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十篇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十篇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22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1

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梁妍慧如是说。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

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前不久,在中央党校一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会上,中组部部长贺国强从五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一位中央领导表示,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据了解,中组部已经提出,要把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发展战略是否合理,能否处理好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干部政绩考评亟待科学化

在山东、江西等地采访时,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不无尖锐地向记者表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改革目前的政绩考核办法,否则中央的决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

记者在南方某县采访时,就曾听说过一件怪事:1999年和2000年,这个县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新修了路,而2001年乡镇换届后,全县再没有一个乡镇修过路。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因为现在的乡镇干部们都在等着换届呐,根本没心思干正经事。”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对官员施政行为的重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湖南反腐学者王明高,多年来一直从事组织人事工作,他深有体会地说:“正如高考决定着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政绩考核也是官员从政行为的‘指挥棒’。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要以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制度保障。”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在一些地方,政绩考核就看GDp增长,就看招商引资的完成数额,就看财税报表的上缴数据,而其他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等,都要为之让路。

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在一些地方,对下级官员的政绩考核缺乏科学依据,往往是上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吴江认为,我们现在的干部考核标准,说到底是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干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在转。

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王明高认为,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面面俱到,显得很全面,其实不科学,也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不相适应。领导干部不是神仙,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得好那么多的事情?

专家们指出,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相适应,干部政绩考核体制必须要做出调整。梁妍慧认为:首先,要树立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其次,要完善考评内容。要从单纯地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最后,还要探索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与手段。

中央领导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已经提出,要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一是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二是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三是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惟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改革仍需政策配套

落实科学发展观,仅靠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有关专家指出,必须在我们的体制上做出重大调整,才能扭正目前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政绩现象和不科学的发展方式。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复建设、银行坏账、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

王明高指出,“决策腐败”是一种最大的腐败。现在我们的决策机制,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一些所谓专家论证会,很多是走过场。一些领导听不得不同意见。而一旦决策错了,又往往以集体决策的名义逃避责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2

领导干部政绩观的确立和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领导干部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主观因素,固然对政绩观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但是,对政绩的评价和运用,也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政绩观的确定。因此,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工作部门,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除加强思想教育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评价标准、考核方法、政绩认定和结果运用在内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努力把干部的政绩考准、考真、考实,使凭实绩用干部、用实绩突出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在政绩评价标准的确定上,要注重科学性和全面性。实践、群众、历史是衡量政绩的根本尺度。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标准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和历史观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坚持实践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政绩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来评价。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干出来的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靠沽名钓誉、浮夸作假造出来的所谓政绩,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二是要坚持群众的标准。正确的政绩观,理应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用群众的标准评价政绩,就是要衡量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说到底就是看人民群众对于其政绩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三是要坚持历史的标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用历史的标准评价政绩,就是要用发展观点来衡量,不仅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而且要看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影响,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防止出现“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现象。

二、在政绩考核方法的把握上,要注重民主性和开放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广大干部工作和生活在群众之中,政绩大小、真伪、优劣,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请群众当裁判,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开放的群众评议政绩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干部政绩公示制度。规定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每年年终都要向全社会集中“亮相”政绩,将政绩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完成结果等方面情况向广大群众公示,落实人民群众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知情权。二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评议制度。通过公开评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最大范围地组织知情群众,公开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充分了解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测定政绩的“含金量”。三是建立领导干部政绩审核把关制度。在依靠群众、扩大民主的同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对于一些反映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数据,在领导干部自报的基础上,由审计、统计、财税等职能部门认真进行审核,既防止隐瞒不报、留有余地,又要剔除虚报浮夸,蓄意注水的现象,增强领导干部政绩界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四是建立领导干部政绩监督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实行有报必查,有查必果,从而落实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监督权。

三、在领导干部政绩的认定上,要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是一项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工程,要客观而又准确地认定领导干部政绩,必须坚持做到“六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政绩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领导干部政绩都是主观能动和客观辅助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干部政绩,既要分析干部内在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对政绩的取得所起的直接作用,又要分析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政策、教育科技等社会环境对政绩所产生的综合作用。二是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政绩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运动的、连续的,一个单位部门工作也是这样,而具体到领导干部在一地任职却是有阶段性的。接任的起点和基础不同,干部在创业过程中付出的辛劳程度和最终绩效肯定有差异。有的前任留下的基础条件好,稍加“修整”便成“正果”;有的基础条件差,殚精竭虑方能扭“亏”为“盈”。考察认定现任干部政绩时,应在充分考虑其原有工作基础和起点的前提下,合理评定现任干部的阶段性政绩。三是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政绩中主与次的关系。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领导班子政绩的取得,是集体努力的结果。领导干部个人在其中应占多大比例,要视其在成就各项事业的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而定。要看是方案的提出者、决策者,还是执行者,是主角,还是配角,避免“肥皂水大家洒”,主次不分。四是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政绩中劳民和利民的关系。在现实中,有部分领导干部动用民力创造的工程却无利于民,造成“政绩”越多,老百姓负担越重、怨声越高的现象。因此,应一分为二地认定政绩的“为民办实事”,既要看为民办实事是否真实,又要看为民办实事是否惠民。五是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政绩中效益和手段的关系。在考察干部任职期间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分析取得政绩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合法,凡是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都合法,凡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客观条件的都合理。而那些靠违规乱纪、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手段和方法,虽能得到一时之“政绩”,却后患无穷。六是正确对领导干部政绩中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考察领导干部政绩,不仅要考察GDp增长、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实绩,而且要考核社会风气、干部作风、综合治理、稳定等精神文明方面工作,促使领导干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

四、在政绩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要注重导向性和激励性。政绩考评结果的有效运用,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着直接导向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组织上使用怎样政绩的干部,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实践证明,用了干实事、出实效的干部,就会引导大家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反之,一旦搞虚假政绩的干部被重用,就会对干部政绩观的树立形成误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将政绩考评结果有效运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升降去留、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坚持凭实绩用干部,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要褒奖和重用那些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对那些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加以批评和惩戒;对在政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直至绳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引导和激励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去创造实实在在的、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政绩。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3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一是不断通过自学和参与集中学习的方式,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二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我做到深入学习,认真研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积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参加讨论会等形式,交流心得,相互促进,力求准确把握,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进一步增强了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巩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为党努力工作、忘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对两个《条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信念,增强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意识。四是学用结合。在学习中,我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将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将观念和工作实际相融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工作和县委工作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密切关注工业问题,探寻有利于加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子,在全县人民思想意识形态的提高上下工夫,在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业跨越发展上做文章,不断推进了“三个转变”,不断促动了“三个集中”。

一方面,着力转变观念,引导全县人民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识。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最大的差距仍然是在思想观念上。因此,我认真分析,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突出我县非公制经济比较快的特点,引导和倡导对全县人民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再学习、再教育,继续启动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高于一切的观念;树立大工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树立全局、统一、开放、竞争、发展的观念,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更加解放,认识更加一致,精神更加振奋,形成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生动局面。

二方面,着力真抓实干,不断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和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我遵照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坚持深入部门和基层,真抓实干,为企业发展和增产增效献计献策,为企业融资和做大做强尽心尽力;加大邓双到梨花溪沿线景观风貌建设,加大南河南岸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优化全县的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农村村组,扶贫包挂,解决实际困难,为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和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工作作出了很多基础性工作。

三、坚持党性原则,坚决维护民主集中制

我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在县委常委会上能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性原则,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既顾全大局、维护班子的团结,又不搞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党内生活中有表扬、有批评、有监督,还要有警示。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坚持共同研究决定,对不能确定的问题,坚持向朝华书记汇报,提请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后,坚决按照县委的集体决策认真贯彻落实。在落实县委决策、提高执行力上,严格执行市委《八项规定》,不讲价钱,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在县纪委,我作为纪委班子的班长,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纪委“常委会职责任务”、“常委会议制度”、“书记办公会制度”、“常委民主生活会制度”、“调研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在班子内充分发扬民主,研究工作时要求各常委务必各抒已见,努力做到工作上科学决策,查处案件不出错案,有效地调动了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认真贯彻两个《条例》,强化党的建设

在中央三部委发出学习两个《条例》的通知后,按照县委要求,我随即召集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全县各党组织联系实际,扎实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开展集中学习教育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二是与开展警示教育相结合;三是统筹兼顾,做到点面结合;四是与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五是与监督检查相结合;迅速在全县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参照《党内监督条例》中所列举的十项制度,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和述职述廉等制度。如要求各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集中观看一部警示教育片、把述职述廉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相挂钩等。

五、廉洁自律,执纪守纪

我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格遵守党纪、政纪的自觉性。我始终按照中央、省、市、县有关廉政建设的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坚决贯彻中纪委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在支部生活会、纪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县委民主生活会等都有对照检查,找差距、添措施,力争做得更好些。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个人在干部管理使用、用车、通讯工具使用、经费的报销等方面都符合规定,没有特殊,自己也没有亲属在县经商办企业。坚持了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另外,禁止领导干部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是中央和省委针对反腐败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新形势作出的部署。7月7日省委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全县认真学习和传达了会议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就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部署。作为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班子成员,我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纪委有关规定,并带领纪委班子和队伍严格做到不收送“红包”、不打牌、不相互吃请,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坚持拒收礼品、礼金,对偶有送礼的情况都尽量婉拒,确有个别不能婉拒的都作了上交,以实际行动保持了廉洁。特别是领导同志对所做的承诺、所提的工作要求要自己带头,模范遵守,同时对分管领域、分管地区内的违规行为敢抓敢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标本兼治,从制度上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经过我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感到过去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与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政策理论水平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用市场的手段来发展社会事业的研究与探索还须深入,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整改。在工作中,有时还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在监督到位上还要下深功夫;在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协调工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加强全县干部队伍及纪检监察干部建设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等,这些都有待在以后认真加以解决。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4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同志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通俗的讲,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具体工作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需要提高四种能力:

一是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更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是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们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要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办实事、说实话、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是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机关工作者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也代表着单位的形象,要培养高尚的人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树立良好的形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一名组织人事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委党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树立组织人事工作新观念。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组织人事工作。要打破“就人论人”的思维定势,树立“以人为本、以事为根”的新观念。强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干部结构的科学合理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合理使用。要树立“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新观念。组织工作要着眼新的形势、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维护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和政策性,又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从过去“靠人选人”向依靠好的机制、制度选人用人转变。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新理念。进一步强化组织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机制 世界观

一、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创新的互动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能够确保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总结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科技创新有如下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科技创新的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能够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坚持正确的科技运用的价值导向;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体制;能够培育科技创新需要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道德。

因此,要促进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注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要想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成就,必须依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会走向伪科学的泥潭;要科技创新,必须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包罗万象的自然现象和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为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做出积极贡献;而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把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准和方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高意义上的力量,它是通过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一定时期的思维方式往往较为普遍的影响着这个时期人们思维活动的指向、过程和结果。因此,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与转换,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发展也会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进步。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形成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形成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形成激励创新、竞争合作、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这16个字概括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关键却在于建立一种不断修正和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的机制和工作模式,因为没有一流的体制和管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创新工作。

二、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机制

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管理者、参与者,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家、科技管理者以及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如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目前我国科技界要求牢固树立“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思想,“爱国奉献”是对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一种引导和塑造,“创新为民”是明确追求创新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意味着开展科技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科技创新必须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健康、安全、富裕和幸福,使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社会。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看世界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世界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探索客观真理、运用客观规律,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协调处理好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态度、人生的责任以及人生中所反映的一切问题的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实质在于正确认识人的本性,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所应承担的责任,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就决定了人们能致力于什么样的创新。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验而形成的对人生活动的意义、作用及价值衡量标准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即介入了人生追求的基本观念和评价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悄然变化:价值主体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人们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它要求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必须考虑到以上变化,使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把握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此外,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科技领导干部和各级行政领导政绩观的基础。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唯实,自觉地全面地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才能致力于实践新的科技发展观。

三、树科技创新观念,建科技创新机制

四川省要建设科技创新机制,首先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成果为指导,引导全社会、各级行政部门、各

级领导干部、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以此为基础,推进全社会、全民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关于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民,成果为民共享,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均衡、健康和协调的发展。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系统的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均衡、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正确的用人观。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识才、留才、用才、育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及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省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的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3、合理的评价观。合理的评价观,有助于完善以下三个体系:一是对科研立项的评价体系;二是科技水平及成果的评价体系;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科技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及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运作机制,克服科技创新的短期化行为,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盲动思想。当然,也要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克服科技创新中的懒惰思想,“等、靠、要”的思想,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借助于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绩效管理和运行的监控。

4、营造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营造正确的科技创新的氛围,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舆论导向,以把握创新的方向。各级行政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要树立科技创新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宽容意识。忧患意识是为着创新激励,风险意识是强化科研投资意识,宽容意识是促进形成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的平和心态。科技创新中要注意预防因好高骛远而一拥而上的倾向,或犯“科技近视症”等错误。

5、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必要条件,以环境激励人,环境培养人,环境塑造人。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培育创新意识。以城市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中心,将各类学科、党政军民学等各个层面的人聚集其中,参与其中,为科技创新而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6、重视科学普及,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科学普及不是一句空话,是创新内容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以此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全民创新文化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弘扬科学精神。要通过加强政府导向,科普宣传,营造创新环境氛围。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有效落实,切实保护民众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本文为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科研任务川技管2006研(函)字第001号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考。

[2]纪宝成: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3]徐善衍: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创新文化。

[4]张宝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6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极为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方位对应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总要求,直接联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促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建设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党风正促干群和、社会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极为重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人人促进和谐、大家共享和谐的生动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极为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明确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全党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荣、以违背科学发展观为耻,以促进社会和谐为荣、以损害社会和谐为耻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进一步相适应、相和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立起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培育科学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道德风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把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的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这正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着眼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先进思想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引导、支撑和规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实践平台,二者统一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新发展,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最新发展。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围绕"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政治理论学习,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促进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娄底经济后发赶超,全面建设小康娄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观":

一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各级各类优惠政策,为全市科技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切实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做好科技项目的指导和服务,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好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要以民为本,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追名逐利,坚决杜绝"索拿卡要"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不正之风。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

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不图虚名,不做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真正把服务科技工作、科技人员、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当作自身工作的第一要务,始终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大局,努力使科技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为实现娄底经济的后发赶超做出新贡献。

三、具体步骤

教育活动从7月8日开始到10月份结束,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思想动员和学习教育(7月份)

1、按市委的统一部署,在7月15日前,召开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统一思想,提高党员干部对这次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学教活动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

2、成立教育活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3、制订方案。7月中旬,按市直机关的统一安排,结合单位实际,制订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做出具体安排。

4、组织学习。7月15日至28日期间,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吴官正同志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参考资料。观看"两个条例"辅导讲座、《反腐倡廉、勤政为民》图片展以及,赵更效等腐败案件的电视警示片,以生动具体的形式,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受到教育,提高觉悟。集中学习不少于3天,个人自学不少于2天。

5、组织以"树三观"为主题的大讨论。讨论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以各科室、各单位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个个谈体会,并由此推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局系统干部职工大会交流发言。要使党员干部不仅了解新"三观",更要对新"三观"的本质要求有深层次的掌握。

要求在动员和学习讨论中,严格按规定范围组织参与,坚持考勤制度,认真做好记录。

第二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7月下旬至8月)

1、开展联组学习。参加市政协组织的专题辅导讲座,向领导机关学习;邀请兄弟单位参加"树三观、谋发展"座谈会;加强部门交流与合作,努力构筑"大科技"工作格局。

2、组织观看市纪委举办《反腐倡廉、勤政为民》专题图片展,对党员干部进行"树三观"直观形象教育。

3、组织科技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知识竞赛,丰富学习内容,活跃学习气氛,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规范行政行为。

4、进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8月份组织党员干部到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娄底监狱听取反面典型的忏悔,并组织好反面典型案例剖析,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新"三观"的牢固树立。

5、组织开展深入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农村进行科技工作调研活动,为促进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娄底"后发赶超",当好市委政府的科技参谋。

第三阶段:查找问题整改(9月)

1、查找问题,反思剖析。组织党员干部围绕"树三观"主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根源,认真进行反思。要求班子成员把自我剖析材料和学习体会文章融合好。

2、召开民主生活会。按照娄组通〔20__〕18号文件要求,围绕主题,充分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同时,召开各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3、完善制度,落实整改。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严格对照《两个条例》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分析查找本单位在教育、制度、监督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特别要以事前防范为重点,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障"三观"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第四阶段:总体提高(10月)

要认真总结,每个干部职工均要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召开一次学习体会座谈会和一次学结会议,以巩固活动成果。

四、基本要求

1、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2、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加本次思想教育活动。

3、严格按照方案要求,保证时间,认真学习规定"科目",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4、充分发扬民主,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5、以学习促工作,确保"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8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应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怎样才能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际工作,必须坚持以学为基,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一、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学习是知识的来源,是促进思想改变,观念更新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学习观,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内涵,彻底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实现从旧观念到新观念的转变,切实强化六种意识:一是以人为本意识。认真解决重速度、轻效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更加牢固的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质量意识。改变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轻视质量安全的问题,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坚持质量至上,追求高品质、高水平,强化质量管理,努力建造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城市;三是道德意识。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加大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四是法律意识。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对违法行为依法严厉追究;五是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做到勇于负责、尽职尽责,高标准、严要求,争创一流业绩;六是忧患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正视存在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面对经济落后现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县是部级贫困县,资源匮乏、环境艰苦、工业落后,加快发展是最大、最紧迫的任务,但如何发展是关键。面对现状,必须牢固树立越是贫困越要科学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效益、“好”与“快”、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改革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制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换取一时发展的新思路。要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以新的思维方式促成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的动力、途径和目的所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从民所愿、为民服务,善于听取民声、尊重民意、吸纳民智。进一步做好“三农”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请记住我站域名 (三)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做到统筹兼顾。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不断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作用,切实做好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统筹兼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9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绩要体现在科学发展上,而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资源相对贫乏,就业压力大等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又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靠发展。因此,政绩首先要体现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不发展无任何政绩可言。而科学发展观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GDp数值的上升。因此,要摒弃那种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做法,真正使发展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政绩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上,而不能“见物不见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在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为了片面追求GDp增长,片面追求地方财税增加,对安全责任放松管理,甚至明知问题存在却视而不见、隐瞒不报,导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政绩必然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政绩要体现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眼前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因此,要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观念,摒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察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观念。只有善于在全局上谋发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样的政绩观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所谓协调发展,就是指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各个方面的发展布局合理、动态平衡。要自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发展与环境、当代与后代的关系,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规划的误区,改变那种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四、政绩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而不应顾此失彼。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这就要求兼顾地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努力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富裕,走和谐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的施政实践来体现和实现的。而广大党员干部的施政行为又是在其政绩观的支配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因此,有必要从教育、考核、任用等方面人手,统一思想,制定规范,奖惩分明,有效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从而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篇10

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