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设施的分类十篇公共设施的分类十篇

公共设施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31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1

关键词: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定位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78-01

0引言

当前,我国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和建设存在大量问题,在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时,决不能无视公共设施自身特点,应立足社区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城市社区的经验、技术指标,才能避免失误。这也正是研究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的意义所在。

在分析温岭市箬横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从而为箬横镇和其他地区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1新乡村社区和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界定

从城市规划学科范围内对乡村社区的定义为:乡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乡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新”则指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与城市社区相比,乡村社区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所谓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行业机构和设施的总称。这里单独研究新乡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因为它不同于人们惯于理解的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它有其内在的特点,其服务定位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必须结合乡村的一些特殊问题加以分析,寻求解决方案。

2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以温岭箬横镇为例)

(1)公共服务设施执行标准不明确、层次不清。浙江农村地区之间地域差别较大,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定位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相当大投入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服务定位不准,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而且有些设施由于无法承担运营费用,造成设施无法正常运转,或是因为维护不足,迅速损坏,使设施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缺乏必需的服务设施,生活仍然很不方便。以温岭市箬横镇为例,乡村地区由于缺少公共财政支持,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体系很不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过分依赖建制镇公共设施提供服务,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由于农村村落分布小而密集,达不到合理的规模,再加上各村村庄建设各自为政。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无法满足高门槛的配置需求,建设水平低下,影响设施的使用效率,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重复建设,不但造成建设资金浪费,且使用效率低,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成本。

(4)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内容陈旧。以箬横镇为例,农村普遍缺乏阅览室(小型图书馆)、录像厅、篮球场、台球室、乒乓球室等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民对相关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需求量大,农村缺乏网络这一获得信息最快捷的方式。这就要求通过配置城市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公建城镇化,使农民的物质外环境和精神内世界都逐步脱胎换骨,生活方式、意识思维向城市方式转型,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现代化。

3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探讨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方式繁多,但公共服务设施最显著差异在于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因此,这里将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以下五类:①行政管理类;②教育机构类;③医疗卫生类;④文体娱乐类;⑤商业服务类。

(2)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体系。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应以集镇、中心村、行政村和自然村四个层次的居民点为依托,补充需要特殊配置的村庄,构建一个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联建共享、层次分明的配置要求。同时各层次的项目配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温岭市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分级控制人口规模结合了乡村人口规模现状、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国家建设部门的相关规范而确定。根据调查和研究,箬横镇新农村社区分级控制人口规模。

(3)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多数公共服务设施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内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大小。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一方面应考虑居民利用设施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应考虑设施运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项目。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主要依据新乡村社区的层次与规模,结合设施的服务半径,参考《村镇规划标准》(1993年版)中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体系,分级配置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总之,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应遵照国家规范,参照地方标准,指导具体的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以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建议新乡村社区应分级配置以下类型公共服务设施:①行政管理类;②教育机构类;③医疗卫生类;④文体娱乐类;⑤商业服务类。

4结语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社会大众,公共设施建设的核心原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社会资源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地区和利益集团均分资源时,必须要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把握公共服务设施的自身特点,找准服务定位,使设施综合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以温岭市箬横镇为实例,仅对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位提出一种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其他地区的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2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体现,对比北京与国内外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做法,对于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做法

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上海市按照一定的收费标准和建设用地上居住建筑的面积,向建设单位单独收取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费。从2011年5月1日起配套费的征收标准由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20元调整为430元。配套费的使用范围包括:每平米30元由市统筹用于轨道交通建设;住宅建设基地市政公建配套;市政府同意的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在具体征收环节上,上海市《关于本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和使用操作口径的通知》中规定,建设单位在领取标有住宅建筑面积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后、领取规划许可证对应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之前,按照规划许可证核发的住宅建筑面积一次缴清配套费。经认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若开发单位资金确有困难的,经配套费征收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分两次缴纳配套费。对于容积率低于0.8的住宅建设基地,统一按0.8容积率核定征收配套费面积。配套费征收部门应当在建设单位申领项目交付使用许可证前,根据项目实际测绘面积,对已缴纳的配套费进行清算,多退少补。

广州则根据2016年出台的《广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采取无偿代建、成本价代建和自建自用三种方式。

对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站、派出所、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消防站、公交首末站等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公益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计入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由建设单位统一代建,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土地出让底价评估时综合考虑上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

对于变电站、邮政所,由电力、邮政企业按照建设成本出资委托建设单位代建;独立用地的变电站,可以由建设单位用地后移交给电力企业自行组织建设。

群众性体育运动场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托儿所、农贸市场、老年人福利院、社会停车场和其他商业服务设施等,由建设单位建成后按照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进行使用和组织经营管理。

在建设时序方面,广州规定全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规划地块建设总量(不含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完成80%前建设完成,居住用地内独立设置的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规划地块建设总量完成50%前建设完毕,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其中,垃圾压缩站、变电站、公共厕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派出所、公交首末站等设施应先于住宅首期工程或者与其同时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在移交时间和标准方面,广州规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后1年内完成,一般由建设单位以毛坯房的标准进行移交。但幼儿园、小学、中学、垃圾压缩站、公共厕所、变电站、消防站、派出所、公交首末站应当按照标准完成装修。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成本价支付给建设单位装修费用,不得增加接收条件,也不得额外要求增加建筑面积和提高装修标准。

成都市则鼓励以社区综合体方式设置公共配套设施。社区综合体是指由社区管理、社区文体、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社区商业等功能等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体,包括社区用房、养老服务设施、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和便民店、生鲜农产品配送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的意见》,公共配套设施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予以公布。为提高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宜以社区综合体设置公共配套设施。

在用地管理方面,《意见》指出单独占地建设的公共配套设施,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地;由市、区级财政或市、区级全资国有平台公司投资建设的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可采取行政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协议方式供地的出让金按所在区域商业用地基准价的20%收取。拟上市出让宗地周边规划服务该宗地的公共配套设施应同步建设,其中农贸市场、中小学、幼儿园、垃圾转运站等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应优先同步建设。

在主体职责方面,成都市成立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工作目标、年度建设计划和决策、协调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建委,负责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督促成都高新区和五城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和各区(市)县政府设立相应议事协调机构及办公室,负责所辖区域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而重庆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则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代建为主,而且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承诺制度。

依据最新的《重庆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201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开发建设方案对开发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内容、建设期限、产权界定、移交使用等事项作出书面承诺,并在办理预售许可手续之前填写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自预售当日起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张贴公示。一旦开发商违规,一方面将面临限期整改和罚款,另一方面购房人也可将承诺书作为重要的证据来进行追责。

国外做法

在美国,通常情况下,城市细分法规要求开发商为新开发项目的居民或租客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包括地方街道、上下水管线、排污设施、停场和康体设施等。

此外,地方政府还会就开发行为向开发商征收影响费,又称为“系统开发费用”或“开发影响费”,其数额与开发项目使用公共设施的类型与数量有关,也可以认为是公共设施建设的分摊费用。这些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设施建设或为公共设施建造等直接支付的费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社区被收取影响费,因为这些收费可以用来支付开发项目边界以外与项目相关的设施建设费用,是重要的融资工具。例如,开发商必须支付连接费使他们的项目与供水及下水系统相连,而这些费用被用来改善项目场地外的主干线、泵站和水处理设备等。影响费还用来支付服务于多个开发项目的大型公园和康体设施、主要公路路段、排水系统、学校和其他类型的设施。有关收费法规明确了收费标准和计算方法,使开发商可以预先估算将来要支付的费用。大多数社区允许开发商直接建造设施来抵消需缴纳的费用。

影响费数额从几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由佛罗里达大学政府责任研究中心对33个行政区域的调查表明,1997年每套住户住宅的平均影响费是11856美元、多户住宅每套为9118美元、工业用房每1000平方英尺超过1883美元、普通办公楼每1000平方英尺超过3038美元、零售用房每1000平方英尺超过4207美元。由于服务设施建设需求随着经济活动或人口增长步伐日益增加,地方政府收取的影响费用呈现显著增加趋势。

与美国的收费模式不同,新加坡主要由开发商配套建设,并由开发商或物业方进行集中经营与管理。但政府在空间布局上采取集中布局模式,一般以3000~9000户家庭为单位进行设置,用地80~100公顷,含6~7个邻里组团,并统一称为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将商业性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结合,以12项必备功能(超市、银行、邮政所、餐饮服务、洗衣房、美容美发服务、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部、文体中心、生鲜菜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中介服务、礼品鲜花店、书店等为补充。

与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布局模式相比,邻里中心的优势在于:一是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社区发展模式,由政府掌握邻里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权,打破了原有居住区由开发商主导规划、各类社区服务自发形成的社区发展格局。二是对社区服务设施进行集中布局和建设,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增近社会交往和交流。三是采取独立建筑形式,根据所在区人口数量,一般建一栋建筑面积在5000~10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四是摒弃了传统商业沿街布局模式,使交通干道两侧不再有路边商店,保证了城市交通顺畅。

北京现状

按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京政发[2015]7号文)中的分类,北京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交通、市政公用、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6大类52个小类。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在北京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依据北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标准,通过对市发展改革委2013年到2016年4月期间批复立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筛选,共查找出138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内容中有代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共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252个,总投资(建安成本,不含土地费用)近50亿元。

从代建公共服务设施类型看,教育类设施数量最多,共149个,总建筑面积102.3万平方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幼儿园,共计102个,规划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中小学43个,规划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其中小学25个,规划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中学9个,规划建筑面积20.9万平方米,中小学合校13个,规划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幼儿园单个项目的建筑规模一般在3000-4000平方米左右,小学单个建筑面积一般在10000-15000平方米左右,中学和中小学合校面积差异较大,最小的不足10000平方米,最大的近5万平方米。

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类设施共有32个,规划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这类设施中使用代建模式的主要是面积比较大的文体设施、养老设施、办公用房等,以及派出所一类特殊机构。其中,养老服务设施的比重最大,共12个,规划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

交通类设施共29个。其中社会停车场18个,公交场站设施11个,包括首末站、停车楼、充电站等。此类设施的特点是占地面积较大,但建筑体量较小。不同项目的建筑体量差异较大,最少的建筑面积仅500平方米,最多的上万平方米。

市政公用设施类共20个,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其中邮政、电信类设施9个,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环卫设施7个,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水电气热设施4个,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设施类共21个,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此类设施中使用代建模式的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级别的设施,单个建筑面积一般在2000-4000平方米。其中2个地块兼有医疗和养老性质,建筑面积分别为7643平方米和12600平方米。

除上述5大类设施之外,代建设施还包括消防站1个,面积4063平方米,位于大兴区亦庄新城。

而从代建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分布看,除核心区的两个区外,各个区均有涉及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

代建较多的区有丰台、朝阳和房山。其中丰台区代建数量居全市第一,58个项目中有20个项目代建了41个公共服务设施。另外,平谷区虽然项目不多,但代建比例较高,12个立项项目中有8个项目代建了11个公共服务设施,内容涉及教育、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多个领域。

较少的区主要位于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区。其中核心区两个区的11个项目,没有代建公共服务设施。延庆、怀柔、密云这三个区本身房地产开发项目就比较少,相应的代建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少。此外,海淀区代建比例也比较低,25个项目只有6个有代建公共服务设施,且除了一个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投资3759万元的小学外,其他建筑规模都不大,单个投资不超过1000万元。

造成各区之间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受本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数量的制约,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项目集中的区域,使用代建模式的机会也就较多,如丰台、朝阳。二是区级财政财力强弱不一,财力较强的区代建量较少,如海淀区。三是受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情况影响,特别是外来常住人口比重较高的区缺口较大,选择代建模式可以尽快补充供给,如昌平区、通州区。

从承担公共服务设施代建任务的项目类型看,各类住宅开发项目中均有所涉及,个别非住宅开发项目也有所涉及。其中商品住宅项目(含自住型商品房)83个,代建公共服务设施共158个;保障房项目52个,代建公共服务设施89个(其中安置房项目37个,代建公共服务设施67个);其他类型项目4个,包括3个集资建房和1个非住宅项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5个。

房地产开发项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虽然大体上都是政府提供土地、开发商承担建设成本、建成后移交政府部门,但在细节上,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不同类型代建设施的具体操作方式多种多样。

在土地出让方式上,以招拍挂方式供地的商品房项目,代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采取在出让范围之外划拨土地的方式,也有少部分可以社会化运营的设施(如社会停车场)收取了土地出让金。保障房、安置房通常采取与住宅一起整体划拨或协议出让地块,并限定各个用途地块的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

在移交-接收环节,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同接收主体,方式也不相同。多数公共服务设施是无偿接收,邮局等少部分设施,接收方按照一定标准向开发商支付费用。

在接收部门上,有的区是由区住建委先统一接收,再转给具体使用部门,如朝阳区、丰台区;有的区则是由相对应的主管部门直接接收,如大兴区、房山区;有的是具体使用者接收,如房山区的环卫设施由环卫集团接收。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3

关键词: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aHm属性层次模型

一、景区公共设施

(一)概念

社会学定义中,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其中公共卫生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城市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元素。于是在景区的发展中,卫生设施的建设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景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更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现代游客对于景区的要求不仅在于景区地理特质本身,而且延伸至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是否完善合理。本研究从卫生设施出发,建立整个景区公共设施评价体系。

(二)分类

景区卫生设施大致可分为信息系统、交通系统、卫生系统、休息系统、照明系统、商业服务系统和景区管理系统设施。

(三)景区公共设施研究进展

景区各类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学者大多致力于探究景区服务性设施与景区的生态协调性。我们发现研究中还未涉及景区总体公共设施评价模型研究,于是我们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aHm层次分析法,将抽象的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分析理论具体化为可实践的分析模型。将在日后我们对景区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其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判,继而改善其协调性将对景区环境的影响缩至可以接受的最小程度。

(四)景区公共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1.现状分析

杭州最新环境研究报告显示:采摘、践踏和乱扔垃圾三类不良旅游行为的发生概率分别为6.5%、10.3%和12.6%。游客日人均产生的垃圾量为782g,且桶外垃圾量占13.6%。可见景区垃圾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大多与游客素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基本设施的精心设置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垃圾桶等景区卫生设施是游客游览时最“亲密”接触到的部分,分布在整个景区的各处,影响旅游者体验,如果有分布设计不合理之处马上就会使景区卫生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仅影响公园的视觉美观性、游客的行为体验性,更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一种挑战。

2.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景区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城区西部,东起紫金港路西至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和五常大道北到文新路延伸段,占地面积10.08km2,先后分三期开发西溪湿地属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是平原上的一块积水洼地,以连片蜂窝状结构的鱼塘水池为主,河港湖漾与村落农田相间,是国内罕见的次生湿地。“湿地公园”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肯定能在发挥湿地的三大效应即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可持续利用效应上为全国作出示范。

二、基于aHm分析法建立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评价模式

(一)aHm层次属性模型简介

20世纪70年代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了现今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aHp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应用aHp方法,调查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公式化的运算与比较,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出相关因素的重要程度与影响程度。但aHp法在计算上相当的复杂,并且在处理问题时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这给aHp方法解决问题带来许多不便。属性层次模型aHm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程乾生教授在研究aHp的基础上于1997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避免了大量的计算问题,应用更加简便。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校园景观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西溪湿地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评价判断矩阵的构建

用aHm法进行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建立3个不同细化程度的层次模型,层次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这3个层次一般包括第1层,即目标层a;中间层为准则层,即根据评价目标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列出来的准则层B1、B2、B3、B4;第3层为指标层,即影响目标实现的具体指标,是最为细节化的评价内容,是准则层内容的进一步细化本文矩阵结构如下。

1.目标层:指评价的预定目标或者主要评价目的,“西溪湿地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性评价”作为目标层a。

2.准则层: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或者研究与评价的对象,本文对于西溪湿地景区公共设施环境协调主要从如下5个方面考虑的:信息标识引导设施、交通设施(涉及无障碍系统设计)、卫生设施、休息停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

3.标准层:总共包含14个指标,其中按结构分可以大致分为:C11标识信息准确清晰、C12标识设计符合景区文化、C13标识分布合理;C21道路系统通达性、C22道路系统安全性、C23道路系统丰富度、C24特殊人通设施、C25游览设施满意度;C31卫生设施分布合理、C32卫生设施外形设计符合景区文化、C34卫生制度与环境;C41休息设施分布合理、C42休息设施外形设计符合景区文化、C43、配套设施完善

三、环境协调的景区公共设施的建设愿景

(一)主题明确风格鲜明

设定景区主题,为景区设施设计做好方向定位,规划景区内所需设施的种类、数量、风格,以及这些公共设施与景区内风景、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景区规划之初就应该明确景区类型,在统筹安排下进行景区公共设施设计。如美国的总统山景区,就都有一个鲜明的景区主题――美国文化,景区内的各类设施,如信息导览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等,都体现出了景区鲜明的主题性。景区公共设施与景区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赋予了设施内涵,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而具有整体性主题性的景区公共设施也为景区的品质与感受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

(二)整体规划各自完善

公共设施是景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连接游人与景区的中介,具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设计能真正体现出景区的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这是一种景区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注重公共设施在各个区域各个时间空间的公共布置,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道路最大需求为主。

参考文献:

[1]王紫雯.城市湿地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特质保护――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J].中国园林,2007(7).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4

关键词:公共产品理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投资领域弹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主体一直以来是政府在承担着主要角色,但政府投资的低效率及其财政资金有限性等因素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农业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在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使民间资本逐渐具备了进入建设领域的环境条件。

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选择的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指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随着对公共产品的研究及其特征的认识,詹姆斯·m.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物品是“纯私人物品”。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商品,称作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商品。

纯公共产品一般是指同时具备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这两个最基本特征的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者说在技术上不易排他,即便具有排他性,但在经济上不可行。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任何消费者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公共产品是处于纯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和纯公共产品相比,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特点,可以通过收费来实现部分排他,但与私人产品相比,付费者一般不会得到其所有权,也没有专享的权利,只具有有限排他性。但这并不影响其消费受益,反之,如果设施归单一的某个人使用,则是对资源利用的极大浪费。

准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的有限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使其在市场上也能形成有效的需求和供给:一方面,如果政府免费提供准公共产品,人们就有可能过度消费该产品,从而造成消费者成本上升和消费效用降低,为获得非竞争性的消费享受。一些消费者愿意以货币成本代替消费拥挤成本;另一方面,供给者可通过收费弥补成本支出并获得利润。

经济生活中利用排他性来实现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很多,其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垄断型的公共产品,如交通运输、能源工业、通信业、自来水等,其特点是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另一类是优效品,是指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付费如何都可以、也应当进行消费的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预防保健、戒毒等。这两类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具有“拥挤性”。

二、农业基础设施类别的科学划分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再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从内容看,农业基础设施可分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前者包括产前环节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的农业基础设施、产中环节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基础设施、产后环节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基础设施;后者包括农业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等。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按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程度不同,农业基础设施可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三大类。但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对农业基础设施类别的划分不仅要依据公共产品理论,而且还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功能效应和我国现实的市场环境。

(一)纯公共产品类农业基础设施

纯公共产品类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其供给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组织享用。或者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来限定为付款的个人或组织享用。

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跨地区的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既具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性质,又具有满足个人需要性质,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部分特征,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划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但这部分基础设施的“公共”程度高,外溢效应大,不容易排除他人“搭便车”行为,所以市场机制配置效率较低。同时。这类农业设施的建设不仅具有经济效应、还具有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其受益对象并不局限于农业,有时在面临紧急状况时,对该类设施的处置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抗洪救灾。因此,对于此类兼具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公共”程度高的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机制优于市场机制,因此应纳入纯公共产品中。

农产品质量管理设施和动植物检疫基础设施虽然有收费机制,但由于牵涉到公共安全,从社会效应出发,这类基础设施也应纳入纯公共产品中。

(二)准公共产品类农业基础设施

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仓储和批发市场等设施具有明显的可竞争性,且排他成本较低,属于准公共产品类的农业基础设施,适合在政府的扶持、引导和监管下,吸引各种资本进入。

农村电网、通讯设施是具有典型自然垄断性的网络性基础产业,这类产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拥挤性和有限非竞争性,同时,消费者只有在并人相应网络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使供应商能清晰界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很容易把不付费者排除在外,因此,这类农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特征。

省、市、县级中小型水利与农田基础设施、乡村道路等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受益的区域性,一般只有社区以内的农户才能获得它提供的服务;农业科研与实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等服务类农业基础设施,其服务对象很容易界定,不付费者很容易被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这些设施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是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准公共产品。

动植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基础设施、农业教育与培训、大型农业机械等设施是不管人们收入水平高低,是否付得起费用都应当进行消费的公共物品,属于优效型农业基础设施。转贴于

(三)私人产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

中小型节水设施、中小型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在消费上则具有完全竞争性和完全排他性,不付费者不存在“搭便车”的可能性。投资者可以拥有充分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因此完全属于私人产品范畴。

三、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选择

对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资本来说,市场的需求、满足其实现赢利的目的是其进行投资的基本前提。因此,无收费机制、无资金流入。并且承担着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种功能的纯公共产品,只能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财政来承担。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之下,众多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特别是“俱乐部”型的农业基础设施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可能,但国家应承担起对民间资本投资的监督和管理责任,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避免形成垄断格局,损害消费者利益。至于优效型准公共产品,就需要政府对其经营提供政策优惠、融资贴息和税收优惠等相应措施。

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因其投资者拥有完全产权,并能够享受到投资带来的全部受益,自然成为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考虑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低利润性,政府理应对投资经营者在经营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

四、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弹性特点

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具有不确定性,这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对国家职能认识的变化

从大卫·休谟,到亚当·斯密,再到约韩·穆勒,都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提出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供给的思想。但之后的公共产品理论则认为,国家可以将很多准公共产品供给的任务让渡给私营部门。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受不同经济理论的影响,将推行不同的公共制度政策、提供范围各异的公共产品,同时,受制于国家的发展程度、政治、经济制度,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投资公共产品的范围也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并引致了民间资本投资范围的不确定性。显然。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越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就越强。

(二)科学技术发展使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降低

戈丁(K.D.Goldin)在《平等机会和选择性机会》一文中指出,若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手段被充分地提供给消费者,那是因为把不付费者排除在外的技术还没有产生或在经济上不可行。如果公共产品本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改进和创新,那么,就可以使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变为对私有产品的生产。生产技术条件不断改善,使得通过价格排他以减少拥挤成为可能,一些基础设施可以更多地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将使更多产品向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靠近,具有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种类将会增多,这使得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

(三)理论和实践差异

一个产品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从理论上可以较容易地给出定义,但现实中,两者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边界。例如,在我国,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逐步推行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乡村道路这一准公共产品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纯公共产品。然而,乡村道路是典型的“俱乐部”类准公共产品,完全可以通过社区内消费者集资修建,但事实上,多数村民宁愿接受国家免费供给的、因地方各级政府对建设资金层层截留而形成的“半拉子”工程,也不愿意自己掏腰包享受高质量道路消费。一些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却因为农民的偏好而难以实现。

五、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前景

既然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前景如何呢?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和国家投资范围是竞争性的,其投资范围受政府投资的制约。

早期经济学者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约韩·穆勒等提出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供给的观点,强调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的作用。到了福利国家时代,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不仅提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甚至还负担了一些私人产品的供给任务,民间资本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受到限制。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5

文章基于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两方面,融合了多点触摸、感应及其信息共享等技术,对应用这些技术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出创新理念,着重分析交互设计构成的四要素,确定交互设计的思路将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信息传达;交流体验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还在不断影响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审美及其认知。作为城市构建的组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应该以产品的形态对于民众进行服务。对于用户来说,交互设计最主要的思路就是对简单高效并且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交互式产品进行设计。如何平衡可用性以及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值得考虑。

1概述

1.1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公共性以及服务性的措施,城市公共设施可以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作为城市的组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对城市发展程度以及城市的文化进行综合的反映,并且连接公众和城市环境,组成了“人、物、环境”的系统。伴随科技水平地不断发展,不同数字平台、二维码等互联网产品发展迅速,很多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出现在城市空间当中,比如:LeD大屏幕、智能公交站等。

1.2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对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相关界面进行定义。基于城市公共设施视角,交互设计就是基于城市公共设施、使用者以及城市环境,在三要素之间进行信息传达以及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令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2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本节着重阐述感应技术相关案例。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主要组成之一,路灯的主要作用是在夜间提供照明。路灯的位置通常是在道路的两侧,具有不同的造型,并且从最开始的白炽灯发展为LeD灯、太阳能灯等不同的形式,路灯的存在美化了城市,而“数字化生存”导致人们对于路灯的要求不断增加,期许与路灯等公共设施形成信息交流。图1表示ReactiveSpark交互灯具装置,LeD灯数量达到110000个,根据实时跟踪器对公路交通流量进行采集,选择巨大LeD灯具进行显示。交通流量通过灯具底部显示的波浪进行展示,当不同车辆经过时,屏幕上便会出现“火花”,此时,公众便可以实时了解路面的车流情况。

3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研究

3.1基于城市公共设施类型的视角

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如下三种:第一类为公共生理服务设施;第二类为信息传达设施;第三类为艺术服务设施。第一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公共厕所、照明安全设施及其自动售货机等;第二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路牌、邮筒以及公交车站等;第三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公共艺术作品以及景观小品等。交互设计介入城市公共设施包含四方面要素,第一要素为构建公众;第二要素为公众行为;第三要素为公共环境;第四要素为技术水平。信息传达设施主要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等功能,进而令其在构建交互系统过程中降低难度、提升优势。公共生理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厕所以及公共座椅等,公共生理服务设施在交互设计介入过程中,可对信息反馈装置进行增设。包括对公共厕所的地理位置以及是否有人使用等信息进行增设;而对于公共座椅,可在座椅的醒目位置对表面温度以及湿度等相关信息进行增设。

3.2基于城市公共设施媒介材料的视角

作为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对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市民的文化素养进行反馈。所谓的城市公共设施媒介材料,就是人们和公共设施交流的纽带,对公共设施自身功能进行传达的材料。建筑材料中石材、水泥、玻璃钢以及不锈钢等材料作为传统的公共设施的组成材料,很难会形成双向的信息反馈。而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全新公共设施媒介材料应运而生,比如LeD以及感应装置等,值得一提的当属LeD大屏幕以及字幕应用,这两种媒介材料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应用位置涵盖车位信息、城市滚动宣传栏以及景观灯等。新媒介材料的广泛应用,加强了人们与公共设施的交流与沟通。

4结束语

交互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来交互设计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大,文章主要阐述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出一定的创新理念,着重分析交互设计构成的四要素,作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必将朝着交互设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然.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交互性设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3:122-123.

[2]刘娟.数字媒体技术下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J].美术大观,2015,06:114-115.

[3]王峰,过伟敏.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J].包装工程,2010,24:124-127.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6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1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J.Ja-cobs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4)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5)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2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3商业服务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设施是小区公建的主体,这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建类型。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样既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原因己在上一节关于小区公建的商业性做出论述。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1)成街布置。2)成片布置。3)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另外,笔者将物业管理、卫生站也归入此类公建。物业管理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委会的地位,为了方便联系,比较适合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4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5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是小区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施,如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7

关键词: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事权财权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12-02

一、财政投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历史沿革

基础设施是指为人们生产以及生活提供一般条件下的物质性公共设施,关系着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如从行业来分,社会类基础设施和经济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能源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暖等设施;二是交通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类公共交通等;三是通信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邮电、通信、通讯等;四是环保设施类基础设施,包括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城市垃圾处、污水处理等。

农村基础设施则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设施的概念及特点。参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应包括:农村生活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类建设、农村社会发展类基础设施四大类。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农村发展的先行资本,也是各类支农资金的重要投资对象之一。

在不同的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路径主要体现为:最初的社区宗族组织供给为主政府(集体)包办一切下农民自我合作供给政府主导下农民直接负担(投工投劳)政府(公共财政)主导+“一事一议”框架下的农户参与这样一个过程。

在和农业经济集体化这一时期,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要依靠政府强制推动,依靠高度组织化的农村社区和集体为基础大规模协调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及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集中替代资本稀缺来施行。这一时期完成了许多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水利枢纽、引水渠道和主要公共交通、电力等基础类设施的建设。

1978年以后,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行,集体资产细分到每户。虽然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但国家仍沿袭着向工业化发展的倾斜政策,仍坚持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甚至财政退出的缺口。更进一步地,由于逐步解体和农业集体化制度的随之衰弱,实际上农民直接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成本的承担方,是实质上的筹资对象。这一阶段形成了政府主导下以农民直接负担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同时引发了很严重的农民负担问题。

农民负担问题的尖锐化矛盾使得政府(特别是中央一级政府)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筹资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从而使农村税费改革成为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革的一个突破口,至2006年国家基本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标志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的全面到来。今后,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指导下,更多的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将会源源不断地投向农村地区,逐步改变长期城乡二元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就是说,要逐步建立在公共财政覆盖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制度。

如果说,最初建立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其出发点主要是被动地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而在新形势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尤其是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快速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了众多根本性变化。如何在巩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在更高一层次上统筹城乡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才是主动完善财政投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出发点。

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始终聚焦于“三农”,而且更是紧紧抓住加大财政支农,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来展开。如:2006年提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2007年建议大幅度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中央以及县级以上地方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幅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09年建议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投向“三农”,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等。

二、财政投资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8

[关键词]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次序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1―0101―04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编号:12GL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廖金萍(1984―),女,江西九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

现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向现代城市一元经济结构转型,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令人关注。从理论上而言,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能客观掌握农村供给的现实情况,它是评价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形式,可以为政府改进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为使农村能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基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忽视了农民的真实需求意愿,造成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和农民需求意愿的歪曲。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部门应当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农民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按照“需求为主,满意为辅”的原则来确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的相互吻合。

一、调研概述

(一)调研对象及基本情况

2014年7―8月,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农村作为调研样本地。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包括萍乡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等18个县(市、区)。本次调研采取对样本地的农户随机问卷和访谈方式进行,此次调研共对40个乡(镇)87个自然村发放56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48份,有效问卷52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3.92%。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资料,从调查的性别分布来看,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所占的比例,其中男性占60.51%,女性占39.49%,男女性别比例正常合理基本均衡。样本的年龄分布情况是,在被调查者中人数最多的年龄主要集中31―60岁这个年龄段,占了样本总数的74.53%,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文化程度分布来看,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学历,初中学历占38.22%,说明调查对象能够读懂和理解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家庭月收入和收入来源的情况分别是,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比较大,占36.25%,1000元以下占的比例为17.17%;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最多,占33.76%,其次是30.57%从事种植业,这符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底子薄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事实。被调查者中本村户口人数占绝大多数,表明调研所收集的数据可信有效。

(二)调研问卷设计与实施方法

调研问卷共有两种,调研问卷Ⅰ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评价”,调研问卷Ⅱ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度评价”。调研选取14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并分成4大类,分别为基础类公共服务、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经济类公共服务、社会类公共服务,其中,基础类公共服务包括乡村道路建设、供电照明、通信网络、农田水利设施、饮用水设施建设;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养老;经济类公共服务包括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贷款优惠;社会类公共服务包括垃圾收集处理、社会治安状况、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调研问卷Ⅰ满意度评价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量表(Likertscale)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进行测评,将各项公共服务满意度设置5个选项“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调查内容就是请农民根据本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对上述14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再采用赋值法对各项满意度分别赋值,“非常满意”为5分、“比较满意”为4分、“基本满意”为3分、“不太满意”为2分和“非常不满意”为1分。满意度是一个加权平均数,按量表计算值计算。分数越高,说明该项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越高。

调研问卷Ⅱ需求度评价表,将上述14项公共服务列出迫切需求、需求、不需求、非常不迫切需求四个需求等级,由农民根据自我感受对各项公共服务进行唯一选择,不能多选。同样给四个需求等级赋予一定的权重值,依次为4分、3分、2分、1分,最后的需求分值也采用加权平均法,参照上述计算公式得出。分值越高,表明农民对该项公共服务供给需求度越高。

二、实证分析

在实地调研结束后,笔者整理并汇总统计了有效问卷,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得出了各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程度,先计算得出各项满意度和需求度分值,满意度分值满分为5分,需求度分值满分为4分。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江西省罗霄山区农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偏低,分值为3.05分,满意度得分最高的前四个项目是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乡村道路建设、义务教育;满意度得分最低的后四个项目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就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从总体情况来看,基础类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相对较高,经济类和社会类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都很低,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处于一般水平,表明农民对政府提供的“硬”公共服务满意程度高于“软”公共服务。自从新农村建设以来,江西省罗霄山区农村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乡村道路状况有了较大地改善,但农业科技下乡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仍然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软肋。

(二)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程度评价分析

从表2各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分值来看,农民对各类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优先顺序依次是: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乡村道路建设属于需求程度第一等级的公共服务;饮用水建设与安全、义务教育、养老、农民贷款优惠属于需求程度第二等级的公共服务;供电照明、农田水利设施、社会治安、通信网络、垃圾收集处理属于需求程度第三等级的公共服务;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属于需求程度第四等级的公共服务。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需求最强烈,属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的乡村道路建设和饮用水建设需求也很强烈。农民对农业科技下乡推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需求程度低。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和需求度矩阵分析

图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和需求度矩阵

把上述农户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得分数据作为观测值,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需求偏好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特征(见图1)。

第Ⅰ象限特征:高需求度、低满意度,公共服务为养老服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老年人口增长快,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目剧增,而农村的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因此养老保障服务成为农民需求度较高的公共服务。

第Ⅱ象限特征:高需求度、中等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乡村道路建设、饮用水建设与安全、义务教育。乡村道路建设和饮用水建设与安全属于基础类公共服务,中等满意度表明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改善了农村道路和饮水的状况,基本解决了通路、通水问题,所以大部分村民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饮用水设施建设与安全的满意度在基础公共服务中是最低的,水压低,水质差一直是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和义务教育属于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医疗卫生服务和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两免一补”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了村民的看病问题,政府补贴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参合率在90%以上。满意度中等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在设施、师资、资金保障方面还并不完善,乡村卫生院设备匮乏、医术水平有限、医务人员不足、大病救助少。

第Ⅲ象限特征:高需求度、高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此特征公共服务。

第Ⅳ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低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农民贷款优惠、社会治安、垃圾收集处理。农民贷款优惠满意度低,原因在于申请支农信贷资金条件适当但程序繁琐,访谈中不少村民表示没听说过此项政策。关于社会治安,大部分村民认为当地农村社会治安总体良好,但盗窃案件频发。在所调研的农村中有一大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卫生整顿、环境治理以及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改善,然而远离村镇的山村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是随意排放、任其风化。村民对这些公共服务表示出不满情绪,但加强改进的意愿也并不很强烈。

第Ⅴ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中等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供电照明状况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通信网络,被调查的村民认为这两项服务能满足基本需求,村民对电压不稳、信号不强这些问题基本能容忍,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设施陈旧、年久失修、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但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所以改善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

第Ⅵ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高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公共服务呈现此特征。

第Ⅶ象限特征:低需求度、低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村民对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缺乏了解,甚至有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大多数农民表示没有参加过农业科技推广和技能培训活动,农技推广员也是偶尔下到农村,少数村民甚至怀疑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服务的效果。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用工单位常常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因而他们对当地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兴趣不大,留在农村的老弱农民对农技推广关注度不高。农民对农村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度都是最低的,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认为文化娱乐体育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而缺乏这些方面偏好。

第Ⅷ象限特征:低需求度、中等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此特征公共服务。

第Ⅸ象限特征:低需求度、高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此特征公共服务。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次序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和需求度的综合矩阵分析,可以看出满意度较高的公共服务,需求度会降低一些,例如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但也有例外,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排在第三位,但是它的需求度仍然很高,处在第二位;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很低,然而农民对它们的需求度也是最低的。这表明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度不存在完全相关性,这一结论与张立荣、李名峰(2012)的结论一致。需求度不完全受满意度的影响,还受农民农民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观念等因素影响。

结合上述模型分析,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来确定江西省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次序,从先至后排列依次为:第Ⅰ象限、第Ⅱ象限、第Ⅳ象限、第Ⅴ象限、第Ⅵ象限、第Ⅶ象限、第Ⅶ象限。

1.养老服务,排在供给优先序首位,它属于农民生存和安全需求,当地各级政府应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提高农民参保补贴水平和养老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村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国家的普惠政策。

2.对于供给优先序第二位的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义务教育这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得性,逐步实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对农民需求意愿强烈的乡村道路建设、饮用水建设与安全这类基础设施项目,发放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

3.对于供给优先序第三位的农民贷款优惠,放宽当地农户申请支农信贷资金的条件并简化申请程序,建立三农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农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保障农业的收益和农民的收入,最大程度的保证农民无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建设农村安全防控体系。

4.农田水利设施、供电照明、通信网络公共服务处于供给优先序第四位。一方面加强重点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的维护保障水平。

5.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供给优先序排在第四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此类高层次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通过顺畅的需求表达渠道增强农民的参与决策意识。提高农村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政府主导下吸引个人、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中心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谦.于农民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分析――以山东省三县市的调研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8,(03).

〔2〕陈东.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71-72.

〔3〕李倩,张开云.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现状与对

策――基于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调查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06).

〔4〕张立荣,李名峰.满意度和需求度二维祸合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现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9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园艺术;城市公园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4-01

一、公共艺术概述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公共艺术的出现创造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城市市民的自由、平等意识被逐步唤起,启蒙运动倡导的思想解放,使得大众像贵族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公共性的概念开始出现并确立起来……

(二)公共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就有石牌坊、牌楼、拴马桩、下马石、石狮、灯笼及水井等公共设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我国当代公共艺术转型是在80年代中后期,设计师开始注意到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关注快速的城市建设导致的环境恶化正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具体设计上,不但要求其功能的舒适度,在美学、材质、造型、以及设计创意方面也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如今,公共艺术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公共艺术的现状

公共艺术引进中国不过是近20几年的事,城市公园发展的历史却经历了百年时间。在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雕塑在公共艺术中都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历史缩影。可见,雕塑在公共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城市公园在公共艺术中的发展

(一)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类别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它分类的角度也有许多不同。从其展示形式上可以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单纯的壁到各种空间的艺术形式;按其艺术手法可以分为具象形、抽象型、直观性、含蓄型等类型;按照设施类进行分类,包括了信息设施(指路标识、导游图),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公厕),照明安全设施(路灯、景观灯),服务设施(电话亭、各种器械),休息设施(坐凳、桌椅)景观艺术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从公共艺术的功能上进行分类包括了纪念性公共艺术、主题性公共艺术、装点性公共艺术、标志性公共艺术等;从材料进行分类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了。以最简单的方式从公共艺术的性质来看,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功能性为主导的公共艺术作品,另一个是以艺术性为主导的公共艺术作品。

(二)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特征

多元化特征:全球时代的沟通与发展也使各个国家的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取决于世界沟通越来越紧密,艺术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功能性特征:公共艺术品具有满足人们休息、坐靠、停留、观察、照明、指示等功能需要,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公共艺术品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服务于大众的实用性。

使用功能:公园中具有使用功能的公共艺术品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类产品。

标识功能:通过相应的标识指示设计,很容易辨别出自己的位置和下一个要前往的地方。

审美功能:公园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公共艺术创作属于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宣传功能:信息化社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全新的资讯,公园公共艺术可以为人们传递公益性的讯息,在公共空间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艺术性特征:公共艺术作品是以艺术价值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公共雕塑和公共装置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主题性特征:城市公园中的公共艺术具有明显的主题性特征,是根据公园主题的限定来选择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

互动性特征:公共艺术一定是开放的、民主的艺术,公共艺术作品一定会尊重参与者的权利,也会公共的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

公共设施的分类篇10

摘要为了长春市更好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帮助,选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公园公共体育设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体育参与者锻炼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形式、资金来源情况、居民对群众体育开展现状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公园体育设施的缺乏管理经验;人均占有面积较低、种类发展不均衡;资金来源渠道较为保守。

关键词公园公共体育设施供需

S着长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了科学地了解和评价长春市各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把握现阶段长春市各地区群众体育的特点,本研究以长春市公园公共体育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长春市公园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本地区进一步合理的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提供可参考的意见,也为长春市群众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长春市比较典型的南湖公园、长春公园、儿童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居民满意度、设施利用率、管理方法、资金来源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体育设施的供给分析

1.长春市当前的公园分布概况

通过对长春几乎所有的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其中包括长春的胜利公园、儿童公园、御花园、长春公园、朝阳公园、净月潭公园、雕塑公园、动植物公园、牡丹园、南湖公园、劳动公园的调查。这些公园分布在长春的朝阳区、绿园区、净月开发区、南关区、和宽城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踏查和摄影的方法,搜集各个城市公园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信息。长春市公园在长春市园林局提出的“一园一特色创建生态和谐的宜居城市”理念下发展起来,依特有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竞相绽放。

2.长春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养护资金供给情况

从根本上来讲和前述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投建主体的研究直接相关,养护资金亦属于投建主体资金支持范畴。因此大概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业捐助、体育供给。

3.长春市公共体育设施养护政策的发展状况

2014年是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推进幸福长春建设的关键年。我市将结合国家、省体育工作和全市中心工作,本着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原则,把百姓的健身需求作为群体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群众体育工作,发展体育民生,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长春市拥有体育公共设施的公园中,体育管理组织协同区体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本社区的体育公共设施养护管理规定。这些政策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维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其定期维护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根据。

(二)当前体育设施的需求分析

1.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种类的需求满意状况

当前长春市社区居民对本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种类的满意程度相对较好。可知,在回收到的所有187份有效问卷中,对所属公园体育公共设施投建种类不满意的居民仅有67人,其中20岁以下的有17人;20岁到40岁的有8人;41岁到50岁有9位,50岁以上的有33人。当前体育公共设施种类的满意度在长春市不同年龄段有一定差别,其投建的公园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是问卷调查中提到的几类:太空漫步器、太极云手、上肢牵引器、压腿杠、跑步器、蹬力器等。通过对以上分析发现:对公园公共体育设施的不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51岁以上的居民占多大数,这是因为其大多数居民退休在家,对其设施利用频繁,能够较好的反映公园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再次其中20岁以下的人群对其不满也存在较大比例,这是因为由于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对健身设施种类的要求也较高,最后,21岁到50岁的居民可能迫于生活的压力,参与健身的次数较少,或者对其设施不感兴趣,不满度占少数。

2.对体育设施数量的满意度情况进行研究

可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数量的需求满意度是不同的。50岁以上的居民对体育公共设施数量的满意度较低,原因在于这些居民对体育设施参与程度较高较高,尤其在早晨和傍晚时参加锻炼的老年人较多,所以需求量就相对较大。50岁以下的居民大多处于基本满意状态,满意和基本满

三、结论

长春市公园体育公共设施人均占有面积较低而且发展不均衡;体育设施的管理缺少经验,组织管理者少且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忽视了体育设施各个方面的修护;长春市公园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建渠道较为保守,公共体育设施依赖的投建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体育公益金以及地产开发商,这些渠道由于其各自的局限性,显然不能最大限度满足社区体育公共实施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些社会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都应是体育管理组织积极开发的投建对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