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十篇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十篇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44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1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分析;干预治疗;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0022长春市中医院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感知觉反应异常、智能障碍及其他损害,统称儿童孤独症。作者从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对5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并施以6个月的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0例孤独症患者均符合DSm-Ⅳ自闭症诊断标准[1]。其中男32名(64%),女18名(36%);3~5岁17例(34%),6~12岁33例(66%),平均年龄7岁2个月。50例中24例曾作颅脑Ct检查,9例曾作mRi检查,结果均除外其他颅脑疾病。各年龄组人数分布见表1。

1.2方法

1.2.1流行病学分析对50例患儿的母亲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做统计分析。

1.2.2护理措施采用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包括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护理等,时间平均6个月,5d/周,8h/d。

2结果

2.1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见表2)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母亲有异常妊娠史者13例,占26%,包括先兆流产、孕期感冒、自主服药、脐带绕颈等;出生时新生儿窒息4例,占8%、早产1例,占2%、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6分3例,占6%;7例儿童父亲或母亲患抑郁症,占14%、2例儿童的母亲为轻度智力障碍,占4%、其余患儿均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22例患儿家长教育方式不正当,占44%,包括打骂、严厉等。

2.2治疗护理结果本组患儿经心理护理干预,临床观察指标明显改善(见表3),说明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孤独症。

表1各年龄组人数分布(例)

表2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例)

表3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变化(例,%)

从表2可以看出,临床观察指标总有效率在孤独离群方面为90%,语言障碍方面为83.34%,运动协调方面为92%,情绪稳定方面为84%,注意力改善方面为85.34%。

3讨论

通过对5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与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预防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预防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者,父母更要提高认识,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以期早期发现。

对于儿童孤独症,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1行为干预护理行为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种种不快的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随时随地的,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期待孩子不断地做出正确反应时,作为训练者就要时刻注意和遵循发指令的一些原则。

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患儿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为此我们制定了防治对策,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内容、并给孩子解释,帮助孩子理解。

本组患儿经治疗半年后,其孤独离群、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发育障碍等症状均明显好转。

3.2感觉统合训练护理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发现[2]在患儿中感觉统合轻度及严重失调率分别为25.83%、13.25%。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我们设制了包括:滑板、滑梯、羊角球、袋鼠跳、隧道、蹦蹦床、圆筒、大笼球、独角椅、摇摇船、网揽、拍球、跳绳等15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可以显著减少负,增强各种机能。对50例孤独症儿童施以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心里护理结果表明:50例孤独症儿童运动协调、情绪稳定、注意力改善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护理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确实是有效的。

3.3语言训练护理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开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护士的语言交往训练。护士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4音乐护理治疗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5其他通过对人物表情、卡通图片表情、创设不同情境推断人物可能的情绪反应等训练。结果训练后50例患儿均能不同程度理解图中处境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其中人物蕴涵的情绪以及推断人物的情绪反应及感受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护理训练是目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主要的方法,只有全面综合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护理训练,特别是对他们非言语交际行为、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象征性游戏的训练将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好的康复,从而大大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2

1.1恐惧大多数儿童害怕“打针”,对医院有恐惧心理。产生恐惧原因有: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因疾病产生的身体不舒服,以往治疗所带来的疼痛等不适,以及其他患儿的恐惧反映影响等。

1.2依赖性强,行为控制力弱由于疾病导致精神状况不佳及体力下降,还有家长的呵护和纵容,患儿更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行为控制力下降,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稍不遂意就乱发脾气。

1.3抗拒由于以往的医疗不适经历和恐惧心理,会对医疗活动产生抗拒的情绪,表现在一进输液室就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挣扎,逃离等,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2.对策

2.1改善输液室环境在输液室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画报,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亲切,有趣的医疗环境,减轻儿童对诊室的陌生感觉,从而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

2.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护理人员应该保证护理知识扎实和护理技能熟练,主动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等学龄前儿童护理常识,以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缓解恐惧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遵循“三查七对”,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3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学龄前儿童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家长的情绪对患儿有很大影响。加强沟通,向家长解释治疗程序、治疗时间等事项以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能间接抚慰患儿。另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怀抱姿势,交代儿童输液注意事项。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3

[关键词]儿童;肾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59-02

儿童肾内科的护理在医务护理工作中有其特殊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肾脏的病患不但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医院的陌生环境更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疑虑和恐惧,加上婴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给诊断和护理带来了一定难度。现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做好儿童肾内科的护理工作。

1重视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护理也从以疾病为中心、以功能任务为基础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所以,护理工作既要重视患者的生理需要,又要注重其心理需要,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儿童护理[1]。

患儿由温暖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疑惧、不安,而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接受注射、输液、透析等治疗,更使他们产生了恐惧心理。护理工作者可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启发、疏导,消除他们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恐惧、不信任感,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检查、治疗,尽早康复。

1.1婴儿

婴儿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怕生、易受惊吓,甚至对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会产生强烈的紧张心理。婴儿对外界事物还处于朦胧感知阶段,难以在语言、行动上配合医务人员。这时,护理工作者可以给予患儿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搂抱、抚摸等,让他们感受到护理工作者母亲般的关怀,有利于顺利开展护理工作。

1.2幼儿

处于幼儿阶段的患儿,除了对医院这一陌生环境怀有恐惧心理外,还会对医护人员怀有不信任、违拗的心理。他们常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问话不理睬,拒绝检查、治疗,甚至反抗、逃跑。护理工作者可用亲切、主动的态度使他们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允许他们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甚至和他们一起玩耍的方式让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也可以其他患儿为示范、榜样,打消他们对治疗的恐惧。

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患者,护理工作者可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例如有的患儿胆小、有的好强、有的喜欢得到夸奖,护理工作者可以根据他们的特性、习惯,投其所好,采用不同的激励、抚慰方式。

1.3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有集体生活的体验,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他们在接受治疗期间,除了对医院怀有一定的恐惧感之外,还集中在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带来严重后果,如影响学习、与老师同学分离等。另外还可能因为害羞而不配合体检、不愿回答关于个人生理卫生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者可与他们耐心交流,用事实和道理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在治疗中,可向患儿交代目的及操作过程,使他们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体检等操作中,要注意尊重患儿的隐私,维护其自尊心。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会使治疗、护理工作更加顺利、有效。

2腹膜透析的护理

透析是临床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透析的护理工作也是肾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的血管管径较细,血透操作困难,但儿童单位体重腹膜面积相对成人较大,故大多数肾衰患儿都采取腹膜透析(pD)治疗。

2.1做好准备工作

操作前要检查透析液有无混浊物、絮状物,是否破漏及透析液的有效日期,并将其放于恒温箱中加温至37.5℃左右,按医嘱于透析液中加入药物[2]。妥善固定好导管,检查导管有无裂口、是否通畅,注意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2.2透析过程的护理

在透析过程中要保持透析液的进出速度均匀。对一般患儿应控制在30min左右,透析速度过快常会使患儿感觉腹部刺激剧烈。透析液量通常为25~30ml/kg,每次不超过1000ml。儿童大网膜相对较长,出液不宜过快,要防止大网膜顺液流流入透析管。如导管被大网膜包裹状况严重,应考虑对部分大网膜进行必要的手术切除。儿童的腹膜较为脆嫩,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透析过程中尽量避免牵拉导管,导管出口处要防止创伤。

2.3认真观察、严格记录

可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氧饱和度。严格记录透析次数、透析液出入量、超滤量及体内停留时间。对患儿的静脉入量、饮入量、尿量等也要作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腹透治疗期间,每2~3天做1次血钾、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每天做透出液常规检查,每周做透出液细菌培养。

2.4并发症的预防

腹膜透析期间患儿的腹腔最易感染,在透析过程中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腹透液中可加抗生素预防感染,但要注意不能使用有损肾脏的药物。导管出口处应每日按规定方式清洗。另外应每日2次对透析室内空气进行消毒,认真观察透出液是否清亮、透明,有助于及早发现腹腔感染并发症。

此外,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低血钾、高血糖、低蛋白、水肿、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3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能帮助患儿建立健康行为,调动他们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达到利于患儿康复、降低疾病发病率的效果。

护理工作者可根据患儿本人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个体教育。主要可分为疾病知识教育、用药及治疗指导、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复诊指导等。如在用药方面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服药种类、剂量、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与治疗目的,指导他们观察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不得随便增减药物。对重症患儿应建议卧床休息,轻者可以每天定量活动;对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儿,可教会患儿和家长如何做透析,以便患儿能够自由活动,甚至上学,需要透析时即可在家中进行。

做好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指导也非常重要,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出院指导应以书面形式给出,按需要告知他们定期复查,预防感冒,并互留联系方式。

4做好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

护理工作者在与患儿沟通时要多微笑,多注意使用语言技巧,多采用激励性、保证性语言,消除患儿陌生、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由于儿童患者的身心发育未完全,语言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医护人员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护理工作者应体谅患儿家属的焦虑心情,认真倾听家属对患儿病症的描述,耐心向他们说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措施及必要性。当家属对某些治疗手段、用药、收费标准提出异议时,护理工作者应给予耐心、诚恳、合理的解释。有些患儿家属常常会将紧张、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医护人员工作或医院环境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尽量灵活、诚恳地做出恰当的解释,不要急于反驳和批评。

[参考文献]

[1]孔令钦,魏杰,夏丽艳,等.浅谈儿科患儿心理及护理[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1):75.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4

资料与方法

15例患儿,男6例,女9例,确诊时年龄5~12岁,病程2~3个月,主要症状是食欲亢进、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均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确诊为1型糖尿病。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住院接受胰岛素治疗(11例采用诺合笔、4例在上级医院安装胰岛素泵)。

结果

所有病例均接受随访至今,随访时间6~58个月,生长发育各项指标均正常,家属及患儿对医嘱顺从性良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在正常预定范围内。所有儿童均正常接受学龄前及义务教育,生长发育指标及学习情况良好,与常人无异,患儿及家长反应良好。期间没有发生重大感染等严重事件。

护理体会

胰岛素使用的指导与护理:指导和培养家长协助医生依据“方便、痛苦小、保证有效”的原则,共同帮助患儿落实胰岛素治疗方案。配合调节胰岛素剂量,频繁监测血糖或尿糖,不断调节直至达到血糖目标值。

胰岛素注射装置规范化使用:按照流程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普通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等的操作技术指导。特别是对使用胰岛素泵的患儿,应指导患儿和家属勿自行操作胰岛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糖变化,加强置管部位局部皮肤护理与观察,避免感染[1]。

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指导:尽可能向家属讲清年龄、脂肪体积、注射剂量、注射部位和深度、运动锻炼、胰岛素浓度和类型及配方、环境温度和体温,以及储存方法等因素对胰岛素吸收的影响;讲解胰岛素注射可能出现的局部过敏反应、脂肪增生、脂肪萎缩、注射痛、胰岛素渗漏、青紫与出血、气泡等问题;关注常用注射部位选择和轮换方法,以及针头重复使用问题。

饮食调整与护理:儿童期糖尿病患儿均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饮食调整有其特殊性,比较成人而言,将更加复杂。我们在评估患儿饮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计划饮食原则进行个体化调整,总热量应保证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蛋白质应为动物蛋白,脂肪应采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食物的热量分配每天每餐应基本固定,并按时进餐。同时,应定期监测体重,及时了解患儿体重变化。

运动指导与护理: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内容,对糖尿病儿童更重要。初诊的糖尿病儿童在糖尿病代谢紊乱阶段,不宜运动。在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不宜进行任何活动。运动应在患儿血糖控制良好以后开始,根据患儿年龄、运动能力等个体特点,安排适当的项目。糖尿病儿童运动的主要风险是低血糖,必须平衡好饮食、胰岛素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前尽量减少胰岛素用量或运动前后适当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

疾病监测与护理:糖尿病病情监测是指导治疗的根据,应加强对糖代谢水平的监测和整个疾病进程的监测,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坚持血糖监测和定期测量血压、体重、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及进行眼底检查并观察患儿生长和发育情况。

预防感染:糖尿病患儿机体免疫力低,属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从保持良好环境等因素着手,预防感染。

心理支持与护理:儿童患糖尿病后,家属和患儿在心理上均会产生许多不适,家庭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在生活和心理上均会产生许多问题。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对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心理教育,是患儿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糖尿病儿童夏令营,可促进患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对糖尿病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和糖尿病教育及强化治疗的很好方法[2]。

家庭护理:指导家长做好家庭记录,包括饮食、胰岛素用量、血糖、尿糖、尿酮体的检查结果,低血糖事件,以及参加活动等情况,有助于每次门诊复查时医生判断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到门诊随访,出院后1~2周复诊,若病情稳定,且家庭对治疗技能已掌握之后,可2~3个月复诊1次,每次复诊前应进行血糖、24小时尿糖和Hba1c测定,以便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

对于置泵出院的患儿,为了确保患儿在家中的安全,医务人员应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携泵指导[4]。患儿和家属要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及观察,出现任何问题均应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解决,以免发生各种相关并发症及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1喻爱平.胰岛素泵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128-129.

2刘桂光,金璇.糖尿病患儿的家庭护理,家庭护士,2008,6(8):2063-2065.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5

【关键词】儿童患者心理特征诊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6-01

1儿童患者心理特征

1.1焦虑心理

儿童患者在受到威胁或者初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体现为焦虑心理。焦虑心理的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出汗、呼吸困难、厌食、恶心等等,主要体征有:面色苍白、瞳孔扩大、血压升高、皮肤湿冷等等。另外,家属焦虑也是导致儿童焦虑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采用Sai和CCFni量表来测定200名家属的焦虑及心理需求,患儿病情稳定的保证是家属的各项心理需求中最主要的,因此认为niCU患儿家属有焦虑的情绪和一定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要有的放矢地满足这些需求,以此减轻家属的焦虑,随之减轻患儿的焦虑心理。

1.2抑郁孤独心理

儿童患者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病房,看到的都是不熟悉的医生护士,暂时远离了同伴,没有热闹,没人一起玩耍,也没有亲人时刻在身边照顾和陪伴,他们就会体现出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孤独憔悴的消极情绪,具体表现为不爱说话、哭闹不止、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漠不关心等等。在我国当今社会现状下,孤独心理已经很常见,据统计,我国10省市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在0.28%~25.0%之间,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最低,安徽铜陵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最高。

1.3被动依赖心理

通常,病人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儿童患者更甚,他们大多变得十分顺从、听话,希望以此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他们的被动性和依赖性都很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被哄着、被捧在手心里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2儿童患者诊治建议

2.1对症下药

不论儿童患者得的是什么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症下药。医生必须认真诊断,找出病因,以最专业的医术解决疾病,这样才能让家属放心,家属和护士才能安心地去照顾儿童患者。

2.2心理护理措施

儿童患者的情绪波动对病情十分不利,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所以,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患者得以康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良好的心理护理作用很大,会使儿童患者的心理潜质得以发挥,使儿童患者的情绪变得较为稳定,患儿也会开始变得有信心,可以勇敢地面对病魔,会比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据了解,对76例3~14岁地中海贫血儿童进行问卷,同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同样治疗,干预组另给予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观察两组遵医依从性、行为问题检出率等。结果,大多数地中海贫血儿童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经心理干预治疗,干预组在遵医依从性、行为问题检出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针对地中海贫血儿童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地贫儿童的生命质量。

2.2.1护士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首先,护士与患儿可以通过交流使得双方的关系变得融洽,尽量满足儿童患者的心理需求,减轻他们抑郁、孤独的心理,让儿童患者能够保持良好、愉快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其次,在心理护理时,护士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护理的方式方法,态度要友好,要让患儿感到亲切,以消除患儿对护士的疏离感和对疾病及医院环境的恐惧感,使得患儿不排斥护士的护理,也让患儿逐渐主动接受医生的治疗。再者,心理护理的范围十分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且患儿具有年龄小的特点,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护士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对于新生儿,主要从他们的感知反应来观察、了解病情或心理状态,护士应积极、认真找出患儿啼哭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可多抚摸、拥抱患儿,动作要轻快,避免刺激患儿。对于婴幼儿,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不急不躁,有耐心地多关心体贴患儿,经常短时间搂抱患儿,哭闹时用手轻抚背部,或者顺着头发由头顶摸到前额,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感。对于学龄前患儿,护士应该多注意患儿的表情,并能够看懂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及时的安慰。护士在与患儿交谈时,多使用易懂、简短的话语,多鼓励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还可以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态与他们一起玩耍,争取他们的信任和亲近感。对于学龄期及少年期患儿,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可以稍微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给他们听,给予他们信心,与他们交流感兴趣的话题,调节沉闷的气氛,可以减少他们的恐惧感,带来轻松感。

2.2.2家属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家属是儿童最亲近的人,家属的情绪变化会对儿童患者造成很大的直接影响。比如,父母的嘘寒问暖、对于病情的态度是否乐观等等,父母有笑脸,患儿会很受感染,心情也会变好。而父母对护士的不满可能导致患儿对护士的不满,出现不要某阿姨打针、不要某阿姨喂饭或说话等现象。同时,家属应按时来医院探视患儿,同时家属应与护士加强沟通,互相理解,融洽地相处,可以交流对儿童患者的护理心得,互相取经,争取更好地对儿童患者进行护理。相对于家长,儿科护士会更懂得儿童心理学,因此,护士应该主动争取家属的全力支持和配合,给他们分析必要的儿童心理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患儿,双管齐下,会获得更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如上所述是一些不错的诊治建议,但也要根据时刻变化的情况采取诊治措施,保证儿童患者得到最好的诊治。

参考文献:

[1]许丽雅,吴军,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应引起重视[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白晓芳,浅析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转归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6期

[3]王丽芳,齐兆建,儿童病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J],泰山卫生,2004年02期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6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儿童;化疗;护理

恶性淋巴瘤,指的是位于淋巴结上或者结外部位的淋巴组织上的一系列免疫细胞肿瘤的总称[1]。在恶性肿瘤常见度排行榜中,恶性淋巴瘤位于男性中第九位和女性中第11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其常见度则高于这两个排位[2]。目前较为积极的治疗方式之一就是静脉给药化疗,而作为儿童患者,其护理方式和护理特点与成人患者不尽相同,除了采取常规的化疗护理之外,更应从儿童这一人群所具备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色出发,进行个性化护理。我科2012年~2013年收治30例恶性淋巴瘤儿童患者,现将相关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恶性淋巴瘤儿童病例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4~12岁,平均为(7.5±0.5)岁。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和霍奇金淋巴瘤6例。

2心理护理

30例恶性淋巴瘤儿童病例中,有18例年龄在7~12岁,属于学龄范围内。因为身患疾病,造成了这些儿童患者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学校和家庭环境,置身于医院这一陌生环境中,故常会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往往会产生哭闹现象。因此,保证对其医疗效果的最为关键一步在于以相应手段对其情绪加以稳定,进而提升其接受治疗的自觉性。对于新入院的儿童患者应在接待态度上保证热情与和蔼,在与其交谈中保持主动性,并第一时间将儿童患者向其他病友尤其是同龄者介绍,以使儿童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对医院的环境能够有所适应,从而安心住院治疗。对于经常与儿童患者保持接触的责任护士,则可以采取与儿童患者进行时常的交流以及与其做游戏之类的形式来尽快获得儿童患者的信任与好感,并在此过程中对儿童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做出了解。同时,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向儿童患者透露必要的治疗信息,给儿童患者树立一定的信心并使其在思想方面有所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可以放宽政策,让其父母陪同参与治疗活动,从而增强其安全感。由于儿童患者的情绪受家长情绪影响较大,故护理人员应对家长进行安慰和开导,从而使得家长不悲观失望,鼓励儿童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3化疗护理

对于恶性淋巴瘤儿童患者,一般采取的化疗方案以Comp、CHop、Copp、mopp、aBVD为主,常用药物为氨甲喋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阿霉素[3]。上述药物都有较强的皮肤刺激性,注射过程中一旦药物外渗,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皮肤症状[4]。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溃烂坏死的可能性更大,而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儿童患者极大痛苦,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士要加强穿刺技术训练的同时,更应对不同种类的化疗药物特点和意外处理方式烂熟于胸。

由于儿童患者存在着静脉血管较细和不愿合作的特点,因此在操作前应耐心做好其思想工作,以鼓励的方式取得其合作后才完成化疗操作。同时护理人员除了在态度上和蔼之外,更应将自身穿刺技术进行提升,这实际上才是更好的心理护理。经过解释和鼓励之后,儿童患者往往会积极合作,如果此时能够展现自身的熟练技术,则可减轻恐惧心理,也为日后的进一步治疗奠定相应的基础。反之,则会在增加儿童患者痛苦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其恐惧心理,并且很有可能由此产生抵触情绪,给日后的治疗带来难度。而对于儿童患者,应在以下几方面在技术上加以注意:①手背静脉穿刺应采取两手交替的形式以便于给静脉以愈合时间,减少渗漏可能。②静脉穿刺化疗建议使用深静脉置管术代替传统的头皮针或普通留置针,能有效保护血管,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和静脉炎的产生,避免渗漏性损伤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③在推注方面首先应以氯化钠或葡萄糖溶液来连接针头,穿刺后在确保没有渗漏的前提下在注入化疗药物。推注速度不应太快,同时应将推注和抽回血同时进行并注意实时情况。对于年幼儿童患者,则在滴注过程中注意约束注射侧肢体以免发生渗漏。④注射化疗药物过程中,加强观察及做好交接班,指导家属加强看护,一旦发生渗漏,应第一时间停止注射,并立即进行局部封闭以及冷敷,即予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在外渗部位作环行封闭,在局部封闭后则采取冰袋冷敷一定时间。本文所述的30例恶性淋巴瘤儿童患者中,共计曾有4例在注射氨甲喋呤、aDm的过程中发生过渗漏,因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未发生局部组织溃烂坏死。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7

口腔正畸护理是围绕正畸治疗从初诊到治疗结束的一个全过程治疗,针对牙齿错颌畸形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影响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健康需要,要求正畸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医师单纯的技术操作,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1]。

1临床资料

自2001年10月至2009年8月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500例,男185例,其中12~18岁145例,平均年龄14.5岁,18~32岁40例,平均年龄26.4岁;女315例,其中12~18岁206例,平均年龄13.6岁,18~42岁109例,平均年龄28.6岁。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185例。采用mBt直丝弓技术矫治260例,采用功能性矫治28例。采用美观的舌侧隐形正畸技术矫治3例,24例采用美观陶瓷直丝弓托槽矫治。

通过医护人员在治疗中全面的舒适性护理,所有患者均圆满完成治疗,无因心理、生理不适而放弃或中断治疗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治疗效果与护理工作均感满意。

2正畸治疗全面系统性的临床护理与心理护理

2.1正畸前护理初诊时,正畸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正畸治疗的常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患者所戴用的矫治器的种类和类型,用模型或以图片、幻灯,光盘方式向患者及家属演示矫治的有关情况,对患者及家属担心的问题耐心解答。对正畸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如需要拔牙矫治等,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日后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为求患者的主动配合,为进一步治疗建起良好基础,使医师初诊时就与患者形成良好医患关系。

取印模制作模型是正畸治疗前的重要过程,对整个治疗设计和预后都有着重要作用,正畸患者多为儿童,医师在操作中,不同儿童行为表现不一致,患者配合常有一定困难,要求医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取模操作时动作要轻、快、准,设法让患者放松,分散其注意力,并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使患者感觉舒适。同时医护人员应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注意患者心理变化,运用心理干预,安慰并鼓励患者,尽量减少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正畸治疗有时有利于稳定儿童的情绪,争取家长对治疗的理解和支持尤为重要。

2.2正畸中护理正畸治疗涉及拔牙的病例,医师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交流,介绍为什么要拔牙齿,拔牙对正畸治疗的重要性和拔牙正畸治疗后的疗效。

现代正畸临床中多选择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初戴矫治器时,医护人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将四手操作舒适护理用于口腔正畸护理工作中,在治疗前护士将所需物品和材料备好待用,提高操作质量,缩短疗程,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到的是舒适与安全,而不是紧张与担心。操作完成后要仔细给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初戴矫治器时会有不适感觉,同时治疗中有可能托槽脱落,托槽有可能磨口唇,每次复诊加力后,牙齿有可能3~5天不适,轻微的疼痛属于正常情况,嘱或者不必过度恐慌,鼓励患者积极配合,逐渐适应,嘱患者坚持早晚及进食后刷牙。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将口腔卫生不好可能导致牙龈炎、龋齿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于初次戴用矫治器的患者,通过回访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不适,及时解答相关问题,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师对他们非常重视,建议患者以后每次提前预约复诊,尽量减少患者候诊时间。

2.3正畸后的护理正畸治疗结束后,被动戴保持器以维持疗效是正畸治疗的必要程序。教会患者正确佩戴保持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保持器的重要性,并要求定期复诊。因患者治疗效果已达到容易忽视了保持阶段的配合,因此一定要强调如果不配合保持器戴用,则有可能复发。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可采用透明美观的压缩式牙合垫保持器或选用隐形美观的KUYZ保持器,即在牙齿舌侧黏接多股的麻花丝,最大限度地保持牙齿,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3讨论

正畸患者多为儿童,因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未成熟,对创伤特别敏感,理解力和自制力都很差,而且容易受各种偏见影响。因此,许多儿童对看牙齿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或拒绝治疗。医护人员应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和心理知识,在诊治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干预,同时应与家属和患者沟通,国内外不少学者指出,应创造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治疗环境,尽可能成立专门的儿童口腔诊室。在诊室内布制玩具、图书,播放悦耳的音乐,或给患儿观看他们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以使患者心情放松。采用视听设备对轻中度牙科畏惧症患者进行口腔治疗,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和焦虑[2]。

对于成人患者来说,正畸治疗对他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及社交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个别患者会有自卑心理;有的患者对正畸治疗精神负担较重,也有患者对正畸治疗抱有过高的或不切实际的期望,因此,医师应向患者说清楚她们的付出和最终收获的治疗效果以及和存在的并发症,认真地解释有关问题,使患者对正畸治疗的充分理解,对治疗充满信心。对于美观要求较高的成人患者,可建议使用美观的陶瓷托槽或舌侧托槽进行矫治[3]。

将舒适四手操作护理用于口腔正畸护理工作中,将“人性化”的舒适护理理念融入正畸治疗的整个护理中,不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和信赖,也提高了正畸护理服务的质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往过程中应创造一个主动融洽的环境,给患者一种亲切和信任的感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使患者感受到亲切和关爱,因正畸治疗周期较长,患者的心理状态多处于变化中,包括担心、疑虑、过高的期望、急于过早结束治疗、不愿遵医嘱配合治疗等,应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给予患者热情而耐心的解释说明,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正畸治疗的成功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合作的结果,多与患者交流,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用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语言安慰和引导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针对不同病例讲解成功的实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思想顾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与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正畸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增多。如果忽略患者的心理问题而只进行单一的正畸治疗,有时治疗结束后患者对效果仍不满意,因此,正畸治疗配合一定的心理疏导就越来越重要了[4]。充分运用心理干预,使以往的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也体现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而使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家琴,盟玉娥.舒适护理在口腔正畸护理中的应用.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5,3(增刊):61-62.

2徐宏志,李阳飞.儿童正畸治疗行为表现及其应对方法.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2:691-693.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8

新生儿转运系统——院前空间流线

危重患儿救治功能中的院前支持流线依赖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emergencytransportSystem,简称“netS”)实现。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将新生儿监护、新生儿院前急救、新生儿转运输送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救治转运系统。其功能核心就是在转运过程中实现对新生儿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护并提供全面生命支持。随着人口分布面积的扩大、城乡交通网络的健全,同时产生的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和基层危重患儿救治力量薄弱对院前危重患儿的转运救治将产生大量需求。

小儿高危重症转运对象可以按照年龄段大致分为三种: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婴儿期(出生至1岁)、幼儿后期(1岁至学龄前)。其中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患儿由于生理、病理条件相对特殊,在危急重症转运过程中需要必备的医疗支持。有资料显示,基层转运新生儿危重症病种按照顺位排序依次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出血症、畸形、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腹泻等,其中大部分患儿均对转运过程中的体征监护、生命支持等相关功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netS的功能与儿童医院的内部功能空间存在不完全联系,属于儿童医院业务功能构成的范畴,但是其功能接口却与儿童医院的急诊急救、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部分联系密切,在流线设计层面上有特殊的要求。在该部分的流线设计方面需要考虑院前输送出入口、院内急救接收部分向急诊手术、住院手术、eiCU、niCU等单元的运送流线。该流线系统是基层医疗机构危重患儿向中心儿童医院新生儿救治单元输送的生命通道。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从保障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角度出发的医疗资源设置以及前瞻性地建立netS,将成为各区域卫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netS的相关支持功能单元的完善也将成为未来儿童医院建设中必须考虑的规划内容。

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依托于儿童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功能设施的完善、转运设备的齐备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其系统组成单元及基本环节,见图1。

图1 新生儿转运系统组成单元及基本环节

其中,对儿童医院相关功能空间、设施设备及辅助功能的要求主要有:院前急救医护团队、流动转运设备(含监护、生命支持等相关功能的移动新生儿转运设备如转运暖箱、氧气、复苏囊、呼吸机、各种型号气管导管、吸痰管等,快速血糖仪等快速诊断设备、救护车)、通讯信息系统(24小时×7天专用联系电话、niCU、piCU负荷集成统计终端等)、远程诊断系统、院内转运接收、输送通道等。随着配备移动电源的新生儿转运箱广泛应用,基层向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单向迅捷转运途径。

危重患儿急诊急救——院内水平流线

通常儿童医院急诊部均设置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医技检查niCU/piCU/手术/介入住院),并配备临床小儿内科、外科专业科室以及药学、医学影像(放射、Ct、mRi、超声等)、功能检查(心电、肺功能检查等)、临床检验、输血等部门,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同时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提供连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以上各部门之间的流线形式以水平平面设置为佳,便于实现急诊急救所需的短距便捷流线。

在流线属性方面,其中单向流线包含洁污通道,对建筑环境的要求是封闭、尽端型空间;双向流线以医生、护士工作通道为主,流线要求便捷开放、适度宽敞;患儿和家长的流线在候诊、诊室、医技、治疗和相关服务窗口设计循环流线,要求建筑空间宽敞、稳定、便捷、安全,同时考虑患儿对环境的心理需求,设计合理的室内颜色、形状等建筑要素。从儿童医院急诊部门的患儿求治类别上区分,急诊急救的功能结构上应分为救治急危重症患儿与诊疗非急危重症患儿两区。以急诊分诊空间作为流线起点,按照急诊三区划分,红黄绿三区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在水平流线上将危重抢救、密切观察诊疗和常规急诊门诊患儿区分开来。

其中承担危重患儿救治的红区,其功能流线涵盖的netS接口,需要便捷的水平单向流线向eiCU、niCU、手术单元输送,要求建筑空间独立,通道便捷。在急诊红区eiCU中的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支持手段中所采用高频通气、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经末梢置中心静脉导管、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脑电监测等一系列重症监护治疗技术,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可以实现便捷院内转运过程中进行监测和操作。同时,儿童医院急诊急救中危重患儿救治已经从单纯的niCU收治发展成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手术、niCU一体化的救治模式。

设备的进步和救治模式的改变,结合儿童医院急诊急救各部模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要求在建立儿童医院急诊急救水平流线中充分考虑各模块功能特点和危重患儿救治路径,以“患儿+设备”为核心流线,将医护流线和医技流线向核心流线开放,以监护、支持设备的应用为节点,适度分隔患儿家长和非危重患儿等其他公众流线,排除抢救干扰,提高医疗效率,实现急诊急救水平流线中的危重患儿生命通道。

危重患儿内部转运——院内垂直流线

儿童医院的niCU、piCU单元承担小儿内外科危重症、术后、急诊急救等方向输送来的危重患儿,基本设置位置以临近手术室、血库、临床检验等相关支持部门居多,与各部门间以垂直交通作为流线构成。

niCU、piCU除布局、面积、患者密度等因素会增加患儿院内感染的机会以外,流动人员和出入口控制不理想也会增加院内感染机会。大多数儿童医院在这类流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医护、患儿、家长混合,在院感控制关键部分分流不清,从而导致niCU和piCU部分出入口人流混乱,难以控制非医非患人群的干扰,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隐患突出,不利于重症医疗救护工作的高效开展。

部分儿童医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该部分的优化改造也是很多儿童医院改扩建工作的重要目标。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危重患儿输送的垂直流线,我认为,应当围绕以下两个节点入手展开——

急诊急救垂直输送通道:急诊和基层转运上来的部分危重患儿,接诊后需要直接垂直转至住院手术或niCU、piCU单元。该部分输送通道人群最大的特点是人群混合严重,不少医院甚至没有这部分专门通道,需要穿越门急诊大厅至住院处电梯才能够到达,并且大量在出入口等候的患儿家长影响通道的畅通。由于目前我国儿科诊疗的惯有模式,儿科住院治疗和重症监护中长期陪同患儿的大量家长是每个儿童医院必须合理安排的重要人群。处理和优化此类流线的思路之一就是合理分流,设计专门急诊至手术、niCU、piCU的电梯,允许家长陪同患儿乘梯,运达后设计宽敞的公共等候空间将家长分流,在公共空间采用视频探视系统大屏幕或设计专用探视走廊满足家长的探视意愿,见图2。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9

关键词:哮喘;学龄前儿童;护理干预;呼气峰流速值小儿哮喘是儿童时期呼吸道常见病和多发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患儿以咳嗽、咳痰、气喘、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哮喘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因低氧血症影响儿童生长发育[1]。本院于2012年开始,在小儿内科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学龄前哮喘儿童的发作次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急诊的232例学龄前哮喘患儿,入选患儿均有咳嗽、咳痰、气喘病史,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湿性音,均符合小儿哮喘的相关诊断标准[2]。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将232例患儿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116例中男67例,女49例,年龄0.7~5岁,平均年龄(3.5±0.21)岁;病程0.6~2年,平均病程(1.6±0.32)年;干预组116例中男63例,女53例,年龄0.8~6岁,平均年龄(3.2±0.41)岁;病程0.5~2.2年,平均病程(1.4±0.51)年。两组患儿基线资料经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方法常规组患儿采取小儿内科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患儿采取整体护理干预。主要干预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哮喘急性发作时,患儿常因呼吸困难而极度烦躁,常哭闹不止,不仅不利于治疗,还可加重气道堵塞症状,造成患儿缺氧。由于学龄前儿童大多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因此,应指导患儿家长采用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对学龄前哮喘患儿进行安慰。如轻拍患儿背部,抚摸患儿的面颊,把患儿抱在胸前作气道雾化治疗等,让患儿感受到母爱和温暖感,减轻心理上的恐惧。3岁以上的小儿能听懂简单的语言,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和蔼亲切的态度,用儿童语言告诉患儿治疗的目的和方法,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改善患儿气道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1.2.2治疗干预加强患儿用药指导,正确给予患儿呼吸道雾化吸入,观察患儿雾化嘴含放是否正确,严密观察患儿哮喘发作情况,治疗期间注意监测患儿呼气峰流速值等相关肺功能指标,必要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纠正患儿低氧血症。

1.2.3健康教育哮喘缓解期,患儿的情绪会相对稳定,此期护理人员应有目的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相关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告诉患儿平时多喝开水,不要随便脱衣服,不挑食,不偏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哮喘诱因;告诉家长平时多带学龄前儿童晒太阳,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并向家长讲解哮喘发作原因,避免接触烟雾、粉尘、花粉等过敏原,及时发现哮喘先兆和早期症状,及时就医,减少哮喘急性发作。进行出院指导,告之患儿家长可在夏天贴中药治喘贴,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3]。

1.3观察指标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呼气峰流速值、哮喘发作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呼气峰流速值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哮喘急性发作率等计数资料[n(%)],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呼气峰流速值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呼气峰流速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干预后,干预组患儿呼气峰流速值(272.1±57.96)L/min明显高于常规组(p

2.2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情况比较随访期间,干预组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率、急诊率、平均住院率等均略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学龄前儿童年龄小,抵抗力差,是哮喘的高发人群,据统计,本院每年约新增30例学龄前哮喘患儿。学龄前儿童哮喘发作时治疗依从性差,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临床护理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如何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来有效控制学龄前儿童哮喘发作次数。

大量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哮喘的发生主要受患儿体内细胞因子的参与作用,在患儿遭遇感冒、烟雾、花粉等刺激时,肥大细胞浸润气道,导致气道尤其是支气管发生高变应性反应,气道内粘膜水肿,管腔变窄,分泌物增多聚集成痰,当气流通过变窄的气道时,震动痰液造成哮鸣音,听诊时患儿肺部可闻及明显的湿性音。吴慧[4]认为控制学龄前儿童哮喘发生率,应从提高患儿体质、减少患儿气道高反应性两方面着手。近年来,中医中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李英[5]提倡对哮喘患儿进行冬病夏治,即在哮喘缓解期和稳定期时的三伏天,为患儿敷贴治喘贴。治喘贴为中药制剂,方剂由延胡索、白芥子等组成,敷贴部位在肺俞、膏肓穴处。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患儿呼气峰流速值明显高于常规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与刘金娟[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护理干预在提高学龄前儿童肺功能、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新惠.追踪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发作次数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342-1343.

[2]李肽芝.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敷贴疗效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12):67-69.

[3]蔡玉新.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治疗效果影响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90-91.

[4]吴慧.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的效果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0):186-187.

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篇10

【关键词】糖尿病;儿童;护理干预

近年来,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糖尿病[1-2]。据估计,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为儿童[3]。儿童一旦患上糖尿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还会因为肥胖等情况受到同龄人的排斥,造成交际障碍或者心理不适,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4-6]。近年来,本院在对糖尿病儿童患者的治疗中,强化了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患儿血糖,避免了并发症,而且还促进了患儿心理健康。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共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15岁,平均7.9岁。所有患儿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予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7.8岁,空腹血糖(11.23±5.67)mmol/L,餐后2h血糖(17.35±4.06)mmol/L;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5岁,平均7.9岁,空腹血糖(11.32±5.13)mmol/L,餐后2h血糖(17.22±4.36)mmol/L。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2.1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儿童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过度肥胖情况,因此在学校和生活中,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挤,给患儿心理带来了一定压力。针对这一情况,医护人员除了保持善意和亲切感外,还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鼓励患儿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以后可以与同龄人正常交流,激发他们治疗的信心和欲望。同时,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提升儿童自身和家长的护理能力。

1.2.2饮食控制饮食不合理是造成儿童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糖尿病恶化,影响病情治疗,必须强化饮食控制。在饮食控制上,关键是要纠正家长过于溺爱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溺爱孩子就是在害孩子。在具体的饮食搭配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以2:5:3为宜,要少吃零食、高脂肪、高糖等食物不吃或少吃。在正餐外,不宜加餐。

1.2.3酮症酸中毒护理部分患儿在治疗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酮症酸中毒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立即为患儿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分别由于纠正脱水酸中毒快速输液和输入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纠正脱水酸中毒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在输入胰岛素过程中,要注意胰岛素注射速度平稳,从而有效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1.2.4低血糖患儿护理由于过量注射或饮食过少等,部分患儿容易出现低血糖。发生这一情况后,要求患儿采取平卧位,进食糖水。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在必要的时候,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50mL。

1.2.5其他护理为了避免患儿发生感染,要注意患儿的清洁,定期洗澡、洗头发,勤剪指甲,防治感染。出现感染后,要立即针对性治疗。部分患儿会出现排尿异常,因此要及时清洗有关部位,保持清洁,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并认真听取患儿自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使用LaGreca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症状量表用于评估儿童社交焦虑情况。该量表共10个问题,总分2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儿社交障碍越突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定儿童的抑郁情况。如果得分大于17分(含),则为抑郁。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抑郁得分和焦虑得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糖尿病有低龄化的趋势[7-8]。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家长溺爱子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儿童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大增。相比于成人,儿童糖尿病患者不仅受到了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会由于同龄人的排斥,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9-11]。

近年来,本院针对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强化了护理干预,不仅重视治疗效果,而且还注重儿童患者的心理康复和健康成长。本研究中,采取护理干预的患儿,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分别为(5.25±0.51)mmol/L、

(7.16±0.77)mmol/L,血糖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本研究的结果,与张桂香[7]的结论是较为一致的,在其研究中,证实采用护理干预的B组,不仅血糖控制情况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a组,而且护理干预组的抑郁、焦虑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因此,她认为在治疗糖尿病患儿的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引入护理干预,从而更好地为患儿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帮助患儿改善心理状况。

综合本研究而言,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积极引入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患儿的血糖,有效控制糖尿病的恶化,更为可贵的是,还可以帮助患儿积极调适心理状况,让患儿更好地融入同龄人的生活中,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鉴于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在糖尿病患儿治疗中,有必要逐步完善护理干预,并不断探索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儿治疗中的运用途径和价值,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祁丽华.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影响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1,25(5):1834.

[2]魏梅,陈焕娣,谭静,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9):1473-1475.

[3]饶颖真,沈春谨.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调查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6):1009-1011.

[4]李胜平,苏丹.儿童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26-227.

[5]吴临爱.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298-299.

[6]洪党云,朱冬兰.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11(2):42-43.

[7]张桂香.护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98-99.

[8]杨在莲.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2,23(11):4243-4244.

[9]阎冰梅.浅谈新时期儿童糖尿病心理特征及其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4):1836.

[10]刘德岩,王瑞.护理干预对ii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3(10):391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