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业职业技能培训十篇美业职业技能培训十篇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39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1

关键词职业培训;美国;移民融入;农民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G71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8-0068-07

移民是美国最具标识性的特点[1]。移民群体无论就其于美国人口数量构成而言,亦或于美国崛起的奠基与建设而言,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美国人口普查局(USCensusBureau)2016年2月28日的人口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在美国平均每27秒增加一名外来移民[2]。美国移民热潮持续发酵,如何妥善处理移民融入问题依然是美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焦点。

移民群体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范式、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本土人口存在强烈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移民群体作为异质人口融入主流社会的路途必定坎坷不平,语言低能化、就业低质化、生活隔离化以及心理难认同、文化不适应等现象都将成为其融入道路上的“绊脚石”。鉴于此,美国社会针对移民群体制定了一揽子融入举措,包括简化归化程序、增强公民教育、进行立法保障、建立福利社会、特殊财政补贴、构建培训体系等。对美国多重融入路径进行系统透视和总结发现:构建针对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体系是最受美国社会青睐的融入措施。本文以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内容、载体、运作方式以及内在主线为切入点,探讨其缘何受到美国社会高度重视,其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正确认识职业培训地位并合理发挥其作用有所启示。

一、职业培训在美国移民融入中的作用

(一)培训内容丰富,提升人力资本

美国移民职业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课程学习和求职指导为内容的基础技能培训,又包括职业技能习得和学历证书获取为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此为依托,移民群体职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大为发展,人力资本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越”两大阶段的提升。

1.量的积累:提高职业基础技能

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于移民群体而言,职业基础技能是以英语学习为基础、以通识课程为主导、以求职服务为补充的技能体系。美国最为典型的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是由美国教育部(theUSDepartmentofeducation)主办的成人基本教育(aBe)培训,该培训以16岁以上且没有高中文凭的英语非母语移民群体为培训对象,向培训人员免费提供数学、英语读写、阅读等庞杂多样的基础课程[3]。因其依托于各地方社区的公共学校、图书馆等机构,故培训渠道多样且平民化色彩极为浓厚,移民群体能够以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接受培训,进而迅速提高人文素质和英语语言能力,为其工作生活夯实基础。与此并行不悖的是,美国各州还有多种与求职相关的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招聘消息的提供;求职信、履历表的书写;求职要点、面试技巧的讲授以及在公司与同事的相处之道等[4]。这类短期培训以美国公司人事部的招聘倾向以及美国职业文化为立足点,着眼于提升移民群体的职业基础“软实力”,能够有效防止部分细节问题成为移民群体求职发展的掣肘。

职业基础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扮演着移民群体由理想走向现实的“入场券”角色。首先,在美国梯次分明的培训体系中,通识课程培训所锻炼的沟通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内含着移民群体向高级技工转化的可能性,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移民群体才可能搭上职业专业化“直通车”,进入特定职业领域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使移民群体综合素质迅速提升,内在潜能充分发挥。进而在移民群体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释放生活压力等心理层面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知识经济的兴起加快了就业层次与职业体系的变革,而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及基本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不仅意味着一定的职业转换能力与必要的职业适应能力,更代表着对纷繁复杂的职业形势以及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的应变能力。因此,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不仅使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备受青睐,更昭示着移民群体素质结构的有效整合以及就业层次的潜在提升。总体上看,基础技能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具备“广”“宽”“泛”的特点,是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过程中“量的积累”阶段。

2.质的飞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学历证书培训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美国专业技能培训历史悠久,最为典型的是滥觞于殖民地时代的学徒培训,经过历史的沉淀,学徒培训目前已成为专业技能培训的“代名词”而广泛存在于建筑、医疗、汽车等高新领域。因学徒培训专业性强,故而不仅需要雇主、劳动工会、行业协会的主导以及联邦政府的强大资金支持,而且需要长时间的“一对一”针对性实践,实践时间依行业差异可持续1至6年不等[5]。也正是由于其强大的物质支撑及高强度的实践后盾,移民群体才能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而使自身职业生涯迈上专业化发展道路。此外,美国还有各类专业认证培训。这类培训致力于对培训人员进行短时间、集中化、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迅速提升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时,通过统一测试的方式为合格者提供职业证书,以对其已取得的专业能力进行资格认证。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学历培训也是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类别,这类培训主要包括高中同等学力(HSe)培训、准学士学位培训以及学士学位培训[6]。该培训采取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既以学校为平台向培训人员提供理论教学,又以企业为载体向培训人员提供实践教学,且最终为测试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使移民群体的业资格和就业渠道获得“质的飞跃”。

由此观之,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学历证书培训内容精深专业,能够赋予移民群体以一技之长且对其专业技能给予形式上的资格认定,使其摆脱徘徊于边缘职业的被动局面。“不同于早期移民潮时期,低技能劳动者在美国社会中总有一席之地,现阶段移民若要在日益具有波动性的经济阶梯下立足,最低门槛便是高中毕业文凭。”[7]在一波接一波的科技浪潮下,专业能力与资格俨然成为移民群体的“求职敲门砖”,是其职业发展道路良性循环的重要起点。通过学徒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移民群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操作力、观察力、创造力等专业能力迅速发展,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也大为提升,同时在实践指导下对专业理论也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和把握,移民群体由此而一跃成为训练有素的熟练劳工,攀上了高级劳动力市场的阶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历证书培训移民群体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获得了专业性资格认证,从而具备了进入特定职业领域的“通行证”,摆脱了在主流经济的“裂缝”中寻找发展空间的尴尬局面。不同于职业基础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与学历证书培训赋予了移民群体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与资格,不再停留于沟通能力、通识水平训练等培训基础阶段而转向了专业技术水平所代表的高级阶段,由“广”“宽”“泛”转向“专”“窄”“精”,是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过程中“质的飞越”阶段。

由此,经过多样化职业培训的洗礼,移民群体无论就职业基础技能而言,亦或专业技能而言都得以迅速提升。这些职业技能经过沉淀与应用,逐渐积聚为人力资本存量,并奠定了移民群体就业定居和经济融入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上的成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整合和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满意[8]。从而,人力资本的提升也为其他方面的社会融合奠定了基础,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整个进程中起到了“生成剂”的作用。

(二)培训载体多元,重塑社会关系

在各类企业、社区图书馆、社区学院等多元载体的支撑下,美国职业培训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由此,移民群体在多重参与中建立了稳定的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社会关系网络重新建构。

1.兴衰相连:建构业缘关系

企业是美国移民职业培训的重要主体与培训平台。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受市场利润最大化刺激与驱使,不断研发、应用新技术,为保证劳工技术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一方面竭力雇用素质较好的劳工,另一方面加强对在岗劳工的培训[9]。企业不断累积资本,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个维度上说,美国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肇始于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且这一培训行为具有不竭的源动力。基于此,移民群体由职业以及职业培训所致使的业缘关系也由此经历了一个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美国多数企业内部都附带着培训机构,且以之为依托开创了多种不拘一格的培训方式。具体来说,当移民群体通过参加企业提供的职前培训使自身具备“素质较好的劳工”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实现由无业向有业、由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的转变,进而因职业活动而结成人际关系时就已经迈开了建立业缘关系的重要步伐。基于此,企业在职培训使移民群体的后续发展能力迅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决定的就业稳定性大为提高,而较低的职业流动性使移民群体因职业需要而建立的人际关系避免了因空间转移而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日趋牢固,富有韧劲。在业已建立并日臻稳固的业缘关系基础上,企业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以及企业间定向委托培训等形式对移民群体进行培训时,随之而来的业务空间的拓展以及人际交往的延伸都为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在横向上扩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便利的条件。同时,由于共同培训所带来的企业内部沟通交流的增加以及合作能力的日臻提高又为其业缘关系在纵向维度上深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企业所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移民群体因工作需要而形成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伙伴关系、竞争关系以及行业外部的彼此合作关系等,各种关系彼此联结交织构成了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并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从而成为移民群体社会关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互存共融:建立地缘关系

社区是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主阵地。得益于较高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美国社区,无论社区图书馆、社区公园、社区学院等“硬件设施”,亦或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软件设施”都得到了完备的发展。美国社区成功扮演了组织社会活动的“蓄水池”角色。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及团体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移民群体职业培训活动。广泛的职业培训活动为移民群体带来了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人际交往,从而,移民群体以社区为依托的地缘社会关系也得到了建构。

首先,地缘关系的建构得益于社区本身的区域性特征。社区总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区位意义上的地域,这种地域特征使得职业培训活动具有特定的空间活动场所,即本社区范围内的图书馆、公立学校等。培训活动的空间场所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稳定性。地域性使得培训活动对移民群体的影响由于空间的界定而大大增强,从而使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能够迅速、有效建立起来;稳定性使得培训活动对移民群体的影响由于空间的恒定而显著提升,从而使移民群体的业缘关系能够得以有效巩固。其次,地缘关系的构建有赖于社区主体的合作性。社区移民职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得以持久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各主体间的协同配合机制,如2016年3月2日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公布的公民及融合资金项目(CitizenshipandintegrationGrantprogram)的进展中,计划批准由46个社会机构组成的两个社会组织高达1千万的资金申请[10]。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社区组织为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各主体间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这种主体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移民群体以职业培训为基础、以社区为联结的地缘关系更为稳定。最后,地缘关系的构建依托于社区活动的持久性。社区具有发展性特征,而实现其发展需要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架构和支撑,移民培训活动作为主要的社区活动之一,自然也需要迎合适应社区的发展而持久进行,这就为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提供了稳定的情感支持载体和社交支持平台,避免了因r间间隔而断裂的可能性,从而更加稳固。

对于移民群体而言,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既需要提升人力资本为自身稳定就业创造条件,更意味着其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因此,移民群体的“融入”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融入,而这种社会关系往往需要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才得以建立。事实上,“移居美国的家庭可能有千千万万个原因,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12]换言之,每个移民心中都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夙愿,这就成为美国社会大融合的“推力”。而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则运用其内含的多重社会网络为移民群体重塑社会关系提供了“拉力”,从而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粘合剂”的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以职业培训为途径构建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过程中,将立足点置于业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中次级群体层次的关系建构之上,而非突出强调初级群体关系的建立。这一行为a向并非偶然,米尔顿.m.戈登(miltonm.Gordon)在其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同化》中对此倾向进行了解释:受心理惯性规律、舒适社会环境及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初级群体为移民群体提供了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因此强制性结构同化并非明智之举。美国社会真正需要努力之处在于:利用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之间的张力作用,为移民群体提供完善有效的次级群体关系构建环境[13]。就业培训构建移民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做法正迎合了戈登的这一思想,以次级关系网络构建为突破点,既在无形之中消解了不必要的社会关系冲突,又有效扩大了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培训安排独特,增强心理认同

美国针对移民群体的就业培训始终渗透着两大特点,即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进行培训安排以及按照移民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安排。基于此,美国移民群体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多维度自我认同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培训安排是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的一大特点。培训项目设置方面,政府能够依托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洞察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以及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并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至企业,进而对培训体系和培训项目设置进行调整,使职业培训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产生、运转与发展,从而能与市场需求高度吻合,实现劳动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培训方法上,侧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强调为移民群体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其专业操作能力和理论把握能力,从而既与“做中学”的人力资本理论相契合,又使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大为提高。培训机制方面,秉承《瓦格纳―佩伊斯法》(wagner-peyseract)精神的美国就业服务(USeS)首开美国职业培训“一站式”服务的先河[14]。此后,针对移民群体的就业培训也遵循这一体制,由提供培训的组织依据自身与企业建立的伙伴关系为移民群体推荐就业,打破了移民群体“训而无业”以及企业“求而不得”的尴尬局面。

职业培训的这一特点在移民群体自我认同过程中影响颇大,其中包括对自身能力的认同,自身前景的认同以及自身角色的认同。首先,针对性职业培训使移民群体完成了自身能力新陈代谢的过程,人力资本大为开发,基础技能、专业素质迅速发展,同时还满足了移民群体对文凭的热望,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体的经济参与困境,使其步入了职业专业化的轨道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收入,赢得了社会尊重,进而激发了移民群体对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经济参与能力的认同。其次,与自身能力认同息息相关的便是自身前景的认同。在培训内容与市场有效对接以及“一站式”服务培训体制的背景之下,移民群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很少出现。同时,移民群体在培训过程中所建构的人际关系网络也为其提供了职业向上流动的动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移民群体对自身职业升迁以及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前景认同。最后,与市场对接的职业培训必然内含着显性或隐性的能力标准与考察准则,移民群体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根据能力考查标准对自身行为不断进行修正,特定的身份意识会在不断的行为修正中得到强化。移民群体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逐渐形成系统和深化的认识,进而形成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

2.多层次社会认同

根据移民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安排是移民群体职业培训过程中的又一特点。培训内容方面,在不强制要求移民群体放弃母语的基础上展开众多免费的英语语言培训是其重要表现。毕竟,移民群体沟通能力欠缺不只意味着求职的困难,更意味着生活的不便与心理的压力。此外,在培训时间安排与培训方式上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培训时间安排上实行弹性化教学,多考虑移民群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在晚上或周末进行培训,且具体期限也并非固定不变,可随时进行调节[15]。培训方式主要分为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两种,而线下培训既可选择网络课程的形式,也可选择订购手机业务通讯的方式[16]。实际培训过程中,即便同一培训内容也有多种培训方式供移民群体调节与选择。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线上培训由于其便捷性、时效性以及高群体覆盖性强越来越受移民群体青睐,美国社会也由此不断完善线上培训方式,逐渐形成了就业培训与经济发展、技术应用、社会前进相契合的生动局面。

职业培训的这一特点在强化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的认同方面作用显著。首先,当免费或者低花费的语言培训以开放性姿态“拥抱”移民群体,并使之体会到工作生活之便时,政府在培训方面投资及心血的大量倾注会促使移民群体社会认同意识的萌生。同时,不强制移民群体放弃母语这一做法会使社会认同意识进一步发酵,正如著名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丹罗德里格斯・加西亚(DanRodriguez-Garcia)所言:“当对于多样性的支持发生在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的框架内,且当社会所有成员被完全允许参加到社会公共领域时,其结果将使社会更具融合力、更具公民性。”[17]其次,当培训过程被多种人性化安排充斥时,这种安排所达到的便捷效果以及背后反映的美国社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机制会使这种社会认同意识进一步强化。再次,当职业培训与科学技术相融合,与时展趋势相契合时,由此产生的移民群体专业水平提高、科技素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等实际效应都以持续增长的力度和复杂性挑战着移民群体对美国社会认同的简单模式。

多重维度的社会融入必然带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文化同化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过程,它首先包括移民学习语言、文化准则和适应社会角色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转变。”[18]培训过程中,两个行为体的平等接触实则反映的是彼此行为方式所负载的文化范式的和平碰撞,长时间的磨合必然打破移民群体精神层面的“防护网”,使移民群体理解和欣赏美国主流社会的特点,内部区隔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被消除,对社会和文化的趋低认同得以改善,移民群体最终将对已然被编织进美国公民生活经纬中的价值观线缕给予正面回应,并成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最重要表现。

因此,美国职业培训中所渗透的两大特点使移民群体既产生了对自身能力、前景和角色的认同,又产生了对社会和价值观的认同。几股经纬线汇集编织在一起,在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与美国移民融入本土社会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涉及边缘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后的角色转换问题,只是表F形式有所差异。前者表现为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农民工群体在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心理文化等多维度融入城市。后者表现为在美国的特殊国情下,外国移民在生活方式、语言社交等多方面融入美国社会。在将二者的同质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后,以下措施可供我国借鉴。

(一)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

美国移民成功融入的历史经验表明,外来移民主体条件中的就业水平、职业向上流动能力是影响其融入主流社会广度和深度的基础性与持久性支撑条件,而职业培训则为移民群体就业水平与能力提升提供了最为可靠的动力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培训直接决定着移民群体的融入程度。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也应将职业培训作为发力点,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

在破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问题上,以体制变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具体制度的变革进而对农民工做出整体性安排的思路受到广泛关注。客观来看,这一建议认识到了制度是农民工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的巨大掣肘,具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但从长期来看,公平的制度性待遇涉及的只是来自生存层面的社会关照,更为重要的则是主体现代性的不断提高。正如所言:“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19]因此,农民工市民化不只包含城市身份认同与公平的社会对待相统一,更是城市生活趋向能力不断提高与城市发展的现代趋势相契合的一体化过程。制度性安排只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外生性保障条件,主体自身条件的孕育和发展才是市民构件生成和拓展的关键要素,而就业水平无疑在主体自身条件中起着主导作用。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所导致的其就业处于中低端行业的状况短期内无力扭转,通过职业培训进而迅速提高其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无疑成为关键选择。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无论就政策制定、具体实施以及最终反馈等多个层面上都存在亟待完善与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深刻认识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加以把握,在政策制定、法律保护、财政支持等多方面同时发力,使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局面大为改观。

(二)建立系统完整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美国职业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完善,自身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从而在培训内容上,既涉及职业基础培训,又包含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主体上,既有政府的宏观管控,又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在培训安排上,既能迎合移民群体的实际需要,又能适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也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独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首先,培训内容设计应注意到农民工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内含着职业、心理、素质等多维度的转换与适应,因此,培训内容应以此为基础,力求多样化、全面化。既要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涉及权益保障培训、文化素质培训等。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设计也应考虑到中国迥然优异的地方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培训内容。其次,建立各主体间协同运行机制。农民工就业培训与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息息相关,但由于利益机制失衡导致各主体间动力缺失,对此,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建立就业培训激励机制,比如对企业采取减税政策,对农民工给予财政补贴以激励其参与培训等。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监管。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和监督培训机构运行以及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鼓励农民工以举报或者投诉电话对其进行制约,以受训者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在对农民工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中推动培训机构发展。敦促培训机构向农民工及时反馈就业信息、工作稳定性以及工资增长状况等。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就业培训模式。政府要在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对培训方案与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可以在短期与长期、就近与联动的有机协调中进一步促进就业。同时,把就近培训与转移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有效防止解决就业问题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

(三)积极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

美国在利用新媒体促进移民群体融入方面堪称典范,其网络公开课程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实效性强;手机培训订购业务屡见不鲜;网络培训平台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中国打造了良好的学习样板。近年来,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农民工在应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方面得心应手。迎合社会发展新趋势,利用新媒体助力农民工市民化将势在必行。

首先,要创建开放式的信息平台,将各类培训政策信息及时公开,确保信息通畅,同时采取漫画、视频等多种迎合新媒体特点的方式对政策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使农民工了解培训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规划,从而打破农民工被动接受培训的局面,实现互动沟通、自行主导。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农民工培训体系进行完善,针对一些实际操作性不强的职业培训以及人文素质培训,可建立相关培训网站,实行网络授课、微博直播等培训方式,并逐步降低培训费用,使农民工自主、自愿、自为培训。再次,逐步探索农民工论坛等相关信息平台,开展民意调查,倾听农民工心声,了解农民工培训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农民工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整合、归类,并引导农民工自主提出解决方案,群策群力,逐步解决培训中的各项困难。最后,探索利用新媒体扩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公益基金与农民工培训短缺资金不能有效对接的情况,可建立相关微信平台,对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培训资金,有效解决农民工培训资金短缺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技术存在差异性,农民工群体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在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逐步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覆盖范围,进而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

三、小结

美国职业培训所包含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制,使移民群体人力资本大为提升,社会关系重新建构,心理认同得以强化,三个作用交错编织在一起,成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表征。融入过程中其成效之迅速、成本之低廉、实施之便捷是其他任何融入举措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也成为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美国政府首选和提倡的融合措施。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外在形式发展再完善,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政治体制机制也使得美国针对移民群体的职业培训有不可克服的痼疾。因此,在自觉规避、克服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其培训举措的合理之处,既有学术研究之必要,也于实践中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借鉴意义。我们应客观分析美国移民培训的举措及积极效果,对其合理措施加以批判性学习,并充分认识到:我国有美国无法启及的制度优越性,在将美国移民群体职业培训中的部分有益思想与合理措施借鉴、应用到中国农民工群体培训后,必将产生更为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harlesHirschman*.immigrationtotheUnitedStates:RecenttrendsandFutureprospects[J].malaysianJournalofeconomicStudies,2014(1):69-85.

[2]“ComponentsofpopulationChange”U.S.population2016[eB/oL].http://census.gov/popclock/?intcmp=homepop.

[3][5][6][15][16]“Findtraining”[eB/oL].http:///Findtraining/find-training.aspx.

[4]出国与就业编辑部.美国新移民就业经验显示:低起点也是专业化道路的开端[J].出国与就业,2008(6):42-43.

[7]maryJ.Fischer*.immigranteducationaloutcomesinnewDestinations:anexplorationofHighSchoolattrition[J].SocialScienceResearch,2010,39:627-641.

[8]Vromen,Suzanne.theamericanDream――Formenonly?Gender,immigration,andtheassimiationofisraelisintheUnitedStates[J].Shofar,fall,2010,l29(1):147-150.

[9]梁茂信.美国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10]“USCiSannouncesCitizenshipandintegrationGrantopportunities”[eB/oL].http://www/uscis.gov/news/news-releases/uscis-announces-citizenship-and-integration-grant-opportunities.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2]michelletrejo.LearninganewLand:immigrantStudentsinamericanSociety[J].HispanicJournalofBehavioralSciences,2008,36(2):231-234.

[13]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马戎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5:225-226.

[14]Guzda,Henryp.theU.S.employmentServiceat50:ittooHardtowaititsturn[J].monthlyLaborReview,1983,106(6):8-21.

[17]DanRodriguez-Garcia.Beyondassimilationandmulticulturalism:aCriticalReviewoftheDebateonmanagingDiversity[J].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B.V.,2010,11:251-271.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2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专业的师范职业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也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所在。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更新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其师范职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任务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有了全新定位,其中体现教师素质核心的师范职业素质极其重要。师范职业素质蕴涵以教师职业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等,其能力提升是教师职业素质形成的根本手段与价值观体现,是搞好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师美术院校的教育教学应定位在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特色上,凸显其美术教育功能;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师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应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究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

    高师美术教育是依托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的美术专业教育,从属于美术专业教育的师范职业性教育,在教育性质上更加具备美术专业性与学科教育性,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具体体现在师范职业教育和美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上。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的教育人才而非艺术家,这个定位是师范教育意义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特色的体现。

    从教育实践过程看,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职业性专业教育,这种专业特性是由受教育者未来的教育实践所决定的。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以师范教育为目的,突出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体现和职责所在。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适应性、教育性、专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格局:适应性规定了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否则怎样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无从谈起;教育性确立了高师美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专业性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础教育素质培养需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专业美术教育向教育性专业美术教育的改变和美术学科教育性功能的全面凸显。

二、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的根本手段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和发展。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问题,原国家教委曾经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稿)。其中规定将教学表达能力(普通话和三笔字)、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特别是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受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目标体系,在贯彻这些要求时,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计划无法完全实施,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步人正轨,严重影响了学生师范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师美术教育格局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不断更新学生师范职业技能培养。在有限的三四年学习时间里,高师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学习丰厚的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更要具有综合性大学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练习完成并掌握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随着竞争的加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师美术教育只有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范围,才能有力地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目标。

三、高师美术教育学生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一)开展“教育性教学”,构建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训练课程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高级人才,需要学生在教育技术方面有所把握,首先是师范教育方面的培养,然后是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理解是以教师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建构在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教育,要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科教育功能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是构成课程任务的核心,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穷出师范特色,强化师范性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进行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历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教育功能,挖掘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这三门课程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因素,制定完备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案,突出每一门课的训练重点。心理学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上讲台。教育学课程以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环节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依据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结果反馈的能力。美术教学法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训练,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通过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完整进行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能否系统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教学计划设置上应以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合格证书制度,以教师职业技能必备的硬件指标来要求学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渗透于各科教育课程,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美术学科教学应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渗透美术教法的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该门学科技能、理论的同时了解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画”,还要教会学生“教画”,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向教师角色逐步转化。以“教育性”教学观念来开展高师美术教学工作,才有助于学生师范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多渠道开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师范职业素质

    树立大教师职业技能观,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大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作为显性技能的教师口语、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学科专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还包括作为隐性技能的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我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份标准文档教案、一个电子课件制作、一段5分钟说课录像、一个体现自身素质的才艺展示),并设立了素质专项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以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构建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要求统筹安排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教学内容多元化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竟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教育实习指导教育。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以优秀教师报告会、就业竞聘讲座、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另外,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聘请中小学美术教育界特别是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为客座教师,与地方美术教研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教师可根据地方教研活动计划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参与一些教学教研讲座、现场教学观摩、少儿美术作品展览等;鼓励、推荐师范生业余参与社会美术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美术教育实习环节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向性,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重专业学科教学轻师范教育,而师范教育又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临毕业才开展教育实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师美术教育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与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投人,把教育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放在一起建设。大力加强美术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基拙教育双边“对话’,活动,实施‘。双实”、“双比”、“双进”工程一是成立实践教学中心,把实践课教学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让高师美术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实际切实融合;二是开展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学生教学技能比武的“双比”活动,比出成绩、比出差距,对“双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和补训。三是进行“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活动,实施名师互聘、科研互动、资源互通。“双实”、“双比”、“双进”工程的实施,能使高师美术教育师生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边“对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3

一、美军军事职业教育特点

和平时期,美军把教育训练作为提高官兵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美军人才培养实施基础与专业分训,基础学历教育主要由陆、海、空军的军官学校、军官候补学校和设在地方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担负,强调培养“通才”;而各军种的专业院校主要集中于进行培养“专才”的军事职业教育。其军事职业教育训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强调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美军认为,教育训练是胜利的奠基石;现代化武器无论多么先进、威力多么巨大,离开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人员也不可能发挥效能,军事职业教育训练对部队战斗力提高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美军职业教育训练包括任职培训及任职后的继续教育。美军始终把军事职业教育训练摆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加强对教育训练的领导,建立了比较严密、科学的教育训练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审定全军教育训练大纲,陆、海、空三军均设有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部队司令部,负责本军种单个人员(院校)与部队训练原则与计划的制定。美军于1985年增设了“国防部办公厅训练与训练技术指导委员会”和“国防训练数据与分析中心”,负责掌握有关教育训练信息,及时运用新技术,探索新办法,以改进全军的教育训练工作。

(二)强调军事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美军十分重视军事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适应性。美军军官实行的“逐级培训”,具有鲜明进修教育“岗位培训”的特点,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最大限度地实现训用一致,确保官兵素质与职务晋升和装备发展保持同步。初级军校主要对新军官进行与第一任制密切相关的军兵种专业技术教育,对在职初级军官进行拟晋职所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教育。中级军校主要设法使学员“树立从合成军队整体联合作战的需要来考虑本军兵种作战的习惯,彼此能够吸取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军官的领导艺术和智慧。高级军校着重从政治、经济角度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使高级军官成为“军人政治家”。

(三)强调军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美军强调实行“开放型”教育训练方针。美军认为,要保持美军的技术优势,必须随时吸收整个社会和世界上最显见的科技文化成果和人才,必须实行开放型办学方针。一是对社会开放。为使社会了解军队、支援军队,招收政府官员入学,增强其国防意识,使他们能在决策中自觉地考虑军事需要。二是军校互相开放。美军实行各军种院校互为代培学员的“交叉培训”制度,其比例较大。如陆军军事院校中,其他军种学员约占35%;海军军事院校中,其他军种学员约占45%;空军军事院校中,其他军种学员约占17%。各兵种专业也互为代培学员,其中海军陆战队选送到其他军兵种学校代培的学员数量最多。三是对外开放。三军院校都有数量不等的外国军官就学。四是聘任外籍教官。西点军校几十年来一直聘请英军军官讲课。

(四)强调军事职业教育的科学管理

美军十分重视提高教育训练效率,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好的教育训练效果。一方面,美军强调依法管理,及时修订教育训练管理法规。如美军已修订的有《院校管理制度》,完善《作战指挥训练大纲》,将中、高级指挥官的训练纳入正规化培训轨道。二是充分利用新技术,加强教育训练管理的宏观控制。目前,美军已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系统工程、数控科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引进到教育训练管理领域,建立了管理数学模型和信息网络系统,科学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例如,美军把教育训练管理的过程,即制定计划――准备训练资源――实施训练――考核――(反馈)制定计划,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运用控制论有关原理实行全程控制。三是建立起自动化控制系统,加强教育训练的量化分析与控制。同时注重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受训人员的监督、评估和检查,将其看作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如美国国家训练中心,分工细密,严格监督受训部队和人员,在评估检查中大量采用了录像、高频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以保证检测和评估的准确性。

(五)强调军事职业教育师资合理性

美军院校在考察和选调教员时,采取现役军官与文职结合,专职与聘用相结合,组成综合性教员队伍,重视发挥文职教员的作用。军事院校的整体中,现役教员约占总数的70%,文职教员占30%。现役教员主要从部队抽调现役军官轮流担任,任期2-3年。定期轮换能使教员熟悉部队情况,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针对性;能确保院校和部队的信息交流及时、经常,使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有机衔接。文职教员的选拔,是根据各院校的性质和对师资的需求量,有选择地招聘地方院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专家、教授,也从国外聘请少量学者。如海军军官学校的文职人员就有许多是来自西欧一些著名院校。美军认为,选用文职干部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教授、学者专长,弥补军校不足,利于开阔视野、改变知识结构,吸取地方科技成果,减少编制与经费,精简机构,提高教学质量。美军此种师资选用制度,确保了教员队伍在流动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提高。

二、对我军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军事职业教育是我军军事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我军军事职业教育中要借鉴美军的经验,构建与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一)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确立规模型职业教育模式

我军军事教育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培训都由军队院校来完成,加上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军校也普遍存在着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纵观美军军事职业教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自成体系,教育资源利用率相当高。随着我军在新军事变革中编制体制调整、新军事装备的不断配备,军事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普遍上升,对军队人员的任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军在院校教育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军事职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对传统的军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改组和综合利用,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充分利用军队。地方高校的资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力构建规模化的军事职业教育,达到军事职业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军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极大提高。

(二)发展军事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我军发展军事职业教育,必须以军队发展需要为导向,突出教育针对性,优化军事职业教育课程内

容。知识军事时代,军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须以推动部队现代化进程为标准,以适应岗位要求来确定。这就要求我军军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本着“部队缺什么样岗位的职业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的原则。一方面要建立与部队密切联系的对话机制,紧密关注部队管理、训练、新装备配备等过程,及时编写各种训练教材,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建立对部队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属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体系,突出以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教育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军事职业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要求,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确保培养的军事人才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

(三)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树立开放型职业教育理念

美军的军事职业教育特点表明,军校无法全部承担培养军事人才任务,必须依托国民教育体系。我军也是如此。尤其目前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军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军队建设急需大量应用型军事人才,军事职业教育成为我军军事教育发展的主流。正如邓小平所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开放教育理念,改变军事院校传统的封闭状态,跳出军校教育小系统,融入国家教育大系统、大循环,置身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立足自身培养训练职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军地联合办学方式扩大人才培养途径。具体表现为,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可由地方院校培养和输送,军校职业教育中某些课程可请地方院校教授、专家讲授,在充分利用地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培养人才与军队、地方相适应的能力。

(四)发展军事职业教育,建立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制度

借鉴美军军事职业教育管理经验,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健全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研究自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地方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以及美军相关的管理经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军事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同时注重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系统、统计、控制等科学理论于军事职业教育管理之中,有效发挥教育管理制度的导向、激励作用。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与军事职业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学籍管理体制以及相应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专职队伍,对军事职业教育的开展、各个教学环节全程进行监察和指导(或监督与管理),实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4

在学科专业上,美国高校教师的文凭和知识水平较高,因而学科专业培训的需求不大,内容不多,多为专业知识零碎的补充型内容。而中国高校教师由于前期学历不高,培训内容以学历补偿性内容为主。在教育教学技能上,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技能型培训是基本内容,教学领导培训、教学生涯培训、学科性教学培训与跨学科教学培训则是高级内容。而我国在教育教学技能内容方面,仅涉及教学技术、教学管理、教学指导能力培训,在教学态度、教学士气、教学生涯、教学组织、教学伦理、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评价能力方面还没有开展起来,并没有上升到规范的培训内容层次上来,仍仅靠教师自己摸索。尤其是在高校教师的研究指导方面,忽略了其对高校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在高校管理制度上,两国高校对新教师都有培训,美国相对培训得比较细致,而中国对这部分内容的培训较笼统,并没有根据高校中的各个管理职能进行细分培训。

二、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比较

(一)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阶段

美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按职前、任职和职后三个阶段进行。

1.职前培训。美国高校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的主要来源为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美国国内很重视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因此大学教师的职前培训首先在研究生群体中展开,对研究生群体的培训称为准大学教师培训。

2.入职培训。美国高校特别重视将博士生助教作为高校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内容主要有:(1)教学方法、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教学评价与考试等;(2)有效教学模式的观察与学习;(3)教学技能的示范与反馈改进;(3)导师就广泛的专业问题提供的信息与支持;(4)有关教学技术、任务和责任等方面观点的传授;(5)对助教自己生涯选择的清晰认识。

3.在职培训。在职培训通常通过在职进修,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学术、教育理论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另外大学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或国际学术会议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在与精英教师的交流学习中得到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阶段

1.入职培训。在入职阶段,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规定中就明确为高校新教师提供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的培训。近些年一些高校针对现实需求,组织开展了名师经验、专业实践、教学技能等内容的培训。

2.在职阶段。在讲师阶段,讲师培训内容以增加、扩充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授阶段,副教授培训主要通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假,提供学术最高端最前沿的培训内容。

(三)比较分析:培训内容组织阶段基本一致,但组织形式不同

通观中美两国高校教师各级的培训内容,发现两国高校教师培训基本是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某个现实问题为主题,体现了主题式的组织形式。美国在职前培训阶段,开展的培训主题主要有教学技能、学术研究;入职培训阶段,培训主题主要是教育技术、教学技能和学术研究;在职培训阶段,培训主题主要是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学术科研能力的提升。同一个主题,在每个阶段都会安排相应程度的培训量,并随着阶段的上升,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说明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趋向于螺旋式。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中,入职阶段培训主题主要是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等,另外部分学校也会涉及教学技能的培训;在职培训阶段,开展的培训主题主要是教育教学技能和学术能力。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在尝试以螺旋式来组织培训内容,但目前的情况更趋向于直线式。直线式注重每个培训主题本身的逻辑,有利于学生有序地掌握知识,却忽视了高校教师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难以提高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螺旋式和主题式,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混合直线式(即不成熟的螺旋式)和主题式。

三、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比较

(一)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1.哲学因素。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和美国高校“三a原则”(即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中立)的影响。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较注重实用性技能技巧,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强调服务功能等。“三a原则”是美国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进修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每个高校教育发展的精神基石。

2.政治因素。受美国政府的资金援助,为美国高校高薪吸引优秀人才、大力开展高校教师培训、发展教师培训内容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从而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美国政府立法形式的辅助,也使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更丰富多样。

3.经济因素。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固的经济后盾,从而促进了美国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横向和纵向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另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大多数的美国大学不断开展和完善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的发展,使大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文化与教育因素。首先,美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与其具有开放性的多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高校对教师培训内容要求更见严格化、明朗化,培训教师既注重教育教学,也重视科学研究。其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化和教师评估考核体系规范化增强了高校教师的学术意识和参加培训进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师培训的积极开展。

(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1.哲学因素。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发展里也离不开这些哲学思想,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又存在着消极的弊端问题。对高校教师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重视德育、重视纲常伦理等。

2.政治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制约高校教师培训发展的“瓶颈”,如果扣除培训的各种费用上涨、参加培训教师增加等因素,师资培训的增长速度较慢,有的高校甚至出现零增长。导致培训机会均等的理想和资源配置公平有效目标之间的矛盾加剧。

3.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高校开始开展很多灵活、丰富的培训内容。但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这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还存在计划性的一面,高校自主自治权不足,导致教师培训不能自主灵活开展。

4.教育及文化因素。首先,静态教育观使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其次,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对大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三,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多是非师范出身,教育意识和教学实践上存在很多问题。其四,高校缺乏办学自,教育经费也不足,相应的对高校教师培训也会产生影响。

(三)比较分析:培训内容影响因素均同,但影响占比各有轻重

中美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结构和组织都受到哲学、政治、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各影响因素占比却各有轻重。美国受经济因素影响最大,在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横向结构上,市场经济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上都要具备相应扎实且灵活的技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培训内容。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也不会发展得如此丰富深入,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才同时影响到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而与美国情况不同,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受国家行政机构统一的宏观调控,并且已经有了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网,可以为各类学校高校教师提供统一的培训,这种统一的培训不仅带来了统一规范的培训内容,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缺乏灵活性、市场性和实效性。

四、对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建议

(一)深化培训内容的纵向结构

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相对于美国来说深入性和针对性不强。首先,在学科专业方面,要转变学历补偿式的培训理念,将高校教师在职进修的培训内容与普通高校专业学习的内容区别开来,重在培训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将专业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供切实需要的培训内容,各高校也要针对高校教师的需求和问题及时灵活的组织培训内容,及时更新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要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权重,将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基础打扎实,改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只是形式主义的现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指导和经验交流,另外,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时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其三,在学术科研方面,不仅要更新高校教师学术的前沿知识,也要培训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能力。其四,要加大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做好对高校教师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培训,让教师全面熟悉学校的发展情况和运行情况,这有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完善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是直线式加主题式。直线式即不成熟的螺旋式,与熟练的螺旋式的差别在于没有关注高校教师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培训内容是直线的关系,没有循序渐进。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身职业的发展内容也应该是慢慢累积变化的过程。因此,要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的组织形式,借鉴美国高校教师培训内容螺旋式发展的经验。入职前,对有意向任职高校教师的在职研究生专门培养他们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了解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入职阶段,首先,如果先前有过教学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可继续加强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着重锻炼他们独立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学技能的培养,可安排此类详细的基础课程或采取经验交流的形式,由老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其次,将高校管理制度纳入新教师培训的必须内容,并且由各高校自主制订培训方案,按照高校实际情况安排详细的培训内容。其三,在新教师阶段,培训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不仅是常见的在职进修的形式,更应该是实际技能的培训,例如课题思考、文献查找、文献阅读、实验写作等基本的技能。在职业稳定阶段,需要随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另外要在前一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和学术科研能力,一是要增加学术前沿的交流培训,二是要联系实际联系市场,增强学科专业和学术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调整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5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01-4

作者简介:陈丽君(1967-),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教授,应用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共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城乡统筹就业、农村人才开发、个体和组织诚信等;于洋(1986-),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0引言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于其他行业之和,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弱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低,生产技术落后,许多地区还停留在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水平。一直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投入,有了先进技术,就有了农业的现代化。但这一观点存在偏颇,确切的说,必须拥有掌握了先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农民,才有农业的现代化。人是技术的应用者,人的素质是农业水平的真正衡量尺度。离开了现代农业技术当然无法发展现代农业,但即使有了技术,没有一支受过培训的农业人才大军,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农业生产。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农民素质的差距,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有差别。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通过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教育政策来开发农业人力资源资源,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政策和农业教育的特征,为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1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从农业教育立法着手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西方发达国家为开发农业农村的人力资源,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和保障农业教育。联邦政府于l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应当用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知识”的学院。后来这类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这些学院是《莫雷尔法案》结出的果实。

各州根据当地情况对所接受的赠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配和使用。用于独立设置农工学院的有28个州,宾西法尼亚等州是把拨地转给原有的农业学校,还有的州是在州立大学增添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为美国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德国为了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视理发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德国共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例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条例》等,农业职业教育在这几个调理中均有提到。如《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州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对工业、农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开展职业训练作了明确的规定。目的是让劳动者通过培训,可以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德国还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农民要想独立经营农场,必须获得“农场师傅证书”,这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英国政府自二战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来确保农业教育的稳固。1947年,政府颁布了战后第一部《农业法》,这部法律对推行农业教育给予了政策及法律上的支持。之后,政府又多次颁布或修订了《农业法案》。1967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颁布了《农业教育法令》,号召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农业教育。1986年,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9823号教育白皮书,题为《教育与培训并重》,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搞好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相协调。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立法先行的方式较好地保证了农业教育的推进。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虽然法律和国家政策存在区别,但两者有紧密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具有最大效力的国家政策。法律相对于政策来说规范更为明确,推行的手段更有力量,也更为稳定。所以,政策上升为法律后可以有国家强制力得到有力的推行,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有民事、行政和刑事的制裁手段。因此,在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也只有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才能保障有效有力地实施农业教育。

2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元参与经费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若缺乏财政支持必将成为空中楼阁。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存在人员流失风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结果的正外部性,因此,仅靠人力资源使用者来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将存在动力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业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各国城乡差异的结果,因此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政府应从财政投入、综合管理和统一调配的角度负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美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由联邦教育部和农业部负责,虽然两个部门各有分工,但是在为农业教育争取争取经费方面都各尽所能。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不具体管理农业、工业等各专业类高等教育,其主要职能是依据相关法律,保证人人能有平等机会上学,制定联邦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每年提供学生贷款基金为500亿美元左右)和提供研究经费;监督各州教育的实施。通过专门立项拨款来促进和调控高等教育,如设立信息网络建设和远程教学项目。

联邦政府农业部的主要职能是通过项目向各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和推广站提供经费(每年10亿美元左右),进行社会对农科学生需求量以及可提供就业机会的分析统计。向国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以争取国会拨款、为农学院争取生源;通过举办研讨班和教学立项等办法来引导学校的改革;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等。除了政府作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美国的第三部门――各种教育协会和农协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性协会有美国教育协会、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联合会以及地区协会等,主要任务是代表成员院校到国会游说,争取通过有利于教育的立法,而不是指导如何办学;专业性协会有农学协会,实际上起着一定的对农业教育的管理作用。协会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对农学院定期评估,联邦政府的奖贷学金要在通过协会的评估后才能获得。

大量第三部门的存在有效地补充了政府职能所不及之处。同样,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各部门每年为农村职业教育下拨了大量经费,如德国大学,他们2002年投入在农业教学及研究的经费就有4.653亿欧元。而且,联邦各州政府每年还必须投入大龄费用以支付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人事、校舍建设和维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费用。通过有效的财政分级负责制度,德国政府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德国政府积极鼓励个人或企业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捐助,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3/4。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企业培训受到国家的鼓励,培训费可以免交利润税。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州政府负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担。

澳大利亚把职业技能培训放到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率运作的高度来认识。国家专门设立了“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DeeF)和“国家职业培训局”(anta),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政府对农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常支持,以墨尔本taFe学院――农业与畜牧业培训部为例(taFe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的英文简称),学院90%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各大农场主和企业也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10%的经费由农场主和企业资助。

澳大利亚政府为支持农业,在其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澳大利亚农业行动方案》中指出,政府的目标是减少干预,向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及出口商提供自主经营权,由其自行决定产业的未来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从生产加工包括研究与开发到交通运输、市场准入和市场开发涉及27个政府和由政府资助的有关机构。

3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学习者实践技能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培养学生谋生能力的特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它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兴起的过程中,重视对青年人传授“实用”知识。尤其是二战后全国大规模地办教育。职业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德国,中学毕业后不谋求上大学资格的年轻人通常决定接受一种职业教育,在“双元制”中进行培训。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同样如此,农业的职业培训也像工业及手工业一样实行“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对青年人的农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徒每周3-4天在农业企业里实习,1-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3年培训结束后通过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获得专业人员的合格证书。学生在3年的农业企业学习中,会学习掌握各种专业生产、农业机械操作、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畜禽饲养、疫病防冶等方面的技能。

由于在农业企业、学校同时进行培训,学生在农业企业学习过程中,学到了本行业许多实际应用技能与课堂相比,这种培训方式特征鲜明。在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新技术、新机械设备和培训方面也体现了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思想。

在法国,农业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时间较长,分布在各个年级的不同阶段进行。实习的地点可在农场、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处理工厂、研究所、农业管理部门或国外的有关单位农业渔业部还资助学生到国外实习的费用,而且还将不断提高资助金额。学生到国外实习不仅可以学习科学技术,而且还可接触当地的文明、文化,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这种实习是直接接触生产,能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

由于学生直接参与第一线的劳动,亦受到实习机构的欢迎。学校不仅不用向机构支付费用,相反,实习机构要向实习生提供吃、住条件,有些机构还会给实习生支付一些生活补助费。因为实习生不仅是学习,而且是一位临时劳动者,能帮助实习机构完成一些工作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次的实习,撰写总结及论文,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走向社会。

4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建立统一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度

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为人力资源的技能开发提供了能力要求和甑别的标准,同时该制度也提供了职业准入门槛设置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和体系,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学习动机。

法国于1946年设立了数学、技术等文凭,1952年有了工业学习证书(工业研究证书),1954年又开设了经济、管理技术高中文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呈现出国家干预的技术教育快速增长、以及法国技术进步带来许多新工种等两大特点,职业教育文凭更加系统化。

60年代后,对职业教育继续改革,义务学习年龄从13岁提高到16岁,有了学分分类,出现了“技术员证书、专业技术员证书、技术初中系列文凭、职业高中文凭、职业教育证书”等文凭。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也诞生于那一时期。农业职业高中学制为两年,颁发“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证书”两类文凭。全法有农民技术培训中心861个,每年举办各类农业培训6000次以上,加上地方一些专门机构和企业举办的培训达1.2万次,每年有5万多人接受各种培训。

培训对象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时间通常为两年。2/3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1/3在农业培训中心学习。目的是使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不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农民取得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丰富农业生产者的专业知识;或者使参加农业生产经营1年以上并接受过一定农业教育的农民.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训结业后授予“农业职业能力证书”。

自1997年以来,16-25岁青年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职业高中汇考文凭”、“农业技术员证书”和“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等农业职业技术文凭。澳、新两国均有相当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学历教育相联系。澳大利亚国家资格系统称为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是资历、不同院校问学分转换、学科、证书、课程间的有效衔接。澳大利亚有3个教育培训系统:普通教育1-12年级、职业技能培训、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各教育培训系统和其颁发的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相联系,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澳、新两国都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均是由各行业组织拟定,提交政府认定的机构(新西兰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局)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全社会公布,各级培训机构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考核。澳大利亚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培训认证框架、新型学徒制度等,由此形成了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内的培训资格认证及注册机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系统。

5服务于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教育

服务于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教育强调跨学科设置专业与市场导向美国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建立各种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企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室来推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中的各种中心,大多数只是一个虚设的网络,一种合作的形式虽然这些中心不是实体组织,但可以把各学科的教授为解决共同研究目标集合起来。一些中心不仅与院系、学术界联系广泛,还与社会上的一些行业协会、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协会作为中心成员并提供经费。例如,加州大学建立了农业问题中心、消费者研究中心、环境健康科学中心、全球环境变化国家研究所、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等l8个研究中心。其中设在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的加州食品和农业研究中心还组建了l7人的执委会,分别来自植物、动物、食品等不同院系和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该执委会负责协调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自1991年成立以来,其研究领域不断深人拓展。

德国各大学的农业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富有时代气息。比如,哥廷根大学农业科学系的马学,在传授马匹养殖的科学基础外,授课内容还包括关于马的体育运动及经济学知识;基尔大学的牛奶生产专业,传授牛奶及其衍生产品如奶酪、酸奶等产业链知识;而柏林鸿堡大学,则设有跨学系的有机农业学群;其它,还有营养科学、植物药理、乡村不动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的实用专业。德国农业学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业跨学科综合设置。国民经济、企业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法律等也在教学大纲之内,同时,学生还需具备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商业头脑及沟通合作能力。

6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的差异

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差异比较欧美各国农业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各国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各国的农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路径所形成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农业院校的设置上。在美国,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的农业大学,农业的高等教育依托于各个综合性大学,许多大学下设农学院或者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和研究所,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有不错的农业相关研究机构。

而在美国的中学一级教育中,也很少有专门的农业职业学校。以公立高中为例,“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中有的开设职业教育的专业或课程。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数量大约各一半。”在11%的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开始农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仅开设相关课程而不设农业方面的专业。

而在法国,设有专门的农业职业高中、农业技术高中,从农业技术高中毕业,还可以考取专门的农业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里一般不设农业相关专业。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和高级农业专业学校,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既有专门的农业专科大学,又有综合性大学中的农业科学院等机构。

在英国,情况与德国有些类似,综合性大学内部设有农业相关学院,负责农业科研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在各个县有专门的农学院,但是,农学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某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业中学等一起组成了初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在12年的普通教育之后,有一个职业技能培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农业方面的职业技能也在选择范围内,高等教育中的农学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来承担。在学校的性质上,各国之间也有差异。

美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依托于高校公立私立并存,但公立在数量上占优。法国的公立高等农业学院有25所,私立学院有7所,公立院校的规模和实力都强于私立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主要为公立,由农业部主管。而在德国和澳大利亚,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是公立,职业教育学校也以公办为主。上述差异概括如下表1。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以政府为主作为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开发是关键。

7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国家农业的发达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法国、德国,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都不足总人口的5%,但是不但做到了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足,而且还大量出口其他国家,其单个农民的生产效率是惊人的。有资料显示,1950年时1个德国农民只能养活10人,而现在可以养活130人,正是由于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才使得德国从传统的农业弱国发展为现代农业强国。而其核心,便是先进教育体系培养出的高素质的德国农民。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6

关键词英国;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34-0070-05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部分制造业由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出现制造业“回流”现象;另外,由于航空航天等新兴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英美等国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英美等国纷纷出台了新的举措以应对目前挑战,如英国政府出资建立了雇主导向的国家学院(nationalColleges),美国建立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ationalnetworkofmanufacturinginnovation)框架下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nationaladditivemanufacturinginnovationinstitute),希望藉此解决制造文化缺失和技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英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

英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校技术学院等,见图1。

(一)高校技术学院

高校技术学院(UniversitytechnicalColleges,UtCs)是政府资助的学校,主要教育对象是14~18岁的年轻人。在高校技术学院中,年轻人将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接受技术和科学教育,为将来成为发明家、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打好基础。高校技术学院推动了高校和本地雇主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行业专家和专业设备器材,并且能够在雇主导向的项目中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来自一线产业专家的教学和指导。截至2014年底,英国共有30所高校技术学院,每个学院拥有在读学生约600人。英国政府未来计划再新设24所高校技术学院,到2016年将在读学生总数提高到3万人[1]。

(二)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是指学生在16岁离校之后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英国各地共有600多所学院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大约40%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公立或私立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继续教育学院并非仅仅招收中学毕业生。这些学院也面向其所在的整个社区,为社区提供教育以及培训服务。英国政府负责提供大部分继续教育课程,并制定了督学制度,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一些私立学校也提供16岁之后的教育课程,大多数为涵盖各种专业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或者是特别为衔接高等教育而设的预备课程。

(三)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

为了在高校之外,提供一条新的职业培训渠道,如对于年轻人来说让学徒计划具有和高校一样的吸引力,英国政府于2014年推出了国家学院计划,其目标是通过这一体系对雇主和受训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并且达到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2014年12月11日,英国商务大臣VinceCable宣布,将成立四家雇主导向的国家学院,以培养世界级的先进制造、数字化、风能及创造性产业人才。2014年年初公布高速铁路、核能以及陆地油气资源等3家国家学院,加上本次成立的4家国家学院,使得英国国家学院总数达到7家[2]。其中,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将由高价值制造加速器中心(HVmCatapult)和英国工程雇主联合会联合设立,HVmCatapult的七大中心将作为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的培训中心,帮助年轻人获得研究生程度的职业资格,缩小英国与国际竞争对手在劳动生产率和技能等领域之间的差距。这七大中心包括:格拉斯哥先进成形研究中心(aFRC)、谢菲尔德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amRC)、塞奇菲尔德创新工艺中心(Cpi)、安斯提制造技术中心(mtC)、布里斯托尔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CC)、核先进制造研究中心(namRC)以及考文垂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wmG)。

国家学院将有机地嵌入英国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作为继续教育学院和技术学院、中学、高校等教育机构与雇主之间合作的桥梁。国家学院的数量将是有限的,只有那些雇主急需且真正发挥效力,需要国家层面介入的领域才会设立国家学院。国家学院不会重复现有的任何机制,只有满足如下条件才可能获得政府资助:特定部门、产业或行业中存在3~5层次技能断层;雇主具有国家层面的领导力,在国家学院的管理和运行中拥有清晰明确的战略,且拥有与各类型企业对接机制;雇主应该对国家学院出资资助,资助比例不低于50%。

二、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

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培训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国家实验室、社区大学、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等,见图2。

(一)能源部所属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设有面向教师和科学家的劳动力开发计划(workforceDevelopmentforteachersandScientists),在该计划框架下能源部所属的17家实验室能够让受训者接触到顶尖科学家、世界级科研装置以及在高校和企业里无法接触到的大型跨学科研究项目。能源部所属实验室每年为25万K-12学生、2.2万K-12教师、4000本科实习生、3000毕业生以及1600博士后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3]。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例,不仅每年向数万学生提供3D打印培训服务,还将成千上万的3D打印机部署于美国的中学,以期赋予未来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使用该技术的经验。该实验室已帮助当地高中参与到“首台机器人竞赛”中,建造了第一个3D打印的机器人。

(二)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是座落于美国的州或市,用州民或市民的税金来运营的两年制短期大学,可以是高中生进入工作或高校的过渡教育机构,见图3。社区大学入学门槛低、没有入学考试、学费低廉、教学内容立足职业与社区需求、学制灵活、出口多元,于学生对教育的多元选择、全民的终身教育、公民再就业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区大学灵活的特点使得其能与雇主和私营部门一道解决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创造针对性的培训等。美国国内目前有1167所公立的独立社区大学,2012年秋季在校学生超过1280万人[4]。

(三)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

2012年7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框架下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赢得国内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优势》(CapturingDomesticCompetitiveadvantageinadvancedmanufacturing)报告。该报告同意并支持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5],并在国家战略计划框架下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建议,而且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的主要职能[6]。

2013年11月,美国国家先进制造计划办公室《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机构绩效评价标准草案》,该草案将用于衡量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内各研究所的成败[7]。该草案将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列为五大核心职能之一,考核的量化标准包括合作伙伴及非合作伙伴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专业人员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大学生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社区/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K-12学生及教师的数量;参与研究、教育和培训的退伍军人数量、机构与学院、大学、专业机构合作创建的资格证书和学位课程的数量等。

为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一般会设置一位专职副所长,专门抓劳动力教育培养方面的工作。以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是美国设立的第一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非常具有代表性)为例,劳动力/教育副所长的主要职责包括面向民众的教育科普工作、集成教育课程的设定、劳动力培训、教育扩展等,见图4。

三、对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一)因面临主要问题不同,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关注重点存在差异

英国在“再工业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是高技能技术人员的缺乏。根据2014年8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变化中的全球制造业经济》报告,英国已成为西欧国家中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8]。2015年2月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推出了制造业供应链行动计划,希望建立协作性强、长期稳定的供应链,保证英国从大型和知名国际制造业企业的成功中获得最大收益。但是英国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缺乏将使得英国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方面存在障碍[9]。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认为选择职业教育路线未来的发展空间远不如高校路线,且高技能的职业培训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英国政府提出要打造高端的、拥有世界级水准的国家学院,其毕业生将拥有与研究生相似的学位和技能水平,使选择职业教育路径的学生和选择高校路径的学生在未来能够拥有相似的发展空间,以此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路径。因此,英国为了解决高技能技术人员的缺乏问题以满足跨国企业的需求,其职业教育体系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高端职业教育。

美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众对制造业的不了解和误读。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赢得国内先进制造竞争力优势》报告中将民众对制造业的印象形容为“三个D:昏暗的(dull)、肮脏的(dirty)、危险的(dangerous)”。全球著名咨询公司Booz&Company的一份报告调查了200多名工程、科学、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只有50%工程专业、20%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制造业是有吸引力的职业[10]。以上论据表明,美国的民众对制造业认知不足,存在巨大的误解,青少年在择业时往往不会将第一选择放在制造业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高校、社区大学等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如2014年推出的“创客国家”(nationofmakers)运动[11]、2014年全美逾1600家工厂吸引了5万多名参观者的“国家制造业日”以及2014年90多名市长及地方领导倡导的“市长创客挑战”(mayors’makerChallenge)等,希望通过进一步开放物理场所以及新的制造和原型设备,让更多的学生、企业家和市民接触到全新的制造技术(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桌面机械工具等),以此激发学生和市民对制造业的兴趣,鼓励年轻人从事制造及工程行业的工作。推动“创客观念”,包括性格和技能,如好奇心、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等,与导师和教育工作者合作激励下一代创造、制作和学习重要技能,以此扭转民众对制造业的错误认识,向美国青年传递制造业职业的价值。

(二)英美两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在导向上存在差异

如前所述,由于英国制造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接制造业转移,解决高技能技术人员的缺乏问题以满足跨国企业的需求,因此英国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强调的是雇主导向以满足跨国公司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美国的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除了雇主导向之外,兴趣导向的特点也非常显著。如前述的“创客国家”运动、市长创客挑战以及国家制造业日活动等,给学生动手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和21世纪技能的兴趣。

(三)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相似点

英美两国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具体包括:再工业道路上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变化较大,如3D打印、工业4.0、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猛增,职业教育机构无法迅速对雇主和受训者的需求作出响应;现有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课程和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职业教育系统对于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

为解决前述问题,英国和美国都设立了新的集科研、教育、产业化等职能于一体的制造业实体机构,如英国推出的高价值制造加速器中心、美国推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等,在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使得职业培训能够针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同时还可以为受训者提供高端技能培训服务,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制造业实体机构让学生和一流的科学装置、一线科学家、一线工程师实现零距离接触,试图以此激发学生对制造业的兴趣。

四、对中国制造业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中国的制造文化却难与中国制造的地位相称。同英美一样,中国的年轻人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在传统观念中认为“成绩不好”、“没出息”的学生才进职业学校。相当多的报告都指出,蓝领是制造业创新的主力,他们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实现自下而上的创新驱动[12][13]。因此,制造业职业教育是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对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近期新动向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制造业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制造业科普力度,特别是加强民众对3D打印、仿生制造等新型制造技术的感官和认识,激发中小学生对制造业的兴趣和爱好。第二,现有的制造业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硬件设施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应当让大学和科研院所更多地承担科普和职业培训工作,多开展类似“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和受训者感受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第三,在职业教育需求导向方面,更多地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职业培训需要的时间是以年计的,但企业有时候并不清楚未来数年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更遑论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了。政府应该成立类似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的实体机构,推进产学研多方联合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让企业明晰未来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情况。第四,政府应该前瞻性地对人才培养进行布局。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大到国家的产业结构,小到企业生产加工工具,在不远的未来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将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非常值得借鉴。第五,借鉴英国国家学院的做法,让选择职业教育路径的学生也能获得高级学位证书和技能水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technicalColleges.overview[eB/oL].[2014-11-11].http:///.

[2][5]英国政府.Cable:newGenerationofnationalCollegeswillLeadRevolutioninHi-techSkills[eB/oL].[2014-11-11].https://gov.uk/government/news/cable-new-generation-of-national-colleges-will-lead-revolution-in-hi-tech-skills.

[3]Departmentofenergy.workforceDevelopmentforteachersandScientists[eB/oL].[2015-05-29].http://science.energy.gov/wdts/.

[4]americanassociationofCommunityColleges.aboutCommunityColleges[eB/oL].[2015-03-21].http://aacc.nche.edu/aboutCC/pages/default.aspx.

[6]whiteHouse.ReporttothepresidentonCapturingDomesticCompetitiveadvantageinadvancedmanufacturing[R/oL].[2012-07-17].http://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pcast_amp_steering_committee_report_final_july_17_2012.pdf.

[7]advancedmanufacturingnationalprogramoffice.Draftinstituteperformancemetricsforthenationalnetworkformanufacturinginnovation[R/oL].[2013-11-15].http://manufacturing.gov/docs/nnmi_draft_performance.pdf.

[8]BCG.theShiftingeconomicsofGlobalmanufacturing[R/oL].[2014-08-19].https:///content/articles/lean_manufacturing_globalization_shifting_economics_global_manufacturing/#chapter1.

[9]UKGovernment.manufacturingSupplyChains:actionplan[R/oL].[2015-02-15].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407071/bis-15-6-strengthening-uk-manufacturing-supply-chains-action-plan.pdf.

[10]arvindKaushal,thomasmayor,andpatriciaRiedl.“manufacturing’swake-UpCall”[Z].Strategy&Business64,Booz&CompanyandtauberinstituteforGlobaloperations,Universityofmichigan(august3,2011):38.

[11]whitehouse.newCommitmentsinSupportofthepresident’snationofmakersinitiative[R/oL].[2015-06-12].https://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5/06/12/fact-sheet-new-commitments-support-president%e2%80%99s-nation-makers-initiative.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7

关键词:高职;基础美容技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23-03

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即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基础美容技术》是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技能操作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重于理论,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皮肤护理的技术操作,同时又能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美容师职业资格考试,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相互吻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在该课程的设计等方面作了大量教学改革尝试,现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基础美容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强化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的特色。

课程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以美容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以实际美容操作项目为主线,并参照《美容师——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基础美容实训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训练真正掌握美容基本技能,以实践带动理论的掌握。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练习,还在实际生活中担任美容师相关工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学生意志、品质、职业道德和修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顾客的沟通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整体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美容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皮肤全套面部护理及相关的美容专业服务技能,达到能基本独立上岗的水平,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

1.职业能力目标:(1)通过对美容院接待基本情况的了解,使初学者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走好进入美容业的第一步;(2)了解美容院前台接待的基本要求,为提高服务水平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3)面部皮肤基础护理是美容服务项目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各个步骤;美容按摩是学习重点,应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按摩手法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4)熟练操作使用常用美容仪器,如美容放大镜、喷雾仪、超声波美容仪等,提高实际工作能力;(5)熟练地掌握不同部位的几种脱毛方法;(6)掌握为顾客植假睫毛和烫睫毛的操作方法。

2.知识目标:(1)了解美容院接待的重要性、主要职能及基本程序;(2)了解顾客资料登记表和面部皮肤护理方案的基本形式及内容;(3)掌握面部皮肤护理的基本程序及要求;(4)掌握面部按摩的基本手法和面部成套按摩手法;(5)理解并掌握各种类型皮肤护理的基本原则及日常家庭护理常识;(6)掌握美容放大镜、喷雾仪、超声波美容仪的作用及原理;(7)了解人体毛发生理知识及脱毛方法的分类;(8)了解睫毛的生理特点、烫睫毛的作用原理。

3.职业素质目标:(1)教与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为培育美容产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外,更应该加强学生意志、品质、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顾客沟通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强调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即健康美容专业能力、化妆品应用能力、创新与审美能力及美容产业综合服务能力等。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美容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与美容师、美容导师职业工作过程高度吻合,与美容行业发展同步,内容翔实、丰富、直观。该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多,不仅是单纯的技能要求,还包括美容专业的服务素质要求,并且技能要求应紧随社会时尚潮流而变化。我们根据美容师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分解了美容实训能力模块,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项目表(如下页图1、下页表1所示)。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美容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教学形式更宜灵活多变。本课程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思考,突出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激励教学(成功激励、表扬激励、竞争激励),趣味教学等。

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具有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基本技能教学,实现技能教学程序化:熟悉理论、领会要点操作示教、加深理解(教师操作演示与提示要点)模仿示教、练习操作模拟训练、规范手法熟练操作、运用自如。

该课程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认真负责,工作有热情,指导学生能力强,课堂效果反映良好,对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评分均在85~98分之间。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不仅可学到专业美容知识与技能,而且可积累必需的服务经验,为今后从事行业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中级美容师考证通过率达到99%,学生的专业美容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首肯。

课程特色

首先,在实训内容考核中,主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实训内容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鉴定考级要求为标准,进行实训考核标准的制定与改革实践,确定了相应的、详细的分项综合考核标准。

其次,针对不同的美容实训技能模块项目,融合美容服务素质要求,分别制定了美容技术考核程序及流程图(见下页图2)。在美容技术考核操作过程中,先进行分项实训考核,根据其过程评价反馈信息,再进行实训综合考核,对结果二次评价反馈后,才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考级,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少数学生也可以根据意愿选择其他类型的职业资格鉴定考级,可在综合考核与评价反馈后获取学分。

再次,根据美容操作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在突出技能考核为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创意项目考核时,根据考核要求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组图案,并附上创意说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二是在对皮肤护理考核时,引入口试提问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分析判断模特的皮肤类型,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在综合进行问题性皮肤护理时,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文献查阅,并模拟服务情境分别以小品、访谈等形式完成综合服务环节,教师现场进行点评,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估打分。每个人都亲自参与考核评价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加强实训室的管理与建设实训室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更新仪器设备,规范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现有实训室,以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顺利地开展。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挂牌实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

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定期安排教师培训、业务进修等继续学习的机会。

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外,更应该加强学生意志、品质、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应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要不断充实《基础美容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多媒体教学环境,逐步落实本课程的网络教学。

虽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不断地总结提高,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美容化妆技术人才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颖,刘婷婷.浅谈高职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J].医药与保健,2009,17(12).

[2]陈丽华,孙素姣,等.我校美容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2006,5(4).

[3]张仁,范亚峰.医学美容技术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4]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学美容,2006,15(8).

[5]王萍.《医学美容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2).

[6]王燕,周少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皮肤护理技术》教学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09,9(9).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8

关键词:教学能力;培养阶段;培训课程

一、以澳、美、德为例进行介绍

1.培养阶段。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可以分为入职前和入职后,即入职前的试用期培训、入职后的新教师培训、在职培训和企业培训等形式[1-2]。试用期教师培训开展的是上岗培训。入职后的新教师培训,有详尽的新教师培训计划。在职培训主要开展形式有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基于工作的学习、远程教育与培训、培训公司开展的培训课程等。企业培训主要是学习企业最新的技术实践知识、最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学习和感受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企业的文化[2]。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多阶段过程。职前阶段主要目标是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有传统的四年制学士学位模式和非传统的可选择性教师资格证模式[3],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项目(praxis系列考试)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新任教师培养阶段,主要通过新职业教师入职项目开展。在职培训阶段,主要通过企业实习获得专业工作经验。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培训:第一阶段,在大学接受职业技术师范基础教育,主要内容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和普通教育教学论;第二阶段,进入教育学院,采取教学、实习、研讨相结合的方法,继续接受教师素质培养和职业实践训练,主要学习内容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专业教学法;第三阶段,在职进修,根据需要到相应的机构或企业接受继续教育阶段的培训,提高职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4]。2.培训课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教师能力培训课程上针对各个资格证书等级有不同的课程体系,而且澳方的各级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课程,至少每2年要审查一次,内容包括资格证书名称、考核职业能力、证书所设课程、课程内容、关键职业能力等调整。澳大利亚资格证书课程安排缜密严谨,以证书四为例,至少修完10门课程,7门核心课程,3门选修(从14门中选),培训时间一般为脱产三个月,其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筹划考核活动和过程;考核关键能力;参加考核有效性认证;计划、组织和开展小组学习;计划、组织和帮助工作场所学习;计划和开发学习项目;用培训包和认证课程满足客户需求。美国职教教师必须学习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综合课程的策略与技术、教学计划、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至少12学分的必修课程,以及16学分的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入职阶段的培养内容则为资格认定课程开发能力等内容[5]。德国职业教师在第一阶段,必须在综合性大学完成10个学期的学习,包括前6个学期的学士学位学习和后4个学期的硕士学位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习类课程。在第二阶段,需要进入相关的培训学院进行为期18个月的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学院对教师学员采取“双元制”的培养方式,学院每周有2天在培训学院接受理论学习,另外3天去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实习。这一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学论等知识。实践部分由三个学期组成:(1)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每周6—8课时教学任务;(2)独立完成每周12—16课时的教学任务;(3)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形式有笔试、口试和实践教学三种.

二、我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简介

1.培养阶段。我国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可以分为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个阶段。目前我国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高职教师资格体系,职前培训主要目标是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对于申请人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试讲或说课来进行。在职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高职院校自主开展或结合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开展学历提升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主要有校内培训、进修更高学历、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下企业、各类技能竞赛、外校参观学习、出国进修等。2.培训课程。我国高职教师培养没有系统连贯的职前职后培训课程体系,职前培训主要是《普通话》、《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大学教师伦理学》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程,这一培训内容已开展了将近20年,基本保持不变。

三、中外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之比较与启示

本文比较分析了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我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中借鉴三国职业教育在教师培养上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经验,探讨对我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1.中外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1)共同性分析。在培养阶段上,中外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均可分为职前职后两个阶段,都有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常规在职培训和企业培训三种形式。在培训课程上,中外高职教育在职前培训阶段都有类似的培训课程和明确的培训目标,在常规在职培训阶段也有相似内涵的培训要求。(2)差异性比较。①职前培训的侧重点不同:澳、美、德三国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则注重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②在职培训的要求不同:澳、美、德高职教师的在职培养项目有着明确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及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培训时间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除了对新教师有明确的培训时间要求和培训项目外,常规的在职培训则由各高职学校自行安排,所参加的可能只是一部分教师,参与企业培训的教师则更少。③培训课程的内容不同:澳、美、德三国已形成了较为详尽的职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有着严格的时效性审核机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课程基本上都是各院校自行制定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更加没有课程审核机制。2.对我国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1)探索中国职业教育道路,建立高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在现有的职称体系基础上,配套建立了新的高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针对专家型教师、普通专职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建立不同等级资格,并为每个等级设计对应的考核标准。此认证体系呈现阶梯式递进结构,对于每级别的资格证书标准进行细化,重点体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发展。(2)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建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模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定要细致分析影响原因,深入解剖教学能力的构成,所以高职教育必须立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明确高职教师的能力模块,构建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能力模型,将涉及的能力覆盖整个教学流程,可将其分为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方法实施能力、评价能力这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还应充分考虑教学影响因素,三个维度互相影响成持续发展的统一整体。(3)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分层培训课程。基于构建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模型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我国国情,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采用多样化、多模块的培养方式,建立健全各方发展需求的培养体系。(4)加强课程审核机制。可以参照澳大利亚的课程考核标准,组成来自各行业精英、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为代表的审核小组,对课程内容和培训效果进行审核,审核应充分结合现实国情、经济发展现状、教育理论更新和行业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2]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

[3]陈祝林,徐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42.

[4]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5]何应林.典型国家职教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经验与借鉴[J].职教论坛,2013,(1).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9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工学结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6-068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的医疗美容保健服务需求迅猛增加,然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的缺口甚大。

1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它的历史与发展,要面向就业市场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1.1历史与发展:1993年国内开始开展医学美容教育,2005年美容专业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为了规范国家美容医疗市场,2006年卫生部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不能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导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又不能从事相应护理工作,就业的职业领域有医疗美容服务、生活美容服务两大职业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就要随之做出相应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校内学生主要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校外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相应各项实训,即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容专业可以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方向面向各级医院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射美容、激光美容、美容皮肤治疗、化妆品营销、物理美容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

1.2人才培养目标: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工学结合模式

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具体方法是以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校内学习面向实际工作需求,校内成绩考核结合企业工作考核,课堂与实习地点融为一体(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就业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化和社会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校园教育和直接获取从业经验的社会化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之中。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医疗美容技术相应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突出的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具有专业毕业证书又具有中级美容师证书;邀请美容机构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使原来纯粹的实训室改造成工学结合的模拟实训室或虚拟美容机构。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用人”,企业与学校成为紧密的合作体,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1课程建设-凸显专业特点:有关医学基础、临床课程可以分别整合成《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凸显专业特点、职业化鲜明的理论课程体系。面向就业依托专业特色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国际前沿接轨开设一些具有学科前沿的课程,如《美容礼仪》、《服饰美学》、《美容新技术》等课程。

2.2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首先根据专业定位和行业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理论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时,教学设计融入“工学交替”方法,教学内容体现双证书需要。由相关课程教师和美容机构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发掘专业设置内涵,强化技能培训。

2.3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医疗美容技术教师到美容机构深化培训,聘请美容机构经验丰富的技师授课示教。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校内教师的轮流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独具特色并有开创新的教改和科研,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科研交流活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课教师同时具有美容技师职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4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突出实践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把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和学校作为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管理,营造美容机构和学校两种学习环境和考评体系。

2.5实训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与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联合,组建全新的实际工作需要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并对外开放。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在学校两年期间学习基本美容操作技能,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第三年在医疗美容机构或大型美容机构进行顶岗实习,深化培训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专业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美业职业技能培训篇10

关键词:高师;美术学;教师;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1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的现状

201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等美术专有特点加入到美术课程性质中,这说明美术课程的性质更加明确。同时,新课标针对以往美术教学大纲过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并注重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拓展,将美术课程内容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根据学生年龄,又将该内容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样的课程内容既关注学生本身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高师只有及时调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师范司2001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的规定,高校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包括五大部分: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文字书写及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能力。然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实际教学中,高师美术学专业大多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如下表)

在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大方向影响下,美术师范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上,我国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远远高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教育理论课程的比例微乎其微,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教育理论课程无外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课,毫无新意!然而,有关新课改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纷纷出炉,因为没有落实到教材,所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仍沿用老掉牙的内容。使得美术课堂如同走过场一样,仅存在形式,缺乏活力。因此,将现代教育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发达国家,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美国,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比美国早了83天,这件事情极大的挫败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究其原因,是两国科技人员艺术素质不同,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文学方面:苏联有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音乐家中的柴可夫斯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辈;美术方面,当时的巡回画派震惊世界如:列宾、列维坦、谢洛夫等。这一时期,美国只有德R塞和杰克――伦敦等少数作家,音乐家虽然也有拉赫玛尼诺夫。美术上寥寥无几,然而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美术最能开发人的空间智能。这样的文化艺术背景决定了苏联的文化艺术素质超过了美国人。因此经过《零点计划》几十年的研究,美国人在他们的师范教育中,教育类课程不仅课时比例大,而且还开设门类众多的美术相关课程。如美国的迈阿密学院艺术教育系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37.5%;中国占6.87%;单从这样的对比,我们就能发现我国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构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贯穿从师范生四年的培训系统。

2主要原则

2.1贯穿性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作为一个贯穿师范生4年大学生活的系统,必须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努力探求最佳结构,实现“齐抓共管”、“环环相扣”,使教师职业技能模式发挥最佳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2阶段性原则

应该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有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为了师范生更好的教育实习,远期目标是为师范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打基础。两个目标的前提就是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教育技能、职业素养等诸方面“准教师化”,但是对这些方面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阶段,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完成。只有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划分的四个阶段,放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整体”之中才能显示出各阶段价值和生命力。

2.3实效性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必须注意实效效果。根据这个原则,师范生只有通过每一阶段的考核才能进行继续学习,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指导计划,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预测它的实际效果。

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各个阶段的划分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1]为了达到此要求,解决高师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钩问题,围绕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计划,必须对美术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将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纳入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培养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安排可如下表:

时间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目标角色感受角色准备角色演示角色实践

训练内容教师观确立语言表达技能高尚的品德油画基础国画基础设计基础手工制作欣赏评述书法篆刻现代教育技术课堂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美术课标解读板书、教案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参观中小学教育实习教育反思

对应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思想品德教育油画国画工艺美术史书法计算机基础美术教学论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验收方式报告作品展览微课比赛实习汇报

(结合大学生素质养成工程颁发证书,师范生应该有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的荣誉)

4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的意义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将教育理论和其它相关教育实践课程贯穿于四个学年,在不同阶段设置相应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限于在听课、观摩的基础上象征性地讲几节课,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很好的促进师范生在活动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技艺性、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2]使师范生更好的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是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