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篇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19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1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们国家新时期重要文化发展计划。我国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化的大工程,而我国目前文体基础设施的现状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各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日益增长,特别是信息化社会文化传播的高效性,更使得很多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的需求,还存在着差距。就目前情况分析,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地方基层管理人员对群众文化工作重视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政府的基层干部对地方文化工作,特别是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由于文化基础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见效慢,就想当然的认为搞文化建设不赚钱,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而从思想层面上不够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地方政府没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使得群众公共文化工作难以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地方政府无力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由于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建设的老观念影响,不愿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三是由于缺乏监管机制,重在考核经济指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标责任无法落实。

2.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在争取上级政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同时,都要求有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但地方政府由于财政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更是杯水车薪,配套资金难以按时足额落实到位,致使文化部门经费不足,严重影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展,从而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很多地方的专业场馆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场地不足,窄小,设施非常落后。比如,很多地方基层文化室(图书室)普遍存在条件差,可阅读物少,更新慢,图书管理人员待遇低,开放时间随意,很难良好发挥文化室(图书馆)的作用。基层开展文化缺乏场地,设施设备简单陈旧,活动场地狭小,人民群众的文体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3.地方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建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体制改革等原因,使得文化工作者大量流失,文化人才总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基层文化人才更是短缺,很难满足当下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地方从事文艺工作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随着老文化工作者的退休,更是青黄不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地方文化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经常借调变动,很难做到“术业有专攻”。文化专干除了开会写写标语、拍拍照片、办办板报等跟文化工作略有关联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地方经济工作,严重分散精力。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

1.加强地方政府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思想认识

我党早在十七大就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要从思想深层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牢牢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努力克服原来的重经济、轻文化,先经济、后文化的老思想,将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列入岗位绩效考核中来。真正把文化建设提到议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同步开展。

2.增加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财政在地方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要想建立起文化投入稳定机制,保证文化建设经费增长,就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动员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投资文化产业大格局,凝聚为共同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强大力量。

各级政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增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将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合理统筹和安排资金,做到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得低于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把重点文体项目所需资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障配套资金按计划到位,全力保证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顺利进行。探索实施政府与民间合作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来,重点扶持、发展一些规模大、档次高、参与性强的大众文娱产业,满足人们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心放在地方基层,尽可能快的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镇社区和地方乡镇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需要。

3.加强群众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工作者专业水平,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2

各村(社区)基本文化设施要求达到“五个一”标准:

1、有一个文化活动室。(1)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2)有醒目的标识。(3)设有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文体娱乐室等功能,有条件的可增设老年书场、青少年电子阅览室、绿色上网中心等功能。(4)配套设施齐全。农家书屋有藏书1200册以上,面积30㎡以上,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并有图书阅览设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有电视、电脑等投影放映设施。

2、有一片文体活动休闲广场。(1)成片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周边环境好。(2)创造条件,在广场设置固定露天舞台。

3、有一处室外文化宣传阵地。(1)面积在10㎡以上,宣传栏、宣传画廊、黑板报、电子屏等均可。(2)定期更新内容,一年不少于4次。(3)创造条件,在各保留自然村设立一块以上宣传栏。

4、有一支特色文体团队。推广华西新市村、社区、陆桥社区组建艺术团,向阳村成立太极功夫扇表演队的经验,组建特色文体团队,并做到队伍相对稳定(不少于10人),经常开展活动展示本地民间民俗文化或现代文体项目。创造条件,成立文学、艺术创好或兴趣小组。

5、有一批文化“三户”(科技文化户、特色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拥有2户以上文化“三户”,并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营造讲学习、讲科学、讲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文化服务经常化

1、村(社区)活动室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常年开设免费文化服务项目4项以上,每周开放时间35小时以上。农家书屋年图书流转册次200册以上,开展星级农家书屋创建工作。建立文化活动预告制度,各项活动台帐资料完备。

2、组织村(居)民每月看一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一定规模的群众文体活动。

三、文化保障制度化

1、加强领导。村(社区)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文化工作,设专(兼)职文化指导员1-2名,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员若干名。年度文化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活动、有台账。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3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现状探析都江堰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浅谈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新思维浅谈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情况浅谈苏南新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精准脱贫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析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探析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探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浅谈绿春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运行概况研究探析如何运用Bot方式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研究辽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探析极端气候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2-17.

[2]朱彬彬.省财政全力支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n].江苏经济报,2013-05-14.

[3]太仓市统计局.2014年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10.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4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在地坛公园方泽坛,回良玉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景泰蓝、核桃雕等残疾人制作的工艺品成果展示,非视觉摄影、无臂书画等残疾人文化技能展示,询问文化助残公益活动情况,听取北京市有关区县遴选的精品残疾人文化特色项目介绍,还高兴地与参加轮椅健身操、轮椅柔力球、抖空竹表演的残疾人群众合影留念。回良玉表示,这些展示各有特点、引人入胜,充分展示了广大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充分体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看了以后感到十分欣慰。他鼓励广大残疾人朋友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用文化改变自身命运,用文化托起人生理想。

回良玉指出,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投入大幅增加,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残疾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环境显著改善,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广大残疾人的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新成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回良玉强调,尽管我们在残疾人事业包括对残疾人的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对残疾人的文化服务仍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残疾人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富有真情地进一步抓好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采取更加务实举措,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残疾人个性化文化服务。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文化助残活动,共同推动残疾人文化创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让广大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新局面。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5

【关键词】国内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黑龙江;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34【文献标识码】B

一、国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验

(一)美国的“民间主导”模式

美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美国政府在文化事业管理上的做法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并没有单独设立文化事业管理机构,而是成立了史密森学会(Smithsoninsfitufion)来从事文化事业的管理活动。史密森学会作为美国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直接向民众提供大体上免费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美国政府以财政拨款为主,并辅以相关基金、公司的出资和社会捐助等方式对史密森学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在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政府不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培育和扶持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或机构进行经营和管理。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财政拨款、鼓励慈善机构和团体捐款、鼓励企业及个人捐赠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资金支持”。美国政府始终奉行补贴拨款的资助方式,即政府对任何在建项目的资金支持不得多于项目全部建设所需资金的50%,剩下的资金由负责项目建设的企业自行筹集。政府采取这样的资助方式一方面能够避免文化团体对政府资金支持的过度依赖,从而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其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寻求资助,同时又调动了社会各界对文化团体资助的积极性。

(二)法国的“政府主导”模式

法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法国政府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完全由政府控制,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实行严格的管控政策,是少数实行文化集权化管理的发达国家之一。法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法国政府每年用于博物馆、图书馆和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资金高达几十亿法郎。政府将这些建设资金通过文化部间接拨付给各个项目的施工单位。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法国政府出资修建了一批耗资巨大、施工周期长的大型文化工程,如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大卢浮宫扩建工程等。其中,新国家图书馆工程耗时7年,建设总投入为80亿法郎,平均每年法国政府都会投入十几亿法郎用于工程建设。

法国政府为了确保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对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外,还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投人数额和比例。立法中明确规定“在中央财政预算中,文化事业财政预算所占的比重不应低于1%,并且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不应低于国家预算资金的两倍”。政府的大部分财政资金都用于建设和修缮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剩余部分用于投资公共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以及对非盈利性的文化组织进行资助等。此外,法国政府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财政补贴方式引导农民和各种资金投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具体的措施有直接补贴和低息、贴息贷款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补贴是指法国政府对农场主、合作组织、企业投资建设的各种文化设施进行直接补贴,根据工程的性质不同,补贴的比例也不相同;而低息、贴息贷款是指法国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的贷款利率较低,而且都列入中长期投资贷款中,优惠贷款利息与金融市场利息差额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与此同时,针对企业投资和社会私人捐赠,法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财政政策来鼓励其发展,如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法国政府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拓宽了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来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使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公共文化领域。

二、国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验

(一)浙江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验

浙江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公共文化阵地整体建设规划当中,不断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以完善。浙江省始终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的作法,积极拓展多方面的融资渠道,使投入格局形成多元化,促进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始终坚持财政预算列支。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财政每年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达1.09亿元并且逐年增加,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二是始终坚持吸收民间资本。浙江省抓住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文化的祈求愿望日益强烈的时机,将社会资本丰厚和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投入为辅的格局。

(二)福建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验

福建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基层建设为抓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使先进文化占领广大的农村文化阵地,成效显著。福建省为了资助以“两馆一站”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门设立了“福建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两馆一站”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投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由于福建省的常住人口中海外华侨的人数较多,他们大多热衷于公益事业并且资金实力雄厚,福建省政府就鼓励华侨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资金进行捐赠。因此,在福建省华侨资金捐建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二是福建省以“政企联合,共建带创”形式,大力开展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活动。政府作为建设活动的带头人,鼓励企业与农村形成互帮互助小组,实施对接到户工程。

三、国内外建设经验对黑龙江的启示

(一)完善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

完善投入机制,夯实发展基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物质保障。财政是政府集中资源和调控分配的重要手段,对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央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支持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专项转移支付,普遍采取“给、送、配”的专款拨付思路。但是,由于总量不足,中央与地方政策不配套,中央财政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往往只能局限于简单地上项目、搞工程,或通过拨付少量专款的形式进行,大多数情况下是“杯水车薪”。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均位列全国各省份后席,完善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估,防止资金的截留和挪用,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国家有关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法制约束不健全,使文化事业投人缺乏全局性和持续性,大多都是项目投资。因此,在加快完善国家相关立法的同时,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有关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地方政策法规,从制度上确保黑龙江省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

(二)开拓多元化的政府融资渠道

政府虽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导者,承担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大部分费用支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受到资金问题的严重制约。因此,黑龙江省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多方筹集资金,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的使用上要成本核算,通过投资、融资改革,建立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的成本分担机制,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给予企业或个人一定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2.政府要积极倡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提供自愿捐赠。现阶段,自愿捐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过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投入,成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做法,大力倡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提供自愿捐赠,并对提供自愿捐赠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精神或物质奖励等。例如,对于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间接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捐赠的,捐赠的金额应在其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对于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外藉人士、海外华侨等,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对协助捐赠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6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7

abstract:Basedontheneedsofmeticulousplanningandmanagement,basedonthefieldinterviewandquestionnairesurvey,thispapercomparesandanalyzesthematchingconstruction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andthedistributionand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typesofcommunitiesindifferentregionsofShenyang,understandsthebasicneedsofresidentsintheuse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putsforwardplanningstrategiesforthecommunitypublicservicefacilitiesinShenyangfromtheservicemanagement.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

Keywords:residentialcommunity;publicservicefacilities;equalizationofpublicservices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44-03

0引言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体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项设施的具体规模和建设要求,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明确了方向与标准。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中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及政府已出台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教育、养老等配建的要求,由多部门联合对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审批管理。但是面向实施操作中,由于标准设置精细化不够,实施配建中存在着建设不到位、管理移交难等问题。同时老城区土地资源有限成本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不足的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本文结合社区发放问卷和居民实地访谈,从规划管理实施还面临的困境出发,探讨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配建的精细化管控方法。

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与需求调研分析

调研选取沈阳市铁西区凌空街道、大东区大北2个街道、19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新建住宅区和老旧小区在服务设施配建的典型特征。按照国家有关配建要求内容,重点对社区户数、人口数、年龄结构、外来人口、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金融服务、养老服务、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放和回收《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对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类型、分级情况、配置规模及居民对各项设施的使用情况与满意程度。重点就沈阳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情况进行整理,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对,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为下一步居住公共设施配建提供依据。

1.1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投入分析

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除幼儿园市场化办园外,多是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普遍规模偏小。教育设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配置需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与国家标准差距较大,特别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商在开发建设侧重于住宅楼的开发和销售,公共设施配套滞后,且随意更改公共服务使用功能问题突出,安排在逼仄空间,造成建成后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低、分布不均、供给不足,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历史配建标准低,使得我市老城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缺乏,特别是政府投入建设的养老、医疗、文体设施更是严重不足,调查的19个社区仅有7个配置卫生服务站,达到最低15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的仅有3个;养老设施仅在街道层面设置了2个托老所,社区层面没有配建养老设施;文化活动室仅有7处,达到沈阳市文化活动室配建建筑规模300平方米标准的仅有1处(如图1所示)。新城区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定,结合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受新城区住宅小区入住率偏低的影响,使得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公共用房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接管,面向市场化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服务人群的数量不足,市场化参与配建意愿较低,使得配建的如幼儿园、托老所等设施存在闲置的问题。

1.2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居民需求比较

医疗卫生设施:新改造住区医疗卫生设施明显大于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对社区医疗点的设立需求较为强烈,对现有设施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建设标准低于国家规定。

文化体育设施:新改造居住区文体设施主要结合会所、园区集中绿地设置,老旧小区配套室内体育场馆严重不足,室外活动场地数量少面积小,现有文体设施建设规模低于国家规范规定。居民认为合理的户外体育场地应均匀分散到住区中不同地点。

行政管理设施:街道办事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和派出所等行政办公机构设施用房基本健全,独立建设较多,但办公空间面积偏小,低于国家规范规定。社区公共用房规模严重不足。

老年服务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情况良莠不齐,老旧小区老年活动中心配置数量优于新改造住区,但普遍存在使用面积不足或管理不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养老机构设施、老年医疗、老年综合服务等设施严重匮乏。

商业服务设施:社区内由市场化配建运营的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建设较好,但是菜市场配置总量还不足,大多数市场为街路市场,设施水平、卫生条件、经营管理较差,与居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如图2所示。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面临的困境

2.1规范与规划管理切合不足

2.1.1规范指导规划管理

沈阳市目前执行的以现有的各类居住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均以人口对应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标准来设置,但实际规划管理中规划审批地块多为分批操作,模式化的配套指标与审批管理实际切合度不足。居住区配建要求与具体使用要求有一定距离,规划管理主要是根据相关规范对3000人左右的独立住宅地块进行无差异的模式化计算,得出对居住区配建的要求。对地块所在区位、人口构成、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等整体性情况考虑不多,造成配建要求在规定上不够严格或严谨,配建指标与实际需求有时会出现偏差。同时,规范标准中关注规模指标,面向管理对具体的配建设施如幼儿园、文体活动设施各种配建的位置、朝向、楼层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面向规划审批管理的切实需要,将国家、省、市中相关居住社区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规划审批建设规模等信息关联,研究居住社区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建设指标与住区规模对应关系,为规划审批提供明确的指标配置标准研究。

2.1.2规范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人口数量、结构、居住区位、不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以及居民对原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提出的新需求,已有的部分指标和基本服务功能建设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如新时期《国务院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下一步社区医疗与养老应实施联合设置,按照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标准,分别建筑规模要达到150平方米和750平方米,联合设置将需要对部分功能进行重组和整合,对新形式下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研究。又如社区文化活动站与社区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在多功能健身活动、娱乐、阅览、管理等功能设置的重叠,联合设置需要明确混合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目前沈阳市也适时的提出了“一厅一校两站四室”模式下的社区用房建设标准,但总体上对比国家相应功能要求指标偏低,需要对社区混合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功能配建标准和共建模式进行研究。

2.2规划要求与行业管理不协调统一

近年来,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养老、体育、社区综合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各类标准存在不一致和相互交叉等现象。如社区层面的养老服务设施界定和规模标准不一致,名称就有托老所、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站、居家养老设施、社会养老设施等多种,对于基本涵盖功能和主要服务的老人类型标准、人均配建指标等缺乏统一,可执行操作性不具体。亟待政府统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职能,将同一类设施按照国家标准名称归类,统一称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标准,明确配建强制性内容和具体控制。

同时又由于居住区配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应的行业规范进行管理,规划管理难以做到完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一致,管不全和管的宽的情况同时存在,如社区卫生服务、垃圾转运站、警务室等配建设施都需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实际需求确定。

2.3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沈阳市缺少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施细则,规划项目建筑审批成为配建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手段。但在配建标准不明确,各部门权益不明晰的前提下,很难落实国家、省、市的相关配建要求。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住宅小区配套的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基本上都能按照管理范畴移交政府管理,而对于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需要政府接管的服务设施在建设和接管上相对滞后。幼儿园、养老等有半经营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过度依赖市场的投入,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市场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类型也逐渐增多,改变了原有的由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形式,如在幼儿园、养老、社区体育等服务设施社会资本参与和注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却缺少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和市场合理投入比例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大量由开发商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投资主体、建设监管、设施移交、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求不明确,造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后续接管使用一些诸多问题。

3面向精细化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配建对策

3.1出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规定

建议沈阳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的制度建设,由政府牵头出台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管理规定,明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部门职责,以及规划、建设、移交、登记和使用管理等实施管理等要求,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得以不折不扣地实现。协调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使行业主管部门从被动的接收使用,转化为在建设前提前介入,结合规划规范要求与行业规范要求,对居住区配建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统一、明确的居住区公共配建标准、管理主体。

3.2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配置要求和建设标准。针对规划管理需要重点补充完善内容:一是要补充完善居住人口在3000人左右的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内容;二是要结合新形势对混合设置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给予明确规定;三是要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城区居住项目应严格按照标准,适度超前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建议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配建标准,明确管理、使用主体。

3.3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加强对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议应按照社区合理服务范围,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内容和建设模式,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保障性居住社区可适当减低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老旧小区重点锅炉房、厂房、办公楼等设施改造,灵活采用回收、租用、购买等方式补充公共用房。积极鼓励政府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发挥机制作用来进行补充公共服务需求。将并将研究内容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到街区控制图则,实现对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统筹安排。

3.4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协同推进

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及时统计和掌握居住项目建设、人口动态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整体情况,制定实施计划。要认真研究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规律,分类确定市场化可参与投入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明确投资主体,提高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效率。建议新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按照条件约定实施,产权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的外,对于不需移交产权的公共设施按照“谁投资建设谁所有”进行操作,如社区养老设施、体育设施等。鼓励多种方式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4结论

本文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为目标,对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情况和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得出规范与管理衔接不够,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造成社区公共管理设施配置的滞后和不足。要逐步实现沈阳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完善和细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和实施细则,从空间上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控制管理,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投资建设方式,全社会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张磊,陈蛟.供给需求分析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J].规划师,2014(5).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8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制定新时期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依法保障和管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现结合我省实际,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如下通知:

一、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全省各地的有识之士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利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履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加强全省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和保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

二、认真抓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实施好“**体育现代化中长远发展规划”,在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抓紧建设一大批全国一流、可供举办国内国际重大比赛的场馆和训练设施。省体育局要加快省重点工程黄龙体育中心、萧山体育训练基地、千岛湖水上训练基地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共建项目的建设。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群众体育“六个一”工程的要求,抓紧规划和建设遍及城乡的与之相配套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三、省体育局将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商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配合搞好“**省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编制工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应会同计委、规划、财政、城建等职能部门制定相关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资金列入同级财政专项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科学实施。

四、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积极争取政府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充分发挥体育公益金的效益和作用,积极实施群众体育“六个一”工程,逐步建设多功能、综合性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公园等。加大体育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由城市社区逐步向广大农村乡镇幅射。加强新闻媒体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确保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9

关键词:乌鲁木齐;公共交通;候车设施

城市公共交通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早在农业时期公共交通主要是人力或畜力。工业化时期尤其是公共汽车的大量使用之后,公共交通有了很大发展。但这一阶段早期公共交通设施较为简易,主要包括:候车亭、缘石、地面铺装、座椅、站名牌。进入20世纪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完善,不仅包括公共汽车,还包括地铁、轻轨、出租汽车、公共电车、轮渡、缆车、索道等等。公共交通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设施功能不仅多样化、人性化,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出现了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候车设施。

一、乌鲁木齐城市概况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交通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北道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中心,现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城市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造就了乌鲁木齐“多元文化共存,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汇集在一起形成开放、大度、融合具有纯朴精神的混血特质”。①

二、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发展较为单一,主要是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城市线型结构、新城建设、机动车数量激增等。

(1)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缺乏人性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存在候车站点座椅利用率很低,站牌设计没有标出车辆的行驶方向,候车站点没有安全阻拦装置存在安全隐患,没有针对弱势群体设置的无障碍设施。

(2)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形象比较单一: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在造型、色彩、材质上的设计与其它城市基本雷同,缺乏新意。

(3)城市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反映乌鲁木齐市多元文化的内涵。

此外,通过实地调查还发现,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在不同路段的设施设置在布局上存在杂乱,不合理等现象。在客流量较大,比较繁荣的市中心区域候车设施设置较为齐全,但在客流量小、老城区区域候车设施较为简易,上世纪80年代的交通设施还存在。

三、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展望

“每个地区、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脉、宗教、民族民俗文化等,往往通过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设计潜移默化地表达流漏露出来”。②结合笔者观点认为,乌鲁木齐市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结合乌鲁木齐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创新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以此达到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可以彰显乌鲁木齐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候车人群多样化的功能性需求。

1.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能够反映城市和地域特色

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不能照搬,没有特色,应当结合当地文化和风俗进行设计。比如苏州的公共交通候车亭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城市的园林气氛,建成仿古样式,既满足候车功能需求,又有古代园林建筑特征,使整个城市赋有园林的气息。同样的道理,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也应反映出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来表达城市隐形的精神与意境,体现城市文脉的历史性和延续性。

2.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注重艺术性

依据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一书,可知艺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介入我们所生活的都市空间。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可以作为公共艺术的载体,成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媒介,为城市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此外,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要注重其形态的艺术性,将形式美原则中的均衡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稳定、重复与渐变等合理运用于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中,美化城市环境、提升乌鲁木齐城市综合实力。

3.试以乌鲁木齐二道桥区域候车站点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为例

首先,二道桥区域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乌鲁木齐“二道桥”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建的一座横跨乌鲁木齐河支流的木桥,当年的二道桥子位于现在解放南路的南关。它东与南市巷交叉、西和天池路交叉,是南关连接南北交通的要道,是当时的外贸市场和商业中心之一,还是乌鲁木齐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常有维吾尔族老人坐在那乘凉、闲聊,有时候,一些民间乐手们在此边唱边弹起“热瓦浦”,给这一带增添了民族情调。③现如今,二道桥区域已经成为旅游购物胜地。该区域内国际大巴扎商业区的建立,是在乌市“民族风情一条街”的整体规划要求下设计的,集中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成为乌鲁木齐城市建筑的艺术经典和城市文化的一面旗帜。

其次,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相关元素的提取

乌鲁木齐二道桥区域内的建筑,除了保留自己独特的伊斯兰建筑文化外,还在建筑中留露出古希腊、罗马、西亚以及中国中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内地城市建筑文化迥异的地域民族风情。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便可从该区域内建筑文化中吸取相关设计的元素。

最后,将提取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元素

乌鲁木齐二道桥区域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造型、色彩、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可以从其周边建筑的形态、建筑的色彩、建筑装饰符号、及材料方面进行合理转化,并为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设计打下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是一座充满地域特色的城市。不同民族的群众共同促进着乌鲁木齐市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乌鲁木齐城市现存的公共交通设施,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而能够体现乌鲁木齐城市地域特色的公共交通候车设施设计将是乌鲁木齐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但能够满足候车人群的功能性需求,还可以彰显乌鲁木齐城市文化特色。

注释:

①韩晓丽.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研究[D]新疆师

范大学,2008

②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1)p26

③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一)(二)(三)[m].新疆:新疆

人民出版社,2001.12.

参考文献:

[1]韩晓丽.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

[2]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1)p26

[3]乌鲁木齐政府网/

[4]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一)(二)(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2.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篇10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8.058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8-0101-01

城市的公共设施是政府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建设的,为公众提供可供休闲或使用的公共产品。城市公共设施一般分为公共建筑与公共设备,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休闲与体育设施等,总之公共设施是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产品。

1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问题

1.1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会涉及不同部门与行业,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对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分工不明确,一些项目会由两个部门共同负责,权责不明,积极性不高,管理问题不断。另外,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落后,影响了建设的效率。

1.2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效益不高

在很多的建设中,由于对拆迁款、居民补助以及一些设施的建设费用预算不合理,使得建设资金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建设的进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银行贷款。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缺少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意识与经验,城市产业集聚小等原因,导致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但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期限短,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回收率低,短期限与长贷款的矛盾使借款成本增高,政府还贷压力增大。

1.3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还存在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低、布局不均衡、辐射力不强、设施配套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理,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水平,更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2提升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的路径

2.1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大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应该切实考虑群众的需求,要建设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与群众的沟通,广纳民意,完成科学、合理的符合民情的规划。政府大力发展非营利机构参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适时进行法定机构试点,丰富运营主体,形成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2.2拓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资金保障

政府要很好地融资,一定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进行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土地储备、直接投资等。有让政府保持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才能让居民感觉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好政策。在一些基础性的设施项目上,综合考虑其社会效益与影响后,政府可以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政府逐年进行带息偿还。政府部门要认真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融资方案,为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规范各项条款,严禁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不仅要照顾到群众的利益,更要处理好资金的融合。

2.3提高信息化管理,优化科学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要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建立信息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公开水平。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成为一种高效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方式,因此政府要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将各种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有关的信息都微博,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还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共设施管理信息资源库,对城市建设的各种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为政府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此外政府还要成立官方的城建官网,将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计划详细公布,让公众参与政策的制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城市建设的进程,要完善公众与媒体的监督管理体制,引入公众参与讨论,同时要让各类专业进行点评,提高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在三年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积极探索,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的创新[J].特区经济,2006(6).

[2]赵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