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材料的前景十篇生物材料的前景十篇

生物材料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35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1

【关键词】低造价;景观设计;主次有别;绿化设计;材料选择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济性是每个景观项目都追求的基本原则,但真正做到低成本,不仅仅只是降低项目前期的投资,还应该考虑中后期损耗、能耗、维护等管理方面的投资。景观设计的低造价,就应该结合景观规划设计、前期建造、后期管理等因素,充分做到这些方面的权衡。

从规划设计开始,为控制整体投资,同时保证景观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对整体的投资进行合理分配,区分主次,打破均好性的求全思路,以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效果提升整体环境的档次与景观氛围。

重点突出、主次有别。

在住宅小区规划的空间布局上要有重点,投入成本主次有别。从设计最开始就要注重成本在主次景观上的投入,空间布局合理并要符合人们平时的行为习惯,不随意浪费每一处不必要的高成本景观,做到重点样本区域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例如:熙园山水居,设计在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将人行主入口确定为小区景观的重点样板区,因为主入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到小区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且主入口也是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大的景观区域,为了让人们充分感受小区的品质与环境,设计在具体构思时将水景、雕塑小品、特色景观苗木有机的结合到这一区域,花大力气营造景观环境。而小区内部则摒弃了水景,以绿化造景为主。景观中也没有了构筑物,最大限度地控制造价。

重视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骨架,对小区品质、居住环境影响巨大。重视绿化设计也是目前高品质物业景观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与硬质景观相比具有较易控制造价的优势,所以绿化设计在低造价景观设计中的影响巨大。

在植物设计上,控制成本可以通过多用草坪、少用灌木、适当选用骨架树、巧用节点大树等方法来实现。

例如:香樟园,设计非常重视疏密结合和抑扬顿挫的手法。在空间较小的组团道路周边采用乔灌木结合,形成浓密的绿荫效果。而在地形开阔的中心绿地则采用大草坪的形式,不增加其他内容;既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也节省了投资。运用大面积草坪而节约下来的投资用来购买大规格乔木,以提升绿化的整体效果。

植物的选择上应多用乡土树种和野生植物。首先,利用当地生长情况较好的高大树种作为主要的景观树。其次,许多场地内生长了大量野生植物,这些植物在进行一定修整后可进行再利用,不仅降低了植物成本,还体现了一定景观生态性,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少用景观构筑物,用堆坡和植物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竖向上的变化问题。

鉴于成本控制的原因,设计中尽量减少景观构筑物,并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成品构筑物。但是,过于平坦的景观空间会让景观显得寡然无味。因此,在空间设计上会尽量考虑在最少的地形整治前提下,将重点地段及较大景观面积的区域进行地势上的高差处理,并在植物的种植上结合人造地势,让高中低植物分别配上高中低的地势,以达到视觉上的变化和遮挡,既具观赏性,同时又解决了由于减少高成本的构筑物而导致的竖向景观不丰富的问题。

例如:丽水佳园,基地地势变化复杂,双马鞍型的地形既给设计带来了很多的难处,但也为设计丰富的景观效果提供了可能性。设计上借用了地形之便,在原有地形条件下加以利用和组织,把原来可能需要平整的地形转化为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既丰富了环境层次,也降低的开发商的资金投入。

从施工角度出发,材料选择也是关乎造价的重要方面。就地取材,材料的切割、边角余料再利用,尽量用通行的材料规格,避免施工阶段的浪费等对保证景观的低造价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在施工过程中严重影响造价的问题需要在设计师在扩初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充分的考虑。

就地取材

根据设计风格,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本土材料和乡土树种来做景观设计,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在外地购买材料所花费的成本。控制成本是多方面的,但材料的选择关系甚大,就地取材、选择常用材料可以减少材料的运输成本,植物、铺装、木材等均可以在各地有其本土材料,作为设计工作者,跑一跑当地的建材市场、苗木市场或多与当地施工人员了解当地材料的性质、价格是很有必要的。

材料的切割计算

在设计之初,方案设计师往往只注意视觉美观效果,而出现大量的弧线、自由曲线等构成形式。进入方案扩初阶段,有经验的设计师就会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成本控制。例如:花岗岩石材切割,每延米要加上几十块钱的加工费,切割下来的边角余料又成为了很大的浪费。如果换成卵石或洗米石材料,成本上大大降低,且容易产生更奇妙的设计效果。花岗岩切割下来的边角余料,如果收集起来作为甬路铺装,又是不错的景观材料。另一方面,尽量使用或利用市场上通行的材料规格来进行设计,这样就节省了材料的损耗。

材料的厚度与属性

不同功能的位置对材料厚度及质感有不同的要求,设计师要了解材料的使用属性,合理选用材料厚度,可以有效地控制材料的成本,并呈现出丰富的景观效果。

材料的单位面积大小

在获得同等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用小尺寸的材料。以石材为例,单位面积大的石材,在运输、施工过程中损耗明显大于单位面积小的石材。

任何景观环境最后终归是用来使用的,所以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景观的效果。而这些都需要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加以考虑和比较。例如植物的维护、照明灯具的使用、水景的循环处理等,这些都是关系到景观成本的直接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设计人员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比较和权衡的。

低造价景观不是多方面牺牲的廉价景观,它的前提依然是保证景观质量和使用效果。它是景观设计行业中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强调,也是对景观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景观设计行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2

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新闻事实的采访,而忽视对新闻背景材料的了解,写出来的新闻显得单薄,没有深度。大家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用最典型的新闻事实迅速地传播给广大读者(听众或观众)。然而,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包含一定的背景材料在内,而有的背景材料虽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却起着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的作用,在新闻表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闻写作中,用好背景材料对于更好地交待新闻事实、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交待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新闻背景是有关新闻事件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它是对新闻的说明和注释。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事实需要交待背景材料。只有将所报道的事物的经过、与事物的联系和影响交待给读者(观众或听众),才能把新闻的事实说明白,才不至于给读者(观众或听众)留下盲点和疑点。

(一)交待新闻背景材料是将材料与事实的最佳组合方式,也是记者写出有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塔斯社在江泽民出访苏联时的一则消息《江泽民参观利哈乔夫汽车厂》这样写道:"塔斯社莫斯科(1991年)5月1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今天的日程是从参观利哈乔夫工厂这家莫斯科最大的汽车厂开始的。中国领导人对这家企业感兴趣不是偶然的:50年代他曾在这里实习过……"其中"50年代他曾在这里实习过"不仅说出了江泽民同志经历中的这一重要片断,而且说明了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的传统友谊与合作关系。如果没有这一背景体现出其重要的新闻价值,就是一般的外交活动的报道了。

(二)交待背景材料是为了避免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以便向读者交待清楚产生这种现象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如:中央电视台1992年9月30日《新闻联播》中播发的《北京二环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的消息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过去的北京二环路是指老北京内城城墙圈的环路,现在北京二环路的概念已经有了变化,它是指西北二环路向南连接东厢、南厢和西厢的环路,全长33公里,过去20多个红绿灯路口,如今已被29座立交桥代替了……"紧接着作者采访了一位市民(大娘):"因为我是老北京人,我这么一看:左安门、右安门,这几个门变化非常大。我小的时候(这些地方)全都是黄土坡,今天这么一看,我都不认识了!"这条总长度只有550字的消息,却用了80多个字来交待背景材料。使观众详尽地了解了改造前的状况,以及改造后对于缓解北京交通拥挤所带来的好处。一位北京市民的同期声采访说明了从"黄土坡"到今天"立交桥"林立的变化,背景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

二、背景材料的类别和作用

(一)对比性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衬托,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或阐明一定主题、表明某种观点的背景材料。仍以《北京二环路改造竣工通车》这一电视新闻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采访。记者问一汽车司机:"师傅,咱们要转一圈以前要走多长时间?"汽车司机:"这二环路要转一圈,以前得走1小时40分钟左右,如果要塞车的话这时间就没谱了!当时交通非常拥挤,拥挤的情况从咱小街豁口,有时堵到东直门桥南,有时将近东直门。"然后,记者乘车沿新改造的二环路行驶,转了一圈后,又回到起点,记者以现场报道的形式说:"我们又回到了东四十条桥,转一圈正好是33公里,用了29分钟。"这里,"……以前得1小时40分左右……"与改造后"用了29分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将背景材料的铺垫与现在既成的事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背景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对比性背景材料在新闻中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即用背景材料来与主要新闻事实对比,对于突出新闻意义、加强主题表达、显露新闻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明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人物的行为活动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能使新闻内容更容易理解、全面深刻,新闻的意义显得清楚、突出。说明性背景材料分为历史背景材料、地理背景材料、人物背景材料和事物背景材料。历史背景材料既可以用来对比衬托新闻事实,也可以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如:中央电视台1995年5月23日《新闻联播》中播发的《塔里玛干--希望之海》中,"塔克拉玛干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使观众一下就了解了这里的地理状况。

(三)注释性背景材料。它是用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包括产品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记载的知识,风土人情的介绍等。有些历史、地理和事物背景材料也属于这一类。如中央台1995年6月18日《新闻联播》中播发的《打开侏罗系地层大门的人》中,导语一开始就写道:"侏罗系,是一个多年来被认为只产煤不产油的地层……"消息一开始就对"侏罗系"这一地质术语向观众进行了解释,对于观众更好地了解报道的内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背景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背景材料在新闻中固然十分重要,但应用不当或运用太多就会掩盖或冲淡了新闻主题,甚至喧宾夺主,不利于新闻事实的表达。因此,将背景材料恰当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背景材料要为突出主题反映新闻事实服务。运用背景材料的目的是为突出主题服务,利于表达新闻事实。如果起不到这种作用,就会显得多余,而运用得好则对人们了解新闻事实有所帮助。如:中央电视台1994年6月22日晚间新闻播发的《广西梧州军民抗洪救灾》消息中,介绍的梧州发生洪水的有关背景材料是这样写的:"梧州,是一个有3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6月17日,肆虐的西江洪峰在一夜之间便吞没了梧州市。洪峰水位近26米,超过警戒水位10米91,是近百年来未遇的特大洪水,市区部分三层楼房都被洪水淹没……"其中……"是近百年来未遇的特大洪水,市区部分三层楼房都被洪水淹没"。既交待了历史背景,又说明了洪水之大。使不生活在梧州的人,也能了解梧州洪水肆虐的情形,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3

2013年5—8月,对重庆主城中园林景观设施最完善的大型广场、公园、寺庙、博物馆、步行街等共10个点进行园林景观铺装材料实际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有鹅卵石(39分),植草砖、渗水砖(38分),洗米石、铺地砂岩、沥青碎石路、透水混凝土(37分),说明这些材料在应用效果、安全性、施工难易、功能性效果和使用寿命方面均表现得很好。对国内园林景观工程常见的17种铺装材料的吸水性、渗水性、比热容、热辐射进行测定分析及价格比较,结果表明,胶彩石以综合得分55.6获排名第一;透水混凝土综合以得分50.6获排名第二,随后是洗米石、沥青碎石路、鹅卵石依次获得第三、四、五名;排名差的后五名分别是塑木、烧结砖、大理石、青石板、文化石。

关键词

园林景观工程;铺装材料;节能环保;调查;评价

随着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气候条件也呈现出恶化的态势,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共同主题。由温室效应所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致使人类需在节能、环保、生态理念方面达成共识。景观工程作为改善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方式之一,把节能环保材料应用到景观工程中,将大大提高景观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今后景观工程的发展方向。风景园林景观节能环保材料应用,是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简言之,以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在园林景观中,园路是园林造景中的一个重要景点。然而,目前一些地区还存在如下问题:(1)一味地追求园路景观效果,而忽略园路的生态效果,选用大量不透水的铺装材料,致雨季路面积水甚深,通行受阻。(2)大型广场为了片面地追求磅礴气势,采用表面光滑的石材和无缝隙施工工艺等,由于广场人多植物少,下雨雨水成灾,增加了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天晴,热辐射高,不利于城市生态、节能环保建设健康发展。笔者试图通过对重庆市常见园林景观铺装材料的调查、检测、分析,筛选出节能环保材料,推动节能环保铺装材料的使用,提倡使用节约型材料、废旧材料、节能材料,以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将园林材料的发展向着“来源易”“耗能少”“成本低”“寿命长”等方向引导,为节能环保景观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重庆园林景观铺装材料实际应用调查

1.1调查方法本次园林景观铺装材料实际应用调查,于2013年5—8月,在重庆主城中园林景观设施最完善的大型广场、公园、寺庙、博物馆、步行街等共10个点进行,具体地点包括:南温泉公园、南坪万达广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洋人街、碧津公园、园博园、三峡广场、华岩寺。调查园林小品、假山、雕塑、花坛、花池、园林景观桌椅、广场、花境、园路、步道、石桥等园林景观类型10余种,调查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调查数据千余个。

1.2调查结果表1只列出了总分≥36分,出现频率超过2次的材料。从表1可见,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有鹅卵石(39分),植草砖、渗水砖(38分),洗米石、铺地砂岩、沥青碎石路、透水混凝土(37分),说明这些材料在应用效果、安全性、施工难易、功能性效果和使用寿命方面均表现得很好。前三位之中,唯嫌不足的是渗水砖的使用寿命较短,小于10a。

2国内园林景观铺装材料分析评价

2.1评价指标本文依据比热容、热辐射、渗水性、吸水性四项主要基本特性来分析评价国内常用的园林景观铺装材料。

2.1.1比热容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和物质的种类有关。比热容高的铺装材料对环境温度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

2.1.2热辐射热辐射就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近年来由于热射病致死的报道越来越多,热辐射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热辐射对热环境影响很大,除了太阳直射热,铺装材料的热辐射便是第二大祸首。环境过热易致人体代谢紊乱,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等中暑现象并不少见,热辐射除了对人体的影响外还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热辐射通常用符号e表示。

2.1.3渗水性渗水性是指水能透过物体流走的能力。渗水性大小对铺装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透水性差的铺装材料在雨天积水,严重时造成交通阻碍、通行困难甚至人员伤亡等。近年多有报道城市雨、洪排泄不畅,一些交通节点积水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还会造成对日益缺乏的水资源的未充分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其计算公式为:单位时间的渗水率=m/(m•t)×100%

2.1.4吸水性吸水性是指物体吸收水份的性质,其大小可用吸水率表示。作为园林铺装材料,吸水性能强弱对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吸水性能强不仅能减少尘土、增大湿度、还能降低城市温度,故吸水性越大对环境的生态影响越有益。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4

关键词:

上层建筑的范围中会包含有新闻,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它来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社会发展引起的观念和思维的变化对于传统新闻形式的突破和创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造成它的发展层次会有更高。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在被观众所束缚,现在社会的进步,观众们对于新闻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之前简单的何时、何地、何人、何故,而是已经需要对新闻的背景和现实环境进行了解,在新闻事件和其他事件中,他们也要找到有联系的地方。新闻背景材料在这里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到今天为止,背景材料在新闻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是不可或缺了。

"背景"这个词的应用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在摄影和绘画美术学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就是背景。在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必要的条件,就是其背景。在戏剧创作中,在演出中舞台上的布景,以及发生故事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交代,就是背景。在新闻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就是背景。例如,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等等。

能不能很好地利用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记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记者接受一项采访任务之后,针对这则新闻事件中存在的一些材料和事物都应该去认真地进行调查和了解,这样一来,记者就可以很好地对这则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样的话,对于这则新闻事件就会有更多的把握,也能够更好地将这则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以免就事论事的单调性。

针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也应该是这样的,记者所掌握的资料和采访当事人,这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击者挖掘出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系的背景材料,一起来运用到新闻报道当中,这样就提高了这个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在电视新闻中,对背景材料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在新闻报道现场,通过采访当事人,将背景材料引出来,这种背景材料我们通常称为叙述式背景材料。第二,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将一些录像、电影、图片、图表等资料插入在其中,这种背景材料我们通常会成为插入式背景材料。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叙述式背景材料和插入式背景材料呢。

叙述式背景材料的运用方法

第一,叙述式背景材料是以口述为运用材料的方式,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以口头报道的方式直接叙述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材料。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记者必须事先对你所要报道的背景材料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把背景材料直接的融入到报道当中。例如,我们采访了一期退耕还林的片子,记者在现场报道时首先给观众交待了这片林地两年前的面貌,现场是这样报道的:观众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已经长出一人多高的林地两年前它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苞米地,每年能为农民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但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东北的防护林工程。舍小家顾大家把这片土地全部种上了杨树,原来的苞米地变成了现在的杨树林。记者是在事件的现场以口述背景材料的方法交代了这片杨树林两年前的面貌,使观众知道了这片杨树林存在的过去和现在。

第二,在现场采访提问中引出背景材料。这种方法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被采访者回答记者的提问所引出的新闻背景材料。使用这种方法需要记者事先对要提问的内容与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准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背景材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去梨树县采访农村的乡路建设,通过记者的提问和被采访者的回答引出了事件的背景材料。记者:"现在这条柏油路修得这么笔直平坦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那么这条路没修之前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农民:"没修这条路之前,我们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赶上连雨天连屋门都出不去。就更别说把种在地里的菜运出去卖了,只能眼看着这些菜烂在地里。现在可好了,不管晴天和雨天,我们想什么时候进城卖菜就什么时候去,可方便多了。"从记者的一问和农民的一答当中,这条乡路现在和往昔的对比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插入式背景材料的运用方法

第一,把影视资料的原有声音和图像直接插入到电视新闻报道中。例如:我们播出的系列专题片《红色之旅》中四平战役的惨烈场面我们就插入了一段抗日战争的电影画面,这段背景材料的声音与图像都是原声像,这种声像放到了这部片子里,它把观众又带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给观众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这种背景材料的运用往往更突出了背景材料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作用。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5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空间尺度

1空间的组织中的尺度概念

1.1空间的平面布局

园林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则的运用,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设计的基本,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场地、设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标准及舒适度。不仅要求平面形式优美可观,更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3~4m的主要行车道路,两侧配置叶木的枝叶在靠近道路0.6~1.5m的范围内应按时修建,用于形成较为适当的行车空间。

1.2空间的立体造型

园林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小尺度适合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令人肃然起敬。

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2.1园林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

(1)开敞空间——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间。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2)半开敞空间——少量较大尺度植物形成适当空间。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3)覆盖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4)完全封闭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此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比如配电室、采光井等周围被植物遮蔽,增加隐蔽性和安全性等。

2.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应从配置方式上体现园林中的植物组合方式,体现出植物造景的视觉艺术性。

根据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体现出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

孤植、丛植、群植、花坛等植物造景方式都体现出构成艺术性。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适合的视线距离为树高的3~4倍;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一般由5~20株乔木组成,通过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种植占地的长宽比例一般不大于3:1,树种不宜多选。此外,还有树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问题,或者纵横有致,或者高低有致,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3铺装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寸和铺装材料尺寸2方面,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铺装材料尺寸是重点。室外空间常用的材料有:鹅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而鹅卵石、青砖等易于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形式趣味。

鹅卵石的尺度较小,适合于小范围的地面铺设或者宽度较小的游步道,施工方法多样,可组成图形也较多,观赏性较强。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水泥印花地面,是一种造价较低,但形式活泼的地面处理形式。适合于大范围的广场,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花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m×300ram、600mm×600ram等,没有500mm×500ram、900mm×900ram等尺寸。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应用相当广泛,各种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观节点都采用花岗岩。木材的尺寸随需要自行处理的,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风格休闲,易加工成形,与其它景观可以很好的结合。

铺装材料粗糙的质感产生前进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铺装材料细腻的质感则产生后退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人对空间透视的基本感受是近大远小,因此在设计中把质感粗糙的铺装材料作为前景,把质感细腻的铺装材料作为背景,相当于夸张了透视效果,产生视觉错觉,从而扩大空间尺度感。总的来说,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选择合适尺度,足以营造个性、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使之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质量。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六大要素;植物造景

前言:

一个好的基地设计都要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即设计信念,就是设计要尊重自然规律并与之相结合。基地设计在结合自然的同时,与自然融为一体,并利用现有的自然力,如雨、雪、阳光、风、季节变化、植物的进化与生长及动植物群落的生态特性等。景观设计不是与自然背道而驰,而是要结合自然。这种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美学特征基础上的设计就是低碳景观设计的主旨。这种设计可以用最少的人类资源与能源的耗费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之所以有利,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首先这样的设计节省能源与资金。其次,一个设计得当的基地中可以使用乡土植物,可以减少除草和施肥的绿地面积,从而降低维护费用。再次,一个充分结合自然的基地可以使用乡土的植物及当地的建筑材料,这样从视觉上也能够适合地区风格。由于材料易得降低了材料的运输、养护及营造过程中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1地形

1.1地形营造和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

1.1.1地形营造过程中土方量、土方平衡。

营造过程中土方量的多少,影响人工、机械的使用。如果还有一定量的容土,同时影响了土的用量。在土方平衡过程中如果需大量容土,也将大大影响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因此在营造过程中,尽量做好土方平衡,减少容土的用量。从而尽可能的减少了碳排放。

1.1.2地形营造中的视线控制。

良好的视线控制设计能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和舒适度,从而达到降低碳排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1.3通过地形设计实现有组织排水。

通过地形设计可以充分利用雨水使其成为景观中的一部分,同时可最大限度地使用雨水,为日常维护降低费用。

1.1.4利用地形创造小气候。

地形在景观中可用于改善小气候。从采光方面来说,为了使某一区域能够受到冬季阳光的直接照射,并使该区域温度升高,该区域就应使用朝南的方向。从风的角度而言,这样一些地形如凸面地形、脊地或土石等,可用来阻挡刮向某一场所的冬季寒风。为能防风,土壤必须堆积在场所中面向寒风的那一边。反过来,地形也可被用来收集和引导夏季风。夏季风可被引导穿过两高地之间形成的谷地或洼地,马鞍形的空间。这种开阔地的不同走向,其他地区内也有所需,穿过这类开阔地的风力,往往会因这种“漏斗效应”或“集中”作用而得到增强,并由此而引起更大的冷却效应。

1、地形的美学特征。

在地形的功能需求与土方量平衡有冲突时,应首先满足功能,只有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土壤性状与地形形态碳效应的主要因素

1.2.1土壤性质。

土壤分三种类型,一类土较硬。营造过程中,在挖方时会比较费力。同样的土方会着呢感觉能源或资源消耗。二类、三类土相对较松软,挖方时比较容易,做填方时会更费力些。

1.2.2地形景观形式和风格。

微坡地形、自然地起伏地形,使用广泛营造也较容易。现代风格、规则的地形定形不太容易。希望效果较好且永久性较好的话,在造型时需要在基础上做骨架后再覆土,会有更多的资源消耗。

2植物

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植物景观的直接碳效应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固定。最佳效应是园林植物生产运输以及植物景观营造和养护过程的碳排放降到最低,而碳固定效率最高。植物景观的间接效应是指植物景观在改善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物使用、养护过程和运输过程等对能源的消耗,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植物景观能降低环境温度,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中空调的使用,节省了能源,最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2.1植物景观营造和维护过程的碳排放

2.1.1植物的呼吸作用。

众所周知,植物随时都在呼吸,时刻在排放二氧化碳。特别是夜晚,植物的碳排放量超过它的碳吸收(固定)量。

2.1.2植物材料生产供应。

现在公园绿地众所应用的植物材料,大部分是从苗圃中生产出来的,或者是从其他地方挖掘搬运过来的。园林植物材料的生产、挖掘、包装、吊装和运输过程中,都会消耗能量,产生碳排放。

2.1.3植物景观营造―植物种植工程。

园林植物种植施工过程中也排放二氧化碳。因为树木要进行搬运、吊装、支撑、防护。例如支撑就经常用到木材。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进行防护。这些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2.1.4植物景观维护―植物养护管理。

植物景观建设完成后,需要不断地进行养护管理、消耗材料和能量。如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养护管理中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也会产生碳排放。

2.1.5异地树种的使用。

有些植物在生产、运输、建设和养护管理中需要高强度投入,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比它吸收的还多。种植应用异地大树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从而导致非常大的碳排放。

2.2植物景观的间接碳效应

2.2.1植物的遮阳作用

在夏季尤其是在午后的几个小时里,应该在建筑及室外空间采取遮阳措施。在布局室外空间时应考虑到太阳的角度。最好的位置是建筑或是树丛的东边或东北边。紧靠着建筑或树丛北边区域也是很好的,虽然由于夏季从南边射下的阳光的垂直角相对高一些,这个阴影区的尺寸小了一些,但这些位置比其他位置明显更凉快更舒服。

2.2.2树枝形态对阳光的引导

最好用分枝点高的树,并把它们栽植在靠近建筑的地方。在这个位置上,夏季树木较可以为建筑屋顶提供有效的阴凉。而在冬天,由于太阳高度角较低,可以使阳光通过树冠直接照在建筑的墙壁和窗子上。

建筑南边最好选择枝条开张,松散的落叶树种,以获得充足的光照;而那些枝叶茂密的落叶树种和多数常绿植物应尽量少种。当然,常绿植物会完全挡住光线,减少潜在的热效果。

植被可以在建筑基地上用来屏障和引导风。

3建筑物

3.1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的碳效应

建筑物的低碳设计总的来说点多面广,而且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对景观营造中常用的建筑类型做一些简要的叙述。风景建筑中多为小型建筑,建筑物的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在合理的空间布局,经济合理的构造设计,以及一些新的节能产品的应用。

建筑材料:用于铺装地面和其他的构筑物,如台阶、围墙、围栏、棚架等物的材料。在选择时必须考虑他们的景观效果。总的来说,建筑材料要么是就地取材,要么是由材保材料组成。本地的建筑材料适应环境有几个原因。首先,本地的材料适合当地流行的特点和材料的颜色。资源的自然分配注定了材料的使用便利,以及在构造上与同地区其他元素相协调。推荐当地材料也是因为他们所需的运输消耗是最少的。同样地减少了运输过程中能源的消耗。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设计师需仔细选择那些来自特殊环境的材料。如历史悠久的雨林、森林或其他易损坏的或正逐渐缩小的环境。

建筑材料的另一个相适应的环境来源是环保材料。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用环保材料来制造长凳、围栏、标牌以及铺地等环境元素。这其中很多是用环保的塑料或橡胶制成,他们的使用寿命较长。对这些材料加以灵活运用,会使它们与整个设计协调。

设计过程中合理的规格和材料形式,会使损耗减少,从而实现低碳效应。通常我们采用3和5的模数制来进行设计,符合我们国家的现行标准。

4水的管理

水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恰当的规划地面排水和节约用水。地表排水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尽可能提高土壤蓄水力,放置形成洪流造成冲蚀。与植被为主的自然流域相比,城市和郊区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在街道和屋顶流失的水量很大。其结果是由于流量和速度不断增加,流经景区的小溪与河流会形成洪流和冲蚀,这将对该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

有几个方法可以减少住基地表面的雨水径流。首先,要尽可能缩减硬质铺装面积,车行道、步行道、水池底面等在不破坏环境设计完整性,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缩小铺装面积。不经常使用的铺筑区或者是整个设计中无关紧要的部分应缩减或取消。

另外一个减少地表径流的方法是使用透气性铺装材料铺装表面,透气性铺装材料内部有孔隙,它可以使流经的雨水渗入地下土层中。比如:以细沙作垫层的砂砾、砖石等都是较好的铺装材料。这些铺筑地面减少雨水流量,并让水排放到土壤中,通过土壤含养水分,有助于植物生长。像混凝土、沥青等不可渗透的材料,它们的作用同实体、障碍物一样,封住地表面,使水不能渗透到土壤中,因此应该尽量缩小它们的面积。

将雨水、地表水有组织地排入土壤中的,这就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可以少设置排水口。为草坪和植物增添另外的水源,这在每年的干旱季节是非常需要的。

还有一个管理水的方法是减少基地中的用水量。这有两个途径:1、减少喷泉类水景的营造,及水使用量的控制。2、在屋顶花园或干旱区域尽量种植禾本科植物或多年生需水量不大的植物。

很明显,许多思路可以使基地与自然和自然规律相协调,环境的重要性与潜在的经济实用方面的利益作为贯穿本文的主要原则,这是符合需要的。作为土地规划人员,在结合环境不做奇怪设计概念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每样事情都设计得很明智,这是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基地是环境中很重要的部分,设计师要确定设计过程的进行,要结合最大的细心与对当前及更广大的自然进程的敏感。

参考文献:

[1]Victorolgyay.《结合气候的设计:以生态方法形成建筑的地域性》(DesignwithClimate:BioclimaticapproachtoarchitecturalRegionalism),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

[2]anneSimonmoffat和marcSchiler的《节能与环境》(energy-efficientangdenvironmentalLandscaping),Southnewfane,Vt:appropriateSolutions出版社1994年出版

[3]JamesR.Fazio博士主编的《树木如何节能》(HowtreesCanSaveenergy),美国绿色城市21号公报,内布拉斯加州,ne:国家树木基金会(nebraskaCity,ne:thenationalarborDayFoundation)。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低碳理念;应用

1.园林景观低碳化存在的问题

1.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低碳园林进行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在设计中引入低碳设计理念,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是一些园林设计工程师往往迫于利益的需要,以及对于现状分析不当,导致在设计时考虑不足,使园林景观在建设时产生了过多的材料浪费,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破坏。

1.2材料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对园林低碳理念最直观的体现,所以选用含碳量高的建材不仅导致了园林的碳排放量超标,也不利于低碳园林景观理念的体现。

1.3景观后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工程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往往是相分离的,设计师在进行相关设计时一般只是考虑工程建设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标准,而忽视了工程后期运作对自然环境等问题产生的危害。

1.4高污染能源过多

许多建筑企业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并不考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所以对能源的利用也特别随意,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燃烧后会产生硫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多种污染成分,这些污染成分会对大气层造成损害,形成酸雨、雾霾等现象,间接对生态环境形成破坏,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解决对策

2.1设计实现精细化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前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并对现场进行实地勘探,掌握各种有效数据,并对现状进行科学分析,拿出针对本项目切实可行的方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现状尽量做到土方平衡,降低土方倒运过程中碳的排放量。在景观设置方面,结合地形高处堆山,低处凿湖,湖的位置尽量选择在入水、排水方便的位置,减少管材的过度浪费。从建设源头即方案的设计阶段考虑节能低碳的方案是建设低碳园林的首要条件。

2.2低排碳量建材的使用

低碳材料是指使用周期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低、污染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可以循环使用并且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低碳的建材是园林低碳理念最显著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尽量采用低碳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低耗能,而且也可降低对周遭生态环境的污染度,在延长运行周期的同时,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有效节约了工程成本。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选择低碳材料,是降低整体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

2.3加强生物循环系统的修复与建设

生物循环系统的成功搭建可以有效节约后期养护成本,有效修复生态环境。

2.3.1陆地生物链的恢复。科学化的植物搭配形成物质小循环。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物种越丰富,则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其抗干扰能力越强;反之,其结构简单、种类单调,则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植物是改善环境最主要的绿化因素,在进行设计时对于植物的搭配也要更加重视。要注重植物的多元化,实现下层、中层、高层植物紧密结合,使植物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的功能。根据各项研究的结果来看,供氧固碳机能排在第一的是常绿灌木,第二是落叶乔木,第三是常绿乔木,第四是落叶灌木。所以,通过加强乔、灌、草的有机搭配种植,可以有效提升植被的供氧固碳机能。

2.3.2水体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清淤次数和注水次数。有效降低水体景观的污染和成本节约。合理配置水体景观的水生植物是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前提。水体生物链的恢复要从调整水质和土壤酸碱度人手,再依次植入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游生物的产生是水生动物食物链形成的基础,逐层逐步地进行生物链的恢复。

2.3.3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是指具有自我恢复原有特性,并可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波浪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在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可再生能源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是最能体现低碳理念的选择。当前,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已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这也代表着可再生能源已经进入了园林景观领域。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8

关键词:生物柴油;优势;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各种污染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使得地球上的环境被污染的越来越厉害。地球是我们唯一家园,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地球的环境。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治理工厂废气的排放,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想要减少废气的排放,还是需要我们去共同努力的,比如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排放的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因为汽车燃料是石油制品。只要我们能找到适合的燃料去替代石油制品,那就能p少污染性的气体的排放,同时还不影响人们对于汽车的使用。于是,生物柴油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分析生物柴油,了解生物柴油具有的优点,浅谈生物柴油具有的应用前景:

一、生物柴油相较于普通的柴油的突出优点

(一)不会污染环境

生物柴油之所以被称为生物柴油,是因为它从生产到被分解,都不会涉及到任何的化学成分。我们现在的环境被污染,也主要是各种化学成分造成的。生物柴油本身在燃烧分解的时候不会产生任何的化学气体,这当然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生物柴油在被分解之后,产品是水。水排放到大自然当中,是不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任何威胁的。排放的水可以渗入地下,还有可能会使得地下水变得更加丰富。还有,排放的水蒸发到空气中,还可以增加空气的湿润程度,增加降雨量。

(二)生产的原材料比较普遍、易寻找

之前的柴油是石油裂解制成的,但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地球上的石油的含量是有限的。原材料的有限导致柴油的制作成本比较高,一旦石油出现问题,柴油也会出现问题的。但是,生物柴油是使用生物材料制成的,如植物的秸秆等。这些材料都是十分常见的,而且还都是可再生的。使用这样的材料制作生物柴油,会降低柴油的生产成本,原材料的可再生和易于寻找,也使得生物柴油的使用变得更加的广泛。

(三)有利于土壤优化

一般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材料是油菜籽。油菜的生长期是有限的,当可以种植油菜的时候,种植油菜,但是,油菜的生长期过了以后,还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这样的轮番种植,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有利于优化土壤。

(四)副产品仍具有经济效益

对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材料来说,只是将果实用来榨取油脂,其他的部位根本不用来生产生物柴油。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部位就是没用的。其他的部分也可以被晒干,用来当做食草性动物的饲料。还有,如果不想晒干,就可以在收完果实之后,直接将其他部分翻到土壤下面。土壤里面的微生物会将植株本身进行降解,腐烂的植株对于土壤来说也是一种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五)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近年来,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也不只是再依靠种植粮食作物来获得收益了。因为制造生物柴油需要种植大量的油菜,这时候就可以号召一部分农民来种植油菜。生产生物柴油的公司自然会收购油菜,这也是在给农民增加经济收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油资源枯竭与环保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在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转战新能源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生物柴油成为发展重点,截止到目前,人们已经可以从大豆、棕榈油、蓖麻、油菜、废油脂中提取生物柴油。

二、生物柴油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相较于之前的柴油来说,生物柴油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生物柴油一定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取代原有的燃料。为了响应保护环境的号召,各个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力度会越来越大。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会使得原来的柴油被淘汰。但是,很多机器的运行还是需要燃料来提供动力,这时候生物柴油正好弥补这个空缺,成为新的提供动力的燃料。

(二)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现在很多人可能还会对生物柴油产生怀疑,可能会觉得生物柴油无法产生那么大的动力。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生物柴油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识,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并使用的。

三、结束语

不管对于什么样的东西,只要是对人类有好处的,人类都是愿意接受的。通过对生物柴油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从经济利益方面,生物柴油对我们人类都是有很大好处的。要相信,生物柴油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尽管现在还只是在小范围的使用,还只是小范围的人群能够接受。但是,好东西是不怕经受考验的。相信经过时间的证明,会让所有的民众都接受生物柴油,并且都使用生物柴油。

参考文献:

[1]刘扩金,王介妮,曹磊昌,韩生.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S1).

[2]王介妮,曹磊昌,刘扩金,韩生.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3(05).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9

1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对于园林景观生态作用的影响

在与园林景观密切相关的低碳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证实了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筑材料的Co2排放量是总体的Co2主要来源,例如日本建筑材料中的Co2量占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的15.67%~22.69%,我国台湾地区这一比例为9.15%。?22.22%[1],所以,在建筑中,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建筑能否实现低碳的关键一环。同理,在园林风景园林中,材料也在整体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比例,虽然我们现阶段不能够推算出其在园林景观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具体比例,但是材料确实对于园林景观生态性能的整体指标有着深刻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可持续景观的设计师克雷格·波考克(Craigpocock)曾说过:作为风景园林师的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应用的材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当我们在规划方案中,每使用1t的混凝土将对在环境中产生的至少4t的Co2排放量负责。所以在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如何减少Co2的排放,更少地利用植物的固碳量去弥补园林景观材料中的Co2排放,真正地实现生态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是园林风景园林中的关键环节。

2关于园林景观材料资源的标准

我国一直很重视园林景观建设,很早就出台过《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制定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其中未曾涉及园林景观中材料资源选择的相关建议及指导。在现阶段,当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态景观越来越得到重视时,很多国家和一些地方在其园林风景园林的评价标准中制定了相关内容。

2.1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性的园林风景园林评定标准中的“材料资源”

2.1.1《新加坡公园评价标准》中的“材料资源”

新加坡政府在2005年建立了Greenmark的绿色评价体系,力求使新加坡的所有建设更加可持续,同时提髙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这个体系中,也包括了城市公园景观的评价标准。在新加坡公园评价标准中,材料资源项的分数为20分,占总分120分的权重为16.7%。

2.1.2美国《可持续的基址倡议》中的“材料资源”

《可持续的基址倡议》是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以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为蓝本,建立的在风景园林、施工、操作和维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倡议。这个倡议是可持续景观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在《可持续的基址倡议》中,关于材料资源项的分数为36分,占总分250分的权重为14.4%。

2.1.3《西雅图绿色住居塑造》中的“材料资源”

《西雅图绿色住居塑造》是美国西雅图市关于城市绿色住居营建各个方面的指南系列,在这个指南系列中,包含了材料资源的指南分册。在材料资源的指南中,列出了材料选择的标准。

2.2.3个评价标准中关于“材料资源”的比较

在以上3个材料选择评价标准中,可以发现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评价元素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和借鉴,我们将对与园林景观生态性密切相关的标准进行筛选。国际上关于“绿色材料”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具有再使用、再循环、减量及低污染等特性,因此在园林景观材料资源的标准筛选中,也严格遵循了以上的定义特点,结合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同时关注于材料的当地性生产、产品环境认证及在材料使用后的相关回收、利用和维护耗能方面的管理计划。表4中汇总的园林景观材料的评价标准,可以作为我国在未来建立园林景观材料选择的指导方针。

3园林景观材料生态性分析

在考虑到景观材料定性标准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园林景观材料在设计中选择的重要性,不仅从其功能性美观性角度衡量考虑,更多的应从生态低碳的角度认知,选取几种常用的园林材料:混凝土、木材、钢铁、石材和玻璃,在查阅多方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常用的材料用途、优缺点、生产中的能耗、生产中的Co2排放量①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汇总。

以上5种园林景观常用的材料都有各自相应的功能和生产使用方面的优缺点,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这些景观材料的能耗,是这些园林景观材料在生产阶段的能耗,而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耗能应该包括从其生产、运输、安装、维护,到最后处理的总耗能。所以,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对于园林的生态性能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出台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①中,对于相关的植物单位面积40年Co2固碳量列出相关比较详细的数值,例如大小乔木、灌木、花草密植混种区(乔木平均种植间距<3.0m,土壤深度>1.0m),Co240年的固碳量为1100kg/m2。如果一个公园面积为1hm2,按照我国《公园设计规范》中的公园内部绿化园地的比例为65%[9],园地内园路及铺装比例为20%,假设65%的绿化园地全部乔灌草混种,20%的园路完全为混凝土铺装,我们可以对公园植物的固碳量和生产混凝土时的Co2排放量做出比较。在表6和表7中,假设情况下植物的平均每年固碳量为178750kg,生产铺设混凝土时的Co2排放量为51476kg,通过这2个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到,生产混凝土时的Co2排放量占到了将近植物平均每年固碳量178750kg的1/3,虽然相对于植物40年总固碳量715万kg而言,这个数值并不是很大,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园林风景园林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应用大量的硬质铺装及髙耗能的材料的不良趋势,使得本应是十分低碳化的风景园林其生态性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在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如果能够更多地考虑到各种材料的能耗,选择当地低碳的材料,园林风景园林将在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关于未来我国在园林景观材料标准上的建议

4.1制定关于中国园林景观可持续的评价标准

当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开始把目标纷纷面向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园林景观的建设,开始研究、出台相应的标准,如美国的《可持续基址的发展倡议》《气候友好型公园计划》、新加坡的《公园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出台,让我们对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从一个更加持续的角度获得认知。我国在20世纪出台过相应的园林景观标准,但是那些标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需要我们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发展体系,出台自己的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标准。

4.2建立关于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建立定量的评估方法

园林景观材料是园林景观中能源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是园林景观生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园林景观材料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应该综合统计这些数据材料,逐步建立起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同时作为景观的从业人员,也应对园林景观材料的能耗有着初步的认知,了解和应用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作为其在设计中选择园林景观材料上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起园林景观的碳平衡的定量评估方法,使得园林风景园林在遵循定性的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有定量的评估方法,作为相关部门指导园林景观建设的依据。

5小结

生物材料的前景篇10

【关键词】术塑材料;城市发展;景观设施;材料特性

applicationandresearchofwood-plasticmaterialinurbanlandscape

ZhongXin

(ShandongUniversityofarchitectureJinanShandong250101)

【abstract】wood-plasticmaterialisacompositematerialmainlymadeofwoodorcelluloseasthebasematerialandplastic(whichcanalsobeavarietyofmaterials).istherapiddevelopmentofgreenmaterialsinrecentyears,widelyusedinurbanlandscapeconstruction.thispaperanalyzestheapplicationandresearchofthecurrentwood-plasticmaterialsintheurbanlandscape,andaimstoprovidesomereferencefortheindustry.

【Keywords】plasticmaterials;Urbandevelopment;Landscapefacilities;materialproperties

木塑材料的出F,为废旧塑料和废旧木材找到了一条出路,方便、低成本的工艺将其转变为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从而也节省了木材,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在最初,常用的纤维材料为木材,但近年来发生一些转变,纤维取材范围扩大,开始使用一些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如木屑、麦秸秆、稻壳等,木塑材料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塑料主要有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木塑材料是通过不同的纤维和不同的塑料混合制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资源也成为当今社会人人所高度重视的热点,顺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木塑材料的研发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特色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所在。

1.木塑材料的应用现状

(1)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提倡使用塑料产品,这样从而减少木质材料的使用量。但是塑料在给我们带来快捷的同时,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手提袋,白色垃圾无处不在,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白色外套”。20世纪80年代,福建林学院杨庆贤等对木粉和废旧塑料的复合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这可能是我国木塑材料研究方面迈出的第一步。由于市场需求,我国的天然木材资源面积越来越少,木质产品生产率满足不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当这一矛盾将要升华的时候,木塑材料开始对其“解围”迅速在在建筑材料市场、户外设施制品、物流运输装备、交通设施配备、家具用品开发等领域开始进行o救型推广。

(2)我国在塑料的利用上逐渐加大力度。例如:安徽蒙城县锅塑型材有限公司与蒙城县招塑研究所建设的木塑材料生产线申请了国家专利;无锡南丰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组合式木塑托盘通过了中国包装协会的技术鉴定,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北京化工大学和北汽对福田汽车进行了wpC产品专用设备的开发。山东、浙江等地方也有企业对其进行研发。

2.木塑材料的性能特点

塑材料因为其自身原料的特性,同时继承了木材和塑料的优点,不仅没有木材常遇到的虫蛀、易开裂、易受潮的问题,还具有木材本身并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如防潮、耐酸碱、耐高温、易加工等特点。

2.1吸水率小。

吸水率是指由吸水带来的重量变化。mSp测试数据,数值越小,代表吸水率越小,材料的吸水率越小,表明它不易受潮和损坏,并且材料收缩率低。

2.2耐腐蚀。

天然木材在投入使用前会进行浸渍或压缩处理,但传统室外用的天然木材中的防腐剂会逐渐失效,导致真菌侵入,严重的还可能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木塑材料因为是木材纤维和塑料颗粒混合在一起,因此纤维被很好的封闭起来,可免于真菌的侵蚀,因此该材料耐腐性强。

2.3防蚁性。

众所周知,木质结构的房屋最怕的就是白蚁的侵害,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木塑材料因为木质颗粒是被树脂材料包围,因此不易收到白蚁的入侵。

2.4安全性。

木塑材料不含重金属、二甲苯、苯乙烯等有害物质,因此可放心使用。

2.5耐候性。

天然木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风、雪、雨和气候的影响,会使木材颜色逐渐变淡或消失,木塑材料和天然木材相比,不易变色,能长期使用。

3.木塑材料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3.1木塑材料在建筑小品上的应用。

这里以围墙的应用为例:木塑材料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到自然平和,也可以传递现代感,也可以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如下图(图1)就是由木塑材料制成的景观墙,这是美国tannerSpring公园的一处景观墙设计,所应用的木塑材料为长条板材,经过前前后后不规则的排列,可带给人们流动感,并不向传统意义的围墙让人觉得死板无味,并且排列的并不紧密,中间还会留有一些空隙,这样可以增加空间的通透感,既让人们感觉舒适自然,又具有现代时尚感,这就是木塑材料的优势体现。

3.2木塑材料在景观设施上的应用。

这里以座椅的应用为例:座椅的材料因为环境的原因,应该精心选择。在所有的材料当中,应用在公共座椅最多的材料是木材,因为木材会给人以舒适感。但木材并不耐用,也不能长时间的承受自然天气的侵害,石材是比^耐用的材料,但因为石材质地硬,不易加工。如此看来,木塑材料均符合我们的所有要求,在满足人们追求舒适自然的同时,也能够经久耐用,不易损坏。现在木塑座椅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多,如左上图(图2)就是在公园中常见到的公共座椅,座椅造型简洁,且和其他材料结合,为座椅本身添加了几分生动,在周围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眼。

3.3木塑材料在景观铺装上的应用。

(1)木塑材料在景观铺装上的运用相对较少,因为木塑材料的强度不算很高,只能用于部分场合,例如人流量比较少的场所,另外就是在有车辆通过的区域不能使用。但是木塑材料在景观铺装上的运用会使人觉得更接地气,更接近大自然,再加上木塑材料的绿色环保特性,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木塑地板除了可以应用于室内,还能应用在室外,它防水防潮防虫蛀的特点,使得它可以运用在天然木材不能使用的区域,例如水边。水边因为潮湿,再加上户外虫蛀的现象也很容易发生,但是木塑材料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2)上图(图3)是木塑地板在户外的运用,靠近水边,木塑材料和周围的绿色植物融合在一起,当人们走在这里,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味道,并且色彩运用并不沉闷,能让人身心感到极度放松,这就是木塑材料带给我们天然木材的视触觉的原因。

4.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建设目的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合、美观、放松的户外环境,创造出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符合人文历史文明发展的城市生存空间。料本身具有的优点能得到最大价值的体现,符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设施的经济险、环保险、生态型、可持续险、实用隆和艺术险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可大大提升景观环境的审美功能,创造出更具实用功能,提高城市的艺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邵雯.木塑材料在现代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2]周冬艳,邸明伟.木塑复合材料在城市景观设施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02:358.