时量一般为32-50学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卫星通信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卫星通信概述,通信卫星技术,卫星通信地球站,多址方式与分配制度,卫星通信链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网络。教学目标与大纲一般设定为:使学生掌握现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洞悉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加深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有较好的素质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以课程讲授阶段划分,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概论、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典型的卫星通信网介绍等。

可以看出,目前的卫星通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多、系统性强,结合实际应用较多的特点,但并未涉及信息安全内容,而卫星通信的协议及数据安全始终是卫星测控系统与通信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卫星测控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发展对依靠机要手段保障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传统方法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信息安全知识讲授的匮乏造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课程学多以地面有线和无线网络为背景,对于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并未涉及,而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环境的极大差异又造成其已掌握的信息安全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到某些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上,这对于军队理工类高等院校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实际上,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二)加强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性。卫星通信的安全性是任何空间任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分包系统和交互支持应用广泛的现代空间信息体系,由于空间链路的开放性,航天任务期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对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威胁。第三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截获所发送的通信信号,窃取并解译信息内容,并通过伪造信息对正常工作的卫星进行攻击破坏,从而达到破坏信息、数据或资源,泄露秘密信息,中断系统的正常业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乃至空间数据系统的安全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面对高技术手段形成的电子侦察和对抗环境,对数据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空间信息传输的安全主要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的安全来保障,而通信链路的安全主要由通信协议的安全来保障。

如上,通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讲授的目的。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安全理论中的安全威胁建模与卫星通信系统遭受信息攻击案例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学生掌握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有所不同,重点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需要学习的信息安全知识点,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其所学的信息安全知识在具体卫星通信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其根本在于,空间信息链路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增强方式与传统的地面网络安全机制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传输距离远而引起的长传播时延以及上下行链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了卫星链路遭受攻击的反应时间增加。

2.信息传输误码率高,信息传输过程几乎全部需要利用卫星链路,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以及敌方的电磁干扰、电磁攻击,会导致信息误码率升高,而高误码率会对加密数据的正确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密码学算法的错误扩散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增加数据重传的概率。

3.卫星通信资源异常宝贵,传统的认证、加密及访问控制机制会大大消耗有限的卫星链路资源,应在实现安全控制的同时要避免浪费通信资源。

4.卫星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及处理能力受限,使得采用的安全机制必须高效,以处理效率和安全为双重目标;并且,由于空间环境的电磁辐射引起的单事件翻转(SeU)会导致安全模块计算错误,同样加剧了错误扩散的程度。

5.卫星信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在空间链路上实施入侵检测的难度较高、较为复杂。

通过如上分析,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知识的差距,从而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与对抗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学有所用”的自信。

(四)跟踪科研发展成果,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针对卫星通信协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基于卫星链路复杂性、异构性、高动态性、长延迟等特点,可从物理层的信息理论安全和链路层/网络层的计算安全两个方面研究空间通信协议的安全增强和数据保护技术,主要包含基于计算安全理论的数据安全保护和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两大教学内容。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快,因此要紧跟最新科研成果,动态调整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1.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CCSDS链路协议数据保护。依据最新的CCSDS国际标准,重点讲授CCSD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保护的加密与认证技术。在讲授过程中,根据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密码学知识储备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通信原理知识储备,减少理论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结合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等链路特点,讲授信息安全技术对链路协议的吞吐量效率、等待延迟等传输性能造成的影响。要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理解,安全机制实施的位置、采用的密码学算法和协议的执行过程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原有卫星通信系统上添加安全机制,从可靠性角度来看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可能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的额外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学环节展开深入讨论,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深入交流,从不同专业背景出发,讨论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的数据保护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受到哪些限制,与传统地面网络存在何种不同。

由于涉及的密码学知识较多,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卫星通信数据保护技术适宜在信息安全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2.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的。由于空间链路中存在被动窃听的可能性,如果通信双方完全通过在经典信道上传输信息,则在双方之间建立保密的密钥是不可能的。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呈级数增长,量子计算机的即将出现更是威胁着计算密码的安全性,要满足空间链路的信息机密性需求就必须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密码体制。然后,引入信息理论安全的概念。信息理论安全结合了信息论与密码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信道传输的随机性,保证无线网络中恶意窃听的第三方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译码。在卫星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采用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安全机制,星地通信双方不需要共享加密密钥,不需要复杂的加密解密算法,利用信道特性、编码、调制等一系列通信机制建立来建立安全的通信模型。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Shannon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结合卫星通信信道存在着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和电离层闪烁等特征,重点讲授多径衰落等自然因素对信道安全容量和安全通信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多径衰落环境下的信息理论安全模型。让学生了解通过多径衰落的阴影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来加大窃听方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并学习利用多径衰落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密钥生成算法等。由于涉及的信息论与通信原理知识较多,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适宜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就如何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进行信息安全学科内部跨学科“二次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计算机、通信与数学等各个专业,其在本科阶段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都较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结构,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使他们既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能发挥他们所长,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教育”。具体来说,针对来自计算机、通信等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重点加强其在信息安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密码学与安全协议相关理论知识的经典教材或经典论文,培养其信息安全理论学习兴趣。相应地,针对来自数学等理论性较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学习方法,故应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和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弥补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二)与时俱进,有机结合系统工程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

对于信息对抗与网络系统安全等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在打牢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教学工作融合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加以掌握。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方案,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改进系统教材,做到研究生教育与项目科研与时俱进、研究方案与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工程研发培训与信息安全理论教学跨学科并进,从而促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融会贯通,加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跨学科”教育

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如自动控制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化工类专业、航空航天类专业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的专业学生来说,首先要加强其对信息理论知识重要性及理解程度,要求其重视本专业学科中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其次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适当增加信息安全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例如在飞行器设计专业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行器通信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掌握飞行器通信安全在飞行器设计中的方法与要求;在电力系统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在设计电力网络的同时,要能够充分考虑电力网的安全性。总而言之,要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种包含信息安全在内的“大局观”,融会贯通地掌握体系知识与体系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四)丰富形式,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交流

除正规课程之外,信息安全教育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多样的跨学科教育活动来进行。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文化节”之类的课外教学活动,信息安全可以作为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举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计算机渗透技术大比拼等。另外,小型报告会、问卷调查、技术讲座等都可以作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与技术的“用武之地”与“用武之法”;使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增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及其大局观,为实现信息安全管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成华,钟艳如,王鑫,王勇,张瑞霞.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7):66-73.

[2]融燕,侯思齐等.中美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比较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学报,2009,(1):27-31.

[3]李晖,马建峰.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4]王丽娜等.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吕海寰等.卫星通信系统(修订本)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张晖.“卫星通信”课程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169.

[7]魏东兴,徐红,邢慧玲.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技术课程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46-48.

[8]C.e.Shannon,“Communicationtheoryofsecrecysystems,”BellSyst.tech.J.,vol.28:656715.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学好本门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有着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也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方法、动手能力、基本技能以及工程概念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笔者就《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大纲的修订、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等方面谈一些体会。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大纲的修订

(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与结构的变化,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更合理的改革,这种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另外,注重课程体系间的相互联系也非常重要。所以现在出现了把“电路”与“电子技术”或其他课程以模块方式组合成一门课程,这是一种已经开始推行并被大家认可的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大众化教育,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型、职业型技术人才。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笔者认为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明显,利用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体系,甚至模块式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更加新颖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即将某些相关学科内容,如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及工艺等,融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职业教育应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这种教育观念,《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单一性,而将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与电路分析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很好地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相关知识与技能,使《电路分析基础》课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根本的以及应有的支撑,也为后续课程在提高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二)关于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上,应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重点应放在强调基础、弱化难度;强调基本概念、弱化解题难度;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及准确运用定律和公式,弱化某些推导和公式记忆上。比如,在讲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一块内容时,对于通信、微电子专业应该重点讲授电路的等效变换(如电阻的串、并联,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等),网络方程法选择一两种讲授即可,且重点在“方法的运用”,而非“推导过程”。

教学大纲的制定,传统做法往往追求单一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面面俱到。然而,面对现今理论课时大幅压缩、学生的素质较差这样一个现实,按传统做法,很难实现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反而弱化了基本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掌握。所以一定要根据专业需求和培养目标,从“广而博”的电路分析学科知识中进行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这对编写教学大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与相应专业的教师紧密沟通,另一方面应该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即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工程技术能力。删减不是简化,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集中力量把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重点内容讲透,且反复强化(包括举例、设置问题、讨论、课堂练习、作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基本知识的掌握。

(三)对强化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强化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要增加实验课时,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符合培养目标的实验实训项目。关于电路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通过实验和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学会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参数和元器件的测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电气工程技术的能力;了解专业信息渠道与检索的能力、识读电路图的能力和排查电路故障的能力等。

过去传统的电路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效果并不理想,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因为电路课程既是电路知识的入门,也是专业技能的入门。技能的习得过程,可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莱弗斯兄弟等人提出的技能发展模型,即德莱弗斯模型:新手—高级学徒—合格者—熟练者—专家。该理论研究了技能发展从新手到专家的五个阶段。根据这个理论,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技术工作经验,对高职教育电路课程的实验课程教学,提出这样的改革建议:保留部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工程应用型实验。

试验内容笔者把试验内容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应包括如下几个内容:线路的搭接、元器件的识别;通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仪器仪表的精度概念;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元器件参数的测量方法等;测量数据的处理,测量误差的计算。(2)验证性实验。这在电路课程里已是一种较成熟也较完整的实验体系,可根据专业需要或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与修改。(3)工程应用型实验。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开发,比如电路故障检测、排查与维修,自选测量用仪器仪表和元器件,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测量方法的制定等等。

实验时间的安排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的验证性实验一般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内容之后。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授课内容的实际需要安排实验时间。比如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测试实验,安排在讲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之前做,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感觉是自己归纳总结出的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的掌握效果更好。再比如,在讲暂态分析的暂态(过渡过程)的概念之前,安排一个RC电路的充放电实验,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并让学生了解,哪些参量的改变将影响充放电的速度(或时间)。通过这个实验,不但加深了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训课要求应设计成工程技术与技能综合应用型课程。现以安装调试万用表为例,作如下的设计和要求:(1)学会识读电路图,掌握万用表电路工作原理;(2)掌握元器件及其参数的识别、选择与采购;(3)掌握焊接工艺和安装;(4)学会排查故障和维修;(5)学会万用表灵敏度的调试;(6)了解或学会仪表的校验;(7)了解专业信息渠道与检索;(8)掌握实验实训报告的书写。

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了解不同模式的适应条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所选择的最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理解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和策略,把多种教学模式灵活地注入到课堂教学中。

美国高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三种模型构成:范例教学模型、交互式教学模型、小组合作学习模型。主要是通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一般,并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伙伴、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觉得该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范例教学模型

范例教学模型属于“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新知识。实例也可以是实验(如上述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内容之前的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测试实验、RC电路的充放电实验等)。比如,通过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测试实验,引出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概念,引出欧姆定律。应强调的是,在运用范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呈现范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示范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全过程,包括解决一个问题,或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重组时的心理活动,即着重于演示思维过程。教师呈现范例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还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范例验证知识,最后能运用知识创造范例。

(二)交互式教学模型

交互式教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型,是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利用提问吸引学生参与对话。通过对话,可对范例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课堂提问可分为低层次——对新概念进行辨识和描述;高层次——引导学生用比较、应用、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课堂提问根据需要,有些可设计成聚合性问题,有些可设计成发散性问题。

这里仍以“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这一章节内容为例,说明在进行交互式教学时,如何通过设置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详见表)。

交互式教学模型的形式是对话和倾听。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型

小组合作学习模型,要求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环境,通过人际交往促进认知的发展,通过恰当的组织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式比如,当课堂上刚讲完某一知识点内容,往往要出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大家来做,以加强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或运用,问题是此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完全会做,有些学生就此放弃学习。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式效果较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来做某些题,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演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再让其他组来点评,最后由教师点评或裁判。这是一种互助式的学习,参与的学生将增加很多,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切块拼接式就是将某一教学内容切块,分到每一组进行分组阅读,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由教师来讲解。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文章(内容)切块,合作备课,互教互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团队合作式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分工合作上。比如,在课程设计(或实训)中,有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某个时间段里完成查找元器件及电路图资料,进行元器件市场调查与模拟采购。因为时间有限,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意愿,安排一部分学生负责查元器件手册,一部分学生负责上网查资料,另一部分学生作市场调查与模拟采购。最后大家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成果。学生在这种多边互助互动与协作的集体活动中,可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电工基本安全基础知识篇10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